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争吵教学设计

争吵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争吵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争吵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为了更好地实现物理学科教学新理念、适应《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的需要,帮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其获取和处理信息的基本科学方法和思维模式,在参与解决问题、参与决策、参与小组讨论、参与学习评价的过程中,将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同他们从多种渠道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并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新的问题中去,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因此,有必要对新课程、新理念背景下的探究学习教学设计进行研究。

一、探究学习教学设计的内涵

教学设计是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的桥梁。所谓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它包含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包括学习背景分析、学习任务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策略设计(含教学媒体选择)、教学设计的评价(含教后反思)等方面。

探究学习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阐明教学目标,建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同时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即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观察、测量、制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提出模型和交流),以帮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形成科学概念、养成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探究学习教学设计实质上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将科学问题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

实施探究学习的目的是,不仅使学生知道知识的结果和结论,同时还懂得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养成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探究学习教学环境的设计,教学环境是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场所。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丰富的学习环境下,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取知识。

二、高中物理探究学习教学过程设计

我们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加以整合,以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诱导型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学生自我评价和他人对学生评价相结合为主要评价方式,形成了探究学习教学过程设计。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教学过程设计分以下环节:

1. 提出问题,创设情景

教师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如教师引导、学生之间讨论、师生之间讨论)激发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接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特定的学习情景(如观察、实验、案例分析、研究图片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同时提供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资料、实验仪器。

2. 提出假设,科学验证

探究学习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就是要求学生提出假设、设计探究方案进行探究,直至得出结论。这阶段是自主探究阶段,具体包括:①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或收集的信息做出比较合理的猜想、假设和设计探究方案;②由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校园网络服务器上的网络资源库。学生带着问题或实验方案通过网络的必要帮助,独立进入教师设置的学习环境进行探究;或者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多媒体实验辅助系统进行实验探究,收集实验数据。

3. 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这阶段是协作探究阶段,具体包括:①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处理,得出结论;②对得出的结论做出科学解释。在分析讨论过程中,必要时可通过网络的辅助进行网上协作学习。比较各小组的探究过程和思维结论,从中获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使自己的思维过程更趋于合理。

4. 小结交流,测试反馈

①学生对各自的探究过程进行小结,陈述各自的探究结论或实验现象与结论,并对各自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评价;②学生对他人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③教师对学生的小结进行适当补充、总结和评价,并让学生浏览网页小结;④小结后,完成自我测试。

三、探究学习教学设计的评价

探究学习教学设计的评价是指,以现代科学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科学方法,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价值判断,并为以后的教学设计提供信息反馈的过程。教学设计的评价既有一般教学评价的共性,又有其本身的特点。

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评价主要是形成性评价,目的是获得教学设计方案的成功或失败的反馈信息,对教学设计方案做出进一步修改,提高教学设计方案的质量,真正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就教学评价而言,是对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评价。这种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探究技能的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以学生的探究活动过程为重点,主要体现以下四方面:

①主动性原则: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的程度。

②实践性原则: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深入和拓展程度,探究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开展探究活动的效率。

③创造性原则: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是否提高。

④建构性原则: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对学生学习评价的目的,是将学生的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乐趣,学习科学家的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四、探究学习教学设计的功能

教学实践表明,与以灌输为特征的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探究学习教学设计在教师现、学生观、学习观和评价观上均体现了独特的见解和主张,具有新颖而丰富的内涵,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

1. 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

实施探究学习,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向主动的学习者转变;探究学习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思考、发现,在学习过程中,让每位学生实时体验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学生自己发现或探索出来的,学生不仅知道知识的结果和结论,同时还懂得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学习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实践,要求学生关注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亲身参与探究实践活动,从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强调学生的探究过程,关注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的程度,学生通过确定课题、进行探究、表达交流、总结提高等具体探究过程,获得体验、感悟,获得知识的结果和结论,同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3.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协作精神、信息处理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争吵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351-01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已逐步趋于完善。在信息技术课受到重视和关注的同时,如何在有限的课堂内,进一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教师们不断追求的新目标。而课堂管理是一堂课顺利开展的基础,更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和保证。因此,只有正确认识课堂管理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科学高效的课堂管理,才能不断提升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正视信息技术课堂的现状

信息技术课大多数是在多媒体机房教授的,而教学环境以及其它外在因素的改变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不良行为发生率高过了其它学科。出现了上课迟到现象,忘带书本、鞋套现象,上课时聊天、自带U盘玩游戏现象,甚至出现私自拔掉网线或切换用户以逃避教师机的监控和管理的严重现象。

