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秋季环境影响

秋季环境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秋季环境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秋季环境影响范文第1篇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2011年10月,新闻出版总署和环境保护部联合《关于实施绿色印刷的公告》,全面部署“十二五”期间绿色印刷的工作安排,标志着我国实施绿色印刷进入新阶段。

2012年2月20日,在环境保护部、新闻出版总署召开的绿色印刷2012年度工作讨论会上,两部委最终确定2012年度从中小学教材入手开展绿色印刷,联合相关部委出台扶持政策并加强宣传推广;尽快出台商业票据和凹版印刷两项新印刷标准,争取环境标志标准在“十二五”期间基本覆盖所有印刷方式。

2012年4月6日,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环境保护部联合印发的《关于中小学教科书实施绿色印刷的通知》中规定,到2012年秋季,各地中小学教科书中30%应采用绿色印刷,再经过1~2年基本实现全国中小学教科书绿色印刷全覆盖。

2012年5月19日,在第八届文博会期间举办的绿色印刷技术交流会上,新闻出版总署印刷发行管理司司长王岩镔强调,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确保2012年秋季中小学教科书30%实现绿色印刷。各地方出版行政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要统筹本地区的绿色印刷实施工作,积极借鉴上海、北京、江苏等地的经验,制订出积极可行的工作推进方案。中小学教科书出版单位(租型单位)要认真学习绿色印刷标准,合理确定教科书印刷的原辅材料,必须委托获得绿色印刷认证的企业印制中小学教科书。

秋季环境影响范文第2篇

国内越来越多的电力公司开始关注脱硫后的烟气通过冷却塔排放这项技术 (简称烟塔合一技术),国外研究机构认为[1], 利用冷却塔气流的提升力和循环冷却水的潜热, 把脱硫后烟气中残留的污染物排入大气, 在多数天气情况下, 比同等烟气从烟囱排出抬升的高度要高, 落地质量浓度也相对要低。但国内的气象条件和国外不同, 因此, 应用国外的 S/P 模式[2], 评估国内电厂利用自然通风冷却塔排放脱硫后烟气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有助于推动这项技术在中国的脱硫电厂中应用, 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烟塔合一是利用高度超过 100 m 的自然通风冷却塔, 用玻璃钢烟道将脱硫后的净烟气引入塔中心集中排放(见图 1)。

2 评估的基本模式

2.1 概述

国内尚无冷却塔抬升计算模式, 因此采用德国空气清洁标准制定的 VDI3784《环境气象学 冷却塔烟气排放扩散模型》标准。该标准规范了冷却塔排放评估的启准条件和用 S/P 模式作为烟羽抬升计算的标准办法。同时依照德国 2000 年空气清洁标准研制的污染物扩散模式[3](VDI 3945) 计算冷却塔排放污染物的落地质量浓度。理想的冷却塔气流模型如图2 所示。

2.2 冷却塔排放评估的启准条件(Froude 数)

采用上述模式进行评估的基本条件是: 确定冷却塔排放口动力和热力关系的运动学相似数( FD数) , 即 FD大于或等于 0.35; 否则不能采用上述模式。

2.3 S/P 模式

计算冷却塔排出烟羽抬升高度的 S/P 模式(M.Schatzmann 和 A.J.Policastro 模式)是三维流体动力学整型模式, 由质量、动量、能量和质量浓度守恒方程构成。选用曲线坐标, 其 S 轴与烟缕轴线一致, 长度和角度垂直于 S 轴。有 5 个方程: 质量方程、动量方程、能量守恒方程、大气要素平衡方程以及描述烟羽气态和液态水的热力学方程(Clausius- Clapeyron 方程), 其未知数在给定初始数据后可解方程组得出。

3 评估所需的基本参数及计算结果

3.1 密度系数(FD)

各种工况下 FD密度系数必须大于 0.35, 方可继续采用 S/P 模式进行计算。这个计算已在 S/P 模式计算中自动给出, 也可手工计算。需指出的是, 冷却塔出口混合气体是均匀的。

3.2 S/P 模式所需的基本参数

(1)冷却塔的高度、出口内径。

(2) 冷却塔出口混合气体的排放速度、温度、相对湿度和液态水含量; 排放速度一般为 3~6 m/s,如上述国内某电厂为 3.7 m/s, 德国某褐煤电厂为4.1 m/s; 根据进塔空气的温度、流量和循环水温度差、流量, 以及进塔脱硫烟气的温度、流量计算; 混合气体相对湿度为 100%; 德国液态水含量一般为0.2~2 g/kg, 一般计算取值为保守的 3 g/kg, 但国内的值为 10g/kg 以上, 甚至可达 40g/kg。

(3)冷却塔周围气象数据。

a. 垂直断面风速。根据地面 10 m 风速(uR) 计算, 但高度不大于 200 m 时有效, 高度超过 200 m时, 以 200 m 高度的风速取值, 这个公式与国内相同[4], 但幂指数有差异。

b. 垂直断面空气温度。垂直断面空气温度用下式计算。

c. 垂直断面空气相对湿度。中欧的 Φ(Z)=77%,当冷却塔断水运行时, Φ(Z)=0%, 具体到电厂区域,以该地区的相对湿度数值取代。

(4)其他气象数据。计算稳定度所需的云量、低云量、降水和混合层厚度。某电厂冷却塔出口混合气体污染物排放质量浓度见表 2。

3.3 德国 2000 年空气清洁标准研制的污染物扩散模式(VDI 3945)

