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秦兵马俑课文

秦兵马俑课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秦兵马俑课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秦兵马俑课文范文第1篇

现代教育理念提出,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教师转型为支援者、参与者。可是通过对众多课例的观察,这个要求还有待实践。出于多种原因,许多教师仍然以满堂灌的教育模式控制课堂的话语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给予的关注极少,课堂教学重知识的习得而非学习能力的习得,重结果而轻过程,在评价方式上也多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忽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可以这样说,学生成为一个容器,离开了老师,学生便无法自己吸纳知识,成了被教师的落后教育模式绑架的“被学习者”。笔者认为,要改变这一点,教师可以运用“支架式”学习方式,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支架式”学习方式,即在学习伊始就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框架和学习范例,让学生在范例的引导下掌握学习方法,当学生熟稔之后,再撤去这些“支架”,放手让学生自己规划学习的方式和内容,搭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支架”,循序渐进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那么,如何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让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一、“支架式”预习,让学生有章可循

预习在中高年级的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高年级教材的篇幅、选材及信息量涉猎广泛,要想达到课堂教学预设的目标,如重点词句的理解,文章写作手法的感知与内化,思想内涵的提炼与升华,仅靠两到三个课时的集中讲解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借助预习的手段将学习空间及时间向课前延伸。预习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可是,尽管我们深知预习的重要性,学生的真实预习水平却不能让人满意,他们情愿写十分钟不动脑筋的作业,也不愿做一分钟的深刻思考。教师要以这种思维惰性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一份学习预案,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如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预案:(1)认识课后的所有生字,做到不借助音节也能认读,并使用工具书为生字组词;(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读出感情;(3)画出课文中你认为重要的生字词或句子,并进行批注;(4)从写作方法来看,你有什么发现?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在查阅各种补充资料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收获?

这样的预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预习的主线和范例,学生既明确了预习的内容,也逐渐内化了预习的方法,有章可循。

二、“支架式”阅读,让学生有线可抓

阅读感悟,在众多的课堂中流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一问一答,看似热闹,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却毫无裨益。教师需要精简教学预设,从整体着手,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共同思考,衍生出主线式的话题。如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当学生汇报交流了预习成果之后,教师可对重点段落的学习进行提示:(1)课文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呈现秦兵马俑的三大特点的?你能结合具体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吗?(2)课文的谋篇方式给了你什么启示?(3)读了整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这样搭建整体支架,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明确学习同类型文章的思路,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整体布局,给学生梳理出清晰的框架,再遇到同类型的文章时,教师就可放手让学生自学了。

课文是个性化的,当然也要有个性化的解读,这样才能将课文学得更透彻,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入。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各种指导性支架,如《秦兵马俑》一文的特色是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语言生动,描写细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课文用了哪些方法来表现兵马俑的特点?如果没有这些方法,你觉得效果一样吗?”在对比中,学生领悟到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对展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必不可少;通过辨证的剖析,感悟到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三、“支架式”拓展,让学生有法可用

适度拓展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素养的提升,为他们的学习打开一扇窗,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增加人文底蕴,使他们透过窗子看世界,拓宽他们的语文视野。

支架式拓展,在课堂上主要应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留白,在留白处做文章,挖掘出更多的内涵。如学生了解了众多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品之后,教师可提问“兵马俑还会有怎样的神态”,带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仿照课文的语言模式刻画出自己心中的兵马俑。另外,课文的构段方式也可以生长出拓展点,如“学习课文总分式的结构,介绍一处景点”等。

在课外,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迁移式的创作。如学完《秦兵马俑》后,教师可以展示丰富的秦兵马俑辅助资料,引导学生说说还想了解哪些秦兵马俑的知识,使他们继续关注相关知识,使学习有持续力。

当然,我们还是应坚持以学生的兴趣为主,这样,在他们的心中,语文才是有趣的。

秦兵马俑课文范文第2篇

一、仔细品读文本,在阅读中感受美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汉语言的准确性是其他任何语言都无法超越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引领学生认真细读、品读课文,在文本中寻找美的因素,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只要深入细读文本,学生就可以发现与众不同的美,从而准确解读文本,感知文本中的美。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各种美,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探索。比如在学习《秦兵马俑》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描写将军俑不同类型、形象的语言美。课文中有描写形象外貌的语言,通过仔细品读我们了解到,每一个将军俑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将军俑都是神态各异的精美艺术品。教师要用学生的视角去发掘学生可以接受和理解的美,然后再以教师的视觉品析语句,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发现课文中的美,从而感知美。这些精美的人物形象,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古代勇士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欣赏水平,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对兵马俑描绘的语言美。

