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皮影文字之资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3年,环县道情皮影被文化部列为全国首批10个“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单位之一,以此为机,县委县政府从资金筹措到法规制订,从皮影普查到数据整理,从戏班、传承人保护到产品开发等,实施了一系列朴实而有效的保护措施。他们的理念和经验均已引起国家、省、市各级新闻媒体、官员和学者注目,并先后数十次对其进行专题报道、参观学习、调查研究。2006年10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在甘肃省庆阳市召开,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会议总结发言中明确指出:“环县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环县的经验,值得推广;环县的精神,值得学习。”①
一、保护方略
(一)以合理的保护机制为前提
1.政府主导
“政府主导”不是环县县委县政府对“国家要求”②的简单政策回应,而是自始至终落实在保护工作中的自觉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提供资金保障。环县地处甘肃省东部,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是一个国家级扶贫重点县,县财政年收入仅三千多万元。但自“试点”以来,政府在有限收入之内,高度重视"试点"工作资金保障,经多方努力、争取,至2007年底,已累计筹集皮影保护专项资金近千万元,从根本上保证了皮影普查、古旧皮影收购、皮影艺术博物馆建设及部分传承人生活补助等基础工作的全面开展。
第二,设立专门保护机构。“试点”起始,环县县委、
县政府即成立了环县道情皮影试点工作领导小组。2005年,又专门成立10人编制的科级事业单位――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中心,下设道情音乐研究室、皮影艺术研究室、道情剧目研究室和档案资料室,全面负责道情皮影的保护工作。
第三,制订保护政策。自“试点”审批之后,县委县政府在没有任何可以参照的前提下,多次赴省进京,请教专家,咨询主管单位,首先制订出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环县道情皮影保护试点实施方案》。在“实施方案”的相关要求下,当地政府请中国艺术研究院乔建中、西北民族大学郝苏民和西北师范大学张君仁等教授作学术指导,相继出台了《环县道情皮影普查方案》、《环县道情皮影普查手册》、《普查范本》、《环县道情皮影普查内业整理方案》等。2005年经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传承工作暂行规定》和《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传承工作暂行规定实施细则》。《暂行规定》不仅为保护工作提供规范化、程序化操作,更重要的是使环县道情皮影保护工作在财政、政策、方式等方面有了行政保障,从而使环县道情皮影保护逐步进入了规范轨道。
2.学者参与
在2006年环县县委县政府的试点经验汇报中,他们自己的总结是:“做好保护试点工作,必须要有专家学者的参与指导。”③
保护需要系统研究的理性成果作指导,研究需要在保护过程中不断深化,自环县道情皮影保护试点之初,就因学者的广泛参与而使研究与保护相伴而行。2003年秋,中国艺术研究院乔建中教授带领中国音乐学院几名硕士博士到环县实地考察,他们为保护伊始的环县道情皮影带去了专业化的发展建议,使保护工作有了良好的起点。2003年末,“试点”审批之后,环县县委、县政府即刻成立了环县道情皮影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聘请成立了包括郝苏民、乔建中、乔晓光教授等音乐、美术、民俗、戏剧、文学界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和皮影艺人共同组成的专家组(22人),以对试点工作进行全面指导。这些专家、学者多年来从不同角度对环县道情皮影的保护献计献策,使保护工作始终在理性的轨道上前行。2005年,成立中国环县道情皮影研究会,形成涵盖音乐、文学、民俗、美术四个方向各一位学者支持的常规机制。此外,目前已有四所大学在环县设立教学研究基地,以环县道情皮影为研究对象的硕士论文和期刊文章已有二十余篇。这些论文不仅是学者参与的学术成果,同时也为环县道情皮影保护工作提供了较为坚实的资料基础和理论依据。
(二)以坚实的普查为基础
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对“为何保护”已有基本认同,但在“保护什么”的问题上,多以保护者(大多为政府官员或学者)的权威话语先验命定,而非在实际调查中先“摸清家底”,后确定保护内容。环县道情皮影“试点”工作之初,就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在《环县道情皮影保护试点方案》中,所列“主要任务”第一条就是“对环县道情皮影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民间音乐、戏剧及民间美术传统等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普查,建立全面反映环县道情皮影基本面貌的档案资料数据库,准确掌握环县道情皮影的家底。”④如果“试点方案”中“第一要务”只是操作层面的安排,那在普查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环县道情皮影普查方案》之“目的意义”中则是非常清醒的观念表达:“普查是环县道情皮影保护试点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保护试点工作的基础。”⑤为此,从普查人员培训,相关表格设计,普查内容选择,后期数据处理等方面均有周详安排。
1.专家培训普查工作人员
为确保普查工作有效、深入,县里特聘请西北师范大学张君仁教授对抽调的普查工作人员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作了全面培训。理论包括普查原则、道情皮影基础知识、设备使用、访谈技巧、普查道德等;实践部分是跟随普查队员在试验性普查中进行现场示范、指导。最后以“环县道情皮影普查人员基础理论知识”闭卷考试和设备操作技能实践测试检验每位工作人员,确保普查人员拥有相对专业的知识与技能。
2.科学设计普查提纲及相关表格
“调查提纲是调查工作的行动指南,也是调查形式和内容的总体规划,它引导调查人员按步骤、依次序、成系统、有针对性地去开展工作。”⑥环县道情皮影普查前设计有九份提纲,涵盖艺人、戏班、剧目、影件、民俗、音乐、表演等所有相关内容,并细化为十五份表格。这些“条条框框”如一份详尽“地图”,保证了普查“按步骤、依次序、成系统、有针对性”。
3.展开全面详尽普查
自2004年3月起,17名普查工作人员分为道情音乐、剧目、民俗美术三个组,以文字、录音、摄像、摄影、实物、测绘、拓片等方式全面记录影人、影件、影戏、影俗、影史的历史与现状。整个普查地跨19个乡镇,42个行政村,76个村民小组,410多个农户,累计行程万余公里。普查期间还前往甘肃省兰州、西峰,陕西省定边、临潼,宁夏盐池、银川,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等地核查相关内容。共完成47家戏班和282名艺人、知情人普查任务,填写艺人、戏班、音乐、皮影等调查表格及传承报告16120份,拍照15570张,录制MD光盘65盘,磁带82盘,拍摄本戏和折子戏47部,收集复印剧本124本,征集手抄剧目20本⑦。历时10个月之久的普查在2005年元月结束,因行程、历时、成果之“壮举”,调查人员都戏称此次普查是皮影保护的“”。
4.数字化方式整理普查资料
普查结束后,保护中心迅速与西北师范大学联合,着手开发《环县道情皮影数字化管理系统》电脑查询软件,以为下一步深入研究、科学存取、高效应用提供数字平台。此软件包括六个模块,目前已录入大部分普查资料,使音、像、图、文能够以全息化数字方式原貌永久保存,为多维角度的全面研究提供了技术保障。阅读、检索、归类、统计的方便,使无论对管理者还是研究者,“环县道情皮影数字化管理系统”都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工作助手。
(三)以传承为保护的关枢
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中强调的是“代代相传”⑧,记谱、实物、录像、录音、图片等方式只是在静态保存已逝的过去,面对活态的现时,选择保护道情皮影的承载者――传承人和戏班,就成为保护之关枢,于此,才有可能延续道情皮影之未来。
1.用规章保护传承人和戏班
《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传承工作暂行规定实施细则》是环县道情皮影保护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和地方规章,共有十一项条目:(1)工作体制。(2)传承人认定。(3)“艺术家”命名。(4)艺术传人培养。(5)传承人生活补助。(6)规范戏班的基本条件。(7)颁发证书。(8)戏班补助。(9)表彰奖励。(10)道情皮影资料出版发行管理。(11)经费管理和使用⑨。
从以上标目即可看见,“实施细则”是以道情皮影的行为主体――艺人和行为单位――戏班为中心的。“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以超人的才智、灵性,贮存着、掌握着、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类别的文化传统和精湛的技艺,他们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接力赛’中处在当代起跑点上的‘执棒者’和代表人物。”以传承人和戏班为中心的“暂行规定”是环县政府的保护决心,也是皮影艺人的福音!
