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南之于西北

南之于西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南之于西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南之于西北范文第1篇

  关键词:《易纬》;八卦卦气;《乾凿度》;《通卦验》

 a tentative research on the guaqi theory on the eight trigrams in yi wei

abstract:qian zao du (chiseling open the regularity of qian (heaven)) and tong gua yan (the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of the hexagrams) in yi wei (apocrypha of the yi) respectively recorded two kinds of qua qi thought (a theory explicating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seasonal points and trigrams or hexagrams) on the eight trigrams. though both of them relate to man's corresponding conducts to relevant seasons by the eight trigrams, they differ in specific contents, the order of the hexagrams, the yi ology schools attributed to, etc. this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se aspects.

key words:yi wei; gua qi  theory by the eight trigrams; qian zao du; tong gua yan

    

    《易纬》有两处记载了八卦卦气说,一处为《乾凿度》卷上,另一处为《通卦验》卷下。这两种卦气说在具体内容、卦序、所属易学流派等方面有所不同,本文拟对这些方面作一初步辨析,其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乾凿度》卷上八卦卦气说

    《乾凿度》卷上载有八卦于一年中用事的八卦卦气说,其曰:

    其(八卦)布散用事也,震生物于东方,位在二月。巽散之于东南,位在四月。离长之于南方,位在五月。坤养之于西南方,位在六月。兑收之于西方,位在八月。乾制之于西北方,位在十月。坎藏之于北方,位在十一月。艮终始之于东北方,位在十二月。八卦之气终,则四正四维之分明,生长收藏之道备,阴阳之体定,神明之德通,而万物各以其类成矣,皆易之所包也。至矣哉,易之德也!孔子曰:岁三百六十日而天气周,八卦用事各四十五日,方备岁焉。故艮渐正月,巽渐三月,坤渐七月,乾渐九月,而各以卦之所言为月也。……四维正纪,经纬仲序。

    案“四正”“四维”“经纬仲序”,是古人表达空间结构的术语,涉及到四方、八位、十二度的空间结构。对此,《淮南子·天文》有明确记载。其曰:“子午、卯酉为二绳,丑寅、辰巳、未申、戌亥为四钩。东北为报德之维也,西南为背阳之维,东南为常羊之维,西北为蹏通之维。”[1]又曰“太阴在四仲”,高注:“仲,中也。四中,谓太阴在卯、酉、子、午四面之中也。”[1]郑玄注释这些术语说:“四维,正四时之纪。则坎、离为经,震、兑为纬,此四正之卦,为四仲之次序也。”综合《淮南子》、高注和郑注,“四正”即“四仲”,即“四中”,即“二绳”,指子午卯酉四方,其中子午为经绳,卯酉为纬绳。“四维”即“四钩”,指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角,用地支表示即丑寅、辰巳、未申、戌亥。十二支表示八方,即十二度。马王堆汉墓出土《禹藏图》小图和双古堆出土古式地盘背面,有这种图式,图示如下[2]:略

        因此,《乾凿度》卷上八卦卦气说,是八卦与岁时和空间相配纳的一种象数体例。在时间上,它以一年三百六十日八分,一卦用事四十五日。又以八卦与十二月相配,其中坎离震兑各主一月,其余四卦各主两月。在空间上,以坎离震兑主四正之位,为四正卦,其余四卦主四维之位,为四维卦。图示如下:略

    值得注意的是,《乾凿度》卷上对八卦卦气说中的四维卦相配原理专门作一解释,它说:

    乾者,天也,终而为万物始,北方万物所始也,故乾位在于十月。艮者,止物者也,故在四时之终,位在十二月。巽者,阴始顺阳者也,阳始壮于东南方,故位在四月。坤者,地之道也,形正六月。

孔子曰:乾坤,阴阳之主也。阳始于亥,形于丑。乾位在西北,阳祖微据始也。阴始于巳,形于未,据正立位,故坤位在西南,阴之正也。君道倡始,臣道终正,是以乾位在亥,坤位在未,所以明阴阳之职,定君臣之位也。

    这段话说明,四维卦与月份、方位的配纳,是依据卦象和岁时阴阳二气之理。案乾为天,为始,《乾·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乾》卦辞曰“元亨利贞”,子夏注曰:“元,始也。”[3]郑玄于《通卦验》卷上注两引“乾为始”。(郑注《通卦验》卷上“知命卜符于名人”曰:“著六法,则以乾为始,坤为终者。……故此六法以乾坤为终始。”)

    郑玄注曰“阳气始于亥,生于子,形于丑”,古人认为,阳气始于十月西北亥方,生于子,形于丑,故以乾天、始的卦象配十月西北亥方,正恰当表示了元阳之气发生的形上(案:天指形上之意)始据。《说卦》曰:“坤为地。”《乾坤凿度》卷上曰:“坤为形。”故坤有形的古逸象。郑玄注曰“阴气始于巳,生于午,形于未”,古人认为,阴气始于巳,生于午,形于六月西南未方,故以坤地、形的卦象配六月西南未方,正恰当表示了阴凝之气成物之形的形下(案:地为形下之意)事实。《说卦》曰:“艮,止也。”十二月为一岁之终止,故以艮配十二月。《乾凿度》卷上曰:“巽,顺也。”陆绩注《巽·彖》曰:“巽,顺也。”王肃注《中孚·彖传》曰:“巽,顺。”[4]故巽有顺的逸象。四月于东南巳位,阳气壮盛,阴始顺之,故以巽顺的卦象配四月巳位。

    从《乾凿度》以上对四维卦相配原理的说明,可推知八卦卦气的配纳是八卦之象与一岁阴阳二气之理的精密契合,亦即象理合一,此即“阴阳之体定”,亦即“《易》以道阴阳”的本质。

    《乾凿度》卷上这种八卦卦气说,其八卦一年用事以震卦为首,这是一个重要特点。案《逸周书·周月解》曰:“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地之正,四时之极,不易之道。夏数得天,百王所同。其在商汤,……改正朔,……以建丑之月为正。……亦越我周王,致伐于商,改正异械,以垂三统。至于敬授民时,巡狩祭享,犹自夏焉。”[5]案《逸周书》的来源,或说是孔子删书之余所编,或说是古书流行于民间,后人搜集起来的,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周人在解释周代历法时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天地运行的正道,四时流行的常轨,是不可变易的道理。这种道理,夏人早就体悟并依之制订了历法。这种历法以正月寅春为首,与天道运行的度数相符合。而商、周皆改正朔,商以建丑之月(十二月)为正,周以子月(十一月)为正。但周代在敬授民时、巡狩祭享等方面仍然实行夏历,以春为一年开始。由此看来,以春夏秋冬、生长收藏为一年次序,这种思想早在夏代已经出现,至周人仍然实行,可谓源远流长。《乾凿度》八卦卦气说以震春为首,一年用事,正反映了源于夏人的这种“生长收藏之道”。

    把《乾凿度》卷上八卦卦气说的卦序与《说卦》所载八卦用事之序相对照,可看到二者相同,当为同一系统。《说卦》记载:“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晋人干宝认为这章文字属于《连山》内容。朱彝尊《经义考》引干宝之言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此《连山》之易也。”[6]《连山》为古三《易》之一,郑玄、桓谭、姚信、皇甫谧、孔颖达等人指出为夏人之《易》,其卦序以艮为首。 《周礼·春官·大卜》:“(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又《周礼·春官·簭人》:“簭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贾公彦疏曰:“此《连山易》,其卦以纯艮为首。”又见《周易正义·卷首》第三《论三代之〈易〉》。又,桓谭、姚信、皇甫谧等人都有论及,见朱彝尊《经义考》引,中华书局,1998年,23页。案“艮渐正月”,以艮为首也即以春为首,这确实符合夏人以春为一年之首的思路和历法。皇甫谧指出了这一点:“夏以十三月为正,人统,艮渐正月,故以艮为首。”[6]因此,以震春为首的《说卦》这段内容,与以艮为首的《连山》有同一的古代易学知识背景,确应归入《连山》系统,干宝之言确有见地。而由此推之,《乾凿度》的八卦卦气说也当属于《连山》系统。这样看来,它的来源很可能非常早。

    刘大钧先生指出:“《说卦》此章,实际上乃是记录了古人‘卦气’之说。”[7]案《说卦》内容甚古,其成书在战国。由此推之,《乾凿度》八卦卦气说当渊源甚古,最迟当在战国时已经存在。

二、《通卦验》卷下八卦卦气占候

    《通卦验》卷下记载了另一种八卦卦气说,在内容、卦序、功用等方面与《乾凿度》卷下八卦卦气说有所不同。其曰:

    冬至四十五日以次,周天三百六十五日复当。乾,西北也,主立冬,人定,白气出,直乾。坎,北方也,主冬至,夜半,黑气出,直坎。艮,东北也,主立春,鸡鸣,黄气出,直艮。震,东方也,主春分,日出,青气出,直震。巽,东南也,主立夏,食时,青气出,直巽。离,南方也,主夏至,日中,赤气出,直离。坤,西南也,主立秋,晡时,黄气出,直坤。兑,西方也,主秋分,日(入),白气出,直兑。

    可见,在内容上,它是以八卦与八方、八节(即二分、二至、四立)、五色和一日中的八时相配。与《乾凿度》卷上八卦卦气按一年三百六十日八均分不同,《通卦验》采用古四分历《殷历》,按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八分为八节,八节的日数是不可能均等的。《通卦验》只指出“冬至四十五日”,其余则阙如。那么,其余七节的日数如何呢?《淮南子·天文》所记录的《殷历》可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淮南子·天文》所记录的历法为古四分历《殷历》,陶磊先生对此有较详细的论证。参看陶磊《〈淮南子·天文〉研究——从数术史的角度》,齐鲁书社2003年,98-110页。《淮南子·天文》记八节之日数曰:

    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音比应钟;加十五日指丑则大寒,音比无射;加十五日指报德之维,则越阴在地,故曰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阳气冻解,音比南吕;加十五日指寅则雨水,音比夷则;加十五日指甲则雷惊蛰,音比林钟;加十五日指卯中绳,故曰春分则雷行,音比蕤宾;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音比仲吕;加十五日指辰则谷雨,音比姑洗;加十五日指常羊之维则春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夏,大风济,音比夹钟;加十五日指巳则小满,音比太蔟;加十五日指丙则芒种,音比大吕;加十五日指午则阳气极,故曰有四十六日而夏至,音比黄钟;加十五日指丁则小暑,音比大吕;加十五日指未则大暑,音比太蔟;加十五日指背阳之维则夏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秋,凉风至,音比夹钟;加十五日指申则处暑,音比姑洗;加十五日指庚则白露降,音比仲吕;加十五日指酉中绳,故曰秋分雷戒,蛰虫北乡,音比蕤宾;加十五日指辛则寒露,音比林钟;加十五日指戌则霜降,音比夷则;加十五日指蹏通之维则秋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冬,草木毕死,音比南吕;加十五日指亥则小雪,音比无射;加十五日指壬则大雪,音比应钟;加十五日指子。

