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理不分科

文理不分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文理不分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理不分科范文第1篇

根据相关规定,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改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语数外,其中外语有两次考试机会,取其中高分者;二是高中每门“学完即考”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这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国家的人才选拔必将具有极大的影响,也直接关联到无数个体的人生发展。接下来,这样的高考改革注定要经受民意考验与现实检验。

这些年来,高考长期遭受炮轰,一个重要标靶就在于高二后分文理科。事实上,文理分科到底对不对,到底好不好,长期以来社会各界莫衷一是,争得难解难分。原因很简单,人是个体,有各自的兴趣爱好,体现在文理学科上,自然也会有不同偏好。不难想象,尽管现在国家从制度层面对文理分科说不,但绝对不意味着争议就此结束。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理性看待高考不再文理分科呢?我认为,必须站在国家层面,以更大的公共理性看待文理分科,而不应该孤立地认为,不分文理科是简单的“一刀切”,是不尊重个性,不呵护每个人的自由选择权。

教育专家朱永新曾指出,文理分科是导致人才培养水平下降的一个很重要原因,也导致了我国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事实上,在现实语境下,文理分科带来的学生在高中阶段重理轻文,也极大地赋予高中应试教育的工具化、功利化功能,最终导致大面积的人文精神缺失。从某种意义讲,理工科尽管解决了很多人的“做事”能力,但是,由于没能通过人文教育来补齐“做人”的短板,最终还是让无数理科生为之付出巨大代价。

从国家制度层面结束文理分科,很容易找到其正当性所在。只有科学与人文共同进步,一个国家的才能获得健康发展的良性驱动。现代社会需要知识化、技能化的人才,同样需要人文情怀,这样的人才就不会只囿于小我,掉进目前教育功利化的泥潭。也就是说,一个不仅要懂得接受科学,更应该学会与思想家对话。当然,必须承认,这样的公共语境,不可能完全满足每一个人的诉求,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个体的价值。但是,置于公共视角和人的长远发展,在中学阶段不分文理科,让学生同时感受人文和科学的共同熏陶,是提高民族的整体精神素养和知识水平的必须。

文理不分科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考改革;系统谋划;多元思考

最近,中学教育界讨论最多、最牵动人心的莫过于高考改革了。今年“两会”期间,第一个新闻会就是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谈高考改革。袁部长表示,35年过去,时间证明,高考制度必须坚持,总体是好的,但确实也出现了一些窘相,在坚持高考制度情况下,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关于高考怎么改革,袁部长表示,在内容上会减少全国统一高考科目,将来不分文理科,外语考试利用社会化考试,考试方式发生变化。此外,高考录取主要以高考成绩为基础,同时依据3年学生学业成绩,以及志愿活动等综合素质。

这些内容要点,其实已经写进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引起了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和思考。高考为什么要改革?高考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只有这些问题想透了,高考改革的方案才有针对性。任何一项改革都有其积极的意义,也一定有需要完善甚至是经过实践需要检验的地方。毕竟高考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关系到千家万户。高考是“指挥棒”,不仅关系到高校的录取,同样关系到中学的教学管理。所以,高考方案不仅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接地气”。这里就结合学校底层的实际情况淡淡对高考改革的思考。

关于考试科目设置问题

减少高考统一考试科目,已经写进《决定》。目前比较明确的就是外语考试社会化,一年两次或多次。外语不进入高考统一的考试,显然已经减少一科。从目前部分省市透露的初步意见,有进一步减少科目的动议。笔者认为,目前的高考是严肃、严谨、严密的,是社会普遍认为还比较公正的人才选拔方式。高考要维护它的权威性。所以,除了能建立社会公信力的外语考试之外,其他要计入总分的科目都要纳入统一的高考。高考是高考,高考要严密、严谨。录取是录取,录取要多元评价、多形式录取。

江苏高考初步意见,第一就是要合理确定考试的科目和计分方法,第二要提高学校对考试科目的要求和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考试科目多少为宜?提出了三个方案。

方案一是“3+小综合”,即语数外三门,加理科小综合(物理、化学、生物)或文科小综合(历史、地理、生物),小综合3门合卷考试;

方案二是“3+2”,即语数外三门,加历史、政治(文科)或者物理、化学(理科);

方案三是“4+1”,即文科语数外历史必考,另在政治、地理中任选一门;理科语数外物理必考,另在化学、生物中任选一门。

也有一些省市透露的初步意见是考语数一天。

如果高考只有一天,就考语数两科,其他用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折算,那么就会被家长质疑,学业水平考试怎么能等同于高考呢?

