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消极比赛

消极比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消极比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消极比赛范文第1篇

1 比赛成功者的心理状态,比赛成功是每位队员的共同心愿。这种成功必然令队员产生鲜明而深刻的情绪体验,然而,不同队员也会产生积极或消极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体验。比赛成功者积极的情绪体验主要表现为:对胜利充满自信感,对获得的成绩产生一种心理的满足感、振奋感,往往因胜利而受鼓舞,信心更强,希望在下一项比赛中发挥更好成绩。比赛成功者的消极情绪体验主要表现为:骄傲自满,目中无人,过高估价自己,看不到缺点与不足,对下一项比赛漠不关心,不愿付出更大的努力,盲目自信,认为以下各项比赛轻易可以获得理想成绩。

2 比赛失败(没发挥)者的心理状态导致比赛的失败或未能发挥应有的运动水平而造成成绩下降无疑是令人遗憾的事,但不同的失败者也有积极或消极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体验。比赛失败者的积极情绪体验为:比赛某项未成功或未发挥,但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全面分析失败的原因并决心有针对性的克服。失败更激起自己的斗志,挫折磨练自己更加聪明,明确了方向和目标,更加有信心自信的投入下一项测试,这样会力争取得优异成绩,挽回前项失败的损失,激发队员的更高的斗志。

比赛失败者的消极情绪体验为:经不起失败的打击,情绪消极,怨天尤人,丧失信心,把失败归于客观原因,对下一次测试不抱什么希望,这样会失去比赛的机会,导致所有项目会全盘皆输,甚至会再也不想参加比赛,有恐惧心理。

二 比赛后心理调整

1 针对不同心理状态的队员进行心理咨询,帮助他们提高认识,端正态度。对待具有积极情绪体验的成功者和失败者都要充分肯定他们心理状态的正确和积极性,进一步调动其积极因素,继续巩固他们积极的情绪,鼓励他们更加努力奋斗,争取更大的胜利。要教育具有消极情绪的成功者冷静地对待胜利,多指出其缺点和不足,使他们客观地估价自己,清醒头脑,居安思危,继续刻苦训练。对那些具有消极情绪的失败者,则要多鼓励、多帮助,指出他们的优点及各种有利因素,增强他们的信心,帮助他们全面分析失败的主客观原因,并找出克服办法,使他们继续燃起争取比赛胜利的希望之火。对于心情过于沉重,一时难以摆脱失败困扰的队员,可让他们先从事其他活动,使精神得以解放,暂转移注意力,加速摆脱失败情景的影响,然后再心平气和地总结分析失败的教训,以利再战。

消极比赛范文第2篇

体育课上,学生在进行引体向上的练习。几个素质较好的学生很积极地练习着。然而,几个学生在我的催促下不情愿地,脸涨得通红地发力,却始终无法完成一个动作,另一学生的情况更糟糕,不到两秒钟就掉下来了,引来周围学生的一片嘲笑声。

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很大,在统一的练习内容和目标下,少数学生根本无法达到目标。由于初中生有很强的自尊心,碍于面子不敢在其他同学面前暴露出自己的弱项,害怕引来其他学生的嘲笑,所以会选择逃避练习。而我刚才不假思索地催促他们进行练习,同学们的嘲笑则会更深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甚至产生练习恐惧心理。

对此,我并没有批评发出嘲笑的学生,而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改变练习模式。按学生引体向上的能力强弱搭配均衡分成A、B两组,我还特地把刚才几个嘲笑和被嘲笑的学生搭配到一组。设定斜身引体、曲臂悬垂、引体向上三个不同难度的练习内容,然后组织两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PK赛。并确定比赛规则:当A组一名学生完成某个练习项目时,B组也必须出一名学生完成同样的练习。斜身引体以完成动作次数多者为胜,胜者计1分;直臂悬垂以悬垂时间长者为胜,胜者计2分;引体向上完成动作次数多者为胜,胜者计3分,最后累计得分多的小组胜出。

当比赛规则一出,各组学生就开始摩拳擦掌起来,组内展开了排兵布阵讨论,如我们组某人对他们组的某人,实力上有胜的把握;我们用“田忌赛马”的办法一定可以取得胜利;“田忌赛马”的办法不行,不要忘了引体向上胜出能得3分呢……在团队精神的作用下,学生个个是积极参与、思维活跃。

当进行直臂悬垂的PK时,两组的学生都在为他们大声读秒,以此鼓励比赛的学生坚持再坚持;当进行斜身引体或引体上向的比拼时,各自为本组的选手计数、加油助威,整个比赛十分激烈,学生的热情也十分高涨,再也没有类似之前的嘲笑现象出现,学生之间形成了团队合作意识,上肢力量素质较弱的学生也能参与到比赛中,并受到了其他同学的帮助与鼓励,也就有了练习的信心。

比赛结束时学生们还意犹未尽,仍然沉浸在刚才的激烈的比赛气氛中,还在讨论着比赛的细节和比分胜负等。此时,我集合学生进行练习后的小结:“同学们,本次比赛已经过去,胜负已经分出,但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通过这次比赛,我发现了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的意识和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友爱精神,这才是我们的最大收获。只有我们团结起来,才能迸发出最强大的力量;只有帮助别人、鼓励别人,才能让你的成功与别人进行分享。”

教师的教学方法应当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特点进行教学设计。然而,教师在面对课堂上学生心理的千变万化时不能禁锢思想,而要适时、灵活地做出调整,以应对消极情绪给教学带来的不利局面。

一是针对个体差异的分层练习,应对挫折型消极情绪。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和确定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运动能力的差异性。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往往使某些学生无法完成学生目标,心理上遭受失败后的挫折,从而失去练习的信心,产生逃避练习的消极情绪。因此,教师应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运动能力,根据学生的能力基础,设计出不同的学练内容和学习目标。在这样的分层学习中,每位学生都能完成既定学习目标并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是运用小组合作的互助练习,应对讥讽型消极情绪。学生因能力不足被其他同学讥讽挖苦的现象在课堂上时有出现。对于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会因此产生练习恐惧心理,这种心灵上的伤害很可能会伴随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乃至一生。因此,教师应当极力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利用小组合作练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引导学生协作学习、相互帮助,可以有效地消除差生的恐惧心理和消极情绪。

消极比赛范文第3篇

关键词:声乐比赛高校声乐教学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一、声乐比赛对高校声乐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有助于高校学生认识自我,丰富自我

声乐比赛都是比较专业的比赛,选拔的标准和要求都非常高,对想要晋级的选手提供平台的同时也提供更多磨炼自己的机会,参赛选手必须对自己进行深刻的反思,在一轮一轮晋级赛中清楚地认识自我,审视自我,找到自我的特点和优点,同时也要深刻认清自己的缺点,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规避自我的不足。所以在高校音乐课堂上,教师要多给学生机会去审视自己、发掘自己的机会,课堂上要留给学生更多展示的空间,通过讲解和分析声乐比赛中那些成功晋级决赛的选手是如何成功的例子,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认识自我、挖掘自我的好处,同时不断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丰富自我。

