首页 > 文章中心 > 木星

木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木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木星范文第1篇

木星怎么样?那里离地球不算太远,而且刚刚开通了火箭公交车,木星正好有一站。再说了,木星周围有一层光环,看起来很美丽。

于是,我收拾好东西,坐着最早的火箭公交车,8点半就出发了。

到了木星,我下了火箭,首先看到了一个巨大的石头雕刻而成的黄色星星,星星头上顶着皇冠,手里拿着火炬,身上穿的漂亮的裙子。下面还立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自由女星像”。我忍不住笑了,这不跟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差不多吗?看来这木星还是有点意思的。

我正看的出神,听见有人在说话。我回头一看,原来是木星人都在饭店吃饭呢!

他们长的真奇怪。方形的头,方形的身体,方形的手脚,方形的眼睛..….他们的各个器官都是方形的,就连耳朵头发都是方形的。

看着他们的美食我垂涎欲滴,肚子也开始咕咕叫了。

我迫不及待的走到那个饭店前,方形的服务员赶紧招呼我。我指着那个方形的油饼说:“来两个油饼!”

“好,一共7把空气。”服务员面带微笑的说。

正从钱包里拿钱的我被服务员说的话惊呆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7把空气?您跟我开玩笑了吗?”

“没有啊,3.5把空气一个油饼,您要了两个,7把空气没错啊。”服务员不紧不慢的解释着。

我看她认真的样子,就真的相信不用花钱就可以买油饼吃的事实了.

于是,我从头部上空抓了7把空气放到了油饼旁边的匣子里。

接过方形服务员递给我的方形油饼走在大街上,我想:天下真的有掉油饼的好事哦。赶紧咬一口尝尝吧。一口咬下去,饼不仅脆还很甜,而且里面还有奶油呢。货真价实!

我在大街的椅子上歇了一会儿,发现刚才的方形人怎么变成圆形人了?又过一会儿,发现圆形人又变成方形人啦?这是怎么回事呢?我赶快拉住了一个方形人问个明白。那个胖胖的方形人一眼就看出了我是外星人。说:“我们木星人和你们地球人不一样,我们一生下来就会变化,随着心情自由变化,一会儿变成圆形的,一会儿又变成方形的啦。”在他说话的这会儿,可能是为了展示他自己的本领,又来来回回的变了好多次,看的我都眼花啦。

我站起来,跟他说了谢谢,继续往大街上走。在一架飞机旁边,立着一个木牌,上面刻着:“光环旅游”。我进去了,问在前台站着的方形人:“坐这个光环旅游得需要多少钱啊?”

“啊?”服务员一愣。

“对不起啊,我说错了。是需要多少空气啊?”我知道自己说错了,赶忙改过来。

“50把空气。”服务员这次听明白了。

他递给我一个塑料袋,说:“你直接用这个把空气装好就行了,不数零星的空气,这样节约你的时间。

"哦,原来一个塑料袋装50把空气,是不是相当于中国的50元人民币?

我赶紧把塑料袋装满,封口系好,交给了方形人。然后按照他们的指示走进了飞机。

飞机在木星的光环上一圈一圈的滑着,我在飞机里看光环四周的景色。猛一看光环是金色的,再仔细一看,才看出有9种颜色:紫红绿橙棕蓝粉黑灰。看上去像织不完的丝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中的长虹那么绚烂,真是大饱眼福,美不胜收啊!

木星范文第2篇

假如我是一名宇航员,我会驾驶“神舟七号”飞向离地球非常遥远的木星上游玩。

早上 七点 整,我来到了木星表面上,那里的地面很粗糙,让我得小心的行走着。那里没有空气,我只好背着沉甸甸的氧气罐一步一步向深处走着。我来到了一个很深的洞口,里面非常黑,我的任务就是在洞里提取一种小草,这种小草很稀少,所以很难找到,这可不是一般的小草,它里面含有一种“生命矿合物”能促进人类的血液平衡,使人类能越活越年轻。怎么样,神奇吧?我打开手电筒,小心翼翼地走着,但是又害怕有外星人把我吃了,可是我转念一想:“我是一名合格的宇航员,必须要克服害怕。”想到这里,我就继续往前走,虽然我还是有些害怕,但是我还是迈出了这一步。

过了一会儿,我看见了那种小草,刚想要拔起来,便觉得后面有人拍我肩膀,我想:“拍我的人是不是外星人?”我想到这里,就下意识的往后一看,那是一种生命体,我就把它一起放进了口袋里。

这时,控制中心叫我赶快返回地球,我就驾驶着“神舟七号”安全地到了地球。就这样,我的木星探险就圆满的结束了。

木星范文第3篇

科学家从哈勃空间望远镜在2008年5月9日拍摄的可见光和近红外图像中发现,木星上一个白色气漩变成了深红色,出现第3个红斑,天文学家将这些红斑称作“行星麻疹”。木星大气中经常会出现剧烈的风暴,不过最大风暴为什么是红颜色至今仍是个谜。早期的观测资料指出,大红斑持续了200年到350年,小红斑在2006年出现。哈勃空间望远镜拍摄的最新图片也支持木星正在经历全球气候变化的观点。这颗巨大的行星赤道附近不断升温和南极持续变冷,将打破南半球的平衡,导致急流变得更加疯狂,并产生新风暴。

不过,2008年7月3日前后,木星的第3大红斑与其他2个红斑发生碰撞后严重受损,可能无法幸存下来。第3个红斑好像被撕成了碎片。当时,它挤在两个比它大的红斑――“大红斑”和“小红斑”中间。“尽管依然有些红色碎片,但再也找不到一个整体红斑了。那像是拼凑起来的一样,是个碎片的集合。”

