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四则运算练习题

四则运算练习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四则运算练习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四则运算练习题范文第1篇

一、引导回忆,整理有关“0的运算”算式

对已有知识的整理、归纳,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为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要尽量避免牵着学生走,如教师出示口算题让学生做,这样学生容易处于被动学习地位。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时间,先引导他们回忆: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组内畅所欲言,安排一人记录,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最后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加、减、乘、除法板书。如,板书以下算式:

25+0=25 0+38=38

0+0=0 73-0=73

0-0=0 64-64=0

0×78=0 29×0=0

0×0=0 0÷7=0

二、引导分类,概括有关“0的运算”结语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上面的算式进行分类,并在分类的基础上系统地概括、总结出四则运算中有关“0的运算”的结语,以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教学时,先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算式,想一想:有哪几种运算?可分为几类?然后按四则运算分为加、减、乘、除法四类,最后根据算式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出有关“0的运算”的结语,并整理成下表:

学生总结出的结语可能没有这样精练,但只要意思相似,教师都应给予鼓励,并让学生看看书上的小朋友是怎样说的。在引导学生以结语的形式表达有关“0的运算”后,还可以让他们再举出一些算式加以验证、说明。教学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和看法,不要包办代替。

三、举例说明,突破“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难点

除法运算中有关“0的运算”,前面只举了“0÷7=0”一例。诸如“7÷0”“0÷0”等算式,教材是通过举例,说明0不能作除数及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这部分知识很重要,学生也较难理解,以后学习分数、比等知识还要用到。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教学时可按下面程序进行。

首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要让学生弄清0不能作除数以及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教师可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①除法运算中有关“0的运算”,除了“0÷7”外,你还想到了哪些运算?②0能不能作除数?请举例说明理由。这样,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举例来说明,有利于突破难点,让学生真正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如,教师举出除数是0的除法的例子:7÷0= 0÷0=,问: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引导学生分两种情况分析:①7÷0,表示一个非零的数除以0,从除法的意义上说是什么意思,商是多少,引导学生说出积是7,一个因数是0,求另一个因数,要想0和几相乘得7呢?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7,所以7÷0商不存在。②0÷0,从除法意义上说是什么意思,商是多少,引导学生说出积是0,一个因数是0,求另一个因数,要想0和几相乘得0,然后问:能找到这样的数吗?能,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时指出:“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所以不研究,最后得出“0不能作除数”这一结论。

最后,让学生说说“0不能作除数”的道理。引导学生自己举例说明“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使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组织练习,提高有关“0的运算”技能

组织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引导学生对有关“0的运算”进行系统整理、概括后,还有必要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组织学生当堂练习,让学生掌握计算技能,提高计算能力。如:

1?郾看谁算得快:0×28= 260+79×0= 984×0= 0÷35= 584-584= 6×9×0= 69-0= 0÷57+43= 138×76×0=

2?郾填一填:(1)一个数减去( )得0;(2)0乘任何一个数都得( );(3)0除以任何一个不为0的数都得( );(4)一个数除以1还得( );(5)( )不能作除数。

四则运算练习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总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6-0079-02

一、明确教学目标,制订复习计划

小学毕业班数学总复习知识容量多、时间跨度大,所学知识的遗忘率高,复习之前教师必须再次钻研教材,进一步了解教材的知识内容和编排特点,还要重新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把握好教学要点和数学知识重点,并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全面摸底,然后确定复习目标,制定复习计划,主要包括:复习的内容要点,分几节课完成,设计好每节课的内容和目标。例如,制订“数的运算”这一单元复习计划:第一节复习四则运算计算方法及其关系,第二节复习运算定律,第三节复习整数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样才能使复习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这种逻辑递进的复习方法可以从根本上克服复习的盲目性、随意性还有简单地以教材上的复习题为内容,让学生照书做完了事的思想。

二、了解学情,制定复习方法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虽是用于指挥行军打仗,但细斟此言,笔者认为它同样适用于指导教学。作为一名有经验的教师,首先要掌握学生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及时对教学工作作出调整,以减少无效劳动,确保教学活动不偏离预定的教学目标。了解学情的途径很多,诸如“教学观察”、“师生谈心法”、“开展第二课堂法”等等,老师可在教学实践中,多留心观察,多总结经验,多开动脑筋,把多种的方法灵活运用,以期达到对学生的行为,思想情感,学习情况等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小学毕业生通过六年的数学学习,大多都掌握了比较可观的知识点,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来帮助学生,就好比是一堆货物,品种繁多,堆放零乱,要想记住特别困难。只有加以整理,有序分类,才能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因此,在复习时应根据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和学生的薄弱环节,引导学生把已经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沟通其纵横联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引导学生自主整理,促进知识系统化的目的不仅要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还要在构建知识网络的的同时,使学生对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新的认识、提高。同时,要重视在复习整理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整理的意识,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复习时,引导学生将知识分块,系统整理,按块复习,一块一块复习记忆。如果再将每一小类找出共性,规律,记忆效果就会大大加强。将知识分成大类,以表格形式呈现,细化到每一个知识点,逐一复习,巩固强化达到熟练,运用时,从块状知识记忆中调用,速度也可加快。例如空间与图形部分,笔者给学生搭建了这样的框架:点、线、面、体。点有:端点、顶点、起点、垂足等;线有直线、射线、线段等;面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等;体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每一点知识都有其自身意义和特点,通过这样的逻辑顺利建构了一种复合学生思维规律的知识脉络,点是构成线的基础,点可以连成线,线可构成面,面可围成体,垂线实际就是面和体的高等等。这些知识即单独存在,也相互联系,形成一个体系,易于学生系统掌握。

