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湖边的东方美人

湖边的东方美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湖边的东方美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湖边的东方美人范文第1篇

46岁的上海阿姨徐燕穿一身粗布碎花衣,扎马尾辫,脸色黝黑而粗糙。她每天都会推着精致的婴儿车,里面是一个金发碧眼的小孩,走在小桥泳池边。

徐燕在一户法国人的家里做钟点工,时间从上午9点到晚上6点,平均每个月基本工资加小费是3000元,最多一次拿了4000元。那家法国人住在上海西庭俱乐部,这个社区90%的住户都是欧美人。

西庭俱乐部坐落于上海闵行区诸翟镇,离上海市中心有20多公里。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国际化”。最早出现的是上海美国学校,随后一个在纽约华尔街从事金融活动的美国人,游说了荷兰ING集团国际房地产公司,于1999年在这里建造了西庭俱乐部。这是上海最早的“国际社区”。

不久前,这个社区在网上成了“众矢之的”,起因是它的“班车规则。规则里有这样一条:社区内的阿姨(即家政服务女工)坐车必须坐后排,如果驾驶员要求留出位置满足会员,阿姨必须听从驾驶员安排。这个规则和美国著名的种族歧视巴士――“罗莎巴士”有很多相似之处,以往约束美国黑人的乘车制度,这次用在了中国阿姨身上。

制定这些条款的西庭俱乐部首席运营官拉塞尔(Russell)坚决否认自己有歧视行为。他声称自己遵循的是简单的商业法则――住户是上帝。在商业的世界里,除了住户,其他都是服务者,所以为两者提供的服务是有差别的。

出生在南非一个家境良好黑人家庭的杰瑞米,对于社会歧视,有着敏感而强烈的反应。杰瑞米在俱乐部网站的乘车规则上看到,乘车证的价格是3个月500元。“既然付了钱,阿姨理应和所有乘客享受同等待遇。”杰瑞米对记者说,“这倒不是种族歧视,是对阿姨的阶层歧视。”

并非个别的阶层歧视

上海古北美丽华花园的保安石泉对《望东方周刊》说,“在这里,就连服务人员也被自然地划分出几个等级,别墅里锄草的看不起公寓里清扫的,公寓里保安的优越感明显比外面站岗的强。”

古北是在上世纪90年代依托虹桥机场国际航线,引入了外籍人士,从而发展成新兴高档涉外居住区的。来自欧美、日、韩等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士云集于此。

石泉在美丽华花园当了十年保安。他向记者透露,美丽华物业的老板是香港人,也住在别墅区,酷爱收藏名车,车库里停着宾利、劳斯莱斯和绝版红旗等。他说,老板的司机常会给外面的保安脸色看,有一次一个司机差点和保安动起手来。

“那个香港司机开着宾利车进来接他的主人,没有把车停到规定的位置,我上去跟他讲道理,他嘴里嘟囔着粤语,‘你管得多不多啦,少废话,要多少钱我给你’。”石泉回忆起那段不堪的往事至今心有余悸。

相比住在别墅里的欧美人,保安们更喜欢住在公寓楼里的日本人,因为日本人对保安的态度要相对好一些。

“只要我们的服务能让他们满意,他们都会鞠躬说声:噢利阿多(日本语谢谢)。用到我们帮忙的时候会鞠好几个躬,有时弄得我们都不好意思,但起码感觉受到了尊重,而面对有些业主冰冷高傲的态度,我们宁愿不提供服务,不要那些小费。”石泉说。

古北社区里相当多的服务人员,要不是迫于生计,都不会选择来这里打工,因为正如石泉所说的,他们很难从这份工作中感受到真正的快乐与和谐。石泉的一位同事告诉《望东方周刊》:“我总觉得这里聚集了太多不透明的财富,一些占有这些财富的主人无法让人产生敬意。”

带着这种对立情绪提供服务的人,自然会让业主感到不满,于是冲突就表现得更加明显。

自下而上的“华人歧视”

并非每一个社区服务人员都会遭受冷遇,也不是所有的业主都是那么咄咄逼人。不同阶层,不同文化间的相互融合在一个叫做联洋的社区里也时常可见。

说一口流利普通话的德国人谢婷雅住在阳光欧洲城,他家里的保姆小娟可以熟练地用英语和主人交流。小娟的另一份工作是联洋社区大拇指广场一间酒吧的吧台招待,因为口语流利,结识了很多常来泡吧的外国朋友,圣诞节她会被邀请去外国朋友家里参加party。到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小娟常带着她的外国朋友去吃火锅――不是AA制,每次都是老外们抢着埋单。

同样,那些常年在联洋大拇指广场卖盗版英文光碟和盗版全英文畅销书的贩子们也赢得了业主们的些许“好感”,不为别的,只为这些小贩的英语都说得“贼溜”。

相比于古北,位于上海浦东的联洋社区还很年轻。随着世界500强企业陆续入驻上海张江和金桥地区,企业派驻上海的高级管理人才不断增加,以及浦东国际机场的投入使用带动高端人士东迁,很多在浦西甚至长三角地区工作的外籍人士都成了这里的居民。外企高管、海归派等知识精英们占据着大部分比例。

这里很少有自上而下的阶层歧视,相反自下而上的种族歧视却屡见不鲜。

大卫是上海一家外资银行的行长,住在香榭丽花园。他是典型的BananaMan(外黄内白,皮肤黄种人,思想白种人)――台北出生,纽约长大,之后陆续在香港和上海两地工作。尽管持有美国护照,但是在保安眼里也是黄种人,常常会被区别对待。

大卫给《望东方周刊》记者讲述了他的一个无奈遭遇:“上个周末我背了一个大包出门,里面装的全是高尔夫球具,新来的保安―见就冲我大声嚷道,‘嘿,包里什么东西,打开我看看’。”

大卫说他的邻居是个德裔美国人,每个周末都背这么大的包出去打高尔夫,从来没有被要求开包检查。“这一点香港做得最好,物业里的服务人员永远都是面带微笑服务,让人感觉真的像是回到了家,非常亲切。”

无奈下的“小区隐士”

美国人亚当两年前被IBM总部派到上海工作,他还带着妻子和两个不到5岁的女孩。他们一家住在碧云别墅里,每个月的租金高达1万美元,全部由公司来支付。

就连物业公司的工作人员也常常在猜想,既然公司舍得支付如此天价房租,那么高管们的收入该有多少?如果房租是1万美金一个月,那么薪水至少也是房租的三倍……或者更高?这是一个谜。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来上海工作也是来“淘金”的。联洋社区的德国人谢婷雅就告诉《望东方周刊》,之所以选择来沪工作,是因为德国的工作实在太难找,而上海给了许多年轻人全中国任何城市无法给予的机会和跳板。

碧云社区是上海最大的欧美人士聚集区,它的英文名称是Green City。和它的英文名相呼应,这里是上海市区内第一个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的区域,绿化率高达70%,人均拥有绿地达到美国新建城市的绿化水平。

这里没有堵车,没有喧嚣,丛林浸染中渗出一种置身于恬静北欧小镇的感

觉。然而,这里居住了很多自认为被跨国公司“下嫁”来华的总裁,他们成天却只想着工作,赚钱,离开……

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让老外们一离开自己的聚集地和自己的同类就失去安全感。听不懂别人的语言,看不懂别人的眼神,不知道从身边走过的中国人下一刻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和举动。

亚当说:“两年前初到上海的时候,我们还保持着在美国的习惯,周末全家开车出去兜风。沿着云山路开过蓝天路时,感觉还是相当的惬意,开阔的视线,宽敞的马路,扑面而来的清新空气。可当车往前再开一个路口,车子就开始以蜗牛的速度爬行。马路变得窄小,店铺拥挤不堪,路边卖盗版光碟的人沿街站成一溜,装满盗版书的板车在人行道上横七竖八地停放着,扎堆坐在路边吃拉面的人,车站等车的人群一窝蜂地奔向还没靠站的公车,转弯处和路口依旧加速行驶的助动车……”

这些上海人眼中的浓郁生活气息却让外国人顿感窒息和不安全。

于是很多老外自觉地在碧云社区做一个隐士,周末就去湖边的酒吧一条街泡泡吧,或者办一张美格菲的7000美元年卡健身,要是再无聊就躲到印度小厨后面的小书吧里,除了橱窗前的《时代》、《人物》、《新闻周刊》等英文原版杂志外,还有价格不菲的原版书籍,供精神消遣。

一提到即将到来的圣诞节,老外们的眼睛就开始发亮,因为他们可以回国度假了。

“上海还不是我们的最终归宿。对我们来说,这里只适合工作,不适合生活。”谢婷雅说,“在这里,我们只是―些孤独的灵魂,每天穿行于拥挤的街道(或者出租车上)。这里缺乏我们需要的精神交流的空间。退休后我们决定要么移民加拿大,要么去澳洲,因为那里福利保障更完备,气候环境也更适宜人居住。”

