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以关爱为题的作文

以关爱为题的作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以关爱为题的作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以关爱为题的作文范文第1篇

一、雕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眼睛可以透视文章的思想内容。因此考生在下笔作文前首先要不遗余力地雕刻斟酌文章的题目。例如,以“关爱”为话题的文章,如果用《我和爸爸》《难忘的一件事》作题目就显得平淡,若换成抒情性的题目《父爱如山》《不灭的烛光》《宽容使快乐常青》等,会使文章增色不少,也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好的题目是作文成功的一半,因而学生在下笔作文前,一定要仔细雕凿文章的题目。

二、加题记

在题目之下,正文之前,写一段富有哲理或情趣的话,可以自拟,也可以用名言警句,但不宜过长,它可以解释题目,或提示下文,或说明写作中心,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使阅卷者一下子明白作者的意图。如,《宽容使快乐常青》一文的题记:“生命中来来往往的人,远了,近了,亲了,疏了。每个人如大海行舟,不免有磕磕碰碰,但是一个宽容的微笑足以改变一切。”这一题记以哲理性的抒情语言,阐述了宽容的意义,提示了本文的主旨。

三、改体裁

在中考作文中,多数以记叙文为主。改体裁主要是指用书信体、日记体、戏剧体、童话体等体裁形式来写记叙文。虽然体裁变了,但主体部分仍是记叙文,使人感到亲切、新颖。例如,《奇特的光》一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采用激光自述的形式,向小朋友介绍自己的特征,集书信体、童话体于一身;再如,《天使人间行》一文,采用戏剧的形式,以天使分别在家属楼、医院、公园等三处寻访的见闻,体察到人间亲情的珍贵。

四、分片断

写数人(数事)、或写一人(一事)的几个方面,可以分几个片断来写。如,《我的一家》,假设爸爸、妈妈和我,可以一个人写一个片断,片断与片断之间用“一”“二”“三”标明,另外加上开头和结尾。这样化整为零,可以多层面多角度地记人叙事。当然,各个片断之间应是既独立、又有联系、前后照应的。

五、列标题

在分片断的基础上,可以给每个片断拟标题,不仅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而且有勾连文意、提示内容的作用。如,《记我的一次成功》,假如写我当小干部的经历和感受,若写三个片断,可以拟“播种”“耕作”“收获”为标题;若写四个片断,可以拟“苦”“辣”“酸”“甜”等。标题拟得好,不但能揭示文章的内容,而且会使文章层次分明,文意连通。

六、变形式

近年来,在“文体不限”的话题作文影响下,许多人避开常见的三大文体而选择应用文,试图从作文的形式上突破现有的作文教学模式,让作文与现有的数理知识、现代科技、影视艺术相融合,通过移花接木,融会文体。改变作文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几何证明式、病历式、简章式、实验报告式、访谈式等。例如,有位学生以《班长的烦恼》为题,将要表达的内容装进了一道几何证明题中。习题:好朋友该不该管。已知:中午自修时好朋友小华吵闹。求证:是否应该汇报班主任。证明的过程就是说理的过程,另外还有批改和订正两个步骤。小作者把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完全地放进了一道几何证明题中,显得新颖别致。

七、换人称

以关爱为题的作文范文第2篇

    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以感悟为手段,发掘情感体验,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思路。江苏高考作文在前两年给材料命题作文的基础上。今年继续着这一走势。不过。在命题上却跳出了前几年材料含蓄、命题带有哲理思辨的传统。更鲜明地凸显了人文关怀,更充分地关注了人的自身。要求考生以自己所知之事晓人。以自己所明之理服人,以自己所蓄之情感人。

    好奇心总是伴随着美好童年。诸如成功、失败、质疑、平庸等等这些词语与好奇心相关联。请以“好奇心”为题写800字作文,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发现这样两点:

    第一,所给材料的提示语更加直白,指向更加明确。“好奇心总是伴随着美好童年”是暗示考生“写自己的生活”,可以回忆过去,抒发感慨;而“诸如成功、失败、质疑、平庸等等这些词语与好奇心相关联”这句话则暗示了考生可以从两者关系的角度切入,展开哲理探讨。同时,合起来看,则无论

    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可以在“好奇心”与“成功、失败、质疑、平庸”等词语的关系上做文章。第二,体裁、题材要求更加明显。看题目,思文体。“好奇心”这个题目似乎更适合学生写作记叙抒情类文体。每个人的好奇心又都不一样。这就避免了选材的类同或行文的撞车。当然,这个题目也适合写幻想、童话、小说、戏剧等体裁,从而在最大意义上拓展了考生的写作空间,可以更多角度地展示考生的写作才能。

    这个题目显得朴素大气,洗练而有智慧。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它让很多平时一见作文就头疼的学生有话可说,让对语文花了十几年心血的考生有话可说,让这些孩子能真正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再回顾当下的作文教学,我们几乎都有同样的感觉:我们总在呼吁学生写自己的真实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但同时又会无奈地发现,这种呼吁是多么地苍白无力。

    曾几何时,我们的作文课一度成为了模仿课。模仿书本上的作文知识,模仿高考中的满分作文。在此基础上,学生不得不为形式的训练去选取内容,内容就不得不迁就形式的需要,乃至为了某种形式不得不去假造内容。这种模仿严重地造成了学生作文的形式性,伤害了学生作文的真实情感。

