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斑鸠调

斑鸠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斑鸠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斑鸠调范文第1篇

孙家营是个偏僻村落,四面环山,少有人来。朱三将手里的西药说得天花乱坠,竟收了几千元钱的中药材。至于他的药治不治病,那就不是他的事了。至于是不是治死了人,他从来没想过。那样的药,贻误病情不说,再加上很强的副作用,其实等于草菅人命。

卖完了药,朱三通常会很快开溜。可是,孙家营却有东西绊住了他的脚。因为在古董行待过几年,朱三对年久日深的东西颇有兴趣。当他看到孙家营供奉了千年的祠堂灵牌,就有些动心。这是孙家的祖宗,可也都是千年以上的东西,灵牌都是古木做的,看上去精美细致。这东西若偷出去,卖不了一千也能卖八百吧?

不过,当朱三听孙家营的人提起祭祖大事,就对这牌位不感兴趣了。每月的六月初三,孙家营都祭祖,拿出莲花佛灯,注满黑红色的香油,连点五天佛灯,祈求祖先保佑孙家营风调雨顺。不仅祭灯,这个时间还要舞狮子,踩高跷,整个孙家营,比过年还热闹。

听孙家营人讲得眉飞色舞,朱三就动了心。这莲花佛灯是什么物件?他很想见识一下。在古董行也见过汉白玉的灯,十六瓣莲花瓣瓣精美。他看到的,可是唐代的东西,卖出了50万的天价。这孙家营民风淳朴,没有遭过破四旧的洗劫,莫非佛灯也是古物?

这么想着,朱三就不走了。他留在孙家营,要见识一下佛灯。

很快就到了六月初三。当佛灯被孙家营的人小心翼翼捧出来,供进祠堂,朱三的心都要跳出了喉咙口。他一眼看出,这是件宝贝!与他曾在古董店看到的一模一样,洁白的汉白玉,十六瓣莲花,中间灯柱雕着花鸟,栩栩如生。这灯,这灯,现在至少能卖六七十万!朱三感觉汗都从手心沁出来了。真是财神有眼,竟将这么值钱的东西送到了他眼前。

朱三稳住心,开始一门心思想着该怎么偷走佛灯。在孙家营住了半个多月,他已经对这里的地势了如指掌。虽是四面环山,但三面险峻,唯有东面的龙山不高。拿了佛灯之后,可连夜翻过龙山,龙山脚下有条新修的公路,一上公路,任是孙家营人身上长翅,也追不上他了。况且,孙家营人迷信祖宗,祖宗一直传下话:出山出山,不走龙山。祖宗说,走龙山,会给孙家营人带来灾祸。所以,孙家营人出山,宁肯穿山越岭三天三夜,也不会翻越龙山。

白天,朱三已经不止一次去龙山探过路。龙山低矮,虽未开路,但山势平缓,并不难行。

拿定主意,朱三开始寻找时机。为保证祠堂里灯油不灭,每晚都有两个人轮班看灯。可这难不倒朱三,就在祭祖开始的第三天晚上,他开始行动了。

朱三扎紧裤角,将一件褂子挖了两个洞蒙在头上。正是夜深人静,他像一只猫般轻手轻脚来到祠堂。今晚是二槐看守上半夜,朱三不仅认得他,还知道他年轻好玩。朱三沉住气,在距祠堂两米远的地方停住了。解开口袋,他悄然放出了两只大斑鸠

斑鸠拱起脖子,身子在草丛中跳动,“咕咕”叫了起来。那叫声越来越大,为了闹出动静,朱三还用细竹竿捅捅那两只笨鸟。

黑暗中,祠堂门“吱吜”一声响,二槐出来了。顺着斑鸠的叫声,二槐猫着腰走过去。朱三屏气敛神,蹲在黑暗中看着二槐。二槐看到了斑鸠,嘴里发出古怪的叫声,猛地扑进了草丛。斑鸠跑了,二槐爬起身就追。朱三暗笑,蹑手蹑脚进了祠堂。

祠堂里,莲花佛灯闪动着诱人的光,香油的气味直扑人的脸。朱三手很快,迅速将一只白萝卜雕成的莲花灯点上,又将玉石灯中的灯油倒进挖空的白萝卜中。这时,他听到门口传来二槐的脚步声。朱三赶紧将佛灯揣进怀里,溜到祖宗牌位的后面。二槐没逮到斑鸠,样子有点儿失落。进了门,他打了个长长的哈欠坐在地上,靠着柱子睡着了。

听到二槐响起轻微的鼾声,朱三不敢再多做停留,悄悄推开祠堂的后门,一溜烟跑了出去。他并没有回到住处,而是直奔龙山。他得马上离开这儿,天明之后一旦发现佛灯被偷,他就是唯一的怀疑对象。孙家营人对佛灯敬若神明,请出来都要三拜九叩,怎么会动“偷”的心思?

从怀里掏出小手电,朱三照着地,越走越快。孙家营热闹了一整天,人疲马乏,连狗都睡了。朱三简直是心花怒放,这佛灯一出山就能换回大把的钞票,他再也不用翻山越岭做这药材的营生。他可以买幢房子,娶个老婆,安安心心地过日子了。

可是,刚走到龙山山脚,他突然听到身后有喊声。朱三回过头,只见灯笼火将山脚照得如同白昼。孙家营人似乎全都出动了,大声喊着追赶朱三。

朱三吓慌了神,拼命往龙山上爬。因为常年走山路收药材,他倒练了好身手,再加上心情急迫,竟越走越快,将身后的山民越拉越远。身后的孙家营人,七嘴八舌地嚷着什么,朱三却一句都听不清。

两个小时后,朱三爬到了山的最高处。这时,他看到孙家营的村民,都变成了黑点。那些火把扔在晃动,如同一条长龙一般。朱三拍拍手,长舒一口气。这些蠢笨的山民,追到龙山脚下就不敢再追。祖先那些早腐了千年的话,也信得?

