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广东高考作文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说说2005年高考作文
高考语文,还有什么话题比高考作文命题,更能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更能牵扯无数学子、家长的心?从6月7日高考开考以来,关于各地高考作文题目的探讨从网上延伸到现实生活中,从身居庙堂之高的文化名流到引车卖浆的贩夫走卒,无不津津乐道,口若悬河。2005年高考作文试题究竟难不难?有何特色?未来发展趋势如何?记者就此综合各方意见,并采访了有关专家。
全国考题难,广东考题易
2005年高考作文试题,较之往年,多元化倾向更加强烈,比如北京以“说‘安’”为题材,要求考生自行选定角度写议论文;上海卷要求考生对武侠小说、流行歌曲、卡通、韩剧、休闲报刊及时装等等流行文化,进行一番“审视和辨析”,谈谈它们对考生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广东45万考生要以“纪念”为题,展现“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历史的回音”这一主题。
其他地区的命题则以话题性居多,而且题材五花八门。例如全国卷Ⅱ的《位置与价值》,天津卷的《留给明天》,四川卷的《忘记与铭记》,山东卷的《双赢的智慧》,辽宁卷的《2005年花胜去年红》等。此外,福建卷以图形为题,浙江卷充满哲学意味的《一枝、一叶、一世界》,以及湖北卷的以王国维《人间词话》为源头的题目,都被认为是具有相当技巧性的题目。
2005年高考的语文作文题究竟难不难?在某门户网站组织的专项调查中,42.67%的受访对象认为题目“比较难,得高分更难”,认为“非常难,无话可说”占24.55%,两项加起来超过了67%,居于主流;而其他认为“一般,跟平时差不多”的和“容易”加起来不到33%。而在另外一项“2005年最难高考作文题目”的民意调查中,全国卷Ⅰ以24.83%的得票率拔得头筹,江苏卷(《凤头猪肚豹尾》)与浙江卷分别以13.43%和10.12%的得票率位居次席,而广东和天津地区的题目以不到2%的得票率垫底。
与此同时,新浪组织的“你认为广东卷的作文题难吗”民意调查显示,78.11%的人认为不难,仅21.89%的受访对象认为难。
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中
自2004年新课程标准颁布试行以及全国11个省市单独命题以来,高考作文的题目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状态,而这一两年来作文命题也向“内”转,其回归个人情感、意志、意识、心理等心灵坐标的悄然变化,和紧扣时局、呼应主流生活、折射当前社会价值判断体系两条发展轨迹的交融,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比如全国卷的《位置与价值》,暗合在当今中国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人们寻找发展机遇和自身定位的重要课题。这一类题目被认为正如全国卷Ⅰ作文试题题目那样??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但具体到全国各地考试题目的合理程度,从专家学者到坊间百姓,则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例如著名作家梁晓声赞叹北京卷的《说“安”》是“我活到50岁见到的作文考试最有技巧的题目”。他和曹文轩等名家均认为这一题目可以让考生比较自由地发挥。但陈晓明则认为正好相反,这个题目的局限性是比较统一模式化,给人发挥想象的空间不大,写作风格个性化的考生拿到这个题目会有点犯难。而许多网友们不约而同地指出,题目看似简单,其实需要很高的文化积累和文字控制能力。
迅速突破瓶颈、打通思路的关键在于:从自己储备的材料中充分开掘出与作文主旨的性质、情理、关系、条件、程序、因果等完全吻合的“要素”,再进行“同一要素”的搭桥、对接!