四、根据学情,选好教学方法

笔者切身操作过的数学复习有四种形式:一是大量练习。上课练、作业练、考试练,以练代讲,遇题讲题,强化记忆,巩固各个题型为主,天长日久,每个题熟练了,就能考出好成绩。二是列好知识框架,讲概念,将方法,讲题型,由于老师提前已列好知识框架,心中有数,知识点个个不漏,全面记忆,巩固也很有效果。三是教师提前设计好练习题,学生练习,从中发现各个知识点,然后将知识点归纳整理,教师强调重要概念、典型题型,每上一节,都辅以相应练习题,加以巩固,也很有效果。四是引导学生对每块知识自己整理,放手让学生回忆、操作,让学生说说每块知识存在的疑惑,教师给与讲解,根据学生整理的知识框架,查找知识缺漏,重点讲解。四种方法各有各的缺点,各有各的优势。第一种以练为主,学生苦,教师苦。第二种教师要对小学数学知识体系有一个完整的了解,每个知识点都要熟悉,并要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第三种对老师的要求较高,对小学数学教材要通读。课前准备工作量大,练习题要体现各种知识,要理解每一个知识点的作用和点与点之间的联系,要边练习边整理,形成框架。第四种师生互动,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但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学生应在小学六年的学习中掌握了很好的数学学法。因此,我想说的是,教师要对学生了解,要对自己了解,因人而异,选择和与自己的教法。重要的是不断提高自己,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五、加强训练,提高计算能力

复习时一定要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数学试卷80%以上的题目都需要计算,纯计算的题也要占到30分左右,更不要说计算是一个人必要的知识基础。而现在情况是新教材注重了学生计算的多样性,但各册学生计算的强度减弱。学生普遍存在计算出错率高、准确率低的现象,特别是六年级的学生,由于训练不够,学生计算问题较大。学生计算出错教师首先想到的是,学生粗心大意,实际是学生计算方法没多大问题,关键是训练不够扎实,练的较少。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现在是否准确、迅速、灵活。我觉得复习计算时应做好一下几点:

1、让学生对四则运算的意义、法则、各部分关系、运算定律、性质要深刻理解。我将计算的复习分为四大类:四则运算、四则混合运算、简便运算、简易方程。四则运算是基础,加、减、乘、除的意义、计算法则、各部分关系、运算定律和性质,都要以实例引导,举例说明,打好基础,重点是理解、运用。例如加法的复习,首先加法的意义是什么,然后是计算法则,其次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最后是相关运算定律的应用拓展。复习时可将加法、减法对比复习,如意义上的互逆、法则上的相似、运算规律的区别,共同点都是一级运算等等。每种运算都要有针对性题目,强化训练,加以巩固。

2、每节课前都要有口算练习。坚持口算练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而且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也很有好处。口算练习节奏快、竞争激烈、思维迅速,参与性强。既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又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积极独立完成读题、分析算法、思考、综合计算一系列过程。将法则定律在口算过程中得到强化,加强记忆,计算速度大大提高。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首先老师有必要给学生展示书写的格式、分析推理的方法、运算方法和过程、检验全过程。有了示范作用,加以严格的要求,从书写、格式、准确性从严要求,逐渐会养成学生细致、认真的好习惯。单独复习计算式,可采用人人过关的方式。

四则运算练习题范文第3篇

1.利用学具培养计算能力

教师针对学生特点,注重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借助小棒动手操作帮学生理清算理、算法;注重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并且定期在班内开展“我是计算小能手”比赛活动,对学生此方面的能力借助课堂表现、比赛检测等实施激励评价。

1.1 培养口算能力,切实打好基础,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口算能力培养,教学中的具体措施如下:

1.1.1 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口算的方法。如:计算125×56,看作1.25×8×7,先算1.25乘8得1,再算1乘7得7。

1.1.2 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

1.1.3 利用多种练习方式进行口算训练。为提高学生口算能力,我校采用了3分钟训练活动,即上课后利用3分钟进行口算练习,一般多采用听算形式,然后集体订正。

1.1.4 为提高学生口算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口算的积极性,我们采用了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练习的形式有:计时算(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自己能算对几道)、听算、看算、抢答、分组接力赛(练习题都以卡片形式呈现),每学期两次计算比赛。通过以上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的口算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

1.2 重视错例分析,做到对症下药。在口算训练中,有时我让学生当小老师、小医生,让他们进行找错、议错、改错的训练,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找出错误并改正,学生易于接受,这样能很好地防止类似的错误,把学生典型的错例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1.3 引入竞争,提高兴趣。计算教学枯燥无味,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如用口算卡片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计算的兴趣。

2.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抓好简单应用题的教学,大家都知道,解简单应用题是解复合应用题的基础,无论整数应用题或分数应用题都是一样,它们有共同的教学规律。打好整数、分数简单应用题的基础就为解复合应用题做好了准备。

