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岳飞满江红全文

岳飞满江红全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岳飞满江红全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岳飞满江红全文范文第1篇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部分。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的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如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于林译外国小说引起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才尝到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本文有删节)

探究练习

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2.“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越看越懂”的含义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岳飞满江红全文范文第2篇

一、通过内容叙述创设问题情境

“情境”事实上是作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感悟的“教学刺激”和“学习事件”而存在的,它既有客观外在条件因素,又有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因情因景不同而产生的主观体验,教师不能通过“灌输”结论,教给学生死知识,而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为了唤起学生的内在动机与心理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的热情,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自主建构、自我完善的目的。

如讲授《渔夫的故事》,以其趣味性材料作为资源来创设问题情景。课前预习,向学生布置自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准备复述故事的任务。课上,根据故事情节,让学生绘声绘色地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精彩有趣的讲述,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留出时间,让学生根据提示及自己的人生阅历和阅读经验思考后,把问题提出来。

二、运用生活素材创设问题情境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李吉林指出:“我们在优化情境时应该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将学习与生活相连,突出情感的纽带作用,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社会’的完善结构,因为美,因为智,因为情,因为境,使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获得作为人的全面发展。”

在品鉴课文的心理描写时,学生常因文中人物心理、生活时代、年龄差距等问题,觉得有“隔膜”,不容易引起共鸣,而增加了理解难度。此时,为激活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探讨的积极性,就需要暂时放开课文语段,另辟蹊径,从学生自己的深切感受中寻找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把学生身边的现象作为素材,运用在问题情境设计中。切身的体验,首先能调动学生讨论的热情;其次,容易感知作品人物的生活。这样,对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其效果远超过翻来覆去的讲解。

三、通过直观教具创设问题情境

语文课堂不能是一个封闭的世界,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社会大课堂学习。如岳飞《满江红》,通过展示贺兰山滚钟口或苏峪口等景区照片,思考吟出“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需要多么远大的抱负。讲《中国石拱桥》,可播放卢沟桥、赵州桥等音像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阅读兴趣,增强深入了解的欲望。或者,教师与学生互动,在课堂上展示参观卢沟桥或赵州桥时的照片,配以切身感受的描述,以此创设问题情境,再把参观时产生的问题提出来,刺激学生思考。

四、通过虚拟假设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虚拟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奇思妙想,在教师的激发与引导下,转化为创造力。创造力,需要灵感,而灵感是某种特殊情境“刺激”下的一种“顿悟”,会让人产生“茅塞顿开”的感觉。问题情境就是要营造能够使学生产生灵感的氛围,鼓励和诱导学生展开超常思维,引发奇思妙想,大胆假设、提问、推理,撞击出绚烂的思想火花。

如讲蒲松龄的《山市》,为了打开学生想象的思路,学会运用联想来传情达意,教师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补充天上山市的景象。“孤塔上有敲钟的老和尚。”“宫殿里有金碧辉煌的装饰以及盛装丽服的大臣和宫女。”“城郭里有人山人海的集市和各式各样的古代建筑。”……学生想象丰富,有典型特征,教师还需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联想不是乱想,而是根据思想感情的需要有所选择、有所加工。这个问题的解决,对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至关重要,对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很有帮助。

五、通过对比分析创设问题情境

课文材料中往往有看似矛盾语段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对之分析。同样,课文与课外材料的矛盾、不同人物对课文的不同观点都可以对比分析。在对比中突现矛盾,以此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带来信息刺激,促使他们思考,提出并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如学习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紧紧抓住曲末两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让学生大量引证史实,从诗中提到的“秦汉”、“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等联想开去,回顾历史,兴盛与衰亡时百姓生活如何,由此理解作者观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六、用新问题启发学生引其入境

岳飞满江红全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处处有诗词;诗词如画卷;诗词道心情;教诗词;用诗词

古诗词以奇崛的姿态,脱俗的神韵傲立在中国文学阆苑中。它的魅力、它的美,用文字不足以描述。只能用眼睛去看,用头脑去想象,用心灵去感受,用人生去体验。而让学生去学习、去运用这一文化瑰宝,是我们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一、我的感触

1.生活处处有诗词

残月高照,独步高楼,李后主的诗不由涌上心头:“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低吟着李煜的诗句,仿佛走近了那亡国之主的身边,同他一起迈着沉重的步履,忧着他的忧,愁着他的愁,“剪不乱,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夜深无眠,闲庭信步,看到“缺月挂梧桐”,感到“漏断人初静”。此情此景,是几百年前的苏轼穿越到了现代,还是我穿越到了宋代?“谁见幽人独往来,飘缈孤鸿影”,同样的感受,同样的情怀,如同庄周幻蝶般的,我像东坡那样落魄起来。

分别二十多年的同窗再聚,容颜今非昔比,若非事先已知对方是谁,真的就“纵使相逢应不识”了,因为彼此已“尘满面,鬓如霜”了。

办公室内,工作间隙,也有放纵心情的一刻,高吟着“老夫聊发少年狂”,立刻就有同事应和道“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然后放歌几声,胡侃几句,一天的劳累和辛苦在苏子营造的氛围中全被遗忘。

这是一个多么绝妙的世界――美妙至极的景致,沧桑无比的历史和精彩绝伦的文字汇成的世界。这是诗的殿堂,这是词的巅峰。然而,这不仅仅是单纯的诗或词,这是人类所有情感、智慧和思想结合的伟大艺术。这是千古之绝唱,举世之风流!有了诗词,从此,我们的生活不再孤寂。