如果高考只有一天,就考语数两科,那么最后阶段的压力都压在高三的语数老师身上,他们势必绞尽脑汁训练技巧,钻研难题,折磨自己也折磨学生。其他科老师“在旁观战”,提前“休假”。

如果高考只有一天,就考语数两科,其他用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折算,那么无形增加了学生的压力,每次学业水平考试都很紧张,这与高考改革减负的初衷背离。

关于高考改革后的记分问题

三十多年来就高考而言,总分750分还是比较可行的。有一种意见是统一高考科目用分数,其他纳入高考录取科目用等级,就是说语数外450分,加上等级。这就会出现目前江苏的被动局面。

江苏省目前实行的“08高考方案”,录取看的是考生语数外3门的总分,以及两门选修测试科目的等级。江苏高考总分仅480分,远低于其他省市的750分。为此,因为总分太低,区分度不高,有的专业录取进来的江苏考生,分数只相差四五分。在最密集的分数段,有时1分之差就有2000多名考生,太多相同分数的考生,很难分辨哪个更优秀。就江苏而言增加总分,是高考方案改革中应该考虑的重要内容。

最不宜做的就是把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的等级又转化为分数的做法。有一种考虑,学生自选2―3门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只有等级,就把等级转化为学分。如A都转化成80分。这对大学录取有什么意义呢?没有。能报985高校的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般都是A,人人加上一个相同的分数,等于没加,就拼语数英的450分。这和江苏“08方案”有什么区别呢?同时,对学生也不公平,学业水平考试成绩99分和80分都是A,现在都换成80分;对高校录取也不方便,体现不出相关学科成绩的差距。

看看美国SAT考试,每科是800分。SATⅠ一般考语言、阅读、数学,满分2400分。SATⅡ,可以偏文也可以偏理科,比如物理、化学、生物,也是2400分满分。把总分放大对大学录取提供了方便。

关于“一次考试定终身”的问题

英语科目不再列入高考统考,而是参加社会化考试,一年两考或多考,取成绩最好的一次提供给高校作为录取的参考依据,成绩可以保留两年。这是最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一项改革。这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成熟,实践证明也得到普遍欢迎。

不仅英语学科可以一年两考或多考,以后时机成熟语文和数学也可以一年两考或多考,甚至是整个高考也可以一年多考。就如美国的SAT考试,每年要举行7次。这样就真正体现出高考的人文性和选择性了。

另外,高考改革最大的利好是一年两次高考。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实行转型,向应用技术类型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这是得到学生、家长、中学以及职业高校普遍称赞的改革。春季职业高考,夏季普通高考,小而言之,学生多了选择的机会;大而言之,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分开有利于技能型人才的成长。有人研究科学,有人精通技术。我们国家文化传统就是比较看不起技术。另一方面,我们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时间不太长,农耕的粗放式劳作习惯,不是很讲究技术。多种因素使我们的技术落后了,所以才会出现众多的质量问题。我们的技术人员缺少,素质不高,使得许多没有经过教育和训练的农民工上岗,用没有严格标准的粗放经验从事高科技的现代工业,成品质量就无法保证。我们的技术创新和核心技术还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通过加强职业技术高校的建设,职业高校的独立考试和选拔,在一定程度能够改变技术人才长期不足的 局面。

关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200年起,各省都实行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各省市自行统一命题,高中生将在3年时间里完成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技术等10科目的考试,考试成绩分为A、B、C、D四等。按规定,高校在自主招生中,可根据该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招收学生,具体成绩要求由招生院校自主决定。

