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楼梦太虚幻境

红楼梦太虚幻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红楼梦太虚幻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红楼梦太虚幻境范文第1篇

关键词:对联;情节;环境;人物

G633.3

对联,又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却又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涵义。《红楼梦》中的24对对联不仅具备对联的特征,更可以说是精品当中的精品。它对红楼中故事情节的演进暗示、人文社会与自然景物描写浓缩、人物性格的突显与命运的暗示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因联演情

“情”即故事情节。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对于一部作品来讲是十分重要的。然曹雪芹却不急不躁,只在小说开首的第一回、第五回,举重若轻,“轻描淡写”地用了一个梦境中的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正如王汝梅在解读《金瓶梅》中,以《红楼梦》作类比说的“曲笔、逆笔,曲得无迹,逆得不觉”。 从故事情节的生发,发展,与结局来看,借助梦境所叙述的人事、情节,真假兼具,颇耐读者品评、玩味。作者借甄士隐、贾宝玉见到这同一对联,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副对联可谓是总括了《红楼梦》中整个故事情节的走势。这副对联的字面意思很简单:把假当作真时,真的也是假的;把无当作有时,有也就变成了无。可就是这么浅显简单的一副对联在《红楼梦》中竟然两度出现。第一次是在第一回,是甄士隐于梦幻中所见:正欲细看是,那僧便说已到了幻境,便强从手中夺了去,与道人竟过一石牌坊,上书四个大字乃是“太虚幻境”,两边又有一副对联,道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联系甄士隐在书中所经历的跌宕起伏的一生来看,他前期家道兴旺享尽富贵荣华,后来家族衰微,屡屡生发变故,心灰意冷遁入空门。这不就应证了联意,假成真,真变假;原拥有的失去了,原来不可能的反而在他身上应验了。

第二次是在第五回,是贾宝玉在游太虚幻境中所见:宝玉听了,喜跃非常,便忘了秦氏在何处,竟随了仙姑至一所在。有石牌坊横建,上书“太虚幻境”四个大字,两边一副对联,乃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联系后文:宝玉在不知何为“古今之情”,何为“风月之债”的情况下,进入“孽海情天”宫门接连看了“金陵十二钗正册”、“ 金陵十二钗副册”、“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 聆听《红楼梦》正副曲词,品茗“千红一窟”,饮下“万艳同杯”,学尝云雨之事后仍然恍恍惚惚,走不出迷津。这一切其实就是贾宝玉一生道路的缩影,真可谓“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啊。再会同第一百一十六回贾宝玉重游“太虚幻境”,见到的却是“福善祸”匾与“过去未来,莫谓智贤能打破;前因后果,须知亲近不相逢”、 “喜笑悲哀都是假,贪求思慕总因痴”(高鄂作)联,高鄂作这样的改动好不好暂且不说,但高鄂的用心显然也是要表现贾宝玉的觉悟。

二、因联绘景

绘景,即环境描写。小说的情节之所以得以展开,大都仰赖环境所提供的场所。所以每一部小说都很注重环境描写。那么红楼又是怎样实现这一依托的呢?怎样既不伤主题,又能不受空间局限,扩展环境空间呢?作者运用他高深的语言造诣,在不经意间又以联绘之。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就是《红楼梦》中贾宝玉拟就的沁芳亭联。它就正好概括了沁芳亭这一奇景的精华部分。其上联写的是泉水清澄碧透,好象借来堤上杨柳的翠绿色泽;下联描的是泉水潺流不息,沁出怡人的芬芳,仿佛是分得了岸上花儿的香气。这副对联是写“水”的,但全联却不着一个“水”字,而是借“绕堤”“隔岸”去去写溪水;借“三篙”“一脉”映出水的深,溪的形状,这就把把水的色泽、质地和四周的环境氛围糅合在一起了,很好的构成了一幅极富诗意的画面,怪不得赏景的众文人称赞不已。

又如题潇湘馆的“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那副对联。《红楼梦》十七回中写道:“忽迎面突出插天的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味芬气馥,非花香可比。”“……见两边俱是超手游廊……只见上面五间清夏连着卷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对于这样一个“好个所在”,作者紧扣了庭园特点,而拟此联,上联借“径”“风”“穗”就把园中景致神态毕现,跃然纸上。下联是描写月夜园中景的。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的“金兰”。当然不仅仅香、美,可以说“雅”了,真可谓视觉形象与嗅觉感知两者兼具。这个生活正好和他们的身份以及处的环境相匹配。吟咏此联,由景及情,由物及人,它生动地表现了封建贵族悠闲的情趣,为生活其间的人物提供了能充分体现其志趣与雅好的典型环境。

