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月光启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甲]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乙],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但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是母亲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童年苦涩,夏夜却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柔和的月色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了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姥娘。八丈高,骑白马,挎腰刀……”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摇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那时,我们过着清贫的日子,但__________________。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疯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把故乡给予的爱,亲人给予的爱,融为伟大的母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沉静片刻。她又吟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民歌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母亲说:“仔细听着: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我问:“朝哪里猜?”
母亲说:“朝吃的猜。”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童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l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1 用恰当的词语填空。(2分)
(1)将“安详”、“慈祥”填人文中的甲、乙处:
她[甲]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乙]……
2,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空格中填人恰当的文字。(6分)
月光下,母亲为我唱民歌说谜语
3,根据文意,将文中的句子填写完整。(2分)
那时,我们过着清贫的日子,但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文中运用同样修辞方法的另一个句子是___________。(5分)
5,对标题“月光启蒙”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3分)
A 月光下,母亲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吟唱,让我初步了解了许多民歌童谣。
B 在故乡明亮的月光下,母亲教会我要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C 在故乡的天空下,月光启迪我领悟了浓郁的诗情和生活的真谛。
D 明月星光下,母亲用智慧和才华陪伴我的童年,启迪我的想象和诗情。
6 如果以“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永远珍藏着那一份母爱”来结尾,和原文比较,哪一个好?为什么?(80字左右)(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精解
第1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能力。这一题并不难,根据上下文意,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再者,“安详”与“慈祥”的意思并不是很接近,比较容易区分。
参考答案:甲:安详;乙:慈祥。
第2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阅读完全文,就能看到这一题的答案非常清晰,因为文章就是按照这个顺序来行文的。你只要找到文中的相关语句(比如“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沉静片刻,她又吟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再看题中给出的示例,精炼一下语言,即可答出此题。参考答案:讲故事唱童谣
第3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这一题稍微有点难度,但是只要你仔细阅读文章,抓住一个“但”字,就可以知道要填的那句话跟前半句的意思是相反的,此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参考答案:精神生活是丰富的。
第4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的理解能力。很明显,画线句采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只要答对这一问,下面的两间就容易了。注意在分析表达效果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句子来说,不能干巴巴的。参考答案: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嗓音的轻柔、甜美。例句: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或:“月儿弯弯像小船”、“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延伸;实效性
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课,一位教师在上完《月光启蒙》一课后,出示了这样一段文字: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在《白发亲娘》的音乐声中,结束此课。
此时教室里静极了,孩子们流下了眼泪,听课老师流泪了,上课老师也动情极了,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对学生进行了一翻热爱母亲的思想教育。
课终而情未尽,很久我的心里都是酸酸的,而后我不禁反思。课文中慈爱聪颖的母亲与此时痴呆傻笑的母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反差冲击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情感发生极大的转折。但这样的延伸适切吗?
一、延伸与文本的主旨关系不大