2.培养观众与潜在传承人
“政府主导”固然有力,但如果完全依靠政府长年持续努力,而没有艺人的自觉传承与观众的积极参与,道情皮影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被“博物馆”式静态储存。任何一名艺人都是从普通观众开始的,所以培养年轻一代的观众就应当得到保护者的高度重视。鉴于此,“暂行规定”明确提出“道情皮影的传承要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并落实为“道情皮影进课堂计划”。2005年秋季,《道情音乐欣赏》与《皮影欣赏与制作》两本乡土教材及配套光盘下发到全县各中小学,同时由教育局与文化局联合签发《环县道情皮影知识乡土教材进课堂实施办法》来保障计划的有效执行。
环县洪德乡三十里铺小学是道情皮影进课堂的一个典范,目前本校五年级学生已能够演唱七八个板路与曲牌。这种普及性的影响,使道情皮影演出现场多了一些儿童“知音”,这些“知音”让我们升起了“重整山河待后生”的憧憬。
(四)在发展中保护
“发展是硬道理”,针对经济是如此,针对活态文化也有其道理。自2001年起草《环县皮影艺术开发方案》始,环县就将皮影发展问题摆在了重要位置。近年通过拓展演出空间,开发皮影产品,增强了道情皮影面对工业文明的自身调适力,在创新中保证了其可持续发展。
1.适当拓展演出空间
环县道情皮影的生存基础是仪式性活动中的有偿演出,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乡民敬神祈福意识的淡化及农民经济收入的不景气,导致道情皮影的主要演出――庙会演出大大缩减。据箱主谷天鹏向笔者介绍,谷家班在上世纪80年代每年能演出三百多场,而2007年只演唱了206场戏。鉴于此,县委县政府提倡各戏班春节期间进县城或到其它地区给各单位演出,以拓展演出空间,保护自主生存能力。自2002年以来,进城演出的戏班已从三四家增至去年(2007年)的19家,平均每家戏班演出十余场。如敬登坤戏班去年共演175场戏,其中85场戏是在环县、陕北、宁夏及甘肃平凉等地各单位演出⑩。而2003年环县道情皮影赴北京演出,2007年赴欧洲四国演出,则属政府拓展演出空间的更大“壮举”。
2.积极开发皮影产品
从政府层面来看,保护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开发则能更多发挥道情皮影自身的经济价值。2001年,县文化馆就意识到开发对保护的重要性而起草了《环县皮影艺术开发方案》。2005年,又制订了系统开发皮影产品的“八个一工程”计划,形成保护与开发相互促进、互动双赢的良好局面。目前环县龙影文化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已实现了以皮影为基础、多样化产品开发为特色的产业布局,开发出包括挂历、桌历、皮影戏光碟、磁带、画册、扑克、口杯、工艺地毯、书签等8大系列60多种产品。年加工销售皮影10万件,年产值120余万元。当地艺人们深感“演皮影不如卖皮影”正是对开发工作最通俗的注解和认可。
二、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近年来随着政府提倡艺人进城演出后,皮影演唱空间得到拓展,单位娱乐性演出和堂会演出增加,艺人经济收入有所提高。但是,各单位演出费支付能力与戏班数量之间,传统表演形态与城市观众观念之间,皮影演唱习惯、剧目内容与城市观众欣赏心理之间都存在诸多根本性的“不兼容”。所以,政府对这种演出空间只能倡导并“适当拓展”。另一方面,皮影进城演出,在增加艺人收入的同时,却渐渐远离了道情皮影负载的诸多传统价值观念,而这些传统价值观念当是环县道情皮影的灵魂所在。
其二,笔者在环县曾采访了将皮影演唱、皮影雕刻、阴阳先生、秦腔演唱等技艺集于一身的一位箱主,他早年主要唱秦腔,后来做阴阳先生(皮影庙会演出中的念经是他的主要阴阳活动)。但近年皮影保护如火如荼,他又自购戏箱,以皮影戏箱主作为主业。因为“切片”式保护的导向,在一个个体身上就已经出现“挑肥拣瘦”式的主业转换。如果从整体皮影文化生态来看,“切片”式保护也必将促成“皮影孤岛”,隔断皮影与原生态背景的联系。皮影演唱,民众敬神、看戏,阴阳先生念经,商贸交易等多种因素编织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景观,任何人为分割后的文化“切片”都会因缺乏生态背景而窒息。近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讨论中,无论是刘魁立先生提出的“整体性”原则{11},还是陈勤建先生论及的“综合性”问题{12},都在强调生态背景保护的重要性,环县道情皮影的突出特点也正在其综合性(文学、音乐、美术、民俗、宗教、戏剧等)和整体性(皮影演唱与仪式过程、信众敬神与日常娱乐、商品交易与情感交流等)。所以,在下一步的保护工作中,希望能看到环县道情皮影的文化形态与生存背景皆能得到重视,价值观念与物质载体同样得到关注,如此而行,环县道情皮影保护工作定会展现出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1]陈华文《民间世界:理论与存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
[3]甘肃省环县道情皮影志编纂委员会《环县道情皮影志》,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4]甘肃省环县《环县道情皮影》编委会《环县道情皮影》,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
[5]环县县委县政府文件《环县道情皮影保护试点实施方案》、《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传承工作暂行规定》、《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传承工作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等。
[6]张旭《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工作经验交流材料汇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
[7]北京市文化局社文处、北京群众艺术馆、北京市西城区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纵横谈: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级研讨班论文集》,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①周和平《总结经验,相互借鉴,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张旭《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工作经验交流材料汇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代序”第5页。
②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2004)中有“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明确要求。
③甘肃省环县县委、环县人民政府《求实创新,积极探索,全力推进道情皮影保护传承工作》,张旭《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工作经验交流材料汇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63页。
④环县人民政府《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环县道情皮影试点保护方案》,环政发[2003]83号。
⑤环县人民政府《环县道情皮影普查方案》,2003年11月28日。
⑥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第101页。
⑦环县道情皮影试点领导办公室:《中国民族民间保护工程环县道情皮影试点工作信息》,第四期,2005年2月1日。
⑧刘锡诚《传承与传承人》,北京市文化局社文处、北京群众艺术馆、北京市西城区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纵横谈: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级研讨班论文集》,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⑨环县人民政府《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传承工作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环政办发[2005]88号,第2页。
⑩据笔者2008年2月采访笔记。
{11}刘魁立《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性原则》,陈华文《民间世界:理论与存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1资源优势
