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董永七仙女

董永七仙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董永七仙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董永七仙女范文第1篇

邮票,国家名片;

黄梅戏,安庆名片。

安庆邮政、安庆集邮界以“民间传说”选题,申报《董永与七仙女》。

经多年努力,2001年10月28日,《安庆集邮报》首次公布《董永与七仙女》将于2002年10月26日荣登国家名片。

喜讯一经传出,安庆乡亲为之欢欣。

可是,风云突变,全国各地突然冒出许多《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乡,纷纷以邮票首发地自居,意在分享“胜利的果实”。

邮票首发地,关系到邮票的主权。

于是,安庆集邮界启动媒体,撰写了大量文章,为“董永与七仙女”邮票首发地而战。

2002年7月16日,国家邮政局敲定安庆为《董永与七仙女》邮票首发地。

董永七仙女范文第2篇

阅尽沧桑的天下盐仓,千古流传的神话传奇,宦海沉浮的宋三盐官,儒雅孤高的禅修文化……历史在这里封存,时间在这里定格。

咸与淡,文与野,凡与圣,尘世之吾爱,入世之仁爱,出世之大爱……人文与自然在这里彼此融合,历经千年文化传承,岁月沉淀,古镇西溪有了厚重的底蕴,有了飘逸灵动的气息和感召力。

来西溪古镇,看这里老了的时光。

亘古的西溪,邂逅淮夷黎民6000个春秋,先民狩猎于草荡,燔盐于海涂,衍生出这方人文厚土,造就了历史上的“天下盐仓”,留下2100多年煮海煎盐的盐业生产发展史。

据泰东河古遗址考古发掘,西溪境内发现晏溪河遗址、辞郎村遗址、泰河村遗址、摹云村遗址等8处古遗址。这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西溪就有先民生存。汉高帝十二年,刘邦封刘濞为吴王,建都广陵(今扬州市),煮海为盐,因其地势高阜且傍海故得名“海陵”。西汉元狩六年(公元117年)建海陵县,领海安、西溪两镇,西溪从赶海煎盐到农盐并举,始于煮盐,兴于盐政,境内樯桅云集,车马辐辏,民生富庶。

西汉时期,西溪以东尚是滔滔大海,西溪以西一带盐区海隅遍布煎盐亭灶。因此,有人说,先有西溪,后有东台。西溪,千年古镇,东台之根。淡墨描绘过的西溪,青砖黛瓦,古意拙朴,成就了它墨色的底色,在人们心里长出草来,开出黛色的花来,并永久地定格。

老成持重的西溪是春秋到清末的淮盐重镇,曾因境内“淮南中十场”名闻天下。海盐产量、质量和税赋全国第一,被称为“淮盐之根”,乾隆四十一年,东台盐业出现了“烟火三百里,灶煎满天星”,年产225.8万担的壮景。悠久的海盐历史延续了西溪的历史文脉,烙下了“海盐文化”的深深印记,汇聚了海春轩唐塔、八字桥、三里路、犁木街、缫丝井、盐仓监、晏溪书院、三公亭等众多与盐文化有关的古迹。

位于东台城大王庙、西溪梨木街之间的三里路,是从前通往享有“苏北周庄”美誉的古镇西溪唯一运盐的汉代古海口纤道,这条路的路基始建于唐大历二年,为青灰色砖路,中间半圆高拱,路牙两侧斜覆削立,紧挨着晏溪河,通向梨木街,从唐代到宋代,向东绵延三里,故称三里路。每年逢初一、月半香期,三里路上行人川流不息,晏溪河上盐舟云集,颇为繁华。由于路面狭窄,行人多为步行,偶有人力车、独轮木车通行。在淮南黜陟使李承修筑的捍海堰上,至唐代二百五十年后到宋代,陆地迁延,海水渐东,范仲淹在此重建捍海堰。

犁木街是西溪盐文化淡出,农耕文化兴起的产物,整条街曾是犁镰等铁木农具的生产工场。曾为盐仓监所在地,后来官府衙署陆续建立于此。循着历史的声音走进梨木街的高墙窄巷,每一个音符,都似敲击在心上,街道两旁,豆花油条鱼汤面,贩夫走卒的叫卖声,暮鼓晨钟,寺庙庵堂诵经声,从早到晚,街道有多长,他们的声音便有多长。

晏溪河是西溪盐文化由咸变淡的直接见证者,晏殊在西溪任盐仓监时建了避潮亭。盐民渔民遇涨潮下雨,无处躲避,晏殊在距离海边不远的高墩子上建一木亭,供人避潮。晏殊在西溪镇监西溪盐仓,离开西溪后,当地民众思之不忘,将“西溪”改称“晏溪”。

