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文学常识

高中文学常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中文学常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文学常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语文教育;模块化教学

一、大学语文应用模块化教学的作用

语文教学按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六个模块,分别是基础知识、材料阅读、文学常识、文学鉴赏、中文写作和口语表达。这这六项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同时又相互独立。实行大学语文模块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语文学习情况进行查缺补漏,在各个教学模块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量化评定,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补习。有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针对一项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从不同教育维度对教学内容进行纵向的延伸和横向的拓展。有利于学校总体教学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意味着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和思想意识形态的进步。这不仅对学生优化语文学习成绩非常有益,而且学习信心的建立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进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大学语文应用模块化教学的策略

1.强化语文基础知识,夯实汉语言基础

语文教学中的基础知识模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语文基础知识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可以在学生入学时进行短时高效的强化训练。语文字词句的训练是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可知,人在二十七岁机械记忆能力逐渐下降,而逻辑记忆能力逐渐增强。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正处于机械记忆的黄金时期,同时还具有中学语文学习的内容的记忆,这对于大学语文基础知识模块的教学活动的开展非常有利。

2.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增强分析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模块是语文教学的主体部分,通过语文阅读教学的进行,能够对学生的文字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有效地提升。语文阅读模块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丰富阅读教学的形式,可以采用卷子形式让学生分析并回答问题,可以采用课堂讨论形式让学生表达自己思想情感。二是要阅读材料的选取要非常广泛,这里的取材广泛既包括内容上的丰富,又包括文学体裁的多样。三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坚持生本教学的先进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对阅读问题进行积极的引导,启迪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3.丰富语文文学常识,提高文学素养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常识模块是提高学生文学需要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丰富语文文学常识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以及写作能力都大有裨益。文学常识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对文学常识进行分类,以便于学生能够对文体常识、作者常识、文学名著、文学发展史等多个维度熟练掌握。二是对文学常识的教育要进行模块学习,同时也需要阶段性的教育。在初期的模块训练中要将文学常识的学纲介绍给学习,让学生有目的性地进行课上学习和课外学习。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对相关的文学常识进行普及。

4.提升文学鉴赏水平,陶冶学生个人情操

在语文教学中文学鉴赏模块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有利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利学生在文学作品中进行学习和反思。文学鉴赏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保证文学鉴赏课程的深度,对于文学鉴赏课要带领学生对作品发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作品风格、作品所反映的现实意义以及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多个维度进行赏析,旨在教会学生鉴赏作品的方法和手段。二是要保证文学鉴赏课程的广度,受制于课时的限制,无法将所有文学经典名著逐一赏析,但是要尽量做到古今中外皆有涉猎。三是要保证文学鉴赏课程的创新性,授课方式可以通过纸媒教材、电影放映、歌曲赏析、有声阅读材料等多种方式进行,以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5.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模块是过去语文教学中被忽略的部分。语文教学在一定时期内处于哑巴教育状况,学生的表达能力通常是通过写作来体现,很少通过口语交际来体现。大学教育与高中教育具有显著差别,大学教育是在为社会、为企业提供人才输出的服务。在职场中良好的交际能力对于工作的开展有重要意义。大学语文口语表达能力的开展,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讲表达能力培养的重点定位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上,具体可以通过课题研讨、辩论赛等活动来进行。二是要丰富口语表达话题的内容,同时给具有语言表达天赋的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例如诗歌朗诵和主题演讲等活动。

三、结语

大学教育保留语文课程,充分说明了教育部门对语文学科的重视程度,也体现了语文教学对于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相比,具有明显的实用性的倾向。为了让大学语文教学进行的更加有效,语文教研组要加强对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教学研究工作。教学是教育的手段,语文学科兼有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社会文化走向和国家对人才的需要都是语文模块教学需要关注的对象,从而让语文模块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进而切实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表达能力。

作者:刘伟 单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高中文学常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高中; 文言文; 衔接;

现状:高一学生文言文学习存在较大的困难

高一文言文教学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初高中语文学习过渡的重要方面。学生虽然也有一定的基础,但初中文言文大多篇幅短小,内容浅易,且教学要求也较低;加之课时充足,学生有较多的时间在课堂上反复朗读、背诵。而高中不少文言文篇幅增长,选材涵盖各朝代,文体兼备,不乏一些晦涩难解的文章,教学要求也有较大提高。加上课时紧张,学生常常很不适应。更严重的是,由于在文言文学习上没有与初中很好地衔接,直接影响学生整体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原因:课程的阶段性导致语言学知识的断层

