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溺爱孩子

溺爱孩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溺爱孩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溺爱孩子范文第1篇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与四个老人经常起冲突。老人们溺爱孩子,怎么说都不听。比如孩子摔了,如果我在,他会看看我的反应,我没反应他就自己爬起来。如果有老人在,他一定赖在地上大哭不肯起来,直到老人把他抱起来,用各种好东西哄他。上个月把孩子放在我妈家的时间比较多,接回来后,明显感觉孩子变娇气了。我该怎么跟老人沟通呢?

秋雨直接干预

我会对老人说清楚我的孩子不可以溺爱,溺爱反而会害了孩子。经常跟老人灌输我的教育理念。如果我的孩子摔了,我一定坚持不让老人去管。也许我比较幸运,老人比较开明,现在还没有因为这些事情闹不愉快。

籽彤尽量自己带孩子

我很能理解你的心情,因为我爸爸就是很溺爱孩子的人,孩子要什么都马上给她,如果我对籽彤说话语气重了点,他马上会护着小孙孙。跟他沟通也没用,老人的这种溺爱是发自内心的。所以我尽量自己带孩子,去爷爷奶奶家一般都没过夜。孩子都是小人精,知道爷爷奶奶宠她,喜欢粘着老人,如果做错了事,回到家,我会及时跟宝宝讲道理,尽量不当着爷爷奶奶的面争执。

洋洋妈委婉沟通

平时老人溺爱孩子买这买那,我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是为了让老人享享天伦之乐。但是如果孩子做错了老人却还维护,我一定会对孩子进行教育,让他认识到犯了错误不会因为有爷爷奶奶的庇护而免受责罚。事后再以聊天的方式侧面跟老人进行沟通,这样既维护了老人的面子也避免了婆媳之间的矛盾。

倩倩借用书报的力量

我觉得老人还是挺信书上的说法,如果我说的他们听不进去,就多买些教育孩子方面的书给他们看。报纸上教育版面也会说些隔代教育的知识,上面会写些反面事例,老人看了容易接受。

镜子妈婆婆那里由老公去说

自己的父母当然好说,不必顾及什么,把道理摆出来就行啦。但是婆婆那边我就不好直接说了。在教育孩子方法有冲突的时候,我一般是叫老公去跟她说。

宝宝 拿别人的事与父母探讨

我的爸爸妈妈都很宠爱外孙,为了让他们接受新的教育观点,我经常拿幼儿园里发生的一些事跟他们讨论。有时报纸上的亲子话题也是我们的讨论中心,在讨论中把我的教育观传输给他们,效果还不错。

小凡小事由着老人

谁家的老人都疼孩子,隔代亲嘛,我一般都由着他们,除非一些会影响孩子性格的事情方面会坚持原则。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争执,这样对孩子影响更不好。

溺爱孩子范文第2篇

父母言教不如身教

科学家维克勒马在一份报告中说,经常受到父母不良饮食习惯、吸烟和酗酒等不健康行为影响的青少年往往会效仿父母的行为。“我是农家的孩子,小时候,长辈们为了养家糊口也根本没有时间来教导我们。其实,打小我们就已经在模仿长辈们坚韧不拔、勤俭持家的好传统了”。

1、经常对您的孩子说:“你很聪明”,他(她)就真的很聪明。

2、只要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有出息的,孩子就真的会有,这就是著名的教育家皮格马利恩效应。

