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龙应台的丈夫

龙应台的丈夫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龙应台的丈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龙应台的丈夫范文第1篇

将近3年没来大陆的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不久前在北京三联书店举办的《目送》新书见面会上说,来一次很不容易,不是指距离的跨越,而是抽象意义上的不容易,尤其是跟读者见面。因为不是正式的演讲会,龙应台显得很轻松。见面会上,她觉得这本书写的是个人的事情,无法谈,只能请读者朗诵。朗诵完,她和读者一起合唱起蔡琴的“某年某月的某一天”。

为什么《目送》不能谈?龙应台说,很多人告诉她,是流着眼泪读完的,有朋友写信开玩笑说:应台你太不道德了,你应该跟出版社说,这个书应该像《花花公子》那种杂志,在卖的时候是封上塑料袋,上面写着,“不能在公众面前打开”,因为不小心在地铁站或者在飞机上读里面的文章,一读就会感情很冲动。“《目送》写的是个人的事情,只能够在个人隐私的空间来读,这也就是我不谈《目送》的原因。”

从80年代初写《野火集》,到现在的《目送》,解释龙应台写作风格的发展,大陆读者可能会大为失望。当初写《野火集》里《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的人,还有写了《请用文明来说服我》的这个人,怎么现在写《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她怎么越写越小了,或者是说怒目金刚怎么会变成儿女私情了?对此,龙应台介绍说,在海外看法刚好相反,以前她是针对社会现实或者政治去写文章,但是那些其实是短暂的、表面的,而真正的实质的、比较接近生命本体的是《目送》这样的写作。从《野火》到《目送》,其实是从小到大,越写越大,而不是越写越小,这两种不同的态度,透露了非常多的文化深层信息,很值得研究。

链接2004年10月关于她的一个访谈文章,很深刻很有意思――

龙应台:

中国文化是安身立命的依靠

台湾作家龙应台已经在香港安了自己的新家。9月,她接受香港大学的邀请,任该校的客座教授。2003年,龙应台圆满干完一届台北市文化局长。她决定重回文学生涯。先是应聘香港堀市大学,后来是香港大学。让她分外欣喜的是,这回,不是她只身一人在此安家,15岁的小儿子华飞从欧洲赶来陪她,留在香港念书。这回的家,才更有家的感觉了。

龙应台为华飞选择的,不是香港的“国际学校”,而是正规的德国学校。在接受采访时,她这样道出自己的深思熟虑:孩子是在德国长大的,“既然我们生活在德国,我就让孩子做个快快乐乐的德国人,认同他们生长的地方。你把歌德的文学、马丁路德的宗教、康德的哲学都吸收消化成你自己的人文素养系统后,再去欣赏莎士比亚或者海明威或者屠格涅夫、川端康成,但不是在你自己空无所有的时候,到处漂浮。我希望他们有一个厚重的锚,船有了锚,就可以放心地启航,万里飘荡。自己的传统文化,就是锚。”

龙应台分外珍重一个人的文化根基。这可以从她自己的文化经历中找到缘由。在此之前,龙应台在多少个地方,安过多少次家?

当年,23岁的龙应台赴美留学,一待就是8年,在那里与德籍丈夫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但是她的心里却没有把美国当成自己的家,1983年,夫妇二人一起返回台湾。

她向记者这样解释当年她回台湾的动机:“我选择离开美国,一方面应该是深受、罗家伦、蒋梦麟等五四前辈的影响,认为知识分子对自己的社会是有责任的。当时觉得,如果我留在美国,那么我就应该加入美国文化,对美国社会有所贡献,如果对美国没有这样的热情或承担,我就应该离开,回到自己的本土,寻找自己的位置。”

“而那时更直接的念头是,23岁离开台湾之前,我对台湾只有幼稚的了解。我必须回去,以比较成熟的眼光、国际的参考系,去重新认识我生长的地方。”

当时台湾的现实与从美国带回的“参考系”反差如此之大,令龙应台无法抑制自己的冲动。她投书《中国时报》,一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开始刮起席卷台湾全岛的“龙卷风”。“写《野火集》,一开始当然是一股天真的义愤,美国的‘参考系’使我认识到中国文化里的陈腐面和政治体制的荒谬面。”龙应台说。

龙应台本以为这次她可以真正安下家,但他们在台湾只住了3年。因为在台湾丈夫事业上没有多少空间发展,1986年,他决定赴瑞士应聘,龙应台随夫同行。当时,“野火”正在狂烧,龙应台的隐退,一时还引起“被政府驱逐出境”的谣言。

实际上,龙应台自己说,她决定去瑞士“应该有性别的因素存在。如果龙应台是个男人,他比较可能趁着‘野火’巨大的成功去‘开创事业’,写更多的评论,或者加入反对运动,成为政治活动家。”而她“其实是一个胸无大志的人”,要专心做母亲。从34岁到47岁,龙应台在欧洲度过了相夫教子的13年,一路随着丈夫从瑞士搬家到德国,把两个儿子带大。

然而,尽管龙应台在欧洲的温暖小家离故乡非常遥远,但她的心却从来没有离开过本土,所以,当1999年去台北担任文化局长的机会到来时,她无法拒绝,只身返回故乡。

现在,她决定,不再回欧洲,要把家安在香港了。

应台出生在台湾,但却是个祖籍湖南的“外省人”;她在美国留学时,绝对是来自不发达的亚洲的“外籍学生”;但等她回到台湾时,已是个有留洋背景的“海归”;她到了欧洲,又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东方人,尽管怀里抱着混血的婴儿。

龙应台形容自己在欧洲定居的13年是“离群索居”的生活,那些岁月里她远离主流文化。“但是欧洲13年给了我三件珍贵的东西:一是美国以外的参考系。我发现中国人对‘西方’的理解是如何地被我们的‘美国观’所窄化。欧洲的多元打开了我的国际观;二是,离群索居测验了同时加深了我甘于寂寞的修行。这种甘于寂寞不仅只是乐于独处,更使你学会一心孤寂,素对穹苍,练出‘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沉静;三是,13年的育儿生活使我稍微认识生命的本质,不从抽象的知识着手,而从为婴儿深夜哺乳、清晨把尿的体验出发。那是一种深情。如果说我知识分子的气质是往天上张望的,那么育儿经验就是我脚踩的泥土。没有这片泥土,我可能只是个浮夸空泛又自大的知识分子吧。”

也正是到了欧洲居住以后,她才深刻地感觉到,自己就是中国人。龙应台曾在她的书《人在欧洲》中写到过她的遭际。那时,她的大儿子只有一岁多,每当她带着孩子在公园里玩耍时,总会有人问她:“你是泰国人吗?”当时,有许多泰国女人到瑞士从事皮肉生涯,她知道,自己被看成又一个卖春的亚洲女人了。而更让她感到不愉快的,是有一些非常善良好心的瑞士人,常常往她的手里塞上几块瑞士法郎,“给可爱的孩子买点玩具吧!”――她被当成当时正在瑞士避难的越南难民了。这种慈悲心肠,让她无从与人解释,也难以消化。

今天的龙应台这样为自己的归属定位:“在文化意义上,我是个中国人。但是当台湾的政府走向违反我的核心价值方向时,我是不惜与之为敌的。而中国的文化,我也不认为它是什么凌驾全球的伟大,更不认为它有真正本质上的独特,我们其实对印度、埃及、希腊甚至阿拉伯的文明都认识得太肤浅、太轻率。但因为汉语是我的母语,因此中国文化就成为我安身立命的依靠,从大海回溯川流时不得不回到的上游源泉。我珍惜这个源泉,但是很清楚地知道,这个源泉是世界上众多源泉之一。我的文化身份认同,是画在很大一张世界地图上的一个小点。”

