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赵州桥教学设计

赵州桥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赵州桥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赵州桥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信息技术 语文学科 整合研究

媒体电脑的出现,网络技术的运用,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教育带来深刻的变化。以电脑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运用,更新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冲击着人们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一、明确载体与实体的关系,恰当选择教学内容

课程是教学的实体,信息技术只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所运用的有效载体。因此,应当把课程放在整合的重要位置,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课程教学服务。但是,并不是所有课程的每一个教学内容都适宜与信息技术结合,恰当地选择课程整合的教学内容十分关键。通过实践与研究,我发现小学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选用以下几类课文:具有丰富历史背景、人文景观的课文,如《朱飞回来了》、《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圆明园的毁灭》、《革命烈士诗二首》、《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较广涉及其他学科知识以及课外知识的课文,如《看月食》、《赵州桥》、《蝙蝠与雷达》、《爬山虎的脚》等;与学生生活经验相隔较远,缺少感性经验的文章,如《荷花》、《富饶的西沙群岛》、《日月潭》、《黄山奇石》、《美丽的小兴安岭》、《海底世界》等;习作指导和习作修改、讲评课;需要创设情境的一些口语交际课。

二、钻研新课程理念,吃透教材,准确设计教学目标

在确定了整合课的教学内容之后,应当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了解语文课标中教学的根本目标,深入研究教材,进行精心备课,做到备深,备广,备透。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各项能力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准确地对本节课进行目标定位。在进行教学目标定位时不能过高、过全,否则难以达到,应当考虑:知识技能领域培养目标,发展性领域培养目标。例如,语文科应重视语言的积累,品悟和实践,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信息技术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有效地进行整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思维活动和创新能力。

三、恰当运用教法,利用媒体网络,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确立后,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应当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现有知识技能水平,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难点,考虑如何恰当运用多媒体、网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媒体、网络可以运用于课堂的几个环节:新课导入阶段,通过录像、动画、游戏、故事、拼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运用于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环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践,主动探究,积极地搜集、筛选、获取、加工信息,解决学习中难点问题;运用于总结提升,拓展延伸环节,使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超越教材,达到课内外延伸,知识螺旋上升;运用于评价,通过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进行网上人机、师生、生生互评。总之,网络、媒体应当运用在恰当之处,达到其他教学辅助手段所不能取代的效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学生质疑任务驱动学习、小课题研究性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协作交流学习、情境创设学习等策略。

例如,《赵州桥》一课的设计我采用了观看赵州桥录像导入,创设招聘赵州桥解说员的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接着学生按照学习的兴趣分为四个导游小组,自主学习,理清课文内容;然后学生针对全文质疑,通过联系课文、网上浏览、合作交流解决疑问,突破难点;接下来请学生做解说员介绍赵州桥,说练结合,积累语言;最后网上浏览我国及世界上的现代化的桥梁,拓展思维,开阔视野,课后完成说写结合的推荐选择性作业。

四、选择、处理,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资料,巧妙整合

在设计思路基本形成后,主要的工作就是上网搜集有关信息,通过筛选、处理、加工,下载有关信息、设置相关栏目、组建模拟网站,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通过网上搜索,找到了大量有关视频、课件、时代背景资料。针对本课教学目标以及四年级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我们将大量的信息进行了筛选,加工,重组,选出了课文录像,的简介,有关时代背景简介,的其他事迹等方面的内容,分别合成链接在“文本视界”、“时代背景”、“视频重现”、“总理事迹”、“讨论区”等网页栏目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尽快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在“文本视界”我们又插入了哀乐,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在既定目标下组建的模拟网站和网页内容,从其教育功效来看,是信息网络平台上的教学情境和教育资源,这是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基础。

五、坚持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反思与总结相结合,不断提高认识

赵州桥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一种创造性劳动,生动的教学语言、巧妙的教学设计、精湛的教学图式,无不闪烁着教学的艺术亮点.而成功的课堂教学创境设疑,不仅是老师创造性劳动的结晶,也是学生自主探索、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笔者根据新课标精神,对课堂创境设疑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将探索的做法与体会总结出来,以供同行参考.

