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注空巢老人

关注空巢老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关注空巢老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注空巢老人范文第1篇

究其原因,一是农村地区作为主要劳动力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在村的老年人防范和对抗犯罪的能力较弱,很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二是多数老年人受到侵害后不会主动报警,通常是告知子女,由子女决定怎样处置,也有些老人出于害怕报复、不愿让子女担心等原因,往往不敢声张,不愿报案。三是受经济状况等影响,农村老年人居住房屋比较简易,犯罪嫌疑人很容易就能侵入作案。四是很多村庄、社区没有安全保障措施,有的即便成立了治安联防队,但青壮年大多外出力量,导致巡防、联防不足甚至形同虚设。

保障老年人生命财产安全是摆在政府和社会面前的现实问题。当前空巢老人已和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成为遭受不法侵害的高危人群,公安机关要深入村庄、社区,做好空巢老人的基层基础工作,要对空巢老人开展经常性的入户走访,了解其实际困难,开展心理疏导,做好服务工作,掌握其动态信息。

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建立以村庄、社区为主导,以群防群治为依托,通过吸纳治安积极分子、社区平安义工,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群众共同参与的防控体系,构建群防群治的整体格局,压降各类案件的发生,为预防犯罪建立坚固的社会屏障。

关注空巢老人范文第2篇

空巢老人分为三类:一是相对空巢老人(和子女在同一城市,但不同住的老年人群体)。二是绝对空巢老人(子女在国外或国内另一城市的老年人群体)。三是无子女老人(没有生养子女或子女已故的老年人群体)。

新闻媒体自其诞生以来便带有不可忽视的责任意识,广播电台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更是应该坚守社会责任之职责,关注“空巢老人”问题。

一、通过节目帮助空巢老人排遣寂寞

空巢老人在生活中首要面对的问题是生活的孤单和心灵的孤寂。儿女常年不在身边,有部分空巢老人更是处于丧偶寡居状态,因此,心灵的孤单可想而知。同时一些子女在打拼的城市定居后,往往将老家的老人接过来共同居住,这就使老人失去了原有习惯的生活圈和朋友圈,生活习惯的迥异、文化氛围的差别导致。老人们不似年轻人有多彩的业余生活,在笔者实地调研中发现,大部分老人排遣寂寞的娱乐活动仅限于看电视和听广播,而绝大部分老人对于电视也只是锁定晚上7点开始的新闻联播和之后的电视剧。那么漫长的白天,陪伴他们左右的便是广播电台。有很大一部分空巢老人从早晨起床开始便将收音机打开收听电台节目。可见广播电台在空巢老人生活中所占位置之重要。对此,笔者给出如下对策:

一方面,我们应该在一天的几个时段,如:早晨4:00--6:00,下午14:00--15:00这些时间段,安排一些老人喜欢听的节目,如:老年人健康讲座、广播剧、评书等等。之所以选择这些时段,是因为年轻人在4:00--6:00的时间段还在睡觉,而老年人却起得早;下午14:00--15:00年轻人在上班,选择这两个时间段既不干扰电台的收听率,不占用黄金时间,又能排遣老年人的寂寞,丰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在这点上,面对的不仅是空巢老人,而是整个老年群体。老年人的生活相对简单规律,因此他们关注和喜欢的节目也相对明确。笔者在调研中发现,老年人在退休后首要关注的是养生问题,特别是空巢老人,在生活中无子女陪伴照料,健康问题在空巢老人面前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在每天早间时段为老人准备一档健康节目,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健康讲座节目中可以分成若干板块,介绍老年人健康饮食习惯,针对老年慢性病给出指导等等。

但是广播电台必须要对其所宣传的保健药品负责,严把质量关。在今年的“3.15”晚会上,一些老年人花尽毕生积蓄购买一些保健品、理疗仪等,结果都是一些三无厂家的产品,其中受骗渠道之一就是听信了广播电台的保健广告。广播电台是党政的喉舌,是我国文化产业公信力较大的传播机构,健康讲座切不可与药品推销相混淆,不可让赞助费毁掉了广播电台的声誉。

另一方面,在节目中开展互动,为老年人解答疑难问题或给予老人心灵安慰。空巢老人常年处于独居或寡居状态,对外交流较少,而在生活方面、身体健康方面、心理情绪方面等难免会遇到问题又无人倾诉,天长日久会产生自闭的症状,危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因此,在节目中开通热线电话为老人解决问题,既是必要的外在需求,又是广播电台为社会服务、人民服务的内在职责。在节目中,不仅可以通过热线电话为老年人解答各方面的问题,还可以以听友会为单位,不定期组织老年人聚会,开展各项活动,如:郊游、唱歌、书法、烹饪等,既能排遣老年人的寂寞时光,也能帮空巢老人交到朋友,找到精神寄托。

二、利用广播电台的方便条件,为空巢老人提供更多的帮助

空巢老人在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健康方面、生活方面和心灵寂寞方面。广播电台可利用广告赞助的方便条件,为老人在这些方面提供帮助。如:一、邀请体检中心赞助节目,相应少收取部分广告费,让体检中心提供为空巢老人免费体检活动,既帮助了老人,又为客户积攒了人气、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二、邀请家政中心赞助节目,让其为空巢老人提供免费家政服务。可提供试用服务,试用满意后,可根据老人情况决定是否长期合作,若长期合作,可给予相应折扣。三、通过广播电台的宣传,招募与空巢老人子女年龄相仿的志愿者为空巢老人服务,每星期组织志愿者到空巢老人家中进行慰问和探访,陪老人说话,安慰老人寂寞的心灵。既培养了青年志愿者对老人的爱心,也使老人的孤独得到了安慰。