    但这似乎也成了大家默认的一种现实。当高考成了悬在老师和学生头上的“指挥捧”,我们的一切教学都顺着它的方向发展着。作文是语文考试的重头戏,我们的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若干字数底线的作文。就既不能在考场上等创意自发,也不能靠别人来催生,只能靠平时的积累。于是,平时作文课堂上的这种模仿也就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在这种背景下,“好奇心”的题目一出,自然能赢来一片叫好之声。似乎作文也正像我们国的改革一样,正逐步回归本真,这让我们这些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看到了作文教学变化的必然趋势。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作文教学将更多地朝真善美的方向去发展。

    这不由让我联想到西南联大时,刘文典老师教学生写文章,仅授以“观世音菩萨”五字,学生不明所指。刘解释说:“观,乃是多多观察生活;世,就是需要明白世故人情;音,就是文章要讲音韵;菩萨,就是救苦救难、关爱众生的菩萨心肠。”学生闻言,无不应声叫好。今年的“好奇心”不正是“观世音菩萨”要求的反映吗?

以关爱为题的作文范文第3篇

首先,从数据分析看命题形式。请看2010—2012年全国中考作文题型一览表: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笔者发现2012年全国各地作文命题形式,一是相对保持了本地考区作文命题的连续性、稳定性。143道试题仍是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和选题作文五种形式并存。二是稳中有变,变中出新,在变化中更加体现了应用性、灵活性。半命题、话题、材料作文与选题作文都有不同幅度的“降温”,而全命题作文份额再创新高,且呈现出“变中出新”的特点:

其一、用语多样显个性。从题目本身的设置来看,全命题以独词式呈现的有12道,且均为双音节词,约占12.2%。譬如山东临沂题《倾听》、四川遂宁题《盼望》等。独词式题目,相当于一个内涵较为简单的概念,其外延也就是可写的空间便相对更为宽广,立意与选材只要扣住这个概念即可。因此这类题目的难度较低,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到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跑题偏题的现象较少。以短语和单句式形式出现的全命题有82道,约占87.8%,成为今年全命题的主流。有用较长单句的,譬如山东青岛题《我终于明白了你的良苦用心》、烟台题《你是我最好的朋友》等;有用双重否定句的,如江苏扬州题《不能没有你》;有用被动句的,如浙江衢州题《被爱的感觉》;还有用复句的,譬如山东枣庄题《走出来,就好》等。以短语和单句表述的题目,其限制性增强,加大了审题难度,立意与选材也受到一定因素的限定,考生不易套作,试题用于选拔的功能更强,因此很受今年中考命题者的青睐。

其二,文学色彩诗意浓。有的以比喻为题,富有诗意,能激起考生写作激情,譬如山东济南题《咀嚼生活真味》、威海题《还有别的风景》、滨州题《我心中有个梦》、四川眉山题《沿着你走过的路》等;有的用语双关,富有浪漫气息,应和青春心理,譬如浙江宁波题《你是我的一本书》、江苏苏州题《心中有支欢乐的歌》等;有的运用反复手法,具有一定的思辨色彩,譬如福州题《爱,还要会爱》、四川成都题《走过那一个拐角》等。

其三、放开有度限制当。今年的全命题作文较好地彰显了开放性强但又适当限制的特点。一是利用表时间、地点或情景的词语来暗示。譬如山东菏泽题《现在就要做》中的“现在”规定了“做”的时间范围;苏州题《心中有支欢乐的歌》中的“有支”、“欢乐”起到了限制作用。“有支”强调数量为一,“欢乐”要求所写的必须是一首积极向上的、令人愉悦的“歌”。 二是利用副词来限制。譬如福州题《爱,还要会爱》和山东威海题《还有别的风景》中的“还”、青岛题《我终于明白了你的良苦用心》中的“终于”都是对立意选材加以限制的。三是省去一个成分来暗示。譬如四川德阳题《一路上有你》是一个动宾短语,隐藏了一个主语,应理解为“我”,提示考生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材料来写,突出自己的真切感受。上海题《心里美滋滋的》暗示考生写自己精神上的愉悦,也可以跳出“小我”写“大我”,为社会、学校、伙伴的变化感到“美滋滋的”。四是借助两个词作开放与限制的暗示。譬如江苏南通题《就这样慢慢长大》中的“就这样”要求考生所选材料必须目标明确、主旨突出,形容词“慢慢”要求行文时凸显自我体验的完整过程,且有曲折的故事情节,突出“长大”的意义、所蕴含的哲理。

其四、“裸题”增多导向明。今年不设导语的所谓“裸题”也越来越多,约占全命题作文的61.2%。这些“裸题”虽然都没有提示,但由于题目本身表意明确,指向具体,所以既能减少审题时间,避免考生进入审题游移不定之误区,也能留给考生打开思维的足够空间。

其次,从题目内容看考查倾向。审读试题关注的内容,2012年各地中考作文题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亮点:

其一,关注自我成长,指向真实心态。今年的中考作文命题对“自我成长”显得更加关注。不仅关注学生主观感受的命题多于往年,而且关注学生品德修养、心理品质、精神状态、生命境界等的命题也明显增多。在表现形式上,有的是将“我”或“我们”直接插入试题之中,有的是选用折射生活历程的话题或中心词,要求考生从特定的角度审视自我,回眸成长轨迹,形成生活感悟。譬如,南通题《就这样慢慢成长》体现了成长的时代主题,引导考生关注自己人生变化的同时感悟人生的真谛。从文题中“慢慢”一词可以读出“长大”是一个过程,其中有喜怒、有哀乐,有顺利、也有曲折,这就有助于调动学生平时的生活积累,认真思考自我成长的经历,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展现真实自我。福州题《爱,还要会爱》关注考生的成长,题目中的第一个“爱”,指的是广义的爱,是人的天性中对人、事、物的欣赏、喜爱、依恋、关怀、崇拜等情感,后半句“还要会爱”是对选材进一步限制,这是指理性的爱、智慧的爱、讲究方式的爱、把握尺度的爱,考生要结合题目中两个“爱”的含义,行文时,不仅要涉及“爱”,更要突出“会爱”。可写父母的关爱、同学友爱,也可写对自然一花一草一木的爱,只要打开思路,可写的东西很多。苏州题《心中有支欢乐的歌》中的“歌”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以实指歌曲,也可以比喻某种情感、志趣等,可以涉及自然、艺术、个人、社会等,要求考生将自己独特的思想与语言的亮彩展现在文中。南昌题《垒高自己》也是一道关注自我成长的好题,引导考生要突出垒高自己,必须有提高的准备和过程,而且垒是逐层提高,要有从低到高的过程。另外,重庆二选一题《那件小事激励着我》、泰安题《成长的烦恼与快乐》、台州题《我会记得》、镇江题《________,让我与众不同》等都要求考生站在“我”的角度探索成长的奥秘,具有审美或理性的色彩。

其二,关注现实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观察、熟悉并感悟生活是初中生写作的源头活水,考查考生感悟生活的水平是中考作文命题的重要依据。譬如,广州题《改变一点点》很人性化,引导考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时刻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在主题、题材、形式上都没有限定,写作能力强的考生能够发挥出自己才华,稍弱的考生也比较容易铺排成篇,只要能找到相关的一件事,清楚表述,就能成文。可以以小见大,既可写身边的小事,也可剖析自己内心,还可把眼光辐射到社会。无论是写身边还是社会的人和事,只要写出对生活的感悟就能吸引阅卷老师眼球。四川巴中题《幸福在身边》引导考生与现实生活对接,写出真情实感。动笔前考生必须认真思考:“幸福”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在此基础上,才能准确选材成文。可写身边的幸福,写切身的感动,写环绕的亲情,写点点滴滴的小事、嘘寒问暖的叮咛、贴心周到的关爱。还可写电视剧《老大的幸福》中“老大”的“得到是福,舍得是福,知足才最幸福”。此类题还有山东潍坊题《生活因______而精彩》、江苏淮安题《那条河》、无锡题《幸福就是现在》等,考生如果一心只读课内书,两耳不闻天下事,要想准确把握题意,写出大气的文章就不那么容易了。

以关爱为题的作文范文第4篇

请以“咀嚼生活的真味”为题写篇作文。(50分)

要求:诗歌除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文章中不许出现考生本人姓名及所在的相关地名。

文题解读

这是一道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表达感受体验的中考作文题。与去年的作文题——“阳光灿烂的日子”一样,同属于感悟生活类作文题,由此可见,在中考作文题目命题设置上是有一定连续性的。

那么如何写好这篇中考作文呢?应注意下面几点:

一、审准题意

命题作文最重要的是审题,要能从题目中读出来“题眼”,这样才会准确地把握写作的内容与中心。具体到这道题,审题时要抓住关键的两个词语“咀嚼”“真味”。“咀嚼”在该文题中应是“体会、品味”的意思。“真味”可理解为真实的意旨或意味。

生活本身没有特别的味道,值得我们品味的是生活带给我们的某种感受或经验,这便是该文题所要表达的。

二、注重立意与选材

“咀嚼生活的真味”,属生活感悟类作文,立意方面既要鲜明又要深刻。

从作文题目上看,可写的素材有很多,可以说选材有其宽泛性,但不能简单认为宽泛就什么都可以写而乱抓一气。我们不妨选取自己熟悉的、感受最深的材料来写。也可围绕生活中经历的酸、甜、苦、辣多种滋味或其中的一种滋味选材,写出自己的一次磨难后成功,或战胜挫折中真实独特的体验,以抒写自己的成长感悟等。若把视野放宽放大,可以仔细洞察社会万象、结合经历捕捉感触等。

三、确定文体

该文题可写成一般的记叙文、议论文,也可写成叙议结合的散文。具体写作时,考生一定要结合自己选取的素材、加上自己擅长的文体等实际情况来灵活安排。为突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记叙中可兼有抒情议论。

四、要有真情实感

是否有真情实感,是衡量作文成败的一个重要尺度。本文题是感悟生活类作文,更需要以情动人、情理结合,最好在行文的字里行间就饱含着情感。

考场佳作一

咀嚼生活的真味

济南一考生

有一种力量,无所不能;有一种营养,人人需要,这就是爱。用爱导航人生,将亮丽一生。

有这么一家人,都习惯用右手吃饭。谁知儿子出生不久就被宣布为右臂残疾。为了让孩子能够忽略自己的缺陷,适应用左手生活,一家人毅然决然地改用左手吃饭,并坚持下来。这是用爱养成的习惯,我们相信这家人找到了生活的真味,孩子在这个家庭里生活是很幸运的。

周六去舅舅家玩儿,傍晚时,舅舅开车送我回家。舅舅开车很快,钻小巷子也不减速,这是他开车的风格。车子拐进一个胡同,走着走着,车却突然慢了下来。慢得不及步行,几个人从我们的车旁走过,显然把我们的车丢在了后面。一向开车如飞的舅舅怎么这时的车却像蜗牛蠕动了?我正想开口问舅舅时,他示意我仔细往前看,原来车子的前面,有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正在蹒跚前行。显然这位老人是因为耳背而没有留意身后的动静,他一直按照自己的节奏,缓缓举步。