(二)有助于高校学生提升歌唱能力和表演能力

声乐比赛尤其是大型的比赛,对参赛选手的要求非常高,那些表现不俗的选手基本上都有着良好的唱功,娴熟的歌唱技巧,良好的心态,以及优秀的舞台表现能力等,这些能力虽然是声乐比赛中的要求,但也是每个与声乐专业相关的高校学生对自我设定的目标。高校声乐课堂上,教师不仅培养学生如何提高唱功,还应该更加注重关于歌唱技巧、舞台表现力、心理素质等的培养,通过分析每一个歌手在参赛中的表现实例来帮助学生们培养如何提高对声音的认知,如何高效发挥技巧,如何突出个性、提升舞台表现力等能力。老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去主动参加一些专业的声乐比赛,在实践中学习和提升歌唱能力和表演能力。

(三)有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传统的声乐教学课堂中,教师只注重对学生歌唱能力的培养,对于音乐相关知识的讲授都是一笔带过或简单照本念经,很难引起学生对音乐知识学习的重视。而在专业的声乐比赛中,不仅仅是对唱功的考核,不是仅仅把歌唱好就够了,而是需要对音乐相关的背景、历史知识、文化知识等都要有深刻的了解;同时选手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在比赛中从容镇定、正常发挥应有的水平以及处理突发事故;当然,竞争意识也是一名优秀的选手在声乐比赛中所必须具备的,在日渐竞争的比赛中,尤其是经历过一轮轮选拔后,选手要承担非常大的压力,如何在更加残酷的竞争中,在一群都非常优秀的对手中脱颖而出,需要选手要有强大的竞争意识,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成功突围。所以在声乐比赛中,对选手的综合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声乐比赛可以改变传统教学课堂中学生对音乐的片面认知,提升自我音乐技能、音乐素养的同时,也对自身有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其能够均衡发展自我的综合素养。也打破了传统高校声乐教学的弊端,提升高校声乐教学的质量,同时为社会培养歌唱能力、音乐素养、心理素养、竞争意识等综合素养兼具的人才。

(四)丰富高校声乐教学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

近年来声乐比赛的表演内容和表演形式都在进行不断的创新,这对于高校音乐课堂来说,也是非常值得参考的。在声乐比赛的舞台上,选手选择的曲目不再是以流行音乐为主,而是糅合多种风格、多种情愫、多种故事等特点而进行展现的演唱内容,可以是新歌,也可以是经典歌曲,可以是大众流行歌曲、也可以是小众歌曲,可以是流行时尚风格,也可以是民族纯朴风格,可以是原创歌曲,也可以是经典改编歌曲,可以是边舞边唱,也可以是深情独唱,可以是激情对唱,也可以团队轮唱……声乐比赛丰富的表演内容和形式,为高校声乐教学增加了更多可供选择和学习的素材和内容,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可以创新的机会,高校声乐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分析优秀案例,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自己去改编歌曲,自己去创作与歌曲相符合的表演形式,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启发他们创造更多的歌曲内容和表现形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让高校声乐课堂更加丰富。

(五)提高高校声乐教学的艺术标准和审美标准

近年来,声乐比赛中评委对选手关于歌唱的技巧、气息的运用、高低音的转换、音色的处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无疑也提升了高校声乐教学的教学标准和艺术标准,同时在近年来举办的声乐比赛中,出现了一些特别的唱法和特殊的声音,比如在CCTV-3《中国好歌曲第二季》中脱颖而出的苏运莹,其声音和唱法都非常特别,表面上可能大众无法深刻理解她所表达的情感,但是她的风格深深地印在大众的脑海里,并且得到评委的一致好评,而且逐渐被大众所喜欢,她的原创歌曲《野子》更是成为热门歌曲;这说明声乐比赛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高校声乐教学的审美标准。教师在课堂上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特色,启发他们善于发现自己的特色,挖掘他们不同于他人的特色。

二、声乐比赛对高校声乐教学产生的消极影响

声乐比赛在不断创新和改革,对传统高校声乐教学提供了更多新的素材、元素以及可供参考和研究的案例,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对高校学生心态、对声乐教学模式消极的影响,需要高校声乐教学课堂上及时纠正和规避这种消极的影响。

(一)扰乱高校学生的心态

随着声乐比赛的创新和变革,深受高校学生的青睐,尤其是一些电视选秀节目的出现,引起高校学生的热切关注,声乐比赛让很多学生看到了站在舞台上成为焦点的兴奋,看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增加了他们坚持音乐梦想的信息,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他们对音乐的看法和心态。一些节目中出现的炒作事件,“一夜成名”的急功近利的心态开始扰乱学生原本安分的心,开始对音乐、对学习产生浮躁心态,他们为了成名甘愿放弃自己的学业,为了追求名利而违背自己学声乐的初衷,这种心态会影响他们对学习声乐的情感态度,扰乱整个校园的学习氛围和风气。

(二)对声乐教学理念的冲击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注重唱功的锻炼、技巧的学习和表现力的提升等,但是声乐比赛的盛行,让很多学生更加关注哗众取宠的唱法:“盲目飙高音”“随意炫技”“花样”表现力等,反而忽视了高校声乐教学最基本的教学目的;同时,一些同学开始喜欢模仿某些歌手的唱法和声音,从而忽视了自己本身的特色,学习声乐更重要的是探索自己的特色,发掘自己的优势,从而建立自己的风格,找准自己的定位,而一味的模仿只会让学生忽略了技能的提升,放弃了自己的特色,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注重知识的积累,偏离学习的目的,这显然和高校声乐教学的理念是相悖的。

消极比赛范文第4篇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北京奥运会女子单人跳水三米板决赛前三名运动员,包括中国郭晶晶、俄罗斯帕卡琳娜和中国吴敏霞。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有关跳水、情绪心理、面部表情的专著和期刊论文,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1.2.2视频解析法采用荷兰Noldus信息技术公司生产的FaceReader4.0面部表情解析系统(界面详见图1),对北京奥运会运女子单人跳水三米板决赛前三名运动员决赛临场比赛时的面部表情进行解析,得出Ekman[1]提出的高兴、惊奇、厌恶、忧愁、害怕、生气、自然7种人类基本情绪及其它情绪的百分比。本研究分析的视频材料的采集和截取均来自北京奥运会女子单人三米板决赛的比赛录像。采用绘声绘影9.0软件截取比赛视频,截取终止时间定义为运动员比赛时在三米板上从准备到身体移动前的片段,当然截取的片段越长越好,片段越长越能更多地反映运动员临场比赛时的情绪和心态。