如今,静静流淌的晏溪河便是盐官声声至善的遗言,走在青砖小路上,远远近近亦响起他们曾经留下的跫音,久居闹市的人们,来这里可借晏溪河明静的水色把耳根洗净。

犁木街见证了西溪由咸变淡的全过程,千年之后,依稀缭绕着当年的古风余韵,晨光中,不知是哪家商铺的叫卖声唤醒了西溪古镇。几杯香茗、三五好友、几张桌子、或喝茶、或聊天、或打牌、或吃着汤白汁浓,滴点成珠,味道纯正,热气腾腾的“宫廷秘制”的东台鱼汤面……此时的古镇,一砖一瓦间都充斥着美食的诱惑,弥漫着一股股文化气息。泰山商业街西溪人家碗,二十四小碗,濒临失传的盐帮菜,再现当年盐商的穷奢极欲。发绣车间,绣娘们穿针引发,灵巧的双手上下翻飞,胎毛绣,母女绣,一幅幅栩栩如生巧夺天工,“天下一绝”的东台发绣。在古镇小酒坊,精选的糯米,名贵中药材,传统的工艺流程,让初来乍到者见证了东台陈皮酒的历史由来和酿制全过程。绵润甘甜的东台陈皮酒,应该就是“盐仓三绝”之得名缘由。

自汉代起,西溪“煮海为盐”被誉为“天下盐仓”, 北宋时期,晏殊、吕夷简、范仲淹先后在西溪任盐官,并先后入朝为相,他们虽宦海沉浮,却不忘施仁政,宣教化,开启民智,办学兴读,使西溪自此文风斐然,进入繁华鼎盛时期,明清时西溪盐仓监管淮南中十场,为两淮重点产盐区,虽后世盐业式微,仍以耕读传世。

犁木街上当年的盐仓监旧址如今已变成了西溪商店,不过往里面走高堂大屋仍在,庭院内广场宽广,虽然部分房屋改变了结构和用途,但不难看出,其基本结构和规模仍然符合古代衙门的建制。由此推断,这里就是范仲淹在西溪当盐官办公的地方。

《宋史》载有范仲淹《和吕夷简牡丹诗》,“阳和不择地,海角亦逢春。忆得上林色,相看如故人”。在西溪期间,范仲淹秉承晏殊的办学之风,同时感于百姓受海潮侵袭之苦,上书朝廷,经由张纶转奏,获准重修海塘。范仲淹亲自监工,无奈兵夫死伤,遭人非议停工,后回乡奔丧,仍写信嘱托张纶,胡令仪力排众议,修筑完成,自此在西溪留下“三贤筑堤”的佳话。

有位哲人说,西溪盐仓监是通向宰相之路的驿站。这三位宰相在西溪都留下珍贵的诗文。“异香浓艳压群葩,何事栽培近海涯。开向东风应有恨,凭谁移入五侯家?”这是宋时吕夷简在西溪栽种牡丹写的《咏西溪牡丹》。当年他在牡丹园四周加上红色的护栏,每年春天花开数百朵,枝繁花艳,经久不谢,为海滨之奇观。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这首《浣溪沙》是晏殊当年在西溪写下的,他在西溪建起晏殊书院,为西溪留下了人类意志力的骄傲。

来西溪赏完美景,品罢美食,若累了,可以沿着泰山大道到西溪古城走一走,看一看地方戏。晏溪书院、三相阁、西溪大舞台这些都是西溪海盐文化衍生出来斩不断的根、割不了的筋。不管是谁,只要走进西溪古城,踏响每一块发亮的青砖,就会唤醒许多尘封的故事,就会生出许多幽长的遐想,就会披满一身古色古香。

千百年来,西溪的神话传奇一次次困扰着受尽世事纷扰的人们,总有这样的时候,期望找到这样一个让人精神皈依的地方。然而,历史传奇并不浮躁,西溪写意的空间让人们感受到了一份真实,这里的仙缘传奇因为融入了盐文化的“鲜咸”,有了几许人间烟火的味道。

据北宋《晏溪志》载:“汉董永,西溪人……”西溪西南郊有一村庄叫董家舍,传说东汉初年董永就出生在这个村子里。关于董永轶事始于西汉,最早见于西汉刘向《孝子传》。作为七仙女原型的山东移民七妹,曾为西溪带来养蚕技术,后因劳累而早逝,民众感恩于她栽桑养蚕造福后人,遂以《天仙配》故事附会传世,由此,董永孝感天地,与七仙女结缘西溪,悲欢往事就这样演绎出天上人间至真至善至美的千古佳话。如今,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天仙配》传说发祥地之一的东台,境内关于董永七仙女传说的地名遗存多达50多处。2002年,《民间传说――董永与七仙女》邮票首发式在东台举行,2006年, “董永传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梨木街中有口缫丝井,井口小而下实泓深,水味甘洌。春蚕熟时,井生草根长丈余,传为仙迹。此井大旱之年不涸,传为七仙女帮助董永赎身而织三百匹云锦,缫丝井就是她汲水缫丝处。而与之相邻的“金钗井”,传说是天兵欲抓走七仙女时,董永在后面拼命呼号追赶,天兵想加害董永,为了保护董永,七仙女就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地上划了一根线,遂成一条河拦住了天兵的追路,七仙女将金钗插在地上就成了两口井,俗称“双井”,又称“凤井”。

当年七仙女从天上降临凡间,在东台西溪境内一河口处与董永相遇。河口有一棵老槐树,树旁立有一亭,叫作十八里亭。董永与七仙女在西溪路遇后,土地公公出面为他们主婚,槐树真的开口说话,二人在槐树下拜了天地,结为夫妻。广山境内的殷庄亦由此演变而来。

