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湖北高考满分作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曾经,这样的传统服装让国人排斥,单调乏味,不及洋装轻便舒适,人们抱怨过,人们责难过,穿着这样的衣服甚至让他们羞愧,我不禁要问:一件衣服,有那么多过错吗?
我们明白,错的不是衣服,而是有些人戴上有色眼镜去审视它的眼光。民族落后,让他们自卑自怜。于是,在他们心目中,一切与祖国的、民族的、传统的沾边的东西,都没了自信:动画片不及日本的生动,名著不及俄国的有内涵,手机不及美国的先进,甚至觉得连文字也没有英语简单。一旦丧失了民族自豪感,一旦蒙上了落后的阴影,人们便陷入“外国的月亮总是圆的”的误区。
可为何,唐装还是那件唐装,如今却走上了国际大舞台,并绽放着最美丽的花朵呢?为何,唐装还是那件唐装,如今却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呢?
原来,这是中国经济腾飞之后,是中国重振泱泱大国雄风之后,是人们足以骄傲地自称“我是炎黄子孙”之后对民族热爱最直率的呈现。爱祖国,爱唐装,爱这个能让我们扬眉吐气的国家的一切。我们的“海尔”拒绝了多少想要分一杯甜水的外企,我们的陶瓷惊艳了多少黄头发蓝眼睛。
因着民族的爱,撒播对唐装的爱。
人的感情左右着人的判断力。回想那不屑于唐装的年代,真的是因为衣服本身吗?谁能否认当我们一想到它的传统就嗤之以鼻的偏激呢?谁又能否认其实我们根本没心情去看它一眼,就更别提客观评判它的轻率呢?
唐装以上等丝绸制成,其上的刺秀艺术更凝聚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这样的认识,难道不是基于我们发自内心的赞叹吗?这样的改观难道不是因为我们心中充满的民族之爱吗?
民族的自立自强拾回了人们久违的判断力,真爱唐装也罢,因爱中华民族而爱唐装也罢,我只想高呼:我爱唐装!
(推荐老师:夏纯德朱志超)
点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是个在一定程度上尚属宽泛的话题,写作空间仍相当宽阔。在多数考生泛题泛作,从亲情、友情入手时,本文却独辟蹊径,大题小做,从“唐装”楔入,就避开了一窝蜂的俗滥,以独特的视角,在选材上出了“新”。
这又是个有较大限制的话题:于“感情”包括“亲疏”,于“事物”要谈“认知”,更要顾及关联二者的“和”。本文写国人对“唐装”的“亲”,是后来的“赞叹”和“爱”;而“疏”是先前的“排斥”、“不屑”甚至“嗤之以鼻”:这鲜明的对比都源于“认知”的正误。由于在这些关键字眼上做足了文章,文意与话题之意达到了“切”合。
自以为聪明的猴子们哪里知道,早上多出的那颗栗子,是从晚上那四颗中“挪”出来的,它们连半颗栗子都没多得到。?
坐在考场中,我不由想到了减负中的我们,多少和这群猴子有点相像吧??
我们曾经叫嚷着一天十二个小时在校学习的生活太苦太累。于是,终于有一天,我们的在校时间被压缩到八个小时。大家都拍手叫好。然而,渐渐地,比傻猴子聪明的我们发现了:“负”并没有凭空消失,它只是被偷偷转移到了家里。一张张的卷子,一本本的习题……我们在家里度过了一节又一节“大练习”“晚自习”。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很简单。就像那个故事中,栗子的总数没有变少一样,我们的考试制度、选拔人才的方法没有变,那么我们注定要付出和没有减负的上届、上上届……学生们一样的努力,才能跨过高考这座独木桥。
或许有人会问:“栗子的总数真的只能是七颗了吗?”唉,主人毕竟太穷了,他只有买七颗栗子的能力,不过,小猴子是他的宠物,无论如何他会想办法买更多的栗子。毕竟,减负是国家在教育方面一个崭新的举措,作为一个新事物,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特殊国情的发展中国家,它还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困难。从某种角度看,我们的减负,似乎就成了国家的增负。?
现在,我们中的许多人心头压着的都是“高考”这块大石头。如何减轻这种“升学”的心理负担?如何让更多的学生能更轻松地升上大学?这毕竟是国家发展的问题,我自然不能多言。
然而任何一个民族都不会忽视对下代的培养,更何况我们走过了五千年沧桑的中华民族!我相信,随着各方面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减负”一定会冲破各种阻力,达到一种真正的“减负”,决不会任由“朝三暮四”的把戏上演下去。?