孝义皮影独特的资源优势,是旅游营销得以开展的基础。孝义皮影在皮影艺术历史上,是最有资格代表中国和世界最早皮影之称的皮影戏,素有“三晋奇葩”之美称。孝义皮影制作精美、操作传伸逼真、表演手段独特、剧目丰富,现收藏有200余本,这些剧本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即有民间传说,也有英雄人物、历史故事,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且极具学术价值。同时孝义皮影戏又是一项综合性的戏剧民间艺术,集民间工艺美术、文学剧本、音乐唱腔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孝义皮影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观赏性深受旅游者尤其是儿童旅游者的喜爱。有全国唯一的一座皮影木偶影视拍摄基地——孝义皮影木偶影视基地和我国第一座收藏、研究皮影木偶艺术的专题博物馆——“皮影木偶艺术博物馆”。这些丰富且独特的旅游资源构成了旅游的“卖点”,成为孝义皮影开展旅游营销的基础。
1、2区位优势
孝义市优越的区位优势使孝义皮影旅游更接近客源市场。孝义市是孝义周边地区经济、政治、文化、贸易发展的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自身就是孝义人员集散地。紧临灵石、汾阳、介休,与平遥也相距不远,很容易吸引在平遥古城、介休绵山、灵石王家大院旅游的客人来孝义旅游。同时孝义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为开展旅游营销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孝义距省会太原120公里,走高速也只需2个小时;距北京、西安、天津、郑州等各大城市600公里。南同蒲铁路介西支线直插腹地,孝柳铁路向西延伸,成为晋西和陕北地区的物流通道。国道307和108、省道汾介和孝午公路与市乡油路、乡村公路,构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大运高速、太军高速从南北两侧擦境而过。这些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得孝义皮影更接近客源市场,是开展旅游营销的必备条件之一。
2孝义皮影旅游营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营销意识淡薄
孝义皮影旅游营销目前还处在“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自发营销阶段,主要表现在旅游营销意识淡薄。人的观念意识决定人的行为,没有正确的旅游营销意识,就不会有营销活动的开展。孝义市政府只把皮影作为民间艺术加以保护,特别是从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只注重对于艺术的挖掘、改革和创新,而没有将这一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推向市场,从网络上的资料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都是关于孝义皮影资源特色介绍,而关于是一种旅游产品的几乎为空白;当地民间的表演艺人大都岁数大了,对皮影开展旅游营销更是不甚了解;同时又缺乏专业的旅游营销人才。因此,政府、当地居民和旅游从业人员的营销意识淡薄,导致实质性的旅游营销活动迟迟不能展开。
2、2营销主题模糊
孝义皮影暂时没有准确而清晰的旅游营销主题,直接影响着旅游营销目标市场的定位。目前,孝义皮影还没有一个统一的鲜明的营销主题,对外的宣传主要有:皮影与木偶、碗碗腔合称孝义艺术“三大奇葩”、孝义传统文化——皮影等,如果开展旅游营销的话,这些主题就有点模糊,既突出不了孝义皮影的特点,又说明不了它在山西乃至全国的地位,同时也忽略了旅游者参与皮影的体验。缺乏明确的主题使旅游者抓不到主轴,就不能整合所有感觉到的体验,也就无法留下长久的记忆。一个景点是否有准确清晰的营销主题直接影响这该地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只有为孝义皮影制定鲜明的营销主题,才能突出它的与众不同的资源优势和旅游者参与的体验,进而吸引更多的游客,融入山西民俗旅游之列。
2、3营销内容单一
孝义皮影营销内容单一是制约孝义皮影旅游发展的又一主要原因。孝义皮影目前的营销内容主要是文字性的介绍孝义皮影戏、孝义皮影木偶影视基地、“皮影艺术博物馆”。忽略了皮影人制品这一工艺品作为旅游纪念品的营销和体验营销这两大营销内容。皮影人制品不只是用于皮影戏的演出,还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丰富的文化内涵、很高的收藏价值,是室内装饰、馈赠亲友、珍奇收藏、旅游产品的最佳首选。另外,皮影的制作、表演对旅游者具有较大吸引力,近年来旅游者已经不满足于作为一个被动的旁观者,而更愿意加入某项活动中来,所以孝义皮影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开展体验营销,使游客既是观众更是演员,丰富游客在孝义的体验。可见,目前孝义皮影的单一的营销内容使得开展旅游缺乏活力和吸引力。
2、4营销渠道低级
孝义皮影营销渠道的低级严重地制约孝义皮影旅游业的发展。目前孝义皮影的主要营销渠道是游客慕名而来或皮影演出团偶然外出演出,其中游客慕名而来的数量占少数,演出团外出演出虽然在演出地效果很好,但未能进行持续和有效的后续营销且演出机会也不是很频繁。因此,这两种未经过旅游中间商的营销渠道不能使孝义皮影被庞大的客源市场所接近,同时也未能形成宣传推广孝义皮影的有效渠道。这种低级化的相对单一的营销渠道给孝义皮髟景区带来了经营风险,成了孝义皮影旅游发展的瓶颈。
2、5宣传力度不足
开展孝义皮影营销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宣传力度不足。网络上关于孝义皮影的资料90%都是介绍孝义皮影的制作和演出、种类和特色、起源和历史演变,很少宣传有关作为一个旅游产品的孝义皮影,没有一个正规的孝义皮影网站,照片和视频几乎是空白。媒体少有提及皮影这种艺术形式。作为山西人,都有很多人不知道孝义皮影、更未看过皮影戏表演。皮影木偶影视基地经营皮影木偶作品及收藏品展览、儿童游乐公园、木偶电视剧光盘的发行、皮影木偶事业后继人才的教育、皮影木偶旅游工艺产品的开发、生产等这些在网络上都很少提到。宣传力度的不足,导致人们不知道、不了解、更走不进孝义皮影。孝义皮影只有通过影视及广告等各种载体扩大对外宣传,才能刺激潜在旅游者需求,引导潜在旅游者消费,实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3孝义皮影旅游营销策略
3、1提高营销意识,打响皮影营销品牌
开展孝义皮影旅游营销,必须提高孝义市政府、皮影旅游从业者及当地居民的皮影旅游营销意识,强化皮影营销品牌。首先政府有关部门应发挥宏观引导职能,认识到并重视孝义皮影营销的重要性,成立孝义皮影营销办公室等组织,主要负责皮影艺术的搜集和整理、皮影旅游营销策略的实施。办公室的成立有助于改变目前皮影旅游营销的自发状态,有助于将皮影旅游营销纳入统一的旅游目的地营销之中,有助于打造皮影旅游品牌。打造皮影旅游品牌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实现皮影旅游产品同其他民俗旅游产品的异化,这种异化应立足于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并将这种文化内涵赋予相应的旅游产品中。另外,在皮影旅游产品开发初期,可以将其与晋中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捆绑销售,使其融入到民俗旅游中,又可以提高其知名度。
3、2准确市场定位,明确皮影营销主题
开展孝义皮影旅游营销就是要树立鲜明的营销主题,通过目标市场细分,科学定位目标市场。准确定位目标市场是开展旅游营销的前提,是制定旅游营销策略的基础,树立鲜明的营销主题是为了开拓目标市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实地调研,建议将孝义皮影艺术的目标市场确定为三类:一级目标市场:孝义市居民及周边居民;二级目标市场:山西省省内及周边市场和国外市场;三级目标市场:北京和东部沿海高出游率地区;四级目标市场:全国和欧美发达国家。建议将孝义皮影旅游营销的主题定为“参与孝义皮影,体验山西民俗”,它既可以突出孝义皮影旅游的特色,又能让游客在旅游营销主题中增加自己的旅游体验,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3、3丰富营销内容,开展皮影体验营销
(1)加大皮影制品等旅游纪念品的营销,以皮影靠子、皮影挂画、皮影服饰、皮影灯、皮影小件饰品等文化旅游产品营销为重点。针对小朋友这种特殊的目标人群,可以营销如孙悟空、猪八戒、奥特曼等他们所喜爱的皮影制品。(2)开展皮影体验营销。为顾客真正需要的个性化产品。让旅游者加入皮影的雕刻制作和皮影表演之中,让旅游者身临其境在实际操作中获得心情的放松、好奇心的满足,使之留下难忘的体验和美好的回忆。尤其是寒暑假,主要针对学生开展学生体验营销。
3、4拓宽营销渠道,开展合作营销
(1)与附近景区开展线路合作营销,如与周边的平遥古城、绵山、王家大院等景点组成各种旅游线路,如:平遥古城——孝义皮影——王家大院——绵山,通过这些渠道达到游客的双向流动和互动,景区间实现优势互补、共生发展。f2)与旅行社开展合作营销,孝义皮影应多加强与周边旅行社的沟通和合作,依托旅行社保证孝义皮影稳定的客源。(3)与其他民俗品牌开展合作营销。另外,近年来,旅游散客比重明显增加,大型团队有下降趋势,小型自助团队大幅上升,且多是自驾游、家庭游,在此背景下要充分利用网站这个平台,搭建起远距离沟通桥梁。
3、5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旅游形象