所以,当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文化上的极端自卑或极端自负,是一百年来多数中国人在精神世界中无法摆脱的两个极端。您是如何‘超越’的呢?”龙应台答道:“当我和一个巴勒斯坦的诗人,一个古巴的小说家,一个土耳其的评论家或者一个德国的学者对话时,我看见他们身后的川流谱系――每一个文化都曾经有过高峰和谷底,里头的人都曾经‘自卑’或‘自负’过。当你有这么一个文化谱系的世界地图在心中,‘自卑’和‘自负’是比较容易超越的。”

龙应台的两个孩子都可以讲汉语。“我给他们一把钥匙。他们一出生我就跟他们说汉语,不掺一句英语或德语,以保持汉语的纯粹。有一天,当他们自己有了欲望要进入中国文化的川流谱系时,他们的钥匙可以开启那个世界。”但龙应台并不强求他们认同中华文化。“孩子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生路途。他会自己找到自己在地图上的那一点。”

今天,龙应台几乎所有的文章都是同时在六个地方发表的:新加坡、吉隆坡、香港、台北、广州、美国。在华文世界中,只有龙应台能做到这一点。对此,龙应台表示:“我心中有一个憧憬:华文世界产生自己的‘语境’,从而与其他世界对话。”

也正是因为有这种眼界,龙应台更清楚地看到了这天地间“一堵又一堵名目不同的高墙,阻隔语境的交流。”

龙应台的文章常常会招来骂声。这种“千夫所指”来自两岸。但她说,这“不对我造成压力,因为,那本在意料之中――觉得很孤独是真的。”她忧虑的是,“北京和台北之间那么需要沟通,却阻隔得厉害。”

龙应台的丈夫范文第2篇

千岛湖所在的淳安县建制于东汉建安十三年,距今1800多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以“锦山秀水,文献名邦”著称。古往今来人才辈出,尤其是隋唐以来,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性的新安文化(又称睦州文化)。1959年,为建设新安江水电站,淹没了淳安县的贺城、狮城、威坪镇、茶园镇和港口三个城镇,49个乡的1377个自然村,耕地良田307838亩和城镇工商企业255家,而这些古村镇,竟然都在这水下保存完好,给人一种光怪陆离的感受。

开着时尚、运动又实用的Mazda8去往千岛湖边驻足的一路,充分感受到的是其“时尚公商务”霸主地位的称号:后两排尤其是号称“无敌”的第二排座椅是全车最大的亮点。“无敌”二字来自马8第二排座椅超越所有竞争对手的坐垫宽度及坐垫进深。马自达8第二排只有两个单独的座椅,坐垫宽度为590mm,为同级车之最,而这也是马自达8“无敌第二排”说法的一个由来。除了绝对宽度上的优势外,马自达8第二排座椅的无敌二字还体现在其灵活多变的座椅组合上。其中前后移动是最为基础的,但255mm的移动距离却不是每辆车都能做到的。除此以为,两个独立的座椅还可以通过左右移动实现多种不同组合。

另外前排座椅可以调得很前,拆下头枕之后将靠背完全放倒,与第二排座椅连在一起成为一张可供休息的床,无论是家用还是商用都显得非常方便,无论是在此聊天、阅读还是闭目养神,它都能够提供最佳的乘坐环境。而地脚灯、可多级调节扶手和独立分区空调等细节的处理虽然不显眼,但却都是能切实提高乘坐舒适性的配置。总的来说,“无敌”二字虽然有写夸张,但马自达8第二排出众的实力却是毋庸置疑的。

在第一排,副司机座椅前移,便可打造超过600mm的超大腿部空间,即使前排靠到最后,也能有400mm超大腿部空间,这一点上要远超别克GL8。同时,两座椅均可前后长距离移动255mm,最大限度的保证了第二排空间在不同乘员下条件下都能轻松实现最便利的上下车方式。785mm的大开口侧滑门使宾客上下车畅通无阻,1210mm车内空间高度便于宾客轻松出入,高430mm的超低宽大车内底板使上下车更轻松,可向右平移160mm的第二排右侧座椅开口空间大,进入三排轻松,两个座椅的中央通道也能轻松进出第三排。三排空间虽然官方宣称可以坐三个人,在实际使用时我们发现坐三个小孩可能还好,但如果是三个成年人那就显得有些勉强,不过如果是坐两个人情况就会好很多,虽然座椅的位置比较低这个所有七座车的通病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但至少在坐垫宽度和腿部空间上还是相当充裕的。

在车内储物空间方面,马自达8的后备厢空间在常规状态下容积为270L,放三个一般体积的旅行箱完全没有问题,基本可以满足日常需求。如果拉一下两侧的绳子,轻推第3排靠背就可放倒第3排座椅,放倒后容积增至759L,而且地台全平,完全可以成为临时的小货车。而车内的人性化储物空间也非常多,可以满足各排乘客的基本需求。

当然,前排座椅虽然不是马自达8的宣传重点,但相对于普通轿车而言,MPV在空间上的优势其实在第一排座椅上就有所体现,较高的坐姿和充裕的头部空间都为马自达8的前排乘客提供了一个非常出色的驾乘环境,如果所示,身高181cm的模特即便座椅调到最高,头部依然有超过一圈的余量,而较高的坐姿也为马自达8带来了良好的视野。

虽然第一排空间表现不俗,Mazda8的前脸设计沿用了马自达品牌的家族脸谱,整体外观稳重又不失犀利。细节上,它的极具层次感仪表盘令人印象深刻,蓝白相间的氛围灯很好地衬托出仪表盘的科技感和可读性,充分体现了马自达的创新能力。

就是在这“无敌”的第二排座椅上,我通过前后左右的自由滑动,腾挪出来了一张双人床,打开剧院级的地脚灯,调整好舒适人性的多角度扶手,并且独立调节了分区空调。在Mazda8提供的防止噪音侵入的密封车体结构技术和私密高级黑色玻璃的呵护之下,享受到了一场静谧的阅读盛宴。在美丽的千岛湖边读完了台湾作家龙应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这本书正是写到龙应台的妈妈自1949年离家南下寻找在国军中当宪兵队长的丈夫,到时隔将近半个世纪的1995年才从台湾回到了家乡浙江淳安城,此时的淳安老城早已经淹没在历史的一片之中的心情故事。

龙应台的丈夫范文第3篇

以下10条,都是已成为“前妻”的女人们的后知后觉。如果你正在为离婚伤神,希望这些过来人的意见能陪你顺利抵达婚姻的最后一站,助你在经济上和情感上都立于不败之地。

吐槽1

平复离婚之痛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离婚之初也许你觉得自己足够坚强,有能力掌控自己的情感世界,不让它随着那个男人的离去而失衡,内心时时涌起的孤独和伤感以及身心俱疲你统统能克服。但是事实真是这样的吗?