另一方面,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升课堂品质,我们大多数教师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中融入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但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事与愿违的情况。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间的交流漫无目的,偶尔还会出现偏题、跑题的情况;在小组讨论、辩论时,因为意见不一致,讨论演变成两位或多位学生大声争吵的情况;还有当机器的软硬件出现故障时,学生在课堂上随意大喊大叫的情况等。这些不文明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的秩序,阻碍了教学的开展,直接导致课堂效率的下降。因此,我们要究其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管理,以保证课堂和谐有序地开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二、分析造成现状的原因

1、客观环境因素

由于上机实践的需要,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工作,都在温度适宜、清洁整齐、设备齐全的多媒体机房中进行的。离开语数英等学科授课的普通教室,让不少学生有一种暂时摆脱学习压力,可以适当放松的感觉,从而降低了对信息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影响了课堂的学习效率。同时,计算机机房的教学环境优越,再加上能来的次数又不多,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兴奋、激动的感觉,需要一定的时间调整,才能静下心来投入本节课的学习,又一次影响了听课效率。另外,机房座位挡板的设置和显示器摆放的遮挡,使得老师和同学们之间存在了一定的阻隔,学生误认为可以利用这个“有利”条件,摆脱老师的束缚,摆脱课堂教学,充分享受他们的“自由”,再次影响了课堂效率。

2、思想认识因素

社会、家长、学生等各各方面对信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影响了课堂管理。信息技术学科作为综合实践学科的一个下属分支,无法直接体现在学生的升学问题上,因此,强烈地影响着各方面对这个学科的价值认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放松对课程学习的要求,缺乏学习的动力,大大增加了课堂管理的难度。

3、学生自身因素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个阶段的学生大多都体现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好动、贪玩的性格特征,到了计算机机房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严重影响到了听课的效率。同时,在课堂练习或者自由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教师们通常将网络打开,自觉的孩子自然是利用网络查找资料,探究问题,可是也有一些学生抵挡不住互联网的诱惑开始玩游戏、聊天等等,破坏了课堂纪律,至于教学效率就更无从谈起了。

三、实施课堂管理,提升课堂效率

1、转变师生的思想观念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技能学科,与升学没有直接关系,所以一直以来不被家长和学生所重视,因此,要想控制好课堂,提升教学效果,必须先在大家的思想观念上进行改变。首先,作为任课教师的我们要有一个认真的态度,只有我们自己先重视自己了,才能让别人重视起来。在教学上我们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不能采取放羊式的教学模式,要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做好课堂的规范要求,做足课前的各项准备,对课堂的学习提出要求,对学生提出要求,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一个基本的前提。

2、制定有效的课堂规范

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一个规范的课堂约束,是不可能将课堂管理好的。因此,我们应当首先根据课堂的需要,并结合学生的特点,与学生一起共同制定一个课堂规范。规范中要包括进教室前如何排队,如何穿戴鞋套,计算机号与座位如何绑定,开网时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等课堂的常规要求。规范的制定必须邀请全班同学一起参与进来,得到他们的认可,这样才能消除他们抵制的情绪,保证规范的有效实施。

3、做好课前准备是关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前我们应当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这个准备主要包括两方面:教学环境和教学设计。信息技术的教学需要依赖计算机机房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在每一次上课前都要认真检查每台计算机的软硬件是否正常,机房环境是否适宜。避免在上课过程中出现电脑黑屏、死机、报错等情况,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教学设计得以实施,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教学设计也是我们课前准备工作的一个重头戏。只有教学设计精彩,才能把课上的精彩,才能将学生牢牢地吸引在课堂上,从而产生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4、实施有效的奖惩制度

规范制定后,在实施的过程中不仅要严格执行,而且还要“奖罚”分明。“罚其十,不如奖其一。”通过正面积极的奖励来肯定学生的行为,将有效地激发学生继续遵守规范的主动意识,同时还会让别的被批评的同学积极效仿,这样在学生中形成一种相互带动,相互监督的良好氛围。当然,奖励是必要的,但是不能不批评纠正那些违反课堂纪律的同学。因为一旦放任了一个,这种情况就会马上蔓延开来,规范将无法延续下去,好不容易形成的良好课堂氛围也会因此回归原状。