1.2.3访谈法通过对国家跳水队的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访谈,了解运动员比赛时的心理状态特点和情绪特征,为本研究的分析提供准确的第一手材料。

1.2.4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11.5和Excel2003对视频解析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和分析,为本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2结果与分析

2.1郭晶晶女子跳水三米板决赛面部表情特征分析郭晶晶在北京奥运会上获得女子单人和双人三米板两块金牌,表现非常稳定,作为一名年轻的老队员,参加过4届奥运会,并分别在雅典和北京奥运会上斩获四枚金牌,比赛经验丰富,在北京奥运会女子单人跳水三米板决赛中,以高出第二名帕卡琳娜16.75分的优势获得金牌,捍卫了自己在女子单人跳水三米板的霸主地位。从北京奥运会女子三米板决赛的面部表情特征中得出(见表1),郭晶晶的面部表情主要包括自然、忧愁、生气和其它基本情绪。郭晶晶在北京奥运会三米板决赛的五轮比赛中,自然情绪在每一轮的动作中都占了主导地位,范围为58.30%-70.50%,且每一轮的比例都比较大,表明郭晶晶能够在奥运会决赛时保持心态平和稳定,能够将丰富的比赛经验合理运用在比赛中,并将自身的情绪调整到适宜的范围内,不受比赛结果和外界的影响,以平常心面对大赛。正如每次跳水比赛电视转播的解说李娜所说,在高水平重大比赛中,运动员都会感到紧张和焦虑,只是感觉到的程度大小因人而异,许多研究表明,适当的紧张和焦虑对比赛具有积极的意义,情绪心理学研究认为忧愁与焦虑具有较大的相关性[2]。郭晶晶在北京奥运会决赛时的面部表情中的忧愁情绪比例范围为20.70%-33.70%,但郭晶晶在此焦虑水平范围内竞技状态表现良好,表明她的这种焦虑是一种“成就焦虑”,这种“成就焦虑”是有利于提高唤醒水平,是趋近式焦虑,而不是躲避式焦虑,是郭晶晶积极想获得比赛夺冠和成功完成动作的焦虑,而不是消极惧怕比赛结果的焦虑。郭晶晶决赛的第一轮动作205B,忧愁情绪比例为33.70%,暗示像郭晶晶这样的老队员,对于奥运会决赛的第一个动作,她本人也是比较紧张和焦虑的,但她调整能力也较强,合理应对压力和调整自身情绪状态,动作得分拿到81分,其它四轮动作忧愁程度并不大,动作得分除第四轮的转体动作得分偏低外,其它几轮得分还是比较高的,最后第五轮405B动作,郭晶晶把自身的忧愁(焦虑)情绪调整到本场比赛最低20.70%的比例,拿到了她本场85.50的次高分。生气情绪虽然看似消极情绪,但也有它积极的一面,生气和愤怒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只是程度上愤怒比生气更大一些,情绪心理学研究[3]认为,愤怒是心理能量的释放;愤怒让我们做好战斗的准备:肌肉紧张度增强,使心脏和呼吸能更好地为肌肉提供营养。从进化的观点来看,Izard认为,愤怒常常掺杂着躯体充满力量的感觉,尽管愤怒带给人们不适的感觉,但它确实有助于人们采取行动和释放美妙的感受;适当的愤怒可以提高人的学习和工作效率,使个体感觉更敏锐,信心倍增。郭晶晶决赛面部表情中生气情绪比例范围在0.00%-7.30%之间,其中在第一轮和第三轮的生气情绪比例为0%,其它三轮比赛动作生气情绪比例分别为7.30%、5.00%和6.40%;生气情绪虽然在郭晶晶整场比赛中占的比例较小,但恰恰这种较低的生气情绪,对于运动员在竞技比赛中有时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可以激起运动员的内驱力,提高运动员的动作准确性和效率。

2.2帕卡琳娜女子跳水三米板决赛面部表情特征分析俄罗斯的帕卡琳娜也是一位老将,参加过3届奥运会,在北京奥运会女子单人三米板上获得一枚银牌。帕卡琳娜在北京奥运会女子三米板决赛的面部表情特征包括自然、忧愁、惊奇、生气和其它基本情绪(见表2)。帕卡琳娜在北京奥运会跳水三米板决赛五轮比赛的面部表情中,自然情绪比例范围在55.90%-69.60%之间,且每轮都有较高的自然情绪比例,表明帕卡琳娜的心态也是以平和稳定的自然情绪为主导的,这与运动员丰富的大赛经验及自身的情绪调整是分不开的,特别是跳水项目要求运动员瞬间完成高难度的优美动作,所以运动员在每轮动作比赛中要尽量控制和调整好心态,尽量以平和稳定的情绪状态完成大赛压力下的难美动作。帕卡琳娜面部表情中忧愁情绪比例在19.30%-32.60%范围内,有四轮忧愁情绪比例在20%左右;帕卡琳娜能获得银牌,表明她的这种忧愁(焦虑)情绪也是“成就焦虑”,是趋近式焦虑而不是躲避式焦虑,而适当的忧愁或者说焦虑能起到唤醒的作用,也进一步验证了优秀运动员比赛时适当的焦虑具有积极意义的理论。帕卡琳娜面部表情中的惊奇情绪比例在0.00%-14.20%之间,除第二轮比例值为0%外,其它四轮面部表情中都附带较小比例的惊奇情绪。在情绪心理学中,第一位将好奇心作为心理学研究内容的是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他认为好奇心是人类基本的也是重要的本能过程;本能驱使人去采取达到自身目的的行动[3]。伯莱恩研究认为,唤醒是增强好奇心的能量因素,唤醒和好奇具有较大的相关性。他进一步研究认为,好奇心通过引起概念冲突达到认知:新异刺激的不一致性和不确定性与原有的内部模式不协调,就产生知觉或概念之间的冲突。知觉和概念冲突引起进一步的探究活动。这些知觉和概念冲突都会增强好奇心或唤醒,从而驱使人进一步去探索[3]。惊奇与好奇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很明显,惊奇是属于直观的积极情绪,帕卡琳娜的面部表情中惊奇情绪比例在0.00%-14.20%之间,分析其可能是由于客场比赛和奥运会比赛重要性的双重作用,帕卡琳娜保持了比较高的惊奇情绪,进而来提高自身的唤醒水平和动机水平,从而驱动自己成功完成每一个动作,向冠军迈进。帕卡琳娜面部表情中生气情绪范围在0.00%-12.70%之间,只有在第二轮和第四轮动作中出现,其它三轮生气比例为0%。值得一提的是在第四轮305B动作中生气情绪比例较大为12.70%,但这轮得分反而最高为82.50分,而这一轮中自然情绪为56.90%、忧愁情绪为21.20%、惊奇情绪为8.4%,综合分析可能帕卡琳娜需要在此情绪状态下才能提高唤醒和动机水平,调动自身的能量和动力,进而提高动作的效率和准确性,获得优异成绩。在第二轮405B动作中生气情绪为8.6%,得分却是最低只有75分,而此轮帕卡琳娜面部表情中自然情绪为63.60%,忧愁情绪为19.30%,在五轮动作中忧愁情绪最低,惊奇情绪比例为0%,而其它四轮动作都有小比例的惊奇的情绪,暗示帕卡琳娜可能需要在比较高的忧愁(焦虑)及有一定小比例的惊奇情绪下才能提高自身的唤醒和动机水平,继而提高自身的能量,完成优美动作而取得高分。

