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徐悲鸿的马

徐悲鸿的马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徐悲鸿的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徐悲鸿的马范文第1篇

作为艺术家,58岁的短暂人生,令世人惋惜。但是,徐悲鸿先生短短的一生,却给我们留下了一批不朽的名作,留下了他内涵丰富的美术教育思想。徐悲鸿i出身农村,家境十分贫寒。父亲是个乡村塾师,擅长丹青。悲鸿先生四岁开始在家塾中读书,九岁随父学画,十岁开始做父亲的助手。随父走江湖,卖字画为生。17岁时,父亲染上重病,徐悲鸿辗转上海等地,卖画挣钱维持家庭生计。19岁时父亲去世,家境愈加贫困。不过在生活的压力下,他没有屈服,而是更坚定地追求艺术。通过自己努力,先后赴日本、法国、德国留学,经过不懈的奋斗,终于在艺术上取得成功。

作为近代中国艺坛巨匠,徐悲鸿先生在艺术上“学贯中西”,其成就之高,在近代画家中也是不多见的。他不仅精于素描、油画,对中国传统艺术――国画、书法、诗文、篆刻,也都达到极高水平。他的素描造型洗练、准确,在近代画家中难得出其右者;他的油画不管风景还是人物,都能体现民族情怀,融东方审美于其中;他的国画取材博大,人物、花鸟、走兽、山水无不自成家法;尤其是他的马,其奔腾不羁的潇洒之态,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的书法既浑厚朴茂,又灵动飘逸。在艺术创作态度上,他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坚持“艺为人生”,艺术为社会服务、为大众服务的立场,这也体现出他作为杰出艺术家以“天下之心为心”的仁人志士情怀。

徐悲鸿先生还有一个很可敬的身份,他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在民族危难的岁月,他以画笔为武器,创作了《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壮士》等充满民族英雄主义精神的不朽名作,鼓舞中国人民坚持抗战。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期间。此时,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徐悲鸿的马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A-0048-01

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要敏锐地发现隐藏在课文中的关键点,带领学生深入体会文本的情感,领略课文的独特魅力。下面笔者以《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为例说明。

一、承上启下的关键词

【原设计】

师:他为什么会励志学画呢?轻声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边读边体会。

(出示重点句,体会外国学生的歧视与偏见,并交流;师简单介绍当时的国情。)

师:想象外国学生说话的神情、动作,齐读这句话。

【现设计】

师:他为什么会励志学画呢?轻声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边读边体会。

师:文中有一个词就回答了这个问题。联系上下文理解“嫉妒”。

(出示:“徐先生……也成不了才!”师简介当时的国情。)

师:徐悲鸿被激怒了,他怎么想的?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出示:“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师:对比读第二和第三自然段,体会徐悲鸿的骨气。

【教学分析】

现在的设计利用“嫉妒”引入第一部分课文,将第一自然段中徐悲鸿拜名师刻苦学画的内容与第二自然段外国学生嘲讽的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既避免了串讲课文,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既落实了理解词语的目标,又体会了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真正原因。

二、提纲挈领的关键句子

【原设计】

师:徐悲鸿用哪些“事实”让外国学生重新认识了中国人?默读第四到第六自然段,可以找一找、画一画,同桌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重点句:“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师:抓住“更加”“不知疲倦”“日夜”等词体会他的勤奋刻苦。

师:以前的徐悲鸿学画时刻苦努力,而今天的徐悲鸿为什么要更加奋发努力?

生:“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师: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他为什么要这样潜心临摹?

生:徐悲鸿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让外国人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师:再次齐读这句话,感受徐悲鸿为中国人争气而刻苦努力的精神。

师: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他只租了一间小阁楼,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为的是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与徐悲鸿的生活进行对比,感受徐悲鸿生活的清苦。)

师:是什么支撑徐悲鸿宁愿过清苦的生活,也要把省下的钱购买绘画用品?

生:“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师:再一起大声读这句话。

师:同学们,为了让外国学生重新认识真正的中国人,徐悲鸿不知疲倦,奋发努力。节假日潜心临摹大师的作品,为了绘画宁愿生活清苦。他用这些事实让外国人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中国人?