见没有人上来,朱三如释负重,抹一把额头的冷汗。

手电筒的光在山路上一摇一晃,朱三放慢了脚步。他没看到,身后的孙家营人,却都苦着一张脸。村长叹口气,挥挥手,对身后的村民说:“回去吧。等到了霜降,再到山里拾佛灯。他卖的那些西药,不要吃了。这样的人,肯定像上次来卖药的一样,都是胡弄人的。”

斑鸠调范文第2篇

我读大学时,学校每周举行舞会,我班一位二胡拉得好的同学进了乐队,令人羡慕。每当乐队奏起《彩云追月》《喜洋洋》《斑鸠调》等悠扬的乐曲时,师生们心花怒放、翩翩起舞。

我工作几十年,虽忙忙碌碌,却有机会经常欣赏音乐,尤其是看到闵惠芬演奏《江河水》《良宵》《二泉映月》的场景,心里不禁产生一种想学胡的念头。

2005年,刚退休不久的我,带着一种渴望的心情,来到老年大学上了二胡班。我们40多个学员中有干部,有工人,还有个体经营者。这些上了年纪的人,做梦也没想到,学起二胡来这么有兴趣。

我们的老师是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这位在大学里教学生得心应手的老师,面对这些大伯大妈的老人,开始还有点束手无策呢。后来,他慢慢地发现这些老人学琴那么认真,领会精神一点不含糊,他也就信心十足了。从1、2、3、4、5、6、7开始,从持琴、运弓,到D调G调。

没想到,3个月后,我们就登上舞台,成功合奏了一曲《彩云追月》,作为向学校汇报的演出节目。从此,我们对二胡的兴趣越来越浓,求知欲越来越强。尽管我们两鬓飞霜,手指已不太灵活,记忆也差了许多,却像一片片彩云,快乐地追逐那心中的一轮朗月。

渐渐地,我们体会到了二胡的神奇,它靠一杆一筒一弓和两根琴弦,就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小巧的二胡还可以有多种的演奏技法,有顿弓、颤弓、抛弓、滑音、拨弦、装饰音等等,技艺高的演奏家会将这些技巧,恰到好处地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我们从电视或碟片中欣赏这些名人名曲,即使是听老师示范演奏,都会感到精神愉悦,心灵慰藉,得到一种说不出来的特有的享受。

斑鸠调范文第3篇

和所有的民族音乐一样,粤北采茶戏音乐是在“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又有了“六声音阶”(宫、商、角、清角、徵、羽)。再后来发展到了“七声音阶”(宫、商、角、清角、徵、羽、变宫)。粤北采茶戏现在采用“五声调式”“六声调式”“七声调式”相混合的形式,用得最多的当然还是“七声调式”。例如:

五声调式:《斑鸠调》

七声调式,即:宫、商、角、清角、徵、羽、变宫(清乐音阶)(1、2、3、4、5、6、7)。

粤北采茶音乐粗犷热烈、纯朴优美、清新流利,是一种很富歌唱性,容易传唱,深受粤北人民喜爱的音乐。她深深地把根植在粤北大地上,植在粤北人民的心里。

上世纪五十年代,粤北广大农村几乎村村都有一个采茶戏班(那时叫合作社)。传统戏《补皮鞋》《钓》(:地方语言,即青蛙,钓即是钓青蛙)《借亲配》《牛郎织女》是他们的拿手好戏。有时社与社之间还来回互访交流演出。大人看戏,而孩童们像过年。“谁跟谁扮得真俏,谁跟谁唱得真妙”,谈论采茶戏是茶余饭后的一大乐事。记得八十年代还见过一个专门以演奏采茶音乐为主的“八音班”(专门为农村人家办喜事或丧事奏乐唱曲的小乐队。传统“八音”都是以唱道念经为主的),这新鲜事在当时起到了很大的轰动效应。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在粤北人的生活中还能在公园、河滨等许多公共活动场所看见大爷大娘们七手八脚地支起话筒,你方唱罢我登场,从早到晚,乐此不疲。那不就是采茶音乐的最原始版么?这说明了一个道理:粤北采茶戏音乐在粤北大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虽然近些年来受到了电影、电视和流行音乐的冲击,但采茶音乐的魅力仍然影响着广大粤北人民的心。

粤北采茶音乐的形成只是近代以来的事,不像大剧种那么久远,在表演和唱腔方面都还没能像大剧种那样“程式化”和“板腔体化”。粤北采茶戏还处在发展中的青春期,因此,她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和不断拓展的扩充力,她像吸水的海绵一样不停地吸取对自身有益的养份,同时又把妨碍自身发展的因素挤出去,并且横向借鉴、移植甚至直接拿来兄弟艺术的精华成分,就像一种还没有成型的产品那样具有最大限度的可塑性和宽广的包容性。同时它也在不停地做着选择,比如在击乐方面是参照京剧还是粤剧?表演方面和行腔运腔方面是倾向于广东粤剧还是上海越剧?是黄梅戏还是其他什么剧种?当然它最终应该是发好酵的面团,尽管添加了这样那样的配料,任由搓、揉、打、压,形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做出各种各样的美食,但始终不改麦面的味道。

所以,一个优秀的采茶音乐作品里面一定纳入了丰富的音乐元素,一定采用了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来保证它的统一性和特色性。像古装戏《皇亲国戚》、现代戏《人生路》、新编传统戏《阿三戏公爷》、现代戏《红云岗》等,就是这样的一批优秀作品。

例:现代戏《人生路》选段

这首曲子旋律简练明快、流畅优美,音乐元素丰富多彩,转换准确紧凑,调式交替和谐科学,音乐形象突出鲜明,是众多优秀作品中尤为出色的一例,广为传唱、脍炙人口。

为了更准确鲜明地表现剧中人物的心境,作曲者调动了多种不同的曲调元素,并运用娴熟的作曲技法,轻松自然地将它们揉成一体。

乐曲的作者调动了轻松抒情的曲调《打鞋底》昭示少女春心萌动的心境,紧接着就用了柔情蜜意、情怀激荡的《照镜子》,然后用带着伤感无奈的《芙蓉哭调》悄然结束。

在表现一个主题鲜明而又情感复杂的音乐作品时,有些作者因为刻意追求调式交替的表现手法,反而导致音乐作品毫无生气,音乐形象黯淡无光,旋律僵化死板。但在《大青河悄悄流过》一曲中,作者并未刻意让调式错综复杂,而是将众多音乐元素轻松自然地揉合在一起,从而达到了主题明确而又情感丰富的要求。