三、利用广播电台的舆论力量,呼吁社会多多关注空巢老人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快深,空巢老人现象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空巢老人由于身边缺少子女照顾,在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以及精神慰藉等方面都存在很多特殊的困难和问题。十提出的“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老有所养,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是社会建设目标的重要环节。广播电台作为新闻传播的一种途径和形式,有其责任意识,应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服务人民上,把对人民的关怀作为广播电台活动的最终价值追求。譬如转变子女观念,鼓励丧偶老人老来得伴;呼吁社会团体对贫困老人进行爱心捐助;对一些有病患的老人进行电话监控,以便得到及时的医疗救助等等。

关注空巢老人范文第3篇

最近市老龄办对合肥城区60岁以上“空巢老人”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分9大项、60余小项,在7个城区36个街道200多个社居委和村委会进行。通过近一个月的调查统计显示:合肥市区现有“空巢老人”36357人,“空巢老人”户23223户,老人家庭户81607户,“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21.4%,占老人家庭户的24.2%。

    调查显示,“空巢老人”的基本特征是:(1)“空巢老人”以夫妻同居为主,占空巢老人的55%(2)“空巢老人”趋于低龄化,69岁以下占50.4%.;(3)“空巢老人” 依靠退休金生活的占44.8%.;(4)“ 空巢老人” 子女以本市居多,占95.3%,子女居住国外仅占0.5%(5)“空巢老人”高龄患病多,占“空巢老人”的17.2%;(6)“空巢老人”服务需求不等,需要提供各类服务的占“空巢老人”的43%。 

调查报告分析“ 空巢老人”增多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一是生活条件改善, 经济独立,使“ 空巢老人”增多;二是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人才流动使“ 空巢老人”增多;三是计划生育国策实施,“ 空巢老人” 向低龄化延伸;四是避免家庭矛盾老人选择独居;五是居住拥挤、子女再就业离开父母,造成父母“ 空巢”。 

    调查结果还显示“空巢老人”存在的困难与问题:(1)部分“空巢老人”是城市“三无”人员,生活困难。他们依靠政府低保金生活,不能保证就医、购物,而且住房条件差;(2)高龄“空巢老人”惧怕生病瘫痪,怕生不治之症,子女顾不到,经济跟不上;(3)社会福利服务设施难以满足老人需求。一是老人经济条件不允许,有需求欲望,无经济能力;二是社区服务体系未形成,难以满足老人需求;三是“空巢老人”大都精神空虚、生活单调,子女在外不能常守尽孝,老人孤独与社会交流贫乏,过着“进门一盏灯,出门一把锁”的生活;四是“空巢老人”活动空间缺乏。 

    调查报告认为,诸多原因造成了空巢老人的困境和窘迫。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空巢老人,帮扶空巢老人,共同为构建和谐老龄化社会而努力。 一部“关爱”手机,同时也是监护、大爱的手机。关爱方案图如下:

 

 

 

 

 

 

 

 

 

 

 

 

 

 

 

 

 

 

 

二、针对空巢老人的服务重点:1.生活照料。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空巢老人提供送餐和帮助做饭、清扫、购物以及陪同就医等服务;对生活可以自理的空巢老人,坚持一天一次电话问候,三天一次上门服务,急事随叫随到;对不能自理且收入较低的空巢老人,倡导组织慈善援助和社会捐助。------“关爱”手机傻瓜式的按键,免提通话及全语音播报适合老人使用;

2.心理抚慰。为精神寂寞或有心理障碍的空巢老人提供专业或非专业的心理关怀服务,如电话问候、上门慰问、陪伴读书或聊天,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等,帮助老人解开心结、快乐生活。------“关爱”手机远程牵挂(在远程能听到本机周边10米范围内的声音)了解老人的身心环境,以便更好的关爱;

3.应急救助。根据空巢老人分布情况、人数规模、平常应急救助情况等提供应急救助志愿服务。------“关爱”手机的远程GPS全球定位(可自动发短信到监护人手机内将位置描述到街道与街道点及标志性建筑),在发生迷路、生病等状况时的救助提供指引。等

三、一部“关爱”手机的费用:1,手机出厂价:565元/台,索时益公司直接以出厂价销售给希望工程办公室;

                           2,神州行大众卡09版z-8new电话卡,初始话费:100元/张,全国接听免费,月租21元。由中国移动公司收取,索时益公司可代办理入网;

关注空巢老人范文第4篇

【Abstract】With the accelerated aging process,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empty nest families in city. How to arrange for these empty nest elders has also become a hot social issue, establish the social support system for empty nest elders is also important. In social support system, individual, family, organization and government are the four key factors; each of th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nly when these four factors becomes an organic integration, a perfect social support for empty nest elders can be established.