我曾用材料《你怎么看自己》辅导学生贯通思路:有一位牧师的女儿,天生的脑性麻痹患者。全身不能正常活动,且无法言语。但她却靠着无比的毅力与信仰的支持,在美国拿到了艺术博士,并到处现身说法,帮助别人。有一次,她应邀到一个地方演“写”(不能开口讲话的她只能以笔代口)。会后,一个学生当众小声发问:“你从小就长成这个样子,请问你怎么看你自己?你没有怨恨吗?”这个问题很敏感很尖锐,在场的人士深怕刺伤了她。只见她笑着用粉笔在黑板上写道:①我好可爱;②我的腿很长很美;③爸爸妈妈非常爱我;④上帝这么爱我;⑤我会画画,我会写稿;⑥我有只可爱的猫;⑦还有……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她接着写道: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几秒钟后,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那一天,许多人因为她的乐观而得到激励。
在研读材料的过程中,我有几处停顿,作解释或者提问题。一是“但她靠着无比的毅力与信仰的支持,在美国拿到了艺术博士(学位)”。我说,读到这里你们一定会以为自己找到了材料的“主旨”,其实不然。研读命题人提供的作文材料一定要有“整则(亦即‘整篇’)”的意识,因为这会儿才是材料的开始,还在“叙述中”,而揭示材料“主旨”的话很可能在后边。不过,考场作文时以“此(即靠无比的毅力与信仰成就自己)”为意并不算“跑偏”,只是“欠精准”也不“新颖”而已。第二处是“一个学生众小声地问:‘你从小就长成这个样子,请问你怎么看你自己?你没有怨恨吗?’”。我说如果从这个学生的提问中采撷立意的因素,也是欠妥的。因为这个环节(或曰细节)属于“枝节”,是用来衬托主人公的:如此这般冒失、尖锐、敏感的问题已经不能让她难堪和尴尬,她早已经凭借自己顽强的生命力诠释了这个问题。第三处是“她接着写道: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我告诉他们这一句才是整个材料主旨的“精髓”,因为它是女主人全部行为的原则和指针,换句话说,它揭示了人物行为的思想基础,而且最有新意,其境界和格调远在前面所述的一般人毫不费力可以抽象出来的所谓“毅力”“信仰”之上。这就是我们常要求的“人人心中有笔下无”,达到了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发展等级”所规定的高度和深度。第四处是末句“那一天,许多人因为她的乐观而得到激励”。我停留了一会儿但“无线电静默”,留给他们一个“空白”,让他们去思考。
接着,我拿来广东省近六年的高考作文题进行“对接”实验。看完作文题后,我抛出一个问题:这六年的高考作文题,能不能用《你怎么看自己》来写?他们没有把握。我紧接着把问题变换成:能不能把这六年的高考作文题置换成《你怎么看自己》?他们似乎有点儿把握。我说那就试试。于是,一番静思默想后得到了如下结果:
考场作文的问题要在考场外即备考阶段加以解决。单就“材料”来说,有两大问题亟需解决。一是努力扩张作文取材的“扇形面”,让更多的材料进入作者的视野,以保证作者可以从尽可能多的材料中遴选出“优”质材料以完成写作任务。这是“十以当一”。二是充分挖掘已掌握的材料中的各类要素,按照“‘材料要素’与‘作文主旨’同一”的原则将这些要素与尽可能多的作文题进行“对口(主旨)衔接”。这是“一以当十”。
大家可以试试,将2004年、2005年的广东省高考作文题拿来“对接”一下。
今年高考作文题都是啥?
7日上午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考试结束。今年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共有8份试卷、9道作文题,其中3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6道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命制。
2018年全国Ⅰ卷适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山东。
2018年全国II卷 适用地区: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陕西、重庆、海南。
2018年全国卷III 适用地区: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藏。
每年高考后,作文题目都会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目前,各省命题试卷、全国卷作文题已经公开,一起来看看
2013年高考作文命题从形式上回避了对社会热点的直接呈现,但是回避并不等于不体现。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旨仍旧是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我,关注他人,关注自然,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既引导考生把握时代的脉搏,又引导考生回归经典,追求真善美,摒弃假丑恶,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哲理思辨是中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中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另外,从选才角度,高校也需要具有哲理思辨能力的学生,因此哲理思辨考题仍是历年高考的重中之重。
