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护专业

高护专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护专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护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护专业;医用化学;生物化学;整合要点

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发展,高等职业教学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和完善。其中高护专业的发展更是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提升。在这一背景下,要想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可以将医用化学与生物化学课程进行有效整合,通过这种方式对教学环节进行优化,对提升教学质量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根据笔者的相关调查和分析,发现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中还没有对这两门课程进行整合的研究和开展,因此笔者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和分析,希望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笔者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将研究对象定位于2015级三年制高护专业的526名学生和2016级三年制高护专业的650名学生。

2.研究方法

(1)编写整合教材。根据高职教育的主要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秉承“实用、科学”的原则,对医用化学和生物化学的整合教材进行编写,从而让这两门课程更好地进行结合。

(2)对非整合教材和整合教材进行对比。笔者对这两届高护专业学生进行研究和对比,发现2015级学生使用非整合教材学习,也就是在第一学期的教学中使用《医用化学》教材,在第二学期生物化学教学中使用《生物化学》教材。而2016级的学生则是在第一学期就使用整合教材《医用化学和生物化学》。

3.研究调查结果

研究发现,使用整合教材的学生的成绩高于使用非整合教材的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80%以上的学生对整合教材的应用表示赞同。

二、研究问题的讨论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对高护专业中医用化学和生物化学的有效整合,主要指的是在内容上进行课程综合化,从而保证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更为完善的整体,通过在内容上的相互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通过对两届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整合课程和教材的过程中,使用整合教材的学生成绩更优异,其在专业能力的扎实程度上也有着更好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之所以能将两门课程进行相应的整合,主要是因为:

1.医用化学和生物化学在教学内容中本身就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二者可以相互渗透。由于医学教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所以其在内容上不仅涉及生物化学知识,还包括生理学知识和药理学知识等方面。但是在这些课程中,最为密切的一门课程就是生物化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这两门专业课程有实质性的联系。

2.当前医用化学和生物化学教材的内容过多,适当整合将有助于对内容的精简。在当前高护专业中,医用化学和生物化学的教材比较复杂,并且内容繁多。但是通过实际教学和研究,发现很多教材中的内容和实际教学并没有联系。为了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就需要将这两门课程进行相应的整合,通过这种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和优化。因此,在这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这种方式也将对高护专业教育的深入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当前高护专业医学化学和生物化学课程的整合工作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高护专业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余庆皋,刘捷频,吴梅青,等.高护专业医用化学与生物化学课程整合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4,25(10):126-127.

高护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办院校 乡村医生 免费培训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进步,“三农”问题,即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日益成为改革发展的主题。而提高农村卫生水平,保证农民健康,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保证。乡村医生作为农村三级卫生保健网的网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植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卫生服务工作者,直接承担着广大农民的医疗、预防及保健任务,对于作好农村卫生工作,保障农民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据统计,农村居民患病后在村卫生室就诊的比例高达69%。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乡村医生对缓解当地缺医少药现象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民办高校开展免费乡村医生培训这一举措,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其专业特色优势,主动担当社会责任,凸显民办院校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作用,同时,还有利于民办高校拓展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构学校与医院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乡村医生免费培训形成制度

落后的基层医疗条件,高素质基层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制定,促使民办高校实行乡村医生免费培训成为可能。基层医疗条件的改善需耍依托办学优良、机制灵活的民办高校,同时民办高校基层医疗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也需要以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为突破点。

1.构建平台

民办高校拥有优厚的师资队伍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为乡村医生的培训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以山东协和学院为例,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开展医护专业培训,积累了较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短期培训经验。2005年医学类专业通过了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医学类专业高等专科教育评估,为乡村医生免费培训构建了良好的专业基础。

2.落实定位

民办高校医学类专业确定的服务,面向定位与贯彻落实国家新农村卫生工作方针相适应,与地方农村卫生服务需求相一致,与培养社会和基层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相衔接。

3.“非典”触动

2003年“非典”,凸现出农村三级卫生网薄弱、高素质的医疗卫生人才匮乏,多数由“赤脚医生”转变而来的乡村医生基本还是靠体温计、听诊器和血压计等“老三件”诊治疾病。乡村医生中只有约10%的具有职业医师资格证,很多人都是凭借经验,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弱化,农民看病就医不能得到有效地保障,存在着看病难、看病责、看不好病的现象。

二、乡村医生免费培训的积极作用

乡村医生是农村卫生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的直接参与者。乡村医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农村卫生政策的落实,影响着农民的健康保障水平,但高素质的基层医疗型人才还很匮乏这是不争的事实。而民办高校办学机制灵活,又拥有充足的师资和教学设备,这为乡村医生的培训工作既提供了政策支持又提供了环境支持。同时,民办高校在培训乡村医生时,其医护类专业还可以更好地落实面向基层培养基层医疗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而实现双赢。

1.服务作用

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体现了民办高校“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拓展和实现了民办高校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农村的办学功能和服务地方卫生事业的社会责任。

2.双赢作用

乡村医生免费培训彰显出双赢作用,一是培训双赢。乡村医生免费培训推进了学校全日制教育,增强了学校教师与学生综合素质,同时,全日制教育进一步促进了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二是资源双赢,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和基层卫生资源共享互利。

3.桥梁作用

以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为抓手和桥梁,褡建了学校与基层、教育与就业、培养与培训、需求与服务的直通桥梁。通过这个桥梁,了解地方基层卫生状况和实用人才需求。检查和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合作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推进了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基层专业技术建设。

4.促进作用

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促进了学校与地方卫生部门及医院的紧密结合,优化了合作关系,增进了友谊往来,促进了共同发展,在人才培养中产生最佳的共振效果。

三、乡村医生免费培训的成果丰硕

民办高校开展乡村医生免费培训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乡村医生业务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同时对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诸如办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师素质、学生就业、实习实训等的完善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深化办学理念