【Key words】Empty nest elders;Social Support; Social Support System

“空巢老人”一般指的是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易忽视的社会问题。在南京城区,空巢老人在新旧小区里并不少见,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不缺吃穿,但在心理上确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孤独和失落。报纸网络上也经常刊登空巢老人的新闻,比如“南京空巢老人网贴家书晒心情”、“南京空巢老人欲出租家中房屋,不收钱想有人陪”、“南京空巢老人,节后很失落”等等。如何解决空巢老人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各个环节的共同参与和配合。本文就从社会支持体系这个角度出发,探讨是否能构建一个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体系,来解决空巢老人的身心照料问题。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空巢老人

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经常会听到这样几类的老人,如孤寡老人、贫困老人、空巢老人。空巢老人我们通常理解为子女独立居住,留下老年夫妇独立居住的老年人。但也有学者提出,认为空巢老年人应该是指老年夫妻独立居住,子女与父母不在一个城市,若在一个城市,子女仍然是可以进到赡养的义务,并经常看望父母,能产生较多互动的老年人群体。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空巢老人一定是老年夫妻两人,否则一方离开,则成为了独居老人。根据这几种观点,可以将空巢老人分成三类[1],第一种为相对空巢老人,与子女不同住,但同在一个城市,相互之间互动较多;第二种为绝对空巢老人,子女在国外或另一城市居住,相互之间互动不是很频繁;第三种为无子女的空巢老人,没有生养子女或失子的老人。

(二)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这个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精神病原学最先引入和使用的概念,旨在研究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关于社会支持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提出的观点不一样。社会支持的功能学者Wallston等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人与他人或群体为获取信息、安慰和保障而进行的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和联系。Canlan将社会支持定义为家人、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等给予的各种支持和帮助,包括钱财、物品、技术和指导。还有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定义,认为社会支持是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李强,1998)笔者比较倾向于一下这个定义,社会支持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社会支持既涉及家庭内外的供养与维系,也涉及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支援与帮助。(丘海雄,1998)

(三)老年社会支持

老年社会支持指老年人从社会和他人处获得的各种支持的总和,也是老年人与他人、社会互动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之总和(徐玲,2002)。对于老年社会支持,其支持对象,以及支持的来源不同于其他社会支持。一般认为城市中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包含三个方面:物质支持、精神支持和生活支持。物质支持顾名思义就是实物、金钱等生活用品方面的支持。尤其是那些没有离退休金、没有养老保险,又达不到国家救助的标准,必须要有子女来赡养的空巢老人。这种情况下,子女的收入状况、生活质量等就直接影响这一部分空巢老人的生活水平和居住情况。精神支持是空巢老人必不可少的方面,对空巢老年而言,良好的精神状态是保持老年人健康、快乐、幸福的重要条件。生活支持对于空巢老人而言也是很重要的,城市空巢老年人有些行动的不便、起居的困难,这就决定了生活上的照料也是他们需要的一个重要的社会支持。

二、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

空巢老人和空巢老人家庭是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体系的基础,构建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体系需要全社会各个组织和群体的参与、配合。笔者认为可以从个体、群体、组织、政府等四个方面来构建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体系。

(一)个体

个体在支持体系中指的是老年人自身的情况,作为空巢老人首先要在个人的调试和适应方面做好心理准备和思想准备,社会各界应尊重、提倡和鼓励老年人的自主自立,充分发挥老年人的自身调节和自我支持作用。具体包括:

1、做好心理上的调试工作

2、父母都不愿意看到子女离开家庭,尤其是步入老年人行列的。因此老人们自身要做好空巢的心理准备,逐步减少对子女的依恋,尝试着适应空巢生活,积极调试自身的心理,做好角色转换的准备,消除传统观念的影响,合理安排自身的生活。对于一些身体不好的老年人,要与亲朋好友及社区的工作者及时沟通,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进行救助。对于空巢后又丧偶的老年人,更要在这个时期做好心理上的调试,自己学会走出“阴影”,有条件的老人可以饲养宠物,或者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加强自己的心理适应功能。

3、积极的参加社会活动

很多空巢的老年人或老年人家庭,往往会陷入比较消极的心理阴影中,不太愿意走出家门,去和别人多接触,多交流。事实上,作为空巢的老人更应该要积极的去面对生活,去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目前南京市大部分社区服务中心或老年大学,都有针对老年人的活动项目,老年人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努力去学习或参加。原先有一技之长的老人,可以发挥余热,适当的参加一些活动,既能为自己增添一点经济来源,又能再次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提升自己的自我价值感。生活阅历、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年人,也可以适时的向周围的年轻人提供一些援助,传授自己的经验。没有特长的老年人,可以尝试去学习一些诸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娱乐活动,既可以解决自己由于空巢带来的孤独感,又能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圈。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老人们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扶持。例如南京市有很多民间的团体,都是由老年人自己组织的,如摄影团体、舞蹈团体等,活跃在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

4、建立新型的老年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融合,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父母在,不远游”的观点已有点“不合时宜”。尽管传统的孝道文化没有改变,但新时代也赋予了孝文化一种新的意义。空巢的老年人要改变自己的传统观念,建立自己新的价值观。不因子女的“离巢”而自怨自艾、怨声载道,而要活出自己老年生活的精彩。社会也要消除以往对老年人的歧视和偏见,建立一种新型的老年价值观和养老文化。

(二)家庭

在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三种养老方式中,家庭养老是最符合中国人的心理特征的。这是因为家庭是老年人最直接、最可靠、最便捷的养老资源。家庭成员的关系网络能为老年人提供诸如物质帮助、生活照料、心理慰藉等方面的支持,这个支持网络是能帮助老年人解决很多养老问题的基本途径。

