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奥林匹克的精神

奥林匹克的精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奥林匹克的精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奥林匹克的精神范文第1篇

一、奥林匹克精神及其教育价值

1.奥林匹克精神概述

奥林匹克是全世界的体育盛会,其赛事的参与者和观众都在比赛中尽情地展现自我,宣泄情感、释放压力,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奥林匹克精神包括通过体育运动来促进全世界的和平与友好,提高人们对运动的热情,起到全民健身的宣传作用。现代奥运会的口号从“更高、更快、更强”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绿色奥运、人文奥运”,无不体现着奥林匹克精神的不断丰富。

2.体育及奥林匹克精神的教育价值

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其既有着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求,想要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又有着旺盛的精力。在这一关键时期,学校的体育教学就成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活跃舞台。

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竞技与友好,将奥林匹克精神渗透到高中体育的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传播体育文化,强健学生的体格和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奥林匹克精神蕴含的人文关怀对高中体育教学也有着重要启示。

二、高中体育融入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践研究

既然奥林匹克精神对高中体育教学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那应当如何将奥林匹克的精神与高中体育教学结合起来?在这一方面,笔者所在的学校也有不少的实践探索。

1.奥林匹克精神与高中体育教学目标的结合

高中体育教学的目标要进行拓展,融入“人文奥运”和民族教育等理念。人文奥运注重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播来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在我校的具体实践中,就进一步凸显了高中体育教学目标的人文性。

此外,高中体育的教学还应当包括对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我校将民族精神教育纳入了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框架之内,充分挖掘了奥林匹克精神中的民族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以奥运精神和民族精神陶冶情操。

2.深入探索奥林匹克精神,丰富高中体育的教学内容

笔者所在学校,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入地探讨了奥林匹克精神的丰富内涵,在此基础上对体育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创新,比如将广受学生欢迎的奥运项目加进了体育课堂教学之内,丰富了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在这一过程中,笔者所在的学校作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如在全校范围内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学生对奥运项目的了解情况和兴趣程度,为学校开展何种有实践意义的体育项目提供了参考。

此外,本校还对基础型课程进行了改造,合理增加了一些奥运项目。按照《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和学生对奥运项目的兴趣和了解,相应的开设了一些和奥运有关的拓展性体育项目,为学生强健体魄、磨练心志等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比如本校开设了武术、体操、篮球、排球等奥运项目供广大学生选择,并增添了和奥运项目的比赛的规则介绍,教师在进行有关的理论讲解时还加入了奥运冠军等的风采展示,进一步弘扬了奥林匹克的精神,提高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

3.以奥林匹克精神创新体育教学的方法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融入奥林匹克精神肯定离不开体育教学方法上的创新,这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教学手段等多方面。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以“知识传播、启发、展示演练、交流评价”等来开展体育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奥林匹克运动、弘扬奥运精神和自由交流的平台,取得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根据对学生进行身体测评,以奥运项目的标准,为学生提供科学健身的方案。比如教师为班级学生提供身体锻炼、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频率等方面的指导,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除此之外,在本校的体育教学创新实践中,教师们采用了多媒体来辅助体育的理论教学,提升了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和课堂教学的效率,受到了学生的追捧。比如在体育理论教学中,笔者从网络搜集了许多展示我国奥运健儿风姿的图片,在奥运风采的环节时以多媒体进行展示,并加入了我自己的生动点评和看法,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了体育的精神。

4.创新高中体育的组织方式

奥林匹克精神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显现还体现在组织方式上,我们围绕教材的内容,精心设计和组织了许多体育活动。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里,体育教师在上课时组织包括篮球练习、体操比赛等在内的体育项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在课外,我们将奥林匹克精神以生命教育相结合,唤起了学生珍爱生命,强健身心的意识。

此外,我们还开展了全校范围的“奥运风采,中国情怀”的一系列活动,进行了世界奥运风采的主题展示,其中包括奥运的历史、发展和我国的奥运进程,在广博学生知识、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加强了民族精神的教育。

奥林匹克的精神范文第2篇

Abstract: It is important for training the senior specialists for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to promote the Olympic spirit, guide young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world outlook, enhance the ability to resist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market economy and the erosion of capitalism and the decadent ideas of feudalism.

关键词:奥林匹克精神;奥运会;思想品德

Key words: Olympic spirit;Olympics;ideological and moral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299-02

0引言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积极的转变,利益观念、竞争观念、平等观念、自主观念、效率观念等崭新的思想观念开始形成。市场运行出现以物化结果论成败,以成败论英雄的规则。以“成败论英雄”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衡量某一个经济组织或个人获得成绩的标准,金钱成为衡量事物的重要的甚至唯一的标杆。由于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因思想不成熟,社会生活经验不丰富,使在这一变迁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政治信仰迷茫、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1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极为紧迫重要