2.1 初步理解和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这是学习解答一切应用题的重要基础。关于四则运算的意义,要根据儿童不同年龄的认知特点分成不同的层次来教学。低年级要通过操作学具直观使学生理解每种运算的含义。

2.2 使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通过摆小棒、画线段图等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2.3 紧密联系运算的意义来选择运算方法。在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紧密联系运算的意义,把对运算的意义的理解与应用直接联系起来,很容易确定运算方法。例如,当学生分析出要把两个数合并,就联想到用加法。由于运算的意义与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起直接联系,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一方面加深对运算意义的理解,一方面学会应用运算的意义来解题,从而提高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4 培养检验的良好习惯。解答简单应用题同进行四则计算一样,也要注意培养检验的习惯,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另一方面可以为培养检验复合应用题的能力打下初步基础。

3.数学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四则运算练习题范文第4篇

复习 归纳总结 巩固拓展

每次提到复习,教师总是既爱又愁。爱得是经过复习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体系。愁得是面对复习之路的枯燥与乏味,教师不知所措。学生厌了,倦了,不想听了。教师拖着学生艰难地走向终点。如果有一天缺少了教师的带路,学生会变得无所适从。这样的复习之路,学生累教师更累。

作为教师,与其我们不断地重复着授“鱼”,不如向学生授“渔”。教会学生如何复习,让他们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知道怎么复习,从哪里入手进行复习,轻松地进行复习。这对学生的后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宝――内容上:归纳总结

有总结才会有提升。善于总结是复习的源头,一个好的总结方法可以使复习的效率事半功倍。总结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1.由面到点

单元总结是学生对一个知识体系的复习。学生先把单元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整理,然后用图式的方法表示出来。在用图式表示的过程中,学生无形中对知识进行了逻辑上的整理与体系化的复习。

如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这单元的知识点为:(1)描述定点的位置;(2)根据描述画定点;(3)相对点的描述与画点。那么形成图式的样子就可以是:

这样只是对这个单元的主要知识点进行了概括与总结。如果只是到这里,这个总结还是远远不够的。接下来还要对每个主要的知识点进行细化,再找一找主要知识点中有没有分支,如果没有,再找一找这个知识点对应的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点,把原先的图式补充完整

这样就把这个单元的知识面进行了基本的图式整理。

2.由点及面

体系的总结对于学生刚开始时是有困难的,需要教师不断地给学生提示复习的方向。时间一长,学生对于寻找前面相似的知识点会有一定的方向。体系的总结就是要学生根据这个单元的知识点去寻找之前学过的相似的知识点(也就是学习新知识的学前基础),把它们进行整理,使学生不断地充实相同知识面的体系。这样的坚持对于学生后续地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在学生完成单元知识点的整理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前面与它相关的知识点。一年级下《位置》三年级《位置与方向》四年级《位置与方向》六年级《位置》前面知识点的寻找一般学生都可以回忆起来,后续的知识点教师可以略加提点。经过这个总结之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点面层面上的复习算是完成了。

第二宝――题型上:归纳总结

1.模块归类

把本册学习过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比如四年级下册的单元知识点有这些: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五单元:三角形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七单元:统计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我们把这些单元知识点进行分类:

第一类:计算类: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二类:几何类:位置与方向;三角形。

第三类:统计类:统计。

第四类:解决问题类: 数学广角 ;四则运算等。

先把这些大类型分好,然后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把相同类型题目归到大类中,综合在一起进行复习。

2.题型归类

在模块归类完成之后再进行题型的归类。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题型的归类是学生最喜欢也是最有效果的一种方法。

我们可以把一个单元中的练习题进行归类整理。比如,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中的例题“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这是一题典型的归一的应用题。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发现《做一做》的第2题与它是同一类型的题目。这样就可以总结这类题目一般我们是怎么做的。学生对题型不断地进行归类总结,在总结与反思中不断提升,这种方法对于学生的自主复习帮助非常大。

第三宝――思维上:巩固拓展

在学生经历了分类、归纳、总结之后我们就可以对他们进行思维上的巩固拓展的练习。一般练习分成两大类:

1.开放拓展

这类拓展主要是运用一系列的数学思维过程充实现有的知识面,或者对学生某方面的能力进行了培养。比如,复习《位置与方向》之后可以让学生设计“小小动物园”,请学生自己来设计熊猫馆、大象馆、鸟语林的位置,再画上参观路线图。完成之后,向你的好朋友描述各个馆的位置,并告诉他怎么走。本题不仅要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而且同桌之间互相描述,使学生对方向的判断、距离的按比例设计理念等都有进一步的明确。

2.深化拓展

四则运算练习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堂练习;精髓;新;活;近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209-01

课堂练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必须精心设计。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层层深入,这种理念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也渗透到了每节课的练习中。

1 求新——提供新鲜的东西引起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学生的心理活动就会处于激活状态,富有满足感和愉悦感 ,从而积极性高涨,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我要学”的意识增强。这时,学生的被动学习将会转变为主动求知,厌学情绪将会转变为乐学欲望。因此,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创设新型的教学情境,正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思想在教学学科中的具体体现。我们要积极探索,大力倡导。在练习中也要体现一个“新”字。