一、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并且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创设情境,首先是创设问题情境.为什么呢?因为问题是新的学习要求和已有的知识能力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激发人的积极思维最直接的因素.在教学中如果没有对问题的探究,就不可能有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不可能有学生的独立思考与相互之间的思维的启迪,学生的思想和能力就得不到真正的磨炼与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根据教材的特点,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紧密联系,选择内容编成问题,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迫切性.这就是所谓的创设问题情境,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途径是:引入新概念、新方法之前先创设一个或数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学生运用旧知识已不能顺利地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引发学生原来的认知与新问题需求之间的冲突,从而产生学习新知识的迫切愿望.教师要抓住学生学习探求新知识的迫切心理来设计问题,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如在学习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24.1.2“垂直于弦的直径”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创设情境,启迪思维的:

多媒体显示:隋代李春建造的赵州桥。

提出问题:观察图象并思考问题:你知道赵州桥吗?它是一千三百多年前我国隋代建造的石拱桥,是我国古代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它的主桥是圆弧形,它的跨度(弧所对的弦的长)为37.4m,拱高(弧的中点与弦的距离)为7.2m,你能求出赵州桥主桥的半径吗?

(教学说明:赵州桥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关系,了解我国古代人民勤劳与智慧,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用到本课所探究的知识,这样较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开启学生思维,成功地引入了新课.)

问题一提出,学生就象烧沸的一锅开水,蠢蠢欲动,纷纷讨论交流.让他们感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从而迫切要求学习新知识.正当学生困惑不解时,笔者适时从赵州桥问题引导学生对圆的轴对称性、垂径定理及其推论进行探索.

师生共同探究学习圆的轴对称性、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进而运用新学的知识来解决赵州桥问题,让学生试着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地画出几何图形,并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行解答,这样很好地做到了前后呼应,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本节课教学也水到渠成.

因此,教师应当结合教材内容,面对现实生活,选取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背景,将数学问题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在情境营造的过程中伴随着教学情境的生成,从而打开学生的思维闸门,引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问题牵引,促进思维

数学教学不仅应当重视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探求新知,而且要注意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问题牵引,在联系数学知识中起到了桥梁、纽带的作用.新课标指出:“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经验的教师都很善于通过问题牵引进行课堂教学的.从知识的迁移规律来看,这样做是很有道理的.这是因为如果教师直接提出新知识、新概念,学生会感到突然,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教师采用诱发的手段,在新知识的衔接上做些文章,使学生在新问题或新情境中应用知识,产生预期的变化,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这样,有利于学生从容应对数学问题,标新立异,促进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如学习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24.3“正多边形和圆(一)”这一课时,笔者是这样进行问题牵引,促进思维的:

先用课件展示一些美丽的图案,让学生欣赏.

问题牵引: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美丽图案,你能从这些图案中找出正多边形来吗?(笔者引导学生回忆、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你还可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鼓励学生踊跃发言)

接着又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图案,你们知道正多边形和圆有什么关系吗?(展示课件:在圆中依次出现几条相等的弦,学生会想到弧相等,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只要把一个圆分成相等的一些弧,就可以作出这个圆的内接正多边形.)

提出第二个问题是为了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将所学圆的知识与正多边形联系起来,让学生积极探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接下来,提出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探求新知:

[问题1]将一个圆分成五等份,依次连接各分点得到一个五边形,这个五边形是正五边形吗?如果是,请证明这个结论.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作右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并引导学生从正多边形的定义入手证明.

[问题2]如果将圆 n等分,依次连接各分点得到一个n边形,这个n边形一定是正n边形吗?

(将结论由特殊推广到一般,并教给学生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问题3]各边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是正多边形吗?各角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是正多边形吗?如果是,请说明为什么;如果不是,请举出反例.

学生积极讨论,思考回答,教师讲评,目的是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教给学生学会举反例,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因此,运用问题牵引,用活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增强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等思维品质,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三、鼓励质疑,发展思维

古人云:“疑是思之初,学之端.”疑问是除旧布新的桥梁,是认识深化的阶梯,是创造发明的先导.通过疑问,才能推进思维的积极发展,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智慧水平.教师不仅要创设问题情境,而且还要启发学生提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创设学生提出问题的环境,让学生想问、敢问、善问.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只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抓住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在学生感到困惑时创设一种让学生提问的机会,投石兴浪,激疑促思.

如在学习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20.1.1“平均数”一课时,笔者是这样鼓励质疑,发展思维.

展示问题:某市三个效县的人数及人均耕地面积如下表:

这个效县的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精确到0.01公顷)

(学生分组讨论,并把所发现的问题发表出来.)

经过一番讨论,激烈争辩,有一个小组抢先把讨论结果公布出来:我们组讨论的结果是,这个市效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为x=■=0.18(公顷).这个结果一公布,马上引起其他组的反对,纷纷提出质疑.有的认为这是运用算术平均数,不能很准确地表达出某些数据的“平均水平”,有的认为这个市的三个郊县中,由于各效县的人数不同,各效县的人均耕地面积对该市效县的人均耕地面积的影响也不同,因此这个市效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不能是三个效县人均耕地面积.在笔者的引导下,达成了这样的共识:A县耕地总面积为0.15×15,B县为0.21×7,C县为0.18×10,将三个县的耕地面积总和除以这个县的人数总和15+7+10,才是这个市效县的人均耕地面积,即:

x=■≈0.17(公顷).