还是别把离婚想得太简单了。就算你是个坚强独立的女性,有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人际圈子,离婚对于女人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很多“前妻”说,她们曾经用了超过一年的时间才渐渐地从离婚的打击中恢复过来。所以,你第一时间就需要预估到离婚带来的情感冲击,为自己预留出足够的时间来平复伤痛。别急着让自己在短短几周内就“恢复正常”――你要是疾如闪电般地恢复常态,那才真的不正常。

吐槽2

找专业人士帮忙?首先得找对人。

如果离婚把你伤得体无完肤,感觉单凭自己的力量没法再站起来,建议你寻求心理援助,而且最好是找一个本身也有离婚经历的专业人士来帮你。有类似的经历就能懂得你的脆弱所在,对你的痛苦也更能感同身受,帮起你来也更了解该从何处下手。没有经验的专业人士常常会给你一些错误的希望,让你低估伤害的能量,误以为康复不过是小菜一碟。

如果你要打离婚官司,找律师也是个技术活。想想吧,如果你找一个擅长刑事案件的律师替你打离婚官司,结果可想而知。反之,一个精通婚姻法的律师则能为你争取到最大的利益。

吐槽3

夫妻共同财产就像无底洞。

据调查,40%的离婚诉讼都是关于钱。所以,对你们夫妇的共同账户要多了解,这样在法庭上你才有更充分的证据可以提供。具体地说,你得想办法知道你家所有的网上银行账号和密码,知道你家的钱究竟拿去做了哪些投资,你丈夫请了哪些投资理财专家来帮忙打理财务……以上信息统统掌握后,你再和律师详细商谈,如何把这些信息变成一个“拳头”,在法庭上为自己争取属于自己的利益。

吐槽4

离婚前先算好离婚后的生活成本。

如果一个女人离了婚还没有钱,可想而知生活有多么艰辛。所以,既然打算离婚,确保财产充裕就是头等大事。情感伤害可以医治,法律程序终会走完,但如果因为缺乏了解和决策失误而导致自己缺吃少穿,这就太冤枉了。

为了不让自己此后的生活陷入悲惨困顿,你务必对将来的生活成本做出预算,在离婚诉讼开始之前把你目前的生活所需彻底弄清楚。每月收入多少,花费多少,离异后单身一个人维持现有的生活水准需要花费多少。如果你连自己将来需要花多少钱都不清楚,你当然也不会知道在法庭上向对方提多少钱的要求比较靠谱。当然了,你最终分到的钱肯定不如你想要的多!

吐槽5

还有一朵花,叫“意外花”。

即使对未来的花费做了详而又详的精准预估,还是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非常规的花费会时不时地蹦出来,对吧?聪明的你如果能预先把这一块列入预算,你的财政空间自然会宽敞很多。

吐槽6

伤人的话总是反弹回来伤自己。

有很多离婚的女人总想着报复男方:既然你对不起我,那我离婚了也不让你好过!随便举个例子吧:一个离婚的女人向前夫的老板告发前夫与秘书,导致前夫丢了工作。她以为狠狠地报复了前夫,实际上最受伤害的是她和孩子。孩子因为父亲的事在学校被人指指点点抬不起头来,而且前夫一失业,给孩子的生活费也难以为继,女人和孩子的生活顿时陷入窘境。

很多前妻控制不住自己的委屈和愤怒情绪,在分开多时后还对着孩子讲前夫的坏话,这也是一大忌讳。你永远也想不到你的言行对孩子会有多么大的影响。他们长大后心态好不好,对世界的看法是不是光明和善意,很多时候都是在你对前夫一句一句的坏话中逐渐成形的。还有那些喜欢在网上发言的前妻,你以为孩子永远不会看到你发的那个骂前夫的帖子?别忘了孩子会长大,用不了几年他们就能自己上网去百度父母的名字,然后,赫然看见自己父母不堪的互相谩骂史――你真的想让自己的孩子如此难堪吗?为了孩子,请谨言慎行吧。

吐槽7

离婚并不意味着你的人生很失败。

在离婚还不普遍的年月,很多人认为离婚的女人要么是毫无魅力、缺乏竞争力的黄脸婆,要么就是的放。可是,今时不同往日,谁也没权利给你贴这样的标签!离婚,它仅仅意味着你和那个男人的关系不再续存,而你作为一个女性,或者说作为一个人,并不会因此就被否定。同时,你也绝不会因为一次离婚就丧失了做一个妻子、一个伴侣、一个爱人或是一个朋友的能力。你还是原来那个人见人爱的你!

吐槽8

的确,节假日会比你想象的更难挨一些。

这是很现实的情况。离婚之初,你可能对于伴随着节假日而来的孤独事先并无心理准备。可是,节假日放大了婚姻的破碎感,让你觉得一个人的家空得难受。遇到这种时候,你还是别待在家里吧,回老家看看父母也好,约个朋友一起出门旅游也好,总之,在离婚后的一年时间里,请确保你一直在忙着、热闹着,别给自己太多闲下来胡思乱想的时间。

吐槽9

孩子的感受,父母不一定懂。

孩子会本能地觉得自己对父母离异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管父母是如何再三再四地告诉他们离婚与他们无关,不是他们的错。所以,密切注意孩子的行为,你才能知道他们在以怎样的方式来应对父母的离异。

比如说,他们会在行为上变“小”――七八岁的孩子,退回到四五岁的状态,要父母抱,晚上想和父母睡在一起,或是对家人和小伙伴没来由地发怒。青春期的孩子则会开始喝酒、翘课、夜不归宿。

想让孩子回归常态,建议全家人聚在一起,认真地讨论一下这场生活中的改变,每个人都可以谈自己的看法。此外,将这一新情况告知孩子的老师,但注意别让这事在班级里传到尽人皆知,这样会很伤孩子的面子,而且在某些不那么友善的环境中,父母离异的孩子还会被同学歧视,孩子会因此而感觉耻辱,放大是自己犯错才导致父母分开这种认识。

吐槽10

离婚可能是一种解脱,而且完全值得。

也许在离婚前你觉得自己不美、不聪明,除了做饭带孩子一无所长。但你要相信,离婚其实是一个契机,它为你照见未来人生的走向。就算你不知道人生这本书将会如何结局,但离婚至少给了你一个美好新篇章的开端。相信自己,新的人生就在前面等着你。

“断掌的明星性格果断,黑白分明,做事特别理智,只是婚姻面临不少波折,适宜迟婚,最好35岁后才结婚!”――香港命理师麦玲玲为章子怡批命。

章子怡/要挨多少年才能被称作某太

掌纹,是否暗示着一生的命运?一直以来,众说纷纭。

香港命理师麦玲玲认为,掌纹显示性格,男左女右。比如甄子丹,金星丘饱满红润,显示他身体健康,感情线弧度美,显示他肯为另一半付出,头脑线略为下坠,说明他有时感情会战胜理智。他的另一半汪诗诗,感情线好弯,代表她容易感情用事,也容易被人骗,五指尖长,说明她很有艺术天分。

说到章子怡,麦玲玲直断:“她的断掌断得好明显,显示她有男孩子性格,大旺事业,很能挨,又有好多机会。她的感情线、头脑线跟生命线连成一线,代表她自我中心,为人固执,她的事业线外向内弯,所以外来助力很大,多贵人扶持。”但说到婚姻,麦玲玲就不乐观了,“婚姻面临不少波折,适宜迟婚,最好35岁后才结婚!”屈指一算,1979年出生的章子怡就要满34岁。

同是美貌女明星,有人20岁就嫁人生子,有人如章小姐,未婚夫也晒过了,婚戒也秀过了,婚纱却总不见披上身。就像麦玲玲用的一个“挨”字,这个狠了一辈子的“宫二先生”的确是个能挨的角色,心机也使过了,大动作也出过了,博人眼球的事情都做过了,偏偏是普通人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结婚这件事,章大小姐却迟迟不能如愿。可见结婚的事似乎真的要听命,它从来没有公开公正公平可言。