依照德国 2000 年空气清洁标准研制的污染物扩散模式(VDI 3945 第 3 部分) 进行, 通过计算污染颗粒物路径和空间分布确定污染物质量浓度。计算结果存在统计不稳定性。不稳定性与应用的颗粒数有关, 可通过增加颗粒数来减小统计不稳定性。利用 VDI3782 和 VDI3784 标准分别计算烟囱和冷却塔排放抬升高度和落地质量浓度。模式需以下输入资料: 冷却塔的高度和直径, 混合废气参数, 混合气体排放量和热流量, 考察点位置, 随时间变化的气象数据和污染物排放量。模式中很重要的几个参数: 颗粒释放率: 单位时间颗粒物释放的越多, 结果中的样品错误越小;网络距: 大的网络距可减小样本错误, 但网络距大小有其限制, 如某电厂采用 250 m×250 m 网络距,预测范围 30 km×30 km; 积分时间; 沉降: 沉降率采用 VDI 3782/1 确定值; 化学转换: 考虑一阶化学转换, 转换率采用 VDI 3782/1 确定值; 大气稳定度: 大气边界层通过粗糙度, Monin- Obukhov 长度, 混合长度确定。

4 冷却塔排放烟羽抬升原理

冷却塔烟气排放具有显著的潜热, 在弱风情况下, 冷却塔排放烟羽抬升明显。一般情况下污染物地面质量浓度与抬升高度的平方成反比, 在弱风条件下, 冷却塔排放相比烟囱排放要好。在大风状况时,情况相反, 但总体情况适宜于污染物扩散。如果把脱硫净烟气与冷却塔气流混合, 那么气流中可见和不可见部分中的空气有害物质量浓度分布和水蒸气体积浓度分布相似或接近相等, 国外的测量结果也有这个结论。

5 气象数据

5.1 基本气象参数

电厂区域上空 120 m、250 m、500 m 或其他高度的风向频率、风速, 近几年逐月气温、相对湿度、气压、10m 风速、风频、降水量等。

5.2 低空风场特征

分析由地面 10~500m 低空层内, 主导风向和出现的频率是否符合爱克曼螺线规律, 如不符合应分析原因。如某电厂由地面 10~500m 低空层内, 最多风向由西南偏西(SSW) 向北风(N) 方向偏转, 且北风出现的频率逐层加大, 符合风向随高度增加向右偏转的爱克曼螺线规律。

5.3 逆温特征

掌握了厂址地区低空温度垂直分布、逆温演变及混合层变化的一些规律。如某电厂夏季以抬升逆温较多, 其次的是由辐射形成的接地逆温, 由大尺度天气系统形成的上部逆温较少。冬季接地逆温频率大于夏季, 高层逆温频率则夏季为高。

5.4 大气稳定度

利用常规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如风速、云与太阳辐射状况等, 采用 HJ/T2.2- 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中推荐的 P- S 法进行稳定度分类,分析电厂区域的大气稳定度, 列出分类统计, 需注意的是中国的大气稳定度分类与德国的相反。如某电厂区域大气稳定度 D 类出现频率最高,各季及全年出现频率为 30%左右, 其次是 F 类, 年频率为 27.2%, 冬季频率最高, 达到 40%, 可见冬季大气多为稳定状态; 夏、秋季不稳定状态出现频率比冬、春季要高, 其中秋季 A 类稳定度频率可达15.3%, 电厂区域的气象条件以中性或不稳定气象条件为主, 主要在春、夏、秋 3 个季节。

5.5 大气混合层厚度

根据实测的低空探空、小球测风资料或其他资料, 分别采用廓线法和公式计算法对不同稳定度下的混合层高度进行估算, 同时还提出混合层高度的推荐值。如某电厂区域 120 m、240 m 高空风向均以 NW为主, 大气中性或不稳定气象条件占多数, 逆温层厚度不足 100 m, 冷却塔的排放在多数情况下对污染物扩散很有效。

5.6 空气环境影响评价标准

根据 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不同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划分, 电厂区域一般执行二级标准或三级标准。

6 冷却塔的抬升和扩散计算

用上述参数, 通过用 FORTRAN5 和 FORTRAN77 编写的 VDSIP.FOR 程序, 在其子程序 COMMV里写进这些参数, 并命名为 VDIIN.DAT, 经过计算,数据即可输出在名为 VDIOUT.DAT 的文件中。模式以单个冷却塔为单元进行计算, 若为多个冷却塔排放, 则分别计算。

6.1 抬升高度计算

如采用前述抬升高度计算模式, 可得某电厂冷却塔排放: 在不稳定大气状况下, 烟羽很易抬升至700 m 以上, 弱风时甚至可抬升至 1 000 m 以上。在中性大气状态下, 烟羽最大抬升可到 900 m;在稳定大气状况下, 烟羽最大则只能抬升 200m。

6.2 扩散计算

采用电厂区域每日 24 h 的观测数据建立气象输入程序, 逐小时计算污染物质量浓度, 并在此基础上得出逐日的日均质量浓度和年均质量浓度。需说明的是, 在计算时考虑了二氧化硫转化成二次粒子的情况, 同时将烟尘作为 PM10考虑, 同时年均质量浓度最大值小于空气质量标准的 1%, 认为对大气环境没有影响, 最大值出现在距污染源 50倍源高范围内。如某电厂高度为 120 m 的冷却塔排放烟气时SO2年均质量浓度分布如图 3 所示。图中“”形黑点为电厂位置, 计算范围 6 km×6 km 内 SO2年均质量浓度最大值约 0.16 !g/m3, 约占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 0.26%, 最大值位于电厂以南约 5km 处。PM10、NOx的分布与此类似, 但 PM10的分布由于存在转化, 其变化规律与 SO2和 NOx并不完全相同。同时, 还应列出各种污染物的年最大值、天最大值等计算结果, 以及对各关心点质量浓度的附加年均值,日最大值等。

