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百家讲坛康震

百家讲坛康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百家讲坛康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百家讲坛康震范文第1篇

这三档富含正能量的节目大热,聚集了庞大的观众群,在电视荧屏独树一帜,至少证明民众对高品位的传统文化需求还是大有人在的。

这三档节目既坚守了文化的雅致,又兼顾了电视传媒的接地气,没有媚俗,与荧屏上充斥的那些韩流、相亲、真人秀之类故作矫情的节目完全大相径庭,很给咱们大中华的传统文化长脸。

这三档节目还有一个共性:都很文气。走红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节目有内涵,增加内涵的则是特邀了一批“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文人学者作为强大的后盾来支持,这些文人学者都是爱掉书袋的高手,对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是一般人无法望其项背的。

以前的《百家讲坛》火了易中天、于丹、王立群等一批经年累月沉浸于书房与校园的教授学者,通过电视荧屏让他们走向大众,也把知识传递到更广的范围。

相信看过《中华诗词大会》第二季的观众,除了对一些满腹文字、才思敏捷的选手感到惊叹外,对担负点评工作几位学者的才学应该更是印象深刻,每个学者风格不同,但都是饱读诗书、出口成章,我个人对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康震、中央民族大学的副教授蒙曼这两个搭档组合尤其欣赏。

他们都是把书读透了的人,是具备大境界的。短短的几句诗词或者是一首诗词,他们的点评或由浅入深,或深入浅出,或旁征博引,或感同身受,让观众随着他们的导引,走进了那些久远的年代,那些性情各异的诗人,那些跌宕起伏、悲欢离合的故事。

这样一类学者挺爱掉书袋,不仅是在电视荧屏上,还是著书立说、纵横讲坛,掉书袋掉得很厉害。他们都是爱掉书袋的高手,奇怪的是非但没有人厌烦他们,相反的是还拥有特别多的粉丝。

“掉书袋”原本不算是一个好词,原本是讥讽那些说话好引经据典、卖弄学问的人为“掉书袋”。 宋马令《南唐书.彭利用传》:“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

还有一件关于“掉书袋”的趣事:明末清初时的文学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记载道,有一次他到一个读书人家去做客,天黑时,他要告辞回家,主家挽留他道:“请宽心再坐会儿,等看了‘少焉’再走吧!”张岱不明白‘少焉’是什么意思,主家解释说:“我们这儿有位官宦先生喜欢掉书袋,因为坡的《赤辟赋》里面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的句子,于是就把月亮叫做‘少焉’。才我讲的‘少焉’,就是指月亮。”

看来,掉书袋的高明在于是不是把学识融会贯通,掉书袋的时机得恰如其分。生活中也有些惯于咬文嚼字、动辄文雅的人,大家并不肯定、迎合他们,心底里反倒是觉得他们是装,是卖弄。这时候的掉书袋非但没有魅力,反倒是会减分的了。

因为《中华诗词大会》和《朗读者》更加人气指数爆棚的还有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这个凭借大方亲和的主持风格获得观众喜爱、被观众熟知的当今“央视一姐”,名字本身就很古文范儿。她这一次继续为央视长脸,除了她天生丽质的颜值,我以为更重要是她“偶尔露峥嵘”,这位央视当家花旦显露出的文学功底,让观众对她的才情更加刮目相看。

董卿从浙江卫视、上海卫视,再选拔到中央电视台,并在群星璀璨中脱颖而出,其主持的实力显而易见。她凭借主持多个节目和央视重要的晚会,原本已经拥有大量的粉丝,但吸引观众的,颜值和机敏占据了相当的因素,至少是颜值的爆表,冲淡了她的才情。如今,董卿从青春走向了中年,成家并首度默认已为人母,在经历了一段沉寂期后又从201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联欢晚会复出,《中华诗词大会》、《朗读者》又给了她新的上升平台,在这两档节目中,董卿扮演的是“插科打诨”的角色,时不时地小小地秀一秀知识的库存。这一回,在欣赏董卿的美丽和机灵之外,大家也注意、惊叹于她的文学功底。看来,这位具有上海戏剧学院MFA艺术硕士学历的主持人,在学校里也是苦读了一阵子的。

