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分钟故事

三分钟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三分钟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三分钟故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课前三分钟 听说读写 培养能力

课前三分钟,倘若一直是让学生静息,然后师生问好开始上课,一定是无趣的,学生学习状态欠佳的。倘若利用这三分钟,从听说读写等学生必备的能力入手,搞好一些语文活动,对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肯定能锦上添花。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锻炼机会,能在老师的赏识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我在“课前三分钟”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听――潜移默化养习惯

倾听是学生课堂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我们做老师的都知道,一些学生学习成绩差的重要原因在于他课上没有养成一种良好的倾听习惯。利用课前三分钟,通过故事培养学生听的能力不失为一条好途径。

讲到故事,低年级小朋友最喜欢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连平时好动的学生此刻也能很好地静下心来。好多老师也经常采用这种形式组织课前三分钟活动。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孩子认真倾听的同时获得了丰富的体验,并以一种积极的状态进入课堂的学习。

当然一味地听故事,久而久之部分学生会因没有新意而不能认真倾听。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进行了一些小小的改变。在讲故事的基础上,根据故事内容出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口头作答,形式有选择、判断、填空等,学生在倾听故事的同时,锻炼了自己的理解能力。对于回答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并可制定相关的奖励措施,鼓励学生认真倾听,积极参与。

二、说――畅所欲言拓思维

“一句话能把人说笑,也能把人说跳。”由此可见说话是一门艺术。同样“说”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能力之一,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提高学生“说”的能力?课堂上我们主要通过回答问题或练习中的“口语交际”一栏训练学生,形式算不得多。笔者就利用了课前三分钟进行了更多形式的训练,学生对此颇感兴趣。

“说”简单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准备地说,另一类是无准备地、即兴说。相比之下前者要求低些,更适合一年级学生。笔者通常规定一个主题让学生有准备地说。如介绍人物的“自我介绍”、“我的一家”、“我的同学”,这个主题适合学生刚入学阶段,促进学生彼此的了解;介绍节日的包括一些传统节日,从中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可以让学生开拓思维、畅所欲言……根据说话的主题,有些分课时人人上台说,有些部分说,有些个别说。一阶段训练下来,班中学生“说”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个别胆小的学生几次下来也能较大方地将自己准备的内容说给大家听。

三、读――日积月累知经典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也是学生学习必备的能力之一。我们经常听到一些班级课前三分钟书声琅琅,或老师、或学生带领着全班同学诵读儿歌、古诗、三字经等。一学期下来,学生积累了很多,在平时说话或写话中时不时会冒出几句,颇有诗情画意。除了读以上经典文学外,我们还可以请学生上台读自己写的话,自己在课外阅读中摘录的句子与片断。让学生自我展示的同时享受成功的喜悦。当然在读的过程中,我还主张边读边思,让学生在貌似简单的“读”中获取更多。

结合现在的教学,从低年级开始识字我们就提倡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学生阅读的课外书上往往有很多学生刚刚学过的生字,我会顺手拈出一些写在黑板上,让孩子们眼看脑回忆。想想以前的早读、课堂,我们要求孩子一直读的,不就是那课本上的二、三十篇课文。可现在,我们的早读、课前三分钟,可以将课内课外进行有机地融合了。孩子们能在这样的情景下疏通思维的通道,让自己厚积而薄发。随着孩子识字量的增大,一定程度上学习能力也在提高。这样的课前三分钟,都能成为学生的期待!

四、写――下笔有神促语言

说到写,难道就是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呆呆地练字?大家都知道,写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学生刚开始接触写字时,笔者认为这也是训练学生认真写字的一个好时机。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笔者的做法是:拿出一组写在田字格中的同音字或形近字,要求学生组词并认真写下来,由于是三分钟写两个词语,大部分学生都能对照田字格认真书写。长期下来,学生的书写态度端正了不少,也积累了很多词语。

写还可以联系到写话、写作。二年级时,课前三分钟,笔者还经常拿出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让学生造句并写下来。一开始部分学生无从下笔,需要教师巡视指导。慢慢地学生下笔有神了,连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也不满足于简单的主谓句了。三分钟,学生进行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日积月累,相信学生的写话能力一定能到达一个新高度。

上面提到的仅是笔者在教学低年级时的一些粗浅的做法。到了中高年级,学生具备了较强的学习能力,还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让学生在课前三分钟这短短的时间里收获更多。

三分钟故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课前三分钟演讲;口语训练;新课标;作用

吕淑湘先生指出:“撇开语言(口头语)教文字(书面语),这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叶圣陶先生则说:“不善听未必善读,不善于说未必善写,故应当一把抓。”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对教材的内容起到很好的补充和拓展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也注意到学生说话能力的弱化问题。上课时,发言的同学不多,偶尔只几个同学发言也是说话支支吾吾,吐字不清晰。如果将两个知识水平相当的人放在一起,当然是思维敏捷,能言善辩的受青睐;期期艾艾,语不达意的则会淘汰在一边。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有更高的要求,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已成为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

由此可见,强化小级学生“说”的意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是势在必行,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目前小学教学现状,最被忽视的就是“说”的训练。为了提高学生说话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巧妙地利用课前三分钟演讲。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的作用

所谓“课前三分钟演讲”,是指上语文课的头三分钟时间由一名学生上讲台所作的说话训练。不要小看这短短的三分钟时间,利用得好,利用得恰当,它的作用可真不少!