6.3 不同大气稳定状态下冷却塔排放污染物的落地质量浓度

根据计算结果, 绘成在大气不稳定气象条件下冷却塔排放脱硫后烟气造成的地面污染物质量浓度曲线, 如某电厂在不稳定气象条件下的 SO2落地质量浓度分布如图 4 所示。

6.4 与烟囱排放的比较

为了明显地看出冷却塔排放的效果, 可比较在不同稳定度气象条件下, 一定高度的烟囱和冷却塔排放效果的落地质量浓度(见图 5)。分析表明, 静风或小风气象条件下, 烟囱排放脱硫后烟气造成的落地二氧化硫质量浓度比烟塔合一略高, 出现的下风向距离也略短, 这主要是在静风或小风气象条件下, 冷却塔的抬升比烟囱略好所引起。出现最大落地质量浓度后, 2 种方式最终造成的落地二氧化硫质量浓度几乎完全相同, 并迅速减少。

7 结语

(1) 可利用德国 VDI 3784 标准的 S/P 模式计算冷却塔烟羽抬升高度和扩散, 以及德国 2000 年扩散模式(VDI3945) 计算冷却塔排放污染物落地质量浓度, 但相应的参数要进行修正, 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2)可用烟囱排放烟羽抬升的 VDI 3782 标准计算烟囱抬升高度和污染物落地质量浓度, 与冷却塔排放进行对比分析。

秋季环境影响范文第3篇

【关键词】林业工作;杨树大苗造林;成活率;大苗选苗;大苗移植

前言

杨树广泛分布于我国大部分省区,是各地最为常见的阔叶树种,杨树具有耐贫瘠、耐干旱、耐低温、抗病性好、抗逆转性强等综合优势,是林业各项工程经常选用的树种,得以在城市绿化、人工林营造、生态林设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杨树在幼苗阶段经常受到外界和环境的影响,病害、虫害、鼠害、低温、干旱、外力损伤等侵扰会降低杨树的生长速度,影响杨树的成材质量,进过林业工作多年的努力和积累,我们找到了杨树大苗造林这一技术,帮助杨树迅速成林、有效抵御各种外界和环境影响,对提高杨树的生态价值、环境价值和审美功能有着保障的作用。杨树大苗造林是一个综合性的技术问题,包含选苗、移植、养护等关键技术;同时杨树大苗造林又是一个阶段性管理问题,包含整地阶段、移植阶段和抚育阶段中各项林业具体工作的管理,因此,需要提高对杨树大苗造林工作的重视。在基层的林业工作中用要提高杨树大苗造林成活率应该基于基层营造杨树大苗林实际工作的基本情况,对杨树大苗造林的主要环节进行科学划分,以便突出技术应用和技术管理的要点,形成可以指导杨树大苗造林工作的技术体系,提升基层的杨树大苗造林成活率,为提升林业工作整体的技术水平,实现林业的振兴做好技术上和管理上的储备。

1杨树大苗造林树种选择的技术要点

杨树大苗造林树种选择应该以“适地适树”为准则,选用当地生长形势好,速生丰产的杨树品种为最佳。当造林地具有高寒、贫瘠和盐碱等特点时,应该结合杨树品种的优势选择美又青、双阳快等优质的速生品种为造林树种。

2杨树大苗造林时机选择的技术要点

杨树大苗造林在我国一般分为春季和秋季两个时机,秋季进行植杨树大苗造林,因为水分蒸发快和根系生长慢等原因,会有枯梢现象发生,严重则会影响成活率,因此,一般选择春季栽杨树大苗为最佳时机。春季栽植杨树大苗应该掌握温度的变化,造林过早土层尚未化冻,也容易出现冻害的侵害;造林过晚苗木已经萌发,容易形成水分损失而降低成活率。

3杨树大苗树穴开挖的技术要点

杨树大苗树穴开挖应根据“秋挖坑、春栽树”的原则,发挥秋挖坑的高地温优势,促使杨树大苗新根的快速生成,有利于杨树大苗的缓苗和生长。种植杨树大苗的树穴规格一般控制在80cmX80cmX80cm范围以上,可以在坑中填充地表土和有机肥以增加土壤的肥力。

4杨树大苗苗龄的选择要点

根据经验,杨树在生长过程中枝条和根系之间由于个体发育的时间而表现出来不同的生理形态、组织结构和代谢特点上的差异性。在杨树大苗栽植时苗龄越大根部愈伤组织恢夏能力越差,苗龄大、树干粗、枝条多、水分需要也就多,而根部吸水性小,满足不了地上部分用水,造成苗木死亡。要是从管护的角度看,苗龄过小不利于管护,易受人、畜损害,一般来讲2~3年生的杨树大苗,木质化高的大苗成活率较高。