市场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培育人才,首先要育好人。由于我国当前处于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市场运作法规和秩序尚不健全,加之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使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出现不少问题,部分大学生存在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的实用主义人生价值观、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的利己主义人生价值观、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重奢侈享受轻艰苦奋斗。部分大学生有很强的成才愿望,但深究其成才动机的主导思想却是自我价值与自我奋斗,与党的培养人才的目标有较大差距。此外,部分大学生缺乏学习动力,主动性差,缺乏勤奋刻苦、勇攀科技高峰、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决心和恒心。诚信缺失:在当今的大学校园,不讲诚信之人,并不鲜见。道德缺失:在个人行为举止方面,有些大学生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随意性。文化教育方面的高素质与个人品德修养的低下形成强烈的反差,“才”高而“德”薄。社会责任感缺失:在自我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天平上,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十分注重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裕。有的人甚至为了实现个人利益,不惜损人利己、见利忘义。在人生观上,认为人生就是实时的享乐,不必承担什么责任。培育未来人才,首先要培育出他们的“高尚品德”。但是,我国目前大学生出现了数量增长与整体修养素质下降的明显反差、道德素养缺失等现象与问题。因此,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极为紧迫。对大学生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它对于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抵御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及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使之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2第29届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我国人民的积极影响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本国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合法席位,为中国体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国际舞台,促进了中国体育和社会的发展,而且对奥林匹克运动也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期盼。开幕式上当大型电子屏幕现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国人宽大、好客、包容的文化尽在其中。而在拥有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4亿青少年的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奥林匹克理想和精神也得到更广泛的普及和发展。总书记指出,要通过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增进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展示中国人民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通过这次奥运会,中国人更好地培养一种奋发向上的生活方式。中央文明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组组长张英伟说,2008年是中国民族精神充分展现、国家意识进一步增强、人民素质大提升的一年。奥运是最生动、最具体、最现实、最有力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奥运会不是单纯为了体育竞技而竞技,其真正意图在于推广崇尚健康体魄和高尚品行的理念,同时学习发扬奥运精神,学习奥运健儿的勇于奉献,甘于寂寞,乐于付出的精神。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民族的奥运精神,进一步激励青年学生参与竞争,胸怀抱负,热情奉献,开拓创新,当国民表率,做社会栋梁,关注祖国、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北京奥运会对于中国的发展,对中国人民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北京奥运的教育功能更是在提升中国人民的自信、自强和文明素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3奥林匹克运动对人类的促进作用

奥林匹克运动是一项提倡挑战他人、超越自我、顽强拼搏的运动。奥林匹克运动以文化为载体、以体育运动为手段,具有多种教育和文化娱乐的功能。奥林匹克运动强调教育的价值,不是以奥林匹克运动去推行竞技运动,而是把竞技运动纳入教育,进而把教育纳入人类文化和生活过程之中。通过参与奥林匹克运动这项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人的体质,还可以培养人坚强的毅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激励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培养人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精神,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奥林匹克运动强调相互了解、友谊、团结,能够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和精神境界。真正成功的人士并非是那些最聪明,学习最好的人。一个人要想成功,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吃苦耐劳的毅力,自我成功的动机和团队合作的习惯,而这些在体育锻炼中可得到最有效的提升,通过体育运动,增强人的体魄、意志和精神,使人获得全面、和谐发展。奥林匹克运动充分发挥了体育运动的多种功能,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体育的范畴,奥林匹克运动不仅构成了现代社会所特有的体育文化景观,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愉悦人们的身心,更以其强烈的人文精神催人奋进。奥运会是奥林匹克运动最重要的活动,奥运会不是单纯为了体育竞技而竞技,其真正意图在于推广崇尚健康体魄和高尚品行的理念。奥林匹克不仅促进人的健康发展,而且教育和培养人的德性品质。奥林匹克运动是世界人民通过体育盛会实践美好理想、传播和平意愿、学习运用真善美理念的最好学校,它为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树立了一个公平对待、宽容学习、和平友好的样本,其宗旨体现了人类对世界秩序的关怀和对真善美理念的追求。

4奥林匹克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追求自强、公正、宽容与和平的象征。将奥林匹克精神运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它即成为一种人生的目标指南,成为一个人精神上的追求。在培育一个人才能之前,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出一个人良好的思想品德。大学生荣辱观意识的缺失在社会转型期,面对价值多元化的趋势,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有的大学生不以荣为荣,不以耻为耻,甚至以耻为荣,荣辱颠倒。而奥林匹克不仅促进人的健康发展,而且可以教育和培养人的德性品质。奥林匹克的口号是:“更高、更快、更强”。这不单单是对体育精神的一种诠释,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大学生要学习的,正是这种“自信、自强、自尊”的精神。自信心的缺乏,会使一个人丧失许多机会。奥林匹克精神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奋斗原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灵魂。“更快、更高、更强”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进取、永不止步的奋斗精神。奋斗精神是人类的内在力量,也是人类的重要品质。现在大学生在优越坏境下怕吃苦头,受不了委屈,一点小挫折就心灰意冷,不知所措,心理素质较差。加强挫折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积极引导和增强当代大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通过奥林匹克精神教育来增强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自觉性以培养出他们良好的职业素质、艰苦创业、敢于吃苦、乐于奉献的良好品质。奥林匹克精神强调重在参与、不畏失败。重在参与的精神所产生的教育意义,使奥运选手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正确对待自己和对手,48岁的短跑女运动员奥蒂,已经参加了七届奥运会,始终和金牌无缘,但一直没有停止在跑道上所追逐的梦想。倔强、不服输的奥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重在参与的奥林匹克精神作出了完美的诠释。奥林匹克精神要求人们具有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仅体现在体育比赛中,也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日常工作中,日常学习中。这种精神也是人类自强不息、克服并战胜一切困难、自我觉悟的支柱。有许多运动员之所以取得了成功,靠得不仅仅是强壮的身体和丰富的经验,而是顽强的意志。缺乏经验、体不如人,但最终靠顽强的意志战胜对手的人不乏其数,带伤坚持到最后的运动员也比比皆是。北京奥运赛跆拳道场上,中华台北的跆拳道选手苏丽文在比赛中受伤还继续比赛,她用一条腿坚持到了最后一秒钟,虽然她输了比赛,但她顽强比赛赢得全场的掌声。苏丽文用她的行动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的真正含义。皮埃尔·德·顾拜旦坚韧不拔的精神比取得金牌更让人们感动。做一个坚定的爱国者,是当代大学生的神圣使命。

5总结

奥林匹克运动具有极强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它之所以长盛不衰,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将人的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上升为一种人生哲学。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是主导体育运动与教育、人性、社会文化发展相结合的崇高精神。锻炼身体素质,磨练精神意志,坚定大学生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到底的决心,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团队合作意识,为传播、发扬奥运精神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奥林匹克精神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营养,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与情操,使之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真正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树荫.奥林匹克精神之礼赞——写在北京奥运会到来之际[J].观察与思考,2008,15.

