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苏格拉底教学法

苏格拉底教学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苏格拉底教学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苏格拉底教学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苏格拉底教学法;软件工程;案例教学;对话―问答法

传统教学中,老师扮演权威的角色,教给学生知识。老师在上面讲和问,学生在下面听和答。学生被动地参与,常感乏味,没有兴趣。在这样的教学中,老师关心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关心的是考试是否能够通过,学生很难跳出教材和老师讲授的内容,构建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知识和理念时,放弃生硬的讲述和武断的立论,而是变成一个谦虚的提问者和怀疑者[1]。他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知识,而是先向学生提问,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误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使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认识。苏格拉底教学法强调负责的态度,强调使用指导性的提问和有限的讲授。苏格拉底式提问重视追溯,活用批判性思维和公开讨论,其教学法的目标是“理解”,激发出学生的“真知灼见”。哈佛大学所提倡的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自我学习”的教学方式是这一方法的体现。对于软件工程类课程如软件工程导论、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软件体系结构、软件设计模式、软件需求管理等,传统的理论讲授不可缺少,但是为了改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思维分析能力[2],可以在涉及案例的教学中适当采用苏格拉底式教学法,即以提问诱发和推动学生不断思考,并使学生们互相讨论,最终使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见解,同时开启思路,获得自信。

1苏格拉底教学法实践要点

苏格拉底以不断提问为诱导和推动手段,通过对话的形式使学生认识自己,激励自我,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挑战传统,在讨论和争辩中进步,激发出他们的见解,并积极表达出来。从教育的视角来看,基于师生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进行思想上的沟通、智慧上的碰撞[3]。在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实践中,针对系统的分析、设计等,结合案例,以这种方法为基础,针对具体课程和实际情况,加以某种改变和扩充,以适当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1问题导向和推动

理想的教育方法不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教授给别人,而是凭借正确的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发现潜在于自己内心的解释和思想。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中教师更要讲究提问的技巧,比如针对一个软件架构的设计,从模块的性能到模块间的耦合性,再到可扩展性等,可以步步提问,让其权衡,从而认识到设计的优点和不足,掌握设计应把握的关键。

1.2自我认识和激励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禀赋和价值,从而实现自我[3]。在软件工程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学习和思考成果的舞台,在即时评价与反馈中,教师的循循善诱,信任鼓励的引领,无疑都会有利于学生理性认识的深入,使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达到某种领悟的境界,意识到自己软件分析和设计方面的潜能,从而大大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成为更加孜孜不倦的学习者和软件开发实践者。

1.3独立思考和创新

苏格拉底教学法往往通过对话,一问一答,不断否定对方原来肯定的东西,激发其进一步“独立思考”,认识到错误,并求得一般的概念和认识。软件工程类课程要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研究性学习环境中[4],倡导独立思考,学会质疑,尝试探索,勇于创新。在书本知识和实际案例间建立联系,获得一种全新的创造性和批判性学习体验。

1.4彼此讨论和争辩

软件开发特别强调团队精神,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要引导他们懂得去欣赏和分享彼此的智慧和知识,在分享和给予的过程中,大家一起进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该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程度,适时创设场景,通过分组协作学习给学生创造更多自主探究和思维碰撞的机会,让学生在互动和交流中,共同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这种注重学生个性特长发挥和群体动力作用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英国正在引进一种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学者卡洛斯•卡瓦纳历时20年开发出来的名为“复合教学”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挑战按学习能力分班的传统做法,学生四人一组,负责彼此间的学习,课程快结束时,每组选出一人向全班汇报学习成果。由于学生事先不知道谁将作汇报,他们必须保证组员人人能够胜任。英国萨塞克斯大学教育学玛丽•居里教授约用四年时间跟踪调查700名美国高中生学习进展,证明了复合教学法在数学学习中的明显优势[3]。复合教学让求教者和讲解者双方受益。

1.5说出认识和理解

软件开发是团队活动,经常组织各种讨论会,大家互相展示自己的想法,互相启发,比如需求专题讨论会对全面准确获取需求效果显著。课堂内外,我们要鼓励学生向别人表达和证明自己的思想,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并且听取别人的意见,积极主动地参与分析、概括或评价等思维活动。因为在我们表达思想之前,常常不知道自己真实的想法,而只有在把自己的理解和意见表达出来之后,才会发现它们在许多地方还需要加以改进。课堂上积极的表达与沟通,使学生不再局限于以自身现有知识去理解所学内容,而是通过借鉴他人的经验吸收新知识,这可以让学生在不断的质疑和辩论中去共享知识和智慧,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通过互相帮助甚至彼此质疑,看清自己,证明自己,既增长知识,又发展能力。

2实验实例

2.1学生分组

因为学生比较多,不能像苏格拉底那样一对一教学,可以以几个人(如5~6人)为一组,老师只是作为参与者,抛出问题,共同讨论,甚至有时把自己也要置于一无所知的境地。大家地位一样,没有主次之分。

2.2案例选取

针对具体课程和情况选取案例,下面以软件体系结构课程为例。

选取移动机器人的设计案例[5],给出几种应用经典风格的设计方案,从而去认识这些体系结构风格的优缺点。实验中给出如下几种风格的设计:控制环路、分层、隐式调用、“黑板”体系结构风格。

