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杜牧的诗全集

杜牧的诗全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杜牧的诗全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杜牧的诗全集范文第1篇

一、国学是什么?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中就有“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的记载。后来,汉、魏、晋、唐、宋又多次出现。但这些“国学”都是指国立学校。近现代意义上的“国学”产生于19世纪末,当时曾先后被称为“中学”、“国学”、“国粹”和“国故”。有的学者认为“国学”应该为中国固有学术,包括先秦诸子百家之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学、明代心学和清代的考据学等。也有学者提出“国学”应该是“六艺之学”,即《诗》、《书》、《礼》、《易》、《乐》、《春秋》,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六经”。还有学者认为“国学”主要指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研究。随着“国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当代学术界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国学”指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文字学等。“国学”已成为学术界一个研究的热点,更成为全球化时代华夏儿女广泛关注的文化现象和学术问题。

二、经典知多少?

经典指的是中国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按照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方法,我们把国学经典划分为经部、史部、子部、集部等部类,国学经典主要包括以下著作和篇目。

一是经部,包括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和文字、音韵训诂方面的著作。如《左传》、《论语》、《礼记》、《诗经》、《周易》、《孟子》、《尚书》等。

二是史部,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如《战国策》、《国语》、《史记》、《三国志》、《晋书》等。

三是子部,包括诸子百家的著作。如《道德经》、《庄子》、《荀子》、《列子》、《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墨子》、《韩非子》等。

四是集部,包括各种体裁的文学著作。如《全唐诗》、《全宋词》、《李太白全集》、《乐府诗集》、《文心雕龙》、《文选》等。

五是其他,主要有“蒙学”。所谓“蒙学”,是对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这里专指启蒙教材。如《千家诗》、《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增广贤文》等。

三、读法有哪些?

阅读国学经典就像在同伟人和大师们对话交流一样,但面对浩如烟海的国学经典,如何才能做到高效阅读呢?

一是精读与泛览相结合。精读有利于提高阅读的深度。对于高考涉及的国学经典,要做到细品精读。例如,对于教材指定背诵的国学名篇,要做到熟读成诵。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贴近作品,吟诵出作品的思想美、艺术美、情感美、生活美,力争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同时,在美读鉴赏的基础上,还可以以读导写,以写研读,读摘结合,用书面语言同国学经典中的伟人和大师“对话”,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泛览有利于提高阅读的广度。为了解决高中学生时间紧与国学经典浩繁之间的矛盾,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粗读泛览,阅读原著只需了解其大意即可,不求甚解,可以借助导读资料,只初步了解其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如果把精读与泛览较好地结合起来,阅读国学经典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课内阅读与课外延伸阅读相结合。联系高中学生实际,阅读国学经典要做到由课堂内向课堂外延伸,由语文课本(必修)向语文读本延伸,由教材向教材以外的经典延伸。对于风格相同、题材相似的作品,比较鉴赏时要突出其不同点;对于风格迥异、题材不同的作品,比较鉴赏时要突出其相同点,真正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许多国学经典与现行语文课本联系紧密,在延伸阅读时可以将其对应起来读,联系起来读,比较起来读。横向比较异同,纵向深化鉴赏,可以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三是应试阅读与素质阅读相结合。高考涉及的课文大都选自国学经典。经典性课文是高中学生必须精读细赏的。而素质阅读旨在为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帮助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奠定基础。因此,素质阅读较之应试阅读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如何让广大学生通过阅读国学经典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呢?首先要发挥国学经典中励志名言的教育作用。如“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学记》)它形象地告诉我们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教育我们通过学习知晓道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它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它激励我们只要充满信心,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大展宏图。“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它说明,只有多读书,知识才不会枯竭,才思才不会间断。它激励我们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像这样的励志名言在国学经典中处处可见,不胜枚举,读者可以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要发挥国学经典中名人形象的启迪作用。如屈原的政治家兼诗人形象,孔子的至圣形象、孟子的亚圣形象、烛之武的谋臣形象、荆轲的侠客形象、诸葛亮的智者形象、杜甫的“诗圣”形象等等。第三要发挥国学经典中艺术技巧的感召作用。国学经典,美不胜收。仅就中国古代诗歌的风格而言,它就能让我们赏鉴其美,受益终身。风格是诗人艺术上成熟的重要标志,如曹操的诗慷慨悲凉,陶渊明的诗朴素自然,王维的诗诗画一体,孟浩然的诗清丽优美,高适的诗悲壮苍凉,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王昌龄的诗雄健高昂,柳宗元的诗峭拔瘦劲,李商隐的诗朦胧隐晦,杜牧的诗清健俊爽,温庭筠的诗绮丽香艳,孟郊的诗清瘦简约,李清照的诗缠绵悱恻,陆游的诗悲壮爱国......这些大诗人的经典之作是国学经典百花园中的一朵朵奇葩,显示出无穷的艺术魅力,给后学者以巨大的感召作用。