    由此,可知八节的时间为:冬至四十六日,立春四十五日,春分四十六日,立夏四十六日,夏至四十六日,立秋四十五日,秋分四十六日,立冬四十五日。由此,我们推测《通卦验》的八节日数应与此同:冬至四十六日(《通卦验》卷下载“四十五日”疑误,当为四十六日),立春四十五日,春分四十六日,立夏四十六日,夏至四十六日,立秋四十五日,秋分四十六日,立冬四十五日。

由此,我们可将《通卦验》卷下八卦卦气中,八卦与八方、八节、一日中的八时、五色、日数的相配,图示如下:略

    《通卦验》八卦卦气图与《乾凿度》八卦卦气以震为首的卦序不同,《通卦验》八卦卦气以乾为首,这表明它应属于《周易》系统。作为三《易》之一,《周易》系统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它的卦序以乾为首,不论是传本《易经》六十四卦卦序、《说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的卦序,还是出土帛书《易经》的分宫卦序,皆如此。贾公彦疏《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三曰《周易》”曰:“《周易》以纯《乾》为首。”《通卦验》八卦卦气以乾为首的作法,也定当本之于《周易》系统的这种结构特征。对这种乾为首的八卦卦气卦序,我们推测它可能形成于秦代。秦以十月为正,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初并天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通卦验》八卦卦气以乾配十月立冬,作为一年的开始,显然是有秦历法的背景。因此,不能排除它在秦代形成的可能。

    从功用而言,《通卦验》八卦卦气是一种占候灾异的占术。《通卦验》卷下曰:“凡易八卦之气,验应各如其法度,则阴阳和,六律调,风雨时,五谷成熟,人民取昌,此圣帝明王所以致太平法。八卦气不效,则灾异气臻,八卦气应失常。”八卦之气的验应,有两种情况:若卦气适时而至,则呈现为祥瑞,如立冬人定时乾气出直,白气出,则一切正常,社会太平,可谓正气,等等;若卦气非时而至,则为灾异。灾异的情况,按较详细的一年二十四气来看,又可分为两种情形,即卦气出右和卦气出左。卦气出右即先时而至,先时而至则有灾异,如艮气正常应出直立春,若出右直大寒之地,则万物霜。卦气出左即后时而至,如艮气若出左直惊蛰之地,则山崩,涌水出。又按较简略的一年八节来看,亦可分为两种情形,即气进和气退。气进即卦气出直下一节,如艮气见于春分之分,则万物不成,气过山崩。气退即卦气出直上一节,如艮气见于冬至之分,则数有云雾霜。灾异除应于当时外,还应于其冲之时,如直立春的艮气不至,则立秋山陵多崩,万物华实不成,五谷不入。依据《通卦验》卷下所载,以及郑玄之注,列表1如下:

    关于八卦卦气占候的原理,《通卦验》卷下明确指出:“夫八卦谬乱,则纲纪坏败,日月星辰失其行,阴阳不和,四时易政。八卦气不效,则灾异气臻,八卦气应失常。”又曰:“故设卦观象,以知有亡。”在通卦验作者们看来,表示卦气的八卦是整个占候的核心,发生灾异的原因是由于当直的八卦谬乱,即八卦气不能够按时起效。因此,通过设卦观象,即可测知灾异。《通卦验》卷下记载的一些卦象,以及郑玄的卦象注释,就表现了古人的这一理路。下面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1)《说卦》曰“乾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故乾气不时主要引致这些方面的灾异。《通卦验》于乾气见于冬至曰:“乾为君、父,为寒,为冰,为金,为玉。于是岁,则立夏蚤蛰,夏至寒。”郑玄注曰:“为君为父,言或有偶(张惠言曰:时当有憯君父者)。为金为玉,宝物将用也。”由郑注可知,《通卦验》当脱落“时有憯君父者”、“宝物将用”类似文字。案:由乾为寒,故夏至寒。由乾为君为父,故时当有憯君父者。由乾为金为玉,故宝物将用。

    (2)《说卦》曰“坎为水”,故坎气不时主要致水灾。《通卦验》于坎气见于立春曰:“坎为沟渎,于是岁多水灾,江河决,山水涌出。”郑注:“立春之分,分属于艮,坎气见焉,是谓水气乘出,故岁多水灾,江河决,沟渎坏也。”案:立春本属艮分直,坎气进现,发生灾异。由坎为水,为沟渎,艮为山(皆见《说卦》),故多水灾,山水涌出,沟渎坏。

    (3)《说卦》曰“艮为山”,故艮气不时主要致山崩之灾。《通卦验》于艮气见于春分曰:“艮为山,为止不止,则气过山崩。”郑注:“春分之分,分属于震,艮气见焉,过而动,是以崩也。”案:春分本属震分直,艮气进现,发生灾异。由艮为山为止,震为动,故有山崩之灾。

    (4)《说卦》曰“震为雷”,故震气不时主要致少雷或雷盛的灾异,即《通卦验》所言:“震气不至,则岁中少雷。”“震气见立夏之分,雷气盛,不云而雷。”

    (5)《说卦》曰“巽为风”,故巽气不至主要致风灾,即《通卦验》所言:“气出右,风橛木。”“巽气不至,则岁中多大风,发屋扬砂。”“巽气见夏至之分,则风,气过折木。”“巽气退,则盲风至。”

    (6)《说卦》曰“离为日,为目,为戈兵”,故离气不至主要引致这些方面的灾异,即《通卦验》所言:“离气不至,则无日光,人民病目痛。”“离气见于立秋之分(郑注:离为戈兵,失气,故兵起也。张惠言曰:‘立秋之分’下,脱‘兵起’句)。”“离气退,则其岁日无光。”

                     《通卦验》八卦卦气占候

    乾气气出霜降之地,万物半死。案:郑玄注曰“立冬之左霜降之地,右小雪之地”,“左”“右”疑有误,应为“立冬之右霜降之地,左小雪之地”。气出小雪之地,万物伤。乾气见于冬至之分,则阳气火盛,当藏不藏,蛰虫冬行。乾气退,见于秋分之分,伤万物。乾气不至,则立夏有寒,伤禾稼,万物多死,人民疾疫。于是岁,立夏蚤蛰,夏至寒。

    坎气气出大雪之地,天下旱。郑注:“冬至右小雪之地。”孙诒让案:“《宝典》引作‘冬至之右大雪之地’。”张惠言谓:“右小雪,‘小’当作大。”据改。气出小寒之地,涌水出。郑注:“小雪水方盛。”孙诒让案:“《宝典》引作‘左小寒之地,小寒水方盛’。”张惠言曰:“‘雪’当为寒。冬至左小寒之地,‘水’当为冰,十二月冰方盛也。”据改。坎气见立春之分,则水气乘出,于是岁多水灾,江河决,山水涌出。坎气退,见于立冬之分,则天下旱。坎气不至,则夏至大寒雨雪,涌泉出,岁多大水。

    艮气气出大寒之地,万物霜。气出惊蛰之地,山崩,涌水出。艮气见于春分之分,则万物不成,气过山崩。艮气见于冬至之分,则数有云雾霜。艮气不至,则立秋山陵多崩,万物华实不成,五谷不入。

震气气出雨水之地,万物半死。气出清明之地,蛟龙出。震气见立夏之分,雷气盛,万物蒙而死,不实,龙蛇数见,不云而雷,冬至乃至。震气见于立春之分,岁中少雷,万物不茂。震气不至,则岁中少雷,万物不实,人民疾热。

巽气气出谷雨之地,风橛木。气出小满之地,万物伤,人民疾湿。巽气见夏至之分,则风,气过折木。巽气见于春分之地,则盲风至,万物不成,湿伤人民。巽气不至,则岁中多大风,发屋扬砂,禾稼尽卧。

离气气出芒种之地,万物半死。气出小暑之地,赤地千里。离气见于立秋之分,兵起。离气见于立夏之分,则其岁日无光,阴必害之。离气不至,则日无光,五谷不荣,人民病目痛,冬无冰。

    坤气气出大暑之地,万物半死。气出处暑之地,地动。坤气见于秋分之分,则其岁地动摇,江河水乍存乍亡。坤气见于夏至之分,则地分裂,水泉不泯。坤气不至,则万物不茂,地数震,牛羊多死。

兑气气出白露之地,万物不生。气出寒露之地,则虎伤人。兑气见于立冬之分,则万物不成,虎狼为灾,在泽中。兑气见于立秋之分,则泽枯,万物不成。兑气不至,则岁中多霜,草木枯落,人民疥瘙。

    (7)《说卦》曰“坤为地”,故坤气不时则发生地震、地裂等灾异,即《通卦验》所言:“气出左,地动。”“坤气不至,地数震。”“坤气见于秋分之分,则其岁地动摇。”“坤气退,则地分裂。”

    (8)《说卦》曰:“兑为泽,为毁折。”马融注《颐》爻曰:“兑为虎。”[4]陆绩注《革》上六《象》曰:“兑称虎。”[4]看来,兑当有虎的古逸象。因此,兑气不时则发生这些方面的灾异,即《通卦验》所言:“气出右,万物不生。气出左,则虎害人。:”“兑气不至,则草木枯落。”“兑气见于立冬之分,则万物不成,虎狼为灾,在泽中。”“兑气退,则泽枯,万物不成。”

参考文献:

[1]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94.

[2]李零.中国方术考(修订版)[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133.

[3]李鼎祚.周易集解[m].喜墨斋刻本.

[4]方申.方氏易学五书[m].续修四库全书本.

[5]逸周书[m].汉魏丛书[z].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281.

