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以风景为话题的作文

以风景为话题的作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以风景为话题的作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以风景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1篇

一、命题分析

2005年黑龙江省以“面对____”为题,兰州市以“体验”为话题作文,青岛市以“一次不平常的经历”为题,湖北黄冈市课改区以“人生路上”为题,湖南省株洲市 (新课程卷)以“我能行!”为题,陕西省课改区以“我长大了”为话题,威海市以“点亮心灵的灯”为话题,温州市以“十六岁,我多了一份____”为题,武汉市课改区以“成长的喜悦”为题,等。

2006年重庆市以“______改变了我的生活”为题,山东莱西市以“欢乐”、“痛苦”、“欢乐与痛苦”(任选一个)为话题,山东济宁市以“面对与自强”为话题,哈尔滨市以“经历的财富”为话题,吉林省以开展一次主题为“长大了,干什么”的调查活动为材料自拟标题,黄冈市第二题以“走自己的路”为话题,哈尔滨市第二题以“一帆风顺”的材料自拟题目,感到江门市以刊物《人与自然》、《人生百态》和《成长笔记》三个栏目选择一个投稿的方式,自拟标题作文,等。

2007年泰州市以“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为题,四川广安市安岳县毕业考以“成长”为话题,宁波市以“成长和进步”为立意的自拟题,河北课改区以“反省”为话题,永州市以“有我的风景”为题,镇江市以“奔跑”为题,江西以“磨炼”为题,盐城市以“___改变了我”为题,等等更多类似命题。2007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就是典型的“人生成长”类试题。

分析近3年来“人生成长”类的考题,可以看出,此类考题越来越多,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些试题,在写作考察上将着力引导考生:

一、 体验成长过程,解剖自我灵魂

以人为本,是时代的主旋律,也是新课标的理念。人,从呱呱落地到生命的终止,在漫长的生命成长过程中,认识自我,经历人生,不断在社会和时代这个大熔炉里锻炼成长,其间有多少爱恨情仇、得失荣辱、高下尊卑……关注青少年如何幸福、健康、茁壮地成长,培养学生的高尚思想情操,树立远大正确的人生目标,一直是了解、考察学生写作水平的一种手段,也是作文命题的首选之一。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密切关注学生的人本思想,关注中学生的人生成长,让他们在自我解剖灵魂的洗礼中,吸取人生成长的经验教训,受到教益,从而更好地成长,回归人本,这必将依然是2008年中考作文的命题范围。

二、 挑战成长磨难,抒写人生风采

新课程标准对7——9年级作文的要求有“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可见,写人生、写成长之类的作文,是命题者应该看好的一个范畴。那么,在考场上怎样才能写好这类作文呢?考生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积累,从自己的经历中去选取素材,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力争把自己记忆仓库里的宝贵材料拿出来,围绕试题要求,突出重点,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打动读(阅卷)者。如写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的磨难,会更吸引读者的眼球。无论如何选材,只要写出了自己的人生风采,就会胸有成竹,稳操胜券。2008年这类试题将更注重对考生选材与语言表达,以及抒发真情实感方面的评估。

三、 超越成长极限,解读生命意蕴

以风景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2篇

审题可以看做是命题的逆过程,审题的目的,就是吃透题意,也就是看清楚命题者划定的“条条框框”,特别是那些隐性的、弹性的“条条框框”,此处为“事故多发地带”。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步骤,在审题上犯错误,那是方向性、战略性的错误,其结果必然是灾难性的。考生当慎之又慎,什么时间都能省。唯有审题时间不能省。

为了防止疏漏,审题可以按照由粗及细、由浅入深、由显性到隐性有序进行。

先看题型:续写、改写、扩写、缩写,看图作文,根据材料自己提炼观点作文,提供话题自拟题目作文、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等等。

再看人称、文体有没有限定。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揣摩命题意旨,因为这方面常常是隐性的、弹性的。所以需要考生运用思辨的力量去揭开语言的面纱,洞悉题旨的倾向性及“边界”。

