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阿凡达评价

阿凡达评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阿凡达评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阿凡达评价范文第1篇

为何《阿凡达》会有如此的轰动效应,且这种火爆是全球性的。为此笔者到影院里看了两遍3D版,在这里想从电影美学角度谈谈自己对这部电影之所以成功的看法。

一、《阿凡达》的美学价值体现在“真”

美学中“真”是各个物种自身具备的客观规律性。[1]在电影美学中,电影制作的科技美也属于“真”的范畴。科技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科学的不断探索而产生的,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客观规律性。《阿凡达》的成功首先是体现在技术所表达出的真实感上。这种真实感在电影中通过以下两种形式完成。

(一)3D技术的运用

国际上是以3D电影来表示立体电影的。3D立体电影的制作有多种形式,其中较为广泛采用的是偏光眼镜法。通过偏光眼镜的作用由大脑神经产生三维立体的视觉效果。展现出一幅幅连贯的立体画面,使观众感到景物扑面而来或进入银幕深凹处,能产生强烈的“身临其境”感。《阿凡达》不仅通过3D技术创造出影片的立体效果,而且还通过IMAX(“最大影像”)的放映系统,使电影能够比传统的胶片放映获得更大的空间感受和更高的影像解像度。这就改变了传统电影的观看模式,使电影的观赏变成了一种全新的视觉和心理的享受。不得不说,《阿凡达》的成功与3D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3D技术使影片有了清晰的层次感、层次分明的远景与近景以及触手可及的动物、植物和人类,使观众与影片产生了心理上的互动,让观众跟着角色进入到情节中,这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是2D影片无法达到的,所以看过2D和3D两个版本的人普遍认为2D与3D没有可比性,精彩程度逊色许多。

(二)计算机特效的逼真

《阿凡达》)作为卡梅隆继《泰坦尼克号》之后的14年积蓄力作,其中使用的特效技术是空前的,超过5亿美元的制作成本,是迄今为止影史上最昂贵的影片。

在《阿凡达》之前,早已出现了3D电影,为什么都没有像《阿凡达》一样成功,从技术的层面看,《阿凡达》在计算机特效逼真性的处理上是史无前例的。这里不得不赞赏导演对影片的高要求。正是詹姆斯•卡梅隆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对影片的每个环节都高标准严要求,才打造出技术如此完美的影片。

许多观众在观看《阿凡达》的时候,都感叹潘多拉星球不像一个虚构出来的星球,甚至觉得自己在观影时,就生活在那个星球上。有观众说:“当杰克用脚趾触碰泥土时,我也会感受到脚底泥土的松软,电影从来没有这样真实过……”亦真亦幻,真假难辨,应该算特效的最高境界了。

此外电影采用的是真人拍摄与三维动画相结合的手法,演员除了亲身上阵打斗外,片中他们经常与飞天野兽做伴,并骑着它们到处飞,演员也要骑在类似野兽体形的物体上来演绎,再把演员的动作用到动画人物的设计上,这样动画效果看起来就更为逼真,这种先进的拍摄技术令观众难分真假。

二、《阿凡达》的美学价值体现在“善”

人类艺术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在很长的一个历史阶段里,经过人为加工的艺术之美被视作审美的最高境界。衡量一件艺术作品是否具有审美价值,往往就看其艺术加工的精巧程度如何。体现在叙事艺术上,如电影,就看其艺术虚构的效果是否高于生活的本来面目,塑造的人物是否比日常生活中的更完美。[2]

卡梅隆在《阿凡达》中塑造了一些完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的完美塑造主要体现在善待他人、善待自然上。比如卡梅隆在片中,用阿凡达对纳威人的正义行为来巧妙地代表了美国人对印第安人的忏悔。当初美国人以同样的动机来到印第安人的家园,用枪炮武力趋赶杀戮同是上帝所造的弟兄,抢占他们的土地和资源。片中历史重演,地球人来到潘多拉星球,带着同样罪恶的动机,同样的破坏力,不仅杀人放火,还要毁坏纳威人的精神根基:圣灵树。卡梅隆通过影片一方面来表达美国人对印第安人的歉意,另一方面仿佛在告诉我们:对他人不善是一种罪,罪带来的是毁坏,人类需要友善。

回顾影片,卡梅隆对于潘多拉星球以及纳威人的设置别具匠心,导演并不只想用这些视觉震撼来构建另一个星球,而是一种对地球的还原,还原我们人类自身与地球本来应有的一种关联,这种关联在电影中是以纳威人的触角体现的,他们的星球上的树木、动物,还有纳威人自己都有一种联系,在形态上可以展示为纳威人可以用大辫子来与动植物沟通,这其实象征着人与自然的沟通。正因为在那个星球,人与自然可以相互对话,所以人类可以尊重自然,可以与自然和谐共生。而在感应上则体现为女主角为了救男主角,杀死了一群类似狼的猛兽,她会跪下来,为它们而祈祷,因为它们也是平等的生灵,它们嗜血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导演在片中无处不在渗透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再比如,神树,作为星球上最大的一棵大树,成为当地人的聚居场所,它庇护着所有的人――这其实象征着自然与人的包容关系。

电影里面有一句话:“所有能量都是借来的,总有一天要归还。”其实,我们人类无时无刻不与自然进行着密切的沟通和交流,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沟通对话的关系,只有产生了良好的沟通,社会才会和谐,人类与自然之间才会和平相处、双赢共生。片中所隐喻的善待自然的理念远远超过一般说教的影响力。

三、《阿凡达》的美学价值体现在“美”

电影的美体现在很多方面,我们上面所说的善,其实也是美的一种表现,在这里笔者单就《阿凡达》在表现形式所带来的美感上做以下分析。

(一)画面美

《阿凡达》首先是一道视觉大餐。它的画面之美,超乎想象。影片带给我们的是一次新的生命体验,在优美的画面中,我们雪藏已久的想象力重新被唤醒,儿时那纯净的梦想重新出现。

从主人公杰克第一次踏上潘多拉星球,他就发现这里的美景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悬在天空中的湛蓝“月亮”;脚踏过便会发光的地面;高达900英尺的参天巨树;色彩斑斓充满奇特植物的茂密雨林;各种晚上会发光的动植物;像水母一样飘浮在空中的圣树种子;轻轻一触就会收拢的植物……还有许许多多叫不上名字的奇妙生物,让观众不知不觉就和角色一同进入那个遥远的星球,就如同梦中的奇幻花园。卡梅隆用他无边无际的想象包围着每一个观众。待到漂浮着的哈利路亚山在层层云雾中出现时,所有观众都会张大嘴,说不出话。片中女飞行员这时笑话杰克的那句台词“真该看看你们的表情”,同样非常适合坐在银幕前那些目瞪口呆的观众。

阿凡达画面色彩的运用也是美轮美奂。影片背景的蓝色以及纳威人身上神秘的蓝色;潘多拉星球地毯般的绿色草地;蝠龙身上红黄黑相间的条纹……气势恢宏,画面令人震惊,那炫目的色彩深深地印入到人们的大脑中。

色彩、形体、动作,这些都是《阿凡达》瑰丽画面组成的元素,但这部电影真正让观众酣畅淋漓的在于它让梦境可信、可见、可触。 梦境之美,无与伦比。

(二)音乐美

电影是包含造型艺术、语言艺术、表演艺术的综合艺术,作为其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的电影音乐,是与电影摄影、电影美术、电影表演等兄弟构成因素相互配合、密切协作,来共同表达影片思想内容的。[3]电影是视听综合艺术,也是时空综合艺术。电影中的画面与音乐的关系,宛如二重奏中的两部曲调。尽管二重奏里的每一部曲调本身都不是完整的,都要受制约于对方的,但它们合奏起来就完善而动听了。