1.1 题型新:在创设题型时,要关注学生,让他们快乐学习。如有些问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有些习题用讨论、争议的方法更适合学生的口味,除此之外,在练习中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还可以创设游戏性,娱乐性较强的数学游艺宫,脑筋转转弯、数学灯谜会,幸运大抽奖,看谁中状元等练习。在一节课里,根据教学需要如果给学生恰到好处的创设一两处快乐学习的激发点,就能克服学生厌学的心理障碍,使单调的数学习题趣味化和多样化,真正起到优化教学的目的。这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1.2 题材新:数学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因此,数学练习设计要走出数学学科,让学生去领略另外学科的精彩。设计时综合学生所学科目,确立了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情景主题为背景,适时的穿插另外学科知识,丰富发展数学的内涵,让学生学习数学学科以外的知识,从而领略数学的精彩。

2 求活——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保持兴趣

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表现在能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题目进行分析推理,从而获得不同的结果。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开放式的课堂结构,需要教师设计出灵活性较大的练习题。

2.1 空间的灵活性。我们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离开座位,教室的每个角落,每个同学都可以作为学生的练习场地与合作伙伴,也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生活与社会。作为自然科学基础课的数学只有实现回归自然,融入生活,教育的多向性目标才能实现。比如,《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是枯燥乏味的,为了激发学生兴趣,结合生活巩固这部分知识,我要求学生到生活用品超市去逛一逛看一看,或者买此所需的物品,回来后把活动过程说一说,议一议,编出相应的小数四则运算习题,再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争当“小电脑”处理遇到的各式情况。学生练习激情很高,因为这些都是学生自己发现或试过的。通过练习,还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产生成功的体验。

2.2 思维的灵活性。为了让学生在解题时保持兴趣,可给学生提供一些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设计练习不管是练习内容的选取还是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应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参考互联网上某位教师的设计,设计了了这样一道练习题:“用三根小棒,你能摆出哪些图形,数一数,有几个角?”这道题的符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为摆的方法不同,摆出角的个数就不同,使学生充分体验和感悟学习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既可以摆出平面图形,还可以摆出立体图形。既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人人都有收获。

3 求近——揭示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兴趣

“生活味浓”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练习题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应把生活实践当做学生认识发展的活水,把数学习题与生活实践紧密“链接”起来,让学生在这些来自于实际的鲜活的数学事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是快乐的。

3.1 运用生活经验,寻找练习材料。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帮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体现练习的生活化,在讲授小学数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道生活情境练习题:“超市购物”。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扮演顾客和营业员,看哪位营业员收钱、找钱既对又快,哪位顾客最会计划用钱,买到自己最需要的物品(事先准备好商品及标价)。我们不难发现,老师只要精心设计,练习无处不在。

四则运算练习题范文第6篇

“适应”是指个体与环境达到和谐关系的动态过程,表现在个体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也包括个体改变环境使之满足自己的需要。适应性学习本质上是一种适应个体学习需求的个性化学习,主要是依据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知识水平等特性适应性呈现学习内容和学习导航,同时学习者也能够自我组织,制定并执行学习计划,自主选择学习策略,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从而促进学习者的有效学习。其中,对于学习者特征,学习风格是影响个性化学习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需要考虑学习风格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并依据学习风格,运用与之匹配的教学策略。学习风格是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已有大量的学习风格理论被提出和验证,较为典型的有Keefe学习风格模型、Kolb学习风格模型和Felder—Silverman学习风格模型。其中,Felder—Silverman学习风格模型已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认可,被CS383、MASPLANG、LSAS、TANGOW等国外著名的自适应学习系统采纳,在大量实验数据的支持下,证明了其良好的适用性和可信度。它根据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和处理方法的不同,将学生的学习风格分为4组维度、8种类型,即活跃型与沉思型(信息加工维度)、感悟型与直觉型(感知维度)、视觉型与言语型(信息输入维度)、序列型与综合型(内容理解维度)[11]。在每个维度的两类学习风格中,学习者可能更倾向于某一种风格,例如,在内容理解维度上某些学生可能倾向于序列型多一点,而倾向于综合型少一点。本研究将以内容理解维度为依据设计适应性教育游戏。

二、适应性教育游戏设计

(一)适应性教育游戏设计策略不同的学习者,根据自己不同的学习风格,采取的学习策略是不一样的。因此,教育游戏应遵循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进行设计,以内容理解维度为例,在游戏界面中应该同时表现为如下设计策略,为学习者提供适应性学习导航:1.序列型知识导航学习内容主题排序的导航策略是将学习内容按逻辑划分成小的单元,采用组块的方式将学习内容按主题的逻辑关系进行排序,然后由学习者或系统控制导航过程,使学习者一步一步地按照学习内容主题的逻辑顺序进行学习。例如,使用“下一个”的控制策略,当学习者学完某一组块的内容之后,自己按或者系统自动切换“下一个”再进行接下来的一个组块内容。这种控制策略可以让学习者具有足够的反思时间,同时也减少了学习者的认知负荷。2.综合型知识导航学习内容主题采用的是全局导航策略,系统给学习者提供学习内容的整体视图,能够让学习者在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的基本结构,使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过程控制导航过程,从而使学习内容呈现过程符合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过程。

