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方体的体积

正方体的体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正方体的体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正方体的体积范文第1篇

      一、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兴趣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教师去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认识,表面积、体积概念的教学,都可以采用多媒体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再从实物抽象出图形,利用动画效果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自主有效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突出重点,理解计算方法

      通过多媒体演示,可以帮助学生将平面上能画的立体图形真正立起来,突出教学重点,有效的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如《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教学,在体积计算方法的教学中,利用实物演示比较麻烦,且效果不好,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具,对长方体进行一排,再一层的分割再聚合,将清楚的演示出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掌握公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生动的动态一画面联系起来,不用教师多讲,也就能准确、快速地理解掌握。

      三、突破难点,结合实际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教学中,渗透侧面积的教学,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学生对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以高理解有一定困难,可以利用多媒体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先出示长方体的底面,把它的侧面展示,这时形成一条线段,清楚地演示出底面周长,再慢慢地立起来,这时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出:侧面积展开就是一个长方形,长是底面周长,宽是高,这样就有效地突破了难点,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在表面积的应用时,求六个面不完全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演示。

      四、扩大知识,发展能力

正方体的体积范文第2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93――96页 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悟体积的空间观念,建立体积概念,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的意义;学会用体积单位来描述物体的大小;能合理估计物体的体积的大小。

2、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经历物体体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和感悟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形成体积的概念和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形成体积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长方体、正方体教具、3把米尺等。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看似平常的事物,如果我们细心去观察和思考,总能发现一些不寻常的知识,这节课你们愿不愿意和老师一起去观察和思考?

课件出示产品说明书(自我介绍)

一、就地取材,创设生活情境。

同学们,现在你们观察一下自己的抽屉,说一说你们抽屉里有些什么?估计一下,你们现在的抽屉还能放些什么?能放多少?为什么你们的抽屉还能放东西,说明什么?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吗?

预设生:说明我们的抽屉里还有空间。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观察和思考,让学生体验抽屉里有“空间”。将空间这一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丰富学生的空间表象。

提问:说明抽屉还有空间,如果东西放满了,也就没有空间。从有空地儿到没有空间说明什么?书包可以把抽屉的空间占了,几十本书也能把抽屉的空间占了,放上一箱的酸奶同样也可以把抽屉的空间占了。……说明什么?

物体都会占空间,大家举例说一说物体占空间的现象。

提问:所有物体都会占空间,是不是物体所占空间都一样呢?

预设生: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不一样,有的物体占空间大些,有的物体占空间小些。

教师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由“空间”到“物体要占空间”,再由“物体要占空间”到每一样物体所占空间多少的不一样,引出物体的体积概念,步步相扣,层层推理,较好地处理好了体积概念的抽象

二、创设精准的问题情境,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各种物体,比较物体体积的大小。

2、设计方案比较两个盒子体积大小。(出示长方体、正方体)

预设学生方案:

方案一:长方体装满沙子,倒入正方体,如果倒满有剩余长方体体积大,如果不能倒满正方体体积大。

方案二:长方体、正方体都装满沙子,倒入烧杯,准确的测出体积的大小,然后比较。

方案三:长方体、正方体都装满小正方体,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小正方体个数越多越大。

提问:是不是只要小正方体的个数多体积就一定大?

生:正方体有大有小,所以要比较物体的体积大小,需要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师:需要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也就是要有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

师:所以要比较物体体积的大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我们知道长度单位是用线段来表示的,面积单位是用正方形来表示的,那么,体积单位应该用什么来表示呢?对,体积单位用正方体来表示的。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3.认识体积单位

动手操作: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学具,从里面拿出那个小正方体,请用尺子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

请同学们说出生活中你见到的物体哪些大约是1立方厘米。

生1:计算机键盘的按钮的体积接近于1立方厘米 。

生2:一个手指尖的体积近似于1立方厘米。

生3:一粒花生米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

课件出示:我们怎样测量出火柴盒的体积?(小组合作,展示。)

预设生:每行摆3个小正方体,摆4行,3×4=12,火柴盒的体积就是12立方厘米。

课件出示:那么我们怎样测量鱼缸的体积?那么多大是1立方分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生:因为我们知道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所以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分米。

同学们真厉害,你无形中说出了我们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数学思想,类比法。(板书)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板书)

提问:请同学们找一找,周围有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于1立方分米?

生1:一个粉笔盒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

生2:一个大人的拳头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

......

