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游记的写法

游记的写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游记的写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游记的写法范文第1篇

语文教学就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论,这不是语文教师应扮演的角色。下面,笔者谈谈对语文教师应扮演角色的几点认识。

一、教师应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扮演桥的角色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总之,教师要扮演好桥的角色,就是让教师不要越权代替学生思考,让学生充分与教材交流。

教师如何能扮演好桥的角色呢?首先,提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学习语言文字重在实践,贵在自悟。所以,阅读课必须多读书,多思考。课文绝大部分是白话文,内容浅显,生字不多,学生只要用心阅读,就能大概理解。因此,很多课文可以采用“欣赏式”教学,即在初读之后,着重指导学生熟读精彩句子,读后谈出自己的体会,促使学生热爱读书,积累语言.也就是说教学时不要让学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和做“条块”式的分析,而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二、在阅读上,教师应是打开学生阅读视野的大门钥匙

游记的写法范文第2篇

一、整体把握教材,确定单元“语用”核心

单元整体教学,就是要把一组的教学内容看成一个整体,在整体“语用”目标的指引下,对单元各种学习资源通盘把握和统筹规划。在单元“语用”核心目标的统领下,引导学生通过同一类别但又各不相同的语言材料学习,形成语文经验,提高语文能力。所以,首先要整体把握单元课文的“语用”表达特征,确定单元教学的“语用”核心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编排了《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两篇精读课文及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本组课文都是描写山水景物的文章,实际上包含着“学习景物描写方法”的主题。通过对三篇游记类课文进行梳理、揣摩和比较,可以看出这几篇文章“语用”表达方面的特点:作者都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地描写景物,精心构段谋篇,并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使句子更优美,增强表情达意的效果。基于此,我们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一是通过课文的学习,与作者一起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二是初步领会布局谋篇的基本方法,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写;学习运用排比、比喻修辞方法,把句子写具体、写生动,表达真情实感。三是能运用习得的方法学习课外的写景类文章,进一步感悟写景类文章的特征与“语用”奥秘;迁移运用单元表达技法,完成单元习作。

二、彼此承接贯通,凸显课文“语用”教学

1. 关注行文结构,学习言之有序。四年级下册是第二学段向第三学段的过渡时期,可让学生初步领会谋篇布局的基本方法。本单元的三篇游记类散文,都是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但是因各自写作特色不同,所承载的教学内容也不一样,表达的顺序也各异。要凭借文中的语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感知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学习如何做到言之有序。《桂林山水》采用“总―分―总”的行文结构,侧重介绍富有特色的景物。先用“桂林山水甲天下”总领全文,再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最后又把山水融合在一起,与开头互相呼应。《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按照游览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层层推进。透过文中表示作者游览顺序、地点变换的句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的行走路径。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画出游程图,理清文序;再启发学生有顺序地连缀每一处景点,把握课文的重要内容;最后整合段落内容,说说作者带着我们移步换景观赏了哪些景点。这样,学生便能感悟这类文章的写作顺序,进一步把握游记文体行文结构的一般特点。还可让学生运用“总―分―总”的构篇方式,用“重点渲染”的方法来改写《记金华的双龙洞》,写出外洞高大、孔隙狭小、内洞美丽的特点,进一步提高表达能力。

2. 感悟表达技巧,学习形象表达。在本单元的课文中,排比句出现的频率最高,而最具特色的当数作者对桂林山水的描写了。作者描写漓江的水,运用了“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的句式,从“静、清、绿”三个方面写出漓江水的静态美。而对桂林山的描写更是令人称绝,作者运用“桂林的山真奇啊,……像……像……像……”的句式,排比中套用比喻,生动逼真地再现了千姿百态、色彩明丽的山景,仿佛在我们眼前展开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教学时,要抓住精彩句段,在品出丰富意蕴的基础上,悟出表达之妙。之后,再引导学生把这种方法运用到自己对身边一两处景物的描述中。如,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内的大榕树,发现其高大、粗壮、美丽的特点,仿照《桂林山水》第二、三自然段的描摹手法,从三个不同的方面进行随文练笔,把大榕树写生动、写形象。

3. 领悟作者的感情,学习生动表_。文章的字里行间,往往暗藏着作者的种种感受。读《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我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我们也参与其中。教学中,需引导学生做细细的品读。例如,针对《记金华的双龙洞》中对“孔隙”的描写,细细品读“从……到……到……到……”这句话,关注文中和身体有关联的几个词语,凡是和船底有接触的部位,作者都做了具体细致的描写,可见孔隙之窄小。再通过理解“要是、准会、稍微、一点儿”,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让学生在随作者一同“历险”中,领悟作者借助感觉写孔隙窄小的写法。而《七月的天山》使用了第二人称的句式,如,“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心爱的野花”,拉近了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作者间的距离,仿佛此景就在眼前,作者就在身边。这也应当引导学生进行品味,了解其表达特点。

