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供应链管理综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绩效评价;研究趋势
一、引言
21世纪,经济增长与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国际社会“绿色化”运动普遍展开,而传统供应链管理的环境管理标准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无法达到环保的真正目的。为此,以集成的思想整合整个供应链环境管理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应运而生。众多国内外大型公司与企业或多或少地将某种形式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应用于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绿色供应链管理是现代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在企业改善环境绩效、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最终达到企业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统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必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新的战略模式。
由于涉及领域广泛及研究的复杂性,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进行跟踪研究,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从绿色供应链管理概念入手,探讨其发展过程,详实阐述目前对其研究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等。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及内涵
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中物流、能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及工作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及控制。它是以顾客需求为中心,将供应链各个环节(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用户)联系起来的全过程集成化管理。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是管理和协调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强调节点企业的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它仅仅局限于供应链内部资源的充分利用,而忽视了其相关行为对环境引起的危害。
进入21世纪,人类生存环境的实际状况越来越引起社会、公众及各国公共部门的关注,提高“绿色”意识、加强环境管理、改善人类居住和生活环境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其目的是使产品从原料获取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注重对资源投入的减少和环境的保护,从而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当今时代的迫切要求。美国两大汽车制造商大众和福特已于去年宣布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它们所有的供应商和协作商于2003年7月(大众)和2002年12月(福特)获得ISO14001认证。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内涵非常广的术语,它的发展起源于制造业中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在供应链管理中增加环境因素的思想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当时只是作为物流管理研究的一个次要方面提出的。较有意识的研究绿色物流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目前,对绿色供应链管理国内外还没有公认、权威的概念。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协会(MRC)基于对这一领域的探索,于1996年首次提出并定义。Steve V. Walton 等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将供应商加入到企业的环境战略中,其核心是将集成管理的思想应用到绿色供应链的领域中。M. H. Nagel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涉及到产品的使用、组成以及生产的全过程,并强调供应链内战略合作关系的长期稳定。Sean Gilber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重视长期的合作关系基础上,采取管理策略、行动,将环境管理战略纳入各个环节(设计、采购、生产、分销、使用及再使用)中。Zsidisin和Siferd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指供应链节点企业在设计、采购、制造、分销、使用及再使用个环节中注重实施环境友好实践,而采取的行动及合作关系等。Jeremy Hall的观点更进一步完善,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环境友好设计,建立战略联盟,树立供应链成员环保意识,为整条链营造一种绿色氛围,最终实现协调优化。但斌指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环境制造理论与供应链管理的集成,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内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王能民、汪应洛等人着重从分析、比较前人研究成果和绿色供应链与一般供应链的区别入手给与定义,指出绿色供应链管理运营的目标是资源的最配置、增进福利以及实现与环境相容,将其划分为四个子系统(生产子系统、销售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指出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知识流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强调了知识流的重要性。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现状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运作的影响因素
1、内部因素。绿色供应链管理中重要的内部环境影响因素是多维的,这些不同的因素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主要包括:(1)产品生命周期(PL),包括产品开发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这几个阶段能够充分显示供应链管理的绿色化水平。(2)运作生命周期或价值链(OL),主要有采购过程、生产工序、配送及传输运作网络、逆向物流、包装等五个环节。(3)企业环保实践(EN),通常被称为“4R+D”原则:减量化(reduce)是通过提高产品生产过程中资源利用率、延长生命周期、控制废弃物的发生,实现建立循环型经济的发展模式;再利用(reuse)是指促使废旧产品的回收利用;再制造(remanufacture)则需围绕一个中心来分解和取代一部分组件;循环再生(recycle)是指促使企业回收废旧产品,并通过处理实施循环利用;废弃物处理(disposal)系统对企业具有长远意义,若不彻底治理废料会经常困扰企业。(4)企业绩效标准(PE),包括成本(C)、质量(Q)、时间(T)、柔性(F)四个方面。这些动态绩效因素是绿色供应链管理有效运行的有力支持,通过绩效评价可以改进供应链环境管理标准,改善整体环境管理质量。
2、外部因素。从各国环境保护的状况来看,与绿色供应链管理运营直接相关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政府、制度、社会准则、市场、信息和技术。(1)政府在保持自身命令――控制体系主导地位的同时直接提供或经营环境“服务”,更加注重利用市场经济手段来引导企业和公众的绿色生产和消费行为以及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对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政策体系给与支持。已有研究表明,政府通过运用规章制度、经济激励等手段在产品设计绿色化、消费者需求转变、产品链关闭三方面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运营发挥推动作用。(2)风险管理是为了规避因制度规则等因素所导致的供应链管理中断的奉献、市场优胜劣汰的风险、环境风险等。(3)社会准则,即通过社会准则的建立来规范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典型的社会准则理论的代表者为斯蒂格利茨的黄金律及黄有光的良心效应。(4)市场是绿色供应链管理运行的重要的激励因素。消费者逐渐显示对环境友好公司的偏好以及核心企业对环境管理的要求,充分表明市场的环境压力。(5)环境信息传达不畅通直接导致企业与顾客沟通的冲突,同时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的知识、技术创新与商业机密存在曝光的危险。保障绿色化技术创新和知识的更新,加强供应链组织的绿色文化,达到增强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柔性。另外,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高效率运作,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与核心企业的示范作用更加关键。Richard指出供应商评价、精益供应链以及在供应链内建立合作战略等有利于改进整个绿色供应链条的活动与环境相容的程度;Steve Lippman说明了有效实施绿色化供应链的关键因素包括:最高领导层的参与、多功能团队的集成、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合作创新等;Ken Green认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和合作方式是推动、激励与强迫各企业运营活动与环境相容的关键因素;Jeremy Hall通过案例分析研究指出:整个供应商的行业领导者在供应链渠道中占有主导地位有利于绿色供应链的运作;HAW同样指出合作研发等供应商之间环境方面的合作方式是激励绿色供应量管理有效实施的因素。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运作决策问题
绿色供应链管理运作中的决策问题是一个典型复杂的新问题,属于多目标决策问题。王能民、汪应洛等对此曾给出相关研究: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2000)在基于对绿色供应链管理中成本降低和环境质量提高的探讨中,提出了四个步骤的决策框架(成本识别,机会确定,计算收益,决策、执行和监管);Joseph Sarkis(2002)发展了ANP(网络层次分析法),基于ANP技术建立了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决策框架模型;Anna Nagumey(2003)的研究侧重了绿色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决策行为,在参考博弈论基础上,运用网络模型建立多目标决策模型。
绿色供应链管理运营决策涉及面广,是一个典型的多目标决策问题。其中,供应商选择问题的研究相对比较集中。目前,大部分研究侧重于供应商选择的因素/标准以及评价工具。Noci给出的定量评价标准:绿色能力、环境管理效率、声誉、全生命周期成本,并将层次分析法作为供应商选择的评价工具。Walton基于对美国制造商的调研,分析了在绿色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供应商选择的影响因素和标准。朱庆华等比较了中美不同环境下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供应商选择问题。Anna Nagurne研究了制造商、一级分销商、顾客三个层次中主体的决策行为。Sarkis J.发展了决策技术层次网络分析,并指出影响绿色供应链管理运营决策的因素主要有:产品的生命周期阶段、企业在价值链所处活动、环境意识活动、组织绩效要求、可选择的系统/方案等。王能民等提出了绿色制造模式下平价供应商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模糊决策的方法给出了评价模型。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的技术工具