新课程要求具有阶段性。《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教学。”“语法不作为考试内容。”

初中课标没有具体说明“必要的语法”所包含的范围和对象,教材中也只附录了词类、短语、句子成分和常用关联词语的简表,必然导致初中语法教学的难以保障和落实。“语法不作为考试内容”,中考语法知识的考查只能隐性地进行,老师们在平时教学中虽或多或少讲授一定的语法知识,但是随意性大,缺乏系统性;语法专项训练较少或根本没有训练;语法教学尺度不统一。而高中要求“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这就导致语言学知识的断层。在这种严重的断层基础上,高中师生在解决诸如文言实词的活用、特殊句式、虚词作用这些问题时,就是“言者谆谆,听者昏昏”,困难重重。

措施:“瞻前顾后”,前引后连,做好衔接

1、“温故而知新”。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学会新旧联系。例如高一上第五单元《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何厌之有”这一典型宾语前置句,就与初中(八年级)《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句式完全一样。在本单元《勾践灭吴》中,还有“何后之有”一例。在词法句法上,类似的例子大量存在。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获得新知,总结规律,前引后连,举一反三。

2、语法知识补充。

一直以来,高中文言文教学最大的难点就在语法知识的理解上,而古代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两者之间具有相似性。桑代克的迁移理论认为,知识产生迁移的基础就是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因而要使学生学好古代汉语语法就得在现代汉语语法的基础上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迁移。教学中可在高中起始阶段介绍词的分类、短语的辨识、句子的结构(成分、主干)等,这样便于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对比性的迁移训练,可以使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法教学实现自然衔接。

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不少同学在翻译此句时,译为“人死了,就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成的责任,这与刺伤并杀死了人有什么不同,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兵器的责任。”译后自己读读也觉得别扭,但又不知问题出在哪里,划分成分后,学生立刻发现问题出在“于”的宾语上,“于”的宾语应为“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而不是学生翻译时译到“刺人而杀之”就认为这一分句到此结束。而本句并非复句,而是一句复杂的单句,可译为“人死了,就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成的责任,这与刺伤并杀死了人,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兵器的责任’有什么不同?”

3、学习方法指导。

其一,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或翻查辞典,根据上下文相关信息来猜读、推断、反复求证、推敲句子大意,力求用现代汉语口头翻译课文,翻译时要直译,有疑惑的地方作出标记。

其二,要求学生使用统一的符号。

从学生一开始接触文言文就要求使用统一的符号,以方便日后的复习。如重点词用“・”,词类活用用“”,古今异义用“”,通假字用“”,固定句式用“____”,特殊句式用“~~~~~”来标识。用符号做书间笔记,重点鲜明,有利于分项积累,巩固重难点,使学生感到条理清楚,熟知每项知识掌握程度,能随时查漏补缺,更有利于复习。

其三,帮助学生找规律。

高中文学常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策略研究

在传统文化热此起彼伏的当下,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进入了一个高度重视的阶段。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在学生语言学习和文学思想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文言文教学也成为初中语文教学关注的重点。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1.教师注重逐字逐句解释,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

在初中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教学生再学是最为传统可行的教学思路,其教学方法更是可想而知,为了使全班学生无一落伍,教师通常会采取每字每句都做详细解释的方法,这样的教法确实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认真听讲的学生自然听懂了课文内容,但对于其他学生或是课后时间,这些翻译会像乌云见到太阳一样在学生的记忆里一哄而散,消失殆尽。原因很简单,就是教师一味地灌输,学生被动懒散地接受,不利于学生对文言文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以及其自学能力的提高。相反会是一种巨大的阻碍。久而久之,学生会依赖老师的翻译,而不愿自己动脑分析、动手查阅。

2.教师偏重学生死记硬背,忽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情感把握

在初中乃至高中阶段,死记硬背课文的现象非常严重,为了应付应试教育的考试,师生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做出这等不情愿之事,那就是不论内容本身讲了什么人,发生了相关的什么事,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有着如何深刻的社会原因,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等等,师生乃至学校关注的永远是学生会不会背,能不能写对,会不会得分等等,这种外界压力迫使其不得不采用老式旧式的教法与学法,此种现状根深蒂固。