[2]田建国.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分析[J].理论前沿,2000,06.

奥林匹克的精神范文第3篇

[关键词]奥林匹克精神 大学生 德育

当代高校大学生大多是1980年后出生的年轻人,社会进步在使其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利益意识和效率意识日益增强的同时,也使他们在价值取向上面临一些严重的问题,比如个人主义、拜金思想、享乐主义以及诚信危机等。这从侧面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德育教育上还存在种种缺失。奥林匹克运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奥林匹克精神有着强大的教育功能,可以为修正高校德育提供正确的价值取向,为高校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相结合提供新的思路,并为高校德育体系多元化提供新元素。

奥林匹克精神及其教育内涵

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先驱者恢复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就是想用奥林匹克精神来教导人们在心理、身体和精神上和谐发展,进而实现与社会和自然的融合。《奥林匹克》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互相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包括参与原则、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友谊原则和奋斗原则。参与原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首要原则,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理想、原则和宗旨。奥林匹克运动同时是一项倡导挑战与竞争的社会活动,可以这样说,竞争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形式,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形式之一。它促使人在竞争中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他人,不断进取。竞争就需要公平公正,公正原则是参与奥林匹克竞争的基本行为规范。奥林匹克精神承认一切符合公正原则的优胜,反对一切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友谊原则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奥林匹克运动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竞技体育活动,其最终目标是要通过体育活动的方式,使人们增进了解和加深友谊,进而达到促进世界和平进步的目的。

奥林匹克教育的渊源和内涵。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规则制定到项目实施,都体现了和平、友谊、公平竞争和拼搏奋进的精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宣扬的思想与古代希腊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在复兴古代奥运会之初就借用古代奥运会的形式将其实质定格于教育,在人本主义至上奥林匹克精神指引下,欧洲教育家们在博爱的理念基础上逐渐归纳出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并促进了奥林匹克主义的形成。从某种程度上讲,顾拜旦创立的奥林匹克主义是一种源于体育的生活哲学。奥林匹克精神所宣扬的公平、友爱、尊重、理解和奉献等价值观所具有的生活示范教育价值远远超越了体育运动本身,是对人类生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追求。正如顾拜旦在第一次讲演中所说“奥林匹克主义可以成为培养道德高尚和心灵纯洁及锻炼身体耐力和力量的学校。”

奥林匹克精神融入高校德育的必要性

互相了解、友谊、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当代很多大学生自我意识强、个人主义价值观严重。在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期――大学时期,如果没有有效的德育来引导,很可能会使他们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带有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的不良思想倾向,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互相了解、友谊、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恰好是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和团队精神的理想德育素材。例如参加和观赏集体体育项目可以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相互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和集体荣誉感,体会到个人与集体相互依存的关系。高校德育教育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进行有教育意义的阐释与运用,促进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形成。

公平、公正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是大学生树立诚信思想的思想教材。当代社会很多人由于欲望的无止境和各种利益的驱动而漠视法律,坑蒙拐骗、弄虚作假、不守信用、高科技犯罪等思想和行动,形成了知识对道德的背离。这种背离需要用正确的观念加以纠正。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的新奥运格言把“更纯洁”放在首位,也体现出奥林匹克运动公平公正的重要性。事实上,体现奥运精神的这一原则早已经超越了竞技体育范畴而成为我们所应遵循的基本规范。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普及,利用奥林匹克精神对大学生进行公平竞争原则、规则意识和诚信原则的教育显得非常必要。

拼搏、奋斗和进取的奥林匹克精神可以培养新一代大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当代大学生是在家庭和父母的关爱下成长起来的,缺少生活的磨练,往往只知享受,不知创造,缺乏吃苦和奋斗拼搏的精神。奥林匹克格言“更高、更快、更强”是国际奥委会对一切属于奥林匹克运动的人们的号召,鼓励他们在奥林匹克精神指导下前进。奥运会上无论是年轻有为还是大器晚成,每一枚奥运奖牌都是运动员经过无数艰辛和汗水换来的,应充分挖掘奥运冠军成功背后的艰难历程,激励当代大学生的拼搏、奋斗激情,引导他们理性思维,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奋斗观,把创造生活和享受创造过程中的快乐结合起来。

奥林匹克精神为高校德育体系多元化提供新元素。奥林匹克精神以其丰富的人文精神给道德弱化的现代社会带来一股新意,大学校园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园地,在大学德育有效性的弱化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更加需要这股新意的融合。奥林匹克精神可以把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价值融人大学的德育体系之中。同时高校也应积极塑造良好的人文德育氛围,将奥林匹克精神引人大学校园生活实践。如高校可以将开展体育赛事作为德育模式的组成部分之一,以使学生在体育竞赛活动中,切实体会到奥林匹克的精神所在,受到奥林匹克精神的感染,真正实现将体育与教育结合在一起的奥林匹克宗旨。从而最终改变传统德育模式以教师为主、忽视德育主体的倾向,增强高校德育的兼容性和与时俱进的功能,使高校德育向具有开放性、选择性的多元化方向开展。

如何发挥奥林匹克精神的德育功能

通过调查发现,多数学生是通过电视和报刊杂志来了解奥林匹克人文知识的,网络利用率较低;教师在奥林匹克人文知识传播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广播、书籍阅读、同学和其他途径的利用率较低。这说明目前各学校还是将电视、报刊等作为主要传播途径,虽然也通过教师传播奥林匹克人文知识,但通过开展系统的课程来传播奥林匹克人文知识的做法仍不足。其他诸如讲座、知识竞赛、学术报告、沙龙等途径则少之又少。

在奥林匹克人文课程设置方面,41.7%的被调查学校是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的;23.6%学校将其设置为必修课,大部分集中在一个学期30~36课时之间;34.7%的院校以讲座形式进行。大多数院校的课程设置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只有部分学生(尤其是体育院校的学生)能够接触和接受奥林匹克人文教育,反映出学校对学生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此外,在硬件设施上,电视等传媒工具的缺乏导致了学生无法接受直观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对奥运的兴趣。各高校有