南之于西北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男左女右;男女有别;男尊女卑

男女有别、男尊女卑是对男左女右的两种典型的解读概念。但这两种概念的根源何在,以及这两种概念之间的演变是值得深入探讨一番的。

一、男尊女卑探源

若论源流,男尊女卑与天尊地卑,左尊右卑同出一源,即扶阳抑阴或崇阳抑阴。用阴阳的概念即可溯源。

1.男尊女卑与天尊地卑

天为阳地为阴,是以“天尊地卑”;男为阳女为阴,是以“乾道成男,坤道成女”[1]232, 由此而为“男尊女卑”。对天地阴阳卑高贵贱,朱熹注:“天地者,阴阳形气之实体;乾坤者,易中纯阴初阳之卦名也。卑高者天地万物上下之位,贵贱者易中卦爻上下之位也”[2]。

天尊地卑中的尊卑与社会等级中的尊卑是有区别的。天尊地卑中的尊卑为上下之位,非为贵贱之位,而且这个尊卑上下之位是可以变换的,若是强以等级上的尊卑贵贱解释天地阴阳男女,有违易经之初义。毕竟,阴阳阴阳,先言阴再言阳,为何反以阴阳之概念论阳尊阴卑?

再者,礼仪的本义是礼者,卑也,让也,谦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1]238。知以崇为贵,礼以卑为用。所尊者为宾,所卑者为己,方为礼谦之意。

《周易》为文王所作,不曾明言男尊女卑。十翼为孔子或及其门人所作,十翼成书时间或说战国中期,或说战国晚期,言尊卑并不明显,从《系辞》就可看出。“男尊女卑”的观念是在两汉时期逐渐强化的,在汉人著作中也多有提及男尊女卑。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干脆有一章就名为“阳尊阴卑”,“达阳不达阴,以天道制之也。丈夫虽贱皆为阳,妇人虽贵皆为阴”[3]138。董子之意,阴阳之间,阳尊贵而阴卑微。阳为天、君、父、夫、德;阴为地、臣、子、妇、刑。阳为主,阴为辅。

班固所记录的《白虎通义・嫁娶》有言:“礼,男娶女嫁何?阴卑,不得自专,就阳而成之。故传曰:‘阳倡阴和,男行女随’”[4]452。

《礼》在春秋之时就已是君子六艺之一,但是《礼记》是西汉戴圣所撰,只是内容多采用秦汉以前的礼仪之书,这是必须清楚的。因而在《礼记》中关于男尊女卑,男为主,女从男的记载同样不少。明白了《礼记》的撰写时代对于理解《礼记》中记载的“尊卑”是很重要的。

2.男尊女卑与左尊右卑

男尊女卑与左尊右卑、男左女右涉及的是方位的问题,即尚左还是尚右。

主客的方位是主在东,客在西,“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5]38,主左宾右,多解释为主卑客尊、左卑右尊;而男女的方位是男在东,女在西,“君在阼,夫人在房”[5]754,男左女右,解释为男尊女卑、左尊右卑。这似乎相互矛盾。

但仔细琢磨一番,其实是相通的。礼为让。客尊于主,这是礼仪在制定时所期望达到的理想层面,但在现实层面,宾就一定尊贵于主?有时候现实生活与礼仪的理想层面是不相符甚至于是相悖的。如《礼记・郊特牲》中说到:“昏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乐,阳气也。昏礼不贺,人之序也”[5]815。《礼记・曾子问》中孔子曾这样解释道:“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取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5]583。但实际上,婚礼既用乐也大肆庆贺。

将主宾延伸到君臣的角度,是君尊还是臣尊呢?礼仪上,君自谦,示臣以尊。而现实中,其实是君尊于臣,这就是对礼仪的概念解读发生了改变。男左女右,最初并没有过于明显的等级尊卑之分,只是随着社会生活中男权的发展并最终占主导地位时,男尊女卑、左尊右卑、东尊西卑的概念逐渐深固。其根源在于以阳尊阴卑来解读天地男女,以等级尊卑来解读方位座次。

二、男女有别解析

1.何以男女有别

礼仪中关于男女的内容制定,初始之意是鉴于上古时期群婚社会的男女不分,因而尤为强调男女有别。“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无别无义,禽兽之道也”[5]814。“无别无义,禽兽之道”用得相当好,点明了男女不分之前群婚制的混乱之态,与动物无甚差别。《白虎通义・嫁娶》同样提到“不娶同姓者,重人伦,防u,耻于禽兽同也”[4]477。

男女用币无别是为乱。《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秋,哀姜至,公使宗妇觌,用币,非礼也。御孙曰:“男贽,大者玉帛,小者禽鸟,以章物也。女贽,不过榛、栗、枣、,以告虔也。今男女同贽,是无别也。男女之别,国之大节也,而由夫人乱之,无乃不可乎?[6]189”

男女有别是借由左右、内外、阴阳、吉凶的概念来体现的。

2.男女有别与男左女右

出生之礼,“子生,男子设弧於门左,女子设於门右”[5]860。王弼注:“表男女也。弧者,示有事於武也。,事人之佩巾也。”弧为弓,代表武勇;为巾,代表柔顺。在门口悬弧挂,男左女右,以示男女之分,便于宾客知主家生男还是生女。

留发之礼,“三月之末,择日翦发为D,男角女羁,否则男左女右”[5]862。三月之末,即百日之礼,留发不同,男角女羁或男左女右以示分别。

行路之礼,“道路,男子由右,女子由左”[5]837。男右女左,这是与“男左女右”相反的记载,因而被很多人引用来反驳“男左女右”的说法。关于这句话,孔颖达疏:“地道尊右”。因为地道尊右,所以行走在路上,男子沿右而走,女子沿左而走。姑且不论这样的解释是否能通以及现实生活中是否如此,不可否认的是“道路,男子由右,女子由左”这句话本身就体现了“男女有别”的思想。

男左女右,以空间上的左右界定男女之别。门左门右是空间,发左发右是空间,道左道右是空间, 阼阶西阶是空间,东席西席、东房西房是空间,东宫西宫同样是空间。以空间界定男女,男为东为左,女为西为右。

2.男女有别与男外女内

男外女内,以内外的概念界定男女之别。这个内外概念一方面是空间上的内外之分,即“男子居外,女子居内,深宫固门,阍、寺守之,男不入,女不出”[5]858,或“内言不出,外言不入”[5]836。

另一方面体现在职责与职务的分工,“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1]144,“天子听男教,后听女顺。天子理阳道,后治阴德;天子听外治,后听内职。教顺成俗,外内和顺,国家理治,此之谓盛德”[5]1624。简而言之,即男主外,女主内。好内有时又衍生为好女色之意。“公父文伯卒,其母戒其妾曰:‘吾闻之:好内,女死之;好外,士死之。今吾子夭死,吾恶其以好内闻也’”[7]。

3.男女有别与男阳女阴

男阳女阴,中医以阴阳的概念界定男女之别,衍生出男血女气的概念,且把脉取男左女右之分。如《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有言:“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8]15。

“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阳为气为男,女为血为阴,因此男之病为阳气衰,女之病多阴血不足。“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阳为太阳,阴为月亮。阳左而升,阴左而降。道路若经脉,故男把脉于左手,女把脉于右手以体现男左女右之别。

4. 男女有别与左吉右凶

左吉右凶,是以左阳右阴,阳生阴灭的概念来界定的。

《礼记・内则》:“凡男拜,尚左手……凡女拜,尚右手”[5]870。即拜礼中,有吉凶之分,吉事尚左,凶事尚右。以男子为例,左手为上为吉拜,为日常相拜时所用。右手为上则为凶拜,有丧事时所用。女子则相反。

《礼记・檀弓》也提到:“孔子与门人立,拱而尚右,二三子亦皆尚右。孔子曰:‘二三子之嗜学也,我则有姊之丧故也’”。二三子皆尚左,效孔子也。王弼注:“复正也。丧尚右,右,阴也。吉尚左,左,阳也”[5]206。

5.男左女右、左阴右阳、左吉右凶解析

想要解释礼仪中男左女右、左阴右阳、左吉右凶的概念定义,要追溯制礼的背景,由其背景解析。

“昭公二年,春,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观书於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6]1208”韩宣子见《易象》与《鲁春秋》而言周礼尽在鲁,可见礼与《易象》渊源不浅。

《礼记・礼器》有言:“是故昔先王之制礼也,因其财物而致其义焉尔,故作大事必顺天时。为朝夕必放于日月,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是故天时雨泽,君子达焉”[5]751。即礼之制是效法于天时、日月、丘陵、山泽的。

《周易・系辞》讲得更为透彻:“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1]247。即作八卦也好,制礼也好,古人都是效法天地、诸身诸物的。由此,《易象》与周礼的关系明了,同出一源。

观象于天,“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5]754。大明即太阳,太阳从东边升起,于是东边为阳。太阳从西边落下,月亮于西方出现,于是西边为阴。“天道所以左旋、地道右周何?以为天地动而不别,行而不离。所以左旋、右周者,犹君臣、阴阳相对之义”[4]422。因天左旋,地右旋,故言天道尊左,地道尊右。

观法于地,“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也”[8]16。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高而寒,故西北为阴。东南低而热,故东南为阳。

近取诸身,先取己身,“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1]260。若以自身应阴阳,则自身之表里内外、五脏六腑皆可为阴阳。再取男女之身。“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以乾坤、男女、血气与阴阳相应。

远取诸物,取诸畜为八卦之象,“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1]260。接着广取诸物为八卦之象,略言之,为“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1]260-262。

“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1]252。诸物相杂才为文,不取诸物难为礼。所以礼仪的制定是观象于天地、诸身诸物。

天道左旋,地道右旋,演化为男左女右,夫立阼阶,妇立西阶;太阳升于东,落于西,类比为东阳西阴,左阳右阴;东南多生机,西北多萧瑟,类比为东生西死,左吉右凶。因而男拜尚左手,女拜尚右手,吉拜尚左,凶拜尚右。

天象征着男,地象征着女,阳象征着男,阴象征着女,阳象征着生机,阴象征着衰亡。天地、阴阳、男女、左右、吉凶、尊卑,归根到底就是概念的类比象征。

类比象征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将宇宙天地与人的性情、秩序进行类比和想象,于是宇宙万物的运转具有象征意义,当象征意义长时段地普遍地甚至于是潜意识地被运用的时候,象征就成为了一种概念,一种符号。

三、 总结

那男尊女卑与男女有别有没有联系呢?有,支流与源头的关系。男尊女卑首先体现的就是有分别,然后才是有尊卑。“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牛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9]”维熊维罴、维虺维蛇是男女之别,阴阳之分;床与地,裳与裼,璋与瓦,是男女有别,但更明显的体现出男尊女卑的思想。礼仪中的男左女右,由男女有别到男尊女卑的概念嬗变,是一个逐渐加深的建构过程。男女有别应是指有分别,而不是有差别。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二十三“尚右”条:

“尚左尚右之说,纷纷不一……汉人尚右,则诚然矣。若谓本当如此,自古皆然,则师古妄也。天左旋,日月五星右旋,天贵乎?日月五星贵乎?天道尊左,地道尊右,天贵乎?地贵乎?左阳右阴,左生长之方,右肃杀之地,故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阳贵乎?阴贵乎?《内则》‘子剪发为髻,男左女右,男拜尚左手,女拜尚右手’,男贵乎?女贵乎?”[10]

天不一定贵于地,阳不一定贵于阴,男同样不一定贵于女。礼仪中的男左女右,应该更多地解读为“男女有别”,而不是“男尊女卑”。局限于男尊女卑,就是走入了支流而忽略了源头。

时下男之于女,女之于男,应是“故天子之与后,犹日之与月,阴之与阳,相须而后成者也”[5]1625。(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历史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弼撰,楼宇烈校释.周易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 朱熹.周易本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9:221.