一、折射热点
2013年的高考作文题在题旨方向上延续了2012年的命题思路,即折射社会热点。2013年的高考作文题折射出以下社会热点:
(1)关注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北京暴雨、雾霾天气,雅安地震……关注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引导考生思考工业文明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敬畏自然的意识。比如江苏卷材料中,“探险者、蜡烛”是“社会”因素,“山洞、蝴蝶”是“自然”因素,其关系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蝴蝶”飞走的结果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正在影响自然的发展,在这个方向下,我们可做以下解读:①人文大爱。关爱自然,哪怕是一群微小的蝴蝶,人类都得给他们让路。②生态情怀。蝴蝶迁徙,微弱的翅膀扇动着生态的不安与无奈,不知道这柔弱的翅膀能否扇醒人类越来越物质化的大脑,人类要不要停滞贪婪的脚步?能不能修复这失衡的生态?③人文与生态的交织。生态的修复离不开人文情怀,蝴蝶是自然界的代表,尊重自然生物们的生存习惯,不恣意改变它们的生活环境,就是人类对自然最好的关爱。
(2)关注新兴事物,鼓励考生自由表达意见。
近两三年来,广东的慈善事业走在全国前列,无论是放宽注册还是配置社会力量,广东都显示出了非同一般的活力。作为全国慈善业发展的高地,广东卷将慈善议题镶嵌进高考作文,是很鼓舞人心的。但是,如果将慈善事业放入世界范围内来看,中国的慈善事业才刚刚起步,国家对慈善机构该如何管理?百姓该如何参与?出题者对接受帮助的第一家,允诺报答的第二家,以及认为慈善是施舍,干脆拒绝了富翁的帮助的第三家,都没有一丝褒贬态度。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鼓励考生关注新兴事物,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既能增加试题的开放性,又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北京卷“对手机的解读”也同样是此命题理念。
(3)关注物质文明下人们的心灵,走进现代人的内心世界。
一项调查显示,70%的中国人日均休闲时间少于3小时,还有8%的受访者表示几乎没有休闲时间。日益发达的科技手段和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忙碌,但忙碌过后常有空虚感袭来,原来我们“丢”的不是生活,而是“心灵”。在此背景下,浙江卷呼唤保留“童心”;四川卷倡导“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当然,这里的“平衡”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平衡,更多的含义是指向一种平衡的心态;湖南卷则大胆地表达“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就是一种“幸福”。
二、回归经典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它一直弘扬着真善美,代表着一种主流价值观,具有永恒的生命力。2013年高考作文试题命题者依然关注以下经典主题:
(1)道德引领。如广西卷“不能用贪心来对待爱心,要多一些真诚和友善”。
(2)立身处世之道。如新课标Ⅱ卷“同学之间只有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才会更加融洽”。
(3)生活哲理感悟。如新课标Ⅰ卷“人生要有经验、技术,但更要有勇气”,山东卷“莫言被‘咬’之后,不但表示谢意,并且还认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重庆卷“大豆只有变成豆腐后,其自身价值才能得到升华”,天津卷半命题作文“ 而知之”等。这些试题都旨在引导考生从平常的生活中感悟人生的哲理。
三、哲理思辨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所以历年高考作文命题者一直关注哲理思辨类考题。2013年的高考作文试题考查了考生如下哲理思辨能力:
(1)辩证分析能力。如湖北卷“上善若水任方圆”,引导考生思考“方”与“圆”之间的辩证关系;福建卷哲理小诗《忧天》引导考生思考“自由”与“地层”之间的辩证关系。
(2)矛盾互相转化的分析能力。如辽宁卷“一个人,只有做珍珠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引导考生分析怎样才能将“沙子”转化为“珍珠”,同样重庆卷“大豆只有变成豆腐后,其自身价值才能得到升华”,旨在引导考生分析怎样才能将“大豆”转化为“豆腐”。
(3)发散思维能力。如江西卷的“怕与不怕”,安徽卷的“为什么会这样和为什么不能这样”,考生只需抓住一个观点自圆其说即可,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4)创新思维能力。如上海卷“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旨在引导考生转变思维,从另一角度考虑问题。
【2014年备考指南针】
总体方针:全面撒“网”,重点捕“鱼”。