课件演示:现在我们可以用体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摆出鱼缸的体积。

沿长有序的摆进鱼缸可以摆4个

沿宽有序的摆进鱼缸可以摆2排

沿高有序的摆进鱼缸可以摆3层

课件演示:我们能不能测量一下集装箱的体积?(课件出示)

先来感受1立方米的大小。老师用3把1米长的直尺,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把它放在墙角,看看能容纳几个同学。

师小结: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是常用的体积单位,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5、容积和容积单位

谈话:当我们计量物体容积的时候常常用到这些体积单位,但是当计量一些液体的体积,如水、油、药液等体积时,常常用到容积单位。谁知道我们常用哪些容积单位呢?

教师板书:升、毫升。用字母怎样表示?( L、ml)。

演示操作:将1升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盒中,(由于纸盒自制,要盛水需套塑料袋,倒水时需要边倒边解释,由于水的张力使塑料袋紧贴纸盒四壁。)你发现了什么?

提问:将1毫升水挤入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盒中,你发现了什么?通过你的发现,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教师板书)

小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一样,也是1000。也就是1升等于1000毫升。(板书:1升=1000毫升)

设计意图:、通过看、量、说、摆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体积单位的大小,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这还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

三、课堂练习,形成技能。

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 )

(2)、一台录音机的体积约是 20 ( )。

(3)、五年级语文课本的体积约是297( )。

(4)、一个蓄水池的体积是4.2 ( )。

(5)、一盒纯牛奶的容积约200( )。

2、操作练习。

用12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有多少种不同的摆法?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体积各是多少?

四、引导学生反思,归纳整理新知

正方体的体积范文第3篇

【关键词】长方体;正方体;错例分析;对策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教学本单元之前,学生认识了常见的平面图形,初步建立了长度、面积的概念,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是从“形”到“体”认识的飞跃,对空间观念的发展和后继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另外,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也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三方面来教学。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后,学生要能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和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是在实际应用练习中,却发现学生有很多的错误。

一、错例收集与分析:

第一类:单位换算错误

分析:(1)小单位向大单位转换,应该除以进率。(2)大单位向小单位转换,应该乘以进率。(3)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与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学生总是混淆。(4)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之间的混淆不清。(5)计算的错误,小数点位置移动错误。

第二类:概念错误

分析:(1)长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概念区别不清,把求表面积与求体积搞混,不能很好的区分,就不能正确地解答。(2)单位的错写,计算后的最后结果的单位写错,要用面积单位却用体积单位,反过来要用体积单位却用面积单位。这些都是因为概念的不清。

第三类:数量关系错误

分析:(1)数量关系错误:每平方米用漆量乘以涂漆部分面积,就是共需要用的油漆重量,而这里学生用了除法。(2)单位的换算错误:把克转化为千克应该除以进率1000,但学生除以10了。

二、错误集中体现

学生错误主要集中表现为:①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时,找不准具体每一个面中的长与宽;②对表面积应用题中某些抽象数学术语理解不清;③对具体问题中具体需要用到哪些面的面积不能准确把握。这些错误的根源是学生生活经验缺乏,空间观念发展不够,抽象思维能力有限。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主要从教学内容上让学生充分全面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各种概念。对于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应该加强直观演示和操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比较时,可以按照面、棱、顶点的次序,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表面积的难点在于,学生往往因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像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致在计算中出现错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应加强动手操作,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再展开,看一看展开后的形状。然后,让学生在展开后的图形中,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这样,可以使学生把展开后每个面与展开前这个面的位置联系起来,更清楚地看出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为下面学习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做好准备。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怎样计量物体的体积,以及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是千进位等问题,都不易理解。因此应加强学生对体积概念的认识。

另外我们还可以用以下对策解决问题:

1.教会学生画长方体、正方体直观图,充分利用长方体、正方体直观图解决问题,在计算基本的长方体表面积时,学生常出现:求上面或下面的面的面积,不知用哪两条棱长度相乘;求左面或右面的面的面积不知道用哪两条棱长相乘;求前面或后面的面积不知道用哪两条棱长度相乘。针对这种现象,首先让学生根据题意画出这个长方体直观图,在图中相应位置标出这个长方体长、宽、高的长度;接着,在分析题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问题写出这个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①长方体表面积=(上面面积+右面面积+前面面积)×2或②长方体表面积=上下面面积+左右面面积+前后面面积;然后,让学生算到哪个面的面积,就把这个面涂上颜色;最后,再确定出涂色的这个单独的长方形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当找准一个面的长与宽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后,与它相对面的面积就知道了。到下一个面时,涂色应与第一个面颜色不同,其余方法与第一个相同。