(1)孝义皮影营销办公室联合各旅行社组织专门的营销队伍,进入各种消费团体,尤其是学校、机关、老年协会和企业,利用宣传画册、年历赠送、学习赞助、友谊活动、体育交流和文化沙龙等进行广泛促销。(2)在途径孝义的高速公路沿线制作一批广告宣传牌,让“孝义皮影”冲击人们的眼球,让“孝义皮影”文化品牌深入人心,逐步为大众接受和青睐。(3)充分利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如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图书、网络等,扩大孝义皮影信息的区域范围,使其被广大的旅游者所熟知。(4)条件成熟后可到目标市场举办以“孝义皮影”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品推介周”,适时建立“孝义皮影网站,在全世界范围内宣传推介孝义、推介“孝义皮影”文化品牌·为孝义皮影产业的发展壮大创造条件。
[关键词]鸟虫印文字 动物造型
唐代韦续在《五十六种书》记述的书体名目第二十六曰:“刻书者,鸟头云脚。李斯,赵高并菩之,用题玺印。”这段文献记载使人立刻想起了那方充满传奇色彩的传国鸟虫文字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西周以来,传统的正体字形有明显装饰和美化的倾向。文字不再是纯粹记录语言的符号,而逐渐演变为兼具装饰作用的艺术品。郭沫若先生曾撰过分析:“有周而后,书史之性质变而为文饰……其字体亦多作波折而有意求工。凡此均于审美意识之下所施文饰也,其效用与花纹同。中国以文宇为装饰品之习尚当自此始。”
考察目前各类印谱汇集的400余方古代鸟虫印,可知鸟虫印始兴于战国而隆盛于两汉。在汉印上出现动物形象的方式有两类。一类体现在印钮上,如有龟钮、辟邪钮、驼钮等。另一类体现在印面上,大致又可以分为肖形类和鸟虫文字类两种情况。本文试分析的是后者,既在鸟虫文字印中出现的动物纹饰的种类以及其造型表现手法。
1、动物纹饰的种类
秦汉时期的各种艺术种类中广泛存在着有神灵避邪之意的动物造型,如四灵、鹿、鱼、麒麟、蟾蜍等。而汉代鸟虫印章文字里的动物形象主要集中于鸟、虫、龙、鱼几类形象,为何其余的几种动物造型少见呢?笔者推测这很有可能和这些动物的生理特征有关。即凤鸟、龙虫的局部(头部)特征明显,只要略作刻画就可辨识。且身体部分多呈流线型,可以随字型改变来灵活变化。而麒麟、蟾蜍、龟、虎等头部特征不明显。且身体躯干体积较大也不便自由改变,要在印章如此小的面积上进行全身刻画毕竟不易。所以多不选用此类动物。另外,肖型印中的各种动物形象也弥补了鸟虫文字中动物种类不够丰富的遗憾,满足了当时的社会风俗需求。
2、动物纹饰的造型特点
(1)纹饰简洁概况
鸟虫印文中的动物纹饰在创作过程中为了适应有限的文字空间必须对动物形象进行了高度的提炼概括。基于这种要求,纹饰力求单纯、简化。尽可能抽象化、符号化。鸟虫印文中的动物形象经过长期发展演进,形成了一套适合文字要求的动物纹样简化方式。
印文中的动物纹饰基本采用正侧面的视角以捕捉对象最为简洁的形象特征。这是简化纹饰的重要手段。在创造视觉形象的过程中,选取的角度合适与否是成败的关键。采用正侧面的角度(即外轮廓侧面剪影),则可以无须借助许多形体表面的细节刻画就可以反映出形象的典型特点。秦汉时期的造型艺术多采用这种手法,收到了事半功倍地表现效果。外轮廓剪影法是先民受光线映射产生影像的启示而发明的创造视觉形象的有效手段。随着人类意识的不断“成熟”,诸多古代文明在其图形图像的表达上皆运用这种手法。例如古埃及的“正面律”、秦汉的画像石、画像砖,乃至民间剪纸、皮影艺术等,都是采用这种造型方式。鸟虫文字中的动物纹饰利用这一规律,简洁明快一目了然地再现了对象的基本体貌特征。
(2)动物纹饰融入文字
图案与文字合成一体可以说是汉代鸟虫印文字的最为典型特点,即动物形象往往作为文字中的某些笔画融入整个文字。印文从而获得了书法和绘画兼而有之。具象与抽象交融复合的艺术效果。这一特点异于战国鸟虫文字,“战国器初期上的鸟的形象多是在文字的一侧”。这种互为表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图形构成状态,必须化解好文字笔画的抽象性与鸟虫图案的具象性两者之间的矛盾。而要使两者在印文中达到完美统一,必然有一个调和的过程。协调统一应是鸟虫文字构型的基本原则。调和的过程其实意味着“牺牲”一些自身的特点来满足另一方的需要。因此,很多印中的动物纹饰不得不采用夸张变形或者简化的手法来表现以适应文字结构,毕竟印文的可读性为第一要旨。且相对文字结构来讲。动物形象的可塑性较强,例如,我们看到龙形纹饰为满足文字结构的需要而将龙的身躯作多个近乎直角的转弯。而从另一个角度讲,夸张和变形可以使艺术作品比生活更高、更强烈、更理想。物象的表现不以“真实或肖似”作为创作目的,同时它又不完全背离自然物象,而是充分利用有限的“象”去表达无穷的“意”。
(3)纹饰采用“没骨”法表现
现将在教学中总结的培养民间美术鉴赏能力的“鉴赏五步法”略作论述:
第一步:收集资料,精心预设。
在课程进行前先让学生概括的了解中国的民间艺术,感受民间艺术的博大和精美,认识到了解民间美术的重要性。从而产生神秘感和深入了解的欲望。
以欣赏课《民间艺术欣赏――中国剪纸》为例。课前让学生收集关于剪纸艺术的相关资料。结果收获很大:有的孩子拿来了关于剪纸的书,有的从网上下载了相关文字、图片资料,有的拿来了从外地买来的剪纸作品,有的找来了关于剪纸的古诗……,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开始在整个民间艺术信息中搜索中国剪纸艺术,使学生初步感受了民间艺术的丰富与博大;文字资料的收集使学生知晓了剪纸艺术的历史渊源和大致的风格特点;图片资料和实物的收集强烈地震撼了学生的视觉,使学生惊叹于剪纸艺术夸张、稚拙的形式美,单纯或艳丽的色彩美,以及淳朴健康的人文精神,精湛高超的艺术水平,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相关文献、古诗的收集进一步拓展了学习的知识面……
教师在课前需要更加深入的了解剪纸艺术,确保在课堂上不会出现知识性的错误以及更好的引导学生解决欣赏交流想了解的问题;认真预设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认真分析学情,尽量思考学生可能不懂的问题以及如何引导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当然,制作丰富的多媒体课件也是不可缺少的。
第二步:简单描述,了解概况。
在欣赏的开始,先是抛开含义、价值判断、背景等因素,只让学生指明画面上存在哪些物象,用语言表达直观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对变形较大的作品,指出原型;对抽象作品,可指出画面存在哪些形状、色彩、结构等,使学生注意到应该注意的所有方方面面,这很重要。因为人们在看画时,常看主要形象而忽略其他,或只看自己感兴趣的而忽略其他细节。
如欣赏《民间艺术欣赏――绵竹年画》,首先请大家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于年画的资料,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其中有学生收集到中国年画的四大代表:天津杨柳青年画、浙江桃花坞年画、山东潍坊年画和四川绵竹年画。通过交流,学生对中国年画的概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且认识到我们四川有绵竹年画这一民间艺术。老师将这四大年画的代表作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四大年画的异同,在此时结合年画中形象来理解年画的寓意.比如: 山东潍坊的代表作《鸡鸣富贵》,公鸡的形象代表吉祥,“鸡”与“吉”谐音,玫瑰花象征富贵,“瑰”与“贵”谐音。这一文化特征不仅在山东潍坊年画中有体现,也同样体现在另外三种年画以及民间美术作品中,反映出朴实、勤劳的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三步:形式分析,感悟特点。
形式分析是将感性立即转化为理性分析。我们要解决的不再是作品给你什么感受,而是画家是如何使你产生这样感受的。这就是需要从艺术语言和作品的形式进行分析,探讨色彩、形状、线条,分析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图和底的关系等。这是鉴赏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第四步:价值判断,情感升华。
价值判断是从内容与形式、风格与风味、革新与继承等方面对作品的优劣作出判断?,可以参考专家对此的批评与评判。而艺术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但不宜以一己之见,或封闭的、独断的评判来概括和指导学生,而应当体现课程管理的民主化,采取开放式的、多元的评判、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学会对作品进行评价。
在欣赏“绵竹年画”时,我引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随着现代印刷术的发展,绘画技法的提高,出现了新的年画(出示课件),请学生来感受他们的不同:古朴、平面与现代、立体。过去需要民间艺人手工逐一印版、着色,而现在可以很快的大量复制,到底古朴的年画制作方法好,还是现代的印刷方法好呢?在此我用“辩论法”解决,学生因为观点的不同分成了两派,观点中立的孩子便成了评委,两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其中一个孩子更是一语道破天机:“我们祖国的文化一定要继承学习,但还应将它发扬光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这番发言几乎让我感动的落下泪来,在此还要深深感谢为他们付出辛勤劳动的语文老师……
第五步:拓展延伸,继承创新。
欣赏课最容易“三分钟热情”,如何将课内点燃的激情保持下去呢?设计好课后的拓展是最有效的途径。
同样以《民间艺术欣赏――绵竹年画》为例:民间美术博大精深,除了绵竹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我们还应该去了解什么?