3、任意责骂打骂孩子会使他丧失思考能力。

4、没有笑声的家庭养不出脑筋好的孩子。

5、给孩子一个独处的空间,可养成他们思考的习惯。

6、当孩子解决难题时,不要单单指出他的错误,要承认并夸奖他做对的部分。

7、有人说,孩子成长的历程也是父母们塑造自己的历程,这是不无道理的,父母要习惯于和孩子一起成长。

8、多让孩子动手,可以训练他们的头脑。

9、禁止孩子自言自语,等于迫使孩子放弃思考。

10、父母对孩子的“新发现”,要率直地表示惊奇。

11、让孩子自由行走,有益头脑的发展。

12、“扮演角色”可增进孩子的想象力,同孩子一道游戏吧。

13、如果孩子们跳舞、品尝、触摸、听闻、观看和感觉信息,他们几乎能学一切东西。

溺爱孩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家长;溺爱;心理研究;成长

一、面对地震的残酷使家长对孩子的疼爱方式进行改变

2008年汶川地震,使家长看到了对生命的渴望和那些失去父母亲的孩子。在灾难的打击下,即使是爱也不能够让孩子和失去生命的父母重逢。由此观己,自己的孩子正在慢慢长大,作为父母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也是在不断的缩短。父母只有不断地满足孩子的欲望,让孩子在自己的天空下得到自己的所想。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满足学生的一系列渴求。现在的社会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更是父母眼中的宝,父母对孩子的爱超出了一般的疼爱,让孩子一直是以自己为中心,慢慢地就使孩子养成了坏习惯。

二、物质生活不断改变,生活条件正在不断变好

可以说当今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现在的父母大部分是从60、70、80年代走过来的,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并比不上现如今的水平,作为家长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受到不必要的苦,并且想要孩子有好的生活保障,家长就对孩子进行不断地溺爱,让孩子在好的生活中生活,但是却忽略掉了培养孩子。面对汶川地震,作为父母都有深深的恐惧,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受苦,面对现状条件的不断转变才会过度地溺爱孩子。

三、在汶川地震之后家长把亲情看得最为重要

在汶川地震中,家长对孩子的爱,孩子对父母的依依不舍都体现出了浓浓的亲情。现如今家长经历过汶川地震那个可怕的灾难,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那种原本就够浓厚的亲情变得更加厚重,父母对孩子的爱也在由爱变为溺爱。为了让孩子过上好的生活、为了让孩子在好的环境中受到教育,为了让孩子在好的环境中成长,作为家长为自己的孩子安排好了一切,让孩子在安宁的环境中成长,免于在外界受到不必要的挫折。

在经历汶川地震之后,家长对孩子的爱慢慢地转变为溺爱,而且这种现象也是越来越严重。面对着社会对这一问题的思索,经过上述陈述我做出了一些自己的理解。面对灾难无论谁都会对自己的孩子展现出无限的爱。

参考文献:

溺爱孩子范文第4篇

孩子是父母的爱情结晶,爱孩子是天性使然,但溺爱孩子却是人类独创的一种另类之爱。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当仁不让地名列前茅。这种溺爱,是人性之中爱的光辉的一种畸形心理,在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以后,温柔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化做一个圈套,变成一条绳的束搏.

在我们中国的家庭中,一直存在着一个比较明显的缺点,做父母的舔犊情深,家长都很宠爱自己的孩子,孩子真是生在蜜罐里,长在蜜罐里。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然而对孩子爱过了头,陷入了溺爱,便是害了孩子,这是父母的失职。在家庭里往往有“小皇帝”,长辈们总是很心疼孙子会受苦,总是不肯让孩子学会在地上走,摔跟头。孙子孙女都被宠坏了,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孩子完全不会做家务,孩子完全不做任何事。孩子就像一个小皇帝,它们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对孩子的过度满足,有求必应,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结果使孩子的欲望不断发展,这种性格一旦形成,到孩子成年之后,就很容易滑向犯罪的边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许多家庭父母的愿望。但是要想实现这些愿望,就不能过分的溺爱,只有让孩子正确地的面对挫折,不断的战胜困难,才能独立生活,立足于这个社会。从这里,我们不妨可以悟出一个事实,溺爱可以扭曲一枝好苗、一个好生命,它就像一只黑色的染缸可以把洁白无瑕的生命给染黑了。是的,曾经就有人把90年代的孩子们比做是“小皇帝”。那些做家长的和长辈们又何曾想到,他们百般溺爱所培养出来的孩子是会怎样呢?我想只能培养出一种娇贵的心态,品行上的畸形儿而已,其结果同家长的愿望是相反的。我认为,如果成人的爱不符合儿童真正的内在需求,剥夺儿童按其自然规律成长的自由,剥夺了儿童支配自己思想和行为的权力,这种爱就是溺爱!而这种爱会使孩子偏离自己正确的发展道路而行,结果造成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源于成人,而成人却不知,每天为孩子的各种问题头疼不已。