当然,我省更加体现以人为本,在文理分科的基础上实行“反向”会考,即理科学生可以不考理化生,文科学生可以不考史地政。现在,如果文理不分科,就是意味着高中学生必须参加全部10科目的学业水平考试。从这个结果看,学生是增加负担而不是减负。所以,高考改革涉及面太广,关乎学生学业、知识结构、能力水平、身心健康和学校课程结构等等,“指挥棒”作用不容忽视。

因为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录取的参考因素,所以,该项考核必将引起一定的重视。综合素质评价内容有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等方面素质的具体表现,形式为学生自评、互评、班主任评语、班级审查、年级审查、学校认定,综合评语注重纪实性材料的整理和叙述,反映学生的个性和突出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过程材料的积累,而不只是文字的描述。

关于文理分科问题

对高中文理不分科的问题,虽然管理层已经下了决心,并且写进了《决定》之中,但这将是高考改革分歧最大和意见最大的命题。本来不需讨论了,因为顶层设计定了的事情,但是因为担忧文理不分科带来的困扰,从学术争鸣的角度谈谈看法。我是赞成北京四中刘长铭校长的意见的。他认为“事实是,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权威机构的研究结果向我们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证明文理分科或文理不分科的情况下培养的学生,哪种更具发展潜力和优势”。他也列举了许多个案,杨振宁是大科学家,兼通文理、学贯中西,他曾说科学研究的最高境界是哲学,所以他认为文理是相通的,不可偏废;爱因斯坦是大科学家,精通音乐,尤其喜欢巴赫的作品,他不止一次地肯定过音乐艺术对他科学研究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也千真万确。这些大概都是坚持文理兼学全面发展的人常用的论据。主张文理分科的人认为人的成长和选拔要不拘一格:据说钱钟书、等大文豪当年上学时的理科成绩都惨不忍睹。大物理学家狄拉克(诺贝尔奖得主,相对论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据说对文学、艺术甚至哲学无大兴趣。我们每个人在日常交往中都会遇到这样一些人,他们并不十分全面,并不多才多艺,但他们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都很擅长,甚至是专家,当然他们也生活得很好。

赞成文理分科与不赞成文理分科都有很多的理由,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中就把“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列入其中。但是要知道,全世界的中学都以不同的方式分成文理科。比如,美国、英国以及北欧的中学,必修和选修课涉猎面较广,他们不分班,只按课程来上课,完成学分就可毕业。偏文的学生自然可多选文科,偏理的学生自然可多选择理科。而他们的理科大都比较容易,除了少数特别偏向专门的学生,选择数学1,数学2,直至数学3(其他物理、化学也有可供选择更高级别的科目),对一般同学,只要选修数学1就可。他们有更多的时间选择人文学科,如文学、历史、艺术、地理、戏剧、音乐等等。在我们的高中,学生没有选择的自由,一刀切,文科理科,算是让他们唯一有一次选择。

我们要尊重人才成长的规律和教育规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已经得到普遍的共识。如果让学生和家长投票,赞成分科、不赞成分科、无所谓,第一种意见的会是最多。学习好的学生会认为可以不分科或无所谓,中等生大部分希望文理分科。这是民生工程,如果学生和家长都不答应,就会造成动荡,改革就会失败。这样就会造成折腾。

其实,恢复高考37年了,有些改革也是很在理的,但是最后没有进行下去。比如,高考成绩按标准分录取,为什么没进行下去?还有就是3+1和3+2,为什么变成了现在的3+x?