由此,笔者引导学生分析:算式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与错误算式的对比,让学生谈谈对错误原因的认识,从而引出关键,即0.15,0.21,0.18这三个数据的地位并非等同,从而得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通过本例使学生发现算术平均数不能很准确地表达某些数据的“平均水平”,这与他们原有的认知发生矛盾,从而引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也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学习“加权平均数”的意义所在.

赵州桥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 多媒体 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新课程视野下中小学教学改革的理想境界。是指教师基于合乎教育规律,通过教学有效准备、有效管理、有效实施等环节,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活动。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的推进,诸如“校校通”项目、“农远”项目、“教育现代化达标”项目等不断实施,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作为标志性应用之一,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在一些学校广泛开展起来,经过这么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我们开始诉求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追寻它教育价值。我们关注的焦点:一是效果如何?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二是效率如何?是否提高了课堂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之比;三是效益如何?教学成绩与软硬件的投入的产出比是否满意;四是效用如何?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与知识获得是否得到有效提高。

一、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不能有效驾控课堂教学

观察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一些教师驾控课堂能力不够,主要体现两方面,一是对物理环境的驾控不够,由于教师对设备操作不熟练或使用不恰当,使得教师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比在传统教学环境中更费时力。例如:我们常常见到一些教师在网络教室的控制台上忙于切换计算机、实物展台、音像设备中的教学资源,教师的教学思路不能流畅表达出来,学生有的焦急的注视着屏幕,出现思维中断;有的专注于老师操作设备程序上,精力难以集中在学习之中;有的学生甚至在老师切换教学资源过程中,出现失控、开小差等不良现象。二是对教学流程驾控能力不够,因为对现代教育媒体理论、现代媒传教学理论、现代教学设计理论缺乏应有的理解力,对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内容、方式、资源、评价常感到困惑,难以理出一个清晰的概念体系和可借鉴的实践模式,由于一些偶然因素的干扰,导致教学设计中理想的预设与生成难以有效实现。

2.学生不能有效开展协作学习

在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中,学生一般采用小组协作学习形式,合理的组织协作学习,既可大规模提高学习成绩,还可以有效的改善课堂气氛,同学之间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但如果组织不好,将导致学生在协作学习中角色不明,例如:教师希望对某个知识点拓展迁移,让学习小组通过网络浏览相关学习资源,有时我们发展学生并不太清楚自已该怎样来进行协作学习,对协作学习的方法不熟悉,表现为缺乏交往合作技能,许多学生不懂得怎样与同学交流、老师也没有明确说明合作规则,因而许多学生合作时无所适从;未建立合作学习机制,组内自由松散,合作学习时,组长、组员不知所措,各行其事,合作难以进行;学生合作意识差,有的学生“以我为中心,”只关注自己,不倾听,不配合,不把学困生放在眼里,小组内互相干扰,合作质量差。

3.师生对网络资源缺乏有效元认知能力

网络资源的元认知能力是指师生对教学网络资源的认知知识、认知体验和认知监控。元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调节与反馈,元认知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鉴于部分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不完善,当学生面对某一网络资源自己不能明确,需老师给予评价与判断时,有时我们常听到老师会这样讲:“这个同学的发现很新颖,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再讨论。”面对这样的回答,我们常感到缺撼,这实际是教师自己也难以把握,托辞而已。学生面对海量的网络资源时,由于自己没有丰富的相关知识,精细加工、建构意义、评估学习能力不强,导致有的学生在网络资源里转来转去,所获甚少;有的学生从一个概念移向另一个概念,学习目标针对性不强;有的学生面对丰富多样的信息时,出现认知超载或偏移。

二、网络环境下实现多媒体有效教学的建议

1.明确教学目标,优选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基于网络环境,源于教学内容,合乎课标要求。根据每节课的知识体系与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三个维度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其中“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导向,“过程与方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师要结合网络教学资源,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优选教学内容,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网络教学资源既是教学内容的的载体,也是教学实施的媒介,因此,教师对网络教学资源要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既要充分开发、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显性资源,更要重视利用师生自身的兴趣、经验、和活动过程中生成的发现、体验等隐性的活动学习资源,在真实生活中本土转化,生成地方特色的学习内容。