如果长辈们是爱我们的,请你们给我们机会锻炼自己,因为社会上不需要“小皇帝”,社会上需要有用的人。如果你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请你多给我们事做,请你多教我们本领,我们要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如果你继续溺爱我们,那我们生存在这个繁荣昌盛的新社会里又有什么用?我来这个世上干什么呢?长辈们,一切都不要说了,我们明白你的心意,我们知道你爱我们。

溺爱孩子范文第5篇

我并不认为我的孩子完美无缺。恰恰相反,我发现了她许多弱点:胆小、怕人、隐忍。有一次,小亦池缠着我不停地和她玩一个游戏,由于我实在有事,就不耐烦地横了她一眼。立刻,她既不吭声也不哭闹,怏怏离开,钻进被窝久久不见露面。直到我主动过去揭开被窝,才看见她两眼直直盯着天花板。我轻轻向她道了一个歉,她的泪水才哗哗流淌出来。

在那些短暂的节假日家庭聚会上,小亦池不会像别的孩子那样快乐活泼巧舌如簧,不能自如地应对大人们,更没有办法表现出孩子的童言无忌或者甜言蜜语。她常常显得很笨拙、迟钝和淡漠。

每当这时,我都不忍看自己的孩子。我开始注意检讨自己,要求自己力戒急躁,也与孩子爸爸进行了多次正式谈话,希望他也能力戒粗暴的毛病。

小亦池是个普通孩子,我没有发现她特别聪明,或者特别有天赋。但是,只要拥有快乐轻松的心情和氛围,小亦池的表现就会令人刮目相看。一次全校列队开大会,一只老鼠钻进她棉袄里,她没有大叫大喊。我夸赞她是世界上心理素质最稳定的孩子。

对于小亦池的性格弱点,我必须溺爱,就是任何时候都维护她、信任她,尽可能为她营造更多的快乐轻松气氛。亦池初上小学,我就找她们的小学校长谈过,我告诉她,如果再在学校大会上不指名地讽刺亦池是因为妈妈有名才得以进校的,我会找报社,找教委,找教育局。我必须溺爱我孩子虚弱的地方,以溺爱增强孩子的自信,好让她逐渐适应这个社会。

效果在慢慢显现。小亦池大约五六岁那年,我带她出去旅行,一群朋友聚会吃饭,其中有个与亦池年龄相仿的小朋友。两个小孩子比赛谁能够盘腿打坐得更久。时间过去了很久,亦池还在端坐,那孩子却再也耐不住动弹起来。可是,输掉的孩子倒先发制人地哭号起来,满地打滚,还要霸占赢家的那罐椰奶。亦池没有躲进角落,也没有委屈流泪,甚至没有责怪小朋友,只是依然盘腿端坐,微闭双目,一动不动。事后不久,那孩子又来主动找亦池玩了,并且有服从亦池的意愿。

小亦池的这一次表现,极大鼓舞了我。尽管她被夺走了椰奶,但是有效保护了自己内心的健康和愉悦,因为大家的赞誉,亦池获得了比一罐椰奶更多的快乐。我则更陶醉于自己孩子的风度,这风度里有一种高贵庄严的气质,吃亏是福,一个人如果能够吃亏,还有什么失去的痛苦呢?人的高贵,是更加强大的个人魅力。

溺爱孩子范文第6篇

[关键词]道德行为失范矫正溺爱真爱

一、中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的主要表现

中学生的道德行为的总体现状是积极规范、健康向上的,大多数中学生的道德行为是来自善良动机、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但少数中学生的道德行为失范也不容忽视,而且这种失范在家庭溺爱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中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1、社会公德缺失

中学生道德行为失范表现出来的社会公德缺失,主要表现在:(1)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语言不美,对待长者、老师缺乏尊敬,缺少感恩之心,对待同学缺少友爱,不讲诚信,言行不一;(2)在公共场所中处理人群关系方面,损害公物甚至据为己有,典型的表现是在课桌和墙壁上刻画,不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为所欲为,破坏正常秩序;(3)在对待环境和能源方面,表现为乱扔果皮纸屑,浪费严重,节俭意识淡薄。