“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从教授学者们的掉书袋到董卿的秀书袋,风格各有不同,出手或沉稳,或犀利,或灵巧,但是配合得紧密默契。从这类节目中,让人感受到文化的悠久、知识的力量。毕竟是央视,推出了如此大气、深厚的节目,给中华文明长脸、提气,在媚俗的电视节目大环境中留有了一片个性的花园,相信有许多人会为央视点赞。

《中华诗词大会》、《朗读者》的走红,恰逢其时,近些年,国家对传统文化愈加重视,国学热也逐渐升温。《中华诗词大会》、《朗读者》的热播,不仅可以作为电视节目策划的案例,更是文学艺术普及的成功范例。最重要的是勾起了许多人喜欢、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怀和兴趣,引发了大家对知识的尊崇和投入。

百家讲坛康震范文第2篇

对待矛盾,班主任绝不能“和稀泥”,不能对矛盾的双方各打五十大板。虽说“一个巴掌拍不响”,矛盾冲突的双方都有责任,可矛盾也有主次先后,责任更有轻重大小,这些无论如何都得说清楚。案例中,徐老师利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引出这次的“干群”冲突,借题发挥趁机教育,实际上却是把板子先打在了班长身上,将其定性为“失道寡助”,这实际上却有失公允。事实上,这次冲突的最初起因是因为一部分学生没按要求把椅子放在课桌上。是他们置班长先前的多次要求于不顾违规在先,才有了班长一时气愤工作方法失当导致行为过激在后。所以说,这次冲突从表面上看是因为班长的独断专横行为过激导致民怨沸腾众怒难犯,实质上却是班级管理中制度的立与破的对立。所以,论起责任来,最先“失道”的是那些视班规班纪于不顾的学生,而非班长。

孟子他老人家两千多年前所说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说的是国家管理,这里的“道”是指仁政。而具体到班级管理中的“道”则应当是符合班级绝大多数人利益、约定俗成成为全班共识的班纪班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有规矩就必定有规矩的执行者,就会有执行者与被执行者之间的矛盾。而处理这些矛盾最有效的方法不仅仅需要“仁政”,更需要“铁血”。教育不是万能的,班级管理中“仁政”更不是万能的。众所周知,孟老夫子所提倡的“仁政”只能是相对的有前提的,不可能是绝对的无原则的。否则,无尺度“仁政”的结果绝对不会是富国强兵天下太平的“多助”,而是拘泥迂腐混乱亡国的“寡助”,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同样,对于一个班级的管理,绝对的“仁政”最终导致的结果也只能是班级的混乱不堪如一盘散沙最后无法收拾。所以, “铁血”和“怀柔”是教育的两极,缺一不可。而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寻找两者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以期达到最理想的教育效果。而班主任的责任就是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形成全班之共识。

人心有私,就算人心无私,人与人之间也总存在观点上的差异,因此,作为几十个人共同体的班级有矛盾也就在所难免,班级管理出现问题更是正常。做班主任的只能是尽最大努力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弱化矛盾,却无.法绝对杜绝矛盾的发生。而要减少、弱化矛盾,就要首先有完备的管理制度。法治社会建设讲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套用到班级管理上就是“有规可依、有规必依、执规必严、违规必究”。班级建立之初,由老师提议,经全班学生集体充分讨论通过,形成尽可能详尽的班规守则及相应的奖惩方案,并推选出几位有威信的学生组成执行小组,还可由全体同学签署诚信守规协议,以保证班规守则的高效执行。这样,因为有了充分的群众基础,执行起来会比较顺利。而且,具体的奖惩措施都是白纸黑字的写在那里,不再是某个班干部一时气急的自行决断,具体执行者也是几个而不是一个,这样矛盾的焦点就会淡化许多,不会再集中在班长一个人身上,有助于消除班干部与同学之间的隔阂与矛盾,避免矛盾激耳匕。做班干部的更要注重管理的艺术,讲求工作的方法方式,避免好心办坏事费力不讨好。比如,对于案例中那些“忘记”把椅子放到课桌上的同学,大可以在统计下他们的名字后,在以后的一定时间段内让其负责监督整理其他同学同样“忘记”整理的椅子。这样,一则可以让他们亲身体会一下班级管理者的不易,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理解体谅别人,二来更有助于他们养成自觉到位履行遵守班纪班规的习惯,有助于良好班风的养成和同学之间的团结,一举多得。

