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苏格拉底 孔子 研究性学习
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决定要在普通高级中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自此,全国各省市均将研究性学习课程列入为普通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
一、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溯源
很多学者认为我国近年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植根于18世纪以来教育教学思想与实践的演进过程,其精神实质与教育史上的进步主义、改造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教育思想一脉相承。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当时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以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人为主要倡导者,他们注重学习者的主动发挥,重视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体验,目的是培养适应当代社会需要的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人。在近代的教育改革史中“研究性学习思想”至少被大规模地倡导过三次:第一次即我们上述提及的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人的倡导;第二次则发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美国,主要倡导者为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克伯屈等提出的“从做中学”;第三次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的美欧诸国以及亚洲的韩国、日本等,主要倡导者为美国的布鲁纳、施瓦布、费尼克斯等人提出的“发现学习”与“探究学习”。
二、苏格拉底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
苏格拉底总是说自己对事务是一无所知,对任何问题都不懂,只好把问题提出来向别人请教,为此他的学生为了解答问题就得进行思考、查找资料、引证立据。但当学生回答了他的问题时,苏格拉底却对学生的答案进行不断的反驳、层层叩问,通过叩问帮助学生理清研究的思路,激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探索问题的要结所在,最后对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
例如,我们从苏格拉底与一个叫曼诺的年轻人关于“美德”的探讨过程就完全可以看出苏格拉底是如何与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
曼诺问苏格拉底,美德是学来的,还是天生的,或者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苏格拉底回答说:我很惭愧,我连美德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能说出它是怎样获得的呢?
曼诺说:是真的吗?那个有名的智者高尔吉亚在雅典的时候你不是见过他吗?
苏格拉底说:是见了。不过我的记性很差,忘记了他是怎么说的,你能不能复述一下,或者讲讲你是怎样看的?
曼诺说:你的问题不难回答。男人的美德是懂得管理国家,女人的美德是懂得管理家庭。世界上有数不清的美德,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美德。
苏格拉底说:我真幸运!我只是问了一个美德的概念,你告诉了我很多种的美德。他不动声色地引导曼诺重新探寻问题的关键。
苏格拉底说:当有人要知道什么是蜂的时候,你告诉了他世界上的许许多多蜂。难道你不认为作为蜂它们都有共同的吗,他们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方面又是什么吗,例如形态和大小等等?
曼诺说:对的。
苏格拉底说:所有美德都有共同的东西。你再试试告诉我美德是什么?
曼诺试图指出各种美德的共同性,回答说:如果要用一个定义概括各种美德的话,美德就是管理人的能力。
苏格拉底说:难道小孩能管理他的父亲,奴隶能管理他的主人?
曼诺说:不能。
苏格拉底又问:我的好朋友,你说美德是管理的能力,是不是应该考虑到“正义”或“非正义”?