那么,在这种过渡时期,聪明的小猴子们为了不饿肚子,就该学会自己找栗子吃,不要满足于“朝三暮四”的把戏;聪明的我们也要把握自己,调整好心态,驾驶自己生命的小舟,去寻找一条有着适合自己风帆风向的海道,驶向胜利的彼岸。大海是辽阔无边的,我们知道,这样的路不会只有一条,何必非要醉享“朝三暮四”的虚妄??
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看到十几岁的孩子们在阳光下过着多姿多彩的生活时,我们的脸上也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他们不再是沉醉于“朝三暮四”的傻猴子,因为主人给了他们更多的栗子,他们是真正幸福的“小猴子”。
[名师点评]?
作者审题准确,切入点小,入题巧妙,由“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引出现行教育中的“减负”,衔接自然贴切,比喻生动形象。并直斥“减负”存在的问题:“减负”并没能落到实处,未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考生雷厉风行、敢怒敢言的风格跃然纸上,令人折服。?
叙议结合,思维缜密,行文自然流畅,议论恣肆纵横,以理服人,饱含激情。前后照应,最后一自然段意蕴丰富,思想积极,深化中心。?
夜梦百万雄兵,感于两宋风云旧事,有此作,当属幻想也
汴梁将军老他乡,万里漂泊在苏杭。苏杭清泠冷寒霜,淡烟疏雨间残阳。岁月如流可无恙?一夜青灯白发长。但见平生泪两行,苍生美人不能忘。忆昔夜宴高台上,谁可与我诉衷肠?夜来秋风响回廊,枕上江南梦徜徉。游丝飞絮满眼望,孤帆高悬去潇湘。翠柳风清红杏香,黄莺碧树春草芳。风尘天外卷飞沙,日暮塞外啼寒鸦。不见群雄纷逐鹿,千年烽烟观走马。回首却恨西洲曲,已误故侯东陵瓜。谁把哀筝入素弦?小怜纤指拨琵琶。桥边绿水映桃花,落雁佳人倾天下。年年长安新柳发,征人断魂绕胡沙。为何纷争辨戎夏?飘摇故园惟残瓦!干戈寥落忆繁华,千里万里帝王家:纷纷往事随流水,江山亘古美如画。看取新人眉似柳,魂梦相依为君守。已作雁门太守客,不慕燕京万户侯。团扇新置掩双眸,美人久病形神朽。西风袅袅是金秋,江上飞来双沙鸥。本是年少展风流,岂知怨慕满汀洲。红酥手捧黄藤酒,饮罢清泪不能收。
君当挥戈下河洛,切莫呢喃酣高楼。不取故土守边关,西湖歌舞梦犹酣。不向关中兴霸业,闲来湖滨寻钓船。清笳声起清宵半,杨花落尽杨柳岸。宴饮饮罢人尽散,长夜未央倚栏杆。长恨此生已蹉跎,回首泪下望霄汉。霄汉苍茫空浩叹,临事方知死生难。揽镜自照鬓斑斑。出师一表可曾谙?关山远隔漫胡尘,塞上落雪满雁门。壮士雄心泯江南,已负社稷负此生。我族发祥自昆仑,洪荒从来皆无痕。中原万里虎狼奔,河洛至今少行人。苍穹一叹笑沉沦,乘舟日边学垂纶。血色漫漫月黄昏,旧鬼掩泣泣新魂。英杰陨落如星辰,飞沙走石天地浑。何年一雪靖康耻,今朝重见越王孙。王孙远游随铁蹄,黄龙府变烟雨迷。
一、一材异用,推陈出新
同一匹布,通过不同的裁量,就能缝制成不同款式、不同风格的衣服。作文中的素材就像一匹布,根据话题、主旨或内容的需要,不同的裁剪也有不同的效果,也可以巧出新意。这对考生来说,并不陌生。一个素材多向运用,关键是要将之提炼加工,层层深化,使之适合不同角度,从而增加文章的新鲜感。如2004年全国卷满分作文《遭遇挫折,笑对痛苦》有这样一段: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长安市上酒家眠”,笑对痛苦,面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
2013年辽宁满分作文《活出精彩的自己》则这样写: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时,雍容大气,才华横溢的诗人辈出,可为何我后辈将”诗仙“之名冠于李白。不是冠盖何辉赫的官位,不是他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文采,而是他有身处封建王朝却仍饱有凤歌笑孔丘的不羁、泰山一掷轻鸿毛的大气情怀。诗仙以不屑权贵、无所谓趋炎附势的人格飞越出池,终得一代风流之名。
2004年全国卷这一满分作文重点突出他面对仕途失意穷且益坚,从正面告诉世人,面对挫折不要放大痛苦。而2013年辽宁卷这一满分作文则用诗意和思辨的语言,写出李白不仅是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而且将他自信不羁、洒脱飘逸的文人风骨和人格魅力充分展现在我们面前,意在表明――纵然人生坎坷,只要我们以潇洒旷达去面对,终会有人生的精彩华章。李白这一素材在历年高考满分作文中出现的频率极高,但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就有不同的主题解读和异样的效果。