3.教师局限讲解书本知识,忽视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与普及

随着新课改标准的提出,新课改政策的实施,以及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师的个人能力和专业水平都已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虽然大体改善,但依然有问题出现。部分教师过于偏重课文内容的讲解,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这个过程上,势必造成一遇没学过的文言文便不知所措,茫茫然不知所写中心思想是什么,更可悲的是学过的文言文依然不知讲的什么内容,张冠李戴连最常识的知识都不知道。学《出师表》不仅要知道是谁所作及其具体内容,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当时三国鼎立的局面以及造成这种形势的前因后果。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研究

1.学生自主学习先行,教师具体讲解后补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喜爱之情。不让其心生畏惧实属不易,更别说让其爱之,更是难上加难。初中生心性不稳,好动调皮,贪玩且好奇心重,教师可抓其特性,摘取文言文中的典故以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有助于推动教学进度,还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另外,可给学生放映相关历史短片,再举《出师表》为例,典故三顾茅庐说的就是作者诸葛亮,教师可将新版三国之三顾茅庐的视频放予学生观看,效果要比直白地讲述好得多。

2.多读多悟,寄情于文,巧记牢记

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真意不失为学习的一种好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自我的学习、教师的讲解,都只是学习的前两步,第三步的诵读领悟着实关键,是高层次的精神共鸣。读之思之,字句之意,悟其情感抒发,主旨表达。把自己的感情真切投入到古文中去,感受作者是用怎样的心情抒写经典的。然而,用巧法记住的东西才会长存于脑海。

3.多问多思且好学,长知识又阔视野

不耻于下问多问、勤于思而好学者,总不至于落人后。在初中文言文的学习中,常见句式的判断很容易出错,特别是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句式,一旦问题堆积不解决,在后面的学习中就困难重重,所以配合老师的差异比较法和归纳整理法就很容易记住混淆多变的句式。如在学习《木兰诗》一文中,教师可以利用“文章在叙事和描述上有什么特点”“文中的互文修辞、对偶句有哪些”等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另外,多阅读经典名著,不仅能增长知识,积累经验,更能开阔一个人的视野与胸怀。你所拥有的知识越单一薄弱,越不容易在社会里立足竞争,要做就做文理兼通的复合型人才。

学好初中文言文是对高中语文学习的良好铺垫,既是过渡更是基础,所以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尤为关键,因此对其教学的思考与研究也是必然。综上所述,唯有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做到全面透彻地分析,才能找出原因,寻求到更加合理有效的应对策略,才能改变思路创新方法,才能有益于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高中文学常识范文第4篇

前不久我去德国探亲。我的大外孙读十一年级,小外孙读七年级。顺便,我考察了一下德国的中小学教育。

德国实行的是十二年制免费教育(之前为十三年制),让我感到新奇的是:从小学(一至四年级)到高中(十至十二年级),学生每学期所读课本,全是向学校借来用的。

原来,在德国,中小学学的都是基础知识,许多年来内容不变,所以课本不用更换。

德国小学一到二年级的课有画画、剪纸、数学、德语;二到三年级增加自然常识课、体育课、音乐课;三到四年级上游泳课(游三米及格)、交通规则课、骑自行车课、宗教课(不计分)和英语课。

读完四年级换新学校(进中学),其上课的内容,增加了讨论课,针对时事进行交流,发讨论材料,不计分,培养小孩口头表达能力。

五年级开始,开设生物课、德国历史课、艺术课、体育理论课,并增加生理卫生课、所在城市地理常识课(组织参观博物馆、自来水厂和垃圾处理工厂),选学第二外语(法、英、俄、拉丁文);七年级增加物理课、游泳课(潜水五米及格);八年级起改换化学课,物理课暂停。

德国的中学每学期不超过十门功课,所以学习没有压力。小学都是上半天课(八点十分到十一点四十五分)。下午,有的家长就送孩子去学音乐、舞蹈、拳击、击剑、乒乓球等。如果家长上班,学生可上护理班,学校免费提供午餐,有专门人员看管。

我的两个外孙放学后,常与同学相聚一起完成作业,有时去补习德语或去学钢琴、小提琴、打乒乓球。每周六上午要去中文学校读中文(书本由中国政府免费发)。

高中文学常识范文第5篇

一、命题理念突出课改

新课标高考试卷是与普通高中新课程相配合的,试卷体现新课程理念,立足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考试内容,有效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比如考纲中明确提出了对探究能力的考查。

