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爬山虎的脚课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爬山虎的脚》是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的作品,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程老师通过对学生预习情况的反馈来实现对课文整体结构的了解,总体感觉预设与生成之间很协调。在初读课文之后,学生已经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对爬山虎叶子和脚的描写。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效果较好。
1.在反馈学生预习情况的过程中,教师能结合语段来进行生字的学习。同时,教师还利用简笔画来引导学生理解生字“柄”和“茎”的意思,并及时进行书写指导,强调笔画的轻重缓急,以及学生的书写姿势。在学生进行生字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巡视指导,评出最佳作品,进行合理表扬,大家共同欣赏,有利于激发其他学生的写字积极性。
2.课堂作业的选作,结合了本课学习的内容,即实现了半小时课堂,提高了课堂的时效性,又巩固了本课时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边巡视指导,一边提醒学生学习方法,可见教师非常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同时,又拓展了课外阅读,拿出叶圣陶老先生的其他作品进行欣赏,更进一步了解了他的写作风格。
【关键词】语文教学 多媒体 整合
【中图分类号】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15-01
现代教育技术以其多姿多彩的视觉图象,鲜明动听的声音,将枯燥的语文教学变换成生动形象的图像和声音,形象、逼真的音响效果,动态的演示过程,直观、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教学信息,更直观生动的再现教学情境,变抽象的教材内容为易于接受的文本内容,会产生激励、愉悦的审美效果,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重要的作用,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实现了教学信息多方位、多层次的互动交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自主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巧妙地利用多媒体,可以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一、巧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时恰当的运用信息技术通过生动直观的文字、图象、声音、动画等形式创设情境,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教学《为人民服务》时,学生对当时的那段历史不是很了解,课本插图更不能让学生感受那段历史故事。于是我要求学生在网上查找《为人民服务》的有关图片资料,搜集有关张思德的生平、事迹材料,以及撰写这篇文章的有关史料,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写作背景。特别是播放了张思德的视频片段,学生对这段历史和写作背景充分了解,印象深刻,学习顿时变得主动起来。他们不仅了解了写作背景,同时对张思德的先进事迹感受很深。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当,学习热情很高,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是可想而之的。
二、巧用多媒体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教学《日月潭》一节时,课文中虽然有许多优美、生动、形象的句子,但学生很少去过台湾,从课本的插图和单纯从文字中无法获得亲切体会与美感的熏陶,单凭教师着意的渲染赞叹似乎也颇显费力与空洞。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播放日月潭清晨和中午的景色,然后指导学生思考:湖面上飘荡着薄薄的雾是什么样子?看到“蒙蒙细雨中的日月潭”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文本语言还原为生动可感的意象,让学生陶醉在令人神往的境界中,对日月潭的风光有了更多的表象储备,有效渲染了气氛。这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欣赏美景朗读课文,体验情感,丰富内心体验,逐步提升人文素养。在浓厚学习兴趣的促进下,学生们畅所欲言,情绪高涨,满怀激情朗读起课文,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词语如运用多媒体画面体现“群山环绕”、“隐隐约约”、“倒映”等词语所表现的意思。
三、巧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
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充分获得丰富生动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克服思维障碍,突破课堂教学训练难点,突出教学重点。如教学《爬山虎的脚》时,我体会到爬山虎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对“一脚一脚”容易产生误解,普遍理解成爬山虎也像动物那样用替着往上爬。教学时教师演示课前设计课件,展示爬山虎的脚爬满墙的过程,让学生边看演示边联系课文有关内容,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的脚爬满墙的情景。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看教学课件演示,把平面而静止的语言文字,化为相对立体而富有动感的画面,重现了爬山虎怎么爬的过程,图文紧密结合,使学生形象地感知了爬山虎怎么爬的情景。教师随机引导点拨,使学生真正读懂课文,突破难点。