《阿凡达》不仅适合“看”,还适合“听”,从这部旷世巨作的音乐中,我们可以挖出很多好听的声音,比如钢铁声音、恢宏的交响乐(在潘多拉机场、还有挖掘机那段);Grace在直升机中鸟瞰世界时的音乐,沉而不伤,带着丝丝的对自然的敬畏;纳威人在圣灵树下祈祷的歌声,温婉动人……《阿凡达》中的音乐更多的是衬托出自然的美妙灵动。如《阿凡达》的主题曲I See You,詹姆斯通过非凡的音乐语言表达了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他让我们在听这首歌的时候看到一种超越时空的不朽的美:爱情,勇气,责任,一种自然的回归。看过此片的人不可能忘记那一对“看见了”的眼睛,导演通过这对心灵的眼睛,顺着水母(圣灵)的引导,让我们看到那高耸的树木,那变幻的花朵,那勇猛的飞禽,那永存的圣灵树,人体躯壳之内那闪烁不灭的灵魂。音乐与画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也正是电影音乐独特之美所在。

(三)人性美

《阿凡达》的画面做得宏大固然是优点,但是不能忽视电影给予我们的情感上的感动。比如女直升机师,外貌虽然不怎么美,但是当她接到摧毁巨树屠杀的命令时,依然返航,她平时表现的轻佻和对人傲视马上让人觉得变成一种侠气,展现出一种勇敢的女性美。再如阿凡达在动员纳威人时所说的:“这是我们美好的家园,我们一定要把那些想搞破坏的入侵者赶出去。”我们看到一种战争,没有生与死的区别,没有胜与败的分界,只要有人活着就会持续下去,这就是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维护,对真、善、美的追求,体现出一种伟大的人性美。

虽然社会上对《阿凡达》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成功的影片。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给我们以爱护环境的警示。在近三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真、善、美。《阿凡达》让我们认识到电影要在娱乐的同时能给人带来视觉和心灵上的震撼,相信《阿凡达》不是一个结束,而是电影史上一种变革的开始,我们在认识《阿凡达》美学价值的同时,更应去思考中国电影的发展道路,期待不久的将来中国也能拍出如此优秀的影片。

[参考文献]

[1] 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等.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55.

[2] 孟涛.银色的梦――电影美学百年回眸[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341.

[3] 李泱.电影美学原理[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7:206.

阿凡达评价范文第2篇

2010年1月2日,中国内地观众将与天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一起分享他的好莱坞科幻大餐《阿凡达》。对广大科幻迷们来说,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詹姆斯・卡梅隆是传说中的“好莱坞暴君”、“世界之王”、“烧钱机器”、“电影疯子”……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执导的《泰坦尼克号》至今还站在世界电影票房之巅,是票房榜上排名第二的《指环王3》和《变形金刚》票房的总和。

这个创造神话的人,究竟是何方神圣?

卡梅隆出生在加拿大,母亲是一个画家。父亲是电气工程师。童年,他就领着一帮小朋友建造石头弹射器,制造微型潜水器,把一只老鼠送入尼亚加拉河底。他还喜欢读亨利・赖格哈格德的《所罗门王的宝藏》等系列探险故事和科幻漫画。少年时代,他喜欢看雷・哈利韩森的电影。

当时,他和家人移居美国加州;十几岁时,他看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漫游太空》着了魔,反复看了十遍,还尝试用父亲的摄像机拍摄影片。进人加利福尼亚大学后,他学习物理,后转学英语,最后退学:当过机械工,开过卡车、校车。当他看完了《星球大战》后,他成天泡在图书馆,研究怎么拍电影,在家里摆满各种拍摄器材,把一台摄影机折腾成一堆零件。

卡梅隆说:“我这辈子最走运的事情之一是没进电影学院。”没错,他就是靠着无与伦比的兴趣和毅力,最终自学成才。

卡梅隆的第一个作品是10分钟的资料特效片然后,他在新世界影业公司担任美工、导演助理。25岁时,因为导演临时被撤换,作为特效导演的他被临时升为影片《食人鱼2》的导演。他为这部影片受尽磨难,剧组没有一个人会讲英文,他被剥夺了剪辑权。他贫困交加、疾病缠身,无奈的他撬开剪辑室的门,用信用卡度日,用陌生的意大利剪辑设备,秘密地重新剪辑了全部胶片。

从此,卡梅隆发誓只拍自己写的电影剧本。《终结者》是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电影,他只收了片方1美元剧本费,而要自己担任导演。这部投资仅650万美元的《终结者》获得6000多万的票房收入。《终结者2》成为他的代表作,烈火中走出了第一个CG特效人物形象。

他总是那么精益求精,为了《阿凡达》,他倾尽全力。2009年7月23日,《阿凡达》20分钟的片段在全球试映,观众在影院里,仿佛真的进入丛林,蜜蜂、蝴蝶都在身边飞来飞去。英国BBC记者看后,以“电影片段让人目瞪口呆、震惊”来表达感受。

《阿凡达》一共花了他4年时间,但他此前却用了差不多8年时间,潜入深海,制作一些探索深海的纪录片。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群蓝色皮肤、高达10英尺的纳美人,生活在潘多拉星球。这里有900英尺高的参天古树,群山漂浮在半空中,夜晚各种奇异的花朵、植物会发出闪亮的光芒,交通方式、文明也都与地球完全迥异……

仅仅20分钟的试映,就让观众大呼过瘾。可谁知道,光是找这些植物、人物角色等素材的模型就花了他们两年的时间。难怪卡梅隆在被问及“如果满分是lO分,您会给《阿凡达》打多少分?”时,他会笑着说:“如果从难度上来评价,《阿凡达》应该得11分。”

阿凡达评价范文第3篇

1.您目前从事的是什么职业?

2.在选择这个职业之前,您是否研究过今后要从事的这个职业?

3.从事这个职业后,您是否进修过,以便更好地从事这个职业?

4.您目前胜任这个职业吗?

5.同事及领导是如何评价您的?

第1题……

第2题对于50岁上下、且工作至今一直在原单位没有挪过“窝”的人来讲,由于当年是国家统一分配工作,答案是肯定的;对于今天只是将目前职业作为一种维持生活的收入来源,或仅仅只是作为过渡的人而言,答案可能是“不曾了解”。

第3题,无论您出于什么样的原因选择了今天的职业,为了能够称职或者仅仅为了能够拿到那份薪水,您必须在工作中学习、提高。

第4题的答案一定是肯定的……

第5题…… 您可能会说怎么会问这样稀奇的问题呢?是呀,您这一辈子在职场上做了无数次的“述职”,怎么会在这样一个放松的时刻又来面对工作呢?

是的,相信您无愧于您今天的头衔:经理、工程师、医生、律师,等等。可是您想过吗,这只是您的职业身份,只是告诉大家您是一个合格的职场人。除此之外,您还有其他身份:父母的儿女,哥哥(姐姐)的弟弟(妹妹),XX的同学,XX的学生,孩子的父母,妻子的丈夫或丈夫的妻子等。就是说,在不同的场合您有很多不同的身份,如钻石在显微镜下可看到有很多切面,每个切面各不相同,但在阳光下它会折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芒…… 您的人生不也同样如此吗?希望您将您的不同身份,按照上面的问题,一一作答。

也许您从来没有这样思考过,因为您的述职或总结以往是交给领导的;但我请您做的这份人生述职报告,只需交给您自己。您可以忽悠领导、忽悠父母,以及所有的身边人,甚至还忽悠自己;但今天我想请您不要再忽悠自己了,真正地审视一下自己,看看自己在人生中的其他角色是否也如同您今天的职场角色一样称职呢?

如果您是在您的书房里,那就请您告诉家人,您需要独处一段时间,再将房门掩上,关闭手机,把灯光调暗一些,放上一曲《天使疗愈花园——天使之爱》,或者您自己喜欢的灵性音乐,再选择一个最舒服的姿势坐好(不建议躺下),注意保暖;手不要放在胸口上,以免影响呼吸……

现在,请闭上眼睛。如果您看过电影《阿凡达》,还记得男主角杰克是如何去潘多拉人那里的吗?杰克躺进一个特制的设备中,然后关上舱门变身为阿凡达就到了潘多拉星球土著纳威族人那里。您注意到没有,杰克躺下后有一个细微动作——闭上眼睛。眼睛闭上后,杰克就变身为阿凡达。同样,当阿凡达在树上睡觉时,一闭上眼睛,就回到了地球人当中。相信许多朋友都为这部影片的声光色所震撼,而没有理解影片真正要传递给我们的信息。

《阿凡达》中的一切都是虚构的。这部电影其实是一部心理学电影。它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潘多拉星球,那就是我们的精神世界!我们前往自己精神世界的路径,就是闭上眼睛。因为,当我们睁开眼睛时面对的是物质世界;而闭上眼睛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远较物质世界丰富的精神世界。所有在物质世界中不能满足我们的,在那里都能得到满足。杰克是一个残疾人,但在潘多拉却是巨人阿凡达。这一点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就是无论您今天的现实状况如何,您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就是阿凡达!