必要开展全方位的奥林匹克教育活动,尤其是充分发挥奥运匹克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

高校应努力做到将奥林匹克教育融入大学体育课程体系中,成为德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据调查,国外很多高校把奥林匹克运动教育作为学生修身、养德的基本教程,主要是通过各种奥林匹克的书籍、读本等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而不是空洞的思想道德教育。此外,他们还把奥林匹克教育和奥林匹克精神的本质理念融入到各种形式的活动之中,使学生真正感受和吸收奥林匹克运动的精华,从而达到身心素养的提高。在我国高校中,只有一些体育院校开设奥林匹克运动方面的课程,教学内容也仅仅局限于对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简单介绍,把奥林匹克精神和思想道德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课程和活动极少。笔者建议,在非体育院校的高等院校现有的人文社科课程中增加奥林匹克人文教育内容,比如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适当阐释奥林匹克精神及其现实意义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作用。

高校应通过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把奥林匹克教育与德育实践结合起来。高校应通过建设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达到对大学生的行为和品德产生积极影响的价值教育的目的。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很多高校都举办了各种奥林匹克文化与教育活动,但这对大学生来说,接受的途径和深度远远不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有意识地把奥林匹克精神融入到各项校园体育文化中去,通过实践活动让奥林匹克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使大学生在价值取向、道德修养、文化品格等方面受到熏陶并得到提高。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蓬勃发展势头和广泛的影响力,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零距离接触等给我们的高校德育教育带来极为难得的机遇。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负面价值取向需要高校德育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而奥林匹克精神所具有的教育功能是矫正当代大学生不良价值取向的重要手段,是弥补当前高校德育有效性弱化和缺失的重要途径。因此,笔者认为把奥林匹克精神引进高校德育有其必要性。(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本文为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资助经费青年专项课题《MOSSTON发展模式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证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08120034)

注释

奥林匹克的精神范文第4篇

[关键词]奥林匹克运动 大学生 体育教育

现在,奥林匹克运动已经风靡世界,我国也圆满举办了第二十九界奥运会。在2008这个奥运年里,什么是奥运匹克精神,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为2008年中国北京奥林会做出的贡献,已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作为一名老师做好本职工作,向学生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应该是适应这一形势的最好做法。笔者就此议题谈一些个人的浅见。

一、奥林匹克运动的概念及其内涵

1.奥林匹克概念。《奥林匹克》(1991年)为奥林匹克主义定义为:“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它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奥林匹克所要开创的人生道路,是以奋斗中所体验到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育作用和对一般伦理基本原则的尊重为基础的。”

2.奥林匹克运动的内涵。我们可以将奥林匹克精神理解为:提倡人的身、心和精神的全面发展,提倡把体育和文化、教育融为一体,提倡人生的奋斗精神,提倡学习社会规范,树立社会榜样。

奥林匹克运动具有直接的教育功能。奥林匹克主义将教育作为核心内容置于首要地位。顾拜旦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者们认识到,要使体育运动发挥其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功能,实现其改造社会的目标,就必须使体育与教育融为一体,与文化紧密结合。在竞技运动中,青少年得到发展的不仅是发达的肌肉、匀称的肢体、机敏的头脑,还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社会功德。

二、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原则体现

为了使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化作指导人们社会实践的准则或原则,笔者认为,这些准则或原则可以分别表达为:参与原则、竞争原则、公平原则、友谊原则、奋斗原则。

1.参与原则是奥林匹克的第一项原则。因为只有参加奥林匹克运动,才能实现奥林匹克精神。所以,“参与比取得胜利更重要”,这是一条被世界各国运动员和广大群众广泛接受的口号。

2.竞争原则表明,奥林匹克运动是一项倡导竞争的活动。参加奥运会的人,必须树立起敢争高下的竞争意识,敢于向世界强手和世界先进水平挑战,绝不能仅仅是参加一下,玩玩花拳绣腿,拿拿花架子,而要高高举起“更高、更快、更强”的大旗,不断超越自己,超越他人。

3.公正原则,是指奥林匹克的竞争必须服从公平竞争、公平竞赛的要求,遵守规则,决不做假。服用兴奋剂、收买裁判、挖墙脚,使黑绊之类,都是见不得人的鬼把戏,奥林匹克的竞争必须是堂堂正正、光明磊落。

4.友谊原则,是指奥林匹克必须力争达到“和平、友谊、进步”的目的。奥林匹克不仅是一项单纯的体育运动,还要通过体育的手段,使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不同肤色、不同的人们走到一起,相互交流,增进了解和友谊,进而达到世界和平进步的目的。

5.奋斗原则,是指参与奥林匹克运动要有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处变不惊、顽强拼搏、奋斗到底的精神。这充分体现了一切艰难险阻都不在话下,“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英雄”“脊梁”精神。

这五项原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参与原则是奥林匹克的前提,竞争原则是奥林匹克的活动形式,公正原则是奥林匹克的行为规范,友谊原则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最终目的,奋斗原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灵魂。

三、奥林匹克精神对大学体育教育的作用

1.教育本身的要求。体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了培养和造就大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贯彻“素质教育”和“全民健身”的精神,体育教学应该,必须贯彻奥林匹克精神。

2.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奥林匹克精神提倡人的身、心和精神的全面发展。这正是我们当前体育教学中大力提倡的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要生理健康,而且要心理健康,由于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长时期被我们忽视,已经成为我们教育的薄弱环节,广大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有的青年学生因为承受不了学习的压力,悲观失望,情绪消沉;有的青年学生长期依赖家庭,处人、处事能力低下,有的青年学生在求学、就业、入党等问题上不如意,情绪不稳,心态不平衡;有的颓废堕落,甚至自暴、自弃、自杀、出走,等等。我们要通过体育教学过程,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引导青年学生求上进,积极进取,振奋精神,调整心态,达到身、心和精神的协调发展。

