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运河之都

运河之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运河之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运河之都范文第1篇

关键词:淮安运河文化;运河文学;价值探讨

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灵魂,文化遗存是一个地方文化之根。千百年来,京杭大运河养育了两岸人民,造就了灿烂的大运河文化。淮安是大运河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与扬州、苏州、杭州相比,她成为名符其实的“运河之都”。运河文化是淮安最具代表性也最富特色的文化。但是,从文学层面切入研究淮安运河文化的不多见。文学在助推文化发展中的确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研究文化上如果忽视了文学,就使得文化研究走向了盲区,徒然有了形式而缺少深刻的内涵。淮安运河文学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尤其是明清长篇小说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就,可是却缺少系统的梳理研究。在此背景下强调弘扬淮安运河文化,也就显得苍白得许多。

一、淮安运河文化的涵蕴

淮安地处淮河尾闾、苏北腹地,淮河、大运河、古黄河、盐河四水穿城,洪泽湖盘踞其间,境内河湖交错、水网密布,是一块独具特色的水乡宝地。所以研究淮安运河文学离不开水文化背景。因水而居的人们历代相沿、繁衍生息,而水的平和及灵性、幽柔及情韵,濡染了人们的心灵,养成了他们的淡雅、包容、宽容的性格和心境。两岸秀丽的风光,陶冶着人们。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和睦生活,便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民风民情、文化景观。如饮食、绘画、杂技、丝织、园林、戏曲、文学、大河文化等,犹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彰显运河文化的丰富多彩。所以,运河不仅是一条黄金水道,更是一轴文化长廊。运河文化主要包括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运河江苏淮安段是精彩的一笔,值得大书特书。水的特征得到进一步彰显。“大湖文化”本身就具有其深广的一面。人们在这种以水为中心展开的文化中感受其运河文化的灵魂思想,人们在运河文化的氛围中,耳濡目染,熏陶其脑,浸润其心,使一代一代运河人承载者大运河的文化基因。“文学的内在张力表明文学传统的基因代代相传。大运河无疑承担起文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历史传承的重任,勾连起古今文人的血脉相通。”[1]在此文化背景下,古代的文学家,如罗贯中、吴承恩、施耐庵、刘鹗等都受到运河水的滋养;现代以降的大作家中,如吴强、陈白尘、陈登科、袁鹰等无不受到运河文化的陶冶。在他们的作品中又极其繁富,极其自然地彰显运河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淮安运河文学精神的凝铸

源远流长的淮安运河文学囊括了文学所有的形式,比如西汉枚乘、枚皋的辞赋;东汉陈琳的诗歌;南朝鲍照、鲍令晖的诗、文、赋;张耒的诗词;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刘鹗、吴强、陈登科等的小说;邱心如的弹词;陈白尘的戏剧;袁鹰的儿童文学,等等。有些文学样式是由淮安运河文学作家独创的,比如枚乘创立的“七体”。“可见淮安运河文学对中国文学的特别的贡献。在多元发展中,又以小说成就更高,这是由于水环境中生活的人们更富于水的灵性和水的意境的阔大及其丰富的想象和诗意的建构,于不知不觉中‘水’成了一些小说的背景,对水的描写甚至超越背景功能而成为整篇小说结构的中心。”[2]

水生万物。人们对水的亲近与敬畏,衍生了内涵丰富的“水文化”。淮安得名于淮水,有人说历史是从水路进入淮安的。淮安因水而盛,也因水才有淮安的千古沧桑。水文化构成了淮安最具特色的文化,从而建构淮安特定的地缘文化,表现在运河文学描写的文化景观、风俗习惯、民风民情等提供的空间特质;也表现在运河文学记述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而凸显的区域文化的由来与发展而提供的时间特质。时、空特质的交叉、碰撞、融合,便构建起运河文学的地域文化体系。在淮安运河文学中,运河两岸的文化景观、民风民俗、人性人情和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虽然描写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但这还是运河文化的表层结构,指文化诸层次中多有历史沿革的精神价值体系,包括宗教、哲学、道德观念、处世之道、行为准则、风土风俗、语言规范等种种意识形态。运河文学的文化价值更在于揭示了运河文化的深层结构,指一个地域群体乃至民族群体历史的积淀中形成的固定心态,一种文化中既不易产生律动又不易发生突变的心理层次。文化表层结构是动态的。而其深层结构则以恒常的稳定为常态。文化深层结构即文化性格,它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行动中,既可见于某一文化区域乃至某一民族中个体的举止和心态,又可见诸同一文化的群体政治行为,同时呈现于该文化历史过程的规律性中。在这样的文化层次结构中,文学艺术家的人格也双重化为社会人格和自我人格。社会人格是人格结构的表层,是人格的非本质的部分;人类群居的生存特点,要求人们和睦相处,实现群体和谐,每个人都必须约束自我,认真扮演社会的某种角色,从而形成社会人格,它保障的是世俗生活的幸福愉快;自我人格是人格结构的深层,体现着内在的自我和人格的本质,它获得超然物外的精神享受的依据。

三、淮安运河文学精神张力的彰显

1、带动江苏运河文学的发展。现在的江苏共有11个地级市,大运河在江苏流经8个地级市,覆盖了江苏面积三分之二强,可以说江苏运河文学构成了江苏文学的主流。运河文学的重量级大师都与淮安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淮安是江苏运河文学的龙头,处在轴心地位,影响着江苏的“汉文化”和“吴文化”。