二、合作品评文本,提高审美鉴赏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循新课程标准的指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积极倡导合作自主的教学方式。在语文审美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分组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考、讨论的平台,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小组讨论与陈述中,自由地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生生互动和师生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应当突破传统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学习状态,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要作为一个引导、总结、评论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进步。教师要使学生在细读之后共同去品味、解析文本中字词的妙用,充分感悟作品中所蕴含的意境美。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从哪几个方面可以看出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人们看到兵马俑的恢弘气势有什么样的感受?教师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兵马俑所展现出来的自豪感,使每一名学生都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而自豪,为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而骄傲。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通过兵马俑呈现出来的“情”。如学生可以从兵马俑的“珍贵”、“绝无仅有”、“享誉世界”等方面去感受课文中的情,引导学生从兵马俑的形态刻画和规模描写两个方面来体会语言美。师生一起品评文本,既提高了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三、利用多形式活动,让学生体验创造美

秦兵马俑课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知识建构的机会。小学语文教学中追求“以学为中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以学为中心 学生 主体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056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要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转变,使学生在“学”的体验和思考中学习语言、感知语言、运用语言。现以《秦兵马俑》第二自然段为例,谈谈语文教学中怎样“以学为中心”。

【案例一】

师: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呢?请大家自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学生依据教师要求进行勾画)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画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生1: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有19120平方米。

师:文中用具体数字告诉了我们兵马俑规模宏大,这就是说明文中常用的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生2:兵马俑有2个足球场那么大,并且坑内兵马俑还有近8000个。

师:文中把兵马俑坑的大小与足球场的大小相比,这种方法叫做作比较。在所有的兵马俑坑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个坑?

生3:一号坑。

师:这种方法就叫做举例子。

……

师:(总结)为了体现兵马俑坑的规模宏大,作者分别采用了列数字、作比较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把兵马俑坑的规模宏大描写得更加真实具体、形象生动。

【案例二】

师: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最能体现兵马俑规模宏大的词语或者句子,小组之内先交流一下。

(学生默读,圈画,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

(1)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有19120平方米,足有2个足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

(2)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有19120平方米,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这两句话,从这两句话的不同描写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1:第一句比第二句更加具体。

生2:第一句话用兵马俑坑跟我们很熟悉的足球场作比较,可以使我们真实地感受到兵马俑坑到底有多大,而第二句话就不能表现出这一点,读了以后,兵马俑坑到底有多大,我们还不是很清楚。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作者为了让我们具体感受到兵马俑坑的规模宏大,先用19120平方米这个具体数字告诉了我们兵马俑坑的实际面积,又采用了和大家熟悉的足球场作比较的方法,更直观的让我们感受到了规模宏大。

【分析思考】

从上面两则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和“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阅读教学课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理念的差异

在案例一中,教师主要采取了师问生答的教学方式。对于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需要学生在不断揣摩中掌握,而教师完全是以直接告知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完全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而在案例二中,教师在教学时始终是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经过自主探究、思考从而获得知识,体现了让学生学而得法的教学理念。

2.教学策略的差异

案例一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只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找出体现兵马俑规模宏大的句子,而对于文本中的教学重点、难点部分则缺乏让学生深入思考的过程。案例二则体现了教师对教学重、难点的准确把握。通过两个不同句子的对比,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语言运用之妙,而且也使学生明白了不同表达方式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体现“以学为中心”呢?

一、钻研教材,找出文本中的有效训练点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关键是要从这个例子中习得语言与方法。”要想构建“以学为中心”的高效课堂,教师就要认真钻研教材,站在学生“学”的角度,找准文本中的有效训练点,引导学生学习。如《秦兵马俑》一课的训练重点就是让学生在对文本语言的揣摩感知中体会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介绍兵马俑的,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和运用这种语言表达的方式。因此,教师只有找准文中的有效训练点,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学习。

二、有效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习得语言与方法。如在案例二中,教师通过让学生比较描写兵马俑的句子在改动前和改动后的不同,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达到了让学生习得语言、习得说明方法的目的。

秦兵马俑课文范文第4篇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作业

(共6题;共31分)

1.

(7分)看拼音,写汉字。

niàng

shòu

________雪

________素

笔________

长________

bàn

________里

沉________

花________

2.