5、不断提升教师个人魅力

争吵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在这一课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交流和正确的生活态度是至关重要的。而为了要让同学们融入到对过去回忆的深深怀念,也为了在绘画过程中学生能发现和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我设计的课堂教学基本步骤是:导入――看过去――讲过去――画过去――总结升华。其中,我比较注重对以下三个环节的认真设计和教学,从中引发课堂的情感交流:

(一)导入环节:

教材选用反映童年生活的摄影作品和童年时期的绘画作品进行导入,引发学生对自己过去生活的回忆。我在进行导入教学设计的时候,决定选用教材中部分反映童年生活的摄影作品。而针对当下初一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心理成长状况,我更多的在课件中选用了学生们在童年时期生活的摄影作品。比如老房子,开裆裤,糖葫芦,棒棒糖,跳皮筋,放风筝等能够让学生引起共鸣的照片。

1. 在上课的开始,就在一段舒缓悠扬的音乐背景声中,请同学们看到从前生活的缩影(包括衣食住行用玩六个方面的照片)。让学生在视听的双重感觉中,缓缓走进过去的日子。

2. 在照片播放了三张之后,老师将声情并茂的朗诵一首散文诗《过去的日子是一首歌》,更深入的引发学生对亲情,友情的感悟以及在过去成长岁月里,喜与悲,笑与哭,成功与失败……的思索。

“过去的日子是一首歌,一首动人的歌。

吟在妈妈温柔的催眠曲里,唱在爸爸冰冷的责骂声中,

和着老师谆谆教诲的符点,伴着同学嬉戏的节拍。

过去的日子是一首歌,一首噙满泪水的歌。

无数次跌倒,无数次爬起;无数次泪水的夺眶而出,

无数次在亲人、老师、朋友的鼓励中迈出又一步艰难的足迹。

过去的日子是一首歌,一首情意浓浓的歌。

涌在我第一声啼哭后妈妈的热泪里,打响在我第一次淘气后爸爸的尺子下,

闪烁在过生日时的烛光中,幸福在全家人欢聚一堂的筵席上。

过去的日子是一首歌,一首值得回味的歌。

快乐过与小伙伴的分分秒秒,痛苦过与好朋友的无声争吵,

凝聚在集体努力换来的奖杯里,感动在严寒中大家手挽手肩并肩的温暖中。

过去的日子是一首歌,一首成长的歌。我唱着想着,走到了十四岁的今天……”

3. 朗诵完后,引发学生回答出看到了过去的日子,正式进入这一课的学习。

(二)讲过去环节

这个环节是师生互动一个重要的部分。体现的是“回忆,分享,感叹”三个重点词语。1. 回忆指的是学生想起自己发生过的故事,这个部分会让学生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自己

小时候的有趣照片,由同学自己自发的讲述过去的开心,失落,感动的回忆。

2. 在同学们自发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体现出分享的定义。带动学生之间的互相了解和情感在整个教室中的缓缓流动。

3. 生活中的故事有悲也有喜,师生共同感叹出: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回头……引发学生们的深思:怎么才能留住过去那些失去的美好?希望学生可以尽情抒发心中的情怀,找到体现内心情感的方式――画画。

(三)总结升华环节

学生把从导入环节到讲过去环节中激发的对过去日子的情感都抒发到了画过去和评讲作业的环节中,最后的总结环节是情感升华的重点。

1. 在教师一首短诗的朗诵声中,告诉同学们过去的日子终究一去不回头,而未来的人生才是我们要描绘的重点。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

过去的日子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过去的日子带走的不仅仅是时光的线索,

更带走了童年最珍贵的记忆……”

争吵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1.愿意和同学团结友爱。

2.不喜欢影响团结的行为。行为:

和同学友好相处,不争吵,不打架。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依据课程标准一、二年级“团结友爱”德目中“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不争吵、不打架”“能举例说明团结起来力量大”等要求设置的。

设置本课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正反事例的比较,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从而愿意与同学团结友爱,厌恶不团结的行为。

本课有五个栏目。

“试一试”栏目,设在课文前面,起导入作用。目的是为突破“团结起来为什么力量大”这一教学难点进行铺垫。

“说一说”栏目,紧接课文,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归纳、概括,明确本课所说明的道理,可结合分析课文进行。

“比一比”栏目,让学生通过比较正反事例,说明团结力量大的道理。这一练习是对课文内容的扩展,选择的事例是办一件事,团结起来力量大,就把事情办成、办好。

“讲一讲”栏目,让学生举一反三,以事例说明本课所学的观点。

“读一读”栏目,让学生通过读,理解有关团结力量大的谚语,进一步强化团结的重要性。

教法建议:

1.教学中,教师特别要重视学生的体验,在教学的开始教师首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试一试”的活动,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使学生初步懂得团结起来力量才大。

2.为了使学生知道怎样做才是团结,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搬重物的活动,具体的活动方法见“探究活动”。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课团结力量大

〈教学目标〉

认知:

1.结合具体事例,知道团结是指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又协力。

2.通过正反事例的比较,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

3.知道同学之间应该团结。

情感:

1.愿意和同学团结友爱。

2.不喜欢影响团结的行为。

行为:

和同学友好相处,不争吵,不打架。

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团结起来力量大。

教育过程:

一、试一试,导入新课

教师介绍:

今天我们首先做一个小试验。(教师发给每个学习小组20根棉线)请每组先拿10根同样的棉线,每个组员一根一根地拉一拉,看看结果怎样?

1、学生进行试验。

2、学生汇报几次试验的结果。

3、教师小结:

每个同学都能很轻松地将一根绵线拉断,因为一根棉线太细了,力量太小了。

4.教师引导学生继续试验。

请每组把另外的10根和前面一样的棉线拧成一股绳,用力拉,看看结果怎样。

5.学习小组开始试验。

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动手试一试。

6.学生汇报试验结果。(试验结果:学生拉不断拧在一起的棉线。)

7.教师提问:

想一想,为什么两次试验的结果不同?

8.小组讨论后进行汇报。

9.教师小结:

一根棉线,力量小,可以轻易地被拉断,但是10根棉线拧在一起,力量就大了,我们不能轻易地把它们拉断。

10.教师提问:

几根棉线拧在一起力量就大了,那么在集体中,同学之间团结起来,结果会怎样呢?

11.学生回答。

12.过渡语:

同学们的想法对吗?我们看一场拔河比赛,看后,大家就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了。

二、分析课文,领悟观点

1.教师提问:

看一看,在这场拔河比赛中,哪个班获胜了?

2.教师演示课件《拔河比赛》 下载:

内容:教材P23-P24的课文内容。

3.学生观看后进行汇报。

4.教师提问:

在拔河比赛中,二(1)班为什么能战胜二(2)班?从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5.小组成员之间交流想法后,小组派代表发表看法。

6.教师边听学生发言边演示课件,课件分别演示两个班在拔河比赛中的不同表现。(板书:团结力量大)使学生更加清楚认识团结的表现与不团结表现的不同。

7.教师小结:

在集体的比赛中,由于二(1)班同学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团结起来形成了合力,所以二(1)班取得了比赛的胜利。(板书:目标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相反,二(2)班同学在比赛中失败,就是由于他们不团结。

三、深入观点

过渡语:在比赛中,团结不团结比赛结果不同,那么在活动中,团结与不团结有会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来比一比。

四、比一比

1.教师提问:

比一比,在排练新年联欢会时,第二,第三小组的表现有什么不同,结果怎样为什么?

2.学生自己看书,内容:根据教材P25-P26图与文的内容安排。学生分组表演:二年级一班排练新年联欢会的节目时,第二,第三小组的不同表现。

3.学生观看表演后发表看法。

4.教师小结:

在准备节目的过程中,第二小组的同学非常齐心,个个都想把节目演好,认真排练,所以他们演出取得了成功。第三小组,排练节目中,大家意见不统一,不团结一影响了他们排练和演出效果。

5.教师过渡:

在比赛中,团结才有可能取得胜利;在演出中,团结才会把节目演好。在我们班集体中,还有哪些事例也能说明团结起来力量大。

五、讲一讲

1、老师请学生首先进行小组交流,用具体事例说明团结起来力量。

2、小组派代表举例说明。

3、教师小结:

在集体生活中,团结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同学之间,团结起来才可能把班集体的事情办好。(板书:把事情办好)

六、过渡语:

团结对于一个集体来说非常重要,有两条谚语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七、读一读

1、请学生看教材P26读一读的内容。

2、学生读谚语,并说说是什么意思。

*一根线,不成团,万根线,能拉船。

*人心齐,泰山人移。

争吵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合作学习 班级 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a)-0248-01

1 合作学习的形式是重要的,但不能缺乏实质的合作―― 正确处理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教师不能把合作学习的意思停留在表面词意上,它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数学教师一切数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在数学上的全面发展。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让组长做小老师,而是要培养小组成员之间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合作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2 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缺乏主动合作的意识―― 因势利导、把握要点