学生开会搜索回忆……
我在此时配上《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的音乐,在音乐的陶冶中让孩子们去欣赏民间艺术的课件:
关键词:艺术;形;式
中图分类号:J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09-0185-02
一、形之言说
关于形,我们可以界定为两个层面,一个是自然层面,即我们的生理感知系统所能感觉到的形。一个是观念层面,即并不是通过人的感知系统能够感知到,但是却可以通过感知系统创造性的感知并把握到这个并不是客观存在之形,这个形是运动着的,自我显现的。自然层面,形的把握是最普遍的,观念层面,形的把握是在自然之形或者说客观之形进入感知系统后会和人的感知系统发生碰撞,这种碰撞参与了形的创造甚至是重新解读了这个形。形进入观念会和自然之形拉开距离,然而,即使是人类创造的形也是来源于自然的,它都始终符合原形(型)的假设。
自然其实就是“自”——自在、自我、自由等,如此,真理便是“真”——没有被发现过、存在的原样。我们所存在的世界是一个“真”的世界,然而,它不是世界最原初的样子了,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无处不在的形是一个“真”的形,然而,经过人建构、解构、重构以后,它也不是最原初的样子了。
二、形之艺术
在众多著作和学者的研究资料中,我们大致都可以了解到关于艺术的广义的定义,认为:艺术包括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设计等);造型艺术(雕塑、绘画、摄影、书法等);表演艺术(音乐、舞蹈等)以及综合艺术(影视、戏剧、戏曲等)和民族民间艺术(杂技、曲艺、皮影等)。由此可见,广义上的对艺术的定义是十分复杂的,几乎涵盖了人的精神世界的方方面面。关于艺术的“形”的论述或者界定似乎也需要运用与其定义相类似的方法论。笔者在本文中就从艺术“形”的表现比较突出或者比较能被大众认可的几个方面做相关论述,捉襟见肘的地方还希望观者能与我共同剖析。
在谈艺术或者评论艺术品的很多时候,我们都有可能暂时简单的将艺术语言划分为形式和内容两个部分。在此我也首先将艺术的“形”先界定为“形式”。当然,在中国的语言系统里,“形”和“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它们又同时互相发生着种种联系,在本文中,笔者不对二者做更深层次的探讨,只针对艺术的“形”究竟该如何界定来举例从几个方面论证并得出个人结论。
三、数之形
关于“形式”又可以分为三类,即形态、形式(感)、形式(美)或者美的形式。关于艺术“形式”的论述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他的著名论断——万物皆数,就是用“数字”这个书面形态来解释万物。他认为:“1”是数的第一原则,万物之母,也是智慧;“2”是对立和否定的原则,是意见;“3”是万物的形体和形式;“4”是正义,是宇宙创造者的象征;“5”是奇数和偶数,雄性与雌性相结合,也是婚姻;“6”是神的生命,是灵魂;“7”是机会;“8”是和谐,也是爱情和友谊;“9”是理性和强大;“10”包容了一切数目,是完满和美好。同时也指出,宇宙、艺术等的形式与核心内容不过是同一种东西,是“和谐”,即美、真、善,最终指导人们趋于完美人格的追求。然而他所归纳的“智慧”、“意见”、“形体”、“象征”、“婚姻”、“灵魂”、“机会”、“友谊”、“爱情”、 美、真、善以及艺术等都是通过一个书面的数字来加以概括和总结的,这个数字在于艺术发生关系后,它就是艺术的“形式”。延伸他的观点我们甚至可以评价艺术作品就是“1”、“2”或者“3”等等的数字。毕达哥拉斯的理论和庄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理论也有些相似,一个认为万物皆数,一个断定万物起源于“道”。他们都是先创造了一个“形”作为万物本源,然后再根据这个“形”的衍伸或者变化得出其他事物的“形”。
在这里,可以得出艺术的“形”就是数字的“形”。
四、形之呈现
关于形式的最熟悉的界定应该是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所提出的“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即所谓艺术品必须以某种特定的形式存在。当然,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理论,需要从理论背景和现实艺术实践两方面来进行。“形式主义”作为西方现代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康德。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中,康德认为“美是一切对象的和目的性的形式”,美的概念不涉及欲念及概念,只是一种纯粹的形式的存在。康德的这一理论经叔本华和尼采的传递,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在克莱夫·贝尔与罗杰·弗莱那里得到进一步发展。其次从艺术实践方面来看,19世纪末,注重再现现实的古希腊艺术、文艺复兴艺术和19世纪以前的诸艺术受到猛烈抨击,对艺术“形式”的强调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尤其以塞尚为代表的后期印象主义彻底抛弃了绘画的再现性因素,力图重新构造出一种符合主观抽象感性的绘画形体。因此,个人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形式主义思潮影响了整个西方艺术。一直到西方现代主义的“野兽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等和后现代主义里的“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欧普艺术”、“集合主义”、“极少主义”、“活动雕塑”等,同时包括中国当代艺术里的“政治波普”、“实验水墨”和“艳俗艺术”等。而一直崇尚原始艺术、拜占庭艺术、东方艺术的克莱夫·贝尔则提出了“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对这一思潮进行美学上的辩护和总结,也就是理所当然并是可以理解的了。
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界定,艺术的“形”就是线条、色彩和艺术家用某种特定的方式组成的各种艺术形态以及各种艺术形态作为一个艺术作品所呈现的新的艺术形态。
五、符号之形
18世纪末至19世纪,西方哲学或美学史上还有一个重要的流派就是——符号学。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卡西尔和他的学生苏珊·朗格。卡西尔认为,人就是一个符号动物,人通过符号来把握和认识世界,人创造的最主要的符号就是语言,但同时包括了艺术、科学、宗教和哲学等。同语言一样,艺术是从人类最初经验的符号化——神话或者传说中分离出来的独立的符号形式,艺术同其他的符号形式一样是人的一种行为方式和把握世界的方式,其独特性在于艺术是对自然和生活的发现,对自然和生活所作出的新的探讨和解释,美的形式是一种自由主动性的产物。由于每一件艺术品都是一种生命的形式,都有一个直观的结构,意味着一种理性的品格,因而艺术品应该具有“审美的普遍性”。卡西尔强调艺术是生命形式的符号化表达,读者通过阅读参与艺术家的创造过程,通过对艺术品的直观观察对其所表达的生命形式进行把握,使人的整个生命都发生运动和颤栗,从而更新自己原先的生命。
这种观点又经过他的学生苏珊·朗格的发展和延伸,进一步提出造型艺术是一种空间形式的符号,音乐是一种时间形式的符号,并且在他老师的基础上提出了这些符号具有有机统一、运动行、节奏性和生长型的特征。同时也更明确的针对艺术提出了“艺术品就是人所创造的符号”,或者说,“艺术品是人类生命形式的符号化的表达”。如同形式主义一样,符号学的文论同样影响了西方艺术和中国当代艺术领域里的诸多流派和艺术家们的创作。例如我们所熟知的“波普艺术”里艺术家运用的玛丽莲·梦露或者的头像,中国当代艺术领域里岳明君创造的“大光头”形象以及毛旭辉后期的“剪刀”系列作品等都体现了艺术品作为一种人的或者具体到艺术家的生命形式的表达而存在。
在此,我们也可以界定,艺术的“形”就等价于人所创造的符号的“形”。
六、形是什么
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古罗马的朗基努斯、贺拉斯开始对美进行一些思考,经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发展到鲍姆加通提出“感性学”的概念,也就是“美学”的前身,加上康德、黑格尔等人的努力以至于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真正形成于18世纪的德国,直到20世纪维特根斯坦等人语言学哲学的伟大转向以来,各个时期,人们关于“美”或者艺术的界定和探讨就没有停止过。例如比较著名的“模仿论”、“观念主义”、贺拉斯的“寓教于乐”、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达芬奇的“镜子说”、克罗齐的“艺术即直觉”、 桑塔亚那的“美是对象化了的”等等的命题。在他们关于美或者艺术的论述中都可以阐释出一个不同于其他人的艺术的“形”。停留在这样的阐释层面,可以说,艺术的“形”是观念;艺术的“形”是直觉;艺术的“形”是等。
综上所述,关于艺术的“形”的界定或者探讨也可以像界定“艺术是什么”一样阐释出这么一个结论,笔者认为,艺术的“形”包括:书面文本(数字、字母、文字等);艺术形态(色彩、线条以及其他媒介等);符号表现(日常用品、人物形象、原创符号等);生命形式(直觉、、观念等)四个方面。
参考文献:
[1]罗素.西方哲学史(上下卷)[M].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关键词:三峡民间艺术;动漫;衍生品;运用
0引言
三峡民间艺术丰富繁多,是历经了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优秀民间文化精髓,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固守传统和发展创新之间,传统的三峡民间艺术文化还未找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出路。而动漫具有幽默的亲和力和夸张的感染力,通过动漫及衍生品的形式来创新和重现三峡民间艺术,既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又不失传统的文化内涵。同时还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助推三峡民间艺术的创新发展。
1三峡民间艺术概况
汉族、苗族、瑶族等多民族在长江三峡地区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了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情趣,同时也在这片地区创造出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学、音乐、歌舞、戏剧、民间工艺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并留下了无数令人夸口称赞的佳作。在民间文学方面,三峡地区是巴文化与楚文化的交汇处,自古就是民风淳朴之地,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发展,积淀丰厚,形成了丰富多姿的民间文学。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不但没有随着时间而流逝,反而在精神上予以一种质朴和细无声的震撼,使之代代流传下来。在民间歌谣方面,最独特的是在鄂西和川东乡村地区流传的“五句子歌”,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巴渝民歌“竹枝词”,历史悠久,至今仍在流传。“无时不歌,无事不歌,无处不歌”是三峡地区歌山谣海的写照。在戏剧曲艺方面,主要有川剧、傩戏、彩堂戏、南戏、花鼓戏、皮影戏、满堂音、相书、金钱板等。傩戏源于土家的巫舞,用于祈福还原、驱逐瘟邪,后来演变成了专到农民家中还愿的“还傩愿”,曾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在民间工艺美术方面,有刺绣、挑花、木雕、扎染、剪纸、皮雕、绘画、陶器等多种形式。在土家族流传的土花铺盖多达130余种。此外,取材于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的梁平年画和取材于乡间田园生活的农民版画等民间绘画独具三峡地区的特色。总之,三峡地区的民间艺术文化是我国传统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三峡地区宝贵的文化艺术资源。
