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牧场之国课文

牧场之国课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牧场之国课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牧场之国课文范文第1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两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简介荷兰

师:听说过荷兰吗?荷兰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卉出口国。荷兰河网密布,波光粼粼的湖泊星罗棋布,田里到处有淙淙的流水声。碧绿如丝绒般的牧场随处可见。所以说荷兰是——(老师出示小黑板,生齐读)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

师:下面我们来欣赏几幅图片。(课件出示荷兰的美丽风光)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通过画面感受荷兰的美,产生走进文本的欲望。】

二、揭示标题,齐读标题

师带领生齐读课文标题。

师:看到田园,你想到了什么?看到诗情,你又想到了什么?(生:课文一定是写荷兰农村美丽景色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透过文章的题目窥见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同学们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师:你看到了哪些田园风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检查初读:指名读生词;指名读课文;给每小节取个名字并进行指导,如“骏马图”“牲畜图”“傍晚图”……

【设计意图:在初读阶段,理清文章的结构,并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每小节的意思,引领学生整体感知,高屋建瓴,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课文的整体印象。】

四、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学习第二小节——“奶牛图”。

师:当我们来到荷兰的草原上,极目远眺,看到了什么

生:“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

师:多美呀!你见过丝绒吗?是怎样的?想象一下,假如草原是丝绒,那上面黑白两色的奶牛是什么?如果我们躺在上面仰望着蓝天白云,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谁能把这么美的景色读出来?(生读)

师:找找看,背上盖着防潮毛毡的牛在哪里?站立不动,仿佛在思考的牛在哪里?跑前跑后,活像顽皮的孩子的牛犊在哪里?(生分别指出)

师:“仪态端庄”本来是指神情、举止、姿态、风度端正庄严的人,现在指什么呢?这里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是一幅生动而温情的画面,多么富有生活情趣呀!你能读好这两句吗?(生举手读、齐读)

师:草原上的奶牛可多了,它们还会有哪些神态呢?谁能仿照课文的句式说上一句?(散步、远望、回望、闭目……)

师:在绿意盎然的村野山间,我们还能看到(郁金香)。郁金香美丽、庄严、华贵,是荷兰的国花。齐读这一句,读出你们对郁金香的喜爱之情。(生齐读)

师:多么优美和谐的画面呀!下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深情朗读课文第二小节,其他同学边欣赏画面边随着他的朗读想象那里的美丽风光。

2.学习第三小节——“骏马图”。

师:(过渡)悠闲惬意的田园生活如同一首田园诗,让人叹为观止。下面我们再来欣赏“骏马图”。(出示第三小节)

师:(指名读第一句)你知道“镶嵌”是什么意思吗?用在这里,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荷兰的低地和运河相互交错的美景,也说明了荷兰的运河之多,面积之广。站在这里,我们还能看到什么呢?(生回答)

师:请大家读读第二句,谁能说说这些骏马是什么样子?又是在做什么?(生答,师画出相关词语)谁能把它们强健的体魄和鬃毛飞扬的英姿读出来?(指名读)

师:(指名读最后两句)为什么说“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生答)

师:现在你们就是奔腾在草原上的骏马!让我们面对着辽阔无垠的大草原,读出我们的豪迈!(齐读第三小节)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方式,感悟文本语言之美,提高认识,升华情感。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了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牧场之国课文范文第2篇

对于多数教师来说,中年级阶段的习作教学难度较大,而这一起步阶段的习作教学对学生今后的习作质量以及语文素养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重视中年级习作起步时期的教学,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指导,提高其习作兴趣与信心,避免学生对习作心生畏惧。本文就中年级习作起步阶段的教学指导策略进行探讨,旨在让学生勤于动笔,善于习作,提高习作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关键词】

中年级 习作 教学指导 策略

中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然而多数中年级阶段的学生对于写作练习存在畏惧心理,加之学生的能力、知识储备、个性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于习作的接受程度各不相同。为此,教师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通过创设情境,加大阅读量等策略来增强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减少其畏惧心理,使其乐于习作。从而发掘学生的写作潜力,调动其习作兴趣与积极性,增强写作信心,提升其作文水平。