三、整合教学资源,促进读写迁移运用

游记的写法范文第3篇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语文教师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在倡导学生自主阅读的同时,更应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使他们真正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首先,应慎选阅读内容,调动阅读兴趣。阅读内容应选择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感兴趣的寓言、童话、儿歌等,这样的内容符合中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吸引学生们的眼球。

其次,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激发阅读兴趣。低年级学生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思维的理解,需要以直观形象来加以辅助。语文教材中插图丰富,画面形象、鲜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形象思维特点,巧用这些插图,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春天》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插图,并按顺序说出春天的特征,接着鼓励学生质疑,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我又将其抛给学生们讨论,并及时结合插图,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让学生在展开讨论的过程中与同学进行对话练习,整个课堂充满了活跃的气氛。这样的质疑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更容易激发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学会灵活多变的、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

1.自学法

教师要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孟子曰:“学贵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这些都有强调学生自学自得之意。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就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学生有了自学的能力,掌握了自学的方法,形成了自学习惯,就可以受用终生,这是教育的目的和归宿。

2.精读法

所谓精读,就是对书报刊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句阅读,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的基本的手段之一。

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拓宽学生视野

课外阅读既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加积累,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终身阅读和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最重要的是,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自由、无拘束、无负担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所以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盎然、如痴如醉,充分享受着阅读的自由、阅读的快乐。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指导。

1.指导学生选择书籍,推荐优秀的课外书

开卷未必就有益。读书要有所选择,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扩大知识面。因此,教师要向学生推荐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文质兼美的读物:名著如《三国演义》《西游记》《安徒生童话故事》《童年》等,报刊如《读书》《课外阅读》《儿童文学》《少年文学》《语文报》等。

2.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培根说:“笔记不但可以加强记忆,而且使人精明。”因此,我们应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养成读书时摘抄好词佳句、记录读书心得的习惯。读书笔记还可以督促自己认真阅读、理清思路、把握阅读内容。读书笔记的形式有许多,如摘录式、剪贴式、手抄报式、提纲式、质疑式、体会式等。

3.指导写读书心得

新《课程标准》强调“读写结合”。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博览群书,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知识,“厚积”自然就“薄发”了。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写好读书心得:或是三言两语的评论,或是感受最深的人、事、段及其对写法等的点评,或写写读后的感想体会。点点滴滴都是学生的收获,都应该记下来。久而久之,有助于学生习作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更能让学生感受到与文本对话的乐趣。

四、为学生创设更优的阅读条件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多做一些服务性工作,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地进行课外阅读。

1.学校办好图书室

图书室是学生阅读的主要来源。有了图书室,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图书室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海洋的好场所。

2.班级办好图书角

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以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位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教师也可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3.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

游记的写法范文第4篇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书是我生活中的一大乐趣。我坚信,只有让我们的灵魂融入书的海洋,让书的内容融入我们的生命,才能有一个比水海更为广阔的心灵空间!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学生必读课外书目,供大家参考。

中学生必读课外书目1、《西游记》吴承恩

2、《水浒》施耐庵

3、《朝花夕拾》鲁

4、《骆驼祥子》老

5、《繁星·春水》冰

6、《鲁滨孙漂

流记》(英)笛福

7、《格列佛游记》(英)斯威夫特

8、《名人传》(法)罗曼·罗兰

9、《童年》(俄)高尔基

10、《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俄)奥斯特洛夫斯基

读书技巧1、尽量借图书馆的新书。

这个“新”不是出版日期的“新”,是书的内容对应时代的新,也就是当代的比较著名的学者写的比较有价值的书。这类“新”书,我以为图书馆二楼的新书架和三楼的阅览室比较多,特别是三楼,只允许出借7天,这也逼迫你尽快完成,是好事。

2、经典书在经济条件允许情况下,尽量买。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收藏——以备需要时可以经常阅读,更重要的是可以随时在边角处记下自己的思路、想法——我比较信奉“不懂笔墨不读书”(关键是脑子实在不够用,很多想法是灵光一现,不立刻记录下来,以后再回味都很难)。

3、根据自己的兴趣,重点关注若干出版社(出版集团)。

一些有历史传承的出版社是有着自己一贯的偏好的,就哲学社科及经济科学类别来说,商务印书馆、中国社科、上海人民(上海世纪集团)、经济科学、江苏人民、辽宁教育、译林、中央编译、新星、湖南科技等综合性出版单位以及北大、复旦、广西师范、中国人大、上财等高校出版社都是比较不错的。特别对于处于读书初始状态、知识积淀还较低、选择和鉴别的能力还不够强时,信赖一些出版界的“百年老店”是我这样的风险规避者的理性选择。