竹木丛中一个明镜似的小池塘一次次吸引了游人目光。据传这是当年天下瑶池七仙女下凡沐浴的地方,每当夕阳西下,水中有天,月落池底,碧绿清澄的池水宛若一块翡翠,色彩单纯到圣洁,气韵委和到了极致。

当年七仙女为董永卖身葬父的一片孝心感动,驾鹤下凡。七仙女为了能一夜织锦十匹,点燃难香,请众姐妹相助。乱丝理好了,没有天梭可不行。这时,有一只仙鹤从天上飞过,众姐妹就叫它飞到天宫取天梭。白鹤落脚的地方就叫“鹤落”。

西溪的流水之上,少不了大大小小的桥,桥上定是少不了一个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一定是七仙女和董永。站在辞郎桥上,因为有了董永孝感天下缘结仙姬的动人传说,这里的一切多了份情致,倘若手扶栏杆,双眸远眺,便是宋词里的凭栏意了。

时光无声无息地走到千年之后,当年的天下盐仓,如今渐渐被络绎不绝的游人唤醒,变成了风景旅游区。5月16日,是西溪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董永七仙女文化旅游节拉开帷幕,东台第一座非遗文化主题公园――董永七仙女文化园内,充满了仙风气韵、欢声笑语。人们来这里寻访仙踪,是在寻找内心的轴坐标,西溪是横坐标,天仙缘就是纵坐标。幽梦、流逝、古典是主题。

园内道旗猎猎,随风飘扬,古筝声声,古韵魅力穿越时空,跨越历史。摹云阁,水上舞台,摹云轩,摹云亭,双鞋庄,望夫轩,将散落民间的美丽传说和文化串联起来。董孝贤祠、浮雕长廊、十八里亭、老槐树、凤凰池、缫丝井、金钗井、桑田草堂、鹤落、舍子头、曹家大院、董贤商街、金牛汪等24个景点,则让人们的“西溪情结”得到释放。热情好客的西溪人民以淳朴的民风、诱人的歌舞、醇香的美酒,热诚地迎接各地宾朋前来观光旅游,体验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汉唐风韵,红瓦牌楼的曹家大院;飞檐翘角,古意拙朴的摹云阁、摹云亭;古今交融,别具一格的荷风茶舍;水汽氤氲,飞波流韵的辞郎河,淡墨描绘,烟锁雾迷的凤凰桥、凤升桥等与董永七仙女传说相关的景点,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海春轩宝塔遥遥相对,沁出仙风气韵。

当年七仙女眷顾西溪这块胜地,古镇及附近地区与董永传说有关的地名多达50多处。当年七仙女姐妹们经常采菱摘藕的地方,叫“藕池沟”。摩云阁原来叫摹云庄,七仙女被玉皇大帝派兵押到天宫以后,董永没有追到七仙女,每天都站在烧窑的窑顶上遥望天空,伸手摹云,所以他所在的庄叫摹云庄。

七仙湖水,流转回环,波光荡漾,渗透到时光深处,暗暗泡透岁月的沧桑,艄公撑篙点波,轻舟如梭,水动波摇,船上的锦衣女子,葫芦丝声声,笛声悠悠,飘逸悠扬,琴箫和鸣,水榭舞台,流光溢彩,莫不入曲,曲曲动人心弦。

环七仙湖而建的荷风茶社茶文化展示茶香袅袅,孝文化展示文脉深远,衬托得西溪的人文景观更加壮美雄奇。古镇女子二胡奏出的音乐水般的流畅,无不孕育着古镇生活,富裕安然,耕桑勤俭、诗礼谦和的民风。

飞波流韵的肝肠河、辞郎河,淡墨描绘的老槐树,古今交融的园境营造,汉唐风韵红瓦牌楼,古意拙朴的碑廊亭台,烟锁雾迷的近贤桥……一一展开,自有三分的婉约、七分的内敛,引来无数初到者的好奇心,去探究千古传奇故事背后沉浮的前世今生。

园的北侧荟萃东台发绣、富安茧丝绸、许河家纺等地方特色产业,开发夫妻结发绣、丝绸礼服睡衣、手绣床上用品等婚庆礼仪用品,突出体验性与互动性,开发户外婚礼、婚纱摄影等项目,发展婚庆产业,建成长三角有影响的婚庆产业基地。

董贤商街的着汉服女子,滴滴香浓的东台陈皮酒,“天下一绝”的东台发绣,茧丝绸、东台西瓜、酥儿饼、草鸡蛋、脱水蔬菜琳琅满目,清香暗藏,笔墨丹青,赏心悦目,无不浸润了岁月的芬芳,古镇女子飞针走线,银针锦绣的都是古镇的身影,将二胡之乡、书画之乡、发绣之乡声名远播,传承弘扬。

风景如人,平平淡淡总是少了些神采,当传说和故事成为风景的注脚,董永七仙女的千古传奇就给东台大地平添了几分瑰丽,风景无言,却因传说生动起来,草木不语,西溪却因故事有了灵性。

盐市旺而求安定,拜佛崇道成为信仰民俗。素有东土佛国之称的西溪境内释道并祀,寺、庵、观、庙有十多处,汉代始有广福寺,而通圣桥南的泰山护国禅寺号称东邑佛教首刹,迄今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佛教协会公布的江苏省名寺之一、江苏23座佛教重点保护寺庙之一。据说当年渔民用于挡海潮的潮墩,后来因渔民在上面敬海神,渐渐成为寺庙。走进寺内,僧人们正在做着早课,寺前寺内香火弥漫,香火缭绕,静默庄严,禅乐飞度。

