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复活节的资料

复活节的资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复活节的资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复活节的资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主体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107-03

一、文化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离不开文化学习,要学习一种语言,必须学习其文化,因为任何语言都根植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特定的文化内容。实际上,英语教学中语言学习与运用就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要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就要加强英语文化知识的学习。教育部于2007年颁发的《大学生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提出,要提高我国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好英语语言知识和一定的语言技能,还必须在教学中加强英美文化知识的传授,否则,将会制约其语言能力的提高,影响跨文化交流。[1]

二、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现行的《新标准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的教学材料中展示了多元文化,探讨和鉴别了文化之间的差异,包括各国尤其是中西方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对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升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及使用能力有很大帮助。以中西方的节假日为例。在《新标准大学英语》视听说第三册unit8 High Days and Holidays的教学材料中涉及了狂欢节、圣诞节、感恩节等一系列西方的重要节日,同时也提到了春节——亚洲这一重要的节日。我们就可以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清中西方节假日所体现的文化差异,增进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通过事先查阅资料,了解相关节日的起源、庆祝方式,再结合课本中所提供的视频和音频材料,学生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西方的狂欢节、圣诞节、复活节都是起源于宗教的节日,并且各个节日庆祝方式不尽相同。狂欢节盛行于欧美地区,于复活节前四旬斋戒日前(40 days before the Easter Day)举行。因为复活节前的四十天是一个大斋期,这四十天里,人们禁止娱乐,禁止肉食,反省、忏悔以纪念复活节前三天遇难的耶稣,生活肃穆沉闷,于是在斋期开始的前3天,人们会专门举行宴会、舞会、游行,纵情欢乐,故有“狂欢节”之说。如今已没有多少人坚守大斋期之类的清规戒律,但传统的狂欢活动却保留了下来,成为人们抒发对幸福和自由向往的重要节日。圣诞节是每年的12月25日,基督徒庆祝耶稣基督诞生的节日,也是一个家庭团聚和喜庆的节日。人们通常会在家里陈设一棵圣诞树,以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圣诞树一般是用杉柏之类的常绿树做成,象征生命长存。树上装饰着各种灯饰、彩花、玩具、星星,还有各种圣诞礼物。圣诞之夜,人们围着圣诞树唱歌跳舞,尽情欢乐。小孩子尤其喜欢圣诞节,因为他们可以得到从烟囱下来的圣诞老人送给他们的礼物。复活节是纪念耶稣基督在十字架受刑死后复活的节日,在每年春分月圆之后第一个星期日,西方信基督教的国家都过这个节。过去,在多数西方国家里,复活节一般要举行盛大的宗教游行。游行者身穿长袍,手持十字架,赤足前进。他们打扮成基督教的历史人物,唱着颂歌欢庆耶稣复活。如今节日游行已失去往日浓厚的宗教色彩,节日游行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具有浓烈的民间特色和地方特色。复活节里复活节彩蛋和复活节兔子不能不提。复活节临近时,糖果店里会摆满各种各样的巧克力蛋。这些彩蛋精美漂亮且富有装饰性,它们代表着人们的美好心愿,并与你分享季节更替的喜悦。复活节兔子是复活节的另外一个象征,原因是它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人们视它为新生命的创造者。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也有它自己的故事。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也叫年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年节虽然定在农历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年节还是合家团圆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座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到。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同时,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展开: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将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过完正月十五元宵节,春节才算真正意义上结束。不管是庆祝春节还是元宵节,都与我们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社会息息相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并了解不同文化的根源和表现形式,逐渐培养起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并能够鼓励学生大胆表述文化的相关内容。