4、读书要有一个文献学的准备过程。

有一两年是要做准备的,这个时候不懂得古今中外学术界里有哪些人是重要的,哪些书是经典的,所以买书、借书都不得要领。我管这叫文献学的准备。有这一两年的积累之后,自己想研究某个领域后,就可以按图索骥去查。也学会鉴别书的好坏优劣,这样读书不会走冤枉路,买书也不会花冤枉钱。从这个意义看,学习经济学或者推而广之,学习任何一门学科之前,首先了解这门学科的发展史,实际上也就是了解这门学科的人物传记、文献史,实在是至关重要。数学史、科学史、哲学史、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等等应当具有相应学科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学生据此各取所需,攀爬参天大树也就方便得多了。而兴趣很大程度上也是从读史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

5、不要完全迷信书单。

书单的目的是一个文献检索的提要,之所以要有开书单的人,就是因为初入门者需要在不断磨合中提升自己鉴别书的优劣的能力,逐步对他所熟识的几个领域里有影响的人、有影响的书以及有影响的人写的有影响的书中的代表作了然于胸。未必要都读完,实际上也不可能做到都读完——做学问者一辈子把一个值得研究的人或话题搞深搞透就很不容易了。但至少当他想要检索的时候,自己头脑里会有一个清单,一个简明扼要的清单。一旦进入轨道之后,就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阅读,而不应该被庞大的书单吓住。头脑中要有一个目录,查哪个方面要找哪些人,了解他(她)的那些东西。书单是一个工具,但这个工具一定要自己掌握,最后做到自己能够给自己开书单。

6、藏书与读书要保持适当比例。

一味地买,一方面容易浪费资财,不经济;另方面也正如“书非借不能读”所暗指的现象,束之高阁以致成叶公之患。故此,将读书藏书比控制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有点类似于增长理论中的“有保证的增长率”、“平衡路径的增长率”。不过,我认为这种稳态增长率不能追求“I=S”,藏书与读书拉开一定档次、保持一定的“赤字”、“通胀”是有必要和有益处的,藏书总是多于读书可以鞭策、激励你持续地阅读,当然赤字也不要太多,否则你习以为常反倒没有动力了。

7、有的读者看书有猴急的毛病,要不得。

不看序、译序、前言、导读、目录、后记、译后记、跋,这种叫做囫囵吞枣、欲火中烧,逮着一个先上了再说,这是不对的。要先好好打量打量,从前言中知道作者选题的背景和想要解决的问题,从目录中大致看到作者论述的逻辑结构,这样读书才有目的性——读书必须要有目的有选择,因为时间太稀缺了。

8、经典之作读过以后应当整理读书笔记。

欧阳修说读书有“三上”——马上、厕上、枕上,这说明要学会甄别书的重要程度,并采取不同的对待办法。读书笔记也是这样,那些最为重要、经典的书籍,不仅是需要在书旁钩钩划划、写写记记,还应该整理自己的感想。读书笔记可以人物为主线——读一著名人物的多本著作,比较其一生思想变化的过程,可也;也可以就事论事,单就一本书、一个话题整理。读书笔记的写法,首要的是要写出该书的独特之处,在此前提下,再求全面。有些书籍只有个别篇章精彩,那就可以只针对这些篇章来写。在描述作者的观点之余,也应有自己的解读。学会用大书指导小书,以一本书分析另一本书,用具有普遍意义的讲方法论的书解读具有特殊性的专题书,用经典书比照前沿书。

9、对于数学模型为主的经济学理论书籍,需要注重其“诗外的功夫”。

游记的写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读写结合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74-01

1.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存在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并不是一种新的理念,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也表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与此同时,由于教师教学经验与理解能力上的差异,导致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将其总结为以下三点。

1.1机械练写

教师一般在思想深处都有读写训练的意识,但是进行实践教学时却往往只注重形式,将读写过程中涉及的多个要素对立起来。如果是学习了写人的文章,就一味机械的要求学生去模仿该文章来写人,如果是学习了写游记的文章,就一味机械的要求学生去模仿该文章来写游记,这种模仿写作实际上就是形式上的读写结合,并没有真正的教会学生“为什么要这么写”“怎样写才可以更有意义”等,也就是说缺少对学生在阅读方法、表达方式等方面的指导,并没有真正的做到读写结合。

1.2读写分离

尽管现在已经有很多的教师认识到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却依然出现读写分离的情况。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对阅读与写作课之间的关系没有进行准确定位,并没有将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反而是将他们独立的看待。教师在阅读课的讲授过程中过于强调对文本本身的讲解与研究,而并未将其与写作方法有效结合;在写作课的讲授过程中,有些教师也是完全忽视对阅读的渗透,而实际上阅读与写作之间是相互影响与促进的,写作是对阅读的拓展与延伸,阅读为写作奠定基础。