所谓全面撒“网”,是指在高三备考别是第一学期,不能有投机取巧的心理,认为高考就考这些主题而忽略对其他主题的关注,进而造成在高考时才发现知识盲点的“悲剧”,所以我们的“网”要尽量撒大一点。所谓重点捕“鱼”,是指在高三第二学期备考中要重点突出,有的放矢,重点瞄准以下几条“大鱼”:
(1)社会热点。在捕这条“大鱼”时考生可这样撒“网”:① 关注各大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特别是《新闻1+1》。② 绕到社会热点背后对热点多做几个发散思考,如2013年最大的社会热点是“中国梦”,考生可做以下发散思考――为什么要实现“中国梦”?“中国梦”还有哪些代名词?怎样实现“中国梦”?据此考生可提出见证、飞翔、足迹、路径、创新、实干等话题。新课标Ⅰ卷“经验与勇气”就完全可以从大的层面上立意,谈实现“中国梦”的条件。
(2)经典话题。在捕这条“大鱼”时考生可这样撒“网”:① 梳理经典话题,比如责任、爱心、珍惜、知足、尊严、宽容等。②采取“话题+美文+时文+素材”的形式充实写作素材库。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考题解读】
与江西的《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四川的《过一个平衡的生活》、安徽的《为什么能这样?为什么不能这样》等作文考题相比,2013年高考广东卷的作文题则是集中于社会热议的道德范畴,让考生根据三个贫困家庭对富翁捐助的三种不同态度,来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文笔。广东高考作文直面近几年来备受社会热议的道德范畴:富人扶贫与穷人受施的关系,在2013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中无疑独树一帜。
众所周知,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先驱地,历史上也多受港澳和外来文化的多元化影响,考生思维多元,想法活跃,因此,自2004年广东成为全国高考作文首次实行分省区命题的地区后,每年高考,广东作文的考题,都成为全国的关注点。这次也不例外。不过,像今年这次直面社会热议的贫富关系的道德话题,在高考作文出题还是首次。
就审题来说,这则材料意思显豁,角度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通过慈善家以及贫困三家对“捐助”的不同态度,引出“如何做慈善及对待慈善事业”这一论题。我们可以把立意角度建立在“慈善”与“报恩”“偿还”“施舍”的关系中来理解,更能开掘此次作文审题的内涵。
可从四种人的四个角度任选其一来写。一个是慈善家,比如从这个角度说,可以赞扬他的行善之心、慈善之心,是如何体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三个不同的家庭,三种不同的态度:第一个是“感恩”,从受捐助者的角度说,可以谈对别人的信任和感激之情;第二个以后会偿还,强调“责任和自强”,从受捐助者的角度说,可以谈要经过思考鉴别之后决定取舍等;第三个是因为“尊严而拒绝”,从受捐助者的角度说,可以谈当今的信任危机,进而分析其原因和危害,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可以说虽然贫困但不受嗟来之食,有骨气。其中每个角度又可以引起其他一些小角度,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角度来写。这三种元素都是时下社会多元化的折射。
【素材运用】
一、题型:“两卷”转型,主打新材料作文
18道文题中,有17道采用了“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定文体”的新材料作文题型,只有天津卷采用了(半)命题作文题型。这样的比例凸显出新材料作文的绝对主打地位,而转型的天津卷(2012年为新材料作文)、江苏卷(2012年为命题作文)则体现了高考作文对不同题型考查的覆盖面。18道文题的内容及类型如下;
命题专家2013年实施“面上兼顾,重点聚焦”的命题策略,笔者认为主要是基于如下三点考虑:
1.各类题型,不可偏废。各类作文题型有着各自不同的考查功能和考查优势,而在现今的社会背景下,高考对中学教学的引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为此,高考作文在命题时必须注意到考查的覆盖面,断不可“存此废彼”。
2.适时转型,全面发展。在全国及各省(市、区)的语文科《考试说明》中,均有各类作文的“题型示例”,命题形式的适时转型既维护了高考《考试说明》的权威性和公信度,也推进了考生写作能力的全面发展。
3.材料作文,优势独特。(新)材料作文可以让考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可以让考生“避生就熟,避弱就强”,尤其在防范考生套写和宿构问题上优势独特。为此,这一命题形式受到了广大命题专家的一致青睐。
【备考启示】 2014届高三作文的指导与训练,要实施“三个调控”:①在面上,各种题型应全面备战,不留盲区。②在点上,新材料作文要重点抓,切块细化。③在线上,通用技能应梳理整合,逐项落实。
二、材料:体现“三性”,传递发展正能量
18道文题在命题材料的选择上体现出现实性、启发性、引领性三大特色,不仅“接地气”,而且向广大考生传递出发展的“正能量”。
1.现实性。18道文题中有10道选取了源自真实生活的场景或情景作为命题材料,其中有3道就直接选取了校园中真实发生的事件。这些现实的材料不仅激发了考生临场的写作灵感,而且使他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构思成文。