2、提炼淮安文化的精神。淮安运河文学的精神折射出运河文化精神在开放、包容、创新上的聚合,进而凝炼出求真、求实、求美,奋进、推进、上进的淮安精神。

3、激活淮安旅游文化的发展。借助运河文化的载体,深度挖掘淮安运河文学的文化内涵,彰显淮安水文化的亲和力,吸引更多的人来淮旅游或投资,带动旅游文化的发展,拉动淮安经济增长,提升淮安城市的文化品位,扩大淮安的知名度。

4、推动淮安文化强市的建设。代代相传的文化创造的作为与精神,从观念、态度、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上,孕育、形成和发展了渊源有自的淮安地域文化传统和与时俱进的淮安文化精神,它滋育着淮安的生命力,催生着淮安的凝聚力、激发着淮安的创造力、培植着淮安的竞争力。这是历史赐予淮安人的宝贵财富。具有前瞻眼光的淮安应该提出文化强市的目标。文化创造的“作为”,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文学来担当的,而淮安运河文学可以成为文化强市的方阵支撑。

5、提升淮安城市文化的品位。大运河沿线城市都是依托运河而建,淮安在大运河沿线几十个城市中地位显赫,特别是明清时期的淮安经济发展到了鼎盛,这时出现五大中心(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漕粮传输中心、淮北盐集散中心)是淮安运河文化的典型代表。在运河江苏段的8个地级市中,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名列其中,既说明淮安“运河之都”地位的名符其实,也说明了淮安文化底蕴的深厚。通过淮安运河文学内涵的挖掘、潜在价值的开掘,进一步激活城市发展的活力,提高城市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城市文化的品位。

源远流长的淮安运河文学在千百年历史上积淀出自己的精神特质。努力探索这种精神具有的张力带来的辐射影响的效果,引起世人对淮安运河文学生态系统建设的关注,推进淮安运河文学事业、运河文化产业的双轨发展,实现历史与现实、精神与物质的互动效应――淮安运河文化孕育了运河文学,淮安运河文学又丰富光大了运河文化。(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

运河之都范文第2篇

世界名城

世界上有许多名城,那些名城也有自己的雅号。比如说”对称的古都”北京,”音乐之都”维也纳,”沙漠古都”开罗,”绿色首都”莫斯科……其中,我最喜欢,也是我最想与大家分享的,就是”水城”威尼斯。

威尼斯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城市。它位于亚得利亚海滨,四周为海洋所包围,只有西北角的一条长堤与大陆相通,故称“水城”。纵横交错的大小河道,把全市分割为120多岛屿。各岛之间,有400多座造型不同的石拱桥相连,其中通过市中心大运河的大理石拱桥最为著名。这座大理石砌筑的单孔拱桥名“里阿托桥”,建于1592年,长48米,宽22米,高7.5米,桥上有亭,亭中有高敞的拱廊,造型优美,雕塑精细。廊中有一个集市,其中拥有12间店铺,分列两侧,供应工艺和生活用品和服装,是举世闻名的“桥街”,又名“利可图桥”。而且在那里,交通工具没有自行车,汽车,电动车和摩托车,只有小舟和轮船。不会发生撞人或者撞车等事故。它还有”水都”,”百岛之城”和”桥城”。

威尼斯的河也非常出名。其中,威尼斯的举世闻名的大运河最有名。 大运河)呈倒S型的大运河贯穿整个威尼斯,从罗马广场延伸至圣马可广场,近4公里,曾经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要道。沿岸两旁100多座古老建筑曾经是威尼斯的贵族和富商的府邸。河上跨越了三座古桥分别是斯卡尔齐桥、里阿托桥和学院桥。 这是一个小岛 晚霞中的河,美~ 480条大大小小的河道,组成了蛛网一般的“小巷”。这个还是在早晨的晨雾中的河道呢!威尼斯的雾一般都要到近中午的时候才会散去!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水城——威尼斯。

运河之都范文第3篇

在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中,运河所蕴含的丰厚文化遗产有目共睹。对于杭州这座“东方休闲之都”来讲,要实现运河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价值的效益最大化,应该把历史文化传承与弘扬现代文明结合起来。所以“申遗”和旅游并不矛盾。用杭州市运河综保委副主任朱坚白的话来讲,发展旅游和“申遗”,如果处理得好,是能够达到一种和谐的。面对很多人担心开发旅游会成为“申遗”障碍这个问题,朱坚白认为很正常:“这份担心我自己心里也是有的,但可以把担心转化到实际操作上去,多一份谨慎,多一些坚持。”

我们说,运河“申遗”不同于文物古迹或古董的保存,保护不能以建博物馆的方式来进行,也不能以绝对静态的形式来开展。毕竟,运河还承担着航运、人居以及即将展开的旅游等许多功能。运河的保护不能照搬、复制其他城市的成功做法,而是要注意追寻那些文化根本,使运河的保护既沿着“申遗”的路线图前进,又能符合杭州的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发展方向。发展运河旅游的目的是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杭州,了解运河对杭州的重要性,使这座国际著名风景旅游城市的旅游路径更为宽敞通达。这与“申遗”所要达到的保护目的并不相背。

杭州运河作为前人留给我们的物质财富,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还能够继续为人民服务;作为文化财富,它也应该存在下去。如何在当代实现保护、传承、更新的三者结合,这从运河的综合保护的“三大目标”(即还河于民、申报世遗,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可以得出个明确的答案。

运河“申遗”与老百姓休戚相关,而不仅仅是领导、专家关心的事。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运河与人民亲近,开展水上旅游不啻为一种好方法。