1.3只读不写

很多教师存在一种“多读自然就能写”的错误观点。首先我们应当认识到多读书确实有利于写作,但是不能果断的认为只要多读书就能写作。从“读”到“写”中间还有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将阅读中的表达方法运用到写作当中,尽管写作是一个灵活的创作过程,但是任何文章都要求“形散而意不散”,任何文章的写作技巧也都是“有章可循”的,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掌握各种表达方式与要领,并将其合理的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

2.推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

2.1重视读写启蒙,培养读写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启迪学生做好读写结合,培养学生浓厚的读写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件,学习是一件比较困难的智力活动,它不像是游戏那样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快乐,而是需要他们艰难的接受一种比较陌生的东西。因此,要求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与技巧让学生产生对读写训练的兴趣,笔者认为主要就是要实现小学生的多感官参与。认识事物是描述与反映事物的前提,教师应当尽量让学生能够通过眼、耳、鼻、手、口多种感官同时直接的、具体的认识事物,这样学生对陌生事物的认识就不再是茫然的,可以在他们心中形成一种十分直观的印象,从而激发出他们写作的兴趣。比如,夏天的时候,许多蜻蜓开始繁殖,这时候小学生都喜欢去捕蜻蜓,那么教师就可以针对特定时候学生的心理特征,让学生给学生推荐一些与蜻蜓有关的优秀阅读文章,并安排与蜻蜓相关写作,让学生在玩中有学,并能够真正的实现读写结合,学生也可以轻松的完成写作任务,激发他们的读写兴趣。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写作以兴趣与多重感知为基础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2增强拓展阅读,实现读写结合

关于如何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拓展阅读,实现读写结合,笔者在这里提出两种方式,一是推荐阅读图书,二是开设阅读指导课。

首先,教师为了能够督促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兴趣爱好,并结合写作实际,给学生推荐一些比较优秀的阅读作品,内容上可以是已有材料的延伸读物,也可以是与文章内容相关优秀读物,还可以是与文章同一作家的读物,亦或者是一些比较优秀的课外书籍;形式上可以是片段、文章,书籍等,要求学生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阅读完,并组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从而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文章,并掌握阅读技巧及主要的写作方式。

其次,根据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情况,安排适当的阅读指导课程,指导学生如何高效率的阅读,如何做好读书笔记,并在指导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以下四种能力:一是把握文章重点词句的能力;二是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三是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四是在自己的写作中能够运用作者写法的能力。结合这四种能力的培养,教师要能够在阅读课实践教学中真正的教会学生读写结合。

3.结论

综上所述,尽管读写结合已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依然存在着读写脱离的各种问题,因此,文章在具体指出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望能够为日后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孙娟.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09

游记的写法范文第6篇

但是――我们可以先做准备工作。比如,趁现在有很多阅读的时间,先让我们的心灵做一次环球旅行吧!乘着各国名家们手记的翅膀,快乐遨游起来!

4月,注定与地球、书籍紧密相连:4月2日,国际儿童图书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又称世界图书和版权日;4月25日,读者节……怎么样,你敢不敢和身边的伙伴们进行一次挑战――利用所有的课余时间,读一地球的书!

读书笔记之心灵在环球

俄罗斯: 西经170度――东经26度

《森林报》:我被作者别具一格的写法打动。《森林报》以新闻的形式记录了大自然中动、植物之间的故事,让读者们身临其境,仿佛走在林间小道上,深入探寻大自然的无穷奥秘,体验春的欢乐、夏的蓬勃、秋的多彩、冬的忧伤……(小记者 孙元宸 荐)

美国: 西经130度――西经74度

《神奇校车》系列:我希望我们班也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弗瑞丝老师”,整天开着一辆“神奇校车”带着我们去美妙的地方,愉快地边旅行边学习。

(小记者 毛梓恒 荐)

《帅狗杜明尼克》:“一边是坦途,一边是未知,帅狗的选择带来了挑战和期待!”这本书讲述了一只平凡的狗的冒险经历。作者用生动有趣的情节,耐人寻味的话语,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形象。(小记者 陈锴乐 荐)

《希利尔讲世界地理》:“最开始地球像一颗杨梅,后来变成了核桃,上面有七块影子似的大补丁。”语言幽默风趣,知识丰富,把枯燥的地理知识都讲得那么动人。(小记者 王湾 荐)

英国:西经7度 ――东经2度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故事中离奇的、不可思议的故事犹如一段精彩的电影,让我回味无穷。全书告诉我们,只要你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就会发现案件的很多漏洞。(小记者 汪安妮 荐)

《小乔治的神奇魔药》:“他牙齿泛黄,小嘴缩起来像个狗屁股。”嘻嘻,是不是很搞笑?书里的故事从日常生活中取材,情节惹人爆笑,随处可见幽默和奇趣,给我带来最快乐的阅读体验。(小记者 周恺怡 荐)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她的脸、手、脚、腿、脖子,事实上,全身皮肤,包括她那头蓬松的鬈发,都已经变成光亮的紫蓝色,就是蓝莓汁的颜色!”看了是不是非常想尝尝她?别急,书里有更多让你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画面,吃货们,别犹豫了。(小记者 巫逸飞 荐)

