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 巧妙整合 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01

1 巧妙整合信息技术,有效丰富学习情境

信息技术具有声像俱佳、图文并茂的特点,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可以将教材上不易呈现的教学情境生动地再现给学生。

例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生死攸关的烛光》一文,由于课文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故事,而身处和平年代的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和知识基础的局限性,无法深入到文本的意境中,与文本语言产生共鸣。该如何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呢?课堂上,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二战期间,法西斯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接下来,我出示与文本有关的课题画面“生死攸关”,然后结合图片提问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学生的情感被多媒体创设的情境所感染,纷纷去阅读课文。同时,本文人物心理描绘的品读也是一个重点,它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语言的关键。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品味语言,文中的对话和蜡烛越来越短能让读者感受到“危机时刻”和“生死攸关”。课堂上,我借助多媒体展示“危急情境”,并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去对话、朗读,然后师生一起结合情境品味语言,于是,文本所传递的情感和展现人物勇敢、机智的一面在学生脑中渐渐地清晰了起来。

2 巧妙整合信息技术,有效提升感悟能力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篇篇都是经典,它凝聚了作者独具匠心的表达和谋篇本局,蕴含着作者或爱或恨、或喜或悲的情感。但要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情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而且有些文本比较抽象,光靠字面的理解可能会比较难,这时,巧妙地引入信息技术,就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

例如,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永生的眼睛》一文,文本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和故事能触动学生的心灵,释放着人间的“大爱”。基于这个文本,如何紧扣语言,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上课开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配乐朗诵,将文本语言用朗诵的形式触动学生的听觉,让学生随着配乐朗诵进入到文本的情境中。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是文本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品味语言,提升感悟能力,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之上,我让学生找出“我”对父亲同意母亲捐献眼角膜这件事态度的句子,体会“我”的不理解。当学生找出这句话后,我用课件将这句话投影出来,让学生结合文本语言和“我”内心的想法思考:父亲认为怎样的死是有意义的?而在学习“父亲捐献角膜”段落时,当学生对语言有一定的感悟之后,我特意用多媒体展示“眼睛”和“盲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情感。

3 巧妙整合信息技术,有效拓展学生视野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而这个能力也包括了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这个能力关系到学生是否具备再学习能力。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了海量的资源,而这些资源共享于网络之上,如果学生能结合课内文本的学习去获取,就能产生阅读的兴趣,极大拓宽视野,从而获得综合能力的发展。

例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美猴王》一文节选自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一书,《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如何以本文为契机点引导学生课后去阅读《西游记》呢?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是《西游记》里最重要的人物,我要从文中挖掘出精彩的语言让学生体会文本是如何描写“石猴出世”、“寻找源头”、“发现水帘洞”和“拥戴为王”的,通过语言品味去感受作品的精妙之处,进而掌握故事情节;同时,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我结合多媒体展示美猴王的人物形象,使学生对孙悟空的形象产生兴趣。当课文学习完之后,我借助互联网展示《西游记》的精彩片段,使学生产生要阅读《西游记》的欲望,我再趁机引导学生如何从互联网去拓展阅读。可以说,学好语文并是不简单地从课本上获取就够了,真正的语文知识需要学生课后自主去获取,而互联网的出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

总之,语文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整合信息技术,用开放的心态整合信息技术,只有紧扣学科特点,巧妙整合,才能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更好地获取知识、积累语言、培养能力,从而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那么怎样来唤醒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的欲望呢?在语文课堂之上,教师可以做些什么呢?

1.教育理念――尊重和关爱学生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是学生的知心朋友,能懂得学生的心事,了解学生的需求,取得他们的信任,是他们学习的伙伴。这实在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它不仅是一种愿望、一种态度,而且是贯穿于所有教学过程的教学行为。

教师担当的和从事的是爱的教育,只要充当教师这个角色,对学生的爱就是不可缺少的,这也是教师的伟大和不平凡之处。当老师爱学生时,美就无所不在。只有教师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并把这种相信的态度传递给学生,才能使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能,并对自己的学习持乐观积极的态度。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坚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奴隶”,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更要放下成人的心态,拥有一颗年轻的心,从孩子的角度体会孩子的需求。教师高尚的人品、扎实的功底、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能使学生产生敬慕之情,而敬慕之情会让学生将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对那门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激发学生渴求知识、追求真理的热望。

