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杨贵妃传

杨贵妃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杨贵妃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杨贵妃传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王建,绝句,《霓裳词》,特点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王建的《霓裳词》10首,形式上都是七言的绝句,与其著名的《宫词》一致。在绝句短小的体制下,王建最大限度的发挥绝句叙述方面的特色,描写宫中的生活情形和歌舞的场景。展现了唐王朝宫廷之中奢华的帝王生活,同时也满怀同情之语的写出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往事,虽然在描写故事时绝句不如古体诗歌叙述的完整,但绝句因其在意境方面的独特意味使得李杨之间的爱情又一次得到再现。以往对李杨之间的爱情故事多有描写,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白行简的《长恨歌传》,还有元代白朴的杂剧《梧桐雨》等都是名垂千古的杰作。但文学史上王建以绝句组诗的形式写李杨的爱情故事是有相当独特的成就的。王建用绝句把李杨的爱情拆分成各个阶段从最初的相逢到相伴到最后的别离,短短280个字就把杨贵妃与唐明皇的故事及相关的典故描写出来,足见王建对绝句的艺术特色的娴熟掌握,同时也可以联想到他《宫词》取得很高的成就不是巧合。我们可以通过《霓裳词》来细细品味王建的诗作功力。

首先,对于怎样将为人熟知的历史故事完整的通过绝句这种短小的形式表现出来,却不漏掉关键的历史瞬间问题,王建选择将历史的重要场景一一粗化,提炼出最具象征性的语句,用一两个字完整的将当时的情境还原,但又不失诗的韵味和作为绝句整体的效果。如《霓裳词》中的第四首“旋翻新谱声初足,除却梨园未教人。宣与书家分手写,中官走马赐功臣”我们都知道杨贵妃得宠之后,她的亲戚大都获得了官职,这首就是描述当时的情景,后来发生安史之乱关系密切,因为统治者任命官员不再是看能力或者是当时的科举制度,而是依靠这种贵妃的关系,不能不说这是为后来埋下了祸患。“中官走马赐功臣”七个字把作者对这种任命官员的厌恶之情暗含在其中,因为毕竟作者身在唐代,所以有些事情还是要表达的含蓄些。再如,《霓裳词》第七首“敕赐宫人澡浴回,遥看美女院门开。一山星月霓裳动,好字先从殿里来。”自有杨贵妃的故事开始,关于杨贵妃美貌的传说就有很多,历代文人都有赞誉之词,如白居易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而各种艺术体裁中对杨贵妃最直接的描绘莫如“贵妃出浴图”,许多画家用自己手中的画笔,画出自己心中亦或是天下人心中的杨贵妃。这些画作直接清晰的展现了贵妃出浴的美轮美奂,在这首诗歌中同样描绘的是这幅场景,作者写出唐玄宗看见杨贵妃沐浴后的惊奇、兴奋、称赞“一山星月霓裳动,好字先从殿里来”。和其他写杨贵妃的作家不同的是,王建并没有直接写杨贵妃具体有多美,比如穿着、肤色、脸庞、秀发、眼神等,而是从一个当事人的角度去写,也就是把唐玄宗的心情和表现写了出来,毕竟当时宫中的男人就唐玄宗一个,也只有他才有这个福气,也只有他才有这个能力,所以当唐玄宗都无法用言语去欣赏一个女人时,只能说这个女人的魅力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倾国倾城了。这里我们读者都成为了旁观者,容不得我们插上一句话,历史在此刻封存,无比的美丽,让人艳羡。同样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王建能写出与别人不同的景象,正是这十首《霓裳词》的价值所在。

其次,王建的这十首绝句为近体诗歌,近体诗歌都讲求押韵,一首诗歌押韵很好做到,因为一首诗歌在描写时主要是在诗歌中将其所要描述的景物完整的表述清楚即可,所要可以应用的词汇很多。但是在王建的这十首绝句中,每一首绝句都在完成各自的任务,既要完整表现当时的情境,同时又要符合绝句的押韵要求,所以这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情。比如《霓裳词》第七首“敕赐宫人澡浴回,遥看美女院门开,一山星月霓裳动,好字先从殿里来。”这两句把杨贵妃沐浴归来的场景表现的淋淋尽致,恍如一副美女出浴图,看不到宫廷里封闭的宫苑,也看不到在人间的种种迹象,仿佛一切都是神仙般的感受。其中“好字先从殿上来”当是唐明皇之语,此语一出,既把杨贵妃出浴之时的几近仙境之景描写的相当逼真,同时又写出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喜爱,可见遍览群芳的唐明皇对此时刚刚出浴的杨贵妃身着“霓裳”的魅力也是难以抗拒的。同时也写出诗人王建对这贵妃出浴时的幻想,一个“好”字既写出整个贵妃出浴画面极致之美,同时这一个“好”字也写出帝王九五至尊的天子身份,也可能隐含了王建对唐明皇的羡慕。“开”“来”二字押“灰”韵,并无人工雕琢的痕迹,清新天然符合诗中的情境,又满足绝句押韵的要求。第一首“弟子部中留一色,听风听水作霓裳。散声未足重来授,直到床前见上皇。”押阳韵。第二首“中管五弦初半曲,遥教合上隔帘听。一声声向天头落,效得仙人夜唱经”。押青韵。第三首“自直梨园得出稀,更番上曲不教归。一时跪拜霓裳彻,立地阶前赐紫衣。”押微韵。第四首“旋翻新谱声初足,除却梨园未教人。宣与书家分手写,中官走马赐功臣。”押真韵。第五首“伴教霓裳有贵妃,从初直到曲成时。日长耳里闻声熟,拍数分毫错总知。”押支韵。第六首“弦索隔彩云,五更初发一山闻。武皇自送西王母,新换霓裳月色裙。”押文韵。第七首“敕赐宫人澡浴回,遥看美女院门开。一山星月霓裳动,好字先从殿里来。”押灰韵。第八首“传呼法部按霓裳,新得承恩别作行。应是贵妃楼上看,内人舁下彩罗箱。”押阳韵。第九首“朝元阁上山风起,夜听霓裳玉露寒。宫女月中更替立,黄金梯滑并行难。”押寒韵。第十首“知向华清年月满,山头山底种长生。去时留下霓裳曲,总是离宫别馆声。” 押庚韵。纵观这十首绝句的所押之韵,在最大限度满足叙述故事完整性的基础上,字字妥帖流畅,诗歌朗朗上口,无矫揉造作之感,充分体现了王建对绝句诗歌的掌握何其卓越的才华。短短280个字,要在这其中既讲故事又要使诗歌便于诵读,同时还要充满音律美,这是不小的苦难,但是王建做到了,在读诗的过程中我们看不到过多的人为痕迹,几乎完全是兴到之笔,与故事的发展脉络完美契合。