从音列中,我们清楚地看到,这是一曲以多种音乐元素构成的“C商调式”与“G徵调式”相互交替的成功之作。

粤北采茶戏音乐的发展,有赖于良好的社会环境,有赖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更有赖于采茶戏剧音乐工作者们的勤奋耕耘。

斑鸠调范文第4篇

中西医结合专家、北京大学徐顺霖医学博士,独创了生物高科技复合蛋白抗肿瘤自然食疗法,经过五年临床实践,使许多肿瘤患者改善了症状。这符合《营养免疫学》医学理论,具有高生理活性的活性肽等特殊营养成分,激活了自身免疫系统。下面让我们逐步揭开紫薇复合蛋白营养粉的配方之一:高科技提取的泥鳅蛋白。泥鳅,又名“鳅鱼”。泥鳅不但肉质鲜美,而且营养丰富,民间有“天上斑鸠,河里泥鳅”的美谚。泥鳅脂肪成分较低,胆固醇更少,既是美味佳肴,又是益寿药品,被人们誉为“水中人参”。每100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8.4~22.6克,维生素A14微克,维生素B10.10毫克,维生素B20.33毫克,尼克酸6.2毫克,维生素E0.79毫克,钾282毫克,钙459毫克,铁3毫克,锌2.76毫克,硒35.30微克。按照中医的理论认为,泥鳅味甘,性平,有调中益气,祛湿解毒,滋阴清热,通络,补益肾气等功效。泥鳅能治疗糖尿病、阳痿、肝炎、痔疮、癣疥、盗汗、水肿等病症。泥鳅身上的黏液味甘,性寒,有清热解毒、通淋等功效。《医学入门》中称它能“补中、止泄”。《本草纲目》中记载鳅鱼有暖中益气滋补强身之功效;对解渴醒酒、利小便、壮阳、收痔都有一定药效。泥鳅营养价值很高,现代研究发现,泥鳅经过冷冻提炼,经过检测含优质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维生素B1、烟酸、铁、磷、钙等。泥鳅所含脂肪中有类似二十碳五烯酸的不饱和脂肪酸,其抗氧能力强,有助于人体抗衰老。泥鳅中含一种特殊蛋白质,有促进形成作用。经常食用具有强肾壮阳的功效;药理发现,泥鳅还具有降低转氨酶,防治肝炎有一定疗效。日本中医界认为泥鳅对于乳腺癌有神奇的作用,韩国每年从中国进口的泥鳅量尤其巨大,认为泥鳅有很强的抗疲劳、提高免疫的能力。

事实胜于雄辩,让服用清华紫薇冻干复合蛋白营养粉的肿瘤患者为您分享他们的喜悦吧!

病例一,男性,68岁,退休工人,慢性肝硬化、肝癌,伴有脊椎转移,骨质破坏,下肢瘫痪,大量腹水,臀部褥疮,反复发热。医院无法手术、放疗和化疗,只能白蛋白和血浆治疗,并动员回家临终关怀治疗。家人只能通过营养途径。通过逐步服用增强蛋白及云南白药三月来饮食大增,腹水逐渐消失,精力体力有所恢复。比预计生存期多出六个月,目前饮食正常。

斑鸠调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本土音乐 小学音乐教育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音乐课堂教学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表现特征,本土音乐成为了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目前本土音乐资源进入中小学“教育实践”的工作处于大力发展阶段,全国各省逐渐涌现出一些优秀的课堂案例。与此同时,赣州市地区也开展了许多有关客家本土音乐的教学实践活动:自2009年起在赣州市中小学校开展“赣南采茶戏进校园”活动,开办采茶戏兴趣班、表演班;学校所使用的音乐教材中增加了赣南客家本土音乐的内容,约占课本总内容的13%左右,一部分学校还开发了结合学校和地方特色的优秀的校本教材。但就整体来看存在着许多问题,学生的主动性没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导致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本次调查利用自行设计的“小学本土音乐教育现状调查问卷”,从学生对本土音乐的了解情况,本土音乐的教学与课程设置,本土音乐实践活动的现状,学生对本土音乐教育的态度和建议等方面,对赣州市章贡区本土音乐引入小学教育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将赣州市章贡区的73所小学分为城区A、B两类学校和非城区学校三类,在这三类学校中随机抽取一个学校,并在每一个学校高年级(四至六年级)中随机抽取2个班作为调查对象(以下将所调查的学校按上述顺序简称为A、B、C三所学校)。参加调查的对象共有3所小学的6个班共333名学生(其中A小110人、B小107人、C小116人)和8位在校音乐教师(其中A小2人、B小4人、C小2人)。

问卷分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主要采用单项选择题和开放性选择题,为了广泛而深人地了解其中的一些经验及问题,还设有部分开放性问答题。

调查实施时,调查者亲自进入学校,利用学校的部分音乐课以及活动课等时间,将问卷发给在校的学生和音乐教师,讲清此次调查的目的、意义、方法和注意事项,问卷回答完毕当场收回,共收回学生有效问卷322份(A小105份、B小102份、C小115份)和教师有效问卷8份,回收率99%。数据采用Excel、SPSSIO.0社会统计学软件进行收集处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从赣南客家本土音乐引入小学教育的教学实施环境,教学实施现状,课外实践活动,学生的接受学习态度,教师资质及本土音乐教学态度等五个方面,对近年来赣州市章贡区本土音乐引入小学教育的实施现状及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本土音乐教学实施环境

学生对本土音乐的了解程度和展开音乐教学的环境,是本土音乐进校园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隐形条件。

1.学生对于地方方言的掌握情况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有60.07%(其中A小:60.95% ;B小:62.74%;C小:56.52%)的学生表示能够会说家乡方言,39.93%的学生表示不会说家乡方言。赣南客家本土音乐的众多歌曲中,绝大部分的歌词及衬词都采用地方方言来歌唱,方言对于歌曲的地方色彩表达具有独特的作用。学生能否会说地方方言,对于学习或者掌握地方音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于城市中的小学生,方言的学习并不在他们语言学习的范畴之内,学生的语言以普通话为主,许多能够使用方言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所处环境的不断城市化,所掌握的方言能力也在逐渐蜕化。这对于主要以客家方言来演唱的本土音乐教学造成了一定障碍,小学生应如何进行方言母语教育仍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该类问题的合理解决仍值得做进一步探讨。