空巢老年人家庭在这个支持网络上会有一定的缺失,因此子女或亲属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家庭关系网络,不要因为距离的问题而影响到老年人对家庭的依赖。子女虽然不与老人居住,甚至远在异国他乡,也要在老年人物质、生活上尽可能的安排好,还要不时的与老年人多沟通交流,给予老年人精神慰藉,时常的疏导自己空巢的父母。对于身体不便的老人,更要及时的与当地的亲属、社区工作人员联系好。子女和亲属要支持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对于丧偶的老年人,也要在老年再婚问题上,表现出积极的态度。所有一些都为了给空巢老年人建立一个温馨的支持体系,让老年人能更加的健康长寿。

(三)组织

社会组织一直在养老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三种养老方式中,除去家庭养老就是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因此这两种养老方式成为了组织在社会支持体系中的重要力量,于此同时,我们也不可忽略NGO组织的新生力量。

1、发挥社区养老对空巢老人的作用

作为子女离巢的空巢老人,应该建立这样的观点,那就是社区是另一个家,一个可以满足自己心理需求、一个可以让自己发挥余热、一个可以让自己重建快乐的心理港湾。社区对于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改善老年人的社会适应功能有很大的意义。笔者认为社区可以从身体康健、心理调试、文化娱乐、生活服务等几个角度为空巢老人建立社会支持体系。

首先身体康健就是要为空巢老年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社区要将所有空巢老年人的详细情况全部登记在册,对于一些有慢性疾病或者长期卧床的空巢老人还要重点关注。可以与附近的医院建立长期合作服务,平时可以邀请一些专家权威来向老年人普及健康保健知识,紧急情况下也可以为老年人提供第一时间的救助。在心理慰藉方面,社区可以去与一些专业团体联系,也可以组织很多青年志愿者,定时定期到空巢老人家进行家庭服务,陪老人聊聊天,说说话,疏导老人的内心苦闷。也可以组织老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更加有助于老人心理问题的改善。在文化娱乐方面,社区尽可能的为老人提供好文化娱乐的载体,如器械、仪器设备,可以建立文化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等。邀请一些老师来辅导老人的文化娱乐项目,提高老人的欣赏与审美情趣。在生活服务方面,社区要完善自身的社区服务网络和家政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利、高效的服务。目前很多城市的社区都安装了智慧养老系统或一些现代化的服务网络,空巢老人可以通过在家里的操作,来满足自身的需求。

2、强调机构养老是对空巢老人养老方式的补充

一提到到机构里去养老,很多空巢家庭的老人第一个反应都是反对,既有在物质方面的担忧,也有心理上的很多顾虑。事实上,随着国家对机构养老的不断投入,目前很多养老机构不仅在设施设备上逐步完善,在养老文化方面也做的非常到位,因此机构养老也能在空巢老人社会支持体系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近年来出现的“虚拟养老院”、“居家养老院”都是一种很好的养老模式,特别适用空巢老年人,能帮助他们很好的安度晚年。

3、认识到NGO组织在社会支持体系中的作用

近年来NGO组织逐步被大众认知和认可,NGO组织泛指非政府类的社会组织,它们主要承接的是一些社会公益项目和慈善事业。养老事业同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因此近年来很多NGO组织加紧了在养老事业中的投入。以南京市为例,这两年南京市就涌现出了很多以老年事业为主的社会NGO组织,有的专门针对失独老人、有的专门针对孤残老人等,因此要在社会支持体系网络中增加对空巢老人的支持,就应该要重视NGO组织这个新生力量。

(四)政府

政府力量的支持在老年社会支持体系中也是至关重要的。在人口结构老龄化和家庭结构空巢化的今天,帮助老年人克服诸多生活及心理危机,共创和谐社会,是国家和政府义不容辞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尊老、爱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也是要求全社会都要关注老年人。现在社会中空巢老人越来越多,政府自然也应该倡导一种关注空巢老人的良好社会风气,让空巢老人能感受到社会的关爱,消除老年人被社会隔离、孤独等感觉。

政府要以国家的政策法规为保障,加强对空巢老人和空巢家庭的关注,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健全老年人的医疗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养老保障金制度,改善各种各样的老年福利设施,探寻适合中国的养老模式。从法律、制度、社会政策等多个层面来保护空巢老人,为空巢老人谋福利,减少空巢老人的担心和顾虑,为日益增长的空巢老人带来更多的关怀。

关注空巢老人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区体育;空巢老人;社会幸福感;提升;作用

空巢老人是我国当前社会特殊的弱势群体,是指没有子女陪伴,独自居住并生活的老年人。如何有效改善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缓解因空巢老人群体的存在所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成为了我国社会必须加以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切实发挥社区的政府职能作用,从身心健康、生活内容以及人际交往等层面实现对空巢老人生活现状的全面改善,用以确保其社会幸福感的生成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与实用价值。

1.社区体育对空巢老人社会幸福感的提升作用

(1)改善人际关系,增进生活乐 趣。人际交往的严重不足,是造成空巢老人生活失趣、社会幸福感缺失的重要原因。因此,建立空巢老人的交际圈,促进其良性人际交往的生成与发展,就成为解决空巢老人现实问题的关键环节。社区体育是大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社区这一特定的区域内而开展的体育活动的总称。因此,通过组织与开展适合于空巢老人体质特征的社区体育活动,能够在社区空巢老人之间建立起良性的交流平台,达成彼此间的互动与交流,从而改善空巢老人的人际关系,消除因亲情缺失以及社会交往匮乏所引发的心理空虚、情绪低落、孤独寂寞等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进而唤醒老人的生活乐趣,确保其在积极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有效地体验与提高自身的社会幸福感。

