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揠苗助长教学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寓言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往往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揭示一个道理,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寓言因其独特的魅力而占有一席之地。一位教育名人曾说过:“寓言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有儿童特点的哲学教育。”但是,观察我们语文课堂中的寓言教学,包括一些名师的寓言教学,感觉未能将寓言教学提升到这一高度。以下两种现象尤为突出:

一是教师把寓言当笑话来教。可能是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寓言大多内容奇特,主人公往往非常“奇葩”,思维方式和行为结果怪诞离奇,让人读了忍俊不禁。或许是因为有趣,我们一些教师把寓言当作笑话来教,着力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有趣之处,并展开交流。学生也把寓言当笑话来学,一味探寻其中的让人发笑之处,不及其他。如,教学《揠苗助长》,教师要求学生找出农夫做事可笑之处,并表演出来。于是,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可是,因为缺少深入的思考,学生的体验是肤浅的,所得是非常有限的,更谈不上思想的启迪。

二是把寓言当成扩写材料。大多数寓言篇幅短小,语言简洁平实。一些教师不去思考寓言为何有这样的特点,并引导学生认识感知它的魅力,反而把寓言当成扩写材料,让学生去找扩写点,在课上进行补写、续写、扩写练习。能在教材中找到“不足之处”,学生也比较兴奋,于是,阅读课变成了写作课。在教师的引导、鼓励之下,学生交流写作内容时也很兴奋,甚至激动——感到自己超越了作者,超越了教材。如教学《揠苗助长》时,有的教师就让学生在课文中找扩写点,并进行扩写练习。于是,学生着力刻画农夫守望庄稼时的焦急,揠苗时的细心、认真、辛苦,回家后的喜形于色。听学生读着内容具体、语言生动的作文,教师表现出的是满意与满足,却不去引导学生反思:作者为何不这样写。

为何会出现以上现象呢?是我们教师对寓言缺乏深入的思考与理解,没有能从文本特点出发设计教案、实施教学。教学寓言时,以下两点是必须认识到:

一、貌似荒诞的寓言来源于现实生活

不少寓言故事中主人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结果十分怪诞,叙述的事情十分离奇,似乎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见到。其实不然,这些被讽刺的人与事正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如《刻舟求剑》中的楚人,不懂事物的发展变化,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让人啼笑皆非。生活中墨守成规,不能与时俱进的教条主义者难道少吗?不少人甚至成为社会变革的巨大阻力。很多寓言出自古人的作品,这说明一些貌似荒诞的人和事从古到今一直存在于生活之中。这些寓言的作者们不但敏锐地察觉到了,而且“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短小的故事揭示出来,让人在捧腹大笑的同时掩卷深思,得到警示。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帮学生建立寓言故事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让他们知道:我们自己一不小心也可能会成为故事中的人,或做故事中的事。只有这样,寓言教学的人文性才能真正得以体现,也才有可能成为“一种有儿童特点的哲学教育”。

二、内容的呈现形式与表达目的相适应

为什么大多数寓言篇幅短小,语言简洁平实呢?这其实是由其表达的目的决定的。作者的根本目的在于揭示道理,而不在于铺陈故事情节。读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把握故事内容,明白其中寓意,是作者所要达到的效果。正是这种短、平、快的特点,让寓言广为流传,经久不衰。这对于我们的作文教学,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一些教师一味要求学生的作文要内容具体、语言生动。结果,不少孩子的作文语言堆砌,情感虚假,不知所云。其实,小学生学作文,首先应该学习怎么根据自己的目的,把话说清楚、说明白,让人读得通,看得懂,然后再去追求具体、生动。学生如果确实具备了较好的语言基本功,教师就要指导他们选择与写作目的相匹配的表达方式。因此,我们在教学寓言时,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合适的练习,引导他们感悟或学习寓言表达上的特点,不能让学生误以为篇幅短小、语言平实是寓言的缺点。

基于以上思考,我以《揠苗助长》为例,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一、检查自学,初解课题

1.揭题,要求学生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要求:

⑴自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⑵自学生字新词。

2.检查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出示生词:

宋国农夫 十分焦急

筋疲力尽 兴致勃勃

纳闷 枯死

指名读,正音。

3.检查课文朗读。

请4个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出示:宋国有个 ,因为想让 ,就把 ,结果 。

4.这个故事的内容,用四个字就可以概括,那就是——

。揠苗助长的——揠,意思是 。所以,揠苗助长也就是—— 。

二、入情入境,感知文本

(一)农夫的“急”