一、读写结合,提高习作兴趣

中年级学生处在习作的起步阶段,为了使学生在写作练习一开始就能爱上写作,教师必须从读写相结合的角度给予一定的指导。由于课文中的文章均经过严格甄选,因此,课文就是最好的阅读材料,教师应充分有效地利用课文的文章开展读写训练。简言之就是指导学生如何遣词造句,将语句进行合理地排序,如何观察事物以及抒感等,使学生了解作者对语言的运用方法【1】。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选择读写的素材,采用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以读促写。具体可以包括段式仿写练习与写作顺序练习,从而使学生在写作时能够做到言之有物与言之有序。

例如在学习《田园诗情》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阅读,体会文字的优美之处。再根据不同的段落及其具体的写作手法进行分析,如“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草儿的柔软展现得淋漓尽致。着重强调如何实现用词上的准确性,如“骏马骠悍强壮,腿粗如桩”表现了骏马体魄的健壮,从而使学生意识到作者能够写出优美的文字的原因。接下来则让学生进行段落仿写练习,将文章中运用的写作手法放到自己的作品中,以并列式或段落式练习达到言之有物的目的。在言之有序方面,课文先写草原远处的奶牛,再写跑在老牛身后的牛犊,到运河,之后写郁金香,最后写牧场,其描写顺序与课文首段“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相一致,通过这样的分析,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教师应让学生选择一段进行仿写,将作者的写作方法与写作顺序运用到实际习作练习中,使学生发挥想象力,逐渐提高写作的质量。

二、指导观察,捕捉身边的写作素材

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见,我们要用善于观察的眼睛去发现身边的美好。教师应倡导学生留意身边的微小的事物,从中体会深刻的道理。为此教师应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例如要明确观察的目的与范围,观察应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对观察的重点进行准确把握,在观察的过程中总结事物的特点,并发挥想象力进行相关的思考。

例如在指导习作《四季的变换》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四季的变迁,无论是在万物复苏的春季,五彩缤纷的夏季、金风送爽的秋季,还是银装素裹的冬季,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天空的颜色,云朵的形状,每个季节校园内开的花朵等。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品质,并使其在观察中认识神别的美好,收获更多的写作素材,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开拓学生的视野,从而提高写作的创新性【3】。当然,观察的事物不仅限于景物,还包括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情等方面的观察,从细微之处分析并揣摩人物的心理变化。

三、增加阅读量,拓展阅读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代诗人杜甫如是说。可见阅读是写作的重要基础,阅读量越大,对写作的助推作用越大。虽然近年来的语文教材更加注重系统性的单元训练和整体性的单元教学,但是中年级学生能够在课本上学习到的文学作品仍较有限的。因此,为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其知识面,教师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其一是合理利用现有教材,要求学生在课后阅读单元作品介绍,增加对课文写作背景与写作意图的理解。其二教师将国内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以清单的形式列出来,让学生在课外到图书馆借阅或自行购买进行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语言、结构、立意方面均可作为典范,能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三还可以向学生推荐《同步作文》《小学生周报》等创新性较强的报刊,使学生在选材、语言以及构思上有所启发。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有效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与立意角度,使学生的作文更具时代气息。

例如在学习《狐狸和葡萄》时,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去看《伊索寓言集》,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寓言集,其中众多的经典作品广为流传。让学生阅读《龟兔赛跑》《农夫和蛇》等其他寓言故事,从而使学生掌握在寓言故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伊索寓言中的故事短小精悍,故事生动形象,平易近人,将艺术性与思想性融为一体,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能够给学生带来许多启发,对学生想象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大有裨益。在阅读后,学生能够理解更多《狐狸和葡萄》之外的语言故事,开拓视野,使学生不断积累写作素材,进而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并且逐渐掌握在作文中应用寓言故事以增加文章深度的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写作质量。

牧场之国课文范文第3篇

题目就像文章的眼睛,我们往往能够透过这双眼睛,窥视到文章的思路,内容和中心。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充分发挥这双眼睛的作用,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抓住课文的内容,理解其中包含的意思。下面我以小学四五年级课文为例,谈谈如何从题目入手进行阅读教学。

1 从题目的类型入手,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思路和顺序有个大致了解,我粗略地把四五年纪的课文分为下面几种类型。