还好,她的结婚对象表示“这个案子破了”。好事在望,章小姐想要被称作某太不用挨太久了。婚姻神啊,快快把这个“钉子户”收走吧。

“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一定OK的。”――林青霞面对婚姻的态度。

林青霞/越来越OK

林青霞的婚姻一直是公众好奇的对象。香港的八卦周刊曾经爆料说林青霞和老公十年来一直分房睡、夫妻靠传真沟通,又有传言说邢先生在上海包小三,邢、林夫妻实际上早已离婚……面对记者的追问,林青霞只是沉默,然后惜字如金地给出了两个字答案:“不是。”

一边是婚姻状况扑朔迷离,一边是林青霞自己越玩越开心。

某次露面,林青霞身穿银灰色晚装,拿着小手袋放在小腹处遮掩。被问及为何手袋不离手,她突然爆出一句:“因为我有了嘛!”震惊全场,随后她笑着解释:“是有了肚腩……”

好友龙应台出席重要场合,林青霞怕她站太久辛苦,特意送她一双新鞋子:“这是英国大律师们上法庭穿的鞋,舒适好穿又体面,站五六个小时也不会累。”多少钱?林青霞说:“不谈钱,心意比较重要。”如此深情厚谊,好笑的是事后却有公关批评说:“送鞋不吉利,是要龙应台走路吗?”

婚姻是否仍然蜜里调油,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有一帮互相支持的好友。林青霞在另一位好友施南生的鼓励下学会了使用电脑,开通了微博,迄今粉丝已逾170万。大美人一步步改走文青路线,写专栏,出书,成功迈入畅销书作家行列,人生越发有滋有味。

最近林青霞应龙应台的邀请,以文化大使的身份推广读书乐。在现场活动中,林青霞背诵李白、李清照的作品。当有读者问她“婚姻”这本书要怎么读,经历过多次婚变传闻的她优雅回应:“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一定OK的。”虽然被龙应台调侃说“这好像是在面对生病时的说法”,但青霞姐姐的态度至少说明,她的世界风轻云淡,她的人生越来越OK。

“我还带他回家,我会带回家的一定就是对我家庭无害的!本来是想替女儿幸福打算,结果当天我女儿不在。”――梁家辉自我调侃。

梁家辉/女婿不用伪造结婚证书

有的男人天生一脸岳父相,梁家辉就是。

最近梁家辉和彭于晏合作很多,在《寒战》中演父子,在《太极2》中彭于晏饰演梁家辉“无缘的女婿”。在戏外,梁家辉也很喜欢彭于晏,盛赞他“家教很好,很尊敬前辈”,甚至带他到家中做客,想撮合他和两个20岁的双胞胎女儿,看他跟哪个女儿有缘。搞笑的是当天两个女儿都不在家,这个急于替女儿找幸福的老爸计谋以失败告终。

梁家辉在很多场合都说过,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老婆和两个女儿。梁家辉跟太太结婚时还是个穷小子,没钱举办盛大婚礼,只好租了个饭店的房间招待双方几个好友,也不敢告诉家长,自己伪造了结婚证书。直到大半年后经济状况开始改善,才向家长坦白说他们已经结婚,去办了正式的手续。好在他的岳父是个开明的父亲:“无论如何,这是我女儿的选择,反正她喜欢就行!”梁家辉一直很为自己的眼光骄傲,因为他娶了一个人人喝彩的好太太,他也始终努力去做一个好丈夫和好爸爸,视太太和女儿为珍宝。直到多年以后太太的身材走了样,他还是那么爱她,拖着她的手在街上走。

时光飞逝,现在,轮到梁家辉自己要当岳父了。女儿的选择会让他称心满意吗?家风代代相传,想必梁家辉也会像当年的岳父一样,相信女儿的选择,女儿喜欢就行吧。

“她不想将终生托付给一个男人――哪怕这个男人是约翰尼・德普!”――知情人说。

约翰尼・德普/没有什么是永恒不朽

约翰尼・德普被劈腿了!对于全世界的德普迷来说,这不啻是一道晴天霹雳。更天理难容的是,横刀夺爱的竟然是个女子……

准确地说,德普是被与他交往才半年的女演员艾梅柏・希尔德甩了。自从与相恋14年并为他生下两个孩子的前女友凡妮莎・帕拉迪丝分手后,德普就开始猛烈追求艾梅柏・希尔德,每天为她送花写情诗,最终抱得美人归。然而,艾梅柏却是个喜欢同性多过喜欢异性的人。

连德普这样的男人也得不到女友一颗完整的心,真的没天理。

知情人说,艾梅柏急于摆脱与德普的关系,她一直将德普看作自己的老大哥,一个可以做任何事情的老大哥,除此以外别无其他。

这一耳光,德普挨得结结实实。

也好,像德普这样的万人迷,向来只有他们劈腿的份,哪有他们含悲忍辱看着别人离开自己的?数数德普的历任前女友就知道,薇诺娜・赖德、凯特・摩丝、凡妮莎・帕拉迪丝,没一个是等闲之辈。如今,万人迷偏偏被一个后辈小姑娘绊倒,也算是报应:没有一代把一代拍死在沙滩上,怎会有人类情爱进化史滚滚向前?

龙应台的丈夫范文第4篇

2007年5月24日早上6点,王秋杨登上了珠峰。

那一天,她在登山日记里写道:“忽然就在眼前,黑暗中,散落四周的不会被风吹跑的氧气瓶已经是顶峰再重要不过的证明了。我于是相信自己终于到了,尽管看不到远处的群山。我原以为自己会哭的,却没想到在离峰顶还有最后十几步时,我开始在心里痛快的大笑……”

此前一天,王秋杨给丈夫张宝全打了一个电话,只说了一句话:“我一定会活着回来的。”对于当时的张宝全来说,这话非常突兀。后来他才知道,在王秋杨冲顶前夜住的帐篷外面,就卧着一具尸体,脚上穿着和妻子一样的2007年新款的登山靴。

王秋杨是第一位到达“地球三极”(南极点、北极点、珠穆朗玛峰)的华人女性,也是首位完成“7+2”探险活动的中国女性(登顶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及徒步南北极),企业圈只有地产商王石和黄怒波完成了这个目标。当然,王秋杨和丈夫张宝全也属于地产圈,他们是中国先富起来的一批人。

1

王秋杨,45岁,身高一米七,体重54公斤,一头漂亮的直长发,让人想起漫步撒哈拉沙漠的三毛。她的丈夫张宝全,因为王秋杨喜欢三毛,因此总喜欢叫她“四毛”。

童年,王秋杨跟随当野战军副司令员的父亲在福建山区生活:破烂的校舍,木讷的老师,孩子王的她带领大家去抢水,和男生大打出手――当然,还有头上养着满头快乐的虱子,睡觉的被窝里经常可以抓出一窝一窝刚出生的小老鼠……

后来离开乡村,回到了城里,先是南昌,再是南京,后来到北京,她觉得很不自在。她认为,在骨子里自己还是个山里人。

厌倦了城市生活,于是,她出发了。

王秋杨的户外探险始于2003年,她的登山引路人是著名登山家王勇峰。自从2003年之行后,王秋杨一直在想:“噢,原来人生可以这样。”于是,她漫长的探险旅程就开始了。