2.对于赣南客家本土音乐的熟悉情况分析(根据学生对客家本土音乐的了解情况,主要选取了较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四类客家本土音乐文化作为调查对象)(图一)

通过调查发现,三所小学学生对赣南客家本土音乐中民间戏曲的熟悉程度普遍相对最高,民间舞蹈次之。因此,赣州章贡区内各小学开展民间戏曲和民间舞蹈的本土音乐教学,具有更适合的开展条件和文化环境。以赣南采茶戏作为主要开展内容,将更加有利于各小学本土音乐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实施。

在三所小学中,A校学生对客家山歌、民间戏曲、民间舞蹈的了解程度相对都更好,通过了解发现该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采茶健身操的学习活动,带领学生利用课间跳采茶健身操,并开发了以赣南本土音乐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材和采茶戏精品节目,学校走廊和宣传栏内悬挂有赣南采茶舞蹈的经典剧照和知识专题。通过本次调查表明,该校开展的赣南本土音乐进校园活动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城镇郊区的C小的调查结果显示,有少部分学生对赣南民间风俗歌有较多的了解,这也为该校和此类学校开展本土音乐进校园的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二)本土音乐教学实施现状

三所小学现有的本土音乐的教学情况,对发现本土音乐教育的问题所在并提出有效建议具有重要的意义。

1.会唱多少首家乡的歌

调查结果表明,有近62.70%的学生表示会唱1~2首家乡的歌,但仍然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不会唱家乡的歌,这说明赣州市章贡区小学的音乐教学过程中,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演唱歌曲的形式对本土音乐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进行学习和感受,但学生所掌握的歌曲数量较少,不足以对家乡的音乐文化进行全面的了解。同时本土音乐引入小学教育的工作仍未做到真正的普及,城市中心地区学校与位于城镇郊区的学校之间差异很大,存在一定的问题。

2.学校本土音乐课程的具体安排情况

学校本土音乐的教学内容占学校音乐课堂总量(数据为学生选择百分比)

学校本土音乐课程具体安排状况(数据为学生选择百分比)

调查结果显示,本土音乐内容占学校音乐教学内容的比例很低,学生们在音乐课堂中学习本土音乐的机会较少。本土音乐教学在章贡区的小学中并未得到重视,其实施情况进行的并不乐观,这与新课标提出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应占总课程比例15%左右”的要求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并且大多数音乐教师对于本土音乐的教学选材采用“音乐课本”的来源,教学形式多以课堂多媒体的传统教学形式为主,这对于本土音乐教学来说较为不利,本土音乐作为地方文化与当地的文化、历史、自然及社会环境等息息相关,学生只有在实践当中才能与实实在在的文化氛围相碰撞,才能学有所获,才能体会到文化的魅力。

老师在教家乡的音乐内容时常采用何种方式(可多选)

通过调查发现,音乐教师在进行本土音乐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播放音频或视频资料的方式,较少学生表示教师在教学中有进行亲自示范。本土音乐作为传统文化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少,且很少有机会亲身体验本土音乐的表演魅力,这使得许多学生对本土音乐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如果教师一味采用播放音频、视频的方式,较少进行示范教学,将会给学生造成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距离感,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也不会高涨起来。

在调查中还涉及到:“在家乡音乐的学习后,教师是否根据你的表现给出分数或等级的评价?”这样的问题,其中有70%以上的学生表示并没有在本土音乐的学习过程中得到评价。可见赣州市章贡区的多数学校并没有建立本土音乐的教学评价机制,学校音乐教师也鲜少有对此类教学进行结果评估的意识。

(三)本土音乐课外实践活动

通过调查发现,在三所学校中,由于学校财力和师资等的限制,只有A小一直开展了本土音乐的课外实践活动,近几年以“采茶健身操”(全校进行)和“《斑鸠声声》校园经典节目”(三―四年级部分学生)为主要内容。在对该校学生对课外实践活动的态度调查中,有16.25%的学生认为喜欢,81.25%的学生认为一般,2.5%的学生认为不喜欢,可见该校的课外实践活动形式及内容基本为学生所接受和喜欢。“采茶健身操”为学校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自创自编的一套儿童健身操,学校每逢课间操和课外活动的时间,会带领孩子们口念客家方言,喝着采茶调跳采茶操,使学生既锻炼了身体又愉悦了身心。在学习客家方言的同时,学会了采茶戏中的矮子步、登山步、十字步、扇子花等基本动作。由此可见,此项对本土音乐的课外实践活动进行较为成功,这也为其他学校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借鉴和良好范例。在“斑鸠声声”活动中,约有25名左右的学生参加了此项活动,这些学生为三―四年级由老师从各班挑选出来,全部为女生,按自愿的原则每周进行一次课下的排练,排练内容为学校的“经典节目”《斑鸠声声》,学生口唱斑鸠调,跳带有采茶舞蹈元素的舞蹈动作,教师为学校的低年级(1~3年级)部的音乐教师。经教师采访了解到,该节目为学校多年编排发展的保留节目,曾在市“英东杯”文艺汇演中获一等奖。学校还开发了《茶林青青》、《山花花开》等几个采茶戏精品节目。同时,学校还开发创编了校本教材中《茶林青青――赣南采茶知多少》的专题。教材内容主要介绍了赣南采茶戏的起源、历史、发展、以及基本动作和主要剧目的欣赏。通过以上论述可见,该校的本土音乐“教育实践”经过了多年的努力和尝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整个章贡区来看是本土音乐“教育实践”开展较好的学校。但通过调查问卷和教师访谈结果也发现,虽然采茶健身操已做到了全校的普及,但对采茶戏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节目编排活动参与人数较少,传播影响范围较小,可见对采茶戏的深入了解和较高层次的“教育实践”还未得到普及。

(四)学生本土音乐接受学习态度

对学校开展的家乡音乐内容的音乐课的态度(数据为学生选择百分比)