木星的红斑实际上是体积很大、像飓风一样的风暴。大红斑的直径是地球的3倍。小红斑还叫“椭斑”,在2006年变红。没有人知道木星的这3个红斑变红的真正原因,但有个理论认为,特别强烈的风暴从木星大气深处卷起空间物质,例如含磷的微粒等。受到日光照射,它就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这些颗粒变红。第3个红斑曾一度向大红斑移动,不幸的是停在了大红斑和小红斑中间。

这个新生红斑的最后命运目前还是个未知数,其部分或整体部有可能被拖进大红斑。但是,幸存下来的残留物会形成一个小一点的红斑。在接下来观察木星第3个红斑的运动轨迹能为天文学家提供这些风暴漩涡的未来变化情况,还能帮他们更多地了解关于这些风暴进入大气有多远。

发现木卫二有水

2008年,科学家们发现木卫二的极地旋转轴偏移了近90°,像这样的极端变化表明在木卫二冰壳表面之下蕴藏着液态海洋,这将进一步说明木卫二很可能孕育着地外生命体。科学家用旅行者号、伽利略号和新视野号拍摄的图片绘制了木卫二表面上直径超过500千米的大型弧状盆地。据悉,木卫二的半径为1500千米,略微地比月球要小一些。

通过对比木卫二极地旋转轴偏移施压形成的盆地断裂地形特征,研究人员测量极地旋转轴偏移了80多度,之前旋转轴位于当前赤道旁10°左右位置。木卫二极地旋转轴猛烈的偏移很可能是由于极地表面以下存在着厚厚的冰层。旋转体需要在最大程度的旋转轴变化基础上寻求稳定平衡。对于木卫二而言,其外壳的厚度不一致将导致很大程度上的不平衡,因此木卫二在运行中必须改变旋转轴寻求新的稳定状态。像这样的变化被称为“真实极地偏移”,并不像由于板地筑造学上的视觉漂移。在地球、火星和土星的土卫二上也存在着真实极地偏移。所以需要对木卫二进行更多的重新定位研究。这项研究暗示着木卫二内部有液态水存在,科学家基于空间探测器拍摄的照片曾猜测这颗行星有广阔的地下海洋,这些照片揭示木卫二表面以下有断裂的冰表面。木卫二重力作用形成的潮汐力可将地下冰壳海洋加热成为热态水,即使地下海洋切断了太阳能来源,但是热量和液态水也有可以孕育生命。

科学家们依据伽利略号和旅行者二号探测器获取的资料,在2007年,绘制出了首张木卫二全球地质构造图。根据目前获取的资料科学家们推断称,木卫二表面的地质构造不但比较年轻而且富于变化,因此其地表很少有火山活动。它上面存在的诸多巨型裂谷很可能是木星强大的引力所致。绘制木卫二地质图最大的困难在于科学家们不得不单纯依赖探测器所传回的探测数据。

那些认为木卫二上有生命存在的科学家们表示,木卫二拥有生命诞生所必需的一切条件:液态水、丰富的能源(主要指木星的强大引力)和有机化合物。如果木卫二上真存在生命,那么这些生命将类似于地球上那些在深海热水条件下生存的有机体。

用于对木星和木卫二进行勘测的探测器预计将在2015年后发射。科学家们还在设想向木卫二发射1个可钻入冰层下进行研究的机器人探测器,以便深入到木卫二冰层以下对可能存在的海洋进行研究。

美将发射朱诺号

2008年11月24日,美国航宇局宣布,将于2011年8月发射朱诺号新型木星探测器,对木星开展深入探测。该探测器由美国洛马公司制造,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负责整个探测任务的运行。该计划将对木星进行首度深入研究:将一个空间探测器置于木星的极轨上,研究它冰冻的岩石核,测量全球大气层中水及氨的含量,研究大气中的对流及深层风速分布,研究木星磁场的起源,以及勘测其两极磁气圈。

朱诺号将于2016年飞抵绕木星运行的轨道上。它每年大约可绕木星运转32圈,通过它的探测,科学家希望了解木星这颗巨行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

该项目首席科学家斯科特・博尔顿说,木星形成得非常早,捕获了太阳形成后遗留下的许多星际物质,堪称太阳系巨行星的“原始模型”。与地球不同,木星的超大质量使得它的原始成分得以保留下来,这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回溯太阳系历史的途径。

虽然木星距离太阳超过6.4亿千米,是地球与太阳距离的5倍,但朱诺号供电系统仍设计成太阳能电池板供电形式,因此它的能效设计要求极高。

朱诺号是美国航宇局“新疆界”计划实施的第2个探测项目,第1个探测项目是2006年1月发射的新视野号探测器。

另据国外媒体2008年1月报道,美国诺格公司正在为美国航宇局研制一种可长时间在轨运行的新型核动力探测器――“木星冰卫轨道器”,它将用于对木星的数颗卫星进行探测。这个核动力探测器将被命名为普罗米修斯号,预计其升空时间将不会早于2012年。它主要用于对木卫二、三、四的表面情况进行研究,广泛研究每个冰冷卫星的构成、历史,以及支持生命的潜能。科学家们希望能够获取有关这些卫星地质成分和形成时间等的详细数据,并确定在它们厚重冰层下的海洋中是否有可能存在某种生命形态。

木卫二-木星系任务

美国航宇局和欧洲空间局目前正在共同实施“木卫二-木星系任务”。该任务由二个轨道器组成,携带多种仪器,可在木星恶劣的辐射环境下运行:美国负责木卫二探测器,它携带1台相机、1台光谱仪和一套强大的雷达系统,探测器借助此雷达系统将可以穿透木卫二的冰层,计算出冰层到底有多厚,其一部分设计目的是研究这颗卫星上的海洋的天体生物学意义,因此它将更加关注有关海洋和保持它呈液态的潮汐可挠性的直接迹象;欧洲空间局负责木卫三探测器,它也将携带1台相机、1台光谱仪、1台尘埃分析器、质谱仪或者磁力计,用于研究木卫三的表面成分及其周围的太空环境,更加关注从这颗卫星内部到它的磁气圈的地球物理过程。这2个合作的