办好一所学校,尤其是办好一所民办高校,办学者是关键,关键在于办学者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以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为抓手,建立校院结台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了办学者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又优化了校院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强化社会责任感

以社会责任为动力,推进以乡村医生免费培训,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很好地实现学校教书育人与服务社会的职能。同时,学校以强化社会责任和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为切入点,推进了职业道德建设,确保了校院结合共同育人的效果。

3.提高乡村医生的业务能力

通过集中培训,提高参加培训的乡村医生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能力,掌握了常规医疗仪器和药物的合理使用,杜绝了以往在药物应用上的“三素一汤”(抗生素、维生素、激素和输液)不良现象。

4.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学院以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为抓手,推进校院结合育人的过程中。注意发挥“三个”作用,即:发挥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改革中的主体作用、校外医疗卫生单位在教学改革中的参与作用,社会服务与实习实训在教学改革中的桥梁作用,在校院结合和合作中多渠道地检验教学内容对人才标准要求的契台度,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明显成效。

5.增强教师业务素质

以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为抓手的校院结合,拓展优化教师教学思想和业务素质的路子,推进人才培养工作。校院结合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到医疗机构进修学习,参与临床实践,开展科研工作,有效提高了业务素质,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6.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以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为抓手,校院结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转变学生就业观念,拓展就业渠道。以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为平台,组织在校学生与乡村医生进行座谈交流,以毕业学生和培训结业的乡村医生在基层一线成功的典型事例教育在校学生,促进学生择业、就业和创业观念的转变,引导医护类学生把基层医疗卫生一线岗位作为重要的就业去向。

7.强化信息平台与实训基地

每期培训班结束后,及时跟踪乡村医生所学知识转化为服务能力的信息,建立常年联系,聘其为学院卫生信息员和德育辅导员,及时反馈信息,改进人才培训工作,提升乡村医生培训质量。建立乡村医生网站,把参加培训的乡村医生所在卫生机构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

8.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高护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植物保护专业 校外实习教学质量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0-166-02

1 引言

我国为农业大国,植物保护专业为农科重要专业。植物保护专业又为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因此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高的要求。植物保护专业校外实习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方式,因此校外实习教学质量的高低对植保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直接的影响。笔者通过对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和河南农业大学三所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校外实习教学开展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三所农业院校对校外实习教学环节都很重视,并且每年积极开展,效果较明显,但仍在校外实习教学的实习目的、实习指导、实习管理和实习激励等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为此,本文拟对农业院校实习存在问题分析进行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推动三所农业院校校外实习教学环节的更好发展。

2 植物保护专业校外实习教学质量影响因素

2.1 植物保护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迷茫

美国职业生涯管理专家Super(舒伯)认为:“生涯是个人终其一生所扮演角色的整个过程,生涯的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通常指的是职业生涯,即一个人在就业领域所经历的一系列岗位、工作或职业,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连续的过程。从广义上讲,是人们在某一特定领域的发展轨迹,如艺术生涯等。” 职业生涯的定义中了解到,实习生的学习目标和实习目标有很大的茫然性和盲目性,从深层意义讲,实习生对自己的学业、择业和职业规划很模糊甚至一片茫然,对自己要求低,对自己学科认同度不高。因此实习生的实习目的性不明确从而影响校外实习质量。

2.2 学校以往校外实习教学工作的开展

心理学中刻板效应,又称定型效应,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事物依据的心理现象。刻板效应阐述以往的事情或者经验会对以后的事情缠身一定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学校校外实习教学的开展也受学校以往校外实习教学工作开展的影响。学校以往开展的校外实习工作落实到位,校外实习教学工作有特色并且出色,不管是从学生、实习单位和学校三方面来看收益都很明显,则会给学校开展下一届的校外实习带来积极影响,使实习有很好的参照标准。但如学校以往开展的校外实习环节工作多半属于形象工程,走过场,或者在落实中问题层层叠出,如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前的动员工作、培训工作、实习单位的选择、实习内容的确定、实习工作开展的监督和考核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导致实践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是学校和学生对校外实习的效果不追求。模糊学生的实习范本和实习目标。不利于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

2.3 实习基地或实习单位选择的科学性

植保专业的应用性和其发展决定校外实习开展的必要性。因此建立固定的实习基地或实习单位也是从长远来看比较有意义的保障。而通过对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三所部农业院校植保专业校外实习单位的调查发现,三所农业院校在学生校外实习的实习单位几乎没有建立固定实习基地或实习单位。实习基地和实习单位的联系靠植保专业相关教师或联系人进行联系,从而推荐实习生到实习基地或实习单位去实习。从以上实习单位的选择科学性来看存在很大问题。

2.4 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的态度

实习单位是学校开展实践教学环节的另一个支撑点,没有实习单位的参与,校外实习教学环节无从谈起。在社会需求多样化的时代,学生的理论知识被大部分的实习单位认为是和其所需求相脱节。学生的角色被看作是总会读书不会实际操作的偏人才。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专业技能操作能力更高。但大部分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以往的实习中,学生实习涉及到的实习工作都是由实习单位确定,并且是无关轻重的琐碎工作,以此可见实习单位并没有给予植物保护专业实习生很大的肯定和信任态度,也没有给予实习生有效的实习工作。实习单位对植物保护专业学生的轻视态度挫伤实习生实习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在实习中的创新精神,从而严重影响实习生实习的质量。

2.5 植保专业实习生在实习中指导老师不明确

实习生被分到实习单位后,身份仍为学生属于学校,但其工作地点和工作内容由实习单位确定,又因实习生对实习单位的陌生感,从而造成实习生处境的尴尬。因此在实习工作的学习和请教方面,实习生比较被动。而通过对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和河南农业大学植保专业校外实习的知道问题的调查表明,大部分的实习生认为自己在校外实习过程中的知道很少,且不明确。使学生的实习工作非常被动,直接影响学生校外实习的积极性。