我们相信,只要运河旅游能够挖掘与展示出沿河历史文化遗迹、民间风俗与人物典故,以及与之相关 切物质和非物质的,实现“处处有景,景景相异,景胜”,运河旅游对于运河“申遗”就是件相得益彰的大好事。

我们也相信,只要运河旅游能具备让人一眼就能够认同的“杭州元素”,当运河的漕坊船行驶过来时,人们从老远就可分辨出这些代表了杭州人文景观和形象的标志物来:“啊,那就是杭州的‘贡多拉’!”我们的运河旅游与运河“申遗”,就是种完美的融合。

实际上,经过有机更新的杭州运河,给旅游者带来新的感受时,也给杭州这座城市带来了新的生机。如负责运河旅游方案设计的浙江教育学院张环宙老师所讲的:“旅游规划首先要认清运河的这些价值,把遗产保护提到最高点,其他的活动都是在这个前提下进行的,找到两者结合最好的度。”也正如杭州市领导所表态的,既要贯通河岸游步道和自行车道等慢行系统,又要开辟水上交通,“大河通大船,小河通小船”,缓解杭州交通“两难”。

运河之都范文第4篇

见字安。许久未见,不知你是否安好?

去年今日,你正在南下的火车上,窗外是倒退的树木和麦田。你去了南方,去了那个你向往已久的纸醉金迷的城市。而我,独留在北方这座古老与繁华交融的小城。

时光微凉,那些远去的往事被春水浸泡,秋风吹拂,早已洗去铅华,清绝明净;而我们一同生活了十几年的小城,却依然如旧。

一如既往,我们常常路过的那条小巷,那条铺满石板路的幽深的小巷,墨绿的石板上,承载着我们多少记忆。记得那年,我们总爱听那穿街走巷的小贩们悠长的叫卖声,就连彼此间的讨价还价,都质朴而有趣。阳光让树木流畅的线条从树顶滑落,时而粗犷时而细长。总爱看那安详地坐在树下的老人,含着笑,哼着小曲儿,享受着温情的光辉,在树叶婆娑的身影中细细感受这宁静的时光。

亲爱的友,此时我正痴痴地望着早已经长满了青苔的憧憬,守候着这条小巷上属于我们的记忆。那时,我们都还穿着红蓝分明的校服和黑白的帆布鞋,放学时,就喜欢奔入这条小巷,我们与地板交织的颜色是那么鲜明厚重,令人神往。我想在雨水中再次体验我们当初一起淋雨时的幸福,结果发现记忆中全部都是你如花的笑靥。耳边的嘈杂渐渐安静,如同过去的剪辑手法,废胶片失落地从剪刀的缝隙间掉落下来……你离开这条小巷的时候,带走了太多,却把忧伤和寂寞遗在了这条小巷,让我每次到这条小巷,都不停地为你拾起忧伤,拾也拾不完。

那条运河,仍在那儿静静地流淌着。清晨,雾气向四周渐渐散去,有丝丝缕缕疏淡的潮气氤氲着。波光粼粼,河面倒映出幢幢剪影,这韵致也颇为凄幽而灵动。墨绿色的青苔随波荡漾,宛如宣纸上滴落的墨汁,沿着纸的纹路渲染开来。在阳光的照耀下,泛起微微涟漪。午后,阳光便如猛然升腾的浩大音符,金色光芒笼罩着这座叫“运河之都”的城。

这条运河啊,日夜不停地流去流来那些关于我们无数美丽抑或是忧伤的故事,温馨而浪漫。间或一叶白帆,日历一样翻过去了,在徒然剩下的寂寞里,细浪于是轻轻腾起,湿津津地舔着天空舔着岸。记忆中,运河旁总盈满了我们清脆恰如葡萄的笑声,沿岸迤逦了两行深深浅浅歪歪趔趔的足印,酒盅似的,盈满了阳光,盈满了从运河对岸飘逸过来的野花的芳香……

夜色渐浓,华灯初上。此时的霓虹正是你儿时给我描述的那座城的模样。夜晚经过路口街角时,灯光反射而来,车辆在眼前错开流泻。这时市中心的文化广场正是热闹,一群时尚潮流的老太太和喜气洋洋的大妈们正伴随欢快的音乐翩翩起舞。婀娜的舞步完美地衬托了她们脸上最灿烂的笑容,或许就是我们这座小城给了她们如此的幸福吧。

随心漫步路过绿树阴影,让思绪踏夜而来,我对你的思念伴着蝉鸣在阑珊里随风飘扬。夜色中,当我望着这川流不息的城时,都会希冀天空中出现你微笑的面庞,哪怕只是一闪而过。亲爱的友,不知你是否想念家乡的夜,夜的蝉儿,蝉的唱。

或许我们早已忘记了这些年中点点滴滴的细节,是笑比哭多,还是悲伤重于欢乐。虽然没有光芒万丈,但足够点亮心堂;尽管未能细水长流,却滋润了当时的满园芬芳。亲爱的友啊,这座小城承载着我们太多太多的记忆与欢笑。当我歆享着这座小城的迷人风姿时,那些往事熠熠生辉,炫目得我来不及遮挡双眼已是潸然泪下……

运河之都范文第5篇

1、邢台旅游景点排名前十,前南峪国家森林公园、邢台大峡谷、鹊王庙、邢台丰乐园、邢台峡谷群、天河山、邢台崆山白云洞、邢台九龙峡、邢台云梦山、天梯山。

2、邢台市,简称“邢”,旧称邢州、顺德,位于京津冀区域冀中南地区中心,西依太行山与山西毗邻,东沿卫运河与山东相望,北连石家庄、衡水,南接邯郸,是中原经济区的北方门户。邢台市 有3500年建城史,曾是商代祖乙之都,历史上四次建国、三次定都,素有“邢国故地、襄国故都”之誉,是中国北方最早形成城市的地区,在五万至十万年以前就有人类栖息繁衍,是仰韶文化发源地之一, 在悠久的历史中,涌现出中医圣祖扁鹊、五代明君柴荣、唐朝名相魏征、宋璟,元代科学家郭守敬等众多历史名人。