三、因联划人

人是任何作品的根本,如果没有人物,没有典型的人物,就不成其为小说,更遑论经典名著《红楼梦》了,所以,如何在有限的场景里塑造出经久耐品、性格鲜明、似而不同的人物来。这是创作者的核心任务。

《红楼梦》第五回有这样一段文字:“大家来至秦氏房中。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人而来。宝玉觉得眼饧骨软,连说‘好香!’入房向壁下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α,其联云:‘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这是一对题画联,联意大体是:春寒轻微,美人春睡沉沉;芳气袭人,仿佛是醇厚的酒香扑面而来,人不禁被其深深吸引……这里联画有机结合,相映成趣,再联系后文“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这些文字,一个奢华、香艳的卧室陈设立时展现在读者面前,当然作者绝不是仅仅为这而如此大费笔墨,他的本意应该在用联来点明,来渲染秦氏的卧室,通过环境来描写人,以此来刻画生活在大观园中的一妇人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其他如宝玉、忘熙凤……他们这些大观园中的众生在“身后有余”时是如何腐朽、糜烂的。

对联虽然只是《红楼梦》中冰山一角,但它对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对环境的描写,对人物的刻画等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者赋与它一种耐人寻味的寓意,并与全书的主题息息相通。它浓缩了一干人等的命运起落,荣辱遭际,而且言简意赅,于不经意间做到了常人不容易做到的事。它不仅体现我们语言的博大精深,更是体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技艺之高超。

参考文献:

红楼梦太虚幻境范文第2篇

关键词:庄子;红楼梦;好了歌;贾宝玉;浮生若梦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027-01

一、《红楼梦》主题歌《好了歌》蕴含的主旨

庄子人生哲学的核心是追求精神的自由与绝对自由。庄子认为,人如果能顺其自然之性,也就是纵情任性,便得自由,但这只是相对的自由。至于什么是绝对自由,如何获得绝对自由,《逍遥游》作了详尽的阐述:有所依赖的自由,只能算作相对自由,无所依赖的自由才是绝对自由。《红楼梦》主题歌《好了歌》旨在指出若要人生好,须要“了”了“功名”、“金银”、“娇妻”、“儿孙”。而庄子主张“无名”“无功”“无情”,最终才能获得精神的绝对自由。由此可见,两者旨趣的完全相同。

《好了歌》主张了情,而《红楼梦》开篇却说此书“大旨谈情”,二者看似相悖,其实则不然。从“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可见,本书确实写情。但是书到最后,几乎所有情痴情种都以死退出了人生的舞台,而宝玉最终无情,随和尚道士离开了滚滚红尘,复得“天下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的逍遥。可见《红楼梦》用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让人了解:人生最苦,情难了,无情最逍遥。在功名、金银、情感中,不慕功名最易,不贪金银次之,难舍者乃在“情”。若无情则无所不能“了”,如此便能逍遥。由此看来,《红楼梦》“大旨谈情”的真正目的在于劝勉世人“无情”,因此可以说庄子思想已深入《红楼梦》骨髓了。

二、宝玉的命运与道家思想的联系

对老庄人生哲学的认同,作者在塑造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上尤见其功力。第三回宝玉首次登场亮相,作者用两首《西江月》词概括了他的性格特征,这两首词将其纵情任性、蔑视功名富贵的超凡脱俗概括得淋漓尽致,生活中的宝玉也的确如此。宝玉蔑视功名富贵,纵情任性,因而也逍遥自在,这正是老庄所谓自由的境界,但它还未能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因为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警幻即道破宝玉本性:乃“天下第一人”。