曼诺回答:是的,因为正义是美德。寻求定义必须处理好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苏格拉底敏锐地发现曼诺对这点认识得还不清楚,于是问道:你说正义是美德,还是一种美德?例如圆形只是一种图形,白色只是一种颜色。假如有人问什么是图形,他是问所有图形的共同特征。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
曼诺喊起来:啊,苏格拉底,在我认识你之前,人们就告诉我,你自己总有疑问,而且使别人感到疑惑。我过去作过无数关于美德的演讲,现在却说不出什么是美德。
苏格拉底说:我使别人感到疑惑,并不是因为我清楚,而是因为我自己十分疑惑。我不知道什么是美德,看来你跟我一样。我很愿意跟你一起进行问题的探索。
上述实例是苏格拉底一个典型的“问答法”教学案例,在他的“问答法”教学中,他并不以知识教人,也不针对某一知识环节本身,而是通过师生大量的自然、社会问题事实进行辩论、讨论,让学生对自己已有的知识图式产生冲突,重构新的概念图。苏格拉底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在他看来,产婆的任务不是生孩子,而是运用助产术帮助分娩的女人产出孩子;同样,教师的任务不是传授具体的知识和灌输既定的论断,而是通过启发、诱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心灵深处的真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与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这就是研究性学习的真谛,是我们今天强调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给予学生的不是研究的结论,而是一步步地促使学生通过调查、实验、收集资料、处理分析资料、小组合作与讨论、辩论、生生及师生的评价等过程中得到研究的结果。教师在指导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应该和苏格拉底一样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帮助者与促进者,而不是直接给予学生研究的结果;不应只以学生研究报告的好坏来评价学生研究的成绩,而是更注重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参与与投入程度来客观评价学生的成绩。
三、孔子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
孔子是最早提倡启发式教学的,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即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时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时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又提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例如《论语・子罕第九》中就给我们讲了孔子的一个研究性学习教学实例。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我是没有知识的。有一个乡下人向我提出问题,我一无所知。我就从事情的本末、始终两头盘问他、开导他,最后把问题都帮他解决了。’”这是孔子自己讲的一个教学实例。那个乡下人提出的问题,孔子根本没有接触过,也不懂,心里自然就不会有答案、有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孔子采用“叩其两端”的方法,即从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考查,辨明事物的真伪与是非,进而帮助乡下人解决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并不是我们现在学科教学中的结果式启发教学,这实质上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它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教学的过程,注重和学生的探讨过程。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希望研究的很多问题更多地关注社会和现实,远远超出了教师的专业领域,教师几乎没有专业知识的优势可言。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师的知识权威受到了质疑,使教师面临很大的挑战。但孔子很早就为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孔子的教学相长教育思想就说明了在研究性学习教学中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后生可畏,焉知者来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教师不是万能的,教师也有很多的不知,但我们可以和学生共同探究,通过和学生的讨论与交谈,盘问他们事情的开端和结果,提出一些学习的方法,就可以帮助学生得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总之,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授予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而是师生通过共同探索,获取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确定研究对象与目的、研究方法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交流、探讨的过程。
由上可知孔子和苏格拉底都重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其思维能力,因而可以称他们为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最早倡导者,他们的“启发式”教学和“产婆术”可以称之为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的最初萌芽,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教学方法是我们今天深化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袁征.《美德是不是知识》.《广东社会科学》1999.06.P77~82
1“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含义
随着《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实施,以及新的高中教材在全国逐步推广使用,“研究性学习”正成为高中教学研究的热点.教育部门的各级领导、教研员、任课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还处在探索阶段,认识还不统一.尤其是对“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什么样的课是‘研究性学习’的课?”“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有什么区别?”等问题在认识上还存在分歧.我们认为有必要搞清楚“研究性学习”的含义,适当扩大“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的外延,这样我们把“研究性学习”划分了三个层次.
1.1含有课程意义的必修课
“研究性学习”最初是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提出的,它是该课程计划中规定的高中课程项目之一.把“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统一划归为“综合实践活动”,属于必修课程,规定了课时安排和具体要求.这种意义的“研究性学习”属于课程范畴,但它没有统一的教材,属于校本课程的范围.它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学科,而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它一般在课下和校外进行,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1.2写进课本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规定:“每个学期至少安排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新教材执行新大纲,在相应的章中单独设立一节,以“研究性课题”给出具体的教学内容,如“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公式的发现”、“杨辉三角”等.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给出了具体的课题,这些课题大部分属于课外内容,或具有实际意义或具有研究探索的意义,但都属于数学内容.它与上一层次没有材的“研究性学习”不同,它既有教材,又具有学科性.
1.3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只用以上两种层次的“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已感到不足.如何使用课本的教材内容,使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的培养,就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于是这种使用课本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被称之为“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或方法,简称为“研究性学习”.
不过开始时,有些报刊中的文章使用“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提法以和第一层次的“研究性学习”相区别.但随着改革的深入,现在大部分文章已不再使用“探究性学习”的字样,而都使用“研究性学习”了.这种变化也说明了随着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正向纵深发展,给“研究性学习”注入了新的内涵,使它更具生命力.