[3] 董仲舒.春秋繁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4] 陈立.白虎通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4.

[5] 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 杜预.左传春秋经传集解[M]上海古籍出版社.

[7] 韦昭注.国语[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97.

[8] 黄帝内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1.

南之于西北范文第3篇

偶遇绿皮车厢的K3次列车,首先看到车厢外的中国国徽与窗内身穿天蓝色制服的中国列车乘务员,见车厢外的标识,才知道其实即是由北京经由蒙古国乌兰巴托开往莫斯科的国际列车。

由伊尔库茨克到莫斯科,全程5185公里,行驶近3昼夜,上铺票价10234卢布。票价也许与中国铁路相当,但是车厢舒适度却远胜中国列车。只有软卧而没有硬卧,有厚实的垫盖,验票完毕以后分发密封包装的全新床单、被罩、枕套以及毛巾。我觉得这是最能令人安心的,你可以放心地躺在铺位上,把被子拉起来蒙在脸上,或者侧卧着,唇角紧贴在枕头上。

然后,东西伯利亚广袤的草原与森林,便铺张在眼前。河流、白杨、白桦,不知道名的最后的野花。忽然几间农舍,木屋木围栏。白杨,还有白桦,那些纯净的白色的树干与枝杈,是上帝遗漏了色彩的画布,这让世界变得还有期盼。

我初见着的,彩虹的根,就从那片金黄的麦田中,腾地而起。向远方,天知道那彩虹通往远方的哪里,在列车的身后,是否又回到了伊尔库茨克?

哦,不,是两道彩虹,相伴着的两道彩虹。

莫斯科时间14:42,伊尔库茨克时间19:42,列车停靠出伊尔库茨克后的第一座车站,伊尔库茨克州的济马(Зима),奥卡河(Ока)畔的济马。奥卡河是伏尔加河最大的支流,而那条令莫斯科得名的莫斯科河,又恰是奥卡河的支流。

站在济马火车站的月台上,天色已晚。阳光已经在济马前退去,1985年的济马火车站的青砖建筑群,在浓云下依然非常醒目。车站没有围栏,月台外的广场上,有公交车与聚在一起等候客人的计程车司机。几间售货亭,我几次想走出去买些什么,可总是担心会错过列车,虽然在济马停车有近30分钟的时间。

我站在列车不远处的月台上。一位武装警察远远地躲在停车楼旁的垃圾筒边吸烟,另一位武装警察则在和他的女友热烈地聊着天。

然后,拥抱,亲吻,仿佛他们已经分开了一个世纪。

“告诉我一个幸福的车站名,我就买一张车票去那儿度过一生。”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是几乎南北纵贯北冰洋至蒙古草原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的首府,叶尼塞河穿城而过。边隆之地,如果没有西伯利亚铁路,便没有如今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城崭新的火车站,不像还存留着几栋旧楼的济马火车站,没有半点过去的踪影。深蓝色的候车楼,清冷地矗立在清冷的早晨。

楼前的长椅上,坐着一对衣着有些简陋的母女,静静地看着眼前的国际列车,不言不语。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曾经是座可以令人噤声的城,前苏联时期,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是前苏联劳改总局,也是著名的古拉格的重要劳改营所在地。这里的劳改营犯人无数,以至于需要在周边城镇分置劳改营。好在,都过去了。

虽然在那些曾经效仿前苏联并且如今仍然存在的政权中,仍然有古拉格,但在俄罗斯,这一切都过去了。

再不会回到过去,就像我再不会回到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一样,在晨雾中告别叶尼塞,告别即将在北方不远处可以拥抱着他的安加拉的叶尼塞。然后,晨雾四散开去。

白桦以及落叶松,在迷离的雾中。仿佛我昨天看见的那幅未完工的图画,忽然被一夜细雨洇湿。

1982年,那部著名的苏联电影,《两个人的车站》(Вокзал для двоих)。在扎斯吐宾斯克的车站餐厅,普拉东初遇见漂亮的餐厅服务员维拉时,维拉正大声地招呼着顾客:“亲爱的客人们,每份午餐的价格是一个卢布20戈比。”

后来,把普拉东捉弄得错过列车又暂失身份证明的维拉,感觉到歉意,或者是对这个落魄的人有了些温暖的情意:“由于我的过错让你在这儿耽搁了时间,那我就把你作为亲爱的客人招待,你知道,根据上级指示,对新来的客人要比过路客人招待得好。因为我们饭店是个先进单位。营养菜中仅有鸡,我现在就给你拿来。一共是两个卢布28戈比。”

上午的时候,列车员是一位身宽体胖到勉强能在车厢走廊中行走的俄罗斯女人,没有漂亮的维拉。同样没有的,还有那些曾经如此便宜的食物价格。

进入俄罗斯以来,我只收着两枚戈比。俄罗斯的硬币有10卢布、5卢布、2卢布、1卢布与50戈比四种,但是已经没有计算到戈比的物价,所以50戈比硬币仅仅为2枚凑成1卢布使用而存在。18号旅客车厢中,乘务员室门内,有一张小货架,出售各种简易旅行食物。一瓶苏打水40卢布,一小盒方便面52卢布。至于在17号餐车中,一盒在伊尔库茨克超市中售价49卢布的果汁,售价200卢布;一碗牛肉红菜汤――所有热餐均为现场制作――310卢布。但是车站月台上出售的食物价格便宜许多,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之后停靠的克麦罗沃州(Кемеровская)马林斯克(Марии?нск)火车站,1.9升装果汁160卢布,80卢布也可以买到最大号的方便面。

但是无论如何,花一个卢布加几十个戈比可以吃一顿简易午餐的年代早已经过去了。不过似乎也没有人会怀念那个时代。毕竟食物不再紧缺,需要的都在那里,只要拿着卢布走过去。

在今夜来临前,看见的最后一座火车站,是新西伯利亚(Новосиби?рск)。新西伯利亚,夕阳中一座宏大的城。列车入城车行许久,车行许久出城,车站密布十数条轨道,线缆如织。确实是一座宏大的城,是西伯利亚地区最大的城,是人口仅次于莫斯科与圣彼得堡的第三大城。

城市中,有许多工厂,红砖的烟囱飘散着浓烟。浓烟并无碍新西伯利亚的晴朗与蓝天,在西伯利亚,一座城的浓烟能碍广袤的西伯利亚几何?更何况,有穿越西西伯利亚平原的风。

国际列车在西伯利亚铁路经停的火车站均是大站,停车时间短则一刻钟,长则半小时。可是在马林斯克与新西伯利亚之间,却有一站仅停两分钟的泰加(Тайга)。之所以停靠克麦罗沃州西北部的小城泰加,大概只是因为泰加是在西伯利亚铁路与去往北部重镇托木斯克(Томск)的铁路支线交界点上。

18号旅客车厢中,并不是每位乘客都去往莫斯科。铺位稀缺,于是每有下车的乘客,总会有替补的乘客上车,任何一站区间都不会空着一个铺位。在泰加下车的是36铺那个漂亮的俄罗斯姑娘,之前她一直站在我的身旁,看着窗外无尽的白桦林。

列车停靠泰加是莫斯科时间12:22,在时差有4个小时的克麦罗沃州,已是下午。她回到她的铺位上,整理行囊,然后忽然脱下了T恤,她是要换一件新的T恤下车吧,可是她没有关卧铺单间的房门,就在我躲闪不及视线里。我看见了她的内衣,白色的蕾丝内衣。

她的行囊很重,我吃力地帮她提到列车车门旁,然后看着她吃力地提着她的行囊穿过月台。我想如果不是仅仅停车两分钟,也许我应当送她到车站外面。

如果我回来的时候,如果我也错过了我的列车,也许我应当像普拉东那样,对坐在窗口里的年轻的女售票员说:“您如果能告诉我一个幸福的车站名称,那我就买一张车票去那儿度过一生。”

西伯利亚海风呼啸,两盏灯驶向秋明

在微有光芒的凌晨,开往莫斯科的列车行驶在西伯利亚海。

是的,西伯利亚海。在原本称之为西西伯利亚的草原上,有一层匍匐在草原上的浓厚的雾,如海水般,如海水般在白桦林间细密地流淌。没有草原,只有无尽的白色海洋,在远处的天际,在天际的海平面上,血红色的朝霞浸上云层,然后绛红,然后绯红,然后是模糊的、暧昧的有些许淡红的乌云,而那些笃定的乌云,则汹涌而去,直到列车前行的天际。

这一夜,列车从晴朗的西伯利亚,走向了阴郁的西伯利亚。在某处空无一人而又苍白的公路道口,立在路旁的两根白桦木杆上,点着两盏苍白的灯;在某处不知名的火车站,清晨微弱的光芒中,废弃的铁轨上泊满废弃的列车。在那些锈红色的弃车之间,暗绿色的野草已经攀上车门,远处是积水的赭石色的土路,以及背景天空中无尽的乌黑的云。

那是硝烟吗?列车走廊中只站着我一个人,那时还不到托尔姆时间的6时。仿佛我错上了一辆开往战场的列车。在列车与铁轨撞击的嘈杂声中阒静无声,清冷的西伯利亚海风从连接处灌进车厢,我有些颤栗。

后来,终于有片刻,阳光冲破云隙。在清晨温暖的阳光中,草原上的浓雾散去,海洋重归草原。在远处乌云的天际,忽然又一道彩虹,纵贯天地。可是却不能像前天下午那样,列车与彩虹近在咫尺。那道彩虹只在天际,为列车指引秋明(Тюмень)的方向。