(来源:文章屋网 )

运河之都范文第6篇

关键词:杭州;五水共导;城市空间形态;河道整治

Abstract:Hangzhou is the city of “five water co-existence”, which comprises the Qiantang River, West Lake, the Grand Canal, East Sea, and West Brook. Water is the root and the soul of Hangzhou. Under the new urban form, Hangzhou raised the new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aquatic area environment, which transformed from the“five water co-exist”to“five water co-lead”and guide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about space form of eco-city. In a series of initiatives, the“Integrated Regulation and Protec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River Project”is the largest water system construction project by far in Hangzhou, which started form 2007. It is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read the works, which can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city construction in Hangzhou, and rich the theoretical study about space form of eco-city in China.

Keywords:hangzhou;five water co-lead; urban space form;river regulation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11-0066-04

1杭州水系与城市形态依存关系的演变历史

杭州在其2200多年的建城历史上一直是一个依水而居、与水共存的城市。杭州地势大体由西南向东北倾斜,东部平原地区河流纵横交错,大小湖泊分布其间,水系十分发达[1]。今天,在这一地区共有大小河道1100多条,总长度约3500km,其水域品类包括江、河、湖、海、溪,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五水并存”城市(见图1)。自古以来,杭州城市发展就与“五水”有着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

改革开放以前,杭州的“五水”主要是指钱塘江、京杭运河杭州段、西湖、杭州湾海域和西溪湿地及其错综复杂的河道水系。由于当时钱塘江、杭州湾海域和西溪湿地还处于城市的边缘,因此在“五水”当中主要是西湖、京杭运河杭州段和城市内的大小河道影响着杭州城市形态的形成和演变,其中西湖的影响又是最大的。

杭州因西湖而有城,因西湖而成名城。杭州城池的雏形因隋代大运河的贯通开始出现,而城市形态的成型则始于吴越建都杭州。自吴越杭州开始,城市依湖而筑、赖西湖之水得以生存,东、南受制于钱塘江,西部受制于西湖群山和西溪湿地,始终在江湖和山体的制约之下发展的所谓“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市形态延续千年不变。特别是元代以后,西湖经历代经营和名人颂扬,风景名胜逐渐著称于世,杭州城市因此也因湖而声名鹊起,成为东南名城。民国元年以拆除城垣引入铁路交通为标志,杭州进入现代城市发展的进程,沿西湖的湖滨地因其景观优势和历史的积淀,遂成为现代城市功能的聚集区,并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大,西湖周边地带成为这一时期城市发展最快的区块,在“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基本格局之下,以西湖为核心沿运河城区段向东西方向延展的所谓扇形团状的空间形态特征开始形成,也成为20世纪末叶杭州城市行政区划调整前空间形态的基本特征。(见图2)

2新城市空间形态与“五水”的依存关系现状

2001年,杭州、余杭、萧山三地合并形成新的杭州行政区划,市区面积从合并前的683km2的扩大到3068km2,延续千百年的“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市空间形态格局被完全突破。根据最新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杭州将形成以“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为结构特征的新城市形态格局(见图3)。在这样的空间形态格局之下,城市形态与水系的关系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

首先,西湖在空间形态中的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西湖不再是也不可能是城市形态的主要影响者。相对应的,运河城区段、钱塘江和东部的钱塘江出海口对城市空间形态的作用显而易见。西湖及其周边的城市空间尽管依然保持着“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历史风貌,但更多地是发挥着彰显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作用,现代化的大都市空间形态将更多受到运河城区段、钱塘江和东部出海口的作用。于是,杭州提出以“跨越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的姿态迎接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性转变,通过“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城市形态发展新战略,实现杭州城市空间形态从“三面云山一面城”的西湖时代到“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钱塘江时代历史性转变。

其次,在3068km2的空间内,原本约束在城区内正面临消失的五水共存的江南水域城市特色,由于有了更大范围内的河道水系的支撑,复兴的机遇获得重大的突破。在实现城市空间形态历史性转变的过程中,如何有效修复和保护城市河道水系的有机结构,同时又能彰显水域环境的特点以塑造江南水域生态品质为特色的城市风貌,杭州提出了通过从“五水共存”跨越到“五水共导”的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战略,这里的“共导”就是共同作用,引导城市新的空间形态。在实施五水共导战略的过程中,杭州首先从“河”入手。

3城区河道综合整治和保护的重大意义

城景交融是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最具特色的特征。其中的景,就是镶嵌、环绕在城区周围的自然山体和五水与城区交融并存的格局,其中,密集的城市河道与城市生活交织在一起,不仅是构成城市景观特征同时又赋予城市生活生态品质的关键要素,更是杭州这座典型的江南水域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重要骨骼。因此,城市河道水系整治与保护在近十几年间一直是杭州城市建设的重点对象,其历史的沿革见表1所示。2007年开始实施的“市区河道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是在实现五水共导、建设生态型城市空间形态这样全新的高度展开的建设过程,尤其值得关注。