(3分)按照要写词语。

将课文中带“木”、“虫”、“艹”的词语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8分)用查字典的知识填空。

“透”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________,再查________画。

“透”字在字典里的解释有:A.穿通,通过;B.暗地里告诉;C.很通达,极明白;D.显露;E.达到饱满的、充分的程度。

给下面的“透”字选择正确的义项。(填序号)

①这块玻璃很透明。________

②他向我透露了一个秘密。________

③妹妹的脸白里透红。________

④我的衣服湿透了。________

4.

(6分)读一读,说一说。

时间:________    地点:________

参加人:________    事情:________

通知人:________    通知时间:________

5.

(4分)先组词,再造句。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6.

(3分)阅读课文《秦兵马俑》片断,完成练习。

兵马俑规模宏大。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在三个佣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共有6000个左右。一号坑上面,现在已盖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厅。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宏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俑、马俑相间,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看上去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读了文中的句子“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我们能知道全文的内容,还知道课文前面讲的是________,后面讲的是________,重点讲的是________。

二、阅读提高

(共1题;共14分)

7.

(14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春风________吹着口哨,

吹________了冰雪,

吹________了柳梢,

吹________了桃花枝头俏。

小草轻轻________出地面,

山野悄悄________上绿袍。

(1)按课文内容填空。

(2)我知道“枝头俏”一词中“俏”字的意思是________。

①货物的销路好

②俊俏,样子好看

(3)这里的“绿袍”指的是________。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仿照课文的第一句话写一写。

春风轻轻吹着口哨,吹________了青蛙,吹________了油菜花,吹________了燕子,吹________了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作业

(共6题;共31分)

1-1、

2-1、

3-1、

4-1、

5-1、

6-1、

二、阅读提高

(共1题;共14分)

7-1、

7-2、

秦兵马俑课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段落划分 教材体现 教学策略

“段落划分”,曾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小语教学的流行语,“划分段落、概括段意、逐段讲解”一度成为阅读教学的三部曲。后因在课堂教学中机械重复,逐渐偏离了新改革的要求而逐渐被教师所淡忘、遗弃。如今,在各类公开教学或公开发表的教学设计、实录中,往往以第二课时教学为主,即使有第一课时的教学,也鲜有划分段落这样的环节。

划分段落,究竟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又该怎样恰到好处地实施?笔者结合苏教版教材和自身的教学实践,从教材体现、教学策略两个方面作一粗浅的剖析。

一、“段落划分”的教材体现

苏教版教材编者将涉及段落划分的训练内容以“练习”的形式在四年级上册教材中首次提出,在四、五年级教材中合计安排了5次,具体情况如下。

四年级上册:按照下面的段落大意给课文分段(《我给献花》);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课文分为三段,并写出段落大意(《李时珍夜宿古寺》)。

五年级上册:按下面的表达顺序给课文分段(《变色龙》);给这篇课文编写段落提纲(《莫高窟》);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天火之谜》)。

另外,还有部分教材间接体现了“段落划分”这一训练要求,如:说说第三、四、五各自然段的内容(四年级下册《人类的“老师”》);默读课文,根据“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五年级下册《郑和远航》);这篇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具体介绍秦兵马俑的(五年级下册《秦兵马俑》);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五年级下册《音乐之都维也纳》)。

二、“段落划分”的教学策略

1.咬住“例子”不放松。

苏教版教材中明确进行段落训练的5篇课文要求各有侧重,其中,分段包括根据段落大意分段、根据表达顺序分段,概括段意包括自己写出段落大意、选用课文语句概括段意,而编写段落提纲则是综合要求。

这些训练相辅相成,要仔细揣摩编者意图,用好这些例子,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段落划分的要求与方法。比如四年级《我给鲜花》一课,书后练习四要求“按下面的段落大意给课文分段”,并提供段意:(1)“‘我’和欢迎队伍在机场等待”;(2)“‘我’给献花,感到非常幸福”;(3)“‘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为将这一训练落到实处,笔者设计这样几个流程:(1)出示书后练习,明确要求;(2)默读段意,找出段意中的关键词;(3)默读课文,对照段意尝试分段;(4)集体讨论,交流分段理由;(5)回读段意,感知段意来源;(6)教师小结,渗透分段方法。其中,“找出段意中的关键词”这一环节,便于学生借助“等待、献花、忘不了”等词语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感知段意来源”这一环节,便于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去概括段落大意。