1.创设氛围,增加自信

刚开始开展演讲活动时,学生缺乏足够的勇气,大部分学生上台都是扭扭捏捏,说话支支吾吾,甚至闭口不言。我就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创造轻松的表达氛围,克服学生可能的胆怯与自卑,激发“讲”的热情,最终实现从“要我讲”为“我要讲”的转变。

课前三分钟的演讲,这是学生锻炼的好机会,特别是一些胆小的孩子,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错过了许多锻炼的机会。而课堂演讲与上课不同,它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让孩子在课外准备,孩子有了准备,就有了信心。

经过一个学期课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尝试,发现了很多益处,其中从学生个体成长而言,最大的收益就是,建立了学生的自信心。同学们在老师面前不敢说话的矛盾不是很突出了,以前结巴的现象也没了,胆子也大起来了,话语也流利了许多。

2.训练语言,提高表达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是配角,是指导者、是听众,或者说是导演,学生是主角、演讲者、演员,虽是短短的三分钟,但他们要把一个故事、一个成语或一句名言完整地准确地表达出来,需要课前充分的准备活动:查找资料、组织文字、熟记于心等,因此,课前演讲是系统而行之有效的口语训练。

通过这“三分钟”口头表达,让他们讲、说,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评、议的合作互动方式,通过肯定优点,指出问题,让其取长补短。评议的内容有语言流畅、自然,普通话流利,表达生动,有感情,仪容仪表得体、大方。这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说话表达的内容不再泛泛而谈,空洞乏味。

3.丰富知识,促进积累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丰富多彩的生活,大量的课外阅读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又可以使学生广泛地学习语言表达的方法。也只有多阅读,多积累,才能激发学生说的灵感。通过课前演讲,让全班学生增长见识,培养信心,提高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为了台上那短短的几分钟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花费了大量的课余时间去搜集材料。学生在课余时间查找演讲的材料,这本身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从而启发了同学们的心智,丰富了语文知识的积累,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扩大了同学们的知识面,提高了同学们的语文素养。

4.积累素材,助力写作

刚开始开展演讲活动时,学生缺乏足够的勇气,只是有几个较大胆外向的同学主动要求出来演讲,而且还是带着讲稿在读。这个阶段,我积极首肯这些同学的发言,并稍稍提出一些中肯的方向性的建议。经过几次课前小演讲后,其他同学的积极性也开始被调动起来。为了台上那短短的几分钟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花费了大量的课余时间去搜集材料。

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每人每学期写作文八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效果总是不甚明显。通过“课前三分钟演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为学生要想三分钟演讲取得较好的成绩,必须演讲前要组织好材料,查阅资料,选择摘抄。因而说的过程,也是写的过程,要想说好必须做好选择性阅读和选择性摘抄的前期工作,不能应付,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大有提高。

二、课前三分钟演讲的方法尝试

我们认为,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那么,课前三分钟如何指导学生,使他们讲的内容丰富而有意义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按顺序进行,需有序而行

每天的语文课在预备铃响过后,按学号编排,由一名学生来到讲台上演讲,然后根据这名同学的演讲,由学生或老师做简短的讲评。坚持由易到难的原则,从自由演讲逐渐发展为命题演讲。

内容可讲所闻所见所感。这样经过大半年的训练,收到了显著的效果。有不少家长跟我反应,自己的孩子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每轮到自己演讲,都会认真准备。所以,我基本不用为这项工作操心,每天的值日生会把下一天的发言名单板书在黑板上,只要预备铃一响,学生就会主动走上讲台,认真地开始演讲,并且基本上能控制在正式上课铃响前后完成。

2.依内容进行,需有感而发

针对学生表达中存在的问题,言之无物,无真情实感,专门进行讲说训练,如何说出真情实感,重方法的讲解,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然后以此为基点,引导学生有感而发。

(1)展示名言警句。

在课前三分钟演讲中,让学生说说自己喜爱的名言警句,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名言警句源于生活,是对于生活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对人们的生活起着鼓励、警示和鞭策作用。学生在发言的同时,不但积累了知识、丰富了语言,作为听众的同学也受益匪浅。

(2)童话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通过讲童话故事或成语故事,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听的人和讲的人都有收获。既积累了知识,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赏析优美文段。