百家讲坛康震范文第3篇

一、影视欣赏在高中阅读教学中的地位

今天的语文教学不可避免地被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从传统的、单一的文字教学到影音结合、多种传媒并用的多维教学。

1.观赏与文本互补——审美素养的优化策略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能让学生感受直观的生活景象、人物的举手投足、绚烂的自然景观,可以有效弥补语文课本单向信息传递的不足,多角度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沈从文润湿透明的《边城》激发了学生采撷湘楚深翠秀色、寻访淳朴茶峒风情的冲动:玉露凝香的翠翠、高立河街的吊脚楼、依山傍水的小城……无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电影《边城》通过写实手法艺术再现了湘西风情,“复原”了边城风光,小说和电影、影音和文本,各得其妙,为学生欣赏作品从自然、人性、社会、历史等方面提供了多维审美视角。

2.影音与阅读互补——想象能力的优化策略

文学作品欣赏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阅读是读者对作品的再加工,而这种再加工,依赖于读者在阅读中建立起来的想象的基础,即头脑中的表象。学生在读《阿Q正传》时,由于课文是小说中节选的,加上生活经历与时代变迁的因素,学生很难理解阿Q这一人物形象。我们借助影片,学生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当时鲁迅笔下的风土人情及清末社会的基本概貌。学生的想象力因为头脑中表象的充实而得到提升。

3.视听与读写互补——演说品质优化策略

“学会演讲,做到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是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表达和交流能力的要求。阅读文本更多侧重于读与写的训练,而影视欣赏更多侧重于听和说的训练。影视欣赏教学资源的引入,为提高学生听说能力,提升学生演说品质,凸显了语文工具,提供了有效途径。比如《雷雨》中的周朴园说话时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时起时落;或阴险毕露,或威严凶残……这些表演艺术的展现是文字呈现难以企及的。在影视欣赏,学生或模仿,或创造,演说品质将会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

二、影视欣赏的课堂呈现策略

虽然影视是融文学、绘画、音乐、表演、雕塑等为一炉的综合性艺术,但如果运用不当,大有“花了语文的时间,兴了别人的田地”之嫌,毕竟它无法完全替代传统的文字阅读教学。笔者从以下几个层面操作影视欣赏的呈现方式,教学效果良好。

1.在渲染氛围中铺垫情感

教师可以将影视片段作为教学的前奏,使学生在阅读之初就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心向。比如学习《哈姆莱特》一文的时候,由于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阅读障碍导致学生的兴趣并不是很大,我们可以配上影视中激情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中阅读课文,课堂气氛的渲染为学生顺利理解课文铺垫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2.在认知同化中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白纸一张般地走入学习情境的,他的头脑中有一个丰富的经验世界。意义的建构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它是新旧经验之间双向作用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充实、完善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为新意义的同化和顺应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教学杜甫的作品,教师可以播放《百家讲坛》中《杜甫草堂之谜》,康震教授的精心解读为学生理解杜甫及其作品提供了许多直观的历史感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事先播放一些与作品有关的自然风光片、风土人情片、人物专题片,作为文字教材的辅助,同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在比对鉴赏中提升能力

许多影视剧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这类影视作品一方面可以成为学生文学阅读兴趣的来源,另一方面又可以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理解与感悟的能力。特别是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之间有一些差距,这又可以成为学生艺术鉴赏的一个亮点。如果让学生综合教材和影视写点影评或者比较研究之类的文字,他们的写作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比如在教学《雷雨》时,如果单凭文字的阅读理解就比较肤浅,我们从电视剧中剪辑了一些片段让学生观看。学生就可以将作品中人物的前后表现做一个比对:作家是如何描述的,演员又是如何诠释的。

