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读伊索寓言有感

读伊索寓言有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读伊索寓言有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读伊索寓言有感范文第1篇

在假日里我读了《伊索寓言》这本书,对其中的一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狐狸和狗。

故事发生在一个羊圈,一只狐狸抓住了一只小羊要把他当成他的晚餐,小羊一再求救,这时一只牧羊狗发现了。狐狸便把小羊抱了起来,说他正在陪羊在玩,狗用强硬的态度把狐狸给吓跑了,以是便阻止了一场悲剧的发生。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对于强盗和恶棍,只能用强硬的态度对付它(他)。

我想如果那只狗不在场,如果狗贝狐狸骗了,那么后果会怎样呢?当然是狐狸抓住小羊,羊求救,没人来救它,它一定会被狐狸残忍的杀了,然后狐狸就大口大口地吃着美餐,还有可能一大半被它带到洞里慢慢吃,一些给它在自己吃,还有一些叫来狮子、老虎、狼……一起吃呢。想想就可怕,想着想着我想起了伊索寓言中还有很多关于这样的故事,他们都是关于强盗和恶棍的,要用强硬的态度对付。至今还是有人对小偷还认为他是客人,甚至还有人宝宝物直接献给强盗和恶棍与他们结为好好,真是可耻,有人学小偷偷东西更可耻。

我还是一句话,我们应该对强盗和恶棍要用强硬的态度对付。

四年级:袁浩钦

读伊索寓言有感范文第2篇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只小白兔看见乌龟缓慢的动作,不禁骄傲起来,想要与乌龟来一次赛跑。骄傲的小白兔并不把与乌龟的这场比赛放在眼里,而把这场比赛当作消遣,好好奚落乌龟一番。小白兔在比赛时睡着了,乌龟坚持不懈,始终如一的勤奋努力,终于超过小白兔,抵达终点。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只有坚持不懈,始终如一的勤奋努力,才能抵达胜利的终点。

从这个故事我想到了一滴水是很软弱的。但只要朝着一个方向不段地滴落下去,最终能把坚硬的石头击穿。这正如一位伟大的人物说过的那样:在科学道路上是没有平坦道路可走的,只有在崎岖山路攀登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在学习求知的漫长岁月中,人的智力有高有低;但只要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就一定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成为有用之才。相反,那些具有天赋的智力较高的人,如果仅凭一时热情,不做长远的努力,最终只能落在别人的后头,成为一知半解的人。

读伊索寓言有感范文第3篇

——读《伊索寓言》有感

我在轻松快乐的暑假中读了好多我喜爱的书籍,但最让我记忆深刻的要算那本《伊索寓言》了。

书中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提高了我的理解能力,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领略到生活的智慧,想象的魅力和做人的道理。但对我启发最大的应该是那篇《美洲豹的眼睛》,这篇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一天,美洲豹碰见了乌龟,这只乌龟正用沙锅煮着一只被撕成碎片的貘。豹子来到锅边,不顾旁边的乌龟,伸手就向锅里捞肉,这时乌龟眼疾手快把一颗石子扔到锅里,美洲豹来不及反应,开水已经溅到了它的眼睛里,把它变成了瞎子,豹子悲惨地嚎叫着跑了,乌龟看到这样的景象,发出了几声冷笑。

这时候其它的动物都知道豹子的眼睛瞎了,就开始捉弄豹子,把它弄得遍体鳞伤,最后美洲豹实在跑不动了。好心的老鹰非常同情美洲豹,来保护它,老鹰为了让美洲豹的眼睛重见光明,飞了一天一夜,在雪山顶上找到了一种叫孔木牧拉的神花,从花蕊中获得了两粒种子,老鹰把种子埋藏在自己的羽毛中。又飞了一整天,美洲豹也正心急如焚地盼着它的归来。

读伊索寓言有感范文第4篇

高2010级2班戴元欣

温暖洋溢的五月,阳光总是灿烂的。在这段春夏交替的时光中,每个人也开始变得多情起来,所以,在这时总有人时不时看着书低吟几句,或而有感的写几句话,因书中的内容更容易喜,亦更容易悲。五月因为多情,所以适合看书,继而五月变成了读书月。

初听到五月读书月的消息时,我便从心里非常赞同这个活动。随着浮躁喧哗的社会氛围逐渐蔓延,貌似每个人都不再静静的抽出时间好好读书净化一下自身,每个人都变成了书籍前的匆匆过客,偶尔瞥一眼的也只剩下课本和工具书。我在心中默叹,文字带给我们最初的感动到那里去了?没有人回答我。