在昨夜,我错过了鄂木斯克(Омск)。高尔察克的白军政权,首都即是鄂木斯克。在《无畏上将高尔察克》那部电影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依然是在冬夜暴风雪中的西伯利亚铁路,高尔察克与他的爱人在列车上,走向生命的终点。那夜他所走过的路线,与我昨夜或者前夜、明夜走过或将走的路线是同样的,这正是这样的铁路令我着迷的原因,其实我们始终在一起,只是在不同的时间。

鄂木斯克州毗邻的秋明州首府秋明,是在错过鄂木斯克之后,在阴郁的西伯利亚踏足的第一座城市。昨天在马林斯克火车站,当列车启行的时候,看见火车站旁老旧的货仓上依然有砖砌的建成年份:1898。我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这么古老的,却依然在如它当初所用的建筑。但是比起秋明的历史,西伯利亚铁路沿线的许多城市历史只是事实起源于西伯利亚铁路建成通车的百年,那未免太过短暂了。秋明建城于1586年,是西伯利亚最古老的城市,是俄罗斯在西伯利亚的第一座移民城市,然后俄罗斯人以此为据点东扩,直至完全征服广袤的西伯利亚。

叶卡捷琳堡之后,是最美风景的尽头

叶卡捷琳堡,地处乌拉尔山脉(Уральские горы)东麓,伊塞特河(Исеть)由西北向东南穿城而过。横穿西西伯利亚直至乌拉尔山脉,甚至整个俄罗斯,几乎所有重要的城市,都依傍着一条重要的河流。伊尔库茨克之于安加拉河、济马之于奥卡河、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之于叶尼塞河、秋明之于图拉河,叶卡捷琳堡之于伊塞特河,以及前路的,彼尔姆(Пермь)之于卡马河(Кама)、下诺夫哥罗德之于伏尔加河、莫斯科之于莫斯科河,圣彼得堡之于诺瓦河(Нева)。

叶卡捷琳堡历代为俄罗斯重要交通枢纽,加之又是名城,于是在叶卡捷琳堡火车站下车的俄罗斯人与外国游客最多。黑熊般的俄罗斯人已经在之前的秋明站下车,叶卡捷琳堡站下车的是那三位美国人与其他许多中途上车的零散旅客。我所在的18号旅客车厢中终于有空下来的铺位,替换而上了另外几位美国人,他们都是安静的。

可惜的是,在叶卡捷琳堡火车站内,完全看不到叶卡捷琳堡的踪影。作为交通枢纽,叶卡捷琳堡火车站设施极其先进,与每个现代化城市的铁路枢纽别无二致。作为交通枢纽的叶卡捷琳堡,同时也是俄罗斯中央军区司令部之所在。当列车驶入叶卡捷琳堡火车站前,远远望见一处坦克坟场,密密麻麻的坦克,着或者披覆着军绿色的帆布。密集到再无出场征战的可能,想来废弃已久。

在叶卡捷琳堡之后,西伯利亚铁路列车窗外最美的风景便已经过去。

广袤的西西伯利亚平原才是令人震惊的,让人自惭渺小的震惊。无尽的草原、无尽的白桦林,甚至无尽的农田。在已经收割结束的农田上,有无数的麦草卷。从列车上远远看过去,就像是微黄色的奶酪蛋糕上的裱花奶油卷儿。不再有稻草人值守的晚上过去,明天那些奶油卷儿一定会少去许多吧,上帝会偷偷地用指尖挑起一个来,塞进嘴里。再用他万能的手抹平痕迹,整个过程如此神秘,无人知晓。

过秋明以后,将近乌拉尔山脉,落叶松渐渐多了起来,森林也渐渐变得稠密。有更多的农舍人家,看起来就像是在利斯特维扬卡的山上。视野不再那样辽阔,替换它的,是田园的风光,那便是我熟悉的了。

南之于西北范文第4篇

1.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姚鼐《登泰山记》)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课本译注:“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负,背。烛,照。”此译注中将“明”处理为“光”,不对。查《古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明”均无“光”义项。“明”的本义是“明亮,光明”,“东方明矣,朝既昌矣”(《诗经・齐风・鸡鸣》)“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孟子・尽心上》)中的“明”用的就是本义。“明烛天南”中的“明”用的正是本义,“明烛”是倒装,还原即为“烛明”,意即“照亮”。所以,“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宜译注为:“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负,背。明,明亮,亮。烛,照。”

2.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张溥《五人墓碑记》)

“赠谥美显”,课本译注:“指崇祯皇帝赠周顺昌为太常卿,谥为忠介。美显,美好而光荣。”此译注中将“美显”处理为“美好而光荣”,不妥。其实,“赠谥美显”是“合叙”,要分开来理解,而且次序上又有错综,分开来说,就是“赠显谥美”。《广雅・释言》:“赠,称也。”王念孙《广雅疏证》:“‘赠’之为言‘称’也。”对死者追封爵位也叫“赠”,崇祯皇帝曾经赠周顺昌为太常卿,谥为“忠介”。所以,“赠谥美显”宜译注为:“封赠显耀,谥号美好。美,美好。显,显耀。崇祯皇帝曾经赠周顺昌为太常卿,谥为忠介。”

3.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归有光《项脊轩志》)

“偃仰啸歌”,课本译注:“偃仰,俯仰,这里指安居,休息,形容生活悠然自得。啸歌,长啸或吟唱。这是显示豪放自若。啸,口里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此译注欠妥。前面讲“借书满架”,后面讲生活上“悠然自得”、“豪放自若”,意思明显脱节。考查“偃仰啸歌”后面的句子,不难发现,“万籁有声”是“冥然兀坐”所闻,而“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是“庭阶寂寂”所致,那么,“偃仰啸歌”定是“借书满架”而生。“偃仰”、“啸歌”紧承“借书满架”,当状读书之体态以及读书之声音。古人读书,有摇头吟诵(歌咏)之习。所以,“偃仰啸歌”宜译注为:“偃仰,俯仰,这里指摇头。啸歌,长啸或吟唱,这里指歌咏。”

4.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欧阳修《伶官传序》)

“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课本译注:“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古人常把王朝的盛衰归之于天命,欧阳修没有否定这种传统说法,但重视人事(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的作用。”此译注中将“人事”等同于现代汉语的人事,不对。在现代汉语中,“人事”是一个名词。而在古汉语中,“人事”是两个词,“人”是名词,“事”是动词,就是“做,为”。 “人事”,不妨译成“人为”。所以,“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宜译注为:“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人为吗?事,做,为。古人常把王朝的盛衰归之于天命,欧阳修没有否定这种传统说法,但重视人为的作用。”

5.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苏洵《六国论》)

“此言得之”,课本译注:“这话对了。得,适宜、得当。之,指上面说的道理。”此译注将“得”处理为“适宜、得当”,不对。如果将“得”释为“适宜,得当”的话,那么“得”就是形容词,不可带宾语“之”。既然将“之”释为“指上面说的道理”,那么“得”就应该是动词,否则不合语法。其实,从语境看,“得”就是“得到”,可以翻译为“说中”、“说出”等。所以,“此言得之”宜译注为:“这话说出了上面说的道理。得,得到,说出。之,指上面说的道理。”

6.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

“当”,课本译注:“通‘倘’,如果。”此译注断章取义,不对。如果单独看“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这两个分句,将“当”释为“如果”,说得过去,但如果联系整个句子来看,却不对。这段引文整个是一个条件复句,“向使”领起条件分句,直到“良将犹在”,“则”引起推导结果分句,直到“或未易量”。在结果分句中,“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是主语部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是谓语部分。因此,“当”是“应当”之义,“相较”是“相当”、“差不多”的意思。所以,“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宜译注为:“应当跟秦国差不多,也许难以估计谁胜谁败谁存谁亡。当,应当。相较,相当,差不多。”

7.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洵《六国论》)

“互丧”,课本译注:“彼此(都)灭亡。互,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此译注将“互”释为“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不妥。六国灭亡是有次序的,并没有混杂在一起“交互”灭亡。“互”在古代有两义:一指交错、交替;一指挂肉的架子。《周礼・地官・牛人》:“凡祭祀共其牛牲之互。”郑玄注:“互,所以挂肉也。”因其能连接两个事物,所以其引申为“一个承接一个”之义。“互相”强调的是共时层面的交互性,而“承接”强调的是历时层面的延续性。引文“互”字正用“承接”义,非“交互”义。所以,“互丧”宜译注为:“相继灭亡。互,承接、相继。”

8.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屈原《离骚》)

此句课本译注为:“摄提那年正当孟陬啊,就在庚寅那天我降生。摄提,星名,指寅年。孟陬,指正月。庚寅,指庚寅日。屈原诞生于寅年正月庚寅日。降,降生。”此译注将“摄提”释为“星名,指寅年”,不准确。这里使用的是太岁纪年法。古人根据岁星(木星)在天体中运行的规律来纪年,木星大体是十二年绕天一周,由于它是由西向东运行,与十二辰的方向、顺序正好相反,故古人又设想出一个假岁星叫做太岁,让它与真岁星背道而驰,这样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顺序一致,这种用来纪年的方法就叫“太岁纪年法”。古人又取了“摄提格”、“单阏”、“执徐”等十二个太岁年名作为“太岁在寅(卯、辰)”等十二个年份的名称,屈原即诞生于“太岁在寅”年。所以,“摄提”宜译注为:“即摄提格,太岁年名,相当于寅年。”

9.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

“清角吹寒”,课本译注:“凄清的戍角在寒气中吹着。当时扬州有宋兵戍守。”此译注欠佳,未能很好地揭示词句的真意。《宋词选》将此句注为:“凄清的号角吹来了寒意。”这样理解要精确得多。号角本身并无感情可言,吹出来的声音无所谓寒暖。但是,处在金兵压城、宋军常常闻风溃逃、城市随时被包围和攻陷的情况下,人民的生命财产毫无保障,处在这样境遇下的人们,听到戍卒的号角,只能感到胆战心寒。所以“吹来了寒意”,恰到好处地描绘了当时扬州的萧条、冷落和词人的悲凉心情。(《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1748页)对此句的分析也可为佐证:“‘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彩,似乎是号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

10.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姜夔《扬州慢》)

“杜郎俊赏”,课本译注:“杜牧善于游赏。俊赏,卓越的鉴赏力。”此译注将“俊赏”处理为“卓越的鉴赏力”,不妥。“俊赏”,即“俊赏者”,名词性词组作谓语。“俊”,《说文解字》:“材过千人也。”“俊赏”,最会欣赏。如钟嵘《诗品序》:“近彭城刘士章,俊赏之士。”“俊赏者”,即“最会欣赏的人”。所以,“杜郎俊赏”宜译注为:“杜牧是最会赏景的人。俊赏,既‘俊赏者’。”