新考纲最大的变化是,增加了选考内容,突出了考试自主性和开放性。语言学科必考内容包括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选考内容为现代文阅读中的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生任选一类文本阅读答题。但湖北省新《考试说明》规定,现代文阅读暂不设选考题,将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都纳入到考试的范围。每年根据命题实际确定当年考查的是文学类文本还是实用类文本。各类文本的考点阐述与能力要求依据新课标版《考试大纲》的规定设定。必考: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选考:语言文字运用、古诗文阅读中的名句名篇默写。

二、能力要求增加探究

旧《考试说明》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这五种能力,而新《考试说明》则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鉴赏评价和探究这六种能力。

根据新课标版《考试大纲》的规定,探究能力的考查集中在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阅读上。各省课标卷均增设探究能力的考查,呼应《考试大纲》新增的能力要求。但各套课标卷考查的模式不尽相同,大部分课标卷按照《考试大纲》规定,在文学类文本阅读或实用类文本阅读中设置1道题考查探究能力,还有部分课标卷则不局限于《考试大纲》的规定,将考查范围拓展到其他领域。

大部分探究题有着较为鲜明的标志,如题干中出现“探究”二字或要求谈谈“你的看法”“你的观点”“你的理解”“你的认识”“对你的启示”“写作意图到底是什么”等。而这些正与《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探讨作者写作意图”等探究能力的考查内容相对应。从各类探究题设计的考查目标来看,有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挖掘,有对写作技巧、人物的分析鉴赏,还有由文本向现实的延伸拓展。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身具有很多“不定点”和“意义空白”,不同的主体、不同的视角的解读必然具有多义性和开放性,而这无疑给探究能力的考查提供了广阔空间。因此2012年高考语文湖北卷很可能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古诗词鉴赏这两个板块中设置探究题。

三、考查范围有所增加

考试内容范围确定为语文基础知识(含语言文字运用和文学常识),古代诗文阅读(含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和名句名篇默写),现代文阅读(含论述类文本阅读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以及写作这四大板块。考点新增内容和变化简述如下:

1.语言文字运用

将“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改为“语言文字运用”。对识记字音的要求增加了“常用字”的限制。对汉字字形的要求增加了“正确书写”,并且提法上用“规范汉字”。在“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考点中,增加了“反复”这一修辞手法。将语言表达的要求“准确、鲜明、生动”与“简明、连贯、得体”的位置作了互换,以强调语言表达首先要做到“简明、连贯、得体”。

2.文学常识

增加“识记必修课程‘必修一’至‘必修五’的五个模块和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外国小说欣赏》两个模块中,中外重要作家、作品的基本常识。识记‘附录三’中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等要求。新课标版《考试大纲》已取消对文学常识的考查,而湖北省继续保留这方面的考查,主要是想引导考生重视教材所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的基本常识,重视经典文学名著的阅读。考查的范围可能是先少后多,逐年扩大;选用的题型今年是四选一单选题,逐步过渡到五选二的多选题、填空题以及简答题等。

3.古代诗文阅读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指定篇目见附录)40篇,旧《考试说明》只有35篇。在语言文字运用和名句名篇默写部分设置选做题。会在名句名篇默写部分采用多量给题、考生少量选做的方式(如八选六或二组选一组的方式),主要是为了扩大名句名篇默写的覆盖面,给考生提供更多的选择,适当降低考生答题的难度。在考点中增加了“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要求。

4.现代文阅读

必考部分要求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其能力要求比旧《考试说明》有所降低;选考部分分为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要求更细致、更明确、更高,同时还增加了“探究”层级的能力要求。

5.写作

写作方面只是表述上的变化,实质上没有变化。要求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四、试卷结构适当调整

从总体上看,近几年客观题(选择题)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主观题(非选择题)的比重呈上升趋势。2011年湖北省是36∶114。考虑到客观题和主观题的考查各有利弊,所以2012年高考语文试卷不会大幅减少客观题,新《考试说明》客观题赋分权重约24%。但试卷结构会有所调整,2011年为七大题23小题,2012年将为五大题23小题。试卷考点内容排序与2011年相比而言,有较大变化:1.语言文字运用;2.文学常识;3.现代文阅读(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4.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和名句名篇默写);5.写作。