杭州市区河道整治以1983年中、东河整治工程为标志开始大规模治理,至2005年已完成了三轮。第一轮从1996年至2002年7月,第二轮从2002下半年至2005年底,第三轮从2004年4月至2005年底,三轮共整治河道18条,总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水流循环不畅,水生态恢复任重道远,水文化缺乏发掘,水景观单一呆板,水旅游有待发展,水岸开发规划滞后等问题。

随着杭州城市的发展,到2007年,在新的城市空间形态格局之下,杭州认识到在实现城市空间形态同城效应的过程中,丰富的水域环境景观资源将具有重大的引领全局的作用。为此,杭州市提出从“五水并存”向“五水共导”转变的水域环境建设战略。“五水共导”的形成,将使杭州告别单一的“西湖文化”,而融江、河、湖、海、溪于一身。西湖、西溪、运河、钱塘江、再加上东面紧邻的出海口,这样一座“五水共导”的城市,将使杭州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水之城”;同时,通过“五水共导”,杭州将打造大都市城市空间形态的整体景观特色,以水为导引,推进同城联动发展,并整合自然丘陵山体的资源,实现特色鲜明的组团式生态型的城市空间形态。

4杭州“市区河道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的实践

“五水共导”的战略使杭州舒展开了城市的骨架,而城市的毛细血管也开始得到精心的梳理。2007年初,为彰显“五水共导”城市特色,杭州开始全面实施“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这项工程对于杭州打造 “东方休闲之都”、改善城市水环境、建设生态市、构筑水上交通网络、缓解交通“两难”、圆老百姓“倚河而居”的世纪之梦、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实施“市区河道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完成市区河道水网的贯通,突破“水位”的阻隔,利用市区河道水网,在形成水上交通网的同时,带动水上旅游的发展。杭州城区河道河流众多、水系水位多、闸坝多。城区内河道按地形趋势和降雨径流的流向分为运河水系和上塘河水系。各水系常水位不同,即使同一水系内,配水河道的水位与不配水河道的水位也不相同。由于水系与水位不同,不同水系及水位间要通过各类闸坝等水利设施相沟通。闸坝多,形成了独特的多水位水系的复杂平原河网。杭州市区湖、河、江、溪水位高低不一,河道之间水位落差复杂。要解决这一问题,实施中在充分保证防洪防汛、引水配水等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下,应该综合考虑景观需要,对现有河上的闸、坝、箱涵等建筑进行调查摸底、更新改造。通过对水上设施的统一整治,让人们在船上通过过闸、过坝、过涵,领略水城、水乡、水运的风貌。通过对河床、对桥梁、对船闸等水面和水上设施的整治,贯通“五水”,实现“五水共导”。

其次,河道整治需要突破“桥”的阻隔。杭州城区河道上桥梁众多(见图4),桥是体现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杭州城区河道上的桥梁大多是地面交通的要道,也是运河航道的通航要道。因此,河道整治过程中,要与桥梁整治相结合,以文化挖掘为依据,以中式桥为主,体现朴素、简约、精致。同时,将桥梁整治与桥梁的养护相结合,以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将桥梁整治与以人为本相结合,使市民能在运河桥上行,桥下休闲、观光;将桥梁整治与周边环境相结合,使桥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以此优化河道整体环境[3]。

最后,河道景观也是杭州城区河道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河道功能衰退,河道沿线空间散乱、分割并封闭,到处充斥着卫生死角且无景可观。通过河道整治,采取拆除违章建筑、释放被侵占的滨水公共空间、挖掘沿线历史文化遗存、提升构景元素品位、打造景观亮点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初步还运河原有面貌,造百姓真正需要的公共空间,跨出还河于民的实质性步伐[3]。景观带建设中多个蕴含运河深厚文化积淀的文化节点,也为杭州的水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结以上杭州城区河道整治的工作内容,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自2007年开始全面铺开,确立了“流畅、水清、岸绿、景美、宜居、繁荣” 的目标,坚持截污、清淤、驳坎、绿化、配水、保护、造景、管理“八位一体”和“以河道整治带保护、带开发、带发展”的方针,依据“水生态、水文化、水景观、水旅游、水开发、水安全、水交通”的评价标准,将291条河道分为4个整治等级,对不同整治等级、整治标准的河道采取不同的综合整治措施。

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的亮点之一,是在沿河岸线或滨水区提供步行与自行车等非机动交通方式专用道,并以京杭运河杭州城区段为主干,加强水上巴士的发展,最终通过杭州四通八达的河网水系和滨水休闲交通体系形成别具一格的“水上巴士――自行车”绿色交通体系,为市民和旅游观光者提供一种全新、便捷、环保的绿色交通方式,实现“以水兴旅”、“以水观城”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依托河道形成城市绿色交通体系,不仅能大大缓解城市道路交通压力,而且能借河道更新推动城市休闲、绿色交通的发展,形成新颖独特的城市交通景观,实现交通与环境和谐,对于增强城市特色魅力,促进东方休闲之都与“生活品质之城”的城市印象具有难以替代的巨大作用。通过“五水共导”的水上绿色公共交通网络,中外游客与市民能在船上欣赏新城与老城、主城与副城、城镇与乡村、居住区与商业区、文教区与工业区等不同的城市风貌, 泛舟品湖、赏溪、游河、渡江、观潮,在水上全面感受杭州“江南水城”的传统风貌和现代化都市风采。

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的另一个亮点,是以河道整治为契机,带动河道滨水区景观规划和建设,给市民带来运河边的休闲空间,提升杭州城市品质。通过河道沿河地带的规划和再开发,将形成环境优美、空间开阔、文化氛围浓厚的城市空间;通过河道沿线的贯通改造,将接通游步道、绿化带,架通桥下栈道,形成贯穿城市长达几十公里的城市绿色走廊和沿河景观线,市民游人可以在这集观赏、休闲于一体的城市中心生态廊道穿越、游赏。营造河道两岸宜人的居住和生态环境,可以进一步优化城市的文化品质和生活品质,使杭州真正成为休闲娱乐、生活居住的天堂[4]。