小巷不宽,但是找个空当,车子还是可以过去的。或许是怕惊扰了老人的悠然,舅舅的车子既没有鸣喇叭,也没有超道。我心中顿时感到暖暖的,向舅舅竖起了大拇指。数分钟后,老人拐进了一条小巷,慢慢地消失了。转眼,我们的车忽地一下向前驰去,舅舅又恢复了自己的开车风格。这种与爱同行的感觉真好,让我再次咀嚼到了生活的真味。

事实上,能让我们尝到生活真味的事件还有很多很多。可以说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最美”的身影从未消失过,爱的接力比比皆是。2011年7月,“最美妈妈”吴菊萍徒手接住10楼掉下的2岁女孩儿; 2012年5月,“最美老师”张丽莉牺牲自己的双腿保住了学生免遭车轮碾压;2012年6月,“最美路人”“托举哥”周冲爬上防盗网,用双手托住卡在4楼阳台花架上的小女孩儿;还是在同年同月,“最美孕妇”彭伟平,身怀6个月大的双胞胎仍勇敢跳进深水中抢救落水儿童……

这些爱的举动无不绽放出光芒,让我们对生活越来越有信心,甜美的生活属于你我他。

点 评:

这篇满分作文的特点有两个:

一是开宗明义,简洁明快。文章开篇很简洁,先点出人人需要爱,接着道出“爱是生活的真味”。这种快速入题、扣题的能力和简练明快的语言风格说明考生的作文基本功是很深厚的。

二是细节微妙,情感浓烈。 “一向开车如飞的舅舅怎么这时的车却像蜗牛蠕动了?”“慢得不及步行,几个人从我们的车旁走过,显然把我们的车丢在了后面。”作者巧借这一生动细节,把舅舅对车前老人的关爱呵护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考场佳作二

咀嚼生活的真味

济南一考生

一滴滴鲜红的血液流入母亲的体内,看着母亲那苍白的脸稍见血色,听着母亲渐渐恢复了平静的呼吸声,我悬着的心暂时又归位了……

看看睡着的母亲,再看看那鲜红的血袋,我的眼睛湿润了……仔细又仔细地看那血袋:献血人是张坤,男性。我有马上就想见到张坤的冲动,甚至要跪下去谢恩了。然而,茫茫人海,我要到哪里去找他呢?捧着这鲜红的血袋,我仿佛能听到他那健康的“怦怦”心跳声。张坤,谢谢你,是你延长了我母亲的生命……我一遍一遍地在心里倾诉我的谢意。

我也要去献血,我一定要去!我说服母亲我要去献血。母亲答应我等她出院就让我去。张坤,我无法回报你个人,只能用我些许的鲜血来回报这份人间真情;用我些许的鲜血来挽救那些像我母亲那样处于危难中的人。

可是,再多的鲜血和再昂贵的药物也没能留住母亲,终于有一天,母亲还是离我而去了。我的天塌了!伤痛难过之后,我依然感激那献血而延长母亲生命的人——张坤。母亲走了,我献血的愿望和丧母之痛一起揪绕着我。

在母亲离家半个月的时候,我坚决去献血了,顺便领回母亲用血的抵押金(因为哥哥连续献血三个年头了,所以亲人用血是免费的。)当我恍恍惚惚地来到血站,问在哪儿献血时,一个医生大姐为我指明地点。走进去,填写有关表格,就在要检查身体时,细心的医生发现我是如此的虚弱,他关切地问:“你的身体可以吗?”我说:“没事儿,就是想献血!”我的眼泪瞬间流了出来。医生出去了一小会儿后,进来了一个年老的女医生,她轻轻地端给我一杯热奶:“孩子,你的状态不适合献血,你有什么话要说吗?”我含泪说了我的理由,老医生眼圈红了:“孩子,先回去吧!你现在太虚弱了,等恢复好了再来。”我再三坚持,还是被老医生轻轻地推送出来:“孩子,回去吧,等你身体恢复健康的时候再来!”

我无助地出来了,刚好又遇到了给我指路的医生大姐,匆忙中,她又一次驻足:“这么快,完事了?”我无声地摇摇头。大姐再问:“怎么了?你的身体不舒服吗?”我向她诉说了我内心的伤悲。医生大姐流泪了,把我送到血站的大门口,并帮我叫了出租车:“回去吧,用你健康的身体回报九泉下的母亲,回报天下所有的好心人!”被拒绝的同时,我又一次尝到了人间的真情。爱心与真情才是生活的真味,我要用这真味来导航自己的人生……

点 评:

这篇满分作文的特点是:

以关爱为题的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维吾尔语 后进生 学习兴趣 培养探讨

任何一种兴趣都会使人因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从事该项活动而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一个人如果对音乐有兴趣,他就不仅常常唱一些歌曲,而且会主动地去收集歌曲并努力学会唱,这就是由兴趣而引起的主动的学习参与。维吾尔语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维吾尔语教学中最让老师操心的自然是那些后进生,他们基础差,学无兴趣,不求上进,上课心不在焉,作业应付了事,甚至只字不写。有教育专家说,教师要有一把扇子,要善于把学生求知之火扇得旺旺的。我们维吾尔语教师要用一把怎样的扇子来扇起后进生的求知欲呢?