高中文学常识范文第6篇

【关 键 词】 美国;肯尼迪高中;语文阅读教材;协调性研究

【作者简介】 陈霞,广东省深圳市深大附中教师。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而“读”是其中最占分量的一部分,我国《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比较扎实的阅读技能,阅读需求应该往精深方向发展。如何选择语文阅读材料?如何科学安排阅读材料的先后顺序?如何指导学生把阅读纵深化?如何让语文阅读发挥“大用”?语文老师一直在思索这一系列问题。

借着参加深圳市教育局海外培训24期美国班的机会,笔者赴纽约培训两个月,走进美国纽约州的十三所中小学,近距离考察纽约的中小学课堂,感受中、美基础教育的不同之处,收获良多,尤其是长岛肯尼迪高中语文部的阅读课。

美国不实行全国材,甚至不实行全校材,每位老师都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教学材料,这种自由度体现了教育部门对一线老师的信任,同时又可展示教育者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虔诚度。长岛肯尼迪高中语文部制定了这份《肯尼迪高中9~12年级语文阅读指引》,该校语文教师就在这份指引下选择材料,不过,教师也可以不按指引选择,笔者在一个班听课时,发现该班老师所选用的霍桑的《红字》就不在此指引中。

当笔者把肯尼迪高中这份指引里罗列的作品一一翻译出中文名称时,心底不禁涌起敬畏:这是一份有智慧、有重量、负责任的阅读指引。这份指引,可以用几个协调来概括:

一、基础阅读与附加阅读的协调

纽约州的高中语文以阅读为重,语文课不讲字词句法之类的语法常识,学生的学习任务就是阅读全本著作,并撰写论文。肯尼迪高中也不例外,该校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阅读指引最清晰的特点就是把阅读分为基础阅读与附加阅读,二者比例约为1:2。基础阅读多为古典文学,尤其是大师作品,例如莎士比亚戏剧、古希腊戏剧和获得诺贝尔奖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离学生的生活稍远,有较多的背景知识障碍,所以老师把它们作为基础阅读。附加阅读多为当代通俗作品,年代较近,与现实社会联系密切,不会给中学生带来过多的阅读障碍。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基础阅读就是要阅读经典,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基础阅读文本偏于艰深,阅读障碍过大,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设置丰富且稍微浅易的附加阅读书目,这是对基本阅读的有效补充与延伸。

我国越来越注重全民阅读,但从每年阅读调查统计数字来看,畅销书多为一些成功学、保健养生类的,中小学生热衷阅读的书籍也多为比较浅显的流行读物,甚或只读韩日漫画。我们的中小学阅读课程设置可以借鉴肯尼迪高中的思路,注意基础阅读与拓展阅读协调,让阅读真正发挥功用,使之成为培养与发展学生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协调

与我国高中的阅读书目比较相似,肯尼迪高中的阅读指引侧重古典的经典文本,莎士比亚的作品有6部之多,占基本阅读的五分之一。除此以外,基本阅读还涵盖了古希腊经典戏剧和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厚重,在阅读和解读方面都颇有难度,在我国通常是大学中文系的阅读资料,而在肯尼迪高中是必读书目。附加阅读书目绝大多数是美国当代文学作品,主要体裁是小说,另外还有一些剧本和非虚构文学。笔者对美国电影特别感兴趣,看到附加阅读的作品目录时,忍不住会心一笑: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已搬上银幕或获得金球奖、奥斯卡奖等,如《十二怒汉》《抉择》《街头日记》《弱点》《你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搏击俱乐部》《冷山》《末日危途》《德库拉》……其中,震撼人心的《十二怒汉》更是在影坛举足轻重的作品。这样选择的原因估计有二:一是难度适中,易于被学生接受;二是可借助影像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品,拓宽了阅读的渠道。古典文本的厚重和现当代文本的鲜活协调,这就使得阅读资源获得了平衡。