上海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社区

《中国房地产报》特约撰稿人顾海波在接受《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关于国际大都市中外国籍人口的比例,国际上存在着5%、8%、15%和20%等4种不同的说法。就算以最低的5%计算,上海的差距也很远,上海的外国籍人口只有不足1%。

他认为,上海还不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更谈不上国际化社区,上海的国际社区尚显“稚嫩”。

“国际社区应该体现三方面的价值:一是经济价值,起点高、品质高、科技含量高,二是社会价值,社区的建筑形态吻合城市定位,从而成为一个标志性建筑群,三是人文价值,社区有机融合东西方文化的精髓,形成一个良好的、具有国际背景的社区文化。”华东师范大学房地产学院院长张永岳教授说。

张永岳介绍,目前,古北、联洋,碧云等小区在提出建设国际社区的过程中,在规划建设、物业管理、社区治理、配套服务以及目标需求人群等方面都力求符合国际标准,然而其多元文化共存、交融、发展却会有个更长的过程。从上海一些国际社区反映的问题中,说明国际社区不只是停留在居住质量国际标准和居住人群多国化,更应该是提供一种多元文化相互了解、沟通的平台,从而构筑居住者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创造一种健康、开放、自由的人文环境,并能很好地融入到我国现代文明及中华文化氛围之中。

湖边的东方美人范文第2篇

【摘 要】近代诗歌意象出现了更新气象, 诗坛新变记录了近代文人的心路历程。这种现象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转型:既是诗歌艺术的新发展,也是时代思想风貌的深刻反映,寄寓着近代文人的新型人格理想,表现了近代文人的求知热忱,体现着开放意识和文化守成。

【关键词】近代诗歌;诗歌意象;文人心态

近代诗歌在体式方面基本上沿袭旧体,而在诗歌意象营构方面却出现较为明显的新变。究其原因,是文人心态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了变化,导致诗歌意象打破清代中叶的板滞局面。近代诗歌意象最动人之处,正在于诗人逐渐挣脱传统伦理的束缚,把孕育于时代巨变土壤中的自我感悟和困惑之意熔铸到富有近代特征之物中,近代诗歌意象成为寻绎近代文人心态的一个个生动具体的实例。

一、近代文人的人格理想

近代第一位大诗人龚自珍,把自己的人格理想加以物化:“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消魂味”,“来何汹涌须挥剑,去尚缠绵可付箫”,“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这样的“箫”、“剑”意象组合在其诗中可找到多处,令人联想到幽怨缠绵的柔情及凌厉豪狂的勇气,把这两个意象链接起来,以“箫”象征丰富细腻的内心感情,以及抒发感情的外在形式,如诗、词等;以“剑”代表改革社会的雄心壮志,以及实现改革的具体行动,如针砭时弊的文章、改革朝政的方略等。这样的意象链接, 塑造了一个完整的“ 龚自珍”:敢哭敢笑,敢爱敢恨,敢怒敢骂,他既有慷慨议论天下事的社会承当精神和直言无忌的社会批判姿态,也有真率、深沉、细腻的个人感情。近代诗人喜爱龚自珍的很多,尤其是南社诸人,他们不仅用“箫剑”和弦来吟咏龚自珍,还用“箫剑”意象和弦来称颂同志、表述自我人格理想。

“箫心”含有恣心、尊重个性的时代进步意识,“剑气”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用世之志的传统人格追求。“箫”、“剑” 合一表明诗人不打算压抑自我感情使之纳入社会的道德规范,也没有因为尊重个人情感而舍弃社会责任。 这种双重的人生期许突破了中国传统士人的“克己复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理想人格范式,既是对传统人格精华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启蒙时期尊重自我的进步思想的体现。在清代末期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进步中国人正是以“ 剑态” 表现了对祖国民族命运的关注和承当勇气, 主要由知识分子掀起的戊戌维新、 等一系列政治变革, 可以看到他们不再是匍匐山呼的臣子, 而成为敢于挺身议政的国民,更成为铁血救国的革命者。

二、近代文人的求知与图强

19世纪后期,“火轮”、“汽船”作为科技新事的指代物而出现在诗歌里。张维屏、袁昶、陈宝琛、秋瑾、刘光第等都有以轮船意象赞叹科技新事的诗歌。以“轮船”等科技新事营造诗歌意象最具代表性的是19世纪末叶倡导“诗界革命”的新派诗人。20世纪初,康有为、梁启超等流亡海外的中国知识分子再一次成为近代文人接受海外新事物的代表人物。他们诗中也大量出现“轮船”意象,往往成为先进科技的代名词。例如,康为发出“巍巍睹巨舰”的赞叹,以“飞轮浩浩”描写乘船渡大西洋近北极之所见,以“巨舰”表达流亡海外眼界始开的经历和感受。还运用“轮船”意象描述国外的先进科技:用“汽船铁轨自飞驰”描写瓦特推进科技发展的功绩,用“汽船翻浪穿湖边,铁轨穴隧上山颠”描写瑞士交通发达,用“百年之间新世变,汽船铁轨通重译”形容英国近百年的富强,用“巨浪走大艘”烘托耶稣诞生标志着文明新兴。梁启超用“轮船铁路电线瞬千里”形容时代变化.让我们看到19世纪后期先进中国人努力追求认知世界的心态。长期闭关自锁,夜郎自大,压抑了中国人认识世界的热情。一旦国门被打开,“中华以外天”原来是这样多姿多彩,于是尚奇热情重新被唤起。

我们可以看到近代文人逐步摆脱古代士子过于重视人格修为、追求人品完美、注重道德臧否的尚虚倾向,转而追求积极的人生。认知世界真貌,求取治国良方,完善知识结构, 实践改革方略,逐步取代以封建伦理塑造完美人格的自我要求。诗人们常以放眼世界、认识世界而自诩和自期,这是前后进步文人的典型心态。近代人礼赞科技的内在驱动力是图强御侮。19世纪中叶,被迫向西方睁开眼睛以后,中国人才感到天朝大国的优势已去,古老的东方已经落后,而先进的西方却欺负落后的东方。师夷长技、富国强兵的强烈愿望使认知世界成为近代中国人的独特心态。从诗歌意象角度考察,我们注意到,一些西方社会科学新理念成为近代后期诗人的常用意象。可见近代进步文人不但对科技新事产生兴趣,而且对西方社会科学新理念勇于接受。他们开始以平等、民主观念来思考社会发展趋势, 冲破了千百年来以整顿社会等级秩序为目标的改革模式。

三、近代文人的开放与执着

中国古典诗歌中,“山”的意象远比“海”的意象出现得多而且内涵丰富。与海的宽阔无垠、动荡多变的象征相比,山的稳固沉实、坚定执着的喻意更能与古代中国人的思想意识相契合。寄寓在“山”意象上的内涵有君王社稷至高无上的崇,有伦理支柱不可动摇的牢固,有仁人志士坚定不移的意志,也有文人雅士闲适隐逸的情趣。“山”意象熔铸了中国封建文化的辉煌。到了近代,“山”、“海”意象的内涵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时期的诗歌,出现“海患”、“海氛”等意象,传达出近代人因祖国领土受侵犯而产生的危机意识。这类“海”意象的内涵基本上与自古以来以山河为摇篮的中国传统文化对“海”的感受相一致,却把古代人对海的潜在畏惧变为对海外侵略者的实实在在忧愤,毕竟传导出中国人开始打破固步自封,被迫面对海门以外世界的心态,响起了必须变法图强的时代前奏。19世纪后期,人们用“海”意象呼唤认识海外新世界,把古代中国人寄托在海洋上的虚渺遐想变成了明确迫切的认知世界的要求。黄遵宪晚年以“饱看环瀛跨海归”诗句总结自己遍游海外的一生。不仅足迹跨越瀛海,更难得的是诗人眼界和思维也跨越了瀛海。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近代文人的笔下出现了“太平洋”意象,最有代表性的是梁启超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诗营构的“太平洋”意象,气势恢弘磅礴,既象征了世界各国交流的迅速和竞争的激烈,象征了新世纪人们所必需的开阔眼界和进取精神, 梁启超通过“太平洋”意象表达了步入新世纪的深沉思考,以“太平洋”为旗帜呼唤“国魂”。“太平洋”意象一时涌现诗坛,如康有为诗中有“汤汤太平洋,横海谁拿攫。我手携地球,问天天惊愕”之句,豪气逼人。同时,我们还注意到“山”“海”意象和弦在近代诗歌中大量现。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有“山”与“水”的意象组合,如“高山流水”意象和弦往往表达对传统美德的景仰。“山海”意象和弦流露的是近代文人的开放意识和守成观念。近代诗人笔下的“山”超越了传统文化中“山”的意象内涵,消减了其中的尊卑等级的封建意识, 而浓化了对祖国、民族的挚爱;淡化了闲适悠然的隐逸情怀,而强化了坚定不挠的志和信念。