一、表扬肯定,激发兴趣

每一个学生,不管他过去和现在有多差,他们的内心深处,或多或少都有积极向上的心理,我们维吾尔语教师应当抓住这一心理特征,用扇子帮助他们燃起这一点星星之火。我曾经教过这样的一个学生,他的成绩非常差,教过的维吾尔语短文一句也背不了。为了让他记住,我让他每次只背五句,他花了大约一个星期的时间,终于将其中五句背下来了,我让他当着全班同学背一遍,他断断续续地背了一遍。我让全班同学鼓掌表示肯定。这个同学当时便激动得泪流满面。他上课不能认真听讲,老师讲的内容他无法听懂,总是坐在教室里走神,书写不工整。很难得到老师的一次表扬,当他终于背下了这篇维吾尔语短文,并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表现和肯定,其内心的喜悦和激动可想而知。所有的只有与兴趣结合,才能保持牢固的记忆。我们更应当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兴趣,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知识带来的内在的快乐体验,维吾尔语学习本身就能让人感到快乐和有趣,这种趣味来自于对维吾尔语知识的体验,对思维过程愉悦。

二、分类教学,降低难度

为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因材施教,每学期的复习阶段,我对自己所任教的班级进行分类教学,按学习成绩高低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AB两类,其中A类是后进生。这类学生一般不超过总人数的20%,我让他们独为一组,对他们放低要求。确立他们的复习重点为维吾尔语基础知识和写作训练(因为阅读分析能力的培养不可能立竿见影),且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写作的练习也尽可能地降低难度,放宽要求。同时,还规定了一系列“优惠”措施,如一周内完成规定任务的可以不做家庭作业,成绩进步的可以当组长等。这样,后进生之间展开了竞争,他们对复习课也就不再厌倦不堪了,成绩也普遍提高了。

三、愉快教学,寓教于乐

曾经有段时间,我班许多同学对取绰号津津乐道,而且我发现几个后进生的绰号不太文雅,有伤他们的自尊。为此,我组织班干部开展一次以“说绰号,取绰号,写绰号”为主题的活动。先说说《水浒》中梁山好汉的绰号有什么特点,然后进行“取绰号”比赛,看谁取的绰号最好,既能刻画人物性格又能使人乐于接受。接着请班干部就几个后进生的绰号发表演讲(事先准备好),如班长演讲的题目是《我班的“天才”》,“天才”是那扎提的绰号,因为他是班里成绩最差的一个,有同学讽刺他是“天生的蠢材”,但正是他在校运动会上,长跑得了第一名,班长称赞他不愧是名副其实的天才。最后,我布置同学以“我班的××”(××处填上绰号)为题进行写作。这次作文教学活动不仅挽回了后进生的自尊,也让全班同学懂得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同时,班干部的演讲也为后进生提供了范文,他们个个兴致很浓,跃跃欲试,不少同学写出了好文章。

四、“下水”示范,抛砖引玉

后进生写作往往是迫于老师的压力,为考试中作文占分的比重,因而他们觉得没东西可写,更谈不上写作的兴趣了。要使后进生觉得作文有东西写,教师“下水”示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我曾布置学生写《记一次乒乓球比赛》的作文,在布置前,我先宣读了自己的“下水”作文,用了三个成语(当然还可以用得更多),然后对学生说:“看谁能在作文中用上更多的成语,而且恰到好处。”然后我私下给后进生一些成语,没想到后进生在作文中都能用上好几个成语,有的作文经老师修改后,还在校刊上发表。为培养后进生的学习兴趣,维吾尔语教师应该主动“下水导游”,教育家叶圣陶也主张“下水”,“下水”示范能使后进生信赖你、敬佩你、甚至崇拜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五、多开“小灶”,情感投资

著名作家杨朔曾说过:“每个人心里都埋藏着一团火种,只要你善于点拨,就会熊熊燃烧起来。”在后进生身上也有着无穷无尽的聪明才智、兴趣潜能,只要我们教师去发现,去点燃,也会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在平时的维吾尔语教学中,我常有意识地为后进生“开小灶”,如常借给他们一些课外书,并让他们在上课前讲个笑话、幽默小故事、童话故事等;指导他们写些造句式的短文(用上规定的词语写一段话),并选择较好的短文进行张贴;放手让他们出黑板报;让他们担任小组长、科代表,批改其他同学的作业等。总之,尽可能地给他们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树立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

六、客观、平等、关爱结合

以关爱为题的作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辐射 发散 倾听

中图分类号:G623.2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成为一个很值得探究的问题。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角色作用,尤其要善于激活和引导学生。

所谓“激活”,就是要求教师能够利用教材和课堂中的有关因素,充分地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应该说,这样的因素是很多的,而我们尤其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一 、让学生的思维“辐射”式展开

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发散思维训练的广阔天地,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或者是语文知识的教学中都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让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教学案例来探讨这个问题:在小说《项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小说巧妙的结局构思,可以让学生续写结尾;教学《七根火柴》可以让学生想象无名战士要对卢进勇说的话;而教学《祝福》可以让学生想象祥林嫂死去的情景。除了课文教学之外,作文教学也有利于发散思维的训练。在记叙文的写作训练中,引导学生审题,如:以“朋友”为题的记叙文,为什么只能写人而不能写物呢?遗憾的是许多教师无论是课文教学还是作文训,都强调唯一性,都喜欢从一个已有的定论出发。秋天来了树叶只能“落”了,而不能“黄”了,雪化了只能变成“水”而不能变成“春天”,失去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好机会,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才能。

二、让学生的思维和现成“结论”对抗

我们常常看到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煞费心机的把学生引人既定的答案之中。其实,让学生大胆说出他们自己的见解,无论对错,都是对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于教师、不同于前人的见解,积极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现行教材无论是注释,还是提示和练习都有许多值得推敲的地方。在这些地方,我们要让学生大胆的思考,发表不同见解。比如《陈涉世家》中有这样一个句子:“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里的标点和内容的关系就不够清楚,很值得推敲。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有时候学生的求异未必有多少道理,但是学生大胆求异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他们爱思考不盲从的好习惯。