用地点作题。如《记金华的双龙洞》、《蟋蟀的住宅》、《牧场之国》。

以人为题。如《挑山工》、《》、《我的战友》等。

用相关联的人、事、物为题。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蛇与庄稼》、《我和狮子》。

用动物作题。如《燕子》、《翠鸟》。

用景物、景观为题。如《鸟的天堂》、《火烧云》、《威尼斯小艇》。

以事为题。如《跳水》、《飞夺泸定桥》、《草船借箭》。

教师在教学时指导学生弄清题目类型,有助于他们理解课文,有助于对同类课文进行比较进行学习,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2 从题目的重点词语入手,学习课文

题目重点词往往暗示着主要内容是什么,教师可从重点词入手,抓住文章的关键,直奔主题,以主带次,进行阅读教学。

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师设问:题目中的重点词是什么?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小兴安岭的美丽?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学生讨论归纳出是从“景色优美”和“物产丰富”两方面写。然后教师用感情朗读的方法,让学生细细品味悟出作者对小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3 从题目入手,猜想文章思路,中心和内容

如:学习《跳水》一文,教学课这样指导学生:让学生根据题目猜猜作者会写什么内容?运用什么顺序?会选取哪些材料?然后根据自己的猜想去读文,进行对比学习,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兴趣,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又促进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和顺序。

4 分析题目每个词,从文章的思路入手,简单地说“抓审题,揭思路”

如《飞夺泸定桥》1.理解每个词含义。“飞”在文章指“抢时间”和敌人赛跑;“夺”指“攻天险”;“泸定桥”即:大渡河上的一座桥。2.揭思路,从题目可知,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先写“飞”再写“夺”。3.整体入手,知道学生学习,先讲“飞”,时间短距离远,战士和敌人赛跑;再讲“夺”桥险敌人凶,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和桥上的大火,奋不顾身去夺取泸定桥。

这样通过具体字词的教学,提示文章思路既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又掌握了单元训练重点——写作要有一定的顺序。

5 分析比较整个单元课文题目的特点

牧场之国课文范文第4篇

四(2)班  刘银昌

 

新的学期开始,教学上也迎来了新的挑战。本学期是小学中年级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为了强化教学,为高年级阶段打好基础,现针对本班情况,作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8人,其中男生36人,女生22人。在上学期期末的教学质量检测中,班级成绩一般,平均分68.86分,良好率15.52%。及格率75.86%。差生虽然不多,但优秀者也较缺乏。大部分学生基础一般,学习较吃力,兴趣不足,难以取得优秀成绩。

本学期把阅读和写作作为重点,要求学生们多读书、多看书、多下笔,努力培养语感,积累素材,以训练促思维,促进语文水平的提高,并与其他科任老师协作,共同提高学生的各科成绩,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材简析

本册共有课文30篇,其中精读课文15篇,略读课文15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共38篇。教材设计了8个专题。依次是: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廊。其中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和第六单元“田园生活”还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使专题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本册要求认识188个字,会写172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为了便于复习检测,每组后安排有“词语盘点”栏目,包括“读读写写”“读读记记”两栏。

本册教材是在四年级上册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是共同的,体现整套教材的一致性。其主要特点有:

1、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

2、安排“综合性学习”,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

3、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4、丰富课本内容,拓宽学习资源

三、教学目标

本册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在识字写字、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全面达到中年级的阶段教学目标。

本册学习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个,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筒单问题。

   

四、教学措施

1、课堂教学要围绕目标设计训练过程,逐步提高要求。

2、以课标理念指导教学,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特点。

3、面向全体学生,追求有质量的提问,加强训练,以训练促思维,促语文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行为,提供必要而充分的指导,促进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充分保证学生的自主、自学时间。

4、强化作文训练,尽心辅导。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对优生、后进生提出符合他们学情的要求。

五、教学进度表

1至2周: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语文园地一;古诗词三首

3至4周:万年牢;将心比心;语文园地二;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5至6周:蝙蝠和雷达;大自然的启示;语文园地三;夜莺的歌声

7至8周:小英雄雨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语文园地四

9周:复习、期中考试

10至11周: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 生命;花的勇气;语文园地五

12至13周:乡下人家;牧场之国;古诗词三首;麦哨;语文园地六

14至15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全神贯注;鱼游到了纸上;父亲的菜园;语文园地七

16至17周:寓言两则;文成公主进藏;普罗米修斯;渔夫的故事;语文园地八

18至20周:期末复习;考试

牧场之国课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 语文 课堂气氛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三、微笑授课塑造亲和形象