2.6 学校和公司对学生实习的激励措施

激励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学校校外实习教学工作的开展根本目标是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但因为学生的实习效果和实习单位及学校的收益有直接关系,因此如何刺激学生使学生的实习效果达到最佳就成为学校和实习单位的管理问题。而激励是刺激操作者提高绩效的很好的方法。

通过访谈等方式了解到植物保护专业校外实习教学环节中,学生实习的补助激励措施存在问题,学校和实习单位两方都对学生实习的补助规定不明确,激励政策没有或者不明显,使学生的食宿问题成为其实习担心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大部分学生提及校外实习会苦不堪言,严重影响实习生实习效果。

3 如何推动植物保护专业校外实习教学环节的更好开展

根据以上对影响校外实习教学质量的各因素的阐述,笔者也将校外实习教学开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下为如何推动植物保护专业校外实习教学环节更好地开展提供了几点建议,其中,笔者认为固定实习基地及实习单位的建立尤为重要。

3.1 加强实习基地或实习单位的挑选的科学性

实习基地或实习单位的挑选首先应该根据植物保护专业的要求科学的进行挑选,其次实习单位的选择应该根据学校和实习单位双方的需求,而且不是靠教师或联系人的私人关系。再次,实习单位选择后,实习生的分配也遵从科学性。根据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性强的特点,实习单位最好可以跟学校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为学校提供固定的实习基地。建立固定的实习基地的作用体现为:

(1)有助于实习生对实习单位形成归属感,尤其是对植物保护专业的实习生的作用更加突出,植物保护专业实验需要有固定的场所进行观察,场所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实验效果。因此为植物保护专业学生提供固定的实习基地有助于植物保护专业实习生在了解农作物生长发育及掌握有害病虫生物防治等实习中提供很好的实习环境,使实习生对实习基地产生归属感,从而专心实习,保证实习质量,保证自己、学校及实习单位的收益。学生在实习中有收益,使自己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实习自主性的提高。

(2)固定实习基地的提供有助于为学生实习提供实习参照范例。固定实习基地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免去学校在每年挑选实习基地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以往的实习生的实习经历和经验可以作为以后实习生的实习参考范例。这样为实习生在实习期间遇到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参考依据,根据以往实习生的经验参加实习有利于实习生尽快适应实习生活,减少实习中的困难,有利于提高学生校外实习的自主性。

综上所述,在学校和实习单位建立良好的实习合作关系中,根据固定实习基地建设的作用可以看出,固定实习基地为学生实习和学校实践教学工作开展提供了便利,更为学生实习提供了熟悉的环境,有利于减少学生实习的陌生感,有利于提高学生校外实习的自主性,因此应注重固定实习基地建设,笔者认为固定实习基地建设模式主要有:

(1)实习单位承包实习基地建设,高校输入实习人才。

(2)实习单位供给基地,在建设上贵单位和高校在资金上按实习单位高于高校的比例进行投资建设,高校输入实习人才。

(3)实习单位供给基地,在建设上贵单位和高校在资金上按实习单位低于高校的比例进行投资建设,高校输入实习人才。

(4)高校供给基地,在建设上贵单位和高校在资金上按实习单位高于高校的比例进行投资建设,高校输入实习人才。

(5)高校供给基地,在建设上贵单位和高校在资金上按实习单位低于高校的比例进行投资建设,高校输入实习人才。学校和实习单位可依据各自的实际条件,经过协商选择固定实习基地的建设模式。

3.2 校外实习教学开展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应分工明确

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在校外实习过程中是处于学校和实习单位双重指导和管理的阶段,理想的指导和管理方式为学校和实习单位同时适时的指导和管理,通过对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和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校外实习教学中实习生对实习指导和管理期望的调查表明,实习生都期望在实习指导方的选择上偏向于实习单位。笔者认为实习单位在实习生的指导上不仅包括工作的指导,同时包括生活、社会及人际处理方面的指导。

3.3 学校和实习单位应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措施

学校和实习单位应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措施,采取物质界里和精神经历相结合的手段激发学生校外实习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校外实习教学质量。

4 结论

校外实习教学的动员、实习基地或实习单位的选择、校外实习开展中的指导和管理及激励等方面都是校外实习教学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并且对校外实习教学质量有很直接的影响,因此提高植物保护专业校外实习教学质量应该着重加强实习目的的明确性、实习单位选择的科学性、实习指导和管理的合理性等。

参考文献:

[1] 俞仲文,刘守义,朱方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高护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植物保护专业;卓越农业人才;实践教学;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与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179-03

植物保护专业是高等农业院校传统专业之一,其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植物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识别诊断,预测预报,综合防治,植物检疫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能在农业及其他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与植物保护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此培养目标决定了植物保护专业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2012年教育部决定启动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并联合农业部印发《关于实施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大力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培养高素质农林人才[1]。所以,在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加强实验和实践教学,使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适应现代科技发展水平,提高学生的实践及动手能力,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标准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东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对实验及实践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和优化,使植物保护专业的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及内容更加系统、科学,既符合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又符合学生就业多元化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实践及就业能力。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近年,通过多次组织专家及教师与用人单位座谈、问卷调查,反馈毕业生在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不足,并分析其原因,同时比较国内外实践教学模式建设情况,借鉴其先进经验,对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修订教学计划总体原则是加强实验及实践教学在课程中所占比重。修订后的教学计划共分为通识教育课、专业教育课以及实践教学体系三个模块,毕业生4年应修最低学分为16分。通识教育课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类、军体类、外语类、数理化类、计算机类、公选类、文理渗透类及艺术类等课程,主要是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把综合知识学习、综合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此部分学生应修91学分。专业教育课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限选课三部分,以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杂草学、农药学、农药生物测定技术、害虫生物防治和植物病理学大实验等课程的学习为重点,主要掌握植物保护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在生产实践中熟练应用;使学生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环境保护和人类身体健康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植物保护中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此部分学生最低应修78.5学分。此模块中每门课程均配有相应的实验课,理论课与实验课学时比例为998∶520。第三个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植物学、农业气象学、农学基础、昆虫学、植物病理学、杂草学等课程的教学实习以及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公益劳动、军训、社会实践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除毕业论文外,此部分累计33.5周,22.5学分。通过实习与实训,使学生掌握主要作物播种时期及方法、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能正确识别和诊断田间发生的主要病虫草害;了解主要有害生物的种类与危害特点;掌握主要有害生物的预测预报、防治方法和防治技术。