探测器还将对木卫一和木卫四以及木星进行有限的研究。

“木卫二-木星系任务”的空间探测器将在7年内到达目的地。此次任务还将使用多功能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式发电机。

一些科学家认为,地球生命源于海洋里的火山喷射口。他们猜测,由于受到木星的重力影响,木卫二也存在类似的火山活动。当木卫二围绕木星轨道从它的一侧飞往另一侧时,这颗行星会挤压木卫二,导致木卫二的核心保持熔融状态,从而引起火山活动,这就像木卫二的邻居木卫一那样。木卫一的运行轨道比木卫二更靠近木星,火山活动在它表面留下的千疮百孔不断向太空喷发出硫磺和其他化学物质。在地球上的热液喷口处也能发现很多同类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可能与地球上的早期生命有关。木卫二-木星系任务将帮助科学家缩小可能存在生命的范围,更加清楚、更应该仔细地观察哪些地方。

此外,据国际文传电讯社2008年1月7日援引一位高级研究员的话说,俄罗斯计划参与欧洲的一项任务,以便研究木星的卫星木卫二,寻找简单的生命形式。俄罗斯将参与列入欧洲空间局2015年至2025年空间研究计划,这一项目以法国天文学家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命名。俄罗斯已经提出将在木卫二的冰外壳的一个裂缝处降落空间探测器。探测器着陆后将融化一些冰,开始寻找生命形式。如果那里有海洋,生命将会出现。在这个方面,继火星之后的木卫二可能是太阳系中最有吸引力的天体。

研究群狼探测战术

近年,美国还在研究以群狼战术来探测木卫二的方案,它是一项有关进行星际探测的全新理念:建造一大批尺寸仅相当于硬币、厚度与纸板相当的微型探测器编队来执行对其他星球的探测任务。在这些微型探测器的表面安装有太阳能电池板,可以获得足够的电能,维持各种设备的运行。而最有可能成为微型探测器首选探测目标的将是木卫二。届时,在微型探测器升空后,它们将首先绕地球飞行一年的时间,以便获取足够的速度飞往木星。按照设想,将会有数以千计的微型探测器有可能到达木卫二。在降落过程中,微型探测器上配备的微型火箭发动机还可不断修正其飞行轨迹。据估算,从地球飞往木星需要2年~4年的时间,在此之后,大批的微型探测器将转向木卫二。由于它们的质量非常轻,而且体积也很小,因此基本上不会在进入木卫二大气的过程中被烧毁。一旦降落成功,它们将会像雨点那样均匀地散布在木卫二表面。

当然,在整个飞行过程中,可能会损失掉数以百计的微型探测器,但整个任务并不会受到明显影响。在木卫二表面成功降落后,微型探测器将开始分析其大气和土壤构成。它们配备的微型传感器可通过虹吸原理提取样本。如果这些微型探测器发现生命存在的迹象,相关的信息将通过无线电信号被发送出去。

通过整理大量微弱的信号,科学家们得以确定出,是否有必要向木卫二发射更为先进和复杂的探测器。

木星范文第4篇

而现在该轮到木星和金星上场了:它们正在逐渐靠拢,在这两天的夜晚,这两颗夜空中最明亮的“星星”将携手漫游天际。从地球上看去,这两颗行星在天空中看起来非常接近,整个北半球的人们在晚上都能看到这一幕美景。但实际上这两颗行星之间相隔了数亿公里的广袤空间,金星运行于地球轨道内侧,而木星轨道和地球轨道之间还隔着火星和小行星带。

要想目睹这两颗行星共舞的奇景,你可以在傍晚日落时分出门,向西南方向观看。在夜间,你可以发现这两颗行星的位置已经非常接近,几乎已经抵达最接近的位置,此时它们两者之间的距离仅有大约3度,这大约相当于你向前伸出手臂后看到自己两根手指的宽度。金星将大致位于木星的右上方,并且其亮度比木星要高8倍左右。在天文上,这种现象被称作“合”,具体来说,这一次天象就是金星合木星,简单的也就是说从我们的角度看上去两颗行星在天空中位置非常接近的现象。

从地球上看去,这两颗行星都是夜空中最明亮的天体之一。金星相比地球距离太阳更近,其浓密的大气层和极高的二氧化碳含量导致了严重的温室效应,其地面温度高达480摄氏度左右,连铅都会熔化,并且同样由于这一厚重的大气层,其近地面压强极大,探测器很难在其地表工作而不被压垮。这一厚重的大气层强烈反射阳光,造成了金星的高亮度。木星则毫无疑问是太阳系中体积和质量最庞大的行星,巨大的反光面积和厚重的大气云层也就当然地造就了它很高的亮度。

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发言人罗伯特・梅塞(Robert Massey)说:“尽管‘合’这种天象并不罕见,但是这一次合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壮观程度。”他说:“这两颗行星都是夜空中非常明亮的。如果你知道它们的位置,你甚至可以在白天看到天空中的金星。这样两颗行星靠在一起将非常美丽。它们看起来就像是夜空中的两盏明灯。而对于观测它们的爱好者们而言这同样非常有趣,因为这是每个人都能去观察的天象。在今晚我们居住在北半球的居民可以向西南方天空观察。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这两颗行星将逐渐向西偏离。尽管这两颗行星在接下来数天里就将开始逐渐彼此远离,但是木星在接下来的至少数周内仍旧可以看到。”