对学校开展家乡音乐的教材内容的态度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表示喜欢或中立的态度对待学校开展的家乡音乐内容的课程,这为学校进一步开展本土音乐内容的教学提供了可行性保障。同时有近57.37%的学生表示了对当前教学内容并不积极的倾向,因此学校和应努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本土音乐教学内容,挖掘和开发更具趣味性的本土音乐校本教材和多元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家乡的音乐,让本土音乐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如果你有机会学习家乡的音乐内容,你最期望的学习内容是

如果你有机会学习家乡的音乐,你最期望的学习方式是

在学生本土音乐学习偏好的调查结果中,有一半学生表示更希望学习具有赣南民间音乐风格的通俗音乐,有30%以上的学生表示对赣南地方民间戏曲更有兴趣。在本土音乐学习方式偏好的调查结果中,多数学生表示在课堂教学中希望跟音乐教师学习,而在课外活动中则希望以更自由的自选内容自学方式学习。以上结果将对本土音乐在小学教育中的开展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学习家乡的音乐,你认为你学到了什么?(可多选)

根据调查结果,多数学生认为在本土音乐的学习中能够感受到家乡音乐艺术的魅力,家乡音乐的基本特点、常识以及传承的重要性,但对本土音乐的表演和演唱方面很少学习。这体现出学生对本土音乐教学有较高学习接受度,但对基本的传统音乐文化知识及音乐演唱方面并未进行深入切实的学习,教学内容多为以欣赏为主的“泛泛而学”,无法给学生带来直接的,深层次的音乐体验。教学形式流于平庸,学生难以对传统音乐文化产生深刻印象或内心情感共鸣。

(五)教师资质及本土音乐教学态度

参加本次调查的赣州市章贡区小学音乐教师中绝大多数为一级教师,教龄多为1―10年,且都是本科音乐师范类专业学历,总体来说师资状况较好。但在对“本土音乐的教学状况”的调查结果中,却呈现出了一些问题。例如:在“对赣南地区本土音乐的了解情况”(如图一)问题中,绝大多数教师选择了“未学过,了解一点”,只有一位教师表示在民间舞蹈方面“专门学过,非常熟悉”。且在“大学或工作期间是否学习过与本土音乐相关的课程”的问题中,多数教师表示未学习过。可见赣州市章贡区的音乐教师在对本土音乐的了解学习方面存在不足,这对于本土音乐引入中小学的教学工作极为不利,且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表示,从未参加过任何针对本土音乐教学的教师培训活动。在“您认为您现在是否胜任本土音乐的教学”的问题中,有三分之一的教师表示“无法胜任”。教师的本土音乐教学能力较弱和教育部门对小学本土音乐教育的关注不够都成为了本土音乐教学工作难以进行的原因。

在“学校对本土音乐教学和活动的投入如何”的问题中,多数教师表示“没有”或“很少,不够用”。这说明学校对本土音乐的教学资源的投入还不够,包括对教师本土音乐教学师资方面的投入也明显不够。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多样性和学生的学习趣味性,这对于本土音乐教学能否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本次教师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赣州市章贡区的小学本土音乐教育工作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障碍,面临诸多问题。

三、问题与建议

(一)环境对本土音乐学习的影响

环境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我国古代早在《荀子・劝学》中就提出“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在学校进行的本土音乐教育中,环境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假如在一所小学里开设赣南采茶戏兴趣班,每周举办采茶小舞台,将校园里的铃声换成学生们熟悉的采茶歌,黑板报的设计是关于采茶戏的内容,教室里也贴上了采茶戏经典曲目的剧照,上音乐课的时候,多媒体等硬件设备中时常播放着采茶戏,如此浓厚的本土音乐氛围影响下,学生们对采茶戏自然而然就有了深入的认识。在小学生成长的阶段,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本土音乐教育应从学校环境的氛围做起,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受到本土音乐文化的熏陶和培养。而对于那些不喜欢本土音乐,对本土音乐有抵触心理的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也能循循渐进的受到引导,慢慢体会到家乡音乐的魅力,从而逐渐地热爱家乡的音乐文化。从城市中心地区学校与城镇郊区学校的本土音乐学习效果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环境的不同,对于孩子们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在城市中心的A类学校,有着良好的硬件设备资源,学校提供了较浓的本土音乐学习氛围,即使在课堂上没有较多的进行专门的本土音乐学习,学生们对本土音乐学习了解情况依然有着良好的体现。而在城镇郊区的薄弱学校,条件有限,学生们自身的音乐基础也不是很牢固,校园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还有待提高,学生们在本土音乐方面的学习状况就显得相对弱势。由于此类学校的本土音乐学习活动开展还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因此学校之间应增进交流,互相借鉴共同进步,营造一个有着浓郁本土音乐氛围的教学环境。我们应该重视环境对于本土音乐教学的影响,发挥环境的积极作用,为音乐课程设置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本土音乐教学素材推陈出新

本土音乐文化作为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岁月的冲刷中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因此本土音乐的教学素材不可避免的带有历史的印记,歌曲内容大多反映农业生活中的春种秋收、婚丧嫁娶。而这些与身处信息时代城市生活的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和习惯有着较大差距,小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也相对较差,这使得很多赣南本土音乐的作品内容都不适合孩子传唱,也难以被欣赏和接受。而新的音乐素材的编创需要投入较多人力物力,这让许多试图开展本土音乐教学实践的学校和基层教师面临两难的境地。因此,建议赣州市、区各文艺相关单位及社会爱好者建立联动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参与,与学校的教学需求联系起来,对本土音乐的优秀曲牌、旋律进行合理填词,推陈出新,创编精品节目,努力为学校本土音乐教学工作提供更多合适的教学素材。

(三)本土音乐教学师资培养

本土音乐教学的多元性、专业性及表演性等特点对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很多对本土音乐了解不多的教师感到难以胜任,且大多数小学音乐教师没有接受过这方面专门的课程训练。因此,更多的教师倾向于在教学中采用播放音频视频的方式进行本土音乐的欣赏教学,并不进行深入的讲解或直接的示范表演,学生对本土音乐的学习兴趣不高,导致教学效率难以提高。近几年由于教师岗位人员更换速度较快,年轻音乐教师自己对本土音乐方面都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培养学生了。为确保师资力量,建议市、区教育部门建立人员培训机制,对学校音乐教师提供本土音乐教学方面的专业培训辅导,各学校定期排出骨干教师、文艺特长生到市、区文化系统参加培训,以点带面,使各学校都有本土音乐教学方面的专业人才。