在《月光启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以母亲的启蒙(吟唱的儿歌童谣)为主线,帮助学生从歌谣内容、从自身和作者的感受、从母亲的情感等不同角度去领会母亲的启蒙。教学时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学生在快慰、愉悦中接受、消化知识。(一)读歌谣,感受内容美,读第一首歌谣,想画面,感受画面之美,读第二首歌谣,酝酿情感,体会歌谣给予我的启蒙是爱劳动,爱生活。(二)听歌谣,感受母亲唱歌时的音韵之美,再从作者的感受出发,抓住“芳香”体会歌谣的音韵美,感受歌谣给予我们的启蒙是爱民间艺术。(三)悟情感,体会母爱美,联系母亲劳累了一天还不忘搂着我,给我唱歌谣,还唱得如此动听,如此悦耳,体会浓浓的母爱。通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学生对“母亲把对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句话的理解水到渠成。遵循了一般的阅读规律,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与认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地去认识与掌握。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文章的主旨是引导学生体会母亲是如何通过童谣、歌谣、讲故事等形式对我进行启蒙教育的,教师出示结尾的这段话,除了能收获“沉甸甸的甚至让学生流出眼泪的效果”外,对表现文章主题没有任何作用,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课文教学的整体表达
效果。
二、延伸与文本的情感基调不协调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化阅读教学就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师重视、珍视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并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即条件、氛围,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让阅读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的质量。在教学《月光启蒙》中抓住重点段落――文章的第2小节细细品味过后,为了加深印象,教师安排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对孩子们说:“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感受,让我们像朗诵诗歌一样读读这段话。”孩子们悠扬的读书声和着缓缓的音乐,教室里立即飘满了孩子们那芳香的音韵。在教学童谣这一部分时,让学生自由去读文中的三首童谣,想想你觉得可以用怎样的方式去读?学生读的方式有很多,用活泼的语气读,用舒缓的语气读,用拍手的方式读等,再由此想到小时熟悉的童谣,由熟悉的童谣感受到童谣带给自己的快乐,想到母亲带给作者的启蒙,这既是对文本本身的迁移,又是对自己情感的迁移。诵读童谣洞开学生的心门,引领学生到达了情感彼岸,教学点化和润泽了学生的情感,使课堂绽放出朝气蓬勃的活力……
如果从这种轻松、活泼、愉快的氛围一下转到母亲老年时痴呆的情景,再加上一曲催人泪下的音乐,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的不是月光下母亲唱童谣、背儿歌时的优美氛围,却留下了母亲的老年痴呆时的印象,这印象非常深刻,很多学生泣不成声。此时每个人的心情都无比的沉重,这是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吗?与课文表达的情感基调完全不协调。我想,这样的情感一定不是本课目标所要求的。
三、延伸与编者的意图相违背
作者的原文题为《月光母亲》,而进入教材后题目改为《月光启蒙》,编者还在课后练习中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默读课文,讨论一下,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看来在教学中“启蒙”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编者将原文中最能打动人的章节删去,而留下大段篇幅的歌谣、童谣,看来,这与“启蒙”必定有很深的联系,而且将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是谁给了我启蒙教育?归根结底还是母亲。文中作者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的歌谣对于我来说是那么重要,她只是把对孩子最朴素、最纯洁的爱全部给了我。母亲识不识字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面包含着浓浓的亲情!分析全文,“月光”“启蒙”“母亲”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启蒙”又是重中之重。剖析启蒙,我们发现可以分两个层次来理解。从表象看,母亲是通过为“我”唱歌谣童谣、讲故事、说谜语,给“我”以启蒙;更深层次的,可理解为母亲用她甜甜的嗓音唱着那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启发了“我”的想象,让“我”对民间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母亲的歌谣声中,“我”享受着月夜的宁静与清幽,感受着母亲的圣洁与美丽。母亲通过歌谣不仅传递了她对“我”的爱,同时也把她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传递给了“我”。这就是“爱”的启蒙――爱故乡、爱亲人、爱生活、爱大自然、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在深入地钻研文本后,我的教学设计围绕“一条主线,三种感悟”而展开,即以母亲对作者的启蒙为主线,一读感悟月色朦胧,二读感悟母爱亲情,三读感悟怀念感恩。
可惜的是,这位教师并没有及时进行点拨,致使学生的朗读与事实情境相悖。究其原因,是教师忽略了“临终之时”和“泪流满面”这两个词语,是研读文本还不够全面和深刻的表现。
语文教师要做好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工作,首先就要求教师本人正确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好文本。可见,教师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从这一点来讲,“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这句话还远未过时。
那么,语文教师怎样在课前“潜心会文”呢?笔者想结合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丰富知识储备
《英英学古诗》中的《静夜思》是李白最脍炙人口的诗歌之一。可是,一些语文教师却常常因为缺乏钻研而造成教学失误。
诗歌第一句“床前明月光”的“床”字,很多人将之理解为就寝之床,从而误导了学生。只要稍作研究,便会知道古汉语中“床”字有三个义项:①供人坐卧的器具;②安放器物的坐架;③井上围栏。“床”字实为井床,相当于现代的井栏。如果教师准确理解了“床”字的意思,便可在学生望文生义的时候,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李白在睡床前看到了月光,又如何能“举头望明月”呢?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再告诉学生此床为井栏即可。