(板书:有骨气、有毅力、不怕苦……)

师:正如他的一句名言所说,做人一定要有骨气。(生齐读)

【现设计】

师:徐悲鸿用哪些“事实”让外国学生重新认识了中国人?默读第四到第六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同桌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出示:“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勇往直前。”)

师:为什么说徐悲鸿像一匹骏马呢?你能想起哪些形容马的词语?(一马当先、马不停蹄、龙马精神、马到成功……)

师:边读边想象他不知疲倦日夜努力的情景。

(出示提示:白天,他 ;晚上,他 ;节假日,他 ;天热时, 天冷了, )

师:文中还有哪两个事例,(潜心临摹 生活清苦)谁来读一读?

(补充徐悲鸿刻苦学画的资料,出示《骏马图》。)

师:这不正是徐悲鸿的写照吗?

师:将这三段话连起来读。徐悲鸿为什么要如此奋发努力?

生:徐悲鸿“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完成自己的志向。(出示这句话,生齐读。)

【教学分析】

“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是第二部分的总领句,与后两个自然段是总分关系。笔者在设计教学时,抓住其中的重点词,引导学生体会徐悲鸿的精神。在这部分,抓住总起句也就抓住了深入解读课文的关键。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这句话进行多角度的研读。

徐悲鸿的马范文第3篇

这幅画的作者是徐悲鸿,他笔的马是“一洗万里凡古空,独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志,而这幅轰动世界的《奔马》就是徐悲鸿作品中最杰出的一幅。

《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期间,此时,敌我处于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太平洋战争发动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发动,企图打通南北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军占领,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这匹奔驰的骏马昂首扬尾,四蹄腾空,自由奔放,既使人感受到他的高贵,又使人感受到它那风一般的速度。

这匹骏马四肢强健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鼻孔大张,喘着粗气,似乎要冲破画面,呼啸而过,它那风驰电掣的速度和不可一世的精神是其它马无与伦比的。

这幅《奔马》是徐悲鸿看到国难当头时画的,仿佛他就是这匹骏马,呼啸着要把日本鬼子赶回东洋老家去,这幅奔马图就充分的表现了徐悲鸿的爱国气质。

徐悲鸿的马范文第4篇

我们要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爱国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爱国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而有些人总是把爱国挂在口上,动不动就说。有些人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的。

我们就先来说第一类人,不买索尼,不吃西餐,吃用全是国货。向朋友们炫耀:“睢,我多爱国!”这只是形式上的爱国,我们真正要做的是用自己的智慧,知识来报效祖国,为国争光!

再来说第二类人。徐悲鸿是我国著名的画家。他的画,尤其是他的马,在全世界都很有名。徐悲鸿年轻的时候曾在法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绘画。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在外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常受到外国人的轻视和侮辱。就在徐悲鸿考进巴黎立高等美术学院时,有一位富有的外国学生嘲笑他说:“你们中国人愚昧无知,生来就是当亡国奴的料。即使是把你们送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什么大器。”徐悲鸿听了这话,非常气愤。他用炯炯的目光狠狠地盯着这位外国学生,毫不示弱地说:“先生,你不是说我们中国人不行吗?那好,现在我代表中国,你代表法国,我们比试比试,等到学期结束时,看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才!”从此以后,徐悲鸿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绘画,为国争光!一年以后,徐悲鸿的画受到了法国有名的艺术家拉蒙先生的好评。在立高等美术学院的几次比赛或考试中,都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不久,徐悲鸿又在巴黎展出了自己的油画,轰动了整个法国的美术界。就连曾经嘲笑过他的那个外国学生也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

这才是徐悲鸿爱国的见证,我们虽然不能全都跑到法国去学画,但是我们要学的是他的爱国心!我们要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徐悲鸿的马范文第5篇

遗憾的是,徐悲鸿这四幅美人图,在当今出版的有关徐悲鸿的画集及传记中,均只有文字记载而不见有图片收录。

笔者十多年前于黄志坚先生家中得以获观其中两张,先生去逝后,不知其下落,所幸当年蒙先生允为拍摄,得留一画痕。

黄志坚先生旧藏徐悲鸿的美人图为明信片,一日《凝香图》,呈椭圆形,编号为“三色版第十二号”,一日《纳凉图》,为条幅形,右下角署“江南悲鸿”四字,编号为“三色版第十三号”,标题与编号之间均注有“徐悲鸿笔,上海棋盘街审美书馆印行”字样。