闭上您的眼睛,在音乐声中缓缓地做几个深呼吸……在深呼吸中,彻底地放松自己,把您的心神从物质世界带回到只属于您的精神世界中来……

如果您不知道如何放松,那就请您把注意力集中在您的双肩上……缓缓地均匀地呼吸,让自己的思绪回到您的昨天、您的过去……您看到了那个瘦小的、眼睛里充满了好奇、渴望,又或者是冷漠、失望眼神的、小时候的您了吗?

您看到了那时的您的父母了吗?请您回忆一件对您来说是刻骨铭心的、发生在您和父母之间的一件事情……

您看到了您就读的小学了吗?让当年的老师、同学的身影浮现在您的眼前……小学的、中学的、大学的……您有多久没见过他们了?您有话想对他们说吗?那就把曾经想说而一直没有机会说的话,在您的心里说给他们听吧……

现在,让时光来到您的恋爱、婚姻中……

您是如何认识您生命中的他或她的?您与他或她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遇见的?他或她的哪些方面、哪些特质吸引了您,以至于彻底征服了您的心?让思绪再次把您带回到您与他或她的相识、相恋的时光,带回到你们曾经的烂漫……

您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决定与他或她牵手走入婚姻的?有阻碍吗?还是一帆风顺?您走进婚姻已有几载、十几载,或者几十载了,这其中的风风雨雨、艰难困苦您还有多少能回忆起来?您与他或她是如何并肩走过来的?

能够一个人悠闲地静静地看着自己的昨天,您与他或她肯定付出了很多很多。现在,您想对当年的自己,以及他或她说些什么呢?是呀,就像在颁奖典礼的时候,主角会感谢这个感谢那个,而您自己肯定在某个时候也曾感谢过什么人的。那么,您是否感谢过他或她呢?

还有,您是否感谢过自己呢?您知道吗,是谁与您一起上学、工作?是谁与您一起经历痛苦欢乐?是谁与您一起经历疾病与健康?是谁与您一起经历穷困与富有?

对,那就是“我”,是自己!可您太吝啬了,您从来都没有正面看待过自己,从来没有正面感谢过自己!

现在,请不要吝啬词汇,请用最美好的言语深深地感谢“我”,感谢自己,并请您向“我”深深地鞠上一躬,感谢“我”的辛苦和陪伴才使您拥有了今天,恳请“我”不离不弃陪伴您走完今后的人生之路……

同样,您做过对不起“我”的事情吗?比如放纵思想行为、食用垃圾食品,以及嗜好烟酒、让自己处在财务危机中、从来不正视身体健康发出的报警信号,以至于今天生活在病痛之中……

您是否也应该向“我”再次深深地鞠上一躬,说上一声“对不起”呢?“我”为您做了如此多的事情,那您今后要为“我”做些什么呢?可能在工作中您做了太久的“语言巨人”,而今天面对“我”,面对自己,面对今后的人生,您还需要做“语言巨人”吗?

您今天的一切,无论是身份地位健康财富,都是您昨天的一个想法成就的。因为,拥有这样的思想后您将它转化为行动,所以您拥有了您的今天,成了现在的您。面对今天的您,以及今天您所拥有的一切,您满意吗?您快乐吗?您幸福吗?

如果您的答案是“满意幸福快乐”,那我恭喜您,请您继续发扬,并且把您满意快乐幸福的诀窍告诉您身边的所有人。因为,生活中大多数朋友都活得很辛苦,他们很想与您一样满意快乐幸福,只是苦于不得要领。我相信您一定愿意助人为乐,当您看见大家都与您一样幸福快乐的时候,您一定会更加地幸福快乐……

如果您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您是否也应该思考一下,是什么因素让您今天如此困窘呢?

可能您会怨天尤人……请问,谁是您的主人?您会说我是我的主人!对,您一定是您的主人!可是,如果是别的什么人、事、物导致您今天的局面的,那么您的主人不会是您自己,而是这些人事物!

有人做了些什么,所以他们幸福快乐。

也有人做了些什么,所以他们不幸福不快乐。

如果您不喜欢您今天的状况,那么,您如果继续按照昨天及今天的思想作为的话,您的明天会与今天不同吗?

您昨天的思想产生了今天。您今天的思想会造就明天。思想决定了今天与明天。不一样的思想会有不一样的今天、明天……

以此类推,把所有您的昨天所经历的,您人生中的不同角色,像前面那样,在您的心里放一遍电影,仔细地审视一下……相信您会有自己的答案。

阿凡达评价范文第4篇

相信“技术能创造产业”的导演卡梅隆为拍摄《阿凡达》时所使用的不少数字信息技术和设备都申请了专利,这些技术和他创想的庞大的“潘多拉星球”所形成的素材库一样,将在3D时代源源不断地为他带来远期收益。

手机电视、手机报、3D电影、电子书……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撑,就没有这些文化产业的新业态。“当前,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成为了一道引人注目的景象。”文化部部长蔡武评价说,“数字信息技术使得文化产品的创造、传播、流通变得更加便捷,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这为我们文化产业创新业态转型升级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新媒体创造新业态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以创意为源头,以内容为核心,以新技术为手段,成为技术和文化的统一体。

不管是《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还是“三网融合”的方案,都不约而同地提到要支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广播电视,开发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为各种便携显示终端提供内容服务――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从纸上规划走到了实施阶段。

3月22日,中国移动与中广传播共同宣布,双方联合打造的TD+CMMB手机电视业务G3即日起在全国正式商用,这不仅成为“三网融合”的新实践,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打开了一个新媒体平台。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表示,中国移动手机电视实现商用后,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打电话、看电视、听广播和上网。两种信息技术的融合,开启了自主知识产权融合发展的新领域。

“手机电视充分发挥了中广传播的内容和网络优势,以及中国移动的用户资源优势,是在三网融合进程中迈出的一大步。”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说,我国已有27个省份的303个地级以上城市城区开通了手机电视业务。目前G3手机用户可以同步收看到CCTV-1、CCTV-新闻、CCTV-5的电视节目以及睛彩电影和两套地方节目。

除了网上广播影视,IP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等多种新的媒体形式持续涌现并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运用电子出版、数字影视、网络传输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产业层次向高技术化发展,催生文化创意、文化博览、动漫游戏、数字传输等新兴产业。依托信息技术起家的网络游戏以及动漫产品,成为新一代青少年喜爱的文化新锐产品。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说,动漫兼具图书和影视的一些特点,因此,既有书籍绘画的想象空间,又有影视动感的吸引力,由于借助平面、电视、网络等传播渠道,迪斯尼系列、变形金刚、七龙珠等动漫代表作品,已经风靡全球,甚至成为了文化传播的绝佳载体。

新业态带来新消费

迅猛发展的新兴文化业态,提高了文化消费意识、培育了新的文化消费热点,在为文化产业拓宽市场空间的同时,也为拉动内需创造了条件。

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选秀节目首次将广电与通信技术相结合,产生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同样,中国电信业积极探索新的利益增长点,进入了依靠增值服务实现集约式增长的时期,现在依靠文化提供内容的电信增值服务占电信总收入的30%以上。

“手机电视是在新的技术条件下产生的,未来必将会成为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王建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的文化消费,比方说短信,中国移动去年创造了500亿元的短信收入。此外,像手机音乐,现在中国移动有3亿客户使用手机下载歌曲,用歌曲来做彩铃。手机阅读、手机报、手机杂志也逐步成为新的消费热点,现在已经有四五千万的用户。”

中国联通日前与上海市委宣传部签署框架协议,双方将在手机视频、手机音乐、数字阅读、文化产品消费、手机近场支付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为消费者提供演艺票务、图书音像、报刊订阅、教育咨询等文化产品和服务,顺应新时代文化消费个性化定制的需要,通过数字化实现文化内容与通信新技术的战略合作,有效引导文化内容生产、传播和支付方式的创新发展。