5杨树大苗移植的技术要点

首先,需要在杨树大苗造林前进行必要修剪,在确保杨树外形的基础上,减少大苗侧枝的蒸发效应。一般将杨树大苗剪成园锥形,主梢不宜过短,保留5~6个侧枝,防止在修剪过程中因主侧枝互相摩擦,而产生对苗木表皮的损伤和擦破。其次,对大苗造林树穴进行整理,树穴坑深应该适宜,要保证杨树大苗主侧根的完整性,造林树穴的深最后以40~50cm为宜,以便杨树大苗达到缓苗快、生根早、成活率高的效果。最后,根据种植的地域和时机,应该在杨树大苗移植后立刻浇水,以25KG/株的水量灌溉,在干旱地区可以扩大为30KG,条件的地区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对杨树大苗进行二次浇水,以便大苗更快地适应新移植地域的特点。

6杨树大苗移植后抚育阶段的技术要点

移植后的抚育工作对于杨树大苗成活率的提高也非常重要,对于杨树这一树种来说水分保持是抚育阶段技术的中心。抚育工作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在大苗移植后立刻开展对苗木的灌溉,平衡杨树大苗树体内的水分,以利杨树大苗迅速缓苗,达到适应新的生长环境的效果;在大苗生根、萌蘖的旺盛期同样需要加大大苗的灌溉力度,以满足杨树大苗在生根、抽枝、发叶的过程中对水分的需求。抚育工作在大苗移植后还应做好树苗的扶正工作,采用及时的培土、支护和踩实的办法固定大苗,使其竖直向上生长。对于特殊地区抚育工作可以采用涂白的手段,达到既减少水分的损失,又防止病虫害对杨树大苗的侵害等综合效果。

7 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基层的杨树大苗造林工作经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杨树大苗造林的复杂性和困难性,要提高杨树大苗造林成活率必须在树种、时机和苗龄选择上,在造林树穴开挖上,在杨树大苗种植上,在杨树大苗种植后的抚育上加强技术应用和技术管理,使之科学化、规范化、体系化,借用系统的力量、发挥技术的优势,实现杨树大苗造林工作质量真正的保障。诚然,影响杨树大苗造林成活率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只是通过技术这一常见的角度作为突破,进行了相关研讨,如此的研究难免会造成偏颇或缺憾,希望同仁以本文为鉴,抓住杨树大苗造林工作的中心环节,利用系统性和普遍联系的观点寻找适合自身工作的方法和措施,提高杨树大苗造林工作中科技和管理的含量,以利林业向更广范围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芳平,闫庆军.植树造林常用的几种技术方法[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0(11)

[2]王彦,荀守华,乔玉玲.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几项技术措施[J].农业知识.2002(05)

[3]阎贵仁,温宇光,李希有,卞大明,李如秋,杨本庭.栽植杨树大苗两种修剪侧枝方法的对比实验[J].吉林林业科技.1993(02)

秋季环境影响范文第4篇

宾县地处黑龙江省的中南部,哈尔滨市的东郊,处在松花江南岸,素有“五山半水四分半田”之称,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

气温的地理变化受地形影响,气温差异很大。中部、西部是气温较高地带。北部沿江,受水面影响气温较中部低,昼夜温差小。南部沿山,湿度大,气温与沿江相似。东南和南部山区,气温最低由于逆温的影响,山半腰较其上中温和。洪山地区最特殊,气温变化与大兴安岭相似。

宾县本站处在45°47′N、127°27′E,拔海高度192.2m。我们以本站为中心选择了三个林区,松林林场处于宾县的SW,距本站45km左右,处在45°45′N、127°34′E,拔海高度376m;洪山林场处在宾县的SE角,距本站68km左右,处在45°52′N、128°06′E,拔海高度263m;青阳花乐山处于宾县SE,距本站65km左右,处在45°50′N、128°14′E,拔海高度310m;松林在我县第一积温与第二积温的过渡带,洪山为我县的第三季温带,青阳处在二、三积温带附近,选择这三个站点对我县来讲都比较具有代表性。

二、代表树种作物

经过对当地林业人员调查,青阳林场树种主要以榆树、云杉为主,另外有野山参、刺五加、五味子和刺老芽等中药材和山野菜的种植和加工。洪山林场主要以樟子松、落叶松为主,另外有一些云杉和杨树等、还有一些山产品。松林林场主要以柏、桦、杨树为主。

三个林场农作物也是玉米、大豆,有少部分水稻。另外种一些杂粮也较多(基本以豆类为主),常年的播种期基本在5月初,今年因特殊的春季低温这三个林区的播期与宾县一样拖后近半个月左右。

三、春季播期的气象情况(图1、图2)

本次主要选择终霜期即将结束的日期,今年从5月10~31日的温度情况对比。

1.气温

四个观测站从温度看,宾县平均温度为17.7℃最高;洪山次之平均温度为17.4℃;再次为松林和青阳平均温度均为17.0℃。

2.地面最低温度

地面最低温度在作物的播种期最能代表作物能否播种的的临界值,在我县一般大田作物的最低气温临近值为-3.0℃左右。宾县最低地温最高为9.6℃,其次青阳为8.2℃,再次是松林7.3℃,最低的是洪山为5.2℃。

3.终霜期

本站终霜在5月9日;松林为10日;洪山12日;青阳11日。

4.≥10℃日期

宾县稳定通过10℃日期在12日,其他三个站点均在13日。

四、秋季收获期气象情况(图3、图4)