这两幅画的发现对徐悲鸿的研究无疑是重要的。

徐悲鸿1930年发表在《良友》的《悲鸿自述》中,提及了高奇峰嘱画四张美人图,但并没有清楚说明是在哪一年。而被人所忽略的是,徐悲鸿《自述》中以年龄记事,根据当时中国的传统习惯,年龄都以虚岁计算。大概正因如此,所有关于徐悲鸿的年谱、传记以及回忆文章中,虽然都根据徐悲鸿的《自述》提及这四张美人图,但因为忽略了传统上年龄的计算习惯,因而把这四幅美人图的创作时间列入1915年甚至更后。如徐庆平编的《徐悲鸿年表》(《徐悲鸿的艺术》,香港艺术馆编制,香港市政局出版,1988年)中,虽无提及美人图,但提到了他所画的马,时间定在1915年;徐伯阳、金山合编《徐悲鸿年谱》1916年1月的记载中称:“一月下旬,生活又陷入绝境,再次将画的一匹马送审美书馆高剑父,高回信称赞说:‘虽古之韩千,无以过也。’”并得以出版。而在2月2日的记载中则曰:“农历大年除夕。应高奇峰之约,再为审美书馆画仕女四幅,要完成这些画,需时一周。”可谓言之确确。但从民国三年(1914年)一月出版的《时人画集》中,内页刊有全版“审美书馆发行环球美术邮片”广告,在《最新时装美人》系列中,作者就有徐悲鸿的名字,同时出版的还有郑曼陀。周柏生、徐咏青、丁悚、胡伯翔、但杜宇等各家共三百余种。

《时装美人图》画成后,即收入审美书馆出版物的“环球美术邮片”之列。随后在民国五年(1916)年,审美书馆又重新把此四幅画分别再印为挂屏和册页,(见陈树人译述的《新国画》再版时版权页广告)这套“时装仕女(挂屏)”,“大小数十种,均为著名画家曼陀,柏生、悲鸿诸君所绘,石版精印”,在广告中高氏以“艳丽绝伦,陈设厅事,诚最优美之装饰品也”作广告词以广为招徕。

由此,可以确定并廓清了徐悲鸿四幅美人图的创作时间应为1913年底互1914年1月初之际。同时这也廓清了徐悲鸿和高氏兄弟交往的时间。

又据徐伯阳。全止合编《徐悲鸿年谱》1915年11月项记载如下:(徐悲鸿)“给审美书馆绘春夏秋冬四幅五彩花鸟屏条,和一幅水墨钟馗像,一幅素描的观音,后者是作为样品的试笔。”这在徐悲鸿的《自述》中未有提及,对于钟馗像和观音素描,我们暂且不去研究,至于记载所说的“春夏秋冬四幅五彩花鸟屏条”,恐怕即为时装仕女四屏、因为根据美人图显示,《凝香图》所绘的正是春天的景色,而《纳凉图》便为夏天景象,至于未获见的另两图,应力绘以秋、冬为背景的仕女图。当然,这是在未有新的发现之前所作的推测。

从徐悲鸿的美人图中,我们可以窥见他早年的绘画技法和审美取向。郑逸梅说“徐悲鸿绘画,从临摹吴友如人物入手。”(郑逸梅:《艺林散叶续编》。《郑逸梅选集》第三卷353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他早年的确长时间临摹吴友如的人物画,但从美人图中,我们却可以明显感到画的取材与形式均受当时大行其道的月份牌画的影响,画面中透露出时装化新女性的时尚、情趣和格调。大概是第一次的尝试,且是在饥寒交迫中以一周时间匆匆画就,因此,和当时的月份牌画相比,人物画的工力显得有点逊色,他无法像郑曼陀、徐泳青等月份牌画家那样用细腻的上笔技法去勾画人物的细部(郑曼陀等画家的月份牌画,其人物连头发也绘画得纤毫毕现),甚至连人体的结构比例也有点失调,表情略嫌呆滞,甚至连神情也仿如徐悲鸿绘画时的心境一样有点儿忧郁与哀伤。作为人物的处女作,其败笔与失误是在所难免的。但无可置疑的是,在摹仿、学习月份牌画中,徐悲鸿的美人图亦不失具有自己的风格。右配景上他舍弃了工笔画法细腻的刻画。而更注重画面的意境,配合人物的形态与神情,以西洋画法去渲染天空的云霞,在《凝香图》中。正是通过这种渲染去传递春天的气息,至于花鸟树木,也是采取了国画和西洋画相结合的技法来绘画的。同样,在《纳凉图》那栏杆,桥梁、山水的处理,更显示了他对光暗、远近、透视技法熟练的把握,充满着一种与别不同的风格。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他自小对外国的烟包中附送的动物色片和东洋博物标本心摹手追,因此两图画面中的两只小狗却画得非常逼真,形态各异,生动传神,为画面增添了不少情趣。