【参考文献】

[1] 陈植锷.诗歌意象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湖边的东方美人范文第3篇

每个季节都有匪夷所思的时尚美容、美体产品新鲜出炉。这个夏天,又有炫目的香体露欲将夏日暖风轻轻熏香。寻香而来的时尚中人,惊喜地发现香体露有百种玄妙在其中……快来阅读一下这份为你精心准备的净身香体企划吧,让我们一起彻底放松身心,徜徉于香体露的玄妙之中。

香体露的“魔法”功效

让玉体淡淡溢香,是许多女人的心愿。然而炎炎夏日很容易让人大汗淋漓。汗本是无味的,但炎热的天气里附着于体表的细菌分解汗液中的有机质后,加速繁殖,再加上皮脂的氧化作用,就会产生异味。体香剂、清淡香水、香水沐浴露、香体粉等皆可在夏日起到为身体添香的美妙效果。可香体露不但可以为身体添香,还有不少独特的功能。

1 在夏日的燥热中轻爽止汗

炎炎夏日很容易让人大汗淋漓,产生异味。将香体露喷涂于身体易出汗的部位,可以有效抑制汗腺的分泌,通过有较强的收敛作用的止汗剂暂时封闭汗腺导管,抑止汗液,减轻体臭。

2 十几小时全面抑菌除臭

有些香体露香精和乙醇含量均较低,且另含清凉剂和抗炎剂,有杀菌消炎功效,将它抹于沐浴后或洁净的肌肤上,能给人带来清新舒爽的感觉。有杀菌剂,抑制细菌分解汗腺分泌物,防止体臭形成。还有的香体露通过化学除臭剂或臭味吸附剂,使原来的有臭味的物质转变为无臭味的物质,抑制已发生的体臭,让肌肤十几个小时不会有异味产生。

3 为纤纤玉体轻松留香

让玉体淡淡溢香,是许多女人的心愿。体香剂、清淡香水、香水沐浴露、香体粉等皆可在夏日起到为身体添香的美妙效果。香体露中添加了自然香氛,可令出浴后的肌肤蒙上一层若有若无、隐隐约约的淡雅清香。现今好多香体露还带有珠光色调,将之喷涂于颈项、臂膀处,微光闪烁,不但可以散发清透幽香,而且在视觉上也很有装饰效果。

走珠、喷雾两种香体露各有各的妙处

玲珑小巧携带方便是今年香体露的全新特点,而市面上香体露的包装样式繁多,最新上市的香体露主要有喷雾式、走珠式两种。

小巧的喷雾式香体露

每天在办公室战场内冲锋陷阵,机会每分钟都出现身边,危机感也时刻涌现。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放松,还需要让精神也来个彻底的休息。只需使用少量香体液,立刻感到精神一振。深呼吸一下清新的香味,心情马上轻松起来。一整天积下的工作压力和烦恼瞬间自脑海中“踢走”,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就是喷雾式香体露的夏日魔力。

爱上喷雾式香体露的3个理由:

1 香型自然、清新,主要针对去除体味而设计,香气温和而清爽,有清凉解暑之效。

2 喷洒方便自如,可用于大面积的身体皮肤。特别适合在浴后喷涂。

3 使用喷雾式香体露常常可以在适当的时机令你身心放松,心情愉悦;抑或让你精神振奋,干劲十足。

使用喷雾香体露的贴心建议:

将喷雾式香体露喷涂于身体易出汗的体味较重的部位,如脖颈、脚掌、膝盖内侧等处,可以有效控制汗液的分泌,减轻体臭。

千万不要把香体露喷洒全身,那样会令汗水无法排出而造成体温失调,不利于健康。

喷洒香体露前,身体应沐浴干净。

如果是出门后补搽,应先用面巾纸将汗拭净后再使用。喷雾式香体露可以在夏季为玉体驱走不雅气味,给你一整天清爽舒适的感觉。

最潮流的走珠式香体露

如果外出或是在腋下部位使用香体露时,喷雾式香体露就会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一般在户外使用的香体露以走珠式香体露为宜,因为它不会滴流,将走珠式香体露放于背包中更无须担心“泄露香机”。

而走珠式香体露更有着卓著的除去并减轻体臭,或者防止体臭的功效。要知道,预防并减少体臭要从抑制大汗腺的分泌、抑菌繁殖入手,使引起体臭的成分分解、变化或吸附。走珠香体露配方中的地衣提取物有抗菌功能,作为止汗剂的活性成分是氯化羟铝,其主要作用是作为收敛剂暂时封闭汗腺导管,抑制汗液排出,而天然香料起芳香掩盖和除臭作用。

爱上走珠式香体露的5个理由:

1 种类多,香型丰富。走珠式香体露似乎是“因人而异”的,有舒爽型香体露、止汗型香体露、除味型香体露、抑菌型香体露。而其香型也有清新香型、活力香型、自然香型、花香型和果香型等多种类型可供选择。

2 抑制汗腺的分泌,长效止汗。通过有较强收敛作用的止汗剂暂时封闭汗腺导管,抑止汗液。市售的止汗剂主要是铝盐。走珠式香体露的止汗效果都不错,大多数止汗时间可长达12至24小时。

3 芳香掩盖并抑制已发生的体臭。走珠式香体露通过化学除臭剂或臭味吸附剂,使原来有臭味的物质转变为无臭味的物质。用气味愉快的香精掩盖恶臭,或用除臭香精,使恶臭成分、体臭和香精气味混合,结合成愉快的气味。

4 抑制皮肤表面细菌的增殖。走珠式香体露可以抑制细菌分解汗腺分泌物,起到杀菌剂的功效。

5 体积小,携带简单方便。走珠式香体露大多轻便小巧,加上瓶口的走珠设计在“日夜坚守”大门,外出时,将其放于兜中或提包中都很安全。

使用走珠香体露的贴心建议:

携带方便是走珠香体露的绝对优势,不会滴漏的走珠设计非常好用,在购买时注意检查有无泄露.

补搽方便是走珠香体露的另一大优势,在补搽前要先将汗用面巾纸轻压拭干,再补搽一点即可。

香体露不能抹在划伤的皮肤上,避免香料对伤口的刺激。

将香体露用在脖颈、腋下、手肘处和膝盖内侧等身体部位效果最好。

借一双慧眼鉴别香体露的优劣

根据优质香体露的特性:走珠式香体露的快干配方令其用后快速干透,不会沾污衣物的原理,我们可以将适量走珠香体露涂于手,可见皮肤上不会出现白痕。待香体露变干后,用黑布擦拭曾经涂上香体露的地方。这时可以见到黑布出现白色的痕迹。然后轻轻拍打黑布上的白色痕迹。如果白色痕迹很容易就被拍打掉了,说明香体露的品质良好。

喷雾式香体露的选择,则是在喷涂后,1分钟内快速干透,且不会沾污衣物、令衣物不变色者为佳。

最流行香体露热情推荐

你如果在夏季不想使用香水,而你又是位容易流汗的美人儿的话,不妨选用香体露。很多品牌的香水系列中都有香体露,在浴后使用可以散发淡淡幽香,让女性魅力大增!况且香体露中还有杀菌剂、抗炎剂和清凉剂等,给予皮肤清爽舒适的感受。