2.立根原在“方法”中。

学贵得法,指导学生划分段落也需要渗透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切割法”。如《黄果树瀑布》一课,可遵循作者“移步换景”的写法将课文分为“进入景区——透过缝隙——来到谷底——登上平台”这样几个部分;又如《少年王冕》一课,可抓住课文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句“眼看三个年头过去”“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到了十七八岁”等划分段落。

此外,在段落划分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还常用“突破法”,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题目、重点语句等“牵一发而动全身”,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策略一:题目突破。教学课文《云雀的心愿》,让学生围绕题目进行质疑。释疑时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介绍的小云雀和妈妈飞行的路径——“沙漠、大河、森林”中分步思考、分步概括,从而理清课文脉络,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策略二:语句突破。课文《秦兵马俑》中的过渡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在内容上提纲挈领。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关联词“不仅……而且……”追溯上文,追寻下文,文章的脉络便一目了然。

策略三:话题突破。初读课文《嫦娥奔月》后,抛出话题:“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围绕着这些人物分别写了哪几个小故事?”师生互动交流中,逐步引导学生概括出“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想念嫦娥”等几个小故事,课文的段落划分显而易见。

当然,给课文划分段落,不能搞“一刀切”,要因文而异,对那些层次不明、界限模糊,甚至教师也难以定夺的课文,还是不分为好;对那些有必要划分的,要精心设计话题,变换划分形式,将学生步步引向课文结构的敞亮。

秦兵马俑课文范文第6篇

月光如银 双目失明 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 卖艺度日 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 经历坎坷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 热爱音乐 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 向往光明 恬静激荡 

第一遍让学生横着读,读正确读流利。第二遍让学生竖着读,发现每一竖行分别是写“月亮”、“阿炳的身世”、“《二泉映月》的旋律”,读出感情读出理解。孙老师有意识地将文中的词语分组出示,变换形式朗读,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词语是词和语的合称,是构成文本的基本单位。教师应打破常规,将文本中的词语进行提取、重组,构建有效词语序列,引导学生读、品、悟,体会作者遣词用句的精妙之处。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构建词语序列对阅读教学的作用: 

一、构建词语序列,优化文本导入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它能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更为课文的学习打好基础,而构建合理的词语序列能帮我们做到以上两点。 

如教学苏教版第七册课文《九色鹿》,揭示课题后,呈现第一组词语:挣扎、气愤、残害、无辜、皇榜、发财、浩浩荡荡、斥责。这组词语是本课的生字词,在学生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挣扎”“残害”“无辜”等词的意思。第二组词语:救命之恩、郑重起誓、千恩万谢。第三组词语:恩将仇报、见利忘义、灵魂肮脏、背信弃义。 

朗读两组词语后,让学生思考这些词都和谁有关?(调达),再讨论为什么调达的变化这么大?这其中发生了什么故事呢?从而顺利导入课文的学习,使课堂学习更为有效。 

二、构建词语序列,提炼文本内容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平时练习,我们发现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较弱,为此失分也较多。概括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教师精选文本的关键词语,通过构建词语序列,提炼文本的主要内容。 

如教学苏教版第八册课文《祁黄羊》,笔者出示了两组词语,第一组为:祁黄羊、解狐、祁午;第二组为:准许、辞职、郑重、举荐、慎重、出以公心。先让学生知道文中三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然后选择第二组的词语说说文章的内容。通过词语序列的构建,学生正确地提炼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构建词语序列,点亮文本朗读 

高水平的朗读有助于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感悟、表达的完整、写作的提高。教师可以构建词语序列,引导学生寻找与文本的理解交织点、与作者的情感交融点,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如教学苏教版第八册课文《黄河的主人》第一自然段:师:1961年,作者袁鹰到兰州去,站在黄河边,看到了这样的景象,读读第一自然段,哪些词语描写了黄河雄伟的气势?出示词语:黄河滚滚、万马奔腾、浊浪排空。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生1:我感受到黄河的波涛翻滚而来。生2:我感受到黄河壮阔的气势。生3:我感受到那气势都要将天推开了。师:把这种感受融入句子中,谁来读?(多名学生朗读)师:黄河令作者震撼不已,更让作者震撼的是这置身于滔天巨浪中的羊皮筏子?那究竟是怎样的筏子?学习课文2~5自然段。 

这篇课文的环境描写对刻画艄公勇敢、机智的人物形象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为此,笔者抓住表现黄河风浪险恶的关键词语,构成词语序列。让学生感受黄河风浪的险恶开始,渐次深入体会艄公的勇敢、机智,最终在朗读中加深情感体验。 