法国:西经5度――东经8度

《昆虫记》:“野蛮的水甲虫还在继续凶狠地撕扯着小鞘,直到知道早已失去了想要的食物,受了石蚕的骗,这才显出懊恼沮丧的神情,无限留恋又无可奈何地把空鞘丢下,去别处觅食了。”这本书就是用这种生动形象的文字,让我知道了许多关于昆虫的知识。(小记者 毛梓恒荐)

《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当了37年老师的罗伯特,退休后“报复”曾经的学生们。这本书语言幽默风趣,师生间的善良、宽容让人感动。让我也忍不住想起了以前的老师们。(小记者 周宸宇 荐)

瑞典:东经5度―― 东经39度

《长袜子皮皮》:那个自由自在、任性率直的女孩子,常常在不经意间给循规蹈矩的我很多感动。她善良、勇敢、乐观、坚强,永远相信生活会更美好。这个不同寻常的小姑娘就是――长袜子皮皮。(小记者 庄子昊 荐)

德国:东经6度――东经15度

《毛毛》:读完这个故事,我觉得时间真神奇!毛毛真神奇!这本书的作者极富想象力,真让我喜欢!里面最让我难忘的一句话是:“储蓄时间不可与任何其他种类的储蓄相提并论。这是建立在双方完全信任的基础上的!”

(小记者 祝飞扬 荐)

《出卖笑的孩子》:主人公蒂姆只有在星期天才是快活的,因为这一天他可以和爸爸单独待在一起,他会发自肺腑地笑,笑到最后总会打起嗝来。书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的是笑。”

(小记者 刘严锋 荐)

中国: 东经73度――东经135度

《西游记》:“二位师弟,保护师傅,俺老孙去也!”这句经典台词,现在经常被我使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爸爸妈妈,保护外婆!俺飞扬去也!”这本书充满神奇的色彩,情节非常生动。(小记者 祝飞扬 荐)

《第七条猎狗》:“赤利”不顾主人的嫌弃、冤枉,在危难关头它义无反顾地拼死相救,知恩图报。“别看它是不会说话的畜生,可它比人聪明,比人还懂感情!”看过这本书以后,想养小狗的心又膨胀了1000倍。

(小记者 林思远 荐)

日本:东经130度――东经145度

《魔女宅急便》:书中的小魔女因为只会一种魔法,就是骑着她的扫帚飞,所以她就当起了小镇上的快递员。宫崎骏的漫画总会让人有很多联想。(小记者 杨一 荐)

读书笔记之许1001个愿望

世界读书日,小记者们许下了好多关于读书的小愿望。我们负责记录这些小愿望,请大家一起来负责实现它们。别让关于读书的愿望落空!

小记者祝飞扬的愿望:我想对大人们说,别总叫孩子看书,自己却每天抱着手机不放。一起看吧,和我们一起亲子阅读呗!

小记者刘严锋的愿望:大家能在这一天,把读过的书,捐献给世界上贫困却又非常渴望读书的孩子们。

小记者杨一的愿望:读书没有节!在书包里放上一本好书,随时随地,只要有空就拿出来看。

小记者孙元宸的愿望:趁着读书节,走进图书馆,看看图书馆会有什么有趣的活动。顺便为自己办一张借书证,或是席地而坐,找找自己一直想看却一直没看到的书。

小记者庄子昊的愿望:在公共场所,多开辟图书角,让人们“泡”在书的海洋里,想不被沾湿都难!

小记者汪安妮的愿望:倡议作家多写一些真正适合我们小学生看的书。

小记者毛梓恒的愿望:我倡议大家读书时边读边思考。因为不思考的阅读不是真正的阅读。

小记者周宸宇的愿望:倡议学校开放半天时间,邀请家长们来学校,和孩子们一起共读一本课外书。

读书笔记之不让阅读凋零

4月1日――5月30日,你可以把自己的换书小愿望写下来,把它们清楚明白地写在邮件里。小编会把这些小愿望一一配对起来,用邮件形式给你们“配对”最适合的书友。这样,暑假里,你们就可以互换书来看,并且能互相分享读书心得啦!

瞧,小记者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列出书单了,看看,其中,有你想要的吗?