如“开放在生命深处的花朵”一题。有三个词需要考生去琢磨:生命、深处、花朵。“生命”可以指自己的生命,可以指他人的生命,可以泛指人类的生命,也可以指动物的生命;“深处”相对于“表层”;“花朵”是比喻,比喻美好的事物。“生命”限定了它的所属,而“深处”则厘清了“花朵”的边界――这里的花朵不像自然界的花朵那样,它不具有“可视性”。将文题作整体思考,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切合题意的“花朵”应该理解为生命中深沉而美好的东西――信念、爱、友情、理智、理想、善良、正义、关怀、感恩等等。这一理解有弹性,但也有“弹性限度”。如果考生将“花朵”理解为“美貌”,那显然不合题意,因为它超出了“弹性限度”。如果有考生既写了“信念”又写了“爱”,那是切题的,因为在“花朵”的数量上。命题者并没有设置“边界”。

为题目做“CT”,还要留心副词和句式,这些不显眼的地方往往藏有玄机。

如“近处也有风景”,这个“也”字,实际包含了一段思维逆折:原以为“美丽的风景总在远处”――这是人们的习惯思维――经历了一些事后才发现,近处也有风景。再如“其实门是开着的”,“其实”就暗示“原本并不知道门是开着的”。如果考生审题时没翻出这些“皱褶”里隐藏的小玩意儿,那你就有可能被这些细小的沙子放倒。

有些题目所采用的句式,明确了构成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对文章的立意和选材都是一种制约。如“只有――,才优秀”,考生在横线上填充的这个词,必须能构成“优秀”的必要条件。

在审题问题上,有两点需要特别强调。

一是要严格区分“根据材料提炼观点作文”和“以材料为导引的话题作文”。“根据材料提炼观点作文”,材料不可以不认真研读,因为它是观点的发源。如果是“以材料为导引的话题作文”,材料可以不管不顾,因为材料只是个引子。当然,作为引子的材料也绝非毫无用处,它可以作为我们审题立意的参考或向导。区分这两类性质不同的题型的关键是看题目的表述中有没有“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要求。

二是根据材料提炼出来的观点,应该是基于对材料的整体把握,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根据要求作文。“岸与岸没有多少距离,只要有船,或者飞机,或者翅膀……五湖四海也只是小小寰球。

山与山并没有多远,只要有车,或者索道,或者脚步……地球已是一个村落。

人与人也不隔肚皮,只要有心,或者目光,或者肝胆……都是最应懂得宽容的灵长。”揣摩诗人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以“距离”为话题作文。

这道看似普通的话题作文,其实不那么简单,因为题目中有“揣摩诗人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一语,它就是异化的“根据材料提炼观点作文”。这首诗有三小节,运用比兴手法,第三节才卒章显志。材料的题旨指向人际交往,话题“距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俗语说“人在对面,心隔千里”“人心隔肚皮”;而本诗作者却认为,作为“最应懂得宽容的灵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靠“心”“目光”“肝胆”等来缩短,甚至消除。如果考生不能整体把握材料的寓意,断章取义,得出诸如“人与人之间距离的缩短得益于交通业的发展”“人要懂得宽容”的意旨,就跑题了。

以风景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3篇

一、拟题

拟题具有导向功能,教师在命题或指导作文题时要及时抓住这一契机,培养情感,激发兴趣。新《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无论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是一般文体的训练还是文学体裁、新闻、通讯、调查报告等其他文体写作,教师都应有意识地通过拟题引导学生多写家乡,并注重拟题的技巧,以点燃乡情之火为出发点来构拟作文题目。与发达地区相比,家乡虽然贫困,但贫困是落后,不是耻辱,在让学生正视家乡落后的同时,也要使他们了解家乡的变化,看到家乡的未来和希望,激发其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如《我家门前的那条路》《家乡的“花果山”》《山村风景独好》《家乡报上的头条新闻》,这类的题目都能较好调动学生观察和思考,挖掘家乡的亮点,培养爱国爱家情感,提高审美情趣,激发了写作的兴趣。