杜牧的诗全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统书面作业;创新型作业;转型

作业是一种有效的课程资源,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评价和管理手段。

如果仅仅把作业理解成书面作业,是非常片面的,也很容易给学生增加负担,对学生造成损害。因此,我们应该从书面作业向创造性作业扩展转型。那么教师应如何设计创造性作业呢?下面我们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书面作业的利与弊

作业练习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他们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维的重要途径。其价值主要体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1.书面作业是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的重要环节

我们知道,一节课的时间一般在40-50分钟之间。仅仅靠课堂教学,很难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实际上,在课堂中,老师更多的是给学生一种指导,大部分时间需要学生自己通过探索获得知识。而书面作业为学生掌握知识提供了一个平台。书面作业可以巩固学生课堂所学,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通过必要的书面作业,学生可以将外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知识结构中的一部分。

2.书面作业是有效的管理和评价手段

书面作业还是对学生进行管理和评价的有效手段。所谓作业只有管理功能,主要是指通过作业练习来督促和鼓励学生学习。因为学校中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教师可以通过作业对学生进行管理。当然,这种管理不能是强制性的,不能以控制学生为目的,特别是对于初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本身就面临着沉重的负担,教师布置的作业不能以剥夺他们的娱乐甚至睡眠时间为代价,否则就是打着教育的幌子在做反教育的事。

就评价而言,以往的评价往往只注重学生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其它因素。作业也应当成为学生进行评价的依据之一,书面作业与考试相比,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它是经常性的。因此,作业的完成情况可以反映学生投入程度、工作量等,也能部分反映学生成长过程,可以看做是对学生成长的记录。

3.书面作业具有反馈功能

由于书面作业练习是经常性的学习活动,而且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它是一种有效的反馈手段,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反馈信息。教师通过对学生作业情况的研究,能了解到学生面临哪些学习困难,下一步怎么做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利,已做过的地方有哪些需要反思和改进等。在这样不断地收集反馈信息、反思、决策、再反馈、再反思、再决策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就会尽量满足学生的需要。

尽管书面作业具有以上优点和功能,但对它的认识要全面和科学,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的时候,要慎之又慎。所布置的习题作业一定要有代表性,要少而精,坚决避免题海战术,坚决以促进而不是损害学生的发展为基础。

一名离家出走的学生在作文中写到这样一段话:“我没有最喜欢、最难忘的一件事,我只有最讨厌的一件事――上学。我讨厌死了上学,见他的鬼去吧,我把书扔进高压锅里,用小火煮上一天,拿出来再用铁锤子砸、砸、砸,再浸入浓硫酸,用棒打,狠狠地打、摔,再送入火炉,烧成灰,最后为它拍张照,留作幸福的纪念。”

一位学生何以对上学的痛恨达到近乎疯狂的程度?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沉重的课业负担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传统的作业是以练习和重复训练为主,所设计的练习都是以考试为中心,都是在为应试教育服务。这样的作业势必导致学生厌学。

二、万紫千红的国外语文创新作业的启示

作业的确很重要,但不是所有的作业都可以成为有意义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许多作业往往只是过于机械的重复训练,成为加重学生负担的工具。其实,有标准答案的练习题不是惟一形态,甚至不是作业的主要形态。作业应该是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是开放式的,而不是封闭式的。做作业不是单纯的智力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过程,是知、情、意、行的融合。是一种体验和感受,是一种掌握和获得。

下面,我们不妨来看看美国中学生的作业题:

制作你的家谱:写出从高祖父母至你的全部亲属的姓名和生卒年份――

这个作业让一个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大为感叹,这是在培养“寻根”意识呀,告诉学生别忘了祖宗!别忘了你从哪里来!