最后,在艺术手法上王建很少在诗中发议论,全部十首诗都是在用叙事诗的形式在讲述故事可谓独具匠心,常运用比兴,白描对比,映衬等手法,通过人物的举动来再现现实,在结尾处用重笔突出主题,便戛然而止。

杨贵妃传范文第2篇

关键词:杨贵妃;身世;爱情;生死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2-0146-03

从古到今,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被写成各种的版本。如唐代白居易的诗歌《长恨歌》,唐代陈鸿的传奇小说《长恨歌传》,宋代的《杨太真外传》,元代王伯成的《天宝轶事诸宫调》,元代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以下简称),明代吴世美的《惊鸿记》以及洪的《长生殿》是较为人熟悉的。虽然各部作品对杨贵妃的描写有所不同,但是都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杨贵妃有美若天仙,且擅舞蹈。如《梧桐雨》写道:“妾貌类嫦娥”来形容杨贵妃的美色,在戏曲中多次描写杨贵妃最擅霓裳羽衣之舞“腰鼓声干,罗袜弓弯,玉佩丁东响珊珊,即渐里舞云鬟。施呈你蜂腰细,燕体翻,作两袖香风拂散。”《长生殿》中用“姿容艳丽”来形容杨贵妃的美,并对杨的才华有进一步的描写。如杨梦里听一遍就能记住音节,“幽梦清宵度月华,听“霓裳羽衣”歌罢。醒来音节记无差,拟翻新谱消长夏”,杨写下来,传授给宫女,再让宫女传授给梨园弟子。对杨贵妃的整个舞蹈过程有详细的描写:

“【羽衣第二叠】【画眉序】罗绮合花光,一朵红云自空漾。【皂罗袍】看霓旌四绕,乱落天香。【醉太平】安详,徐开扇影露明妆。【白练序】浑一似天仙,月中飞降。(合)轻扬,彩袖张,向翡翠盘中显伎长。【应时明近】飘然来又往,宛迎风菡萏,【双赤子】翩翻叶上。举袂向空如欲去,乍回身侧度无方。(急舞介)【画眉儿】盘旋跌宕,花枝招展柳枝扬,凤影高骞鸾影翔。【拗芝麻】体态娇难状,天风吹起,众乐缤纷响。【小桃红】冰弦玉柱声嘹亮,鸾笙象管音飘荡,【花药栏】恰合着羯鼓低昂。按新腔,度新腔,【怕春归】袅金裙,齐作留仙想。(生住鼓,丑携去介)【古轮台】舞住敛霞裳,(朝上拜介)重低颡,山呼万岁拜君王。”

《长生殿》详细地描写出杨贵妃跳舞的过程,表现了杨贵妃的多才多艺的,如此惟妙惟俏的描写在《梧桐雨》中是没有的。

虽然在《梧桐雨》和《长生殿》中对杨贵妃的貌美如花,擅长舞蹈的描写不一样,但是都离不开着对杨的容貌和舞蹈的认同。但是在《梧桐雨》和《长生殿》中,杨贵妃这个人物形象存在着截然不同,以下是对种种差异的分析。

一、关于杨玉环之身世

杨玉环这个人物历史上是存在的。史料记载“杨贵妃生于官宦家,父亲早逝,从小寄养于叔父家。先是被唐玄宗的儿子李瑁看中诏册立她为寿王妃。后被唐玄宗看上,于是玄宗先令她出家为女道士,赐道号太真。天宝四年,唐玄宗把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后,遂册立杨玉环为贵妃。”

白朴在《梧桐雨》中,遵循了历史的记载,在第一折中写道:“妾身杨氏,弘历人也。父亲杨玄瑛,为蜀州司户。开元二十二年,蒙恩选为寿王妃。开元二十八年八月二十五日,乃主上圣节,妾身朝贺,升上见妾貌类嫦娥,令高力士传旨度为女道士,住内太真宫,此号太真。天宝四年,册封为贵妃。半后服用,宠幸殊堪。”《梧桐雨》对杨贵妃的身份背景的叙述和历史记载基本上是相同的。而洪在《长生殿》中写道:“奴家杨氏,弘历人也。父亲玄瑛。官为蜀中司户。早失怙恃,养在叔父之家。生有玉环,在于左臂,上隐[太真]二字。因名玉环,小字太真。性格温柔,姿容艳丽。慢揩罗袂,泪滴红冰;薄试霞绡,汗流香玉。荷蒙圣眷,拔自宫嫔。位列嫔妃,形同皇后。” “昨日见杨玉环,德行温和,丰姿秀丽。卜兹吉日,册为贵妃。”“臣妾寒门陋质,冲选掖庭。”“妃子世胄名家,德容兼备。取供内职,深惬朕意。”这些描述都与历史上记载的杨贵妃身份背景的叙述不同,显然是作者忽略了杨贵妃的身份背景。《梧桐雨》和《长生殿》不同的人物身份背景描述,为确立两部作品的不同的杨贵妃形象的做了重要铺垫。

《梧桐雨》没有回避杨贵妃曾当寿王妃这一段,遵循了历史,而《长生殿》对杨贵妃这段历史只字不提,美化了杨贵妃的经历。杨贵妃身份的描述对《梧桐雨》和《长生殿》中杨的性格爱情等有重要的影响。

二、杨贵妃的爱情

《梧桐雨》和《长生殿》都描写了李杨二人七月七夕长生殿盟誓这一佳话,但是两部作品对待李杨的爱情态度是不一样的。白朴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是讽刺的,洪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是赞美的。