二、加强实验平台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本科生实验平台建设,近5年植物保护专业通过学校211工程建设资金、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项目等累计设备购置费用709万元,购置800元以上仪器设备328台/套,其中5万元以上设备18台,10万元以上设备8台,重点建设了植物病原生物学、植物病害生态学、农业害虫防治、昆虫生物学、杂草生物学和农药检测6个实验室。购买了有害生物显微观察及演示系统、快速蛋白纯化系统、智能型虫情测报灯、高速冷冻离心机、原位梯度PCR仪、凝胶成像分析系统、光合作用测定仪、次生代谢产物分离系统、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农药试验自动化施药系统、固相萃取装置等仪器设备。建设后在所有以病原和昆虫形态观察为主的实验教学中可以达到每人一台显微镜,同时,配置了多媒体投影设备,使很多微观的影像直观化,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此外,通过平台建设还开设了农药残留分析、农药环境学、农药环境毒理学等一些新的课程,使农药残留分析等实验课全面与国际研究水平及其分析检测技术接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使选修农药残留分析课程的学生真正掌握农药残留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三、构建新的实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在实验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目标和实验教学改革的总体要求,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改革、促进实验内容更新。植物保护专业主要包括植物病原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药学、杂草学、农药生物测定、植物病理学大实验等实验课。长期以来,这些课程的实验教学分别由不同教师承担,由于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因此部分课程的实验内容存在重复设置现象;而且教学内容没有及时结合社会的需求而动态调整,许多课程多年以来一直采用一成不变的传统实验内容,陈旧滞后;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实验内容较简单,验证性实验项目偏多,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相对偏少,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实验教学不重视,疏于动手,不重视能力的自我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差。因此,通过组织教师研讨,调整了实验教学内容,科学地设置实验项目,保留核心的基本技能训练,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形成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涵盖基础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的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为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实验项目选择及开课时间上给予学生一定的灵活性。修改并重新制订实验教学大纲,并按1.5倍比例设置实验项目,其中包括必修实验与选修实验。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及创新性实验项目,提高综合设计性及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百分率。学生可根据兴趣选修实验项目,在网上提前预习实验内容,提前向实验中心提出实验申请,并与实验教师及实验人员预约安排实验时间。教师结合其实验或研究内容,进行实验指导。

一些实验课程如植物病理学大实验,探索式地尝试应用项目教学法。即将实验课分成两部分,基础性实验需要学生系统掌握的内容仍以传统的形式上课;另一部分则以项目的形式改成选修,实验项目以课题实验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项目的完成。由指导教师给出若干个实验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及以后工作去向选择1~2个项目,然后把选择该项目的学生分组操作,项目成员包括学生、指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学生在进入实验室操作前首先要熟悉该项目的目的、意义,并在教师指导下对实验项目的操作流程进行设计,完成设计任务书,这些内容的完成需要学生协同完成,需要团队合作与分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实验技术人员负责学生的日常实验的监督,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教授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维护,协助解决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并保证实验材料的安全使用。每个项目小组学生人数视课题内容分配,推荐一名组长,汇总实验中的问题,传达教师的要求,组织实施。该教学方法实施后受到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补充了单一教学形式的不足,也满足了因人施教和个性化培养的要求[2]。

四、改革教学实习模式,丰富生产实习教学内容,增设毕业实习

植物保护专业的实习主要包括植物学、昆虫学、植物病理学、杂草学、农学基础、植物检疫和农业气象学等课程的教学实习,以及生产实习等实习内容。长期以来昆虫学、植物病理学以及杂草学教学实习只在学校周边对发生的主要病、虫、杂草进行识别诊断,而学生却是来自全国很多省市,毕业后也是在全国就业,因此对南方发生的一些病虫害一无所知。另外绝大多数学生对农业、农村和农民了解甚少,在生产实习中学生只是在实习基地通过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掌握一些作物栽培技术而生产实习,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另外,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进入工作岗位之前缺乏系统培训,对真正的生产实践不了解,日后到了工作岗位,很难做到上手快,出现培养的人才不适应社会需求等现象。

因此多方筹集经费,尽可能地在多个省市进行实习,此外还对教学实习内容与模式进行系统研究和整体优化,将相互关联的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和杂草学实习有机地组织起来,实行联合实习模式,将现在的集中实习改为分阶段实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农作物不同生长时期病虫草害的种类、发生发展情况,这样既可以在不增加实习经费的情况下完成更多的实习内容,又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

植物保护专业人才既需要熟悉农业生产、了解各种农作物的栽培管理,又需要掌握植物保护专业的知识技能,因此在教学计划中设立了作物生产实习实践环节,学生在第六学期的5月一直到8月共12周时间全部进行生产实习。为了更好地达到生产实习的目的,指导教师进行了精心设计,根据植物保护专业应该掌握的专业技能设计一些具体的实习项目,增加了农作物栽培、管理、主要病虫草害识别、诊断、预测预报、综合防治等生产实习教学项目,如水稻稻瘟病发生趋势预测、粘虫发生趋势预测、玉米丝黑穗病防治、大豆土传病害防治、地下害虫调查及防治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病虫害发生动态和气象因子等对作物的影响,制订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措施并组织实施。这样学生在整个生产季节参加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过程,既可以了解农业生产实际,也明确植物保护专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及学习植物保护专业的自豪感。