文理不分科范文第3篇

开学了,班级转来了一位新同学,虽是其貌不扬,但学习成绩很好,叫彭XX,以她 的考试成绩完全可以进文一的,为何现在才加入我们这个班集体呢?最后,从她的自我介绍中才得知,她原本是选理科的,然而选理科并非完全出自她的本意。当初选科时,彭同学的父母亲戚在理科好就业的传统观念下都劝她选理科,也许是她不愿辜负父母对她的期望,迷迷糊糊的就填了理科。

说到这,我很希望各位父母能尽量让孩子独立,很多父母在孩子出生时就开始为孩子规划人生,给孩子铺设他们认定的正确的,平坦大道,希望孩子能走的快些,再快些。不惜做了孩子的拐棍。或许孩子能侥幸登上学业的巅峰,但又常常跌进生活的低谷。我想,如果当彭同学的父母没有干涉她选科的想法,让她根据自己的爱好决定,就不会有今天迟到的选择,让自己的暑假在纠结中度过了。

其实,选文还是选理产生的矛盾已经影响了许许多多的同学。对于文理都差不多的同学这无疑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许会一失笔酿成千古恨。要不分科多好呀!时常会听到这句话。显然,一部分同学已经把矛头指向了教育部的文理分科的决定。但是,细想这么多年,是通过考试,产生了很多高考状元,可真正的创新人才却很少。新闻上经常会出现10岁、12岁考名牌大学的某某神童,但中国现在却还没有自己制造的航母,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在我看来,文理分科只是表症,深层症结则是源于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甚至一度是主导一切的“马首”。说白了,如果应试教育不死,仅仅取消文理分科这种浅表化的小手术自然于事无补。教育方式需要不断改革,但中国庞大的人口暂时不允许我们用其他方式选拔人才。在应试教育中,文理分科不仅是国家想要快速培养人才,而且在无形中也减轻了我们的学习负担。既然无法改变现实,就必须做出慎重的选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文理科成绩相当有时会是巧合,必要时丢掉一些包袱,才能让自己学的轻松,从而学的快乐。

相信彭同学的选择是正确的,她是喜欢文科的,暑假时补课学的理科,但放假后自学看了一大堆文科书,相信她的文科成绩也会越来越好。

文理不分科范文第4篇

《左传》云:“学贵于专,好学而不腻。是故非专则不能以精,非精则不能以明,非明则不能以诚,故曰‘唯精唯一’。”由此可见,“专一”于学习是多么重要。因为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如果将大部分精力集中于一方面的学科,则在这一方面往往会取得一定成就。这就培养了各行各业的精英。然而在高中各科难度整体加深的情况下,如若将精力分散开来,那么,就算一刻不停的学习,也只能做到各科平平,而不能达到样样都好。而这样没有突出特长的人,却并不是社会所需要的。

在乡下,有经验的农民都知道,就是种玉米丰收的秘诀,就是除了一般地浇水、除虫之外,还要进行人为的两个工作。一是在播种时每个坑中不能只放一粒种子,因为这样不能保证坑中有苗成活。所以需要多多播种。这就好比小学、初中时的我们,各方面的课程都要学习,而且需要争取齐科并进。二是当每个坑中的玉米长到一定的高度时,除了长势最好的那株以外,其余的都要除去,为的是使最强健的那株能够得到更充足的养分。而教育系统对于高中时期的我们,难道不应该向农民对这个时期的玉米那样,帮助我们摄心一处,专修一面,以取得各方面的成就?

如果高中文理不再采用分科制,那么我认为将会产生三方面的不良效应:

一:会使高中生压力普遍提高。对于文、理某方面很差的同学来说,定然不易在弱势科目上取得一个较为合格的成绩。如果心理素质不好,在面对老师、家长和大学高高的分数门槛时,很有可能因为一时想不开选择轻生。即使文、理都还不错的同学,也会因为作业过多,知识过难而更加烦闷。也就是说,不分文、理很可能会大大增加高中生的自杀率。

二:会影响到一些同学的天赋,不能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假设学生甲对理科存在极大天赋和兴趣,文科成绩却一直不是很好。在高中文理没有分科的情况下,甲生的综合成绩根本不值一提。这就使得甲生可能因此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使得社会失去了一个有用之才。如果甲生在高中阶段狠补文科,那么分在理科上面的精力必然减少。如果甲生在这种情况之下考上了大学,并选修他以前擅长的方面,那么这方面的才能很有可能因为他在高中期间的疏忽而减少,使得他的大学学习生涯更加艰辛。更何况甲生在高中学习自己并不擅长的文科时,心情定然不好,更不用提及兴趣了。而且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难道不是痛苦的吗?