全国新课标卷Ⅱ“关于同学关系的调查”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处理好同学关系是每一个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改善同学关系也是每一个学生心中的强烈愿望,联想到前段时间的研究生室友投毒事件、同门相残事件,合理地处理同学关系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如此切身的校园问题容易引起考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思考,有助于他们将平时的困惑和纠结在考场这一特定场合中提炼提升,写出有真情实感的考场作文。
北京卷关于“爱迪生如何看待手机”的对话,就取材于5月15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北京大学展开的一场名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在这场对话中,两位诺奖得主谈到了“爱迪生如何看待手机”的问题。紧扣时代脉搏的文题,不仅透射出命题者灵光一闪的命题智慧,而且更能激发起考生的构思灵光,让他们充分展开联想,畅达阐述看法。
2.启发性。许多文题选取了富于暗示性与启发性、较为弹性的材料,既为考生预留了较为宽广的空间,便于考生多角度打开思路,多样化立意,又能让高者得其高,低者就其低,使不同层次的考生发挥出各自应有水平,从而很好地体现高考的区分和选拔功能。
天津卷命题材料化自经典而立足当下。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信息爆炸的时代,让考生谈对多元求知途径的感受,他们尽可以联系自身实际,选择适宜的切入点,有话可说,有感可发。从求知方式入手,可以谈“读而知之”“网而知之”;从思维过程入手,可以谈“思而知之”“疑而知之”;从知行关系入手,可以谈“行而知之”“用而知之”;从生活体验入手,可以谈“乐而知之”“挫而知之”。
山东卷命题材料“铁凝、莫言被‘咬’后的态度”,考生既可以从杂志社角度切入,谈“敢于指出错误”,也可以从作家角度出发,谈“勇于承认错误”。但“高者”可臻至“敢于正视现实,直面错误,是人类成熟的标志”的人性高度,也可探及“中国的改革进入深水区,‘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措施已显现出这样那样的错误,亟须修正”的现实深度。
3.引领性。许多文题向考生传递了发展的“正能量”,有利于引导正确的价值观、文化观,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今年有3道文题在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上尤其值得关注。
辽宁卷命题材料“沙子与珍珠”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一个人要想获得别人的认可、社会的认可,就必须拒绝平庸(沙子),完善自我,壮大自我,超越自我,让人生在高标奋进中放射出夺目的光芒(珍珠)。广东卷命题材料“富豪捐助”能引领考生对财富进行理性思考,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真诚地表达谢意,对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必要的援助,这就完成了“爱心接力”。全国大纲卷命题材料“捡还手机”更是向考生传递了一种“正能量”,出租车司机正是在尚先生捐助芦山地震灾区的“正能量”的感召下,见利不忘义,交还手机,拒受酬谢。
【备考启示】 2014届高三作文的指导与训练,要做到“三个关注”:①主流媒体。它高扬的是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②草根声音。它反映的是芸芸众生的基本诉求。③菁菁校园。它跳动的是莘莘学子的青春旋律。
三、能力:考量“三力”,突出理性思考力
高考作文固然要考量“内容”和“表达”,但其背后的真正推手是“思想”。有“思想”的驱遣,“内容”才能更加厚重;有“思想”的导引,“表达”才能更加酣畅。“若将天地常揣摩,妙理终有一日开”,在写作过程中只有把这个“理”思量通透了,才能凸显出高中生作文的思想特质。18道文题主要考量了考生三大理性思考力:
1.观照力。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叫视力,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才叫眼光。在高考作文中,观照力主要指审视文题的眼光和眼界。有眼光,才有审视的长度;有眼界,才有审视的宽度。安徽卷要求考生放出眼光,不仅能看到现实中“已经发生的事情”,追问“为什么会这样”,而且能看到一些现实中“从未发生的事情”,拷问“为什么不能这样”。上海卷则要求考生打开眼界,不仅能立足“小我”,看到“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而且能放眼“大我”,看到“世界上更重要的事”。