宝玉无时无刻无事不记挂着黛玉,可他的真心往往不被黛玉理解。“金玉良缘”之说成了黛玉心中的一个魔咒,况且宝钗深得贾府上下人心,宝玉又有“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之嫌,因此黛玉总是不放心,常以“金玉良缘”之说嘲弄宝玉,以假意试真情,反惹出了不少口角之争,致使两人都为情而苦。宝玉为情而痴为情而苦的过程,也就是他渐渐转向无情的过程。第二十一回宝玉看到《外篇·胠箧》“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一段时,不禁提笔续曰:“……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穴其隧,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由此续可见,宝玉似乎已隐隐地感觉到了闺阁之美给他带来的烦恼。第二十二回“宝玉悟禅机”,听到《寄生草》“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时,称赏不已。可是这时的宝玉还无法做到“无牵挂”。直到黛玉离去,宝玉开始叹人生,悲也喜也爱也恨也,一切都成空。痴情一生,苦一生,情不了,苦难尽,此时应了情,无情最逍遥。宝玉最终无情而返青埂峰,复得“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变无悲”的绝对逍遥。

三、道家“浮生若梦”思想在《红楼梦》中的体现

追溯中国文学史,人生如梦的思想正是由庄子在《庄子内篇·齐物论》中首先提出来的。《红楼梦》在第一回作了交代:“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这一番话暗示了作者人生若梦的感悟。“梦”可视为《红楼梦》的精华、特色、灵魂,若将这些梦幻从《红楼梦》中抽移出去,那么《红楼梦》就没了精髓。由此可见,《红楼梦》通篇笼罩着“人生若梦”的感慨。联系到庄周梦蝶的故事,二者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一回中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对顽石的劝语:“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所以顽石化身的宝玉及仙界诸艳化身的红楼众女儿的人间情事纠葛以及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在全书的总结构中,则属于一大幻梦,本身便是虚无的。

贾宝玉多次梦游太虚幻境,特别在第五回作者写到宝玉梦中如神仙般惬意到了极致,可是美梦过后,万事皆空,宝玉“迷迷惑惑,若有所失”。人生一场,转头万事皆空。这是一种典型的道家的浮生若梦的观点。

其他人物的梦境,如秦可卿临终前托梦凤姐之言:“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贾元春给贾母托梦“荣华易尽,须要退步抽身早。”等等,均反映出道家“人生若梦”的虚幻思想。

综上所述,庄子道家的思想深深影响并贯穿于《红楼梦》的始终,只有全面了解道家思想与《红楼梦》的联系,才能真正读懂这部伟大的作品。

红楼梦太虚幻境范文第3篇

1、贾宝玉前世是神瑛侍者,林黛玉前世是绛珠仙草;

2、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薛宝钗、史湘云、李纨、王熙凤、巧姐、妙玉、秦可卿和林黛玉十二人前世为金陵十二钗,来自于太虚幻境;

3、香菱前世位居金陵十二钗副册;

红楼梦太虚幻境范文第4篇

古典名著《红楼梦》是一部杰出的叙事作品,是我国叙事文学的巅峰之作,开创了叙事文学的奇迹。它的叙事艺术独具特色,彻底摆脱了以往说书体通俗小说的叙事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鲁迅先生凭借着自己的艺术感悟力:“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中学语文教材节选了其中的很多篇章片段,很多同学为它浑厚深邃的艺术境界所折服,感觉到它是一部隐藏着龙蛇之神物的奇书。