三: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育系统的稳定。目前,我国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已开始推广,这次课程改革主要是依据文理分科来设计的,而若马上取消文理分科,课程改革又一下跟不上,将会导致高中教学一片混乱。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一改就灵。有时因考虑不周,而盲目改革,将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那么,实行文理分科有什么好处呢?

一:使“兴趣学习”得以广播。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文科或者理科。莎士比亚也曾深有体会的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选择自己有兴趣的科目去学习,我们不是更能又快又牢的掌握它吗?

二:能帮助社会培养精英。如果文、理分科,就不会让学生浪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跟今后的专业相关性不大的知识,而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致力于为自己今后专业能带来更大帮助的知识和学科。这样做,难道不是培养精英的不二法门吗?在古代,孔子在教育弟子时也是采用了“因材施教”的方法,才使他的弟子各个有名。我们难道不该吸取古人成功的经验吗?

三:能配合新一轮高中教改。高考不是施行3+X+1模式吗?这只有在文、理分科的情况下才能实施。这次教改普遍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也非常具有合理性。既然如此,我们完全可以按照教改实施,何必制造混乱呢?

综合上诉来看,文、理保持分科是具有极大的正确性的。但是仍然有人说,文理分科会普遍降低人民素质。可是毕竟人无完人,大综合的结果往往都是一团糟。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政治、物理、化学这九门功课中,想要六门出众已然不易,想要九门全部都好,提出文、理合并的人也许现在你自己都不能做到吧?一个年过古稀的老人,又有几个能做到呢?而将如此复杂的知识全部加在压力本来就足够大的高中生身上,是件多么不可理喻的事啊!

文理不分科范文第5篇

英仕是个极聪明的孩子,也十分的好学,总是对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感兴趣。那个时候英仕尚小,还未入学,总是缠着大人问“为什么彩虹是七种颜色的”,或者是“为什么秋天叶子黄了会掉下来”等等。大人们被他问得不耐烦的时候就总说“你长大后就会明白的”!于是英仕特像长大,想长大以后做一个大科学家,把这些问题都弄清楚。而大人们听了,大笑道:“好!好志气!英仕以后就做个大科学家!”

英仕到了上学的年龄,他的父母自然就把他送入了学堂,他们还希望家里出个“大科学家”呢。英仕十分勤奋,在学校很听老师的话,但就是改不了一个毛病。英仕小时候的问题还没解决,便缠着老师问“为什么秋天叶子黄了会掉下来”等等。老师早已被他缠得不耐烦,说了一句“自己在书中找答案!”,便拂袖离去。于是英仕在书海中找啊找啊,终于看到了这么一句话,“秋天来了,树叶黄了,叶儿从书上飘下来了”。就这样吗?英仕显然是不满足于这个“答案”的,于是他继续在书海中畅游,乐此不疲。

直到一份改革文件的下达,英仕才不那么快乐了。那是一份教育改革的文件,文件上说从今以后高中文理不分科了,什么都要学。英仕一听甚为高兴,那好啊,多学一点知识嘛。可惜事违人愿,看到月考成绩下来时,英仕傻眼了,怎么会这样呢,英仕想破脑袋也想不通。

原来由于文理不分科后什么都要学就不可能深究,略略懂懂就好,老师也知识讲一些基础知识以对付考试,而英仕却一味的深究,完全不按考试的模式来,因此门门红灯高挂。英仕很郁闷,想不通。这时他的同桌拿出语文书递给他,他看了,是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什么意思呢?他细细地读了一遍看到“不求甚解”有一个红色的批注——略懂!哦,我明白了!于是,老师一如既往的照本宣科,而英仕,也随波逐流,只求“略懂”了,因而在第二次月考的时候得了年级第一!老师同学们都大跌眼镜。而这个成绩也一直保持到高考。

高考完了,成绩出来了,870分(总分900分),全省状元,清华高校,专业任选。这下可愁了,我每一科都是略懂,选什么好呢?纠结啊!