江苏最老的古塔――唐代海春轩塔,相传为唐贞观(627~649)年间尉迟敬德监造,距今已有1380多年的历史。据清嘉庆纂修的《东台县志》记载:“海春轩塔在西溪南广福寺侧,传为唐尉迟敬德监造,塔顶有题名。”当时建塔的目的是镇海和导航,故又称“镇海塔”。海春轩塔初名为“孝母塔”。2013年5月,海春轩塔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盐城市唯一一处入围的不可移动文物。

通圣桥,一座通向神性的桥,走过这座桥,西溪就成了洗却世间铅华,追求人生超越乃至超脱的胜地。在西溪太子佛广场上,高高耸立的太子佛铜雕,源自佛教典籍《本行经》“九龙灌浴”佛教始祖释迦牟尼佛。每年四月初八,泰山寺定期在这里举行九龙灌浴法会,当梵乐萦绕的时刻,周边的九条龙为太子像喷水灌浴,古今交融,与整个街道浑然一体。人们在音乐声中向佛祖祈祷和平,祝福安康。

笔墨连篇,诗文遍布的泰山大道堪称一条诗词大道,展示了24首由唐朝至清末文人墨客游览西溪时留下的赞美诗章。泰山商业街临街的那青瓦白墙的屋檐下,打开着一扇扇木格古窗,一个个大开的店门上,花开,鸟鸣,蜂飞,蝶舞,鱼游,还有蔬菜庄稼家禽,都在上面鲜活地飞翔和成长,西溪人将智慧、荣耀和一生的梦想都刻在了上面。

入夜的古镇,街道上的游人渐去、但仍依稀可寻午间繁华的掠影,蕴含文化韵味的客栈供游客驻足小憩、古色古香的商店客栈、充满人文气息让人流连忘返。“西溪胜境”四副楹联情景交融,唐塔、泰山寺、晏溪河、犁木街、范公堤、古八景古韵犹存。北宋三重臣、七仙女、接踵商贾风雅千年。

笼罩在夜幕下的西溪更像一口打捞不尽的历史深井。兔亳盏 “茶百戏”的妙趣,尽显历史之厚重、信仰之力量、人文之兴盛,一枝一叶承载着久远的中华文明。

“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参知两丞相,曾向此间来。”是的,东台西溪出了不少人物。董永七仙女来了,年年从这条路上走过,天上人间,七夕相会。范仲淹、吕夷简、晏殊都向这里走来,煮海为盐,呕心著述。

西溪,一个可供世人洗净尘染的地方,她用独特的气质吸引着八方游客。央视四套《走遍中国》百集古镇系列片摄制组扛着摄像机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学者、友人以及游客商家也来了,这里留下过他们的足迹就够了,足以让西溪人骄傲。

董永七仙女范文第3篇

董永与七仙女的传奇故事

西溪,为始建于两汉中叶的一个古镇,在这块古老的土地流传着董永与七仙女的传奇故事。

阳溪镇西北角有一小村庄,叫“董家舍”。传说,东汉初年董永就出生在这个村子里。早在南宋时的《方舆胜览》中就有记载:“海陵西溪镇,汉孝子董永故居。”清嘉庆《东台县志》详载:“汉董永,西溪镇人,父亡,贫无以葬,从入贷钱一万,以身作佣……”。

西溪镇北有一水塘,叫“凤凰池”,昔日池水碧波荡漾,清澈见底。传说王母娘娘的七个女儿常来此沐浴。凤凰池后建有“天女庙”(久废)。西溪西南面有一村庄叫“鹤落七仑”,传说七仙女深为董永的勤劳和孝心所感动,一日在众姐姐的帮助下,乘鹤下凡来到人间,七仙女乘鹤下凡之处,得名“鹤土仑”,即今台南镇社东村,东庄叫“鹤东”,西庄叫“鹤西”。七仙女下凡后,在两溪南面的“十八里河口”与董永相遇,后在“十八里河口”附近的老槐树下,二人拜天地成了亲。天长日久,十八里河口旁边的村庄也成了“河口”村(今属台南镇)。

董永死后,后人有感于董永的孝心,为其建“董孝贤祠”,又称“董永庙”。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西溪就有先民生存。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0年),刘邦平楚,次年封刘贾为荆王,东台为荆国东阳郡广陵县地。汉高帝十二年,刘邦封刘濞为吴王,建都广陵(今扬州市),东台属吴国,因其地高阜且傍海故得名“海陵”。西汉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建海陵县,领海安、西溪两镇,两溪之名也始见于此。

丰厚的盐文化底蕴

西溪曾是历史上盐税的主要征集地,北宋时期的三位名相吕夷简、晏殊和范仲淹早期都曾在泰州的西溪做过盐税官员。

相传,范仲淹初到泰州的西溪上任之际,有人曾劝他不要在这个小地方做税官,范公不以为然,笑而答道:

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

参知两丞相,曾向此间来。

西溪景区内现有海春轩塔、凤凰泉、度假村及北宋丞相范仲淹的读书堂。《天仙配》中董永的家乡传说也在这里,现仍保存着董永墓、董永祠、老槐树、土地庙、辞郎河、送子头等遗迹。

如今,作为东台地方文明的发祥地,西溪旅游景区开发工程近期将全面启动。

西溪旅游区即将启动的线路工程为“三区一园”,即“梨小街”仿古商业文化街头游憩区、“泰山寺”宗教文化旅游区、“盐文化”三贤祠旅游区和“天上人间”主题公园。东台市将同时着力进行西溪人文资源的挖掘和保护,搜集整理历史遗迹、传说、诗词、佛教、古物等,呈现西溪旅游新景象。

西汉时期,东台先民“煮海生盐”,开始撰写“盐文化”的灿烂历史。东台如今尚现存“安、灶、撇”等地名皆与煮盐历史有关。先后在此任盐官的北宋三名相晏殊、吕夷简、范促淹艰苦创业,千载流芳。其中范仲淹重修的捍海堰――范公堤,工程浩大、旬彪青史。沿堤而建的富安、安丰、梁垛、东台等集镇,如今已发展成为重要的历史文化名镇。

因为了盐及其丰厚的盐文化底蕴,乾隆年间,东台由一个普通小镇升格为一县治所。“天下财富之巨,首推两淮,两淮之富,又数扬州,扬州之根,又在东台”,足见盐文化孕育下的东台曾经在历史上有过极其辉煌的一页,时有“小扬州”之称。

盐民诗人吴嘉纪

董永七仙女范文第4篇

放眼四周,迟来者犹自往山巅赶路,驱车者一路车灯相接蜿蜒在盘山公路上,如同火龙旋舞,徒步者手持电筒,灯光远近明暗,星星点点。

登顶后,人们先去仙姑殿祭拜七仙女。执香,闭目,合掌,盈盈下跪。礼毕退出,或立或卧,或蹲或坐,名曰“靠山”。山风劲吹,霜重露浓,人们虔诚地守候着,执著一念,等候七月七日的日出。“当杲杲红日红樱桃一样浮出酒面\我恍然便是\会须一饮三百杯的高阳酒徒\一坛又一坛冰镇樱桃美酒\在我手舞足蹈的酣歌之后\群山报我以一波又一波的清歌长啸\然后化作一片霞光\一路潮涌\向更行更远”,面对苍穹之下远山之上喷薄而出的一轮红日,人们心中的太阳也冉冉上升,爱情,婚姻,愿两情久长,也在意朝朝暮暮。

人动山也动,东白山为之眉飞色舞。

农历七月初七,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在这天晚上相会。由此,有情人在七月七日相会的风俗自古就有,相传至今。而在有七仙女传说和庙宇的东白山一带,此风古代就兴盛,在国泰民安的今天却是愈演愈烈。

东白山属于会稽山脉,主峰太白峰,海拔1194.6米。南宋进士孙德之《玉溪书院记》云:“太白山,一名东白,跨越、婺、台三州,地数百里。连岩崔巍,叶灵含景,见于夏侯地志,及抱朴子所谓与泰、华齐名,信乎其为名山哉!余尝登其巅,杭、越在目,佳趣怡人,状若曹研。其上可容百人,真仙人之宅也。”

东白山上出现七仙女塑像及其仙姑殿,可追溯到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据地方志记载,当时东白山上除供有七仙女的仙姑殿外,还有禅林院、潦口寺、西柏寺、百总庙、孟婆庙等十多所寺庙。而高踞峰巅的仙姑殿,浮云渡月,通天入地,承载一方水土的爱情信仰。

仙姑殿,位于太白峰木鱼岩东侧,庙基距峰顶约6米,庙高5米,宽6米,深8米,凿石为基,以方条石砌筑而成,是个不用抬梁顶柱的无梁殿,供着美丽的七仙女塑像。现在的仙姑殿是民国28年东阳、诸暨、嵊县善男信女筹资重建的。仙姑殿前,有一石碑,字迹漫漶几不可辨,大意是东白山是浙江七大名山之一。

古人《东白山记》:“七夕时,仙姬尝沐首于其巅。”已有七仙女在东白山顶洗头发的记载,而七仙女洗头发的泉水叫玉女泉,清朝有记载: “主峰顶有石臼,平时干涸,干旱则汩汩如泉,人称玉女泉。”如今,在“玉女泉”石碑旁,玉女泉水盈盈,倒映着蓝天。

七夕之期,有缘来会。善男信女到此许愿祈福,青年男女藉以互诉衷肠。千百年的香火传承,千百年的风云际会,东白山的七夕崇拜既有着悠久的历史,又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东白山,爱情圣山!仙姑殿,爱情宝殿!