新消费开辟新机遇

高达900英尺的参天巨树、星罗棋布的漂浮群山、色彩斑斓的奇特雨林、发出各种光亮的动植物……这是“潘多拉星球”的美丽一幕,也是科幻电影《阿凡达》的主场景地,这个庞大的“潘多拉星球”素材库,也会成为一粒粒“金蛋”。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说,《阿凡达》本身就是一个产业,好像浙江横店影视城一样,后续价值特别多,今后谁要用到他的技术,使用到他素材库里的内容,都得付钱。除了这些,还有网络游戏等后续产品的开发,录像带的出售、租赁,这部电影带来的这些远期收益会远远超过十几亿美元。

据中南卡通影视公司副总经理沈玉良介绍,《阿凡达》热映为多年致力于3D技术开发的中南卡通带来商机,他们现在已有1万多分钟的三维素材。该公司首部三维动画电影《锋速战警》剧本已经完成,今年将开始制作。此外,中南卡通十分重视衍生品的开发与销售,目前已经与国内10多家玩具、文具、儿童用品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20多个品牌的玩偶、文具、服装等授权产品正陆续推向市场。

与之类似,被称为国产动漫传奇的《喜羊羊与灰太狼》2009年电影票房过亿元,漫画书发行量突破200万册,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相应的DVD、网络授权、电影图书、玩具产品、食品饮料等也陆续跟进,备受消费者喜爱。

融合的新业态带来新的市场机会,据统计,2009年网络出版、手机出版、动漫出版、网络游戏出版和数字印刷等数字出版产业总产值超过750亿元,比上年增长42%。

在广东,越来越多的青年投身到网络创业大赛中。广东移动总经理徐龙介绍说,内容健康,形式活泼的“红段子”之所以能走红,原因就是不仅中国移动能从红段子的转发中受益,而且创作者能将“红段子”作为“创业的平台”。

阿凡达评价范文第5篇

中国当代的电影产业发展迅速,仅一年就会上映几百部影片。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类别,电影处身于市场之中,市场的主导评价标准是回报和利润,于是票房成为电影重要的追逐目标。同时,电影又是面向观众的,观众评分表达了人们对一部电影的认可程度。一方面是功利性的既得利益,另一方面是草根的口碑评价,两者是矛盾的还是共生的,抑或是存在一种规律性的联系?文章截取2010年上半年中国电影市场中票房超6000万的影片,从具体数据和现象出发,对这种关联进行了统计分析和文化阐释,尝试以跨学科的方法来解析电影产业的深层关系。

一、电影的艺术属性与市场驯化

早在1911年,意大利电影先驱乔托•卡努杜就发表了《第七艺术宣言》,宣称电影是一门艺术:电影把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这六种艺术加以综合,形成运动中的造型艺术;电影是第七艺术,它把静的艺术和动的艺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都包括在内。应该说,电影与戏剧、绘画、舞蹈等艺术共享许多艺术手法,并以自身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虽然,早在近一个世纪以前,人们就为电影正名,树立其“艺术”的地位,但是在电影的发展历程中,电影由于其大众化的审美趣味,不自觉的媚俗倾向,曾使得诸如霍克海默、阿多诺等知识分子质疑电影的艺术性。或者说,电影本身的蓬勃发展也在威胁着艺术的自主精神,电影的表现手法、与观众的共鸣方式,不同于传统艺术法则的因素,使得人们质疑艺术的合法性。艺术是人类不可思议的创造,它难以定义,说它是无功利的、是给人情感慰藉的、是在人类社会中执行某种功能的、是形式的创造等等,都无可厚非。美国理论家卡勒在《文学理论》一书中说道:“文学就是一个特定的社会认为是文学的任何作品,也就是由文化来裁决。”[1]也就是说,文学是特定的文化所认定的,某种文化中认为可以算作文学作品的任何文本就属于文学。这个观念具有启发意义,艺术亦然,它是自然发生的,是流动的、历史性地生成的。“艺术即认同,社会共同体对媒介的专门化地位的认同。”[2]艺术,不是固步自封的,一个社会及其文化裁定并认同某种类型为艺术,那么,它便是艺术。在这种启示下,艺术是合理的,电影是一门艺术也是合理的。

随着电影进入大众化的文化生产中,电影不再是孤独、静谧的创作和品味,而成为一种群体性的事件,其创作是由集体所完成,其观赏亦是由群体所进行。在纷纷扰扰的市场环境中,竞争与逐利是无法回避的,其中票房是最显见的利益获取和最易量化的评价值。影片追求的重点落在了票房之上,同时票房也成为官方机构衡量影片的重要标准。中国国家广播电视电影总局每个季度都会对全国城市电影的票房进行统计,并公布“票房收入前10名国产影片”、“票房收入前10名进口影片”、“票房收入前10名地区”、“票房收入前10名电影院”、“票房收入前10名电影院线”等。在市场运作中,电影的生产者、发行机构对票房趋之若鹜,电影和金钱相互纠缠,出现了新的特征:电影作为文化商品被交易,电影作为文化产业被建构,电影作为艺术被期待,此三者相互交织,使电影折射多重向度的特征。电影是一门艺术,应该要有文化精神的关怀;又是市场化的文化商品,企图获得产业的利润。电影扎根于整个社会的公共生活中,毫不掩饰地追求票房,这是一次与物质世界的合谋,是艺术的实在化过程。在市场化的运作下,电影对票房的追逐有其必然性,但这种必然却不能遮蔽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的其他诉求。

二、票房与好评的实证分析

2010年上半年,从不同渠道进入中国城市主流院线市场的中外新片有90部,其中,国产影片54部,占60%;进口影片36部,占40%。[3]截至2010年6月底,全国城市电影票房收入484064万元,国产影片票房收入211913万元,进口影片票房收入272152万元。[4]中国电影市场的影片在逐渐增多,市场收益也在逐年上升。国家广电总局公布了2010年上半年票房前十名的国产影片及进口影片。这些排行榜上的影片不仅获得市场的收益,也受到了主流评价机构的认可。高票房的国产电影类型较为多样,如现代都市职场的恋爱片、历史题材的故事片、穿越时空的科幻片以及动画片、喜剧片等,它们扎根于中国文化,其故事、情节、情感模式有着本土化的亲切感,较容易引起共鸣。高票房的进口电影则多数是瑰丽奇异的科幻片,刀光剑影的动作片,靠画面的奇幻效果、音响的震撼力量让观众获得观影。它们共同处于中国电影市场之中,一起抢夺观众、竞争票房。在同一个文化接受语境中,有必要把国产影片和进口影片纳入一个体系中进行参照讨论。

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国电影报》定期公布票房排名前列的影片,与此同时,各大网络如豆瓣、百度、优酷等也出现了以评价分数为指标的排行榜。观众评分,是观众对影片的反馈;观众对影片的解码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我们需要以警觉和严肃的目光来对待网络的观众评分。一般的商品消费尚且有售后服务,而观影这种文化消费也应该逐步加重对观众回馈信息的关注度。高票房的影片意味着有较多的观众走进影院观赏过这部影片,它们占有了市场;同时,他们是否占有了心灵,是否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以下以2010年上半年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并获得6000万以上票房的影片为对象,考察他们的票房排名及其评价分数。本文从三个较有公信力的网站上收集了观众评价分数,它们分别来自中国的MTIME时光网、豆瓣电影以及美国的互联网电影资料库(IMDB),数据如表1所示。首先画出两者之间的散点图,如图1所示。从中可以初步看出,票房(x)与总体评分(y)似乎没有太强的联系。为了更加清楚地讨论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采用统计中的回归分析方法来处理该数据。以下分析结果是采用统计软件SPSS中的线性回归方法得到的。首先考虑所有19部影片,线性回归得到的估计模型为:y^=6.449+1.628×10-5x,其图形如图1(a)所示。对于上述估计模型,我们还需检验其是否显著,即讨论变量x是否真正对评分y起到作用。为此,计算上述模型的方差分析表,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见,检验统计量的P值大于一般给定的检验水平,即0.05,说明该模型是不显著的。换句话说,总体评分与票房之间的线性关系是不显著的。其中《阿凡达》这部影片是一个特殊的点,它获得13多亿元的票房,票房远远超出其他点,同时其评分也相当可观。《阿凡达》在2010年上半年的电影市场中,乃一枝独秀。它以计算机数字技术角色造型呈现了陌生化的异域人物,以精湛的3D技术制作了美轮美奂的画面,同时,这部影片也蕴涵了生态、环保、反殖民、人道主义等深刻主题,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象征性地缝合起来。电影有自身的语言,它是一种画面的表达。《阿凡达》营造出壮观、缥缈、神秘的原生态环境,也创造了动态、血腥、震撼的厮杀场面,所有这些画面的激发,在不同瞬间俘获了不同观众的心。《阿凡达》在电影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也在观众心目中得到认可,这个特殊点或许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其他影片的规律性。从图1(a)也可得知,电影《阿凡达》从统计的角度来说是一个异常点。将《阿凡达》从布局中除去,如图1(b)所示。剔除该数据之后,其他的18部电影重新做线性回归分析,我们得到估计模型为:y^=6.141+4.055×10-5x,其图形如图1(b)所示,相应的统计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由于其P值远大于检验水平(一般取0.05),我们可以认为该模型也是不显著的。因此,从统计的角度来看,票房和总体评分之间的关系是不显著的。#p#分页标题#e#