例如:杭州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赵州桥》一文时,在选用网络学习资源时,没有大而全,面面俱到,而是有针对性的选用赵州桥与钱塘江大桥作比较,从李春谈到茅以升,从赵州桥的造桥智慧谈到钱塘江大桥的科技创新。老师在评价钱塘江大桥时说:“钱塘江大桥建成于抗日烽火之中,再生于和平建设之世。她不仅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而且在杭州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节课教学资源体现了古今交融,精心选择,成为了教学亮点。学生对所学知识体验深刻,三维目标有效生成。

2.关注学生实际,优化教学设计

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有效教学的实施必须以有效的教学设计为前提。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使教学设计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热情,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积极参与互动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设计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要进行学情分析:(1)学生是否具有学生新知识的知识技术基础与相关生活经验背景?(2)本节课重点、难点与网络资源如何关联?(3)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奋点?然后再确定是采用以“教”为主教学模式,还是采用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接着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灵活运用,当今利用信息技术创新传统的教学,涌现出一批新的教学方法,诸如:注重网络虚拟技术的情境认知教学法;以网络环境下学生互动为核心的协作讨论法;围绕问题解决来展开的发现式教学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控制的自主学习法。不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教师都要注意在“教”与“学”两个要素中,要更多的注意“学”的方面,注意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以网络学习资源来辅助学生学习,并且能科学的进行课堂教学评价与教学反思。

3.紧跟时代步伐,优育教育技术

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有效教学的生长点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上。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教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要求:“学科教师要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资源管理、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等[3]”。结合要求,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怎样应用教育技术优化本职工作,有创造性地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呢?笔者认为:现代信息科技发展已进入Web2.0时代,这个时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是在理念上更具人性化;在技术上更加智能化。教师应该关注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像基于开源的Moodle、Sakai等平台的LAMS(学习活动管理系统)设计与应用;基于Blog、Wiki、Gmail等教师专业发展工具平台的运用。教师还应从自己学科专业出发,有针对性、深层次的研究实践具有学科特色的信息技术应用,例如:数学老师运用几何画板辅助课堂教学,语文教师运用WebQuest设计网络教学,美术教师运用Photoshop优化审美意境,理化老师凭借虚拟实验室做仿真实验等,应是教师优育教育技术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沈正元.有效:教学改革永恒的诉求[J].江苏教育周刊,2007,(8): 3.

赵州桥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桥》最新的教学设计2021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欣赏有关桥的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认知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桥的结构和造型特点,了解、欣赏桥的造型美。

 

技能目标:启发学生用绘画粘贴等形式表现家乡的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

 

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形式创作家乡的桥。

 

了解桥的结构、用途,感受桥的造型美。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课前教师布置学生了解学习有关桥的资料、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玩有关桥的知识的抢答游戏,看哪位同学课前预习最好。

 

2.出示抢答问题

 

(1)中国最古老的桥建于那一年?谁知道我国第一座桥建在什么地方?(教师解答)

 

生:公元35年,建在长江。

 

(2)我国古代石拱桥的杰出代表是举世闻名的什么桥?

 

生: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

 

(3)我国还有很多十分漂亮,在世界上比较出名的桥,你们知道吗?(出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幻灯片)

 

生: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施工的第一座公路桥南京长江大桥。

 

(4)我国有很多桥,世界上的桥就更多了,你们知道世界上最长的桥在哪个国家?世界上最长的桥叫什么名字?

 

生:世界上最长的桥是美国----路易斯安那的庞恰特雷恩湖堤道

 

(5)我们的家乡滨州也有很多各式各样的桥,请说说?

 

生:公铁大桥、公园里的桥、各式各样的天桥、立交桥等。

 

(评析:课前引导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了解桥的有关知识。以抢答游戏的形式,确认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实效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二)发展阶段

 

1.家乡的桥很多,建在不同的位置,请小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它们的用途是什么?

 

生:美观、实用的桥给我们居住的城市带来了美。

 

(2)桥的形式多样,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它们的共同之处?也就是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不同之处?(师生讨论,师出示课件)

 

相同点:生:桥梁由桥梁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以及桥梁防护建筑物组成。

 

不同点:生:桥梁的桥墩粗细的变化、护栏的变化、桥灯的变化、桥的装饰的变化。

 

(评析:通过观察、分析桥的图片,让学生自主探究,从中发现桥的用途和结构,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家乡的桥真是太美了,想不想动手画一画?怎么画?老师根据学生说,用线描的形式示范作画过程。

 

(评析:示范起到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的作用。学生在在教师直观的示范过程中明白将要采用的作画步骤。)

 

3.欣赏学生创作的家乡的桥的美术作品。(出示课件)

 

(评析:通过欣赏学生作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感受丰富多彩的学生作品,体验美术作品的美。)

 

4.作业要求:

 

(1)用绘画粘贴等形式创作表现家乡的桥。

 

(2)桥创作好后可以根据画面需要添画背景。

 