(二)适应性教育游戏结构设计模型与实现1.适应性教育游戏设计结构模型本游戏是为小学五年级学生设计的练习四则运算题,其结构设计模型,如图1所示[12]。由教师根据序列型和综合型设计游戏界面,同时组织学习内容。学习者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进行练习:一种是直接进入四则运算游戏,教育游戏默认为给学习者推荐序列型游戏界面,当然学习者也可以根据学习偏好自主选择游戏界面;另一种,学习者首先经过一个基于Felder—Silverman学习风格模型设计的所罗门学习风格量表[13],然后,教育游戏会根据测定后学习者学习风格适应性呈现游戏界面和学习内容。2.适应性教育游戏设计实现通常可以采用使用Flash、GameMaker或Scratch等软件开发教育游戏,本研究则采用Flash教学软件开发适合五年级学生练习的四则运算题。游戏学习过程为:当学习者算对一道题后,奖励1枚小红花(伴随掌声);算错没有红花(伴随鼓励声),同时学习者可以点击游戏界面自动弹出的智能MSAgent[14],它会给予学习者一定指导,帮助其完成四则练习。为了适应学习者的学习风格,本游戏基于Felder—Silverman学习风格模型采用两种设计策略:序列型四则运算游戏和综合型四则运算游戏。(1)序列型四则运算游戏:序列型学习者倾向于线性学习,愿意采用小步子学习原则解决问题,在游戏中表现为提供“下一个”的控制策略,逐渐引导学习者完成“加、减、乘、除”学习任务,如图2所示。(2)综合型四则运算游戏:综合型学习者更倾向于非线性学习,习惯先在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的基本结构,然后根据自己的思维过程控制学习导航,在游戏中表现为“加”、“减”、“乘”、“除”四项练习并排出现,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任意选择练习直至完成学习任务,如图3所示。

三、适应性教育游戏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本研究主要探讨四个问题,一是调查学生学习风格对选择教育游戏类型的影响;二是调查性别对选择教育游戏类型的影响;三是研究适应学习者学习风格的教育游戏对学习者学习效率的影响;四是调查研究影响学习者使用教育游戏的因素。

(一)实验设计本实验选取吉林省某实验小学五年级7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男生38人,女生32人,通过所罗门学习风格量表测定后,23人(男生11,女生12)学习风格属于序列型,47人(男生27人,女生20人)学习风格属于综合型。此外,为了研究第三、第四两个问题,将学生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适应学习者学习风格呈现四则运算游戏界面)和控制组(默认呈现四则运算游戏界面),每组各35人。

(二)数据结果分析1.调查学生学习风格对选择适应性教育游戏类型的影响本研究面向70名小学生调查学习风格对选择适应性教育游戏类型的影响,通过交叉表分析得出研究结果如表1所示,75.7%的学生选择了综合型教育游戏类型,仅24.3%的学生选择了序列型教育游戏类型,可见大多数学生愿意采用综合型教育游戏进行学习。此外,也可知序列型学习风格的学生73.9%选择了综合型教育游戏,综合型学习风格的学生23.4%选择了序列型教育游戏,进一步证实了综合型教育游戏比较受学生欢迎。2.调查性别对选择适应性教育游戏类型的影响本研究面向70名小学生(男生38人,女生32人)进行调查性别对选择适应性教育游戏类型的影响,通过交叉表分析得出研究结果如表2所示,38名男生中有31人选择综合型教育游戏,32名女生中有26人也选择综合型教育游戏,可见无论男生或是女生都愿意选择综合型教育游戏进行学习。此外,也可知序列型学习风格的男生中81.8%选择了综合型教育游戏,序列型学习风格的女生中75.0%选择了综合型教育游戏,同样,进一步证实了综合型教育游戏比较受学生欢迎。3.适应性教育游戏对学习效率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学生在相同学习时间内(设定5分钟),获得红花数量为评价依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探究适应学习者学习风格的适应性教育游戏对学习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如表3a、3b所示。从表3a统计信息中可以看出,实验组与对照组人数都是35人,其中实验组在规定时间内所获红花数量均值是37.80,控制组在规定时间内所获红花数量均值是33.03;从表3b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信息中可以看出概率p值是0.000<0.05,说明在0.05显著性水平上实验组与控制组中的学生能力有显著性差异,另外从两样本均值差为4.771可知,学习者在适应学习者学习风格的适应性教育游戏中学习效率更高。4.调查研究影响学习者使用教育游戏的因素教育游戏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自由、有趣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同时,对培养学习者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教育游戏目前还无法真正融入到学校学科教学中,以至于出现各类游戏产品很多,但是真正得到有效应用的却很少。排除一些人主观主导因素之外,比如,一些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对教育游戏的认识严重缺失,对于教育游戏自身的设计受哪些因素影响,这正是本文重点要研究的问题。教育游戏软件设计的好与坏,使用者的语言最有说服力。本研究主要围绕影响使用教育游戏进行学习的因素进行调查,通过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学生反馈信息,本文对其进行了梳理,总结出了四大因素,即“趣味性”、“愉悦性”、“易操作性”、“灵活性”,如表4所示。从表4数据统计可知,实验组中71.4%的学生认为“趣味性”是影响使用教育游戏进行学习的一个因素,控制组中65.7%的学生给出同样认可;实验组中65.7%的学生认为“愉悦性”是影响使用教育游戏进行学习的一个因素,控制组中68.6%的学生给出同样认可;实验组中74.3%的学生认为“易操作性”是影响使用教育游戏进行学习的一个因素,控制组中62.9%的学生给出同样认可;实验组中71.4%的学生认为“灵活性”是影响使用教育游戏进行学习的一个因素,控制组中68.6%的学生给出同样认可。由于在本研究中实验组和控制组所用的教育游戏软件是一样的,给出几乎一样的反馈也不足为奇,可以说“趣味性”、“愉悦性”、“易操作性”、“灵活性”是目前多数游戏开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公认的四要素。但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一样的游戏,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几乎没有区别的前提下,实验组和控制组却有着不一样的学习效率?”究其根本原因差别在于“适应性”和“非适应性”,实验组的学生进行的是适应学习者学习风格呈现四则运算游戏,而控制组的学生则不是。也即实验组的学生是一种个性化学习,四则运算游戏是适应学习者学习风格而呈现游戏界面,充分考虑了学习者学习偏好特性,正是因为个性化因素成分存在,导致实验组的学生学习效率要高。因此,影响使用教育游戏进行学习的因素除了上述四大要素外,更重要的还应该具有“适应性”,也正是目前多数游戏都忽略了最重要人的因素,人的特性,没有开发适应学习者学习风格的游戏,导致很多游戏即使开发出来,也不能被很好地利用,教育游戏的适应性是关键因素,即实现学习者个性化学习,教育游戏开发者一定要考虑学习者特征,才能使教育游戏被高效利用。