四、构建词语序列,加深文本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细读,对文本深层含义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构建词语序列,抓准文本理解的切入点,提升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苏教版第十册课文《秦兵马俑》,笔者出示过渡段: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让学生交流秦兵马俑的特征。指名朗读。凸显词语: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具体表现在哪里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词语序列:久经沙场、肩负重任、威武凝重、勇猛善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张弓搭箭、神情专注、形体健壮、肌肉丰满、跃跃欲试。并进行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其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还表现在哪里呢?根据学生回答,再次出示词语序列:微微颔首、若有所思、眼如铜铃、神态庄重、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凝视远方。在此基础上,还交流补充了其他神态的兵马俑,加深学生的理解。 

这部分教学以“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为核心选取了本语段的关键词,构建、组合了词语序列,以词解词,让学生感受到了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五、构建词语序列,纵深文本研读 

一节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对文本准确的理解和深入的研读。教师可以通过构建词语序列,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入研读。 

如苏教版第十一册课文《轮椅上的霍金》,初读课文后,笔者让学生就“联系课文内容,说说霍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这一问题进行交流,并将学生回答的内容有效整合、概括,出示如下:第一组:命运、成就、人格;第二组:残酷、辉煌、伟大。 

学习第一序列词语时,笔者让学生知道课文从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霍金。而学习第二序列词语重在引导学生潜入课文,划出感受最深的词语,小组间相互交流感受,适时出示:第一组:完全瘫痪、长期禁锢、彻底剥夺、彻底变形;第二组:黑洞的蒸发性、黑洞的大爆炸、科学的宇宙模型、皇家协会会员;第三组:勇敢顽强、乐观向上、富有理想、常怀感恩。通过朗读来体会霍金命运的残酷、成就的辉煌、人格的伟大。 

六、构建词语序列,拓宽习作空间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词语序列,以此来拓宽学生的习作空间。 

如苏教版第十二册课文《渔歌子》,为了让学生想象这首词描绘的美景,笔者适时构建了三组词语序列:第一组:青山、白鹭;第二组:桃花、流水、鳜鱼;第三组:渔翁、斜风、细雨。学生利用三个词语序列,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分别描绘出了三幅美丽的画面,然后将这三幅画面连成一幅江南水乡图,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要善于将关键词语进行提取、重组,构建词语序列,达到优化文本导入、提炼文本内容、点亮文本朗读、加深文本理解、纵深文本研读、拓宽习作空间的作用,从而使语文教学更为有效。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出版社,2011. 

[2]苏教版小学语文(7-12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3]贾燕敏. 妙用词串,让课堂生辉[J].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9,23:79-90. 

秦兵马俑课文范文第7篇

1.回顾历史发展,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与大自然顽强抗争的历史,是与外来侵略坚决斗争的历史,是励精图治的历史,是追求科学的历史……展示历史,传承文明,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 大禹治水 》《 卧薪尝胆》《 》《 李时珍夜宿古寺 》《 郑和远航 》和《 郑成功 》等课文,就以生动的文字和感人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祖国五千多年文明史上几个感人至深的片段。教学时,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回顾祖国的发展历史,让他们被中华民族悠久而独特的历史所感染,从而产生爱国主义情感。

例如,《 郑成功 》这一课就围绕“民族英雄”这一中心,描写郑成功、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着重记叙了其的详细经过。课前,笔者安排学生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朗读、复述课文,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着重让他们了解战斗场面的激烈和郑军官兵的勇敢,从而有效地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达成了预设的情感目标。在拓展学习中,笔者引导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使他们进一步懂得宝岛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与祖国的分离是暂时的,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从而强化了教学效果。

2.展示艺术成就,启发学生领略民族优秀文化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它既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极为宝贵和丰富的知识,更为我们的思想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内容。《 每逢佳节倍思亲 》《 但愿人长久 》《 春联 》和《 秦兵马俑 》等就属于这方面的文章。这些课文,或介绍了传诵千古的优美诗篇,或传承了举世无双的艺术形式,或描绘了堪称一绝的人类奇迹……学习这类课文,在让学生领略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例如,《 秦兵马俑 》这一课以其紧凑鲜明的结构、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致入微的描述,充满深情地展现了秦兵马俑光辉灿烂的形象,表现了中华民族悠久深远的文化艺术。整篇课文涌动着一种浓浓的真情——一种对于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赞叹、热爱之情。教学中,笔者特别注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进行课文朗读、图片欣赏、合理想象等,从而让他们明白秦兵马俑是举世无双的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引以为荣的瑰宝。这样,他们所萌发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就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外来的、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了。