三、了解文化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习语言最终是为了使用语言。了解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意识,最终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体现在口语表达上。有了相关的文化知识、音频、视频材料的输入作铺垫,相关的语言表达也更具有针对性。学生在完成有关节日话题的口语活动时,就用到了很多有针对性的表达。例如,提到春节,大部分同学会用到以下表述。Spring festival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s in China.It lasts fifteen days and ends with the lantern festival on the full moon.Family members get together and visit relatives.And parents give children red envelopes of money which is the reason children like it most.(大致意思是: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持续十五天到元宵节结束。节日期间,家人团聚,走亲访友。长辈会给孩子们压岁钱,这也是孩子们喜欢过年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同学还会提到除夕守岁、吃饺子、放鞭炮辞旧迎新(to light off firecrackers to send out the old year and to welcome the new year)等与春节息息相关的活动。提及西方节日,同学们谈论最多的是圣诞节(Christmas Day)。相关的英语表达也会被用到。Christmas Day is a religious festival,which celebrate the birth of Jesus.People usually have a Christmas tree in their house and decorate it with all kinds of presents.They hold parties and give each other presents and show love for each other.Children love it especially because they think Father Christmas will come down the chimney and leave them presents.(大致意思是:圣诞节是庆祝耶稣诞生的一个宗教节日,人们通常会在家里摆放圣诞树并在上面挂上各种各样的礼物。他们聚会,互赠礼物,表达爱意。孩子们尤其喜欢圣诞节,因为他们认为圣诞老人会从烟囱下来给他们留下礼物。)值得一提的是,学生自己也会逐渐培养起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的意识。除了练习春节和圣诞节这两个中西文化里最重要的节日外,有很多同学还将西方的情人节(Valentine’s Day)和我们的七夕(the Double Seventh Festival)进行了展示,讲述了其中唯美的爱情故事。学生的进步值得肯定,但我们决不能因此沾沾自喜。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不能对其抱有太大希望。文化决不是我们在课堂里可以轻松传授给学生的,需要在具体语境中去习得。外语教学应该尽可能地为学习者提供更多不同语境中的语言使用练习,但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实际上能做到的会比较有限。就像语言要通过使用语言来学习和掌握一样,文化也需要通过文化实践来学习和获得。[2]以我们现有的条件只能尽可能做到:给学生提供了解不同文化的契机,输入相关的语言材料,并使之能够有所输出,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及语言表达能力。

文化包罗万象,想要在有限的语言教学课堂中将其统统纳入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是,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其口语表达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许力生,吴丽萍.关于外语教学中文化习得问题的反思[J].中国外语,2006,(4).

复活节的资料范文第2篇

可是,由于商业利益的存在,统计数据也会表现出倾向性,或者预先设定了倾向性。所以,让我们感到踏实的数字未必反映真实状况,我们依赖的“实证方法”未必就“实”,其过程可能是把一种倾向研究成“事实”或证明成“事实”,与其说是“实证”,还不如说是“证实”。

美国著名统计学家达莱尔•哈夫的名著《统计数字会撒谎》或许能让我们对于统计中的陷阱有入木三分的认识。自1954年出版至今,这本书多次重印,历久弥新。达莱尔举出许多活生生的案例,向我们一一解读了统计中的陷阱,读起来很有味道。

达莱尔提出,当你面对统计数据时,先要问自己5个问题:谁说的?他是如何知道的?遗漏了什么?是否有人偷换了概念?这个资料有意义吗?

笔者很注意电视、报纸上卖药的广告,“中国有百分之××”的人“缺钙”、“前列腺”、“性机能”这个“百分之××”是多少呢?一般是70%、80%、90%。很奇怪,过去凭票过日子的时候,中国人啥成分不缺,现在怎么什么都缺?如果把广告所警告的疾病、营养不良的百分比都拢一下,这个结果够吓人的。问题的根本在于,这个危言耸听的统计是谁做的?当然是厂商做的,那么出现如此荒诞不经的统计也就不足为怪了。

统计的陷阱在哪里呢?首先是统计本身的不真实性,比如统计样本的选择偏差,或是样本空间过小,导致代表性差。统计样本的选择偏差是比较常见的,由于受调查者的主观意向或者客观失误的影响,统计样本的选择偏差直接影响到统计的结果。

如果抽取开发商作为样本调查房价是不是高?抽取医药人员作为样本调研医疗费高不高?说得再搞笑一些,抽取交通违章者作为样本去调查交通警察的形象。那么,看似科学的统计会得出相当滑稽的结果。