宣读自己在课外精选的百字短文。内容不限,形式不限。诗歌、幽默小品、小故事、新闻、精彩片段,或者自己和同学写的日记、小练笔、作文等,只要是自己喜欢的文段都行。这一安排,在不经意中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诵水平,又丰富了习作的材料。

3.应鼓励为主,需引导鼓励

要求学生脱稿,以求对所说内容的消化吸收。那种任由学生低头念稿、敷衍了事的做法,只能助长演讲走向形式主义。演讲后的评论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可以起到辨明事理、画龙点睛、给讲说者以鼓励等作用。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评价应以鼓励为主。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讲说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这样既可以使演讲者受到鼓舞,又可以使听者深受启发,在以后的演讲中把这些闪光点发扬光大。

教师应当要求其他学生仔细倾听,若有不同意见,可以进行争辩或补充,对于讲得好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在学生讲的过程中,教师要面带微笑,耐心倾听,并适时进行表扬,使每位学生在民主、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

4.活跃课前氛围,让学生自由发挥

在讲的内容、形式以及其后的评论方面,教师都要极力创造宽松的氛围,给学生充分展示才华的空间。鼓励发表不同见解。老师以身作则,带头点评,然后请同学们参与点评,使学生不再有拘束的感觉,自由自在发挥。

为了调动全班演讲的积极性,每过一个阶段,请全体学生投票,评选出周冠军、月冠军,并在学期末进行一次最终的讲故事比赛,最终评出学期总冠军。并赠上好书一本以资鼓励,让孩子的语言能力得到长足的进步。

课前三分钟演讲是一门综合艺术,融听说读写诸训练为一体。利用课前三分钟,我班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又提高了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还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陈红霞;如何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J];林区教学;2005年03期

[2]申明月;课前三分钟演讲──口语训练的新尝试[J];职业技能培训教学;1998年02期

[3]尹小燕;;新课程标准下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年05期

三分钟故事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11—0080—01

高效的历史教学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其不仅需要学生主动学习,而且要求教师要不断探索新路子、寻找新方法。在以往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并没有充分利用好课前几分钟。这不但影响了教师的授课,而且还浪费了课前几分钟的宝贵时间。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利用课前三分钟对学生进行训练是一种有效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方法。笔者在实践中将学生课前三分钟的训练内容归纳为下列“六个一”。

一、诵读一首历史小诗

教师在备课时,可精选一首古今中外的著名历史小诗,上课前则让历史课代表抄在黑板的右侧或把提前印好的材料分发给学生。第一遍上课铃响之后,历史课代表负责引领全班学生诵读(或齐读,或齐背)。诵读内容每周一变,这样长期坚持,学生就能背会不少诗歌。其对于学生的诗歌欣赏和历史情境创设能力的养成大有裨益。当然这种诵读不是有口无心的机械读背,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吟咏”。历史教师在学生读完第一遍时,应指导他们注意声调的抑扬、节奏的快慢、语气的缓急;要注重感受文辞的优美,体味诗句的历史内涵,领悟诗歌的历史旨趣。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积累就会越加丰富,历史的体验就会越加深刻,语感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二、识记一句历史名言

即教师精心准备一句历史名言,在课前由历史课代表督促其他同学抄写在笔记本上,让学生牢记在心,并对其进行分析,也可让学生课下去搜集历史名言,课前读给其他同学听。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等。这样一学期下来,学生就会知道近百条历史名言。通过对历史名言的识记,学生不仅受到了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而且也积累了大量历史素材,可谓一举两得。

三、讲述一则成语故事

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积累成语知识,教师可利用课前三分钟组织他们开展“讲历史成语故事”活动。即每节课前都邀请一名学生上讲台讲一个历史成语故事,其他学生则要把其所讲的故事记录下来。这样做,学生既积累了历史成语知识,又会产生浓厚的历史学习兴趣。

四、欣赏一首历史歌曲

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欣赏一首历史歌曲,如,我在讲《》一章时,把从网上下载的诸如《松花江上》《抗日出征歌》《大刀进行曲》《游击队之歌》等有关抗日的歌曲在每节课前分别进行播放,把音乐引入历史课堂,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抗日歌曲那激情澎湃的旋律也感染了学生,从而丰富了他们的历史体验。

五、朗读一段教材内容

朗读教材不但是中学历史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它与其他教学环节有着紧密的联系。其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并使其深刻地体味课文蕴涵的思想情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在课前三分钟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流畅地、有感情地朗读前一课所学内容中的重点段落,或全班学生大声齐读课文段落,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又很好地解决了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的问题,能使学生怀着愉悦的心情进入新课学习。

三分钟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口头表达;朗读;问答;演讲;比赛

一、中学生口头表达现状

一直以来,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语文教学往往偏重于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学生大多会写不会说,想说又不敢说。很多同学在课内回答问题时常常出现口齿不清,表意含糊,甚至语无伦次的现象。一些同学由于缺乏必要的说的训练,而产生自卑的心理,不敢在公众场合讲话,怕出洋相,遭人耻笑。所以,常常有同学在讲台上“怯场”,还未开口就满脸通红,紧张得手足无措,原来准备好的内容顿时忘得一干二净。这些都是中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弱的表现。