《红楼梦》不同于严格的写实主义小说,作者以诗人的敏感去感知生活,着重表现自己的人生体验,自觉地创造出一种诗的意境,自觉地运用象征的手法,使作品婉约含蓄,有如雾里微露的楼台,是那样的朦胧而壮观,是那样的历历在目,又是那样的难以企及。曹雪芹不但在叙述者问题上突破了说书人叙事的传统,而且在叙述角度上也创造性地以叙述人多角度复合的叙述,取代了说书人单一的全知角度的叙述。叙述人叙述视点的自由转换进一步改变了传统的叙事方式。例如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荣国府,作者以石头作为全知叙述人,从全知视角展开叙述,在此基础上,穿插了通过初进贾府的林黛玉的视角,通过她的眼睛和感受来看贾府众人,又通过贾府众人的眼睛和感受来看林黛玉,叙述人和叙述视角在林黛玉和众人之间频繁地转换。曹雪芹在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自觉采用了颇有现代意味的叙事方式。这种叙事方式的转变,既便于作者尽量避免直接介入,又易于作者根据不同的审美需要和构思来创造不同的人物,有利于体现作家的个人风格,有利于展示人物的真实面貌,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细致而深刻的心理描写,达到人物个性化的目的。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发现整部小说其实是通过或显或隐的三条线索来展开叙事的,正是这三条线索的交相辉映造就了《红楼梦》气魄极大的恢弘叙事。第一条神话性线索从第一回一僧一道、空空道人的出场,到甄士隐听见一僧一道所谓的木石前盟神话和还泪神话以及到太虚幻境消号等等,直至跛足道人度化甄士隐,到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到第十二回的风月宝鉴,到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前托梦,到第二十五回赖头和尚与跛足道人在贾宝玉、王熙风昏迷不醒的时候与“玉石”的对话,再到第六十六回尤三姐自刎之后托梦给柳湘莲及其柳的出家,再到第六十九回尤二姐自杀前梦见尤三姐,再到第七十七回晴雯死后的托梦以及借小丫头之口的所谓化为芙蓉之神的说法,都完整地体现了所谓“情缘前世注定”的神话性叙事线索。而很显然,这条线索,写的是“非理性的情”。第二条“真事虚写”线索从第一回甄士隐到第二回写到金陵的甄家,到第十六回写江南甄家的繁华以及四次接驾的壮举,到第五十六回写江南甄家到京人宫祝贺,送礼到贾府来,因而引出了一模一样的甄宝玉来,到第七十四回查抄大观园时贾探春所说的已经被抄了家的甄家,以及七十五回所写甄府被抄一事,也体现出了非常清晰的“虚写脉络”。第三条“假事实写”线索是小说的主线,小说90%的笔墨都运用到了这条线索上,采用了所谓批判现实主义的描法,不仅对人物、心理刻画细致,就是对环境也是极尽描摹之能事,比如一道菜的做法,一个药方,一间房子的陈设,一个人的长相以及穿着等等,可谓事无巨细,铺陈排比,华丽异常。而很精妙的是,它写的却是“不存在的事情”。曹雪芹这样的叙事设计,可谓匠心独具,正应了那句“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而且必须具备相当罕见的艺术功力才能达到。而正是这三条线索,造成了《红楼梦》神话与现实呼应、虚写与实写兼具、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共融的独特而丰富的叙事风格。《红楼梦》的三条叙事线索安排得实在“天衣无缝”,令人对作者的叙事能力感觉到钦佩。

曹雪芹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感悟与把握内在和外在的世界、实在和空幻的人生,又以独特的方式把自己的感知艺术地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这就是写实与诗化的完美融合,既显示了生活的原生态又充满诗意朦胧的神秘感,既是高度的写实又充满了理想的光彩,既是悲凉慷慨的挽歌又充满青春的激情,它彻底地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显示出高雅的诗人小说的特征,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精品。

红楼梦太虚幻境范文第5篇

在对中外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我们会发现一系列和而不同的人物形象。可以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比较来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更好地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

但丁在《神曲》中由维吉尔地带领下走过了受苦受难的地狱、炼狱后,由贝娅特丽齐引导进入天堂,在经历天堂九重天的过程中,为但丁通往圣堂引路者的贝雅特丽齐,告知但丁爱的涵义,并最终让他克服了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完成了觐见上帝前所必需的自我净化,最终在天府见到了上帝。由此但丁大彻大悟,他的思想与上帝的意念融洽无间,但丁也由“小人”变成了“大人”。无独有偶,在曹雪芹的《红楼梦》里,贾宝玉也有一位引路人,就是警幻仙子。她引导贾宝玉完成了由男孩到男人的蜕变,色者到者的蜕变,怀疑者到叛逆者的蜕变。在东西方的文学名著中都有一位引领作品主人公蜕变的女神。但是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这两位引导女神也有着不同的代表意义。

对于西方人特别是中世纪到近代的一些文化人,他们像崇拜上帝那样崇拜自己所爱的女人,像热爱自己心爱的女人那样来热爱上帝。在他们心目中,上帝和他们所心爱的女人常常是合二为一的。因此在《神曲》中,但丁天上人间,地狱炼狱,苦苦追寻贝亚特丽齐;而爱的对象——贝亚特丽齐已经成了美的极致:“当天使们抛掷花朵,如雨点一般落在车子内外的时候,我在花雨缤纷中看见一位贵夫人,她蒙着白面纱,其上安放着一个橄榄树叶编的花冠,披着一件绿披肩,其下衬着一件鲜红如火的长袍”。在此,天堂中的贝亚特丽齐已经成了唯美的爱情想象,这显然是来自但丁作为中古诗人心灵深处的宗教渴望。