统计的另一个陷阱在于统计之后的分析过程,在分析中,统计者是否遗漏了什么?或者忽视了统计所依赖的条件?哈夫在书中举了个例子:“某年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年4月的零售额高于去年同期,于是证明经济开始进入复苏阶段,但遗漏的内容是前一年的复活节在3月,而该年的复活节在4月,所以复活节带来的消费高峰在4月。”暂时的消费高峰显然不能代表经济的转向。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分析报告,某产品价格为1000元,目前消费群体是10万,年收入1亿元,如果全国有百分之一的人消费该产品,就会有1300万消费群体,年收入将高达130亿元,带来××亿元的税后利润。

类似的分析过程我们并不陌生,但统计者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从10万消费群体增加到1300万的前提是价格的大幅降低,而价格大幅降低之后,收入就不会那么多了,利润更会有很大的变化。试想,如果现在的手机还是当年大哥大的价格,能做到如此普及吗?

以突发事件代替常态,以小样本推广到大样本,如果忽视了一些重要的因素,分析过程就会产生缺陷。即使是正确的统计数字也未必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复活节的资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培养方法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促进语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是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需要,但如何才能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呢?本文展开了对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的讨论,希望通过对目前文化意识培养相关研究和教育实习的观察进行分析,发现目前文化意识培养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能提出些有效可行的教学建议。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要渠道

1.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信息,丰富教学内容。教材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内容,老师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进行教学,使得教学内容不是无“人情味”的字母单词。教师应该以教材为依托,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在讲解英语课文时,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词汇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课堂用时多,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一环节向学生渗透文化意识。在一些简单的语句和一些日常的对话中,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好教学内容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

2.在课堂中渗透英语文化,创设教学环境。课堂教学是大部分小学生接触英语的主要的途径。在课堂上,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 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激发学生文化求知欲,适时的进行渗透, 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积累文化知识。本文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着手进行分析。

课前展示:每次利用课前5分钟时间, 让学生上讲台自我展示。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开展与学习英语文化知识活动。

课中渗透: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个漂亮的复活彩蛋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用多媒体形象地讲解复活节的由来以及西方人是如何过复活节的, 顺带介绍复活节的两个象征物——染色的鸡蛋和小兔子。在了解西方国家的这种文化以后, 再请同学们思考“When do we eat eggs in China?”

课后拓展: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的知识,要想英语文化环境延续,教师还可以布置课后任务来扩展学生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畴,以拓展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视野。

3.关注学生情感 ,营造英语文化氛围。教学环境很重要,并没有注重到对学生的内心情感的影响。而英语国家的教室布置体现的是与众不同,墙壁上有着学生喜爱的各种栏目,足以给学生尽量发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座位的排列也体现着新颖、多样和主题化,老师们根据课堂内容和活动方式的不同适当及时地调整座位的排列。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从教学环境的设计上着手,培养学生对英语及英语文化的感情。在这些方面适当的借鉴西方国家,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在布置和不断更新学习环境的过程中感受文化的差异,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他们所学的语言及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营造英语文化环境

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综合过程,仅靠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想要达到完全掌握英语的目的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既要在课堂上结合教材设置情景教学,还要让学生在一定的真实语言环境中体会和运用英语,这就需要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

1.英文剪切报。可以组织创办英文剪切报, 可以摘录一些经典影视剧的台词、一些经典儿童歌曲的歌词,一些儿童英文故事等,并把剪贴报张贴在校园黑板栏中,让学生共享知识的乐趣。我们还可以在教室墙壁上不时更换的张贴有英美文化气息的图画,以便学生开拓视野。并且开设多个栏目,让学生自己动手记录用英语思维表达身边点点滴滴的琐事,鼓励学生踊跃投稿,加强英语的实用性,为学生提供一个用英语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

2. 校园英语广播。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一起收集新闻报道或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等相关资料,积极投稿,通过广播进行介绍。课间播放一些学生喜爱的英文儿童歌曲,可以在一周内播放同一首英文儿童歌曲