1.引导学生说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农夫。(板书:急)从哪一小节最能看出农夫是个急性子?(出示第一小节)

2.学生自由读第一节,从这一小节的哪些词语特别能看出农夫的急?在下面画上横线。

3.交流:为什么画这些词?(抓住“天天” “巴望”“总觉得”“一点儿也没有长”“十分焦急”,引导学生体会农夫的焦急)

4.指导表情朗读。

5.从第二小节感受农夫的急。

6.回顾学法,引导学生用先找关键词语,再读好词语,然后读好句子的方法继续学习第二节。

7.交流。抓住 “筋疲力尽”想象农夫累成什么样儿,引导学生换用四字词语来说一说,想一想为什么会累成这样。

8.换位思考。如果你就是手中的一棵小禾苗,你这会儿想对农夫说什么呢?

9.小结。大家比农夫更懂得植物生长的规律。

(二)农夫的“傻”

1.要求学生思考第三、第四小节该怎么读,同桌讨论,练习。

2.交流。

(1)理解“兴致勃勃”。要是农夫想要告诉儿子:“经过一天的劳动,每一棵禾苗都长高了。”这句话该怎样读?要是他想要告诉儿子:“一天的时间禾苗长高了很多。”又该怎样读?读出的是不是这个意思?

(2)明白农夫的错误行为。过渡:不管农夫是怎样说的,我们都感觉到,农夫虽然很累,但是,心里却是喜悦的。可是,他的儿子却很——(纳闷)为什么?看来,他的儿子也知道植物的生长规律是不可违背的。齐读最后一节。

3.体会农夫的“傻”,思考农夫拔禾苗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是什么。(板书:枯死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用一个字来评价农夫。(板书:傻)

4.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感受这种现象的普遍性。

三、联系实际,明白寓意

1.让学生编故事讲一讲。

出示一幅果农使用膨大剂导致西瓜爆裂的漫画。

有个 ,整天想着要让 ,心里 。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 ,给 。回到家里,他 。

过了一段时间,他到田里一看,发现 。

小结强调:用了很多膨大剂。瓜农和农夫一样,是个急性子的人,他们都违背了自然规律,结果做了傻事,看来这种现象可真不少!

2.引导学生思考。

读了寓言故事,还有老师与大家分享的这幅漫画,结合我们生活中许多急于求成的事例,你有什么收获?

3.小结,升华感悟。

看来,禾苗有禾苗的生长规律,西瓜有西瓜的生长规律,孩子有孩子的成长规律……

四、复述故事,作业巩固

1.复述故事,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短短的几天学习中,我们既聆听了专家与名师的讲座,又参观了外国语学院幼儿园及航空导弹研究院(六一二研究所幼儿园)两所先进园所的环境创设。每一天的学习,每一次的参观,都让我开阔了眼界,思想上也有很大的波动。在充分领略到专家与名师那份独特的魅力——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同时,也和一群优秀的同行朋友探讨了教学中的疑惑。而作为我们这些幼儿园的骨干,更应该把专家、名师的教学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以便更好地指引我们走向教学成功的彼岸。

培训中,我被张校长和汤教授、成教授、岳教授等的讲座震撼了。从他们的讲座中,我再次认识和了解了师德是幼儿教师的核心-爱;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教育应回归自然,回归本真;把理念更新看成幼儿教师自身第一素质等。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是专业幼教的践行者、是科学幼教的宣传者、更是幼教行业发展的推动者。所以,我们幼儿教师肩负着很大的使命,在平时的工作中,学会减压,给自己松绑,本着爱幼儿、尊重幼儿天性、发展悟性、因材施教教育幼儿,施展幼儿特长为出发点,用教师的良知、师德,去感知和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并且要把握幼儿教育发展的大格局,把幼教工作看成个人的生命,把幼儿看成自己的孩子,根据孩子的生长特点,等待孩子慢慢成熟,不揠苗助长,一切慢慢来。

学习培训中,专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方面深刻透彻地解读了《指南》的目标、宗旨、实施要点以及《指南》和《刚要》的关系等等,让我真切的明了,《指南》只是幼教领域意念的引领,是就一般而言,常态下儿童发展目标,旨在引导父母和老师明确孩子年龄特征、发展特点与规律。帮助了解而不是评价、衡量幼儿发展快慢、好坏“标尺”,关键还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如何践行。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思想、更新理念。尊重幼儿权益,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幼儿的主动性,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2、自我反思,促进成长。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3、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4、终身学习,提升素质。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这次的市骨干教师培训是一次充实而又快乐的阳光之旅。我欣喜自己有此难得的学习机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通过研修平台,继续用好教师研修资源,处处以幼儿为中心,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和业务水平,真正做到:让爱——满天下!