本次主要选择初霜即将到来的时段,选择2011年9月17~10月6日这个阶段来对比。

1.气温

仍以宾县为最高11.0℃,依次为洪山、青阳、松林。

2.地面最低

松林林场因为在9月25~10月6日由于最低地温表损坏,所读的数据与实际差异太大,此段数据为缺测,有效数据只有8天。所以对比时只有宾县、青阳、洪山。三个站点中以洪山最低位-2.6℃;青阳次之为1.3℃,宾县最高为3.0℃。

3.初霜期

宾县在10月1日;其他三个站点均在9月22日。

4.≥10℃日期

终止日宾县为9月30日;松林在9月19日;洪山、青阳均为9月21日。

五、总结分析

由于2011年春季的气候条件特别特殊,所以今年全县的播期普遍比常年偏晚10天左右,从这四个站点的对比情况看,无论春季还是秋季平均气温以宾县为最高,依次是洪山、青阳、松林,通过整个资料分析这主要是由于海拔高度所影响的。最低地温以宾县最高依次为青阳、松林、洪山,分析可知这不但受海拔影响,还受所处的地理环境影响,洪山之所以最低地温低,是因为洪山的拔海高度虽然比其他两地低,但其所处的是盆地地势,所以洪山的气候特点特别特殊,在宾县把它归到宾县较少的第三积温带里。

1.霜期

1.1终霜期:其他三站点均比本站晚2天左右

1.2初霜期:本站为1/10,其他三站点均在22/9,比本站早9天左右。

1.3无霜期:本站无霜期从9/5~30/9为143天;其他站点11/5~21/9,无霜期132天。比宾县少11天左右。

2.积温

宾县≥10℃从12/5~30/9累计温度达2889.5℃(即2890℃),那么其他三个站点的≥10℃日期松林从13/5~19/9;青阳、洪山从12/5~21/9,比我站少10~12天,这十几天中整个≥10℃积温至少要少200℃左右,甚至更多,由此可以根据我站相关的积温情况,就可以大致推出山区的积温大约在2638℃左右。

3.播期

从播种情况看,今年虽然春季的气温持续偏低,使整个播期推后半个月左右,但宾县周边区域的播期基本在5月中旬大部分已播完,只有水稻持续到月末。这三个山区站点经我们实地踏查了解,玉米大致在5月20~25才播完,比县里至少晚5~7天左右,大豆有的在5月末有的6月初才播比宾县至少晚10天以上,水稻在6月15日还在插秧,比县内晚15天左右。

六、结语

通过这次的对比观测分析可得出:

1.宾县本站的气温确实比山区的气温高很多,这主要的原因是各站点的拔海高度所决定的,宾县的海拔最低,因此相对应的气温也偏高,另外还受站点的地理环境影响,洪山就是这个例子,它的海拔高度比其他两站点都低,但它的地面最低要比其他两个站点低很多,这就是它的山地盆地效应。

2.作物生长季内的整体积温各山区要比宾县的平原地区低至少150~200℃左右,除了≥10℃积温日数比山区多十多天以外,在整个生育期内,每天的平均气温也比其他三个山区站点要高。

3.终霜期比宾县略晚一天属正常,初霜期比县里早9天,整个无霜期要比宾县少10天左右。

4.播种期各站点均比县内推后5~7天左右。

5.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山区适合种植中、早熟类的作物,若想要种晚熟的作物,应提前做好棚栽育苗工作。

秋季环境影响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钉螺;滋生

中图分类号 R184.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232-02

三峡库区为血吸虫病的非流行区,其主要原因是水流湍急,河谷地区多为沙石滩地,没有中间宿主钉螺滋生[1]。三峡大坝建成后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人工湖,改变了三峡水流湍急的自然状态,虽然目前三峡库区尚未发现钉螺,但三峡水库修建后会否引起库区钉螺滋生而导致血吸虫病流行引起了诸多关注[2-7]。笔者所在课题组选择库区典型区县,对其生境现状进行了初步调查,并与钉螺适宜生境对比分析,以期为三峡库区重庆段钉螺滋生及血吸虫病流行的潜在风险研究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气候情况调查

在三峡库区(重庆段)选择典型区县,即万州区和开县(万州区位于长江干流、开县地处长江支流)作为调查点。向当地气象部门收集其月均温度、湿度、降雨量、每月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等数据。

1.2 植被调查

选取重庆市万州区、开县的长江干流、支流的沿江滩地、山地作为试验点,采用面上调查和定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2012年9月调查各试验点的植被生长状况、植物种类、植被的覆盖度等情况。

1.3 抑螺防病林调查

在万州区、开县设置试验点抽样调查抑螺防病林样地,在每个样地中,随机抽样选取乔木大样方,实测林木胸径、树高、冠幅和枝下高。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候情况

三峡库区(万州、开县)年均气温分别为18.2、18.7 ℃,平均最低气温分别为14.7、15.6 ℃,平均最高气温分别为22.5、22.8 ℃。1月最低气温分别为5.4、5.1 ℃,年降雨量分别为1 165.8、1 390.9 mm,降雨时间分别为135、140 d。

2.2 植被调查

共选择28个点进行植被调查,其中万州区15个,开县13个,每个点调查面积100 m2,在长江沿岸及主要支流的滩地、山地调查2 800 m2,共发现草本植物30余种。各个调查点的优势植被有所不同,优势植被主要有飞蓬、狗尾草、苍耳、空心莲子草、金盏银盘等,发现钉螺喜欢食用的植物白茅、莎草(表1)。