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微笑地去授课,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种矫揉造作、虚假的表情。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现在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总是板着面孔,处处想着在学生中树立威严感,这就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对你的亲切感。那样的话,试问,学生还愿意和你交流问题吗?因此,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在一种欢悦、畅快的课堂气氛中去追求知识,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满这种情绪,用自己欢悦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四、信息化手段激发学习情趣

信息化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调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信息化手段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牧场之国》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荷兰牧场的独特风光。教师可以寻找一些荷兰牧场的图片,再配上适合的背影音乐,制作成幻灯片,从而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牧场独特的美。又如,教学《文成公主进藏》一文,由于故事的发生离现代十分久远,教师可播放一些视频短片,让学生了解故事的背景,这样更易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总之,通过信息化手段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创设悬念引发课堂气氛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唯恐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在听话的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六、教学艺术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艺术是教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技巧和创造能力的综合表现,它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在影响语文课堂气氛的诸因素中,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首先应从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放手,应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同时,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态度、语言和技巧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和进取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

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好学上进、互助互爱的集体气氛。创设课堂气氛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地采取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参考文献:

[1]王洛倩.创设良好的英语氛围,提高学习兴趣.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2)

牧场之国课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写景文 语用表现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不少写景的课文,三年级占10%,四年级占20%,五年级占6%,其中四年级最多。这类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但课堂操作时总会被分割得支离破碎,或者很难带领学生领略那独特的美。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教者没有对这类文章进行准确的解读,漠视学情,对一些语言优美处进行过度的深挖,或剥夺学生思考的权利,采取填鸭式教学方式。

因此,教学这类课文时要在准确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构建教学策略,否则就会达到南辕北辙的效果。特别是执教者要有强烈的语用意识,引导学生直接接触文本语言,基于文章情境学习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表达,即学习作者如何行文思路,运用何种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

王荣生教授指出:“写景文阅读,最忌浮皮潦草。浮皮潦草的结果,是不成熟的读者以自己的语文经验‘篡改’作者的语言,把自己的经验‘幻觉’为作者的经验。”因此,对写景文本细读不能一言以蔽之,要全方位地进行。

1.言之有物,语用之承载

为了凸显景点特点,作者都会安排许多景物,每个景物下面都选取若干小景物。如《五花山》一课,作者描写了五花山不同季节的颜色,其中第四自然段为了凸显五花山的五颜六色,安排了“山”、“树林”、“松柏”三个景物进行描写。

策略探寻:简截了当,引导学生目中有物。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认为,写景文的首要任务是在整体感知环节就让学生知道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个环节切记不能挖苦心思地深层探究,而是“走马观花”式地捕捉作者安排了哪些景物即可。如笔者教学《鸟的天堂》时抓住作者几次来到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这个主问题,使学生了解作者两次安排了不同的景物,从而理清了文章的结构,为下面了解作者为什么安排“大榕树”和“鸟”两处景物做好铺垫。

2.言之有序,语用之文路

“汉语的语法,注重语序。顺序的自然是句子编码和解码的关键”。阅读写景文章要理清文章的顺序,这对理解全文的内容有相当大的帮助。

策略探寻:删繁就简,引导学生理清文路。每篇课文在谋篇布局上都有一定的特点,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结构特点,层层剖析语言内在的组织结构,才能理清文章的脉络。笔者在处理《五花山》的第四自然段时这样设计:

师:同学们默读这一段,看看这一段有几句话,分别写了什么?用笔圈出来。

生:共三句,第一句写山,第二句写树林,第三句写松柏(师板书山、树林、松柏)。

师:真好,同学们,看,第二句是一个长句,不好读,自己练练,圈出树林变成什么?

生:树林变成金黄色、杏黄色,火红色,紫红紫红四种颜色

师:对,它写到树林变成了金黄、杏黄、火红、紫红这四种颜色,中间用分号隔开来,变成了这四个小部分(师板书四种颜色)。作者不仅看到了树林的四种颜色,还进行了联想,他把金黄色联想到――

生:阳光。

师:杏黄联想到――

生:杏和梨。

师:火红联想到――

生:火苗。

师:紫红联想到――

生:紫绒幕布。

(师板书:阳光、杏和梨、火苗、紫绒幕布)

师:老师跟你们合作下,老师读看到的,你们读联想到的部分。(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同桌合作读)你现在能根据板书说一说吗?