语文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需要具备大量的文学、历史、地理、哲学、美学等知识。然而,不可能人人做到完全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唯一的途径就是终身学习。
二、把握编者初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之所以要突出“教科书编者”,是因为给学生读的文章要符合其身心特点。据此,编者会对原文进行适当的增删和调整。因此,我们要充分尊重教科书编者,引导学生阅读时不能偏离其既定的价值取向。
我和同事们总在抱怨孩子们写作文没有新意,没有想象力,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件事,为此我纠结了很久。《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开学初李庆明校长在我校做了关于学科课程校本化开发的讲座――“半亩方塘一鉴开”。他所说的“为课堂注入勃勃生机,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儿童自我需求的活动,使儿童人格得到卓有成效的培育,这是一种使命的召唤与担当”,一语点醒梦中人。我想借助一些力量,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让孩子们热爱语文,能带走自己喜爱的东西。我想新课标下校本课程的开发也许就是我偶遇的那一片温润的土地。
二、重寻那颗遗失的种子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和同事在静谧的报告厅里聆听一位特级教师的授课,吸引我的不是精彩纷呈的课堂问答,而是他在课前为了和孩子拉近距离一起诵读的那首童谣,我看到了孩子眼中的欣喜。我对上一届那些五年级的孩子总有些遗憾,总觉得自己没能给予他们眼中这样的亮光、这样的欣喜。那颗被我遗失的种子――童谣,赫然蹦到我的眼前。我在《月光启蒙》这篇课文里关注到了这样一句话:“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那么我是不是可以用童谣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探寻语言王国的奥秘。我不能让这一届五年级的孩子再有遗憾,我要找回来,播下欣喜。我基于这样的想法整合了一个童谣主题单元,结合我们班孩子的特点实施教学。
三、静候一起萌芽,成长
关键词:有效教学;自主合作;评价方式;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4-027-1
一、学习方式放任自流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如:“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你学懂了什么。”教师话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场面热烈感人。“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习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新的课文还没有成为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诱因”,学生还没有对阅读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时,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建议策略: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应该与学生平等的对话,不能简单地认为,既然是平等对话,教师就可以撒手不管,就可以从原来保姆式的角色转变到现在放牧式的角色。这绝不意味着教师只能袖手旁观。事实上,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着义不容辞的组织、调控的责任和义务,决不能为了所谓的“生本主义”而“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教师作为主导,不仅要在课堂上营造“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境,更需要教师具备“当机立断”的能力,该出手时要及时出手,适时矫正学生知识形成过程中的迷雾。让学生自主学习,要让学生有法可依,有一定的学习方向,才能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有效。例如在教学《三打白骨精》的教学中,教师这样引导学习可让自主学习显得更有效: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篇课文,读后说说,有没有疑问、敬佩、憎恨、气愤、同情……
生:我非常憎恨唐僧,因为他不能看出妖怪,而冤枉孙悟空。
生:我佩服孙悟空,不管唐僧怎么责怪,立场还是那么坚定,坚决打妖怪。
让学生带着疑问、敬佩、憎恨、气愤、同情等这些词语走进文本,可以指定学习的方向,教给学习的方法,这样避免了学生漫无目的地摸索,使之有效地进行学习。
二、合作学习主观随意
学生自主学习中,遇见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集中在一个小组中尝试合作解决。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风靡小语课堂。但是在我们的课堂上,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没有明确的目的,因此有些课堂一开始有人激烈讨论,一会儿声音就低矮了;还有讨论的根本不是老师提出的问题,因为分工不明确,大多是固定的几个人发表自己的看法,很多学困生几乎是一言不发的,这样的小组学习没能体现出集体的智慧。
建议策略:合作探究的关键是教师要组织课堂讨论,讨论的主题要明确,学生准备的时间要充分,注意气氛的和谐,绝不走过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巡视指导工作,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同时教师要做好相应的铺垫工作,如教师应认真编设学习小组,按学习能力有机结合,指定组长负责该小组讨论学习的开展。集体交流时,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四人先后发言,也可以由组长作主要发言,其他成员补充。
这样既帮助学生建立了讨论的规则和秩序,又活跃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整个过程在问、想、议、悟的过程中进行,让学生能携手解决自主学习中所碰到的难点。
三、评价方式中庸之道
现在教师视批评如越雷区、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对学生的回答是“你真棒!”“你真会思考!见解独特。”“你读得不错!”这类比较笼统的评价语。棒在哪里,是否言之有理;见解怎么独特,是否是“空穴来风”;真会读书,是语音准确还是情感处理恰当。没有深度地分析,一味的表扬和迁就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