三、票房与评分的文化关联

我们对2010年上半年中国电影市场中票房超6000万的影片进行了实证的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从科学试验的角度最终得出结论,票房和观众评分之间是没有显著关联的。一般人们认为,票房高意味着影片成功,成功的影片应该会有好的评价。事实上,却经常出现“叫座不叫好”或者“叫好不叫座”的影片。票房是一种资本回报,在文化产业的市场运作下,票房凸显其显赫地位,主流官方机构以票房列位次;而在网络的狂欢话语中,观众积极参与到影片的评论中,并给予评分,建构起平民化的评判制度。票房与评分,在统计的试验中呈现为无显著关联,然而它们在文化上的关联是无法扯断的。

首先,我们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探讨票房为何显示出重要性,并考察影响票房的不同因素,从中看出票房和评分之间的关系是可变的、动态的。电影经过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发行者的集体劳动之后,投放到市场,进入到文化的产业链中。在市场的运营中,它成为一场文化交易,必然要追求经济回报和市场效益,在现阶段集中体现在票房的收入上(还包括衍生产品的开发等)。“最有实力的广播公司离不开电力工业,电影工业也离不开银行,这就是整个领域的特点,对其各个分支机构来说,它们在经济上也都相互交织着。”[5]也就是说,电影产业不能脱离金钱或资本,它也需要借助银行来进行产业投资和融资。电影进入到市场化的生产过程中来,每部影片的生产者都会采取多种方式来抢夺市场份额。观众购买电影券进入影院观看电影,这是观众对影片的一次消费过程,也是对影片的物质性回馈。影片的生产者则希望在这个消费过程中追求尽可能多的票房,以实现市场利润最大化。“一个场就是一个有结构的社会空间,一个实力场———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有在此空间起作用的恒定、持久的不平等的关系———同时也是一个为改变或保存这一实力场而进行的战场。”[6]电影处身的场域不是温文尔雅的所在,而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中,经济规律、政治力量共同演绎着刀光剑影般的传奇。影片的创作、出品、上映受制于市场规则的调控和权力机构的管制,其中上映的决策、院线的干预都会影响到影片的票房成绩。一部影片并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上映院线和时间,它所能争取到的上映自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票房。电影公司的实力、导演的知名度、发行公司的地位制衡着这种自,这里面潜藏着利益的博弈。比如,2010年《叶问2》为避6、7月世界杯足球赛分流观众,选择提前在4月27日上映而主攻五一档;《越光宝盒》、《未来警察》理性退出一年中最火爆的贺岁档,改在3、4月上映分别取得过亿和6000多万元;儿童动画片《黑猫警长》为避开3D大片《驯龙高手》,于4月下旬入市而不是选在五一或六一。[3]我们看到这种选择,经常是弱者在面对强势影片时所采取的策略式回避,但是这种回避能带来票房的增加。与此同时,有些实力雄厚的影片则可以如意选择贺岁档、暑期档等旺季,从而得到获取更多票房的机会。由此见得,影片的质量不是票房的唯一原因,外在的社会机制功不可没;而这种机制并非平等的,存在着压制与调和。从这一点上看,如果观众对某一部影片的评价分数是个恒定数值的话,不同的播映自所取得的权力(如时间、院线)则会带来不同的票房,如此票房和评分的关系更不能单一而论。

其次,我们从受众分析的角度来阐述观众评分的意义,以及评分与票房的非对称关系。观众从接受的角度对影片进行评分,这里的评价取决于影片本身的艺术质量,同时也受制于观众的心理需求,即影片能否与观众的期待视野形成融合。现今,众多的影视网站如时光网、豆瓣网、MTIME网、优酷网为观众提供了评分和点评的平台,出现了不少以评分为依据的排行榜。如果说对电影票房的重视,是出于产业发展的需求和市场经济的诉求;那么对观众评分的重视,则是一种非功利的人文关怀。观众参与到影片评分中,通过可量化的数值来表达影片带给她们的满足程度。观众评分,无关现实的利益驱动,却折射着影片接受维度的成效,有着潜在的作用。

电影是面向接受者的集体生产,它需要充分考虑观众的因素,比如他们的喜好、关注点、流行趋势等等,电影已然走入世俗化的领地中。“电影制作有一条难以打断的因果链;高科技导致高成本,高成本要求高票房,高票房要求世俗化。”[7]世俗化,意味着走出阳春白雪式的贵族思维,而是面对通俗的、大众的审美取向。于是,生产者较少采取特立独行的制作方式,而把观众当做类成员,并生产类型化的影片。这是一种较为保险的生产方式。出于场景设计、演员、剧作等投资原因,制片厂鼓励类型化电影的发展;出于触及广大观众的愿望,影片自身要磨去棱角,摒弃具有分化和排斥作用的因素。凭借对成功公式的复制可以将费用和风险降低到最低。这些重复需要技巧,如果在画面、音效上有惊人的创新,即使故事类型化,仍然能获得观众不厌其烦的好评。如《阿凡达》在3D技术上的杰出表现,遮掩了其故事的陈旧因素,依然取得了票房和好评的双丰收;如《叶问2》延续了既有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在故事上进行推进,也取得了不俗成绩。观众似乎特别容易接受某些类型的影片,如带有科幻色彩的动画片《爱丽丝梦游仙境》、《玩具总动员》。在中等的美学水平中,富有策略的重复仍然能得到观众的青睐。但在诸如阿多诺等批判学者看来,如此的重复却是艺术的失落。“所有伟大的艺术作品都会在风格上实现一种自我否定,而拙劣的作品则常常要依赖于与其他作品的相似性,依赖于一种具有替代性特征的一致性。”[8]可以说,在市场运作的环境中,电影的这种重复并非是自甘堕落为“拙劣”,而是保持自身生存的策略。虽然电影生产者出于操作层面的考虑,将观众同质化为类成员;但事实上观众是存在个体差异的。

观众对影片的接受不是被动的,他们并不恭迎着影片预设的意图,而是不停衍生出自身的读解从而释放影片的意义。观众对影片的观赏和解读,是文本解码的过程。斯图亚特•霍尔在《编码,解码》这篇论文中指出,观众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解码方式,第一种是采用主导———霸权符码来进行解码,编码和解码使用的符码是一致的,观众是在主导符码范围内进行操作。第二种是采用协调符码来解码,这种符码结合了相容和对抗两种因素,它一方面承认主导———霸权符码的合法性,同时又试图保持自己的某些特殊规则,使各种主导的规定与自身的“局部条件”和团体地位相协调。第三种是采用对抗符码解码,它以一种“全然相反的方式解码信息”,以协调的方式进行的正常指涉和解码被对立起来,于是意义的政治策略、话语的斗争在这个时刻加入进来。[9]接受者对特定文本有着期待,当观众的期待视野和影片传达的思想相融合,个体的思维和情绪被影片所驾驭,他们采取的是主导—霸权符码的解码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影片容易同时获得高票房和好评分。当影片不能契合观众的期待视野,其画面奇观和思想意图不被观众所认可,观众便采取了对抗符码解码,并重塑自己的观念形态。这种影片虽然凭借多种方法吸引观众支付了电影票,却没有获得好评分,如《越光宝盒》取得不错的票房,但评分却令其难堪。#p#分页标题#e#