2.3 抑螺防病林植物调查

在长江沿岸及主要支流的滩地、山地调查抑螺防病林5 200 m2,发现抑螺防病林组成树种有杨柳、桑树、巨桉、杨树等,其中杨柳、巨桉的生长状况较好(表2)。

3 结论与讨论

三峡库区位于东经106°~111°,北纬28°50′~32°,位于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的范围内,处在湖北汉江平原和四川成都平原两大血吸虫病流行区之间。目前,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年均气温≥14 ℃,年降雨量大于750 mm,三峡库区的年均气温≥16 ℃,年降雨量大于1 000 mm,该地区气温、雨量等气候条件与血吸虫病流行区相似[8]。

三峡大坝建成后库区的生态环境将会发生一定的改变,气温冬春将升高0.3~1.0 ℃,春秋季节将降低0.9~1.2 ℃,年降雨量将增加3 mm[9],库区的气候条件将有利于血吸虫中间寄主钉螺的滋生,表明三峡库区的气候条件适合钉螺滋生。

此次调查发现三峡库区存在适合钉螺滋生的壤土和黏土,存在适合钉螺取食的食物[10],主要有白茅、莎草,三峡库区存在着钉螺滋生及血吸虫病流行的潜在风险。

此次调查发现的抑螺防病林组成树种有杨柳、桑树、巨桉、杨树等,其中巨桉、杨柳的生长状况较好。巨桉、桑树构建的抑螺防病林不仅可以起到抑螺防病的效果,还能给林农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国内已有相关报道[11],可在三峡库区加以推广。

有研究表明三峡建坝后,库区内水面增大,流速减缓,泥沙淤积量增加,库区淤积区将出现冲积洲及滩地,将非常适合钉螺的生存和繁殖,很可能会导致钉螺的滋生及扩散[12]。王汝波等[13]在重庆市的万州区、江津区开展钉螺生态学实验,发现在灌溉沟渠、淤积洲滩环境下,钉螺可以生存繁殖,一旦有钉螺输入[14],就有可能在以上环境中滋生。因此,这些环境可能成为钉螺可疑滋生的生态环境,应作为监测的重点。

4 参考文献

[1] 辜学广,赵文贤,许发森.三峡工程对血吸虫病流行影响的研究[C]//中国科学院.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论文.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858-867.

[2] 吴成果,杨小伶,罗兴建,等.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环境对钉螺孳生的影响[J].热带医学杂志,2008,8(11):1166-1168,1171.

[3] 魏凤华,王汝波,徐兴建,等.血吸虫病和钉螺输入三蛱库区的途径与方式调查[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4,16(2):118-121.

[4] 余凤苹,望开宇,崔雪峰,等.2007年宜昌市三峡库区血吸虫病监测[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9,21(2):101-106.

[5] 肖邦忠,廖文芳,季恒清,等.三峡库区钉螺生长繁殖模拟实验[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4,16(1):65-66.

[6] 魏凤华,王汝波,徐兴建,等.三峡建坝后血吸虫病传播危险因素研究Ⅰ库区生态环境变化对钉螺孳生可能性研究[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7,19(2):8l-85.

[7] 王汝波,郑江.三峡水利工程与中国血吸虫病的流行[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3,15(1):71-74.

[8] 徐裕华.三峡工程对库周气候的影响[C]//中国科学院.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l987:665-682.

[9] 吴晓华,徐兴建,肖邦忠,等.三峡建坝后血吸虫病传播危险因素研究,Ⅱ库区社会经济因素变化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7,19(2):81-86.

[10] 周晓农.实用钉螺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69-72.

[11] 刘广福,李昆,张春华.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抑螺防病林的抑螺效果及生态经济效益[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1,23(4):386-389.

[12] 杨士琦,高阳华,杨勇,等.基于GIS和RS的三峡库区重庆段钉螺可疑孳生环境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1):1290-1293.

秋季环境影响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疆;气候变化;水资源;影响

新疆位于欧亚大陆中部、我国的西北部,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6,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区。新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而炎热。新疆地区降水量较小,且降水主要集中在几大山区,内陆河径流有限,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紧缺的地区,资源性缺水非常突出。在这里有水则绿洲,无水则荒漠,水资源已成为新疆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新疆气候特点及近年演变趋势

(一)新疆气候特点

新疆地处中纬度西风带,气候受温带天气系统和北冰洋系统以及副热带天气系统的影响,加之位于欧亚大陆腹部、远离海洋和高山怀抱,从而在特定的地理位置与特殊地貌条件以及大气环流和太阳辐射的共同作用下,新疆形成了以光热资源丰富、气温年较差与日较差大,降水稀少,时空分配不匀,蒸发强烈、相对温度低,风大沙多为基本特点的典型干旱大陆性气候,同时分为南北疆不同的气候区,并且各自具有悬殊的盆地气候和山地气候,这些不同的气候特征与类型影响和制约着水资源的形成、分布和区域性特征。

(二)新疆气候未来演变趋势

1.温度变化趋势

据IPCC和《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研究成果,近百年来中国新疆气候的从暖干向暖湿变化的趋势明显,尤其最近50年,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引发了水资源紧缺、水土流失、冰川萎缩、河川断流等一系列水资源坏境恶化问题。未来50年,新疆地区气候有继续变暖的趋势,降水量虽可能有所增加,但气候变暖会导致蒸发量明显增加,其结果是水资源总量减少,需求增加,供需矛盾加剧。新疆地域辽阔,山脉与盆地相间的地貌格局,构成了内陆盆地各自独立的循环系统。以区域循环为主,南北疆表现出变暖程度不完全一致的特点。