2.3吴敏霞女子跳水三米板决赛面部表情特征分析吴敏霞在北京奥运会女子单人三米板获得铜牌,双人三米板与郭晶晶联手获得金牌,在雅典奥运会也曾获得女子单人三米板银牌,现正在冲击伦敦奥运会金牌,吴敏霞代表了当今女子跳水三米板的高水平。北京奥运会女子三米板决赛中,吴敏霞面部表情特征包括自然、忧愁、生气和其它基本情绪(见表3)。吴敏霞面部表情中自然情绪比例在60.90%-80.60%之间,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表明整场比赛吴敏霞心态是以平和稳定为主导的。吴敏霞忧愁情绪的范围为10.10%-30.10%,第一轮到第三轮忧愁情绪都在25%以上,但前三轮的动作得分都没有达到80分,最高分也只有75.95分,第四轮和第五轮忧愁情绪吴敏霞将其调整下降分别为10.10%和15.40%,但动作得分却得到了85.50和81.00分,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吴敏霞比较适合在比较低的忧愁或者说焦虑下注意力更加集中,动作完成质量更高,更能取得好成绩。吴敏霞在第三轮和第四轮次分别出现了5.40%和5.50%低比例的生气情绪,可以提高动作的效率和准确性,进而有利于比赛动作的高水平高质量完成。2.4北京奥运会女子跳水三米板前三名运动员面部表情的比较分析前面我们分别做了3位运动员的个案分析,下面将对3位运动员的面部表情进行单因素方差对比分析,由于3位运动员面部表情中高兴、厌恶和害怕情绪比例都为0,故暂不放在表中进行分析(见表4)。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出,3位运动员的面部表情对比中只有惊奇情绪呈现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经LSD进一步多重比较分析得出,帕卡琳娜与郭晶晶和吴敏霞在惊奇情绪上都呈现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3位运动员在动作得分上经方差分析及LSD进一步多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3讨论从北京奥运会女子跳水三米板决赛前三名的运动员的临场比赛面部表情特征的分析中,首先我们得出,顶尖级运动员临场比赛的面部表情具有总体量化的相似性的特征,即以大比例的自然情绪为主,并带有一定比例的忧愁情绪及小比例的生气情绪,顶尖级运动员在面对同样的大赛时,每一位运动员的基本情绪反应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其次,虽然面部表情所反映的基本情绪具有相似性的特征,但在惊奇情绪上中外运动员却呈现非常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中国两位运动员主场比赛而国外运动员客场比赛有关,还与运动员受东西方文化影响不同有关。最后我们看出,3位获得优异运动成绩的运动员的总体情绪都是以直观的自然情绪和消极情绪(忧愁)为主要成分,而并不是我们生活中直观的积极情绪(高兴和惊奇)为主,说明在重大比赛时,优秀运动员都会感到焦虑和紧张;这与教练员的访谈结果相一致,但从情绪心理学[4]的基本理论我们知道消极情绪(除厌恶情绪)并不总是起到消极的破坏作用,在有些时候也有其积极作用的一面;但只要消极情绪不超过个体能力的承受范围,都有其积极层面的意义和影响;所以我们应该让运动员认识到这些所谓生活中的消极情绪有也其积极意义的一面,教会他们将这些消极情绪掌控在自身能力能够承受的合理范围内,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让运动员从积极的角度认识并控制好自身的情绪,最优化运用这些消极情绪为自己比赛所利用,进而取得优异和理想的运动成绩。

消极比赛范文第5篇

关键词:比赛临场预备时;应对策略;心理活动;外显行为

中图分类号:G85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708-04

武术套路运动员比赛时依照上场顺序,一个运动员进入比赛场地后,排在他(她)之后的运动员将在比赛场边等候,长拳类运动员等候的时间约为2 min,太极类运动员等候的时间约为4 min。运动员在比赛场边等候比赛的时间称为“比赛临场预备时”(李惠、黄淑杰,个人交流,2007.1)。武术套路运动员在比赛临场预备时的应对策略是什么?应对策略中的心理活动和外显行为有什么特征?是否建立了行为程序?对比赛成绩可能产生那些影响?我们将对上述问题进行系列的研究,旨在为教练员科学掌控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使运动员在重大比赛的压力状态下仍能稳定发挥运动技术水平提供参考依据和帮助。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某省武术套路队运动员36人,其中男运动员20人,女运动员16人;平均年龄17.19±2.54岁;专项训练年限7.36±2.98;武英级(国家运动健将)运动员16人,武士级(国家一级)运动员6人,二级运动员14人。

1.2研究方法

1.2.1测量工具

1.2.1.1自我陈述问卷指导语:武术套路比赛临场预备时,运动员均在比赛场边等候上场。以下是10个以“比赛临场预备时我…”为开头的句子,请您将它们续写完整句,句子没有对错之分,只要真实即可。如果您在写完10个句子后还有内容需要表达,请接着续写。谢谢您的合作。

1.2.1.2比赛临场预备时习惯行为的调查问卷根据笔者2004-2006年对武术套路全国锦标赛、冠军赛、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等比赛的观察,在问卷中列出5种行为供运动员选择:面向赛场静静站立;背向赛场静静站立;小范围走动;走动并活动身体(臂、腿、腰等);复习比赛中的某个动作。调查问卷由两个部分组成,第1部分:比赛临场预备时我总是…;第2部分:比赛临场预备时我有时是…。指导语:以下是关于您在比赛临场预备时的选择题,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选择题后打√。答案没有对错之分,只要真实即可。

1.2.1.3竞赛策略量表[3]Thomas,P.R.等人1999年编制。由8个分量表32个条目组成。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自我谈话0.80,情绪控制0.79,自动化0.74,目标设置0.78,表象0.79,活化动员0.76,消极思维0.74,放松0.80。指导语:以下是关于您在比赛中自己的情况,在合适的数字下划√。请不要有太多的顾虑,您的回答没有正确或错误之分,您的真实回答对我们来说是最好的答案。谢谢!