四“、适应性”教育游戏应用思考

中国有句老话,“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示范,我可能会记得;让我参与,我将真正理解。”“适应性”教育游戏让学习变得更“沉浸”,使呆板、无趣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情趣,这不仅实现了游戏课件根据学习者特性适应性地呈现知识内容的需求,而且也能够根据学习者根据自身学习偏好自选、定制游戏学习过程,给予学习者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做到个性化学习,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诚然,伴随着翻转课堂、在线MOOC、大数据学习分析等时代的到来,也给“适应性”教育游戏应用发展带来新思路。1.大数据时代的“适应性”教育游戏学习分析大数据学习分析能够为每一位学生都创设一个量身定做的“适应性”游戏化学习环境,通过记录学习历史数据,分析和预测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和知识掌握程度,并提供可视化的精准跟踪报告,通过条形图、扇形图等可视化方式,详细呈现学习概况、问题集中点、整体水平等数据,为教师教学或者学习者自学提供可靠的参考[15]。教师可以帮助避免课堂讲解难度过大或过小,自学者可以看到自己的努力程度和掌握水平,通过这种与自我的信息对称过程,能够让学习者感受到自我掌控的成就感。脑神经学的研究已经可以证明,当人们有自我掌控的感觉,内啡肽、催产素都会分泌的更多,一种叫做“乐观”的东西就出现了,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水平就会因此提高,展开行动和追求成就的动力相应增强。同时,学习环境向每个学生提供独特的个性化学习建议,推荐恰当的学习进度、难易适中的学习内容,满足适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学习,解决“有教无类”问题,不但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而且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智慧学习发展。2.MOOC建设中融入“适应性”教育游戏策略MOOC以其丰富的资源和开放的、随时随地的学习方式,受到渴求知识的人们的青睐。然而在众多学习者中,争取坚持到最后,获得认证的学习者所占比率很少,就其原因除了需要考虑完善MOOC平台的技术交互功能外,更重要的因素是如何在课程内容建设中进行改变。MOOC的学习应该是基于兴趣而产生的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是一种针对自己的个性化学习,也是社会化学习。MOOC的真正问题是,如何提高课程的“玩课率”而不是“完课率”。让MOOC课程发展得更有趣,学习者能在自由自在的状态下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能在MOOC课程中尽情享受与老师、同学交流互动的喜悦,让课堂自然而然充满学习的氛围,成为真正意义上(而非形式上)的学习型组织。“适应性”教育游戏策略为MOOC的建设带来福音,即形成个性化MOOC,不但给学习者带来学习愉悦,还能为不同学习者在游戏化学习中推送不同的学习知识点,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习者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提高学生个体对知识的成就感和认知程度,为降低辍学率、提升完成率提供了有力保障。3.翻转课堂与“适应性”教育游戏相融合传统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教育研究者都知道,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跟学生之间的沟通与讨论是最有效的学习。可汗学院颠覆了传统模式,开发了“翻转课堂”模式,将学习流程“反过来”,即学生在家里学,然后到学校上课跟老师和同学讨论。在“反转式教学”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然而,书本常常是无趣无味的,即使在课堂中有教师亲身指导情况下,学生都未必用心学好,何况没有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效果又是如何得到保障?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从何而来?不排除天生的好奇心驱使,但更多学生需要的是后天巧妙的引导,而书本知识或老师讲课大多缺乏因势利导,对学生的心理没有把握,不能带领他们入门;游戏却充分利用了对人性心理的认知,环环相扣,如果能在游戏中培养孩子对学科知识的兴趣不是很好吗?事实证明,情况的确如此,课后的知识学习如果是以一种游戏化方式呈现,尤其是融入了“适应性”教育游戏,在学习进行中不断获得一些小小的激励,进步越大奖励越多,同时根据自身学习进度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适应性地呈现学习内容,学习者玩出了乐趣,结果就很不一样了。比如,当学生答题正确,就会出现所获得分数,就会朝学习终点线移动更近,同时下一个问题变得更难,因此有了“适应性”。