2动漫及其衍生品对三峡民间艺术传承的意义
三峡民间艺术文化曾在历史长河中大放异彩,也是三峡地区重要的文化宝库和精神粮仓。“民间文学,是民众集体智慧和创造力的艺术结晶,是民众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它经过了无数民众口耳相传,锤炼而成,集合了文学、审美、艺术性于一身。它塑造了许多个性突出、家喻户晓的经典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外来文化开始向年轻的一代渗透,致使一波又一波流行文化浪潮在青少年中掀起,三峡民间艺术文化逐渐呈现黯然失色的局面,走向了一条迷失的道路。动漫是一门跨越了国籍、职业和年龄的艺术语言,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但是动漫的商业价值并非通过动漫本身所创造,其特殊性在于开发相关的衍生产品获得的商业价值。动漫衍生品是依据动漫中的原创人物角色进行开发设计,用于可供销售的产品之中。通过动漫这一新手段、新方式,可以实现三峡民间艺术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创造性转换,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经验借鉴,也为动漫艺术及其衍生品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一条可行的道路。美国动画制片人弗兰克•德鲁克(FrankDrucker)说过,“中国悠久历史中的神话故事和传说资源数量非常丰富,如果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不仅能为中国国内动漫产品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和思路,还能参与国际竞争,将中华文化的精华传播出去”。
3三峡民间艺术的动漫化创新
伴随动漫成长的80、90后,甚至是00后,他们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强,但在面对传统文化时自我辨别能力较弱,动漫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容易被他们所接受。三峡民间艺术文化资源丰厚,以动漫衍生品这种新的文化样式对其进行创新是对它最好传承。三峡民间艺术与动漫及其衍生品的整合创新,并创造出一个完整的产业集群(如图1所示),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化、一体化语境中的生存策略,能让三峡民间艺术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活力。1)以巴人崇拜的“白虎”动漫形象开发为例。据史料显示,古代巴人有白虎崇拜的习俗,在西南地区的土家族也如此。“巴人以白虎为图腾,故称为“白虎夷”,也就是白虎族(伏羲氏即毕兹卡)的后裔”。由于没有任何图形图像可供参考,在设计开发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文字资料描述把形象概念转化成为现代流行的造型。白虎(如图2)的头部是根据虎的头部轮廓简化而来;眼睛的形状和圆珠的位置是提取了白虎的个性特征而设计,显示出威严凶悍之感;两眼之间的三道纹路,是简化了实际的虎纹,形似“川”字,代表了这个虎的地域属性——西南地区。2)以巴人神话英雄“廪君”动漫形象开发为例。据《后汉书•南蛮洗夷列传》:“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因此,廪君成为了巴人的祖先。廪君对巴人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为“寻廪地”而射杀盐水女神,率部落沿清江西迁,并在以夷城(今恩施)为重心的地带生活了很长时间,并建立“巴方”小邦。在廪君(如图3)的头饰上,选取白虎纹样作为他的象征性头饰,以示他是一个领导者的地位。脸型、神态等部位是根据现有的史料进行想象和再创造。此外,笔者组织学生团队还开发设计了奶拿、黑叶猴、山茶花、说唱俑等多个三峡民间艺术动漫角色衍生品。白虎和廪君这两个动漫角色衍生品超越了国界和文化,综合了三峡地区民间艺术背景,强调对地域文化的再理解,用一种国际通行的设计符号进行重新创造,易于读懂和接受。这就是动漫衍生品的优势所在,它既能创新,又能突破传统,还有效地延续三峡民间艺术的生命力,具有经济和文化双重属性。
4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完善 美术 鉴赏 审美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如何上好美术课,让学生爱上美术课,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我的见解与认识。
一、转变教师角色与观念是上好一堂美术课的重要前提
教师的角色可以做出相应的转变,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为了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我对每个要点都尽可能的以问题的形式提问学生,教师要把主要精力转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培养学习能力上来,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习的学习,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营造开放式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始终在课堂上处于一种积极的,活泼的,兴奋的状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探索和讨论,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结合实际,教学形式多变以吸引学生是上好一堂美术课的重要保证
在美术欣赏的教学中,为保证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的持久性,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我多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1.教师授课结合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一些优秀的作品汇集在一起,在欣赏过程中,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地域地貌、人文景观、历史等等有机组合在一起,再配上当地音乐,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内涵。例如:《印象派绘画》一课中,面对印象派的色彩于光影变化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印象派的色彩,笔触,激情,配以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钢琴名曲《月光曲》,加上教师轻声细语、娓娓动听的解说,让学生在意境极妙的氛围里既提高了审美能力,又了解了印象派绘画,而且通过绘画也初步了解了印象派音乐,达到美育的最终目的。
2.教师的授课方式不能光唱独角戏,做好师生互动。在欣赏与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因此,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问题,教师及时接收反馈信息,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上《文艺复兴三杰》时,在欣赏到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时,同学们对蒙娜丽莎的美产生了不同的意见,在不同意见的争议之中,反应出学生的审美的差异性、知识底蕴、环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等等问题。教师善于引导,除了让学生真正了解了到这幅画的真正涵义以外,教师还能及时矫正部分心理偏移的学生的思想,真正做到育人之目的。
3.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强化美术作品相关故事情节的讲述,以此激发学生对美术课堂学习的兴趣。在美术欣赏课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引入与美术作品有联系的事物或知识,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以达到欣赏的目的。这样,不仅能提高同学们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而且也利于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还可以加强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拓宽知识面。
三、以点代面用比较的方法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是上好一堂美术课的最终目的
"教学有法却无定法,教无定法乃至法"。欣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创造活动;在欣赏教学中必须采取合适多样的教学方法,结合一定的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紧紧围绕形象展开活动。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中独有的本质、感人的美点,并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要教会学生运用一定理论去学习对美术作品的欣赏,通过感知与体验对美术作品做出正确的认识,正确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意图评价,最后教会学生掌握欣赏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欣赏,以此达到提高审美的教学目的。
四、提高孩子审美意识的原则
1.将重点放在学生身上。教师的任务不是教会学生理解某一件艺术作品,而是为学生提供机会促进他们自己获得对作品的理解。这种对作品的重要性是不能教会的,而只能通过学生在理解一件艺术作品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
2.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课堂情景,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鉴赏课的前提。如:在上西方现代绘画欣赏时,以著名油画《蒙娜丽莎》为例,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把临摹好了的一张全开的《蒙娜丽莎》油画挂在教室里,虽然学生们以前也在很多印刷品中看过这幅画,但从来没有看过如此大的、真实的画面,许多同学站在画的面前,津津乐道,甚是惊奇,在学生们止不住地发出啧啧的赞叹之际,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这时教师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油画的特点和技法。介绍《蒙娜丽莎》的作者、创作年代、所表现的内容,思想感情等等,以及作品给观赏者带来感受,在认真分析研究以后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等等,使学生感到美术作品的背后还有丰富、有趣的内容。学生有了学习美术鉴赏的兴趣,从而为上好美术鉴赏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强平时的搜集整理。在中国民间美术鉴赏教学中可要求同学们到农村、街道去搜集旧的年画、剪纸、民间玩具、草编、竹编等,从报刊杂志搜集有关图片资料,并按类别、作者、创作年代、风格等整理出来,加以文字说明。同学们在搜集过程中亲眼见到民间艺人熟练的剪纸工夫,不用草稿,一幅代表喜庆气氛的《五谷丰登》和一幅生动活泼的窗花《喜鹊》跃然纸上;还有质朴自然的草编的虫、鱼等玩具;皮影戏和春节时期张贴的年画等等,这些都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课堂教学,学生不仅能获得甘醇美酒般的民间艺术的熏陶,而且被劳动群众的质朴、热情和醇厚的情感深深打动了。