学习是可贵的,培训是精彩的,通过这次可贵而精彩的培训学习,我以后会把在培训期间所学的知识认真的研读,结合我们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运用到我以后的工作中,争取自己的幼教之路锦上添花。

培训,让我们重新审视幼教理念;

培训,让我们向“学习型”教师转变;

培训,让我们的科研意识增强;

培训,让我们养成反思的习惯;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耕耘小学教坛二十载,历经教海风起云涌,云卷云舒:录用人才从计划分配到不分配;课程更新从短小精悍的美文到洋洋洒洒几千字的长篇大论;教育体制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口号喊得惊天动地,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今天观摩,明天示范,后天反思……教学如演戏,各种花样倍出应接不暇。

曾一度,现实让位于形式:是否减轻了学生负担,增加了音、体、美等非考试科目的学时;是否没有以考试成绩论英雄。成为区分是不是素质教育的标准。领导经常否定以前的教学方法,提倡要学习,要更新,要注入新鲜血液。今天模仿这个学校,明天模仿那个地区的教学模式。弄得老师无所适从,也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一无是处?自己多年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点滴经验和方法,在层出不穷的花样教学里,不仅比沧海一粟还微不足道,还好像真的都是荒诞的错误。

诚然社会要进步,教育要发展肯定要更新观念和方法。但我们要学会取舍,不是以前的都是糟粕,现在的都是精华。以前的经验都是先人实践的总结,智慧的结晶。教学过程中我深有体会,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教改前的范文都比较精短,朗朗上口。如《桂林山水》《匆匆》《少年闰土》等,比现在那些长篇幅的文章更适合小学生的智力发展、认知水平和领悟能力。小学生只需要掌握字、词、句和浅显易懂的篇章。短小精悍的文章不仅读起来津津有味、心旷神怡,更能让学生对它的层次中心一目了然。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臃长的范文,小学生读上一节课连句子都难疏通,更别说理解内容。和揠苗助长有何区别?因此,掌握着学生命脉的第一线老师不要过于迷信别人否定自己。

其实我们学校自己的教研一直搞得很好。推行过的简笔画辅助教学、实物教学简洁明了、生动形象。如上《瀑布》这首古诗,教师两分钟勾画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简笔画:一轮浑圆的太阳照着美丽的香炉山,紫色的云雾缭缭绕绕,一道雪白的瀑布从天而降挂在眼前。学生们马上身临其境了。我上过一堂《玩石子》的自然课,课前让学生自己收集各种类型的石子,课堂上每个人把玩着形态各异的石子兴趣盎然。实实在在地感受着手感的细腻和粗糙;形状的奇特和普通;颜色的深浅和变化……很轻松愉快地弄明白了石子的属性,达到了教学目的。这两堂课教师都只用简单而直观的教具,一些引导性的语言,而给学生最真实的感受和活动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及那些老师的花样占去半节课的各类示范课,它显得那样朴素而真实。尤其是低年级的数学教学,更离不开简笔画和实物辅助教学。儿童的思维非常直观,传道士似的传授,他们脑海会一片空白,不知所云。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厌学;兴趣;成功;开放

在百度以“学生厌学”为关键词搜索,搜得相关网页有

8,000,000条;来自北京部分中小学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小学生厌学率达到30%,而实际情况比这个数据还要严重。

学生厌学成了一种普遍现象。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不能不引起我们教师的深思:难道孩子天生就不爱学习?当然不是的!

才上幼儿园的侄子在书店看到一年级的口算题,吵着要买一本回去。五岁的孩子,坐在房间里,半天时间把一本书上的口算做完了。侄子上了小学一年级,人见人夸:“这孩子爱学习”。可孩子到了三年级,快开学了,寒假作业还没做。同事的女儿刚上一年级,做完自己的作业,要求帮三年级的姐姐做作业,觉得写作业很好玩。

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孩子不是天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可是,学着学着,孩子的学习兴趣就没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到哪儿去了呢?