四、巧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听力是非常方便,也是非常有效的。一是充分发挥语音室的作用,用现成的语文教学光盘或课文朗读磁带强化学生的模仿朗读。这类教学软件声音纯正,能够唤起学生练习朗读的兴趣。对学生理解这类课文,体悟作者的感情是很有帮助的。二是在阅读课堂上,教师语言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自身情感的调节,引发和调动自己的情绪,让学生融入在课文里,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与作者产生共鸣。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课文场景,再加上教师饱含深情讲解,让学生仿佛看到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看到了她手里一根根给她带来快乐和希望的火柴,跟着她快乐和失望,在他们心灵深处燃起了对小孩子的同情之情。这样的教学,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又给学生的朗读起到了示范作用。
五、运用多媒体当堂训练,当堂练习,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的运用拓宽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扩大知识容量,增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加大了课堂的教学密度。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这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佳作。课文描写了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不同特点的美景:大榕树枝繁叶茂,众鸟欢乐歌唱。多媒体分别出示大榕树生机生机勃勃,郁郁葱葱的南国风光,大榕树上群鸟纷飞,百鸟争鸣的视频片段,逼真的画面,动听的背景音乐使学生感受到榕树的生命力之美;伴随着音乐,欣赏播放的录像,使学生进入欣赏群鸟嬉戏的情境中,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大榕树的静态美和群鸟纷飞的动态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一动一静,相互映衬,这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学习课文后要加强运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训练。课前要对这些训练和练习提前进行周密的设计和安排。教学时当堂训练,当堂练习。这样有利于增大课堂的知识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黄琨.语文课中多媒体技术运用的误区及对策[J];零陵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 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1.1 培养聋生的学习兴趣
聋校中年级语文课程既有生动的一面,又有枯燥的一面。对一些抽象的句意,教师通过手势语很难向学生表达清楚,而且不同学生对句意也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理解大多是模糊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这种现象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将文字、画面、影像、声音有效地融为一体,以形象生动的画面,把多种形式的感性材料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习的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营造出使人身临其境的课堂氛围,从而充分发挥聋生的视觉功能,聋生的注意力被牢牢抓住,通过主动的观察,积极的思维,形象的记忆,在愉快和谐欢乐的气氛中便可正确地掌握句子意思。例如,在讲《精彩的马戏》这篇课文时,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几个马戏表演搬到课堂上,让学生真正地去观赏这场精彩的表演,不仅能使学生很好地接收到语言文字所传输的信息,更能通过自己的欣赏,感受这是一场精彩的马戏。
1.2 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中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再加上聋生语言、思维的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想象力的缺乏,使得很多信息无法用单一的讲解来获得。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起到一个沟通教师讲解和学生合理想象的桥梁作用。科学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将会帮助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突破学习中的难点。例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时,教学重点是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课文虽然抓住了触、巴、拉、贴等重点词语,并配有相应的插图,即便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学生仍是似懂非懂。为了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更好的掌握这个知识。可用Flas将爬山虎借助脚(触须)往上爬的具体过程形象地展现出来。通过观看动画,学生就会明白爬山虎的脚先触着墙,然后巴住墙,又将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就这样一步一步地爬了上去。生动的画面让学生能准确地认知,并强化记忆。这一难点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就被突破了。
1.3 培养聋生的审美能力
在中年级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审美观点,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例如,在讲《荷花》一课时,先是让学生欣赏了千姿百态的荷花,让学生感受了荷花的美。特别是在讲“把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时,通过课件的播放,让学生看到那一池随风摆动的白荷花,美轮美奂。学生都被这自然界赋予的美陶醉了,通过这种美的渲染,唤起聋生审美的情趣,使聋生得到美的熏陶,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2 多媒体运用要贵在得当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用,但不可滥用。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对充分调动聋生的视觉、弥补听觉的不足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其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对于那些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能解决的问题,大可不必去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制作多媒体课件来解决。