1.2.2研究程序1) 利用运动员文化学习之际,进行自我陈述问卷、调查问卷和竞赛策略量表的测试,由专业人员宣读指导语,运动员当场答卷,专业人员当场收回问卷;

2) 对开放式问卷进行编码。本研究的编码方法依照竞赛策略量表分为两大类,心理活动和外显行为。心理活动包括:自我谈话、动作表象、情绪控制、消极思维、其它。外显行包括:比赛准备(检查服装、器械等)、复习动作、静立调息、活动身体、其它。

3) 挑选两名对本次研究目的内容均不了解的人作为评分员,对全部问卷中的句子进行评定,依照编码方法在不同类别选项后划“正”,计算各类别句子的百分比,对两名评分员的评分结果进行相关检验;

4) 对调查问卷和竞赛策略量表进行统计;

5) 所有研究数据在SPSS10.0和Excel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处理,主要方法为相关检验、多元方差分析和T检验。

2结果

2.1运动员自我陈述问卷统计结果本次研究调查了武术套路运动员37名,剔除1份无效问卷,共获得312个比赛临场预备时应对策略的自我陈述句。其中,有关心理活动的句子119句,外显行为的句子113句。在编码过程中发现,所有句子都进入了心理活动和外显行为的编码类别,没有“其它”类别的句子。两名评分员的评分结果相关检验结果0.89±0.13。

2.2运动员习惯行为调查问卷统计结果表2显示,在“我总是”选择中按照比例从高至低的行为是活动身体、复习动作和背向赛场站立、原地走动、面向赛场站立。在“我有时”选择中按照比例从高至低的行为是原地走动、复习动作、活动身体、背向赛场站立、面向赛场站立。有8名运动员在“我总是”中选择了习惯行为后,没有在“我有时”中进行选择,8名运动员中性别比例为6男2女,项目类别为6名长拳类运动员,2名太极类运动员;运动等级武英级3人、武士级2人、二级3人。运动员习惯行为调查问卷统计结果还显示,在“我总是”的行为选择中,面向赛场静静站立的男运动员显著高于女运动员(t=19.00 p=0.037);在“我有时”的行为选择中,复习动作女运动员显著高于男运动员(t=34p=0.021);在“我总是”行为选择中,背向赛场静静站立太极类运动员显著高于长拳类运动员(t=34 p=0.004);活动身体长拳类运动员显著高于太极类运动员(t=33.97 p=0.020);在“我有时”的选择中,背向赛场静静站立的武英级运动员显著高于一级及以下运动员;原地走动的一级及以下运动员显著高于武英级运动员。

2.3竞赛策略量表测试结果信度检验总信度系数0.85。表3是竞赛策略量表统计结果。表3显示,8个分量表得分从高至低依次是表象、活化动员、自我谈话、目标设置、放松、消极思维、自动化、情绪控制。竞赛策略量表测试结果还显示,8个分量表没有性别和项目类别差异,在表象、活化动员和放松等3个分量表中,武英级运动员得分显著高于一级及以下运动员(t=32.06 p=0.029,t=31.50 p=0.012,t=34 p=0.039)

表4显示,在自我谈话、情绪控制、自动化、目标设置和活化动员等策略中,武术运动员得分显著低于澳国际级运动员;在放松策略中得分显著高于澳国际级运动员;另外消极思维的得分也显著低于澳国际级运动员;表象没有显著性差异。

表5是武术男运动员竞赛策略与澳大利亚国家级男运动员(量表研制者的澳大利亚运动员被试)的比较。表5显示,情绪控制、自动化、目标设置和消极思维等策略中,武术运动员得分显著低于澳国家级运动员;表象和放松显著高于澳国家级运动员;自我谈话和活化动员没有显著性差异。

表6是武术女运动员竞赛策略与澳大利亚国际级女运动员(量表研制者的澳大利亚运动员被试)的比较。表6显示,情绪控制、自动化、目标设置、活化动员和消极思维等策略中,武术运动员得分显著低于澳国际级运动员;在表象和放松策略中得分显著高于澳国际级运动员;自我谈话没有显著性差异。

表7是武术女运动员竞赛策略与澳大利亚国家级女运动员(量表研制者的澳大利亚运动员被试)的比较。表7显示,自我谈话、情绪控制、自动化、目标设置等策略中,武术运动员得分显著低于澳国家级运动员;在表象和放松策略中得分显著高于澳国家级运动员;活化动员和消极思维没有显著性差异。

3讨论

3.1运动员比赛临场预备时应对策略的心理活动特征研究结果提示,运动员比赛临场预备时应对策略中心理活动特征如下:

1) 重视情绪控制。如,“比赛临场预备时我深呼吸来调整自己的心跳速度”、“我会做一些事情把兴奋的情绪压一压”、“我会长出一口气尽量使自己能放松下来”、“我会找队友说话转移紧张情绪”、“我不与任何人说话以免影响我的情绪”等等。研究结果支持冯燕关于武术套路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监控中“紧张”与“慌乱”等心理因子与比赛成绩具有显著性意义的研究。

2) 重视表象动作。如,“比赛临场预备时我把套路技术和难度技术在脑子里重复一遍”、“我把容易失误的动作和技术环节用思想和身体体会一下”、“我会多想在家训练中成功的感觉”等等。

3) 有项目类别差异。长拳类运动员表象动作显著高于太极类运动员;太极类运动员情绪控制显著高于长拳类运动员,这可能与项目的比赛时间、供能特点有关[4],长拳类运动员比赛时间是1分20秒,属于无氧糖酵解供能;太极类运动员比赛时间是3分40秒,属于有氧代谢糖酵解和糖氧化供能。比赛时间与供能方式的不同可能影响运动员的应对策略。

3.2比赛临场预备时应对策略的外显行为特征将自我陈述问卷中的外显行为的句子和运动员习惯行为调查问卷进行综合分析,运动员比赛临场预备时应对策略中外显行为特征如下:

1) 重视比赛准备。我们把以下句子分类为“比赛准备”,如,“比赛临场预备时我会做最后的检查(器械、服装、鞋带)”、“我会把位置看好,从哪走到哪结束”、“我再看看表演服”等。

2) 多种行为组合。运动员在比赛临场预备时的行为多采取2-3种或3种以上。

3) 以“动”为主,以“静”为辅。如活动身体、复习动作是选择频率较高的行为。

4) 有性别、项目类别和运动等级的差异。在“我总是”的行为选择中,面向赛场静静站立的男运动员显著高于女运动员,这可能与女运动员敏感易受暗示有关[5],她们往往担心受场上运动员影响。在“我总是”行为选择中,背向赛场静静站立太极类运动员显著高于长拳类运动员,活动身体长拳类运动员显著高于太极类运动员,这可能仍与项目的比赛时间与供能特点有关。在“我有时”的选择中,背向赛场静静站立的武英级运动员显著高于一级及以下运动员;原地走动的一级及以下运动员显著高于武英级运动员,这可能与运动员竞技能力和比赛经验有关[6]。