《梧桐雨》中,杨贵妃是被“强行”进宫,皇上看上她,就算是皇上的儿媳妇也不得不对皇帝的命令服从。当妃子也许是很多女子的心愿,但是杨玉环与丈夫寿王伤心离别,唐玄宗比杨玉环大三十岁。一个大自己三十岁的老头子怎比年轻的寿王呢,更何况离别丈夫去侍奉公公,在感情上也受到伤害,对唐玄宗又何来真感情。深宫中的寂寞,导致安禄山的到来让杨贵妃的生活为之一亮。《梧桐雨》的开头就描写了杨贵妃和安禄山的私情。安禄山在被派遣做渔阳节度使云“只是我与贵妃有些私事,一旦离去,怎放的下心”两人的私情被杨国忠得知,安禄山被派遣时,杨贵妃又怕又不舍“近日,边庭送一蕃将来,名安禄山。此人猾黠,能奉承人意,又能胡旋舞,圣人赐与妾为义子,出入宫掖。不期我哥哥杨国忠看出破绽,奏准天子,封他为渔阳节度使,送上边庭。妾心中怀想,不能再见,好是烦恼人也。”怕的是私情败露,不舍的是安禄山要远去边关当节度使,一段情也许会从此终结。她和唐玄宗的七月七夕的盟誓看起来也可笑,“妾蒙主上恩宠无比,但恐春老花残,主上恩移宠衰,使妾有龙阳泣鱼之悲,班姬题扇之怨,奈何!”看起来对唐玄宗有着深爱,又担心他移情别恋而顿生伤感。杨贵妃确实担心失宠,因为她担负着整个杨氏家族的命运,一旦失宠,杨氏家族便毁于一旦,而且失宠就等于失去了奢华的物质生活,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的她更担心失去恩宠。她的话无非是想抓住唐玄宗的心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由此看来,杨贵妃是不幸福的。自己喜欢的人不能在一起,还要虚伪地去讨好自己不喜欢的人,这样的生活何来幸福,何来美好的爱情。

而在《长生殿》中,杨贵妃是位美丽端庄,追求平等,爱情专一,始终不渝的女子。杨贵妃和安禄山是没有私情的,她与唐玄宗的爱情是真挚的,感人的。由于《长生殿》对杨贵妃曾为寿王妃只字不提,杨贵妃的身份纯洁了,李杨的爱情也纯洁化,杨贵妃追求纯洁的、至死不渝的爱情也有了说服力。杨贵妃与唐玄宗定下七月七夕的盟誓,希望能够地久天长。她也努力经营着自己的爱情,“万岁爷好生不快,今日竟不进西宫去了。娘娘在那里只是哭哩”“娇痴性天生忒厉害。前时逼得个梅娘娘,直迁置楼东无奈。如今这虢国夫人,是自家的妹子,须知道连枝同气情非外,怎这点儿也难分爱。”杨贵妃逼走梅妃,唐玄宗生气并与虢国夫人发生关系也非像以往的作品一样是出自嫉妒之心,而是要捍卫自己的爱情。“我到那里,看他如何逞媚妍,如何卖机变,取次把君情鼓动,颠颠倒倒,暗中迷恋。”对唐玄宗秘密宠幸梅妃,杨贵妃的态度不是对唐玄宗失望,而是积极捍卫自己的爱情。表现的杨贵妃是勇敢的。她强烈追求纯洁的爱情,就算是马嵬驿被赐死,也没有责怪唐玄宗,还牵挂着他,“高力士,圣上春秋已高,我死之后,只有你是旧人,能体圣意,须索小心奉侍。再为我转奏圣上,今后休要念我了。”杨贵妃死后,对玄宗的爱情依然是“人鬼情未了”,“风前荡漾影难留,叹前路谁投。死生离别两悠悠,人不见,情未了,恨无休。”她怀念着往昔与玄宗的情,伤心悲痛这些情不能重现,心中念念不忘唐玄宗。她魂魄随风而飘,随心而飘,“我杨玉环鬼魂,自蒙土地给与路引,任我随风来往。且喜天不收,地不管,无拘无系,煞甚逍遥。只是再寻不到皇上跟前,重逢一面。”在不经意之时,回到了与玄宗温存之地“呀,原来就是西宫门首了。”可见杨贵妃对爱情的执着,即使生死也不能将其湮灭。正是因为情比金坚,感天动地,杨贵妃的爱情感动了天上的神仙,让她和玄宗在仙界相逢,永在一起,“玉帝敕谕唐皇李隆基、贵妃杨玉环;咨尔二人,本系元始孔升真人、蓬莱仙子。偶因小谴,暂住人间。今谪限已满,准天孙所奏,鉴尔情深,命居忉利天宫,永为夫妇。如敕奉行。”

从《梧桐雨》和《长生殿》中关于杨贵妃的爱情中可以比较出,《梧桐雨》中的杨是一个自私自利,贪图享乐,用情不专,放荡的女人,而《长生殿》中的杨是一个纯洁专情的女人。两部作品对杨贵妃的爱情方面的表现截然不同,正好塑造出杨贵妃两个相反的人物形象。

三、在生死与国家安危之间的抉择

马嵬兵变,是李杨爱情破灭的直接原因。无论是《梧桐雨》还是《长生殿》都有相似的情节,马嵬驿兵变,杨贵妃被缢死,李杨二人阴阳相隔,原来的甜蜜的生活不复存在。但在面对生与死之时,白朴和洪写出了迥然不同的杨贵妃形象。

在《梧桐雨》中,杨贵妃得知士兵兵变要求唐玄宗赐死自己,她首先想到的是不能死,求唐玄宗保住自己。“妾死不足惜,但主上之恩,不曾报得,数年恩爱,教妾怎生割舍?”杨贵妃表面说不舍与唐玄宗的“恩爱”,实质上是怕死,求助唐玄宗,希望他能念及昔日的情爱,救自己一命。但唐玄宗已经不能自保,“妃子,不济事了,六军心变,寡人自不能保”于是陈玄礼再次逼唐玄宗下命令“愿陛下早割恩正法”。杨贵妃慌了,用几乎威逼的语气道:“陛下,怎生救妾身一命?”但玄宗已无动于衷了,因为他已经无法自保了,被迫下旨赐死杨贵妃。杨贵妃此时知道已经无力回天了,对玄宗只有怨恨,“陛下好下的也!” 从整个被赐死的过程来看,杨贵妃并没有想过国危当前,自己能为这个国家做点什么,也没有想过自己的死能激发士兵的战斗士气,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更没有为深受战争伤害的老百姓着想,她唯一想到就是自己的生命,足以看出她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性格。

而在《长生殿》中,得知自己将要被赐缢死,杨贵妃出于求生本能而哀求于玄宗,“陛下啊,事出非常堪惊诧。已痛兄遭戮,奈臣妾又受波查。是前生事已定,薄命应折罚。望吾皇急切抛奴罢,只一句伤心话……”在士兵的再三挟迫下,杨贵妃明白了玄宗的无奈和犹豫不决,便决定为爱献身,“臣妾受皇上深恩,杀身难报。今事势危急,望赐自尽,以定军心。陛下得安稳至蜀,妾虽死犹生也。算将来无计解军哗,残生愿甘罢,残生愿甘罢!”此时的杨贵妃是不怕死的,她甘愿为玄宗舍弃生命,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牺牲的女子形象。

综上对比,《梧桐雨》和《长生殿》中的杨贵妃形象迥然不同,一个是放荡,自私自利,颇有心计,贪生怕死的形象;一个是纯洁,用情专一,勇于牺牲自己的形象。无论是哪个形象的杨贵妃,都在文学史上留下灿烂一笔。

参考文献:

[1]洪.长生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顾仓.元人杂剧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3]王季思.中国古代戏曲论集[C].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

[4]谭帆,杨坤.长生殿选评[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吕树坤.沉醉东风[C].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6]姜晓光.浅谈长生殿和梧桐雨的异同[J].文学研究,2011(02).