有意思的是,东白山一带,连村名也与七仙女的传说有关。传说七仙女中的小妹妹迷恋人间生活,大胆追求爱情,下凡嫁给穷青年董永。无奈难越天规森森,被迫斩断万丈红尘,面对白云清冷,徒留美好在人间。东白山南麓有上、下董村,民间传说董永即为该村人,东白山仙女池、仙人棋盘、仙女床等,当是七仙女传说的又一“物证”。

在民间主宰东白山的神是七仙女,所以七夕时人们都爱上这里为自己求一段美满姻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有一位女作家在多年前的一个秋天登顶采风,触景生情,默诵《诗经》“秦风”里的歌谣,遥想露水生起的夜晚,这位孤独的女神是否会行走在满山的荻花里,看着山下掷花如雨的红尘风光而黯然伤神?她在《有山曰东白》里写道:“站在东白山顶,看着这干净的泉水,这纷扬的荻花,咀嚼着远古的传说,思恋着伊人的倩盼风流,我是如此的确信:所有曾经的刻骨铭心,终将化为生命中苍茫的背景。只有那千年以前的水,还记得发生过的故事,还记得许下的盟誓,还记得这里也曾经有过单衫杏子红的燕鸾妩媚。”

有人说,是否爱一座山,要看你是否爱一个人。

60年前,一青年男子在东白山有过一段美丽的邂逅。60年后,他已是满头白发,他在当地人的搀扶下沿着当年的足迹上山,下山。60年前的邂逅,滋润着他的大半辈子人生,他来了,又走了,不知道老人家带来了什么,又带走了什么。

50年前,那是开发东白山国营茶场的时候,一对青年男女在简陋的营房里相识,在风雨晨昏的劳作中相爱。漫山漫坡的茶园绿起来了,他们的爱情也开花结果了。50年后,他们故地重游,纪念一生一世的爱。

董永七仙女范文第5篇

莲心

王母的侄女,很调皮,养了一朵千年莲花,是花珠的执有者

第三集《邪界统治》

九姑的声音很阴森,可她却是一个标致的美人儿。没想到董永竟被施了,向七仙女大开杀戒,九姑也把魔力给予了他,七仙女不忍伤害他,又得自保,一时间乱了手脚。红儿喊道:“快,快找莲心妹妹,只有她能驱魔!”

只见董永拔剑而起刺向紫儿,螟蛉冲上去保护,差点自己也被刺着。刹那间董永瘫倒在地上,螟蛉扑上去,失声痛哭:“哥,你怎么了,你别吓我啊!”恰遇一女子走上前来,轻抚螟蛉,道:“莫怕,只因魔力吸走时带走了一些元气,多休息休息就好了。”“莲心妹妹,你怎么来了?”青儿轻喊。

莲心笑笑:“姐姐们快回去吧,王母已经发现了,看见你们在此受难,就派我来了。要记得,真正能抗九姑的可就我一个啊。”老母笑道:“我家永儿真有福气,能让天仙赏脸来这,姑娘们快回去吧,触了天条可不是小事儿啊!”“多谢老母近日照料,今后若有时间,一定报恩。”紫儿道。

回到天庭后,王母质问她们:“你等怎能如此大胆,私自下凡,岂是我能保得了的,今日若不是玉帝向佛祖求情,我也没办法了。好生反省,十日不可踏出宫门一步。”

董永七仙女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悲剧 悲剧意识 培养

悲剧意识即是当人类意识到自身个体-的短促性,渺小性,悲剧性的时候产生的一种个体的孤独感,价值的空没感,生命的无奈感。中国文学缺少这样的一种对于宇宙,对于生命的悲剧审视,和对于人性,对于灵魂的深层叩问。因为作为市井文学的中国戏剧,是无法肩负起古希腊悲剧那样厚重的文化使命的。

但是这并不表明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中就没有悲剧性的作品,没有这种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中国的神话传说中也存在着悲剧的因子,比如《山海经》里所记载的精卫填海的故事,精卫的抗争是绝望的,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这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这种抗争的本身所体现出来的正是悲剧意识的觉醒。在中国的历史上并不缺乏这种抗争精神,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屈原了。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发现悲剧的同时,还要试图去弥合这个悲剧。这种试图去弥合悲剧努力,就成了对悲剧意识的消解。柯汉琳教授认为,“中国反悲剧意识的根子无疑是早已形成的中国特有的宇宙观、人生观、道德精神,特别是儒、道、佛的学说。”(Net 1)这是在文化层面上的,在生活层面上,传统文化中消解悲剧意识的因素有:酒、自然、仙、梦、女人。我们可以以中国古典十大悲剧为例。《雷锋塔》和《桃花扇》那两对受尽情感磨难的情侣最后都或出家或成仙《娇红记》里,两人死后归于仙道,成为一对神仙眷侣;《长生殿》中,杨玉环死后,李隆基和她到天宫永为夫妇“团圆”;至于《窦娥冤》、《赵氏孤儿》、《琵琶记》、《精忠旗》、《清忠谱》、《牡丹亭》等无一例外都是大团圆式的结局,最后或是伸冤报仇了,或是有情人苦尽甘来,终成眷属。

由于受传统的影响,我们的民族心理越来越回避悲剧,我国近年来制作的改编自古代神话传说的影视作品明显地呈现出消解悲剧意识的倾向,而且多以爱情来作为消解悲剧意识的因素,似乎爱情是最后的精神安慰。如:

2007年上映的《新天仙配》的结局居然被改编为:玉皇大帝到囚禁七仙女的云清宫看望女儿,得知七仙女的儿子一生下来就会笑,没有满月,竟然会说的第一句话是叫他外公,猛然勾起了他的舔犊之情,并在王母娘娘和六个仙女的反复劝说下,他终于改变了看法,亲自下凡化装考察董永,对董永的仁义、孝道深为满意。最后,玉皇大帝被七仙女和董永的真情打动,同意七仙女与董永在人间相伴永远,恩爱一生,成就他们惊天地、动人心、泣鬼神的美好爱情。

2005年上映的《新白蛇传》的结局:

白素贞产子,成魔的法海故伎重演。白素贞不认为爱许仙是错,自愿走进雷峰塔。诀别前,流下她第一滴也是最后一滴眼泪。她爱许仙一生,这滴眼泪应在“爱”上。白素贞被镇于雷峰塔下,除非雷峰塔倒,否则永世不得出塔!