最终英仕报考了什么专业不得而知,只知晓他大学毕业后就做了一个普通的公务员,然后结婚,生子。

英仕的妻子,正是当年英仕的高中同桌——交渝,高中成绩也是十分好的,仅次于英仕,不过现在还是和英仕一样在一家公司档一个小小的公务员。

两个都单身很久了,彼此又有那么一点意思,又是高中同学,还算熟络,总之一来二往,英仕和交渝就喜结连理了,没过多久就生了个大胖小子,名叫“第恁儿”的,和英仕、交渝一样,既不随父姓也不随母姓,因为英仕和交渝都觉得,他们结合的产物就应该叫第恁儿!

第恁儿也是极聪明的孩子,也喜欢缠着大人东问西问的,一如当年的英仕一样,也许就是因为太过一样了吧,第恁儿走的也是当年英仕的路,一步步的为了迎合教育和考试走向自我毁灭或说是自我抹杀的道路。

日子一天天过去,一家三口还是和谐的生活着,没有什么大风大浪。

一日,英仕在家听到第恁儿读《五柳先生传》,读到“不求甚解”时,英仕猛地惊醒了,当年自己就是被这个“不求甚解”给害了,自己的“大科学家”梦也给毁了,不行,不能让儿子也给毁了,正欲开口,不料一时气血攻心,猛地吐了两口血,大叫着“不求甚解”,身亡了。火化的时候,眼睛怎么睁得老大,怎么抚也闭不了。

第恁儿想到英仕的临终遗言——“不求甚解”,遂谨遵父命,什么都只求略懂,想来英仕真的是如何也不能瞑目了吧。

文理不分科范文第6篇

这篇关于2014年小升初语文考试方式有变化,是

在11月20日召开的北京市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结题暨基础教育课改年度交流会上,市教委委员、新闻发言人李奕表示,目前可以明确的是除小学一二年级外,其他学段课时结构不变,英语课不会减少、语文课也不会增加。同时,李奕表示,对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文理不分科",北京市目前正在研究之中。至于北京市小学一二年级何时取消英语课,目前还没有确定的时间表。

"我们要强化母语,不是要增加母语的课程,而是要优化课程。"李奕说,母语的加强不是多阅读两篇文章,多写两篇作文,而是要对母语教学进行重组,比如写字、阅读、表达、倾听等方面,在母语教学中都要有所涉及。"现在我们普遍忽视了倾听,其实倾听也是一种能力,不会倾听就不会交流与表达。"为了引导母语教学的改变,李奕表示,北京市将在过程性考试和重要的中高考考试中进行改革,增加语文考试新的题型和新的测试方式,来进一步强化语文的学习。

同时,李奕表示,英语分值降低也并不意味着不重视英语,而是要改变英语的教学方式,让英语真正变成一种交流和沟通的工具。

文理不分科范文第7篇

2月18日,记者从宁夏教育厅了解到,教育部已下文同意宁夏自治区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备案。

教育部要求,宁夏自治区要全面推进考试招生各项改革,抓紧出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职分类考试等专项改革配套文件。密切跟踪改革实施进展情况,全程监测评估改革进程,不断总结完善,确保平稳推进。要积极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时间为2019年。要加大对改革的投入保障力度,加强普通高中设施设备、师资配备和考试机构专业化建设,加快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选课走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学生发展制度。

近期,宁夏自治区教育厅将就有关情况向社会公布,并进行政策解读。

宁夏高考改革新方案解读:采取3+3模式 取消文理分科

记者获悉,近日,教育部对宁夏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正式批复并予以备案。宁夏将在2019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新生中开始启动实施,新方案首次开考时间是2022年。那么,新方案同之前比有哪些不同呢?