作者简介:

杨贵妃传范文第3篇

赵飞燕

赵飞燕是西汉汉成帝第二任皇后。她因具有妖冶冷艳的容貌和绝妙的舞技,受到汉成帝的宠幸,贵倾后宫。据史料记载,赵飞燕原名赵宜主,以身轻如燕而闻名。因她窈窕秀美,凭栏临风,有翩然欲飞之美,故在其入宫以前,邻里多以“飞燕”誉之。久而久之,人们渐渐忘记了她的本名,而把她叫做赵飞燕。赵飞燕轻盈的体态和出众的舞技,使得她在后宫嫔妃中鹤立鸡群。她在表演一种舞步时,手如拈花般颤动,身形似微风轻移,令汉成帝十分着迷。一次,汉成帝在后宫太液池的瀛洲高榭上专门为她一个人举办一场舞技表演。汉成帝亲自以玉环击节拍,并命冯无方吹笙为其伴奏。赵飞燕随着《归风送远曲》翩翩起舞。说来也巧,突然一阵风起,赵飞燕薄薄的衣袖随风飘舞,好像真的要随风仙去一般,多亏冯无方及时抓住她的云水裙,才有惊无险。通过这次歌舞表演,汉成帝怕大风真的把赵飞燕带走,故不惜斥巨资为她建造了一座名为“七宝避风台”的宫帷。由此可见,赵飞燕在汉成帝心中的地位无人能及。两年后,赵飞燕便被册封为皇后。相传,汉成帝曾命宫女手托水晶盘,令赵飞燕于盘上歌舞。不过,赵飞燕虽然得到汉成帝的专宠,却从未怀孕。据史料记载,赵飞燕为了使肌肤白皙娇嫩,把一种叫做香肌丸的秘制药丸塞入肚脐中。这种药丸是由麝香、高丽参、鹿茸等名贵药物经秘法炼制而成。相传,将此药丸放入肚脐内,可使人肤如凝脂,肌香甜蜜。但此药有一定的副作用,这正是导致赵飞燕不孕的原因——宫寒。宫寒是传统中医学中的一个术语,直白地说就是“子宫寒冷”。中医所说的“子宫”与西医所指的子宫不同,它包括的范围要更大些,是子宫、卵巢等生殖系统的全称。中医认为,宫寒是指女性肾阳不足致使子宫虚寒,可导致不孕。现代研究证实,宫寒的女性多表现为月经延后,少则推迟十多天,多则推迟两三个月。通过B超检查会发现,这类女性在行经期间均不能正常排卵,所以会导致不孕。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子宫的温度偏低不适合着床以及胎儿的生长,即使能够怀孕也非常容易流产。因此,女性在准备怀孕前,调理好子宫的环境是非常必要的。此外,赵飞燕过于瘦弱也是导致她不孕的原因之一。研究证实,女性过于瘦弱,其体内的脂肪严重缺乏,雌激素的水平降低,就会使其出现周期性的月经紊乱甚至闭经,导致其不孕。据统计,在患有不孕症的女性中,有6%的女性体重过轻。

杨贵妃

杨贵妃本名杨玉环,17岁时被册封为寿王妃。天宝四载(公元745年),27岁的杨玉环被唐玄宗李隆基册封为贵妃。此时的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面如芙蓉,眉若柳叶”、“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所以她迷倒了李隆基。但是,后宫佳丽三千人,李隆基为什么独宠杨贵妃一个人呢?很多学者认为,这和杨贵妃丰腴的体形有关。唐朝人以胖为美,据史料记载,杨贵妃走几步路就会不已,香汗淋漓,可见她的体态偏胖,这正是李隆基喜欢她的另一个理由。然而,体形肥胖也恰恰是导致杨贵妃不孕的原因。现代医学认为,肥胖是指由于机体摄入能量与消耗能量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导致多余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聚积于体内造成了体重的增加。体形偏胖的女性,其生殖系统会接收到与服用避孕药物同等效果的信号,使卵巢自动中止排卵。此外,肥胖不仅会影响卵巢的正常功能,还会对子宫构成威胁。肥胖女性的脂肪组织可将血液中的一种雄激素转变成一种雌激素,而这种雌激素与其他雌激素相比,更具有致癌性。因此,肥胖的女性更易罹患宫体癌。研究证实,肥胖的女性发生不孕的几率要明显高于体重正常的女性。

在我国历史上,杨玉环与赵飞燕都以美貌著称。然而这两位美人“环肥燕瘦”,都不是很正常。中医认为,形体偏瘦的女子多因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虚弱、阴血不足、胞脉失养,或因后天不节、肾精不充、冲任脉虚导致肾气不足、胞宫虚冷而造成不孕;形体偏胖的女子则多因素体肥胖、脾肾阳虚导致蕴生痰湿、气机阻滞、冲任不通,或因后天恣食膏粱厚味或情志不畅导致肝气郁结、气血失和、血瘀凝结、症瘕积聚,积于胞中而造成不孕。

杨贵妃传范文第4篇

关键词:长生殿 杨贵妃 唐明皇 比较

唐明皇李隆基历来是一个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争议主要集中在他究竟是不是个好皇帝。世人肯定他统治前期的拨乱反正、励精图治,创造了开元盛世,批评他后期的沉迷声色、宠信奸臣。李隆基与杨玉环的故事,是古代文人津津乐道的一个题材。笔者选取了清代洪N的传奇《长生殿》和1982年浙江昆剧团首演的新编古代戏剧本《杨贵妃》,希望从这两部体裁不同的作品中唐明皇的形象入手,比较深入地剖析这一人物。