1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南之于西北范文第5篇

给他一杯酒,可以慰风尘

印象中的大冰还是那位穿着笔挺的西装站在山东卫视舞台中央主持节目的阳光大男孩。2002年开始,大冰开启了主持人生涯,并逐渐成为电视台的金牌主持。殊不知那会儿在工作闲暇,他就喜欢抱着一只非洲鼓尽情拍打和歌唱。

民谣音乐人曾经是他的一个梦想,直到2005年前后的几次户外探险中发生意外。“受伤最严重的一次是在滇西北的滇藏线上。”大冰记得,那是在一个悬崖边的狭窄路段上,突发泥石流,前后都有石头混着洪流滚过,湍急的金沙江就在身子的一侧。石头从后背上砸下来,他失去平衡,顺着悬崖边往下滚,“本能地四处乱抓想让自己固定,但身边都是岩石,食指一下就折断了。”

后来大冰又接连遇到意外,连着断了三根手指。“有一些人说我的弹琴很奇怪,还有一些人直接说我不能称之为民谣歌手,那是因为我左手能够按弦的手指只有一根。”

不过,接连的意外并没有阻挡大冰的背包客之路。他用脚步丈量过滇藏线、青藏线、川藏线,遇见过雪崩、封山、离别。在路上,他仗义、开朗,结识了不少的好朋友,他们一起喝酒,一起唱歌。他说,火车通到后,拉漂就再也没有了。“拉漂,其实是指的一种精神,一种共同的审美取向,有共同的人生出口,不是说你生活在那里你就是了。但是火车通了之后,太快地发生了一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去到的人更多的是在表演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在秉行一种生活方式。”

慢慢的,他已经能够集结中国很大一部分民谣歌手。2006年底,大冰在云南丽江开设一个名为“大冰的小屋”的LiveHouse酒吧。小屋很小,顶多也只能容纳35个人,但不少无家可归的流浪歌手都挤过去唱歌,唱得好的就留下来。那里没有麦克风,完全“不插电”,歌手们可以抱着吉他清唱原创民谣。数年来,“大冰的小屋”成为“野孩子”、万晓利、赵雷、“好妹妹”等知名民谣歌手到达丽江必会专程前往的地方。

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在厦门、西安、重庆等地“大冰的小屋”轮番上演,唯一相同的是,无论在哪里的大冰的小屋,店里的装修都一样,原因很简单,他只想让感到前途迷茫的民谣歌手,一个家的感觉,不会再漂泊,在“大冰的小屋”里,厨师会打手鼓,扫地小妹会唱爵士,吧台的收银员是散文作家,主唱歌手是一位支教老师……在小屋的一角,大冰常常拿着一瓶酒,静静听着。用他的话说,“愿意做民谣歌手的上马石”。

行走的人生活出了民谣的姿态

大冰的生活经历丰富,当过“二流主持人、二流作家、二流民谣歌手、老背包客、不敬业的酒吧掌柜、油画科班、手鼓艺人、业余皮匠、禅宗临济弟子……”出版《他们最幸福》《乖,摸摸头》《阿弥陀佛么么哒》三本带有江湖气的暖心故事集,销量数百万。

面对巨额版税,他说:“我又不靠写作吃饭,它只是其中一种,是平行关系而不是继承关系。”后来,这些收入很大一部分被他用在了“办演出”上面。“我挺接受不了这样的观点的――民谣歌手就活该睡地下室,然后吃泡面。这个是不太科学不太健全的心态。”

2015年8月,大冰在为10位民谣音乐人众筹举办演唱会后,在11月将这10位民谣音乐人的原创歌曲出版为合集《大冰的小屋》,并在网易云音乐平台正式上线。2015年11月4日,他在微博上发出“演出门票免费,歌手路费我补”的招募帖,打算在全国100所高校开唱,也就是后来的“民谣在路上”弹唱巡演。不到两分钟,各地的流浪歌手先把“出征歌手”的名额占满。不到48小时,就已收到350多所高校社团的报名邀请。11月15日,正是发起计划的第11天,巡演被扩充成150场,弹唱会正式“开拔”。北至黑龙江,南至海南,西到新疆,东达上海,歌手们兵分三路,每队至少3人,从西南、西北、东部三条路线唱遍全国。

近几年,网络上出现了对于大冰民谣的两极评价,有人敬佩这位用心灵歌唱的不羁民谣歌手,也有人说他旋律简单技术烂。有人肯定他是一位豪情万丈的民谣侠客,也有人指责他借一种无私伟大的情怀将自己推上“名人”的圣坛。

“我从没想过让全世界都喜欢我,所做的一切只为让我喜欢我。”如他的原创歌曲《背包客》中的那句歌词――我想自由自我自娱自乐自唱自歌。

大冰的小屋有很多书,他爱读张子选的诗和卡尔维诺的小说,他读奥威尔,读博尔赫斯,又一心顶礼李叔同。就如同他“热爱夏达的漫画,也热爱雷诺阿的女人;爱听班卓琴,也爱听梵音钵和坎布拉手鼓。”他在丽江的水岸花溪客栈付了三个床位一年的费用,供游客选用。他最近的朋友圈的是在北极与熊的合影。

“多元生活是一种对权利的一种主张。有一些人发现了这种权利,然后他要主张自己这个权利。有些人没有发现这个权利,没有必要我们发现权利的人就去唤醒或去警醒没有发现的人。”

南之于西北范文第6篇

那老婆子惊吓之余说,这里是西梁女国,一国尽是女人,没有男子,所以见了你们很欢喜,还说玄奘师徒喝了会使男性怀孕的水。师徒四人当然急得不得了,东折腾西折腾,最终每个人都从肚子里折腾下来好多血团肉块。

接下来第五十四回,师徒四人进了“西梁女国”都城,这里“农士工商皆女辈,渔樵耕牧尽红妆”。这个国家的人管男人叫“人种”,男人的地位很低,就是人的种子。那里的人推推攘攘来看热闹时,八戒还大叫“我是个销猪”(被掉的猪),很是有趣。

这里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玄奘又被女王看中,差点被迫成亲。玄奘一如既往地意志坚定,“咬钉嚼铁,以死命留得一个不坏之身”。在猪八戒的眼里,女王“说甚么昭君美貌,果然是赛过西施”,这且不去管它。女王怎么看玄奘的呢?“丰姿英伟,相貌轩昂……好个妙龄聪俊风流子,堪配西梁窈窕娘”。女王看得十分高兴,连连叫玄奘平身,把玄奘弄得“耳红面赤”。

小说里的这个“西梁女国”和《大唐西域记》里的东女国颇为相似。从记载来看,玄奘并没到过东女国,而是到了该国附近,听到很多关于这个国家的传说。在《大唐西域记》里,他对东女国有一段记载,大意是:我所到这个国家(婆罗吸摩补罗国)以北的大雪山里,有个金氏国,因为这个国家出产上等的黄金而得名。他们世代以女性为王,尽管女王的丈夫也是王,但是这个王不知政事,实际上起不了什么作用。这个国家的男子地位低下,只管种地和打仗。

玄奘并没亲自到过该国,而是得之于传说。但这绝不等于说这个东女国是子虚乌有的。众多的历史资料充分表明,这个东女国在历史上确实存在。

唐玄宗时的西行求法高僧慧超,也到过印度。他的书《往五天竺国传》里,也提到了这个国家。除了强调他们是以女为王外,书中还说这个国家是归吐蕃管的,语言文字和北印度很相似,但是语音不同,这个地方极其寒冷。《新唐书·西域传》则记载得很详细,说这个女儿国的居民是羌族,而且在这个国家的西边还有以女性为王的国家。更为重要的是,西域和中亚的史料很贫乏,用当地的语言文字保留的史籍很少,而恰恰在这个女儿国的问题上,是个例外。迦湿弥罗国的古籍中也提到,这里附近有个国家叫Strirajya,意思就是女子的王国。

南之于西北范文第7篇

继而我把上述发现推广到地下25千米至地表的铁磁性岩层。因为处于南北弱地磁场中的地球板块不停发生拉伸、挤压运动,具备了产生断裂磁场的条件;如果某地质断层存在着磁异常,特别是地震前夕岩层必然出现拉伸、挤压裂缝,伴随有瞬时磁异常及磁泄漏,疑为断裂磁场不是没有可能。断裂磁场的发现不仅为地球断层(力学)一地磁异常(磁学)找到了因果关系,而且为地球断层(力学)―UFO(光学)、地磁异常(磁学)―UFO(光学)找到了合乎逻辑的解释。断裂磁场学说可以用来解释地震磁异常、特殊地区地磁异常、UFO磁现象,特别是揭示了广为人们流传的、分布在地球南北纬30。的10个“怪异区”的异磁现象。例如百慕大三角的地质异磁现象,可以把南美洲―北美洲的断裂和北美洲―非洲的断裂,比做两对拉伸断棒,在大陆板块亿万年漂移过程中形成断裂磁场。而且地球除了南北1对地磁极外,还存在亿万年大陆漂移形成的其他5对地球断裂磁场。地球上那10个“怪异区”,实为5对断裂磁场的地磁极。令人惊讶的是,10个磁异常区中相隔最远的1对,像地磁南北极一样关于球心对称分布。在大陆持续漂移的过程中,它们可能会充当地磁南北极移荡、互逆轨迹路线上的驻点。

经过2年的观察与思考,1988年5月我把上述断裂磁场学说写成《从断裂磁场的提出到百慕大三角的异磁现象》一文,投送到北京《地球物理学报》杂志编辑部。不久得到一位地质学家的回信,建议我另投别的学术刊物。他并未否定我做的实验、推论及其假说,但他却否定我在文中试图用作逆效应的“磁致伸缩”这一金属学界公认的理论。当时看来,断裂磁场学说也许在100年以后会被人们承认,君不见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过了100年才被后人从故纸堆里捡了回来?所幸1989年6月《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6,1989,No.2)刊登了这篇文章,继而1990年1月《飞碟探索》 (vol.55,1990,No.1)以《从断裂磁场的提出到百慕大三角的异磁之谜》为题刊登了我的文章,文章最后还增加一条珍闻:1989年3月16日,《人民日报》以“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报道远离南北地磁极的阿根廷南部与古巴全境同时出现极光的奇异现象,实为地球多磁极论之佐证。