但总会有一些人是所有人的反例,比如我。我爱读书,我爱文字,爱的疯狂,执着的偏执。

好像总有那么一条无形的线将我牵引到书籍面前,教给我最初的感动。从最初简单纯洁的童话故事到后来的带着些许人生批判的伊索寓言,从最初朗朗上口的“床前明月光”到后来的海子与席慕容……我在书籍面前不断涉猎着,追求着,我从书籍中得到的是现实生活中从没有过的理想式慰藉。我无法描述我是抱有怎样的心情去读每一本书,但是我读完每一本书后都有相同的感觉。那是一种我对星星笑,星星用尽所有微光冲我微笑的感觉,很奇妙,又很不可思议。

生命中所经历的每个场景每段回忆我们仿佛都无法完整的再温习一遍,那些经历过的感觉仿佛都无法再体会一遍。但是,文字却可以帮我们办到。那些在书籍中教会我的特有载体,可以将彼时经历的所有美好一一记载。它赋予了我在未来几十年后即使迟暮苍老却依然清晰回忆此时的特权,它是书籍带给我的最宝贵的礼物,它是我理想生活的全部。

有时候,很多人都说,自己一直都在书海中遨游,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脑海中不知道积累了多少,抱怨书籍看得过多以致于头痛。每每听到这种话,我总是叹息,叹息后却从心里透出一股恐慌。我害怕,未来的我们,是不是就真的因为疲惫而要将读书丢弃呢?

解救书籍貌似成了十万火急的头等大事。

国家社会学校发出各种各样的活动,号召全国国民多读书,很多人正在积极响应这些号召。我内心又开始激动起来,我想,或许我曾经心里默叹的那个问题终是要有人回应了。

读伊索寓言有感范文第5篇

关键词:提高; 作文; 方法; 素材; 积累

新时期的中学生很少经受成长的坎坷和艰辛生活的煎熬,社会知识、生活阅历不丰富,有的甚至非常缺乏。所以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首先要帮助他们不断积累,充实库存,引来源头活水。使之有话可说,解决“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笔者在近几年的作文教学中尝试一些方法,甚觉有效。

一、借助教材,扩展写作空间

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写作、口语交际、教材每册五个单元无论从写作,还是口语交际都是按照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心理到能力渐进培养。教师可籍此包括有篇目的课文,如《读伊索寓言有感》等,把这些课都变成“语文活动”,内容多达五六十项。依据“语文活动”内容特点归纳为“学校活动”(包括班级活动)、“社会活动”、“家庭活动”、“科技活动”等多种类型。每学期初,教师依据语文活动内容制定活动计划,结合教学进度组织实施(此活动可让学生的学习小组自主承担),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启发和提高,在生活中感受和学习语文,在生活中学习做人,拓宽了学生视野,为学生学习写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素材。

二、依据范文写法,加大专题训练

按照教纲,依据教材,每学期按写作训练的要求和次序,教师可设置相应单元(每学期10个)按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设想和步骤做详或简的说明,使单元专题目标充实化、具体化、形象化,写成作文教案。教师每次作文讲评课有可供借鉴的模式和范例。老师坚持当堂写“下水作文”与学生共同营造写作氛围,体验训练中的甘苦,同时给学生以极大的鼓舞,这样作文教学目标明确,强调课堂教学、单位效率,一课一得,通过扎实系统的训练,实现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目标。

三、汇集“集锦作文”,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习作交上后,广泛采集学生作文中的优秀零部件――开头、语尾、取材、语言等可取之处――组装成比较完美的集锦作文,连同自己的下水作文同时印发反馈于学生,给学生树立样板,让学生摹仿借鉴。这一作法,迫使自己对传统的批改方法进行改革,不再限于只写阅后批语,陷入繁琐的无效的作文批改,而是集中精力了解情况,收集信息,树立样板,准备评讲。讲评中,学生对集锦作文特别感兴趣,受鼓舞。不少平常厌弃作文的学生开始苦心经营自己的习作,尽管他们的习作整体水平仍然不高,但认真多了,时不时总会蹦出一些闪光的句子或片断。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受鼓励的学生面越来越宽,集锦作文的零部件越来越多,较大面积的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受到鼓舞,带动了整体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重视讲评环节,发现写作规律,培养鉴赏能力

作文讲评是写作教学中的重点,以教师讲评为辅,学生互评和自评为主,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作文的优缺点,领会应该这样写而不应那样写,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凡选入集锦片断的学生都自己动手写出自己的写作动机,提示自己的写作心理,写作思路和方法,准备讲评时交流,教师也同样作好准备。在作文评讲时根据需要,按照自己预先专提计划,或小组交流,或班级发言,揭开写作过程的神秘面纱,用学生身边的写作经验倡导启迪学生,改变过去评讲课只是教师讲,教师评的万马齐喑的局面,代而取之师生共同评讲的生动局面。让学生在修改实践中提高自身修养,增强审题立意,遣词造句的能力。