二、同质叠加,凸显功底
此类招法,是阅卷者非常喜爱的。即把本质上相近、相似或有一定关联的几则素材,按照一定的话题或主旨组合在一起,使文章内容丰厚多彩,意蕴绵长。不仅人物素材,还有其它的素材,比如诗词、事件或是具体物象,都可将它们串联起来,以增强文章的气势,让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兼有文采美和音韵美。同质叠加一般可分为三类,即正面叠加、反面叠加和诗文叠加。以正面叠加和诗文叠加为例:
1.正面素材叠加
正面素材,其主人公都是正面人物,如古代爱国文人、历史典范人物等,将其按一定顺序串在一起,就形成正面素材叠加。如2012年湖北卷高考满分作文《那一抹忧伤的底色》这样写道:
自古以来,书信都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素有鸿雁传书之说。在历史长河里,它不单是一种联系方式,更是一种古老的文化,这在文学作品中都有深刻的体现。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想起远方的家人,杜甫写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思念之情跃然纸上;岑参在西征的途中写下"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一封信,弥足珍贵,满纸都是对亲人的牵挂;面对君王,诸葛孔明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也感人肺腑,一番忠义之情,令人钦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可见,书信在中国古代的地位,是何等重要!面对这一种古老而悠久的文明,我们是满心欢喜地接受!
这段古文将杜甫、岑参、诸葛孔明、李密几个古代人物串联在 一起,并以他们的诗词文句连接,道出了书信在古代起着情感交流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彰显了作者丰厚的学识和良好的文学素养,也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书信文化的认同。
2.诗文叠加
中国古代诗文丰富多样,取材广泛,这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们从小就与古诗文打交道,只要根据具体话题适当运用,就可为作文增添光彩。如2014年湖南卷高考满分作文《有心最要紧》中就有这样的亮点:
有心最要紧,少一些“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浮躁,多一份“长风破浪会有时”的信念;有心最要紧,少一些“无言谁会凭栏意”的孤愁,多一份“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豪情;有心最要紧,在拼搏中让梦想的种子开出了绚烂的花,芬芳之中,踏出一路花香!
这段同时引用了孟郊、刘禹锡、柳永、曹操几个诗人词人的佳句,阐述信心、心存高远、用拼搏去成就梦想的意义,紧扣文中的主旨句“有心最要紧,让心灵扎根,在拼搏中让梦想的种子开出绚烂之花。”运用诗文叠加既能体现文章的思想高度,又彰显了考生的写作功底和文学底蕴。
三、异质对比,彰显结论
异质对比就是面对一个写作话题,我们手中只有一则素材,若用这则素材单个论证中心会很单薄,这时我们运用逆向思维,考虑找出与主素材内容相反的另一则素材或多则素材进行对比,通过不同特质的素材进行对比组合,增强文章的说理力度。对比,是比较有效的一种素材运用妙法,能使结论喷薄欲出,振作阅卷者的兴奋度。
如2014年满分作文《叩问心灵》:
当“干露露”们唯财是举,当“郭美美”们哗众炫富,仍有一些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拼搏着自己的梦想与追求,提升了自己也造福了社会。“歼―15”总设计师罗阳在飞机制造完成之瞬间,累倒在了甲板上,最终不幸去世。他没有太多的钱财,他也不渴求过多的名利,只想把一生的精力奉献在追求上。他做到了,他是幸福的,相信他在倒下的那一刻,内心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一声“我愿意”从他内心发出,感动了无数国人。“才道霓虹君已去,英雄长存海天间!”