雅芳走珠止汗香露55元

迅速止汗;24小时保持肌肤干爽清新;性质温和,无色配方不黏腻,不沾染衣物;精巧走珠设计,方便控制用量不滴漏;瓶身纤巧,方便携带。

乐碧走珠止汗露20元

止汗、 抑菌、 香氛三效合一。有效收缩毛孔, 减少汗液分泌, 绝不堵塞毛孔;对抗引致体味的细菌, 防止它们在皮肤上繁殖。

Fa阳光香体喷雾39元

去除体味,遮除烟味,保持清新舒爽,散发怡人芳香。

Fa茉莉清幽香体喷雾39元

茉莉花香的味道,清淡清爽,香味怡人。

美体适走珠止汗露66元

安利产品。含有地表植物的提取精华和天然香料组成的独特复合物配方有效止汗并去除体味,防止体味长达48小时。

Fa走珠香体液24元

天然植物的芳香,令使人不悦的气味难以附着。

屈臣氏走珠香体露13元

清新海洋和浪漫花香香型。花样的味道,止汗、抑菌、令身心愉悦。

乐碧止汗香体喷雾(自然花香香型)60元

自然和花香两种香型,带有微香,独有“清爽止汗配方”, 令皮肤保持长时间清爽怡人。

乐碧止汗香体喷雾(清新活力香型)60元

清新和活力两种香型,带有微香, 兼有香体功效及冰爽感受。

保思蕾香体露(木心兰花木香香型)10元

活泼跳跃的木心兰花香型,能保持一天怡人香气。

保思蕾香体露(麝香东方香香型)10元

幽幽的麝香味道,神秘而清馨。

保思蕾走珠香体露10元

清馨、清爽,带走全身的异样味道。

舒欣动感保湿香氛淡紫情缘32元

沉浸在淡紫色的香氛里,时间无声地流逝,一段扑朔迷离的情感只属于自己。

舒欣动感保湿香氛绿野仙踪32元

恬静的林间小路,淡淡的香气,萦绕在绿色的怀抱里,久久不愿离去。

舒欣动感保湿香氛橙色节拍32元

欢快的明橙,将青春动感尽情表白,让心情随节拍轻舞飞扬。

舒欣动感保湿香氛海蓝谜语32元

长发被晨风吹醒,乘着翅膀飞向海洋,去破解那梦绕魂牵的蔚蓝之谜。

舒欣动感保湿香氛粉黛幻心32元

穿过泛着粉红色香氛的那场雾雨,去寻找散落于浪漫幻想里的醉人微笑。

湖边的东方美人范文第4篇

>> 洞庭湖远眺 洞庭湖观鸟 寻茶洞庭湖 美丽的洞庭湖 洞庭湖围网困境 “洞庭湖就是个病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感知西洞庭湖湿地 洞庭湖补水关键看“量” 洞庭湖湿地研究进展 建立洞庭湖生态补偿机制 洞庭湖遭遇“有蚌无珠”难题 一个人的洞庭湖 洞庭湖湿地稻区化肥环境影响评估 构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思考 洞庭湖的人与魂 20亿只老鼠大闹洞庭湖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评价 基于遥感数据的洞庭湖温度反演研究 洞庭湖大桥桥面风场特性实测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洞庭湖 “江湖”求解 洞庭湖 “江湖”求解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傅天明 林盈")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建设环洞庭湖生态经济核心功能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迫在眉睫。图为2013年12月4日,一群反嘴鹬在湖南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展翅起飞

“围湖造田,竭泽而渔,天灾人祸之中,洞庭湖从中国第一大湖退为第二,一度美人迟暮,日益憔悴,在不当的开发中,落下一身病痛。倾国倾城貌不再,多灾多难身依然。”一位学者面对着洞庭湖,连连叹息。

季节性缺水频发,持续的旱灾使得湖区水域面积缩小。牵一发而动全身。“水”的减少,给整个湖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不仅如此,全球气候异常,湖区蒸发量上升等诸多气候问题蜂拥而至。《t望东方周刊》记者走访洞庭湖的过程中发现,在湖水蒸干季节,原本需要乘船上岛的地方,均可徒步抵达。

有着多年洞庭湖水域研究经验的地质研究员童潜明说:“在缺水与防洪相对立的矛盾中,缺水是主要矛盾。”

对于洞庭湖这个世界水文形势最为复杂的湖泊而言,让水“听话”,并非易事。自国务院批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之后,备受关注、命运多舛的洞庭湖将如何破题?

生态经济区的诞生

69岁的柳思维对6年前的一幕记忆犹新。

2010年4月19日,他刚主持完一个研讨会,在与参会专家聚餐时,收到洞庭湖研究会一名负责人的手机信息,“4月14日,国务院已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为了响应国务院的批复,研究会拟于近期召开一次专家座谈会,请您做个发言准备。”

柳思维丢下碗筷、迅速起身,大声向在场专家们宣告,“国务院正式批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了。”

柳思维,这位土生土长的湖区人有着不少头衔――经济学家、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湖南商学院经济与贸易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南大学博导,等等,自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作为首个提出“洞庭湖经济带”概念,一直忙于呼吁奔走的专家,柳思维对此事翘首已久。他说,国务院正式批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对洞庭湖的关注,源自柳思维的青少年时代。

在柳思维的印象中,老家北面是一望无际、波涛翻滚的湖水,夜色降临,可听到湖边传来一阵阵浪涛拍打声,“我真切地领略到了‘洞庭天下水’的浩浩荡荡与横无际涯”。

但随后的数十年间,洞庭湖却“翻开”了它的另一面:多灾多难。其时,柳思维的父亲在镇上工作,每每回家,均要遭受洪涝的考验。遇到春、夏季涨水,其父要搭乘帆船回家,起风浪时,令人胆战心惊。

1954年夏,洞庭湖遭遇历史罕见大水,柳思维所在的新民村所有田土被洪水淹没,全村所有房子无一幸免。

这些刻骨铭心的记忆,促使柳思维萌生推动洞庭湖治理和发展的梦想。如何变“灾”为“宝”?

柳思维坦言,尽管洞庭湖多年遭受洪涝灾害,但同时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他看来,洞庭湖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商品棉基地,是重要的农业产区。 2016年4月28日,商水位下洞庭湖城陵矶水文站

多年来,他跋涉于洞庭湖周边的岳阳、常德、益阳等地考察调研,撰写了“关于建设湘北环洞庭湖经济带的几个问题”的报告。

1996年,带着这个报告,他参加了湖南省政协第七届第四次会议,首次提出建设洞庭湖经济带。

柳思维和湖南一批学者商定,首先从民间和学术研究上来推动洞庭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其后获湖南省领导认可。

2010年4月14日,国务院批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支点”洞庭

实际上,洞庭湖的发展曾多次引起国家高层的关注。

“浩浩汤汤何日现,葱茏不见梦难圆。”不少岳阳政界人士清晰记得,15年前,时任国务院总理考察湖南时,面对洞庭湖日渐萎缩的“天下水”,写下了这句话。

本刊记者从岳阳市政府获悉,据历史资料统计,1825年洞庭湖湖泊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而今洞庭湖面积减少到了2600多平方公里,且生态恶化、湿地萎缩、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环保部门统计,环湖地区每年直接间接入湖的工业废水达到5亿立方米,城镇生活污水达到了1.5亿吨。

建设环湖生态经济核心功能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迫在眉睫。而洞庭湖区域地处长江流域经济带的腰部,承东启西、通江达海,且是连接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群的纽带。

柳思维介绍,时任国务院总理提出“4350计划”,即把洞庭湖恢复到1949年时的状态,流域面积为4350平方公里。

“现在,龙头上海高昂,龙尾重庆也舞起来了,如果腰部的洞庭湖区域不硬,便会影响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带的发展,也影响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群两型社会的建设。”湖南经济学学会理事长刘茂松把长江经济带比作一条巨龙。

这一江一湖的“江湖关系”,对湖南乃至整个中国的意义非凡。从地理上来看,如果说长江是一根杠杆,那洞庭湖则是一个支点,江湖搭配,便可撬起整个长江经济带。

联手呵护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被视为湘、鄂协作的成果。它包括了湖南的岳阳、常德、益阳、长沙和湖北的荆州等地区。

规划获批,也让湖南在长江经济带中的定位归为清晰。长江经济带中,长三角城市群为龙头,长江中游城市群为龙腰,成渝城市群为龙尾。这给湖南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和圆梦机会。

“它既是长江的胃,又是肾。”柳思维认为,洞庭湖对调蓄长江洪水及调节长江中游生态环境更具重要作用。

“胃肾的功能不能发挥,长江中游就会遭受洪水的灭顶之灾,江南生态环境也将严重恶化。”柳思维说,他期望未来这种状态能有较大改观。

2016年3月2日,湖南在益阳市启动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五大专项行动。湖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陈向群表示,“要建设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十三五期间,湖南还将实施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十大重点工程,并与湖北省联手呵护洞庭湖。

2016年4月12日至13日,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岳阳督战增长极建设,要求以一往无前的勇气、敢闯敢试的精神、抓铁有痕的韧劲,推动岳阳新增长极建设,并举全省之力建设城陵矶港。

外界剖析,此举意在表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必须打通“江湖关系”,融入到长江经济带这一国家级宏观发展战略中去。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洞庭湖区最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水多、水少、水脏三个问题。柳思维认为,水多则发洪涝,水少则干旱,水脏易引水灾。此前,湖南的华容、安乡、南县等地就出现了“守着水窝子没水吃”的局面。

桥头堡的自我整治

岳阳市委书记盛荣华表示,岳阳要争当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先行者、引领者和推动者,进一步树牢生态底线理念。

为解决水脏的问题,湖南于2010年建立了130座污水处理厂,总计日处理能力518万吨。此前该省污水处理率为18%,全国排名倒数第二,2010年8月污水处理率已达59.2%,排全国第8位。

“去产能、调结构,力促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绿色发展!”岳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程均介绍,自2012年起,岳阳市共淘汰了48家企业的88条落后生产线,关停了100余家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不符合产业发展布局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另外,推动了“岳阳市氮肥厂”等6家中大型企业搬迁转产。

程均说,时下该市正推动国际合作,经核准在境外投资的企业达26家,投资项目主要分布在美、欧、亚等三大洲。但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强化项目前置审批,严格许可制度和安全准入制度,筑牢环评准入关,防止新增过剩产能。