Steve V. Walton(1998)指出从选择与环境相容材料、改进产品设计过程、改善供应商过程、有效的供应商评价和改善制造商内部的供应链五个方面来改进供应链运营;Guide V.(2000)在研究基于再制造的供应链管理问题中,指出信息系统、新产品计划和控制技术资源和产品的回收具有可控性;EPA(2000)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管理决策四步骤模型、产品评价矩阵等;Stefan A.(2001)重点研究绿色供应链管理中运营成本管理问题;Jens Brobech Legarh(2001)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基于信息技术进行环境意识采购的框架;绿色供应链的构建是其运营的一个关键问题。Geoffrey(2002)利用生命周期评价研究了绿色供应链构建问题,将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分为遵循战略、过程战略和市场战略三类。利用LCA设计了供应链结构,指出不同绿色供应链战略类型需要相应的LCA、信息与数据。同时,利用LCA对供应链的环境影响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联盟复杂程度与成员间联系紧密程度两个维度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结构分为圆桌会议结构、分散结构、多中心简单结构及多中心网络结构;Sarkis J.(2003)指出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使用环境管理、有效的逆向库存管理系统以及建立专家信息系统、使用仿真系统的重要性。
(四)绿色供应链管理特定产业运营现状
目前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及实践在几个特定产业中的运营,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例如房地产业、电子行业、食品行业等。王能民等通过肯德基“苏丹红事件”和美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等案例研究,阐述了绿色供应链管理运营的障碍分析及运营环境。2000年,瑞典、荷兰、美国分别由针对电子行业、食品行业等研究项目;Remko I.(2001)从技术与运营两个角度研究了汽车产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问题;Giannis T.Tsoulfas(2002)研究了废旧电池回收问题;U.Sonesson(2003)分析了牛奶供应链,认为在牛奶供应链中对环境影响最关键的因素是产品的包装材料、运输及废弃物的管理方法。Qinghua Zhu(2004)研究了中国一家制糖厂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
四、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价
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的领域是绩效评价问题。通过真实、准确、全面的绩效评价可以有助于我们把握绿色供应链及节点企业的运行轨迹和存在的不足,为实施相关流程的改进提供依据,也有助于政府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
Jacquelin(1995)在原有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基础上探讨了绿色供应链的绩效评价问题,同时提出评价时需要利用生命周期分析等工具;Fiksel,Joseph(1995)支出供应商可以通过一些公认的标准(如ISO14000体系的认证)来表现其环境管理水平与绩效;Benita M.Beamon(1999)提出了一个评价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的方法。申成霖等人(2004)利用标杆管理的思想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价问题进行了讨论;王能民等(2005)给出基于经济、顾客和环境三维目标的绿色供应链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国内有关学者、专家运用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建立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模型。
五、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理论发展和实践检验,绿色供应链管理从提出至今,内涵不断被扩大,涉及领域广,其不确定性因素多,研究的复杂性较明显。已有研究成果显示,绿色供应链管理尚待新的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等来支撑,很多领域等待开发。
(一)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进一步研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各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融合。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前沿理论,需要包括现代化手段与方法、环境管理技术等成果,特别是针对其产业特征的工程技术知识应引起重视。
2、科学问题的提炼。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增强对绿色供应链管理技术的探究,由操作层面向提炼科学问题前进。
3、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在基础性理论研究基础上,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应用性研究加强力度。
(二)有待深入研究的领域或方向
1、集成管理的运用。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战略目标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集成。由于其主体的多样性与目标多元化及其手段方法、理论、技术的综合应用,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对集成管理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运用展开研究。
2、协调机制与控制系统。鉴于以上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复杂性,对绿色供应链成员间的合作机制与控制系统应给与相应的进一步研究。
3、市场机制与制度。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有效运营必须得到市场机制与政府制度的保证。目前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限,为解决外部性问题及绿色产品的市场地位,需要对市场和制度进行深入研究。
六、小结
环境问题的突显使得绿色供应链管理迅速引起国内外理论界和学术界的关注。本文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进行跟踪研究,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从绿色供应链管理概念入手,探讨其发展过程,详实阐述目前对其研究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等。
参考文献:
1、王能民,孙林岩,汪应洛.绿色供应链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申亮,王玉燕.绿色供应链研究述评[J].山东经济,2007(2).
3、王能民,汪应洛,杨彤.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进展及趋势[J].管理工程学报,2007(2).
4、朱庆华,赵清华.绿色供应链管理及绩效评价研究述评[J].科研管理,2005(4).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电子行业;系统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F272.7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近年来,各国政府和组织先后出台各种保护环境的政策与法规,旨在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中以欧盟的WEEE和ROHS指令最具有代表性。欧盟的环保指令内容甚是广泛,对中国电子产业影响很大,已经构成绿色贸易壁垒。因此,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电子行业寻求可持续发展,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提高我国电子企业供应链的绿色度势在必行。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于不同的行业都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对于造纸业来说侧重于生产环节上的生产技术改进,而对于电子行业来说侧重点却是电子产品生命周期末端的回收处理环节。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绝大多数电子企业只重视电子产品的生产、销售以及产品售后服务等环节,而对电子产品生命周期末端的回收处理大多数企业要么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实施,要么直接放任不管,对资源和能源来说都是一种严重浪费。随着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增大,电子需求也逐渐增加,进而造成了大量的电子垃圾,日益成为社会生态环境的严重负担,也使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因此,本文应用系统动力学对电子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进行建模,为电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相关具体措施。
2 理论综述
2.1 绿色供应链管理
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最早在1996年由美国国际科学基金资助的一项“环境负责制造”研究中被提出,各个机构与学者们对绿色供应链管理也进行了研究,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国外相关综述研究文献数量很少[1], 国内相关综述研究也尚不多见[2]。Narasimhan等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定义是:对供应链管理方针、采取的行动以相互之间产生的关系的设定,所形成的各种关系是应对公司产品和服务的有关设计、材料采购、生产、分发、利用、再利用以及处置方面的环境问题[3]。我国学者但斌和刘飞等人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因素以及资源的高效配置的现代管理模式,它是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商、生产加工厂、销售商和客户,其最终目的是使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存储、中转、利用到报废处理的全过程中,对环境影响程度最低,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高[4]。朱庆华教授着重强调了环境因素的作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考虑环境绩效优劣,实现企业和供应链之间的可持续发展[5]。在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汪应洛和王能民教授参照了以往学者的观点从系统的角度阐述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构成,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中包括生产系统、消费系统、社会系统与环境系统4个方面[6]。
2.2 系统动力学
1956年,系统动力学理论由MIT的Forrester创立[7]。系统动力学是一门基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计算机仿真技术的新兴学科,它主要从系统内部的微观结构入手来进行建模,分析系统结构、行为和功能的内在关系,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系统动力学模型可以说是一种结构型的模型,它与其他模型方法不同,对参数的要求不高,也不一定要求精确的数据,而着重研究系统结构及动态行为,这对于复杂系统尤为适合。目前,国内外用系统动力学对绿色供应链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提出电子行业绿色供应链的实施模型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3 电子行业绿色供应链系统动力学模型
的构建 绿色供应链管理运作生命周期[8]中提到绿色生命周期一共包括4个环节,分别是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销售以及绿色回收。在电子行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运作生命周期中也同样包括了这4个环节,不同的是绿色回收环节在电子行业绿色供应链中尤为重要,废旧电子产品的可回收价值较高,市场经济份额较高,并且对废旧电子产品的回收可以提高企业的绿色形象,进一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电子行业中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一般供应链相比较,主要区别在于增加了废旧产品回收商企业节点。
在绿色供应链管理闭环结构中,供应商负责提供绿色生产原料,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制造商采用绿色生产技术保证原料使用率和能源利用率,通过绿色销售渠道到达消费者手中,最终经过消费者使用后,产品失去原本使用价值,通过回收商的回收进入逆向物流体系,开始绿色再制造环节,废旧产品中的可重新利用部分可以再次进入原料供应商[9]。