五、注重素材积累,提供源头活水

“写什么”、“怎么写”讲到底很大程度是“无活水”。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身边的素材积累。方法两种:一是写日记,鼓励同学把自己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及时记下来,写成日记。当然初写可能是流水帐式的,可按学习篇、家庭篇、积累篇、社会篇、实践篇、想象篇和随笔篇等分类,每星期顺序不等,坚持做,教师也应定期讲评好日记,朗诵、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二是取之教材。我从高一即开始,每学期课文结束后,让学生动手把所学的课文和读本等内容按奉献篇、责任篇、诚信篇、情感篇、挫折篇、信任篇、细节篇、价值篇、和谐篇等十二大类分组去整理归纳,然后全班汇成《课文读本素材集》。这样学生的写作素材既可从生活中来,又可以从熟悉书本上来,直到上阵时即可信手拈来。

总之,作文教学如何提高效率是一件细致而长期的工作,要真正把作文写好,还需学生“多积累、善思考、勤练习、创新意”。

读伊索寓言有感范文第6篇

关键词:团体动力学;课外阅读;亲子阅读

G623.2

一、团体动力学理论概述

团体动力学,也称群体动力学,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提出的。团体动力学主要探求团体的发展、团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个体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相互作用的关系。团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构成了团体行为的主要动力。

二、团体动力学应用到初中语文亲子课外阅读中的可行性研究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和社会化的体验过程。学生完成亲子阅读的过程中,由父母与他(她)结成一个阅读共同体,家长与孩子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在检查完成阅读情况、评价及分享阅读成果的过程中,组成了班级团体,学生个体、教师个体、家长个体都处于这个团体中,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如果是以年级为单位组织活动进行阅读评价或分享,那这个团体将进一步扩大,影响也进一步扩大。所以,将团体动力学应用到初中语文亲子课外阅读中是具备可行性的。

三、团体动力学应用到初中语文课外阅读中的方法和途径

(一)设置明确合理的阅读目标

阅读目标的设置是否明确合理决定了家长与孩子是否能顺利完成阅读任务。在每个学期的开学初,我们把这个学期的阅读书目列给学生,也把这个学期的亲子阅读任务明确给家长和学生,保证完成的时间。在任务安排上,也会选择一个明确、富有激励和挑战意义、以及符合实际的团体目标,这个团体目标不但能被所有的团体成员理解接受,而且能提高团体效能。

例如对2011级学生初一第一学期发出《致2011级初一学生家长们的倡议书》,要求学生在本学期完成阅读15-20本书的阅读目标。书单中包括《繁星》《春水》《伊索寓言》《孩子你慢慢来》等15本必读书目,《有味》《蔡康永的说话之道》等15本备选书刊,还有自定书目。15-20本这个数据是根据对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时间的调查基础上确立的。这个学期亲子阅读的目标是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一本书、完成 “我与孩子(爸爸妈妈)同阅一本书”的读后感。读后感上交的时间是寒假结束。这个亲子阅读任务给了充裕的完成时间,保证了家长和孩子一起有更多的阅读和讨论。也因为初一起始年级,学生和家长热情都很高,读后感的数量和质量都很可观。

(二)制定切实有效的阅读评价方式

阅读的评价是最难的。阅读是个性化和社会化的体验。评价涉及到的是标准、量化、评语。学校的阅读评价主要针对学生。一个孩子读了《孩子你慢慢来》,可能没什么感受,但他很认真地在每一页上都做了批注。另一个孩子读了同样一本书,可能他没有做太多的批注,但他因为母亲在生活中要求他做什么事情都要快速,所以他对书中很多场景或观点都有共鸣。那怎么评价这两个孩子的阅读体验呢?

我们采取多种方式结合进行阅读评价。一、检查书本,翻看书本上的批注、留意书本的阅读痕迹。二、完成一张亲子阅读卡,把平时与父母共读这本书涉及到的有关讨论简单记录,根据记录评价。三、个人制作阅读PPT在班级进行阅读分享,根据分享内容评价。四、完成读后感完成的质量进行评价。当然,这些评价更多是针对孩子完成阅读的情况,目的也是为了激励孩子有更多更深的阅读。

评价对学生个体行为的影响最大,对学生团体的影响也大。例如2011级初一8班,学生彼此会比较阅读书目的数量。认定的比较目标不仅在班龋也可能在外班。如果认定目标比自己读的书目多,学生就会追赶,在班级内部形成一个相互交流互相促进的阅读氛围。因为学习阶段的任务,有一段时间大家读的是同一本书,在平时的阅读分享会上,学生如果阅读的是同一本书,个性化的体验肯定会对另一个听者有影响。这些阅读共同体之间的影响使得班级的阅读氛围更浓厚。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丰富校园生活。亲子阅读的活动形式有:手抄报、展板、亲子同台朗诵会、PPT阅读分享、亲子朗诵视频分享、读书沙龙、书本交流卡、读书记录卡等。阅读活动的范围可以是一个班级,也可以是一个年级,还可以举办校园活动。活动的范围越大,阅读共同体相互之间的影响就会越大,团体动力的影响也越大。