三个层次的“研究性学习”其区别在于所选用的素材不同,所研究的对象不同,而使用的方法却是一样的,都具有研究性和探索性.本文下面所提及的“研究性学习”是指“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简称,它的真实含义是“研究性教学”.
2“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特性
如何使用课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发现的课堂教学,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为此,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以引导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应该具备哪些特性,只有这样才能为教学设计、具体实施以及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2.1自主性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相对于传授式学习而言的,自主性的主要标志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他们应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获取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主体性的评价,不能只看学生的活动所占课堂教学时间的比例,关键是看学生的思维是否真的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学习是否积极主动.
自主性的第二个标志是个体性或独立性.课堂虽是集体学习的场所,但课堂的学习活动却是从个体开始的,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水平.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强调学生个体的作用与发展,让每个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做到:信息自己采集,数据自己处理,问题自己提出,课题自己选定.提倡独立钻研,独立思考,独出心裁,以培养独创精神.
2.2协作性
协作性是在个体性和独立性的基础上体现的,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学生的自主独立思维活动被调动起来之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思维障碍,此时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沟通,通过相互协作,往往会使思维障碍得以克服,并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学生之间进行相互沟通与交流的学习也被称为“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方法.
合作学习可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小组内的合作学习,几人一组,人数不多,便于沟通,有利于互相启发,与个体研究能紧密结合.二是班级性的大型思维展示,这也是一种合作学习.这种形式的合作学习范围大,人数多,用于展示研究成果和思维过程,并开展讨论和争论.两种层次的合作学习可在课堂中多次交替开展,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3研究性
前两个特性都是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学习的方式等方面简述的,并没有对研究的方法、研究的过程给以突出说明.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最本质的属性是“研究”二字,“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不同于讲授式,也不同于自学式,它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研究探索—得出结论.其中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很重要,无论是由学生提出,还是由教师给出,所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开放的,只有素材而没有结论.这样才具有研究的意义.可以这样说,问题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学模式的研究性.
“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性还应表现在研究过程中对研究方法的实践.研究不应该盲目进行,而应体现出方法性.也就是说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教给学生一些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通过研究的实践,使他们从中学会研究的方法.我们认为学习实践研究的方法比得到的研究结论更为重要.
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最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有:归纳性研究方法、类比性研究方法、试验性研究方法和实验性研究方法.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突出强调并使用相关的研究方法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的重要标志.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特性,除上面所述的三种以外,还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创新性等其他特性.但我们认为后三种特性的本质属性不如前三种突出,有的还可以包含在前三种之中,因此就不再赘述.
3“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怎样实施课堂教学的“研究性学习”?这些问题应该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我区“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研究工作刚刚起步,只搞了几节市、区级的研究课,在听取了专家和同行们的意见之后,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现将“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设计时应重点考虑的几个问题整理如下.
3.1两个体现
作为教研活动的“研究课”,在备课之初首先应该考虑这节课要给听课教师展示什么,打算起到什么示范作用,准备达到什么目的.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应重点突出以下两条.
3.1.1体现新教学理念
什么是新的教学理念?什么是数学教学的新理念?我们认为应该从教学目的出发,在新的高中教学大纲中去寻找答案.
在新的高中教学大纲中对数学课的教学目的进行了新的划分,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提出的是一般能力要求,可归纳为“三层问题”,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两种意识”,即“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四类能力”,即“探究能力”、“建模能力”、“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二层提出的是数学思维能力要求,把空间想象和运算等都包含在内.第三层是人格、品德和素质的要求,表现为“兴趣”、“信心”、“精神”、“价值”和“世界观”.
与原大纲相比较,我们认为“提出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探究能力”、“建模能力”、“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都颇具新意.如果我们在备课之初抓住其中的一两项,认真地去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不失为是新教学理念的体现.