2.3步骤编排

针对移动机器人架构设计案例,本实验在学生已经学习过各种经典软件体系结构风格的基础上进行,所编排的步骤只是一般过程设计,实践中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进行。

1) 提供几种风格的移动机器人架构设计,让学生识别是什么风格。

2) 让学生自己选择最好的设计,说明优点,如不能完全说明,可以引导性提问,比如针对“黑板”体系结构风格的设计,可让学生考虑该设计处理协调的能力怎样、处理不确定性能力如何,直到学生自己完全认识到该风格的优点。

苏格拉底教学法范文第2篇

1、如何科学优化讲授内容实施苏格拉底教学法需要增加课堂讨论环节的学时,需要将课内讲授学时压缩1/3左右。环境法学课程教学内容庞杂、交叉性比较强,如何科学安排讲授内容,既要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又要突出重点、为学生传授开展课堂讨论和课后学习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是成功应用苏式教学法的关键。笔者的做法是,将教学重点放在环境法学总论部分,并从分论部分的污染防治法、资源保护法、国际环境法中选择几个专题,将学生分为对应的几个小组,各小组独立自主完成内容的学习,并在课堂与其他小组交流,最后教师针对学生认识上的一些偏差进行纠正,对个别知识点做进一步的阐释。课堂情况表明,教学效果非常好,同学们学习、交流的积极性很高,问卷调查中,学生们普遍反映收获很大。

2、设定哪些教学启始问题启始问题是启动整个讨论的关键,所有讨论以此为中心逐层、逐步展开。如何设定教学重点各章节的启始问题,推动讨论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一般而言,启始问题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条件:没有单一的或标准的答案;可诱发思想冲突,引致学生对给定资料中的思想观念产生更深刻、更广泛的理解。例如:在环境法总论部分“环境问题”一章的教学中,笔者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入手,最终将学生们的众多回答,从理论层面归结为“外部效应”和“公有地的悲剧”,并进一步对之进行阐述说明,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3、如何提高学生课堂讨论的主动性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由于担心犯错,法学专业学生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够强,如何使学生尽快地融入互动的课堂,通过对话的形式使其认识自己,激励自我,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挑战传统,在讨论和争辩中进步,激发出他们的见解,对于苏式教学法的成功应用十分关键。

二、苏式教学法在环境法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步骤

1、初步实施阶段在这一阶段的环境法学教学过程中,根据苏格拉底教学法应用的客观需要,对传统的教学环节进行完善:精炼教学内容;明确采用苏式教学法条件下各章节的教学目的;为各章节设定多个启始问题;拟定学生评价的标准与规则;明确课堂讨论的组织形式和规则,并组织实施;根据学生反馈意见对相关标准、规则进行修订。

苏格拉底教学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改革整体设计

教育部2000年2号文件中指出:“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于是,在这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文件精神指导下,各高职院校纷纷“砍杀”基础课课程。目前高职英语课程普遍被压缩到两学期共180学时的水平。2009年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讨论稿)指出:“高职英语课程以职场交际为目标,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虽然只是讨论稿,但可以看出新时期对高职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时减少和要求更高的双重压力迫使高职英语的教学必须改革现行模式,找到一条符合高职院校特色的创新之路。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一种整体设计的设想,供广大同行参考。

一、教学目标设计

高职英语作为一门基础课,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高职英语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在与未来的职业相关的活动中实际应用英语完成业务的能力。通常在训练学生词汇、语法、听力理解、口头表达、阅读理解、书面表达和翻译各具体能力以达到现行《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规定标准的过程中,学生的听和读的能力会得到充分的锻炼,因此学生的输出性技能,即说和写的能力的训练应该提到与其重要性相适应的水平。

二、教学内容设计

在本设计中,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

目前高职院校广泛采用的教材大多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并紧扣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测试B级的要求编写,既有文本、图片,又有磁带或光盘等音频和视频材料,因而能够适应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需要并发挥基础资源的作用。Cunningsworth指出,教材最好应该看成是实现设定于学习者需求中的目的和目标的一种资源。作为范本,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大量如何正确使用语言的标本。因而,无论英语课程如何改革,教材不应当完全抛弃,但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有选择地使用。

2.教材的加工产品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或改写。根据每个单元或任务的需要,可以将课文改写成对话、故事、演讲等多种文体,最大限度地服务课堂教学效果。

3.与教材中的话题相关的资料

如新标准公共英语系列教材《实用综合教程》1的第一单元话题为Education,Text A是比尔・盖茨谈对教育的看法,Text B是一个苏格拉底的故事,那么与比尔・盖茨及苏格拉底有关的任何以教育为题材的内容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作为教学内容。

4.教学辅助资料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资料、工具书、参考书等都可以作为课前辅助内容。鉴于教师在信息上有优势,这些内容在课前应该利用各种方式共享给学生,学生以最快的速度熟悉教材内容,避免课堂教学时间大量用于单词和语法的讲解。