2.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中,学生对一些数学术语名称不够理解,导致问题无法解决。如:深、厚、横截面边长、底面周长、底面积、占地面积等。解决这个问题时,让学生画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直观图后,让他们看着直观图,指出哪条棱表示深?哪条棱表示厚?横截面是哪个面?底面积是哪个面?底面周长指什么?占地面积指什么?……经过这样身心参与其中的看与指后,学生对这些数学术语名称就轻而易举理解了。

正方体的体积范文第4篇

学情分析:在本册教材的第二单元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的认识以及表面积的计算,对长方体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本课的前几节,学生学习体积与容积,体积单位的认识,为学习长方体的体积打下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数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些基本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大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的意识,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是学生空间思维发展的一次飞跃。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以后计算各种形体体积的基础。

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让学生“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们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选择学生熟悉的身边生活事例作为教学资源,大胆尝试使用分组实践操作,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领悟到知识的情趣。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2. 能运用长方体体积公式进行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4.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人合作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用具: 1立方厘米的小立方体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 什么是物体的体积?2.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3. 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分别有多大?4. (课件出示)下面两个长方体是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说出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9立方厘米、8立方米)你是怎样知道的?(数小正方体的个数)。师:也就是说:长方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5. (课件出示)怎样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呢?(生:切割成小正方体)出示电冰箱,那么求这台电冰箱的体积你还想用切割的方法吗?(不能)6. 看来并不是所有的物体都适合用切割的方法,你们想不想知道更简单更可行的求长方体体积的方法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生齐读。

三、生自学交流、动手操作

1.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小正方体,每个小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谁知道它的棱长是多少?(1cm)好,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老师准备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把不同长方体的相关数据填在表中,然后观察表中的数据,你们能发现什么。2.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3. 学生汇报展示说发现,教师板书。

四、引领达标

1. 教师课件演示。总结体积公式: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教师:用V表示体积,a表示长,b表示宽,h表示高,公式可以写成:V=abh. 教师板书。

2. 教学例1.学生独立解决,全班汇报。

五、巩固练习,解决问题

1. 求长方体的体积。学生口答。2. 做课本47页试一试第1题.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3. 填表47页,教师巡视。4. 动手测量求数学书的体积。同桌合作测量计算,集体订正。5. 指名板演48页练一练第2题。6. 一根长方体的钢材,长是8分米,它的横截面是一个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这根钢材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如果每立方分米钢材重7.8千克,那么这块钢材重多少千克? (全班齐练)

六、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动手实验学会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希望同学们平时也能多动手动脑,把我们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为生活服务。

七、布置作业:49页第4、5、6、7

板书设计(略)

《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图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本节课注重让学生从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自我建构新知,在体验中掌握数学方法。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

正方体的体积范文第5篇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准备

在小学阶段,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课程学习是最基础的教学内容,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是为学习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以及其他图形做准备。是学生从二维向三维空间认知方面的一次飞跃。学习此课的教学准备是:首先准备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体模型,以便学生认知;其次,找学生回答以前学习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特征,同时准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模型。第三,板书设计和例题设计。第四,设计学生回答问题环节,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经常见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并说出它们的特点,在比较中增进对知识的理解。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内容

就教材而言,关于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内容,教材一共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长方体的特征。第一层次结合实物(或图片)从整体上感知长方体,第二层次通过对长方体的进一步观察,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及其面、棱和顶点,第三层次探索发现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介绍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教材上的宏观指导不能死板硬套的教给学生,而是要将这些学习层次化为具体内容,达到学生认知的目的。就具体内容来说,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着重引导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的安排,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一下方法。

首先,对长方体与正方体概念的理解。体积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课前,先通过举例子,乌鸦喝水的故事来动手操作实验,把石头放入装有水的玻璃杯里做实验,来引出体积的概念,然后讲解教材,加深对体积概念的认识。

第二、联系生活实际来进一步认识长方体。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同学在自己桌上的学具中找出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想一想的方法,从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来进一步探讨长方体的特征。

第三、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来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了本节内容后,老师在课后可以布置给学生一些作业。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后,布置学生在家里卧室的四周要安装多长的彩色灯线等。在学习了表面积后,课后安排了大量的计算物体表面积的方法等。

第四、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自主探索过程。本单元所学习的一些内容,比如概念和计算的方法大部分都是通过学生自主来完成学习的。如,体积单位,就是通过让学生回顾旧知、迁移类推引出来的。教材通过比较两个不容易看出大小的长方体的体积,让学生由比较物体的长度有统一的长度单位,比较物体的面积有统一的面积单位,想到比较物体的体积应有统一的体积单位,由此引出体积单位。这样,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中,就实现了定义与释义相结合、特征与模具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教学。

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意义

正方体的体积范文第6篇

3.3.2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同步练习(I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一定进步不少吧,今天就让我们来检验一下!