湖南省政协常委、省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主任吴金明介绍,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岳阳是湖南的龙头,要充分借助“龙头”的作用,将长沙、常德、益阳、株洲、湘潭,以及整个湘中、湘北融入长江经济带。

外界注意到,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获批以来,湘鄂两省的多地区加大对环境的整治后,成效明显。

中部的“生态”经济腹地

解决了“水多、水少、水脏”三大难题,方可发挥其重要的经济作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湖南省长杜家毫表示,要以洞庭湖生态功能区建设为平台,在青山永驻、绿水长流中作出新贡献。这也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数十年以来,洞庭湖是中国商品粮、油、棉等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地。洞庭湖区农业理所当然地成为洞庭湖乃至湖南省的重要经济支柱。但时代的变化发展,正在改写既有的游戏规则。

在洞庭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刘茂松先生看来,洞庭湖区域是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中心的腹地,对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中心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意味着市场、物流、人流,意味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回旋余地,也意味着劳动力的供给。

相比于城市群中几近饱和的消费市场,腹地有着巨大潜力,必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下一个方向。

刘茂松认为,这仅是经济腹地在市场和消费上的一方面作用。对于洞庭湖这一传统农业区而言,腹地优势在水域经济、土地经济,是生态农业经济和以农业资源为基础的轻工食品经济优势――简言之即为低碳经济优势。

这种优势恰好符合新时代的农业发展要求,直接构成了洞庭湖区绿色生态农业消费品经济的优势。

本刊记者了解到,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已尝试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低碳、集约农业为长株潭城市群提供优质农产品和工业原料。而今,粮食、肉类、水产、果、茶、竹、药等优势商品已在岳阳、益阳、常德等区成为支柱产业。这些来自湖区的特色也正尝试着打出自主品牌,做大做强。 洞庭湖“候鸟天堂”一度沦为“蟹池藕塘”,图为2014年采桑湖的养蟹区域里,养蟹企业的工作人员在湖中围网里收蟹

区域合作短板的破解

然而,这种看似有些理想化的构想,在实际操作执行中并不简单。

本刊记者获悉,在区域合作之时,尤其是在交通和旅游方面需要相对紧密的区域协同方面,存在着一些协调难题。以湖南多地的旅游业发展为例,虽然景点众多,但分布较为零散,无形中分散了客源。这一直是此前旅游业发展受限的重要因素。

对此,有专家建议,从观光线路设计出发,串联起相邻的几个区域,再将合作从观光旅游上延伸出来,在建设交通过程中,势必要做好道路设计、水域治理。交通的便利能直接促进经贸、文化等多领域合作。

紧密的合作自然而然地促成了区域间的互利意识,也是推行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基础。

从洞庭湖经济圈来看,它包括岳阳、益阳、常德3个地级市的24个县(市、区)及15个国营农场,占湖南省总面积五分之一以上,GDP更是连年上升。

有专家指出,现在有了长株潭一体化建设经验,洞庭湖经济圈以生态经济为重心的发展可以效仿长株潭城市群,并摸索自身的发展模式。

问题在于,美好前景和构想在实践中未必一帆风顺。

面临的问题还有区域产业同构。因为区域间隔较近,自然、人文、劳动、技术等资源及发展情况也较为类似,这本应有利于合作继续,但由于各区间有较长时期的相对独立经营,域内利用大同小异资源生产出品种、品质差不多的产品,直接在内部形成了恶性竞争。对资源的重复利用,让区域合作,化学反应不足而聚合效果受限。

湖南大学教授李松龄认为,“资源同构情况下,洞庭湖区域坚持理论组资源、发展生产的道理,就必然会导致工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

如果从岳阳、常德和益阳来看,均有其优势,但对其内部而言,差异并不大。合作对三地而言反而造成了“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尴尬境地。

本刊记者了解到,益阳依托农业资源,将粮、棉、楠竹、芦苇、淡水鱼等生产加工作为农业重点。而岳阳和常德也遵循了颇为相似的发展思路――这就造成了整体方向上的重合,农产品同构又导致了工业品同构。

加之行政区划的客观存在,财政、税收、投资等各体制政策难以统筹一体。城市群与经济腹地间亦尚未建立一种有效沟通机制。

条块局面未打破,区域壁垒一时难以克服,自然制约了洞庭湖区域发展。

对此,有专家建议,成立环洞庭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机构,让更高级别的领导担任负责人,便于协调各地区的关系,打破行政壁垒。

湖边的东方美人范文第5篇

整合环湖南线,还美景于民

“还湖于民”――这是2002年西湖环湖南线整合工程的主题。曾经几乎与市民和游客绝缘的杭州西湖南线,又重新回到了公众视野之中。从2002年南线景区内所有公园免费开放,到环湖所有公园免费开放,西湖成为全国惟一打破门票制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西湖环湖一带,曾被众多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民居占据,总面积260多公顷的环湖景区,一度有80多公顷被占用。一般市民、游客身在湖滨,难见西湖。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还湖于民”开始破题。由于种种原因,到新世纪初,仍有大批住户、单位迟迟未能从西湖南线景区迁出。打通西湖南线成为杭州面临的一道难题。

“广大市民、游客一遍遍呼吁、催促,有些老百姓开始责难,我们不能再等待了!”杭州决心改变西湖周边环境日益臃肿、百姓距离西湖越来越远的状况,实施还湖于民的决策。“西湖是杭州的西湖、中国的西湖、世界的西湖。”杭州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这项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的第一号工程。广大市民、游客纷纷为工程献计献策。2002年2月20日,杭州市西湖南线“还湖于民”攻坚战正式拉开序幕。

该工程北起湖滨一公园、南至长桥公园,包括老年公园、柳浪闻莺、少儿公园,涉及西湖岸线3.5公里。工程共拆迁居民480多户、单位20家,拆除有碍景观和沿湖贯通的建筑65000多平方米、开挖水面2690。平方米,复建历史文化景观18处。同时还恢复了雷峰塔、万松书院等景点。通过这些工程,南线一带形成了与西湖景致相映成趣、与环湖景点相得益彰的“十里环湖景观带”,更好地体现杭州“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特色。工程到10月1日向社会开放。

曾经几乎与市民和游客绝缘的杭州西湖南线,又重新回到了公众视野之中。

西湖南线景区是西湖风景区历史积淀最深、景点类型最全的地区。这里靠近历史上杭州最繁华地区,从东汉华信筑塘算起,已有2000年的悠久历史;这里的环湖园林景观建设,也有1000年的记录。这里既有杭州历史上最辉煌的吴越、南宋两朝遗址,又有着襟江带湖的风景优势和鱼米之乡的富庶民俗遗存。还有由汉之金牛出水、唐六井、吴越钱王祠、宋聚景园、明清十大城门、钱塘十八景等延续不断的历史遗迹与梁祝、白蛇传、济公传等美丽传说。有着这么悠久历史、辉煌文化、丰富资源的南线,却一度是西湖旅游中个让人遗憾的冷角。许多杂乱无章的住宅、风格各异的宾馆,成为一道道“围墙”挡住了西湖。各个景点又独立成景、互不关联,让游客游兴大减。

南线景区整治范围涉及西湖岸线3公里,占西湖岸线总长度的23%。这里分布着数百户居民、单位,他们因为“情况特殊”,已经应对历次整治拆迁。但是,这些困难最终还是被克服。动迁涉及的省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大华饭店,省邮电管理局等单位无条件地放弃了优越的湖滨地段。它们能够顺利迁出,是西湖景区整合工程的一次革命。“南线整合工程是在革我们园文局自己的命。”杭州市园文局局长张建庭说。整治后,南线景区的几个收费公园全部免费开放;园文局机关以及原在景区内办公的处室悉数搬出。

将西湖文化底蕴充分挖掘出来是南线整合成功的关键。

为了打造西湖文化长廊,杭州全城的人们开始了寻找“失落的文化”大行动。专家纷纷献上良策。一位市民在杭州碑林中找到了清代钱塘十八景之一的亭湾骑射御碑,并从《四库全书》中找出了这首诗。这些最后到了设计师的手中,真的促成了南线中的一个历史景观“亭湾骑射”。乾隆皇帝御笔亲题的御碑也在碑林找出,并立于亭中。根据宋朝一对痴情男女投湖自尽的故事而修建的双投桥,成为长桥公园最吸引游客的一处景观。深深的文化内涵,最终汇聚成晚清杭州古地图、亭湾骑射、澄庐、涌金池、金牛出水、张顺像、钱王祠、御码头、清照亭、学士港、水南半隐等闪光的历史文化景观。