在合作学习中,往往会出现如下问题:小组内意见不统一,出现“争吵”现象;小组成员“各干各的”,差生逃避学习,好学生霸占话语权;合作缺乏公平性、独特性;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

为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和合作意识,是教学中的重要策略。其中,合作技能集中表现为社会交往意识、社会角色规范和社会交往技能。合作交往技能是作为过程展开的,按合作交往过程具体概括为以下四点:倾听(尊重与信任)、交流(理解与沟通)、协作(互助与竞争)、分离(体验与反思)。

3 合作超时,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提高师生的合作技能和能力是关键

在教学中,顺利进行合作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全作技能和合作能力。

合理地分组。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担任。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恰当地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适时地实施课堂合作。对于初中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实践数学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

4 评价和奖赏重整体、轻个体―― 采用新的评价方式和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可能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师引向一个误区: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这一问题比较普遍。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事实上,合作学习的一个基本理念是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依据,同时兼顾小组内每个成员的进步的做法,有利于走出竞争教育的怪圈,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5 班级人数过多,不利于分组活动和有效合作―― 创造条件、合理分组、提高实效

众所周知,我国学校班级人数较多。一般都在50人左右,多者甚至达到70~90人,这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一般来讲,班级人数在50人以下,比较容易分组且易于管理;人数过多,不好分组也不好管理。另外,大部分学校是按班组固定教室,这就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很多不便,因为有很多课不需要小组合作学习,一个班级的桌椅在课间休息的几分钟里重新布置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学校要打破常规,从硬件设施上给小组合作学习创造条件。如,不按班级分配教室,按上课需要分配教室,每个年级安排一个固定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室。

第二,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4~7人。每组的成员在性别、兴趣、能力、学习成绩等主要方面合理搭配,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小组之间合理竞争的公平性。

第三,改变长期以来的以年龄编班“秧田式”的空间结构。将课桌、椅的排列为“T”型、“马蹄”型、“田字格”等不同排列,不仅缩短了学生间的空间距离,利于学生交流,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合作学习空间,是一种开方式学习群体空间。小组合作学习,强调了在个人学习目标基础上的小组群体目标,强调群体内的互助与合作,同时尽可能地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展示个性的机会,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

争吵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小学数学

四年级下册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及学习目标设计

学习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

课程标准:

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内角和是180º。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

设计学习目标的依据,主要是学习内容、学习者特征,内容标准。

1、学习内容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属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领域,它是在学生掌握了角的度量,三角形的认识和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必备知识。本节课着重抓住“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主线进行教学,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在“观察—猜测—验证—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充分锻炼学生动手动脑及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尝试探索的精神.

2、学习者分析

为了促进目标的达成,课前对学生进行了初步的调查,许多学生已经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但却不知道为什么。新课程强调,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本节课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自己的“观察、猜测、验证、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3、学习目标的确定

根据学习任务和学情分析,可对内容标准“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如图分析:

根据以上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表述如下:

⑴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能利用这个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⑵学生在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动手动脑及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⑶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独特的魅力,获得成功体验,并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5、学习重点

检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6、学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量角器、。

7、学习方法

采用设置情境进行问题驱动

二、学习评价设计

目标⑴达成的评价方案:通过学生“观察、猜想、验证、概括”,结合电脑演示,归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学会将知识进行有序的整合和提取,通过课堂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目标⑵达成的评价方案:通过合作交流,小组成果展示汇报的形式,提升学生动手动脑、推理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目标⑶达成的评价方案:通过故事情境穿插、小组讨论表现、师生对话交流、学生推理归纳等形式,感受数学魅力,获得成功体验,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三、学习流程设计

4、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5、1、复习三角形按角分类的知识。

6、生:说出示三角形按角分的几类。

7、2、观察画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在争吵什么?

8、3、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

9、我们通常所说的角就是三角形的内角。为了便于称呼,我们习惯用∠1、∠2、∠3来表示。

10、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11、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用一个含有∠1、∠2、∠3的式子来表示应该如何写?∠1+∠2+∠3。

12、【设计意图:由三角形的内角引出三角形的内角和,“∠1+∠2+∠3”的表示形式形象的体现出三内角求和的关系。】

13、4、这么看来,三角形的角里一定藏有什么奥秘,今天这节课啊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揭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14、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5、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多少?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一样?你能肯定吗?