2.课堂氛围――为学生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心理学告诉我们,有利于进行学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自由。当一个人处于放松状态,心里感到安全和自由时,就会思维活跃、学习放松,从而充分表现自己的思维火花而无需压抑自己,不怕别人的嘲笑和讥讽。适度的民主、宽松环境,有利于学习潜能的最大发挥,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欣赏鼓励的目光,肯定赞赏的微笑,传递无声的言语:你一定是可以的。

民主的良好的课堂气氛和人际关系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教师应努力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思维活动,使他们充满兴趣地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敢于和善于放下“架子”,想方设法解除学生的思想包袱,使他们敢于猜想,敢于尝试,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给学生创造和提供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祥和轻松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热情,真正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3.课堂活动――让学习方式多样化和个性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让学生们每天10到12小时地坐在那里读书、听课、思考、记忆、回想、再现,以便能回答教师的问题。这真是一种无法胜任的、使人筋疲力尽的劳动,它归根到底会摧残学生的体力和智力,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冷漠和漠不关心的态度……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加强要学的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适时地安排适当的教学活动,例如成语接龙游戏、作文比赛、辩论会等,将学生要学的知识变得鲜活,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让知识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让学生有亲近感。这样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可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让学生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使学生在玩中长智、乐中受益、动中激趣,诱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如果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在学生渴求知识的状态中进行的,学生就会把学习理解为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外在强加的不得已的行为,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价值和社会意义时,他们最想学习。

4.教师的语言――恰当地表扬与肯定,说激励和鼓舞的话

莎士比亚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每个学生都有上进心和取得成功进步的愿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爱好和特长,每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的渴望。“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对于老师的话,学生记忆深刻,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老师挖苦讥笑的话,他们会牢记于心、深以为耻,从此对这个老师、这门课产生厌恶,毫无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另一种是老师表扬激励的话,而学生可能会受益终身,永生难忘,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望,为学生的发展增添动力。平时,教师应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多看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多看到学生的进步和努力,多激励学生尝试和探索,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享受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5.教师的表情――不吝啬自己的微笑,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

严厉的教师使学生敬畏,微笑的教师令学生喜爱。试想老师每天都是紧绷着脸或是表情冷漠,甚至是怒气冲冲走进教室,学生见到的是老师一副可怕的面孔,就会感到情绪压抑、郁闷或是胆战心惊,课堂氛围紧张,这样学生当然会把上课当作一件极其痛苦和无聊的事情;而如果学生每天看到的是教师带着微笑,满怀喜悦的心情进入教室,他们则会感到温暖、亲切、快乐,并敞开心扉,产生学习知识的欲望和兴趣,更好地接受和掌握新知识,从而增进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教师与学生都应有心理换位的习惯,勤于并善于用积极的暗示去启发、引导,有效地改变学生,教师积极向上的情感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使学生有效学习知识的不竭动力。不苟言笑和一味严厉未必就是好老师,善于在严厉中不时渗透会意微笑的教师,则会令学生敬爱。

“教育是技艺,更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需要用我们的热情与生命去拥抱”。授之以鱼并且授之以渔,更激之以欲,这条路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带着快乐和热情出发。当教师改变时,学生自然也会以令人无比惊讶的可喜的变化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做出一些尝试和改变,从而使学生找回学习的乐趣,让孩子们用期待的眼神关注着课堂,让他们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勤于反思,打造全新的自己。这样,教师和学生的体验都会是其乐融融的。让我们一起来把孩子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解脱出来,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变得爱学习,想学习,促进孩子健康地有活力地成长与发展,给孩子一个幸福的少年,让学校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在这样的快乐中,我们也可以找到平常教学生活的乐趣,找到彼此珍惜的支点,从而带来教育新气象。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吴康宁.谁是“迫害者”――儿童“受逼”学习的成因追询[M].北京: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

[3]杨九俊.备课新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刁培萼,吴也显等.智慧型教师素质探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5]袁振国.教育原理.上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