四、结语

本研究希望通过对赣州市章贡区小学本土音乐教育的现状调查给当地学校的本土音乐传承工作提供一定的现实依据和启示,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本土音乐教育是基础音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彩的文化魅力,承载着人们对家乡音乐对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传递和认同。虽然目前小学本土音乐教育的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但我们坚信,本土音乐教育正在我们的努力中不断成长完善,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会以更加自信从容的姿态在孩子们心中薪火相传,在世界音乐文化舞台上发出自己新的声音。

斑鸠调范文第6篇

消落带是指水库正常低水位和最高水位线之间的区域,是水位反复周期性涨落形成的干湿交替区,由水陆系统交错构成的边缘生态系统。由于周期性的反季节水淹、地表径流和波浪淘蚀、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水库消落带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良好健康的消落带系统应该具备以下生态功能:

①固岸护坡;②截留径流污染物;③净化水质 ;④维系生物多样性;⑤美化景观。

2、水库“消落带”通常面临的问题

由于水库调蓄运行和自然条件等原因,常导致库水位频繁和大幅度波动,水库边缘植被往往易遭受破坏,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气候变化、植被演替、生物入侵、沉积作用、水质恶化、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湖滨滩地或湿地资源过度开发等原因都可能导致湖滨带生态系统的退化。

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有:①岸边污染带问题;②水陆交叉污染;③水土流失加重;④环境地质灾害加剧;⑤生物多样性受损;⑥诱发流行病疫情。

3、水库“消落带”重建模式

消落带的植被恢复与中间具有其独特的方式,最好的选择是以植被工程为主、土石工程为辅的规模性治理,在库区的土质库岸段营造人工的、湿生的、固土能力强的、部分经济利用的、具观赏价值的湿地草丛、湿地灌丛等保护型、经济型及观赏型植被类型,建立防止岸堤遭受侵蚀的立体防护植被带。

4、雪野环湖公园基本情况介绍

规划区所在的莱芜市地处山东省中心部位,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雪野湖”位于莱芜市莱城城区北部20公里,水域面积约为12平方公里。湖区周边主要为发展休闲度假的旅游区。环湖公园为围绕雪野湖的带状公园,绿地宽度在100――200米不等。环湖公园北部为雪野北岸新镇,南部为雪野南岸小镇,东西两侧分布有国际航空园、山东高速国际度假区等旅游项目。

雪野湖湖区开阔,三面围合的低缓山丘与碧波荡漾的中央湖泊构成了大山大水交相辉映的山水格局。湖区周边有诸多河流水系,其中通天河和赢汶河为大汶河的上游支流,是雪野湖水库的主要汇水河流。受区域降水量以及上游来水水量的影响,雪野水库的水位全年变化幅度达4米。水库多年平均水位为232.8米,校核水位为235.73米。湖区水质较好,达到国家Ⅲ类水标准,可以用于观赏、游泳等休闲、游憩活动。

经过旅游区多年建设与绿化,环湖地区植被条件已经有较大改善,现状主要植物种类包括:旱柳、杨树、刺槐、枫杨、侧柏、臭椿等。鸟类有水鸭、啄木鸟、斑鸠、天鹅、喜鹊等,鱼类资源有鲤鱼、鲫鱼、白鲢、黑鱼、草鱼、鳝鱼等。

5、雪野环湖公园水库“消落带”生态重建模式初探

针对雪野湖库区不同消落带类型,拟采用不同的重建模式:

①滩涂型消落带――水塘湿地模式;②缓坡型消落带――梯田湿地模式;③陡坡型消落带――保育模式;④悬崖型消落带――堡坎加固模式。

5.1滩涂型消落带――水塘湿地模式

缓坡型消落带是分布最多的一种类型,常与耕地或坡地连接,地势梯度不大,呈明显的缓坡状,无洼地、沟渠。其重建主要采用构建梯田式湿地以乔灌草植物带形成半系列植物群落,增大湖水水质净化效果。主要适用于蓝湾知鱼段等区段。

5.2缓坡型消落带――梯田湿地模式

滩涂型消落带处于低洼地带,地势和水力梯度变化较小,部分洼地形成天然的湿地,有明显的集水沟渠,土壤肥力较高。其重建主要通过丰富植物品种,创建湿地生境,构建全系列的植物群落,恢复滨岸带湿地生态系统,兼具前置库和湿地功能,提高生物多样性,美化景观并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主要适用于环湖大部分缓坡区段。

5.3陡坡型消落带――保育模式

陡坡型消落带由于库岸陡峭,地势梯度大,宽度小且陆上土层较薄,存在众多不稳定性因素,如滑坡、泥石流等,生态环境脆弱,故只能设置垂直型湖岸对缓冲带进行保护,防止山体滑坡和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主要适用于山高度假区等环湖陡坡区段。

斑鸠调范文第7篇

《数麻雀》属“灯腔”类曲牌,以描述“麻雀”的外貌特征为切入点,揭示客家人对生存在自然界的各种动物和谐相处的思想内涵,彰显客家人崇尚自然,守护自然的传统信念和美德,是赏析传统音乐,传承传统音乐不可多得的元素素材。

《数麻雀》谱例:

从谱例提供的文字内容,可以清晰的看出,该曲牌是一首以“驱赶麻雀”、“观察麻雀”、“赞誉麻雀”三个层次的内容组成的一首三段体音乐结构形成的传统曲牌。“一个麻雀来偷吃……”到“喔嘘”为“驱赶”层次,是曲牌的“头”;“一飞飞到对门河里……”到“两个眼睛含着一张嘴”为“观察”层次,是曲牌的“腹”;“三花开一朵一朵梅花”到“花开结子闹洋洋”为“赞誉”层次,是曲牌的“尾”。这种结构形式,与我国传统戏曲文学创作要求的“龙头”、“豹腹”、“凤尾”的规律如同一辙。本文试图从三层次的结构着手,结合音乐唱腔,就如何赏析《数麻雀》曲牌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做点研究和探讨。

