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包身工教学反思

包身工教学反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包身工教学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包身工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一、明确目标,关注拟纲

1.树立目标意识

“教学目标是作为统贯教学活动全局的一种指导思想而存在的。它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的总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要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支配、调节、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以及调控教学环境的基本依据。教学目标是衡量课堂教学高效的一个重要标准。

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完成教学任务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如何将《课标》的三维目标转化成具体的教学目标是语文高效教学的关键问题。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精读课,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它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课标》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还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文中的写景句子很美,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根据课标要求、本课特点和学生实际,寻求有效教学的可行性,我在对文本研究揣摩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提炼其核心的目标,重新整合相关知识点,制订如下教学目标:了解序文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默写全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本着“因材施教”“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结合本课教学目标、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我选择行之有效的诵读法、点拨法教学。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深刻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点拨难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2.关注“拟纲”

“拟纲”就是拟定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提纲。教师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后,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指导学生学习和整体把握教材的引领性纲要。它对教学具有导向、激励、服务功能。“提纲”是教学的线路图,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教与学的桥梁,其质量直接影响教学各环节,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拟纲”须从有利于操作的角度思考,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

语文知识点多、面广,教学实践中,加强“拟纲”,不仅可抓住语文学科的重要知识点,将之扼要的总结传给学生,优化教学内容,并且可通过学生的反馈不断优化,从而对构建高效课堂具有重要意义。我的学生存在的问题涉及学科各方面:语言表达不通顺、作文条理不清楚等,更多的是逻辑问题。作文时发表议论大多是直接提出一个观点,然后举一个例子对其进行解释,没有论证,没有推理;记叙事件人物,连基本的顺序都凌乱不堪,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等。造成问题原因,很大一个是学生往往缺少一条明确的逻辑主线。教学中“拟纲”则是抓住这条主线的好方法,所以重视“拟纲”,也是直接提高学生素质的一大有效手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必须通过“拟纲”优化课程内容,从而达到高效的目的。根据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追求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这个优化重点集中在“拟纲”上:不仅要拓展其内容,剔除不该教的,凸显该教的,还要调整其结构,把该教的充实并系列化,按照层次,有计划地教。因此,通过“拟纲”,研究教学目标在此教学设计中能否实现,这个教学设计是否符合所教班级的学生,是否最快时间、最优效率地达成了教学目标。我教学《我与地坛》突破重难点达到预期目标的提纲:【问题探究】1.课题为什么是“我与地坛”而不是“我与地坛母亲”?明确:全文分两部分――地坛的景物和地坛的人。文章写作者在地坛中徜徉、静坐,景物让他思索,和他一样行走在地坛里的人物也一样让他思索,母亲只是众多来地坛中的一个。2.通读全文,寻找作者心路历程变化轨迹?明确:荒芜冷落(失魂落魄)――生机盎然(爱惜生命)――活力永存(活出精彩)。【体验感悟】走近作者,领悟生死哲理,共鸣达观情绪。【想想,说说,写写】1.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母爱的博大,对人生苦难的反思,遇到重大挫折时,生命更加可贵,要为生存找到充分的理由。2.结合《三生教育》内容,延伸拓展。生命对每个人说只有一次。敬畏生命,热爱生活,将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到丰富的世界中去,生活才更加精彩,人生才更有价值。

二、抓住关键环节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互动活动,他们都是教学的中心,语文教学最终要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但由于知识经验等原因,教师组织课堂和引导学生,怎么教,直接决定教学目标能否高效实现,教学任务能否高效完成,所以高效率的语文教学其中关键一环在于教学方法选择的恰当。所谓“恰当”:(1)适合内容。“是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方法,而不是其相反。”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好不好,首先要考察它的教学内容对不对;感受课堂教学气氛的活跃,要关心学生是否驻留了与教学内容相应的语文体验。教学内容只有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高效率地传输给学生,而教学方法的高效也只有在适合的教学内容上才能得以体现。(2)适合学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智能和学习兴趣,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优势智能倾向和学习与发展偏向结合起来,从而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学生都能用自己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就可在合格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全面主动的发展,这是高效率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终极目标。(3)适合发展。高效的语文教学实施不在于教了多少知识、是否完整地完成了教学过程,在于教学过程中是否传授了针对不同语文学习材料的具体方法、学生据此是否形成了相应的语文能力。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些经验,抓住几个关键,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在润物细无声中提高。