一、《长生殿》和《杨贵妃》中唐明皇形象的相同点

传奇《长生殿》与昆曲《杨贵妃》这两部作品的取材相同,均为盛唐时期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所以其中唐明皇的形象有着不少相同之处。

(一)形象内涵的可取之处

1.自由平等的民主意识

唐明皇(又称唐玄宗)具有一定的民主意识,这一点表现在政治上,是他在统治国家的前期,能够选贤用能、积极纳谏,体恤微如草芥的市井细民。这也是促成他开创“开元之治”的原因之一。在《长生殿》和《杨贵妃》中,其自由平等的民主意识则集中体现在与杨贵妃的婚恋上。[1]作为万乘之尊,他拥有诸多特权,但在两部作品中,作者都将他塑造成了一个渴望夫妇平等、注重互敬互爱的皇帝,他甚至将自己放在了与杨玉环对等的位置上,去尽力地体谅和宠爱意中人。

比如在《长生殿》第二出《定情》中唐明皇与杨贵妃携手散步,互相对饮,并拿出金钗钿盒和玉环定情,款款深情见于唱词【棉搭絮】中:“这金钗钿盒百宝翠花攒,我紧护怀中,珍重奇擎有万般。今夜把这钗呵,与你助云盘,斜插双鸾;这盒呵,早晚深藏锦袖,密裹香纨。愿似他并翅交飞,牢扣同心结合欢。”[2]身为帝王的他在爱情中与普通男子无异,珍视爱情,并没有帝王的骄纵和霸道。第十九出《絮阁》中,写到了唐明皇偷幸梅妃的情节,对于皇帝来说这本为平常之事,但他却怕玉环伤心吃醋,表现得小心翼翼,甚至躲躲藏藏,在【滴溜子】曲子中他唱道:“偶只为微疴,暂思静悄。恁兰心蕙性,慢多度料,把人无端奚落。我神虚懒应酬,相逢话言少。请暂香车,图个睡饱。”(《长生殿》第91页)这些行为和话语,都能反映出他对待婚姻爱情的态度与平民是一致的。同样,昆曲《杨贵妃》中,刻画李隆基民主意识之处也不少。第四场《惊宠》反复写他“扶”玉环这一动作,并无帝王的威严,还对她说出这样的慷慨之语:“万乘之尊,四海之富,皆是你我同享”[3],体现了他作为皇帝思想民主的一面。

2.生死不渝的爱情信念

李隆基对杨玉环的这种钟情和疼爱,实乃帝王中少有。作为一国之君,本可以坐享后宫三千佳丽,而他却情有独钟。爱情的专一源于人格的平等,唐明皇对待爱情有着忠贞不渝的信念,只是在这两部作品中,其爱情信念表现得略有差异。

《长生殿》中李隆基对待感情的态度是逐渐成熟起来的,作品以第二十五出贵妃之死为分界线,在这之前,明皇曾和虢国夫人有私情,惹得杨玉环争风吃醋,还曾想瞒着杨玉环偷幸梅妃,结果被抓住了破绽。在昆曲《杨贵妃》中,他的爱情信念始终是贯穿全剧的。剧中并没有在他和杨贵妃之间设置第三者的角色,自始至终他所眷恋和爱慕的对象都只有杨贵妃一人,虽然实际上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但在这部剧中,作者为了突出李隆基忠贞的爱情观,就在情节上做了这样的设置。

(二)形象内涵的不足之处

1.政治方面:治国无方,昏庸享乐

在唐明皇的统治后期,他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小人,致使奸佞当道,朝纲混乱,人民深受其害。同时不理朝政,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后果,部分原因是唐明皇过于宠信安禄山、杨国忠等人,而这些朝臣的内讧使得大唐问题重重,究其根源,还是皇帝的昏庸无能。在两部作品中,李隆基治国无方,致使朝纲混乱,国家多艰,这些情节都体现了唐明皇对国家缺乏责任感,都讽刺了他的昏庸无能与荒腐朽。但是它们的重点主要在爱情上,寄予了作者对理想爱情的追求,虽然也有批判明皇的昏庸无能的意味,但对爱情层面的表现更为突出。

2.爱情生活:纵情声色,缺乏理性

唐明皇后期生活的风流是毋庸置疑的,他沉迷音乐,贪恋美色。皇帝并非不可儿女情长,但是要注意节制,过于放纵自我,过度沉溺声色,必然会“占了情场”而“失了朝纲”。[4]两部作品对此也都进行了批判。《长生殿》的第十五出《进果》写了玄宗为博妃子欢心,不惜兴师动众,劳民伤财,让人不远万里进贡荔枝。倘若是明君,定不会放纵至此。在昆曲《杨贵妃》中有这样一个片段,玉环为断了皇帝对自己的眷恋之情,改穿荆钗布裙,以本色示人,明皇见状,却当着众人之面赞其“楚楚可怜,比起盛装艳服,更加动人了!”身为帝王,言语行为应当严肃谨慎,其任性风流可见一斑。

二、《长生殿》和《杨贵妃》中唐明皇形象的不同点

清代传奇和现代昆曲虽是取材于同一个故事,但在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人物表现上就出现了不少差异。下面笔者就分别分析两个唐明皇形象各自的特点。

(一)清传奇《长生殿》里的唐明皇形象

1.人物刻画更丰富饱满

清传奇的故事发展过程中人物的心理、性格发生了变化,或者说人物的性格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纵观整部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唐明皇对杨玉环的感情逐渐变得专一。《长生殿》全剧共五十出,上半部主要写他“占了情场,弛了朝纲”,从而导致奸佞当道,朝廷危乱;下半部以贵妃之死为起点,反复描绘唐明皇对爱情的专一和坚守。他由先前的浮浅不专变得忠贞不渝,对待爱情的态度也逐渐变得成熟。[5]洪N的伟大在于他如实地写了李隆基钟情于情人的过程,即他们的爱情从不平等到平等,从不专一到专一,从掺和杂质到完全净化的过程,所以《长生殿》对唐明皇形象的刻画是比较丰富饱满的。