2.开掘力。“角度决定观念”“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在高考中,开掘力主要指开掘的角度和深度。展开多角度开掘,才能整体把握,从片面走向全面;展开深度开掘,才能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江苏卷要求考生展开多角度开掘:从“探险者”入手,可以开掘出“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从“蝴蝶”入手,可以开掘出“要善于自我保护”;从“蜡烛”入手,可以开掘出“不要忽略细节、小事、小人物”。考生只有展开多角度开掘,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探险”事件。重庆卷则要求考生展开深度开掘,透过“豆腐”这一家常食品的前世今生,小中见大,开掘出“思路决定出路”“创新改变命运”“变通带来新生”等深刻的道理。
3.思辨力。“理性思辨代表思维的最佳视角,理性思辨能力的高低决定着高考作文等次的高低”(特级教师肖家芸)。在高考作文中,思辨力主要指统筹考虑、辩证分析的能力。只有统筹考虑,才能把握事物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只有辩证分析,才能把握事物矛盾的运动、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全国新课标卷Ⅰ要求考生思辨的是,切割价值连城的钻石,经验、技术是基础,勇气是在此基础上的关键因素。切不可脱离基础,孤立地谈“牛犊之勇”。湖北卷要求考生思辨的是,“方”和“圆”应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因势而异,只有像水一样随圆就方,才能泰然自若,无往不胜。福建卷要求考生思辨的是,人不想变成“流星”,就必须“扎根地层”,脚踏实地。浙江卷要求考生思辨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必定会发育得越来越成熟,但只要我们捍卫人性的家园,回归生命的本真,就可以延缓和阻止心灵的硬化和老化。
新材料作文是相对于传统材料作文而言的,两者都属于材料作文的范畴。传统材料作文限制多,限定文体,要求作文时必须结合材料。新材料作文则没有那么多的限制,也称为题意作文,即命题人仅仅给出材料,但是不给出话题,学生可以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自选话题和角度进行立意,自主选择作文的文体,自主给出作文题目。新材料作文可以叙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大事小事,新材料可能是单一材料,也可能是多则材料、漫画图片,而且新形式在不断增加,但主要还是以单一材料为主。因此,本文主要探究单一的新材料作文如何审好题,立好意。这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也是得分的关键所在。
审题立意,即对所给材料进行细致周密的审查、分析,从中正确判断文题所要求的体裁、选材范围、中心思想、表现手法及文章格调。其中立意是最关键的一步,“意”是文章的灵魂,立意是根据材料确定好一个明确的中心,立好意是紧扣材料,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具有启发性的、贴近时代的、充满哲理的立意。
高考新材料作文的出题者一般选择内涵丰富的材料,注重题目设置的开放性,比如“自选角度”、“选好角度”、“选择一个侧面”等,虽然表面上为考生提供了多种选择,但是无疑增加了考生权衡和选择的难度,增加了选题的时间。而且在立意方面,考生要透析材料本质,完成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总结过程,由浅及深,对考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要求较高,而且有时考生很难读出出题者的观点。以安徽卷材料作文“梯子不用时可以横着放”为例,材料中客户角度的观点是: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如果转换思路,则问题迎刃而解,题意中心是“转换思路”,但是有的考生却得出了“注意细节”、“处处小心”等观点,与出题者意图相差甚远,得分自然就低。
为了能让考生掌握好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进行专门的指导和训练,将审题立意提到一个高度重视的层面。对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要遵循由浅及深、由易及难的步骤。笔者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训练好单一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非常重要,不仅是大势所趋,更可以为多则材料作文打好基础。在训练单一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过程中,应采取以下五种方法,步步深入。
一、关键语句审题法
有的材料作文中关键性语句就是整个材料的中心,是材料的主旨,只要抓住这样的关键语句进行思考,就可以准确把握题意。教师要先将这种方法向学生讲解清楚,然后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进行练习,最后让学生自己搜集类似资料进行练习。
例1:贝利是巴西足球名将,他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记者采访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答案是:“下一个!”当他踢进一千多个球,成为世界著名球王时,记者又问了同样的问题,而答案依然是:“下一个!”