刘严锋(浙江奉化市实验小学403班):想用《出卖笑的孩子》换《橡树上的逃亡》

周宸宇(浙江江山市城南小学):想用《极地惊心大探险》换《蓝色的海豚岛》

林思远(浙江奉化市实验小学):想用《森林报》换《纳尼亚王国传奇》

周恺怡(浙江江山市城南小学):想用《长腿叔叔》换《克雷洛夫寓言》

祝飞扬(浙江江山市城南小学):想用《草房子》换《红瓦黑瓦》。

上面的换书清单中,有没有和你正好配对的书,那就请你把自己的换书清单以邮件的形式发过来吧!为了我们能及时联系到你,请务必在邮件里加上自己的手机号码。邮件请寄至。

游记的写法范文第7篇

一、在活动中作文并做人

课题组根据传统节日,结合学校德育活动设计体验活动,为学生的作文积累素材。

儿童节,课题组的老师组织了全校范围的游艺活动。一年级教室的“水中戏球”,学生屏息凝神,考的是眼疾手快;二年级教室的“吹乒乓球”,学生鼓足了气,争得面红耳赤;三年级教室是最热闹的,“体感游戏”吸引了全校师生,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每个人都想过一把瘾;四年级的教室玩的是“套圈游戏”,教室里不时传来阵阵欢呼声;五年级教室,课题组老师带领学生运乒乓球,师生小心谨慎,心随球动;六年级教室里,老师认真协调,不断提升踢球的难度。在活动中,学生懂得了合作,懂得了谦让。

端午节,学校请来了老奶奶和外国友人一起包粽子。 老奶奶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学生认真地学着、包着。不管包成什么样,看着自己包的粽子,他们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拿到热气腾腾的粽子后,有的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有的学生拿着粽子闻了又闻,塞进书包带回家给爸爸妈妈吃。

此外,在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等节日,课题组的老师总是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中华文化,汲取民族营养,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崇高志向、自强人格和诚信品质。

在作文训练中,课题组的老师拟选了《开心的一天》《有趣的游戏》《我们的节日》《无法忘记的一件事》《我爱我家》《悠悠粽香》《中秋月儿明》等习作题目,要求学生选择最深入自己内心的事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身边的小事、细微处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在作文的过程中,学生既写清了这些活动是如何开展的,怎样有趣,又抒发了自己的感情,揭示了自己得到的启示,使写作主题得到升华和深化。在活动中渗透作文教学,强调在生活中学做人,在做人中学写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作文的欲望。这样,学生就能在作文中做到自然倾诉,不会再生搬硬套,牵强附会,作文内容也更加生动、具体、形象了。

二、在生活中指导学生写作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成什么文字。”可见,写作是生活的反映,只有热爱生活,深入生活,才会有深刻的感受、真实的感悟,才会体验到生活的情趣。我们要尽可能地把生活和作文统一起来,引导学生多观察,勤思考,学会阅读生活,阅读社会,并在生活中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

例如,五年级的《黄果树瀑布》是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的写作特色很鲜明:一是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将黄果树瀑布作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描绘;二是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三是触景生情,写下了作者真实的感受,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笔者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品析文本,进行语言文字的濡染和训练,不仅欣赏黄果树瀑布的美,还欣赏了课文的结构之美、表达之美。于是,在教学细节上,教者要处处注意引导学生遣词造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语言进行内化,让学生习得语言,培养语感。学生写景比较困难,写游记更是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适时组织学生到园博园游玩。

在游玩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联系《黄果树瀑布》移步换景的表达方式观察:观察点不固定,所观察描绘的景物也不固定,在移动观察点的同时,把所见到的不同景物的特征依次描绘出来。我带着学生逐一观察出景物的各个局部,以浏览为顺序展示景物的全貌。我们先后游览了园博园里的热带植物馆、“农家乐”、“长江畔”,并指导学生把观察点的变化交代清楚,另外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进行描绘,主次分明,详略得当,避免流水账。最后的习作成果不言而喻,大多数学生学会了怎么选材,怎么过渡,怎样前后呼应,怎样描写才生动具体……我想这是因为学生有了先前文本的濡染,进入了真实的情境,有了切身的体验,再加上老师的适时指导,才写出了令人满意的作品。

三、在分享习作的快乐中体验成功

在生活中体验快乐,在习作中享受快乐,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习作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过程。学生中出现合作的天才、辩论的高手,妙语连珠,那么这样的学习活动是快乐而高效的。

比如,“献宝”(让小作者在学习小组内、班内读自己的习作)活动中,往往会有师生、生生智慧碰撞的火花,学生互相批改,积极合作,就能在别人的习作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在辩论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小作者在呈现及倾听同学的评议,回答同学的质疑中反思、完善自己的习作。

在分享的过程中,我特别要求小听众:第一要务就是发现同学习作的亮点,评议的时候先谈“我学到了什么”、“我觉得哪里最精彩”,再谈如果是自己,自己会怎么写,让全体学生全程参与,在欣赏作品的基础上甄别瑕瑜,修正错误。在此基础上,教师将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张贴在学校的展板上。在这种公开的展示中,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作文的兴趣也更浓了。