木星范文第5篇

1. 太阳系中的“大块头”

木星是一个气态行星,没有岩石表面,构成木星的元素主要是氢和氦。但就是这样一个轻元素组成的气态行星,它的质量是太阳系其他7颗行星质量总和的2.5倍还多,体积则相当于1300多个地球。一项新研究还发现,像木星这样的气态巨行星甚至能够影响太阳,使其旋转轴产生“摇摆”。

2. 卫星家族

木星不仅是太阳系的“行星之王”,还是当之无愧的“卫星之王”,迄今已发现67颗卫星,其中包括太阳系中最大的卫星――木卫三,它的直径有5262.4千米,比水星这颗行星还大。最大、最亮的4颗卫星被称为伽利略卫星,它们是1610年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发现的。其他的卫星有些离木星距离很远,有可能是被木星俘获的小行星。

3. 木星最终会变成恒星吗?

科学家发现,木星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它从太阳所获得的能量的两倍,这说明木星内部存在着热辐射源,其中心温度可能高达2万摄氏度以上。该热量被认为是由行星的慢速重力压缩生成的。木星具备核聚变燃料,会不会发生像太阳那样的核聚变反应呢?科学家认为,木星个头与太阳相比还是太小,中心温度、压力还是不够;不过也有人推测,再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化之后,木星有可能达到核聚变的临界点,从而变成一颗名副其实的恒星。

4. 太阳系的“清道夫”

1994年7月17日,休梅克-列维9号彗星与木星相撞,人们首次直接观测到太阳系内与行星有关的天体撞击事件。21块碎片相继以60千米每秒的速度撞上木星的南半球,所造成“疤痕”比地球直径还大。实际上,木星承受的撞击远不止这一次,最近的一次在今年3月被两位业余天文学家捕捉到。木星扮演着太阳系的“清道夫”角色,以强大的引力吸掉本有可能撞上地球或太阳系内其他行星的天外来客。木星发生撞击的概率是地球的几千倍,如果没有木星的保护和屏障作用,地球上生命的生存机会将要大打折扣。

5. 早期太阳系的“超级杀手”

通过对比太阳系和太阳系外恒星系统,天文学家发现,太阳系内缺少两种天体,一种是“超级地球”,即质量比地球大数倍,也更加靠近恒星的行星;另一种是轨道半径极短的巨型气态行星。为什么太阳系中没有这两类天体存在呢?天文学家认为,这很可能是木星“捣的鬼”。原始太阳系内的原行星和小行星都被卷入了木星的引力范围,包括“超级地球”在内的许多原始天体都被摧毁了,从而改变了太阳系内天体的分布。

6. 探访木星的探测器

近日抵达木星的朱诺号探测器是第二个专门考察木星的探测器。第一个是1989年发射的伽利略号探测器,它于1995年12月抵达环木星轨道,并环绕木星飞行了34圈,最终在2003年9月21日坠毁于木星。除了这两个探测器之外,先驱者10号和11号、旅行者1号和2号、尤利西斯号、卡西尼-惠更斯号、新地平线号探测器都曾“顺路”探访过木星。

7. 看不见的木星环

在太阳系中,土星光环最为壮观,天王星也有环状系统,而木星周围则存在看不见的木星环。这个秘密最初是旅行者1号和2号探测器发现的,伽利略号探测器不仅发现了新的木星环,而且证实这些光环是由太空陨石撞击木星的小卫星所产生的尘埃组成的,与木星庞大的身躯相比,显得极为暗淡纤薄。

8. 大红斑未来会消失吗?

大红斑是木星表面最显著的特征,这其实是木星上最大的风暴气旋。自人类观测到它以来,已经存在300多年,虽然颜色和形状有改变,但从未消失过。未来大红斑会消失吗?科学家发现,大红斑正在慢慢缩小,过去曾达到三个地球并排排列的宽度,现在缩小到一个地球多,而且缩小速度正在加快。有人猜测,大红斑内部的小型涡流可能分散了风暴主体的能量。但是考虑到木星是一个气态星球,它不具备可以减弱、抵消风暴力量的固态表面,所以红斑可能会变,但不会消失,大大小小的众多“斑块”总有一个成为“大红斑”。

木星范文第6篇

[关键词]炙热地核 地幔 地壳 太阳核心 辐射带和对流带 太阳表面 木星 土星

中图分类号:P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339-02

引言

有一座山峰高度为500米,假设被整体加热到1000℃,并且被放置自然环境中冷却,靠近山峰的人将感觉如同烤炉。山峰整体温度1000摄氏度,高度为500米近似矩形,被放置到自然界,两天三天、甚至两三个月,温度都不能够彻底降下来,人员靠近仍然能够感觉出很热。炙热地核位于地球的最内部,半径约3,488公里,温度达到6,000℃(钨是熔点最高的元素,钨的熔点为3410℃,沸点5927℃)。太阳的直径约1,392,000公里,太阳炙热核心大约太阳半径四分之一的区域(可容纳20,000多地球)[2];核心物质密度高达150 g/cm3,温度约1,500万℃。

一、太阳、土星、木星的基本情况

(1.1)太阳:直径约1,392,000公里[6],太阳质量约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1];太阳核心是指距离太阳中心约太阳半径的四分之一区域,核心物质密度高达150 g/cm3[3],炙热核心温度高达1,500万℃,表面温度只有约6,000℃。核心光子流抵达太阳表面需要10,000年至170,000年的时间[4]。从大约0.25至0.7太阳半径处,太阳物质是热且稠密的;同时随着与中心距离的增加,温度也从7,000,000K降至2,000,000K[4];表面温度降至5,800K[6]。