3.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奥林匹克精神提倡体育和文化、教育融为一体。当今的体坛,特别是像奥林匹克这样的世界性体坛,是一个渗透力很强,覆盖面极广的文化交流场所。各民族文化都在这里竞争、交融,供人们选择。被视为当代体育主体文化的竞技运动在征服世界每一个角落。金发碧眼的绅士淑女在舞枪弄棒,黑发黄肤的姑娘闯进欧洲人的“智慧体操”的殿堂,这种文化、艺术、教育、思想的交融,恢弘璀璨,这些无疑是体育教学的食粮、软件,也只有通过我们的体育教学,才能使奥林匹克的精神被青年学生认识、理解、接受并发扬光大。

4.坚强意志品质的源泉。奥林匹克提倡人生的奋斗精神,培养一批又一批社会的脊梁。敢于竞争,敢于向世界强手发起进攻,敢于向世界先进水平挑战精神的培养,是离不开体育教学及其各种比赛活动的,不断的超越自我,超越他人的拼搏精神,也只有在体育教学活动的各种赛场上才能表现得明显、突出。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百折不挠、顽强拼搏,奋斗到底的优秀品质,也是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育意志品质培养的核心内容。相互协调的团队精神的形成,也恰恰是我们体育教学要帮助学生树立的优秀品质之一。

四、开展大学体育教育中的奥林匹克精神教育的形式

1.在进行体育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奥林匹克精神的渗透。对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敢于竞争,勇于拼搏,锲而不舍的精神予以肯定的表扬,特别是那些先天身体素质条件不好的学生更应该多多鼓励其参与运动的积极性,改变以往身体素质好一切都好的评价方式,把运动精神表现也纳入考评范围。

2.开展内容丰富的可与体育竞赛活动,丰富学生的可以生活。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本质是身体、心理和精神的和谐发展,通过举办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真正内涵,只有参与才能体会,才有可能增强体质。

3.大力宣传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大学生是一个乐于接受知识的群体,利用校园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进行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知识的普及,会大大提升加深大学生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不仅存在与在运动场,而是存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是时时刻刻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大学的体育教育,要很好地学习、理解、贯彻、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体育教学才能富有时代精神,与时俱进;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应该指导大学生的体育教育,大学生的体育教育也离不开奥林匹克运动精神。

参考文献:

[1]奥林匹克百科全书编委会.奥林匹克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奥林匹克出版社,2001.

[2]余仰涛,张文军.论体育运动的思想政治工作资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奥林匹克的精神范文第5篇

【关键词】奥林匹克思想体系 主义 精神 宗旨 格言

【中图分类号】G8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214-02

在现代社会中,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引发出大大小小的社会活动,其中不少风行一时,继而销声匿迹。而奥林匹克运动历经百年却愈加蓬勃兴旺,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使奥林匹克运动有了一个比较坚实的思想基础,使各种奥林匹克活动有了明确的指导方针。从某种意义上讲,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体系构成了这一运动的灵魂,这一运动的一切活动都是由奥林匹克思想体系产生出来的,一切特征也都是基于奥林匹克思想体系而逐渐具备的,离开了对奥林匹克思想体系的了解,我们对奥林匹克的认识就会流于表浅。

一、不断完善的奥林匹克主义

研究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奥林匹克主义一词最初是由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提出的。顾拜旦深切的感受到现代竞技运动有了较先进的手段,但却缺少一个哲学基础和高尚的目标,因此他试图以“奥林匹克主义”来弥补这个缺陷。但是,尽管顾拜旦在他的讲话后的文章中大量地使用“奥林匹克主义”一词,但是他却从未对这一概念作出一个明确的定义。

现行的《奥林匹克》对奥林匹克主义作了比较全面的表述,“奥林匹克主义是将人类的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它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奥林匹克主义所要建立的生活方式是以奋斗中所体验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和对一般伦理基本原则的推崇为基础的”。

二、奥林匹克主义的主要内容

1.奥林匹克主义的中心思想是人的和谐发展

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持续了数千年的农业社会的图景逐渐为城市代替。劳动力高度集中的大机器,使人类社会在短短一百年间创造出了比其历史上全部生产的总和还要多的财富。但是工业化社会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给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等诸多方面又都造成了新的严重威胁。精细的分工、紧张的工作节奏、复杂的社会关系、多重的社会角色和激烈的社会竞争不仅使人的体质下降,身体各部分发展失调,而且由于精神压力增大,导致心理失衡。城市化所带来的种种社会弊病和生态弊病,使人际关系变得淡漠,社会道德水平降低,社会丑恶现象丛生,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化。因此,新的社会条件对人类身体、心理和社会道德提出了严峻地挑战。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具有时代性的社会问题。奥林匹克主义及时将解决这一社会问题,作为自己的基本立足点,想通过奥林匹克运动来解决这一问题。

2.体育运动是实现人的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要使人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需要具体的途径。奥林匹克主义选择的具体途径是体育运动。《奥林匹克》明确指出:“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们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和平的社会。”

3.体育运动必须与教育、文化相结合

奥林匹克主义还总结道,要想使体育运动发挥其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功能,实现其改造社会的目标,有两个前提条件必须满足:这就是与教育融为一体,与文化紧密结合。

三、促进世界和平的奥林匹克宗旨

奥林匹克运动是在奥林匹克主义指导下的一种国际性的社会运动,它的目的并不限于促进这一运动的参加者个人的发展与完善。他担负着更加重大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这就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促进和维护世界和平。奥林匹克运动是以国家间的体育竞赛和交流为主线,纵横众多领域的社会文化现象。“体育运动是第一国际语言”。奥林匹克运动恰好为民族间、国家间实现这种了解、理解和合作,提供了最适宜的机会和氛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消灭歧视、建立和平美好世界的崇高目标,确为世界各国各族人民所追求,所敬仰,从而形成了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前进的无形力量。《奥林匹克》以明确的语言表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没有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