3.展现壮美景色,指导学生感受华夏大好河山

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更有着壮美的河山。《 西湖 》《 美丽的南沙群岛 》《 庐山云雾 》《雾凇 》《 黄山奇松 》《 草原 》和《 三亚落日 》等以写实的手法和真挚的情感向我们展示了我国几处具有代表性的美景。这些地方景色优美,风景独特,无不令人遐思,令人神往。教学中,我们应在充分把握其特点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自主探究的学习形式,自主形成审美感受,从而使他们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例如,《 美丽的南沙群岛 》这一课介绍了南沙群岛美丽的风光和富饶的物产。教学中,在组织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同时,笔者通过引导他们交流课前自行收集的反映南沙物产的资料,使他们进一步了解了南沙物产富饶的特点;笔者又通过带有配乐解说的课件,展示了大量反映南沙群岛美丽风光的图片、影像,使学生直观地感受了其迷人的景色。在南沙群岛归属权争议激烈的今天,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更坚定了他们维护祖国的决心。

4.再现英雄形象,引导学生体验崇高的民族精神

人们常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无论是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的社会主义新时期,无数仁人志士以自己甘于奉献、献身科学、保卫祖国、勇于牺牲的民族精神,为我们建设了文明、繁荣、富强的祖国,换来了和谐、幸福、美好的生活。《 的扁担 》《 永远的白衣战士 》《 梦圆飞天 》《 大江保卫战 》《 卢沟烽火 》就是对他们的真实写照。他们的感人事迹,对于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虽然这类故事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但由于他们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故事情节,有的甚至还有现成的影像资料,所以只要我们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各类宝贵的教学资源,就一定能有效地达成目标。

例如,《 大江保卫战 》这一课记叙了1998年夏天,几十万官兵与长江特大洪水进行顽强战斗的动人情景,热情歌颂了战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表现了子弟兵和人民之间的鱼水深情。教学中,笔者通过播放相关视频,人民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光辉形象和献身精神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秦兵马俑课文范文第8篇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略读课文的要求非常简单:“略读课文重在略读方法的指导,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我们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它的特点,因此纵观我们的略读课文教学,存在着以下几种现象。现象一:置之法度外、任其自在流。有的老师将“略读”理解为“简单的读”,略知大意即可,走马观花就行。如有的老师在教《雅鲁藏布大峡谷》时,任由学生自己去读,不安排理解里面的“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也不思考“植物类型博物馆”和“动物王国”的美誉究竟指什么。只是在最后带领学生再读一遍“资料袋”就草草了事,教与不教从表面上看不出任何痕迹。现象二:春风未拂面、蜻蜓点水来。人教版实验教材参考用书中指出:略读课文要“粗知课文大意”。于是又的老师就任由学生天马行空,方法上则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课堂上,让学生随随便便读几次,任由他们天花乱坠地交流,而自己却退让一边,不加指导,不予总结、反思。表面上看,课堂似乎成了学生的天下,教学也似乎更加民主与开放,似乎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色。其实学生只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读到的东西也如过眼云烟,春风未拂面,蜻蜓略点水。现象三:难以割舍之、精雕仔细磨。人教版实验教材中的略读课文无论从内容,还是语言上看,每篇都文质兼美,深受学生的喜欢,作为教师的我们也难以割舍。于是略读课变成了精读课。如一师在《幸福是什么》一课中,从歌曲《如果你要幸福你就拍拍手》开始,接着是词句品析、朗读感悟、积累运用、人文熏陶,最后以“我的幸福观”小练笔收尾,面面俱到,精雕细琢,整整两个半课时才结束,将略读课上成了精读课。

二、冷静思考——纸上得来终觉浅

1.没有真正理解“略读课文”。我们现行的人教版教材是“单元统整”下的专题文章。每个单元的精读、略读体裁、内容、特色都相类似,且有着共同的学习要求与目标。而这个整体中,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补充与延伸,是学生通过阅读实践,主动将“知”向“行”转化的最好训练场。

2.没有真正理解“课文略读”。略读课文在教学时,教师要更加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强调学生自读自悟。课文略读是学生唱主角,教师已由幕前转到幕后。

3.没有真正理解“略读不略”。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要根据课文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略读不略,正是语文教学的终极Et标实现的舟楫或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