3.3运动员比赛临场预备时的行为程序特征通过对比赛临场预备时的习惯行为调查,了解运动员的行为程序特征。研究结果显示,仅有有8名运动员在“我总是”中选择了习惯行为后,没有在“我有时”中进行选择,为运动员总数的22%。研究结果提示,多数运动员在比赛临场预备时没有建立行为程序。

3.4运动员竞赛策略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员竞赛策略有以下特征:1) 存在运动等级差异。武英级运动员在表象、活化动员和放松等得分显著高于一级及以下运动员,可能与武英级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比赛经验有关;

2) 与澳大利亚国际级和国家级运动员比较,武术男、女运动员的表象和放松等策略均有优势,支持自我陈述问卷的研究结果。但情绪控制、自动化、目标设置和活化动员等策略有较大差距;研究结果提示,武术套路运动员的竞赛策略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根据项目特征和制胜规律,可以重点提高情绪控制、自动化等策略水平。

4结论与建议

1) 运动员比赛临场预备时的应对策略心理活动特征是:

(1)重视情绪控制;

(2)重视表象动作;

2) 运动员比赛临场预备时的应对策略外显行为特征是:

(1)重视比赛准备;

(2)多种行为组合;

(3)以“动”为主,以“静”为辅;

3) 有22%的运动员在比赛临场预备时建立了行为程序;

4) 与澳大利亚国际级和国家级运动员相比,武术运动员的表象和放松等策略均有优势。但在情绪控制、自动化、目标设置和活化动员等策略有较大差距;

5) 结合比赛成绩进一步研究运动员比赛临场预备时的应对策略和比赛成绩的相关关系;

6) 对武术套路运动员有针对性的进行情绪控制和自动化等策略训练,并在上述心理训练中启发运动员建立比赛临场预备时合理的行为程序。

参考文献:

[1] 王进.压力下的“Choking”:运动竞赛中努力的反常现象及相关因素[J].体育科学,2005,25(3):85-93.

[2] 张力为.赛前情绪的因素结构、自陈评定及注意特征[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10.

[3] 张力为,毛志雄,主编.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0.

[4] 冯连世,等主编.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7.

消极比赛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散打;技术;新规则;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69-02

1 前言

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散打部对2004年以来所执行的散打竞赛规则进行修改和完善,2011年武术散打竞赛规则(试用)出台,并在2011年全国男子散打锦标赛上实施。不难看出每一次规则的修改都对散打运动技术的发展和运用起到导向作用,散打技术的发展又促进了散打规则的不断完善和规范。因此,及时了解和掌握新规则的精神以及对散打技术的发展方向的影响,是未来赢得比赛的关键。新规则的出台对技术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它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原则。本文的目的在于更好地研究新规则对技术运用的影响,并为散打规则进一步完善和各运动队更好地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提供依据和参考,以促进散打运动向民间普及和向有激烈对抗性的高强度竞技比赛发展。

2 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2004年《武术散打竞赛规则》和2011年《武术散打竞赛规则》(试行)的阅读以及重点分析研究。

2.2录像分析法。通过观看2011年全国男子武术散打锦标赛进入前16强的主要比赛录像,对比赛中运动员运用的散打技战术进行分析和统计。

2.3专家咨询法。访问咨询河南省国家级和国家一级散打裁判员、教练员和研究人员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试行新规则主要内容以及变化情况

3.1.1使用方法的改变。在2011新《武术散打竞赛规则》(试行)中增加了“可用方法”这一条款。即“使用武术的各种拳法、腿法和摔法”。作为“可用方法”在2004年的《武术散打竞赛规则》中并没有出现,但在得1分的标准中第一项,是这样写的:“用手法击中对方头部、躯干部位得1分。”现修改为“用拳法击中对方头部、躯干部位得1分”。从武术的理论解释“手法”和“拳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手法是指“上肢臂不得运行”,而拳法是指“腕关节以下的拳,包括拳心、拳背、拳轮的运用”,所以理解“拳法”应该是只能用“腕关节以下部位的拳法击中对方头部、躯干部位得1分”。反之,如果用“前臂”(除肘外)的部位击打对方是不能得分的。但允许使用,不属于犯规动作。使用方法的制定对运动员的技术细腻程度是一个制约。拳法的集中效果要比手法明显得多,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运动员的技术含量,也增高了比赛的观赏性。

3.1.2得分标准的改进。新规则中取消了后倒地者得1分的得分规则,意味着运动员在使用摔法或用踢打动作攻击对方而造成的双方先后倒地时,或者主动使用倒地动作击倒对方而不能顺势站立者均为无效动作,没有得分效果,但对踢打动作的得分不影响。“先后倒地,后倒地者得1分”的规定是2004年《武术散打竞赛规则》得1分中的一项得分方法,作为主要得分标准,从2004年规则制定以来,拳腿借冲力使用摔法的组合技术被运动员形成了主要的进攻手段。散打是一项以点数多少来判定胜负的体育运动,任何一个得分标准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场上裁判来说,取消了先后倒地的手势动作,让整个比赛更加容易让观众看懂。

3.1.3胜负判定的改变。在散打淘汰赛中,关于每局的胜负评定采取了没有“平局(牌)”的办法,在原《规则》中,对每局的胜负评定条款之4中规定“一局比赛中,双方出现平局时,按本局受警告、劝告少者,当天体重轻者的顺序评定胜负,如上述三种情况仍相同,则为平局”。现修改为:边裁判员不允许举“平局(牌)”,如果在每局的比赛结束时,若双方运动员的得分相等,在3秒时间内,边裁判员根据该运动员“主动进攻技术强者”决定胜者。取消了原规则的胜负评定。针对当前散打比赛的“不激烈、打法消极”的现象,应该鼓励运动员积极主动进攻。因此,当出现双方运动员的比赛相等时,根据运动员在场上积极主动,不消极、不怕打,意志顽强的作风评定胜负。这对促进当前散打比赛的激烈程度是有积极意义的。

3.1.4规则中修改的其他内容。从表一所显示的内容来看,新规则在一步步地规范和完整、合理化,同时对提高比赛的观赏性作出了相应的要求。

3.2试行新规则下散打运动员的技术使用

踢、打、摔作为散打技术的主要构成部分,在比赛中有着相互制约和影响的作用。通过对2011年全国男子散打锦标赛的统计(见表二),从表二可以看出,新规则的实施,使得拳法和腿法使用比例明显增加,其中腿法更为明显,这与依据不同的动作产生的不同的分值,按各自不同的分值累计相加得分的规则密切相关。由于可以进行有效的相互击打,运动员在比赛中加强了拳腿组合的有效运用。摔法作为散打的一项特色得分技术在比赛中运用比例一直较高,从统计结果来看,摔法(接腿摔、搂抱摔)的运用比例分别为26.6%。新规则对消极搂抱的重新定义使得搂抱摔运用比例的减少和接腿摔运用比例的增加,使散打比赛的观赏性明显得到提高。