二、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只简单归纳如下:

1.朗读

朗读可使口语得到严格的训练,是说话训练的较好方法之一。安排朗读指导课,讲授朗读常识,要求学生读得响亮、清楚,努力做到准确、流畅、传情。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潜移默化地把一些优美语汇句式,变为自己口语语库中的储备,丰富自己的口语表现力,也可使学生的口齿、声带得到锻炼,从中学到许多说话技巧。

2.问答

这也是口语训练的基本方法之一。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口头表达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说”中学,在“说”中提高。

三、课前三分钟演讲

既然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那么,“说”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为此,我们可以安排一些以说为主的课堂活动来培养学生们说的能力。课前三分钟就是一个很好的活动。

课前三分钟是指导学生在这三分钟内进行听说能力的有序训练,与阅读、写作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质。

课前三分钟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讲故事、说笑话、选读美文、评论时事等等。

每次一人发言,两到三分钟。然后让一至两名学生简评,最后教师适当点评。

课前三分钟是我每节课前必做的一个活动项目,同学们都非常支持,大家都积极准备了上台发言的材料,虽然有的同学上台难免紧张,但准备的材料之翔实,内容之精到,往往能博得阵阵掌声。

有的同学叙说古今故事。古今中外的神话传说、童话寓言、轶闻趣事,都是讲述的题材。

【课堂案例】(一位同学的发言片段)

这是一个故事,故事梗概是一个身患重病的母亲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爱护着自己的女儿,但女儿并没能真正理解自己的母亲,等到惊醒时,母亲已然离开了这个世界,后悔不已的女儿痛哭着向死去的母亲忏悔。忏悔自己曾经的任性,无知和不懂事。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看到不少同学低下了头,眼中闪着泪花。我想,他们读懂了这个故事中女儿的心,更读懂了母亲的心,我相信,他们也一定能读懂自己父母的一片良苦用心。课代表走下讲台时,雷鸣般的掌声久久回荡在教室里,我感慨万千,学生能成人,一个大写的人,这是做老师的最大欣慰,我想,我的学生们渐渐长大了……

课前三分钟这一活动,重新燃起了同学们表达的欲望,树立了他们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很好地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四、组织各种比赛

如: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影评、书评、辩论会等。要求学生感情充沛,吐字清楚,语音、语调、语气、语速要有起伏,抑扬顿挫,表情、手势也要恰当配合,以增强说话的感染力。在进行这些训练方式的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创造良好的语境,以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

【课堂案例】

有一次班会,我就在班内同学之间举行了一次小型竞聘比赛。竞聘时,学生不仅需要准备一个精彩的竞聘演说,提出明确的岗位规划,还要准备几个形式多样的节目,如:诗歌朗诵、说笑话、唱歌、相声小品等,以此来赢得同学们的支持。竞聘者要随时准备应对竞聘同个职位的同学的挑战,双方需进行竞赛,通过几轮比赛,最终确定各班委职位的人选。

在竞聘场上,我首先按流程,请同学轮流发表竞聘演说,竞聘者个个激情飞扬,充分展现了个人的风采,让我看到了他们不一样的一面。

最精彩的部分自然是为争夺同一职位而进行的表演比赛上,同学们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使出了浑身解数,展开了一场场唇枪舌剑的辩论,上演了一个个让人捧腹大笑或引人深思的精彩节目。整个活动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结束了大家还意犹未尽,沉浸在活动氛围中。此次活动产生了我班的班级管理团队,而且此团队刚诞生,我仿佛就看到了班级如铁的凝聚力,因为班干成员都是让班内成员十分信服的人。

通过这样一个班级竞聘活动,我不仅组建了班级管理团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同时,也很好地锻炼了同学们的胆魄,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我觉得这是一举多得的做法。

通过朗读、提问对话、课前三分钟、各类比赛等集体活动,得到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最明显的情况是,学生的胆量提高了、合作意识增强了、表达能力提高了。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班队活动中,学生都乐于表现自己的亮点,展现自己的才华,并在这一过程中增加了自己的信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这一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学生把各自所知道的知识讲述出来让大家听,使同学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信息,增加了许多知识,无疑这也应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表达能力得到了加强。

综上所述,培养中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不仅是教学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口头表达能力是人应具备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能,作为教育者,应该承担起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任,培养出真正适应时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国安,王海燕.新编教师口语表达与训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三分钟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课前三分钟 有效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所谓“课前三分钟”,就是利用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左右的时间,通过学生说话的方式,以提高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锻炼胆魄,充分体现新课程“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这一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具有其它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

1指导思想

1.1生本原则

传统的教学形式以教师为主,是典型的“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新课程彻底打破了旧例,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学生的活动应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课前学生三分钟活动,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让学生有更多的展示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机会。