优化讲课艺术,激发倾听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倾听兴趣与教师教课的吸引力有直接关系。因此,教师应该注重优化讲课艺术,使用富有趣味、智慧、幽默、条理的语言,激发学生倾听的兴趣。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让学生时刻都能跟着自己的思路走。教师设计教学思路要做到简洁、新颖、有趣,这样才能使学生紧跟课堂教学节奏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其次,还要注重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上,要通过各种方式去启发、突出重点难点问题,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去探究。比如,《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的重点难点问题是:让学生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树立创造意识,激发创造潜能。对此,在教学中笔者这样启发学生,突出关键问题:一般人是怎样切苹果的?课文中的小男孩是怎样切的?由此产生了怎样的图案?一般人为什么不从中间切呢?这些问题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在认真倾听老师讲解的同时,开始积极思考问题。
第三,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创设情景,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抓住时机组织学生乐于参加的教学活动,从多方面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感受语文魅力的同时,更加注意倾听老师的讲授。比如,《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开始,笔者首先和学生一起演示苹果的不同切法,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他们认真倾听,注意力十分集中。
提高发言质量,掌握发言技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是有时间性的,他们很难做到整堂课都能聚精会神。在课堂上,其实学生倾听最多是同学的发言。为了让学生能够耐心倾听,我会要求学生要等老师点名叫自己发言的时候才发言,如果没有教自己发言,就要先听别人发言。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老师叫谁发言是有一定技巧的。比如,在执教《爱如茉莉》一课时,每一个重要的段落片段,笔者都会点名让学生来朗读,被点名的学生朗读能力很好,能够准确表达文章思想感情,他们的朗读能够使倾听者感受到文章简洁、朴实、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文中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情感。接下来,再让那些朗读能力一般的学生来练习,他们在倾听了别人的朗读后,受到了一定的启发,朗读水平自然就会提高了。小学生受多种限制,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不是很强,在发言时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其他学生也会听不明白发言者的意思。对此,教师应该及时帮助学生完成意思的表述,这样才能使发言者减轻表达的压力,树立自信,从而引起倾听者的关注。
优化训练方法,培养倾听习惯
倾听习惯与其他良好习惯的形成一样,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在此介绍几种培养方法。
听问法 是指学生在听了老师或同学提出的问题后,进行分析,指出问题实质及解决问题的方向,或者直接做出回答,这是培养学生倾听判断能力采用的基本训练方法。比如,在《二泉映月》的教学中,笔者提问学生:你知道那个“璧”指的什么?学生回答:“‘璧’,指……老师,你可不可以告诉我?”笔者微笑着f,“很好,静影沉‘璧’的‘璧’下面是个什么字?”(玉字),你猜下,这个“璧”可能是指什么呢?这时学生恍然大悟:我觉得是指月亮像玉佩一样皎洁,倒映在水中……
听述法 使倾听者在最初接受信息时,引起暂时神经联系得到强化,加深印象以免遗忘。这样的训练可以增强听记意识,提高倾听质量,是训练听知注意力、听知记忆力、记忆检测所知效果的经常采用的方法。比如,在学了《音乐之都维也纳》后,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学了这篇课文一定会有人询问你“金色大厅”的情况。你能不能向大家介绍呢?
听后记录 口语表达感觉是一闪而过的,在倾听活动中倾听者所接受的声音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倾听时的思维活动十分活跃、迅速。因此,在倾听活动中要集中注意力,只有带着问题、有目的细心谛听,才能保证听的效果。比如,在《月光启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倾听的:“明明是母亲的启蒙,课题为什么叫‘月光启蒙’呢?母亲与月光之间又有什么联系?月有光。我喜欢看月夜,月色不分贫富贵贱,分摊给每家每户,照亮了大地。母爱有光么?”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倾听老师的讲述,提高了学习质量。
结束语
一、内容设计要体现必要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当学生回答不顺畅的时候,分组讨论就开始了,这是我们最常见的合作学习发生规律。在教师看来,问题有一定难度,有些学生不能独立回答,这个问题就值得展开合作学习了,运用大家的智慧就可以顺利解决问题。这种理解不无道理,但不考虑问题的实质内容,不分析学生回答不出来的原因,就随便启动合作学习程序,这便存在可商榷的地方。
有位教师在讲授《埃及的金字塔》一文时,梳理完课文内容之后提出这样一个思考题:你从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到怎样的情感?针对这个问题让学生开展讨论。学生开始讨论,但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该说什么。结果,当然合作学习成为班级中几个优等生的表演。可以说,这样的合作学习根本就没有什么效果可言。追根究底,问题不在学生,而在教师给出的问题太模糊,学生找不到学习的方向,合作学习当然就显得有名无实。教师不能提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只能让合作学习沦为形式,挫伤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还浪费了合作学习资源,甚至给学生带来一些错误导向。
到底什么样的问题具有讨论价值呢?这个问题并没有统一的规定要求,但起码要具备几个要件:首先是答案的不确定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非标准化问题,答案不唯一。其次是含金量要高。也就是需要调动学生深度思维,让学生开动脑筋,群策群力。第三适合度要高。也就是适合班级各个层次的学生参与。只有具备这些要素,才能让合作学习成为真正的学习活动,而不是什么“讨论秀”。
二、形式选择要体现多样性
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很多,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可以采取这样一些方式:讨论、问答、辩论、对抗赛、互考互评、表演课本剧、书面交流、相互检查等等。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形式,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如果课堂气氛能够被点燃,学习效果就会更明显。