如在写一次活动习作时,笔者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评。一个学生这样评价:“小作者擅长运用拟声词使自己的习作有声有色,更加生动,富有情趣。她的开头写得很有气势,如果在结尾处前后呼应就更好了。”还有的说:“‘又高兴又紧张’,把高兴、紧张的表情和原因写出来,或许会使你的习作更加细腻,更容易让读者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我觉得,作者有的地方是群体的场面描写,有的地方写个人的内心体验,有详有略。这学习了《水》的写法,富有变化,生动形象,如果再加点对观众的描写,作文会更丰富。”在这样的评价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学生在点评和被点评的过程中慢慢获得能力,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四、在畅所欲言中体现真情

学生的习作不是文学作品,不需要艺术加工,只需用文字来记录生活,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因此,真实的生活、纯真的童趣、真切的儿童言语是学生习作追求的目标。真情才是学生习作的根基和生命。

然而,在习作指导过程中,有很多时候,教师的指导、修改本想升华学生习作的主题,使内容更丰富,描写更具体,却忽略了学生的本真和童趣。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有些学生认为老师的修改改变了他本来的意思。有些学生按老师的意见进行了修改,但他们觉得那是套话、假话,不再是自己独特的语言。更有甚者,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出现了偏差。这些指导显然是欠妥的。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老师一味按着自己的生活阅历、理解能力和习惯来规范、指导、要求学生的习作,不仅会令学生的习作缺少个性,使学生对真实的生活缺少兴趣,还会在学生的心里埋下作文即是“编造”的错误观念。这是教师必须尽力克服的。

游记的写法范文第8篇

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仍然处于没有走出“费时、低效”泥潭的状况下时,对教学中的学生意识、课程意识、训练意识等进行了深入反思之后,我们还需要对课堂提问进行审视。众所周知,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因此,构建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效率,应成为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必须研究的问题。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至少涉及到“问题本身”以及“如何提问”两个方面。许多教师撰文就“如何提问”进行了多角度的论述,本文笔者想从“问题设计”方面来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构建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效率。

一、问题:指向教学的目标

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在文本的内容和形式中,教师们习惯地关注内容,问题的设计也经常地指向于内容。比如“从哪些词句体会到某某人的特点”“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景色的美丽”等等,在这样以内容为思考主题的问题统领下的语文学习势必难以顾及作者是用什么语言形式呈现内容的。其实,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学习文本语言的表达方式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因此,问题设计应该指向于学习表达这样的核心目标。

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时,一位教师引导学生把学习重点放在表达方式上,他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件事作者是通过写什么来写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的呢?

生:通过写法布尔的语言写出来的。(读)妈妈,我捉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师:你认为法布尔的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最妙?

生:我认为“会唱歌”这个词最妙。因为,我们都说虫子的“叫声”,但法布尔却把“叫声”说成是“唱歌”,把纺织娘看作是一个会唱歌的人,我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

生:这句话中“那只”这个词也很妙。

师:为什么?

生:“那只”说明法布尔早就知道这只虫子的存在。

师:如果把“那只”换成“一只”呢?

生:如果换成“一只”,说明抓住纺织娘只是偶然的,而用“那只”,让我们感觉到法布尔关注寻找这只小昆虫很久了。这一点可以从后面的“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这里有只会唱歌的虫子”这句话得到证实。

在教学中,教师用“捉纺织娘这件事作者是通过写什么来写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的呢”这样一个指向于表达方式的问题引领学生学习语言表达,而不是在文章内容上兜圈子。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揣摩表达方法,体会用词的精妙,提高了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问题:贯穿教学的始终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多而碎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有的课堂教学中一节课竟然提出大大小小的问题五六十个,这些问题有不少属于重复提出、低效问题。问题过多,学生就忙于应付,无暇思考,思维停留在浅表层次,无法向纵深方向发展。学生被一个个问题捆绑住了手脚和大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文本的特点,提炼、设计出一两个核心的问题,这些问题具有较大的思维、想象的空间,能够统领全文,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核心问题的引领下,立足于文章的整体,品味语言的细节,感悟人物的品质,学习文章的表达。特级教师潘文彬执教《诺贝尔》一课的问题设计就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师: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3~9自然段,用心揣摩文章的语言,把最能触动你心灵的那些语句画出来,并且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是什么触动了你的心灵?

生:(读第6自然段后说)我被这里的文字感动了。诺贝尔的父亲被炸伤了,弟弟被炸死了,他在痛苦中亳不气馁,仍坚持研制炸药。

生:课文的这个地方让我感动。(读“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从这里我体会到诺贝尔发明炸药很不容易。

生:(读“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从这里我读出了诺贝尔为了研制爆炸力更强的炸药连生命都不顾了。

师:你从哪些具体的词句读出诺贝尔连生命都不顾了?