我们再来看看一些写作题:

1.未解开的疑惑。写一件发生在你或你周围人身上的事,要求是一件让人不敢相信或无法理解的真事,不能是你做梦。

2.书信论文。要求以书信的形式讲述一件事,可以是两个人来回通信,也可以是出自一人之手的信,但必须是一组信件,四五封左右。

3.诗。写十种不同形式的诗:五行诗、重复记号诗、自由诗、政治诗、有形诗,每一节用“若是……但是真的……没有人知道……”为开头的诗。

4.请以下面的句子开头,写一个故事:“在多年以后,他想起自己第一次与雨有关的经验……”故事需提及一对袜子、一个纪念碑、一串钥匙、一头家畜和莎翁全集。

5.你刚完成了300页的自我介绍,请交出第217页。

6.请说出你最喜欢的字,并说明原因。

这都是一些多么有趣和富有挑战性的题目呀?所有这些作业,没有需要“背诵”的时候,更没有“标准答案”,你不必担心“对”还是“错”。

看罢上面的国外作业题,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呢?美国中学的这种“创造性”作业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去重复练习,不是一种机械的训练,不是简单的强化学生的记忆,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不是惟考试是从,也没有标准答案,而完全是给学生一种展示和创造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在研究中学会学习,其价值导向是多元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研究、学会学习,也要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的作业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创造性作业的设计

优秀的创造性作业有很多是教师自编的,那些从习题册上照搬的练部分对激发学生创造能力、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们大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学生的兴趣、课程标准的要求,主动为学生编制作业题。

那么,教师该如何设计出优秀的作业呢?我认为,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需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考虑。从内容来说,要体现一种开放性和探究性,对学生要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从形式上来说,要做到新颖多样,让学生感兴趣。另外,教师在设计创造性作业时,需要考虑学生的特定情况,要尽量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为不同能力和爱好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

教师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在设计作业时,要创造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探索意识。

曾听过一节历史课,老师在讲完南宋后,设计了一道作业题:一个生活在南宋晚期南京城里的学生到京城赶考,他沿途看到了哪些景象?――这道题非常灵活,若学生不了解古代科举考试的时间和当时的经济状况以及由南京到杭州的路程,很难回答出来。同样是一个问题,我们比较习惯的问法是:“概括南宋时期的经济状况和交通状况。”相比之下,前者更具创造性,也更能吸引学生,引发他们的兴趣。

2.设计思维性很强的题目,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江阴南菁中学听过一节语文课,老师在上完文言文《垓下之战》后,设计了一题作业题:对于项羽该不该过乌江看法不一,我们去看看古代文人杜牧、李清照、王安石他们的诗对项羽作出的评价,你同意哪种看法?为什么?

对于这样一题,并不存在惟一正确答案。因为学生可能会有几种答案,无论学生持哪种观点,他们都需要用所学的知识来做出合理的解释,他们完成作业的过程也就成了他们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成了他们展开思维翅膀的过程,必然会促进学生的发展。

杜牧的诗全集范文第3篇

由于各地的气候状况与土壤条件略有不同,因而唐茶的品色便出现了高低之分。这一点,陆羽《茶经》曾予说明。

按陆羽的见解,山南茶以峡州(今湖北宜昌。此指治所所在地,下同)为上,襄州、荆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淮南茶以光州(今河南光山)上,义阳郡(今河南信阳)、舒州(今安徽怀宁)次,寿州下,蕲州、黄州又下。浙西茶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润州、苏州又下。剑南茶以彭州(今四川彭县)上,绵州、蜀州次,邛州次,雅州下,眉州、汉州又下。浙东茶以越州上(今浙江绍兴),明州、婺州(今浙江金华)次,台州下。同时,陆羽记载了恩州、播州、费州、夷州、鄂州、袁州、吉州、福州、建州、韶州、象州等11州的茶,囿于见闻,他只说茶质“未详”,但“往往得之,其味极佳”。依陆氏所云,唐代的优质茶已遍及产茶各区。