理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学生也就了解了作者联想的妙用,然后根据板书复述背诵就会事半功倍。又如笔者教学《迷人的张家界》中“神鹰护金鞭”一段时,就抓住名字,理清写作顺序,知道作者是按照名字先写“鞭”,再写“金鞭”,然后写“神鹰”,最后才是“护”,这样一步一步将这个景物写清楚、写具体。

3.言之有情,语用之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字一句总关情”,写景文章中作者并非为写景而写景,而是通过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抒发自己的感受和内心世界。借景抒情,寓景于情,这是阅读写景文章时应把握的重点。

策略探寻:轻装简从,引导学生读中悟情。因此,对写景文章,读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积累。如《牧场之国》中对牛犊和老牛的拟人化的描写就向我们道出生活在这样的草原上的牲畜是多么的安逸、悠闲,让学生在美美的朗读中积累优美的语句。

4.言之有形,语用之表现

写景文章中往往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丰富的修辞或对比等表现手法,为我们展现一幅幅栩栩如生、令人陶醉的画面策略探寻:披沙简金,引导学生体味语言。叶圣陶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写景文章中有很多关键性字词,不仅准确生动,细细咀嚼,还能品出无穷的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引领学生沉醉文本当中,涵泳体味,感受用词的精妙。

(1)体味用词精妙。一词一境界,透过它,我们可以很容易还原画面,进入文本内涵,体悟作者所描绘的心境。如《七月的天山》中有一句: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的矫健;人浮在花海三,显得格外精神。一个“浮”字就写出了天山的花之多。这个词值得学生细细体味,反复涵泳,揣摩文字背后的无穷意蕴。

(2)涵泳修辞生动。写景文章中往往运用丰富的修辞或对比等表现手法,是值得推敲和涵泳的。虽然新课标中阅读教学目标并没有明确说明,但是并不代表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忽略不计。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细心揣摩这些词句,学习作者是如何用独特、丰富准确的词语进行恰当的表情达意的语言技能训练的。“这样的揣摩可以使学生领悟语言的规律,敏化、广化语感”。

牧场之国课文范文第7篇

【关 键 词】 语文;教材研究;读写结合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表述,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强调“运用”,有助于扭转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读写分离”的倾向,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口头和书面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名师高林生老师说:“课文表达了什么和怎样表达的,是同一个事物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是一只飞翔的小鸟不可或缺的‘双翼’。”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较好地关注了“读什么”和“写什么”,凸显了读写结合的生长点。学习这样的教材,有利于让学生经历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相统一的学习过程,从读学写,读写一体,水融。

一、凸显文体意识生长点

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中各个学段的具体课程目标,对承担课程目标的教材选文文体上有区分,并有各自的不同要求。选文文体依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据理解的难易程度,分学段呈现。低段教材先后呈现童话、寓言、神话、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中段教材叙事性选文居多,高段教材增加了说明性文章等。每个学段的教材都体现了学习各种文体的具体的课程要求。不同文体的选文承载着各自不同的教学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强化文本意识,对文本体裁加以区别,以“语言文字的运用”为核心目标,针对不同文体,采取相应的阅读策略,让学生熟悉、了解不同文体和不同的言语形式,掌握阅读不同文体作品的基本方法。

如要把“说明文”教成“说明文”,教学《漂浮的山》等文章,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以及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才呈现出文本的表达效果的。再如,把“神话”教成“神话”,教学《女娲造人》等故事情节性强的文章,要指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故事梗概,复述作品大意等,另外,还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神话故事天马行空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你好!新年》等诗歌,主要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获得不同程度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形象、优美。

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凸显了文体意识的生长点,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充分发掘课程内容,充分利用文体教学资源,引领学生对不同文体的独特语言进行触摸与感知。

二、凸显语言涵养生长点

钱理群教授指出:“孩子在学习语言的起始阶段,就接受语言大师、名家的典范作品的熏陶,这对培养其纯正的语言趣味、感觉、习惯,都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是受益终生的。”小学生处于最初的阅读阶段,应通过熟读、背诵等形式进行大量积累。既积累字、词、句、篇等语言的表达形式,又积累文章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等等。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有很多文质兼美,凸显了语言涵养的生长点,适于学生进行积累性阅读,体会文章谋篇布局,语言风格,遣词造句等表达特点。