2.水汽资源输送的分布及变化

由于新疆地形的原因对流层中层水汽输送量最大,低层和高层水汽输送量相当,低层的为水汽净输出,中、高层为水汽净输入。近40年来,春、夏、秋季北边界水汽输入和东边界水汽输出均于1976年发生了年代际减弱,春、夏、秋季对层流总流入和总流出量均呈显著减少趋势,总流入和总流出量变化率很接近,导致净收入量无明显变化趋势。冬季对流层总流入、总流出量和净收入量均无明显变化趋势。

3.降水的变化趋势

由于以上因素的影响,新疆降水变化较为复杂,全疆降水年均值序列呈波动变化,根据新疆各区域的降水资料统计的结果,从中可以分析出新疆近50年降雨的变化趋势。资料统计中表示新疆年降水均表现为明显的增长趋势,并且在不同的区域,降水增长的趋势也不同。新疆降水量分布极不均匀,北疆降水明显大于南疆和东疆,北疆平均降水深大约是南疆的2倍,北疆平均降水深大约是东疆的3倍。降水增量北疆最大,东疆最少。

二、气候变化对新疆水资源的可能影响

(一)冰川水资源的变化

新疆地区冰川的面积约占中国冰川总储量的46.84%,是中国冰川规模最大和储存量最多的地区。冰川对气候变化反映十分敏感,气候变化对新疆水资源的最大影响是对河流上源冰川储存量的影响,进而影响河流径流量。IPCC报告显示,新疆是过去100年来温度上升明显的地区之一,自20世纪以来新疆大多数冰川呈现出明显的退缩状态,而且最近这30年出现了强烈的加速趋势。由于温度的升高和降水的变化,新疆冰川强烈亏损,冰川径流增大,在短期内有助于绿洲进一步扩展和经济建设进一步发展。但其负面影响的结果也必须重视,其最大的负面结果是随着冰川径流的增大,冰川洪水灾害的频率增大。

(二)新疆内陆河径流的变化

新疆全区有大小河流570多条,另有山泉沟272处,河流中除额尔齐斯河流入北冰洋水系,奇普恰普河流入印度洋水系外,其余河流均为内陆河。

(三)气候变化对蒸散发的影响新疆深居中纬度

欧亚大陆腹地,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表现尤为突出的是天山山脉横亘中间,将新疆分成了气候差异非常显著的天山山区、南疆和北疆3大区域。天山山区属冷凉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北疆为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而南疆为典型的暖温带极端干旱气候区,新疆各区域明显的气候差异,必将对潜在蒸散发量的变化产生深刻的影响。

(四)气候变化对生态的影响

近几十年以来,新疆生态演变的基本趋势是:绿洲与沙漠同时扩大,而处于两者之间的交错带缩小,生态环境总体上向劣化方向发展。几十年来天然绿洲面积与人工绿洲面积增加了1.06万km2,增加了10%,绿洲总面积的净变化,只有北疆呈明显增长趋势,疏勒河基本持平,其它区域人工绿洲的面积扩张不足以取代天然绿洲的面积退化,绿洲总体规模呈萎缩状态。从近50年新疆的气候变化来看,由于新疆各地的降水都有明显的增加,所以,不能说沙漠扩大和交错带缩小是气候因素起主导作用,而应该是以人类活动为主导。特别是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不合理,导致水资源时空分布发生变化,自然植物被严重的破坏。新疆境内的湖泊是以流域为单元的水分循环的重要环节,它对人类活动的干扰最敏感,它是流域水量平衡的综合体现。内陆封闭湖泊是气候变化和波动的最敏感的指示器,并且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影响,对合理开发、利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湖泊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语

从近几十年新疆的年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和降水量等几种主要气候要素变化状况来看,各区域变化趋势基本相同,由于气温、日照时数和降水量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新疆区域的冰川面积呈退缩趋势,径流量呈增大的趋势及蒸发量呈增多的趋势,并且气候影响的极端天气频率也增加增强,从而影响了新疆的生态系统。但是各种因素分别对新疆水资源影响的程度大小,以及如何更合理地表征新疆地区气候变化的事实,进而为研究气候变化对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的影响提供依据,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胡汝骥,樊自立,王亚俊,等.近50a新疆气候变化对环境影响评估[J].干旱区地理,2011.6,24(2):97-102.

[2] 刘波,冯锦明,马柱国,魏荣庆.1960~2005年新疆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9.7,14(4):414-426.

[3] 何清,袁玉江,魏文寿等.新疆地表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初探[J].中国漠,2013.9,23(5):493-496.

[4] 赵燕宁,时兴合,秦宁生等.青海南部地区40多年来气候变化的特征分析[J].中沙漠,2014.7,25(4):529-534.