在《神曲》中,但丁对爱人的崇拜意味着对爱情的敬仰,因而,但丁的爱情观充斥着对人性的关注和对人性的道德牵引,特别是他肯定圣洁的精神之爱,否定单纯的之爱的主张,使他与贝亚特丽齐之间的爱闪烁着纯洁的精神光辉;对爱情的敬仰又蕴涵着对爱人的尊重。《神曲》中但丁最终与贝亚特丽齐立于天堂的中心,诗人听仙乐飘飘,看圣光点点,最后凝视心爱的贝亚特丽齐,她的脸上带着圣母般的笑,但丁也仰头微笑。从一开始见到贝亚特丽齐时萌芽的爱的生命情感,后经过灵魂的重重考验,走到天堂的爱的精神飞跃,但丁成就了其作为中古诗人的信仰寄托,也成全了自我爱情的完满。理性与信仰、个人与人类、世俗与超俗、血肉生命与虚幻精神都在这天堂中实现了统一,但丁的爱情最终凝结成一份博大的“爱”,即超越了个体的悲剧体验,在探询个体“爱”的归宿的时候,也苦苦为人类寻找理想的存在空间。正如同爱的圆满与永恒必须经过重重磨砺和考验一样,但丁认为人类必须经过地狱的苦难与炼狱的历练与净化,才可走出迷惘与罪恶,最终达到生命的最高境界——天堂,所以天堂既是人类的理想家园,又是但丁爱的家园。

在《红楼梦》中,男主人公贾宝玉也是由一位他所珍视的女子——飘缈婀娜的警幻仙子引导进入太虚幻境。先来看贾宝玉眼中的警幻仙子,其貌美不胜言,“远渐西子,近愧王靖。”曹氏为此特作一赋以颂之,重墨工彩,洋洋洒洒,令人叹为观止。美词艳语,赞不绝口,几乎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独钟于斯,警幻可说是《红楼梦》中无与伦比名副其实的美神。

《红楼梦》第五回,警幻仙子自称“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乃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是也: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从她的自述中不难看出,警幻仙子的神职就相当于西方的“爱情女神”。这位美神兼爱情女神,将贾宝玉带入了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成为了他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导师。后来也是在警幻的教育和大胆鼓励下,贾宝玉敢于冲破封建势力的重围,终于在第二次神游太虚幻境之后,彻底省悟,把红尘看破,毅然离家出走,与封建家庭彻底决裂。

红楼梦太虚幻境范文第6篇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伤怀旧,寂廖时,成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一曲《高山流水》牵动了多少知音的感念,一出《红楼梦》又何尝能诉尽人世的离和悲欢?悠悠然,记忆的线索在无尽的忧伤中,从那繁华鼎盛礼诗簪缨的朱阁红楼想起……

且云:本在虚无缥缈的太虚幻境潜心修行,为报神瑛侍者三世浇灌之恩,绛株仙子带着郁结的惆怅下到凡间,出生在名门望族,才貌出众因而成了绝代佳人??林黛玉,万千美丽的姑苏女儿的典范,千古佳丽的楷模。然而自幼多愁善感的她却历经了父母的早逝,门第的冷落。一年三百六十日如轻柔的柳絮一般,飘泊在外祖母的荣国府中,饱尝了离别之痛和寄人篱下的屈辱,但她从那“寄生虫”一般的贵族生活中,看尽了人心的险恶世道的沧桑。正如“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芙蓉不与牡丹为类。

因为前世姻缘,黛玉此生遇见了她的表兄宝玉,也就是神瑛侍者的化身,他们由两小无猜到建立真挚的感情,一切都在三生石的注定中。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林妹妹在荒诞空虚中看到了一丝希望,她在群芳夜宴中得到了“莫怨东风当自嗟”的启示;她在《五美吟》中流露出对“红颜薄命古今同”的叹惋;她在“独倚花锄偷洒泪”“花谢花飞”中将自己的才美尽显与世,博得了“颦儿”才貌世应稀的赞誉……