关键词: 古诗文 写作 文化素养 语言表现力
面对古诗文的不景气,有人声称古诗文已是末路文学。但笔者并不这样认为,优美的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髓,是人文精神的底蕴,是塑造中华魂的优秀素材。学习古诗文,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加强性情修养,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学习古诗文,还有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语言文字的伟大和魅力,更加感化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以下笔者对古诗文学习对写作有何重要意义进行阐述。
首先,学习古诗文,有利于提高作文文化素养和发挥作文主题的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许多家长普遍反映自己孩子不会作文,老师也经常发现学生作文有颓废现象。更让人心痛的是,许多孩子从内心深处就对善恶不明,性情愚昧。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常言道,文如其人,作文并不只是简单技巧问题,古人云:“欲作好文,要善修‘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从哪里来?要从榜样、标兵身上学来。古代圣贤、爱国志士,皆当应成为当代青少年的榜样,他们身上总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气质和对国家对民族的无限热情和挚爱,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政治抱负;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自尊人格;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忧天下情操;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豁达胸襟;岳飞“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惜时品格等这些就是所谓的“浩然正气”,这也就是当代青少年所缺乏的精神食粮。要摄取这些精神食粮就得好好学习古诗文。况且在初中阶段,能选入教材的古诗文,一般皆为经典名篇名诗,内容意蕴深刻隽永,能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高贵的修养情操。这都为写作积累了优秀的经典素材,以此提高作文文化素养和提升作文思想主题。
从近几年中高考看,得高分的优秀作文大部分都运用了丰富的古诗经典素材,提升作文的文化素养,加深作文思想内涵。如有篇湖北高考满分作文《感时花溅泪》,此篇作文里就运用了大量的古诗文,题目就引用了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文中还运用了大量古诗词,有李清照的词“人比黄花瘦”,“兴尽晚回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还有王维的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张继的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李白的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苏轼的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这些优美的诗句为整篇文章增添了不少文化素养和思想内涵。就如我们长乐去年高考满分作文也是运用苏轼的词“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提炼为主题的。
其次,学习古诗文,有利于提高作文的语言表现力。
古诗文大多数语言简洁优美,意味隽永,准确鲜明,具有绘画、音乐、含蓄性的特点,同时十分讲究内蕴力,托物言志,具有很强的语言表现力。如柳宗元《江雪》的美不只限于画面和音韵之美,更在于“绝”、“灭”二字所体现的社会环境险恶的凝练的字词和着“渔翁”即是作者自画像,才能真正感受到作者“幽、寒、独、孤、雅”的情趣高洁。再如韦应物《滁州西涧》四句皆为描摹,语言优美,寄景言志,道出诗人对西涧春日的喜爱,体现赞山川美色的意旨。语言不仅精炼而且非常深刻丰富,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古诗文的语言表现力还在于有丰富的意象,激发读者想象力。在学古诗文中就要让学生凭着生活经验与认识,调动多感官,展开丰富的想象翅膀,从文字中看到或听到有声有色的形象,体味文学意境美。如《敕勒歌》这首诗意境优美,虽然学生没到过大草原,但可让学生从诗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中体味到大草原的无限风光。优美的古诗文,直接抒感,且节奏性强,语短意长,使人百读不厌,不知不觉中受到优美语言的熏陶和感染。比如一些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句“草色遥看近却无”描绘了初春的小草景象,“接天莲叶无穷碧”描绘了盛夏中莲花的娇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严冬,妙不可言,“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景象宏大、美不胜收等都是以最简洁的文字表达丰富深刻的内容。所以古诗文在语言方面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初中生若能从中大量积累优美词汇,提高作文语言表现力就不言而喻了。