生:“亲自点燃导火线”最能够触动我的心,因为这项实验很危险,诺贝尔竟然亲自去点燃导火线。

师:这段话中有一个神态,不知你们注意到没有?

生:我注意到了“盯”。

师:数数看,几个“盯”?

生:两个“盯”。

师:那你从这两个“盯”中,盯出什么来了?

生:我从这两个“盯”中盯出了诺贝尔不怕牺牲的精神。

生:我盯出了诺贝尔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

师:读书就应该这样,透过字面去窥见背后的意思。其实。当我们用心去体会文字的时候,就能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这段话中,还有个标点符号很特别,你们关注到没有?

生:感叹号。

师:再读读这段话,看看从这三个感叹号中你能读出什么来?

(生又一次自由阅读这段话)

生:我感到危险。

生:我感到诺贝尔的心情非常紧张。

生:我感到诺贝尔在紧张的同时还有一丝兴奋与激动。

师:危险越来越逼近诺贝尔,此时诺贝尔的心在怦怦直跳。其实,标点符号也是文章的语言,我们要学会关注它们,用心去揣摩它们的意味。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用心揣摩文章的语言,把最能触动你心灵的那些语句画出来,并且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是什么触动了你的心灵?”这是一个能够贯穿教学的始终、具有很强穿透力和思维、发现空间的问题,也是一个具有很强感召力的话题。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在语言文字中驻足、寻芳,品味、学习体现^物情感和具有特殊表达意义的关键词句,甚至标点符号。这样,避免了在一个又一个的小问题催促下失去了亲近文本语言、朗读体悟的机会。

三、问题:遵循作者的思路

问题是为理解课文服务的,我们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遵循作者的思路,使学生从问题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

如《记金华的双龙洞》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有的教师这样设计问题:作者是怎样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的?表现了怎样的心情?这样的问题很容易错乱作者的文脉,也易打乱学生的思路。这篇课文的写作思路是作者的游览线路,移步换景是课文突出的表达方式。因此,我们遵循作者的写作思路,设计这样的问题:能把作者游双龙洞的地点按照顺序说出来吗?这个问题既简单又重要。简单的是只要通读课文,读通读顺,从整体溉览就可以知道作者的游览经过;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体会游记的表达方法。接着设计另一个核心的问题:每到一处,作者有什么特别的见闻感受?作者是怎样写

出自己的感受、心情的?这样,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通过品读、感悟、交流等学习活动,就可以清楚地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和写作目的,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四、问题:尊重编者的意图

小学语文教材在每篇课文后都安排了一定量的练习题、思考题,它们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落实课程目标的重要抓手。这些思考题是经过编者精心设计的,潜藏着的编者意图,体现了课程目标和训练要求。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不能无视这些思考题的存在,要准确把握、充分尊重编者的意图,共同用教材来培养、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如《莫泊桑拜师》一课,编者在课文后面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福楼拜是怎样的老师?莫泊桑是怎样的学生?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谈一谈。我们在教学这一课时,应该紧扣这个问题展开教学。这是一个非常明确、重要的问题。说它明确,是因为问题的设计直接指向于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感悟的抓手就是文章中的关键词句。说它重要,是因为这个问题与高年段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紧密结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阶段目标中明确指出:“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描写福楼拜和莫泊桑的语句,特别是抓住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细心揣摩体会,朗读感悟,并且紧紧扣住“坦白”“直截了当”“急切”“滔滔不绝”“微笑”和福楼拜向莫泊桑一连提出的九个问题,感悟出福楼拜的循循善诱、悉心教导和莫泊桑的真诚求学、刻苦用功。同时,学生在感悟人物品质的过程中又学习了怎样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特别是领悟了提示语的重要用法。

五、问题:顺应学生的诉求

在笔者听过的不少课中,经常发现教师提了很多问题,却没有一个问题是学生提出的。教师充分控制了提问的主动权,形成了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我们的教学能够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顺应学生的诉求。

著名特级教师刘云生在执教《搭石》时,询问学生:“大家在阅读中有什么疑问吗?”学生分别提问“为什么说一排排搭石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为什么叫‘搭石’,而不叫‘踏石’?”“课文写了哪些看得见的美,写了哪些看不见的美?”

刘老师根据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引导学生从容易解决的问题人手,通过学生的阅读感悟、想象体验,逐个解决。刘老师让学生把自己的疑惑说出来,既能进一步摸清学情,也能找到指导学生深入阅读的突破口。

需要强调的是,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该怎么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四种情况:一是学生的问题十分简单,一点就通。像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当场解决。二是学生的问题即是本节课要探讨的重点。教师可以以此为抓手,直奔教学主题。三是学生的疑问是教学的次生问题,只要将重点弄明白,该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问题,可以先搁置。四是学生的提问与本节课的学习没有太大的关系,教师可以事后单独和学生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