从这两幅亘中,显示了他独特的艺术追求。这一次难能可贵的尝试,不仅显示了他的才华,同时也为他日后对融合中西的艺术道路打下了基础。

徐悲鸿的马范文第6篇

最近秋游,孩子们去公园后回来,对“马”有较强的兴趣。为了让孩子进一步感受中国画的意境、技能和神韵,更好的了解国画,喜爱国画艺术,我们结合我园课题室研究《幼儿国画与幼儿情感发展》选择了欣赏徐悲鸿的《奔马》。

二、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欣赏徐悲鸿用灰、浓、焦墨色和线条画出的奔马不同的气势和力度,感受作品中马的多种动态和情感。

2.鼓励幼儿大胆通过与艺术作品对话,培养幼儿细心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艺术作品的解释和评判能力,初步积累欣赏中国画的经验。

3.在音乐的伴奏下,让幼儿用动作和笔墨表现奔马的激昂情绪,从而激发幼儿对中国画的喜爱之情,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

三、活动准备

1. 知识准备:师生共同收集有关徐悲鸿的作品和资料,了解有关徐悲鸿的画的故事。

2.教具准备:《赛马》音乐,图片《奔马》《群马》;徐悲鸿自画像。

3.学具准备:区域里准备笔、墨、宣纸。

四、活动过程: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赛马”的音乐导入活动,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你在什么地方看见过马?它是什么样的?

评析:用赛马音乐激发幼儿欣赏兴趣。

(二)经验再现, 初步感受

1.教师:画家画了几匹马?你觉得这是一匹什么样的马?这匹马长的怎么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从马的神情和雄壮的气魄引导)这匹马不是胖,而是高大威猛,身体非常强壮。

2.教师:这匹马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知道马在奔跑的?除了从腿部看出马在奔跑,你还从马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马的棕毛、尾巴,往后倒的草,因为马跑的速度快而使马的毛向后、向上飞扬起来。)

3.马是怎么跑的?(幼儿模仿)马飞奔时会发出什么声音?(幼儿模仿)

评析: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悬念问题引导幼儿从总体上观察马的神情、外形、动态。

(三)多元对话,体验意韵

1.教师:这幅画时用什么工具画的?这些线条看上去有什么不同?是朝哪个方向延伸的?看上去感觉怎么样?你知道是怎么画的吗?(了解水墨画中的中锋和侧锋所画线条的不同 )

2.师:画中用的墨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国画里运用最多的是浓墨和淡墨,这匹马的身上哪里运用了浓墨?哪里运用了淡墨?为什么马的腿上要用这么黑的墨呢?(为了表达出马儿奔跑时,脚上的力度。)除了浓墨和淡墨,那为什么马的身上有的地方是白色的?有的地方是黑色的?有的地方又是灰色的呢?(因为光从不同的角度照射上去的,所以光照不到的地方就黑,光照到的地方就白,而侧面就是灰色的。)

3.你最喜欢哪匹马?谁来学学它的造型?

4.你觉得这些马的什么地方你最喜欢?为什么?(注意观察用灰墨画的身体,浓墨点的五官,焦墨扫的马尾。)

5.教师小结:这位画家用了大块的灰墨摆出马的体态,刚柔并济的几笔写出四肢的主要肌骨,浓墨点五官,焦墨扫马尾。画的马很自然,很生动,就像活的一样,非常有气势和力度。

评析:引导幼儿多通道感受作品的线条、造型和色彩的每个部分美,充分调动了幼儿各种感官与作品进行交流对话,并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审美感受。从而使幼儿初步了解国画的基本技能技巧和表现手法,积累欣赏国画的经验。