2.相对强烈的负罪意识

人们提及洪N笔下的唐明皇的形象,多关注杨贵妃死后,他的思念之情,但很少论及这种思念之情实际上是他负罪意识的流露。这也侧面反映出他可贵的自我审判精神。他赐死杨贵妃,一方面是为了笼络军心,便于逃难,另一方面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当他忍痛割爱但徒劳无功时,他如梦初醒,内心痛苦无比,于是开始自我救赎。[6] 第三十二出《哭像》的【端正好】中唱道:“是寡人昧了他盟誓深,负了他恩情广,生拆开比翼鸾凤。说什么生生世世无抛漾,早不道半路里遭魔障。”(《长生殿》第143页)清代戏曲批评家吴仪一批评这段唱词时说:“人无不畏鬼神者,信誓有违,暗室中往往自惊。起语便提盟誓,是明皇极疚心处。”[7]可见其内心之惊惶和痛苦。本出类似于这样的唱词还有不少,由此可知他内心负罪感之深。还有建坟改葬、招魄摄魂、甘赴杳冥等情节,都在刻画唐明皇为了排解内心的负罪感,进行自我救赎的过程。而这些在昆曲《杨贵妃》中都没有描写,所以负罪意识在昆剧《杨贵妃》中无法体现。

(二)昆曲《杨贵妃》里的唐明皇形象

1.对待爱情更为专一

《杨贵妃》全剧共八场,写了唐明皇从儿子寿王手下夺过杨贵妃,并与她展开一段爱恨纠葛,但最终生死相隔的过程。剧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并不像《长生殿》那样丰满,而是相对单一,因为没有出现虢国夫人和梅妃这样的第三者角色,所以昆曲中他对待爱妃始终是专一的。在结为夫妻之后,两人也发生过矛盾,但她的才学、善良和善解人意的特质,都让明皇一步步深陷于情中。倘若硬是要说他的形象有什么变化,那就是变得更加专一了。

2.人物结局更为悲惨

《杨贵妃》的故事情节止于贵妃被赐死,并没有像《长生殿》那样,在她死后设置他们月下团圆、终成连理的情节。全剧最后的唱词为:“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几句诗出自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最后一句中的“恨”字,道出了失去至爱之人之后内心的凄凉和悲苦之情。身为一国之君的李隆基,在心上人面对死亡威胁的时候却无力保护,在爱人与国家社稷之间,他最终选择了后者。爱人死了,他的一切也随之破灭,即使拥有天下,也是了无生趣。所以与《长生殿》中的唐明皇形象相比,昆曲中的唐明皇结局更为悲惨。

三、两个唐明皇形象产生差异的原因

上面我们分析了唐明皇形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一形象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创作背景

《长生殿》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问世,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轰动,洪N创作这部巨作之前,社会上已经有许多同类题材的作品了。新旧《唐书》记载了这个广泛流传的故事,例如《杨太真外传》《天宝遗事诸宫调》《长恨歌》《长恨歌传》《梧桐雨》《惊鸿记》,这些以李杨爱情为题材的作品都对洪N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洪N在创作的过程中,曾精心研究了李杨的故事传说,以及有关的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并加以概括和组织,使作品建立在充分的历史素材的基础上,同时以新的面貌出现于当时剧坛。[8]此外,康熙二十七年,社会上民主与自由的思想受到限制,这也是促成洪N去塑造这样一个具有民主意识、渴望平等爱情的封建帝王的原因。《杨贵妃》的创作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人们渴望更多的文化艺术作品来丰富社会生活,尤其是戏曲,再加上帝妃的爱情又是一个很好的创作素材,前人的作品也颇为丰富,于是这样一部再现历史故事的君王爱情戏便应运而生。

(二)作者意图

洪N创作《长生殿》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原因,那时是封建专制时代,他便有意用开元、天宝由盛转衰的历史来“垂戒来世”[7],借剧本含蓄而隐晦地表达创作意图。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歌颂李杨爱情,表达对理想爱情的追求。洪N自己在作品的例言中也说,他创作这部作品的意图仅三个字:“情而已。”他极力表现对二人爱情的赞颂和惋惜,又将“垂戒来世”之意含蓄地蕴于故事之中。昆曲的作者创作这部作品的意图,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在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氛围中,为了重温经典,并借此表达对帝妃爱情的看法,作者便通过昆曲再现这场凄美的帝王爱情。与京剧《贵妃醉酒》相同,昆曲《杨贵妃》赞颂李杨之间的柔情,目的单纯。所以传奇中所寄予的“垂戒来世”的意蕴,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明显的体现。

(三)观众接受

清传奇《长生殿》的读者是古代的文人与市民,作者相应地就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当语言被赋予了艺术性之后,它所表现的人物性格便开始有了层次。这就与现代的昆曲不同了,其读者是现代人,倘若要让作品更容易被观众接受,那语言就相应地要通俗易懂、明白如话,因而它所刻画的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就没有清传奇中所表现得那么有层次感。相比之下,《杨贵妃》在一些方面的描写过于简单,有的根本没有顾及,这就降低了此剧的思想深度,使它所表现的题材显得比较贫乏。[9]这些都造成了两部作品在人物内涵方面的差异。

总之,这两部作品都塑造了这样一个唐明皇形象:有着自由平等的民主意识、生死不渝的爱情信念,但同时又过于风流、昏庸无能。毕竟两部作品是出自于不同时代的不同作家之手,在创作背景、作者意图和接受观众不同的情况下,剧本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差异。通过这篇论文,希望大家对唐明皇这一人物能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同时,不忘弘扬传统戏曲艺术,保护民族文化遗产。

(论文指导教师:王菊艳)

注释:

[1]李敏星:《皇帝的平民意识――漫议<长生殿>中的唐明皇》,艺术百家,1992年,第1期,第95页,文中出现的原文均处于此处。

[2]洪N:《长生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文中出现的戏曲原文均见于此书。

[3]王文章:《兰苑集萃――五十年中国昆曲演出剧本选》,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33页,文中出现的昆曲原文均出于此书。

[4]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简编・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56页。

[5]许金榜:《中国戏曲文学史》,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16页。

[6]李振中:《忏悔灵魂的救赎――谈〈长生殿〉中唐明皇的负罪意识》,四川戏剧,2007年,第4期,第26页。

[7]吴仪一:《长生殿・吴仪一批本》,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文中出现的原文均出于此处。

[8]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第四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8页。

杨贵妃传范文第5篇

东坡肉

宋代大文豪坡在杭州任太守时,西湖因久无整治而日渐颓废,东坡带领杭州民众疏浚西湖,终使西湖重返青春。杭州百姓感激不尽,纷纷敲锣打鼓、抬猪担酒送到太守府。坡推辞不掉,只好收下。面对成堆猪肉,他叫府上厨师把肉切成方块,用自己家乡四川眉山炖肘子的方法,结合杭州人的口味特点,加入姜、葱、红糖、料酒、酱油,用文火焖得香嫩酥烂,然后再按疏浚西湖的民工花名册,每户一块,将肉分送出去。民工们品尝着苏太守送来的红烧肉,顿感味道不同寻常,纷纷称其为“东坡肉”。