3.1.2体现新的教学设计思想
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了“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工作要求.数学课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怎样体现“新”字,是我们需要研究的又一个问题.我们不能墨守陈规,因循守旧或小打小闹,止步不前,而必须解放思想,打破原有的教学设计的思维框架,在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上有所突破.要大胆创新,独出心裁,别出新意,以体现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最近进行的一节以数列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课,包括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等主要内容.教学顺序不是先研究完等差数列再研究等比数列,而是横向与纵向交叉进行.在研究完等差数列的定义之后,类比研究等比数列的定义;在研究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之后,类比研究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最后再顺次研究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这种改革不失为一种大胆的尝试,不仅课堂教学容量大,而且知识之间的横纵向联系十分紧密,不仅学生在研究方法上有所收益,而且有利于知识结构的形成.
3.2两个突出
一节课只有45分钟,不可能涉及过多的教学目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一节“研究性学习”研究课的教学设计抓主要矛盾和主要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3.2.1突出一个主题
主题的确定,可以从教材内容上考虑,可以从教学方法上考虑,但最主要的还是从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上考虑.一节课如果从总的教学目标考虑,不应有过多的项目,要把主题选好,然后再在这个主题下进行具体设计.
最近进行了一节函数复习的“研究性学习”研究课.开始时打算由两个具体的函数解析式,通过研究它的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最大(小)值,并画出它的草图来复习函数的概念、性质与图象.但后来任课教师考虑到给出的函数解析式过于抽象,不如由实例引出,使其具有实际意义.这是个很好的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既然引入的是实例,那么结尾也应给予呼应,也应再回到应用问题.于是前后共出现三道应用题,并且还涉及了字母的讨论.这样一来,由原来侧重于创新意识,变成了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并重;由一个主题变成了两个主题.如果照此设计实施,可能一个目标也完成不了.又经过讨论,最后决定只由应用问题引出函数解析式,把由解析式到函数图象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意识确定为本节课的主题.
3.2.2突出一条主线
我们这里所说的主线是指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位置.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必然要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首位.在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性与协作性的关系如何处理?以哪一个特性为主更好呢?在常规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课堂活跃的程度,往往用教师提问次数的多少、学生回答问题所占时间的多少来评价.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们提出,在现阶段“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要突出“合作学习”的作用.一节课中,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应设计出不同类型的合作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线,将“合作学习”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3.3两个侧重
无论什么课型,就教学过程而言,都可以划分为引入环节、主体环节和结尾环节.不言而喻,一节课的中心和关键必然是中间的主体环节,必然要把设计的重点放在这一环节中.正因为如此,往往容易忽视对引入和结尾的教学设计,于是我们在“研究性学习”研究课的教学设计中,加强了对这两个环节的考虑.
3.3.1侧重引入环节的教学设计
引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这一环节设计得好坏,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引入环节的教学设计,我们提出了三层考虑,即提出问题—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问题的提出,可以由教师直接给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可以由实际问题引出,也可以用数学问题引出;可以由旧内容引出,也可以开门见山直接给出.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贯彻主题和主线.能由学生提出的,最好就不由老师给出;能由实际问题引出的,最好就不用数学问题引出;能由旧知识引出的,最好就不开门见山.在提出问题时,应该是先大后小,先难后易,先一般后特殊,以给学生多留一些思考的余地,少一些提示,以增加课堂“研究性学习”的气氛.