三、让学生的思维在有限“空间”中放飞

所谓“空白处”,主要是指在叙事作品、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行文简洁、文章节奏变化,以及阅读审美感受的需要,将一些内容省略以后,使文章的展开过程形成的“断裂”。这些“断裂地带”,正是我们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利空间。比如《祝福》中,鲁四老爷听说祥林嫂被婆家抢走以后愤愤地说:“可恶!然而……”“然而”什么呢?作者没有说,给我们留下了一片空白,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调动自己的想象,进行补充。《装在套子里的人》写别里科夫在华连卡的笑声中从楼梯上滚下来,接下去就写到:“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死了。”这中间都有着大片的空白,课堂上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而戏剧、诗歌语言中空白则更多。如:《雷雨》、《日出》等里面有好多留白都可以想象。

文学作品中既然存在这些留白,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特定的情节、人物或有关因素作出合理推断。

上面笔者从三个方面说明了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要做的“激活”工作。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激活”仅仅是一个方面,甚至是相对次要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激活”的基础上做好“引导”的工作。

一、教给方法,引导倾听

倾听是获得知识的一种手段,有效的倾听能帮助学生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他们触类旁通,萌发灵感,还能使其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倾听也要做到“三心”,一要专心,二要虚心,三要用心。

在平时的课堂中,我经常强调:“听”与“说”同样的重要,“说”要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别人明白,“听”要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老师很欣赏积极发言的同学也喜欢专心听讲的同学。

二、榜样示范,善于倾听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发言的时候,我首先带头用心地倾听,无论同学的发言是对是错、是流畅还是吞吞吐吐,绝对做到认真地倾听,用心地倾听。教师的倾听一方面有利于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的一种尊重。让学生感受老师对自己的关爱,树立他们的信心,这样一来既融洽了师生关系又达到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三、善抓典型,鼓励倾听

在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中,我十分注重抓住典型,对其进行真诚的鼓励,让学生品尝到倾听的喜悦。如:对听得很认真的同学,我会对他说:“你听的很认真,看得出你懂得尊重别人,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对指出别人发言中有细小错误的同学我会说:“这么一点的小错误你都听出来了,你真用心,还帮他改正了不足,你真了不起。”

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它需要老师的提醒、督促和长期的指导。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既要提供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空间,激发其思维的活跃性,使他们勇于思维;还要巧于点拨,使他们学会思维,科学地思维,提高其思维的质量。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的目的。

总之,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是时代赋予教师新的使命,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 周有光.《我国语文的时代演进》第2页.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2] 朱光潜.《回忆朱佩弦先生》文学杂志.第三卷,第五期,第7页.商务印书馆,1948.

[3] 《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3.第一集,《论白话》,270页;第三集,《论国语教育》,193页;第四集,《国语和普通话》,531~532页;第八集,《语文杂谈》,204页.

[4] 杨振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见《完美的人格》,124页,三联书店,1987.

[5] 《朱自清全集》第三集,《论育读》,186页;第八集,《理想的白话文》,359、360页.

以关爱为题的作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文本 生活 经历 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45-01

面对仅有导语、提示语及大量图片的品德教材,面对仅有少量说明性文字的品德教材,不少教师无法适应,不知道怎样教才好。其实在品德课程必须回归生活的理念下,教学过程肯定不是教师对教材的简单复制与搬运,而是必须要整合文本资源,巧妙使用文本,更要从文本出发,立足学生生活,重视学生的经历与生活体验,做到“文本”“生活”两相和。

一、凭栏十里芰荷香——整合文本资源的美丽

教材作为一种文本,它是教师引发学生活动的工具,是学生开展活动时利用的资源。它既是我们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参考,又是学生学习的对话伙伴。打开教材,呈现在眼前的或是一张张绚丽的图片,或是一个个可爱的人物,或是一段段亲切的话语,或是一个个富有启发的问题。文本呈现的内容富有童心、童真、童趣,又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逻辑,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所提供的资源,巧妙地运用,灵活地选择,精心地处理,从而达到有效地整合。

1.巧妙运用教材图例

教材中的照片,撷取的是学生生活经历中的朵朵浪花,虽然只是静态的照片,但每个事件都有发生的不同过程和不同细节,教师可以用图片去唤醒学生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回忆,引发学生对真实问题的反思。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我是家中的成员》一课,教材中有四幅表现学生自理的照片:穿衣、洗袜子、收拾玩具、削笔,这些照片所描述的事件许多学生都有相似的生活经历。教学时,只要教师设计合理,照片就能发挥其引领作用。

2.灵活选择教学内容

文本向学生叙述一个个生活事件,却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展示社会生活的全部,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生活实际进行大胆取舍,补充学生需要的内容。同时,现有教材虽然十分注意兼顾城乡学生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但由于各地的经济和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差别,教学就需要面对不同地区不同状况有所侧重。如教学《爱护公用设施》这个主题,教材以“不说话的‘朋友’”为题,让孩子们回忆自己周围有哪些为自己服务的“朋友”,说说“朋友”遭破坏时给生活带来的不便,然后引导孩子替“朋友”说说话,伸出手为“朋友”做点啥?这个话题中主要涉及到的“朋友”有公用电话、邮政信箱、交通指示牌、游乐器械、候车室、路灯等。