(四)整体解读

1.教师:这些马是谁画的呢?出示徐悲鸿自画像,(瞧,这就是徐悲鸿爷爷)向幼儿简要介绍画家及他的作品(不仅小朋友喜欢马,徐悲鸿爷爷也爱马,他不但喜欢观察马,还喜欢画马。他画的马是人们最喜欢的,也是最著名的。下面,教师就给你们讲讲他的故事)

2.以故事的形式简述徐悲鸿先生爱马、观察马、画马的故事(通过故事感受画家以马表意、以马寄情的情怀,进一步体验“马”的精神。)

3.教师:你能不能猜一猜画中的马在什么地方?看上去有什么感觉?你觉得马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自由、奔放)假如你是这匹马你在大草原上奔跑着,你的心情会是怎么样?(我觉得我们不能一味的剥夺孩子想象的可能,其实从马的神态上面看,马的神情是很模糊的,根本分不清楚是开心或是难过。应该由孩子们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这匹马给人的心情可能就是最基本的两种心情,开心的在大草原上奔跑或是由于伤心而在奔跑。)

4.教师小结:今天,我们欣赏了画家徐悲鸿的作品,看到一匹匹非常欢快,自由奔放的马,它有一股强大的力量,一股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勇敢精神,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把马儿始终作为人才的象征。孩子们,你们想不想学学马儿在草原上欢快、自由的奔跑呢?

5. 配上《赛马》音乐, 幼儿欢快的随乐表现奔马的激昂情绪,整体感受作品的气势和力度。

评析:整体欣赏,运用作家的故事以及马的动作姿态,使幼儿充分发挥想象,体验作品要表达的情感和精神,使得美术欣赏活动得到升华,实现美术教育的任务,“美”是心灵的塑造,“术”是技术,我把审美教育与美术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实现“美”与“术”的统一。

(五)活动延伸:

1.在区域里鼓励幼儿使用笔墨宣纸进行创作尝试。

2.收集关于马的图片、故事、成语等,向全园宣传展示。

3.和幼儿一起制作玩具竹竿马并一起玩骑马、赛马游戏。

五、活动反思

《纲要》强调:“幼儿的学习要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以生活为基础,建立在生活之上。”缺乏生活经验的学习,对于幼儿来说是空洞乏味的,美术欣赏教学也是如此。马是孩子们生活中熟悉而喜爱的动物,很多孩子都见过,在公园里骑过,幼儿可通过观察画中马的神态并身体动作来感知作品所表达的主题。

徐悲鸿的马范文第7篇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一提起杜甫写的这首诗,我就想起徐悲鸿在中国美好学院里面的一幅画—奔马图。

一九四一年,正处于敌我力量的相持阶段,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举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徐悲鸿笔下的这匹奔马体态轻盈,神形兼备,无论从正面、侧面哪个角度去看,都极为生动健美。奔马昂首扬尾,四蹄腾空,自由奔放,动作协调,既使人感受到力量,又激发人们的相象。奔马只有一条腿立在地面上,但是它却能巧妙保持平衡,解决了主体形象的支撑问题。这个飞行时的瞬间形象无比神奇,其高超设计构思,就是在今天,也令人叹服叫绝。

最令人惊叹的是,奔马身上没有辔头、鞍镫、缰绳。它跑得太快了,鬃毛都被风吹得往后飘了;它跑得太快了,尾巴上的所有毛都被风吹得分散开来,显得十分蓬松,它跑得太快,鼻孔张得大大的,一直喘着粗气。它似乎要飞出画纸,从假马变成真马,向我们飞奔而来。这种细微的艺术处理,具有浓厚的国画特色和风格。

徐悲鸿画的这匹马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因为它成为了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同时,它也象征着中国,中国正在腾空飞速前进。

徐悲鸿的马范文第8篇

他以画马闻名于世,他画的马一派天成,自由奔放。他毕生致力于改良中国画,是以“拿来主义”的气魄学习西方文化的巨匠。他的《巴人汲水》曾拍出1.7亿元的高价。他便是我国著名画家、“中国近代绘画之父”徐悲鸿。

近日,徐悲鸿之子、著名书画家、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全国政协委员徐庆平接受了本刊采访。

作为徐悲鸿大师之子,徐庆平的形象与父亲有太多相似,言谈中他至情至性的艺术气质,以及柔和的面部轮廓,令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恍然间,艺术大师在眼前重现。