从上文的表格中可以看到,取得高票房的影片并不必然有好的评分,而得到好评分的影片也不必然有高的票房。在理想状态下,高票房与好评价是一对姐妹,相携相行;而市场的蛊惑术却使得两者若即若离,暧昧不清。除了影片自身的质量这个原因之外,票房的好坏,还取决于社会机制的运作;评分的高低,受制于观众本身的心理需求。票房与评分,在影片质量、外在环境、个体心灵的复杂场域中相互牵扯。另外,票房与评分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的。对于影片观赏者个体而言,他必须先观影再评价,于是票房在前,评分在后。但是影片总是在一个绵延的时间段内播映,对影片观众群体而言,前面观众的评价会促使或阻碍后面观众的观影兴趣,从而影响他们对票房的付出。票房与评分,其统计数据上的无关联表现出了复杂的文化关联性。

四、结语:重塑失落的艺术品格

在后现代的艺术潮流中,宏大叙事和深度意义被瓦解,同时割裂、拼贴、戏仿、反讽等技巧被使用。通俗化的大众艺术风起云涌,冲击着精英艺术的威慑力。日常生活的空间呈现出全面审美化的趋向,即是一种“泛艺术”的态势。韦尔施说:“现代美学有一种走向诗性化和审美化的趋势,现代世界则有一种与日俱增地将现实理解为一种审美现象的趋势。”[10]他描绘了席卷而来的艺术演变,家庭空间、公共场所中的一切都进行着艺术的装点,甚至每一块瓷砖、每一个门把手都要显得有艺术格调。除此之外,政治竞选、体育盛事、娱乐活动都显现为艺术性的景观。城市空间中弥漫着艺术的气息,而庸常的生活又在侵袭着艺术的自律。艺术是否在一切皆艺术化的倾向中丧失了自身的本质?生活的全面艺术化是否消解着艺术本身?电影在这种背景之中应该如何探索自己的道路?

本文开头已说明电影属于艺术,在“泛艺术”的洪流中,我们需要建构属于电影自身的“艺术性”,让这本属于艺术的对象重新“艺术化”。在产业市场的运行中,电影一方面迎合通俗化的审美趣味,以激发大众的观影热情,争取获取好的评价;另一方面则周旋于商业调控和权力管制中,以争取外在的良好机遇,尽量获得高额的票房。法兰克福学派曾严厉批判电影这样的文化工业道德水准廉价,丧失了深刻的内涵,沦为消费品,艺术已被社会扼杀了。他们从内心里拒绝接受电影等大众文化成为艺术。现今的社会制度下,电影被文化裁决为“艺术”,我们必须直面艺术市场化、产业化的现状。固守传统的艺术观念于事无补,缅怀古典的艺术雅兴徒增感伤;而理论和观念本是不断更新的,我们需要在新的事实情况下翻新或改造旧有的艺术观念。电影在后现代的氛围下是可以为艺术正名的。票房与评分,是电影的致命诱惑,也是沉重的镣铐。电影,或与世沉浮,炮制着文化垃圾;或带着镣铐跳出惊艳舞曲。电影需要在票房与评分的夹缝中探求诗意的审美追求、重塑失落的艺术品格。这似乎与喧嚣的市场竞争格格不入,有着痴人说梦似的执拗,但却是电影获得超时空魅力的正途。

阿凡达评价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新数字3D电影 题材 深度感 在场感 立体画面奇观

当《阿凡达》为全球观众带来一番华丽震撼的3D视听盛宴后,各种诸如“划分影史”,“影史革新之作”,“影史分水岭”类的高调评价纷至沓来。许多观众深信2009年是立体电影的发端之年。事实上,早在一百多年前,立体电影的三个物质基础―拍摄器材,放映装置,观看工具已经完全具备。从1922年世界上第一部胶片立体电影诞生,立体电影已走过70年发展历程。然而最终于20世纪90年代淡出观众视野,一是因为胶片本身较为昂贵。立体电影前期拍摄,后期剪辑、洗印的技术要求远比拍摄普通电影要高。成本高而失败率大导致许多导演放弃尝试。二是很多作品过分关注3D形式而没有剧情,很难称其为电影艺术。胶片立体电影从未步入过主流电影行列,似乎一直作为电影盛宴中的一剂调味品,时隐时现地存在着。时至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尾声,数字3D电影《阿凡达》掀起了全球观影热潮乃至之后引起了电影业的一系列变革。笔者认为其真正划时代的意义不在于对立体电影有无的划分,而是标志着胶片立体电影到数字立体电影的跨越。今时站在21世纪数字电影技术巨人肩上的新3D电影和昔日胶片立体电影已不能同日而语。新3D电影也可视为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无胶片制作数字3D电影。是一个从完全区别于历史的“新3D”概念。因为电影技术的进步,艺术理念的改变使得数字3D电影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势头,在短短的两年中,3D电影作品如雨后春笋般纷纷问世,渐渐显露出不同于传统平面电影的美学特征。

一、特殊的数字3D电影类型

继《阿凡达》之后,全球出产的数字3D电影中经典童话、原创动画、神话、科幻这些题材和类型的影片占绝对比例,可视为3D影片的主流题材。虽然其间夹杂着其他类型片的试水之作,如中国第一部数字歌舞3D片《乐火男孩》,部分3D效果的动作片《苏乞儿》,还有前不久的港产片《肉蒲团》,但明显没有掀起什么观影热潮,丝毫没有改变主流题材愈演愈烈的趋势。如果探究3D技术与题材的这种关系,笔者认为3D电影创作者所面临的是全新创作空间,立体视觉体验引发导演对电影美学规则的重构。在传统电影中通过重叠,错位产生的特殊视觉意义或通过光线、色彩等营造出的电影美感在3D电影中都已不是表现重点。立体影像营造的极度逼真的视觉幻象这个前提,决定了3D电影以追求真实感为第一原则。当电影遇到“真实”这个话题,人们可能会联想到传统电影中的现实主义电影风格,真人实拍,不做任何修饰就是最真实的体现。但在3D立体影像世界中这样做并非就能营造最佳的视觉真实感。3D电影曾经有过这样的尝试,因为真人实景拍摄过程计算机很难介入,前期只能按照传统平面电影拍摄,后期通过电脑软件来处理拍摄的影像,生硬将人物与背景分层,来虚拟出人视觉的景深感。显然这和观众真实的视觉景深感是不同的。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会不自觉以脑海中现实世界的视觉经验来比对画面影像,稍有差池立刻会引发观众认为虚假的情绪。而且平凡的现实生活场景并没有过多的视觉奇观可以创造,加之佩戴眼镜观看的不便,使观众会更快失去观赏的兴趣。而神话,科幻,动画,童话他们所涉及的场景往往是现实生活所不存在的,人们内心所向往的世界,并不存在过于苛刻的参照。不管是目前通过3D软件Z通道(3D软件中的景深通道)的建立来实现的无限接近于人真实视觉的景深效果,还是花样百出的渲染技术,天衣无缝的合成技术,总之导演使用计算机在营造真实感上有更大的灵活度。这样一来不仅有效规避了3D电影世界和来自现实生活的关于“真实性”的冲突,而且电影的梦幻性告诉我们观众总怀着去往想象世界冒险的愿望。观众在这些向往而无法前往的情境中得到新奇的体验而倍觉兴趣盎然。