Tips:推荐去处(上海):江南村酒家、知味观、西湖饭店。

西施舌

有一种名为“西施舌”的菜式,是以一种叫“沙蛤”的海产贝类为原料做成的。这种贝类呈三角扇形,体型厚实,外壳为淡黄褐色,顶端带紫。贝壳打开时,吐出的一截白肉,形似一条小舌头,让人联想颇多,故名“西施舌”。关于“西施舌”的得名有一个传说: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借西施之力,施美人计灭了吴国。大局已定,越王正欲接西施回国,越国王后生恐西施回国后受宠,对自己的地位构成威胁,便叫人绑巨石于西施背上,将她沉入海底。西施死后便化为“沙蛤”,期待被人寻到,吐出香舌,尽诉冤情。

Tips:西施舌在中国沿海均有分布,可在各大水产市场购买到。

貂蝉豆腐

貂蝉豆腐,又名“泥鳅钻豆腐”、“汉宫藏娇”。据传这菜名是清朝美食家袁枚起的,以泥鳅比喻老奸巨猾的董卓,貂蝉就是那嫩白豆腐。热汤之中,泥鳅无处藏身,情急之中钻入冷豆腐里,结果还是未能逃脱被烹煮的命运。王允利用貂蝉借吕布之手除掉了董卓,这菜也是利用豆腐烹饪了泥鳅,袁枚的想象倒也合理。

Tips:貂蝉豆腐是民间传统风味菜,在许多地方都有此菜,其中尤以河南周口地区尤为出名。

贵妃鸡

传说唐明皇自从有了杨贵妃之后,便整日与她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有一回,两人饮酒对歌,杨贵妃醉意朦胧中道:“我要飞上天!”唐明皇却以为她要吃“飞上天”于是命御膳房速速备出“飞上天”这道菜来。厨师们对此菜闻所未闻,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但皇帝金口玉言,他既说出口,御膳房就得做出来。后来一位苏州厨师用童子鸡与香菇、淡菜、笋片、青椒一起焖烧,总算是把这“天上飞”端了上来。杨贵妃品尝了此菜,甚是满意,对皇上说:“此菜色艳、肉嫩、味浓,与我贵妃相似,干脆就叫贵妃。”

Tips:推荐去处(上海):艾美轩中餐厅、君荟轩。

文昌鸡

杨贵妃传范文第6篇

坡的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勾起了多少人对荔枝的垂涎,可是要在现代生活中将之付诸实施却得小心一点,因为别说300颗荔枝,就是30颗荔枝也会让你“火冒三丈”!

巧吃荔枝不上火

荔枝虽美味,但是吃多却有上火的危险。既想要尽享口福又想吃得健康的话,你就要多学一点吃荔枝的小技巧了。

古代人会将采摘下来的新鲜荔枝用容器盛载,沉于水井或放于清凉的泉水中,隔夜取食,可不上火。现代都市里找不到水井和清泉,不妨把荔枝连皮浸入淡盐水中,放入冰柜里冰镇后食用,或放在冷藏室搁置几小时后食用,不仅不会上火,还能健气补脑,更可增加食欲。

如果急着尝鲜,那就在吃荔枝前喝点盐水、夏枯草凉茶,或是冬瓜汤、绿豆汤等,都对吃荔枝上火有预防作用。

荔枝入菜,一般与水产或禽类等“白肉”搭配,一是因为色泽的考虑,二是因为这些“白肉”在口味上也容易和荔枝相互烘托。其中最适合的就是海鲜,因为海鲜的寒性恰好还可以中和掉荔枝的热性。

如果已经吃了过多荔枝上了火,那不妨按照食物“相生相克”的原理,吃上几个山竹进行缓解。因为山竹果性偏寒凉,有解热降火的作用,可中和荔枝之火。

“贵妃之果”名不虚传

唐代的杨贵妃最喜欢吃荔枝,但京城和岭南相隔千里,为了能让杨贵妃吃上色香味俱全的鲜荔枝,只得派人将刚摘下的荔枝一个驿站一个驿站地换快马于当日送到京城。据说,荔枝送到贵妃手上还像刚摘下来一样鲜灵,于是荔枝又有“贵妃之果”的美誉。其实,这种美誉也来自于荔枝美容养颜的功效。

荔枝的营养价值很高,对于身体的营养补给特别有利。你看它半透明凝脂状,就会联想到光滑的皮肤,而事实上,荔枝真的对皮肤有好处。荔枝拥有丰富的维生素,可促进微细血管的血液循环,防止雀斑的发生,令皮肤更加光滑。荔枝,味甘甜,它丰富的糖分能补充能量,增加营养。你看荔枝红红的,它是不是还能补血呢?答案是肯定的,荔枝常被用来治疗女性贫血。荔枝含有丰富的的维生素C、蛋白质、脂肪、果酸等营养物质,而维生素C、蛋白质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

荔枝的功用不仅应用在美容领域,它也是补肾的佳果,不仅能改善机体的贫血状况,还能改善因肾阳虚而导致的腰膝酸痛、失眠健忘等症。

不过,阴虚火旺的人最好少吃。正在长青春痘、生疮、伤风感冒或有急性炎症者,都不宜吃荔枝,吃了会加重病症,特别是儿童不能无节制吃荔枝。

教你一招

荔枝凤尾虾

原料:明虾10个 白蜡荔枝10个 水淀粉1茶匙 蛋清、姜粒、盐适量

做法:

1.荔枝去核,虾去头留尾,蛋清上浆,腌制10分钟。

2.将虾身卷曲放入荔枝内,做成荔枝虾球待用。

杨贵妃传范文第7篇

中国四大美人

西施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觉得西施太美丽了,都自行惭愧地沉到水底不敢出来。

昭君告别故土,登程北去时,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扇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 的美称。

貂蝉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时正好王允瞧见。王允逢人就说,我的女人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

杨贵妃传范文第8篇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每个女人都想被国王专宠一生,每个女人都有机会跟国王过上一晚,但只要国王心生厌倦,哪怕她再国色天香,也会被毫不吝惜地杀掉,无数的美女淑女玉女都成了刀下之鬼。终于有一天,他遇上了个很特别的女人,这个女人每天晚上都会给国王讲一个故事,讲得国王兴致盎然乐此不疲,讲到一千零一夜,国王终于意识到,他只愿意跟这个女人白头到老。

在我看来,这个故事至少传递出了两个重要的信息第一,喜新厌旧是男人这东西的本性,再美的女人,男人也会有审美疲劳的时候,而且越是成功的男人受到的诱惑越多,男人跟你春风一度是一回事,下决心娶你又是另一回事。第二,要想长久地吸引住男人,靠的不是美貌,而是智慧,因为美丽的女人只会让男人风光一时,但智慧的女人却会让男人受用世。

中国古代有所谓四大美女之说,从西施、貂婵到王昭君、杨贵妃,引无数英雄豪杰竞折腰。她们的美貌倾国倾城惊天动地,她们的事迹被人津津乐道、代代相传。有时候我在想,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浩浩五千年的长河中,点缀了多少粉黛红颜,但历史为何偏偏选择了她们?究竟是什么成就了这四名奇女子的千古美名?