总之,游戏互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最终实现精准化、个性化的服务。基于学生个体的兴趣、特长,取其所长补己之短,更好地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个人盲区。“适应性“教育游戏可最大限度地激发用户的内在动机,提高学生的粘性和忠诚度,进而对学习者在认知(如可以改善注意力、专注力和反应时间)、动机(如鼓励成长)、情感(如引发积极的情绪状态)等方面产生正面影响。当然,在课堂上引入“适应性”教育游戏,并不意味着纸质书籍的末路。混合式学习也并不意味着取代线下课堂。但是,“适应性”教育游戏可以通过新的技术方案来帮助解决需要时间检验的教学实践的长期问题,同时可以拥有最好的新事物和最好的旧事物。大数据时代的“适应性”教育游戏学习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回答关于评估的问题,培养孩子们的自我认知、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等元认知能力。然而,“适应性”教育游戏课程效果好,需要教师付出得更多,同时也意味着教师要有更高的水平。一个主题怎样展开,需要设计哪些活动,如何使活动更具有整体性、综合性,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发展情况、学习风格偏好等学习个性特征进行调整,都要靠教师动脑筋把握。正如英特尔公司董事会主席贝瑞特博士曾说“计算机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

五、研究结论

四则运算练习题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运算能力;算理;途径

运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运算存在于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它作为最基本的一项技能,不仅影响和制约数学学习的进程和质量,也影响和制约其他自然学科学习的质量,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也很大。

一提到运算能力,很多教师总是习惯性地把它与计算速度联系起来,其实这个理解是有偏差的。运算能力首先是会算和算正确,但会算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理解运算,还要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因此,使学生会算和算正确非常重要。作为数学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提高兴趣

兴趣是学生向上的源动力。新课标要求“使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因此,在运算教学中,仅把运算作为专门的技能来训练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应想方设法,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有了情境,计算题就有了生命力。如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乘整数的运算”就是围绕计算有多少个苹果的情境展开的,这样,学生就能触景生情、触景生需、触情生思,才会感到计算的价值和现实意义,才会把计算当作解决问题的手段,从而寓教于乐,使枯燥的运算变得富有生机。

1.注重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四则运算意义的过程

理解运算本身的背景是提升运算能力、讲清算理的很重要的一个支撑点。在义务教育阶段,运算能力的培养、发展要经历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法则到算理,最后由常量到变量的过程。在运算意义的教学中,应突出从具体问题抽象出四则运算意义的过程,强调对问题实际意义和运算意义的真正理解。关于除法运算的教学,我们可以设计“分一分”的活动,通过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为抽象出除法的概念奠定基础。

活动1:8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可能分到几个?如果平均分给2只猴子呢?用圆片代替桃子分一分。

活动2: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几个?如果每个盘子里放2个,可以放几盘?

活动3:把20块糖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分到几块?把100根小棒平均分给你们组的小朋友,说一说可以怎么分,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

通过上述一系列“分一分”的活动,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初步感受如何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部分,由具体到抽象,既使学生有机会不断地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探索方法,理解算理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教师要善于选择多种方式。常用的理解算理的方式有实物模型、直观模型等。实物模型指具有一定结构的实物材料,如“元、角、分”等人民币,“千米、米、分米”等测量单位;直观模型指具有一定结构的操作材料和直观材料,如小棒、计算器、方块图或点子图。如,在“分数乘分数的运算”教学中,我们可用长方形图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分母乘分母,分子乘分子”的计算方法。

3.充分利用学生的困难和错误

在学生出现学习困难和错误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困难和错误采取理解的态度,并发现其中的原因和积极成分,把困难和错误当作生成性资源来利用。学生在计算中的困难和错误往往与他们对数的运算意义理解不深有关。如在进行分数的加减运算时,学生需要理解分数是分数单位的累积。因此,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意义理解的教学;另一方面,当学生计算出现困难或错误时,教师要注意学生是否理解相应的数的意义和运算意义。

4.合理设计练习

要形成一定的运算能力,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练习的设计包括练习的题目、练习的形式、练习的数量、练习的时间等的合理安排。为了科学地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教师要进行必要的研究,如学生技能形成的主要阶段、学生的常见困难和错误、运算技能的关键点、运算中的重点题目等。然后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练习。

二、增强信心,养成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许多学生虽然理解并掌握了运算法则,但常常会发生错误,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教师必须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运算前,教师要求学生对所抄的题目进行认真校对,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再确定运算方法。

2.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

要求学生书写工整、书写格式规范。同时,能口算的要口算,不能口算的要认真笔算。在使用草稿纸时,要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书写。

四则运算练习题范文第8篇

一、分数的意义

分数的意义这一节是学生在借助直观图形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从感性到理性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分数的 过程,学生只有清楚地理解分数的意义,才能进一步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认识真分 数、假分数以及带分数,并学会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的互化,同时又为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进行 分数意义的教学时,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图形,处理好操作、直观、表象、概念之间的关系,使学生通过多 种实例清楚地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好三个概念。

(一)理解“平均分”

“平均分”是认识分数意义的基础,要使学生深刻理解,防止“平均分”与“分”混淆。教师在提供教例 时,要突出“平均分”这个特点。组织练习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均分和不均分)、画图(把图形等 分)、操作(分小棒、折纸片)等,不断提高学生的均分意识。

(二)理解单位“1”