现实中的电子行业绿色供应链很复杂,包括的因素非常多,如果全都考虑在内,会使模型无法有效运行,也失去了仿真的意义,因此有必要对模型建立进行一定的假设,本文建立的电子行业绿色供应链的模型假设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假设该系统中只有一种电子产品生产;②生产产品所需要的原材料供应充足,即不考虑物料库存的情况;③假设原材料供应商中供应的原材料短时间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④假设电子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各节点企业均采用安全库存管理模式;⑤假设电子行业绿色供应链中企业的物流能力是充足的,即不考虑物流能力缺乏的问题;⑥假设电子行业绿色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的问题处理与决策能力不受限制,都能及时收到并完成相关业务处理。
经济与管理
电子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影响因素众多,构建模型之前首先必须对模型进行相关因素的筛选。此次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建模的主要目的是验证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影响企业的绿色形象的因素、各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及企业绿色形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作用,经过筛选可以按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进行变量的选取及分类。确定好了系统边界之后,就可以构建系统动力学流图,因此本文所建立的电子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SD流图如图1所示。
4 电子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政策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对于电子行业来说,不仅提高企业的绿色形象并增加企业电子产品的销售额,而且对提高企业的国际市场品牌竞争力也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针对上文的数据分析与仿真结果,可以从两个方面提出电子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相应对策,一方面从企业外部环境约束分析促进绿色供应链管理构建并完善的对策,另一方面从企业自身内部环境来分析如何积极构建绿色供应链管理。
4.1 从企业外部环境约束来分析构建绿色供应链管理
由电子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结构及相关仿真分析,可以得出电子企业是否积极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很大一部分的压力来自于政策法规及绿色标准的约束。因此,一方面我国需要积极制定颁布实施相应的环保法规,完善法规激励机制,促进企业将外部的环境问题及压力内化为企业的内部成本,实现经济利益与环境绩效的有效结合;另一方面,绿色标准的完善是我国电子企业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关键措施。在我国,绿色标准的完善可以主要从以下几种标准进行参考制定并完善:国际和区域性的环保公约、国别环保法规和标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等措施、生产和加工方法及环境成本内在化要求等分系统[10]。政府的绿色标准可以对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起到外部约束作用,但最终还是需要企业自身的环保意识及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才能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真正起到实际的控制与约束作用。
4.2 从企业自身内部环境来分析构建绿色供应链管理
我国电子企业目前受到环境和资源的双重压力,国际环境上的绿色壁垒也日趋形成,但是短期内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并不能带来较大的成效,相反可能会有较长一段时间的成本压力。随着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绿色产品越来越重要,企业有必要意识到开发环保友好产品、绿色生产直至绿色回收的重要性。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涉及了供应链中的各个节点企业,需要供应链中各企业成员积极参与绿色供应链管理。本文将从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回收各个阶段分别提出相应对策。
4.2.1 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贯穿于产品生命运作周期的全过程,需要充分考虑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运用到的资源及能源对环境的影响。结合本文建立的电子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仿真结果分析,可得出在实施绿色设计时应考虑到以下几点:①尽量选择可回收再利用、绿色度较高的原材料。②鼓励“拆卸、组合和循环设计”。③秉持 “系统观念”。对产品进行设计时不能只停留在设计这个层面上,应该跳出这个层面,置身于“产品——人——环境”等多要素构成的系统中。在进行产品开发设计时,尽量多采用新的理念和思维方法,系统全面地进行绿色设计。
4.2.2 绿色采购
绿色采购要求在产品设计阶段选用绿色原材料,绿色原材料主要是指对环境污染小以及可再利用性高的材料。原材料供应商供应的原材料除了具备在生产制造中能够发挥良好功效的同时,也需使产品报废后仍能够对原材料进行有效的回收处理,达到减少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的目标。绿色采购可以采取与供应商合作的战略,为保证与供应商达成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在供应商选择中,可对其进行系统的评估。对供应商的系统评估可通过供应及时性、合格率以及供应原材料的绿色率等因素对其进行考察。
4.2.3 绿色生产
在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影响企业绿色形象的因素主要包括原材料、能源的利用率和绿色率,也包括生产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率及回收的废旧电子产品的再利用再制造率。原材料、能源的利用率和绿色率与选择的供应商的绿色度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在供应商选择中要充分考虑供应商的绿色形象。另外,废旧电子产品的回收处理以及再利用再制造率也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绿色形象。供应商供应绿色原材料对废旧电子产品的回收处理及再利用再制造率的提升起到了很大作用,绿色回收处理阶段也必不可少。
4.2.4 绿色回收
当产品处于生命周期末端的报废处理阶段时,需要对其进行绿色回收及再利用。废旧电子产品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对环境存在污染的潜在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再循环资源回收利用的高价值性。比如,生产一台计算机大概需要700 多种化学原料,这其中50%以上对人体是有害的。而1t电子板卡中含有大约1磅黄金、286磅铜、65磅铅、90磅铁等,只要通过合适的设备以及恰当的处理工艺,就可以将这些资源经济环保地利用起来。
5 结语
纵观电子行业的整个供应链系统,可以看出绿色回收在电子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国企业管理中,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是目前企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作为电子企业,尤其是电子制造业就更应该主动提高环保意识,将环保意识融入到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绿化中去,绿色供应链管理不仅可以为社会创造环境效益,也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进而扩大企业的产品市场并节约成本,从而使企业收获更大的经济效益,最终达到社会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关键词:SAP,协同,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是指从产品开发到售后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各个环节纵向一体化网络,是对整个供应链的各参与组织或部门之间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等,其目的是通过优化提高所有相关过程的速度和确定性,使所有相关过程的净增加值最大化,并提高组织效率和效益。电子商务为供应链的协调提供了机遇,同时也使供应链的协同管理面临挑战。
一、协同电子商务
协同电子商务是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以基于Internet的新兴技术为实现手段,在企
业的整个供应链内及跨供应链进行各种业务的合作,最终通过改变业务经营的模式与方式达到最充分利用资源的目标。
协同电子商务包括企业内部的协同(如网上采购、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企业间的协同(供应商、配送中心、零售商与企业各方在产品从原料到最终消费者之间的所有环节的协同)、以及企业与社会相关部门的协同,包括网上银行结算、网上保险、网上报税、网上审计等。而E-SCM是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将原本分离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供应链。电子商务时代各种订单的执行过程实际上就是供应链中各实体间,及实体内部各部门间商务过程的协同运作。
二、 基于SAP系统的协同供应链管理策略
供应链上企业的管理系统必须能满足供应链协调运营的需要,管理系统要能有效的把企业各功能模块集成起来。供应链管理的工具很多,应用范围各不相同,应用最广的主要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系统)。近几年,ERP的概念和产品在国内越来越热。对于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实现现代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ERP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德国的SAP是全球最大的ERP软件提供商。SAP指的是“系统、应用及数据处理产品”。SAP系统主要包含了Sales distribution(销售与分销)、Materials management(物料管理)、Production Process(生产)、Human Resource(人力资源)、Financial-Controlling(财务-成本)等模块。
在SAP R/3系统中,包含了完整的供应链流程。SAP R/3系统掌握了整个企业的原材料、订货、生产安排、成品库存及其他信息,跨越了企业职能之间的界限,涵盖财务、物流、生产、订单完成、人力资源和供应商管理等功能模块,这些模块相互关联,因而每一职能的使用者均能知道公司其他领域发生的情况。
SAP系统提供了一整套的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通过引用其供应链管理系统,可以使企业达到各种方面的信息协同,包括:
1.核心企业与供应商的信息协同。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协同主要是采购信息的协同。这种采购信息的协同要求制造商提供采购信息预测、自身的库存信息、采购计划、产品设计信息等,而供应商应该要反馈采购计划的执行信息。通过SAP的MM和PP模块,企业能够确定自己的物料库存情况并和供应商共享,使得供应商对其下游企业有很好的可视性,供应商可以根据其下游客户的库存情况,以及预测的消费情况,进行自己的生产作业,做好自动补货系统,提高交货的准确度和速度。
2.企业内部供应链的信息协同。企业内部信息协同主要是企业内部采购、制造、配送、销售信息的共享,每个环节公开信息,企业内部网络是企业内部信息协同的基础。通过SAP R/3系统,企业所获取的市场信息、自身的产品开发信息、生产计划信息、库存信息、产品销售信息等可以实现充分共享。
3.核心企业与销售商的信息协同。销售信息的协同要求制造商提供生产成本、产量及库存信息,要求销售商提供销售成本、实时销售与库存信息以及未来预测信息。通过SAP R/3系统的SD和PP模块,使得供应链上的企业在可以查到对方的成本信息与销售信息,信息共享减少了商品缺货或者滞销的损失,更好改善整个供应链的管理。
三、 结论
通过分析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本文引入了SAP R/3系统,并提出了协同商务和协同供应链的相关管理策略,通过对SAP R/3系统的使用,可以实现企业内部供应链、核心企业与供应商、销售商的协同,为供应链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单位: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大连市科研技术基金项目(基金号:2005J21JH011)
参考文献:
[1]朱立伟,周理.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的协同管理策略[J].电子商务,2006,13:96.