此外,根据近几年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与一些农药企业、农场、植保站、农科院等单位签订协议,建立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实习基地。教学计划中第八学期增设了毕业实习,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取向,为毕业生在毕业前提供农药生产与经销企业、农场、植保站、农科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部门的实习机会,满足学生就业多元化的需求,使学生提前进入工作岗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五、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强化毕业论文设计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和实践操作能力,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申请者根据个人的兴趣及爱好,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查阅文献,撰写申请报告。立项后,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在整个创新项目实施过程中,使学生学会查阅文献、科研选题以及申报科研课题、结题、撰写科研论文的方法;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合作共事和团队协作精神,将教师由传授型转为指导型,将学生由被动接受验证型转为主动参与探索型。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科研中的自主性,获得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此外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每人一题,将选题时间提前到第五学期,学生在大三进入实验室。实行本科毕业论文开题制,学生自主查阅相关文献,确定研究题目、内容和研究方案,进行预备性试验等,进入开题阶段后,学生在教师或高年级研究生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研究,直至撰写研究论文和进行毕业论文答辩[3]。

几年来,对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实践,激发了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就业率逐年提高,受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对具有较强实践创新能力、高素质植物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樊东,张艳菊,何付丽.植物生产类专业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策略[J].中国农业教育,2013,(2):67-71.

[2]李永刚,文景芝,韩文灏.农科类实验教学中“双+”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218-219.

[3]姜道宏,王满铮魏友伯,李建洪,边银丙,黄见良,黄俊斌,王小平,侯明生.高等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理论与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296-300.

高护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用电子仪器维护专业;发展探索

1.引言

随着现代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飞速发展,医学电子仪器的发展日新月异,医疗器械行业的高速发展必然需求大量的专业人才,并且这个需求还在不断增加。在这种背景下,加快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建设的速度,加大专业建设的力度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新型交叉学科,在看到其良好发展态势的同时,我们更应善于发现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设法解决,以免问题成堆时再处理就更难了。

2.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的实际问题

2.1 缺少过硬的专业教师队伍

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型专业,它是一门集医学、材料工程学、电子学、分子生物学、精密仪器、激光、超声、射线、信息工程学、计算机技术等内容于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这么多专业知识都集中体现在医疗电子仪器当中,这对医电专业的专业课教师的要求是可想而知的。学校的专业基础课都是由本校教师承担,而与临床有关的专业课只能从我校医学校区聘请,专业课的专职教师匮乏,这样知识体系的前后衔接难免会有问题,教学效果也会受到影响,目前需要的就是既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专业教师。

2.2 实验室建设与教学投入的两难

高职教育在理论知识够用的原则下更强调的是动手能力,有一个完备的实训基地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新的医用设备的价格都非常昂贵,教学要用到的主要设备如果都买的话,投入太大,但用淘汰废旧的设备又不能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不感兴趣,因此建立医电专业的实验室是一个难题。大多数开设医电专业的学校都是采用到医院见习的方法进行实践学习,不仅时间短而且需要院方的配合,学生对设备结构的认知和使用效果不是很理想。

2.3 教材

目前适用于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的专业课教材非常少,主要还是因为行业的特殊性,该专业课涉及的面比较多,医疗设备相关的配套资料本身又比较少,且不适合作为教材使用;编写本专业教材要求知识面宽,理论水平深,难度自然很大;专业教材需求量小,经费少,即使教材完成了也很难推广。

2.4 毕业实习的安排不尽如人意

为了能够让学生尽快地适应社会,熟悉今后的工作岗位,用相对长的时间到相关用人单位实习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近些年由于就业的压力和市场的需求,学生实习逐渐被分流到医疗器械公司和医院两个地方,但医疗器械公司良莠不齐,更注重效益,每个公司的实习生又不可能很多,所以要找到几家适合学生实习的医疗器械公司颇费周折。

3.对这些情况,可以采用以下解决方案

3.1 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拓宽师资引进渠道

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技术、技能教育,就必须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院应组织教师参加专门的实践培训或到医院进修脱产学习一个学期或半个学期,逐步学习和提高专业课水平,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

3.2 实验实训改良方法

(1)对于基础性的电工电子类实验,安排在电子电气类通用实验室内进行,这样可以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浪费;

(2)对于大型影像设备以及价格昂贵的高端精密医疗仪器相关的实习实训,可通过校企联合办学的方式,充分利用企业的闲置资源,校企联合办学是职业教育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3)对于专业实验实训,由于学校确实存在资金方面的困难,可以采取收集医院即将报废但尚可使用的小型设备;

(4)对于综合专业实习,可合理安排学生的人才培养计划,让学生去医疗机构、医疗器械生产单位、维修单位以及相关的培训机构学习,开展联合办学,让学生在多种环境下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及实践能力,为毕业上岗做好充分的准备。

3.3 教材解决方案

针对现实状况,学校之间以及学校和企业、医院之间应该联合起来编写真正适合教学的专业教材,聘请企业、医院工程师参与,因为他们有着丰富的技术资料以及维修的宝贵经验,在理论结合实践指导方针教学过程当中,他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逐步调整理论和实践的比例和深度,最终按模块地完成复杂的校本教材的学习,结合高职、高专的各种理念,再结合实际教学情况,逐步建立理论、实践比例,打造精品教材。

3.4 提高专业教师的学历档次,加强学科的统筹管理

了认真解决以上几个问题以外,有关部门还应注意提高专业教师的学历档次,加强学科的统筹管理,使其严谨稳步发展,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工程技术人员。鉴于上述情况,我国相关高校、职业学院的医用电子仪器专业一定要善于发现前进道路中的弊端,不断完善、自我优化,以适应当今社会医疗事业发展的需要。

4.结语

总之,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是一个专业性强、颇具潜力的综合性专业。

目前该专业遇到的现实问题是不少医院和医疗器械公司都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专业人才,而学校又在每年的学生毕业分配上煞费苦心,有的学生无处可去,这一反差一直是我们反省专业教学中的各种问题的动力。我们坚信,通过我们认真并及时的分析行业和专业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努力的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一定会将医电专业建设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医电专业的人才,为中国的医疗设备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余皓.关于医疗器械专业高职教育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2):42-43.