制造悬念是设置问题的一种技巧.对学生那些似知非知,似懂非懂,似是而非的新内容,对那些可能产生负迁移,可能发生错误的新方法,教师应精心设计一些带有悬念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勾”起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欲望,最终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3.3.2侧重小结环节的教学设计
复习小结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常规做法是由老师或学生总结本节的知识内容,也有教师更深入一步,总结本节课所涉及的重要思想和方法.但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到此我们仍觉不够.由于“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把研究方法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因此我们提出,在总结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基础上,还应更深入一步,“在学完了这节课之后,你还学会了哪些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希望学生自己总结出在思维方法上的收获.开始时,学生肯定会不适应,说不到点子上.我们觉得,随着改革的深入,在多次使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之后,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会逐渐积累.通过总结,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
4两个希望
教学设计是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的教学设想,但在课堂教学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很难完全实现,这是正常的现象.尤其是在调动学生参与,启发学生思维时,课堂上学生会怎样表现?设计与实际之间往往会有较大的差异,设计时难度也会更大.于是,我们只好用“希望”二字来表达我们对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一种企盼,也是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提出的较高要求.
4.1希望产生障碍或出现错误
研究的过程从来就不可能一次成功,产生思维障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正常和自然的.为了使学生学会思维、实践研究的方法,我们希望教师在全班讨论时,不要只叫会的,只听对的,相反,应从出现错误的,产生障碍的开始,要求学生不要只讲结果而应讲出产生错误和出现思维障碍的原因,讲出解决的办法,讲出思维的全过程.
没有失败,哪有成功?我们也应该让学生尝试失败,并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逐渐学会由失败走向成功.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换句话说,就是从被动灌注为主动获取。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1.开放性
教学内容是开放的。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题目,都可作为研究课题;教学空间是开放的。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活动、体验的作用。学习地点不再限于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要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是开放的。针对不同目标,选择与之适应的学习形式,如问题探讨、课题设计、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要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方式从平面到立体,从被动发展到主动,从封闭到开放;收集信息的渠道是开放的。不是单纯从课本和参考书获取信息,而是通过讲座、因特网、媒体、人际交流等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师生关系是开放的。学生在研究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教师扮演指导者、合作者、服务者的角色。提倡师生辩论,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2.探究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境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3.实践性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探究;研究策略;研究能力
下面以“圆的认识”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如何开展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
一、创设研究意境,发现研究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生产中创设某种研究意境,引发出所要研究的问题,促使其去探索、思考。问题的提出可以由教师设置,但最好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例如,“圆的认识”的学习――问题的提出阶段:
多媒体呈现:在一个周末,小明全家兴高采烈地乘坐刚刚买的小轿车去郊游,小明的爸爸开着车,他坐在副驾驶位上,听着音乐,把一辆辆车甩在身后,这时,呈现的特写镜头是:汽车的车轮,并比较4个车轮、汽车的方向盘。
师:孩子们,看了刚才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数学问题?小组议一议。
师:孩子们,这正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汽车车轮为什么是圆的,不是方的。(板书:圆的认识。)
这样正体现了研究性学习所要求的提炼的数学问题应具有开放性和可探索性。
二、自主合作探究,提示研究成果
数学的学习应该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学习数学知识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点拨、启发和引导,尽量做到“新知让学生探究;重点、难点和疑点让学生讨论;结论让学生揭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多地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从同伴那里获得有益的信息,进而逐步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例如:“圆的认识”的学习――研究阶段
A.画一画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圆,知道了圆是平面上的曲线图形。现在老师想问:大家会画圆吗?利用你身边的一些学习工具在纸上画圆,并在4人小组里讲一讲你是怎样画圆的?
师:你们是怎样画圆的?
师:这些方法画出的圆有什么不同?
B.折一折
师:其实第二种画法画的圆也有圆心,只是没有标出来。请孩子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圆形纸片,你能想办法找出它的圆心吗?2人小M合作试一试,学生动手操作。
师:请大家打开圆心纸片,除了圆心外,你还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在4人小组内讲一讲。
C.看一看
师:什么叫半径和直径?请大家根据要求自学。通过自学,你又认识了哪些新的概念,它们各用什么字母表示?……
D.议一议
师:请大家读一读86页上的三个问题,4人一组,动手画一画,量一量,然后想一想,议一议。
E.发现
师:通过大家的研究讨论,你有什么新的发现?你是怎样发现的?