3.精心处理教材留白

品德教材中留出了大量的空白,为师生的活动提供了方便,使得学生不再是简单的倾听者,更成了对话的参与者,活动的体验者。教师要善于开发教材的留白空间,让学生体验角色,拓展实践空间,记录成长足迹,从而引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思考。

例如,教学《拉拉手,交朋友》一课,当学生怀着激动的心情跨入小学的大门,首先应熟悉新环境,认识新朋友。为此,本课教材设计了“做名片”活动。课堂上,老师启发学生:刚才,小朋友介绍了不少交朋友的方法,大家是否注意过,大人还通过交换名片的方式来认识朋友呢?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张?在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后,教师提出要求:怎么做呢?小朋友可以回家和父母商量,在他们的帮助下完成。不过,老师希望小朋友每个人所做的名片能与众不同,因为你们是独一无二的。第二节课上,学生先展示、交流名片,然后通过交换名片,认识新朋友,这时老师发现,教材中虽没有提供图例让学生仿照,然而学生却能运用多种方法制作名片:或画、或写、或贴照片、或图文结合。从以上实例中可以看出,恰当运用留白,拓展了孩子们的实践空间,同时又考虑到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允许其拥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为学生创设了德性自由成长的空间。

二、映日荷花别样红——立足学生生活的绚丽

“道德源自于生活,道德产生的前提是人类长期的生活——生存实践。在长期的生存实践中,人类逐步形成一种具有道德指向的生活方式。而现实也告诉我们:道德总是存在于具体的生活场景中,生活场景中一切在场与不在场都会和道德纠结在一起。”鲁洁教授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学生个体品德的形成与社会性的发展,最终是在社会生活中实现的,而达成这一目标仅靠教材是难以实现的,因为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立足学生开发资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超越教材,多角度地面向学生生活,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

1.校园生活:因你而美丽

农村的学校生活虽然与城市学校有着许多的区别,但农村的学校生活同样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把这些教育资源整合进教材,为我所用。如教学《为你介绍我们的学校》时,我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1)认识学校新面貌。带领学生参观学校新添制的多媒体教室、苗苗电视台、学校刚改建完毕的图书馆、这些都使学生自豪不已;(2)走近学校荣誉室。面对着金光闪闪的奖牌、奖杯,学生对学校的自豪感油然。(3)介绍学校的快乐生活。我就利用事先拍好了运动会、参观污水处理厂、读书节、广播操比赛等一系列的照片。在课上把这些照片一一展示出来,学生情绪激动,回忆着当时的情景,体味着快乐。(4)开展“我为母校添光彩”的主题活动。鼓励学生通过作文、绘画、书法等多种形式把对学校的爱表达出来,从而真正体会“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日母校以我为荣”的思想。从感知——体悟——实践,整个活动融校本资源和教材于一体,把教材这薄薄的书变得丰厚无比。

2.家庭生活:因你而温馨

家庭是学生温馨的港湾。在品德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触角深入到家庭,也可以在课堂中设置家庭情景,或是恰当地利用家长这一资源,更好地为学生品德的养成服务。例如,我校教师在上《父母的疼爱》这一课时,针对现在的孩子享受着父母之爱,但是好些孩子身在福中却感受不到、体会不到的现象,开发了家长这一资源。让家长走进课堂,动情地讲述关爱孩子的每一件事,有的家长还带来了孩子小时候的照片。面向家庭生活,使孩子真切感受到了父母之爱就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学生爱父母、孝敬父母的品德也在家长与孩子的真情碰撞中逐渐形成,真正实现了德育的“润物细无声”。

3.社会生活:因你而多彩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即社会,社会即学校。”品德教学不仅要挖掘现实生活中对学生发展有意义的素材,并有效地利用一些本土化的课程资源,同时还要结合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家乡变化的点点滴滴,都是德育的素材,都能让学生受到生动的教育。教学《请到我的家乡来》这课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搜集家乡的旅游名胜、家乡的特产以及家乡的风土人情,可以结合“开展‘走近华罗庚’‘金坛名人知多少’的介绍活动;利用金坛市首届乡村旅游节的活动,让学生做小导游,设计旅游路线等。恰当地利用社会资源,改变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了知识的共同建构者。

以关爱为题的作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伪语文;现象;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1-0246-02

一、问题的提出

从教伊始,听前辈老师说:“语文嘛,难教好糊弄!难就难在语文包罗万象,没有统一的标尺;好在随便你怎么教都行,都是语文,至少与语文有关!”一语道破“语文”的“酸甜苦辣”。“伪”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义项有“有意做作掩盖本来面貌的;虚假(跟‘真’相对):伪装、伪造、去伪存真”。“伪科学”指违背客观规律,冒充科学理论用以骗人的错误的知识体系。依此类推,“伪语文”就是披着语文外衣,行非语文或貌似语文之实的教学行为。

二、《爱如茉莉》教学案例:(节选)

前不久,一青年教师执教《爱如茉莉》(第二课时)时,是这样处理的:读词语导入,默读课文,把课文中蕴含真爱的细节划下来,关键的字词圈出来,还可以写上自己的感受。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师生交流――

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那细微平淡中的真爱吧!你关注了哪些细节?生答:……

多媒体展示细节1: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引导:在妈妈看来,生病与吃饺子哪个更重要?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请把这份爱读出来。多媒体展示小结:爱是一种约定,一份担心……过渡:这顿妈妈煞费苦心布置的饺子,爸爸吃了吗?多媒体展示细节2:然而,爸爸……每天都去医院。引导:①你从哪个词特别能感受到爸爸爱妈妈?可以看出爸爸当时的心情怎样?(直奔 着急 担心)②bēn和bèn有什么不同?爸爸的目的是什么?(bèn有目的,bēn无目的。直奔医院)③谁来把爸爸对妈妈的这种爱读出来?多媒体展示小结:爱是一份了解,是心有灵犀,是爸爸直奔医院匆匆而去的身影,是无微不至的关怀。