[2]李玲鞠.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协同效应分析[J].情报科学,2006,24(1):100-104.
[3]尹秀兰,王江,肖峰.探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ERP[J].商场现代化,2006,8:110-111.
[4]刘炯艳.协同物流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6,25(1):12-14.
Research On the Tactics of Collaboration SCM Based On SAP
Luyanxia, Linbo, Wuzeshu, Zhangyimin
(Dalian Neusoft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116023)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价值协同 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通过价格竞争获利的空间越来越小,企业如何生存面临选择。企业逐渐认识到创新供应链管理模式可以为企业带来新的增长活力。自20世纪80年代供应链管理理念逐渐被企业接受、采纳,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开展经营活动也着实为企业带来了业绩增长。然而,随着新技术不断渗透到各行业,以及行业间信息壁垒逐步打破,市场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供应链管理存在的弊端也逐步暴露,其创造价值的能力正在被削弱。
一、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三大主要管理现象成为供应链管理的硬伤,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一)缺乏系统解决供应链管理问题的手段
当供应链管理出现问题时,企业管理者解决问题的方式比较表面化,哪里出现问题了就解决哪里,花费了很大的管理代价,但供应链管理效率的改善却不明显,这导致管理者和员工陷入管理泥潭中,甚至失去管理信心。究其原因是因为企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走了捷径。当解决管理问题时,通常要经历四个过程,包括发现问题过程、诊断问题过程、方案制定过程、验证与校正过程。这四个过程,一个过程不能少,一个过程也不能短。但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绩效,往往只重视发现问题过程和方案制定过程,主观认为只要发现了问题,只需制定解决方案即可,其他两个过程形同虚设。企业这种管理误区,实质在于没有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剖析其问题发生本源,如果企业以本源思维模式思考和解决问题,那么呈现的解决方案一定不是点对点方案,而是点对面的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二)供应链管理标准化透明度不足
供应链管理是一个繁杂的过程。供应链管理活动包括客户关系管理、需求管理、产品或生产管理、采购管理、供应商管理、物流管理、资金管理、信息管理、人员管理等等。企业一旦确立供应链管理模式,就应该明确组织构架、各职能管理职责、人员岗位职责、各类管理制度、流程、管理工具和方法,以支持供应链有条不紊地高效运转,但目前大多企业并不重视管理流程标准化工作。有的企业制定了制度、流程,但内容不够完整,缺乏指导性;有的企业在制度等各方面标准化搭建得非常好,但执行时却不是完全按照制度、流程执行;有的企业甚至忽略制度等标准化建设工作,认为会增加管理成本、降低企业管理效率,取而代之是更愿意通过命令、指挥、传达、开会方式更加灵活地进行管理。
(三)供应链条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供应链管理环节众多,只有链条上各个环节管理水平同步提高,才能最大化发挥供应链管理的价值。而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供应链管理活动被分解到各个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这些执行部门和业务单位既独立运作,又存在交叉管理。他们独立运作时仅限于对自己负责的工作进行管理和再优化,而交叉部分却往往成为管理空白,被边缘化。没有明确部门、业务单位管理的企业活动,也是部门与部门或者与业务单位之间发生矛盾的焦点区。这种忽略了协同效应的管理方式带来的结果是企业内部形成管理价值认知孤岛,造成分解后的供应链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从而影响了供应链整体水平的提升。
上述管理现状说明供应链管理缺乏系统性搭建和完善,由此依托供应链管理创造价值能力被弱化。
二、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
进入21世纪,现代服务业兴起,市场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供应链管理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
(一)产业结构的变化
随着高新技术应用到各个行业以及信息化的普及,传统工业领域、服务领域、农业领域的边界变得模糊,并互相交叉,产业之间互相渗透,衍生成“工业+服务”、“互联网+农业+服务”等复合型产业结构,两个以上产业重新整合成新的产业,产业发展特点决定经营方式也应该改变。而传统供应链管理是以制造产品为中心、实现准时交货而进行的全链条管理,这种管理无法满足市场协同的需要。
(二)客户对企业评价方式的改变
如今,客户更加注重从感官、使用及与其业务匹配性、战略发展关联性评价企业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客户评价认识转变意味着客户对合作方评价体系发生了改变。在传统供应链管理中,企业生产什么客户就买什么,产品质量、价格成为客户衡量企业的重要标准,客户与企业关系是以物质基础下的契约为纽带而维系的。当企业提供的产品不能够满足客户要求时,客户则选择终止双方的契约关系,双方合作缺乏长远性。客户评价认识的转变说明,客户希望企业不仅仅是为提品而生产产品,而是可以将提品转化为一种服务,一种可以增加客户业绩的服务。
(三)市场分工合作的专业化、网络化
传统供应链管理在以生产为中心管理下的区域化生产较为明显,外包资源利用率不高,限制了供应链效率的发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产品从设计、原材料供给、生产、仓储、配送到交付分裂成由专业组织完成。互联网的应用,又将这些组织无缝联结,形成开放式的网络平台。聚集在网络平台上的企业直接或者间接地结合成利益相关者,互相合作又互相争。市场环境格局的变化为传统供应链管理创造了变革的有利条件。
三、基于价值协同的供应链管理战略分析
很明显,传统供应链管理已经无法跟上市场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企业管理者也意识到企业经营过程完全靠自身无法完成,只有与客户、合作伙伴及其他相关方紧密合作才能完成,而多方能够紧密合作靠的是价值一致性。
(一)与客户价值协同的战略
与客户价值协同是指企业要想获得进一步的竞争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应该与客户的诉求紧密联系起来,打破传统式以自我价值实现为单一目标的做法。企业与客户价值协同应做好两方面的战略设计。第一,客户需求识别。以价值协同为出发的企业发展战略强调“价值”实现,即绩效提升。因此,识别客户需求时,企业应该深度融入到客户中,以假想的客户身份,识别客粑幕、战略定位,分析客户最需要什么,同时还要思考企业提供哪些服务可以帮助客户进一步提升业绩。识别客户需求同时,还应该与企业的价值主张关联起来,促使双方价值主张一致。第二,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旨在企业通过积极行动,让客户感受到企业提供服务的忠诚度,进而实现固化、拓展市场的目标。为了使客户能够体验到企业对其的忠诚度,企业应该具备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的能力,通过提供定制化服务帮助客户优化生产流程、降低管理成本。同时还要与客户积极互动,让客户参与到需求设计中来。
(二)与供应商价值协同的管理战略
供应商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一环,双方合作关系是一种价值交换关系。基于价值交换关系,企业与供应商的价值协同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战略性关系的维护:第一,与供应商合作的定位。企业应该根据业务特点制定采购策略,通过采购策略识别判断潜在合作供应商与企业关系,将供应商分为核心类、绩优类、普通类,差异化建立合作关系,并进行差异化管理;第二,与间接供应商价值协同管理。在价值协同供应链上,除了与企业直接面对面打交道的供应商外,还有众多间接供应商也处于供应链上,他们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同样不可忽视。因此,企业应该采用各种管理方法、措施,提升间接供应商协同能力。第三,供应商的动态管理。供应商动态管理是指企业与供应商建立价值协同共识下,双方为了不断改善融合度,使供应商最大化理解企业需求的一种管理。在价值协同理念下,呈现出少量供应商为企业提供大部分服务的特点,供应商集中度比较高。反映出一方面企业给具有潜力的少数供应商提供协同共赢机会,另一方面作为供应商应该以企业价值实现为出发点,双方互动,共同满足客户需求的特点。
(三)基于价值协同的外包服务战略
基于价值协同的外包服务是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的重要做法,企业充分利用外部有效资源,以最小代价,将部分业务单元交付于专业机构完成。采用外包服务做法使供应链变得更加具有柔性、弹性、有竞争力。外包服务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一种商业模式。
外包服务并非传统意义的转包和分包,企业也并非二传手。外包服务下,企业投入更多精力识别、整合资源,并分配给值得协同的外包服务商,同时通过标准化管理流程、生产流程,使这些外包商联结成为与企业需求匹配的供应网络。
(四)基于价值协同的信息管理战略
企业信息管理不仅是一种管理手段,而且具有战略意义。向企业传递的信息来自于客户、供应商、企业管理层、企业员工,即使不直接参与供应链运营的政府、金融机构、同行,都会以不同的形式传递信息。基于信息传递的特点,企业首先应该搭好信息联结渠道。这种联结是指企业与外部相关方、企业与内部相关方建立起信息沟通机制,包括沟通内容、方式、频次等,目的是为了解决企业与相关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供应链双方紧密联系起来,有助于提高供应链的运作能力。其次,供应链双方互动,充分利用信息。企业搭建信息平台最终是为了利用信息,使有价值的信息为企业服务。双方基于分享信息,共同研究、解决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信息互动有助于提升双方绩效。
四、结论
以上综述,基于价值协同的供应链管理是供应链管理创新思维的结果,是经济发展必然的管理产物。在价值协同下,客户、企业、直接供应商、间接供应商以及其他相关利益方才能更加有效地联系起来,在供应链运转中发挥各自作用,互相借力。企业是价值协同网络集成商,企业最重要的角色是如何使这些关联方价值趋于一致,实现共赢。本文分析了影响供应链管理的四个重要战略性因素,从不同纬度分析了影响供应链管理的因素。企业一旦明确价值协同供应链管理战略,则应做好供应链搭建工作,根据本企业的特点识别、分析、确定供应链管理组织构架、制度、流程,确保其高效、流畅。
参考文献:
[1] 宋华.服务供应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物联网;射频识别;EPC;供应链
1引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知识化、数字化的转变,企业运营模式正发生巨大的变革,协同合作成为企业界的主旋律,企业早已融入企业群体当中来参与市场竞争,与此同时供应链管理正成为许多企业或组织运用的战略方法,也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优势和市场机遇。
供应链由直接或间接地履行顾客需求的各方组成,包括制造商、供应商、运输商、仓储商、零售商以及顾客在内,各环节通过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彼此相连,其所包含的功能有新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生产营销、生产运作、分销、财务和客户服务等。供应链产生的价值为最终产品满足顾客的价值与满足顾客需求所付出的供应链成本之间的差额。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使供应链整体价值最大化,使供应链上的企业获得并保持稳定持久的竞争优势,以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目前我国的供应链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有诸多方面值得优化,例如,供应链各成员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商品信息数据库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供应链各环节中的服务效率低下,售后难以保障;企业间因信息交流匮乏和交流不畅而产生放大的“牛鞭效应”,增加了无谓的库存成本及相关费用;供应链运输环节中运输效率不高,可靠性和安全性难以保证等。然而,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根本性地改变了供应链流程和管理手段,成为优化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工具,为供应链管理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探讨和研究物联网在优化供应链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则显得尤为重要。
2物联网概述
2.1物联网概念及技术支撑
物联网的概念最早出现于比尔.盖茨1995年的《未来之路》一书,国际电信联盟于2005年在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中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目前较为公认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在这个网络中,系统可以自动地、实时地对物体进行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并触发相应事件。其本质就是利用射频识别技术对物品上的EPC标签进行扫描和解读,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射频识别技术是“通过射频信号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信息的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射频识别的距离比光学系统远,射频识别卡既可读出信息,又可写入数据,数据携带量大并难以伪造,具有智能化的特点。
产品电子代码(ElectronicProductCode,EPC)采用一组代码来代表制造商及其产品,用另外一组数字来唯一标识单品。EPC物品识别模型功能的实现主要由EPC编码标准、EPC标签、解读器、Savant(神经网络软件)、对象名解析服务(ObjectNamingService,ONS)以及物理标记语言(PhysicalMarkupLanguage,PML)六方面组成。
EPC物品识别模型图资料来源:现代物流信息跟踪技术研究进展综述。
物联网的网络结构主要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以RFID、传感器、二维码为主的用于识别物体和采集信息的传感网络;二是通过现有的三网(互联网、广电网、通信网)来实现数据的传输和计算的传输网络;三是应用网络,即输入输出控制终端,它通过物联网与各行各业专业技术的深度融合,以及与行业需求相结合来实现行业的智能化管理。
2.2我国物联网应用及发展现状
物联网技术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其应用领域包括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城市、智能环保、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工业、智能农林业、智能教育等。物联网的存在,使我们生活周边的物品都有可能实现智能化,通过无线网络我们便可实现对这些智能物品的对话和控制,整个社会的运转效率将得以提高。
我国已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各地方政府也纷纷瞄准信息技术第三次浪潮的战略机遇,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并进行产业规划布局。例如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与云浮市政府举行了协议签约仪式,将共同打造畜牧养殖物联网项目,这是国内首个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食品安全的项目;无锡大力发展传感网技术,已建“感知中国”中心等。我国目前在传感领域走在世界前列,起步较早,标准化和技术具有一定优势,但不是最领先的,也面临着一些难题需要克服,这主要有:高端技术缺乏,影响国际标准制定竞争;信息安全难以保障;污染及能耗影响严重等。
3物联网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及影响
3.1物联网技术对各供应链环节的影响
(1)运输环节。在运输车辆上安装GPS定位系统便能使管理者实时获取车辆行驶位置和状态,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及时调整运输策略和行车路线等;同时在车辆上安装无线数据采集器,当货物入车时,数据采集器便可扫描到贴于货物上的EPC标签中的货物基本信息,并将采集信息同步传输到管理系统当中,当卸载货物时也同样扫描到出货的EPC标签信息,并同步到管理系统中,这样不仅可以准确地获知在车货物的基本信息、货物数量,还可及早发现和预防货物在运输过程中丢失或被盗的事件。
(2)仓储环节。首先建立仓储数据库,将货物编码设为数据库信息主键。当货物入库时,预先为每一个入库的货物设置一个信息编码和储位码,并将基本信息写入货物上的EPC标签中,当货物入仓时,仓库门口的阅读器便可扫描货物基本信息和仓储信息,同时将采集信息更新到仓储数据库中,并根据要求将货物放入指定储位;当货物出库时,仓库管理员按照由系统自动生成的出库单找到指定货物并将其运输出库,门口的阅读器读取货物上的EPC标签获取出库信息,同时将采集信息同步至数据库中,并将相应储位状态归置为零;此外,仓库管理员还可定期手持扫描设备对所有在库货物进行逐一扫描,通过无线网络将扫描信息与数据库中信息进行核对,返回盘点结果。通过对货物的智能化管理,不仅提高了仓储利用率,利于减少库存,节约库存成本和相关费用,还使企业对库存货物了如指掌,在作订货和生产出售等决策时做到科学准确。
(3)生产环节。在生产线关键位置装备阅读器,监控工作点的情况,以便控制生产线的成品质量,当遇到突发状况时,读取的数据还可以给予提示和预警,方便操作工人及时应对。
3.2物联网技术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可视性
通过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大幅提高了供应链过程中的可视性,从制造商、供应商到分销商、零售商甚至顾客,均可以实现可视化操作。顾客对所购买商品信息准确了解,有效保证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同时还便于获得良好的售后服务;零售商通过对商品流动性分析,作出适当的订货决策和营销手段,不仅减少了库存浪费和相应成本,还便于零售商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做好营销策略;分销商通过零售商的订货策略和营销策略,及时调整自己的库存情况,向供应商做出订货单,供应商也是如此向制造商提供订货单;制造商通过货物订单适时调整原材料库存和生产量,并通过物联网技术有效控制产品质量。整个供应链可视化的加大,使得“牛鞭效应”得以缓解,整体供应链价值增加。
3.3物联网技术加快了企业信息自动化,实现了管理智能化
物联网技术的使用,使得企业之间、整个供应链环节间信息得以共享,使企业能有效整合其业务流程,提高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同时诸如库存管理、生产订单、配送路线优化、问题产品召回等问题都可以借助物联网技术及时优化处理,由物联网技术对供应链各环节的优化及其自动化智能化,使得企业人力成本、库存成本、运输成本等费用得以减少,决策更加合理科学,同时决策时间进一步缩短,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了供应链的管理效率。
物联网技术的全面应用是未来供应链的发展趋势,是供应链管理智能化的体现。物联网的兴起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我国物联网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优势,但也存在着不少技术瓶颈,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在企业应用范围上也有局限。这不仅需要政府对物联网产业的大力扶持,尽快完善物联网技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同时也需要一大批企业放眼未来,及早将物联网技术用于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战略决策当中。
参考文献:
[1]陈荣秋.供应链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8
[2]孔晓波.物联网概念和演进路径[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9(12):12-14
[3]陈子侠,蒋长兵,陈达强.现代物流管理教程[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98-100
[4]孙泽生,任志宇,阎换新.现代物流信息跟踪技术研究进展综述[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5,17(2):126-130
[5]徐涛.物联网技术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0(32):96-98
[6]朱哲学,吴昱南.物联网技术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应用分析[J].当代经济,2010(9):36-37
[7]侯赟慧,岳中刚.我国物联网产业未来发展路径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0(2):39-41
【关键词】 医药流通企业;供应链管理;CMS