在上述“圆的认识”的学习――研究阶段中,学生在“想办法找出圆形纸片的圆心”这个问题的引导下有了研究的欲望。通过积极合作,相互启发,用折叠的方法找出了圆心,把这张对折的纸展开,面对纸上的折痕,“除了圆心,你还看到了什么?”学生又自然转入探索半径与直径。“你有什么新的发现?你是怎样发现的?”这些发现对学生来说是在独立操作、观察测量、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得出来的全新发现,实现了数学知识“再发现”。学生积极地自主、合作研究,从人人动手画圆到动脑探索,自己发现知识,教师作为学生探索知识的“带路人”“参谋”和“鉴赏者”,只是提供机会,创设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像数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创造。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探索性和合作性。
三、注重实践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实践应用才能解决学习者想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如,“圆的认识”的学习――实践应用阶段
1.用圆规画半径为2厘米和直径为6厘米的圃各一个,并标出圆各部分的名称。
2.问题解决(多媒体演示)
(1)当有人在表演时,观看的人群自然地围成一个圆,你能解释吗?
(2)在一个军营里,指挥中心为了便于同各营房间的联系,指挥中心与营房如何设置,请画出示意图。
(3)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汽车车轮采用圆形,不用方形了吧!
3.实践活动
(1)找一找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事例;
(2)量一量自行车车轮的半径和直径。
这样就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才刚刚起步,以上只是我的一些粗浅实践。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研究性学习开展得更广泛、更深入、更有效,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实践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唐建锋.对小学数学“微课”热的冷思考[J].内蒙古教育,2015(36).
[2]徐芹.让数学课堂绽放光彩[J].学子(理论版),2016(13).
[3]史秀杰.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有效性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6(19).
那么,数学研究性学习应该如何开展,才能更好的实现其课程目标和发挥其功能?
一、观念转变
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是开展数学学习的基础。传统学科的数学探索性学习基本上局限于课堂之内,学习中多是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探索发现已存在书本或教材中的已知结论,所要研究的问题比较明确,清楚,而且研究的问题多为封闭的学业问题。数学研究性学习不仅关心某个数学公式、定理或概念的结果,而且更加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学生获得了哪些发展,并且特别注意学生有哪些创造性的见解,研究性学习远远超出课堂之外。研究的问题刚开始并不是十分清楚,问题随着研究的展开逐渐被暴露。研究型学习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多为开放的现实生活情境中人们所遇到的关注的问题。近几年各省市的高考题目多与现在社会热点相关联,平时加强研究性学习,高考遇到此类问题就不会慌张。
二、角色转变
数学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数学问题的能力,其课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它转变了传统的教与学方式,使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新气象。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者到学生学习的参与者,这样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认可教师为他们中的一员,愿意无拘无束地一起交谈,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创设轻松的活动环境,对资料信息来源、思路点拨、研究方法作指导,还可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树立信心,让学生有很好的求知欲。
三、实施途径
一些教师和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还比较生疏,缺少这方面的实践经验,因此,如何启动数学研究性学习课程,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我觉得可以做以下工作:
1.开展讲座:讲座可以包括:(1)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可介绍几个典型实例,如高一数学“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等。(2)谈谈在研究性学习中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3)谈谈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的探索性思维方法,如归纳、类比、直觉、探索性演绎法等。
2.模仿研究:研究性学习入门较难,许多学生开始时,不知如何下手,这样教师可以提供题目,学生从模仿做起。如有这样一道例题:设a,b是正数,且a不等于b,则a5十b5> a3b2+a2b3,请观察此不等式有何特征,并推广此不等式。开始时,教师可以示范讲解 “关于勾股定理在空间的类比推广”的探索研究过程,学生再模仿,就容易多了。
四、借助帮手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 。在这种观念下知识本身的获得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开发出来的各种潜能。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把知识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则能使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1.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错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法,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确定课题后,选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最大特点是教学的开放性。
2.探究性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
3.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二)在数学问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我们开展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亲身体验问题。数学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我们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许多研究的方向,数学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都是渗透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