1.备课上课

我追求真实、扎实的语文教学。高一第一节课让学生明确:人生、生活、生命、生存与语文;必修与选修,教材结构内容及高考题型与赋分;力求让自己的课与学生的距离、生活的距离、考试的距离贴近。备课我从文本和学生入手,读懂文本,体会作者言说的策略,发现语言的内在含义,关注学生文化背景、学习习惯。我寻找两者结合点,找准教学切入点。一是从课后“研讨与练习”切入,如学习《包身工》就可据题中“文章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组织材料的主线……”确定阅读的具体目标:明确文章叙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哪些活动,叙述这些活动意图何在?二是从介绍时代背景切入,时代背景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依据之一。介绍时代背景我根据课文特点,在学生最需要时乘“机”而入。乘“解释题目”之机,乘“阅读注释”之机,乘“分析文中某词句”之机,乘“解说文后写作年代”之机,乘“补充资料”之机。上课追求“有底气”,重视在根本问题上想明白后才进行教学活动。所有的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实际上是一个语用策略选择的问题。如何选,为什么这么选,这样选背后能够传达哪些信息,这些都是语文教学应该关注的问题。我用这样的思想设计《装在套子里的人》,我由别里科夫“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这句话,设计了问题如“如果你们处在别里科夫当时的生活工作状态下,你们一般如何说?别里科夫为什么这么说?你们的推测有根据吗?”引导学生思考别里科夫这样表达背后的意味,并借此作为突破,让学生真正了解别里科夫的套子性格。

2.作文训练

作文水平的提高是提高语文效率的关键,作文教学一直是我探索的重点。我讲求其系统性:高一高二,让学生掌握记叙文、议论文写法,并进行审题和立意、选材和结构的指导;高三,文体的选定和升格训练,并进行应试指导。做好作文讲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对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挑选习作佳作引领;从学生的习作中归纳出带有共性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印证观点的例子尽量来自教材及学生自己的习作,做到好懂易学;重视同题再写,让学生用指导讲评所得到的知识去修改自己的文章。

新材料作文所给材料往往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所以,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读懂材料是关键。我用梳理材料关键词句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取得好效果。首先给学生示范(例题展示与方法讲解)。第二步具体概念抽象化。第三步联系现实生活。把已经抽象了的概念再具体化,让其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对应起来。第四步确定作文立意。最后,知识小结。提醒学生分析材料时把握这样一个思路:一切自然现象都可以映射到人类,由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包身工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中国女工在富士康忍受的类似于“包身工”的待遇,不由让我反思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和作为“世界加工厂”的现状。

一、 世界工厂的概念:

在制造业领域有一批企业群和一系列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吕政提出,根据英国和日本工业发展的历史经验,世界工厂即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已成为世界市场重要的工业品生产供应基地。具体地说,成为世界的工厂应当达到下述要求:在制造业领域,不只是少数产品和少数企业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是有一批企业群和一系列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既表现为占有世界工业品的相当份额,也体现在拥有相当多的创新产品,领导世界制造业潮流。王志乐提出,从日本和英国的案例来看,成为世界工厂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达几十年的过程。一个国家必须占有世界工业品制造的重要份额,成为世界主要的制造基地和对外出口基地。此外,该国还要在制造业领域拥有相当多的领导世界制造业潮流的创新产品。

世界工厂有两层意义。

世界工厂最初被用来特指1820-1880年的英国,当时英国的制成品产量占全球的40%左右,一度控制了世界贸易。今天我们所谈论的"世界工厂",其含义已有所不同,至少包括两层意思:首先,它的前提是一国经济融于世界经济,并参与了国际分工;其次,世界工厂意味着该国在国际分工中扮演了"工厂"的角色,其制造业生产相对其他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生产规模和进出口规模处于领先地位。

吴敬琏教授认为加入WTO以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有别于19世纪的世界工厂英国、20世纪的世界工厂美国和日本,因为当年的英、美、日拥有自有知识产权和品牌,业主是本国人。而中国目前只是成为生产加工的集散地,并非由自己人经营且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yanjiuyuan.ruc.edu.cn/xueshu)。

二、 经济增长阶段与增长理论的演进:

中国的发展一定要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要改变我们的增长模式, 要建设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善的社会,从靠资本积累驱动转向依靠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的技能的提高来提高效率从而驱动经济的增长。