1.2实践原则

传统教学论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学生只不过是接受知识的“容器”罢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单向灌输,势必造成学生智力不能良性发展,使学生成为思想僵化的书呆子。新课程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享有对教育的“参与性”和“选择性”,使学生真正能够发挥出“自主性”,而这些目标的达成,单靠几个问题的设计,几道练习的做答是很难完成的。语文课前三分钟活动,针对一个专题一个训练点,学生查阅资料,充分准备,参与评价,心、口、手、脑并用,是语文知识和语文涵养的一次综合展示,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1.3激励原则

语文课前三分钟活动,在富有生成性的开放空间中,个体不断展示、丰富、发展和超越,能使多数同学的口语表达能力得以充分展示。在全班同学评价、打分,从而为小组加分的过程中,使参与者对下一次活动有了更强烈的期待,对“听众”而言,激发了他们一比高下的“表演”欲望,人人争当课堂的主人,课堂气氛自然活跃起来,使语文教学充盈着丰富多彩的内涵。

2成效显著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课前三分钟”的好处很多――这个训练:既促进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扩大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领域,使语文课的空间顿时阔大,又锻炼了他们听、说的能力,而且同学们兴趣很高。

课前三分钟一般以学号或座位为序,做到全员参与这个办法,学生每学期可有4次以上训练机会。使爱说话的有了表现的机会,不敢说的也得到了锻炼。刚开始训练时,很多学生心理紧张,站到讲台上两腿发抖,结结巴巴的说不出所以然。但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人人都镇定自若地畅叙所闻所感了。

轮到的同学在讲台上读自己选好的文章的时候,其他的同学都在认真听,从中汲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有的同学还在积极准备要从什么角度去评,或者找到自己的共鸣点。另外,其他的同学也在听评价的同学的发言,可以听到从不同角度作出的对同学文章以及同学阅读情况的分析的内容,能听到弦外之音,能听出其中的问题,能产生共鸣。听的所有细节和训练都有了,也是听的全方位的提高。

3实施策略

下面就根据实践,从内容、形式、要求三个方面谈谈开展“课前三分钟”的实施策略。

3.1内容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班级的实际情况。

课前三分钟教学有不同的侧重点,这个侧重点,可以根据教材的进度、内容进行设置,可以根据各年级、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可以根据当时、当地环境情况,从内容要求、发展目标等各方面而有所侧重,可以形成很多的语文教育活动模式。例如:对于一年级或刚开始“课前三分钟”的班级,可以让学生诵读古诗词中的名篇,作为过渡期与适应期,让他们感受到上课前的气氛,这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机会。也可以从说一则笑话、一个小故事、一件趣事开始,让大家对“课前三分钟”产生兴趣。到了中年级,说话的内容要作相应的调整。可以是一则新闻报道,可以推荐好书,可以讲课文的相关资料……到了高年级,可以把课前三分钟的活动与口语交际、习作联系起来,可以是话题的演讲,可以是自己优秀习作的朗读……无论说什么内容,都必须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有帮助。

3.2内容的布置应是阶段性的

每个学生一个学期大概有4次训练的机会,应该安排四项活动内容,不要一个要求讲到底,这样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感。

例如六年级上学期,教师和学生通过讨论决定的四项“课前三分钟”活动分别有:

针对堂上有机会当众读自己的文章机会不够多的现状,课前三分钟让每个同学轮流读自己最好的作文;

因为“六年级能力竞赛”中有两分钟演讲,全班也把它作为课前三分钟活动的内容之一,锻炼自己的口才,一周抽签决定一个演讲内容;

2014年,无论中国还是全球,发生的大事很多,所以一则新闻报道以及评论纳入课前三分钟;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诗歌及相关的知识浩如烟海,课堂上、研究报告上没机会展示的内容,轮流在“课前三分钟”展示。

经常变换内容,保持学生对活动的新鲜感,但无论说什么内容,都规定每个人说的事或问题都要完整,内容不与别人相同。

3.3模式

3.3.1提前布置,确定说话内容

说话的内容可以是由老师决定,也可以师生共同商议。无论何种方式,一定要提早与学生沟通,没必要“搞突然袭击”。

3.3.2充分准备,脱稿,说话流利

要求脱稿,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记诵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背诵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每一次背诵都是一次学习的过程,也是一次提高的过程,如果手拿讲稿,照稿宣科,念完为止,像是在应付一件苦差,很难引起听众的共鸣。如果学生没做充分的准备,当次的活动完全失去意义。