(2)丰富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生活的单调乏味是影响空巢老人安度晚年、乐享生活的主要因素。通过调查发现,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内容极其单调。这种孤独、寂寞的生活状态以及单调无趣的生活内容,造成了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孤寂而凄凉。而通过组织与开展适合与空巢老人体质特征与内在需求的体育健身活动,能够在提高空巢老人身心健康的基础上,有效地丰富其生活内容,提高其生活质量,从而激发与唤醒空巢老人对于生活的信心以及追求幸福的愿望。这不仅有助于推动社区体育的深入发展,同时有助于增进空巢老人的社会幸福感,更突显出极其重要的社会价值。

(3)促进体质健康,舒缓心理问题。健康问题也是影响空巢老人社会幸福感提升的主要因素。空巢老人作为我国社会特殊的弱势群体,对于健康的需求更为迫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所造成的健康堪忧的现状,已成为诱发社会矛盾,影响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在空巢老人健康问题中,心理健康的问题尤为突出,空虚、孤寂与凄凉是这一群体共性的心理特征,自闭、情绪低落甚至厌生等心理问题在空巢老人群体中的显现也较为普遍。因而,组织开展体育健身活动,促使空巢老人体质健康得以维护与发展,增进其生活乐趣,促进其人际交往的良性发展,充实其生活的内容,从而有效缓解空巢老人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舒缓其悲观厌世的心理问题。

2.空巢老人体育健身运动的发展对策

(1)健全空巢老人体育健身运动发展的长效机制,确保体育社会效能的有效发挥。鉴于社区体育健身活动在提升空巢老人社会幸福感方面所具有的突出功效,建立健全空巢老人体育健身运动发展的长效机制,不仅必然,而且必须。这就要求社区应切实发挥其政府职能作用,通过有效途径来确保空巢老人体育健身活动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同时,要制订出适合于本社区实际状况的发展规划,用以促进与保障空巢老人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实现常态化。

(2)组建社区空巢老人的体育健身档案,用以规范空巢老人的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安全问题是组织与开展空巢老人体育健身活动时必须要加以高度关注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由于空巢老人独居的生活状态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活习惯已经形成,一旦打破这种生活方式,需要空巢老人有一个认识与适应的过程。同时,在组织与开展活动伊始,应对空巢老人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测,组建相关的档案,以便于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根据不同体质状况的老人来设计具有适应性的健身活动内容。这对于规范社区空巢老人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梁 娟,曹俊蕊,罗 军.浅析社区体育对城市空巢老人的影响[J].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2003(01).

关注空巢老人范文第6篇

空巢家庭一般含义上是对那些无子女或子女成人后相继离开家庭,所产生的独居现象的老年人家庭群体。“空巢老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将会面临一系列转型期社会化的问题。若适应不好,很容易引发各种身心问题,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伴随着空巢家庭数量的迅速增多,空巢老人的护理问题也逐渐凸现。因此,要有效缓解这一问题需要结合国外的成功经验和我国的孝道传统,制定行之有效的护理政策,使空巢老人能老有所养、老有所护。本文就中国空巢老人的护理现状以及未来如何进一步加强护理作初步探讨,以更好地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

二、国内有关空巢老人的研究状况

目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的主要特征。其中,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空巢家庭”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起居照顾,生理和心里等感情上的需求等等。据有关近几年的空巢家庭老人数据报告,1987年,我国空巢家庭在有老年人的家庭中所占的比例只有16.7%,而1999年上升到25.8%,在一些大城市,空巢家庭问题更为突出。目前,全国多达1/3的老人家庭面临着空巢现象。据有关专家预测,50年之后,我国老人家庭的空巢率将高达90%。这一趋势不得不引起我国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同时,也促使着我们政府协同社会力量,致力于打造一个完善的老年人护理机制,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断满足老年人的情感和心理需求。

三、空巢老人的护理需求

(一)心理护理需求。空巢老人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独居时间的增加,其所体现出的心理需求越大。目前,在我国,空巢老人主要存在三种心理需求,人际关系需求、消除情感空虚的需求、被尊重与关爱的需求。我国空巢老人中,普遍比较关注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情感等,大部分空巢老人的子女由于工作或学习常年在外,使得这些老人长时间处于独居状态,因此其极易出现孤单、悲观等消极心理。

(二)家庭护理需求。家庭护理对社区空巢老人有着重要的意义,家庭护理包括诸多的方面,例如为空巢老人提供主动上门进行相应的诊治、及时进行跟进随访等。空巢老人由于缺乏子女的陪伴,同时受疾病影响,其行动不方便,因此通常存在一定的家庭护理需求。

(三)社区护理需求。空巢老人在社区医院进行检查时,他们期待着医院能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有着一定的社区护理需求,如心理咨询的需求,紧急救助需求、保健护理需求、定期检查需求等。社区护理是空巢老人机体健康的重要保障,对空巢老人健康教育及填补情感空虚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空巢老人护理存在的问题