(1.2)木星:距太阳(由近及远)顺序为第五,亦为太阳系体积最大、自转最快的行星。木星半径71,492公里,直径约142,984公里;约1,321倍地球体积,317.8地球质量[12]。累计卫星达66颗,木星中心温度估计高达30,500℃。古代中国称之岁星,取其绕行天球一周为12年。西方语言一般称之朱比特,源自罗马神话中的众神之王、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宙斯。

(1.3)土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半径约为14亿公里[10],土星有土星环,截止2012年已发现62颗卫星。土星直径约12万公里,有一个直径为2万公里的核心,核心温度高达11,700℃[8]。1969年,一架飞机在地球大气高层对土星的热辐射作了红外观测,发现土星和木星一样,它辐射出的能量是它从太阳接收到的能量的两倍。这表明土星和木星一样有内在能源。后来“先驱者”11号的红外探测证实了这一点,测得土星发出的能量是从太阳吸收到的2.5倍。

二、地球结构和地热

(2.1)炙热地核:位于地球的最内部,半径约有3,488公里;温度高达6,000℃,分为内核和外核;高密度,平均每立方厘米重12克。

(2.2)地幔:从地核约2900千米深处[11]的古登堡界面一直延伸到约33千米深处莫氏不连续面的区域被称作地幔,平均温度约3000摄氏度。

(2.3)地壳:地壳指的是从地面至平均深度约33km深处的莫霍界面的地下区域。地球内部蕴藏着难以想象的巨大能量。据估计,仅地壳最外层10千米的范围内,就拥有 2554 亿亿亿焦热量,相当于全世界现产煤炭总发热量的 2000 倍。

(2.4)熔岩:地壳底层温度达 1,000℃以上,火山爆发时,地球内部几十千米深处的岩浆,经长途跋涉到地面,仍有1,000℃以上的高温,测算地核温度达6,000℃以上。

三、地热现象和火山喷发现象

(3.1)“水深火热”话冰岛:冰岛是富地热资源的国家。它地处北极圈附近,尽管气候寒冷,但地下却蕴藏着巨大热能。据统计,冰岛拥有温泉、热泉、汽泉、间歇泉达 1500 多个。在冰岛10多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上有30座活火山。地球内部之火唾手可得,地热资源久用不衰;一个天然的温泉,经久不息地流出地热水,几百年温度变化也不大。

(3.2)羊八井地热田:在海拔4200米高的谷地上,热水沼泽星罗棋布,热汽的喷发遍地可见;最引人嘱目的是热水湖,湖面面积7350多平方米,水温常常有46~57℃;坐落在它周围的几处沸泉,温度高达92℃;在中国台湾省的南部有一温泉,水温竟高达140℃。

(3.3)火山:是炽热地心的窗口,火山喷出口是一条由地球上地幔或岩石圈到地表的管道,大部分物质堆积在火山口附近,有些被大气携带到高处而扩散到几百或几千公里外的地方。

(3.4)火山形成:在距离地面大约32公里的深处存在大量高温液体,其温度之高足以熔化大部分岩石。世界的某些地区,山脉在隆起。这些正在上升的山脉下面的压力在变小,这些山脉下面可能形成一个熔岩(也叫“岩浆”)库。这种物质沿着隆起造成的裂痕上升。熔岩库里的压力大于它上面的岩石顶盖的压力时,便向外迸发成为一座火山。

(3.5)火山喷发: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时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是岩浆等高温液体喷出物在短时间内从火山口向地表的释放。火山喷发时,炽热的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突然冒出,这些物质堆积在开口周围,形成一座锥形山头。“火山口”是火山锥顶部的洼陷,锥形山是火山形成的产物。火山喷出的物质主要是气体,但是象渣和灰的大量火山岩和固体物质也喷了出来。火山爆发是一种很严重的自然灾害,它常常伴有地震,因此火山喷发会对人类造成危害。但同时它也带来一些好处,例如:可以促进宝石的形成;扩大陆地的面积,夏威夷群岛就是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

四、实验、分析

(4.1)实验:假设有一座高度为500米近似矩形的山峰,被整体加热到1000摄氏度,然后完露放置在自然环境中冷却,紧靠山峰的人将会感觉如同巨大的烤炉。庞大的,高温的山峰被放置两天三天、甚至两三个月,温度都不能够彻底的降下来,人员靠近仍然能够感觉出很热。

(4.2)分析:全世界的山峰应该说数不清。但是全世界所有山峰加一起的体积,与厚度33公里的地壳体积相比,几乎可以忽略。炙热的地核半径达3,488公里,并且温度高达6000摄氏度。一座500米,温度1000摄氏度的小山脉,放置都不能够很快冷却。青藏高原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与地壳和炙热地核比较,只能够算是沙粒。假设能够将直径达7,000公里,温度高达6,000℃的炙热地核取出,放置宇宙空间中冷却,也很难被降低。何况在地核外还拥有数千公里厚度的地幔和几十公里厚的岩石地壳;相当于是给炙热地核包裹上无数层的“棉被”。我们先不说炙热地核,仅仅是地壳下面厚度达到近3千公里、温度达到数千摄氏度的地幔,想让超级体积的地幔整体冷却,远比一座山脉冷却要困难很多很多。

五、结论

(5.1)地壳岩石保温:地热和火山喷发现象,都能够充分的证明地壳下面是数千摄氏度的岩浆。地球半径6,378公里,直径12,756公里;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3公里,海洋地壳平均厚度只有10公里;33公里与6,378公里相比,应该说连鸡蛋壳厚度都达不到,地壳相对于地幔岩浆来说完全可以称之为“膜”。“膜”下面温度1000摄氏度以上,“膜”的表面就是我们现在的温度。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的青藏高原,只能够算“膜”上的一粒粉尘。