一、选择题

(共14题;共30分)

1.

(2分)

把1升的水倒入容量为200毫升的纸杯中,可以倒(

)杯。

A

.

1

B

.

5

C

.

200

2.

(2分)

一个纸杯可盛水200毫升,5个纸杯可盛水1(

)。

A

.

B

.

毫升

C

.

D

.

厘米

3.

(2分)

(2018五下·云南期中)

一个水箱的容积是120L,这个水箱长10dm、高4dm,宽是(

)。

A

.

30dm

B

.

3dm

C

.

300m

4.

(2分)

我们学过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每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

A

.

10

B

.

100

C

.

1000

D

.

10000

5.

(2分)

体积为1立方米的水有1000(

A

.

B

.

毫升

C

.

立方厘米

6.

(2分)

比较可知:500mL(

)0.5升.

A

.

B

.

C

.

不能比较

7.

(2分)

两层楼之间有22个台阶,每个台阶的高度是15厘米,从一楼到四楼升高了(

).

A

.

1320米

B

.

990厘米

C

.

1320厘米

8.

(2分)

一个铁桶可装水100升,这个桶的体积可能是(

A

.

100立方分米

B

.

98立方分米

C

.

105立方分米

9.

(2分)

3立方米7立方分米=(

)立方米.

A

.

3.070

B

.

3.007

C

.

3.700

10.

(2分)

3毫升等于(

)立方分米.

A

.

0.3

B

.

0.03

C

.

0.003

D

.

3

11.

(4分)

单位换算:

(1)

3日4时=________日(

A

.

B

.

3

C

.

6

D

.

3

(2)

600立方分米=________立方米(

A

.

B

.

3

C

.

6

D

.

3

12.

(2分)

生日宴会上,王琳想把体积是1立方米的巨型长方体蛋糕切成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蛋糕,可以切(

)块.

A

.

1000

B

.

100

C

.

10

13.

(2分)

(2010·安徽)

如果正方体的棱长增加2倍,那么它的体积增加(

)倍.

A

.

2

B

.

6

C

.

7

D

.

26

14.

(2分)

(2018五下·云南月考)

用同样的金属制成一个棱长5dm的正方体油桶和一个长12.5dm、宽5dm、深2dm的长方体油桶,它们的体积相比(

)。

A

.

正方体大

B

.

长方体大

C

.

同样大

D

.

无法比较

二、填空题

(共9题;共18分)

15.

(2分)

125

=________L

1L=________

16.

(3分)

(2016·井冈山模拟)

1.5时=________时________分

7400L=________m3

17.

(4分)

6平方米=________平方分米

6立方米=________立方分米

1.6平方米=________平方分米

1.6立方米=________立方分米

18.

(2分)

35立方分米=________立方米

2040立方厘米=________立方分米

19.

(1分)

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是24厘米,这个正方体体积的

是________立方厘米。

20.

(1分)

把一个长是6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4厘米的长方体加工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________.

21.

(2分)

5900立方厘米=________立方分米

8030立方分米=________立方米

22.

(2分)

36502cm3=________dm3=________m3

23.

(1分)

3350

=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14题;共30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1-2、

12-1、

13-1、

14-1、

二、填空题

(共9题;共18分)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21-1、

正方体的体积范文第7篇

一、巧用多媒体,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一般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形成表象,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才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在立体图形的教学中必须注意直观教学,教师的演示和指导操作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如一位老师上公开课,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他先用多媒体演示把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分别摆成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的长方体和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之后引导学生观察: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厘米?每个长方体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每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操作:4人一组,每人用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一个长方体,要求同组的同学摆出的形状尽可能不同。最后指导学生讨论:每人摆出的长方体体积是多少?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系?可以怎样计算?学生在动手操作和观察中发现,摆出的长方体形状虽然不同,但它们都含有12个小正方体,所以体积都是12立方厘米。摆出的长方体所含的单位体积的个数=每排个数×排数×层数,而长方体中每排个数、排数、层数分别相当于长方体的长、宽、高。所以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这样,通过多媒体的形象演示、自己动手操作和思考讨论,学生亲身经历了长方体体积的推导过程,从而加深了对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建立了长方体这一空间概念,也为后面学习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巧用多媒体,让学生理解抽象的空间概念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很抽象,尤其是把一个长方体切成两个长方体,或把两三个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问表面积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增加或减少了多少。大多数学生根本无法想象这类题空间的变化。而形象具体的多媒体课件则弥补了这一缺憾,给教学带来诸多方便。如教学“把右图的木块平均分成三块后,木块的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