(3)表现创作的要是我们家乡的桥。

 

(评析:通过创作,提高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

 

5.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三)评价阶段

 

1.学生画好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相互欣赏。

 

2.师生评价作品:(学生自评,同学间互评,教师点评)

 

(评析:通过作业展评的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养成学习评价——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评价,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共同评价,发现作品的优秀之处和存在问题,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认知能力。)

 

(四)拓展阶级(出示实物投影)

 

1.一起来欣赏教师制作的立体桥,体会用各种表现形式创作的桥。

 

2.除了画桥,还可以用各种材料进行制作,课下同学们可以用其他材料制作桥。

 

(评析:通过欣赏各种表现桥的美术作品,拓展学生的眼界,认识美术表现的多样性。)

 

3.随着科学和时代的发展,桥的造型、用途也在不断变化,老师知道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都很聪明,老师相信通过你们大胆想象创作出来的未来的桥一定非常有特色。

赵州桥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有效教学; 语文; 课堂教学改革

自教育产生以来,如何有效的教?怎样提高教学效果?这些问题都伴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着。现在,各种革新的教育理念扑面而来,特别是有效教学理论正改变着我们的课堂,那么,如何运用有效教学理论改变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少、慢、差的现状,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还得从什么是有效教学说起。

一、有效教学的含义和意义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它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来看,语文课堂的有效是指对文本、教材及相关资源进行了有效处理,突出了学科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使重点更加突出,知识更有效地转化成能力了。

(二)有效教学理论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意义

现代教学本质上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1 它是一种新的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教学观,其实,这也是有效教学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二是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三是关注可测性和量化。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当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四是启迪老师实施反思性教学。有效教学迫切地需要老师自觉养成经常反思的习惯,“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没有教学反思,就谈不上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既是初中一线语文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标准,也是检验一堂语文课是否有效的出发点。

二、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着力点

(一)教学目标要少而精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或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对教学过程具有指导和定向作用。2因此,教学目标的科学设计,是一堂课有效的关键所在。

在我校一位教师的《中国石拱桥》公开课,她的教学环节是这样的:初读课文,总体感知,出示阅读要求。然后说一说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并复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接着找一找赵州桥运用的相关说明方法及效果。在讲解的时候,因为学生始终不能弄清赵州桥的主次顺序,加之教师临场经验不足,看着学生在这个环节用时过多,就把答案直接告诉了学生。然后又马上进入卢沟桥的教学,学生刚进入这个环节,教师马上又幻灯片出示了本市一座著名的景观桥的图片,让学生用本文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写。评课时,听课老师都觉得任务太多,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只顾自己完成预设的目标,学生被牵着鼻子走。

因此,设定教学目标时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深入理解文章体式,合理分配课时目标;联系学生实际,弹性设定教学目标;预留生成空间,目标设定灵动而有序3。

(二)创设优良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文所论述的创设优良的学习环境,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讨论,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而作为农村中学生,因所处的环境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很多父母外出打工,大部分学生都是由爷爷奶奶看管,对于学生内心世界关爱很少,只有直接接触的老师对其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参考作用,所以,行走于课堂教学之间的语文教师更应该提高自身素养,让学生爱上你,爱上你的课堂教学。

1、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说话能力的高低,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简洁、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本就是课堂效率的一种表现,同时,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牵动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变化教学方法。

4语文教学中所讲的教学方法很多时候说的就是“课堂教学的活动顺序”,比如钱梦龙老师的“导读法”,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突然在某节课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的兴趣会瞬间迸发出来,课堂上全部都认真地做着笔记;在作文讲评课上运用多媒体展示形象的立体的画面,那么,学生的说明文必定描写形象准确。

3、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

课堂教学是师生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主张对学生施以“仁爱”。初中生正面临着人生中的第一次大的转变,不论是思想还是生活,作为农村教师,在此时,更应该放下老师的架子,与她们交朋友,消除青春期的各种烦恼。

(三)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要针对学情以及预设教学问题,采用提问的方式继续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在设计提问时,要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由简到难层层推进教学。(四)加强课堂管理

良好的课堂纪律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保证。有位学者说得好:“进行教学,它首先必然包含纪律管理。”通过课堂纪律管理,可以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纪律管理是教学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组织教学活动是向学生进行课堂纪律管理的基本途径之一。组织教学必然包含着课堂纪律管理。课堂纪律的好与 坏直接影响了教师施教时每一个环节的衔接。

参考文献:

      [1]许书明:《语文有效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2]崔允漷:《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谈农村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缺失及其对策》,《基础教育研究》,2010年10期.