一、“驱赶”的联想

“麻雀”是一种小型飞禽,在赣南乡村随处可见,“叽叽喳喳”的叫声,“一蹦一跳”的动态,既能保护农作物,又会损害农作物的双层生活属性,让人们对这种小巧可爱的动物,既喜爱又厌烦。为此,聪明智慧的客家人,出于保护劳动成果的需求,想出了在田间地头扎“稻草人”的办法,以对“麻雀”的破坏行为施之以有形的威慑。这种友善的“驱赶”做法,被一直沿用至今。

“以史为鉴,方知兴替”。

回顾历史,小巧可爱的麻雀,曾遭遇过不公的待遇,一度被列入与苍蝇、蟑螂、老鼠为伍的“四害”行列,被淘气的小孩用弹弓,成年人用气枪追赶射杀,更有甚者,竟然将射杀死亡的麻雀,用绳子串在一起,送到灭“四害”指定的收缴地点去论功行赏。一时间,麻雀的生存条件十分艰难,面临灭绝的处境。直到上世纪70年代,人们对麻雀的认识和了解才发生了根本转变,认为麻雀在觅食庄稼时,也会觅食依存在稻谷或其他农作物身上的害虫,应属保护动物,才得以昭雪正名。久违了的小小麻雀的可爱身影,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之中,“叽叽喳喳”的悦耳叫声,又重新在人们身旁回荡。由此可见,对任何事物的认识和了解,都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要尽量避免片面性,杜绝绝对化,少走弯路。对待麻雀,用先人发明的扎“稻草人”的办法,总比用弹弓、气枪追杀更为稳妥。这是对“驱赶”层次的联想。

二、“观察”的联想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现实生活中,各种矛盾客观存在,各种事情都会遇到,各种现象都有可能发生,需要我们去面对,并通过仔细的观察、分析、研究,科学的去逐步解决。《数麻雀》曲牌中,对麻雀的外貌特征的观察如此仔细,结论如此准确的方法,值得参考借鉴。如看见被“驱赶”的麻雀,“飞到对门对河里”,然后观察到麻雀“头朝东、尾朝西”、“一身一件一件白麻衣”、“两个翅膀两个腿”、“两个眼睛含着一张嘴”,把麻雀的头和尾,翅膀和腿,眼睛和嘴巴,甚至连翅膀上羽毛的颜色都观察得那样仔细、准确,如同一只麻雀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可爱有趣。这是“观察”层次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而产生的联想。第二印象是“观察”过程中对麻雀体貌特征的语言文字表达,虽然并不是十分华丽,但却正凸显了赣南采茶戏地方剧种文字的质朴、自然、形象、逼真的特色。这一特色的显现,又与赣南采茶戏前辈艺人长期生活在农村,文化水平不高,有的甚至还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态的历史原因有关,因而只能就麻雀论麻雀。即便这样,文字的真实感依然存在,对事物观察后产生的判断能力和表达能力依然存在,因为“麻雀”就是“麻雀”,不可能变成“凤凰”。“求真”、“求实”正是需要提倡和鼓励的文风。

三、“赞誉”的联想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是生活中人们用“麻雀”来比喻对工作和生活中一些小事,小矛盾不以为然,疏忽大意甚至草率行事而有可能酿成因小失大以致造成严重后果的一种警示。这种比喻,正说明麻雀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数麻雀》曲牌,对“麻雀”的赞誉,是在该曲牌结尾处的“三花开一朵一朵梅花,桃花红,李花白,一到妹妹身前闹花开,花开结子闹洋洋”唱词中表现的。这几句唱词,应该是该曲牌的“核”,他有两层涵义。一层涵义为就“花”论“花”,体现的是自然现象。即麻雀带来了噙在嘴中的将要结子的花瓣,飞到了妹妹的身前,来年掉落在地上的种子破土而出,长出了新的桃树或李树,可谓之“花开结子”。另一层涵义为“借花寓意”,体现的是曲牌真正的“内涵”,也就是曲牌的“核”。寓意“麻雀”飞到了妹妹身前,妹妹长大后成家立业了,亦谓之“花开结子”。一为“物”,一为“人”,人物合一,交相辉映,折射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睦相处,实现共建美好家园愿景的哲理。这是对“赞誉”层次的联想。

四、《数麻雀》音乐联想

曲牌《数麻雀》,用中国民族五声音阶中“商、角、羽”三调式,以2/4、3/4交替拍子的节奏形式,根据“驱赶”、“观察”“赞誉”三个层次的文字内容,采取三乐段相对应的结构方式和独唱的表现形式,把《数麻雀》过程中喜悦、欢快、乐观的情绪,充分展示给听众。

“驱赶”乐段中,充分运用赣南农村中“驱赶”麻雀“喔嘘”喊叫声生活元素,并有机的融入音乐旋律中,成为整个曲牌完整结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既突出了地域音乐文化特色,增添了情趣色彩,又渲染了“驱赶”效果,成为曲牌“龙头”结构中画龙点睛的精彩之笔。

“观察”乐段中,充分运用旋律进行中的“6―2”、“3―2”(谱例第(10)至(11)小节)4度音程级进和二度音行下行的反复再现手法,把观察麻雀全身的“头、尾、羽毛、翅膀、腿、眼睛、嘴”等外貌特征,如数家珍般的以旋律的形式描述了出来,既强调了层次又突出了细腻。当唱到“眼睛”和“嘴巴”时,(谱例第(18)至(22)小节),乐句用了2/4、3/4拍子交替,音程“3―i”的6度跳进和连音线的方法三种技法,把对麻雀的观察情绪推向了,并为转入第三乐段“赞誉”(谱例第(21)至(22)小节)奠定了基础。

斑鸠调范文第8篇

摘要:壮族地区素有“歌海”之称,最流行的就是山歌。大新县壮族高腔山歌曲调高吭、燎亮、激昂、奔放,音域宽广,特别是自由延长音与拖腔的频繁使用,富于变化的节奏、节拍自由,丰富多彩的衬词、衬句,高亢响亮及和谐的二重唱,在广西山歌中独树一帜。

 

关键词:广西壮族 高腔山歌 大新

自古以来,壮族地区素有“歌海”之称。广西壮族民间歌曲主要有山歌、小调、叙事歌、习俗歌、儿歌和摇儿歌,最主要和最流行的是山歌。壮族山歌以高腔尤为突出,而大新县壮族高腔山歌,其音调高亢响亮及和谐的二重唱法特点,在广西山歌中独树一帜。