雷峰塔是1924年9月25日倒塌的。为了恢复“雷峰夕照”胜景,雷峰塔重建工程前期设计论证等筹备工作历时22个月,召开的专家论证会不下80次。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建筑设计院以及杭州园林设计院的设计大师们,共提出了10个雷峰塔设计方案和4个“雷峰夕照”景区方案,并在“湖畔居”进行公展,征求市民和中外游客的意见和建议。专家们最后通过投票方式决定在遗址上重建雷峰塔,而塔形采用其历史上最有价值时期的楼阁式塔。雷峰新塔是一个“钢骨铜塔”,原设计方案中塔的钢柱是立在老塔塔圈上的。在施工过程中,为了不让文物受损,决定再向外挪,已开工4个多月的工程还是停了下来,雷峰塔竣工的时间也因此推迟了一个月。

“西湖及周边地区的每一寸岸线、每一块绿地、每一处设施、每一处景观,都是极其宝贵的公共资源,都要让市民和游客共享。”西湖南线景区整治着眼于市民、游客的需要,一改以前的“保护、圈建、收费”的套路,建设完全免费的开放式景点,这是西湖南线整合的一大创举,更高层次上的“还湖于民”。

西湖南岸的湖滨一公园、老年公园、柳浪闻莺、少儿公园、长桥公园,通过拆除围墙、调整树木、引入湖水等措施,连成一个开放性的大公园。西湖南线整合工程之前,虽然这五个公园就在西湖边上,但是公园里面没有水,这次整合工程把西湖水引到公园里面,使公园的景观变得更为丰富,使公园充满了灵气,西湖成为公园的一部分,公园也成为整个西湖大花园的一部分。

打破传统园林景观各自独立封闭的做法,整合的南线是一派通透、开朗、明雅、隽秀的风光,西湖水被引入南线景观带,人们站在南山路上就能一览西湖风光,南线还与环湖北线孤山公园连成一线,并与同步改造建设的雷峰塔、万松书院、钱王祠、于谦祠、净慈禅寺等景点串珠成链,形成“十里环湖景观带”,强化了西湖作为风景大园林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创造了西湖园林“大气、雅致、开放”的时代新风格。今日之西湖,是真正的风景大园林、山水大花园。

“将西湖美景还于民”。从2002年南线景区内所有公园免费开放,到环湖所有公园免费开放,西湖成为全国惟一打破门票制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在全国风景区、在西湖的历史上堪称第一次。

西湖西部、南部都曾经深至山麓。北宋时为治理被葑草湮塞占据的湖面,苏轼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淤泥堆就的“苏堤”当时基本上位于西湖的中部。明朝杨孟瑛任杭州知州时,对西湖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清淤,并筑杨公堤。明弘治 以后,西湖又经历了几次疏浚,挖出的湖泥堆起了湖心亭、三潭印月两个岛屿。公元1800年,阮元任浙江巡抚时又疏浚了西湖,在湖中堆起了第三岛――阮公墩,至此,现代西湖的轮廓基本形成。其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总体格局和由岛、堤、桥等主要景观组成的亲水、近水环境,突出体现了东方文化体系中的美学内涵。

在中国的湖泊史上,没有一个湖泊能像西湖这样得到如此精心维护治理。西湖既维系着原有山水格局风貌,又没有被停滞和凝固在某一个历史的接点上,它体现了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持续的联系和历史的演变。

历史上的西湖,水域面积最大时比本世纪初大一倍,完整而且完美结合的山水园林构成了西湖美的极致。300年来,西湖水域面积减半,雷峰塔轰然倒塌,杨公堤风采尽失,西湖水质恶化。西湖全景难觅,“西湖十景”残缺,人们只能在湖上欣赏湖光山色,却无缘荡舟山间丛林寻幽觅胜,这成了西湖的最大缺憾。

“盛世圆梦”。继2002年10月西湖环湖南线景区建成开放,雷峰新塔落成补齐“西湖十景”之后,2003年12月1日,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杨公堤、新湖滨和梅家坞茶文化村三大景区建设又全线展开。

岁月沧桑时代变迁使湖西渐渐消失了湖影波光,美景遗落在杂草村落间。4.8平方公里的湖西地区,汇聚了乡镇企业60多家,常住人口5000多人,非常住人口近5000人。流向西湖的四条主要溪流中,有三条在湖西。这些水体被人们当成了生活生产水源,超量采用;生活污水又排入溪涧、流入西湖;加上过量的地下水开采,近几年西湖虽经彻底疏浚,由于湖西溪涧来水污染不断,湖水透明度仍然很低。

西湖是杭州的灵魂。环顾西湖四周,唯有湖西地带,水源污染、环境恶化、建设滞后,是西湖保护管理必须正视的难题。

为了让西湖恢复诗意胜景,杭州实施新一轮西湖综合保护三大工程。三大工程的重中之重就是西湖西部的生态修复,恢复杨公堤。在数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拆迁民居厂房、恢复开挖湖体、疏浚整治溪涧、规划建设景点、种植移栽花木……重现杨公堤旧日胜景,恢复了茅家埠、乌龟潭、浴鹄湾、金沙港等水面共计70公顷,挖掘历史文化景观36个,基本复原了300年前西湖的原貌。“一湖二塔三岛三堤”西湖全景梦圆。

国家风景名胜专家顾问、原建设部副司长王秉洛认为西湖综合保护把“园林建设提升到生态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作为一项“生态工程”,环保和生态的理念在三大景区建设中全方位渗透。通过西湖引配水和疏浚工程,每天40万立方米、透明度达120厘米的钱塘江水源源不断地注入西湖,提前实现了西湖水每月换一次的目标。至2005年年底,平均透明度基本可达73厘米,比2003年以前提高了23厘米。平均水深由浚前的1.65米加深到2.5米。西湖水实现了一月一换,水质得到极大改善。

“西湖湖西综合保护工程”、“梅家坞茶文化村建设”、“新湖滨景区建设”三个项目,是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重要内容和实现西湖申遗目标的关键一步。

湖滨新景区成为了具有综合功能的现代化景观休闲带,充分体现出城湖合璧的风貌,是西湖山水城市景观化的新发展。北宋欧阳修在名篇《有美堂记》中早就指出,杭州特别优越之处,就在于它是一座兼得都市繁华至乐和山水林泉至美的城市。西湖从古代城外的“邑郊风景区”,逐渐成为当今拥湖于城中的“城市大花园”,湖与城已经融为一体,西湖也成为真正的“城市湖泊”。从1912年“西湖进城了”以来,杭州称为“山水园林城市”,就和西湖山水具有鲜明的城市景观性密切相关。今天湖与城的紧密关系,又以“湖涵城中”的现代形式空前强化。这是一个既成的现实。不同于破坏性的“风景区城市化”,西湖山水的城市景观化是继西湖园林艺术化之后的又一个新的发展态势,反映了山水园林城市的建构深化。国际美学学会主席阿诺德・伯利恩特游览了西湖后认为:“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体现了人是第一位的,这是一种和谐,是创新和发展,是历史和美的延续,是西湖自然和人工完美结合的典范。”

“不雨山长润,无云山自阴”的梅家坞是杭州著名的龙井茶生产基地,梅家坞茶文化村得到整体保留,“保持了古老的茶叶种植,又在发展现代旅游业,形成一个有机的综合体”,为西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增加了一项内容。

最具典型意义的是湖西综合保护工程。杨公堤景区建设工程,可谓是荡气回肠的西湖保护史上又一个新篇章。

西湖以“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景色为人们向往,但是由于湖与山之间被大面积的陆地分隔,形成了西湖景区与山地景区的隔离,历史上山水相依的自然形态被破坏。环湖诸景区中,北山、南山自古以来就是旅游的热点景区,惟有面积最大的西山景区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长期以来,西湖面临巨大的游客压力,现有景区又不能满足游人的游览需要。湖西杨公堤的湮没更是让历代无数人痛心疾首。

湖西综合保护工程正是为了破解这个缺陷。它以明代西湖为蓝本,部分恢复西湖水域面积,再现杨公堤、里六桥的迷人风采,展示其清趣、雅趣、野趣和古趣的特点。“堤在水中,水在堤中”,杨公堤以西恢复了几百年前的湖面,堤上六桥重现,游人也可以在这片幽深的湖面荡舟,循着“上香古道”往灵隐、天竺一带,踏访古人游踪。茅家埠、法相寺、盖叫天墓、五老峰等一些被湮没的景点从历史走进现实。俞曲园墓、于谦祠、盖叫天故居、都锦生故居及通利古桥、黄公望故居遗址等,与南高峰、北高峰、天竺山、丁家山、三台山、吉庆山、花家山等山体构成了西湖西部风景区的全新格局。“水随山转,山因水活”,西湖再次惊艳人间。

这个给西湖“整容”的大动作,因为全方位保护、发掘湖西历史文化遗存的而获得各方赞誉: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教授认为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拓展西湖水域,尽可能恢复历史上水体和山体比较贴近的景观面貌,退耕还湖,清除淤泥,搬迁、拆除破坏水域的有关建筑物和构筑物,使水体恢复了原有的自然形态,保护了其风貌的完整性。对于西湖历史文化的发掘,增强了西湖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国际美学学会主席阿诺德・伯利恩特游览了西湖后认为:“从美学上比较新西湖比原先更漂亮且更具魅力,特别是杨公堤景区内曲折的水道与丰富的植物配置,不仅极具乡野情趣,可以使游人贴近自然,而且将风景中的各类美学元素较好的融合在了一起,这样别具风味的景观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