当然,陆羽所论唐茶产地高下,不免带有个人偏好。实际上,唐朝产茶区,无论何处都有精品问世,并敞开市场向全社会供应茶叶产品。凡是产茶区,均会有各种各样的交贸活动出现。在江浙一带,茶叶产品更是覆盖远近。杜牧《题茶山》有云:“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泉嫩黄金涌 芽香紫璧裁。”《樊川文集》卷一一说:“茶熟之际,四远商人,皆将锦绣缯缬、金钗银钏,入山悉交易。”茶产区的产品产销两旺,这便给唐人的饮茶提供了充足的货源。

唐代的优质茶多被朝廷指定为贡品。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全国向朝廷贡茶的有河南道的怀州,山南道的峡州、归州、夔州、梁州,淮南道的寿州、庐州、蕲州、申州,江南道的睦州、湖州、常州、福州、饶州、溪州,剑南道的雅州,合计16州。此与陆羽所评茶产地之高下便略有不同。此外,还有其它地区的贡茶见载于史册,如《太平寰宇记・江南东道》引《苏州记》云:“山出美茶,岁为入贡”,便指苏州长洲县洞庭山之茶。裴汶在《茶述》中说:“今宇内为土贡实众,而顾渚、蕲阳,蒙山为上;其次则寿阳、义兴、碧涧、湖、衡山;最下有翻阳、浮梁。今者其精无以尚焉。”看来,天下美茶均被皇家朝廷识而括之,并以官方的感受来评定优劣。

唐代的贡茶不但注重产地,更注重茶质的选择,可以说是优中选优。李郢写有一首《茶山贡焙歌》,便对当时的贡茶情景作了深切的揭示,其诗云:“使君爱客情无己,客在金台价无比。春风三月贡茶时,尽逐红旌到山里。焙中清晓朱门开,筐箱渐见新芽来。陵烟触露不停探,官家赤印连怡催。朝饥暮匐谁兴衰,喧阗竞纳不盈掬。一时―饷还成堆,蒸之馥之香胜梅,研膏架动轰如雷。茶成拜表贡天子,万人争啖春山推。驿骑鞭声砉流电,半夜驱夫谁复见。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有同样的叙述:“闻道新年入山里,蛰早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此外,袁高《茶山诗》亦有“阴岭芽未吐,使者牒已频。……未知供御余,谁合分此珍”的诗句。诸诗从多种角度来强调上贡茶品的优良,并同时指出了贡茶劳动的艰辛和催贡的急迫。

在茶叶生产高涨、茶叶销售兴旺、饮茶风习弥漫的唐朝,茶叶出现了以地域为标志的名优品牌。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这样记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湖州有顾渚之紫笋,东川有神泉、小团、昌明、兽目,峡州有碧涧、明月、芳芷、茱萸,福州有方山之露牙,夔州有香山,江陵有南木,湖南有衡山,岳州有湖之含膏,常州有义兴之紫笋,婺州有东白,睦州有鸠沉,洪州有西山之白露,寿州有霍山之黄牙,蕲州有蕲门团黄,而浮梁之商货不在焉。”《唐国史补》所列各种名茶在唐代都已名扬四海。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是蒙顶茶与顾渚茶了。