5结束语

河道水系作为城市宝贵的连续水域和开阔空间,经过精心设计改造,可大大改善城市面貌,带来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和谐交融的效果。对于杭州正在实施中的新的大都市城市空间形态,有效利用河道水系引导空间形态的发展将是一个创新的举措。杭州的河道整治实践,不仅可以彰显城市“五水共导”的城市特色,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掘城市河道及滨水地带的资源优势,通过河道有机更新,构建独具特色、五水贯通的水上绿色公共交通体系与旅游资源网络,这在国内是首例,具有鲜明的创新性。

参考文献:

[1] 马时雍. 杭州的水[M]. 杭州出版社. 2003

[2] 杭州市规划局网: hzplanning.省略

运河之都范文第7篇

但是今天,在全国各地文化产业风生水起之时,目睹了文化资源远不如己的地区大发“文化财”,怀抱文化宝藏的济宁人开始不断寻求文化产业之路。

在一年多时间的充分调研和论证之后,济宁市《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名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日前出台,对济宁市的文化建设进行了明确规划。在《意见》中,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内容。

孔孟文化是济宁文化的精髓,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最具潜力和重要性。

曲阜是孔子故里,拥有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三孔”在内的文物古迹300多处,历史文物10万多件,文物资源丰富,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是很长时间以来,曲阜仅仅依靠孔府、孔庙、孔林“三孔”遗迹来吸引游客,经济收益微薄。文化产业化的思路让曲阜的孔子文化有了新的发展空间。曲阜市以孔子文化品牌为依托,以旅游、会展、演艺等文化产业为内容,建设文化产业核心区,成立了国家级的曲阜新区文化产业示范园,把论语碑苑、杏坛剧场、明故城墙等曲阜主要文化资产统统纳入产业园的管理之下,有效调动文化资源的集聚效应,加快了文化产业项目的引进和开发。

1989年,由“孔子诞辰故里游”更名的“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始举办,逐渐发展成为文经科贸相结合的大型综合性国际节庆活动。孔子文化节在突出纪念孔子、弘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注重纪念活动与文化交流、观光旅游、经济合作密切结合,在文化、旅游、产业合作、经济贸易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为深入挖掘孔子文化,打造儒家文化演艺品牌。2002年曲阜市推出大型广场乐舞《杏坛圣梦》,开北方大型露天演艺活动之先河,成为山东文化产业的重要品牌。如今在曲阜文化产业园,又一部大型舞剧《孔子》正在紧张排练,筹备这台演出的曲阜文化旅游发展投资集团将投资1600万元成立演艺公司,为《孔子》走向市场保驾护航。

曲阜的强势文化不断吸引着外来力量的加盟。2008年,曲阜成功举办了山东省文博会济宁会场,促成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签约27个,合同投资总额达119.8亿元;今年,曲阜搭台第书博会曲阜分会场,现场交易额达5400多万元,社会综合效益达1.6亿元,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按照济宁市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儒家文化产业带将以曲阜新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为龙头,辐射邹城市与嘉祥县,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艺术品业,形成文化产业集群。如今,孔子文化会展中心、新大成桥、游客服务集散中心等一系列重大文化建设工程相继落成,曲阜新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正成为济宁文化产业核心区、山东鲁文化产业集聚区和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区。

济宁市文化产业的另一个主阵地,是运河文化产业带。

在济宁,大运河穿城而过,带来了历史上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立足运河之都的文化基因,济宁市不断开发古运河文化资源,运用运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影视业、演艺业、休闲娱乐业和艺术品业。近年来,济宁市对城区内运河沿岸的太白楼、运河总督衙门等历史文物加以修缮和重建,再现运河文化景观;打造“运河风情一条街”、“竹竿巷民俗特色一条街”等历史文化街区,形成文化旅游消费新热点。

以九龙山为背景的始祖文化产业区、以水泊梁山为背景的水浒文化产业区、以微山、金乡为重点的红色文化产业区、以汶上、兖州为重点的佛教文化产业区等文化产业区的规划与建设,让济宁有了越来越多的文化旅游消费热点。

尽管济宁的文化资源种类繁多,但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济宁市对所有的文化资源都采取了保护与扶植,各类文化产业获得了均等的发展机会。

嘉祥石雕技艺精湛,风格奇异,是历代官府向朝廷进贡之精品,在海内外享有盛誉。1996年,嘉祥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石雕之乡”。

但是,名声在外的嘉祥石刻近年来的发展却较为缓慢。小作坊式的分散加工生产让产品的技术、艺术含量低,难有大的发展创新。

为了让嘉祥石雕有一个大发展,嘉祥县从发展石雕文化产业的高度,促进石雕产业由资源型产业向文化产业、高附加值产业转变,由粗放型经营向规范管理、产业提升转变。建成了占地20公顷的石雕文化产业园,打造起集艺术交流、工艺研讨、产品展示、市场贸易于一体的综合型石雕园区。目前,入园企业88家,产业园里的创意工作室与国内多家艺术院校联手,每年新增创意产值3亿元。