单位“1”这个概念学生较难理解。因为它具有:①概括性,即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一件东西、一个计 量单位,也可以表示一个概括起来的整体。如一个班级的人数,一年粮食总产量等。②可分性,即可以根据需 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从而得到所要取的份数。③相对性,即每个分数表示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是相 对而言的。如把半块饼看成1/2,它的单位“1”就是一块饼。如把4块饼看成一个整体(单位“1”),那么一块 饼就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1/4)了。单位“1”是根据对象范围来确定的。教学时,应启发学生用辩证的观点来 认识单位“1”。可以多举些实例,如,“完成全年计划的3/4”、“男生占全班人数的4/7”、“耕地面积的5 /7种水稻”等让学生辨别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

(三)理解“分数单位”

“分数单位”这个概念十分重要,它是进行分数大小比较,以及假分数、整数、带分数互化的依据,又是 学习同分母、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分数单位不像自然数的计数单位那样固定,它是随着单位“1”被等分 成的份数变化而变化的。教学时,可以通过一些图形的比较,让学生认识不同的分数单位,也可多让学生判断 某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并说出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二、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学习约分和通分的理论根据,而约分、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所以分数的 基本性质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掌握好分数与整数除法的关系,联系整数除法的商不变规律是帮助学生更好地 掌握分数基本性质的关键。其教学过程试作如下设计:

(一)以旧引新

1.用分数表示下列除法算式的商。

3÷4 5÷8 7÷12

2.填数并说出依据。

3÷4(3×__)÷(4×2) 6÷8=(6÷2)÷(8÷__)

3.设疑:既然分数与整数除法有如此密切的关系,而整数除法中有“商不变”的性质,分数是否也类似的 性质呢?

【说明:利用旧知识的迁移,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疑启发,以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激发学生 的学习动机。】

(二)探索规律

1.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感知分数的基本性质。

①在下列三个大小相等的长方形中画阴影分别表示出3/4、6/8、9/12。

─────┬─────┬─────┬─────

  │ │ │ │ │ (3/4)

─────┴─────┴─────┴─────

──┬──┬──┬──┬──┬──┬──┬──

│ │ │ │ │ │ │ │ │ (6/8)

──┴──┴──┴──┴──┴──┴──┴──

─┬─┬─┬─┬─┬─┬─┬─┬─┬─┬─┬─

│ │ │ │ │ │ │ │ │ │ │ │ │ (9/12)

─┴─┴─┴─┴─┴─┴─┴─┴─┴─┴─┴─

②根据上图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

3/4=( )/8 3/4=( )12 3/4=6/( )=9/( )

6/8=( )/4 9/12=( )/4 9/12=6/( )=3/( )

2.引导观察,寻找分子和分母的变化规律。

①提出疑问: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为什么它们会相等呢?

②引导学生观察第一行等式。问: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起了怎样的变化,怎样才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呢?让 学生讨论小结: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③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等式,可以从中发现什么规律。让学生讨论小结: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3.归纳小结,形成概念。

①谁会把刚才从一、二两行等式中发现的规律合并起来,说成一句话?(略)

②组织讨论:“相同的数”能否为零?为什么?当纳出完整的概念:“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者除以 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说明:教师先提供直观图让学生自己操作感知,接着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实例观察与比较、探索与 思考的基础上,自己发现、当纳总结出一般的规律。这样,让学生参与概念形成的整个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 的学习主动性,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他们对新知识的探究能力。】

(三)初步运用,巩固新知

1.如图的阴影部分是这个圆的1/2。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还可以说阴影部分是整个圆的几分之几?2/4、 3/6……

(附图 {图})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使等式成立。

2/3=2×3/3×=/ 8/20=8÷/20÷4=/

3.提问:“在分数基本性质的表述中,哪几个调整特别重要?”(“都”、“相同”)

口答:下列等式成式吗?为什么?

5/6=5/6×2=5/12 9/16=9÷3/16÷4=3/4

8/10=8×1.5/10×1.5=12/15

20/32=5/8 3/7=15/21 20/30=1/10

4.在( )里填上适应的数。

 2/5=( )/25 20/28=( )/7 3/8=( )/32=6/( )

5.把1/2和10/24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课本的例题) 1/2= 10/24=

【说明:知识只有通过具体的运用才能转化为技能。第1、2题是基本练习,主要是帮助理解概念,初步形 成技能。第3题在引导学生注意概念中某些重要字眼的基础上,拟从正反两个方面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同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接着通过4、5两题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分数基 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而大小不变的分数的方法,从而实现课时目标,又为今后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 分和通分以及分数四则运算打下良好基础。】

(四)课时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整数除法有商不变的性质,而分数也有分数的基础性质。它们的实质是 一样的,只不过一个在除法里适用,而另一个在分数里适用罢了。我们还学会了运用这个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 指定分母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学好这些,今后进行分数四则运算就方便了。

【说明:通过课时总结,回答了课初提出的疑问,使学生对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

(五)独立作业和发展性练习

1.独立作业:(课本的练习题)

2.找朋友 ───── ── ────── │3/4 ││80/100│ │3/8 │ │ 1/7││ 18/30 │ ───── ── ────── ── ── ── ── ─── │3/21│ │ 3/5│ │6/8 │ │ 4/5│ │15/40 │ ── ── ── ── ───

3.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