让学生学唱、同一部原声动画电影让学生模仿,提高学生的兴趣,营造浓厚的英语氛围。

3. 英语学习园地。在班级的英语学习园地里,教师可以编写一些经常玩的游戏,既有趣又可增加词汇量。还可以从英语读物中找一些英语谜语,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国外人的思维方式,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英语语感。班上的学习园地板块应该是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的,可以每两个星期更新一次。

四、结论

复活节的资料范文第4篇

今年,是已故音乐大师、指挥家卡拉扬诞辰100周年,或许人们仍然记得那个经典笑话:一位出租车司机问搭车的指挥家卡拉扬:“大师,我要拉您到哪里去啊?”卡拉扬答道:“哪里都行!到处都需要我”!

4月5日是卡拉扬诞辰100周年纪念日。生于奥地利萨尔兹堡的卡拉扬,担任过许多音乐界的重要角色,如柏林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萨尔兹堡艺术节领导成员、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客席指挥、萨尔兹堡复活节艺术节的创始人等。他在音像市场上也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见证了每一项新音像技术的发展历程。到1984年为止,卡拉扬为百代、德卡、宝丽金、索尼等公司录制的作品超过1000小时,这是其他指挥所望尘莫及的。每当音像技术向前发展一步时,比如唱片、立体声、激光唱盘、录像带等,卡拉扬都加以使用。直到目前,卡拉扬的作品还占据这些公司生意的三分之一。因此,国际音像界在卡拉扬百年诞辰之际,以各自的方式进行纪念:德国宝丽金公司和德卡公司再版了很多他的作品;百代公司更是拿出了全部的卡拉扬“家底”共88部CD;而索尼公司将重点放在视觉方面,把30部有关卡拉扬的DVD推进了市场。

在卡拉扬工作过的地方,音乐界举办的纪念活动十分活跃。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从3月30日起,已经开始举办“卡拉扬与国家歌剧院”的展览;导演罗伯特・多恩海姆在歌剧院放映关于卡拉扬的影片,其中首次展示了一些公开的资料、音乐会片断和图片等。

萨尔兹堡的纪念活动早早开始。1月5日,萨尔兹堡莫扎特音乐学院乐团在艺术节大厅举办了音乐会,上演了柴可夫斯基的第5交响曲、莫扎特A大调钢琴协奏曲第488号和理查・施特劳斯的《唐璜》,这是1929年卡拉扬第一次登台指挥的作品。当时父亲为他租来了一个乐队,使他走上了世界知名音乐家之路。4月5日当天,在萨尔兹堡莫扎特故居举办的活动上,由艺术评论家约希姆・凯撒做专题讲座。在艺术节和复活艺术节期间,还有相关的音乐学术研讨会。

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金色大厅)举办了卡拉扬系列音乐会,分别由柏林爱乐乐团和维也纳交响乐团担任演出。里卡多・穆蒂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出的音乐会,标志着系列音乐会的结束,他们将演出威尔弟的《安魂曲》,为这为泰斗级大师安魂。

复活节的资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文化差异 交际语言交流 英语教学

一、文化差异是文化交流中不可逾越的鸿沟

文化差异是文化交流中不可逾越的鸿沟,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学生学习面临的问题。例如,教师在教“dragon”这个单词时,学生根据已有的文化历史知识,知道龙代表权威,是君王的象征。再通过老师的讲解,从而对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知道龙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骄傲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的眼里,龙是不好的动物,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的怪物,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是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的认识,从而造成的语言交流的障碍。

二、语言教学中要重视文化教育

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所以,老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教育。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包括五个方面: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社会能力就是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但在实际英语教学中,教师平时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写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语言的使用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不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什么场合不该说什么话,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三、平时教学中要重视交际语言的不同点

平时的英语教学中,要求学生重视以下几个不同点加以辨析,这几个方面是平时教学中和汉语习惯不一样的地方。

1.称呼语

英语教科书中曾出现过“I am sorry to trouble you,comrade”的道歉语。Comrade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初级阶段所特有的称呼,有志同道合、同一战壕共同战斗经历的特殊感情。在西方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e。如果我们和西方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会感到莫名其妙,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uncle Wang,也是中文思维套用英语的现象。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 Brown,那么对方听了会认为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2.赞美

在英语国家,赞美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务、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表现,等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其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A:Your skirt looks nice.B:Thank you.