变化一:采取3+3模式 取消文理分科

根据新的高考方案,统一高考科目调整为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选考科目调整为6选3,即由学生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选考科目参加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等级成绩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高考总分值仍为75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每科150分,自选的3个科目的等级成绩总分为300分。考生在校期间的综合素质评价将作为高校录取的一项参考标准,在成绩相同的情况下,会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做标准,择优录取。

变化二:英语听力口语一年两考

外语科目考试每年度举行两次。参加年度高考的考生最多可申请参加本年度两次外语考试,选择其中较好的一次成绩作为其本年度高考外语科目考试成绩。

变化三: 实行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两类

合格性考试共有14门学科,等级性考试共有6门学科。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8个科目的文化课考试以及物理、化学、生物3个科目的实验操作技能测试只设合格性考试;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的文化课考试设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合格性考试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形式呈现,等级性考试成绩以等级形式呈现,不使用卷面得分,按获得该次考试有效成绩的考生(缺考考生或未得分的考生除外)总人数的相应比例划分等级,位次由高到低分为A、B、C、D、E五等21级。

变化四:高校将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招生

自2019年开始,宁夏将试行推动高校在自主招生过程中,把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作为学校自主招生的参考。学生个人学籍信息、志愿服务、公益劳动次数和累计时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综合得分等,都是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在招生中具体如何使用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可由高校自主决定。

到2019年,宁夏将出台更加具体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与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对接方案》。

变化五: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

按照国家五部委的统一部署,2019年自治区招生工作委员会印发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实施方案(试行)》,对宁夏高考加分政策进行了调整和规范,从2019年1月1日开始执行。

文理不分科范文第8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B-

0004-02

当考场变成了“战场”,就会没有假期,就有了“吊瓶班”“赤膊班”,就有了“高三班主任不堪重负,服毒自杀”。我的思绪穿梭于理想和现实之间,在想:这难道不是“教育之殇”?于是有了以下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

一、问题与思考――进步所带来的退步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办学至今刚好20个年头,没有百年老校浓厚的文化积淀,却也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办学以来,依靠广大师生的努力,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近年来,随着高中扩招,生源质量整体下降,依靠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很难再取得新的突破。回忆过去,展望未来,一些问题也引发了老师们的议论。

(一)丰富的教学经验给学生带来了什么?学校1997年招收首届高中生,在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学科全是新教师执教的情况下,2000年毕业生参加高考,据广西高考白皮书统计,我校文、理科综合分排名均进入广西前35名;接下来,2001年、2002年综合分排名分别进入了广西前30名、前10名。现在教师的教学经验应该越来越丰富,教学质量也应越来越高,为什么反而像退步了呢?

(二)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除了带来了便捷,还带来什么?1997―2005年学校办公没有电脑,老师们手刻腊板编印资料,这些资料点点滴滴都是老师心血的结晶。此后有了多媒体,老师们开始用电脑下载资料。刻腊板时代,我校不断演绎着学生考上北大、清华的传奇,这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2000年至2007年高考有3个进清华、3个进北大、3个进中科大、3个进上海交大等上百个尖子学生考进名校,并且这些学生到了大学以后大多表现出色,很大一部分被保送或考上了研究生。而现在,不禁让人发问“今天的尖子学生去哪里了?”

二、探讨与策略――重新审视学校教育

(一)愚是大智,缺是大圆,“教”本来就不应该完美

经验使人成熟,成熟也往往会使人守旧。当年经验缺失的年轻教师,也正因为经验的缺失,恰恰成就了教育的自然;也正是自然更多地让学生学习,学生才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中自主发展。越来越多的经验成为“经验之谈”,“吃盐比你吃的米还多”的老师自然什么都懂,学生只要按老师设计好的捷径走就万事无忧,老师就成了学生的“保姆”。这教师的“缺”成就了学生的“大圆”吗?这“缺”、这“愚”也许是教师所需要的,本来“教”就不应完美。于是,自己对教学有了点感悟:当自己辛辛苦苦以为找着教育的真谛时,却离教育越来越远;兜一个圈又回到出发点时,才又发现“教”本不应该完美。

(二)文理兼容,繁极至简,起点和归宿本不该复杂

纵观人类衣、食、住、行:先说“食”,过去吃不饱,只能吃杂粮、粗食,后来人们喜欢上细粮、精食,现在玉米、红薯、野菜等又重新成了人们餐桌上的奢侈之品;再说“行”,过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后来有了汽车,现在人们又重新爱上步行远足。