在讲的时候要求做到:语言流利,不能结结巴巴,普通话要标准,最关键的一点是站在台上时,仪态要大方,声音要洪亮。

3.3.3同学简评,指出优劣

教师教会学生评价他人是很重要的,我们的点评以鼓励、提出建议为主。既然学生千差万别,所讲内容丰富多彩,说话的风格各不相同,那么演效果肯定不会一致。大多数孩子都是敏感、自尊心强的,他们渴望成功,渴望得到认可和表扬,所以教师要引导全班同学学会点评:对其中成功者进行充分地肯定,让其尽享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和创造欲望,为其他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对于不太成功的演讲,要善于从“不成功”中发现闪光点:如所选内容与众不同,感受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声音响亮,普通话标准……让学生体会到了小小的鼓励,使其对下一次课前三分钟活动充满渴望。当然,对学生存在的较为明显的不足,师生应及时婉转指正,能让学生在尊重中成长,在感激中进步。

评价时关注点要全面,可以从内容出发进行分析,也可以补充文中内容相关联的人事物或者文章,还可以就同学说的效果问题进行评价,不拘一格。同学们也可以就前面评价中认为有问题的地方评价或者反评价、批评,也可以辩论,营造一种热烈的气氛。

3.3.4建立机制,有效促进

有效的奖励、竞赛能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及巩固。可以在班里建立一个“为小组争光”的表格,该表格每月评选一次,奖励前三名的“团结合作小组”。“课前三分钟”的活动也融入其中:学生点评后,主持人让全班用手势评分,满分为10分。没有参加讲、评的同学都有机会亮出“分数”,主持人就取平均分,马上填写在评分表上。学生看到自己为小组争光了,个个都是很兴奋的。主持一次课前三分钟,既能得到老师、同学的鼓励和帮助,又能为小组加分,所有的学生都会认真准备,并乐意参加。

3.3.5形成模式,规范主持

从一开始,老师就要培养一位同学担任活动的主持,并把整个活动的程序确定下来。就算老师不在场,活动依然能如期开展。程序如下:

“课前三分钟”现在开始,有请XXX同学来主持,大家欢迎!(掌声)

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

我的……讲完了,请大家给我提出宝贵意见(或是大家有什么补充)?

三人点评或补充。

课前三分钟到此结束,请老师上课。

4要求

为了使活动更加有效,要对其中的细节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在提要求后花了一段时间训练、跟进,使其扎扎实实地开展,不流于形式。

(1)充分准备。为了活动的顺利开展,主持人要在前一天向将轮到的同学确认:准备好了没有?如果没有,通知组长督促或换人,绝不能出现浪费时间的事情。那要扣该小组5分。

(2)有些同学说话的声音太小,其他同学因为听不见,就闹哄哄的,影响了整个活动的进行。因此大家不要说话,可以用举手示意的方法,“告诉”说话的同学:声音还要大点;如果没有改善,可以不评分。

(3)在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一定要认真倾听,如果说话或不留心,主持人有权扣该同学所在小组的分数。

(4)评价的时候,要先评优点,再评缺点,不能有恶意诽谤的事情发生。

(5)统一评分的手势,要求全班都要参与。

(6)对于每一个参与的同学,都要用热烈的掌声欢迎。

“课前三分钟”为师生共同打开学习语文的一片新天地!开展活动的一年后,到我们班听课的或借班上课的老师都认为:我班的学生发言声音响亮、态度大方,侃侃而谈,引经据典,就连成绩比较差的学生都落落大方。

参考文献

三分钟故事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天然药物化学 教学改革 课前三分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015

天然药物化学(Natural Medicinal Chemistry)是一门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该课程以有机化学为基础,以化学和物理方法为手段,研究各类天然药物的提取、分离、结构特点、理化性质、生物与化学合成、结构修饰及其用途,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之一[1]。但该课程主要是介绍性的学科,教学知识结构呈现出知识点多、关联性大的特点,并且自然界天然产物的结构复杂多变。由于大多数学生缺少相关的实验经验,面对繁重的教材和复杂的分子结构,不知道从何学起,所以在思想上就产生了抵触情绪,总觉得内容繁复杂乱没有一点规律,于是也就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为了帮助学生很好地学习天然药物化学,我院教师尝试在天然药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利用课前三分钟,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 课前三分钟,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在活动的整个开展期间老师只是起到引导、督促和评价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导演”。而学生作为主体,掌握着活动的主动权,相当于编剧和主演,在活动中体现学生个人的个性,不仅促进了人才的个性化培养,而且还促进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教学与学习的互动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这个活动关注的是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参与、感受与获得,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着重培养学生在天然产物化学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取得能力。活动中根据学号先后顺序或随机抽签的方式,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老师要根据各个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2 课前三分钟活动的主要形式

课前三分钟的参与人数可多可少,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积极向上,可以是对话、故事、演唱、复述课文等。学生也可以利用图片、多媒体设备等。