文化与艺术完美结合的石雕成为嘉祥的一个重点文化产业。目前,嘉祥县有石雕从业人员5万余人,石雕企业200多家,产品畅销欧美、日韩、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上世纪90年代初,在梁山县小路口、赵堆一带自发形成了书业市场。由于缺乏规范管理,市场经营较乱。但就是对这样一个市场,政府部门没有简单地予以取缔,而是通过有意识的引导,促使其规范发展。

正因为如此,梁山县民营书业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成长为一个效益出众的文化产业集群。梁山县专门建起占地33公顷的民营书业园,形成集出版、印刷、发行、仓储、物流于一体的大型民营书业产业基地。目前,梁山书业有60余个品牌系列、1000多个品种,从业人员1.2万人,年销售图书达 2.7亿册。

目前,济宁市已拥有一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一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17家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产业遍地开花。孔孟之乡正在市场舞台上演绎一场文化大戏。

(本专题图片除署名外由济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提供)

In the Era of Creating Wealth

The culture created by Confucius and Mencius, the essence of Jining’s culture, has the most powerful potential and importa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As the hometown of Confucius, Qufu naturally has advantages in developing its cultural industry. Counting on the brand of Confucian culture and taking tourism, exhibitions, conferences, and artistic performances as the content, Qufu has constructed the core of its cultural industry, thus establishing the national-level cultural industry demonstration park at the new downtown of Qufu. On the foundation of giving prominence to commemorating Confucius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national culture, the Confucian Culture Festival lays stress on closely combining the commemorative activities with cultural communications, tourism and sight-seeing,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thus securing fruitful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s of culture, tourism, industrial cooperation, economy and trade.

运河之都范文第8篇

【关键词】运河文化建筑文化分解空间环境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国城市正在步入从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的时代。2007年的《北京宣言》提出了城市文化的重要性,指出文化是历史的沉淀,它存留于建筑间、融汇在生活里,对城市的营造和市民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的灵魂。该宣言是促使中国城市实行“文化城市”转型的重要力量。

伴随着“文化城市”的建设,当今中国在建筑创作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在表达自己的设计创意灵感时,注重将建筑本体与地方文化特色相融合,由此涌现了诸多具有文化内涵的建筑作品。

虽然,在文化与环境关系的脉络中,若把建筑概念化为文化景观,这样的文化景观并不是经过所谓的“设计”得到的。它是在漫长的岁月里,祖祖辈辈间无数个别决策的产物。但是,这些能把握提示、识别文化的建筑作品的出现,从一定层面体现出了当代建筑师在创作领域中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笔者欣喜的看到一些相关优秀的设计作品出现,在这样的“文化兴市”的时代背景下,伴随着体验性经济的发展,酒店建筑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功能服务性质建筑,其空间、形态设计也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

2002年,主题酒店建筑在中国出现了。随后,主题酒店建筑在中国逐渐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新酒店建筑未来设计趋势。今天,当我们漫步在平遥古城时,具有浓郁晋商文化的民俗酒店,让我们流连忘返;当我们游走在江南水乡的古镇中,具有小桥、流水、人家气息的民俗客栈令我们记忆犹新……酒店建筑设计逐渐从原有满足“功能齐全、体量宏大、空间奢华”的物化性需求,提升到关注体验性为设计目标的精神层面。

把地域性文化融入到主题酒店建筑设计中,丰富了主题酒店建筑设计理论,为新酒店建筑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文化与酒店建筑

建筑创作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离不开其根植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建筑设计的协调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行为,是高度融合人类物质、精神两方面经验的复杂的人文行为。这种行为的结果就是促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具有不同地域背景的城市成为特色鲜明的文化有机体。酒店建筑作为城市展现地域文化的窗口,在设计上与地域文化的形式相呼应,将和总体的城市文化产生共鸣。

文化与建成形式之间既有紧密性也有差别性。文化是需要通过日积月累地沉淀形成,建筑物的建成形式与文化可以保持“融合”的关系,但是一味地“苛求”,拘泥于“契合”的手法设计也会适得其反。

笔者认为在“酒店建筑”创作过程中,与“文化”的密切关系的形成是潜移默化的,建筑师的“设计”过程本身也是“建筑承载文化”的漫长阶段的一部分。

“文化”与“酒店建筑”是两组既不相同又相互关联的客体。一方面,“酒店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作为有机的复合体系,它依赖于传承形成了特色,这些特色被大量保留和记录在“建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另一方面,“酒店建筑”客体的形成伴随着“文化”的沉积,也离不开传统的承袭,它与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

“文化”本身是抽象的、宽泛的,是一种理论构想,它以定义的形式存在,是多种人类现象间特殊联系的概念性总结和提议性解说。在实际酒店建筑创作中,需要对“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具体要素和社会表现,及其相互关联的的方式加以研究,再进行分解,使“文化”的概念具体化,进而解决“文化”与“环境”之间转换过程的属性,从而将“为文化作设计”的问题进行转化,且具有操作性、可行性。

建于山东微山湖中、京杭古运河畔的南阳水苑酒店建筑是设计师运用“文化”分解的方法,将所产生的各种变量应用在“建筑设计”中的大胆尝试。

流经鲁西南的“古运河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古运河因其通航、漕运、灌溉、防洪等功能,把沿线的城市和乡村的经济文化交流等综合功能带动起来了,促进了城乡繁荣,许多城镇都延续下来。其中,鲁西南地区的城镇随着运河的开通和兴盛,出现了经济和文化上的繁荣。