保护北山街,推出“十五景”

2004年国庆,西湖风景区推出北山街、中国茶叶博物馆、坡纪念馆、云栖景区、仁寿山公园、龙泓涧景区、龚隹育墓、苏小小墓、武松墓、陈夔龙墓、朱家里、魏庐、玉岑诗社、留余山居、三台阁等“一街二馆三园四墓五景点”共计15个景点。

2004年2月,在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规划方案专家评审会上,经过罗哲文、毛昭晰、谢凝高等13位专家的慎重投票评选,由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提交的保护规划方案,在候选的5个方案中脱颖而出。方案确定的核心保护区东起保 做路,西至华北饭店、栖霞岭,北起栖霞岭、葛岭、宝石山南麓、宝石一弄;南至北山街,面积约为40万平方米。

在西湖周边,北山街算得上是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一条历史老街,尤其是当整个杭州城都“旧貌变新颜”后,人们就更看重这条老街了。“名人别墅一条街”――北山街目睹了西湖的百年沧桑,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存。诸如“亭亭如美人”的保m塔、香火盛极一时的抱朴道院、南浔嘉业堂主刘锦藻的“坚匏别墅”遗址、第一届西湖博览会工业馆展馆等,位于栖霞岭南麓的岳飞墓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石山山石岩体构成特殊,“宝石流霞”名扬四海。

一部民国史,有许多重要历史事件都与它有关联:1919年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在杭州演讲,下榻北山街;1923年,不满北洋政府的黑暗,提出辞去北大校长之职,闲居北山街旁。1929年,中国第一个博览会――西湖博览会在这条街上启幕。西博会还为北山街留下了一座中国最早的展览馆。1929年,中国卫生“第一所”――浙江省卫生试验所,在这条街上亮相。1930年,汇集全国各地武林精英的浙江省国术馆在此亮相……

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的许多地块被机关、居民和其他企事业单位占用,割裂了北山街这一环湖最重要的风景游览线与北山的关系。许多历史遗迹被占用、破坏、湮没,有些文化景观正在逐步消失。对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刻不容缓。

因此规划方案对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文物古迹、历史地段、建筑、道路、绿化都制订了详尽的规划方案。尤其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强调最低干预原则,对已不存在的文物古迹原则上不重建,重视保护遗址。规划方案中,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将成为集历史建筑与环境保护,人文与自然景观的观光旅游及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

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是2004年的重点,通过实施宝石山林相优化工程、北山街夜景灯光工程、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工程,北山街已成为以秀美山水为载体,以历史文化为灵魂,以近代建筑为骨架,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

“二馆”,指的是中国茶叶博物馆和坡纪念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是我国唯一的以茶为主题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坐落于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龙井茶乡。博物馆背依吉庆山,面对五老峰,依山取势,周围茶园青翠馥郁,馆舍由几组错落有致、富有浓郁江南民居特色的建筑构成,呈现出一片淳朴清新、回归自然的田园风光。一条曲曲折折的水系,似九溪十八洞,给茶叶博物馆平添几分灵性。

“三园”包括云栖景区、仁寿山公园和龙泓涧景区。

“万竿绿竹影参天,几曲山溪咽细泉”,云栖景区因优美的竹景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司名,“云栖竹径”为西湖新十景之一。历史上著名的云栖寺也位于该景区内。康熙帝、乾隆帝南巡多次游云栖。新出现在游客面前的云栖景区以“绿”、“幽”、“雅”为特色,充分体现云栖竹径休闲文化的内涵。仁寿山公园对原有历史人文景观张宪墓和林风眠故居进行保护与修缮。龙泓涧景区是杨公堤二期工程的核心景区,湿地、水域和农家小楼将构成景区的要件,保留原有茶园,增设若干堤岛,水面曲折,一派休闲农庄风貌。

“四墓”为龚隹育墓、苏小小墓、武松墓和陈夔龙墓。龚隹育墓位于六和塔旁,是杭州不可多得的保护较为完整的清代士大夫墓葬实迹。通过保护整治,已成为濒临钱塘江畔的西湖风景区重要景点。苏小小墓、陈夔龙墓和武松墓原样修复。

2004年9月13日,西泠桥畔秋雨蒙蒙,历时3个月的苏小小墓和武松墓复建工程已近尾声,举行两墓封顶仪式。按传统的民俗惯例,墓里要埋放一些“压胜物”以示怀念。两个用“2004年9月13日”封的红色铁函,被分别放入题有“钱塘苏小小”和“宋义士武松”的石函,用特制的涂胶封口,最后放入两座墓中央,上面加土覆盖。据了解,每个石函中的“压胜物”主要有四件“宝贝”: 枚记录重修历史的印章;一张记载了两墓历史、文献和重修过程的光盘;一卷百余字记录两墓来历和重修情况的书法作品;还有一份从灵隐寺请来的《普庵咒经》经卷。

“五景点”是朱家里、魏庐、玉岑诗社、留余山居和三台阁。

维护两堤三岛、延续龙井茶文化

2005年实施8个项目,分别为两堤三岛、西湖博物馆、龙井村、龙井寺、韩美林艺术馆、北山街部分景点、灵隐寺山门牌坊、西湖学研究院等,实现了西湖的第四次推出。由此,西湖“东热、西旺、南幽、北雅、中靓”的新格局基本形成,进一步恢复了西湖的自然和历史原貌。

从公元9世纪到13世纪堆筑起来的白堤、苏堤、赵堤,如轻柔的绿色锦带飘浮在湖面上,把西湖分成外湖、北里湖、西里湖、岳湖、小南湖五个相互连通的大小水面。三潭印月、湖心亭、阮公墩三处小岛,鼎立于外湖,如同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三仙山,是从汉代以来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一池三岛布局的真实演绎。“两堤三岛”囊括了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断桥残雪和三潭印月等西湖十景中的四处,是西湖景色的精华。“三潭印月”更是成为西湖和杭州的形象标志。

以“两堤三岛”为核心的“西湖十景”,是中国早期最为完整的景观景例,对中国山水景观的布局、营造、品评、品名和审美具有无可替代的示范作用和借鉴意义,还为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是皇家园林的构建提供了实际范本,如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北京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从设计构思到具体景点,在很大程度上模仿和借鉴了西湖,甚至直接仿自西湖。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中,也有直接以西湖十景命名的景点。西湖的景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指导了唐宋以来中国风景名胜建设和发展的方向。

近年来,西湖南线、西线、北线、东线分别得到了综合整治,西湖周边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两堤三岛”则少有变化。备受关注的西湖景区最核心区块一“两堤三岛”改造,并未改动总体平面格局,只是将对其绿化、植被及配套设施等作“适当修缮”。

“这个方案的出台慎之又慎,经历了多个部门几年的调研、修改和审议。”从2002年开始,杭州有关部门就提出“两堤”改造计划,初步设想是把两堤包括断桥在内的现有柏油路面改成石板路,以体现西湖整体协调之美。但这些计划在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时,分歧较大,使改造方案一时难以确定。

经多方考虑,最终被定位于“适当修缮”:白堤保持并加强桃红柳绿的沿湖景观格调,重点突出“朗、艳”两大特色,再现“一株杨柳一株桃”景观。孤山延续历史文脉,恢复坡、白居易二公祠及“复旦光华”牌坊等人文景观。苏堤的修缮体现最小干预原则,尊重历史上苏堤的总体平面格局,在保护和修缮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增添垂钓区、临水铺装亲水平台等配套设施,同时优化植物配置。湖心亭重点恢复清代钱塘十景之一的“湖心平眺”,重建相传为清乾隆帝所题的“风月无边”御碑,尽量减少商业气味。“生态岛”阮公墩的修缮重点以增加岛上野趣为主,引种品种丰富的乡土植物,突出岛上的生态景观,保持“阮墩环 碧”的自然美景。而以“三潭印月”著称的小瀛洲,保持江南山水园林特色,还按原址原貌复建了“万字亭”景观,恢复曾为西湖十八景的“鱼沼秋蓉”,并利用岛上房间布设了清代浙江总督李卫陈列室,纪念他在浙江为官期间完成西湖十八景的开辟。

2005年9月1日国家建设部批准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上,龙井茶的保护首次进入了规划视野――要以世界遗产的保护要求严格保护西湖龙井茶。既要保护龙井茶基地面积总数不减少,还要保护龙井茶原产地周围环境特征,保护和保持传统种植、采摘、炒制方式,保持西湖龙井茶文化的原真性。