教材中蕴藏着许多精彩的谋篇布局方法,如从《生死攸关的烛光》《桃花心木》中感受“制造悬念”这一叙述形式对读者产生的吸引力与冲击力;从《自然之道》中感受“以小见大”的写法;从《军神》中感受“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从《胡杨》中感受“借物喻人”;从《我的祖国》《长江之歌》中学习一咏三叹的表达方法;从《松坊溪雪景》《五月的青岛》中学习借景抒情;从《激动人心的时刻》中体会按时间顺序记叙的巧妙;从《神奇的玻璃家族》中体会说明文中拟人手法的魅力;从《少年闰土》《夹竹桃》《韦德的心愿》中体会方法各异的开头;从《卖火柴的小女孩》《匆匆》《珍珠鸟》中体会别具匠心的结尾……

教材的选文语言风格各异,如《冬阳 童年 骆驼队》用柔美的语言,平静的叙述,表达内心无比强烈的感情;《我家的园子》语言炽热,感情浓郁,充满活力;《牧场之国》语言悠然宁静,娓娓道来;老舍的《母鸡》朴素平实,如话家常……凡此种种,对学生学习语言文字都是较好的熏陶与感染。

教材选文中遣词造句的精妙更是俯拾皆是。如《火烧云》中“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中的“烧”字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动态冲击;再如,《鸟的天堂》中“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中的“卧”字凝练传神,赋予榕树以人格,让人感到榕树的安详,自在,似乎飘然世外,陶然忘机。《夹竹桃》中写花色,先实写,再写联想:“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这样的句子可谓精妙。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告诫我们母语的习得要“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教材,抓住教材语言涵养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关注、积累课文的语言表达,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

三、凸显语言运用生长点

美学家宗白华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崔峦老师曾说:“当前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

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呈现出学生“阅读能力与语言表达力”的生长点,既利于理解语言内容的训练,又利于理解语言表达形式的训练,两者浑然一体,相辅相成。很多选文,很多精彩句段成为教师落实“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学习目标的最佳载体。教学时不论怎样入手,不仅要指导学生读懂“写什么”,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更要指导学生读懂“怎么写”,领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阐述内容,表达情感的。同时迁移“怎么写”,实践“怎么写”,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重新组合或拓展延伸,使文本语言活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既关注文章内容,又关注表达形式,就能让学生在阅读书面语中学习书面语表达,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得意”又“得言”。

《母鸡》一文,分别呈现出“我讨厌母鸡”与“不敢再讨厌母鸡”的理由,学生在品读中能感受到母鸡生动的形象及作者的无比喜爱之情。文中,“先抑后扬”的情感表达方式,拟人的手法,抓具体事例等,都是语言运用的生长点,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好好把握,把读懂“写什么”与读懂“怎么写”,把阅读和写作有机融合,有效实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

《火烧云》一文,要抓住文中语言运用的生长点,引领学生在想象火烧云绚丽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中感受自然的神奇,学习作者生动细致的描写方法。如学习写“红彤彤”“半紫半黄”“葡萄灰”等形式的色彩词;想象火烧云的形态变化,学习作者的写法,尤其是4―6自然段的写法,选择火烧云可能的三种变化写下来,用上“一会儿……忽然……接着……”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完成课后小练笔就不是难事儿了。而课后小练笔这样的呈现也是一个语言运用的生长点:“课文紧紧围绕火烧云的‘变’来写,把火烧云描写得形象逼真。把你观察到的云用一段话写下来。”这样的练笔,引导学生琢磨文本的语言表达特点,关注语言形式,顺势迁移运用,让学生运用文本的语言再造语言,能帮助学生内化和吸收文本语言,从而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

泰戈尔说:“阅读是恒河的水,我沐浴其中,得到神秘的体验,从水中走出,我已不是原来的我,我得到了新的生命。”捧读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一次次的文本思考与细究让我不断发现,一次次的教学尝试与探索让我不断成长。行走在西师版小语教学的路上,也许我永远不能到达理想的境界,但我愿做一个忠实的朝拜者,永远虔诚,永远追求。

【参考文献】

[1] 叶多嘉. 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M]. 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