1.在数学的应用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革传统教学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状况。使学生能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这也是我们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用数列知识解决购房、购车、分期付款问题,利用函数求最值的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最佳方案问题,等等。带动学生去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数学研究性学习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真正的做到使学生学以致用。
2.在数学开放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开放题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数学开放题作为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一个切入口,促进了数学教育的开放化和个性化,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放题通常是改变命题结构,改变设问方式,增强问题的探索性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多角度思考,对命题赋予新的解释进而形成和发现新的问题。数学老师就应该充分的利用研究性学习的机会,编制数学开放题,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三)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开放题的编制方法
用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题应具备起点低、入口宽、可拓展性强的特点。尽量能有利于解题者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编制的开放题应体现某一完整的数学思想方法,具有鲜明的数学特色,帮助解题者理解什么是数学,为什么要学习数学,以及怎样学习数学。
数学开放题的编制方法:
1. 以一定的知识结构为依托,从知识网络的交汇点寻找编制问题的切入点。编制出的开放题,面对实际问题情景,学生可以分析问题情景,根据自己的理解构造具体的数学问题,然后尝试求解形成的数学问题并完成解答.
2. 以某一数学定理或公式为依据,编制开放题。数学中的定理或公式是数学学习的重要依据,中学生的学习特别是研究性学习常常是已有的定理并不需要学生掌握,或者是学生暂时还不知道,因此我们可以设计适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一般规律,体验研究的乐趣。
3. 从封闭题出发引申出开放题。我们平时所用习题多是具有完备的条件和确定的答案,把它称之为封闭题,在原有封闭性问题基础上,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发散开去,能够启发学生独创性的理解,就有可能形成开放题。
4.为体现或重现某一数学研究方法编制开放题。数学家的研究方法蕴涵深刻的数学思想,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家的某些研究,做小科学家,点燃埋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智慧火种。
【关键词】地理教学 学科特点 研究性学习 步骤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90-01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特点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在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列出了六条,即“(1)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探索的体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其中非常突出地强调情意目标,强调经验、兴趣、情感和意志的培养。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1)学习环境的开放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动机和兴趣进行选择自己的学习对象——研究课题,由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及方式,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个体化,从而实现学生从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的目的;(2)学习知识和获得能力的综合性:研究性学习所学习的不是哪一个领域或学科的知识,而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全方位的各科、各领域知识和实践能力。注重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为基础对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3)学习活动的实践性:研究性学习通过学生对周围生活的感受、体验及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究,不仅使学生体验和感受了生活,而且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同的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不同,得到的结论也各异,这就能够克服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中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特点,为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开辟新的途径。
二、地理课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步骤安排
虽然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但也应该遵循一定的步骤进行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没有一定限制性的研究性学习只能是一种形式。
1.研究性学习开始之前的动员工作
在研究性学习开始之前,首先向学生交代清楚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要求,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步骤包括常用研究方法介绍、资料收集和分类指导、科学性指导等。首先,应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类比法、案例分析法、社会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等。社会调查法中还有:抽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街头观察和采访、现状调查法、发展性调查法、相关性调查法、因果关系调查法等。应注意的是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多样的研究方法,还要让他们学会选择最恰当的方法进行研究。特别要注意实施阶段与选题阶段研究方法的差异,以做不同的选择。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始终为课题研究积极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并及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答指导。必要时可进行一些专题讲座,如“资料的分类整理、分析论证、综合提炼”、“资料数据的处理及统计图表的设计”、“实验方法指导”等讲座;指导学生整理以前的资料,查漏补缺,制定实施阶段有针对性的资料搜集方案;围绕中心问题,设计多种可行的科研方法开展研究论证等,从而使学生顺利进入实施阶段的研究。
2.选题