      [4]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 宾华:《新课程教学设计的要求与方法》

      2 许书明:《语文有效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76页

赵州桥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物理新课程;回归;生活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物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让学生学习终生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学习科学探究方法,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否符合这一目标呢?大家知道,要想被评上优质课,既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场,又要有迭起的中场,还要有画龙点睛的落幕,教学过程则要反复推敲揣摩,什么时候提问,多少时间讨论,怎样设计实验,如何回答问题等,做到丝丝入扣、无微不至。而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环“备学生”。试问:这种“华而不实”的物理课是新课程改革下所需要吗?

有篇报纸报道了国外这样一节生物课:蚯蚓。上课从学生捉蚯蚓开始的,把蚯蚓掉在地上,教室里一片乱哄哄的。事后有人问这位教师,你为什么要让他们去捉蚯蚓呢?这位教师说:“如果这节课下来,学生连蚯蚓也不会捉,那我讲它有多少实际意义呢?”

教学不必一味追求“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任务是否落实”,“课堂板书是否美观”等表面的东西,只要教学能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无须面面惧到,哪怕教学任务没有落实又有何妨呢?

二、探索

⑴教学设计:来源于实际

明代教育学家陈献章指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综观物理学的发展史,质疑就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原动力。奥斯特发现了通电导线旁边的小磁针发生了“异动”从而提出了电流的磁效应;开普勒发现了与第谷观测数据有不可容忍的8’误差从而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定律;卢瑟福发现了α粒子散射的实验现象从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问题等等。

在《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教学中,我问学生:“在我们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桥,有石桥,有木桥,有平板桥,还有圆拱桥,为什么圆拱桥要造成圆拱状?”好多学生各抒己见,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为了美观,圆拱状和水面的倒影浑然一体,像一轮圆月;二是为了坚固,拱起来可以承受更大的力。当我说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时,学生都想不出来。进行了受力分析后,学生们像发现新大陆似的, “车在拱桥上以一定速度行驶时,对桥面竟没有压力,这桥真神奇”,“老师,那么古人设计出拱形的赵州桥,他们知道这原因吗?”等等,这节课就在学生的惊嘘声中结束了。当然有些问题我们可能一时无法给他们解释清楚,但我觉得学生是真正做了学习的主人,带着问题主动参与我的教学中来,教和学结合在了一起,师生一起探讨、研究,虽然教学次序乱了些,调控起来难了些,有时甚至得不出结果,但学生学得很投入,乐于接受。因为他们说这样的课更切合实际,更贴近生活,使他们觉得原来知识就在身边,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⑵选材:来源于生活

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激情,将知识与应用相结合,能使学生获得一个更宽广的视野,这些都是新课程目标所强调的。如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我就现场向学生要了一张纸,来演示自由落体运动的所有实验:白纸和粉笔同时下落,粉笔先落地,就得出“越重落的越快”的结论,对吗?再将这张白纸一撕为二,一半扭成团,一半摊开再一起下落,然后让学生解释看到的现象,最后出示“牛顿管”来验证;这样许多学生都纠正了原先 “越重落得越快” 的错误观点;另外,可以利用吸管来演示加速度的方向;用一个可乐瓶来研究超重和失重现象;用筷子放在水中研究光的折射等等,这样就把物理和生活的距离拉近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⑶教学方式:回归生活

打破封闭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到与自己所探究的知识有关的环境中去,而教师以合作伙伴的角色走到学生中去,共同研究问题。这正体现了新课程的综合化趋势。

例如近年全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电力紧张局面,拉闸限电现象常常发生,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大胆鼓励学生到各街道、工厂、企业等地调查研究,了解实际用电情况,带学生到发电站、变电所了解电的产生、传输等电学知识,寻找解决紧张用电局面的方案和措施,把学到的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并在亲身实践中去学习。这样,把学生放到开放性的环境中去学习,而不拘泥于条条框框,充分体现了学习的主动性与灵活性,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物理知识与生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统一体,既培养了兴趣又开拓了眼界。

参考文献:

《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建议》、《新课程的教学方法选择》/张万兴等――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年

赵州桥教学设计范文第7篇

一、纠正学会收集资料等同于学会运用资料的偏差,培养学生处理材料的能力

让学生收集资料是新课程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方法。在一些学校布置的课程改革展示中,往往能看到学生们制作的精美的资料册。但在这些精美的资料册背后却是:有的学生只是从电脑上下载资料,装订成册就算完成任务;有些教师将学生制作的资料册收上来,便束之高阁。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没有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认真阅读。教师更没有引导学生运用所收集的资料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反而造成时间和纸张的浪费。