在学习《月光启蒙》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呢?每一个同学都把答案写下来,然后在小组里读一遍,之后再修改一下。我用抽签的方式找三位学生在全班宣读答案,由学生们进行评判。这个合作学习任务好像很复杂,其实每一个步骤都有特别的考虑。先自己写答案是个体学习,小组中读一遍是合作学习的开始;自己再修改一遍是在听取别人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二度创作”,思维当然被充分调动起来;在全班宣读并由同学们打分,这是更大集体的合作学习。通过对比,不仅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能够学到别人的长处。这个长处并不单纯指答案的圆满,而是思维角度、方式的激活。应该说,这个讨论问题并没有多少难度,我对三位学生的答案给予点评,学生也分别给他们打分。最后我选出最佳答案进行展示:“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她有一颗明亮的心。她用勤劳的双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在浩渺的月色中,给我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是她用用月光做背景,启迪了我的想象,让我飞向诗歌的王国。”
合作学习应该是一种综合性学习活动,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最合适,不仅要看具体内容,还要注意了解学生实际。教师要注意在班级中扶植一批学习积极分子,让这些学生成为合作学习的具体组织者。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全员学生参与到合作学习之中。
三、时机把握要体现恰当性
合作学习要注意把握运用时机,不能有太多随意性,也不是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就展开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即使是比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如果需要也是可以进行合作学习的。安排学生合作学习要注意抓最佳时机,一般要注意考虑具备下面一个或几个条件:首先是教学内容适合合作学习。这是开展合作学习的最重要基础,适合的内容当然也不是指难度大小,像背诵内容,谈不上有什么难度,完全可以利用合作学习形式进行检查巩固。其次是课堂气氛需要调节。课堂教学时,学生学习注意力不会始终如一,小学生很快就会出现懈怠现象,这时引入合作学习,就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兴奋点的作用。再就是照顾全员参与性。合作学习是集体学习活动,有全员参与特点,为照顾某些边缘群体,组织合作学习就显得十分有必要。第四是要有足够的前情铺垫。合作学习要建立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之上,不管是自学还是教师讲解,都需要先做好准备工作,这样才能顺利开展合作学习。
1.简――还“对话”之“净”。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片段:
师:(出示地震相关图片)同学们,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了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谁愿意把搜集到的信息告诉大家?
(学生七嘴八舌)
师:老师也带来了相关影片资料。(播放《唐山大地震》电影片段)大家看了有什么感受?
生:……
(学生兴致淡然,教师指多名学生汇报。)
师: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课堂已经进行七八分钟,文题才“千呼万唤始出来”。“交流地震危害的资料”这一环节显然是为了对话而对话,与教学目标关联不大。其实,课堂开始,只需教师配上音乐与图片进行饱含深情的一段独语(地震是多么残酷,它使很多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89年,当巨大地震侵袭美国洛杉矶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就可以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阅读期待。这样的对话指向明确,能够有效地促进师生交流。
2.静――听“独语”之美。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搭石》教学片段:
师: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美丽的风景?让我们跟随刘章爷爷,跟随家乡的人们一块儿去走走搭石吧。请大家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默读并圈划3分钟左右,这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内心“独语”。)
阅读教学中主体体验往往采取自我言说的方式,通过独语对“内意识”进行自我组织。上述教学现场学生在教师的“独语”引领下,静心读书,静心思考,揣摩品评课文语言的精美独到之处,课堂因为有了学生内心“独语”的积淀而呈现出鲜活的生命力。
3.融――“对话”“独语”融合之境。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同一文本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此时,应顺势启发引导学生大胆探索,让思维的火花在“对话”和“独语”中碰撞。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教学片段:
师:母亲沉浸在月色里,陶醉了,而“我”也陶醉在母亲美丽的形象中,陶醉在母亲讲的故事里。母亲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学生读童谣)
师:“民谣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什么?
生:母亲唱的童谣很好听。
生:“我”想和母亲多待一会儿。
师: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生:花生。
师:可“我”那时硬是解不开,是母亲,再一次使“我”豁然开朗。
师:母亲的歌谣、故事、童谣、谜语使“我”童年的夏夜变得分外美妙,使“我”的心明朗起来。所以,“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引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母亲用……飞向诗歌的王国。”
师:时间的车轮无情地碾碎了母亲的青春,四十年后,孙友田回家看母亲的时候,却发现――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那洒满月色的篱笆小院,那芳香的音韵,那动人的歌谣成为了永恒,此时此刻,面对老去的母亲,我想说……
课已接近尾声,师生的对话营造了言语激发的场,写话自然水到渠成。对文本深度阅读后,情感体悟浓缩在写话中,阅读个性化的感受通过写话这种“独语”方式终于找到了合理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