16、

有的同学确定了,有的同学没有把握。大家意见不统一,我们得想个办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呢? (量一量,把三个内角的度数量出来,再相加得出内角和,板书:量)

17、

量一量、算一算

18、

量一量、算一算不同类型三角形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19、

2、小组合作探究

20、

那我们要对每一种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研究,下面小组合作,请

21、

看合作要求(课件出示),哪位同学能声音响亮的读一读?

22、

请同学们按照小组合作要求,开始动手探究吧。

23、

教师巡视,指导测量。

24、

【设计意图:直接测量的方法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测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再用加法求和,加深对三角形内角和的概念的理解,就是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

25、

3、学生汇报交流。

26、

谁愿意把自己的成果给大家说一说?(每种找两名学生汇报)

27、

师小结:在测量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误差,所以大家求出的三角形

28、

的内角和在180度左右,不够精准,求三角形内角和就是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和起来考虑问题,180度的角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角?有什么方法能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合并在一起进行验证?

29、

4、用拼一拼,折一折的方法继续验证。

30、

可以把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看是不是平角,如果没有剪刀可以直接撕一撕拼起来。还可以通过折一折的方法把三个内角拼起来。

31、

折一折的方法教师提示:先要找到两条边的中点,用线连接起来,再按这条线折起来。再把另外的两个角折起来就可以了。(板书:拼、折)

32、

小组合作动手探究,学生汇报交流。(每种三角形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演示,板书:拼、折)

33、

汇报时先还原原图,再展示验证过程。

34、

【设计意图:新课标注重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在这里,我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验证,把知识的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无疑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小组合作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本节课,我立足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大胆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通过量、折、拼、剪、摆等操作学具活动主动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同时学生的发散思维也能得到有效培养。】

35、

验证猜想

36、

刚才同学们用量、拼、折的方法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了验证,得出的结论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板书这句话)老师为你们的成功学习感到高兴,请你们用自豪的语气齐读: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37、

设计意图:要引导学生领悟有了猜测还要去验证,这是一种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是一种求实精神。】

38、

进一步感受

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说出内角和,你发现了什么?(无论三角形的大小形状怎样,它的内角和都是180度。也就是说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39、

解决国王的难题。

回到三种类型的争吵问题,现在可以确定谁说的对?都

不对,应该是一样大

那争吵的问题我们解决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一样大,都是180°。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看图,口算未知角的的度数”。(图形题)

2、“在一个三角形中,∠1=140°,∠3=25°,求∠2的度数。”(文字题)

【设计意图:1、2两题都是检测学生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应用。已知一般三角形两角,求一角的度数。】

3、猜猜三角精灵内角的度数。

等边三角形:一个角也不知道的情况,求三角形的内角。

直角三角形:建议学生选用求直角三角形一锐角度数的最佳方法。

钝角三角形:已知三角形的一个角,求两角的度数。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与三角形的特点相结合的应用。】

6、把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截去,剩下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⑴过顶点截取,所剩图形是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⑵不过顶点截取,所剩图形是四边形,内角和是360°.

测量法、辅助线法(最优选择)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多种截法的思考以及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推导出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

【设计意图:运用所学知识延伸多边形的内角和。】

五、梳理反思,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我们通过测量法、剪拼法和折叠法,一起研究和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方法的收获就是最大的收获,收获了方法,你就收获了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的。”

——毕达哥拉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

在数学的天地里,在今天的这堂课上,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而是我们怎么一步一步研究出来的。

【设计意图:突出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

猜想:∠1+∠2+∠3=180°?

1

3

2

验证:测量、剪拼、折拼

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五、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的时候,我注意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方法去量,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都在180°左右。

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选择;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飞翔。“是否所有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这个猜想如何验证,这正是小组合作的契机。通过小组内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验证,可以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在测量法中,面对有些小组的学生量出内角和的度数要高于180°或低于180°,学生讨论一下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通过动手操作,为学生创设了解决问题的情境,剪拼法和折拼法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线,引导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目标意识,形成学习的氛围,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主题参与意识。同学们通过自主实践、合作探究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整节课的练习设计,由易到难。在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时,第一、二层练习是已知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第三层练习是求特殊三角形内角的度数,真正做到了三角形内角和知识与三角形特点的有机结合。第四层练习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让学生根据计算结果运用已有经验去判断思索。

争吵教学设计范文第7篇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我们的数学活动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创设联系生活实际的情境,把书本知识(间接经验)变为需要学生亲历探索而获得的直接经验,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感受到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从而感觉到探究的需要,激发探究的兴趣。并且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技能的同时,获取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形成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例如:人教版小学四年级《速度、路程、时间》教学中,笔者教学设计如下:

创设情境:(出示动画)草原上出示红太郎、喜羊羊、懒羊羊争吵图。

师:草原上它们正在争吵什么?