1、 绪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医药产业作为国家的支柱型产业,它的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目前,医药产业正在进行一场翻天覆地的改革,为了适应整个市场的需求和国家对于医疗体制的整治,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健康发展的医药市场是当前最为主要的工作,这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更要体现标志之一。
ASLK是一家全球性制药公司,拥有强大的科技研发能力,通过产业化为主要链条来实行以科研、销售一体的企业发展模式。ASLK依靠它的优势药品赢得了相当不错的营销业绩,在面对激励的经营环境竞争的,和中小型制药企业经营逐渐加大形势的严峻性。ASLK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来发展企业。由于它面对的市场环境很复杂,不仅仅是我国供应链管理发展的不够完善而且ASLK的管理模式就有问题,通过对ASLK的现状分析,找出其种种问题的原因,并且能够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如何利用好本企业的独特资源更好的发展ASLK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论文的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综述国内外医药行业供应链研究的现状、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介绍论文的写作思路和论文的总体框架。第二章供应链相关理论概述,运用文献归纳法,将论文运用到的供应链相关理论进行概述。第三章ASLK供应链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该章节对ASLK进行了简介,分析了该公司供应链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加强ASLK供应链管理的对策,以论文前面章节的研究与分析结果为依据,对ASLK供应链管理的优化策略进行研究,通过了六个方面的探讨,提出了供应链采购管理规划与设计目标。第五章总结,对论文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供应链管理理论概述
所谓供应链(Supply Chain,SC)是指由原材料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顾客,通过与上游、下游各组成部分连接组成的链状结构。供应链的过程中创造产品同时也创造了价值,其最终产品是最下游的顾客所需要,顾客通过对产品的购买再使得资金的回流,促进供应链的再发展。一般来说,供应链管理正是要对这条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通过各种新方法、新技术的运用,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顾客的满意度,最终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通过以上对供应链的模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供应链就是一个把上游供应商、制造商、下游分销商、顾客等一系列参与者都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链状结构,其实就是一个由上游到下游提供服务,从下游到上游购买服务提供资金的一个过程[12]。供应链中每一个核心企业或是节点企业,他们都是承担着供需两方面的职责,对于供应商来说,药材的原材料是通过采药的人,从他们那里购买得到,同时也承担着向制造商提供原材料得角色,作为制造商,给下游分销商提供药品,同时需求上游供应商提供制药原材料,对于其他供应链所涉及的角色同样都是这样,都是一个综合供需的一个主体,从而形成了一个供需的链条[13]。
3、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供应链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采购业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ASLK太过重视技术的革新,新药品的开发,没有重视到药材的采购对整个生产的作用,只是认识到拓宽自己的横向发展和高科技的创新,这个的确能给公司的利润的提高增加很多空间,但是药品原材料的高质量是对药品质量的保证,药品原材料得实时配送是ASLK准时生产的重要保障,要是没有一个实时的原材料供应,ASLK的生产必定会因为原材料短缺而造成不必要的生产中断。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ASLK没有认识到供应商的合作关系会提高自我的优势。ASLK没有一个供应链的系统意识,只是认为供应链即为生产销售,而没有考虑到一系列背后隐藏的威胁。2、ASLK公司内部首先也没重视到采购对生产和销售的重大影响,在公司的利润获得情况上,主要重视生产和销售,因为这两个业务都会给公司带来现实的利润,而对于采购的优化是无法用现实的利润来表示,所以这些隐形的利润就没有被重视和开发利用。
2、管理信息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ASLK信息系统还未普及企业内部部门,所以导致信息功能不足,导致信息化程度不高,沟通手段亟待改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企业内部信息系统没有遍及整个企业内部所有部门,导致公司内部的信息交流滞后,采购部、生产部、销售部的信息无法准时传递。2、对于企业外部,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和下游各分销商和ASLK的信息脱节,造成生产制造整个部分都会造成延迟,使得整个供应链的功效情况都无法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3、缺少一个信息管理系统,造成信息的集成程度很低,对于大量的信息没有一个信息系统来管理,大量数据无法被利用,造成信息的浪费和大量的信息处理成本,比如人力资源和时间消耗。
4、加强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供应链管理的对策
1、从采购方面改革阿斯利康供应链管理
改善信息化采购流程,为了保证ASLK公司的采购目标,减少采购成本、加快供应效率、提高原材料质量,ASLK公司需要制定独特的采购策略,并且要逐步联合供应链上下游加以实施。(1)通过对药材供应商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经过严格评审,确定关键原材料供应商,并建立同盟作为企业上游的战略资源,这个可以保证企业内部需求得以满足,也可综合上游原材料供应商的生产信息提高整体配送合理减少相应的库存成本。(2)加强ASLK只要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流在制药企业内部和上游供应商之间的流通效率和准确性。以ASLK信息中心为中心管制点,通过信息企业内部网传输,对ASLK的众多原材料供应商、下游众多客户的信息,实现最大程度的采购自动化,前瞻化、管理流程无人化,降低大部分采购成本。其采购流程模型图如图4-2所示:
2、加强阿斯利康制药信息化建设
由上述可以确定供应链一体化的管理实施,虽然可以给个药品制造业和分销商,和上游供应商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可以得到想要的结果,或者再实践供应链一体化中无法长远。这就使因为缺乏对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管理,缺少了信息实现供应链一体化,就必须从战略角度上来实践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企业的信息化管理。
ASLK在实行供应链一体化的同时,建立自己的ASLK信数据库信息中心通过自己企业内部的子网,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的共享化,同时在整个供应链上建立一个包括整个医药供应链的所有企业,包括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下游医院、各分销商和客户之间的信息共享中心。这样可以使整个医药供应链的所有企业都可以在此信息共享平台上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制定自己的生产和销售计划,促进整个供应链的联合库存成本,物流配送成的优化。具体ASLK的信息中心和共享信息平台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5 总结
当前我国的目前情况是下游的医院和零售店大量的购买单一型药品,使得其余同类型药品很难得到销售渠道,不过在如今的一些转变来说,我国已经慢慢转入一个以下游顾客需求为主导的买方市场,原有的上游供应商盲目推动,制造商按自己的意愿生产产品,下游的顾客被动接受的情况已经与市场环境不再适应,在这种模式下供应链上游企业对下游的顾客的需求乃至市场需求的相应能力很不灵敏。本文作者由此作为突破点,采用顾客需求拉动上游生产的供应链新模式更能符合现在的市场环境,把终端顾客的需求作为整个药品供应链的源头,通过此需求信息顺着供应链逆向返回趋势分销商的按需求进货,进而促使制造商的制造,再而对药品原材料供应商的采购计划进行改变。
在确定药品供应链由推式向顾客需求的拉式供应链的转变,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对于当前全国大环境的前提下,建设ASLK内部数据库管理信息中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供应链管理一体化,同时为了能和上游供应商下游医院、各分销商和顾客的信息流通,相应的提出基于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共享平台,通过ASLK企业内部的信息中心和对外的信息共享平台两者相结合。使得整个医药供应链的所有企业在此信息共享平台上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在市场由于下游用药顾客的的需求,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都可以制定自己的生产和销售计划,促进整个医药供应链的联合优化,减少整个供应链的联合库存成本。
参考文献
[1] 杨舒杰.对我国医药行业实施供应链一体化的探讨[J]。中国药业,2005,14(1):14—15
[2] 袁松范.构建上海医药供应链的意义及可行性探讨[J].上海医药,2002,23(2):54
[3] 田亚,张建珍.浅论医药商业企业供应链信息化管理[J].当代经济管理,2005,(3):38-43
[4] .对医药供应链中零售商和批发商的利益影响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05,(5):3-10
[5] 王晓旭. 天津创新药业有限公司供应链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6] Applequist,G E,Pekny,J EReklaitis,G V.Risk and Uncertainty in Managing Chemical Manufacturing Supply Chains[J].Computer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2000,(24):2211-2222
[7]网师鹏,贾扬蕾.信息共享促进供应链各实体协作[J].价值工程,2005(4):45-46