三、本土文学与外来文学的协调

阅读指引一共列出83部作品,基本阅读部分莎士比亚占较重分量,除此以外,多为美国作家的经典作品。作为基本阅读,这样的安排比较稳重,促使学生阅读经典作品,保障了经典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同时,美国是个文化大熔炉,这个特点表现在美国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学阅读也不例外。细看肯尼迪高中语文的附加阅读书目,会发现该校颇为关注少数族裔和女性作家的作品,犹太裔、非洲裔、亚裔和美国裔黑人作家作品占了一定比重。例如《抉择》是犹太裔作家哈伊姆・波图克1967年的作品,《大披巾》是犹太裔女作家辛西娅・奥齐克的描写犹太人二战创伤及战后生活的作品,《自然》是犹太裔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的作品,《同名人》是印度裔作家拉赫瑞的作品,《灿烂千阳》《追风筝的人》是伊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作品,《在德黑兰读洛丽塔》是伊朗女学者阿扎尔・纳菲西的作品,《长路漫漫――一个童军的回忆》是塞拉利昂籍作家伊斯梅尔・比亚的作品,《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 (又译《我不是拉登》)是巴基斯坦裔作家莫欣・哈米德的作品,《喜福会》是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

除了谭恩美的《喜福会》和在我国曾经畅销过的勒德・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其他少数族裔作家在我国还属于不太被关注的,但他们在美国却走进了中学课堂。这些少数族裔作家的作品多为纪实作品,少数族裔作家在异质文化中思考少数族裔的生活现状,用文学传达少数族裔的生活挣扎和心理感受,这些精神追求和文化诉求获得了美国读者和社会的认可。立足本土,关注全球,这恰是印证美国社会的共识:在平等理念下融合各族裔,保持文化多元,促进文化融合,加速文明交汇,这正是美国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来源。

我国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侧重选择汉族作家的作品,而中国有56个民族,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也有不少杰出的文学作品,如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伟大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作品《嘎达梅林》、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维吾尔族英雄史诗《乌古斯传》等,如果我们增加对本土的少数民族文学的关注,对培养学生的兼容并包的素养应该是有所裨益的。

四、虚构文学与非虚构文学的协调

奥巴马政府2011年提出“州共同核心标准”(“CCSS”,即“The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在阅读标准方面,要求美国从小学到12年级,要逐渐用“信息性文本(Informational Texts)”代替“虚构文学(Fiction)”,帮助学生提升接受复杂的非虚构性信息(包括研究、报告、原始文献)的能力,要求小学的非虚构文学(Nonfiction)阅读要占学生阅读总量的一半,到12年级(即高中毕业班)时,非虚构文学阅读必须占据阅读的70%。CCSS推荐了托克维尔的名著《美国的民主》、旧金山联储2009年的《联邦意见》 (Fed Views)、美国总务署(Gener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的《13423号行政命令:强化联邦环境、能源、和交通管理》等这些政治经济类的信息性文本。

何为非虚构文学?在我国,目前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参考西方文学界的释义,以及综合中国作家莫言和评论家李敬泽的观点,非虚构文学的特点是基于事实(真实事件、真实人物)的创作,但仍属于文学的范畴,只是较虚构的文学作品而言,非虚构文学更强调真实性、独立性、亲历感和现场感。

美国“州共同核心标准”对学生阅读非虚构文学的比例要求高达70%,这个要求引发了来自一线语文教师的质疑。针对质疑,“州共同核心标准”研究团队作出阐释性的强调:70%的非虚构文学阅读并非指语文课的比重,而是包括所有课程,如社会研究、科学等学科的阅读。尽管有其他学科分担非虚构文学阅读的教学比重,语文课必须承担一定分量的任务,这也是毋庸置疑的。长岛肯尼迪高中显然已经响应了“州共同核心标准”的要求,阅读指引里出现了为数不少的非虚构文学,如:《天使的灰烬》《奇迹创造者》《布鲁克林有棵树》《冷血》 (美国著名作家楚曼・卡波提的被视为“非虚构文学”的最经典作品) 《在德黑兰读洛丽塔》《狼踪》《长路漫漫――一个童军的回忆》《美国大厨》《玻璃城堡》《永恒美丽的背后――孟买地下城的生命、死亡与希望》。