每次登顶的路上,很多遇难者的遗体在那里静静地躺着。那么多死亡就在自己眼前,怎么看待死亡?“不想。”一度,王秋杨就是这样的心态。2010年从珠峰回来后,王石与黄怒波曾描述擦肩而过的死亡:“近在眼前,很有可能下一个就是自己。”

“如果两条路摆在你面前,你要选择艰苦的,它会把你最好的给榨出来。”一位藏族老人无意间说给王秋杨的话,让她在行走多年后,忽然彻悟了行走的意义:“历尽艰险之后,人会重新学会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感恩,那些常态中被我们忽视的事物,变得格外珍贵。”

2

不爬山的日子,王秋杨有时待在北京昌平的家。那是一所占地350亩的宅子,被称为“柿子林卡”,因园中有一千多棵慈禧年间的柿子树而得名,而林卡在藏语中是“庄园”的意思。普通农家院落的大门,蜿蜒的水泥路,园子里都是自生自灭的野花,湖中的黑天鹅和院中的美国鹦鹉在享受着悠闲时光,道边的石雕据说是汉代的文物。去过这所宅子的人,都会惊诧于它的简洁与落落大方。

平常日子里,王秋杨的日程一般是这样的:上午健身(她长期坚持每隔一天游泳1公里和每隔一天跑步5公里,周末练习瑜伽);中午到达办公室,整个下午处理公司日常事务;晚上7点以后还会在办公室工作,与约见的下属们谈话,回家通常是在夜里10点钟以后。

1987年,张宝全所在的部队投资2万元拍摄《一百首歌》,在这个过程中,他认识了19岁的王秋扬。他们一见钟情,几天相处后,分别时,张宝全向王秋杨求婚,她答应了他。家里人激烈反对,因为张宝全比王秋杨大10岁,而且还是个婚内人。事情后来发生了点变化,张宝全转业到了镇江电视台,也离了婚。一年之后,张宝全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同一时期,王秋杨在北京广播学院上学。几经周折,5年后,他们结了婚。接下来的故得顺畅起来,就像王秋杨说的,他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在胡润2008年的女富豪榜上,王秋杨以35亿身家上榜,成为人们通常所说的“富一代”。张宝全说:“换个人当我老婆,还有没有今典集团不敢说。”

王秋扬从13岁开始就自己做决定。19岁时,她决定嫁给一个比自己大10岁的男人。44岁时,她告诉儿子:“你们的爸爸妈妈都没上过世界名校,一切都是自己选的,一旦做出决定,就应该去付出努力。”

大多时候,她都是理智的。

3

王秋杨是个喜欢行走的人,喜欢时不时走得远远的,然后品尝想念的那种滋味。她从小的理想是当考古学家或地质工作者,去云游四方。

2005年12月,这一次出发的目的地是南极。出发前,10岁和8岁的两个儿子,争着把自己写的作文念给妈妈听,题目是《我的妈妈》。

大儿子贝贝是这么写的:“妈妈每一次去登山冒险都错过和我们出去玩。比如妈妈去登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时,就错过了和我们一起去海南玩。我玩的时候也非常担心,妈妈会不会出事。”

“还有一次妈妈去北极的时候,那天家里来了很多爸爸妈妈的老朋友,妈妈又错过了和我们玩,和她的朋友们玩。她又很少给家里打电话,所以我非常担心。我真希望妈妈在登山和冒险时不要错过和我们一起玩。”

听到这里,王秋杨有种掉泪的冲动。在她内心深处,最有成就感的是,她是两个男孩的妈妈,她总是带着对他们的思念,行走在路上。但完成“7+2”后,更多的时候,她似乎开始向往另一种生活。

2010年12月29日,她在自己的微博上写道:“透过冬天的树干望着很蓝的天空在想,我该开始习惯不再折腾的日子了吧,不想给自己压力和目标了,想退出了。我不是号称自己是江湖不相忘嘛,不想再每天穿戴齐整和家人挥别,开车出门,忙忙碌碌了。那似乎已经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了。”

她用《女人四十》这部电影来描述她所面临的状况:“上有老,下有小,事业上又是一个最较劲的阶段,忽然间发现,自己对周围的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处理不好的时候,就会有一点紧张和焦虑,而现在,我已经学会了接受当下。”

龙应台的丈夫范文第5篇

几十年不断推出清纯玉女的琼瑶说,“没有遇到过第二个可以和青霞媲美的女子。”

导演徐克说,林青霞的美“可以出色到令你认为反派也吸引人”。

她的眉眼是战争,她的笑靥是战后的和平,她的丝丝秀发是诗行。她的清妍丽,无论哪个年代都会险象环生:那份容貌,那份青春,足够折戗她。然而没有。

因为她是青衣,正旦。

2011年9月18日,林青霞在北京出席《窗里窗外》内地版首发式,以作家的新身份与读者见面。

被选作《窗外》女主角

林青霞从影22年,拍了100部电影。在最初的7年里,她完成了55部――相当一部分是根据琼瑶小说改编的,而她,是清纯飘逸的女主人公。

处女作,是1972年夏天的《窗外》。当时,林青霞17岁,高中刚毕业,是跟女同学相约西门町冰果室的年纪。

她在西门町至少碰到过3次星探,其中一个叫杨琦的,促成了她与八十年代电影公司的合作,拍摄由宋存寿、郁正春导演的《窗外》。当时她还不满18周岁,母亲代为签下了人生第一份电影合约。

这个当时不足100磅的清瘦女孩从此另起一行,翻开人生一大章。

她的起点是高的,没有跑过龙套,没有在底层苦苦打拼的经历,因而,她离演艺圈的烟火气较远,可以“不染”。这一方面拜上天所赐,另一方面归功于她的家教,以及禀性中的谦卑、朴素、不张扬。

从骨子里透出的羞涩也保护了她。因为版权问题,《窗外》一直没在台湾公映,她却暗自庆幸,因为里面有一些感情戏,她觉得,让熟人看到,难为情。她至今不喜应酬,怕见生人。

她不贪。最初跟同学一起去试镜,只是想着“演同学甲乙”,得知被选作女主角,她的反应是“怎么可能”。

她不太在意自己的貌美,从未脸上带着“我是美人”的自觉登场。美而不自矜,这才是真美人。

这样一个人,一步跨进光芒与暗面并存的电影,是电影的幸事,也是当事人的历练与修行。

在片场靠着墙就睡着了

1970年代的台湾文艺片是“二林二秦”的时代。最忙的时候,林青霞同时应付6部戏,两周没上过床,有一次在片场靠着墙就睡着了。

在这个阶段,她的主要收获更像是“不快乐”。“长期过着日夜颠倒睡眠不足的日子,加上得失心重,在承受不了巨大的压力下,我崩溃了。1979年冬天,我离开了复杂的电影圈,到美国进修。与其说是进修,不如说是疗伤。”

林青霞在美国“透气”了15个月,1981年夏天回到台湾,发现电影圈已经换了人间:文艺片不再受欢迎,喜剧片大行其道;英俊小生不如从前吃香,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喜剧演员、功夫演员和搞笑明星;女主角们也纷纷凛着一张粉脸,施展拳脚起来。