在以后漫长的20个岁月里,我忙于所从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无暇顾及断裂磁场学说是否得到回应。最近上网偶然发现,多年前就已经陆续有一些专家学者开始关注这一学说:如2007年6月Zhangruichong在中国国家天文论坛《挑战大爆炸》一文中说:“地球板块断裂磁场说。坚持的人认为地球上的磁异常区,包括百慕大在内都是地球地质结构自身断裂造成的。对此深有研究的厉树忠博士曾做实验证明并撰文论述……正是从这个现象出发,有可能引导我们进一步揭开百慕大三角和地磁极移荡等世界之谜。”

2005年12月,科普作家涂建华在《大海的坟场》一章中说:“《飞碟探索》介绍厉树忠的断裂异磁理论说,世界上已知的三角区,均处在地壳板块的撕裂处或撞击处,这是形成地磁异常的原因。”

断裂磁场“是一种很不错的假说。但是,假如这些地区的磁异常不是持续不断的现象,则又如何解释”?对互联网上评论“断裂磁场唯一不能解释的就是为何奇异海域发生不测事件是突发性而不是经常性的”,实际上,20年前我做实验时,已经观测到试棒断裂瞬间产生的就是突发性的强磁,但很快磁强度降低至稳定,可惜当时没有把这一点写进论文里去。

本文要说的是,我惊闻了33年前唐山被地震夷为平地的骇闻,目睹了1年前汶川地震山崩地裂的险境,令人揪心的是直到今天预报地震的成功率极低。面对当前世界科学界“地震不可测”的悲观论调,我一直在问自己:地震究竟能不能预报?断裂磁场学说能否有助于预测地震?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1971年临终前遗憾地说,如果再给他半年;可能解决地震预报问题。一批老科学家认为,“对于地震来讲,现在不可知是正确的;未来不可知,那就是错误的”。汶川地震以后,我看到网上盛传“1976年唐山地震后耿庆国、张闵厚先生抱头痛哭――他们测出来了,报不出来”。确实在1990年2月15日,当时在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做地震磁情预报的张闵厚先生,写信给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飞碟探索》编辑部的刘兰生,通过高文波编辑转给我~封信,说他在《飞碟探索》杂志上看到了我那篇文章。我复信后他几次来信寄来了他用异常地磁成功预报国内外数十例地震的报告,特别是1976年预报唐山地震的经过。震前几天他与同事曾向上级紧急报告说“北京将发生4级地震,7级以上地震”,但专家会商认为他的磁情预报无理论根据,不能公之于众。我在1986年看过作家钱钢在《文艺》上发表的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其中也言及张闵厚等人临震预报“不能公布”的史实。张闵厚的遭遇并未阻止他苦苦探求磁预报理论,1990年见到我发表的断裂磁场学说后,他在来信中说:“我有预感,相信在您的理论指导下,探索地震预报的难题经过几年的努力可能有本质性的突破,我俩的结合,可能会加速突破进程!”当时我几次复信给他,毫无保留地提供了断裂磁场学说可能预报地震的理论研究,包括我尚未发表的一些学术观点。我俩都非常感谢《飞碟探索》杂志为人类探求地震预报课题所做的贡献。张闵厚先生lO年前已经退休,我尚不知他过去多次用磁情成功预报地震的经验是否有人继承。

在本文结束时,我想结合唐、汶地震简要谈谈断裂磁场与地震预报的关系,主要是:

1,受南―北方向拉应力(或分量)作用,大略东―西走向地质断裂及其地磁异常是断裂磁场的表征现象,特别是富集铁磁性矿藏的地质更甚。例如发生于燕山断裂带西北走向的唐山地震是较为典型的一例。

2,地质变形过程中就可能递增致磁,产生裂缝后可能向地面空间漏磁,断裂瞬间(地震)磁强变弱并趋于稳定。地质裂缝产生时是临震短期预测的最好时机,张闵厚先生磁预测恰好在唐山地震前几天,处于地质裂缝向地表漏磁阶段,他观测磁情的地点在北京,距唐山较近,理当有明显的磁情异常。

南之于西北范文第8篇

中华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

在中国最古老的地名中,昆仑、西海(青海湖)、河源、咸池(茶卡)排在榜首。原因是这四大地名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着深刻的渊源。前三个地名,前人已有诸多的论述,现只说咸池。古籍中的咸池,就是茶卡。茶卡是源之吐蕃的藏语,但在春秋战国时代称它为咸池,汉代称盐池。

伟大的诗人屈原在他的不朽名著《离骚》中曰: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

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

《离骚》记载了屈原的一次精神壮游。其出发地是东部的苍梧,而西向登昆仑,拜见西王母,纵观天地,目运八荒。诗中记述了很多古老的神话、传说和上古的史实,也出现了大量的上古地名,如白水、县圃、穷石、高丘、崦嵫、赤水、流沙等,都是青藏高原古地名,更确切此说,都是与青海境内昆仑山相关的名山胜水。如县圃、王逸曰:“神山、在昆仑山上(楚辞章句)。崦嵫,日所入山也。”《山海经》记是“鸟鼠同穴之山。”学者们认为此即日月山;穷石,出之弱水。《大荒西经》曰:“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渊环之。”不周,亦共工所触之山,也就是昆仑山,不再一一例举。但由此可知,早在春秋战国之时,当时的知识界已对昆仑及其周边的地理环境,有着较为全面的了解,咸池之名已传至大江南北。探其根源,则于屈原的先祖是羌人,至少与羌人有着深厚的渊源。因此,屈原对昆仑的表述是来之《山海经》等古籍和祖先的口口相传。代表着那个时代对西部地理的认知。

屈原诗中欲将饮马的咸池,与过赤水、穷石、崦嵫、白水、不周与西海相连。说明“咸池”专指茶卡盐池。而不是泛指柴达木盆地的其它盐池。在《汉书•地理志》中载:“金城郡临羌西北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青海湖)、盐池。”其后的《晋书》、《水注经》等都沿用这种表述陈式。说明先秦以来,人们都认为茶卡盐池与青海湖是地域相接的,实际情况正是如此。

《淮南子•天文篇》记:“日出谷,浴於咸池,拂於扶桑,是谓晨明。”学者们认为,这是羌人视咸池为日出入之处,太阳在盐池中洗沭,这是一种非凡的创意。本人因工作之便,曾在不同季节,不同地点,多次观察日出日落茶卡盐池,那情景大异于泰山之日出,东海之日落,堪称玄秘、神奇、憾人心魂;又《史记•天宫书》记:“西宫咸池”。这是个古星座之名,并主西方星空,与茶卡盐池的方位相吻合。说明古代人对咸池这个地名的看重。

茶卡在人文上的重要意义是与中华古乐舞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联。《吕氏春秋》记:黄帝令伶伦从大夏西行到昆仑山北,找到适合的竹子,截取12管,以奇数定“律”,用偶数定“吕”,合成为一个八度音程。伶伦还奉命制二套编钟,以宫、商、角、徵、羽五音相配,这就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律和乐器,由此又有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大型乐章。并以“咸池”为乐章之名。而且就在洞庭湖畔,举办了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大型音乐会。乐章的制作者和演奏者,正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礼记•乐记》:“《咸池》备矣”。郑玄注:“黄帝所作乐名也,尧增修而用之。”《吕氏春秋•古乐篇》记:“黄帝又命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以和五音,以施英韶;以仲春之月,已卯之日,日在奎,始奏之,命之曰《咸池》。”据天文学家仔细测算,这一日正是公元前4346年4月26日。这次演出影响巨大,故庄子在《天运》篇中有详细的记载――

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帝曰:“汝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徵之以天,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大清。四时迭起,万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伦经。一清一浊,阴阳调和,流光其声。蛰虫始作,吾惊之以雷霆。其卒无尾,其始无首。一死一生,一偾一起,所常无穷,而一不可待。汝故惧也。吾又奏之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其声能短有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满。涂守神,以物为量。其声挥绰,其名高明。是故鬼神守其幽,日月星辰行其纪。吾止之于有穷,流之于无止。子欲虑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傥然立于四虚之道,倚于槁梧而吟:‘目知穷乎所欲见,力屈乎所欲逐,吾既不及,已夫!’形充空虚,乃至委蛇。汝委蛇,故怠。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布挥而不曳,幽昏而无声。动于无方,居于窈冥,或谓之死,或谓之生;或谓之实,或谓之荣。行流散徙,不主常声。世疑之,稽于圣人。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此之谓天乐,无言而心说。故有焱氏为之颂曰:‘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汝欲听之而无接焉,而故惑也。乐也者,始于惧,惧故祟;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卒之于惑,惑故愚;愚故道,道可载而与之俱也。”

笔者认为中国最早的一部大型乐章。黄帝以“咸池”为乐章之名,可见在上古之时,咸池(茶卡)就已名传华夏。黄帝以咸池为乐章之名,具有十分深刻的意蕴。

黄帝通过与北门成的对话,表达了他对乐的哲学思辨,乐与天地万物、阴阳虚实、生死盛衰的内在联系;音乐演奏者必具的心理素质,精神境界与天人合一的至高追求。黄帝对咸池大乐给予了很高的自我评价:“此喟天乐,无言而心说(悦)。充满天地,苞裹六极。”

黄帝对音乐理论的贡献是巨大的。黄帝或者说黄帝一族所创造的乐舞从青海羌地沿黄河、长江而下,影响了中华乐舞的形成和发展。其后夏代羌人的乐舞《九辨》、《九歌》,楚人的《西凉》、《清商》等都是在“咸池乐论”的影响下产生的。屈原《九歌东居》:“羌声色兮娱人,观者参兮忘旧。”足见此类乐舞十分动人。秦汉至清代都受其影响。清人姚鼎的诗曰:“咸池行复奏,倚待与谁聆。”可见一斑。六千年弹指一挥,时至今日,黄帝的“咸池乐论”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凡为作曲家、演奏家、指挥家,如能潜心一读“咸池乐论”,则定会有所悟。悟小成,大悟大成。