许仙上山进寺,自愿剃度,只为法海一句雷峰塔百步之内,非出家人不得擅入。

……许仙每日扫塔,和娘子一个塔里一个塔外。白素贞用法术打开油伞为许仙遮阳。

转贴于

700年后,雷峰塔轰然倒塌……

电视剧《精卫填海》的结局:

精卫的灵力为救人类消耗怡尽,她成为了一只忘记了前因后果的青鸟。但她仍存有最后时刻一丝的记忆,她要拯救人类,她要将圣灵石投入大海,她用嘴啄起石子,不断地投向大海……

董永七仙女范文第7篇

【关键词】江台;传统文化;问题要就

一、江台的历史文化起源

据《东台县志》记载:西溪即古临海县,相传为古县地,西汉以来就有此镇。作为东台的发祥地,西溪有着独特的历史人文资源,享有“苏北周庄”的美誉。南唐N元元年即九三七年,于海陵县置泰州,设海陵监于东台场。清乾隆三十三年即一七六八年,东台从泰州分治后,泰州东北境九场四乡划为东台县,东台为县治所在地。因东台在海陵之东,而且地势较高,故得名“东台”。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古老的文化:以海春轩塔、宋代三宰相为代表的名贤文化;以泰山寺、碧霞宫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缫丝井、肝肠河为代表的“天仙配”民间文化;以通圣桥、八字桥为代表的“桥”文化……古塔、古寺、古桥、古井凝聚了东台上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二、江K东台的历史文化传统

(一)世界一绝,发绣缱绻

发绣,顾名思义,是以头发丝为原料,结合绘画与刺绣制作的艺术品。而享有“中国发绣城”美称的东台,其发绣技艺自然首屈一指。早在清康熙年间孔尚任的《西团游记》中载:东台附近的西团镇(古属东台场)晾网寺里藏有发绣观音佛像,被推为发绣珍品。东台发绣以其独特的工艺,以针,以发代丝,大胆借鉴苏绣、湘绣的技法,运用滚、施、套、乱的虚实针法,尤其是双面异色发绣的制作,开拓了发绣工艺的新纪元,把一个濒于绝迹的发绣工艺发扬光大,使之成为誉满海内外的发绣城。其产品秀丽典雅,号称“世界一绝”,多次荣获“全国工艺美术品”金奖、“江苏省工艺美术”百花奖、“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全国优秀新产品设计”一等奖等称号。东台因发绣先后被命名为江苏省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东台发绣,世界闻名,实至名归。

(二)鱼汤下面,味溢四海

东台的美食真的很多,而让出门在外的我念念不忘的,唯有鱼汤面而已。据传,清乾隆年间,一位御膳厨师因触犯御膳房的条规,被逐出宫廷,流落到东台,以卖白汤饺子为生,味道可口竟顾客盈门。后被一家面馆聘用,做起白汤面,生意更是兴隆,只因这白汤面的制作手艺不凡。原来这位御膳厨师制作的白汤面方法独特,做工精细:他选用鲜活鲫鱼,把腮扒光,把鳞刮净,洗干净后放在清水里泡上几个小时,晾干后放到油锅里炸,直到鱼起酥后才捞起,配以鳝鱼骨、猪骨、猪油、姜葱、虾子、白酱油等。加之用手工做的刀面匀细,宽汤大面,再放上几片肴肉和脆鱼,更是锦上添花。当时盐业兴旺的东台贾商云集,台城二十多家茶馆酒店,也都仿制供应鱼汤面,每天早市都是人满为患。鱼汤面是以鲫鱼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而鲫鱼有温胃健脾的功能,常食之,大有养肾健体之效。民间常说:“吃碗鱼汤面,赛过老寿星。”

(三)千年古刹,泰山古寺

东台有座千年古刹,全称为“泰山护国禅寺”,被中国佛教协会列为江苏省重点庙宇。泰山寺始建于北宋嘉佑年间,原址为东岳行宫,与海春轩塔比邻,占地八百亩。这里红砖碧瓦,庭院幽深,山门朝北大开。这里寺中有庙:关帝庙、华佗庙、神农庙、鲁班庙、轩辕庙巧布其中,故有“一寺五庙”之称。寺内地藏殿后有一土山,山上屹立的碧霞宫金碧辉煌,东西有钟鼓楼对峙,碧霞宫内供奉的是东岳泰山大帝的女儿,号称“泰山神女”的碧霞元君,“泰山寺”由此得名。