第一,主题演讲式。每节上课前三至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由上节课指定的学生轮流到讲台上,提前准备好材料进行演讲,师生听完后发表简单讨论。演讲的话题主要为课本中贴近生活的内容。天然药物在日常生活的膳食、医药中应用广泛,生活实践应用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为探索天然药物中活性成分的奥秘等都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有一次在讲到天然产物的主要提取分离方法时,有个学生就介绍到她用的百雀羚化妆品中就采用“冷浸技术”提取护肤的有效成分。学生就可以掌握到冷浸、热提、水蒸汽蒸馏是提取天然产物的常用方法。在讲到挥发油时,可以让学生准备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香薰疗法所需的精油来源?这些精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是那些?怎么样提取精油?学生会事先通过预习、查找资料、搜集信息和社会调查等,对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再经过课堂的探讨和整合,对挥发油理化性质和提取分离等理解掌握。

第二,多媒体课件随着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课件已成为最主要的教学方式。课前三分钟,也可以让学生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参与教学的内容。以应用性内容和文献学习为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自主学习,查阅文献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讲授。学生讲授结束后教师引导听课学生进行课堂讲评。比如萜类化合物,青蒿素是我国重要的自主研发的抗疟新药,具有良好疗效并广泛应用,可以让学生做个青蒿素的发展史的课件,不仅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青蒿素,而且使学生认识到萜类化合物的重要性。通过该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将这些萜类化合物怎么命名、分类、有什么理化性质等等,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很具有实用性。

短短的几分钟不一定能达到融汇贯通的效果,但是要讲出这些内容对演讲的学生却有很高的要求。这就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寻找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且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教学资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体现了“温故而知新”的教学原则,同时也提高了学生采集信息、分析提炼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第三,实验课演示。

天然药物化学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实验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课不仅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观察、剖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技能有一些基础的实验操作,如分液漏斗、布氏漏斗、移液管的使用、回流装置的搭建,样品萃取,脱盐,重结晶,干燥,熔点测定等。这些基础实验操作在实验室已经学习和操作过,但仍然有很多细节问题未能掌握。可以在课前三分钟,先让学生演示如分液漏斗的用法和注意事项,一边讲解一边操作,然后教师从中指出正确的操作,可以让学生当场认识到存在哪些不足点,比教师单一的示范更能让学生清楚正确的实验操作。在做“人参皂苷的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实验时,学生都对人参表现很高的兴趣,于是安排学生课前三分钟随意讲解自己对人参的了解,那节课笔者告诉学生采用加热回流的方法提取人参皂苷,没有先给学生示范怎样操作,而是让学生自己搭建设备。这样通过探索性实验或研究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前三分钟活动的效应及影响

为了培养学生对天然药物化学的学习兴趣,我们药物化学教研室无论在理论课还是实验课都尝试了活用课前三分钟,通过多种方式,调节学生的心理环境,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的沉闷死板,给学生以新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可以增长知识、拓宽视野、提高能力。也从多方面提高了教学水平,保证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三分钟故事范文第7篇

一、计划性与灵活性

培养语文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很重要,但是绝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语文活动的开展虽“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和认知规律仍然要求语文活动必须制定一个计划循序渐进地开展。例如“说”的能力的培养,可以从课前的三分钟演讲到课外的故事会,从初一的朗诵到初三的即席讲话、主题演讲、辩论会来设计。课前三分钟演讲,每学期还可设计几个话题,如初一(上)进行“自我介绍”、“成语故事”,初一(下)进行“对联赏析”、“童话故事”,初二(上)进行“名人名言”、“风景名胜介绍”,初二(下)进行“名人故事”,初三(上)进行“美文赏读”,初三(下)进行“新闻早报”等。

同时,语文活动又是灵活性很强的课程,如活动的地点(校内或校外)、活动的方式(可开展竞赛、组织游戏、调查访问等)、活动的主持人(可毛遂自荐、民主推荐、教师指定)等都没有固定的模式。此外,活动的主题安排、方案的设计,也可因时、因地而异。如初二(下)进行课前三分钟讲“名人故事”活动,根据每个月的不同特点可选择不同的话题:三月份讲雷锋故事,四月份讲爱国英雄人物的故事,五月份讲劳模、科学家的故事,六月份讲勤学苦练的故事。而且安排也可以变通,如遇到一些节日,学生可以讲讲跟它有关的内容:母亲节前后讲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美德,端午节讲吊屈原、赛龙舟的故事,世界地球日讲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问题……总之,语文活动要在计划的指导下灵活多样地开展。

二、专题活动与平时教学

初中语文1―6册共安排了24次专题活动,如第四册安排的“讲名人故事比赛”、“名胜古迹诗词对联交流”、“学习方法交流”、“想像作文邀请赛”等,这对于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以及收集、分析、处理材料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但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良好语文素养的形成也绝非靠几次语文活动就可解决,而是需要经过长期科学的训练的。