综上所述,学好古诗文对于提高作文应当有重要作用,那么该如何学好古诗文和如何巧妙运用好古诗文也是在现实中最大的困惑。学好古诗文首先要落实课标要求,新课标主张中学古诗文教学内容为掌握古诗文的主要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情感,多用吟诵的方式积累经典名句,培养学生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品赏古诗文的兴趣。为了达到课标要求,让学生更轻松地学好古诗文,在教学中笔者主要运用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以诵读为主,注重平时积累。比如实行“一周一诗”和“一节一句(经典古诗文句)”,大家共同在反复吟诵中,感知古诗文的语韵美,理解作者蕴涵的深刻思想情感。诵读即反复读,多遍熟读,先不急于背诵,不提倡读一句背一句,这样死记硬背,记忆只是一时,过不了多长时间就又都还给老师了,而待到全文读到滚瓜烂熟时,自然而然就会背诵了。
第二,注重古诗文中的“意象”与“意境”的品析。古诗文多为抒情言志的作品,一般以客观物象为载体,融入作者主观情愫即为意象。所以在学古诗文时,不仅要着眼于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而且应透过物象理会到人的意念和感情,只有这样才能抓住作品的真正题意和思想。意境是由意象构和而成,是情和景的和谐统一。意境是古诗文中必不可少的,只有整合好古诗文中的意象所构就的意境即情景交融和谐,才能挖掘其意趣主旨,更好地理解与把握古诗文的深刻寓意与思想。
关键词:语文教学;方法;学生;积极性
我们一直在追求并打造语文高效课堂的路上。可不知从何时起,语文课堂高效的标准居然是用学生知道答案的多少来判断的。我们日复一日辛苦付出,却换不来学生成绩质的飞跃。是该反思的时候了。我们是否还记得每每听新高一的课,总会这样感叹:“看,人家高一的小孩思维多么活跃。如果咱们的学生有这一半就好了!”可我们忘了我们今日的学生也从那样的高一走来。是什么让他们有这样大的变化?也许此时追究原因已经于事无补了,我们唯有想方设法去改变这样的现实,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语文的本真是什么?它不是语文课本,更不是语文试卷,它应该涵盖文和言,文应囊括文字、文章、文学、文化,言可以是言语、语言、语识、语感等。文和言源于生活,长于阅读,养于思考,成于表达。学语文的真谛就是积蓄言和文的功力,让学生学会思考,并善于表达。
如何才能让学生享受本真的语文,与生命相融合的语文?
一、树立“大语文观”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给学生语言文学知识,使“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语文)这个工具”(叶圣陶),还要立足于培养、熏陶美好的情感、情操,塑造完美的个性品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发展可支持终身学习的能力等。生活处处皆语文,所以我们不妨将语文的学习由课堂延伸到生活。让学生多读、多写、多想、多问,积累一切同语文有关――甚至看似无关的知识。比如写作能力的培养,每个学生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储钱罐”(可以是一本精致便携的小本子),把平时看到、听到、想到的所有美妙有趣或者自己喜欢的语言素材统统存将进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日益丰富、充实,到时候“储钱罐”饱了,学生写作时自然胸有成竹、下笔千言了。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只有博览群书,才会有自己的思想与语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二、处理好非教学性备课与教学性备课二者之间的关系
要抛开一切教学因素(教师、学生、课标、教法等),而以一个普通鉴赏者和研究者的身份阅读课文,研读课文,圈点批注,查阅资料。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在备课中得到丰厚的积累和灵性的启迪。然后是“教学性备课”,即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考虑教什么,怎么教。避免从一开始就进行教学性备课。缺少非教学性备课的铺垫,结果注定会限制约束教师的思维。长此以往,平庸的不仅是教师,还有学生。
三、教师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
我们的课堂应该是思想者的交流与碰撞,也只有在这碰撞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以提升。例如:在讲诗词鉴赏专题时,就2012湖北卷诗歌鉴赏题贾岛《送邹明府游灵武》,分析完整首诗后,我抛出的问题是,“除了引用、化用,我们还可以以怎样的方式引这首诗人作文,以作文素材的形式出现”。开始学生感觉不知怎样切入,我就又抛出2014山东高考满分作文《满园春色收眼底》,瞬间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他们甚至总结出了“以情景再现的手法,挖掘出诗歌主人公内在的品质”的将古诗词入作文的方法,并写出了这样的文段:“如果需要珍惜,就请珍惜那种清廉的品质。一首《送邹明府游灵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县令至清至廉的形象,想象着他冒雪远游朔方时的情景,体会他身着单薄的衣衫抵御透骨寒风时的表情,每一个善良的人都会为之动容。”至此,一座古典诗词素材宝库被我的学生打开了。就是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的思维碰撞中,学生带给我一次又一次的惊喜。我也一次又一次被学生超强的悟性所感动,深刻感受到他们的思维潜力如此之大。
作为老师,我们不能习惯于空洞的说教,对未知要充满兴趣。我们不能被铺天盖地的资讯裹挟向前,要保持思维的活力。不迷信权威,不畏惧权威,永远保持完整的自我。这需要我们永葆对未知的好奇,用思想呼吸,做思想的学者;这需要我们保持内心的安宁,不为外界所纷扰;需要我们了解国人的思维方式,不做“拿来主义者”,不断超越自我,这样才能真正体验到思想者的快乐。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以思考者的姿态行走在语文教学之路上。
四、坚守自己的教育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