“山饮西湖,雾生龙井。”在西湖特殊的自然环境和长期人文积淀的共同影响下发展成型的龙井茶,是世界茶叶产品中的珍品,被誉为“中国绿茶皇后”。以龙井茶为代表中华茶文化,成为西湖文化的重要载体。西湖龙井茶文化景区整合工程,以表现茶文化为内容的“一寺、一村、一园”三个景群为整治重点,目的在于保护龙井茶原产地生态,保持西湖龙井茶文化的原真性。

古典园林布局的龙井寺,注重龙井茶在精神层面上的文化内涵,表现“禅茶一味”以及龙井茶与书画、文学相结合的高雅情趣。龙井村通过对农居的修缮,以实体形式描述龙井茶的演化史。龙井山园演绎茶俗、茶礼以及饮茶所带来的茶文化内涵。

复建“龙井八景”是龙井茶文化景区整合工程的主要内容,一直持续到2D06年二期工程。

“龙井八景”位于龙井寺东北部的山坳中,这里群峰环绕,环境清幽,古木参天,溪水叮咚,自古以来都是杭州的游览胜地。乾隆皇帝六次巡游江南,四次亲临龙井,四次亲笔为“风篁岭、过溪亭、涤心沼、一片云、方圆庵、龙泓涧、神运石、翠峰阁”等“龙井八景”题名,并为龙井茶作诗赋歌。然而随着时代变迁,“龙井八景”逐渐被损坏、湮没。此次恢复、整治“龙井八景”,使龙井八景的历史文化内涵更为丰富,以重现历史原貌。“八景”中的一片云、神运石、翠峰阁在龙井寺,已于2D05年基本整治完毕,2006年主要是恢复其余五景。恢复“龙井八景”后,园文部门专门在“八景”里建筑了 排诗碑廊,乾隆的8首手书原件被放大一倍,复制在仿古宣纸上。在乾隆和茶文化陈列室里,挂着专门从故宫博物馆等地找来的10张乾隆的南巡图片,这些图片之前在北京并未全部展出过,第一次亮相就选择在与乾隆皇帝有着渊源的龙井。

整修后的龙井寺依旧是市民和游客品茗赏景、寻古问今的好去处。“断桥不断、长桥不长、孤山不孤、龙井没井。”整修后的龙井寺里这潭泉水毫发未伤,市民和游客依然可以搅搅泉水,看看“龙须”。

集悠久茶历史、深厚茶文化、著名茶品牌、众多茶机构、发达茶产业于一身的杭州,在全国独一无二,有“茶都”之称。龙井茶文化景区的整治使之更加名副其实。

“杭州西湖・龙井茶”还是潜在的世界遗产。“在已经申报成功的世界遗产中,有与酿酒有关的,有与种植业有关的,但还没听说过和茶有关的。”龙井茶文化对西湖文化有深远的影响,是“申遗”重要、独特的资源。

西湖虽然始终是中国人的美好情结,但是也有人认为,世界遗产的评判倾向于以西方文化为标准,只有受到中国文化熏陶的中国人才会在断桥边想起白娘子,在孤山下想起苏曼殊,在灵隐寺想起济公和尚。其实具体的景点和历史人物只是表征,“从申请世界遗产的角度看,真正让外国人感兴趣的是这些东西将如何代表中国的文化和历史。”西湖的人文积淀无疑是中国乃至东方的典型,而“龙井茶对当地经济、文化的作用以及对中国茶文化乃至世界茶文化的影响,是申报遗产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杭州西湖・龙井茶”是杭州最佳的遗产组合。

民俗吴山,佛国灵隐

2006年10月1日,焕然一新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三大项目――灵隐景区一期工程、吴山景区一期工程(伍公山景区)和“龙井八景”恢复工程如期对中外游人开放,这是继2002年开展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以来西湖的第五次推出。

吴山是西湖群山中唯一深入市区的山坳,三面临城,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山因春秋时期为吴国的南界而得名,由西南到东北绵延而成一条弧形山岗,由紫阳山、城隍山、伍公山、云居山、粮道山、瑞石山等小山头组成。景区面积仅1.25平方千米,但却特色鲜明,历史上即有“山上城隍庙,山下清河坊”之称,山上香市,山下集市和庙会,每年来杭进香、游览、观潮、购物的人都要云集吴山,热闹非凡,成为杭城民俗文化积淀的中心和最佳演示舞台。

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政府逐步整修了吴山城隍庙、三官庙、药王庙、东岳庙等历史文化遗迹,新建了城隍阁。但山上仍有伍公山、阮公祠、三茅观等景区有待整修。尤其是伍公山景区,是市民活动最为集中的所在。

伍公山景区整治主要实施的内容有:恢复吴山庙会,继承历史文化;整治游步道;完善景区绿化;实施基础设施改造和各类管线“上改下”工程,形成河坊街――城隍阁――伍公山――鼓楼――大井巷――胡庆余堂――河坊街的游览环线。伍公山成为一处反映杭州吴越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人文历史景区。

整合“大灵隐”,是此次“新西湖”的重点。

灵隐景区位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西部的山峰之间。景区人文景观丰富,自古就是佛教胜地,名胜古迹众多。不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飞来峰石刻雕像,有位列“五十二刹”第二、具有1600多年历史的灵隐寺和以供奉观世音菩萨、讲解佛经著名的三天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灵隐寺和天竺三寺,还有被列为清代杭州十八景的“天竺香市”、“韬光观海”,元代钱塘十景之一的“冷泉猿啸”,以及动人的三生石的传说、济公活佛的传说等。还有富有浓郁乡土气息又不离宗教及民俗内涵的天竺香市。但是这里还存在景区内农居混杂,部分民居破旧不堪、卫生状况差、污染严重,许多历史人文景点和佛教寺院尚未得到有效的保护利用等问题。

整合“大灵隐”,重点是改变游客过于集中在北麓灵隐寺附近的现状,尽量疏散游客,保护北麓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工程实施的主要内容是自然环境保护、游览设施完善、内外交通完善、农居点规划整治、基础设施完善、历史文化挖掘、景点的修复等。其中北麓主要以保护灵隐寺及飞来峰造像为主,南麓主要是在保护三天竺寺的同时,积极发掘原有的历史文化景观,恢复天竺香市、整治法云古村等。把灵隐景区建成以林幽溪清的生态环境为基础,集佛教文化、石刻艺术、民俗风情于一体,以观光游览、宗教朝觐为主要功能的生态型宗教文化旅游景区。

灵隐景区是西湖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景区,是西湖风景名胜区和杭州的“瑰宝”。灵隐景区综合整治工程要恢复和保护好灵隐景区的自然和人文生态,被称为西湖综合保护的“收官之战”。

灵隐寺由印度高僧慧理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创建,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为我国十大古刹之一。时期遭到严重破坏。1953年、1957年进行过全面整修。1988 年后至今作进一步扩建,相继建成药师殿、罗汉堂、华严殿等。灵隐景区“尽端式”的道路结构,狭小的公交车站和拥挤的入口处令许多游客心有余悸。一到节假日入口常常会出现人车拥堵的场景。主入口的整治,结合南北两涧及周围良好的自然环境,搬迁天外天餐馆和公交车站,拆除原有售票亭,设游客集散中心,合理安排人流,并把飞来峰山景和天外茶源景色引到主入口区,复建灵竺山门和佛国山门。除了保护灵隐寺,工程还对法喜寺、法净寺、法镜寺、永福寺、中印寺等也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整治和修缮。

沿天竺山支脉而建上天竺、中天竺和下天竺合称为“三天竺”。北宋咸平元年(998年)杭州知府张去华到天竺向观音祈雨“应验”后,前来祈求佑护和赐福的人纷至沓来,“三天竺”影响越来越大,形成“天竺香市”,成为一项西湖传统盛事。近年来村内人口增多,民居搭建杂乱,整体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天竺香市已渐衰退。2006年对天竺香市进行恢复建设,结合三个寺庙前的景观,拆除违章建筑,整治天竺路上的农居,恢复上香古道和天竺香市佛教文化意境的景观环境,修建电瓶车道,引入游客,使天竺路形成“市”,展现了天竺香市的历史和佛教文化内涵,成为游客体验佛教文化场所的又一处旅游休闲景点。

三生石、香林茶、白云茶也将得到恢复。三生石在灵隐寺背后的三天竺,也就是现在的法镜寺附近。这巨大的三块石头是飞来峰嶙峋乱石中的一组,据说分别代表前世、今世、后世。最东侧的一块石上刻着的便是坡在《僧圆泽传》中写到的圆泽禅师与李源在三生石隔世相约的故事。中间一块石的阴面用小篆刻着“三生石”三个字。天竺白云茶、香林茶是西湖龙井茶的起源,香林茶是茶叶发展史上最早的区别于团茶的散状“草茶”,后被辩才带住龙井种植最终发展为龙井茶的珍贵品种。苏轼的“从来佳茗似佳人”赞美的就是香林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