只见上天的不公,她虽然与宝玉相遇,却无缘缔结秦晋之好。在宝钗花烛之夜,可怜的黛玉却在紫鹃与探春的泪水中返回仙境,终究是“世外仙妹寂寞林”。她在琼府瑶台中忘却红尘,超凡脱俗,成为“潇湘妃子”但她没有失去知己,宝玉也因此而辞别尘世。林黛玉短暂的十几春秋,留下了一段感人肺腑的千古奇缘,一段令后人欣慕,叹惋的凄美故事,一段闻名遐迩的爱恋,一个千秋万代的遗憾……有人觉得她的一生凄凄惨惨,冷冷清清,无可回忆。其实林妹妹在凡尘中体验了多少悲欢离合,她的生命是有价值的。因为她曾经来到世上,拥有了别人望尘莫及的体验……

红楼梦太虚幻境范文第7篇

【关键词】“象”;《红楼梦》;意象;审美内涵

“象”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范畴。《韩非子・解老》中说:“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也就是说,曾经单纯地作为名词的“象”在人类的演化中也获得了想象、象征的附属成分,涵义越来越丰富。我们现在所说的“象”作为一个元范畴,多与其他范畴相互衍生,比如”兴象“、“意象”。 它在审美过程中充当的是审美对象的角色。“形神兼备”是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象”的重要标志。只有承载了作者的主观情感的那个物才是我们在审美中所不容忽视的“象”。而我们常常提到的“意象”就是指的寓“意”之“象”,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诗笔写就的奇书,有人称其笔法为“诗意写实主义”。因此,我们阅读和欣赏《红楼梦》也应该用诗的眼光和角度来进行。从“意象”入手,可以说是诗意化的解读诗化小说《红楼梦》的一条捷径。“《红楼梦》小说中诗一般的意象序列及其独特的审美内涵,赋予了这部巨著以无穷的文学魅力,可以说是《红楼梦》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创造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i

胡经之先生说:“《红楼梦》本身是个宏大而复杂的形象体系。各种人物,许多故事,众多场面,所有形象,相互交错,彼此联系,综合而为浑然整体。”这个宏大而复杂的作品,正是因为种种意象营造层次分明、独具特色,才显得有条不紊,精彩纷呈。总结来说,《红楼梦》中繁杂的意象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物意象。“人的审美感受是多向性的,即使对同一审美对象也会因心境不同而产生迥异的感受。”ii 《红楼梦》作为一部写实主义的小说,其笔触是十分细腻的,一花一草、一山一水都在作者的笔下别具特色。由于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都是惜花爱花之人,又生活着百花争艳的大观园中,因此,“花”成了书中颇具特色的意象。《红楼梦》中对花意象进行集中描绘的章节有不少,比如第二十七回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等等,可谓多姿多彩,美不胜收。在这众多的描写中,“黛玉葬花”“这诗化的行为历来为人称颂。这一段可以看做是林黛玉诗意人生的缩影。林黛玉葬花,不仅仅出于对花的喜爱和怜惜,更是在更深意义上的埋葬自己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拥有花一般美丽的容颜,花一样柔弱的身姿,花一般薄命的人生。正是因此她对自己的处境了然于心,才能写出令人断肠的“葬花词”。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中,再美好的人生也终会落得个“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结局。这里的“花”早已不是字面意义的鲜花了,而是林黛玉凄惨人生的代言词。同时,也代表了封建社会中女人无法掌控的命运和无法解脱的愤恨。物可分为自然之物和人为之物,花草山水都是自然之灵秀,被作者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像金锁、风筝、手帕、腰带这些意象这都是人为之物,更是充满了作者可以安排进去的象征意味。如贾探春判词上画着的“风筝”就象征着探春这朵玫瑰花,虽才华横溢、自命清高,奈何生在这没落的时代没落的家族,正如高飞的风筝,飞得再高,也有一丝细线牵着,若真的剪去这份牵挂,也终究是要从天空中重重的跌落。