仅仅只是美貌吗?

不错,她们是很美,西施在河边浣纱,河里的鱼儿见了都忘了呼吸,全都沉到了河底:昭君出塞,天上的大雁惊得都落到了地上(所谓西施沉鱼,昭君落雁),沉鱼落雁的典故就是这么来的。但四大美人也并非十全十美,百家讲坛的主讲人纪连海先生在他所著的《叹说四大美人》一书中,就列举了她们在外形上的种种缺陷:素有“沉鱼”之誉的西施天生一双美丽的大脚:让“落雁”为之惊叹的昭君则是窄肩;貂婵的遗憾在于耳朵极小,特别是耳垂,几乎无肉,四大美人里面毛病最多的当属杨贵妃,杨贵妃天生患有狐臭,所以她有事没事就爱洗澡泡温泉。这一泡不要紧,泡出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个澡堂子一华清池。

以上四大美女的缺点不过是民间传说,实情是否如此,其实早已无法考证。不过后人总结出的种种缺陷实际上也印证了一种观点――她们名垂青史并非仅仅得益于美貌。就拿西施来说,后人对她津津乐道,除了她的美貌之外,更多则是她出众的智慧和美好的心灵。她能够在国家危亡的时刻,甘愿牺牲自己,挺身而出,最终换来了国家的复兴和天下的太平。正如纪连海先生所评价的那样:英雄壮烈赢得的光环,也遮挡不住美女的娇艳,人世间没有你少了几许姿色,吴越的故事没有你就不再传奇。

杨贵妃也是如此。有历史学家考证,杨贵妃体重至少有一百六十斤,按照现在的标准,整个一“胖妞”,最起码也得是天天上美容院健身减肥那种,可人家偏把一代明君李隆基给迷得“从此君王不早朝”。什么意思7正常的朝九晚五都给废了。我总在想,如果只靠一百六十斤的体重就想把阅尽春色无数的唐明皇给迷倒,还一迷就是二十年,不只是靠美貌和身材吧?何况杨贵妃死的时候都三十八岁了,古时候人普遍早熟早衰,三十八岁搁现在至少也是五十岁妇人的相貌了,但杨贵妃专宠世,那绝对靠的是大脑,她不是那种无脑的“波霸”。史书记载,杨贵妃不仅精通音律,还擅长舞蹈,对诗词歌赋也很有研究,经常和唐明皇一唱一和,翩翩起舞。他们夫妇俩领导的梨园可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交响乐团,里面集合了多少指挥家歌唱家和舞蹈家啊。逢年过节,梨园都要进行汇报演出,唐明皇会亲自登台指挥,杨贵妃也会一展歌喉,也难怪李杨的爱情故事会被白居易写得那样哀婉动人、缠绵悱恻……如果杨贵妃只是个吃青春饭的,如果她除了有点儿漂亮外其他一无所有,那也就不会出现“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局面了,那首流芳千古的《长恨歌》也就不复存在了。

红颇薄命往往起源于红颜对命运的期待值过高

有个女演员说过这样一段话女人,长得很漂亮是运气,长得很不漂亮是晦气,长得不很漂亮其实是福气。我觉得这话说得有道理。女人太漂亮,围着的男人多,受的诱惑也多,难免恃娇持宠,最后的结果无非两样:要么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要么就孤芳自赏,乏人问津。像关之琳这等顶级大美女,都单身了多少年,至今待字闺中,一问才知道,敢情身边都没男人敢追她,她太漂亮了,走哪儿都带电,估计哪个男的稍一接近她,就被电晕了,只好个个都歇菜了。看来女人太漂亮,跟男人太有钱,都不是什么好事,这美女跟巨额财产一样,都会被无数好事者惦记着、揣摩着、念叨着,搁谁家里都不踏实。不怕贼偷,就十自贼惦记。过去有种说法,“一入侯门深似海”,但男人娶个太漂亮的美女回家,也怕“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所以,大多数男人下半身虽很好色,但上半身又很理智,他们深知美女可以喜欢,但不能爱,更不敢娶回家。要不然中国自古为什么直有“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说法呢?

在我看来,红颜薄命的悲剧往往起源于红颜对命运的期望值过高。倘若把人生比喻成一笔投资,某些美女只把年轻貌美当作唯一的资本,总想本万利――她们生怕上天辜负了自己的花容月貌,可是投资总有风险,一本万利的美事不是人人都可以遇上,结果往往“似这般良辰美景都付与了断井颓垣”。何况美貌是有时效性的,迟暮的美人就像旧年的日历牌,看着让人心酸,因为它只会让人想起如风的往事。

时间是女人最大的敌人,再美若天仙的女人也会被时间打败,而且女人越看中自身的外表,在时间面前会输得越惨。花瓶式美女和智慧型女人就像龟兔赛跑,一开始前者领先,最后准保是后者获胜。

梅艳芳唱过一首歌叫“女人花”,唱得哀婉缠绵如泣如诉。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爱把漂亮的女人比喻成美丽的鲜花。鲜花之所以那么美,那么艳,生物学家告诉我们,那是因为它们要招蜂引蝶,如果错过花期还没有蜜蜂来为它们传授花粉,没多久它们就会枯萎和凋谢,所以梅艳芳在歌中唱到“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但是鲜花们常常会遇人不淑,因为只有那些无聊的游客才会毫不怜惜地把它摘走,把玩几下再无情地扔掉:而真正有品位有修养的男人是不会这么不“怜香惜玉”的,他们会停留驻足,会反复欣赏,但不会据为己有,这似乎也预示了鲜花们孤苦无依的悲剧――总是被优秀的男人错过,而被低俗的男人糟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