关于父亲,徐庆平的确有很多话可说。虽然徐庆平和父亲在一起生活了不到8年,但谈及已故去半个多世纪的父亲,徐教授眼含泪光,感慨良多。

“他是爱艺术爱到骨头里的人,是一个勤奋的艺术家。”这是徐庆平对父亲的评价。

一枚印章舐犊情

徐悲鸿的婚姻生活颇为坎坷,他共有四个孩子,与蒋碧薇育有一儿一女,徐伯阳和徐静斐,徐庆平和妹妹徐芳芳则是徐悲鸿与廖静文所生。庆平出生时,徐悲鸿已51岁。虽然与父亲在一起生活时间不长,但庆平和父亲之间的感情却颇为深厚,在徐庆平眼中,父亲不仅是个著名的画家、教育家,更是一个舐犊情深的父亲。

在徐庆平幼年时,父亲从来没对他的未来提过什么要求,并且不止一次地对廖静文说,希望在职业上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最好不要学画,因为这个职业实在太苦!作为画坛巨匠,徐悲鸿深知绘画之路的艰辛,所以爱子情深的他并不希望自己的小儿子也从事这份“苦差事”。廖静文十分理解丈夫,因此,自小就让徐庆平按照自己的兴趣来做事。

中考的时候,徐庆平面临到人生的第一次选择,一个是他特别喜欢的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另外一个则是北京师范大学附中,也是当时北京最好的学校。“这两所学校,我都考上了,但是去哪所?”左右为难的他只能请教母亲。直到那个时候,廖静文才告诉他:“当年生你的时候,父亲就有一句话,如果对你溺爱一点的话,就不让你学美术,但是我知道你热爱美术,所以还是你自己决定吧。”

最终,内心深处的那股对美术的炽热情感,让年轻的徐庆平作出了决定——选择美院附中,正式开启了自己探索艺术道路的漫漫征程。

“其实,他从内心深处是希望我继承他的事业,学习美术的,这是在很多年后才体会出的他对我的深情和苦心。”上世纪70年代,在油画界已小有名气的徐庆平,开始“进军”国画,并凭借出色的绘画功底和超人的悟性,迅速在国画界站稳了脚跟,画的画也越来越多。而每次画完画后,他总喜欢用一方刻着“徐庆平”三字的印章,因为这枚印章他用起来最顺手。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徐庆平发现,这枚由齐白石老人亲手篆刻的印章,与国画相配显得极为和谐。此时,已年近不惑的他才猛然醒悟:原来,父亲一直希望自己能够接过他的画笔,走上绘画艺术之路,然而深知这条道路艰辛的父亲,怀着对幼子的宠爱,始终处在一种矛盾的心绪之中。这枚在徐庆平出生不久便问世的印章,便深深地埋藏着徐悲鸿的这份良苦用心。

追寻父亲的足迹

徐悲鸿作为一名书画界巨擘,他在艺术上的成就举世皆知。然而,徐庆平却说,父亲不仅是一位艺术家,更是一位教育家。

徐悲鸿一生在教育上投入的财力数不胜数,当年在欧洲游历学习时,他就四处奔波呼号,建议国家要建立艺术博物馆和艺术学院。有段时间,徐悲鸿发现当时欧洲艺术品价格极为便宜,“只要4万元,就可以建一个罗丹艺术馆”,然而,在那样一个动乱年代,他这愿望最终也未能实现,他惟一能做的,就是依靠自己的一双手拼命地绘画,用卖画所得来购买他认为将来有一天可用于展览的艺术品。除了投入钱财外,徐悲鸿终生对教育都抱有一种令人难以想象的激情,而他那种激情,则是作为晚辈的徐庆平在若干年后才理解的。

在徐庆平的成长道路中,他曾经最大的愿望是能去世界文化艺术之都巴黎学习。因为那里也有他父亲成就艺术生涯的足迹。为了追寻父亲的足迹,1981年,徐庆平奔赴法国开始了5年的异国求艺生涯。

刚到法国,他就迫不及待地去了卢浮宫。他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走进法国卢浮宫时的感受。在卢浮宫第一展室的各国建筑模型前,一群七八岁的孩子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老师提问:“希腊、罗马的建筑美与哥特式的建筑美有什么不同?”当时的他感到非常震惊,这样的问题在中国,不要说小学生,恐怕连大学生都没有几个能回答。这就是中西方国家对于艺术和审美在教育上的存在差距。