鲁西南地区作为孔孟之乡,儒家文化、始祖文化等奠定了其多姿多彩的文化特色。而“运河文化“是其区域文化中极富特色的代表。

“天人合一”是中国运河的哲学思想文化背景。道儒双华对映,使得“天人合一”深入人心。这种民族精神一经形成,便外化于物态的、制度的、风俗的诸多层面,形成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人造环境的彼此渗透。因此运河文化系统,是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的彼此渗透,是典型的人和自然亲和关系的系统。鲁西南地区的运河文化,集漕运、商贸、手工业和农业商品化的影响于一体,吸纳了吴越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和燕赵文化的精髓,融合了秦、晋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特色,是具有多元性、开放性的文化。

工业化时代的到来,鲁西南的运河文化曾经逐渐成为历史。随着可持续性发展的需求,以及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觉醒,老运河文化正走向全面复兴的时代。

在鲁西南运河上的传统建筑是“古运河文化”的载体,在历史更替,城市建设中,他们呼唤着与新建筑的有机对话。

水苑故事

“新建筑若不与所在文化想关联就没有生命和根基”,这其中包含两层含义。传统建筑呼唤着与新建筑的协调;基地中现有的地形特征、特定地区文化与历史因素,包括周边环境呈现出的各种生活片段、具体事件,映透着将要形成的建筑形体和空间环境……

南阳水苑项目位于微山湖中的运河古镇南阳,是古运河景区中重要的休闲度假服务节点。

人们肉眼所见的项目基地的环境要素,正是微山“古运河文化”的作用、表现或产物。这些环境要素是分解“文化”呈现出的变量,变量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这其中包含古运河沿岸居民对山水文化的赞许和喜爱,亲水的生活方式,以及鲁西南地区传统建筑的色彩和意向等等。在分解的方法中,“文化”与“环境”的属性进行转换。酒店建筑的设计概念逐渐在这样的转换中萌生:在微山湖古运河景区中建立一座融“山水人文”为一体的“运河上的荷院”。

水苑空间---新酒店建筑的尝试

南阳水苑基地四面临水,是典型的以“河、湖、水”为主要环境因素和主题的休闲度假滨水酒店项目。其在规划和空间设计时需考虑如何使尽可能多的客房以及公共空间欣赏到水景。建筑总体布局以鲁西南运河民居院落空间尺度作为方案构思的基础,期望将现代酒店功能融入传统院落空间尺度中。设计师并非把水苑建筑作为一孤立的建筑物看待,在设计时,考虑把主体建筑与环境关联起来,以产生一种嵌入性。“文化”分解后的环境要素被渗透到建筑形体和空间之中,以动态的形式、模糊边界的手法形成的功能的交织,并使之有机相连,从而实现持续地环境体验,动态的文化展现。建筑的内部、外部直至环境要素都被看作是地域文化的不同但连续的片段,通过一定的重组和连接,使建筑物和古运河文化景观融合共生。

靠着古运河的航道方向设计为南阳水苑建筑的主入口,一处水中连廊成为运河与“水庭院”空间转换的过渡场所,使客人从大山大水的开阔景色中,缓和地进入一处幽静雅致的酒店建筑的“迎宾水苑”入口。

酒店的标准客房与套房空间均需要从不同角度观赏到水的景致。标准客房作为与公共空间联系较为紧密的区域,考虑在数量和体量上的需求,设计师结合“水庭院”入口构筑了第二层次的院落空间——“竹林雅憩”。标准客房空间沿着开阔的微山湖面展开。套房区域相比是较为私密的空间,对水景的要求更为精致和多元。除了观赏之外,更希望的亲近和参与。从而,设计师把套房区域布置在离自然山水有一定距离的基地中部,结合套房空间在基地中开辟了一处“荷塘月色”。

在标准客房区域与套房区域之间是酒店建筑公共空间区域,其中包含餐厅和休闲娱乐厅,以及会议室。运河文化的特点在于博采众长,南北交融。酒店公共空间作为交流集会的场所,大胆汲取江南园林中堆山叠石、建楼筑榭的表现手法,把建筑功能空间融入到园林景致之中。通过游廊、亭台、汀桥,运用借景、对景、框景等步移景异的造景手法,把有限的空间发挥的丰富多彩,营造出多层次的酒店体验空间。

水苑特色

南阳水苑酒店建筑设计在空间上营造出虚山实水、山水相依、多维观景的空间体验,在意境上营造诗意雅居、人境相融、世外桃源的体验感受。建筑造型上从建筑形态学角度出发,利用点、线、面三要素的有机组合,立足于古运河的地域文化的传承,运用了玻璃、金属、面砖等现代材料和隐喻、均衡、变异等设计手法,体现了“水光山色”的地域文化的精神和内涵。设计中融入“文化”分解后的环境元素——“山、水、院”,在酒店建筑形体上弱化集中性和天际线上的高度效果,主要突出酒店建筑造型上的起伏变换、空间上的虚实层退,与山水环境浑然天成。营造出“桃红柳绿彩堤迎,水苑阁影画中行;荷沐清风闻花香,山水聚秀人境融。”的建筑意境。

结语

结合地域性文化的主题酒店建筑设计,是建筑师融入了“建筑承载文化”的漫长阶段的一个过程。“文化”本身是抽象的,考虑通过“分解”进行设计的实践和尝试,需要探究的方面还很多,我们在这里提倡的不仅是创意,更是一种设计的态度。

参考文献

[1] 阿摩斯·拉普卜特.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M].常青 张昕 张鹏 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姚子刚.运用文化创意策略推动城市复兴的规划途径研究[D]. 上海:同济大学,2011.

[3] 沈益人.城市特色与城市意象[J]. 城市问题 ,2004,119(3):8-11

[4] 单霁翔.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 [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5] 孙宝明 程相林.中国运河之都高层文化论坛文集[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