钱学森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令人深思。多年来,受教育功利思想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普遍存在,高中文理分科提前过早,学生偏科情况严重,缺乏广泛的爱好和兴趣。“魔鬼训练法”“考案”“状元之路”“状元秘笈”盛行,学校办得像工厂,学生变得像产品。过重的课业负担,压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教学调研发现,这很大原因在教师本身:文科老师缺乏理科的知识,理科老师缺乏文科的知识;文科老师缺乏理科老师的缜密,理科老师缺乏文科老师的情趣。高中课堂缺少初中课堂的自然与多变,初中课堂缺少高中课堂的推理与演绎。为什么不能互补呢?学校教研活动停留在学科组内交流,跨学科交流少。为此,学校整合本校内部资源,让老师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校级公开教研大课,跨学科进行交流与学习,力求文理兼融。近年来,教研大课为年轻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广阔平台:从教研课的选课到上课、评课,都凝聚着老师们的辛勤劳动,经过执教的教师初步备课、备课组集体备课、试课、教务处批准等全过程。上过教研大课的教师,都较大地提高了整体素质,校内形成了老师主动要求上大课、主动听大课的良好氛围。在多媒体教室里几十上百教师听大课已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每当高考大战硝烟落定、又传高考捷报时,我多少有一点“狐狸的心态”:清华、北大的招生指标都让这样的学校拿去了,中国出杰出人才才怪?像城里人很难吃到原生态的自然食品(农村才有自然食品),所以我们的大学自然很难招到最优秀的人才。“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我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让我去招生,我就看所读的高中、初中、小学是否“苗正根红”。如果是“工厂里生产出来”的学生考了650分,只能算600分;对于竞赛,我不给加分;如果是“出身良好”的学生考了590分,则更有发展潜力。我认为“苦墨菜”(长寿之乡――岑溪生产的一种近乎野菜的青菜)应比“甜墨菜”的价值更高,所以选择更有潜资的人是出人才的关键。“教”本不分文理而分了,“学”本不分文理却又分了,教与学源于自然和生活才能充满活力,才是归宿。

(三)问题即课题,研究形式本可简单

很多时候,考试分数成为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与育人息息相关的事却被忽略了。疑,思之始,学之初。课改首先应提升师生的问题意识。课堂活不活,关键是“问题”。以前在质量分析、班情分析时,老师们有很多的抱怨,诸如“基础不牢”“多次讲过还是继续错”“粗心算错数”“答题不规范”等等。这些问题其实仅是一些“现象”。查找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才是解决问题。这些现象都与教学有关:老师怎样上课讲过几遍了学生还不懂,是否讲得太多或讲得太差?算错数仅是粗心吗?老师引导学生摆问题、找根源。比如,针对“粗心算错数”,一次物理测试有这样一道题,全年级150多人都算错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老师向学生们调查发现:算错数的学生基本原因是少了代数过程,心算时少了开方。如果有了代数运算,就可以大大减少算错数的可能。其根本原因不是粗心,而是运算方法不规范。把算错数归结为粗心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老师们把一个问题当做小课题研究,没有开题、没有结题,但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四)舆论引领,让约束更自然

环境对人具有影响力和约束力。风清气正的环境、舆论、氛围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比如,营造负责任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学会为自己的错误负责。以前有一些学生来校时忘记带课本、忘记带钱等,星期一又请假回家拿这些东西。怎么办呢?让这些学生学会自己负责,向老师、同学借。有的学生说:“不好意思”。忘了带课本的“代价”就是“不好意思”。2011年高考前两个月,我发现一些学生晚上躺在床上很久仍玩手机,就组织班主任晚上11点到宿舍外面检查,不影响学生休息,记下玩手机有亮光的床位。班主任第二天早读在班上讲:“昨晚老师检查宿舍,发现有同学就寝后还在玩手机。这影响了同学的休息。建议想休息好、学习好的同学把手机贴上名字、关好机,交班主任代保管两个月,待高考后拿回。”除了少数几个学生需要班主任找其谈话外,其余学生都主动把手机交给班主任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