2.读诗词,如看画卷

诗词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唤起我们相应的联想和情感体验。读诗词,如看画卷,加上各自的理解甚至比看画卷有更多的空间和内涵。读诗词,不出家门,仅于深宅,便能纵横天下,游览四海。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下子把你带入了塞北,空旷,荒凉,博大,苍茫。“落日”“长河”“孤烟”“大漠”,景物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从而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身处这种境界,定会让你陷入沉思。在这种境界里,你一定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忽见。”好一幅夏夜乡村美景图,没有多余的色彩,仅黑白两色,但幽静,神秘,好一个诱人的去处。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是一幅清寂淡雅的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一幅旖旎和谐的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一幅娴静空远的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一幅惊喜绝妙的画……青山细水,柔风浮云,温情呢喃,这是画,但比画更具有想象的空间,这是画,但可让读诗人任意涂抹挥洒。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渴望背上一个旅行包,与王维一起去这人间绝境,与他“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掬一捧清泉,滋润心田。

“留得残荷听雨声”好一个凄迷的雨夜,好一份别致的凄情。雨打残荷,声音一定很空灵。

3.用诗词,道破某种心情

人生百味,酸甜苦辣咸,有时我们的某种心情,还真不知道如何表达。诗词却能恰如其分,为我们一语道破,帮我们疏泄。

有时,心情发霉,百事无心,“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很多时候,心情发亮,就会“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就会“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就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生活和事业中处处会遇见“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窘境,常常会“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常常会“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总之,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不管何种心情,总有诗词帮你宣泄,这时,背上的重压、心里的焦躁,全都像扎了针的气球,慢慢地消了。

以上种种感受,不足以表达诗词的美妙,我们成人有义务传承这一灿烂文化,而语文教师首当其冲。如何教会学生读诗词、用诗词,我感到责任重大。

二、我教学生读诗词

著名教育家于永正说过:“语文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读出来的,写出来的。书读好了,就变成自己的语言。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要读字当头,一切都在其中。”作为语文教师,我深赞此话,并付之于行动。(或利用实景,或利用多媒体图片)面临大江,我教孩子们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伫立杨柳岸,我们会同柳永轻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桃花红了,我们“忙趁东风放纸鸢”。雪花飞了,我们惊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满月时,我们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梅花开时,我们齐赞“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每年春天杏花随风飞去的时候,一颗颗米粒般的青杏便展露出来,此时,我总会教孩子们念起“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留恋在东坡描绘的美景中,真的会物我两忘。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利用一切可提供诗句的机会让学生在情境中读诗、背诗、领悟诗。有时,我还创设情境让孩子们表演诗词。如,读岳飞的《满江红》,我让全班孩子头系红巾,手持“战旗”,分左右立在操场上,一人扮作岳飞,其余皆岳家军。在《精忠报国》音乐的激昂旋律中,大家一边诵读,一边起舞。“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读出了学生的浩然正气,舞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促进了全班学生的凝聚力。“无心插柳柳成荫”,我的班级工作也变得一顺百顺。用同样的方法,不同的舞蹈,我们诵读了主席的《七律・》,更深入地理解了将士的乐观主义精神及勇敢无畏的英雄气概。

三、我教学生用诗词,写作文

学习诗词是为了运用,若能将古诗词巧妙地移植到自己的文章中,定能使文章文采斐然,营造出浓厚的文化底蕴。当学生的诗词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我便开始引导他们把学到的诗词用到作文中去,以求文章生辉添彩。

1.用诗词作题,画龙点睛

用古诗词做文章题目,一是不落俗套,新颖脱俗,使人有为之一振的感觉;二是读者喜闻乐见,富有亲切感。台湾作家琼瑶是运用诗词为文章命名的高手,如,《人在天涯》(断肠人在天涯)、《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庭院深深》(庭院深深深几许)、《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再如,三毛的小说《蓦然回首》,用的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诗句。在平日的作文命题时,我便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诗词,如,写景文章用《胜日寻芳》《万紫千红》(白居易的“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写夏夜星空用《坐看牵牛织女星》,写做过的傻事、糊涂事用《只缘身在此山中》等,既有浓厚的抒彩,又蕴含深刻的双关含义,对文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以诗句结尾,强化主题

结尾的方式很多,或总结全文,以揭示主题;或展示未来,以鼓舞斗志;或抒怀,以增强文章感染力;或造句含蓄,使读者掩卷而思仍遐想不已。无论是哪一种方法,以古诗词结尾,更能达到强化主体的效果。如,一学生《亲情》的结尾:

“亲情是朱自清文中父亲的背影,亲情是孟郊慈母手中的针线,亲情是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亲情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

3.化用诗词,别致传神

逛街日当午,汗滴脚下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只有耕耘者才知道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写野花“林边草丛中,寂寞开无主。”(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游山)……每个人的外衣都是防水的,入云深处,便是不下雨,挥一挥衣袖,也是一袖的雾水。(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昨夜,风依旧,雨依旧,往事绿肥红瘦,舞动阵阵温馨。旧梦无痕,青鸟般掠过风,掠过雨。李清照的辞令,又静静地开放出冰清玉洁的光辉。“昨夜雨疏风骤”“海棠依旧”。

漫道,枯藤老树西风瘦马,是羁客亦无须肠断天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诗词将会改善我们为人做事的质地,不断加厚和刷新我们的人生底色,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品位,陶冶我们的审美情趣,健全我们的人格。永远宣扬它,永远传承它,我们语文教师,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