二、指导

写作指导是选材布局主要环节,也是提升主题、加强情感渗透的有利时机。有了好的拟题,还应有好的指导。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家乡的一事一物,从深入了解认识中增进乡土情感,指导他们从中恰如其分地选择写作材料。学生初写家乡往往内容单薄,言之无物,是由于对自己的家乡缺少关注,熟视无睹,就好像每天走过的台阶不一定能说得清楚的它级数。因此,作文指导要因时制宜,多搞一些实物观察,实地观察和实践观察体验,平时可出一些小题目,如“每次上学,看家乡的交通”“家乡地名与传说”“一个有趣的老乡”等,让同学们在观察思考和训练中形成乡土气氛,增进乡土情感、从而产生介绍家乡、赞美家乡的写作兴趣和写作冲动。课堂作文指导还应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一次指导《家乡,我为你骄傲》时,一些偏远贫困山区的同学很是为难:“家乡四处是高山大岭,只见树木不见人,哪有值得骄傲的东西呢?”教师一时也不知如何回答,但教师猛然想起一件事:上次放假回校,这位同学不是提了一袋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新鲜核桃来派给同学们吃吗?于是教师便趁机诱导:“谁知道某某同学家乡最好吃的是什么?”“核桃!”很多同学都不约而同地说:“那倒是很多,满山满岭都是,听说村委会还贷款买设备准备办个核桃加工厂呢!”这位同学似有所悟地回答,再一步引导他联想、思考、分析,他终于写出以“家乡的核桃树”为话题这篇以小见大,充满自豪感,通过家乡的进步体现国家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的好习作。这样的指导,也同样开启了别的同学的思路。

以风景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4篇

根据笔者的经验,在中学的作文教学中,如能根据地方特点,扬长避短,充分把握作文教学的契机,培养学生乡土情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使学生关注家乡、描写家乡、对于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大有效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写作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写作主动性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要根据地方特点因时因地制宜。对于农村中学,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学生来说,语文能力的训练环境还十分落后,课外阅读量少,学生知识面窄,写作确是苦事一桩。写什么呢?有什么值得写呢?还不知道。以往的作文训练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故写来写去,作文能力非但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反而越写越空洞,缺乏真情实感,学生越写越怕写。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把握教学契机,从培养学生乡土情感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关注家乡一草一木,了解家乡的人情风俗,引导学生以写作的形式介绍家乡,赞美家乡。这样写出的文章内容具体,言之有情。以往农村长期处于闭塞落后的局面,但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山区面貌呈现出喜人的变化:昔日泥泞的小路如今成了宽阔平垣的水泥大道,昔日杂草丛生的放牛坡如今成了披红挂绿的“花果山”,昔日低矮的小瓦屋如今变成金碧辉煌的高楼大厦……。这一切都足以让学生感慨和自豪,这一切,也是学生写作的最好素材,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抓住这一契机,从培养乡土情感入手,激发学生学作的兴趣,具体做法可以分为三步:

一、拟题

拟题具有导向功能,教师在命题或指导作文题时要及时抓住这一契机,培养情感,激发兴趣。新《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无论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是一般文体的训练还是文学体裁、新闻、通讯、调查报告等其他文体写作,教师都应有意识地通过拟题引导学生多写家乡,并注重拟题的技巧,以点燃乡情之火为出发点来构拟作文题目。与发达地区相比,家乡虽然贫困,但贫困是落后,不是耻辱,在让学生正视家乡落后的同时,也要使他们了解家乡的变化,看到家乡的未来和希望,激发其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如《我家门前的那条路》、《家乡的“花果山”》、《山村风景独好》、《家乡报上的头条新闻》,这类的题目都能较好调动学生观察和思考,挖掘家乡的亮点,培养爱国爱家情感,提高审美情趣,激发了写作的兴趣。