四、指引奥林匹克运动前进的奥林匹克精神

1.奥林匹克精神的概念

《奥林匹克》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互相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从奥林匹克思想体系的整体结构来看,奥林匹克精神是这一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奥林匹克精神的作用

奥林匹克运动促进文化的世界流与交融。

奥林匹克运动以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作为它的主要活动内容。竞技体育具有多种教育功能和文化娱乐功能,它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具有鲜明的比赛性和对抗性。在剧烈的身体对抗和比赛中,运动员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公德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观众也可以得到健康的娱乐享受。但是竞技体育的这些功能需要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这就是公平竞争。

五、鼓励人们不断超越自我的奥林匹克格言

1.“更快、更高、更强”

奥林匹克运动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更快、更高、更强。”这句话充分的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虽然只有短短的六个字,而其中的含义却非常丰富。它既是指在竞技场上,面对强手时,发扬大无畏的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也是指对自己永不满足,不断地战胜自己,向新的极限冲击。不仅如此,这句格言还鼓励人们应该在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地超越自我、不断地更新,永远保持勃勃的朝气。

2.“更快、更高、更强”与“重在参与”

奥林匹克运动还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重要的是参加,而不是取胜”。这句话虽然不是奥林匹克格言,但是出现在许多届奥运会开幕式主会场的大屏幕上,具有广泛的影响。一些人认为这句与“更快、更高、更强”是矛盾的,前者强调参与,而后者则强调取胜。其实,用辩证的观点来看,这两句话的意思不仅不是相互矛盾的,反而是相辅相成的。

竞技运动的训练和比赛是一个过程,胜负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只属于更快、更高、更强者。但是,竞技运动的功能和价值主要的表现与训练和比赛的过程而不是它的结果。“重要的是参加,而不是取胜”正是说明了训练竞赛过程比其结果更为重要的道理。

奥林匹克的精神范文第6篇

奥林匹克运动是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的社会活动之一,其对举办国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北京奥运会至今让世人难以忘怀。然而,由于受到认识的限制,许多人并不知奥林匹克运动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包括高校大学生,甚至众多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只看到了其对政治、经济等的影响,却从来没有想过将其与教育联系起来。2012是伦敦奥运会即将拉开序幕,大学生是社会最活跃的分子,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对奥运会的关注度普遍高于其他人群,高校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价值,并借助奥林匹克运动这一社会事件,不失时机的对大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不仅能充实和丰富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体系,还能有效发挥体育教育的功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一、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思想和价值

1.教育始终与奥林匹克运动产生、发展、壮大息息相关。“教育也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当初复兴奥林匹克体系其实最大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法国学校教育的改革,当时法国的学校教育制度非常呆板和守旧。顾拜旦非常了解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功能,并非常喜欢体育运动,他认为体育运动对教育青年人具有很好的作用,为了实现其改革教育的理想,顾拜旦于是将教育改革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复兴结合起来,通过一系列努力,以及良好的历史机遇,使其完成了最初的理想。顾拜旦对体育的教育功能有过众多阐述,如“体育运动在希腊随着来柯格斯而登上世界舞台,它在教育学的指引下出现,在19世纪初再次兴起。雅典人发现了体育这个最美和最好的教育方式,他能促使人体的均衡发展,促使身心的平衡,促使人们愉快地感到生活更加美好。”并认为体育教育能促进身体、心理、意志品质及人格全面发展。奥林匹克教育是现代奥林匹克体系重要内容之一,萨马兰奇曾写到:“离开了教育,奥林匹克主义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可见,奥林匹克运动与教育有着至始至终不能分割的血缘关系。

2.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教育价值的集中体现。在奥林匹克运动体系中,最能体现其教育价值的是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教育价值的精髓与核心,它强调将健康的精神品质融入到健康的躯体中,其主要表现在参与、敢于竞争、公平公正、团结友谊和奋斗进取五个方面。①重在参与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要求。顾拜旦曾说:“奥运会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生活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奋斗;重要的不是最后的征服,而是如何去全力奋斗的过程。”对于体育运动而言,重在参与是其对参与者的基本要求,也是鼓励人们加入体育运动和享受体育运动的口号。不论运动水平怎样,只有首先参与才能感知其乐趣,才能体会自己的弱势和不足,才能感知什么是成功和失败。通过奥林匹克运动宣扬参与意识,可以告诉大学生要敢于进行改革和创新,敢于突破自身的能力和认知限制,努力提高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②敢于竞争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本质特点。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竞争、超越、改革创新始终相伴左右。从众多成功人士的发展历程来看,敢于竞争,不向困难低头,不怕挫折,不断完善自我是其座右铭。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高校学生较缺乏竞争精神,这制约了我国创新型社会的发展。从体育运动的特点来看,体育运动恰是改变怯弱,培养勇敢、提高大学生竞争意识和精神的最佳“良方”。其强调一切符合公正原则的优胜都受到世人的尊重和爱戴,而一切缺乏道德规范的竞争行为将遭到谴责和惩罚。运动场上的竞争是遵守规则、公正的竞争。如果能很好地将这一元素渗透入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势必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竞争意识,使公平、公正竞争精神成为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这对大学生今后成为合格的社会人才,以及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都有长远意义。③加强团结、增进友谊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目的。每四年一届的奥运会就是希望以体育比赛的形式,促进世界各国的交流,相互加深理解、沟通,增进互信。这一原则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精神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参与体育运动可以帮助大学生们树立一种规则意识,这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式教育,通过参与、观看各种体育比赛,可以让大学生们懂得如何与他人交流、相处,如何去团结、协助他人或从中体会友谊的可贵和团队的重要,这种教育是任何教科书和简单的说教所无法比拟的。④奥林匹克运动的灵魂是顽强拼搏、奋斗进取。奋斗精神是人类最伟大、最可称颂的精神。奥林匹克精神鼓励和褒奖奋斗,它希望人们要有顽强拼搏、坚忍不拔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鼓励人们敢于与各种艰难险阻做斗争,不怕挫折,不向困难低头,跌倒了再爬起来,而这些正是当代大学生所需培养的品质。大学生是国家、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培养他们这些品质,将有效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奥林匹克运动的“更高、更快、更强”精神理念,本身就是一种奋斗不止、永不放弃的精神,大学生们了解奥林匹克运动的这种精神,能潜移默化地促进他们奋斗精神的形成与提高。