例如有一个家长这样写道:“尽管平时工作家务繁重,我还是在每晚临睡前捧起了这“宝贵的第一次”,这――在人生旅程中女儿第一次推荐给我的书。……从为女儿轻松扫除识字障碍,推荐买书给她,带她跨入阅读的大门,到每读完一本好书后,女儿眼里闪烁的欣喜和满足,还有迫不及待地分享阅读心得的情形------一幕幕,一件件,定格在我的记忆里,也为我的人生平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我的人生也似乎在女儿阅读成长中滋润了,丰盈了。” 还有一个家长在参加完亲子朗诵会后感叹:“原来以为自己为孩子的付出够可以的了,参加完朗诵会,才知道原来其他家长为了孩子的阅读做了这么多做得这么好,我要学习的要阅读的还有很多很多。”在活动中了解他人、认识自我,在集体中成长,这是团体动力在阅读共同体中最大的作用。

(四)营造民主和谐的阅读氛围

民主和谐的阅读氛围的营造,有利于阅读的开展,有利于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和谐,也有利于亲子关系的连接。在亲子活动中有一个孩子这样写到:“全家比赛似的共读一本书,还是第一次。妈妈中午读、爸爸傍晚读、我晚上睡前读;近两个周六、周日的晚餐,全家的话题都是《蒋经国传》。家人认为我读不懂,于是做了读前辅导,他们建议我先看书中蒋经国先生的照片,观察蒋经国的神情,再看前言、后记,最后浏览正文,并建议我在阅读时多关注蒋经国的个人品格、其‘人民’的观念以及‘家――乡土’观念。我第一次在受到如此多的‘导读’下读书,读后,的确感概与困惑并杂。” 孩子的妈妈这么说:“于是家里近一个星期来的话题留在了这本书上。三个人各有感兴趣之处,各有自己的评论,家里历来民主风气盛行,今次“百花齐放”了,我在意的是儿子如何从书中汲取营养,爸爸关注的是对当时史实的解读,而儿子却对蒋经国的为人处事甚感兴趣。共读一本书,家庭之乐倍增!”

在民主和谐的阅读氛围下,作为阅读的共同体,家长在引导着孩子的阅读,孩子也在影响着家长。有一个家长这么说:“记得我上中学时最怕的就是背鲁迅写的课文,不知为什么对鲁迅很抵触。或许觉得他尖酸刻薄,或许是老师刻意要灌输给我们的革命思想,或许是压根读不懂他想说什么两页就读不下去了。这时反而是孩子给我解释了一通,突然间我觉得这文章变得有意思一点了。于是我再读《范爱农》(前几天带着抵触情绪读过一次),我拿了支红笔,在读到有想法处做了记录,写了点感慨。我竟然发现比上次读有意思有状态了。原来读书需要与作者交流,才会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我好想和儿子分享我的感受与发现。”

(五)阅读效果的总结

阅读的效果,与阅读过程的评价一样,都很难用显性的工具去衡量。因为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提高语文成绩,而是培养一种阅读的习惯,培养一种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生活方式。作家三毛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很多时候,许多自己以为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通过引导阅读,孩子们与家长们的生活也在悄悄地改变着。例如有一个孩子在读汪涵的《有味》时,被书中所描绘的古老又神奇的工艺以及那种惬意而宁静的生活深深吸引,觉得这些文字都相当的缓慢,这微观的生活是多么的有趣。为此,孩子和妈妈还专门到书中所写的地方――靖港小镇去走了一趟。孩子的妈妈这么说:“终于按捺不住,在春节休假之时,手握着汪涵的这本《有味》,带女儿踏上了通往靖港古的路,出长沙,过湘江,往北八十里,旷野里出现一个小镇,那就是靖港。青石板的小路,斑驳的木屋,悠闲坐着晒太阳的老人,埋头仔细做着一杆大秤的吕爹,李家香干作坊里老旧的木桶,乐呵呵卖着木盆的于爹……这河流如柔软手臂一样环抱的靖港,如禅意般吸引着我,炊烟如梦,抵达我遥远童年的日子。”

四、结论与建议

我们提出学校、家庭、班级要有书香气,师生应有书卷气。我们利用团体动力学,通过阅读共同体的影响作用,以日常阅读及系列的读书活动为载体,真正让读书成为师生学习生活的常态,让书籍涵养师生的心灵,成为师生精神家园的主宰。

学生阅读的开展最重要的是时间的保证,如果学校能给语文学科每周安排两节阅读课,我想不管是课堂阅读还是亲子阅读,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