2、纪律、法律意识淡薄

中学生道德行为失范体现出来的纪律、法律意识淡薄,突出表现在违反校规,无故旷课,作业抄袭,考试作弊,打架斗殴等不守纪行为,还有校园暴力事件,包括对教师的暴力事件如辱骂甚至殴打教师,以集团或集团力量为背景而发生的学生问的暴力事件,如打群架,欺负弱小同学等。

3、道德行为评价标准畸形

中学生对于什么样的行为是道德的行为,什么样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其判断评价标准是模糊或者是错误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中学生对于一些非道德的行为的推崇、模仿。如一些中学生对拉帮结派、群架斗殴等行为不仅不能认识到此类行为的不道德性,还认为这些行为的实施者讲义气,而推崇甚至模仿。与此同时,他们对于一些道德行为反而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如把学生尊敬师长的行为看成是“拍马屁”,进行嘲讽和打压。

4、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

中学生对于究竟应该如何行为,通过多年的学校教育已经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例如:对于社会公德、传统美德的相关内容,中学生不是不清楚,只是由于缺少自觉自愿的选择,在实施行为时偏离了这种道德认知,出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现象。

二、家庭溺爱与中学生道德行为失范

1、溺爱及其表现

溺爱就是家庭对子女过分的宠爱,把子女置于不恰当的突出地位,给以过分的待遇。主要表现在:一是娇生惯养。家庭把孩子视作“掌上明珠”,对子女百般宠爱。二是百依百顺。一切听之顺之,一切按孩子的要求办,即使不正当的要求也会给予满足。三是袒护包庇。家长对孩子的缺点,不但不正视、不教育,相反,爱护短,惟恐自己的孩子受委屈。甚至有些家长当孩子触犯了法律,也采取能瞒则瞒的袒护做法。四是纵容放任。家长对孩子的不良行为采取听之任之,纵容放任的态度。

由于一个人的幼儿和少年时期是处于自我认识的朦胧期,家庭的溺爱会使他们对自己的思想信念的自我认识产生偏差,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2、溺爱对于中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

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孩子遭到毁灭。”家庭溺爱对于中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包括间接影响即对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影响和直接影响即对道德行为的影响。

(1)溺爱对于道德认识的影响。人的道德行为受到道德认识的支配。只有当他认识到为什么要这样做(或相反),并且认识到应该这样做(或相反)时,他才会采取积极的行动。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的道德认识是表面的、直观的、感性的,容易受到当前刺激和环境的影响,他们从成年人肯定或否定、满足或拒绝、赞许或批评的反应中形成了自我道德认识。因此,在家庭道德品质教育中,父母要认真对待孩子的行动,做出正确的评价,为孩子创造一个获得道德认识的良好环境。但是溺爱型的父母做不到这一点,他们不是以理智而是以个人情感来判断孩子的行为。这样的教育往往会使子女形成错误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认识,以至形成许多不良的道德品质。

(2)溺爱对道德情感的影响。道德情感是伴随着孩子道德认识而产生和发展的,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当孩子在某个道德问题上产生了情感,有了强烈的爱憎、好恶时,就会在他身上形成一种巨大的动力,推动他对事物采取追求或舍弃,赞同或反对的行为;相反,如果孩子对此表示出冷淡的态度,缺乏必要的情绪体验时,他的认识也往往停留在口头上。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在提高孩子的道德认识的同时,还要引起他们的情感上的共鸣。溺爱型的家庭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只是一心一意地照顾孩子的吃穿,像对待少爷、小姐似的伺候着。这自然要在孩子的情感上滋生一种“优越”的体验,把父母的照顾看成是理所当然的。在他们的心中只有自己,而无父母长辈,稍不顺心,就会大发脾气,任性、专横霸道等恶劣品质破坏了对长辈应有的伦理感。

(3)家庭溺爱对道德行为的影响。孩子一出生就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首先是在家庭,在同别人的交往中学习一切行为。孩子能从周围成人的多次反应——满足或拒绝、赞扬或批评中逐渐形成、巩固一些有效的行为方式,抛弃一些无效的行为方式,使某些行为经过选择逐步稳定下来,以至形成习惯。如果父母对子女一贯以严格要求,正确运用奖励和惩罚,并给予必要的约束,那么,孩子就很容易形成好的行为方式。可是,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却是一味地放纵,养成了孩子一些不良行为。例如,在吃穿上稍不如意,孩子就会跟父母生气,孩子一闹,父母就心软地迎合孩子的无理要求。这就必然会养成孩子任性、挑吃、挑穿的不良行为习惯。所以,无原则的宠爱会使孩子形成许多不良行为,不懂得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