(5.2)“棉被”:厚度达几十公里的地壳“膜”,相当于给炙热地核和炙热地幔蒙上一层厚厚的“棉被”。“膜”下面是1,000℃以上的高温熔岩,“膜”表面就是我们现在的温度。炙热地核、地幔拥有超级体积、超级质量、和超级能量。由于有很厚的地壳覆盖,所以能量释放相当缓慢。对于直径高达13,000公里的超级“炙热火球”,经地壳“棉被”覆盖包裹后,表面温度为常温。如果按照这种速度释放,炙热地核地幔蕴藏的超级能量,能够保证地球表面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年,温度都不会有大的变化,地表温度基本上可以说是恒定的。

(5.3)土星:直径约12万公里,有一个直径为2万公里的核心,核心温度11,700℃[8],表面温度零下-139摄氏度[15]。应该说土星与地球很情况相似,区别在于土星直径达到12万公里,内核直径达2万公里,核心温度达11,700℃,还有一个区别就是表面温度比地球表面低,但是对于这样超级的“炙热球体”来说,根本不是事。1969年,一架飞机在地球大气高层对土星的热辐射作红外观测,发现土星和木星一样,它辐射出的能量是它从太阳接收到的能量的两倍。后来“先驱者”11号的红外探测证实了这一点,测得土星发出的能量是从太阳吸收到的2.5倍。

(5.4)木星:直径达142,984公里;约1,321倍地球体积[14],中心温度估计高达30,500℃。内部情况与土星,地球基本相同。由于木星质量和体积超级巨大,蕴藏的能量也是超级超级多。其表层与地球的地壳一样,已经被低温冷冻成岩石。基本情况与地壳一样,岩石层内部是高温,表面温度比地表低,为零下-108.15℃[14]。但是相对于木星极其庞大的体积,以及蕴藏的超级能量来说,几乎没有影响。土星和木星体积远超过地球,炙热核心高温区也是地核温度的几倍,同时核心区域比整个地球都还要大很多。虽然表面温度比地表略低,但是相对于如此庞大的“炙热球体”来说,内部蕴藏的超级能量,远远比地球更加有保障。因此木星内部温度几百万、甚至几亿年都不会有多少变化。释放出来的能量与内部蕴藏的炙热总能量相比,几乎可以忽略。

(5.5)太阳:直径约1,392,000公里[6],太阳质量大约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1];太阳炙热核心指距离太阳的中心约太阳半径的四分之一区域,太阳直径约140万公里。核心内部的物质密度高达150 g/cm3[3],核心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太阳表面只有约6,000摄氏度。核心光子流抵达太阳表面需要10,000年至170,000年的时间[4]。从大约0.25至0.7太阳半径处,太阳物质是热且稠密的;同时随着与中心距离的增加,温度也从7,000,000K降至2,000,000K[4];太阳表面温度降至5,800K[6];

(5.6)太阳与地球的数据对比:

(5.6.1)地球半径6,378公里;太阳半径696,000公里,直径1,392,000公里。

(5.6.2)地球核心半径为3,488公里;太阳核心直径约35万公里(可容纳20,000多地球)。

(5.6.3)地球炙热核心温度约6,000摄氏度;太阳炙热核心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

(5.6.4)地球核心密度约12 g/cm3;太阳核心密度高达150 g/cm3[3]。

(5.6.5)地幔平均温度约3,000摄氏度,太阳辐射带平均温度约700万摄氏度。

(5.6.6)地球表面约20摄氏度,太阳表面约6,000摄氏度。

(5.7)结论:通过以上数据对比,每个人都很清楚。对于地球来说,炙热地核地幔总体积庞大,蕴藏着超级能量,每年通过地表释放的能量,相对于直径达13,000公里超级“炙热球体”来说,几乎可以忽略。相对太阳来说:超级炙热的核心区域直径35万公里(可以容纳20,000多地球),炙热核心的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假设能够将体积达20,000个地球,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的炙热太阳核心取出,放置在宇宙空间中冷却,温度也很难被降低。太阳辐射带温度平均约700万摄氏度,蕴藏的能量也是无法进行估量。虽然表面温度为6000℃,但是相对于直径高达140万公里,温度高达700万、甚至1,500万摄氏度的超级“炙热球体”来说,释放出来的能量与“超级炙热总能量库”相比,几乎可以忽略。对流层和光球层相当于给太阳包裹上厚厚的“棉被”,按照这种速度进行释放,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年,温度都能够保持恒定。

六、 结束语

地球表面为岩石,相当于是包裹地幔熔岩的超级“棉被”,下面是1000摄氏度以上的熔岩,炙热核心温度高达6,000摄氏度。地球半径和深度达到惊人的6,378公里,我们人类站在几十公里厚的地壳岩石上,感觉不出任何的高温。被释放出来的地热能量,相对直径高达13,000公里的超级“炙热火球”来说,几乎可以忽略。土星、木星与地球情况相同,只是体积更大,蕴藏的能量更多,相比之下,释放出来的能量更少。太阳直径达140万公里,炙热核心直径达35万公里(可容纳20,000多地球),超级炙热核心的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

假如能够将体积达到20,000多个地球,炙热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的太阳核心取出来,放置在宇宙空间中,超级体积和超级炙热温度,想冷却也是极其的困难。太阳辐射带温度平均约700万摄氏度,蕴藏的能量也是无法估量。太阳表面6000℃,相对于直径高达140万公里,平均温度高达700万、甚至1,500万摄氏度的超级“炙热火球”来说,几乎可以忽略。太阳内部蕴藏的超级炙热能量,按照这种速度进行释放,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年,炙热核心的温度也不会有多大的变化。以上就是本人对地球、土星、木星、以及太阳表面温度,能够保持几百万年、甚至几千万年基本上恒定的原因解释。

参考文献

[1] Woolfson, M.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solar system. Astronomy & Geophysics. 2000, 41(1): 1.12. doi:10.1046/j.1468-4004.2000.00012.x.