在这篇材料中,教师指导学生时要抓住关键词“下一个”,通过该词得出“永不满足、再接再厉的奋斗拼搏精神”的题意。
二、联想迁移引申法
有的材料是一则寓言故事或者某种自然现象,即便含有关键语句,拿材料本身做文章也没有多大效果。这类材料的审题立意,必须向和社会、和人类相类似的现象靠拢,从而确立写作的主题,需要用到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联想迁移能力,这就比例1有难度。此时学生应先全面阅读材料,然后寻找材料中具有哲理的句子,细心揣摩,进而联想引申到社会现实中的相关现象,确定写作中心主题。
三、以果溯因审题法
因果关系是世界上最基础的事物联系形式,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相连。在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中,采用以果溯因法,根据材料结果推理出造成该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够找到非常好的立意。这种方法适用范围广,因此需要着重讲解,让每个学生学会并能灵活应用。
例2:古代有一个渔翁在一口井里捞鱼,第一天网捞成果是两条大鲤鱼,第二天网捞成果是三条青鱼,第三天网捞成果仅是几个虾米,第四天、五天一无所获,原因是什么呢?
分析:采用以果溯因法,结果是两条大鲤鱼,三条青鱼,几个虾米到一无所获,追寻原因,就是井里捞鱼,总有捞完的时候,因此快速明白材料主旨:到广阔的空间撒网,方有更加丰硕的收获。
四、联系实际审题法
联系实际的新材料已经成为当下高考作文的宠儿,2010年北京市高考作文就引入总理的故事,作文话题为“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于丹教授对现在高考作文的评价是“很社会,很当下,很思维”。对于这类材料,审题立意应该进行以下训练:
1.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习惯
关注时事是现在高中生的必修学习项目,不仅是政治考试,更是作文写作的必备基础。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方法有:(1)提醒学生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注意对重要时事进行摘抄记录,让学生认识到多关心时事,常写时评,对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大有好处。(2)教师和家长配合,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兴趣,培养他们正确阅读报纸的好习惯。
2.要深挖材料
对于未直接说出所映射的社会问题的材料,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全面阅读后,继续深挖材料,将能联系到的社会实际问题都标记出来。
3.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
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传授正确的观点,把道理讲解明白,要培养学生做人的良好品质。如果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是扭曲的,那么文章的立意一定是有问题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考作文题注重考查理性思维,考查思辨能力,这是大的趋势。这不仅逐渐接近于西方国家高考作文题的命题风格,也体现了我国当前作文教学对高中生思维发展规律的尊重。我们提倡关注“思辨性作文”,不仅是为了顺应高考作文的改革趋势,更是为了从“立人”的高度倡导形成当代公民所需要的理性素养。著名特级教师肖家芸老师一直是“思辨性作文”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本期圆桌特邀他来参加讨论,尽可能从理念层面进行梳理。白坤峰、朱诵玉两位老师训练“思辨性作文”的一些实践,相信也会给读者朋友带来启发。
本期主持:徐 飞
理性思辨越来越成为我国高考作文的考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海涅曾说:“照亮人们唯一的灯是理性。”理性思辨决定思维的高品质,而思维的高品质决定人品也决定文品的高境界:闪光的思想、奇巧的结构、别致的表达,均基于理性。拥有理性,便拥有作文精彩。同时,理性思辨又是青少年时期作文的弱项:突出体现在仅凭直觉,不讲逻辑,情绪化倾泻,或是概念化拼凑,或是事例性罗列,偏执偏狭空泛,难以入情入理入品入格,令人信服。由此,提升理性思辨能力已成为决胜高考作文的“攻 坚战”。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运用理性思辨提升作文境界呢?