统计班上30名学生,至少有一半的孩子被网络游戏吸引,还有10名左右被漫画和电视吸引。对学习感兴趣的几乎没有。哪怕是班上的成绩特别拔尖的学生,也对学习不感兴趣。

一、造成学生学习兴趣降低的原因

新课改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甚至是丧失呢?

1.学习兴趣随着新奇感的消失而消失

孩子对新鲜事物都是感兴趣的。他们总想去探知,想去了解。刚入学的孩子,对学校、对学习有一种新奇感,对学习有一种向往、憧憬。等孩子真正走进学校,走进教室。发现学习的地方就是白墙、黑板,一成不变。哪里有《窗边的小豆豆》里在火车车厢上课的新奇呀?学校里凡是有危险隐患的地方都用栅栏围着,不能随意探险。下课了,也只能在走廊里放放风。课堂上还得规规矩矩:小手放平,身子坐正等。“军事化”训练让孩子只有疲累感,哪还有新奇感?

2.超负荷的压力让孩子身心俱疲

孩子迈进校门,家长、老师对孩子的期望值开始增高。孩子在课堂上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接受能力差点的学生下课十分钟也不得休息,要接受老师的“开小灶”。放学回家,完成家庭作业后,家长还得再布置额外的任务。星期六、星期天,孩子也一刻不得闲,各种补习班蜂拥而至。统计班上30名学生,有20人报了2至3门补习班。有的甚至报了六门。超负荷的学习,让孩子身心俱疲,让孩子怎么对学习有兴趣?

3.学生没有学习的自

《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介绍,在巴学园里老师每天一到校就把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写在黑板上,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先学习的内容,假如在上午就把所有的内容都学完了,孩子们就可以在下午的时间里去散步,去九品佛看庙会。而我们的课堂就是教室,教室就是全部的课堂。在教室里,学生的学习就是听课、啃书本;再听课,啃书本。

“课堂应是向未知的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形成”。我们的课堂上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都是老师安排好的。学生完全做不了主。对内容做不了主,对方法做不了主,甚至思想也做不了主。这样的课堂不是学生想要的,学生自然没有兴趣。

4.学生没有学习的责任感

走在放学、上学的路上,常常看到学生空着手,家长背着大书包。似乎学习成了家长的事。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为谁学。如果将教师的职责和学生的职责比作两个圆,教师有教师教的职责,学生有学生学的职责,两个圆本来是相切的,可是教师的圆在不但扩大,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还要指导方法,激感,甚至该学生亲身体验、感受而形成的东西教师都包办代替了,教师的圆逐渐包围了学生的圆。这样也给了学生错觉――学习是教师的事。

5.揠苗助长,伤根本

西方教育要义里有一条“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而我们的教育则是一种揠苗助长,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要求过高。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就要每天写日记,还要强调字数达到多少。幼儿园的孩子要完成拼写作业。学生还没正式迈入学校,就望“学”生畏,又何来兴趣可言!为了考入好的初中,六年级的孩子,二元一次方程运用得滚瓜烂熟。这样的学习是发自学生内心的吗?

二、帮助学生找回学习的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如何帮助学生找回学习的兴趣?

1.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观看了美国课堂教学的录像,在课堂上,老师一直蹲下身与学生交流。反思我们的师生关系,老师大多是高高在上地站在讲台上,跟学生交流的语言也是“你要怎么样”“你不应该这样”,也许我们尽可能地让自己语调更亲切,更温和,但高高在上的姿态仍在,学生对我们只能“仰望”。大多学生对老师都有“畏惧”心理,面对老师学生不能轻松自在,很难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平时可以看到,如果学生比较喜欢哪个老师,他们就会比较喜欢该老师所任教的课目,会花力气、花功夫去学,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个教师,那么他们就会不喜欢学该老师所任教的课,甚至产生消极抵触的心理。因此,老师与学生朝夕相处,要真正地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去,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真心交流,用真诚赢得学生。这样,师生才能关系和谐,感情融洽,学生才会真正地从心里接纳你,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2.帮助学生成功,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如果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学习上便很少取得成功。如果我们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取得一点成绩,有意识地增加成功率,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将会成为他们转变的开始――转“苦”学为“乐”学。