从1981年到1984年,林青霞拍了14部戏,除了一部琼瑶的文艺爱情片,其余13部都跟“情报”、“刀剑”、“警匪”、“枪战”有关。

这些戏看起来热闹,拍起来实在有些凄凉。半夜三更在山顶演戏,被大雨浇得瑟瑟发抖;荒郊野外,半夜在休息车里迷迷糊糊醒来,只见窗外烟雾迷蒙,满眼武师跑来跑去,只她孤零零一个女子。

那段时间她接触的工作人员很复杂,这些人“私下里也上演着真实人生的刀枪拳脚江湖片”。但林青霞一定是恪守了某些底线,才能与这个江湖保持距离。有一次,她跟刘嘉玲去卡拉OK,刘嘉玲看出她有点紧张,搂着她的肩膀说:“姐姐,不用怕!我会保护你的。”

名导让她“学到演戏的方法”

一个好演员犹如一把好琴,遇到高明的琴师,方能奏出好音色。林青霞在表演上的突破,也是港台电影进步的足迹。

已故导演李翰祥是第一个发掘林青霞潜质的人。筹拍《金玉良缘红楼梦》时,原定林黛玉由林青霞扮演,贾宝玉由张艾嘉扮演。有一天,李翰祥对她说,他想把这两个角色对调一下,因为他发现林青霞身上有一种“玉树临风”的感觉。

徐克则是另一位好琴师。林青霞说:“他有办法从我身上带出许多我不知道自己拥有的特质。”

1983年与徐克合作《新蜀山剑侠传》时,林青霞扮演瑶池仙堡的仙女,后来中了邪魔。其中有一个镜头是她站在潭中的大石佛像上狂笑。这个造型开启了徐克的某种灵感。徐克以一种冷静又坚定的口吻对她说:“青霞,将来我一定找你拍一部戏。”

8年后,这个角色来了――一个男人,企图一统江山的教主“东方不败”。这部《东方不败》引领了武侠刀剑片的潮流,也成为林青霞的代表作之一。

在港期间,林青霞与香港最具实力的男演员都合作过,从周润发、成龙、张国荣到周星驰、梁家辉、梁朝伟……

《滚滚红尘》让林青霞拿到了22年演艺生涯中唯一的金马奖最佳女主角,也让她与三毛结下一段缘。在三毛的家里,林青霞听三毛一页一页地读剧本,看她在民国年代的曲子里翩翩起舞――电影公映后,许多人被那个唯美的阳台起舞镜头打动,那是属于三毛的镜头。

1992年与赖声川合作的《暗恋桃花源》将林青霞的演技推上一个新台阶。林青霞感觉“表演变得容易多了,因为我真的学到演戏的方法”。

演员演戏,好比“代人生活”。有悟性的人,能从中洞察世情,汲取智慧,让智慧接替美貌,在脸上再荣光一场。

“我现在是家庭主妇啦”

就在林青霞在表演艺术上渐入佳境的时候,1994年拍完《东邪西毒》,她突然彻底告别银幕,嫁人了,如同青衣一甩水袖,将繁华簇锦丢在身后。

1994年6月29日,林青霞同富商邢李 结婚。这是林青霞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天马行空”的手笔――从女孩到女人,从恋爱结婚到为人妻母,从万众瞩目到平平淡淡,从大青衣到家庭主妇。

“在影圈工作了20多年,每天紧张,每天忙于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在人前表现……晨昏颠倒,永远不知何时是尽头;每天的生活都有人替我安排,自己完全是被动的。直到现在,我才可以享受平淡的生活,才发觉这样的生活是属于我的。”

她觉得闲适,自在。这种感觉,有点接近多年前那两个快乐的下午:跟女友在纽约的公寓里听到锣鼓声,把睡衣往裙里一塞再套件风衣就往外跑,挤进人群看热闹;跟邓丽君在法国康城的裸泳海滩上撒了一把野,赤条条跟大海拥抱。她珍惜那种时刻,因为她做回了自己。

找到自己,做回自己,是她婚后修行的一大主题。她的青衣本色,令她圆满。

好的女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一大包爱。孝顺父母,敬爱丈夫,疼爱女儿,她都勉力践行。父亲在台湾住院期间,她常常带女儿去探望。当女儿发烧时,她会整夜抱着她们,为她们量体温,在她们额上敷冰袋。她喜欢哄孩子们入睡,还有特别的手法:用食指和中指顺着女儿的脊椎骨,一节一节地按摩。她是大女儿嘉倩的继母,嘉倩接受她,信任她,因为在遇到“成长的烦恼”时,林青霞帮助她,开导她。

经过这么多年,林青霞越发注重精神上的追求。与圣严法师结缘,坐禅,闲暇时学画、练书法。她还会像学生一样,去大学听一些学者的讲座。2005年,她每周从香港飞台湾听艺术家蒋勋讲《红楼梦》,有一年又跑到香港大学听了一学期龙应台的写作课,还找了香港作家金圣华学习英文翻译。

不计较,常常怀抱感恩的心,遇事“要用情操,不要用情绪”,都令她找到了内心深处的平和与宁静。

“我现在是家庭主妇啦。”有一阵,她常这样欢快地说。

“不要叫我大美人,请叫我作家”

林青霞是一个认真的写作者,她像做学生一样虚心向龙应台、金圣华和董桥讨教。对方的每一句鼓励或者赞叹,都会令她像孩子般兴奋。在过去的6年里,她常常为写作废寝忘食,看她在《窗里窗外》序言中的交代:

“有一次从外面吃了晚饭回到家,经过梳妆台,突然想到什么,怕一会儿忘记,马上伏在桌上写,不知不觉坐了几个小时,窗外传来鸟的叫声才知道天已亮了。看看镜中的自己,不觉失笑,原来我脸上的妆还没卸,耳朵上的钻石耳环正摇晃着,低头一看,一条蓝色丝质褶子裙,脚上竟然还穿着高筒靴。时钟指着六点半,正是女儿起身吃早点的时候,赶忙下楼陪女儿。两个女儿见了我,一点也不惊讶,只淡淡地说:‘妈,你又在写文章啊?’”

作家止庵从《窗里窗外》读出的是“干干净净和真实”以及“文章本身有思想”。他说:“坚持自己是最难的,可林青霞做到了。读她的文字可以发现,她是一个有积累的人,可以说是一个扎扎实实、实实在在写作的人。”

龙应台的丈夫范文第6篇

竹不仅具有梅花笑迎风霜雪雨的坚强品格,更以文静、高雅、虚心进取、高风亮节、乐于奉献的美德给人留下完美的印象。爱竹,欣赏竹,崇拜竹,赞美竹,不仅是因为竹的万般风情给人以艺术的美感,更是因为竹的自然天性和独特品格给了人们哲理的启迪和人格的力量!