二、奥林匹克运动的和谐、全面发展理念是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核心

奥林匹克体系中将其教育部分称为奥林匹克教育,而其所倡导的和谐、全面发展的理念是其能成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精髓所在。我国自古到今都把培养“和谐、全面的人”作为教育的根本和归宿,是中国几千年来对人的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我国现代教育一贯倡导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为在高校开展奥林匹克人文素质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前提。

1.从古至今追求和谐、全面发展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理想。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和谐全面发展思想体现在:第一,追求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古希腊人向往成为“完人形象”,其实就是身体和心理都能得到良好发展的人,他们希望通过体育运动达到健美、高尚,朝着更为“完全的人类”发展。这种对人的身体和灵魂和谐一致的执著追求和向往,曾经维系了古希腊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还造就了古代奥运会一千多年辉煌和浑厚的历史文化,为后世人文精神、人文关怀以及人类社会追求和谐、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追求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古雅典人教育观念和方式上优于斯巴达人,与其是奥林匹克运动发源地离不开的。雅典人很早就认识到体育能增强体质,完善人的品质,认为其能使人达到“完美”,并始终没有放弃这种理念,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提出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第三,将完整、统一的和谐审美观念作为终极目标。古希腊人审美观念的核心和目标就是追求完整和统一,将人的完美、和谐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作为最高理想目标,这在古代奥运会的人文思想体系中随处可见。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和谐、全面发展思想理念奠定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价值观,并被发扬壮大,在当今尊重人权、尊重平等、推崇公平公正的现代社会中,奥林匹克运动所推崇的和谐、全面发展的思想和人文精神值得推广和传播。特别是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其所尊崇的理念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其所倡导和推崇的公平公正、遵守规则可以为高校形成良好的校园秩序和法制环境提供思想基础,其所体现的团结、友谊、协助、尊重等也可以为高校各个群体和阶层的和谐相处提供生动的范例和良好的榜样,其所传颂的参与精神和公平竞争、勇于拼搏奋斗的精神可以为高校的良性发展和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奥林匹克的精神范文第7篇

(一)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学生之所以对奥林匹克知识掌握得不够,是因为教学中教师不能较好地向学生传授奥林匹克知识,不能激发大学生学习利用奥林匹克知识的兴趣。且体育院校奥林匹克思想教育课程开设不合理,体育专业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二)获得奥林匹克知识的途径调查

通过调研,在获得奥林匹克相关知识的途径调查中,媒体是体育大学生获得奥林匹克知识的主要途径。其中通过电视获得奥林匹克知识的有86.4%,通过网络获得奥林匹克知识的占84.8%,而通过学校体育课、知识竞赛、讲座、板报、宣传栏获得的占51%。

(三)在体育院校课外文化活动中进行奥林匹克思想教育的可行性

1.高校课外文化活动的教育特性奥林匹克精神所倡导的“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以及参与、竞争、公平、友谊和奋斗的价值导向,就深藏在体育文化的底蕴之中。而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先进阵地,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弘扬与宣传工作更是责无旁贷。2.开展奥林匹克思想教育符合学生的内心需要学校教育是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奥林匹克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体育院校367名大学生的调查,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在课外文化活动中进行奥林匹克思想教育的必要性。367名体育院校大学生中有305名认为有必要在高校中开展奥林匹克思想教育,所占比例83.1%。这说明体育院校大学生渴望在课外文化活动中开展奥林匹克思想教育。

(四)在体育院校课外文化活动中进行奥林匹克思想教育的实践措施

1.充分利用体育院校的理论资源,推动奥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据调查,体育院校有奥林匹克专职教师与奥林匹克专业书籍,再加上与奥林匹克教研人员专家的合作,能够很好地指导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将奥林匹克思想更好地融入活动中。此外,院校还可以通过聘请专家,对广大学生进行报告讲学,使学生在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带着自己的疑问去思考问题,去解决一些奥运概念方面的问题。2.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组织者的奥运教育首先,应不断加强活动组织者的奥林匹克知识素养;其次,要慎重选拔组织活动的学生干部,并培养学生干部的实际组织能力,包括注重对学生干部进行奥林匹克知识的宣传与讲解,定期组织培训活动,让他们及时学习先进的奥运知识,或以大讨论的形式探究奥林匹克活动如何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相结合,从而使这些学生走在普通学生的前列,更好地来组织相关内容的活动。3.奥运教育要有计划、有总结、有评价,保证奥运教育落到实处组织者要定期制定活动计划,做到活动有主题,思想要明确,计划要严密。在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注重资料的积累,并在每一次活动结束之后都要及时总结,及时调查了解学生的反映与动态,这样,才能看出校园文化活动是否对体育院校的奥运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若发现问题要及时改进,以确保活动的可持续进行与发展。

二、结论

奥林匹克的精神范文第8篇

关键词:北京高校;奥林匹克教育;现状

教育是奥林匹克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顾拜旦创立奥林匹克运动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传播奥林匹克理想,以一种新的角度、新的方式去教育青年人,促进青年身心的和谐发展。这一教育思想在《奥林匹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相融合,谋求创造一种以奋斗为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作用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本课题在对大量文献资料解构的基础上,对北京高校奥林匹克教育现状进行了实际调查,旨在分析现存问题,研究解决方案,探讨更有效的教育途径,为在我国高校中更广泛地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提供可资性材料。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北京市共有56所本科院校,根据本研究的需要,按文、理、综合、医、农和体育分成6类,进行随机抽样,抽取6所有代表性的高校。