[2] 34.0 34.1 García, R.; et al. Tracking solar gravity modes: the dynamics of the solar core. Science.2007, 316 (5831): 1591C1593. Bibcode:2007Sci...316.1591G. doi:10.1126/science.1140598.PMID 17478682.

[3] 36.0 36.1 36.2 36.3 36.4 NASA/Marshall Solar Physics. Solarscience.msfc.nasa.gov. 2007-01-18

[4] NASA. Ancient Sunlight. Technology Through Time. 2007, (50) [2009-06-24].

[5] NASA/Marshall Solar Physics. Solarscience.msfc.nasa.gov. 2007-01-18 [2009-07-11].

[6] Williams, D. R. Sun Fact Sheet. NASA. 2004 [2010-09-27].

[7] Harper, Douglas. Jupiter.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2001年11月 [2007-02-23].

[8] NASA - Saturn. NASA. 2004 [2007-07-27].

[9] Williams, Dr. David R. Saturn Fact Sheet. NASA. September 7, 2006 [2007-07-31].

[10] Yeomans, Donald K. HORIZONS System. NASA JPL. 2006-07-13 [2007-08-08].

[11] Markl, Gregor. Minerale und Gesteine: Mineralogie - Petrologie - Geochemie, 3. Auflage.

Springer Spektrum, Berlin, 2014, Seiten 435-438

[12] Williams, Dr. David R. Jupiter Fact Sheet. NASA. 2004年11月16日 [2007-08-08].

[13] Celestial Mechanics and Dynamical Astronomy. 2007, 90: 155C180 [2007-08-28].

[14] Williams, Dr. David R. Jupiter Fact Sheet. NASA. 2004年11月16日 [2007-08-08].

[15] Williams, Dr. David R. Saturn Fact Sheet. NASA. September 7, 2006 [2007-07-31].

木星范文第7篇

木星有多大

太阳系中,木星无疑是行星中的“大哥大”。它的赤道半径达71400千米,为地球的11.2倍,如果把我们地球比作一颗小小的绿豆,木星就相当于一个中等大小的西瓜。如果是在木星上作环球旅行,绕赤道一圈的行程将有45万千米――这比我们到月球去(38万千米)还要远得多呢!木星的质量也十分巨大,为1.9亿亿亿吨,是地球“体重”的318倍,即使把其他8颗行星加起来,也只是它的40%。由此可知,在木星表面上的重力是非同小可的:一个体重50千克的人到了木星上,他的体重将变为132千克!所以过去有本科幻小说,讲“木星人”都是动作迟缓的“慢性子”,因为他们举手抬足都要化很大的力气。

“大红斑”是什么东西

用望远镜观测木星,它最显著的特征是那引人注目的“大红斑”。它在木星上的相对位置、相对大小,都很像我们地球上的大洋洲。不过实际上,这个大红斑比整个地球还大得多,从二百多年来的资料可知,它最小时也有10000×20000千米,而最大时则可达14000×48000千米,此时,至少可以容纳4个地球!它的色彩浓淡时有变化,有时“浓妆艳抹”,有时则“略施粉黛”,但却从未消失过。大红斑是什么东西?科学家们曾猜测纷纷,现在从一些无人飞船发回的资料看来,它是一个超大型风暴似的气旋团,6天就会转过一圈。它内部还有很复杂的结构。为何它能维持几百年不衰?则是一个至今未解之谜。

为何测出的木星温度比预计的高

从理论上说来,木星的“体温”应为-168℃(指在它的大气顶层处),但实际上,用多种不同方法所测到的结果却是在-139℃左右。而宇宙飞船在它的近旁所测到的温度是-148℃。测量值总比理论值高20~50℃左右,这与其他行星明显不同。后来人们用红外与射电手段来研究木星,发现木星所发出热量竟是它从太阳那儿得到的2.5倍!可见,木星本身也在“发光”(红外光),与此同时,它还在向外发出无线电辐射――木星的射电波,波长从短波的1毫米到中波的几百米都有,“木星广播电台”的发射功率高达1亿千瓦!这样,过去认为发不发光是区分恒星与行星的分水岭,而现在木星破除了这条“金科玉律”。

木星真是没有固体表面吗

木星最亮时的亮度可达-2.4等,仅稍次于金星。原因之一是因为它的大气反射光的能力较强。木星的大气非常浓厚,至少有1400千米,从木星的质量和体积,我们不难得到它的平均密度只是水的1.33倍,比太阳这个“气体球”还小,所以科学家早就怀疑,木星表面可能是一片鼎沸的大海,而不是像地球、火星那样是山川大陆。所以,如果飞船冒冒失失地闯进去,要想降落于木星表面,那可能会遭受到灭顶之灾。这个科学推测,很快得到了几艘宇宙飞船的证实。从“旅行者”和“伽利略”传回的资料都表明,木星大气层之下,是一个液体氢组成的“海洋”,温度也达到了5000度左右。

木星范文第8篇

这个故事用来形容人类近半个世纪来寻找外星人的历程倒是蛮合适的。起初,我们想守株待兔,可是外星人迟迟不来,现在就只好自己去找了。

寻找外星人,首先自然要先找出适合生命栖居的行星。随着技术的进步,迄今已发现大约850多颗太阳系外行星。但很遗憾,对于这些行星,除了质量、半径和公转轨道之外,更多的细节我们一无所知。譬如,它有没有大气层?那里一天有多少小时?