这些作品,或自传体风格的小说,或回忆录,或学者笔记,或日记,或基于真实人物故事的创作,它们的共同点是强调素材的真实性,文本传达出亲历感和现场感,容易让中学生在这些非虚构文学中真正关注他人的世界,学会换位思考,体验多元文化,指导青少年培养志士情怀,形成普世价值观。这些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内容是“非虚构”,但手法风格还是“虚构”文学的特点,文艺性比较明显,离“州共同核心标准”强调的纯粹的“信息性文本”有一定的差距。笔者推测,那些倾向于信息性文本的非虚构文学阅读应该是社会和历史学科的责任了,而语文的阅读,从肯尼迪高中的阅读指引推荐的作品来看,还是关注了文学性,注意到了虚构文学与非虚构文学的协调性。

五、语文的文学性与工具性的协调

学语文到底有什么用?经常有人批评语文教学脱离现实生活,甚至有“误尽苍生是语文”的批评。所以,语文教学界应该明确“语文的用处”,勇于直面并解答公众的疑问。目前国内高中语文教材已经比较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单元训练题里设置了大量社会实用类的训练题,但教师在教材的使用上,多注重基本篇目,易忽略附录里的实用训练题。这不能怪中小学老师,因为目前语文教学质量考核手段单一,考试模式古板机械,不外乎在字、词、句、篇、主旨、手法分析的圈圈里打转,扼杀了语文的文学性。工具性容易被忽视,文学性被应试制度冲淡,怎样平衡语文的文学性与工具性?

肯尼迪高中语文阅读指引里有提供大量的各种体裁的文本,却不见生活应用文,更不见语法知识方面的材料。观摩该校语文教师的课堂,发现他们不注重语法讲解。肯尼迪高中的语文老师说他们的课外作业就是定时定量读书,写读后感或者论文,也有画图、写报告、做食谱、海报设计、广告设计等方面的作业。而课堂上,教师就是一个主持人,调动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听课时,我注意到老师几乎不发表自己的观点,任由学生表述各种千奇百怪的观点,强调他们要自圆其说,然后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教师张贴在教室的学生作业,没有用红笔修改,没有用“√”“×”符号作的批注,只有赞同或中肯的建议。难怪学生们敢于表达、勇于表达,因为无论他们怎么表达,都不用顾虑对与错,只需要让自己的观点建立在论据之上即可。

高中文学常识范文第7篇

1.每天让一位学生上讲台背诵自选课内文言文,其他学生当堂提问,时间限制为五到十分钟,提问的内容包括字词句和文学常识等。

2.学生定期把自己认为的重难点知识写到黑板上,标明期数,知 识出处,供大家随看随记,在耳濡目染中掌握知识。

3.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结合学生自己的听课笔记和参考资料,总结课内字词句;每组承包具体课文,量化及细化课文所含知识,并派代表上台讲授内容,本组其他人负责补充。教师和其他同学提问,最后将总结好的资料复印,实现资源共享。

4.精x《二十四史》中篇幅短,故事性强,具有正面教育意义的,且与课文有联系的文言文进行拓展性的阅读:

①溺爱《刘义恭传》――《触龙说赵太后》

直谏《刘行本传》――《谏太宗十思疏》

②将“陛下不以臣不肖,署臣左右”中的“以”与课内文言文联系: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老臣窃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5.“一言以蔽之”

以精练文字概括课内文言文主旨:

如:《过秦论》――仁义

《种树郭橐驼传》――致其性

《触龙说赵太后》――爱

《五人墓碑记》――义

《劝学》――专一(积累,自省)

6.用现代的眼光来看课文,将文言文的主题复习与作文复习有机结合,实现文言文的重新整合。

如,人才:《劝学》《游褒禅山记》《师说》

生命:《兰亭集序》《赤壁赋》《将进酒》《短歌行》

反腐倡廉:《谏太宗十思疏》《过秦论》

7.总结历年高考文言文中考到的文言文实词与虚词的出现频率,如“于”“以”“之”“而”出现次数最多,实词共考了71个。

心得:(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紧扣课本,落实基础知识。

(3)课内文言文与课外文言文相互依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充分实现了课外文言文的辅助作用;用“字”将课内外文言文连接起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做到“文”与“言”的结合。

(4)探索高考文言文命题规律,熟悉近年常考及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三)困惑及反思

1.如何更好地把文言文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好为人师”的乐趣。

2.如何更大程度地落实文言文基础知识,寻找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

3.从学情入手,探索最适合学生的反馈形式。

五、文言文语境的创设课题小结

古代诗文的阅读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这样的教学建议:古诗文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所以,平时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有效的对话环境。