虽然中学生道德行为失范还有其他原因,但笔者认为溺爱是中学生道德行为失范产生的温床,溺爱推动了中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的发展,溺爱使中学生道德行为失范错过了矫正的最佳时机。

三、中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的矫正

1、家长放弃溺爱构建真爱

严格掌握教育原则。允许孩子在正常界限范围内自由地、舒畅地活动、成长,锻炼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力量,形成积极向上、性情开朗的良好性格,教育后果是卓有成效的,这就是真爱。如果父母娇生惯养孩子,任凭他超越正常的界限范围,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或者限制太严,这也不许,那也不行,抹掉了孩子好奇好动的特点,扼杀了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形成以我为中心、自私、懦弱的消极情绪,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这就是溺爱。真爱和溺爱都会影响终生,这一点应该引起每一位家长的注意和重视。

2、消除学生的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要矫正学生的不良道德行为,教育者应首先在“动之以情”上下功夫,消除学生的疑惧和对立情绪。人本化教育家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创造最佳的条件,即一种自由的气氛,以利于学生的“自我实现”。教师应想方设法构建师生之间的共同语言,与学生交朋友,并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解除他们对教师和家长的戒心。然后,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使他们从实际中体验到教师的善意和苦心,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怀,增强对周围人的信任感。

在溺爱条件下学生的不良道德行为主要受不良习惯的支配。这些不良习惯的矫正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和家长应该给予这些学生以矫正不良习惯足够的时间。学生不良习惯的矫正也不可能立竿见影,对那些有不良道德行为的学生,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实际上是一种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家长和教师不妨对其违纪行为进行梯度要求,要求其不良道德行为的次数和程度成递减趋势直至完全改正。

3、加强引导,以身作则

教师和家长对于学生不良道德行为进行引导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引导者的方法和水平,还与引导者自身的道德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即是说,教师和家长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求学生遵守规章制度,自己率先垂范。这样做不仅能够提高引导者的引导效果,而且能为学生矫正不良道德行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道德教育注重树立榜样,情感体验

溺爱孩子范文第7篇

在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越来越依赖于东西,父母。不仅如此,各种各样的现象证明了中国人的“独特"。

在某个招聘工作的地方上,一对八十多岁的老爷爷和老奶奶相互扶持着在人潮拥挤的地方通过,他们一看见有电脑的地方就停下来步履蹒跚的走到前台向工作人员推荐自己的孙子。其后录取还是不录取相信大家心里都有了答案了。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我不禁鼻头一酸,二十多岁的孙子,八十多岁的老人。二十多岁正值风华正茂,青春年少,为什么自己不能出了家门放手一搏呢?老人也太溺爱孩子了吧?终究要长大,为什么不让早一点出去闯一闯呢

走出国外,日本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虽然发达,但它们并没有像中国一样过分溺爱孩子,而是采用放养的政策。你会在寒冷的冬天在大街上看见穿着漂亮短裙的小女孩以及穿着短裤的男孩子;即使是刚出生几个月大的婴儿,你也会看见他露着双脚,在瑟瑟的冷风中睡在婴儿车上。这就是中国与日本的差别,日本人知道放开双手,让孩子自立自强,自力更生而中国人呢,三十几岁还不会做饭,都已经成年了还让父母洗衣服,上大学了还想带着父母。诸如此类的现象数不胜数。

当国外七八岁的孩子已经学会自己洗衣服的时候,中国的孩子还在被父母追着喂饭,殊不知这样做是在害自己的孩子,殊不知过分的宠爱是溺爱,过分的溺爱会让孩子一事无成甚至啃老。从小放养孩子,正如日本的政策一样,会利大于弊。

所以,我呼吁父母,中国式教育的腐朽会导致孩子无所作为,过分的溺爱会使孩子脱离于社会,当像日本一样,放开双手,让孩子挣脱大人的怀抱,早日从依赖心理中走出来,让孩子多多参加社会实践,让孩子寻找自立,寻求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溺爱孩子范文第8篇