[8]Papageorgiou,G E.,Rotstein,Shah,N.Strategic Supply Chain Optimization for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J].IndustrialEngineering of Chemical Research,200 1,(40):275-286
[9] 曹阳.医药企业物流供应链的构建[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54-55
[10]余小高,董利红.支持供应链的电子商务物流信息平台研究[J].交通与计算机,2005,23(5):60—63
[11]日本综合研究所供应链研究部.供应链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12]程晖.加强供应商管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J].价值工程,2005,(4):43—45
关键词:民用航空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特点;协调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4-19-2
0 引言
民用航空制造业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技术水平要求高,与其他制造产业相比具有明显的离散性生产特性,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加工准配生产方式。该类型的生产方式,始终伴随着生产资料的空间移动,工序较多,地域跨度也比较大,因此协作对民用航空制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供应链管理对其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民航制造企业已经组织和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供应链网络,这也是当前民用航空业生产的主要方式。民用航空制造企业通过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形成紧密的供应链,将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充分发挥整体的竞争优势。因此加强民用航空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对制造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1 民用航空制造业供应链分析
民用航空制造业的供应链与其他制造行业相比,涉及到的内容更多,也更为的复杂,其地域跨度包含全球范围。在该供应链中,民用航空整机的生产厂家是链条的核心企业,研发、制造、销售以及服务都是依靠它来开展的,其生产供应链如图1所示。供应链利用信息技术,将各个独立的生产企业或供应商联系起来,通过信息共享,以战略合作的关系,使生产供应企业之间形成共同的利益,将分散的生产业务有序的集中起来,形成覆盖供应商到客户的生产链条。
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民用航空制造业最主要的生产方式,对多个企业进行整体管理,利用协作运营的方式,实现生产的顺利进行。民用航空企业的供应链将多个独立企业的生产计划归集在一起,通过资源共享、市场共享的方式,发挥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每个企业都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2 民用航空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特点
民用航空制造业的供应链包含的内容比较多,链条上的节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正是由于链条上企业生产的分散性以及合作的实效性,使民用航空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具备了以下特点:
一是自主性。供应链管理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管理”,所有构成供应链联盟的参与者都是供应链联盟的管理者,他们分别对构成供应链上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承担管理和控制职能,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集中管理者,本质上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协调式管理模式。供应链联盟中各个功能实体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其决策的出发点必然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而,各个企业实体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当然,在民用航空制造业供应链中还是有所谓的核心企业,即民航整机企业在供应链中居主导地位。
二是复杂性。供应链管理的对象不是某个组织,某一个过程,而是对供应链联盟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综合管理,而这些过程的完成又都需要价值链上的不同功能实体参与才能完成,因此供应链管理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从系统的角度来看,供应链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系统内存在类型众多的对象,各个对象存在着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因此,供应链管理具有高度的复杂性,给供应链系统的建模带来很大的困难。同时,民用航空产业的供应链还具有结构复杂的特点,其复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供需网络形态的复杂性;二是构成供应链实体的复杂性。
三是分布性。首先,供应链中各个企业实体,甚至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在地理上都可能是分散的,它们之间的联系主要依赖信息网络来完成。其次,企业实体决策的自主性,同时也表明了决策权的分布性。
四是动态性,又称灵活性或柔性。随着市场机遇等因素的变化,供应链也会动态的变化,各个节点企业也会存在进进出出,各个企业实体之间的关系也会动态的发生变化。供应链往往是在竞争中合作,在解构中重组,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在供应链内广泛存在。
3 民用航空制造业供应链协调管理策略
3.1 加强民用航空制造业供应链的整体性
民用航空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具有较高的分散性,在其生产加工的过程中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物资移动,生产供应链包含的内容较多,并且十分的复杂,需要跨企业、跨地域的协作。因此为了保证民用航空生产制造的顺利进行,必须将供应链条看作成一个整体,并且在管理的过程中加强链条的整体性,提高链条企业上的紧密度。民用航空制造业的供应链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缩影,必须将供应链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根据具体的管理情况,综合应用各种供应链管理模式,统一配置生产资源,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供应链企业的经济效益,充分发挥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
3.2 促进供应链企业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民用航空制造业的供应链改变了企业之间的合作方式,而且建立了更加稳固的战略合作模式,将供应链条形成有机的整体。同时民用航空业供应链内部企业之间存在较大的紧密联系,并且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交换和共享,从而实现供应链的高效运行。当前的市场环境十分的复杂,链条上的企业都处于一个动态的市场环境中,市场条件、信息资源无法预计,为了降低供应链运行风险,真正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加强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并且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同时,民用航空制造业的供应链的研发、设计、物质配置等众多环节基本上都是跨地域的,对链条上企业的协作度要求较高,需要依靠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来提高供应链企业之间的配合。
3.3 实现供应链企业利益协同性要求
民用航空制造业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只有使供应链企业的利益达到协同,供应链才能得以继续。供应链系统与其他合作模式有很大的不同,是在企业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互惠互利的。因此如果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利益出现矛盾,要采用协调的方式,通过谈判、协商,共同维护双方的利益。
同时为了实现供应链的经济性要求以及价值的最大化,必须将利益协同贯穿于民航制造的全过程。从接受制造订单开始的销售到整机的全过程,通过技术转让、分包以及合作生产等众多方式,将利用延展到供应链的各个企业和节点中。并且供应链利益协同的实现是以合同和利益协调为基础的。因此增加民用航空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协调性,必须坚持企业利益协同性要求,为供应链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民用航空制造业建立了全球范围内的供应链,通过战略合作的方式,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利用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但是民用航空制造业的供应链具有复杂性、自主性以及动态性等特点,在无形中增加了供应链管理难度。因此民用航空制造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应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依据供应链特点,不断提高供应链协调管理强度,促进产业的不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田军,盛昌琴,王智超,等.网络环境下供应链协调管理的特征与措施[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29(6):77-84.
[2] 王国顺,陈原.民用航空制造业供应链协调管理的策略研究――以波音公司为例[J].中国市场,2007(19):84-87.
[3] 蒋阳升,陈彦如,蒲云,等.供应链关系协调管理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24(6):133-136.