营造有效的对话环境在师生对话方面,即表现为营造平等的对话环境。这种对话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做出相应的转变。一是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两者是平等的。二是转换角色,从权威的灌输者转变为教育意义上的对话者。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长期的串讲法造成了语文教师的权威意识和话语霸权,也造成了学生思想上的惰性。教师只有转变观念,“蹲下来”与学生真诚对话,才能给予学生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来发表自己的见解,“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学习的需要,毫不顾忌地承认自己的知识漏洞和学习错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传统文言文的学习阴影中走出来,以积极主动的姿态面对高中阶段新文言文的学习。

高中文学常识范文第8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启蒙阶段和初始阶段,他们开始系统全面地学习自己已较熟练的母语。在语文低段教学中学生首先要做的是写准字形、读准字音、弄准字义,进而理解词义、语义,为将来的高段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训诂学与小学低段教学看似相去甚远,但我们认为在当代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训诂知识和训诂思想。这不仅关乎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关乎课堂教学的准确和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

一、运用形训方法,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

形训是一种重要的训诂方法,它主要是“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义”。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它用象征性书写符号记录字词,而不直接或不单纯表示语音。在传统小学中人们认为汉字产生中有六种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而在小学语文低段教学,尤其是一年级起始阶段,存在着较多的象形字和会意字,如“木”“手”“日”“月”“本”“休”“雨”等等。教师如果仅从字音、结构、笔顺来讲解汉字,学生会感到枯燥,打击孩子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我们认为教师可以适当运用形训方法使识字变得生动而有趣。如“木”在甲骨文中写作,似树木形,“休”甲骨文中写作,似一人倚靠在树下休息。这也是近年来人们倡导的字理识字法。学生既可以生动有趣的识字,又能准确掌握生字词的含义。但这一方法的使用也是有一定范围的,“以形说义”分析字形所了解的是這个字所记载的词的本义,即“体现在造字意图中的基本词义”,注意不能无限推而广之。

二、运用训诂方法,提高古诗文字词教学的准确性

语言是变化发展的,词和词义也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语言中除了少数基本词汇的意义无多大变化外,其余一些词的含义都有程度不等的变化”。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去发现这种变化,从而对古代篇章中的一个词的意义做出正确无误的解释,避免出现“以今律古”的错误,即人们在理解古语的过程中,受到其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用现代人的概念、观点理解古人而造成的训释错误。

部编本教材自2016年开始在全国推行使用,这套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古诗文所占比例增大,从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套教材选录124篇古诗文,比原有人教版增加了55篇。要想准确解释古诗文中的一些词义现象,向学生准确传授古诗文知识,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训诂意识和训诂知识。

如部编本第二册中《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句。“床”在现代汉语中是指供人躺在上面睡觉用的家具,是一种卧具。但在古汉语中“床”也指称坐具,《礼记·内则》“父母姑舅将坐,奉席请何乡;将衽,长者奉席请何趾,少者执床与坐”,陈澔在《礼记集说》中注曰:“床,《说文》云‘安身之几坐’,非今之卧床也”。此处“床”作“坐具”义更恰当。

在部编本第二册语文园地七中收有“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一句古语,课本“见”注音xiàn,并未做任何注释或解释。到第三册《敕勒歌》“风吹草低见牛羊”,又一次出现“见”读xiàn,在这里课本出注“见,同现,出现”。对于略有训诂常识或古汉语知识积累的人来说,“见”与“现”是一对古今字,在造字初期“见”可以表示显现、显露义,后因“见”所承担的词义过多,造成了使用中的混淆与不便,人们创造出“现”字取代“见”表示显现、显露义,并一直沿用至今。

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辅之以训诂知识,增加教师训诂知识是大有裨益的。

三、培养学生词义发展意识,为初高中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语言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中,词与词义也是变化发展着的,训诂学产生之初也是为了解释经典中因语言的发展而变得不易理解的词语,以帮助人们扫清文字障碍、减少语言隔阂,正确理解古代文献的内容。因此训诂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不仅仅作为一种方式方法,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而存在。在汉语学习初期就给孩子们树立语言的发展观,这对于初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是大有裨益的。众所周知文言文教学既是初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究其原因就是很多学生没有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语言,没有正确区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别。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有意识地给孩子们一些训诂思想以及文言常用词积累,是对孩子整个学段的语文学习有一定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