【美文赏读一】

竹林深处人家

黄蒙田

穿过一处最密的竹海,我们便来到一处较高的竹坞,在这里可以越过先前路上的竹树顶看得更远,更高。举目四顾,除了竹子,还是竹子。前面是一座接着一座的山,但你不可能看到绵延的山势和一点泥土,也不可能看到竹坞深处哪里有缺口通到山背后去,因为你能看到的只是竹子。和我一同去的是一位画家,他说:“在竹海面前,如果要我画它,实在束手无策。你看,那样密的竹林,简直找不出一点层次,仿佛整个大自然就是竹林构成的。”陪我们来的当地的朋友却满意地笑了,他不是从画家的观点去考虑问题,画家的话只说明了这里的竹林旺盛,是名副其实的竹乡,而这不正是意味着这里的竹材和竹笋的丰收吗?这当然是件好事情。他是以竹林为家的护林员,是专管栽种竹树和保护竹林的。

在竹坞里面对着辽阔的竹的海洋,看到整个世界都是绿色,除了近处的竹叶在微风中摆动发出沙沙的响声,再也听不到别的声音。我心里在想着,宁静的竹海里难道没有人家?回过头来,发现山麓的竹林上出现了缕缕轻烟。那是雾还是山岚?都不是,那是竹林深处人家的炊烟。那位当地朋友说,那里有村庄,有人家,只是在竹海上面连一点痕迹也看不到,如果不是烧饭的时候,就连这一点炊烟也没有。朋友,我们竹海里的村庄可热闹呢。

于是我们便向深藏在竹海里的山村进发。先前看到的炊烟轻绕竹林,仿佛就在不远之处,但是从山坞再钻入竹海里,越山涧,过竹桥,爬石路,比想象的要远得多。后来逐渐地听到鸡鸭一类家禽的叫声,知道山村近了,再后来又看见孩子们赶着山羊回来,我们已经踏进村庄的街道上了。在路边,在空地上,在人家的门口,几乎全晾着新鲜的笋干和晒着黄色带着斑点的竹箬。竹乡里的竹材早就运到外地去支援经济建设了,只有这两样东西留在乡里进行加工。

有一点我是猜到了,竹乡里的房子,尽可能利用本地出产的竹材,栋梁是竹的,天棚是竹的,连板壁、地板、门窗也无一不是竹的。家家户户用的,不论家具和器皿全都是竹子做的,这是走进任何一家人家首先得到的鲜明、突出的印象。放眼望去,凳子和椅子、台子、凉床、碗橱、衣柜、茶几、摇篮,鸡笼和兔笼,还有斗笠和各种用具,全都是各种竹子制成的,接山泉用的水管是竹子,甚至穿的鞋子也是竹箬做的。在这样的人家里,我呼吸到一种浓郁的乡土气息,感到非常舒适。主人从门外抓一大把晾在匾箪里的盐笋子来招待我们,又用山泉水沏上一杯碧螺春,茶里面有一股清香的新竹的气息——事实上这里连空气也充满了竹的清香。我想,在竹林深处人家,在到处是竹具的环境里,再也没有比用山泉沏当地出产的碧螺春和吃新晒的尖笋子更和谐更有情调了。

品读

文章色调柔美,清丽动人。大概因为作者是一位画家,所以写文章也表现了他巧于设色、构图的特色。文章以竹林的嫩青色和墨绿色为基调,充分表现出大自然美的和谐。然后描写竹坞、村庄、农家,都是一个接一个的清丽画面,有如一幅幅色调柔和的图画。

【美文赏读二】

一株湖北的竹子

龙应台

五月初回到欧洲的家。孩子们争相报告季节的消息:“快点来看,妈妈,竹子开花了,好漂亮!”

竹子开花了?

放下行囊,我们走向花园西角的竹丛。啊,真的开满了花穗,鼓胀地包在红褐色的苞瓣里。我摸摸那仍旧滑绿的竹杆,发现地上已经落了一园枯干卷起的竹叶。

孩子们不可置信地听我的解释:怎么会……怎么会呢?这竹子怎么会开了花就死?

我也不明白。竹子不是每九十年或一百二十年才开花死亡吗?这丛与玫瑰花比邻的竹子才来我们家三年,来时还是一丛年纪轻轻的嫩竹。

翻看前两天的报纸,完全没有预料到,一翻开就是竹子的新闻:欧洲竹子全面开花,濒临死亡。

原来欧洲的竹林来自一根竹子。1907年,英国人威尔逊从中国湖北用船运了一株竹子回到英国,并且以他钟爱的女儿之名为竹子取名:Muriel。原本无竹的欧洲从此就有了竹子,德国大约就有五百万丛竹子分散在大大小小的花园里头,在九十年后的今天,默默地开了花。

千万丛的竹子,在我驻足凝视的此刻,点点滴滴绽开了花穗;每一粒花穗里埋藏着种子,每一粒种子里埋藏着时间,回走的时间里埋藏着1907年湖北的土壤和雨水。谁又能向我解释所谓基因的哲学意义?三年前我自园丁手中买下的嫩竹,虽然年纪极轻,虽然竹叶新绿、竹杆初挺,但是它已经承继了1907年以来的岁月,一日亦不稍减。即使是昨日培植而成的新枝,今天也已到了开花的时辰。原来每一粒种子里不只埋藏着过去,还隐藏着未来。

剪下几枝竹花,插在瓶里,放在案头。孩子们追逐嬉闹的声音随着风飘进来,使5月的春光明媚又增加了天真烂漫的欢快。孩子与竹花之间,一定存在着一种关系。让我在这竹花前坐上几分钟,我可以听见极其细微的遥远的声音。

品读

文章半叙半议,讲述了作者由一株本未到时间却开了花的竹子引发的思考。竹子开花是因为它来自1907年的第一株,虽然才来到作者庭院中三年,却落户欧洲大陆整一个世纪,在这潜藏的关联里,世纪初与世纪末就这样牵扯上了。就是如此,一样事物逝去,总会有新事物来取代。正如竹子虽消亡了,可种子明年会发芽,再次茁壮成长。

【美文赏读三】

翠竹清音

李四平

流连在赣南的山水间,常常被一种生命的景象所打动,那就是随处可见的丛丛翠竹。

翠竹,是赣南山岭上不会褪色的衣裳。

翠竹,是赣南江河边舒展大气的图画。

翠竹,是村头屋舍边忠诚友善的陪伴。

“翠竹江村缭白沙”的美景,曾使坡以为是梦,当然“酒醒风动竹”的深夜,他又从随处生存的竹子身上,获得了心灵的莫大慰藉。

赣南的竹子,是一种平常可见的景观,更是与山水同在的生命。

每一棵竹子,拥有着坚韧不阿的骨气,任凭风雨吹打、霜雪欺压而不屈的筋骨,颜色不改、根柢不移的性格。

每一竿翠竹,都有对家园的挚爱。它们守持故土,不为疾风流云所动。

每一竿翠竹,都是威武不屈的英雄,富贵不的丈夫,贫贱不移的君子。它们忠贞其志,不改其节。

作为和睦融洽的群体,翠竹是一种清雅的生命,平和的风景。

它们相依共存时,可以漫山遍岭地同生长,一起把生命的青颜翠色延伸到天高地远。

有了翠竹,莽莽山岭就不会荒芜。

有了翠竹,蜿蜒河流便有了生动的坐标。

有了翠竹,宁静村舍就多了希望的生气。

翠竹摇风,在赣南山水间挥扬起生命的旗帜。

潇潇竹林、淡淡清风,曾使多少客居赣南的人心生诗情雅意。

摇曳竹影、淅沥雨声,曾使多少学者灵光闪现,意解心开。

在赣南的清风竹影中,周敦颐开蒙课徒,传道授业,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注入人们的心灵。

在赣南的山岚竹韵间,一学宗师王阳明先生,不仅力倡“知行合一”,更用“正心”与“良知”的至理,感召着世道人心。

赣南的竹子,让苦难者找到坚强,让思想者受到启示,让智慧者得到顿悟。

翠竹,是坚韧而灵动的生命,在它的悠长清音里,原本就有一番境界。

品读

《翠竹清音》一文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对翠竹的景观、生命、骨气、雅意、精神以及对人们的启迪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让人读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意境深远。

龙应台的丈夫范文第7篇

1、曾经相信过海枯石烂作为永恒不灭的表征,后来知道,原来海其实很容易枯,石,原来很容易烂。雨水,很可能不再来,沧海,不会再成桑田。原来,自己脚下所踩的地球,很容易被毁灭。海枯石烂的永恒,原来不存在。

2、如果科学家能把一滴眼泪里所有的成分都复制了,包括水和盐和气味、温度——他所复制的,请问,能不能被称作一滴“眼泪”呢?——《目送》

3、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目送》

4、人生其实就像一条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伴而行,欢乐的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的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拥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可以愈走愈孤独。

5、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懂’,作最后的转身离开。

6、母亲,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目送》

7、今天晚上站在这里说话,深怕带来什么后果,但我有梦,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在任何地方讲我们想说的话,我们的下一代有免于恐惧的自由!