[2]罗斌,裘定心.医用电子仪器专业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案的探索[J].

高护专业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电力系统 继电保护 人才培养模式

一、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教学情况及主要存在的问题

专业设置的6门专业核心课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装置、发电厂电气设备、电力系统二次接线、继电保护测试实训、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实训等,进入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2011年、2012年对我校毕业生所做的跟踪调查的“课程有效性评价”环节。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这六门课程的设置在工作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中,91.2%的人认为这些课程很重要,但其满足度仅为53%。这些课程设置和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提升专业课程对实际工作的满足度,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系统分析、疑难排解”三项基本工作能力。

本专业教材相对继电保护技术滞后,专业课程教材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积极与企业共同开发教材,保证教材的知识与生产契合,代表技术的最新发展。实训条件需要大力完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满足学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的实训条件,具备真实或仿真实训条件。开发校外实训基地,其数量必须满足学生认识实习、顶岗实习和职业技能实践的要求。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比例不够,兼职教师欠缺。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实践,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同时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

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1.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建议。经过专业调整结果,将继电保护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面向电力系统及工矿企业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领域相关的一线岗位,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从事发电厂、变电站继电保护及自动化装置的调试、维护、运行和电力自动化设备生产、安装、检测、营销等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确定的建议。继电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内蒙古经济发展趋势,以电力行业和相关企业为服务对象,在改革过程中,积极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以行业、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充分借鉴兄弟职业院校经验,采取多种途径开展广泛、深入的调研工作。以乌海热电厂、君正热电厂、海波湾发电厂、蒙西热电厂、五湖泵业有限公司、内蒙古顺金电力安装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为平台,根据行业、企业职业岗位需求的变化,与企业深度融合,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校企共享教学资源和生产设备、校企共同设计人培养方案、校企共同实施教学过程、校企共同监督教学质量。共同探索企业全程参与“一条主线,两个体系,三个阶段,两个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

3.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建议。以培养从事发电厂、变电站继电保护及自动化装置的测试、维护、运行和电力自动化设备生产、安装、检测、营销等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分析近三年继电保护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校企合作开展继电保护专业人才需要调研,通过专业主要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设计与实践教学高度融合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来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专业课程。

4.专业师资与实训条件配置建议。(1)师资建议: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的教师团队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专业对师资力量的具体要求可参考以下指标:高级职称(含高级讲师)比例R20%,双师素质教师比例R40%,实训指导教师数量、素质结构基本满足教学要求。

(2)实训条件配置建议:目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有一定的基础,根据对企业和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调研可以看出,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因此建议新增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实训基地、自动装置实训基地。本专业必须配置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4000元/生。仪器、设备利用率高,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实训项目开出率在90%以上。

三、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继电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内蒙古经济发展趋势,以电力行业和相关企业为服务对象,改革过程中,依据学校“政校企合作、课岗证融通”办学育人模式,依托学院领导下的专业建设委员会,结合继电保护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校企合作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继电保护专业企业全程参与的“一条主线、两个体系,三个阶段,两个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如图所示。

继电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内蒙古经济发展趋势,以电力行业和相关企业为服务对象,改革过程中,依据学校“政校企合作、课岗证融通”办学育人模式,依托学院领导下的专业建设委员会,结合继电保护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校企合作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继电保护专业企业全程参与的“一条主线、两个体系,三个阶段,两个证书”人才培养模式。

“一条主线”是指以电力员工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

“两个体系”是指“基础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重组基础课程体系;分析继电保护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个阶段”是指分阶段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第一阶段是职业能力的认知,在一、二学期完成。要求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就业环境,工作环境和岗位工作任务,具备本专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职业素养;第二阶段是职业能力形成,在第三、四学期完成。对本专业的专业课程以继电保护专业的“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聘请企业专家与技术骨干担任校外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并采取“工作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第三阶段是职业技能提升,在第五、六学期完成,安排进行综合实训及顶岗实习。在电力生产一线对继电保护进行运行、维护和调试操作,以适应继电保护专业职业岗位。三个阶段递进地实现“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两个证书”是指学生经过三年培养,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学生毕业时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应取得继电保护工、电力通信调度值班员、电气值班员、变电站值班员等中级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参考文献:

高护专业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林院校;植保专业;改革;培养模式

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植物保护工作都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植保工作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的形式之下创造了新的机遇,更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植保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需要懂得植保专业对植物病虫害防治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还要懂得运用生态学的观点,整体把握,制定环保、高效、全面、系统的防治策略,不能为了防虫而治虫,忽略了农业发展的生态效益,这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1,2]。为此,要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理念”和“绿色植保理念”,用新理念催生新思路,以新思路探索新举措,以新举措促进新发展,不断开创植物保护工作新局面[3]。

高等农业院校是培养农业类人才、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机构。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经过专业重组,建立了由农学和植保2个专业组成的农学院,使本校的资源得到更加优化地配置,资源得到更充分地利用。在此背景之下,植保专业近年在各个方面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广东植保领域输送了大批人才。但近20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结构的调整,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农业部门、植保站为主要就业方向的传统就业单位需求由大变小,而非传统就业市场却在悄然兴起,本科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本科招生规模由萎缩转变为扩张,招生与就业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农业类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问题更加严峻。为了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以便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农业院校植保专业的方向设置,植保课程教学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都必须进行改革,以便更好地满足和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需求。为此,根据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和植物保护专业的特点,对植保专业的方向进行延伸,并对课程的设置进行了改革探索。

1专业方向就近延伸

以往仲恺农业工程学校植保系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主要是到各地植保站和农业部门工作,就业方向比较固定,而且就业需求也比较大,一般不存在供过于求的情况,因此也没有必要再将专业进行细分。而且社会就业市场对仲恺农业工程学校植保系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反映都比较满意,说明该校植物保护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是可行的,符合当时的就业市场需求。