(一)日常生活问题。据最新调查显示,空巢老人大多患有腰间盘突出,骨质疏松症等慢性疾病,生活难以自理。由于没有儿女在身边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空巢老人的生活状态比较差,生活上一些小事都很为难,所以,经济条件稍微好点的空巢老人不得不花钱请家政服务者来照顾日常生活,包括一些洗衣、做饭、买菜、收拾房屋等。

(二)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由于多数的空巢老人家庭多数只有一个子女,在他们自长大成人后,要么工作要么学习,长期在外,这就形成了空巢老人长期独守在家,情感空虚,无人说话,无人照顾等现象,致使缺少子女的亲情和精神上的安慰。同时由于退休闲待在家,接触外界的时间少,因此孤独感就很容易催生压抑的心理,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精神障碍、老年痴呆等。

(三)病无所医问题。空巢老人一般认为人到老年自然而然的身体就会出现一些老年病,这些不适症状是正常衰老而非疾病所致。由于没有儿女照顾,有些空巢老人已经患病且出现一些症状,但由于没有及时就诊而耽误了治疗。此外,大部分空巢老人尤其是身处农村的把看病当作一种高压消费,他们多数会选择听天由命。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医保制度,但是,很多空巢老人的经济收入也很难去维持疾病治疗做需要的费用。

(四)人身安全问题。空巢老人群体中,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老人安全问题,近年来,煤气中毒,洗澡摔伤,烧伤等例子频出不穷,这不得不引起广大人们社会重视。由于空巢老人独居家中,子女不在其身边照顾行动不便,与外界的交流少,经常因不小心造成的身体受伤而无人知道,更有甚者老人因故而死于家中无人知道。其次,空巢老人更易受到盗窃,抢劫等犯罪者的侵扰,生活中存在着极大的隐患。

五、空巢老人护理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和改善机构医疗护理的质量,完善社会养老机制。提高医疗机构的护理质量,完善养老机制,是当前急需改善的一项重大方针。一般来说,照料机构就是一个小型的社区,社区中空巢老年人对其有着较为强烈的依赖感和归属感,因此,医疗机构这一社区是满足老人心理需求,填补空巢老人心理和情感空虚的重要场所。它在带给老年人心理依赖,满足情感需求的同时,还能为老人提供生活上的饮食以及起居的照料。

(二)加强对空巢老人用药的市场监管,发展并推行家庭照料服务。强化老人照料服务和用药监管是一个保障空巢老人生活的重要一步。因此政府部门必须向社区和家庭延伸,加强对空巢老人的照料服务。例如,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的部门,为空巢家庭配备护理人员,规定其定期进行上门照料,进一步加强对空巢老人的护理。

(三)空巢老人应转变观念、克服空巢心理,加强老人社区护理的健康教育。政府应该联合社会力量,集中精力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加大加强对于空巢老人服务需求意识的宣传,提高社区老人的健康和自我健康能力,使得空巢老人的护理服务需求从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参与到自我健康服务活动中去,从他们自身去克服心理空虚,使得空巢老人的生活更加健康化。

(四)开展免费体检和上门服务,重视低收入人群和自费医疗人群卫生服务需求。空巢老人家庭由于年龄较大、经济收入低、身体健康状况不佳、无子女陪伴,行动不便等原因,基本上很少会主动去医院做体检,然而他们对免费体检及上门服务的需求或许会强烈些,所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针对低收入空巢老人的卫生服务需要,专门性的为他们提供一些基本的护理服务。

关注空巢老人范文第7篇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河北青县

[摘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深入,空巢老人在养老过程中面临着物质、精神以及养老服务的缺失。本文依托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分析了当代空巢老人的生存状况以及城乡空巢老人家庭的对比,旨在为解决空巢老人家庭提供对策性的依据。

[

关键词 ]空巢老人;空巢老人家庭;人口

众所周知,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或者虽然有子女,但他们长大成人后自立门户,成为独自居住的老人。而空巢老人家庭就是一个家庭里,因子女外出工作或者学习,只剩下空巢老人的一种现象。

一、空巢老人家庭现状研究

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1亿人,占总人口的8.4%,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287.3万人,占总人口的0.99%。目前,我国城乡空巢老人的比重将近50%,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还将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笔者认为,现如今空巢老人家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情况:

1、缺少陪伴,生活无助

空巢老人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缺少陪伴,无论是子女还是配偶,只要是有人陪在身边,对他们来说就是莫大的幸福。但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高,老年人的生理机能也随之不断衰退。一些空巢老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任何人的陪伴,一旦生病或者卧床不起,都是自己照顾自己。

2、精神世界急需抚慰

除了物质条件的满足,精神抚慰对空巢老人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由于很多空巢老人家庭的子女在外地学习或者工作,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亲自照顾父母的机会大大减少。缺少了与子女之间的交流,使得空巢老人内心容易产生孤独、抑郁、失落、焦虑等等消极的情绪。因此,希望子女们“常回家看看”成为空巢老人最大的寄托。

3、安全意识薄弱

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高,记忆力也在不断减退,对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失去记忆。同时,他们安全防范意识也比较薄弱,在思想上也缺乏一定的警惕性。而很多犯罪分子正是利用了老年人这种缺点,将他们视为实施犯罪的对象,偷盗、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经常发生在空巢老人身上。这不但给空巢老人带来物质上的损失,也会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压力。