三、 经济学上的外部性(Externality)与“二元经济”(Dual Economy):

经济学上的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采取某一经济行动但不承担全部成本(负外部性)或未得到全部收益(正外部性)的情况。象高污染产品、高社会效益产品和公共物品都是具有外部性的产品。

国外公司利用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厂”就具有负的外部性,国外公司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对我国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资源压力、能源消耗、环境污染、劳动人民的身心健康问题等,而国外公司却不用承担这些成本。因为劳动力过于廉价,产品出口的竞争能力很强,结果还造成了与国外的贸易摩擦,中国甚至还被人家指责为搞“倾销”。

按照David Richardo 和William Arthur Lewis的“二元经济模型”,传统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同时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劳动力的供给会非常丰富,这样在资本主义的工业部门中,工人的工资就不会是由工人的边际生产力和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的,而是由传统农业部门农民的平均收入来决定的。只要工人的工资略高于农业部门的人均收入,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入工业部门。在这种情况下,非农业部门的就业和产出增加,并通过资本积累而得以扩大。只有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都被工业部门吸收,农业部门劳动者的工资才回提高,整个经济才会进入现代增长。

该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尽管富士康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如此恶劣,依然有成千上万的农民工对富士康的工作机会仍然趋之若鹜。解决的办法是尽快将中国的农村城镇化,在城镇非农产业中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尽可能多的工作岗位和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减少富士康之类公司的劳动力供给。

四、 施振荣的“微笑曲线”:

微笑曲线的涵意是什么?现代产业价值链的研究表明,产业链利润呈现一个“V”字形,即所谓的微笑曲线。在这个曲线中,一头是研发、设计,另一头是销售、服务,中间是加工生产。处在两头的产业利润率在20%至25%之间,而处在中间的加工生产产业的利润只有5%。也有专家估计,外国人拿走了92%的利润,中国最多拿到8%。诚然,中国得到的只是这点微薄的加工费,换来的却是环境严重污染的苦果。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对此也有精辟的论述:什么是“世界工厂”?现在看来,就是用自己的资源替发达国家生产低级工业品,用自己的身体去承受污染,所赚取的不过是微薄的加工利润。

潘岳还说,现在的中国每日耗水量世界第一,污水排放量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第二。202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将占世界的1/5。这样一个庞然大物,要么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要么成为全球最大的污染源。目前能源工业尤其是电力工业的发展速度太快,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猛增,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开始向我国大批转移钢铁等重污染工业,我们引进的项目虽然比从前有进步,但在资源利用与环境污染方面,比起不断提高的国际标准,差距反倒越拉越大,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

施振荣(1992)的“微笑曲线”:随着经济的发展,产品附加价值不断想价值链的上、下游转移。

五、中国要做具有独立品牌、技术创新的世界工厂而非世界加工厂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提出以下建议:

 中国的发展一定要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要改变我们的增长模式, 要建设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善的社会,从靠资本积累驱动转向依靠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的技能的提高来提高效率从而驱动经济的增长,从粗放型经济向一科技进步和效率提高的集约经济发展;

·减少国外公司利用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厂”产生的负外部性,国家可加强对环保、资源使用和劳动保护等方面的立法;

·提升产品的品质和品牌,从OEM贴牌生产商发展为具有创新技术的ODM和具有自主品牌的OBM(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er);

·加强对教育的投入,提升中国劳动者的素质;

·逐步实现城镇化,将农村剩余劳动力想非农产业转移;

·加强对科研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知识产权创造和应用的能力。

中国的崛起不但要和平崛起,还要绿色崛起,走绿色发展道路。什么是绿色道路?就是低消耗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持续循环的资源环境体系、稳定高效的经济体系、不断创新的技术体系、更加开放的国际贸易金融体系、注重社会公平的分配体系、开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民主体系。

中国可以成为具有自有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世界工厂,但不应该满足于目前的世界加工厂的现状。

参考文献

1、 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2、 吴敬琏,《吴敬琏自选集》,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

3、 吴敬琏,“中国经济教学大纲”,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06;

4、 王义伟,“赚最少的钱,制造严重污染 中国企业怎么突围?”,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7月19日;

5、 徐志强、丘慧慧,“出口冠军富士康劳工门调查,底薪低于标准线30%”,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