蒙顶茶又叫蒙山茶。按蒙山位于四川雅安附近,自西汉末年就有产茶的记录,素有“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的美谈。《元和郡县志》卷三二《严道县》记载:“蒙山,在县南一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杨华《膳夫经手录》记载蒙顶茶:“始,蜀茶得名蒙顶也。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是以蒙顶前后之人,竟栽茶以规厚利。”唐人王敷《茶酒论》,列出名茶数品,其别强调“蜀川蒙顶”。郑谷《蜀中三首》有“蒙顶茶畦千点露”之句,歌颂蒙山一带的茶田。由蒙顶茶所带动,蜀茶在唐朝名声顿显,四方人士均指蜀产为最佳物种。白居易《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绿芽十片火前春”,薛能《蜀州郑史君寄鸟觜茶顺以赠答八韵》:“鸟觜撷浑牙,精灵胜馍铘。……得来抛道药,携去就僧家”,都是对蜀茶的高度赞美。

顾渚位于今湖州市长兴县水口乡顾渚村,这里三面环山,东朝太湖,是茶树生长的理想之地。唐人写诗咏及顾渚,无不涉及茶事。如皎然《顾渚行寄裴方舟》云:“我有云泉邻渚山,山中茶事颇相关。鸣时芳草死,山家渐欲收茶子。伯劳飞日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时。由来惯采无近远,阴岭长兮阳崖浅。……家园不远乘露摘,归时露彩犹滴沥。初看怕出欺玉英,更取煎来胜金液。昨夜西峰雨色过,朝寻新茗复如何。女宫露涩青芽老,尧市人稀紫笋多。紫笋青芽谁得识,日暮采之长太息。清冷真人待子元,贮此芳香思何极。”在唐代,顾渚紫笋与蜀中蒙顶齐名。号为吴、蜀茶中冠冕,故当时人咏茶,必以二者并列为先。韦处厚《茶岭》云:“顾渚吴商绝,蒙山蜀信稀。千丛因此始,含露紫英肥。”刘禹锡《西山兰茗试茶歌》云:“何况蒙山顾诸春,白泥赤印走风尘。”《谢寄新茶》:“石上生芽二月中,蒙山顾渚莫争雄。”指的都是这一点。顾渚紫笋茶一直是朝廷索贡的名品,当地官府曾为之全力生产。《元和郡县志》就载:“顾山在县西北四十二里,贞元之后,每岁以进奉顾山紫笋茶,役工三万,累月方毕。”《南部新书》戊卷记载:“唐制,湖州造茶最多,谓之顾渚贡焙。岁造一万八千四百八斤。”当时湖州和常州的的地方官都选择顾渚附近的金沙泉为造茶之所,利用这里的优质泉水造茶。毛文锡《茶谱》这样记载:“湖州长兴县吸木岭金沙泉,即每岁造茶之所也。湖、常二郡,接界于此,厥土有境会亭,每茶节,二牧皆至焉。”制造出的优质茶,按惯例要先贡京师。张文规《湖州贡焙新茶》这样描写顾渚茶到达京师的情景:“凤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

对于其它名茶,唐人同样为之强烈赞誉。比如峡州碧涧诸品就曾博得一代盛名,郑谷赋诗云:“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客休夸鸟觜香。合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鹿门病客不归去,酒渴更加春味长。”(《峡中尝茶》)

浙江天目山出产的茶亦为唐人所鉴赏,皎然有诗云:“喜见幽人会,初开野客茶。日成东井叶,露采北山芽。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稍与禅经近,聊将睡网赊。知君在天目,此意日无涯。”此外,皎然还吟咏过剡溪茶:“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山琼蕊浆。”李群玉赞赏过石廪茶:“客有衡岳隐,遗余石廪茶。自云凌烟露,采掇春山芽。……顾渚与方山,谁人留品差。持瓯默吟味,摇膝空咨嗟。”

福建出产的茶在唐代名声初起,其中闻名者有蜡面茶,产于武夷山一带。徐夤《尚书惠蜡面茶》云:“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猪溪走木兰船。金槽和碾沈香末,沈碗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宜,晚铛宜煮北山泉。”这种蜡面茶在唐代同样属于贡品。《唐文拾遗》卷五八《赐朝臣茶药奏》记载开成四年分赐在京武官每人“蜀茶二斤、蜡面茶二斤”,便是蜀茶与闽茶使于朝恩颁赐的例证。《旧唐书》卷二下《衰帝纪》所载天二年诏,便有福建“只供进蜡面茶”的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