二、指导

写作指导是选材布局主要环节,也是提升主题、加强情感渗透的有利时机。有了好的拟题,还应有好的指导。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家乡的一事一物,从深入了解认识中增进乡土情感,指导他们从中恰如其分地选择写作材料。学生初写家乡往往内容单薄,言之无物,是由于对自己的家乡缺少关注,熟视无睹,就好像每天走过的台阶不一定能说得清楚的它级数。因此,作文指导要因时制宜,多搞一些实物观察,实地观察和实践观察体验,平时可出一些小题目,如“每次上学,看家乡的交通”、“家乡地名与传说”、“一个有趣的老乡”等,让同学们在观察思考和训练中形成乡土气氛,增进乡土情感、从而产生介绍家乡、赞美家乡的写作兴趣和写作冲动。

课堂作文指导还应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一次指导《家乡,我为你骄傲》时,一些偏远贫困山区的同学很是为难:“家乡四处是高山大岭,只见树木不见人,哪有值得骄傲的东西呢?”教师一时也不知如何回答,但教师猛然想起一件事:上次放假回校,这位同学不是提了一袋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新鲜黄榄来派给同学们吃吗?于是教师便趁机诱导:“谁知道某某同学家乡最好吃的是什么?”“黄榄!”很多同学都不约而同地说:“那倒是很多,满山满岭都是,听说村委会还贷款买设备准备办个黄榄加工厂呢!”这位同学似有所悟地回答,再一步引导他联想、思考、分析,他终于写出以“家乡的黄榄”为话题这篇以小见大,充满自豪感,通过家乡的进步体现国家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的好习作。这样的指导,也同样开启了别的同学的思路。

3、评讲

以风景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 现状思考 改良

一、学生作文现状

1.作文缺少真情实感,喜欢胡编乱造

现在有些学生在作文中不敢说真话、抒真情,甚至个别学生胡编乱造。学生在写作时,很少带着感情出发,多数同学在记叙文中,仅仅存在于一般的叙事,犹如记流水账,把事情讲完了就结束了,没有将个人的情感通过细腻的笔触再现出来。在以“家乡”为话题的作文中,有个学生写到自己的家乡在黑龙江,文词非常美丽,可她的家乡在慈溪,原来作文是从作文书上抄下来的。在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中,有个学生在作文中写着:自己的母亲为了生自己,在母亲和孩子不能同时存活的前提下,母亲决定舍弃自己的生命让孩子存活下来,所以,她一生下来就是一个没有母亲的孩子。言辞颇为动人,我看到这篇作文,当时感动得热泪盈眶。后来经打听,她母亲活得好好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写作时,一味地追求华美的词句,细看内容空洞无物。

叶圣陶先生曾为《学作文》报题词:“作文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叶老为《作文选读》题词:“作文课是练习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模仿不是好办法,抄袭是自己骗自己,我恳切希望小朋友们记住这两点。”叶老的话对于我们农村学生的写作是切中要害的。

2.作文没有张扬个性,内容陈旧老套

学生作文时,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写记叙文时,开头点题,中间叙事,结尾再次点题;写议论文时,开头提出观点,中间举几个例子引用几句名言来证明,结尾总结全文。多数同学不会写散文和说明文。时至今日,还有一部分学生作文选材局限于“父母在我生病的时候照顾我”、“下雨天,爸妈来学校接我”、“爸爸教我骑自行车”等,作文内容陈旧老套,缺乏新颖的审视角度、独有的价值判断、独特的审美倾向、真诚的情感体验、灵活的表达方式。

3.作文书写潦草,不注重句子的锤炼

好的书写,令阅卷老师赏心悦目;不好的书写,令阅卷老师蹙额生厌。也许是为了追求写作的速度,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书写极为潦草,字迹模糊,每次改作文,老师都感到头疼。书写潦草,是很不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不好的学习态度的反映。如果说大海是由无数的水滴构成,那么作文就是由若干个句子组成的,作文的成败取决于句子的锤炼。眼下,初中生写作时,对内容的关注较多,而对句子关注不够,写作时,语句拖拉,病句、错别字现象层出不穷。