学会收集资料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学会收集资料的目的在于学会分析资料并运用资料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第一,教师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收集资料,避免让学生收集一些漫无边际的、大而无当的资料;第二,收集资料以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辨别、分类和取舍;第三,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资料的阅读,概括出当时对所探讨问题的研究结果和进展;第四,根据对资料的研究,让学生提出质疑、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另外,教室里应留出学生展示资料的空间,使资料得以为学生们共享。

二、纠正“自主”变“自流”的偏差,加强教师的组织和指导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教育的途径,实现自主性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但是现实的教学往往把学生“自主”变成了学生“自流”。强调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有的教师上课便让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没有具体要求,由学生一看到底,典型的“放羊式”,有人称之为傻读;有的教师甚至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学习伙伴自己挑(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典型的“自流式”。这样做,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因此,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要设置动态的教学设计方案,善于放大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引领学生进入积极的思考状态,师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一起完成教学任务。自主学习强调学生自主探究,不等于学生自己学习,并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学生讨论时,教师应该以听、看为主,把注意力集中在讨论上,在此基础上,迅速地加以思考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哪些调整,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讨论,哪些问题需要教师讲解,教师要做出最恰当的选择。只要教师持之以恒,课堂必定会变得既生动活泼又井然有序。

三、纠正虽有活动但没体验的偏差,重视健康情感和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突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特征,也是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在新课程中的体现。但是,这不意味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可以独立”和“直接”进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于是许多教师通过开展活动的办法,落实健康情感和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虽有活动但没体验的偏差,有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因而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对学生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实际的作用。

新课程所提倡的活动是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的统一,是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统一,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亲自体验过程。例如,有位教师在讲《我的压岁钱怎么用》这一课时,就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入体验正确的理财观。

师:关于理财,希望我们的同学都把算盘打得精一点。做到收益多多,生活棒棒。过春节时亲戚朋友可能会给你一些压岁钱吗?平时父母也会给你一些零花钱吗?现在花了吗?怎么花?假如今天你的小金库里还有800元钱,请为自己订一个理财计划。

生:日常花费,如买零食、乘车费、学习用品费;娱乐费,如看电影、玩游戏等。

生:准备一个小本,在上面记录花费的用途、时间。

生:每周自己进行结算。也可以交给爸爸、妈妈审核,以便获得改进开支的合理性和必要的自我金钱管理的指导。

生:理财计划单(略)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感悟到什么?

生:安排支出要科学,增加收入要选择。

师:个人生活这样,家庭生活这样,国家生活也是这样。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才能过好今天的生活,并期待明天的生活更美好。衷心祝愿我们的同学在实际生活中形成科学的理财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这样的课堂活动是根据学生自己生活经历或经验进行情景设计的,就使新知识在学生的经历和经验的共鸣、碰撞基础上产生。通过“压岁钱怎么用”的角色体验设计,让真实生活经历、体验与虚拟角色体验相结合,通过这些生动的情景角色体验,学生在课堂上就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自然渗透了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价值理念。

四、纠正“历史”与“地理”简单累加的偏差,切实体现新课程的综合性

不少教师一时难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照旧按传统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如有关地理的内容仍然按照原来的地理学

科形式上课,有关历史的内容仍然按照原来的历史学科形式上课,从而割裂该课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历史、人文地理及其他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学习方法上也力求整合的新课程。新课程性质要求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其综合性。新课标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个“综合”:对相关人文社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对历史发展过程和现实社会问题进行综合,对某个事件或现象的分析、认识进行综合,对基本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让课程“综合运用”。比如历史与社会本身就有大量的地理知识,很多历史事件都离不开地理因素。我在讲“隋朝开凿大运河”这一历史内容时,改变过去悬挂《隋运河图》向学生介绍开凿年代、运河分四段等讲法,而是挂了一幅《中国水系图》,让学生观察中国水系的特点。从中国东部的河流多是东西流向没有南北流向,南北交通十分不便入手,“开凿一条南北的河”,通过测量大河之间的最短距离,“沟通支流”……可见,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凸现出课程的综合性。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根据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还可做如下尝试。

1.古今相联。“通史”是为了“识今”,是为了展望未来。为此,平时的教学要与当年、当月,甚至当今的社会热点结合起来。讲科技就会讲讲“神六”,讲讲mp4;讲和平,就讲讲日本右翼势力参拜靖国神社,讲讲巴以最新冲突,讲讲最新恐怖活动,讲讲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2.文理交融。社会学科与自然科学的综合联系与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讲到赵州桥,可引导学生进行赵州桥的受力分析,从而理解为什么它会历千年而不倒,体会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

赵州桥教学设计范文第8篇

小江:我承认这其中包含有关信息道德、意识和知识的概念,此前我也了解这些,但还是觉得它更多的是一种能力,况且我们不应就概念谈概念,还要回归到课堂的教学中来,教师是不是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呢?