徐庆平始终认为,艺术的核心是审美,一个懂得审美的民族是伟大的。

于是,在法国的5年中,他无论多忙,每星期都要抽空去一趟卢浮宫,“浸泡”其中,就像海绵一样尽可能地汲取这座艺术圣殿里的养分。也就在那时,他对于父亲在美术教育中投入的激情远大于对艺术本身这件事有了深刻理解。

“父亲留给我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教会了我如何审美。”在徐庆平初学书法时,父亲送给了他和妹妹一人一本《张猛龙碑集联》。字帖的扉页上还有着父亲的题字:“拔山盖世之气,长河大海为辞”。

于是,4岁的徐庆平就照着字帖每天写两页九宫格。尽管父亲很忙,但每天都会抽出时间来批改儿子的作业。看到写得好的字,他就用红笔画三个圈圈;写得不好的,徐庆平就要重新写。“后来我当了老师,才明白父亲是要从小培养我的审美习惯。”父亲给他选的《张猛龙碑集联》,就是要从一开始就给他最有气魄的东西,培养他坚定的意志,“我觉得这对今天的孩子也特别有用。”

“暂属悲鸿”含深情

徐庆平说,父亲有一枚印章用得特别频繁,这枚印章刻有四字“暂属悲鸿”。

作为一名艺术大家,徐悲鸿对书画的鉴赏力极高,而作为一名极为爱国的艺术家,由于担心一些国宝级书画艺术品流失,徐悲鸿在自己一生中,穷尽所有,收藏了我国各个朝代的各类书画精品达1200余件。徐庆平回忆,自己小的时候,虽然父亲收入较高,但他家的生活,有时却“捉襟见肘”。当时北京琉璃厂一带有许多古玩店,老板们与徐悲鸿都很熟,只要店里进了书画“重货”,他们会在第一时间将东西送到徐悲鸿家,而只要徐悲鸿认为是真正的好东西,总会尽力购得。徐庆平说,当年古玩店老板们来时总喜欢用一块蓝布将东西包起来,因此,“每当看到他们腋下夹着蓝布包走进门,父亲总是很兴奋。在这种情形下,只要父亲认定的好东西,价钱都是由老板说了算,父亲从不还价,有时母亲哭笑不得地‘教’他:再喜欢也要略微控制一下。但这时,作为艺术家的父亲却显出真性情的一面,他老实说‘我控制不住’。”为了这上千幅古品真迹,在徐庆平印象中,因为家无余钱,父亲从未进过银行,甚至连庆平当年上小学所交的学费居然是“母亲将自己的衣物在‘寄售所’换来的。”

这些穷尽所有购得的书画作品,是徐悲鸿的挚爱,有时他会依照收藏家的习惯在这些作品上留下印迹,这就是“暂属悲鸿”印。他常说,对于这些字画,他只是为国家暂时保留,只要时机成熟,他会全部还给国家。徐庆平说,正是缘于父亲的这个想法,母亲廖静文在父亲去世当天,就将他生前所有的1200多件藏品全部无偿捐给了国家!从这点上来看,母亲可谓父亲的真知己!

徐庆平说,虽然父亲在自己少年时即由于积劳成疾而离世,但作为一代名家,他的艺术成就、艺术理想和教育理念,一直影响着自己的人生道路。自己脚下的路是在父亲的爱的光辉照耀下,用自己的脚,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而未来,自己和后辈们还将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

审美教育的薪火传承

归国后,徐庆平一直从事艺术教育工作。他认为中国的艺术审美的普及需要更多的有识青年参与其中,而大学就是培育这类人才的摇篮。1999年,中国人民大学复建艺术学院,并命名为“徐悲鸿艺术学院(现名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徐庆平受聘成为复建后的第一任院长。从此,在人大的校园内,多了一位儒雅慈祥的老者,他用广博而又深厚的知识和人格魅力感染了一大批青年艺术家。

徐庆平在教学上强调人文、手绘、外语等基础教育的综合运用,这与徐悲鸿当年主张的“重视基础、师法造化、中西结合、提倡写实主义”的创作思想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