二、思考成因

1.学生生活空间狭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生应“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只有热爱生活,并积极地观察了解生活,才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才能获得比别人更丰富的精神享受,才能表达出比别人更为丰厚的对世界的理解。否则,再美好的风景,再动人的故事,如果没有美的眼睛和耳朵,就会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眼下,我们农村初中生多数生活空间狭小,基本上就是学校、家庭、路上、亲戚家。他们写作的素材非常有限,他们很少有同学跟着父母外出旅游,也很少几个同学相约去爬山、骑自行车等,他们多数不关心时政,不关心身边的生活,他们最大的喜好是玩电脑游戏、与朋友聊天、看电视言情剧,他们的心态是极度浮躁的。生活空间的狭小,导致作文素材的大众化,缺少新颖,老套而无味;内心的浮躁、空虚,导致他们无法将精力集中到学习上,写出来的文字没有真情实感。

2.教师平时不够重视

我们语文教师明知道作文在中考中的比例很大,也知道作文最能见证学生的语文水平。可毕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能立竿见影,为了应付月考、期中考、期末考,老师无形中缩减了作文课的教时,甚至有个别的老师一学期也不开一节作文课。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表面上给学生赢得了更多关于语文知识的汲取,事实上,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越来越退化,语文理解力也会受到相应影响。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布置作文,让学生去写,而缺少到位的指导。我们没有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即初一、初二、初三各应该进行怎样的作文教学,初一和初三没有什么区别,这不能不说我们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亏欠学生的太多。

3.教师评改作文对学生作文的负面影响

学生写作是与生活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更是与教师对话。教师是学生最重要的第一位读者,这位“读者”反映如何,直接影响着“作者”的后续写作的动力和兴趣。可在改作文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扮演裁判员和审判官的角色,根据阅卷的“经验”以及中考作文阅卷要求,寻找学生作文的不足之处。在短暂的酝酿之后,就给学生一个可怜的分数。一旦当学生发现,无论他怎么努力,他始终只能得这一点分数时,学生对写作文的兴趣就会减淡,而一旦没有写作的激情,就永远写不出好作品来。

总之,学生作文的不给力是因为我们语文教师做得不得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尽量鼓励学生多去关注身边的生活,写出真情实感;鼓励学生多阅读美文佳作、多运动、多旅游,开阔视野;鼓励学生注重书写,让他们在写作中欣赏自己文句的美成为习惯。在批改作文时,教师必须更新评价观。对学生所写的真情实感的文章,学会尊重和理解;对学生的优秀作文或作文中的某一闪光点,学会欣赏和表扬;对学生作文中明显流露出来的不足,学会不求全责备。愿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共同努力,愿我们农村初中学生的作文水平在未来的日子里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与学》,2000年第4期.

以风景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6篇

从语文学科的特点看,语文具有“人文性”特点,无论记叙文,说明文,还是议论文,无不渗透着人文之美。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必然要求每一个教师都要用美的思想和方法去指导学生,引导他们写出美的文章。另外,当前教育还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时期,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写”的现象相当严重,致使作文教学陷入只追求技巧、方法的僵死泥潭中,不能自拔,导致学生的作文缺少生活气息和活力,因而也就丧失了美感。

为此,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教师更要高屋建瓴,积极引导,勤于指导,让美育因子渗透作文教学中。

一、用“学生的作文”激发写作的热情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目的就是要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认识到真实就是美,自然就是美。因此,我们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引进了审美激励机制。教师在批改、讲评学生的作文时,有意识、有目的地把在作文中表现真情实感作为评价的重点。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我们采用分层评价法,从内容、形式上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对于那些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条理清楚的作文,教师在批改时给予高度评价,并作为范文在班级里讲评,把它帖在教室后面的“佳作展示台”上,引导学生共同欣赏。而对于写的一般或较差的作文,我们努力发掘其中的闪光点,如有的学生作文虽然内容不够具体,但它却是学生内心的真实流露,有的文章开头或结尾巧妙,有的文章某一段落语句比较优美。总之,我们从一字一句,到段落、篇章,从局部到整体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只要学生在文章的某一处表现了真、善、美,我们教师就用激励的语言进行评价,并在班上恰如其分地讲评,使他们切切实实地感到只有表达真情实感,表现生活中的真、善就是美。同时学生觉得自己的文章受到了老师的肯定、表扬,这会使他萌发对作文的兴趣,把这种赞许作为他们今后写作的需要,激起写作的欲望,努力写出更出色的文章来,以期得到教师的赞赏。这样循环往复,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不断提高。