教师每学期除了精心准备几个专题语文活动外,平时就应对学生加强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要将语文活动贯穿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做到持之以恒。如每天的课前三分钟演讲,每周的硬笔书法、生活写真(周记)、语海拾贝(读书笔记),每学期的手抄报展评、演讲比赛等活动,要定期开展。平常授课时也要有意识地穿插一些小型的活动,让学生经常性地进行活动,如情景会话、绕口令、猜谜语、成语接龙等。其次要得法于课内。语文是门工具性很强的课程,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律,教师在平时上课就要重视活动方法与技巧的指导和传授,让每位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一些方法,以提高活动的质量和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口头表达”方面,平时就要教会学生说话要态度大方、口齿清楚简洁、有条理、连贯严密,要注意语调、语态和语气,要讲究语言美等。

三、课内与课外

语文活动作为教学的一部分,主阵地还在学校,在课堂;但社会是语文的大课堂,生活是语文的源泉,因而语文活动也离不开课外的生活。语文活动可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以课外促进课内。例如,初一上册的语文活动“调查用字的混乱现象”,可以一改以往“黑板上纠正错别字”的做法,把学生带入“社会用字”的大环境,要求学生在自主活动和相互合作的基础上,对身边能看到的报刊杂志、电视广告、街头宣传标语、广告牌用字等进行甄别,有疑问的字词查字典区分正误并登记在册,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整理编订,最后将《勘误表》交有关部门处理。

三分钟故事范文第8篇

* 预习的目的

教师:预习是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学生:

1.通过预习,可以让孩子自主的学习,达到课堂的高效。

2.预习使学生更加自信,因为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但如果没有预习给他们“充气”,我想我们的课堂中学生争着发言、全班人积极参与的现象就不会出现。

3.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 数学精彩三分钟展示的形式

1.以打擂台的形式对旧知识进行复习,或提问新知识。

2. 举例

3. 讲题目:

4. 编数学日记

5.将数学家的故事

6. 讲趣味题

7. 错题质疑

8. 展示预习

* 课前预习与精彩三分钟的关系

1.三分钟的展示是课前预习的体现

举例:我在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孩子对新知识有目的的预习。

目标一:说出一个分数,并说出它的意义。

目标二:我能正确列出算式。

目标三:我能说出分数加法的意义

目标四:我会算分数加减法

新课时再根据预习提纲设计教案,操作好预习提纲与教案的关系,再进行共同学习,让学生渐进流展示学习。在课堂精彩3分钟时,有意让孩子以很短的时间汇报完成学习步骤1、2、3,对第4个步骤就有时间探究,也就是让学生自己验证已经知道的方法。由于提前有目的的预习,有的孩子就把在家想到的方法直接展示出来并在小组内交流,不用在课堂上再去折、画、涂……还有组内学有余力的孩子可以直接帮助需要帮助的孩子,达到小组互帮和监督的作用,也促进了课堂的高效。第4个步骤的交流展示,也是本节课的重点交流展示,小组内交流碰撞完毕,接着进行小组在全班汇报……

2.预习是精彩三分钟的动力

精彩3分钟展示,也许老师们会遇到的更多的是“意外生成”,这种意外生成会造成两极性的效果——尴尬或精彩。无论是何种效果,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既不能因尴尬而刻意回避,也不能为求精彩而一味迎合。而应立足发展,以智慧来启迪智慧,以“生成”来应对“生成”。有这样一个3分钟的展示案例:

生:请看例题:张叔叔买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35元,请你帮张叔叔算一算付多少钱?(谁来解决它)

小老师以点名的形式让学生展示

[接下来的展示流程进行的非常顺利,分步列式、综合列式纷纷出笼]

生1:我是这样的列式,板书:

35×5=175(元) 175×12=2100(元)(同学们你们同意吗?)

生2:(大家)不对,不对,这是错的。

不对,35×5,35是表示每个热水瓶35元,而5是表示买5箱,它们相乘没有实际意义。

生3:我也赞同生2的说法。

我看问题也就说明白了,为了完成后面的目标,打算就这样过去。

师:做连乘应用题时虽然可以交换因数的位置,但要有实际意义,不要象这样列式,要记住!

生2:(写算式那个)我反对大家及老师的说法,其实这个算式是有意义的 [此时教室里一片寂静,我正处在尴尬状态,]

生2:老师,我能把理由说给大家听听吗?

生2:35×5表示每箱中先抽出一个热水瓶,5箱就抽出了5个,5个热水瓶不就是35×5=175吗?那每箱12个就是175的12倍,所以再用175×12。(停一会儿,报以热烈的掌声)

我很震撼,精彩三分钟的交流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信息“价值不菲”,那可能是学生预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从而激活其他学生的思维,迸发智慧的火花,让智慧闪耀光芒!

3.预习展示与精彩三分钟相互补充

预习使学生更加自信,因为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但如果没有预习给他们“充气”,我想我们的课堂中学生争着发言、全班人积极参与的现象就不会出现,因为孩子不知道下一步的进行的内容,让他们毫无目的的坐在教室里,他们怎甘心心不“外游”?怎会处处积极参与?积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