生:谁跑得快?

师:有没有结果?

(学生争吵不休,一时没有结果)

师:根据它们所跑的路程,你能判断它们谁跑得快吗?为什么?

生:不知跑了多少时间。(需要补充“时间”这一信息)

师:要怎么比?(让学生提出问题)

师:如果路程相同,看谁跑得快,要比什么?(跑的路程一样,看谁先到终点谁就赢)

(课件出示:红太郎4秒懒羊羊10秒)

师:如果时间相同,看谁跑得快,要比什么?(看谁跑得远)

(课件出示:红太郎4秒喜羊羊4秒)

师:下面情况(课件出示):懒羊羊10秒,一共跑100米;喜羊羊4秒,一共跑80米。

你有没有想说点什么?(路程、时间都不同,看谁跑得快,怎么区分?要比什么呢?)(要比每秒跑多少米)追问:为什么要比每秒跑多少米?

懒羊羊 10秒,一共跑100米

喜羊羊4秒,一共跑80米

师:象这样100÷10=10(米),80÷4=20(米),数学上称为速度。如果提供信息,你们能求出速度吗?

1、神舟七号飞船在太空中5秒大约飞行40千米,神舟七号飞船的飞行速度大约是( )。

2、磁悬浮列车3分钟大约行24千米,磁悬浮列车的速度大约是( )。

3、小龙骑自行车,2小时行16千米,小龙骑自行车的速度大约是( )。

板书:

40÷5=8(千米)24÷3=8(千米)16÷2=8(千米)

师:发现什么问题?怎么都是8千米?怎么办?(要注明时间,要用新单位来表示)

40÷5=8(千米/秒)24÷3=8(千米/分)16÷2=8(千米/时)

师:看来速度单位可以用每秒行多少(千米/秒),每分钟行多少(千米/分),每时行多少(千米/时),要体现出在单位时间里所行的路程。

以上例子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意识地将知识设置于同学们熟悉的、情境中,激发参与热情。感受与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内在数量关系。让学全面认识三种不同比快慢的方法,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对速度及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关系的初步感知。在认识速度单位时,引发认知矛盾冲突,激发数学思考,促使学生对速度单位的特殊性有充分感知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完善速度单位。逐步学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建构数量关系,触类旁通,为以后在解决问题与生活实践中认识、掌握其余类似的数量关系积累了经验。

二、优化问题设计,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1.巧妙设置问题,引导探究方向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发现问题的动力和解决问题的钥匙。数学的核心问题是思考,学生学习数学如果没有通过自己的主动、独立思考,其学习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笔者认为: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多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室不断呈现出问题,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出不同程度的思考,当然,学生的这种思考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没有逻辑的。这时教师要加以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善于分析、勤于思考,让学生逐渐形成科学的数学思考方法,并促使学生自主灵活地运用方法实现自主学习。例如,在学生学完了“圆的面积”,笔者设计如下问题:把圆剪拼成近似长方形(如图1),这时所拼成的近似长方形周长比原来圆的周长多了8厘米,求原来圆的面积?

(学生初看,觉得似乎无从下手。此时教师不要急于揭示其中奥秘,可让学生冷静独立思考。)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形):圆剪拼成近似长方形后,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呢?

(课堂上学生在窃窃私语,有部分学生好象已经知道了答案,但还是有些不确定。)

师(微笑,继续提问):长方形的周长会比圆的周长多,多的部分在哪儿?

生A: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

师(趁热打铁,继续追问):这与圆又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生A(不假思索):不就是两条半径吗?

师:这样我们可以求出圆的半径吗?