1.文献资料法:在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作者查阅国内比较有影响的体育期刊中有关奥林匹克教育方面的论文;在中国奥委会官方网站、北京奥组委官方网站下载并阅读了大量的资料,为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和翔实的基础资料。

2.问卷调查法:根据本研究需要,共发放学生问卷1000份,回收879份,回收率87. 9%,其中有效问卷857份,总有效率为97.5%。

3.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3.0软件包对收集到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奥林匹克教育概念的界定

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是多种多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对教育的定义有所不同,但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广义的奥林匹克教育指一切奥林匹克运动的活动都包含教育内容。狭义的奥林匹克教育是指奥林匹克知识体系的教育,也可以理解为奥林匹克学的课程教育,一般可在课堂上进行。任海教授认为:“奥林匹克教育是人们取得奥林匹克主义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增进人们对奥林匹克主义的理解和对体育教育和文化价值的认识;传播体育道德;为青少年树立优秀奥林匹克选手榜样。周爱光学者指出,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本质特征之一,而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属性必然会在现实社会中发挥出其教育功能。

(二)北京高校开设奥林匹克课程现状

在高校中开设奥林匹克课程,不仅能使大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奥林匹克知识,而且能够促进大学生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正确理解和把握,进而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奥林匹克运动的事务当中。为此,本人对北京56所本科院校开设奥林匹克课程的情况进行了访问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北京高校开设奥林匹克课程情况并不乐观,在被调查的56所本科院校中,只有6所高校开设了奥林匹克课程,所占比例为10.7%;而其他50所高校均未开设奥林匹克课程,所占比例为89.3%。造成北京大多数高校未开设奥林匹克课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北京奥组委在北京高校中对奥林匹克教育宣传力度不够,还没有形成在北京高校中广泛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良好氛围;2、由于北京高校有关领导对在高校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意义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造成他们在课程设置上往往忽视了奥林匹克课程;3、由于有关教师对奥林匹克知识掌握还不够充分,他们本身还不具备传授奥林匹克知识的相应准备。

(三)北京高校体育课中传授奥林匹克知识现状

体育一直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第一要素。“寓教与体”也是长期以来为奥林匹克教育者所倡导的。对学生来讲,体育课也应该成为其接受奥林匹克教育的有利平台,利用体育课是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很重要途径。目前北京高校体育课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情况如下:在被调查的857名高校大学生中,12.1%大学生认为体育课中教师经常向他们传授奥林匹克知识,;32.2%大学生认为体育课中教师有时向他们传授奥林匹克知识;而有55.7%大学生认为体育课中教师从未向他们传授过奥林匹克知识。奥林匹克运动是一个以体育运动为载体的文化体系,它有别于其他学科纯理论文化知识的特点。

(四)北京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奥林匹克教育现状

在高校中举办以奥林匹克理想为核心内容的讲座、演讲、辩论会等,可以激发大学生和平意识、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以及对人文精神的高扬。以传播奥林匹克文化来促进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达到广泛的奥林匹克教育效果。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天天向我们走进,北京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在校园文化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活动。调查结果显示,39.8%大学生认为所在高校举办过奥林匹克知识讲座;23.6%大学生认为所在高校举办过奥林匹克学术报告;21.1%大学生认为高校的墙报、宣传栏里进行过奥林匹克文化传播。这说明北京高校在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仍有35.8%大学生认为所在高校没有举办过讲座、知识竞赛、演讲、辩论会、学术报告、展览等类似的奥林匹克教育活动,居于所有选项的第二位。这说明目前北京高校在校园文化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活动还不够普及,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加强。

(五)北京高校大学生对所在高校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满意程度

通过对北京高校857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初步了解了北京高校大学生对所在高校奥林匹克教育现状的满意程度。调查结果显示,18.1%大学生对所在高校奥林匹克教育现状表示满意;28.9%大学生对所在高校奥林匹克教育现状满意程度一般;而对所在高校奥林匹克教育现状不太满意的大学生占53.0%。这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所在高校奥林匹克教育现状并不满意。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为在我国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应根据大学生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强烈需求,开展各种形式的奥林匹克教育,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三、结论与建议

体育课是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要途径,但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北京高校大学生反映,体育课中教师没有向他们传授过有关奥林匹克方面的知识。因此,要加强体育教师的奥林匹克文化修养,充分利用体育教学,把奥林匹克教育与体育运动结合起来,这不但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还有助于其体育文化素质的提高,促进其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利用校园文化举办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奥林匹克活动是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有效途径,但目前还没有引起北京高校的足够重视。奥林匹克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对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起到重要的补充和协调作用。因此,我们应加强奥林匹克文化在高校校园的广泛传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奥林匹克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奥林匹克教育氛围,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志愿者工作储备力量,为人文奥运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体育系

参考文献:

[1]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奥林匹克[Z].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2004.112-120.

[2]周爱光.论奥林匹克运动与教育体育科学[J],2002,2:25-27.

[3]RENHAI.OLYMPIC EDUCATION IN CHINA,ICSSPE BULLETIN.2001,33:15-17.

[4]熊斗寅.东西方文化的撞击与交融――谈谈中国与现代奥运[J].体育与科学,2002,3:11-14.

[5]何振梁.奥林匹克的文化与教育[J] 体育文化导刊,2000,5:4-7.

[6]孙葆丽.奥林匹克文化和教育的多元化趋势[J].体育文化导刊,2003,4:24-26.

[7]于振峰,陈媛媛.奥林匹克运动在高校中的教育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05,6:45-47.[8]陈喜珍.高校中的奥林匹克文化教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4,4: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