临近学生放学时间,校门口总会变得异常热闹,形形的家长聚集在校门外,等待着即将放学的孩子。这一幕,在中国人心中,应该是再熟悉不过了,这种“中国式接送孩子”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那么,这种做法到底是对孩子的溺爱还是家长们的无奈之举呢,笔者认为,在了解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应该先来探讨下产生这个问题的社会背景,然后就仁者见仁吧。

接送孩子上下学,可能在国人眼中已属于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放眼全球,这种保姆式的接送绝对属于中国特色。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中国的孩子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一个低年级学生的书包重量达到四五十斤,赶作业赶到凌晨都已经不是件稀奇的事儿。于是,心疼孩子的父母们就得牺牲自己的时间接送孩子,就为了能让孩子多睡会儿;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路况越来越复杂,马路杀手层出不穷,上下学的接送也是为了孩子的安全着想。

其实,基于种种情况考虑,接送孩子也属无奈之举,但是“中国式接送“的特色却引起了无数人的担忧。这种包办式的接送方法是对孩子的溺爱,容易使孩子形成过度依赖,限制了孩子们学习独立的能力,甚至容易让孩子形成攀比心理,不利于其健康成长。那么,“中国式接送孩子”究竟是溺爱还是无奈之举呢?

正方观点

现实逼迫下的无奈选择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威胁,社会压力逐步转向了正在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一代。他们需要更多的知识、技能,更好的素质来适应这个时代。他们成为祖国的未来,家庭的中心,对于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家长亲自接送孩子也是实属无奈的事情。

首先,从教育体制上来说,今天的教育已经带有很严重的市场味道。回想当初,各位家长读书时学校教育是以教书育人为目的的,注重孩子的精神健康重过成绩,老师们对学生也是十分地负责任,即使在学校以外,老师们也会尽己所能地关心孩子、保护孩子;反观现在,学校已经有了很浓的商业气息,相当多的老师为了追求业绩,拼命给孩子追加家庭作业,导致孩子的学习负担过重。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每天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来应付课业,心疼孩子的家长为了能让孩子早上多睡一会儿而选择自己接送也属无奈之举。

其次,家长们小时候上学都是就近原则,上学放学都是一群小朋友排队回家,同时以前的路况相对较简单,安全事故发生的机率不大。而现在,在社会压力驱使下,为了让孩子能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家长们挤破脑袋让孩子进入知名、重点院校,学校离家远了,自然就得有人接送。同时,交通的复杂、对小孩儿人身安全的担忧也使得家长不得不亲自接送。

再者,计划生育实施以来,社会上独生子女家庭的数量庞大,一个家庭里四个老人加上父母,一共六个成年人,他们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可想而知,万一这个孩子有什么闪失,对于整个家庭来说就是灭顶之灾,所以孩子们上下学就必须要有人接送了。

反方观点

温室里的过度是溺爱

现如今,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严重缺乏自立能力,应该要他们自己从小锻炼自立的意志和素质。中国式的接送孩子完全过于溺爱他们了,过度的呵护反而是对他们是一种威胁,毕竟长大以后,他们要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

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平常生活中没有兄弟姐妹们的陪伴,只能跟父母相伴,父母总是忍让、呵护他们,满足他们的一切愿望。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缺乏一种自立的素质和能力。当遇到了争执、矛盾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去解决,茫然、力不从心会让他们逐渐丧失信念。家长亲自接送孩子,过度溺爱自己的孩子了,应该要他们学会自己走路,认识回家的路,并坚持背着书包走回去,这对于他们的意志力锻炼来说也是大有益处的。

另外,让孩子们结伴一起回家,不仅可以促进孩子跟他的同学们交流,还可以让他们多了解一下周围的环境,这些也都是他们美好童年的真实记忆。他们一路上所遇到的一切都可以成为磨砺自己、锻炼自己的东西,一路上的说说笑笑也能缓解一天的学习压力,与同学的相处更能打破孩子封闭的环境,让他们更容易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中。

当然,也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接送孩子的交通工具,有自行车、电动车、轿车等等,孩子们很容易会产生攀比心理,进而相互之间可能会产生一些“敌意”或者“自卑感”。这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因此,在接送孩子的问题上一定要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