第二、神意象。《红楼梦》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的巨著,却处处透露出一种浪漫主义情怀。曹雪芹在他的巨著开头就为我们编织了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红楼梦》有着完整的神话意象建构,全书的神话意象集中体现在第一回、第五回、第一百一十六回以及第一百二十回。虽然所占篇幅不多,却实为全书总纲,统领小说题旨,集结全部意蕴。他讲的是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的一块石头在一僧一道的协助下,幻成一块美玉,随宝玉投胎人世,所发生的一切真实但又怪诞的故事。这石头所经历的盛衰悲剧、情生情灭,都是作者情思的一种隐喻,成为独具审美特征的小说意象。同时,绛珠仙草、神瑛侍者、太虚幻境、风月宝鉴等这些意象,在《红楼梦》的整个梦境里,也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比如说太虚幻境,这是曹雪芹笔下仙女们生活的地方,是一个女尊男卑的世界。这和现实生活中的世界完全相反。作者这样的设计正是源于对现实世界的嘲讽与绝望。他渴望打破现实世界的桎梏,希望这个没落的社会可以重新翻牌,再次建构。作为一介书生,想要这个腐朽的社会,他深知自己的无能无力。他所能做的就是给自己塑一方理想的净土,让思想在这个幻境中诗意的栖居。他用尽心血编造了这么一个“红楼梦境”,为的是用梦境的惨败破裂来唤醒迂腐无知、沉醉其中的人们。但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让他清醒地知道,所谓的“千红一窟”,正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杯”不过是“万艳同悲”罢了。

第三,人意象。意象作为作者寄托情感、传旨达意的对象,不仅仅指各种事物,同时,也可以指各色人物。《红楼梦》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作者在塑造了很多性格迥异、栩栩如生的人物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些象征的、虚化的人物形象。比如贯穿全书的一僧一道、江南甄家的甄宝玉、还有开头提到的甄士隐等人。真如我们所知道的,一僧一道是《红楼梦》开篇第一回就出现的,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遇见了无才补天的顽石,从而引发了整个红楼梦境的塑造。也就是说,一僧一道其实是属于神话仙境里的虚幻人物。但在后面的行文中,这一僧一道又多次出现在现实生活中,成为真实的所在。他们起着贯穿全文、引领故事发展的作用。而甄士隐是真事隐的意思,是作者将真是隐去的意图所在。甄宝玉实为真宝玉,是在另一个空间中宝玉的另外一种可能存在。作者对这些意象的塑造就是在营造一种真真假假的艺术境界,“提醒人们要用新奇的思路来体味真中之假、假中之真。” iii

“研究中国叙事文学,必须把意象以及意象叙事方式作为基本命题之一,进行正面而深入地剖析,才能贴切地发现中国文学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学的神采之所在、重要特征之所在。” iv 《红楼梦》之所以被称为诗化小说,魅力非凡,这些纷繁的意象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除去最本职的叙事作用以外,它们还是建构文章框架的坚实基石,不可或缺。比如我们上面提到的一僧一道,他们在《红楼梦》中多次出现,有时是虚写,有时是实写,贯穿在整个《红楼梦》中,使整个故事衔接流畅、结构自如。同时,这些意象还承载着一个抒情造势、比附思想的作用。潇湘馆的那几杆竹子,不仅仅是潇湘妃子身份的佐证,更是旨在将中国文化传统中竹子的清雅孤傲的意味赋予了林黛玉,使得我们读起来更觉凄美、诗性。

正是这些无处不见的充满了作者的才学与情意的纷繁意象,竟使得《红楼梦》穿越一百多年的时空也不显晦涩,在厚重充实之中透视出一种空灵感,更加熠熠生辉。几百年来,被《红楼梦》迷倒的文人墨客的数量正以一种茁壮的姿态肆意的发展壮阔着。我们相信,通过今人的解读,我们能将这个美丽的梦境做的更加真实、更加漂亮。

注释:

i虞卓娅:《红楼梦》意象解读,《明清小说研究》,2002(2)。

ii徐洪火 胡伟文:《》意象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4)。

iii沈怀灵:《红楼梦》象征手法的运用,曲靖师专学报,1998(2)。

iv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89页。

【参考文献】

[1]沈怀灵:《红楼梦》象征手法的运用[J].曲靖师专学报,1998(2).

[2]徐洪火,胡伟文.《红楼梦》意象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4).

[3]杨义.中国叙事学[M].人民出版社,1997:289.

[4]虞卓娅.《红楼梦》意象解读[M].明清小说研究,2002(2).