首先,课堂上,老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知识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给每个学生成功的机会。不要时时要求每个学生都“跳起来摘苹果”。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降低要求,让他们偶尔“伸手就能摘到苹果”,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教师可以“曲线救国”――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带动他们学习的兴趣。一名叫小苏的学生,学习一贯不好,可是他的钢琴弹得好,在比赛中获了奖,他一下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老师的赞扬和同学崇拜的目光让他觉得,自己还可以更好。于是,学习上也主动了,短短的时间内,学习就突飞猛进。所以,我们教师要拿着放大镜寻找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并毫不吝啬地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一定会更浓厚。

3.教师要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少“教”多“学”,建立真正开放的课堂

把学生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生的职责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教什么,要看学生需要什么。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学自己想学的,思自己所想的,问自己想问的。这样,他们才会主动而积极地参与课堂,主动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手去做,用嘴去说,用心去感受、体验。在真正开放的课堂上,找到成就感,找到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找回了学习兴趣,有了这位好老师,学习效果就一定会事半功倍!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评价主体;内容;过程;延迟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131-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评价已经不再像过去一样仅仅是度量学生学习结果的标尺,而成了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改进教学的有效工具。在笔者对优秀教师优质课进行观摩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许多教师在实施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已经突破了其工具性的功能,更进一步的发展,使学生把评价当成一种享受。他们的评价方式、方法有许多可供借鉴的地方,我将其教学评价的优秀之处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1]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在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不仅要有教师的评价,也要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是指学生在上课时对别人观点的看法。在评价别人观点时既要看到别人的优点,从他人的经验中汲取营养,又要看到别人的不足,从他人的过失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学生相互评价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取长补短,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在学生评价能力提高和习惯养成方面教师可以提供如下几个方面的指导:

1.提供评价方法的指导。学生在刚开始进行评价的时候可以从简单的答案对错开始,然后发展到答案的精彩之处和不足之处,最后到提出不足的改进办法。这样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2.提供评价维度指导。评价的时候可以从观点的正误、语言是否流畅、表情是否自然,创新成分的多少、对该问题的思考深度、学习态度等多方面进行。评价的维度越多元,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的反思越深刻。

3.提供评价心态的指导。要让学生明白,评价就像一面镜子,我们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不是为了评比,对于别人提出的自己的不足之处,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二、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个体的进步

每个学生的基础、智力、学习风格都不相同。[2]如果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学生的发展,有揠苗助长之嫌。如何使教师评价更具有个性化呢?注重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多进行自我学习成果的纵向评价是一个有效的办法。对过程的评价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学习和思考过程的反思。在学生进行自我反思的时候,可以建议他们采取出声思维的方式来进行。即让他们在做一道题时要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老师就可以了解他们的思维过程,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通过这种形式的反思,他们自己的解题思路也会更加清晰。

三、恰当使用延迟性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学好某些知识的看法可以直接影响到他的学习兴趣的激发、目标难度的确定、学习任务的选择。而他们成功的学习经验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所以,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对那些知识暂时没有掌握好的学生不立即进行评价,给他们继续学习的时间,等他达到学习要求的时候再进行评价。这样可以让后进生看到自己完全有能力学好一门课。有希望才有动力。使用延迟性评价的注意事项:

1.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学生之间存在着智力、基础、学习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对于不同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从学习能力方面来说,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应该多给予鼓励,少进行批评,给出的学习时间应相对充足一些;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给出更多的学习时间的同时,也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从学习方式方面来说,对于场独立型的学生要给出他们独立学习、思考、总结的时间;对于场依存型的学生要给他们提供掌握知识的方法,甚至要对其没有掌握的部分进行适当的课外辅导。

2.根据教学目标的类型不同,选择不同的评价策略。在教学的时候,我们要制定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这三个维度的目标没有达成的时候,进行延迟评价的策略也是不同的。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学生只要有充足的时间就可以达成80%以上的目标,所以,教师更多要做的事情是提供时间,延缓评价;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很难通过练习得到提高,所以教师需要对其不足之处予以点拨;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的提高是日积月累,点滴进步的过程,所以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而要在评价时对后进生多加鼓励,降低目标要求。

四、从多角度评价学生的行为,发现每个学生的行为美

“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你真棒!”“回答得很好!”这类整体性的评价确实可以给学生一种成功感。但这种评价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方面,这样做不能让学生明白自己具体哪方面做得好;另一方面,对学生不够完美的回答给予绝对的整体性的赞美并不一定能引起学生的自豪感。而多角度的具体评价则更能给学生以信服感。如从回答问题的态度方面进行评价:“他大胆地第一个举起手”、“你经过了认真的思考”;从回答问题的外在表现方面进行评价:“你的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语言流畅”;从问题回答与参考答案的对比进行评价:“你用词非常准确”、“你回答地很完整”;从回答问题的创新性方面进行评价:“你思考问题的思路比较独特”、“你的这个回答是一种创新”等。