4.举办展览,为学生提供比较作品的机会。当学生意识到他们对作品的一些假设需要修改时,说明了他们遇到了困难,这时教师可以举办一些经过仔细挑选并且在题材、风格和作用等方面有相似之处的作品,如:为了让学生弄清中国画的分类及其装裱艺术形式,可以举办了中国书画展览。展览的作品可以是临本,也可以是其它,内容可包括山水、人物、花鸟,装裱形式等等,这种直观教学的手段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时感到轻松愉快,同时也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
由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写、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美术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冀美版美术教材”)于2002年经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通过,2003年秋季进入实验区使用。截至目前,已在河北省11个市的大部分区(县)及省外部分市(区、县)使用。
2011年,教育部要求美术教材按照《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进行修订和调整,并要求于2012年1月报送修订后的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的共四册教科书。编写和出版人员认真研读“新课标”,不断推敲和雕琢教材内容,以努力打造适用、好用的美术教科书为目标加班加点、勤奋工作,按时报送教育部。在大家的努力下,于2012年4月以较好成绩顺利通过审核。同年末,剩余的十四本教科书也以较好成绩顺利通过教育部教材审核,成为美术教材中唯——套(小学和初中)一次性通过的美术教材。
从冀美版美术教材开始实验起,各位编者就十分注意在教材实验中收集有关教材使用的反馈信息。编者通过听课、评课、教师座谈、走访学生和家长等形式对教材使用情况进行摸底,找出教材在使用中的优点和不足。十余年来,共听评课1000多节,各种规模的教师座谈230余次,涉及中小学教师900多人,较为深入地了解了教材在使用中的优点、问题和不足。编写组还在河北省范围内组织了冀美版美术教材使用情况调查,设计了教材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分选择和建议两部分,共发放问卷3000余份,回收有效问卷2800余份,对于教材使用情况有了更为详实和可靠的数据。编写组成员还不断追踪美术教育发展的新动态、新趋势,认真学习前沿理论,并理性评估和分析,把有益的部分吸收到教科书修订中。在此基础上,编写组对教科书的优点予以发扬;对教科书中不适用、不好用的内容,则通过深入探讨提出了初步的修订方案。“新课标”颁布后,编写组成员又深入、仔细地研究课程标准,对照标准的总目标、阶段目标、不同领域的目标,以及教学建议和评价要点,从三维目标的角度对教材内容再一次进行了梳理,使教材能够最大化地体现“新课标”的精神、理念和要求。
因此,可以这样说,冀美版美术教材的修订是建立在长期收集、整理、思考各种意见和建议,不断学习提高的基础上的,也是建立在深入学习和领会“新课标”精神的基础上的。为方便美术教师更好地使用冀美版美术教材,现将教材修订的具体变化介绍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修订原则
在冀美版美术教材修订时,我们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遵循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注意体现时展新要求、社会新变化和科学技术新进展,做到与时俱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和不同地区的生活和文化背景;精选教材内容,注重学生美术学习的知识性、实践性和趣味性。
在具体修订中,我们注意把握以下原则。
1.思想性原则
教材在凸显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注重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注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意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冀美版美术教材在弘扬祖国传统文化艺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表现突出。小学1-12册每册的封二设为民间美术系列专栏,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典型的民间美术作品为欣赏内容,兼顾其他地域性民间美术作品,如布玩具、泥塑、灯彩、编织等,弘扬了我国优秀传统民族民间美术。初中13-18册每册的封二为世界文化遗产专栏,是从世界文化遗产中选取的中外6个有代表性的专题,并增加了相关图片资料。同时,在教材设置的各课题中,也有大量以民间美术为主题的教学内容,如《小兜肚》《画花样》《蜡染花布》《民间剪纸》《皮影艺术》等,旨在引导学生在创作实践中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另外,教材还精选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体现友情或亲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如《花儿朵朵》《大家—起真快乐》《夸妈妈》《巍巍太行》《珍爱艺术品》等。在每册教材的最后增加了中外美术家或著名艺术流派欣赏专题,旨在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认识中外著名的美术家、作品和艺术流派。
2.艺术性原则
艺术性是美术教材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特性。艺术性原则首先体现在,美术教材所呈现的美术作品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典型性。为此,编写组仔细推敲每一幅作品,力争使教科书上的名家名作更具有典型性和艺术陛,使教科书上的学生作品更加生动和具有美感。这一原则还体现在美术教科书的版式设计上。美术教科书版式对提高学生审美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教科书修订中,编写组将教科书的所有内容进行了重新排版和布局,注重版面的设计质量,力求使教科书版面呈现出层次清晰、清新雅致的特点,使之更具艺术性,而且更符合师生的阅读和理解习惯。
3.科学性原则
一方面,编写组认真研读了“新课标”,深入理解其中的理念、目标、内容、建议、评价等,依据“新课标”对整套教科书的知识框架进行了重新审视,并在体例结构上做了调整,使教科书体例结构更清晰,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具体而言,整套教科书在体例结构上把握了“两条线”。
(1)明线——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单课课题为载体,以生动有趣的美术活动来引导,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进行美术学习。
(2)暗线——以美术的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学习为目的,依据“新课标”提出的“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的性质特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整套教科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和重新排序,依然采用螺旋上升式的内在规律安排学习内容,修订后的各内容逻辑顺序更强、更合理,更符合“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一是将手绘、色彩、中国画、泥塑等内容在整套书中的内容分布、呈现时间、难易程度都做了统一的调整。在每个课题的呈现上都力求严谨,做到教学目的明确、脉络清晰。如小学阶段泥工系列共6课,均安排在每个年级的偶数册中(下学期),递进关系是:第2册《玩泥巴》(新增课)、第4册《蚂蚁的巢穴》(原第5册)、第6册《泥捏餐具》(原第2册)、第8册《盘泥条》(原第9册)、第10册《泥板房》、第12册《夸父追日》(原第11册)。
二是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编排内容。第一学段以小巧、精致、趣味性强的美术活动为主。第二学段以学生从初步认识、了解、感知向理解和创造过渡为主,美术语言、形式美的规律、中国画、线描写生、电脑美术等内容从这一学段开始介入。第三学段以学生进一步了解、感知和创造为主,重视美术文化的广度和对学生创意思维的训练。第四学段是在小学美术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以介入具一定专业性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全面总结小学阶段知识和提升美术素养为目的,重视内容更贴近学生社会生活及学生创意思维的进一步训练和提升。这一学段安排有《水彩画》《速写》等相对专业的教学内容,目的是进一步感知和理解视觉文化,加深对美术的认识和了解;还有《图形与联想》《瓶罐巧设计》等,目的是促进学生创意思维的发展。
另一方面,编写组对于教科书中出现的知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也进行了认真仔细的筛查和考证,力求知识呈现既科学又准确。
4.易操作性原则
在内容的设置以及学生进行美术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工具材料上,教科书都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兼顾城乡差异,美术学习活动形式多样,可操作性强。
首先,明确了每一课的目标,适度凸显美术本体,使教师对教科书更容易把握,用起来更得心应手。
其次,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修订中,根据调研结果,编写组就学生掌握起来稍显困难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并且提高了内容的适用性,加强了对学习方法、制作技巧的指导,适度调整了教学活动、习惯养成、评价等内容。
5.时代性原则
本套教材从立项、编写、实验到现在已有十多年。期间,文化、经济、科技等都发生了很多变化。编写组坚持与时俱进,在修订过程中,挖掘最新文化、艺术、科学发展成果和重大事件等内容,并吸收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将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载人飞船试验成功、上海世博会等鲜活的内容吸收进来,使教材具有了较强的时代性。
6.创造性原则
美术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本套教材注重运用美术学科特点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材中设计了关于学生图形创意的系列内容,如《图形变身》《图形与联想》《实用三视图》《图形与创意》等课题。这些内容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创意能力和手绘能力的提高。
二、教材特色
教科书首先要符合国家教育发展的宏观目标,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精神,在此基础上,还要体现自己的特色。因此,打造特色教材也是本次修订的一个重要目标。