尤其重要的是,它有没有磁场?

有没有磁场对于生命在一颗星球上能否生存繁衍至关重要。就拿地球来说,我们每时每刻都受到来自太阳风和宇宙线的高能带电粒子的威胁,这些粒子会破坏我们体内的DNA,掠走我们赖以生存的大气,幸好地磁场像一面盾牌把它们都阻挡在外了,否则就不会有今天的你我。所以,除了液态水,一颗行星是否拥有足够强的磁场,也是判断它是否适合生命栖居的重要条件。

射电波揭开

系外行星的面纱

但是对于遥远的太阳系外行星,如何判断它有没有磁场呢?

办法出乎很多人的意料,那就是看它有没有极光。在地球的南北两极,夜空中经常会出现绚丽多彩的巨大“飘带”,这就是极光。极光是这样产生的:地球磁场在南北两极最弱,最容易被带电粒子“攻进来”。太阳风的带电粒子进入两极地区的高空,与那里的大气分子碰撞,导致气体放电,于是产生了极光。不同气体的极光颜色是不一样的,比如氧气发出的是黄绿色的极光,氮气分子则一般发出红色或者蓝色的极光。产生极光需要三个条件:带电粒子、行星磁场和大气。

极光现象并非局限于地球。在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上,也同样观察到了极光。我们有理由期望一些太阳系外行星也拥有极光。

不过即使一颗太阳系外行星拥有极光,从地球这么遥远的距离观察,也是非常微弱的,早已淹没在母恒星发出的耀眼光芒中。所以,要直接观测外星极光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幸伴随极光的还有另一样东西――射电波(即无线电波)。如果一颗行星拥有磁场,它就有可能发射射电波,其强度可以比母恒星的射电波还要强,所以射电波至今依然是天文学家研究太阳系外行星最理想的手段。一颗行星的射电波可以帮助我们计算行星上一天有多长以及磁场有多强;它能够让我们了解行星上产生磁场的地质活动以及行星与母恒星的作用;甚至还能告诉我们,这颗行星拥有多少颗卫星。

木星是理想的实验场

如何通过我们在地球上观测到的射电波信号,推测出系外行星具体的特征呢?

这需要我们建立数学模型,不同的模型所做的预言可能会不一样。所幸我们在太阳系拥有一个理想的实验场来检验这些模型可靠不可靠,那就是木星。

在太阳系中,木星上的极光最为壮观。木星是太阳系中行星的王者,它的质量是所有其他行星质量之和的2倍多。它也拥有最强的磁场,在它的两极,有着最漂亮的极光环。我们用地面的望远镜是没法观测到木星极光的,因为它们大多是紫外线,不能穿透地球大气。

最早的木星极光照片是由美国宇航局的“旅行者1号”太空飞行器于1979年飞越木星时拍摄到的。今天,通过哈勃空间望远镜,我们也可以拍摄到木星的紫外线极光,以及通过钱德拉空间望远镜拍摄木星的X射线极光。

但事实上,远在“旅行者1号”实地拍摄之前,天文学家就通过来自木星的射电波知道木星上存在极光了。有了这些射电信号,科学家就可以通过数学模型去计算木星磁场的强度,然后与实地测量结果比较,以改进模型。待到模型完善之后,就可以拿去研究太阳系外行星。这样,木星就为我们了解太阳系外行星搭建了一座桥梁。

那么,来自木星极光的射电波与木星的性质有哪些关联呢?

首先,射电波的频率有一个上限,上限值取决于行星的磁场强度。比如,木星发射的射电波频率最高上限是40兆赫。根据这个上限值,我们可以推知行星的磁场强度。

其次,射电波是从磁场一个圆锥形漏斗区域发射出来的,当行星自转时,就像灯塔一样扫射宇宙空间。所以到达地球上的行星射电波,应该是脉冲信号。根据脉冲间隔时间,可以计算出行星的自转周期。

最后,虽然行星和母恒星都会发射射电波,但两者性质不一样。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把来自母恒星的射电信号排除。

此外,木星还让我们对于宇宙中极光的来历有了更多的认识。前面说过,地球极光来自太阳风与地球大气的作用。推而广之,这类极光来自行星大气和母恒星的作用。但木星极光却主要来自另一种情况:木星的第三大卫星是一个多火山的世界,火山爆发产生的电离气体以1000千米/秒的速度吹向木星。木星的极光主要是由这些电离气体产生的。科学家推测,在太阳系外行星上,后一类极光也应该很常见。

寻找来自太阳系外

行星的射电信号

天文学家已经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这个模型用于分析太阳系诸行星的射电信号非常成功,可以推测行星的诸多性质,比如行星轨道平面的倾斜度,磁场相对自转轴的倾斜度以及自转周期、轨道周期和磁场强度,等等。现在,他们等着用该模型去分析太阳系外行星的射电信号。

但我们至今还没有探测到太阳系外行星的射电信号。这项工作自1977年就开始了,前些年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用射电望远镜检查了近半数太阳系外行星,仍一无所获。

他们认为,探测不到信号的原因是这些望远镜不能观测足够低频率的射电波。拿木星来说,它的射电波主要集中在40兆赫以下,所以,如果你的望远镜不能探测40兆赫以下的射电波,那么你就啥也看不到。而美国以前的射电望远镜只能探测高于50兆赫的射电波。

现在,人们对探测外星极光射电波的兴趣又被点燃了。因为一个叫“低频阵列(LOFAR)”的高灵敏度射电望远镜刚刚建成。它是迄今探测低于250兆赫波段的最大、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这个望远镜是一个巨大的天线阵列,拥有45000个小天线,分布在荷兰、法国、德国、瑞士和英国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