4.在时尚潮流中拓展视野

“语文的外延跟生活的外延相等”。如果我们将世俗的文艺作品排斥在语文阅读教学之外,语文教育必然是有缺憾的。例如《步步惊心》本来是一个网络文学作品,因其既有传统的历史元素,又不乏时代特征,赢得了观众的好评。这些穿越剧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为语文阅读教学寻找到了时尚和古典的连接点。语文教学要异彩纷呈,必须在时尚潮流中拓展视野,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文化元素。

今天,影视作品正以任何传统媒介都难以比拟的速度与优势控制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左右着我们的头脑与思想。在影视文化享有越来越多观众尤其是广大中小学生的今天,语文阅读教学究竟该如何面对?“有需求就有市场”。这些年来,在诞生大量优秀影视作品的时候,一些思想简单化、情趣低俗化、政治功利化的影视作品也在吸引着人们的眼球。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既然没有能力抵挡这股洪流,那么就要学会主动应对,从影视文化中汲取健康有益的营养,“出淤泥而不染”,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引导学生“ 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最终达成《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目标。

百家讲坛康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高中 尝试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考的重点考查内容,在高考语文全国卷及各地试卷中均占有很大分量,因此,很多老师在文言文教学方面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但是,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不少老师的文言文教学基于功利性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过度讲究字字落实,破坏文章的整体性把握。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导致学生机械地学、被动地练,对文言文毫无兴趣可言,而且往往肢解了传统文言经典名篇的美感,使那些感动千古以来无数志士才人的佳作名篇变得索然无味支离破碎[1]。其结果必然是老师吃力不讨好,学生惘然无所得。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言文的美感,从而自觉地萌生学习的欲望,通过自身的阅读和感悟来吸取知识,感悟作品的内涵,不断提高对文言文鉴赏的能力以及自身的精神素养。

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这方面的一些新的尝试和思考。

一.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

要切实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作为老师本身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敢于打破常规,大胆创新,并且调动一切有效的资源,进行调配、整合、加工,才能使知识形成系统,使课堂活色生香,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首先,是整合教材资源。教材的编排有它固有的模式和要求,但是,课堂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力的,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需求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处理教材。

例如,在讲授苏轼的作品时,为贯彻“专题研究”的新式教学理念,增强知识的系统性,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深入思考和把握,笔者把《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怀古》、《定风波》等四篇课文整合到一个教学单元。整合后发现,虽然前后《赤壁赋》是散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是诗歌,但这些作品都是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时所创作的,有一定的共性,这样整合对学生更具体、更全面地领悟苏轼在人生重大转折点上的思想变化,更深入地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文化内涵非常有利。同时,在基础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一维度上,还能达到以诗解文、以文解文的目的,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更为充分的条件。从文体教学角度观之,这种整合还有利于获得新的视角。

其次,是整合教辅资源。在授课前,笔者让学生观看有关苏轼生平介绍的纪录片,以生动的画面和名家的诠释来取代教师苍白乏味的讲解,还把北京师范大学康震副教授主讲的《百家讲坛之苏轼》相关视频放在教室的计算机平台,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同时印发余秋雨的《东坡突围》等评论性文章作为早读材料,尽可能地利用现有资源,打造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创设一定的学习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以《前赤壁赋》作为重点鉴赏的篇目,在学生利用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的基础上,通过配乐朗诵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反复对课文进行诵读,慢慢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他们在愉悦的气氛中自觉地与文本展开对话。之前学生对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写作的背景资料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在接触文本时能够快速入文,并且更加自信地与文本、与老师、与同学展开平等的对话,在思想的碰撞中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从而对作者面对政治祸难时的从容不迫、乐观自信和坦荡的胸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被作者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态度所深深震撼。

再次,是整合学生学习资源。当学生有了较为成功的阅读体验之后,笔者就会给学生设定阅读目标,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鉴赏其余的作品,并通过电子白板等多媒体工具与学生进行互动,共同解决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又能节约课时,提高课堂的效率。

至于文中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字、词、句子,则穿插在课文的讲解中进行,尽量让学生在既定的语境中来理解,并在课后设置练习题或测试卷来进行检查,有时也会在专题讲授完毕后,通过知识竞赛的方法来巩固这些知识点,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