8、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目送》

9、无法表达自己的人──不论是由于贫穷,或是由于不自由,或者单单因为自己心灵的封闭,而无法表达自己的人,我最同情。因为我觉得,人生最核心的“目的”──如果我们敢用这种字眼的话,其实就是自我的表达。——《亲爱的安德烈》

10、一个社会特立独行的人越多,天分、才气、道德、勇气就越多。

11、“所有其他的人,会经历结婚、生育、工作、退休,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来的‘懂’,做最后的转身离开。”——《目送》

12、爱情能持久多半是因为两人有一种“互利”的基础。

13、大树有大树的长法;小草有小草的长法;这世上大部分的人,都是小草。你不是孤独的。——《亲爱的安德烈》

14、人生无常,每一次相聚都可能是最后一次啊!

15、幸福就是,平常没空见面的人,一接到你午夜仓皇的电话,什么都不问,人已经出现在你的门口,带来一个手电筒。

16、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

17、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18、比做女人更重要的,是做一个纯粹而完整的人。——《女子与小人》

19、真正有信心的人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试图掩盖粉饰才是没有信心的表现。——《野火集》

20、人生就是如此,你以为已经从一个漩涡逃离,其实另外一个漩涡就在你的脚下。用力蹬一脚,就进去了。所以,不需要对生活太用力,心会带着我们去该去的地方。

21、现在这个男人当然完全地属于你,做妻子的你;但是他的过去却属于我,做母亲的我。——《孩子你慢慢来》

22、华安爸爸说,很骄傲地,"别忘记,我是世界上第一个抱他的人。"能够这样见证宇宙的蕴吐,能够这样拥抱鲜活的生命,是多厚的恩泽啊!却有男人推拒这样的特权。——《孩子你慢慢来》

23、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换句话说,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须应付的惊涛骇浪。——《亲爱的安德烈》

24、我们都知道了,母亲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递区号、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目送》

25、人总要慢慢成熟,将这个浮华的世界看得更清楚,看穿伪装的真实,看清隐匿的虚假,很多原本相信的事便不再相信。但是,要相信,这个世界里美好总要多过阴暗,欢乐总要多过苦难,还有很多事,值得你一如既往的相信。——《不相信》

26、有时候,约个可爱的人,两个人一起走,但是两个人一起走时,一半的心在那人身上,只有一半的心,在看风景。——《你来看此花时》

27、孩子是两个人的,生孩子也是两个人的事情。当医生和护士在为众多的病人跑进跑出的时候,只有丈夫能够握着你的手,陪你度过每一场阵痛的凌虐。夫妻的同舟共济,没有更好的时候。两个人先共度苦痛,苦痛之后再共享欣喜。——《孩子你慢慢来》

28、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29、想想看,你用什么东西量时间?一只漏沙里细沙流完是一段时间。一炷馨香袅袅烧完是一段时间。一盏清茶,从热到凉,是一段时间。钟表的指针滴答行走一圈,是一段时间。——《时间》

30、回忆真的是一道泄洪的闸门,一旦打开,奔腾的水势慢不下来。——《目送》

31、所谓了解,就是知道对方心灵最深的地方的痛处,痛在哪里。

32、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

33、如果你年轻却不激进,那么你就是个没心的人;如果你老了却不保守,你就是个没脑的人。——《亲爱的安德烈》

34、每个时代都有思考和不思考的人。

35、你我还会这样相聚吗?我们会不会,像风中转蓬一样,各自滚向渺茫,相忘于人生的荒漠。

36、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碰触;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

37、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38、曾经不信“性格决定命运”,现在信了。曾经不信“色即是空”,现在信了。曾经不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有点信了。曾经不信无法实证的事情,现在也还没准备信,但有些无法实证的感觉,我明白了,如李叔同圆寂前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信与不信间,彷佛还有令人沉吟的深度。——《相信不相信》

39、至于人们的“期待”,那是一种你自己必须学会去“抵御”的东西,因为那个东西是最容易把你绑死的圈套。——《亲爱的安德烈》

40、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目送》

41、中年人的沧桑中,总有一种无言的伤痛。目送生命的逝去,目送生命的远行,却只能目送,无法挽留。——《目送》

42、时光,是停留还是不停留?记忆,是长的还是短的?一条河里的水,是新的还是旧的?每一片繁花似锦,轮回过几次?——《目送》

43、他的坐着,其实是奔波,他的热闹,其实是孤独。

44、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目送》

45、曾经相信过爱情,后来知道,原来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块—它还是冰块吗?——《相信不相信》

46、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目送》

47、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物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

寻找有时、放手有时,保持有时、舍弃有时

撕裂有时、缝补有时,静穆有时、言语有时

喜爱有时、恨恶有时,争战有时、和好有时”

难的是,你如何辨识寻找和放手的时刻,你如何懂得,什么是什么呢?——《目送》

48、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而是承受他们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最后才渐渐明白,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像父母一样,爱我如生命 。

49、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50、我的人生里没有那么多时间与精力去揣测别人对我的看法与评价;该做的事太多了。——《野火集》

51、对于行路的我而言,曾经相信,曾经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旧在寻找相信。但是面对时间,你会发现,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目送》

52、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也不必了。 虽然心中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 多少父母和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谈,他们深爱着彼此却互不认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亲爱的安德烈》

53、贫穷的记忆,在事过境迁之后,像黑白片一样,可能产生一种烟尘朦胧的美感,转化为辛酸而甜美的回忆。——《目送》

54、人在天地之间终究是无所凭依的孤独,你真能面对生老病死,就真的明白,在这世间,没有什么可以附着依托。——《目送》

55、你知道吗?象棋里头我觉得最“奥秘”的游戏规则,就是“卒”。卒子一过河,就没有回头的路。人生中一个决定牵动另一个决定,一个偶然注定另一个偶然,因此偶然从来不是偶然,一条路势必走向下一条路,回不了头。我发现,人生中所有的决定,其实都是过了河的“卒”。——《亲爱的安德烈》

56、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亲爱的安德烈》

57、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目送》

58、每一个被我“看见”的瞬间刹那,都被我采下,而采下的每一个当时,我都感受到一种“美"的逼迫,因为每一个当时,都稍纵即逝,稍纵,即逝。——《目送》

59、要真正的注视,必须一个人走路。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目送》

60、我们这一代人,错错落落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长。同龄人推推挤挤走在一块,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视。年长一点的默默走在前头,或迟疑徘徊,或漠然而果决。前后虽隔数里,声气婉转相通,我们是用一条路上的同代人。——《目送》

61、我可以不聪明,但我不可以虚伪。——《女子与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