五、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思考的过程不予评价。

具有流畅的发散性思维是高创造力的重要表现之一。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对同一问题从尽量多的方面进行思考,然后再寻找合理可行的思路。头脑风暴法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常采用的方法。在学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想法的过程中,教师不要发表自己的任何意见,因为任何一句引导或评价的话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思路,等学生的所有想法说完之后,师生再一起去检验各种思路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范文第6篇

现实的生活中是多么需要一把丹麦人的“尺子”,这把尺子或许是责任,告诉我们什么是担当,什么是付出,什么是使命,什么是忠诚,什么是默默奉献。或许是善良,或许是道义,也或许是生命的菩提。带把尺子去钓鱼,既然反映的是一种向度、一种视野、一份大爱、一种情怀,那么,其中的哲学与灵光对于教师同样具有镜鉴意义。

一、一把社会责任的尺子量出教师的境界

教师教书育人与钓鱼当然不能相提并论,但带把尺子对教师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进与退、取与舍的睿智,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在教育教学生活中,你可能会因为工作压力、待遇不公、前途渺茫等而生出诸多的怨言和愤懑,也可能面对物欲横流,多种选择而见异思迁,也可能习惯了日复一日的生活,早已厌倦了的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等机械重复的劳动,而变得无奈、被动、消极,苦不堪言。什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什么“以学生为本”,什么“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什么“教学民主”。统统抛在脑后。你就应该拿出随身携带的“尺子”,用正义、良心、责任当刻度,来量一量得与失,想一想肩负的使命与职责,让自己随时保持警醒,远离浮躁,耐住寂寞,经得住诱惑。

二、一把良知的尺子量出道德的高度

带把尺子去钓鱼背后昭示着一种良知。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在有良心和羞耻心的良好基础上,人的心灵中才会产生良知。良心,就是无数次发展为体验感受的知识,正是在它的影响下,必然会派生羞耻心、责任心和事业心。”对于教师来说,是否重视学生的健康、安全和权利。是否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幸福与成长而敢于舍弃一时一己之利。是否把别人的孩子看做自家的孩子尽心尽力施教,做到“有教无类”。我们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考上大学,但是否能使所有的孩子都成人。可以说,教师的良知,是检验师德高尚的一把尺子。教师一句话一个动作,也许就改变了一个少年儿童未来的人生走向。我们应该把教育当作一项事业去经营,经常用心中的那把尺子来衡量自己,应该将心比心,假如是我的孩子,我能这样做吗?时刻扪心自问:想想做到了几分,还差几分,问问自己是否尽到责任,是否奉献了爱、发出了热,是否做到走进每一个孩子的情感世界与内心深处,并适时地给予关爱。平日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否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快乐与幸福。时时用道德拷问良知,事事用良知的尺子量出道德的高度。

三、一把智慧的尺子量出教育的生态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范文第7篇

一、为什么要进行课后反思

1.课后反思可以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课后反思能让教师时刻关注自己的教学,一名教师只有时刻关注自己的教学情况,注意思考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和手段、成败与得失,他才能总结出完美的、正确的教学规律,尽快形成自己的经验,使自己以后的教学更具合理性和针对性,为自己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做好积淀,打好基础。

2.课后反思能让教师形成一种学习、研究的意识

学习、研究意识的养成,是教师成为研究型、学者型人才的基础,要搞好课后反思,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了解新理念,深入研究教材、教法和学生,这样写出来的课后反思才有深度和新意,所以课后反思能不断地培养教师学习、研究的意识。

3.课后反思能促进教师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学改革

课后反思首先是“课”(即教学活动),这是实践的过程,教师通过教学活动,认识、熟悉实际工作中的种种现象,比如成功之举、不足之处、教学机智、学生的闪光点、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等;“反思”还是教师运用新知识、新理念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发现得失成败,这是教师教学理念提升的过程。教师通过运用理论对教学实际进行分析、总结,可以不断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样教学反思便成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这样的相互作用,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实践和指导依据。