在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和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完善的新形势下,传统专业农业类人才的需求逐渐饱和,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逐渐加大。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本科水平向研究生水平更高级更专业人才转变,因此积极鼓励学生考研,一方面可以满足社会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促进高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毕业大潮所带来的就业压力。此外,本系在2000级专业方向设置上作出了调整,决定除保留一个传统的植物保护专业外,新增一个植物保护专业城市植物保护方向。

与传统植物保护专业相比,城市植物保护培养的目标有所改变,其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城市植物保护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城市园林绿化、高尔夫球场、公园及物业小区、文物及图书档案等部门或单位从事有害生物控制工作,具备城市植保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植保企业经营管理等知识和技能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通过专业方向的延伸,为城市绿化和卫生建设输送一批新型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也拓宽了植保专业学生的就业面,为植保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

自加入WTO至今,中国市场正在逐步开放,与世界各国商品贸易变得更加频繁,跨国的货物运输将会增多,对各类有害生物的检查把关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各地海关港口及动植检等有关部门所肩负的任务会加重,对于这方面人才的需求将会有所增加。同时为了使植物保护专业的生命线延续地更长,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两年,经过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学校申报了2个新的专业方向:植物保护专业生物安全方向和植物保护专业动植物检疫方向。

由于扩招受到各方面的影响,目前植物保护专业生物安全方向和动植物检疫方向仍然在积极准备和筹办之中,还没有招生指标。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2010年将实行分步走的战略,先集中精力筹建植物保护专业动植物检疫方向,并向学校提出了申报。

2教学内容更新与重组

为了配合专业方向设置的调整,对植保和城市植保2个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作出新的调整。2个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在宏观上不做调整,只是在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的设置上做出相应调整。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传统植物保护专业继续按原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只在专业选修课设置上做些调整。为使毕业生能够更快适应农药厂家和销售部门的工作,提高竞争力,增加了一门农药销售学。考虑到果、蔬、花卉植物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且病虫种类多,从2001级开始增加了一门必修课园艺植物栽培学。同时要求本系的教师,尤其是农业昆虫学和农业植物病理学的原有教师要根据生产实际不断调整授课内容,以往以稻、麦、玉米等为主要农作物生产的农业局面已逐渐变成由果树蔬菜、花卉苗木、园林草坪以及经济油料作物与之并存的新的农业格局的转变,不断提高课程实用价值。

对城市植保方向,专业基础课设置了园林植物栽培学,专业课程开设了城市植物病理学、城市昆虫学、草坪病虫害及其防治、资源微生物及其应用、昆虫饲养技术与应用和资源昆虫及利用等一些与专业方向有关联的新的课程。

在院系重组的大背景下,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将果树、蔬菜、园林草坪、观赏花木等植物的病虫害等内容充实和完善到植保教材中,并逐渐成为其主要教学内容,并且要配有完整的实验实训指导、实物标本、图示、多媒体教学等,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市场调查,在完善两专业方向设置的同时,积极做出调整,以为正在申报的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方向课程的开设做好充分准备。

3实践教学的适时调整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搞好实践教学工作,首先要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对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运行机制进行总体筹划和设计,实现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植物保护作为传统农业类专业要着眼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坚持“能力本位”教育观念,在抓好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根据学校制定的多元教学目标,及实践教学内容和环节的不同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具体包括以下5个方面:①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特定的专业教室或技术实训中心,讲中练,练中学,边讲边练,讲练结合,达到能力、素质同步培养的目的。②网络教学模式。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集生产或管理实践中的真实例子,加以典型化处理而形成特定的教学案例,以供学生分析、思考、讨论,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③产、学、研结合模式。通过边生产、边教学、边科研,使实践教学更贴近社会、贴近市场、贴近生产,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④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力度。目前各高校为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都大力进行了实验教学改革,积极开设综合性实验,因为它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认真、严谨和科学的工作作风。综合性实验是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和方法的综合训练,其实验内容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涉及本课程的多个知识点,涉及多门课程的多个知识点,多项实验内容的综合。针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特点,原来全系只开设1个综合性实验,现在要求每一门有实验课的必修课及重要的选修课都必需开设至少1个以上的综合性实验,使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出率达到90%以上。⑤积极推行开放性实验。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要积极鼓励他们根据课程设计要求,亲自设计实验,同时将实验时间延长,以使学生有自主选择权,自主完成实验过程,教师则可以进行必要的启发、引导和评价,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实施方式上,根据本专业实验室的条件和特点,选择了预约开放的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实验教师协商,预约做实验的时间和项目内容。

实习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就业市场的改变和专业方向变动,也对实习教学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以前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是面向农业推广部门,所以生产实习安排在县级植保站,实习内容是病虫监测预报和大面积防治,时间为2个月,分2次进行。2003年,分析毕业生就业形势,考虑到广州省农业推广部门5年内对植保专业毕业生不会有大的需求,而考研和在农药行业就业则是毕业生的主要出路,决定将实习地点改在科研单位和农药生产厂家及销售部门,应实习单位的要求,将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合并,并将时间延长到24周。

时代在不断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将是高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科教兴农要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必须依靠农业教育。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植保人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应继续坚持本校的办学宗旨,弘扬仲恺精神,突出仲恺的农、工办学特色,不断提高植保专业的竞争力,而延续植物保护专业的生命线,唯一的出路将在于教学改革,不断调整专业方向,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重组,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争取做到一毕业就能适应本专业相应的工作,提高竞争力[4,5]。

可持续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是可持续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植保科技人员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植保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阵地,随着生物技术、信息产业等新技术在植保中的应用,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合理构筑高等农业院校植保专业人才素质,将使植保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4参考文献

[1] 刘长江.植物保护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关键[J].新农业,2009(7):4-6.

[2] 肖国学,冯跃华,易勇.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9(7):143-145.