三、教学方法设计

在本设计中,任何教学方法的使用,都服务于一个目的: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做中学”。总体上看,最适合本设计的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法(Project-Oriented Approach)和任务教学法(Task-Based Approach)。

1.项目教学法的使用

一般认为,项目教学法起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杜威认为教学“必须是一个有待解决的实际的问题,必须是有意义有目的的单元活动;必须由学生负责计划和实行;包括一种有始有终,可以增长经验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设计获得主要的发展和良好的成长”。项目教学法的另一个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在本设计中,项目教学法的使用体现在用一个大的贯穿项目来组织一个学期的公共英语课,下设多个子项目来组织各个单元的教学。具体思路如下:

(1)工科学科的贯穿项目通常是某种工业产品的生产或组装。相应的,语言学科的贯穿项目也可以是某种语言文化产品的制作。因此笔者认为,公共英语课程的贯穿项目可以定为拍摄一部系列剧,每个子项目即每个单元拍摄其中一集。

(2)在贯穿项目中,教师的主要角色是导演,学生在各个子项目中的主要角色是编剧和演员,次要的角色可以是摄影师,或道具、服装、舞台布置人员等。

(3)系列剧的剧本以教材中的20篇课文为基础,导演确定总体思路,然后和编剧讨论确定每一集的情节,并由编剧对相应课文进行改编,形成以对白或独白为主的舞台剧本。每一集可以让学生组织成一个或多个剧组,按照不同的创意和思路创作出不同的剧本,定稿后由剧组确定演员表演(每一集中学生轮流担任,确保每人都有机会参与)。

(4)多媒体教室就是拍摄现场,以讲台为舞台,活动桌椅的教室效果更好,表演者与观众距离更近。采用简易道具控制成本。

(5)一台DV是必要的教具。学生表演的视频既是可见的教学成果,又是评价和考核学生表现的重要依据。

2.任务教学法的使用

任务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做中学”的语言教学方法。Jane Willis认为,任务教学法有三个步骤:任务前准备、任务实施和语言聚焦。有意义、目的明确的任务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更有动力,更有积极性,效果也更容易检测。在本设计中,任务教学法的使用主要体现在各个子项目中的具体任务上。每一单元,或者每一集至少需要完成以下几个环节:

(1)第一个任务是理解教材内容。学生首先要占有学习资料,包括教材教辅资料和工具书,以自学为主,在教师的帮助下,完全理解课文内容,为改编课好准备。

(2)第二个任务是改写课文形成剧本。由于课文内容有限,需要增加大量内容,因此,学生必须查阅大量相关资料,提取出有意义的易于表演的故事情节,充实到剧本中。剧本以对白和独白为主要内容。

(3)第三个任务是表演。把剧本内容搬上舞台,在全班同学面前阐释自己对于角色的理解。这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剧本,并反复记忆、练习,以进行连续的演出。

(4)此外还需要准备建议的道具、道具,布置舞台等。

3.项目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使用举例

如新标准公共英语系列教材《实用综合教程(1)》,涉及教育、友谊、礼物、电影、环保、兼职、健康、名人、节日和动物10个大的话题。我们可以一个年轻的主人公求学,并在求学的过程中发生与以上话题相关的种种经历为主线创作系列剧的剧本,其拍摄即为贯穿项目。教师、学生分别在项目中担任不同的角色。其中每个话题的故事作为一集,每一集的拍摄即为一个子项目。比如第一单元涉及比尔・盖茨和苏格拉底,因此可以在剧本中安排主人公跨越时空分别去跟比尔・盖茨和苏格拉底学习,并发生一系列故事。这个过程主要按照项目教学法的思想执行。

具体到一个子项目,也就是每一集的拍摄,则遵循任务教学法的思路。以第一集为例,每一集的拍摄大致都有以下几个步骤:

(1)吃透课文。教师与学生共享所有教辅资料,并解答学生的疑问,课前吃透课文内容。

(2)创作剧本。通过网络占有大量与比尔・盖茨和苏格拉底有关的典故和资料,改写成对白,充实剧本,使系列剧的每一集能够达到30分钟左右的长度。在每个学生创作的多份剧本中,选出一份或2―3份,或者把几份综合到一起供剧组使用。

(3)表演拍摄。选出3个主要演员分别扮演主人公:比尔・盖茨和苏格拉底。如果有多份出色的剧本,则组织2―3个剧组进行表演,并一一拍摄录像。

(4)评价反思。表演结束后组织学生观看表演的视频,讨论本集中每个人的表现,包括语言技能和表演。反思不足之处,以便在下一个子项目当中作出改进。

四、考核评价方法设计

学生的考核以形成性考核为主,由阶段项目考核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建议比例为前者80%,后者20%。项目考核成绩由学生在每个子项目中的表现评出,直接依据是剧本和视频录像。这样考核方法,能够避免一考定终身的诸多弊端,可以尽量客观地反映学生在学期中的努力程度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Cunningsworth,A.Choosing Your Coursebook[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2]约翰・杜威.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苏格拉底教学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堂 时间 空间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195-01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少教师往往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得课堂热闹非凡却失去应有的思考时间。教学的价值在于教师能够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获得新知,而不是简单应答。我认为一节优秀的政治课,必须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思考和顿悟,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怎么合理布局呢,我从三个方面来说:

第一,巧妙设疑,善于解难释疑。巧妙地设疑,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探索真理能力的重要手段。首先,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及主要知识点,精心设计和编排提问,使问题有一定的层次和系统,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此及彼,一环扣一环,一问接一问,使学生的思维处在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之中,处于矛盾运动之中。案例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哲学家感兴趣的哲学问题,相信其中有些问题一定也会让学生感兴趣,如被称为哲学的奠基人——苏格拉底, 我们在看柏拉图记录苏格拉底的一些言论当中,我们可以看到非常精彩的苏格拉底和学生的对话,在《理想国》当中也有一段关于苏格拉底和别人讨论“什么是正义的”这么一段:

一青年一心想当政治家,为帮助这位青年认清正义与非正义问题,苏格拉底运用启发式方法和这位青年进行了下面的对话(以下皆是苏格拉底问,青年答)

问:虚伪应归于哪一类?

答:应归入非正义类。

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入哪一类?

答:非正义类。

问:如果一个将军惩罚哪些极大地损害了其国家利益的敌人,并对他们加以奴役这能说是非正义吗?

答:不能。

问:如果他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在作战中欺骗了敌人,这种行为该怎么看呢?

答:这当然正确,但我指的是欺骗朋友。

苏格拉底:那好吧,我们就专门讨论朋友间的问题。假如一位将军所统帅的军队已经丧失了士气,精神面临崩溃,他欺骗自己士兵说援军马上就到,从而鼓舞起斗志取得胜利,这种行为该如何理解?

答:应算是正义的。

问:如果一个孩子有病不肯吃药,父亲骗他说药不苦、很好吃,哄他吃下去了,结果治好了病,这种行为该属于哪一类呢?

答:应属于正义类。

苏格拉底仍不罢休又问:如果一个人发了疯,他的朋友怕他自杀,偷走了他的刀子和利器,这种偷盗行为是正义的吗?

答:是,他们也应属于这一类。

问:你不是认为朋友之间不能欺骗吗?

青年:请允许我收回我刚才说过的话。

就像梁侠老师说的“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像苏格拉底一样引导学生自己反思自己,不断深入得出哲学结论的一个过程。”

其次,结合热点,密切联系实际。多提一些应用型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与应用能力。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一切知识是从感官开始的”。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生需要生活化的哲学课,需要让学生用感官感触社会生活,通过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最终习得政治课的观点、技能、方法、态度、价值观。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采用切实可行的方式、手段,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的实境中感悟。如;讲授《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时,也可选用进行案例教学。导课可播放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在轻柔哀伤的音乐节奏中,课堂也成了情感场。教师设问:两岸为什么会有这个愁?如何来解决这个愁?学生们谈古论今,得出了“也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解决的政策也不同”。面对当前日益猖獗的活动,让学生献计献策,提出创造性的思想。课堂教学在情境、师生的互动中展开,学生的认知情感达到最佳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抽象的哲学理论在这种情境交融的氛围中渐渐明朗。 要让学生参与生活,对生活素材进行剖析,提取其中的理论元素,在不断反复诠释生活现象、尝试运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领悟理论价值,体味哲学的思辨之美。

第三,留有余地,巧设课堂“空白”。中国的绘画、书法很讲究“布白”艺术。其做法是:在画面的某些地方留下空白,不去着墨。其目的是:给欣赏者遐想的空间和凸显着墨处的美妙。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课堂中的“空白”艺术,要求教学中要留有余地。在《生活与哲学》课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巧妙设置“空白”,如提出问题后或者讲完一个观点、一个原理后,要留下空白给学生以更多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有问题可思考,有时间可思考,有机会去思考,相对地少一点灌输,多一点启发;少一点教师的讲授,多一点学生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更正确、更充分。

如教师呈现一个案例:一位哲学家想把一头牛赶进牛栏,无论是他在前面使劲地拉,还是在后面狠狠地鞭打,牛就是死活不进栏。一位路过的农夫见了,笑着从地上扯了一把青草,放在牛的嘴前。想不到,牛跟着农夫乖乖地走进了牛栏。

学生们经过反复思考,从这件事上,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哲理:

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生活区域,在如何对待牛这个问题上,一个哲学家不如一位农夫; 要别人做一件事,光强逼是不行的,哪怕你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奏效。其实,我们要做的,仅是举手之劳,拿出一点生活的“青草”,给别人一点甜头和希望; 世事不是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而应该站在别人的角度,多为别人想想,这样,人生的路反而会走得更顺畅。

参考文献

[1]赵玉颖. 课堂,应留给学生些什么[J]. 小学语文教学,2013,11:57-58.