二、课后反思反思什么

1.反思成功之举

它包括教学过程中达到的预设的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的做法,教学中应变得当的举措,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新教学理念的渗透与应用,教育学、心理学一些基本原理的实践与运用,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例如,在教学《 揠苗助长 》这则寓言故事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将学生分成6人小组,抓住重点词句自学,了解故事内容,弄懂故事寓意,我只做相应的点拨和引导。通过分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同样了解了故事内容,弄懂了故事寓意――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不但办不好事情,有时反而会把事情办糟。这个设计运用了参与式教学的基本理念,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这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2.反思不足之处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或失误之处,课后对它进行回顾和梳理,并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剖析,使之成为自己今后在课堂教学上的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例如,我在教学“整10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中,在课堂小结时把课题写成“整10数减一位数的减法”。一位学生问我:“老师,32也是整10数吗?”我发现了自己的失误,并及时做了纠正。反思诸如此类的失误与教训,对今后的教学有很好的警示作用。

3.反思课堂教学机智

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往往会偶发一些事件或情境,形成“教学梗阻”,此时教师会产生瞬间灵感,化解“梗阻”。这些灵感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教师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间过长而遗忘,如果把它写下来,就会不断积累教学灵感,提升自己的教学机智。例如,我在给学生讲评一道测试题时,发现很多学生做错了,讲解时学生还是不理解题意,难以解答。这时,我看到自己所拿的粉笔,于是灵机一动,就从粉笔盒中分别抽出9枝红色粉笔、11枝绿色粉笔、16枝白色粉笔摆在讲台上,然后设置问题:用2枝红色粉笔、2枝绿色粉笔、3枝白色粉笔组成一组粉笔,讲台面上的粉笔最多可以组成几组粉笔?之后抽5个学生到讲台上动手操作演示,其余学生在座位上演算。学生通过操作演示,一下子就解决了这道难题。通过“触类旁通”的教学机智,终于化解了我的“教学梗阻”,我和学生都得到了收获。

4.反思学生的“闪光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学生这些难能可贵的“闪光点”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例如,我在教学“年、月、日”中,让学生判断“2009年是不是闰年”时,绝大部分学生都说“不是”,只有一位学生说“是”。他的话音刚停,学生们都把疑惑的目光投向他,然后又注视着我,有的还发出了嬉笑声。我也感到不解,本想批评他“捣乱”,但转念一想,何不让他说说理由。于是我叫这位学生说出理由。他接着说:“有人找我爷爷看日子,想在5月办酒,我爷爷说5月有两个月,不如到秋收后再办更好。多一天是闰年,多一个月也应该是闰年。”原来他说的是农历,我事先真的没有想到,于是我表扬他勤动脑子,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并号召同学们向他学习。之后再解释公历的闰年与农历的闰月的由来和区别。同学们向他投去了赞许的目光,我看到了这位同学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芒。我不仅保护了他的学习积极性,更给予了他继续勤于思考的鼓励。马克・吐温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快乐两个月。”我相信,这位同学不只是快乐两个月,而是两年、20年,甚至是一生。

5.对下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创造性反思

一节课下来,教师静心寻思,自己课堂上有哪些创新,组织教学有何新举措,对学生的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发展等。及时总结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扬弃,设计下节课的教学思路和设想,可以使今后的教学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三、课后反思要注意什么

1.课后反思要及时

只有及时才能把教学中的成败与得失、机智与闪光点、感悟与心得如实地记录下来。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逐渐淡忘。

2.课后反思要实际

进行课后反思,不要把它看成是一种形式,更不能把它当做一种负担,这点对农村小学教师尤为重要,我们应该把它视为一种需要、一种乐趣,反思的内容必须真实,对今后的教学才有促进作用。

3.课后反思要深刻

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除了做好记录,还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的不同情况,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学理论进行分析,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课后反思内容要灵活

在研讨活动或写教学笔记时反思内容应全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写在教案后或时间不充裕时,可选两三点重点写,其余简略写,待后再认真整理,形成教学笔记或心得。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范文第8篇

关键词:拒绝改错;单元测试;生问师答

“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秉持新课标理念,学校教育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表现自我的舞台:不仅要展示“优秀生”的特长和优点,更重要的是发现“学困生”的错误,即:数学学习当中遇到的思维障碍。以此为资源,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激励性评价,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平等地善待每一位学生,坚决反对以学生成绩、性别和外貌来区分学生。把学生的错误当做“资源”,挖掘其中蕴藏的“闪光点”,为每个孩子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应成为教师课堂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没有个性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走出标准件式的“师问生答”的教育模式,走向多样的个性教育已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