生(齐说):可以,其半径为4。

这样,经过教师的巧妙设置问题,学生的自主探究,原本复杂的问题竟然变得如此简单。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引导猜想、验证,感悟探究的方法。

“猜想——验证”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对问题提出猜想、收集数据、验证的过程。这个活动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已的认知结构。学生在解决的问题较难时或解法不太明确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根据条件对解法提出多种猜想,再从条件入手逐一验证已有的猜想,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充实了学生的实践活动,体验感性认识,又不断积累学习方法的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自主探究学习。例如:笔者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节课,从正方形周长=边长×4引入(如图2),根据正方形的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请大家大胆猜想圆的周长跟谁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圆周长到底是直径的几倍呢?接下来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验:测量指定几个圆形物体的直径长度与相对应的周长长度,并填表。

再通过计算、观察、归纳、类比、探究圆周长与直径到底存在什么关系?这样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边操作边思考,问题与操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的学习在正方形周长=边长×4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中发现圆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新知。这个发现仅仅是学生从限定几个圆中得到“圆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一规律,是否存在所有圆的一般规律性呢?还需要让学生找来的多个圆形物体来进一步动手动脑进行再一次验证看看?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从中让学生感悟到合情推理”(归纳或类比)到“演绎推理”(动手动脑进行科学验证)的探究思路、方法。在这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既掌握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又体验数学知识(或规律)的形成过程,丰富学习数学的“猜想——验证”的基本经验,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又有利于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

争吵教学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美术;互动探究式教学;实施策略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化与改革,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要求,而逐渐形成了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这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基于学生自学上展开的互动探究,以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使其学会自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明确教学计划,做好课堂学习引导

在互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起着指导、引导、启发作用。在每课或每章节或学期教学之前,师生可一起阅读教材,分析教材,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师生可共同商讨、分析不同的学习方式。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特点,采纳有效建议,选取便于操作的、学生易于接受的,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学习方式。当明确教学计划后,教师与学生则可一起依照步骤开展探究学习。通过这一方式,可突破老师一手操办局面,让同学们的“学”融入教学计划中,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话可说,大胆发言,由被动学生转为主动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则会饱满,才会有更高的积极性。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距离更贴近,更容易交流、互动,教师也容易调控课堂秩序,而学生也明白为何要学,需要学习什么,该如何学习等,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如在八年级美术中,第一单元是《(欣赏?评述)艺术表现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并且有不同的活动安排,如欣赏与评述,分析与研究、讨论与解释、体验与评价。对于不同活动,其教学设计是不同的。教师可联系学生认知结构与学习特点,吸纳学生建议,实施不同的互动探究活动。如美术鉴赏,教师可让学生选出中外名家作品,如《荷花》(任伯年)、《早春图》(郭熙)、李白行吟图》(梁楷)、《蒙娜丽莎》(达芬奇)、《自画像》(伦勃朗)、高更、凡高等人的作品等,然后师生共同讨论,选择几幅代表性的作品加以鉴赏,分析其表现形式与语言特点等,并探究其异同之处。

二、强化交流讨论,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交流讨论即通过谈话、讨论、对话形式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这一方法展现了人文性教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营造了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因此,交流讨论是促进师生、生生互动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其实施方式有小组讨论与全班讨论两种。

第一、小组协商讨论。即教师依据异质等原则将全班同学分成不同小组,展开协商讨论,以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讨论形式,较为省时,教师也易于调控,并且让每位学生有展示机会,因而,这一讨论形式是协商讨论的基本组织方式。

第二、全班交流讨论。即对于某个问题在全班范围内发表看法,以深刻理解知识。其组织方式一般为:班级同学坐成U 型或者O型,而后对某个观点或者学习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在这一形式中,有较广的同学参与面,让学生有更宽范围的意见听取机会,获得更多的信息,但其有着不可忽视的弊端,讨论所耗费时间长,且难以很好地驾驭与管理,易于使课堂讨论陷入争吵中却没有结果。所以,教师一般将其与小组讨论相结合,而不单独运用。

例如:教学《装点我的居室》一课时,教师可展示同一题材的不同绘画作品:铅笔淡彩、水彩、素描,然后让学生认真观察,若让你们来选择一幅画来装点自己的居室,你们会如何选择?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对比三幅绘画。接着提问探究问题:1)居室装饰的基本特点:①以CAI课件展示,让学生欣赏有美术作品的家居装饰图片。你自家居装饰与这些家装饰有何不同?师生交流。②居室风格与美术作品的关系。比较欣赏装饰有各种艺术品的相同功能的居室装饰。探究:美术作品是否可交换装饰位置?说明其原因。让学生分组议论。2)居室装饰设计的空间对装饰设计的影响:在三个没有完成装饰的居室加上一些美术作品。由其形状、颜色、大小等加以考虑。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由各组汇报情况,小组间相互补充,教师进行点评与小结。

三、重视评价反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