[3] 蒲崇建.对做好新时期植物保护工作的思考[J].植物保护,2009(23):24.

[4]樊东,赵奎军,张伟新.世纪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2,(3)41-44.

[5] 李平.中学体育改革初探[J].新西部,2009(12):215.

3实践教学的适时调整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搞好实践教学工作,首先要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对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运行机制进行总体筹划和设计,实现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植物保护作为传统农业类专业要着眼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坚持“能力本位”教育观念,在抓好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根据学校制定的多元教学目标,及实践教学内容和环节的不同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具体包括以下5个方面:①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特定的专业教室或技术实训中心,讲中练,练中学,边讲边练,讲练结合,达到能力、素质同步培养的目的。②网络教学模式。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集生产或管理实践中的真实例子,加以典型化处理而形成特定的教学案例,以供学生分析、思考、讨论,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③产、学、研结合模式。通过边生产、边教学、边科研,使实践教学更贴近社会、贴近市场、贴近生产,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④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力度。目前各高校为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都大力进行了实验教学改革,积极开设综合性实验,因为它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认真、严谨和科学的工作作风。综合性实验是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和方法的综合训练,其实验内容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涉及本课程的多个知识点,涉及多门课程的多个知识点,多项实验内容的综合。针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特点,原来全系只开设1个综合性实验,现在要求每一门有实验课的必修课及重要的选修课都必需开设至少1个以上的综合性实验,使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出率达到90%以上。⑤积极推行开放性实验。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要积极鼓励他们根据课程设计要求,亲自设计实验,同时将实验时间延长,以使学生有自主选择权,自主完成实验过程,教师则可以进行必要的启发、引导和评价,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实施方式上,根据本专业实验室的条件和特点,选择了预约开放的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实验教师协商,预约做实验的时间和项目内容。

实习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就业市场的改变和专业方向变动,也对实习教学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以前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是面向农业推广部门,所以生产实习安排在县级植保站,实习内容是病虫监测预报和大面积防治,时间为2个月,分2次进行。2003年,分析毕业生就业形势,考虑到广州省农业推广部门5年内对植保专业毕业生不会有大的需求,而考研和在农药行业就业则是毕业生的主要出路,决定将实习地点改在科研单位和农药生产厂家及销售部门,应实习单位的要求,将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合并,并将时间延长到24周。

时代在不断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将是高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科教兴农要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必须依靠农业教育。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植保人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应继续坚持本校的办学宗旨,弘扬仲恺精神,突出仲恺的农、工办学特色,不断提高植保专业的竞争力,而延续植物保护专业的生命线,唯一的出路将在于教学改革,不断调整专业方向,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重组,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争取做到一毕业就能适应本专业相应的工作,提高竞争力[4,5]。

可持续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是可持续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植保科技人员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植保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阵地,随着生物技术、信息产业等新技术在植保中的应用,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合理构筑高等农业院校植保专业人才素质,将使植保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4参考文献

[1] 刘长江.植物保护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关键[J].新农业,2009(7):4-6.

[2] 肖国学,冯跃华,易勇.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9(7):143-145.

[3] 蒲崇建.对做好新时期植物保护工作的思考[J].植物保护,2009(23):24.

高护专业范文第8篇

基于此,资源与环境学院的领导和辅导员一起开展了对近三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收集毕业生对学校的反馈意见,形成书面调查材料;根据学院专业特点,每年组织全体毕业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就业意向调查,并形成书面分析材料;召开毕业生座谈会,收集毕业生对学院的评价和意见;对用人单位进行走访调查,收集用人单位及社会各界对毕业生质量以及对学院的建议,最终形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材料。

根据调研结果,学院开展了以就业为导向的管理和教学改革,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对近三届毕业生跟踪调查以及招聘企业反馈的信息,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及时修订教学计划。根据植物保护专业学生毕业后多从事农药、农资经营的情况,增开了农药市场营销、农药剂型加工等课程,并结合植物保护专业季节性强的特点,把该专业的毕业实习由每年的3∽5月份调整为6∽9月份,大大增加了实习作物的丰富度,提高了实习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实现教育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与社会需求相接轨。

二是加大了实验教学的改革力度。学院重新整合实验教学内容,避免基础验证性实验重复开设的状况,压缩验证性实验的比例,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的比例,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是加强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仅以2009年为例,学院委派专业指导教师在低年级成立了多个专业兴趣小组,有120余人参加,不断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培养其对专业的兴趣。在中高年级实施专业技能实训活动,学院每年筹集1.5万元经费,资助30个课题,有150多名学生参与了植物保护专业技能实训,并制定了《植物保护专业技能实训实施管理细则》。针对毕业生,学院充分利用专业师资力量强、教授和博士多的有利条件,对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培养,有180多名学生曾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使学生的科研素养、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在大四阶段,实行“毕业实习导师制”,对毕业生开展“一对一”的指导,以保证毕业实习质量和毕业生专业实践技能的有效提升,提高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

四是加强与企业、科研单位的合作力度,建设植物保护专业就业创业实习基地。目前,学院已建立了9个就业创业实习基地,这为学生的就业实习提供了稳定的岗位,为学生积累工作经验和增加就业创业能力创造了条件,也为企事业单位选拔人才搭建了平台。2009届毕业生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都有顶岗实习的经历,整体上实现了学生学习和工作的无缝对接,从而实现了100%的就业率。

五是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强化服务职能,为学生就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比如,学院积极收集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建立用人单位的信息资料库,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公布在学院的就业专栏内,以便让毕业生及早做好有针对性的准备;针对学生在面试中表达能力不强的问题,组织开展辩论赛、演讲赛等,使学生在公众场合有锻炼的机会;对考研、考公务员、参加大学生村官选拔考试的学生,学院每年都给予集中辅导培训,及时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信息。同时,在研究生面试和调剂环节中,学院还组织模拟面试,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帮助,以帮助每年“上线”的学生能全部能被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