自科举制度诞生以来到今天的高考制度,考试作为“传统教学”主要的评价手段,已深深地根植于我国教育体制当中,“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已成为很多教师和学生的共识。学校的教学工作离开了考试就无法开展。因为,考试可以用来了解阶段教学的成果、存在的问题,所以就有了课堂小测验、单元测验、月考、期中检测、期末统考……十年的课程改革,丝毫没有动摇考试在教学中的地位,这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反思。

剖析一下传统“阅卷”流程:组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答试卷;教师按照标准答案进行阅卷,习惯上用“√和×”来判断正误;考后,教师在课堂上统一讲解,学生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错,形成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操作、学生看,“师问生答”的经典画面。这样的“评卷”对教师而言,无疑是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获取教学信息的最佳路径,但对学生而言,由于缺乏激励性,“学困生”面对鲜红的“×”,内心充满挫败感,学习数学的兴趣陡然下降,听不进老师的讲解,产生了畏难情绪,出现了一部分学生“拒绝改错”的现象……

一位心理学家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如何避免“拒绝改错”现象的发生以及“学困生”数量的急剧增加?课改以来,我大胆实践,反复总结经验教训,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即:学会等待。种子发芽需要等待,幼苗破土需要等待,花蕾绽放需要等待,果实成熟需要等待,用“?”代替“×”,在时间上“留白”,推迟考试评价,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小学生思考和交流,淡化“评价的总结性”功能,凸显“评价的形成性”功能,逐步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耐心地等待……

以单元测试为例,分准备、实施和档案袋评价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有三个环节,首先是命题和考试,其次是阅卷和统计,最后是利用Excel表格分析、获取考试信息。

二、实施阶段

以学生活动为主,由个人改错、小组协作和班级汇报三个环节组成。在班级汇报上,教师适时开通“知心信箱”,用来回答、点拨小学生合作讨论后仍存在的疑惑。

三、档案袋评价阶段

教师填写总成绩和以激励评价为主的“教师寄语”,学生自己编写的“错题集”入档,附家长建议。

教师充当的角色:

准备阶段:命题时,选择“常模参照测验”,了解每名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和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阅卷时,摈弃“×和√”,用“?”代替“×”,在问题处加注“点拨性话语”,在亮点处添加“激励性语句”;统计时,把“总成绩栏”空下来,只统计试卷中各大题的分数,利用Excel表格制成柱形统计图,登记出每个大题的“优胜者”予以公示表扬和鼓励,树立“榜样”。这样做,可以留给每个学生思索、探讨和交流的空间,改正“错误”的机会,避免“学困生”产生厌学和畏难的情绪,激发他们向自己的“错误”挑战,探究“错误”形成的原因,调动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学生的数学活动:

首先个人“改错”,面对测试卷当中的“?”——数学学习当中存在的“困难”,可以翻书、查资料进行纠正。如果自己不能独立完成,则可以进入下一环节“小组协作改错”,向该大题的“优胜者”寻求帮助。这种生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彻底颠覆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单向“灌输”的被动局面,对焕发小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在班级汇报上,教师通过“知心信箱”和小学生交朋友,每名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学困生”讲通过改错感受到的点滴进步,“优胜者”谈成功思考后带来的快乐体会,生生、师生互动交流,敞开心扉,放飞思想,真情对话,彼此分享着“改错活动”带来的幸福与欢乐……

数学活动结束时,老师宣布单元最终成绩:每名小学生经过自己努力改错后,得100分。——在课程改革的大屏幕上,定格着一幅美丽的轻松、愉快、师生和谐“生问师答”的数学学习活动的“崭新画面”!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深刻,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只有让学生思索错误,探究错误形成的原因,才会形成问题意识,产生解决问题的智慧,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才能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小学生无所畏惧,勇敢地投入下一轮数学探究活动当中去……热爱数学,学会数学,最终会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有关数学问题……

新一轮课改的号角已经吹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给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思考,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做一个主动学习、勇于实践、善于反思、勤于积累、敢于创新的教师,学生才能学会认知、学会思考、学会交流、掌握数学、学会创造,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选择做教师,就选择了勤奋,选择了付出,选择了宽容,选择了终身学习,选择了承担点燃学生智慧的责任,选择了一切服务学生的事业!留心学生犯错误时生成的资源,学会等待,多留点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智慧地去发现“问题”吧!播撒下创造的种子,“创新”的芳香将扑面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