3.感谢和答谢

根据国人的习惯,中国人特别是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不经意地用了一两次,则会叫人不舒服。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这一词到哪里都能听到,就是最亲密的人也不例外,甚至更讲究这一词。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而在中国,“谢谢”一般用在不太熟悉的人之间。这就是文化差异。

当别人问是否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4.隐私

电视节目中有个外国人乘bus的片段。有一老妇人,大约60多岁。坐bus没有座位,她就在一旁站着,而旁边许多年轻人都坐着,没有人给她让座。我曾经为此感到不解。后来和外教交谈时,聊到这一话题,才知道如果给老妇人让座,那么她反而会不高兴,她会认为在别人眼里,她老了。外国人其实不希望对方知道自己的真实年龄。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How old are you,Mrs Read?”,“Ah,it’s a secret!”,这一小段对话中,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于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5.介绍

和外教打了几次交道,外教见了我握手,然后自我介绍,我也下意识地说出了自己的名字,意识到外国人从不问“What is your name?”,而是先说出自己的名字。学生在交谈时,“What’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了解。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 name please?”或“What’s your name?”,否则,他们会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6.节日

中西方国家,各有各的传统节日。比如中国的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西方人的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圣诞节,以及信仰耶稣的人所过的复活节、感恩节,等等。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过起了西方人的节日。特别是西方的情人节,更是为年轻人接受。也有很多老年人信仰基督教,过感恩节、复活节。所以,有些节日是无国界的。这是文化差异逐渐缩小的一个表现,也是文化教育成功的体现。

四、文化教育的方法

在平时教学中,老师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培养,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意识,以避免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出现不可挽回的过失。

1.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感谢、谦虚、赞扬、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例如上文所谈的几个方面,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

复活节的资料范文第6篇

I PICK:I choose a book that has a Purpose (Why am I reading it?),Interest (Do I like the theme of the book),Comprehend (Will I understand what it says?),and Know (Can I read most of the words?)

翻译过来就是:

I PICK:我选这本书的目的(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兴趣(我喜欢这本书的主题吗?),理解(我能理解这本书的内容吗?),认识(我认识这本书里面的单词吗)?

问过大宝,她在学校图书馆、课堂上选书去读,也是根据这个I PICK原则,这是老师要求的。

我最开始不明白如何用这里面的Purpose(目的)来选书,经过研究以及和大宝的探讨,才理解了。一般来说,读一个fiction (小说)的目的是觉得故事有趣,而读nonfiction是为了获得某方面的信息,学习某方面的知识。对于读nonfiction书籍的目的很容易理解,而对于fiction,则可以通过标题、封面、封底、插图,来进行联想-Connection (在同步学英语的系列里面,曾经提到过Making Connection是提高阅读理解的好方法):这些让你想到了什么?你猜测书的内容大概是什么?对于小孩子读的书,一般来说这些已经足够了回答“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了。如果必要,再看看书的摘要或者给读者的话,那已经能够预测书的主要内容,然后就去读书,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了!看到这里,您可能明白了,这个I PICK中的P(目的),当然是有效阅读的必需的――带着问题去读书,不正是应该的吗?而且,都说小孩子需要培养观察力、想象力,这个Purpose的过程,不正是锻炼的机会吗?