二、新颖的立体画面奇观

从目前一些优秀的数字3D作品可看出,3D影像最突出的视觉奇观便在于2D平面电影所无法比拟的镜头深度感与前所未有的场景奇观。

立体电影的深度感是通过前期双机拍摄,后期特效制作来使画面中的层次有效分开,画面前景具有图形性质的物体凸出银幕,具有基底性的背景凹陷于银幕,通过图―底的对比效果,使被表现物体的空间位置呈现出来的一种现象。从前的胶片立体电影和现在的2D转制3D电影(亦称“伪3D”)中,虽然物体和背景可以分出两个层次来,但是单看立体后的物体上的局部细节,就不再有立体感和层次感了。而且背景中即使物体较多也都是处于一个平面上。而在数字3D电影制作过程中通过Z通道的建立,能够实现更多层次有效分开列置,因为在计算机中Z轴上不同数值代表画面中不同物体在纵深方向上的不同位置,显示在影片上便是每个角色或者物体根据在剧中的前后顺序分别处于不同的层面上,而且各层次之间存在着虚幻却让人信服的空间感。

除了这种特殊的视觉深度,逼真、宏大、美轮美奂、以假乱真的电影场景是数字3D影片另一突出的视觉奇观。与普通电影奇观场景不同的是,数字3D电影的场景奇观不是以颜色、光线等营造出的意境化场景,而是以计算机为制作手段去铺排宏大的、观众欲望所及而普通摄像机所无法运镜的场景。一方面包括真实存在但又难以亲身经历的场景体验,如在天空自由翱翔的广阔视域影像,从高空坠落的视觉体验,高空俯冲时的视觉体验,行走于陡峭山崖的视觉体验等等;另一方面包括虚构非现实的场景体验,如天堂、地狱、幻境、未来世界。实现这些场景具体来说有三种手段:一是用特技手法将自然景和人工搭建景进行合成,二是自然景和计算机虚拟景进行合成,三是计算机完全虚拟的环境。传统平面电影采用第一种方式最多,也偶尔使用后两种手段。而在数字3D电影中第二、三种手段实现的场景镜头几乎占到了总镜头80%以上。因为使用的出发点不同所以导致的效果也是完全不同的。2D平面电影最主要是从节约成本和考虑到演员安全问题出发,所以对这种虚拟合成环境的逼真度要求并不高,追求神似或者为人物活动提供个大致可辨的背景即可,因此这种特技效果差虚假感强烈的镜头使原本被情节深深吸引的观众被硬生生拖出电影,影响观影效果。而虚拟场景的逼真度却是数字3D电影营造在场感的关键所在,直接影响着数字3D电影的叙事和风格。数字3D电影在对场景的营造上丝毫不逊于对人物的塑造。《阿凡达》中那惟妙惟肖的潘多拉星球,爱丽丝的梦境,这种对场景细致入微的营造,使观众感觉不仅是真实更是亲身游历了一番。视听、身心都得到极大震撼。

三、全新的观影体验

体验过3D电影的观众有两点印象最为深刻,那便是比之前数字高清电影更强烈的逼真感与前所未有的在场感体验。

实际上,立体电影的本质仍是在平面上的投影,它的逼真感仍然来源于西方绘画透视法和最新3D技术使光线产生的一种视觉幻象。同时在计算机强大表现力下,数字3D电影将物体做越来越精细的刻画也是观众产生真实感的来源。在最新的数字3D电影中导演可以很自信得使用特写镜头,让你看最细小精微之处。比如眼睛的瞳孔,人物的肌肤质感,纹路,甚至更细小的毛发,这些和生活中几乎不差分毫的真实表象加上立体的景深,自然在观众心理上树立了一种完整的真实感。同时实景模型与CGI(电脑生成图像)的完美合成技术,表情捕捉系统和动作捕捉系统在电影后期制作中的运用也使电影超越了“以假乱真”的程度到达一种“不是真实胜似真实”的境地。

在场感实际上是电影导演通过视效和特技手段使原本处在窥视者角度的观众参与到虚拟的电影影像世界的互动中,成为一个在场者。数字3D电影强烈的立体层次则凸出到银幕外,实现了银幕外的空间的延伸,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院空间和观众也被包含到电影世界中去了,使观众产生融入电影奇观的审美心理。电影制作者努力尝试让观众在虚拟电影世界中的视觉体验接近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运动和观看方式。比如在逼真的3D场景中增加主观镜头的数量。而在摄影角度上,使用虚拟摄像机模仿人眼360度的观察角度,大大突破视觉限制,增强了观众对环境认知。这是传统平面电影中普通摄像机推拉摇移的摄影手法所无法实现的效果。此外,大量全景深的镜头的运用,使背景、主体、前景全部清晰展现,镜头所容纳的信息量变大了,以应对观众随时调换的视焦距。在这里,真实的视感知催生了在场感。还有便是物体3D透视使得物体展现出来的材料质感,质量,体积都和日常生活所见或者和大脑中以往经验吻合,真实感的产生也会引发在场感。在某个精彩至极的场景体验中短暂忘却是在看电影而是进入场景亲身经历了一般,而2D平面电影再精彩,感觉不过是从一扇窗子或者一副画框里观看到的流动画面而已。

结语

由西方电影开启的数字3D时代已经不可逆转的到来,大量好莱坞、梦工厂、迪士尼制造的3D电影浩浩荡荡涌入中国的银幕。中国因技术上的差距被迫陷入电影的低潮期。如火如荼的院线数字化升级改造,数量激增的3D银幕,不免有为他人做嫁衣之嫌。然而纵观《阿凡达》以后的西方3D影片,已不难看出值得中国吸取的教训。3D电影票房的回落,一方面说明在经过一轮狂热的3D视听轰炸后,观众对于3D电影的认识已经趋于理性,3D电影审美心理相对平稳。另一方面,《阿凡达》不可撼动的标杆地位,使观众自觉不自觉会用它校正其后的3D影片,一些为牟利而生的2D转制3D影片,粗糙的3D立体效果遭到观众的抵制情绪,这也为中国一些急功近利想要直接将中国经典电影转制成3D格式的行为敲个警钟。除了《超蛙战士》让我们看到中国3D电影微弱的曙光外,中国电影向来贫瘠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和电影特技水平都将是制约中国3D电影发展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美]鲁道夫・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1.

[2][美]鲁道夫・爱因汉姆.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

[3]章柏青,张卫.电影观众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6.

[4]沈义贞.影视批评学导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12.

[5]沈国芳.观念与范式――类型电影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

[6]李幼蒸.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0.

[7]孙欣.3D电影的没落与复兴.中国报道,2010,3.

[8]胡奕颢.3D立体电影的拟像原罪和人文式微.文艺争鸣,2010,4.

[9]吴樵编译.阿凡达最先进视觉效果的3D电影.影视制作,2010,2.

[10]陈大强.立体电影的发展.影视技术,2003,2.

[11]时光网.http:///news.

阿凡达评价范文第7篇

一看德普

德普、波顿再度联手

在最新的这部《爱丽丝漫游仙境》中,蒂姆・波顿照常起用了他以往影片中最熟悉的两张面孔,强尼・德普与海伦娜・伯翰・卡特。

从剪刀手爱德华到理发师陶德,怪诞乖张、带点孤独受伤的忧郁,几乎成为波顿影片中德普的固定戏路,此番《爱丽丝》中的“疯帽匠”亦不例外。在解析这个人物时,波顿说,德普试图在古怪疯癫以外,诠释出“疯帽匠”人性的一面。橘色的爆炸头,暗示出他深受水银之毒(因为帽匠需要用水银处理制帽用的皮毛),惨白、红斑累累的手指,变色的指甲,都为这个角色增添了几许令人同情怜惜的悲彩。

“疯帽匠”嘻嘻哈哈的外表下,藏着一颗孤独的心。他用大得吓人的眼睛,瞪视爱丽丝,仿佛要把她吞噬,眼底却不由自主流露出寻求友谊的渴望。德普含蓄而的表演,恰如其分地刻画了“疯帽匠”隐秘的内心,可惜这份卖力的演出,没有激发化学反应。爱丽丝似乎一直陷在失忆的迷惘中,不在状态,令德普的脉脉含情,变成落寞的独角戏。

二看波顿

蒂姆・波顿的梦幻王国

虽然媒体对《爱丽丝漫游仙境》的评价毁誉参半,但影片缤纷唯美的视觉效果,获得无可争议的好评。五彩浪漫的梦幻,隐隐透着哥特风的黑暗幽灵,这是一个深深刻有波顿烙印的地下仙境。