红楼梦太虚幻境范文第8篇

关键词:《红楼梦》;诗词;《枉凝眉》;内涵;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017-01

一、《枉凝眉》在《红楼梦》整部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枉凝眉》在整部作品中的作用不可小视。它的原词出现在《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在这一回中,贾母应邀到宁国府会芳园观赏梅花,贾宝玉同去,其间宝玉小睡,睡梦中警幻仙子派人给贾宝玉演唱这十二支曲子分别预示了大观园中的十二个重要女子的不同命运。其中的第二首即是《枉凝眉》,原词如下: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这首曲子要表达的感情是极其耐人寻味的,在传统的解释中,都把这首曲子看作是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及预示林黛玉悲惨命运的。这在《枉凝眉》的注解当中有详尽和明确的解释,一些红学家也是这样认为的。尽管“证据确凿”、“不容质疑”,但经过笔者的考证,还是认为这支曲并不是暗指林黛玉的命运,而是为二人的结合和凄苦命运埋下的伏笔。做出这样的结论是有一定依据的。本文试通过对小说中《枉凝眉》的解释分析,重新审视《枉凝眉》的意义和内涵,帮助读者领会作者真正的创作意图,以便更好地体会小说词曲的艺术魅力。

二、重新审视《枉凝眉》的内涵

《红楼梦》第五回中,太虚幻境中的四个仙女报了名字,分别为:痴梦仙姑,钟情大士,引愁金女,度恨菩提。据有关专家考证,她们的名字暗示宝玉一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的四个女子,即林、史、薛和妙。结合小说内容,以及“十二金钗”词曲所蕴含的内涵,笔者认为《枉凝眉》是以贾宝玉的口气来咏叹书中另外两个重要人物:史湘云和妙玉。

1.“阆苑”指大观园,“仙葩”指史湘云。近年来,有一些研究红学的学者对“阆苑”和“仙葩”提出了新的看法。在新观点中,关于这两个词的解释是:“阆苑”这个短语泛指大观园,一处非常好看的园林。元春省亲的时候让众姊妹和宝玉赋诗,那些诗里就屡次地把大观园比喻是仙境。如:“谁信世间有仙境”、“风流文采胜蓬莱”、“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而“仙葩”所指为史湘云。在怡红院中种有一株海棠树,在第十七回中,作者用“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来形容这株海棠树。而史湘云的丫头恰恰叫翠缕,这绝不是巧合,熟读《红楼梦》的读者都知道,《红楼梦》的文字有一个特殊之处,即小说中的人名、地名或其曲牌、诗词等,都为展开情节、表达主题作铺垫。所以,《枉凝眉》中的“葩”字绝非曹雪芹信手拈来,而是他有意用之。

2.“美玉”指妙玉,而不是贾宝玉。“一个是美玉无瑕”中的美玉不一定指的是贾宝玉。贾宝玉是赤瑕宫的神瑛侍者下凡,“赤瑕”是带有红色瑕疵的玉,“瑛”虽然是玉,但并非最纯净的玉,脂砚斋在批语里就明确指出赤瑕的意思:“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

由此判断,下凡后的神瑛侍者,也就是贾宝玉,他“行为偏僻性乖张”,是块病玉,并不是无瑕美玉。

而仔细阅读小说文本,我们会发现,妙玉更符合“无瑕美玉”之意。小说第五回中有关于妙玉的判词和暗示其命运的词曲《世难容》。其判词为: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判词和词曲都在暗示妙玉是一块无瑕美玉。从以上分析,大致上能够排除形容贾宝玉的可能性。由此可见,《枉凝眉》里所说的“一个是美玉无瑕”极有可能是妙玉。

3.“泪珠儿”是宝玉之泪。“想眼中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在以往的解释中,大多数人都把这句顺理成章地理解为唱的是林黛玉,因为林黛玉极爱流眼泪。但宝玉也是性情中人,第二十八回,贾宝玉到冯紫英家去参加聚会,酒席间大家轮流唱曲,轮到贾宝玉时,他唱了一支《红豆曲》此曲全当自我咏叹,第一句的“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是指贾宝玉的一腔痛泪。所以《枉凝眉》中虽然出现了流泪,并不一定是林黛玉的泪,极有可能是贾宝玉想起与妙玉、史湘云的奇异邂逅、生离死别,不知不觉中流下不尽的泪水。

三、《枉凝眉》的意义

在《红楼梦》的创作中,曹雪芹运用了大量的词曲歌赋,来安排故事情节的发展,塑造人物的性格形象,预示人物的命运等。通过其高超的语言艺术的发挥,将词曲自然地融到小说里,成为读者理解书中内容的一个重要线索。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刘心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周汝昌.红楼十二层[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