给学生提供一部分课题,并向学生交代每个课题的目的和特点,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及获取资料的难易程度进行选择课题,并进入相应的课题组,课题组的同学应该密切合作,积极配合开展工作。老师应该提供更多的与地理相关的课题供选择,特别是能用课本上的知识来引导学生的课题,如:月相的变化规律;天气变化和预报;城市人口问题;城市外来人口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城市环境问题;城市垃圾处理问题;城市绿地调查与研究;课题选择时也可以不受老师的限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例如:某同学的家长在公安局刑警队工作,就不妨看能不能充分利用资源查找少年犯罪的年龄、性别、户口及所犯何种罪进行研究分析少年犯罪与年龄、性别、户口等因素有没有关系;某同学的家长在市环保局工作就不妨研究一下本市的环境污染问题等等。
3.资料的获取
在课题选择好之后,老师要分组进行指导,让学生写出课题研究计划和资料的获取目标、途径及方法,如:需要哪些方面的资料(选择不同的课题所需要的资料是不一样的,有的课题只需在图书馆查找资料就可以了,有的资料的获取需要到野外进行实地考察才行);应该从哪里获取(上图书馆查找、登陆英特网搜索,还有:音像资料、社会调查、观察、走访、座谈等等);如何进行资料的获取;由谁负责;每一个同学的具体任务是什么;什么时间进行等等,特别是需要野外实地考察的一定要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尽量获取。教师对学生写出的计划要认真阅读并思考,补充和纠正学生的不足和错误。确保活动的顺利深入进行。
接下来就是各组成员分头进行资料的获取和实验,老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动向和进展状态,必要时做出指导,为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有时遇到困难也可以对学生所选的课题作调整。
4.信息资料的加工处理
对信息(资料)的加工处理过程,就是对知识的重新整合过程。它是将各种来源的、比较繁杂的信息(资料),整合成一个新的、较为清晰的整体。因此,这种整合是包含了明显的创造。首先由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对信息(资料)找出联系、重新构造、进行创造性地整合。信息资料的加工处理直接关系到后面的结论是否科学,所以老师应及时发现问题,给予纠正并指导学生利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得到结论。
5.学生课题研究的成果展示(研究性学习小论文的撰写)
一、让学生深刻理解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和意义
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及意义对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更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在于学习活动最终所得到的结论,学习最终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并不是最重要的。研究性学习将使学生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将得到有效的提高。并将掌握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
二、精心做好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的指导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作为指导教师要认真制定计划,精心加以指导,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1.指导学生选择研究的课题
这一阶段指导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通常是开设讲座。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经过讨论,提出核心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难,课题选得不恰当,学生往往难于坚持开展下去或者开展得不理想。选择的课题要有一定的创造价值和社会价值,要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去解决,要适合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及相关物质条件,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去开展。
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选题:社会生活实践方面,如中学生健康情况调查:热门问题,如按揭贷款购房问题、城镇规划问题;教材中提供的课题,新编的高中数学教材为我们提供六个研究性学习课题。
2.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实施阶段的指导
数学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的实践与体验,学生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使自身的数学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提升。因此,研究的过程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的重点。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对每个小组进行指导。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数学方面和非数学方面的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设者。教师的指导切忌对学生的研究施加已有的结论,而应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数学公式、定理、数学结论以及非数学方面的)、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②教师要根据学生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必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相应的指导,如问卷调查表设计的指导、资料收集工作的指导、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的指导、形成结论方面的指导等等。确实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③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准确地记载研究性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④学生在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克服个人身上的一些困难,教师要在技术上指导和帮助,更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能力、个性和心理方面的发展,要在精神上给予适时的鼓励,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便让学生坚持到底。⑤作为中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一定会遇到很多这样那样的困难。教师要不怕困难,通过各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3.指导学生做好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总结
研究性学习的最后,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和口头报告材料。在总结时,学生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如一些现象无法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来解析或论证),这时教师要提供必要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