[5] 李珍,姜逢清.1961-2004年新疆气候突变分析[J].冰川冻土,2012.6,29(3):351-359

秋季环境影响范文第7篇

温州市服装行业商会一工作人员介绍,从2007年年底开始,因受到世界经济环境的影响,温州服装企业出口额急剧减少,2008年已过半,出口还是负增长。“许多大企业原先自己忙不过来,包给一些小作坊的业务,现在也收回自己做了,直接令许多小作坊小工厂停产,有的被迫卖掉设备转行。” 不仅如此,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也是导致小作坊、小企业面临停产和倒闭的关键因素。

温州小作坊倒闭直接影响到重庆朝天门的商贩,半年内货运客户减少了1/3 。向前拿出自己的业务记录本,上面记录着每天发货的情况。记者看到,去年11月时,从温州发往重庆的货物,每天都有7~8包,每包有700件左右的服装。向前说,这些客户住在温州,每天都到批发市场附近的小作坊进货,然后再发回朝天门的店里。“那时常年在温州进货的重庆客户有三十多个,但今年以来,陆续走了十多人了。”向前说,今年年初至今,发到重庆的货有时3天才有几包,而且量都不大。

在重庆朝天门大正商场做了7年服装批发生意的熊德明已经准备将店面转让。他在大正商场的门面是自己和老婆开的,老婆在重庆,自己在温州发货回去。“今年以来生意一直都不好,我们已经打算转让门面了。”他过去在温州龙湾开发区、火车站批发商场附近的小作坊直接进货,但从去年开始,小作坊开始出现停产,他只有重新找货源,而接触了几家中型企业,都因为其进货量太少而被抬高进价。“不仅是我,今年重庆的好多批发商都因为亏损回老家了,这里的作坊停产对我们影响很大。”

与这些连连叫苦的批发商相比,同是在朝天门大正商场做服装批发的黄诗芬就比较乐观。黄在朝天门,冬天到常熟去拿羽绒服,而夏天则在温州批发内衣睡衣等。“虽然今年生意比往年都差,但是我的门面经营还是没有多大问题。”黄说,自己做批发已有十几年,之所以别人都觉得经营越来越艰难,而她却觉得问题不算大,主要是因为她对于货源的寻找和维护比别人付出得多,而且根据市场变化来经营。

秋季环境影响范文第8篇

关键词:混凝土;拉应力;裂缝控制;公路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工程施工中的混凝土越来越多,施工中的裂缝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产生的裂缝对桥梁的耐久性、安全性、美观性都构成了威胁。我们在工程施工中要减少裂缝的出现。公路工程施工中裂缝产生的原因是混凝土所承受的拉应力大于本身的抗拉强度。所以,施工中应减弱混凝土的拉应力和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抗拉强度主要取决于混凝土强度等级及组成材料,要保证抗拉强度关键在于原材料的优选和配合比的优化,减小拉应力主要通过减弱温度应力和沉缩应力控制。

1拉应力出现的原因

拉应力出现主要有以下2个原因:①混凝土的表层因为自身的收缩产生的拉应力;②由于混凝土的浇筑施工和外部自然环境温度高低起伏变化大而引起的,混凝土在初凝时内部温度高于外部,此时混凝土的外部受到很大的拉应力。

2造成混凝土温度裂缝的过程

混凝土裂缝的出现分为3个阶段:①前期阶段。在浇筑混凝土时,水化热使混凝土浇筑后4d混凝土的温度加快提升,内外温度温差很大,形成力变,超过混凝土弯拉强度就会引起裂缝。②中期阶段。在混凝土水化热降温阶段,当温度达到最高峰时就会渐渐降低,水化热结束时结构物的温度接近外部环境温度。此时,结构物就会引起力变,超过混凝土抗弯拉强度引发裂缝。③后期阶段。裂缝是因混凝土接近外部周围环境因素之后保持相对平衡而产生的,如果在外部环境影响下温度升高时,则混凝土本身也会产生裂缝。

3混凝土温度裂缝的控制

减少温度裂缝,主要就是控制混凝土的拉应力,而拉应力的控制就是控制温差,主要有以下几种施工常用的方法:①选择正确温控方法。在浇筑混凝土时采用温度计和传感器,选择测温条件,及时调整养护条件。温度的变化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温湿度和散热表面、初凝时间和外界环境等的影响较大。为了阻止混凝土温度下降过快,避免内外部环境温度变化过大,夏天可以采用滴灌养护,秋冬天可以用土工布覆盖洒水养护,这些方法对混凝土温度环境的改变很有效果,在工程实际施工中十分奏效。选择级配正确的砂石料才能配出良好的混凝土配合比,必须严格控制砂石料的质量来降低水灰比,可在混凝土中掺加新材料来减少水泥用量、水蒸气的散发,从而保证混凝土的温度不会升得太高,还可以减小混凝土所受的拉应力。选择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在浇筑混凝土施工时结构物的钢筋是很好的导体,易造成温度差。为了阻止裂缝的出现,施工结束后,在混凝土初凝前的处理是很重要的,这可以把前期阶段产生的裂缝减至最少。同时也要加强早起养护,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选择混凝土入模的最佳时机,混凝土浇筑最好选在春秋季施工,从而降低入模温度。在夏季施工浇筑时,应保证入模温度,避免暴晒,在配制混凝土过程中对砂石料洒水降温。

4收缩裂缝产生的原因和控制方法

在施工中,混凝土沉缩裂缝的产生较多,出现的主要原因有振捣不密实、沉实不足、表面浮浆过多、级配原材料下沉等。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没有及时抹面,特别是没有进行混凝土初凝前的二次抹面,而表面覆盖养护又不及时,经过风吹日晒,表面水分挥散快,产生干缩,导致早期混凝土产生裂缝。在常规施工中,常使用缓凝剂来推迟混凝土的终凝和初凝时间,充分发挥了缓凝剂的长处,增加了收面次数,减少了表面裂缝,重点是混凝土初凝前的二次收面。

参考文献

[1]梁增伟.试论建筑裂缝预防及防治措施[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