(四)西溪胜地,天仙发源

董永、七仙女的故事已经是千门万户耳熟能详了,而“天仙配”发源于哪儿却着实有过一场很激烈的争夺。就我们江苏省而言,就有四县市争取这一传说的首发地。东台人民不以为惧,满怀信心地认为:东台才是“董永与七仙女”传说的发源地。早在清嘉庆年间编修的《东台县志》上就记载了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至今还有槐荫庄、辞郎河、桑家沟、房舍村、舍子头、凤凰池、缫丝井、金钗井、双鞋村、董永庙等五十多处遗迹,这些遗迹至今还保存完好。千百年来,董永与七仙女的美好传说在东台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它反映了东台人民善良仁厚的淳朴民风。如今董永的故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享有“黄海明珠金东台”的美誉。勤劳朴实的东台儿女正满怀激情,立志要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再创辉煌。

三、实证调研心得体会

兜兜转转一个暑假过去了,这个暑假我没有跟随“旅游热”去外地某个风景名胜赶热闹,而是认认真真的走了很多属于老家东台的角角落落。本以为这个我待了二十多年的地方已没什么可探索的了,怀着应付作业的心情我开始了我的“旅途”。

富安、安丰、时堰、三仓、港、唐洋……这些我只从中巴车的车牌告示上见过的地方,我一个又一个地走了个遍。随着我到过地方的增多,那种应付作业的心情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寻宝的兴奋,因为我发现,我越是走过这一个个地方,就越是发现,老家东台,竟然是一座我怎么也探不到底的宝库:说起人物,有西溪走出的三宰相,有“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有爱国布衣诗人吴嘉纪,有人民爱戴的好知县魏源,有抗倭英雄葛天明……说起风土,有中华桑茧第一镇富安,有苏中沿海的“小香港”港,有黄海滨崛起的工业城头灶,有三昧寺、八字桥、捍海堰、串场河、鲍氏大楼……说起美食,有泥螺、竹蛏、鱼汤面、陈皮酒、文蛤、溱湖簖蟹、松花皮蛋、下灶贡豆……我从来都不知道,原来我成长的地方,有如此多让人心驰神往的风景。没有什么能比这种感觉更让人开心了,就好像一件我从自己已经穿过、洗过很多次的衣服口袋里莫名掏出了一笔钱,惊喜而不知所措。

一个暑假不算长,实在不够我把东台彻彻底底走下来。不过,这一个暑假听到见到的,已经足够支撑我完成这篇报告了。听到过这么一句话:所谓旅游,就是从自己待腻的地方去一个别人待腻的地方。我曾经深以为然。但现在颇觉得自己有些“有眼不识金镶玉”,东台,还有太多值得我去认真探索。

最后用罗丹的话来结尾: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董永七仙女范文第8篇

喜欢《柳堡的故事》中十八岁的爱情,仿佛一湾淡淡的流水。柳堡的春天,风车转,蚕豆花香,河边柳树下,孩童在嬉闹,小哥哥走向二妹子,递过围裙带子说“还你吧,没舍得用”,那羞涩的笑,款款的柔情,连身后的柳树也跟着醉了,柳叶轻拂,十八岁的哥哥陷进了春天的爱情。柳树见证了二妹子与小哥哥李进的动人情愫。部队南下,河边柳与二妹子一起等待。哪怕你一去千万里,哪怕你十年八载不回还。只要你不把我英莲忘,只要你胸佩红花回家转。五年后,部队重回柳堡,爱情的艳阳天,伴着柳树酣畅淋漓地唱彻行云。

也喜欢黄梅戏电影《天仙配》路遇一段。槐荫树旁,七仙女拦住董永,表明心意,愿与之婚配,无媒无证呀,那么,槐荫树可好?董永无奈连叫三声““槐荫树,我与这位大姐结为夫妇,请你为媒,你开口讲话。”竟然,老槐树眨巴着眼睛,喜洋洋唱道:”槐荫开口把话提,叫声董永哎,你听知,你与大姐成婚配,槐荫与你做红媒。”董永又惊又喜:“这件事儿真稀奇,哪有哑木头能把话提,莫不是苍天也有成全意?”土地公公接道:“槐荫树下好夫妻。拜了天地,叫一声娘子,唤一句董郎,双双归去,鸳鸯胜过天上仙。”

百看不厌的歌剧电影《刘三姐》,讲述广西壮族地区的一个古老而优美的民间传说。地主莫怀仁占了茶山禁止村民采摘,不许村民唱山歌,歌手刘三姐与乡亲们以山歌战胜了莫怀仁,遭到莫怀仁关押,阿牛将她救出。三姐与阿牛相互爱慕,但一直未表露。影片结尾,两人下船,河边一棵大榕树,树冠如盖,树身有藤蔓牵引缠绕,三姐手抚青藤,回望阿牛,触景生情,唱道:“山中只见藤缠树,世上哪见树缠藤,青藤若是不缠树,枉过一春又一春。”由物及心,柔软的藤与参天的树相依相偎,让三姐做了将绣球抛给阿牛哥的决定。

无论影片中爱情的结局完美与否,让观众感动的是剧中人对爱情本身的坚贞与执着。且看槐荫树下七仙女深情的表白:“上无片瓦不怪你,下无寸土我自己情愿的,任凭是海枯石烂,我一片真心永不移。”大榕树真真切切听到了三姐与阿牛定下的百年之好:“连就连,我俩结交订百年。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