特色1:适用和好用
教科书是为学生和教师服务的。因此,让教科书更适用、更好用是第一位的。在修订中,编写组充分考虑河北省美术教学现状、学生的特点和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努力使教材更适用、更好用。
首先,整套教科书在符合“新课标”精神的基础上,按照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呈现的原则对内容进行筛选,努力做到使之既能适合专职美术教师使用,又能方便兼职美术教师使用。
其次,教科书中的每一课都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目标,把原来隐含的美术本体予以适度显现,方便教师把握教学要点和目标。如通过主体课文、课业中的方法指导或提示、设置问题、学习目标(初中)、应知应会的美术名词术语(初中)、学生活动等内容来呈现,更易于教师把握每课的要点,进而能够更好地开展美术教学。
在河北省现阶段的学校教学中,教学以班级教学为主,美术专用教室相对较少,学生工具材料的准备也不理想。因此,本次教科书修订力求使之更适应学校教学,在对教科书内容的确定、教材配套资源准备、教学具准备、学生工具材料使用和教学组织等方面都立足现状。在教学内容上优中选优,精中选精,尽量选取教师好教、易教的内容;在教学呈现上,尽量关注兼职教师,便于其把握;在配套资源建设上,力求给教师准备更多的资源,以方便其教学;在学生工具材料准备上,尽量设计以学生身边容易找到的普通纸张或废旧材料为媒材的教学内容,以方便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特色2:重视学生手绘能力的提高
课堂美术教学虽然不是培养艺术家,但是能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手绘能力,从而无论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是对于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本套教材重视学生手绘能力的提高,在教材中适当加大了相关内容的比重,并尽量通过各种有趣的美术任务或活动来促进学生该项能力的提高。
如小学阶段的《十个太阳》,是让学生画出若干个不同的太阳拟人形象,以提高手绘能力;而《画纸传传传》,是让每个学生轮流完成作品的一个部分,进行绘画接力,以培养学生手绘的兴趣。又如,《男孩女孩》是引导学生观察和表现男孩和女孩的外貌差异。六七岁的儿童喜欢画“人物”,但大部分儿童笔下的人物,往往形象雷同,缺乏对描绘对象的细节表现,也多为简笔画。在这个阶段,如果能恰当引导学生的观察,就能够使他们笔下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而生动。再如,小学中高年级的《图画故事》《从家到学校》《听音乐画画》《鞋底上的花纹》《用线造房子》《用线条画感觉》《好玩的玩具》《脚的经历》《绘画日记》《生动的角落》《我的课余生活》《探索铅笔的魅力》等课,都从各不相同的角度促进学生手绘能力的提高。初中阶段也有《用绘画介绍自己》《用线条表现》等相关内容,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不断学习和实践,手绘能力会得到提高。希望使用冀美版美术教材的教师在教学中也关注学生手绘能力的提高,以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有特色地发展。
特色3: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意能力发展
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是美术学习的重要价值,本套教科书的修订在本着向美术本体适度回归的同时,依然十分重视美术的教育价值。尤其在新时期及未来,社会建设者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意能力的发展也是本套教材的特色之一。
在教科书编写中,我们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发展的重视的。
1.增加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的课题。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是需要不断学习、实践和训练才能获得发展和提高的。因此,本套教科书适度增加了相关课题的容量,如小学中低年级的《拼音字母变化多》《灵巧的手》《小兔的奇遇》等,以及鼓励学生发现不同寻常的视角,并表现不同寻常视角的美感的《从不同的视角表现》。高年级的《巧置换》是把事物的某组成部分或角色等进行置换,或在保留原有图形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将事物的一部分用其类似的形状来替换,从而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艺术感染力,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意能力很有价值。此外还有《纸箱板的妙用》《图片蒙太奇》,以及初中阶段的《图形与联想》《想象与创意》等课题的设置,均是基于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意能力的目的。
2.在每个课题中,根据实际需要,增加能够促进学生思考的内容。教科书设置了“学习提示”(小学阶段)和“思考”(初中阶段)栏目。如六年级第12册《光的艺术》中的“学习提示”为:“除了课本提供的方法,你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展现‘光的艺术’?”再如八年级第16册《绘画的构图》中的“思考”为:“你对画面上物体的排列有何感觉?”“这种构图本来是我们在一般情况下要避免使用的,画家为什么要这样构图?”“这是否意味着作品主题决定着构图的形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而其最终目的仍然是想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三、具体修订内容
(一)梳理了整体结构
通过梳理,整套教材的逻辑性更强,不仅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科本体的逻辑性也得到了加强。
具体修订如下:
1.根据课题的难易程度和逻辑关系调整了有关课程内容的位置。对整套教科书的所有内容进行了大排队,重新编排到各册中。
2.根据整套教科书的内容逻辑要求,对个别内容进行了简化、扩充或调整。如原来某些要求既画又做的内容被简化为或画或做。要求的单—性,更利于目标的达成,也更便于教师操作。如《建筑之美》改为《欣赏建筑之美》,提出了建筑欣赏的方法,方便学生学习后运用欣赏方法,举一反三,提高审美能力。
3.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了某些技能性内容(如形式美的规律、水彩画、速写,中国藤类植物、树木、山水的画法,服饰色彩等),并放在合适的位置。
4.删去了某些不适用、操作有难度,或者在整个逻辑顺序中不甚合适的内容,如《虚心有节——竹》《流动之美》等。
(二)调整了整本教科书的呈现方式
具体修订如下:
1.小学的第1至第12册和中学的第13至第16册,每册的页码由原来的40页增加到现在的48页;第17册和第18册,每册教科书由原来的40页调整到现在的32页。整套教科书的页码既符合教育部新的要求,也符合学校教学的实际。
2.扉页后的第一页和第二页的一小半(通页的一大半)进行了整体设计。
小学阶段,这部分内容是民间美术(图1至图3),主图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副图是相关内容的图片。如第1册为布老虎,第2册为泥玩具,等等。
初中阶段是“世界文化遗产”介绍(图4至图6),奇数册为中国的,偶数册为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一共有6个专题。如第13册为避暑山庄及其周围的寺庙,第14册为孟菲斯及其墓地和金字塔,等等。
3.第二页的另一半是目录,从第三页开_始为正文部分。
4.教材最后一页和封三的一小部分(通页的一大半)进行了整体设计。
小学阶段是“中外美术家介绍”,奇数册介绍的是中国美术家(图7、图8),偶数册则介绍的外国美术家(图9);一共12人。
初中阶段,奇数册为“中国画家介绍”(图10、图11),每册介绍2人,一共介绍了6位画家,均为中国历史上有杰出贡献的画家;偶数册为“外国美术流派”(图12),每册介绍1个流派,一共介绍2个主要流派。值得一提的是,第18册为“中西方美术发展年代对照简表”,以时间为线索,展现不同阶段的代表艺术家和作品,让学生对中外美术发展的主要线索有一个了解。
5.封三的另一半,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设计了便于教科书循环使用的学生用的《评价与签名》。
(三)调整了每课的呈现方式
具体修订如下:
1.小学阶段的版式上进行了梳理,对于必要的方法和步骤给予了相对固定的位置,便于教师和学生把握;初中阶段教材变化大,主体课文置于课序和课题下,和小学阶段一致。重新梳理了文字,使文本更突出学科知识和重点,更精致,并且更易于教师和学生把握该课核心内容。
2.初中阶段在主体课文后,增加了“学习目标”和“应当知道的名词术语”两个栏目,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清楚该课的教学目标,把握该课的重点,从而更好地达成目标。
3.根据学习的进程,增设了一些能够促进学生思考的问题。
4.修改了部分课题名称,使其更准确、更科学。
5.更换了部分不典型的作品图片,现在的图片选择更关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经典、更具有典型性,从而更能够说明问题。
四、围绕教科书,做好相关资源的全面建设
冀美版美术教科书服务于广大教师和学生,方便教师用好教科书,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是编写教材的宗旨之一。因此,冀美版教材以教科书为主体,力争做好相关资源的全面建设。围绕教科书,根据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美术教师兼职现象、学校美术配套资源匮乏、美术教师工作量大等实际情况,本套教材还编写了《美术教师教学用书》,设计制作了《美术教学配套资源光盘》,并配套建设了“美术教学资源网”和“河北美术教研群”等网络互动平台。
《美术教师教学用书》围绕教科书设置“教材分析”“学习目标”“教学活动”“教学建议”,以及图文并茂的“教学资料”等板块。“教学建议”中,不再提供现成的教学过程或案例,而是按照教学的大体流程,提供各环节的一些类似自选超市性质的可能的或是好的做法,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的办法,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思考,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设计。
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硬件建设发展很快,现已基本实现了班班通,绝大多数学校都有微机和多媒体教室。《美术教学配套资源光盘》以教科书中的每课为单位,配合教科书和教师用书的内容为美术教师提供了与该课有关的更丰富、容量更大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视频和音频资料等资源。文字资料较之教师用书更具有拓展性和丰富性,便于教师补充更大量和更全面的知识,从而在自身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开展有效教学。配套资源光盘中的所有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均可供教师下载,用于设计课件或直接用于教学。该光盘的建设始于2005年,本次也随着教科书的修订进行了修订。该光盘的开发和推广受到使用冀美版美术教材的广大教师的一致好评,认为适用、实用且好用,不仅提升了教师的知识素养,更节约了教师寻找资源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提升了教学效果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