二、城市与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对比研究

1、城市空巢老人家庭的需求缺失问题

城市中,高楼林立,每个人和每个人都很少交流。城市中的空巢老人更是这样,每天被“关”在高楼里,身体不好的甚至都无法正常出门。因而,关注城市空巢老人家庭,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让这些“退休老年群体安心”,让“在职子女群体放心”的民心工程。现如今,我国城市空巢老人家庭的需求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养老金难以承担正常的经济支出。生活在城市里的空巢老人,一般都是退休的群体,他们或许有房,有独立的经济能力,有单独的生活空间,有一定物质基础。这样看来,他们在城市生存的基本保障看来不是问题。但是,如果涉及到去医院看病等难题时,许多空巢老人很难预想到这方面的经济支出是巨大的。

(2)生活在封闭的空间,精神抚慰大量缺失。物质需求之外,空巢老人更渴望感情上的交流和情感上的关爱,企盼心灵上的充实。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大,一些老人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对死亡害怕、焦虑情绪,这就需要大量的精神抚慰。

(3)服务机制不健全,缺少养老服务。一些空巢老人生活在城市的社区里,但很难享受到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一是由于空巢老人自身身体等原因,无法及时去参与社区活动;二是社区服务人员数量不够,无法面面俱到为每位空巢老人提供切实的服务。同时,一些城市的养老院也供不应求,床位紧张。

2、农村空巢老人家庭面临的困境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占50.32%,农村青壮年的大量外出务工使空巢化现象日趋严重。现如今,农村空巢老人家庭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问题:

(1)收入低,难以维持生活。收入问题可以说是农村空巢老人家庭的本质问题。据一项调查显示,空巢老人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中,“靠自己劳动所得”占半数之多,“靠子女供给”的占1/3。这表明,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多数农村空巢老人只有劳作不止才能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

(2)照顾缺位。虽然在农村很多老人“养儿防老”,希望子女留在自己身边照顾自己,但是现实中依然出现大量照顾缺位的现象。为了生计,很多农村青年选择去大城市打工,独自留下老年人和自己的子女。子女年龄小,有些时候不但无法照料老人,反而他们需要老人的悉心照料。

三、解决城乡空巢老人家庭问题的对策

1、大力发展城乡经济,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

无论是城市空巢老人还是农村空巢老人,他们想要过的幸福,物质条件是基础,也是保障。城市里,物价不断攀升,提高经济水平,才能让这些老人“买得起,住得起,用得起”。农村也一样,如果实现城乡一体化,将一些企业开在农村里,既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又让这些青年留在了农村照顾老人。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看病门槛。

年龄增高,空巢老人难免会出现身体问题。小病不断,去医院看病费用高。这就需要国家适时出台相关政策,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在已经享有“低保”或者“五保户”救助的空巢老人范围的基础上,逐步将低收入或者患有重病的空巢老人纳入保障范围。

3、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丰富他们文化生活。

城市里,要积极利用好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在农村里,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一,因此政府也要加大对农村空巢老人文化建设的投入,使老年人在各种公共设施和服务中都享有优先、优惠甚至免费的特权。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让这些空巢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峰,邓子纲.城市空巢老人的需求缺失及解决模式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2,(2):115-118

[2]聂志平,温忠文.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研究综述[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2,11(4):117-130

[ 3 ] 陈习琼.空巢老人家庭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J ] .中国科技信息,2012,(11):208-209

关注空巢老人范文第8篇

关键词:空巢老人;精神赡养;人口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3-0039-02

自1999年以来,我国已“跑步”进入老龄社会,同时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随着人口政策的影响和跨地域社会流动的加剧,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心理健康问题非常突出。据统计,在我国1.67亿60岁以上的老人中,空巢老人占了一半,部分空巢老人在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不安、孤独、失落、抑郁等情绪,严重的引发各种心理疾病,甚至自杀。所以,与病痛对肉体造成的伤害相比,缺乏精神慰藉对许多空巢老人来说是一种更大的伤害。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家庭养老问题,而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社会命题。

一、空巢家庭的概念及产生的原因

空巢家庭是家庭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阶段,一般是指因子女外出工作学习、老人独居的一种现象,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穆光宗先生认为空巢家庭有以下几种:一种是纯空巢家庭,包括单身空巢家庭和配偶空巢家庭;一种是类空巢家庭,包括虽然子女不在身边但其他亲属在身边的空巢家庭。还有一种分类:一是年老的空巢家庭,另一种则是年轻的空巢家庭――比如独生子女家庭由于不少孩子少小离家外出求学,结果空巢期提前自行到来,而且空巢期在延长。

空巢家庭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趋势、社会进步的体现及人们价值观念改变的结果。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家庭迅速增长,家庭单元正趋向核心化和小型化,子女长大后出外求学、工作,势必造成空巢家庭的出现;其次,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促成了空巢家庭的迅速发展。随着社会转型加快,代沟越来越突出: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追求精神生活,老少两代人都要求有独立的活动空间和越来越多的自由,传统的大家庭居住方式已经不适应人们的需求,小家庭被普遍接受,这也是空巢家庭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我国空巢老人精神赡养的现状

1.大多数空巢老人没有做好迎接空巢的心理准备。大多数空巢老人的空巢生活是从退休以后开始的。习惯了忙碌有规律的工作生活,忽然间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身体和精神都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化,与单位联系少了,与邻居的交往减弱,再加上子女不在身边,空巢老人往往会出现焦虑、不安、孤独、失落、抑郁等情绪。