苏格拉底教学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哲学 教学 改革

0 引言

哲学是高院学生一门必修的思想理论课程,其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哲学基本知识及基本观点教育的学科。哲学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的社会实践、人生实践和职业实践密切相关的哲学基本知识,引导他们用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和分析最常见的社会生活现象,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将来从事社会实践和职业活动打下基础。从这看来,哲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论思维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实践中,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对于哲学课程多采取冷漠和边缘化的态度。究其原因,这于高校哲学课程教学中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密不可分。对此,笔者进行了一番探究,现总结如下:

1 哲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在古希腊,哲学被称为“爱智慧”。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总是不断的追求智慧,正像花草树立需要阳光雨露一样,人们的生活也需要智慧的启迪。人们对问题的高明认识、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都和哲学的智慧联系在一起。[1]哲学不是技术教育,也不是政治教育,而是人性教育,是人追求智慧的途径,而是人们对人本身、人的活动以及人所生活的社会的一种理性反思。黑格尔就在书中阐述:“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意指跟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2]

但是,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哲学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就在于将哲学的本性及教育目的被曲解。注重思维能力培养的本性被枯燥的教学所取代,哲学理论成为了停留在书本上的符号,照本宣科的填鸭性教学方法使哲学的魅力被掩盖。老师讲、学生记的模式不但失去学生对于哲学的兴趣,还造成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局面。哲学课程成为了知识教授,丧失了其本性与功能。

哲学的教学目标应从以下三点着手:

1.1 教育学生了解哲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与他们关系密切的有关基础知识,初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2 指导学生提高理性思维的能力,提高他们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判断是与非的能力,用正确的哲学观点指导自己学习和实践,提高综合素质。

1.3 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正确的哲学观点为指导,解决好如何做人的现实问题,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确立正确的人生道路和人生目标。

哲学是一门富有“智慧”的学科,是一门学习“智慧”的学科,更是一门运用“智慧”的学科,决不是一门讲授理论知识的学科。

2 哲学课程的考核标准

对于一门课程,考核和评价标准至关重要。目前,各高校的哲学课程多以标准化试卷为主要的评价标准,通过一张由选择题、填空题、名字解释、判断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的试卷判断一个学生的哲学知识。这样的考核标准是将应试教育的模板搬入了哲学教育中。它考的不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背诵和记忆的能力。为什么目前我们的教育中,“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与课程的考核标准有着直接联系。只须花上几天甚至更短就能获得高分,又有几个学生愿意认真的思考问题?

哲学课程的考核应采用平时表现与论文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理论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哲学课程的实践性,而不单单停留在其理论性。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于哲学知识真正的领会和运作。

3 哲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传授哲学知识的时候就采用了精神助产术。“在讨论知识和伦理道德等各种为您提的时候,关于采用问答法,双方一问一答,通过诘难,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其无知,逐渐修正意见,从而导致真理”。[3]时隔数千年,我们哲学教育还在采用讲授型模式。如此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怎么培养学生对于哲学的爱好,更甚至是提高学生的哲学水平?如何改进哲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已成为哲学课程改革的讨论热点。

笔者认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关键在于如何突显哲学的实践性?哲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苏格拉底曾经采用的精神接生术说明锻炼思维与达到真理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练习。单纯的讲授根本无法满足。相比之前,以下两种模式对于哲学的教学更有利:

3.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最早出现于哈佛大学的法学院,经过长期的实践,案例教学法已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成为教师们较为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哲学的案例教学法就是选用社会生活中常见的、通俗易懂的、富含哲学原理的典型案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辅以教师适当的启发、引导,让学生悟出其中的哲学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创造了思考问题的条件,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了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4]

3.2 PBL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 PBL教学法与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较为相似,也是近年来比较受欢迎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提倡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5]

现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较高的道德素养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这才是哲学教育的本质要求与哲学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赵家祥,王元明.哲学基础知识.第二版[M]:1.

[2]黑格尔.小逻辑.中文第2版[M].北京.商务印书社.1980:7.

[3]全增嘏.西方哲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上册:128.

苏格拉底教学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法学教学 案例——对话式教学法 研究式写作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8-0051-03

【Abstract】In the Teaching Method of American legal education, both the Case Method and the Method Engaging Ideas have the special advantage. The Case Method is benificial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gneralising, logical thinking and critical thinking. The Engaging Ideas Method is benificial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critical thinking and writing. In absorbing the advantage of the Teaching Method of American legal education, we can find one way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Method of our legal education.

【Key words】Legal teaching method The case method The engaging ideas method

美国法学教学发展至今,已形成以案例——对话式教学法、研究式写作教学法为主的较为系统、有效的教学方法并有较为系统的教学理念相支撑。纵观我国法学教学,在教学方法改革上虽然进行积极尝试,可收效并不明显。鉴于此,本文试图介绍美国当代法学教学方法并试图探寻其中的合理内核,希望对探索我国的法学教学方法提供参考。

一、美国当代法学教学方法简介

哈佛大学法学院第一任院长Langdell创造“苏格拉底式教学法”(案例——对话式教学法)不久就成为美国法学教育中的主流教学方式。时至今日,美国法学教学方法呈现一种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具体表现如下:

1.案例——对话式教学法依然占据重要地位

案例——对话式教学法是苏格拉底倡导的有关讨论和教学的辩证法,由教学者通过提问来引导回答者获得一个符合逻辑性的结论,通过让论证接受严格的逻辑检验,来判断论证的健全性与有效性。[1]在法学院里,案例——对话式教学法遵循一定的模式进行展开。其核心是教科书指定的案例,包括合同法、刑法、侵权行为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宪法等。这些案例来自于法院公开记录的判决。上课前,学生首先要熟悉这些案例,特别是要了解案例具体事实、裁判的争议、结论以及支持结论的理由。另外,学生还需将每个案例与现在或者过去的相关案例放在一起考虑,以防学生在讨论时把握不住主题。在此基础上,指导教师会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然后根据每个答案进一步提出有别于指定案例的假设性事实,探讨若增加或减去某些事实时,其结论是否会发生变化。这些练习采取类比的方式,这就要求学生比较案例之间的相似性及差异性,用以强化学生的洞察力以及敏锐度。经过这些比较后,学生再以演绎三段论来检验所陈述的理由,并探讨支持此案例的特定理由是否能适用于其他事实模式。学生通过这种训练掌握演绎与归纳的原则。除了进行逻辑训练之外,学生也还需要掌握相关法令的发展。学生们通过一个主题接着一个主题的学习就可以掌握实体法与程序法的要点并发展逻辑的技巧。通过这种教学法,学生们可以获得将来进入职业世界的基本技能。

2.研究式写作教学法

虽然案例——对话式教学法是美国法学院教学中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教学法也受到了一些批评。例如,其过分重视逻辑而忽视真实的生活经验,忽视与其他人文科学知识的沟通,效率低下,且缺少职业操守方面的训练等。因此,在此种情况下,与以讲授式为主的案例——对话式教学法不同的其它非讲授式课程应运而生。其中,研究式写作教学法便是其典型代表。与案例——对话式教学法不同,研究式写作教学法是先在教育学领域得到实施运用后才开始在其他学科得到广泛运用的。近年来,在美国高等教育中进行了两场强有力的运动,即将多样性写作贯穿到所有学科教学中去的运动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运动。[2]而研究式写作教学法则综合了这两场运动的特点,该方法正好提供了一种新颖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当然同时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在法学院里,学生通过书面的写作来改善其研究以及写作的技巧。书面习作形式多种多样,既包含法律诉状、客户法律意见书、内部备忘录,又包括法学期刊论文、专题研讨课报告等。学生通过这种写作实践不仅可以改善其研究及写作的技巧,而且还可以学会独立思考。

3.实习课程(clinical program)

苏格拉底教学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生物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91

一、启发式教学的产生和发展

众所周知,启发式教学法在东方主要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而在西方则是起源于苏格拉底。那么不同文化历史背景下孕育出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又有什么异同点呢?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当时的大环境是奴隶制逐渐被废除,封建制度逐渐形成。教育方面则是一派“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景象[1]。孔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办了私学,并提出了一系列在当时看来十分前卫的思想,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知之”等。在教育方法上,他十分注重学生主动思考的过程,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如果学生没有认真地去思考问题,那么老师就不必给他讲解,如果老师已经就学生最困惑的疑点进行了讲解,而学生依然无所得,则说明学生并没有积极主动的思考[2]。他认为学生只有在独立深入思考问题的基础上加上老师的指导,才能真正有所得。有时学生提问了,他也只做简略回答,引导学生一层一层的追问,随着学生思考的不断深入,他的回答也会逐渐深入,直到学生对该问题有所得为止[3]。我国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谈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进一步阐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即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这里把解答疑难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提出来,可看做是后来的启发式教学的前身。

(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4]。在教育上,苏格拉底认为人的知识并不是通过后天学习而得到的,知识是本身就在人体内的,教育过程中人的学习行为只是帮助他们回忆起自己本身就已经知晓的知识而已。在教学过程中,当有人提出一个问题后,他并不会告诉别人结果,而是会通过不断反问的方式,让学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

通讯作者:李春选

无知和错误,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位接生婆,他觉得自己的教学特点跟产婆有些相似,因此将其称之为“产婆术”。对待教学的态度上,他采用“扣则鸣,不扣亦鸣”的主动教学态度 [5]。即你问我我会为你讲解,你不问我,我也会为你讲解。

随着启发式教学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不断融合,启发式教学逐渐由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再单纯通过讲授的方法,而是启发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来获得知识。根据生物课程的特点,使用启发教学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当前的教育改革不断的呼吁着,我们在教育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而启发式教学法正好秉承了这一原则。在运用过程中,教师把启发学生主动思考作为教学的重点,因而会十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感受和教学效果。

2、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

学生只有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觉悟,才会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只有当学生开始主动思考,才会有很多疑问,有疑问而得不到解答,教师的指导就会起到恰如其分的作用,而通过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推动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

3、举一反三的原则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当教师已经对学生最疑惑的地方予以解答,而学生却不能进行类比,获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那么说明学生并没有认真深入的思考这个问题。教师的解答也就起不到相应的效果[6]。

4、教师引导的原则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进行了自主的思考,这中间难免会遭遇瓶颈或者在思想上误入歧途产生错误的理解。此时,教适时的引导能够帮助学生及时的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纠正思想上的误解。避免学生的精力的不必要浪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5、师生互动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师生互动可以及时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过程中的症结所在,这也符合“因材施教”的思想。同样的,学生也可以在互动的过程中,更多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聆听教师的指导。