3.3试行新规则实施后的散打技战术发展走向

试行新规则对取消先后到地、判定平局,以及重新界定了消极搂抱的内容使运动员之间的对抗更加激烈。使用同一个动作产生分值不同的效果,使运动员形成只有重拳、重腿才是主动进攻对方得分的有效途径。在激烈的对抗中,选手的抗击力较弱直接影响到被击中后的技战术的发挥,严重的甚至失去继续比赛的能力。因此,为了适应更加剧烈的对抗,在进行攻击力训练的同时,还应进行专门的抗击打能力练习,重视体能训练,强大攻击力和抗击打能力是每位散打运动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4 结论与建议

4.1在试行新规则实施后,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拳法、中高腿法的技术运用,先后倒地的规则取消,使运动员敢于做主动到底的摔法,同时也很好地限制了消极搂抱和搂抱摔的运用,也提高了接腿摔技术的运用比例,在大大提高了散打比赛的精彩激烈程度。

4.2场裁的判分“公开墙上”,有利于宣传散打这项运动的有关专业知识,对裁判队伍要求也更高,这充分显示出新试行的规则更加规范、合理、全面、简洁。

4.3散打技战术的发展趋势是技术全面、立体进攻、简洁实用、有效击打。

4.4散打运动员在注重单个技术动作技术细节,提高攻击力和抗击打能力的同时,也加强拳腿摔组合技术的运用。同时,建议对散打竞赛规则的下擂定义作进一步修改,以提高散打比赛的观赏性。

参考文献:

[1]李士英.武术散打裁判必读[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朱瑞琪.规则把握散打运动大趋势[J].第一届散打世界杯专刊,2002,(7).

消极比赛范文第7篇

关键词:学生裁判员;消极心理;自信心;篮球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6-039-002

1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校每年都要举行三对三半场及五对五篮球比赛,其大部分裁判员是由教师担任,但教师因为有教学或带班实习以及其它临时任务而出现人手不足耽误篮球比赛正常举行,因此会从校篮球队里挑选出一些篮球运动水平比较高的学生担任裁判员,但在执法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裁判员不能很好地胜任篮球裁判工作,在临场执法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会出现消极对待现象。本文对学生裁判员在临场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消极现象的成因做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力求更好地提高学生裁判员的执裁能力,为今后我校学生篮球裁判员的培养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我校学生篮球裁判员。

2.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据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学生裁判员消极执裁的原因分析

3.1.1 缺乏篮球理论知识。

裁判员必须精通篮球竞赛规则,熟悉篮球裁判员手册,按规则准确判罚和处理比赛中各种千变万化的实际问题。从调查研究得知,仍有90%的学生裁判员对裁判法理解不够全面。其中只有30%的学生篮球裁判员阅读过《篮球规则》和《篮球裁判员手册》。他们的裁判知识大多从电视、网络或训练时教练的讲解以及判罚获得。

3.1.2 缺乏实际临场经验。

调查显示,100%的学生裁判员认为临场机会太少,缺乏经验。第一、学生裁判员的临场执法经验缺乏;第二、我校学生作为队员参加校际比赛的经验缺乏,大多数学生裁判员都是在校内打随机组合的篮球比赛或课余训练时的教学比赛,只有亲临其境才能深刻理解篮球规则以及篮球裁判法,即对比赛的感觉。

3.1.3 态度问题。

调查显示,45%的学生裁判员,在比赛中认为自己的身份是学生,担任副裁,怕误判导致纠纷,出现态度不积极的现象,从而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如注意力不集中,跑位不积极,导致裁判员站位不准确,造成漏判、误判。

3.1.4 赛前准备不足。

调查显示,50%的学生裁判员在执法前心理状态不佳,不能很快地进入裁判角色。这主要是由于赛前准备不足造成的。造成赛前准备不足的原因有很多,如刚刚下课匆匆赶来,忘带比赛用品等等,这些原因都会影响到学生裁判员接下来的比赛执法心理。

3.1.5 缺乏自信心。

调查发现,有80%的学生裁判员在临场执法时想法过多,患得患失,缺乏自信心。自信心是指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它是裁判员临场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自身的能力没有高度信任,就无法动员和控制自己内在的身心潜力。

3.1.6 来自各类人群、比赛性质的压力。

在激烈的篮球比赛中经常会由于一次争议的判罚而出现纠纷,加上有些班主任的指责、运动员的争执、现场观众言论等,均严重干扰裁判员的临场判罚水平。其次,在比较受关注的比赛中,自然会吸引不少的观众,在很多的观众面前裁判员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裁判员在临场执法时出现“怯场”。调查得出,有30%多的学生裁判员在以上几种情况下容易产生怯场心理。

4 对 策

4.1 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第一,主动性学习。学生裁判员可以到学校的图书馆、上网查阅有关篮球知识。第二,加强学生裁判员的培训工作。我校有篮球队,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裁判员的培训,同时加强校际间的篮球交流,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裁判员业务能力的提高。第三,改善学校体育课教学内容。调查发现,80%的学生裁判员希望篮球体育课添加篮球裁判知识的教学。

4.2 加强学生裁判员自身素质的培养

第一,端正态度,战略上认为自己执法的篮球赛仅仅是一场游戏,战术上应该端正态度认真执法。第二,增强心理素质。研究显示,增强心理素质的对策包括:端正临场动机和提高处理临场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和培养良好的临场心态、树立自信心,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临场执法的注意力。

4.3 临场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一,球感的建立。“球感”是在训练中发展起来的专门化知觉,是篮球裁判员的—项重要的心理技能,使裁判员能对球的形状、重量、弹性、空间变化做出精细的分析,对球的运行速度、控球队员的运动状态以及传球的方位等动态有十分精确的感知,排除凭视觉判断的假象而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篮球裁判员的“球感”是裁判员技术水平获得高度发展并达到高水平的重要心理技能。第二,提高宣判力度。在临场执法中要遵循立场坚定、果断判罚、当机立断的原则。第三,模拟临场比赛训练。它能够提高学生裁判员基本功的熟练程度。第4.4 注重比赛后的总结

裁判员只有在比赛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赛后及时总结,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法水平。

5 建 议

5.1 对篮球队教练的建议

笔者希望学校篮球队教练注重学生裁判员的培训工作,让队员积极考取裁判等级证书,参与更多的篮球球比赛裁判工作,为学校提供一批业务能力强的篮球裁判员队伍,一方面解决了我校每年篮球赛裁判人员不足的难题,另一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篮球素质,使得学生更受用人单位欢迎。

5.2 对学生裁判员的建议

由于我校学生裁判员面对的资源条件较为单薄,这就希望学生裁判员严格要求自己,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篮球裁判水平,为学校篮球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2 柯世明.学生篮球裁判员怯场心理分析及临场自信心的培养[J].湖北体育科技,2005,24(4):479~481.