二、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方法,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如果用美的观念去诱导、启发他们,就能使他们确立美的观念意识,并在一定条件下积淀为理性的东西,指导其人生向美的方向发展。为此,我们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进自然,了解社会,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因为迷人的大自然令人神往,优美的风景能使学生欣喜若狂。因此,每次的春游活动,我们都尽量安排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感受春的气息,感受山水的美。除了学校的春游活动,我们还根据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变幻,带着学生去公园,观赏四季美景,获得美的体验。而更多时候,我们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生活中的美。如组织学生进行“走进新区”、“文明在我身边”的调查、访问活动;去敬老院慰问老人,去慰问烈日下的交警等慰问活动;参加学校或居民会组织的社会公益劳动等。

三、教给方法,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生活

让学生走进自然,深入社会,为学生发现美提供了条件,但学生观察事物往往不够细致,不够深入,这给他们发现美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体会比较,认识、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如去大自然中欣赏美景,我们的教师常常带领学生一处一处地看,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有顺序地、细致地观察,边观察边让学生说感受,在教师有目的地指导下,学生逐步学会了观察的方法。由于学生对于身边的事、人是最感兴趣的,我们就设计了“课间十分钟”、“校园一角”、“猜猜他是谁”等作文命题,激起学生的观察兴趣。渐渐地,观察成了学生每天的必修课,学生就像摄像机,不断地将生活摄入脑海中。而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通过比较,通过思考讨论,去了解世态人情,去感受社会的变化。通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觉得只有学生真正投入了生活,用心去看,去听、去感受,才能从生活中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四、利用教师情感功能的作用,让学生“动情”

1.我们的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渲染情境,借助媒体创设美的情境。学生只有对审美对象忘情地投入,才能产生更深的审美感受,才能触发联想而产生顿悟、移情。曾有一次,我布置了以“挫折”为话题的作文,在写作之前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亲爱的朋友们,不要抱怨长路漫漫走得不潇洒浪漫,其实艰难困苦就是你成功的摇篮,让长风的翅膀携你过尽千帆,让心思的呼唤伴你尝过生命的难关。只要心中的风景不凋零,生命的叶子永远不会枯黄腐烂,永葆一颗接受磨砺的心,人生将会永远是春天。然后,我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了一系列“经历挫折,直面人生”的画面,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审美情境,文思不断涌上。

以风景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7篇

其实,文章和歌曲本没分过家。它们都用文字传达心灵的感受。白居易在《问杨琼》说“古人唱歌兼唱情”,《琵琶行》中有“未成曲调先有情”。自古以来,音乐就在用它独特的凝练特点诠释着人世间的各类情感,丝丝入扣的把自己的真情表达得惟妙惟肖,读来使人掩卷沉思,唱来引发无限回味。 歌曲之所以能令人产生共鸣的原因不外乎是两个:一是优美动听传情达意。二是符合时代的需要。它赋予了太多的时代气息以及人文气息,孩子喜欢在作文中运用歌词来表达情感,不正符合现代中学生作文“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一要求么?我认为,能在文章中独巨匠心贴切地引用歌词,实在是中学生作文的一道靓丽风景。因此,在作文理念中,我大力提倡:让我们的作文唱起来。