关键词:物联网 物联网技术 供应链 SCM
SCM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SCM发展状况
1.供应链。所谓供应链(supply chain)是指由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整个活动过程的上游、中游和下游企业所构成的网络。它由围绕核心企业的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和用户组成,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开始,历经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至最终消费者的整个运作过程。在供应链中,每个企业都是一个节点,节点和节点之间是一种供给和需求的关系。若把供应链比喻为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生产制造企业就是树根,商则是主干,分销商是树梢,树叶便是最终用户。在根与主干、枝与干之间的一个个结点上,都蕴藏着多次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事务流的流通,遍体相通的脉络便是管理信息系统,这种关系可以用模型图1来描述。
2.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简称SCM)指的是围绕核心企业,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及贸易伙伴关系等进行组织、计划、协调、控制和优化的一系列现代化管理。通过这种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在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销售过程中,能够以正确的数量、正确的时间进行产品制造和分销,降低系统的成本,提高总体服务水平,提高供应链整体绩效。
3.供应链的发展现状。20世纪90年代,供应链上的成员企业开始认识到信息不共享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障碍,于是开始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了对信息流和物流的协调,供应链管理得以发展成形;21世纪始,企业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形成战略同盟,并开始注意对不确定信息的共享,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上的作业支持和决策支持作用,从而SCM发展到成熟阶段。
(二)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自身结构和运作方式致使“牛鞭效应”的出现。供应链由多个节点企业构成,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不够强,集成化供应链系统未构筑,则供应链的结构层次一般较多,这必然会导致上游企业无法实时共享末端用户的需求信息。当用户的需求信息从供应链末端自下而上传递,经过层层过滤,必然会扭曲、失真。同时,需求预测、批量订货、价格波动以及短期博弈等运作方式也致使信息不对称和变形。因此,多层次的供应链网络、未集成的供应链系统、节点企业独立地进行库存及订货决策导致“牛鞭效应”产生。
2.缺乏规范和标准化程度低阻碍共享信息平台的建立。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起步较晚,短短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国内外专家学者跻身其中,理论成果颇丰,但由于物联网涉及的技术多,因而缺乏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供应链管理过程繁冗和信息编码标准化程度很低,这无疑阻碍了SCM共享信息平台的建立。
3.节点企业信任机制缺失造成战略同盟形成困难。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之间为了暂时和短期利益,没有真正做到让供应链上所有成员共享全部信息,再加之信息技术应用的落后,使得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业务活动难以协调甚至造成脱节,使业务活动变成了各自为政,形成模糊的黑洞,导致成本高且可控制性差(蒋伟,2011),所以供应链成员之间存在严重信任危机,包括下游节点不信任上游节点、上下游节点信任愿望不对称、信任的易毁性和恶性循环以及供应链规范信任机制的缺失,因此造成战略同盟很难形成。
4.条块分割和行业壁垒延缓绩效评估体系的形成。尽管节点企业引入供应链管理,由于企业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相异,很容易形成行业壁垒,出现“商业机密”为己所有、不为他用的现象。因此供应链成员间相互挤压十分突出,这种挤压表现为价格、成本和风险挤压,最终形成利润和生存空间的挤压。这种挤压不仅对弱势企业是打击,也对供应链造成负面的影响,通常造成供应链整体成本的增加,所以延缓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估体系的形成。
物联网技术概述
(一)物联网
物联网(The Things Of Internet)被称为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代表了新一代信息发展技术,被世界各国当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振兴经济的重点技术领域。所谓物联网是将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设施,诸如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楼宇系统、家庭智能电器、视频监控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红外感应器以及智能尘埃等,通过通信网络,与现有互联网结合,采用合适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让所有物品均能够彼此“交流”、为人类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安全防范、决策支持、远程控制以及自动识别等服务功能,最终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低碳”的“管、控、营”一体化。
(二)物联网的内涵解读与结构分析
对于物联网的内涵,可以从应用角度和技术角度两个层面理解和把握。从应用层面理解,物联网是指把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联接到一个网络中,形成“物物联网”,然后“物物联网”又与现有的互联网结合,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达到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邱伏生,2011);从技术层面理解,物联网是指物体通过智能感应装置进行全面透彻的感知,经过传输网络的可靠传递,到达指定的信息处理中心,最终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自动化信息智能交互与智能处理的网络(邱伏生,2011)。其系统结构包含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详细构成可以用图2的模型来描述。
(三)物联网技术
1.物联网感知技术。物联网的感知层就类似于人类的睛、鼻、耳、口和肢体等器官,融合了视觉、嗅觉、听觉、味觉和触觉等功能。目前物联网就是通过相当于人类“五官”来感知信息,依靠的技术主要包含RFID技术、传感技术、定位技术以及激光扫描技术等。其中,RFID技术相当于物联网的“眼睛”,是物联网感知技术的核心技术,是一种基于电磁理论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而传感技术充当了物联网的“皮肤”角色,利用传感技术可以把通过RFID采集的信息转换成电信号传递至信息中心或信息平台;经过信息平台处理后的数据信息必须要反馈给信息应用端或用户方能让人类享受到物联网带来的便利,因而必须利用定位技术,将信息准确地传递到有信息使用请求的终端设备或用户处;激光扫描技术则能帮助人类快速、高效、准确的将物品代码(EPC)或信息采集并传递至云服务器端进行处理。
2.信息传递技术。物联网的网络层是建立在现有的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之上的,利用互联网网络介质和网络设备(网卡、网桥、路由器、集线器和交换机等),将感知层采集到的物品信息实时传输,主要依靠信息传递技术,把现有的ipv4扩展至ipv6,解决信息传递带宽受限的技术问题。
3.网络技术。物联网的网络技术主要是借助互联网、2G/3G网络、通信网络、广电网等线路,利用现有的有线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以及已经成熟的各种网络协议,把感知到的所有信息按照要求进行加密、转换、分组、传递。
4.信息智能分析与控制技术。物联网的所有成员一旦被植入智能芯片之后,就相当于它们有了“智慧”,能够主动或被动地与用户进行交流“思想”,这是物联网的一个关键技术,这种技术的实现主要依靠云计算,它具有虚拟化技术、高性能存储技术以及云计算平台管理技术,利用这些技术物联网可以快捷高效地从云服务的海量数据中挖掘出用户需要的信息,结合管理信息系统MIS,可以协助人类进行智能分析和自动控制。
物联网技术对SCM的影响及作用
(一)管理过程得以优化
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把企业供应链管理转变为“物-物”模式,通过感知、传感和智能处理技术,能够实现物与物的直接“交流”,从而减少了系统对人的依赖,这样的SCM过程得到很大的优化,进而使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效率得到提高。
(二)信息共享得以同步
借助管理信息系统MIS、物联网的网络技术、传输技术等,把供应链节点所有企业的全部信息实时在供应链之间同步共享,这样可以让所有供应链参与者都能及时、动态地了解客户的最新信息和需求,以便成员企业能够迅速作出相应的变动,利用物联网的跟踪技术可以减少向其他成员传递信息数据时出现的失真现象,参与企业就能最快而准确地预测各种变化,从而大幅度降低管理成本。
(三)客户个性化需求得以满足
供应链网络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增强对供应链系统内部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以及事务流的监测和控制,帮助企业确定物资采购路线、降低库存仓储成本和优化产品生产工艺,实现供应链的业务流程再造,因而在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也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四)供应链管理可视化得以实现
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我们为供应链中的每一个“物品”贴上电子标签EPC,标签里包含该物品的所有相关信息,通过红外感应技术、信息采集技术和视频监控技术,让每个人通过信息系统IS都可以追溯产品的成本、生产厂址及日期、加工过程、流通详情以及生产该产品的原材料来源。这种价值信息链通过互联网在企业内部网络Intranet以及外部网Extranet进行共享和交换,从而实现了供应链管理的可视化。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SCM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物联网的普及和物联网技术的影响,首先,供应链管理反应速度更快,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集成化、协同化、一体化的趋势更加凸显,选择少而精的合作伙伴以保证供应链运作的高效性,因而供应链绩效更加优化(蒋伟,2011);其次,物联网技术实现了货物在各个环节上的自动化管理,加强对产品质量的动态监控,保证企业能够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因而供应链管理与质量控制更加智能化;最后,企业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在保证采购、物流和生产等上游流程稳定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监控商品流动情况,及时读取客户需求的变化,实施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切实提高客户对企业产品的满意度和企业的竞争力(王辉等,2010),使得供应链管理更加体现企业的服务化。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供应链管理必然会受到巨大冲击和影响,那么未来的SCM发展必然会致使整个供应链波动幅度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加,若要保持增长需要真正的全球化客户和供应商网络,市场动态需要地区性、成本优化的供应链配置,风险管理触及端到端供应链,现有的供应链组织需要得到真正的整合和授权。
参考文献:
1.蒋伟.探析物联网技术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J].物流科技,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