2.孝老敬老意识淡薄。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认为孝顺父母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倡导百善孝为先。但当前社会工作压力大及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传统文化影响力变弱,孝文化缺失。一些年轻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身上,无暇顾及老年人,他们觉得可以理所应当地接受父母给他们的爱却对父母表现出漠不关心,代际关系越来越不和谐。对老人来说子女的关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最平常的亲情需要竟成了一种奢侈。

3.精神生活空虚寂寞。空巢老人由于常年无子女陪伴,造成他们精神极度空虚,心情郁闷,有很强的孤独感。他们对生活失去了兴趣,变得渐渐不愿与人交流,这些现象在城市的空巢老人中更是特别普遍。他们过了几十年紧张而有规律的工作生活,在离开工作岗位后,变得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能干些什么。他们缺乏精神上的慰藉,越来越悲观,认为自己失去了社会价值,不被社会需要,同时也不被子女需要,他们的人生突然失去了方向,甚至出现了空巢老人自杀的极端现象。大部分的城市空巢老人一年中只有子女回家之时才能露出笑脸,可是当孩子再次离家,他们又会变得特别空虚,回到无事可做的恶性循环中。

4.社区服务发展滞后。我国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整个社会对于养老问题还处于摸索探讨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系统完整的养老体系。对于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社区工作还缺乏足够的经验及方法来解决。

5.相关法律保护缺失。关于精神赡养我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中明确提到:“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在新修订的此保护法中又新增加了“常回家看看”条款,并且已从2013年7月1日开始正式施行,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精神赡养的权利。但对于有些只在乎物质赡养而并不关心老人精神赡养的子女,我国的法律中也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三、解决空巢老人精神赡养问题的建议

1.老人要从思想、行动、观念上摆脱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建立新型的家庭关系,减轻对子女的心理依赖。首先,做好思想准备:提前做好迎接空巢的心理准备,以避免在空巢来临之际大吃一惊,心理上无法承受而产生心理问题影响身心健康。实践结果表明,主动迎接空巢家庭到来的老人较被动接受者产生的心理障碍要小得多。其次,在身体力行的情况下选择再就业,让忙碌的工作冲淡孤独的感觉,虽然子女不在身边但也不会令自己觉得孤独。再次,如果您身体健康状况较好又有一技之长的话,再就业应该说是一件利国利民利己的好事。要做好生活安排:空巢老人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一些。多参加一些老年人的集体活动,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多接触一下大自然,或者通过社区或者家人在家里组织一些活动。最后,一定要正确认识衰老:对衰老要有正确的认识,明确衰老是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没有人能够逃脱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所以要顺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衰老。

2.弘扬中华民族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要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的大力宣传,重新唤起年轻人对孝文化的重视,在全社会营造敬老爱老的氛围,弘扬孝道文化。平时多给父母打电话问候,在有假期的情况下多回家陪陪父母,对于空巢老人来说,来自儿女亲情的温暖是最大的精神慰藉,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在居住方式上,老少两代人应就近居住,缩短相互之间的空间距离。“一碗汤”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即:子女与老人居住距离以送一碗汤到老人家不凉为宜。子女与父母住同一小区、同一栋楼甚至同一层楼的不同单元都有利于成年子女对老年父母的关照,有利于缓解老人的孤独、焦灼情绪。

3.大力发展社区服务,深挖潜力,提高社区的自助、互助能力。丰富空巢老人贫乏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单单要重视他们的物质生活,更要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社区或街道应该着重培养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可以以社区为单位建立老年活动中心;可以建立老年大学。另外,社区还应多组织各种适合老年人的社团组织,为有专长的空巢老人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极大地丰富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社区还要充分发挥志愿者组织的作用,通过社区的青年志愿者、少年儿童参加社会实践的方式,串门、与老人聊天,增加老人与社会的接触。还可以设立专业的老年人心理咨询站、点和服务热线,及时排除老年人的心理压力。

4.健全空巢老人精神赡养的法律制度。《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是对空巢老人精神赡养的法律突破,并且新法已经正式施行,这些法律虽然为空巢老人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但是法律的监管与界定却很难执行,到底由谁来进行监督管理,又由谁来保障外出工作的子女回家探望父母的权利,这都是法律今后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另外也应将《婚姻法》与《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的精神赡养部分相衔接,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另外,国家要在经济和制度上给予支持,保障劳动者带薪休假的权利。

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命题,该命题的解决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和睦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对空巢老人精神赡养权的保障,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责任,更需要来自国家、社会、家庭以及空巢老年人自身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王普.我国城市空巢家庭社区居家养老分析[D].济南:山东经济大学,2010.

[2] 张瑞霞.我国城市空巢老人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3.

[3] 丁辰.我国城市空巢老人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社科院,2012.

[4] 张彩玲,李书宁.城市空巢老人赡养权问题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3,(5).

[5] 郭爱妹,张戌凡.城乡空巢老人的生存状态与社会保障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23-85.

[6] 徐诗举.转轨时期中国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北方经贸,2004,(11).

[7] 顾林正.家庭变迁与老龄化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J].医学与社会,2006,(11).

[8] 徐小玲.我国老年人权益法律保障的若干问题探讨[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