从咸池(茶卡)的古老传说中,也可看到千古一脉的传承。西汉大文学家东方朔《七谏》中记:“哀人中之不幸兮,属天命而委之咸池。”王逸注:“咸池,天神也。”他是说咸池有天神。而流传于南方的故事则说,咸池是桃花仙女沐浴之处,故咸池又称桃花之池;《晋书•李特载记》,伏羲氏生了咸鸟,咸鸟的后人廪君“乃乘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女神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这位盐水女神便入夜投怀送抱,至早上便化为万千飞虫而去(1);关于茶卡还流传着一广为人知的故事。说很久以前,茶卡一带人们生活十分贫困,天神便叫一位智慧如海的贤者到此云游。人们向贤者询问幸福之路在何方?贤者曰:“幸福之路就在你们的眼前,那兰色的宝湖中,住有一千位女神,找到她们中的任何一位,就会指点你们到达富裕幸福的彼岸。”人们便绕湖百转,齐声祈祷,诚心感动了湖中千位女神一齐现身云端,玉手同指湖中,人们便从湖中捞出了盐,从此,过上了富裕幸福的生活。这则故事折射了古先民们对茶卡盐池的认知和开发过程。上述有关茶卡的传说故事,产生的地域年代有所不同,但相互之间似有一条红线贯穿,其共同点是诠释着茶卡的古老和久远。

从考古学的层面看茶卡,也有着有力的印证。距今23000年前,柴达木盆地就有先民活动,留下了大量的新旧石器时代的遗址。2010年11月《西海都市报》载:在茶卡镇塔拉村,首次发现了青铜时代的遗址。这处被命名为莫哈特的遗址面积约45000平方米,文化层厚度1.5米。出文物数量多、类别繁、时代早,具有代表性。初步判定为3000年前的文化遗存。这处宏大的遗址,说明早在商周交替之际,这里已有十分发达的文明和众多的人口。这只是首次发现,我相信在茶卡地区,还会有古文化遗址相继问世。

茶卡的青铜遗址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化现象,而是环柴达木文化的一环。距茶卡西50公里的乌兰县希里沟镇河东村,已发现青铜时代遗址四处;德令哈有青铜遗址多处,总面积10多万平方米;南去100公里处的都兰夏日哈青铜时代遗址以及盆地西南部诺木洪文化遗址,其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达8米以上,多数遗址尚未进行科学发掘,已经出土文物则灿烂夺目,蕴含极为深厚独特,如大批骨耜,说明了3000年前,盆地气候适宜,农业发达;另外出土的车毂、格尔木野牛沟岩画中的华车、中国最早的西王母岩画像连臂舞图、祭天图,以及骨笛、骨哨等乐器,大量青铜器物及青铜钺等礼器,还有天峻县鲁莽沟岩画等,都聚焦到一个点上,柴达木盆地是中华古文明发祥地之一,而茶卡由于有着一个西部开发最早的巨大盐池,盐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因此,茶卡在古代的环柴达木文化圈中,可能居于中心地位。这应该是茶卡即咸池成为中国上古时代四大地名之一的成因,也是黄帝或黄帝一族创立“咸池乐舞”的人文基础。

三条古道要冲

在中国历史上,有三条誉满四域的古道,即羌中道、丝绸南道和唐蕃古道。茶卡是这三条古道上的关节要冲。

羌中道:指古代从日月山穿越青海湖至茶卡,再西向横越柴达木盆地,过阿尔金山口,到达西域诸国,这条古道早在秦汉之际就已开通。《史记•在宛列传》记: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28年),张骞一行出使西域,被匈奴所俘。张骞一行逃脱后,“越葱岭,行南山,欲从羌中归”。说明西汉时,中原人就知有羌中道。这条古道在《汉书•赵充国传》中记载的更明确:“疑匈奴更遣使至羌中,道从沙阴地,出盐泽,过长坑,入穷水塞,抵属国南,与先零(羌)相直”顾颉刚、刘满诸学者都认为盐泽即罗布泊、长坑即古柴达木盆地之称。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推断这条秦汉时就已开通的古道是一条主要的中西交通要道(2)。在这条古道上,茶卡居其中,是东西过往必经的要冲。

丝绸南道:此道实为羌中道的延展辐射,兴于南北朝,衰至唐代中期,历时四百余年。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传统的中西交往的主干道,即河西走廊,因战争频繁而被阻。这使地踞甘、川、青、新广大地域,与河西走廊、西域为邻的吐谷浑国承担起了沟通中西文化物资交流的重任,即拓展了丝绸南道,也称青海道或吐谷浑道。河西走廊是一条线,而丝绸南道是个面,这个面是由今海南州共和县铁卜加乡吐谷浑伏俟城、乌兰县茶卡镇、都兰县香日德吐谷浑王城为三个点,四向辐射,北达河西走廊,西出西域,东南入吐蕃、女国,南达四川远至南京,东出河湟达西安、洛阳。在这面巨大而持久的交通网中,茶卡占有十分重要的枢纽地位。著名学者周伟州,吴景敖认为,由青海经柴达木盆地通西域的丝绸南道,大致有三条道路可行:一是由伏俟城经白兰(都兰香日德),西北至今大小柴旦达敦煌,西出阳关至西域鄯善(今若羌),合传统的西域南道。二是由伏俟城经白兰,达格尔木,再向西北越阿尔金山至鄯善,与前一路合,此为丝绸南道主干。三是由伏俟城入白兰,达格尔木,西南达布伦台,溯楚拉克阿拉尔河谷入新疆,再与上述一、二线相合。笔者需要补充的是,还有从伏俟城至白兰,入吐蕃、女国之路,及伏俟城到白兰,再经都兰香日德达果洛花石峡至阿坝到成都之路。以上五条路,都需通过茶卡,所以茶卡就成为南丝绸道的要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离茶卡只有50公里的铜普乡曾出土东罗马金币一枚,即为佐证。

唐蕃古道:这条古道兴起于唐太宗李世民之时。随着吐蕃政权在崛起,与唐王朝在经济、政治、人文、军事等方面都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从长安至拉萨,全程5800余里的唐蕃古道便应运而生。这条路的干线与今日的青藏国道基本相合,其茶卡为重要的中转站。另有一条从日月山至海南州大河坝入玉树至拉萨的辅道,因路途偏远,唐以后逐渐弃用。而经茶卡的唐蕃古道主干,民间称“藏王大路”者则久盛不衰。从唐代至青藏铁路建成前,一直是祖国内地与沟通的主道。在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保卫西南边陲,加强经济文化的交流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而茶卡则是这条兴旺千年古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是历代中央政府经营的重要基地之一。

吐谷浑古国四大戍之一

鲜卑慕容部可汗吐谷浑逞西晋末年,天下大乱之时,率部从辽东辗转万里,最终以柴达木盆地和青海湖为政治军事中心,建立了一个“准似天朝”的文明古国。有国350年,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西北地区民族血缘的融合,多元一体文化的形成,开发大西北,开创南丝绸道,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传播先进生产技术等诸多方面有着重要的建树。这个古国地跨甘、川、青、新广大地域,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其间,广筑城堡数十座,最著名的大城有四座。南朝《宋书•鲜卑吐谷浑传》记:“其国西有黄沙,不生草木,屈真川有盐池,甘谷岭北有雀鼠同穴。”《南齐书•河南传》记:吐谷浑“大戍有四,一在清水川(今循化),一在赤水(今海南州共和县),一在浇河(今贵德县),一在屈真川(今茶卡),皆子弟所治,其王治慕驾川(今都兰)……肥地则有雀鼠同穴。”这两条史料把茶卡地望及其重要性说得十分明确。即茶卡是吐谷浑国四大军区之一。是由王族成员镇守。而其王所治的慕驾川就是今天都兰县。至于文中所记的“雀鼠同穴”有北魏时的僧人宋云于519年奉朝廷命去西域取经,在路经茶卡时看到雀鼠同穴,特地作了描写:“其山有鸟鼠同穴,异种共类,鸟雄鼠雌,共为阴阳。”宋云所见为实,但解释有点玄,不可全信。笔者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曾在茶卡滩亲见一次鸟鼠同穴的全过程,深感造化之奇秘,不是“生物共生之现象”就能说清道明的。

吐谷浑人在茶卡设一军区,是有其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的原因,茶卡是柴达木盆地的东大门,古今不移。茶卡北控祁连、南制昆仑、东通河湟,西指新疆,是丝绸南道的要冲,又有鱼盐之利。屈原川戍地辖今柴达木盆地北部,环青海湖,北抵祁连山的广大地区,是吐谷浑治下最富裕,最具战略意义的地区。也是吐谷浑十四世国王伏连筹将政治军事中心北移青海湖的过渡地,自然要成为由王族率重兵镇守之地。在其后的吐谷浑发展史上,茶卡戍发挥了更大作用。吐谷浑第十八世可汗夸吕,大致在555年左右将国都从都兰香日德迁到了青海湖西的伏俟城。夸吕可汗及其儿子世伏、伏允为王之时,多次与西魏、突厥、北周、隋唐朝发生大规模战争。败多胜少,小败奔茶卡,大败奔都兰,伏俟城也多次被攻破,故茶卡在吐谷浑中后期担当着二线基地的功能。

2009年,媒体报道茶卡发现古墓群,其中最大一座的形制超过了都兰热水一号大墓。这使笔者十分兴奋,记者就此墓的有关情况曾对笔者做过专访。由于无缘亲睹其貌,不能信口开河,只作了一些“大胆设想”。纵观柴达木历史,在这片广袤的大舞台上,先后有羌、吐谷浑、吐蕃、突厥、黄头回纥、西夏、粟特等民族活动过,最终蒙古族、藏族成为世居民族。在上述民族中,大都是行天葬、火葬。粟特人行土葬,但人数较少,社会地位较低,故行土葬而起大墓者唯有吐谷浑人。吐谷浑中前期王族大多葬都兰热水。而在茶卡另立大墓者,夸吕是第一人选。此公为王时,吐谷浑国运走向顶峰,夸吕自称皇帝,称其妻为皇后。事事标新立异,好讲派场,就连发式,穿戴也要大异与前朝诸王。为王年代长达56年,又十分仰慕中原汉文化,笃信佛教,还做过西魏孝静帝元善见的大舅子,行事唯我独尊,专制之极。如此为王之人,死后要另立坟头,开辟新莹,大操大办的可能性很大。至于他的两个儿子世伏、伏允,孙子慕容顺为王时,均被臣下所杀,身后之事大操大办的可能性极小,其重孙吐谷浑最后一任国王诺曷钵因国王偕同王妃弘化公主避居灵州(宁夏灵武),终老其地。因此,茶卡的这座特大墓葬属于夸吕可汗的可能不能排除。当然这纯属猜测,究竟如何,有待大墓发掘之后,再加“小心求证”了。

茶卡,这块有六千年高龄的古老碣石,苍苔斑驳,纹理模糊,若细加拂拭,则会有更多的文明之光显露出世,为柴达木聚宝盆增色添彩。

注释:

[1]袁珂选译《神话选译百里题》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