影片结合动画与真人表演,波顿说,这是他第一次用绿幕拍片,片中90%的画面是在绿幕下拍摄完成的。此外,3D巨制是该片另一引人瞩目的卖点,不过与《阿凡达》不同,波顿采用的仍是2D摄像,再通过后期制作,把2D影像转换成3D版本。制片人解释,这是出于3D摄像机成本昂贵、操作不便的缘故,而且他们认为,后期转换和直接用3D拍摄,效果没有区别。对此,詹姆斯・卡梅隆显然不能认同,他批评这种“用2D拍摄、再转换成3D的做法毫无意义”。

撇开2D、3D之争,在赏心悦目的视觉飨宴中,让人遗憾的是影片失去了波顿以往醒目鲜明的个人风格,过于平淡的情节,使精美绝伦的特效显得苍白空洞。

三看3D

关于3D与电影未来

在上映规模和首周末票房成绩上,《爱丽丝漫游仙境》均超越《阿凡达》,成为电影史上的第一,而且从票房收入来看,约70%来自3D银幕。在片商眼里,这个数据显然为3D电影的未来描画了一幅光明前景,相信会有更多影片加入3D银幕的行列,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会改变票房大战的格局。

从默片到有声片,从黑白片到彩色片,百年电影史亦包含了一部技术发展史。随着技术在电影、特别是商业大片拍摄中占的分量越来越重,技术与艺术之争也越来越成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一方面,花哨眩目的特效,吸引观众,票房节节上升,另一方面,平庸的故事依赖惊艳的特效包装,顾此失彼。

曾经只能诉诸文字、靠想像来完成的梦幻世界,如今竟可以让我们身临其境,期望童话世界成真的天真夙愿得以实现,3D电影将影像给人的感官享受提升到又一高度。然而细思《爱丽丝漫游仙境》历史性的票房背后,在3D夺目的光环下,支撑影片的其实仍旧是“爱丽丝”这一文学经典的经久魅力。不论技术如何日新月异,一个好的故事,始终是一部好电影的基石。

漂亮有余,精彩不足

影片中,刘易斯・卡洛尔笔下的小女孩爱丽丝出落成19岁亭亭玉立的少女,她独立叛逆、不服管束,与古板的上流社会格格不入,这个毫无新意的开场,旋即把一部流传了一个半世纪的文学经典,拖入好莱坞的陈腔滥调。

阿凡达评价范文第8篇

1月第二周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

2009年7月至今CCPI走势

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简称“CCPI”,是依托中国流通产业网大宗商品现货价格周度数据库,来反映中国大宗商品现货市场走势。以2006年6月为基期利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定基指数。

大宗商品既是传统的抗通胀产品,也包含主要国民生产原材料。从2009年5月开始,CCPI持续上涨,意味着国内生产材料成本持续增加。2010年1月的第二周CCPI为107.1,投资者需要重视当前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趋势。专家预计2010年中国物价将转为全面性上涨,即中国三大物价指数,CCPI、PPI和CPI都出现上涨。虽然中国多数商品供大于求,看似无通胀之忧。但商品生产经营成本也会对商品价格波动产生影响。随着成本持续增加,销售价格也要上涨。产能过剩会使得价格涨幅受到抑制,但改变不了价格最终上涨的市场大势。

51.34

12月中国股市投资者信心指数

2009年耶鲁-CCER 中国股市投资者信心指数

耶鲁-CCER 中国投资者信心指数涨首次将中国股市投资者信心评估纳入标准化的全球投资者信心指数体系中,由反映投资者多方面预期的一系列指数构成。

2009年12月,耶鲁-CCER 中国股市投资者信心指数涨至 51.34,已超越信心指数中值50,显示投资者信心再度增强,对后市保持乐观。看多市场的牛市指数较上月下降4.73,至25.42;看空市场的熊市指数小幅上涨2.34,至20.34,体现投资者对市场的谨慎心态。该信心指数在2008年11月创下历史低点33.28,与此同时,沪深300指数也同时创下两年低点1606.73,之后二者双双探底回升,一直持续到2009年7月,信心指数达到自2008年3月份以来的新高63.41点,而此时沪深300也达到3765.59点的新高。投资者信心指数可以作为市场短期风向标参考指标。经统计发现,牛熊指数与当月的沪深300股票指数走势有较明显的相关性。熊市指数呈现较明显的负相关,牛市指数呈正相关。

本月・数据

66.84%

“王亚伟”盈利可观

和最牛基金经理王亚伟同名的一位自然人在2009年第三季度新进41.68万股,成为申通地铁流通股股东。该公司是我国境内唯一一家从事轨道交通投资经营的上市公司,主营收入来自上海经济效益最好的线路。

12%

股指期货最低交易保证金标准

股指期货最低交易保证金的收取标准提高至12%。如果按期货公司上浮保证金5%、近月沪深300仿真合约3600点左右的报价来计算,规则修改后,投资者购买一手沪深300股指期货需要资金18.36万元。

31%

两年期私募整体跑赢大盘比例

国金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统计显示,在经历剧烈震荡的2008~2009年,73只可统计两年期收益率的私募产品相对指数收益率超过31%;其中90%的产品超越同期沪深300指数。收益靠前的管理人有武当、金中和、星石、上海朱雀、淡水泉、涌金、尚雅、汉华、合赢、新价值、云信信托、民森、景林等。

70%

上海陆家嘴写字楼出租率

常年高空置率的上海第一高楼上海陆家嘴环球金融中心终于租出大半,总出租率上升到70%。受2009年上半年金融危机及甲级写字楼供大于求的局面影响,环球金融中心的租金一度从20元/平方米下调到8元/平方米。但随着上海经济增长及全球经济的回稳,特别是国际金融中心规划等政策的带动效应开始呈现,小陆家嘴区域写字楼需求明显增长。

准备金上调指向何方?

通胀风险不高,上调准备金是对2009年信贷投放调整。

黑田东彦亚洲开发银行行长

中国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不会影响中国经济复苏的前景,亚行预测2010年中国经济有望实现9%的增速。目前中国的通货膨胀风险并不高。央行调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的举措更准确的说是对2009年超常规信贷投放的调整。

调控旨在遏制高通胀。

谢国忠独立经济学家

此调整说明中国通胀压力很大,此举在于遏制通胀。2009年8~9月份信贷的放缓已经表明货币政策的转变,而货币政策调整最重要的是看信贷规模及利率变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短期对股市是负面影响,信贷规模放大则提振股市,规模缩小则遏制股市。

不是“拐点”,紧缩不是万能的。

厉以宁著名经济学家

通胀迹象尚未出现,但一定要预防、警觉。紧缩不是万能的,即使有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的成分,也不一定只靠紧缩,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可以松紧搭配。这次调整只有0.5个百分点,仍在适度宽松的范围之内,并非政策“拐点”的到来。

灵活的货币政策。

巴曙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2010年上半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仍会继续,但具体实施中依然会保持相当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既要满足实体经济生产流通以及固定资产投资惯性对资金的需求,也要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回收过量流动性,加强对通胀预期的管理。

本月・声音

年均消费170万。

胡润版中国富豪形象:银行国内信招商,国外信汇丰。房产股票艺术品都炒点,字画手表珠宝车都收点。二代留学美英加,自己进修EMBA。戴百达翡丽卡地亚,喝茅台皇家礼炮路易十三。高尔夫后游泳品茶,戒酒戒烟品雪茄。国外游美国法意英日本,国内游三亚香港和云南。纳税环保做慈善,自己年均消费170万。

幸福来得太快。

谷歌宣称将退出中国后,百度员工的感受。百度负责广告销售的员工在早上来到公司后,第一件事就是列出谷歌的广告客户名单。

在中国征物业税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没有的。

1月14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董藩公开表示,中国征物业税,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没有的。国家的土地在增值,又向老百姓征税,而我们已经支付了七十年的租金,从法理上是说不通的。

往二级市场里掺沙子。

1月14日,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表示,二级市场不能太活跃,活跃之后就变成投机性市场了。所以二级市场多加税,让齿轮转得慢一点,一级市场政府直接开发。在2010年,大城市房地产发展的趋势可能有所转变,长远来看,这个游戏玩不下去,一定要进行二次房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