6、情感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兼顾教学的情感原则。从学生的情感上唤醒学生对生物课程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从心里喜欢上生物课程的学习,使情感成为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内驱力。

二、当前生物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中学和大学课堂的听课和调研,笔者发现,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目前我国的生物教学效果取得了一定的改观,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现将其列举如下。

(一)灌输式教学仍然存在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存在诸多的弊端,主要弊端就是易抹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被动接受学习的习惯。但是在笔者的听课经历中,感觉灌输式教学依然普遍存在于中学甚至大学生物课堂中。

(二)教学以讲授法为主

在当前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最主要的方法还是讲授法。当然,讲授法也有其自身的优点,只是当整整一节课都是以讲授法的形式进行授课时,难免会让学生产生疲惫感和厌倦感[7]。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适当的变换一下教学方式方法。

(三)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够

由于家长和学校过多的灌输,学生习惯了被动的去接受知识,自主学习的意识比较薄弱。在课堂学习中的直观体现就是学生对所学内容缺乏积极性和好奇心。

(四)没有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前面三种现象的存在充分说明,在现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充分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所学内容缺乏兴趣时,我们又怎么奢望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学习呢?

三、启发式教学应用于生物课堂中的具体案例

以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1节《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为例:

课堂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雕牌超效加酶洗衣粉和多酶片的图片,并向学生提问:“结合大家的生活经验谈一谈,与普通洗衣粉相比,为什么加酶的洗衣粉能更加高效的去除污渍?在使用时有哪些注意事项?”由于问题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并踊跃的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也会因为好奇洗衣粉和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什么关系而对接下来对要学的内容产生较为强烈的兴趣。

首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金属笼子的作用是什么?”去阅读课本87页的斯帕兰扎尼研究鹰的消化作用实验。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得出结论:鹰的胃里的肉块并不是被物理性的研磨消化了,而是存在某种化学物质使得肉块被消化了。通过这个过程,学生逐渐认识到酶这种物质的存在。此时学生对酶究竟是什么存在好奇和疑问。教师接下来的教学就可以讲解酶的作用和化学本质来解答学生的疑问。

然后,通过教师在课堂上演示“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速率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肉眼来更加直观的观察实验中的不同。无论是水杯中有更多的气泡冒出,或者另一组实验中的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都是非常明显的实验现象。因此,演示实验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验结束后,通过多媒体形象的卡通图片展示有酶途径和无酶途径,让学生更加形象的理解记忆。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结论:加热能够促进过氧化氢的分解,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接下来,讲解酶的特性时,教师抛出两个情景思考题。思考题一:“当百米赛跑或者打篮球等剧烈运动时,肌细胞需要大量的能量供应,如果酶的催化效率很低会怎样”引导学生得出酶具有高效性的特点。思考题二:“如果一把锁可以被很多把钥匙打开,你会在家门口装一把这拥乃吗,而身体作为一个高精度运转着的机体,可不可能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引导学生得出酶具有专一性的特点。

随后,讲解“探究温度和PH的改变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让学生阅读实验部分的内容,让学生逐步思考问题。问题一:选择哪种酶作为实验材料。当学生回答之后,又紧接着提出问题二:为什么选择这种实验材料?在学生给出的答案进行完善后提出问题三: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因变量又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后继续提出问题四:对照组怎么设定?是否需要重复实验?此时学生对本次实验已经比较了解了。再提出问题五:假设的实验结果是是什么?当学生给出了他们对实验的结果假设后,教师进一步追问。问题六:作出假设的依据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一步步的设问,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深入的思考这个实验。最终形成自己对实验的理解。

在讲解完成后,展示酶的反应速率与温度、酶的反应速率与PH的图示,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笔者利用启发式教学的教育思想设计了这个教学案例,下面总结一下在本节课中运用到的教学策略。

1、巧妙的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内外在启发上的完美结合;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生物教学的效率;

3、利用直观手段和实验,启发学生的自主性原则;

4、语言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

5、语言平实幽默,使抽象知识生活化;

6、教学过程中的语言有严谨的逻辑性;

四、启发式教学的前景展望

(一)向快乐学习靠拢

要想让学生实现快乐学习 ,首先就要减轻课业压力,但这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措施。而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尽量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却是我们可以做到的。通过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使得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不断增强,就可以达到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靠拢的结果,从而达到启发式教学的内外启发同时发生的结果。当学生开始快乐的主动学习时,不仅学生的身心方面会得到放松,而且学习的效率也会大大增加,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

很多教育学者们都认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是很优秀的,但是我们的高等教育的教学水平与国际上的教学水平相比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要想提高我们的高等教育水平,光靠国家不断的调整教育政策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从学生层面下手,改变大学生对于大学生活的认知以及他们对于学习的态度。