复活节的资料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

文化意识其实也就是对本国与异国文化之间异同的敏感度和自觉性,这种文化意识的培养也是学好外语的重要因素,就像最新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要求一样: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而小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起步阶段,培养他们良好的文化意识有助于提升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教授学生语音、词汇等知识,还必须突出英语的文化传承工具的性质,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开放、合理的文化意识。

一、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1.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好语言

著名翻译家王佐良先生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语言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人类的风俗、宗教、物质、制度、观念等等文化,也就是说语言的变化就是文化的变化,文化的发展也会影响语言的发展变化,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对英语国家的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会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从而真正地掌握和运用英语。

2.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用好语言

语言是由语音、形态、句法、语意等不同层面的要素构成的,因此不同国家、民族的语言必然有其独特性,在语言的使用上就会存在差异。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小学生容易将母语文化直接应用在外语上,这样也就造成了英语学习和交际的困难,出现语言的负迁移现象,因此,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助于学生学好、用好英语。

二、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1.结合英语词汇,拓展英语教学

每个语言都具有一字多义的特点,而每种语言的特点都不一样,对词义的理解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绝不能按照词汇的字面含义去理解,这就要求对其文化有充分的理解。因此,在教授小学英语时,教师可结合不同的词汇,进行拓展教学,让学生理解其使用差异。

2.通过角色扮演,提高英语运用能力

中英语言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其表达形式也不一样,为了让学生提高英语的运用能力,理解英语的文化内涵,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情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在课堂上进行英语交际活动。如,让学生扮演两个通电话的角色,运用英语的标准表达方式进行通话,这样不仅让学生进行了英语练习,而且加深了他们对英语表达方式的印象。

3.结合节日文化,体会英语文化背景

中国和西方英语国家都有各自的节日,如中国的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西方英语国家的圣诞节、万圣节和复活节等,这些节日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这些节日的表达方式时,不应仅仅只是讲授其基本知识,而应当利用这些节日的不同文化背景,介绍不同的节日中人们的主要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文化差异。

4.借助多媒体资源,感受英语文化

随着多媒体英语资源的发展,人们身边时刻都能接触到英语,潜移默化当中感悟到了英语文化,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日常生活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感受,如在教授学生fork,knife等餐具时,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是否知道如何使用这些餐具。学生们凭借着他们对影视资料的影响,争先抢答,教师不做评定,可以先给学生放映一段西方餐桌礼仪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在观看影像资料中加深对英语文化的感受。

5.注重教学细节,渗透英语文化

教师在教授英语时,应当注重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英语文化。利用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可以再课堂上组织学生做游戏、唱歌等。如让学生在课堂上玩西方英语国家常见的“Bingo”游戏、唱英语歌曲等。还可以在西方节日时,举办一些和节日有关的活动等等。

总之,教师应当恰当地结合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进行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学生乐意了解和学习西方英语国家的文化,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地加强对英语及其文化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吉哲民,李冬梅.浅谈中国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J].外语界,2001.

复活节的资料范文第8篇

一、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从头讲到尾”。这种教法方法,学生总是被动接受,而且枯燥乏味。而多媒体教学则通过丰富的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对视觉、听觉的刺激,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通过创设语境,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形象,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新目标七年级下册的“Unit7 What does he look like”时,就可利用CAI课件的鲜艳色彩,优美的音乐,直观形象地再现将学生喜爱的体育明星姚明、著名歌手刘欢以及本班学生提供的照片呈现在学生面前,并配上画外音:“Yao Ming is tall, Liu Huan is heavy,Tom is thin.”这样,图文声结合,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接着,引入问长相的句式。操练时,学生们便争相发言、互相提问和描述画面中人物的长相。多媒体课件以它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特点,活跃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情感上和思维上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潜能,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语境,诱发学生的表达激情

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常会受到思维方式的影响。他们一般把听到或读到的信息转换成母语输入储存起来,然后在说或写时,先从记忆库中找到母语的表达式,再转换成英语输出。这是造成他们阅读速度慢、表达错误多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就能打破课堂教学时空的界限,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从而更自觉更有兴趣地进行英语语言交际活动。以新目标七年级下册的“Unit12 Don’t eat in class”为例,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在课堂上吃东西”“在走廊里跑”“打架”“上课迟到”等不良现象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练习使用“Don’t eat in class”“Don’t run in the hallways”“Don’t fight”“Don’t be late for class”等句子。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这样的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之中,学生自然会有一种用语言表达感情的欲望,真正体验到语言运用的场合、意义,并逐步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不断提高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增大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