一、唱支歌来给你听,你要把它记在心

写作的过程是一个由记忆、感知到表达的艰难历程,文章的好坏与素材的整合不无密切关系,作为在文章中经常起到点题作用的歌词,运用的好它就是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用得不好那就会令人啼笑皆非。所以识记一些自己喜欢而且又觉得有用的歌词是很必要的。有丰富的记忆表象储藏,才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文章才能创新。我让学生在课间听听歌曲,学着用歌曲互相对话,既好玩又好记。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于是我们觉得吐字不清的周杰伦、潘玮柏成了他们的最爱,虽然现在的歌曲可用五花八门、琳琅满目来形容,可是学生不会迷失自己,他们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歌曲。因为兴趣是最好的动力,即便唱歌也要唱出时尚唱出自己的喜好。“唱歌百遍其义自现”,歌曲中情感的精髓就在学生这一唱一和中悄然深入他们的心灵,他们学会了怎样用歌曲来寄托心中的喜怒哀乐,在歌声中表达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从而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理想。积累好了丰富的素材,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如《快乐崇拜》的词:“忘记了姓名的请跟我来/现在让我们向快乐崇拜/放下了包袱的请跟我来/传开去建立个快乐的时代 ”。

二、各种情感我无话,歌词帮你把意达

写作的历程是一个心迹流露与情感升华的心理历程。真正的文章不是为了给老师评分而写,而是表达一种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体验为目标的真情实感。朱光潜说:语言的实质就是情感思想的实质,语言的形式也就是情感思想的形式。音乐本身和文章一样,能引起感官的回忆和联想,能把模糊的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激发和谐的无边无际的情感。孩子们早就做好准备,摩拳檫掌的想在作文这个平台一显身手,或坦然或委婉或含蓄的袒露自己的情感,还是“成长”的话题作文,写来的内容就多彩多姿了:一学生写《我不想长大》“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後世界就没有花/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我宁愿永远都笨又傻/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用SHE《不想长大》作为题记,抒写对美好童年的留恋及对未来的迷茫;一学生写《敢于挑战》“清晨的微风/如此的平凡/看似简单/雾气驱散/温柔阳光中慢慢醒了过来/准备面对挑战/在新的世纪/该抛开过去/是好是坏要放得开/往梦想的路/没有想像简单/我还要更勇敢......”

三、想唱就唱就会唱得响亮

《语文标准》贯彻了这样的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本着“我心写我口”的精神,不造假,写出个性,有创意才是作文的关键所在。这种个性化就重在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引发真情实感。这些作文理念,可以说与学生用歌曲这一载体来体验生活获得心灵独特的感悟是不谋而合的。用歌曲来抒写美好心情只不过是真情的回归体现而已。他们在作文中用歌曲表述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他们也在作文中不断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精神的航向,使自己的精神健康发展。

以风景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8篇

一、 打造新鲜题目

常言道:“题好一半文”,人靠衣装,文靠题装。独出心裁、别具匠心的题目会让阅卷老师眼睛为之一亮。拟题的技巧多种多样,但一般要求题目要简明、形象、通顺,做到新颖别致、含蓄隽永、提挈全篇。好的题目使文章灵性十足,锦上添花。比如以“音乐”为话题的作文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拟题令人耳目一新,《心灵的变奏》、《锅碗瓢盆交响曲》善用比喻新鲜活泼,让人过目不忘;《“五线谱”和他的五线谱》、《二胡和小提琴爱情变奏曲》巧用借代,饶有情调,妙趣横生;《刘禹锡何以调“素琴”而恶“丝竹”》采用设问,制造悬念,令人耳目一新。