三、“伪语文”万象与思考

1.重视悟情说理,漠视语言文字。不难发现,该节课中,“语言文字”的赏析只是感受“真爱”、理解“真爱就像茉莉”的一个凭借。这样做,何异于吃了西瓜皮,扔掉西瓜瓤?如果教师仅仅为了让学生理解文本蕴含的主旨(价值取向、情感基调),那么,语文课与传统意义上的思想品德课又有何异?笔者认为出现以上偏差的深层次原因还在于教师对语文学科特点及《语文课程标准》的认知存在偏差。其设置的课时目标如下: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凭借课文朴素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理解“真爱就像茉莉”的深意。③凭借课文的学习,力求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及生活中懂得爱,学会爱,表达爱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阶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语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笔者认为目标②应变换如下:“引导学生在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理解‘真爱就像茉莉’的深意,进一步学习体会课文表达的顺序和方法,感受语言的魅力。”语文课堂应坚定不移地关注“听说读写”的能力,关注语言文字是永远的主旨和归宿。因为理解课文内容固然是语文课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培育学生语文素养的依托,但不是全部所在。语文学习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内化富有活力的语言,丰富其语言的积累,学生当堂理解、内化富有活力的语言,就是完成这个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从本文的表达方式来看,本文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及情景交融的手法。作者捕捉了生活中极易为人忽视或淡忘的生活细节来写,深刻地阐释了爱的真谛。如:“一个清晨,我按照爸爸特别的叮嘱,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到医院去。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爸爸妈妈执手而眠的场景可谓触人心灵深处,接着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描写了初升的阳光这一景色细节,为文章的感情渲染增色不少,增强了表达效果。相信学生通过初读,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份平淡无奇的爱,“爱”一定会如涓涓细流流淌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但学生能否懂得细节描写的妙处?能否在今后的阅读和作文时关注细节?这,应是教学的重心所在!

2.肢解课文内容,放大一孔之见。细节描写固然是本文的写作特点,当然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那么,是不是只关注每一个细节,分割开来一个个解读、一个个品析就达到了应有的教学效果呢?“我们不能把一个美丽的花瓶摔碎,撷取一个个美丽的碎片交与学生欣赏。”诚然,以上教学片段中,交给学生的只是“一个个美丽的碎片”,没有关注到全文的“起承转合”,没有关注到全文的内在联系和语言的负载量因素。例如:①茉莉花贯穿全文始终应得到关注。本文以“爱如茉莉”为题,茉莉花贯穿全文始终:茉莉花旁发问――妈妈“爱,就像茉莉吧”的回答――医院茉莉花香及“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的感悟。在品读细节之后,教师宜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结构,感受文章的前后关联等字里行间“看似无意,实则有心”巧妙安排。②语言的跳跃性应得到关注。以第7、8自然段为例(摘录如下)。“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答应……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到医院。此后,他每天都去医院。”文中,一个“然而”带出“探望”、“陪护’等重点环节,详略安排泾渭分明,过渡显得水到渠成。初习作文者,大抵会这样写:“过了一天,爸爸回来了。一进门,爸爸就问我:‘你妈妈呢?’我紧张极了,忙想起事先想好的谎话,说:‘哦,妈妈到超市买东西去了……’可能是我太紧张,我都不敢正视爸爸的眼睛……”倘若,我们把这一段将第8自然段替换下来,比较一下,品鉴一下,学生会得出什么感悟呢?这能否有利于他今后的作文取舍呢?

3.张贴情感标签,强制虚伪朗读。中央教科所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谈到自己的教学经验时也说过:“好学生是读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但由于学生个体在生活体验、知识储备、感悟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客观差异,因而他们在对同一文本的阅读过程中,必然会提出有个性的阅读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往往无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存在,人为牵制约束了学生多元化阅读。《爱如茉莉》(第二课时)课堂中,老师很重视学生的读,读的次数颇多,耗时亦不少,积极地践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时目标。其突出表现在先贴情感类型标签,再让学生“被”感动进而“引导”他们表达虚情假意。笔者以为,师者应承担“导”的职责,但“导”的度要把握得当,不能听之任之,不管不问,但也不能越俎代庖,以自己的情感体验代替学生的情感体验,或“强迫”、或“骗取”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走下去。朗读指导中,我们应根据需要,选用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形式。同时,我们还要指导学生基于语言文字赏析的,带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阅读方法:(1)加法:“望着爸爸憔悴的脸和布满血丝的眼睛,我心疼地说:‘爸,你怎么不在陪床上睡?’”爸爸边打哈欠边说:‘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联系上下文,自然可以看出爸爸说话时的困倦与担心,轻巧与小心。我们不妨在“爸爸边打哈欠边说”处加上“轻轻地”,爸爸说话时的困倦神情、轻巧话语等细腻的关爱也许会更清晰、更传神。(2)减法:《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语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老师在指导学生读第7自然段时仅局限于体会“爱”,并且纠缠不清。忽略了相应提示语的作用。“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倘若我们去掉“用虚弱的声音”练习读,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再尝试与原文比较读,自然不难体会病中的妈妈仍牵挂着爸爸,那份淡雅、质朴的爱就跃然纸上、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