 

一、大新壮族高腔山歌的音乐特点

大新壮族高腔山歌也称为“大新壮族高腔诗雷”。“诗雷”是壮族山歌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在“诗伦”、“诗排”等歌种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诗”是对歌和山歌之意;“雷”为指最高、最响、最美之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新壮族高腔山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品质。

 

1.调式及其旋律特点

大新壮族高腔山歌多为宫、徵、羽调式,其中以“徵”调式居多。明朗、奔放的宫、徵调式,柔和、细婉的商、羽调式,共同构成了大新壮族高腔山歌丰富的色彩。但无论任何调式,大新壮族高腔山歌多以五度音为支柱音,并常用下滑音dola收腔,而商音和角音在旋律发展中与自由延长音上都显得特别活跃。

 

在壮族山歌的旋律中,除了常常出现三度和四、五度跳进外,大六度、大七度以上的大跳也是多见的,而且非常有特点。形成大七度上行跳进的原因与壮族方言的语调、调类和调值有紧密的关系。

 

2.节奏、节拍

大新壮族高腔山歌节奏舒展、宽广而奔放自由。这种山歌不仅来自山区的自然环境、条件,而且取决于语言、语词、感情等方面的因素。由于强弱交替不象汉族或其他民族的山歌那样规律,时值长短的对比大,节拍、节奏自由,富于变化,从而善于表现出一种奔放高亢、开朗和不受拘束的情绪。

 

3.曲式结构

壮族山歌曲调分为长调和短调。长调高亢缠绵,短调清越流畅。长调多单二部曲式,短调为一部曲式。壮族山歌曲式结构的安排,是同歌词的内容、风格和语言的结构分不开的,主要是两个乐句或三个乐句、四个乐句、五个乐句、六个乐句等组成的单乐段。以单一音乐形象的陈述,集中表现一个完整的内容,是壮族山歌共有的结构特征。

 

4.双声部山歌

大新壮族还流行着双声部山歌,有的高亢燎亮,有的悠扬优美,有的刚健浑厚,有的缠绵婉转,有的爽朗明快。这一带的双声部山歌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其一,保留了古老的三声腔痕迹。其中宫调式使用宫、商、角三音列,羽调式使用羽、宫、商三音列,徵调式使用徵羽、宫三音列。有一部分山歌上方声部已扩展到四音列,如大新伦西壮族高腔山歌《万点星光亮了天》,有的还扩展到五音列,但下方声部却依然只有三音列、二音列或只有主音持续。其二,大多节奏自由。上方声部叫做主唱,使用密集节奏的加花式演唱方法;下方声部叫做随唱,除个别音之外,几乎都有主持续音构成(2)。

 

二、大新壮族高腔山歌的歌词

大新壮族高腔山歌的歌词在“欢”的基础上,溶化了汉诗七律和汉族民歌的某些特点,变五言为七言,从古老的腰脚韵、勒脚式等严形式中解放出来,甚至直接采用汉语方言演唱(3)。

 

1.结构

大新壮族高腔山歌多用七言句,二二三结构,采用赋比兴手法,歌词多为开口音发声,且保留了大量的入声字。上句起兴,下句抒情,如“斑鸠飞得尾巴圆,一翅飞到绿豆田。好块绿豆不得吃,好个情妹不得连”。这支山歌的歌词虽然简单,但寓意深远,耐人寻味,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

 

除传统歌词外,由歌师触景生情有感而发随意编创,填入固定的曲牌演唱,因而大新壮族高腔山歌的歌词丰富、真切。

2.衬词

壮族高腔民歌,多数用当地壮语演唱,更显出其原汁原味,富有乡土气息、纯清、浓厚。大新壮族高腔山歌衬词多采用虚词,因不同曲牌而异,如“呀耶”、“罗喂”、“耶嘿哟”、“呀嗬喂”、“咿不耳耶”、“萨哩哪”、“嗬嗬咿嗬鱼羊嗬”等,丰富音乐形象,加深感情表现。大新壮族高腔山歌一连串的虚词运用极富特色,且在单二部曲式中独成乐段,富有表现力。大密度使用衬词、衬句形成了大新壮族高腔山歌生态的原始性和内涵的丰富性,是大新壮族高腔山歌的精华。

 

三、大新壮族高腔山歌的演唱

高腔山歌多在山野用大嗓或小嗓喊唱,演唱强调”高腔”风格和“嘘声”、“假嗓”技巧。壮族高腔山歌多用小嗓和假嗓演唱,有的也同时运用真假嗓音混合演唱。

1.演唱特色

大新壮族高腔山歌歌手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摸索出一条用真假声交替的办法来歌唱的方法。他们往往在歌的开头先用浓重的鼻咽音节带出,紧接着马上转用全假声演唱。高腔山歌手的运气很足,胸腹式呼气结合运用,气息集中,意念放在下丹田,声音的意念亮点放在头顶之中,稳定地支持着悠长的高声,有明亮浑厚的头腔共鸣,气息运用自如。在唱法上强调”高腔”特色,富有“飙歌”风格,唱腔高亢、粗犷,感染力大,穿透性强。演唱风格独特,音乐表现丰富而生动。

 

2.演唱形式

壮族山歌的传统唱法有独唱、对唱、重唱、合唱等,分为单声部和多声部两类。大新壮族山歌主要以男女对唱为表现形式,歌手们在表演中采用“斗唱”形式,一般沿用一男三女斗、二男八女斗、十男三十女斗等各种不同唱腔组合。这种“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领唱称“抽腔”、“提腔”,合唱谓“帮腔”、“和腔”。所以,他们的演唱形式是一群男青年或一群女青年各围成圆圈,对歌时每圆圈人中选一歌手担任高音声部,其余的歌手唱低音声部,音乐风格高亢、豪迈、声势浩大,两个声部音色音量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结语

壮族山歌伴随历史演进的时空,生动地表现了壮乡人们的生活、劳动、内心世界和地域风情,形成丰富独特的壮族山歌文化。壮族高腔山歌丰富多彩、高亢响亮的音调,别具一格、绚丽多姿的和声,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奇葩,更是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