二、 精巧构思开头

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好的开头是展现给阅卷老师的第一缕“阳光”,它不仅奠定了行文的基调,而且也能给阅卷者带来审美兴趣,并使其醒目提神。文章开头一般要“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也可采用起提挈全文作用的题记。如中考作文《陶醉》的开头:“感谢上苍赋予了人类这种美丽的感觉:陶醉,其实在人疲倦的时候,也不应该忘记给自己留一方让人徜徉的天空。”或用排比句式、设问和反问句式。如《把爱心带给别人》:“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驱散了凛冽的寒霜;爱心是久旱后的一场好雨,滋润了龟裂的心田;爱心……”《人生需要掌声》的开头:“人生需要掌声。许多人时常慨叹:知音难觅,何为知音,知音难道不是人生中的掌声?”或将记忆中的现成诗词、流行歌曲变换新的内容,即所谓的“旧瓶装新酒”。如《那年我十六》的开头:“昨夜月朗星稀,沉读不知疲惫。试问催我人,却道懒虫一个,知否知否,读书滋味多多。”或引用名人名言,或撷取经典诗文,或采用含蓄隽永的语句。如《生活需要微笑》这样开头:“米兰・昆德拉在他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序里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巴黎大学的围墙上也刷着‘生活在别处’这样富有诗意的标语。我曾长久的喜欢着这些东西……”

三、 巧用感人细节。

所谓细节,是指文章对某些细小、看似不起眼的举止行动或最平常、最具典型意义的细节进行具体描写。它对表现人物个性、揭示文章主题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细节描写极具感染力,容易打动人心。人云亦云、平铺直叙的内容使人如同嚼蜡,依靠几篇范文机械模仿,投机“嫁接”只会让人反感,倒不如实实在在地写身边的事,有感而发,在关键处用细节描写点染,能让阅卷老师产生“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的惊喜。如我班同学考试作文《葡萄成熟的时候》写道:“外婆的话也不好听了,她每次说话,我真想到一边去。外婆的手现在也不那么柔软了,而是长满了茧子,外婆她好象很知趣似的,每次一碰到我,就下意识的把自己的手缩回来。”既写出了外婆对“我”的爱,又表现了“我”对外婆的反感和厌倦。再如《懂你》这样写深沉的父爱:“记得有一次,妈妈有事要外出几天,只有我和你呆在家里。妈妈走时,我拼命地抱住妈妈的腿不让她走,你当时百般地哄我。妈妈走后,我经常拿着妈妈的照片看着哭,你每次看到这些什么也不说,只是慢慢地摇摇头,轻轻地叹口气。”这里把一个深沉、内敛的父亲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于平淡中见真情,极具感染力。

四、 借用诗文名句

使阅卷老师看好的还有文章要有文采,并有文化底蕴,其中有效的方法就是恰切地借用或化用诗文名句,信手拈来为我所用。这些名句,言简意赅,寓意深刻,以一当十,可唤起阅卷老师的联想和思考,从心眼儿里佩服你的知识面。如《幸福是什么》这样写到:“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幸福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幸福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理想和追求。”这些句子不仅诠释了幸福的含义,还展示了考生的阅读广度,使文章充满诗意和文采。在引用古诗名句时,有的不是“明引”,而是“暗引”,即灵活巧妙的化用。如《思念是一道风景》中写到:“思念使诗圣叹故乡月明,思念使女词人瘦比黄花,思念使豪放派鼻祖幽梦还乡相顾无言泪千行,思念使婉约派泰斗酒醒晓风残月杨柳岸,思念使摩诘先生每逢佳节思亲人,思念使边塞诗人老态龙钟遥望故国泪沾巾……”

五、 插用整齐句式

在叙事说理抒情时,穿插一些整齐句式(句子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一组句子),会使叙事简明,说理充分,感情充沛,有强烈的气势,从而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尤其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和重点处插用,会让阅卷老师眉开眼笑,击节叫好。如《面对大海》中这样写到:“有一种声音,是海浪拍打礁石唱出的激情;有一种蔚蓝,是海天一色铺展的宁静;有一种情怀,是面对大海激起的‘惊涛拍岸’。面对大海,好象是面对一首歌,一幅画、一本书。”再如《把握青春》:“青春的风铃,吹开了心扉;青春的彩笛,吹动了梦想,清楚的音符带动我奔向希望。青春,这个美好的季节,正是我们播种希望的时候,珍惜它,让它创造生命的辉煌,把握它,让它放出夺目的光彩。”可谓字字珠玑。

六、 美用精彩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