[5厘米][10厘米][15厘米]

学生看到这题,马上就会想到:先求出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三个小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再用三个小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减去大长方体的表面积。这样计算繁琐且容易出错。老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其分割的过程,同时展示增加的面。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长方体木块平均分成三块后,增加了哪几个面?这些面的面积怎样求?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4个长10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面积就是木块表面积增加的面积。列式:10×5×4=200(平方厘米),比前面的方法简便得多。这样的演示教学既优化了计算方法,又拓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可谓恰到好处。

三、巧用多媒体,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正方体的体积范文第8篇

一、 迁移类比,回溯知识的本源

数学知识有脉络明晰的逻辑起点,它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由无数的知识点串成的知识体系在不同的知识点中,都能找到链接新旧知识的生长点例如,长方体体积的概念、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概念等都可以成为长方体体积一课的知识生长点,长度的度量、面积的度量都必须先找一个度量的单位,类比得出体积的度量也必须先找一个度量单位,即单位正方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为此, 教学长方体体积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回溯知识的本源,通过回顾度量长度和度量面积的经验联想到度量体积的方法,逐步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让他们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引发思考,建立起物体的体积就是体积单位的数量的认识,量离不开数,回归本源,体积其实是数体积单位数出来的,教师再利用课件分别演示图1、图2 两个长方体(用体积为1 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学生汇报体积是多少,并说明数的方法,初步感知度量长方体的体积,通过数长方体里面含有1 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来明确数量与空间几何体的对应关系

二、 动手实践,经历知识的形成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尚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对抽象的数学概念、规则尚不能完全理解。 因此,要通过事物演示、动手实践,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借助自己的经验不断数学化,获得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理解空间关系,发展空间观念,最终从根本上理解体积公式的算理。 只有这样,才能从记忆的层面上升到融会贯通的层面,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做好相应的数学准备, 如长方体体积一课的教学,教师往往围绕体积公式展开教学,课到最后,学生熟记了公式,却不清楚公式的原理,为什么长、宽、高都是长度, 它们一相乘,就成了体积?这说明学生不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本质。 作为一种量,体积是能够度量的,是用体积单位度量而得到的结果,如何沟通一维的长度与三维空间的关系是教学的难点。 对于学生来说,体积与体积单位、长宽高的长度与体积单位的摆放、体积与长宽高三组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是认知障碍。 教学中,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三组数量之间的内在关系是突破学生认知障碍的关键。因此,教师可以安排四个层次的度量活动:先用60 个1 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度量出号长方体模型(规格为5 厘米4 厘米3 厘米)的体积(图略), 接下来只用9 个1 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度量出号长方体模型(规格为6 厘米3 厘米2 厘米)的体积(如图3 所示)再到只用1 个小正方体度量出号长方体模型(规格为4 厘米3 厘米2 厘米)的体积(如图4 所示),最后过渡到没小正方体想办法度量出长方体的体积(如图5)。 学生经历用1 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度量长方体的体积,到没有小正方体想办法度量出长方体的体积的抽象过程,由借助体积单位的小正方体得到长方体的体积,到直接根据长宽高的长度,发现长宽高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之间的关系。 这四个层次的活动犹如四层台阶,引导学生从具体操作逐步领悟长方体体积公式形成的道理所在,最后,体积公式的出现也水到渠成

三、 层层追问,探求知识的本质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围绕主题合理追问,让学生在追问中讲理,在辨析中明理,以达到探清问题本质的目的。长方体的体积本质在度量,即指对三维空间度量以后,用一个数表示它的大小。 在上述四个层次度量长方体的活动中,教师连续追问: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你是怎么想的?只用9 个1 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有没办法度量出号长方体的体积?只有1 个1 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有什么办法度量出号长方体模型的体积?如果没有1 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你还能想办法得到长方体的体积吗?再到追问:计算图形的体积,为什么去测量它的长、宽、高?这样可以直逼体积公式的本质。 学生自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的思考也层层深入,渐渐明白不用小正方体,直接测量长宽高的长度,用长乘宽乘高算出一共摆了多少个体积单位即可。 学生在说理中发现,长方体的体积就是先用单位长度去量得长、宽、高的长度,再想象长、宽、高的长度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的对应关系,最后把量得的数相乘,就得到一个具体的数,即长方体的体积。 学生在思辨中渐渐明晰体积与体积单位长、宽、高的长度与体积单位摆放体积与长宽高三组数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体积公式的来源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