小李:翻开前页,我从未否定你的“能力观”。虽然“技兼于事”而“道兼于天”,但二者亦可相通,其原因就在于“道源于技”。至于回归课堂,则是水到渠成,心到技成,顺其自然,言传身授之事。

小江:说得不错。但信息素养言传身授则需要以“技”来支撑,正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窥一隅,从课程的角度出发,有意识地研究内容与教法也是教师应当做的。

前段时间组织全校教师开展《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学习培训,在课程标准中看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教师教育机构设置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开发教材与课程资源、开展教学与评价,以及认定教师资格的重要依据。”为了强调教师的课程意识,直观讲解课程方案、教材开发这一理念,我就列举了自己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当中的一些举措。

跳出教材

1997年我用的北师大版信息技术教材分DOS版和PC版,其内容编写与我开始学习计算机简明教程基本相同,如同计算机操作手册。每节课按照教材编排给学生讲解开机、指令、操作系统、基本应用程序等,学生开始浓厚的学习兴趣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消失,课堂变成了强迫性教学安排:看操作―记步骤―动手模仿―练习巩固。这种教学最终导致学生将无声的怨气发泄到机器上,机房上课困难、管理混乱、破坏严重。

之后出台的《中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并首次提出了“信息素养”这一概念。结合指导纲要和教材我们构建了如下课程目标:偏向计算机操作应用的技能,偏向信息借助计算机获取、甄别、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与思维能力。小学阶段侧重于后者,并尝试性地付诸实践。

有了基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我在教学中引入了指导学生进行信息加工处理一些具体的载体与“支架”,如框架图、思维导图、机器人、LOGO语言,以及学科整合应用等。

案例1:用思维导图处理信息

在认识计算机应用这一课,我让学生思考:你觉得计算机能干什么?做这些事情要求计算机处理什么(图、文、声、视、动)?需要什么设备?从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出发构建类似大脑神经元似的网络结构,将思维过程、信息筛选、学习内容容为一体。在策划外出旅游计划一课中,让学生用思维导图策划旅游安排,以及策划安排信息的获取途径,并借助PPT制作进行展示交流。随着学生思维导图掌握的熟练,我和语文老师一起让学生借助计算机制作思维导图开展作文构思,以及文章段落构想的实验。

案例2: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网络搜索一课,将科学课中认识植物引入教学,认识的植物可以用植物名称直接获取相关信息;不认识的植物,可以根据植物的种类(乔木、灌木、草本)利用专业网站进行查找,或利用对该植物根、叶、茎、花、果实等特征描述的关键词进行资料搜索。

信息素养可以说是将信息技术方面显性的知识、技能内化转变成隐性能力,并形成一种类似与生俱来的思维方式与工作方法。这种内化需要教师搭建起常规思维方式与信息处理方式的桥梁,用合适载体进行体验学习,达到“知理―知性―知行”的逐步转变。

开发教材

信息技术学科有着鲜明的特点: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和极富创造性、明显的时展性。小学信息技术课,因年龄、知识结构等因素,使得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学习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别,淡化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强调信息技术本身的实用性、综合性和方法性。为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将它列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列,旨在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和其他学科融合,在生活体验中、在实践活动中、在学习应用中养成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在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也做过多种尝试:信息技术教学和学科知识结合,如键盘教学中的“识字教学”,文字编辑中用“写字板”来“写日记”,用“画笔”来设计“校园平面图”等;“任务驱动”的探究方式,如“社区公益宣传牌设计”、“教师节献礼(贺卡设计)”等;也曾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网络与课外,指导学生寒暑假用BLOG进行读书、学习交流,指导学生进行WebQuest网络探究等。这些教学方式对于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知识掌握和部分技能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对于综合性技能、综合探究能力、创造力的培养还存在欠缺,没有形成系列性的课程体系,更是缺乏科学规范的评价。

2002年,我有幸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重点课题的子课题《基于信息技术的综合实践活动理论与实验研究》,以及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发。“用计算机来学习,而不单纯学习计算机”是课题组提出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新思路。在教学设计上以多维互动的、接近学生生活的“任务探究”实践活动来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技能的培养。

课程开发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知识能力水平,按照任务(综合主题和综合项目)的需要,有计划、分阶段融入必要的计算机和网络基础知识讲授和操作技能训练。每一单元分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由情景产生任务,掌握探究学习的计划安排;第二层借助相关信息技术完成探究学习,实现信息的获取、加工、分析与生成;第三层搭建支架与平台实现学生探究成果与学习资源的共享交流,并进行不同方面的评价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