一、执教者自己先要通透什么是理性思辨
理性是相对于感性而言的。感性属于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人通过感觉器官产生的直观认识,是感性认识。感觉(对外在事物的第一反应)、知觉(整体形象与表面联系)是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感性听从直觉,凭自己已有的积累,包括知识、经验、情志等,受情绪控制,易感情用事,往往具有偏执、狭隘等盲目性。所以,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低级阶段。
理性属于判断、推理等心理活动。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辨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整合改造而形成的认识。理性服从理智,全面而不偏执(情理偏向一方),平和(冷静客观)而不冲动(激动而盲动),科学(遵循规律与法则)而不主观(凭感觉),所以,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高级阶段。
感性与理性的最大区别在于:感性是“原始”(率性)呈现,理性则多了一个关键性的“后加工”。理性的“后加工”就是科学地思辨,去提取、改造、完善感性认识,形成正确的概念、判断和推理,获得科学的认知。理性认识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理性思辨的过程,思辨便是理性“加工”的平台,是途径,更是 利器。
理性思辨通常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基于事物发展和人类认识规律的理性思辨,包括联系性思辨、发展性思辨、辩证性思辨,是基础普适性的思辨;二是合于人类发展和社会文明法则的理性思辨,包括义理性思辨、公理性思辨、法理性思辨、真理性思辨、物理性思辨、适度性思辨等,是专项应用性的思辨。理性思辨是全面的,仅以哲学思辨覆盖或替性思辨是不完整的;理性思辨是紧密切近自然与社会的,是具体的(方向目标明确)、好用的(方式方法多选),不是笼统的一句话,更不是玄乎其玄,远离人生的。
执教者通透了理性思辨的特征及其价值,才能把学生引在点子上,领在关键处,培养学生理解运用好理性思辨于作文。
二、让理性思辨成为学生易学好用的思维 工具
(一)把好大方向,培育思辨自觉
欲让理性思辨成为易学好用的思维工具,首先要使学生有工具意识,即在读写实践中时时想到用理性思辨。两种意识,必须培育。
1.思辨的共同体意识。所供阅读与写作的材料,其实都是联系体――通常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事理联系。无论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还是集体与集体,在思辨的过程中都是利益共同体。理性思辨,就是共同体的是与非、利与害、取与舍的思辨。联系性思辨适用于横向共同体的思辨,发展性思辨适用于纵向共同体的思辨,辩证性思辨适用于反向共同体的思辨。避开“孤立”,学会“联系地多面地”看问题;走出“静止”,学会“发展地”看问题;摒弃“对立”,学会“辩证地”看问题,你就避开了非理性而进入了理性境地。
2.思辨的有神无形意识。正如高明的剑客是不用剑的一样,高明的思辨是不依外在装点招摇的,如高大上的义理,贴满了思辨的词语,理性地看、辩证地看、多角度地看问题等等,而是靠清晰的思与细微的辨,以朴实而充实的思辨之神,令人信服。又好比煲汤,营养美味调料完全融进水中,才可口;倘若浮在水面,再好的营养美味,也难以下咽。堆满了空洞言辞的文章,往往既少思也缺辨,如同没有煲好的汤一样。初学思辨,可以用一些思辨性的关键词语引导一下,熟练之后,就该逐渐避免生硬的思辨导语,力求将思辨融入事实的分析与道理的辨析之中,以理服人。
(二)抓好主目标,提供思辨选择
欲让理性思辨成为易学好用的思维工具,要给学生有工具的选择,即熟悉常用的理性思辨类型及其针对性,以便用时择优选择。
与中学生读写实践联系紧密,高考常考的理性思辨,仅以2015年高考作文为例,主要有下列几种。
(1)浙江卷(文章和人品)、全国Ⅱ卷(谁最有风采)、江苏卷(智慧)、天津卷(范儿),考查的是联系性思辨中由表及里与多角度认知评价的思辨能力。
(2)湖北卷(喷泉与泉水)、安徽卷(蝴蝶翅膀颜色),考查的是发展性思辨中内外因促成的思辨能力。
(3)广东卷(近与远)、四川卷(老实与聪明)、上海卷(坚硬与柔软)、福建卷(路),考查的是辩证思辨中对立互补共荣的思辨能力。
(4)重庆卷(等待),考查的是义理性思辨中尊重善待困难者的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