很多大学生之所以在进入大学后失去学习的动力和目标,从而导致他们将大好的青春年华荒废了。其中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缺乏兴趣,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是以讲授法为主,导致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笔者认为,这是导致我国的高等教育的水平落后于国际知名高校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在大学里,学生获得知识主要靠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外的不断探究,教师只是起到了一个引路者和解惑者的角色。当大学生对学习根本就没有兴趣的时候,就不会进行课外学习和探索,没有主动的思考过程,自然就提不出有效的问题。这样就会导致教师枯燥的讲解知识,进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生命科学是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目前,克隆技术、转基因产品、美容长寿等无不以生命科学为基础,为进行启发式教学提供了大量良好的素材。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使学生从情感上喜欢上生物学科,从而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加上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更加自由的学习时间,不需要老师的督促和提醒,学生在学习中自然会产生疑问,教师的不断答疑又会刺激学生进一步的去学习,进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达到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目的。

(三)助益终身教育的普及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替日新月异,仅靠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近些年来,终身教育的思想理念在国际上广为大家所接受和推崇。但是终身教育并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它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并通过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让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启发式教学就是一种可以贯彻终身教育思想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启发式教学法的过程中,需要学生不断的独立思考从而得出一些结论。这个过程就是在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在课堂上使用启发式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动画、图片或者演示性实验等方法来贯彻直观教学的理念。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浓厚的兴趣会成为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内驱力,驱使他不断的扩展自己的知识。

终身教育思想实现的大前提条件就是喜欢学习,乐于自主学习。所以良好的学习兴趣的养成是贯彻终身教育思想的第一步。然后就是让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个能力包括自主学习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愿。而启发式教学正好具备了实现以上几点的条件。

课堂教学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引入启发式教学不但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内驱力的作用下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形成终身教育的思想,进而实现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

The application of heuristic teaching in biology class

Abstract

The class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lace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n biology class in university has an huge effect on the student’s interests and teaching effect. on the basis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the heuristic teaching can not only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s but also helping to develop the habit of autonomous learning which is good to help students have the thoughts of lifelong education.

Key words: heuristic teaching biology class

[⒖嘉南]

[1] 王有春. 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比较研究[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125):143-145.

[2] 王凤云,于玲,岳兴. 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 西北医学教育,2002,12,10(4):210-238.

[3] 郭欣. 高中生物教学启发式教学方法研究[J]. 教育时空,2005,(15):58-59.

[4] 杜成 . 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之我见[J]. 教育科学研究,2015(08):114.

[5] 齐国民. 高中生物教学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J]. 学术研究,2015(11):35.

[6] 陈汉. 探究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 读写与杂志,2014,11,11(11):156.

苏格拉底教学法范文第8篇

一、探索式教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探索式教学的产生

探索式教学的实质是发现探索式学习的衍生物。一般认为,布鲁纳是发现探索式学习的倡导者,而发现学习赖以产生的许多教育思想可追溯到17世纪的启蒙运动,其代表人物培根提出了"探索程序或方法"的观念。与探索法相关联的理论还有儿童中心论,这种观念最初是教育哲学家卢梭和福禄贝尔提出的,卢梭认为"人的遗传本性是善的,它需要在没有邪恶的自然环境中发展,人性是一种能动的、自我指导的力量。"

(二)探索式教学的形成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发现式教学,其主要内容包括:(1)学习者的心理倾向。人的大脑是接受神经传来的外部信息,将外部信息整合成表象,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向相应器官发出指令,从而对外界环境刺激做出反应的机能,大脑的这种功能活动将受个人的文化、动机和个性等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对于发现学习和解决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促进和调节作用。(2)教师呈现给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和形式。任何领域的知识都可借助于动作性模式、映象性模式、象征性模式呈现给学习者,而教师的任务就是把知识转变成适合学习理解的表象模式。(3)教学序列。知识材料的排列顺序直接影响学习者对它的熟练掌握。(4)教学形式和步骤。教学应当给反馈性测试和知识矫正规定适当的时间和步骤,这种强化程序与呈现知识结构的其他形式一样起作用。

(三)探索式学习理论的发展

波利亚推崇探索法并企图复兴探索法,他把研究数学发现规律的探索法与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有机结合在一起,提出了他的探索式教学模式。他倡导苏格拉底的"思想应当在学生的心里,认为教师仅仅应如助产士那样行事,告诫教师要懂得学习途径,学习任何东西的最佳途径就是靠自己去发现,探索就意味必须自己去找路。

二、探索式教学的特征

(一)具有能动性

探索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科学探索学习,归根结底是让其亲身体验和理解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探索法教学强调学生通过探索和发现过程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具有组合性

探索式教学法是教师用以追究探索未知事物的多种途径和方法。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包括观察研究对象,发现和提出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认知活动等。科学探索源于实事求是的发现和切合实际的提出问题,因为学生的问题是从兴趣和好奇心中产生的。

(三)具有互动性

探索式教学法要求师生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教学过程,在探索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他们是否具有积极的探索态度和保持旺盛的探索热情,能否主动参与探索未知事物或现象的学习活动中去,直接关系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然而,其他教学法中,常常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实施探索式教学的策略

(一)采用"分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主动性

作为中学数学教师首先要转变观点,在课堂教学中你不是救世主,而是一个参与者,要有作为一个旁观旁听思索者的姿态。首先作好表率,真诚的倾听学生发言,让学生畅所欲言,引导学生关注发言者,平时直接或间接地教育学生:要会听,站在发言者的立场上捕捉信息,深入交流,发现教育的契机进行点拨。

(二)采用"合作讨论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