二.创新学法指导,促成读写互动

读和写是语文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分离的两个部分,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在文言文教学中,同样也要倡导读写结合,以文言文阅读带动写作,以写作来促进文言文的阅读。笔者这里所提及的写作并不是完整的作文训练系统,而是让学生以文言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来进行片段式的小练笔,让他们对所学的文言知识进行消化和运用,在训练中获得新奇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有时候还会把一段文言文的译文印发给学生,让学生翻译成文言文,再让他们对照原文,来比较一下自己的表述是否恰当,学生对这种做法非常感兴趣,往往一段枯燥的文段就可以在这种愉悦的气氛中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有时候笔者也会根据课文的实际情况来设置一些相应的写作练习,来提高学生对文言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比如在讲授《六一居士传》的时候,因这篇文章写法特殊,表达饶有趣味,学生也比较感兴趣,笔者就联想到学生的微信昵称、QQ签名五花八门,离奇古怪,便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作业,让他们模仿本文的写法,用文言写一段文字,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微信昵称或QQ名名字的由来,结果一下子点燃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他们都兴致勃勃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写出了不少基本符合文言表达规范的幽默诙谐的段子。

如刘梓容同学的微信昵称是“安之若素”,她写道:余之网名“安之若素”是也。所谓安之若素,即安余心于四海,不忧不喜,不骄不躁。余之心易受困于世俗,乃为此名,以使余心安,以明余之志也。安之若素,非常人可达也。余为此名,无它,亦希余得超乎常人,而不橐黄接怪人也。

又如吴思淇同学这样诠释他的微信昵称:吾尝数易其号,以昭吾之所好,然为吾志之,三号耳。一号曰:临窗画楼,半生清欢。或曰:“此号何谓也?”吾答曰:“于水亭之上,临风而立,闲适处之。于楼阁之中,赏湖水粼粼,修心养性可也。可谓偷得半生清欢,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故号此。”一号曰:尺素流年。时间如流水,水过无痕,而镌刻吾心。吾正值弱冠,而流年逝去之体悟与日倍增。故吾为此号以勉自。一号曰:小轩窗。苏子有言:“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此苏子悼亡妻子之所作也。吾感其情深,悟其痴念,故取号“小轩窗”。

这些小练笔虽然表述还比较稚嫩,但已可看出他们在遣词造句方面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的文言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去感受文言的语感和表达习惯,反过来也就能更好地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阅读和感知能力。

三.抓情感契合点,提升学习层次

在文言文教学中,有些篇章抒情性较强,或者记叙抒情兼具,这样的作品,如果能够通过抓住主要的情感词句,或许有助于学生准确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同时加深对作品情感的体会。

比如,在《兰亭集序》一文中,王羲之既简笔勾勒了兰亭雅集的盛况,更将笔墨铺陈在由此而引发的慨叹中。前后两部分均有明显的情感词句。可引导学生先抓住关键的情感,再由此去逆推,寻找情感产生之由。抓住了集会“信可乐也”,则不难将前一部分的记叙中足以使人生“乐”的因素一一找出。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一一浮现。学生在寻“乐”的过程中,也不断加深对盛会盛况的体验。而抓住“岂不痛哉”,则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之心,为何情绪有如此流转?不难去寻觅文中由乐而思考人生的部分,进而寻求答案。

再比如《项脊轩志》一文,文章将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围绕项脊轩这个书房,朴实地截图生活细节,展现了对家庭变故,及关系亲近的几位女性的感喟与追念。这篇文章中间部分,学生容易找出一个总结情感的过渡句“多可喜,亦多可悲”,则可根据此句,寻根溯源,将全文各部分的记叙串联起来。在寻找可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项脊轩翻新后的样貌和雅致,在宣召可悲部分,学生仿佛经由作者精心选择的几个细节,一一体会祖母的疼惜,母亲的关爱,妻子与其的琴瑟和鸣,以及妻子早逝之后作者的心灰意冷。带着情感词去解读其经历,可让学生带着情感去寻找并获得共鸣。

可见,在抒情性较强的散文阅读中,通过情感词句来回溯相关片段的做法,可以更好理清脉络,体味情感,更容易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从而获得对文言文的深层次理解,涵养中华古典文化情怀。

总之,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一场重头戏,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力图以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丰富课堂教学,切实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