消极比赛范文第8篇

摘要:三级跳远踏跳的准确性直接决定着运动员试跳的成绩。心理因素是影响踏跳准确性的重要因素,包括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两种。其中消极的心理因素对三级跳远踏板的准确性的影响十分重要,因此就此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三级跳远;心理因素;踏跳;准确性

三级跳远是田径运动的主要项目之一,也是我国各类教学大纲中最基本的田径教材内容之一。经常练习能够有效的发展速度、力量、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但对三级跳远的运动员来说,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除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外,还需要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故教师在教学训练过程中,由于运动员的心理因素对运动成绩所造成的影响,应采取有效措施和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增强运动员起跳踏板准确性,创造优异成绩。

一、消极心理因素的具体表现

(一)缺乏临场比赛经验和应变能力。缺乏赛场经验的运动员,往往对赛场气氛不适应,一进入赛场就产生种种的精神负担,加之对赛场上出现的变化和困难,如场地、试跳顺序、气候的变化,比赛中身体的不适应或轻度受伤等情况的出现,缺乏应变能力,以致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保证良好的心理状态,影响正常技术的发挥。

(二)心理素质差,缺乏自信心,怀疑自己的实力。过高的估计对手,受过去失败的影响,没有顽强的意志,遇到困难畏缩不前,紧张失常,不能以良好的竞技状态投入比赛,加之自控能力差,不能自我调节,失去控制稳定情绪,而使踏跳动作受到心理的影响。

(三)技术不稳定。平时训练中助跑的速度、节奏掌握不好,踏跳技术不巩固,不定型,准确踏板的成功率不高,比赛中没有太大的把握,以致临场过分紧张,导致动作技术变形,试跳成绩不佳。

(四)缺乏独立的作战能力。平时训练过多依赖于教练员的帮助、指导,一到比赛、离开教练六神无主,尤其是第一次试跳踏跳不准确或失败时,更是不知所措,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二、 消极心理因素对踏跳技术的影响。

(一)固定的助跑距离被扰乱。

(二)助跑节奏混乱。

(三)全程助跑的最后几步减速后做起跳动作。

由于踏跳准确的部分技术受到破坏,致使踏跳出现:其一,踏过起跳线跑过起跳线、跑过起跳线、在起跳线延伸线的前面或后面起跳,造成试跳失败;其二,助跑最后几步减速踏跳,造成踏跳无力或在起跑线后面踏跳,大大影响比赛成绩。

三、消除心理的不利因素,提高踏跳准确性的具体措施。

(一)进行心理自我调控的训练。

1.正面词语自我暗示法。

积极正面的词语暗示能带来良性的条件反射和唤起积极的情绪,增加参赛运动员的信心和勇气。如:第一次试跳前不了解对方实力,自己心理可以默念“我很有实力,我会跳出最好成绩”。参赛运动员第一次全部试跳完毕。初步了解全体运动员的实力,就确定第二次试跳要超过的对手,心理默念“我一定要超过他们”。依次类推,直到最后试跳完毕。这样冷静地参赛,一步一个脚印,就一定会取得好成绩。总之,不管出现什么样的困难,都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既成的事实。不断用正面词语暗示自己,增加自信心,就会试跳成功。

2.积极思维法。

对任何复杂的客观环境和主观感受都能从积极的方面去控制自己的思维内容,防止消极思想干扰自己的情绪。

3.表象再现训练。

试跳前冷静地回忆,重现过去比赛和训练中,三级跳远技术完成最成功、尤其踏跳最准确有力的动作,使身体感觉的表象和运动表象在自己的头脑中得到强化。从而提高兴奋性,增强自信心。

4.转移法。

试跳前精神不能全部集中到“准确踏跳”这个技术环节上,首先要把精神转 移到助跑这个环节上。要跑出速度、跑出节奏。这样,思想放松了,助跑才能完成得好。自然就会过渡到准确踏跳上来。

5.自我放松训练。

采用自我意念放松训练,通过自我暗示,或者闭目“静养(时间长短自我调节),逐步地松弛肌肉、骨骼、神经,把全身调整自然,轻松舒适,排除杂念,安定心神,达到稳定情绪的目的。然后再集中思想,提高兴奋性,使身体和心理很快进入良好的竞技状态。

(二)培养意志品质的训练。就踏跳来讲,运动员要以稳定的心态,勇敢地面对踏跳板做好踏跳前的准备,完成快速有力的踏跳,为此,必须自觉地,不厌其烦地接受技术训练和心理训练。

1.利用不同场地(软硬)进行训练,提高适应场地能力。

2.在疲劳状态下延长训练时间或布置新的训练任务,以适应赛时过长的特点,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

3.利用不利的气候条件进行训练。比如在有风的天气(顺风、逆风、侧风)、小雨的天气里进行比赛,培养运动员勇敢顽强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适应不同气候的能力。

4.参与各种比赛,使运动员适应各种赛场条件和气氛,增加比赛经验,要求在比赛中完成预定的任务等。

(三)培养运动员感知的准确性。要有意识地、自我结合全程助跑的步长、步频、加速的时间、加速的程度。通过反复练习、反复体会,改进助跑技术,调整助跑距离,固定助跑的步点、节奏、掌握准确的踏板时间。这样使大脑建立了固定准确的信号和条件反射,比赛中机体感知的准确性就会作用在技术发挥上 。

助跑的最后一步放第一标志物。唤醒大脑的警觉,体会踏板准确性的感受,助跑的倒数第四步或第六步放第二标志物,让大脑反复体会并记忆增加步频、力争达到最高速度进行起跳的感受。

反复进行四~六步或短距离助跑起跳相结合的练习,体会助跑过渡到起跳时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感觉。

感知准确性尚未固定建立前,教练员要用语言和手势不断地给予帮助、指导、强化、使之建立正确的机体感觉。

(四)帮助运动员树立必胜的信心。要根据运动员不同的个性特征,意志品质的强弱及不同的比赛经历,具体分析其影响自信心的因素,找出树立自信心的办法,还要采用必要的训练方法,帮助运动员树立其信心。

(五)适应赛场气氛的训练。赛前训练中,从实战出发,使训练适应比赛的需要,尽可能多的参加各种类型的比赛和测验,或进行模拟训练,以减少运动员比赛前不必要的心理紧张,提高对赛场气氛的适应能力。

(六)熟练技术。让运动员在训练的开始,就理解踏跳 技术的本质、重要意义和完成方法,使之自觉地刻苦训练,积极思维,不断改进助跑技术,掌握好助跑与起跳结合的关键技术,以熟练的技术去争取更好的成绩。(佳木斯职业技术学校;黑龙江;佳木斯;154002)

参考文献:

[1] 李树君,刘福林.现代田径运动.大连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