这就是说,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它只能是辅助教师教学,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仍是教师,处于主体地位仍应是聋生,多媒体只是一个中介,它是为促进教学而使用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客观地考虑诸方面的因素,合理运用教学手段,使得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化。
3 运用多媒体技术要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
有的学生上多媒体课时只有观赏精美图片和流畅动感画面的兴趣,缺乏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因此,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适时提醒学生主动记录摘要,引导他们思考和探究问题。例如,在适当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关闭多媒体,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增加课堂上即时反馈频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内容加以巩固和强化,取得成绩立即给予肯定,存在问题给予纠正。这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关键词】外来工子女课堂有效性备课授课拓展
如何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呢?这是我在蓝塘小学任教以来一直在思考探索的问题。我所任教的蓝塘小学,每班几乎有75%学生是外来工子女,这些外来孩子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文化背景都与我们当地孩子有着巨大的差别,以往的教育方式在这群孩子身上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他们问题凸显为这四方面:一是基础差。这校外来工子女大多数没有接受过学前教学,给了小学老师的教学带来巨大的负担,这些孩子也学得非常吃力。二是课余学习时间少。由于外来工子女家庭的经济状况普片较差,父母忙于工作养家,根本没有时间监督孩子们的学习,而且文化水平低,毫无能力对孩子们进行辅导,孩子放学后完全是放任自由。三是阅读面窄,课外知识少得可怜。这样群体的孩子,他们都没什么机会阅读大量的课外书,偶有一两本属于自己的课外藏书已是很了不起的事。四是学习意识不明确,积极性差。
以上的这些问题就造成了外来工子女的学习成绩远不如当地城区的孩子,那该如何改善这种情况呢?对他们家庭的情况,作为老师的我们是没能力改变的,但在课堂上的这些孩子,我们是有办法掌控的。对于这些小孩来说,学校几乎就是他们唯一的学习场所,所以课堂上的效率显得尤其重要。那如何在课堂上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呢?我根据这些年来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的几点教学心得。
一、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备课,确保课堂的有效性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备好课便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想要有一堂成功有效的课,先决条件就是要有成功有效的备课,对于像我校的学生而言,老师备课时对资源调配是否合理充分显得尤其重要。像老一套只根据《教师教学用书》配上教案在书中点划勾勒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这些外来工子女学生,他们的阅读知识面原本就窄,要是教师在教授知识时,单单照本宣科,那他们的视野就得不到开拓。那如何在授课时丰富他们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呢?多媒体的普及运用,为教师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如我在备《富饶的细沙群岛》一课时,我通过制作课件进行备课,备课的重点突出了西沙群岛的“美”与“富饶”,我的学生都没去过西沙群岛,甚至大海都没接触过,要是单靠文字的表述,孩子们是很难真正领略到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因此,在制作课件时,我出示了大量能体现西沙群岛美丽富饶图片,并配上相关的视频,让孩子们用眼睛与耳朵直接去感受。当我用多媒体平台把这些图片与视频播放给他们看时,孩子们不约而同的发出“哇!”、“真美!”、“好漂亮啊!”等感叹,这样一来,不用老师再说什么,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就已经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了。我还运用多媒体对我国其它岛屿作了简单的介绍,这样就拓展了孩子们的视野,让他们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激发了他们对生活的向往!
由于多媒体在课堂是运用,把文字抽象的描述转化为直观体会,这样不单减轻了教师的授课压力,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对于物质资源缺乏的外来工子女学生来说,他们比别的孩子更为渴望能从老师那得到知识的拓展,教师运用上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备课不仅满足了这些孩子的需求,还为课堂效率提供了有效保证。
二、高质量地利用授课40分钟,确保课堂的有效性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务实是课堂教学的手段,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课堂应该实在一些,要尽量做到在短短一堂课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加强,要在课堂40分钟内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课堂几乎是外来工子女学习时间的全部,课堂质量的保证即意味着他们学习效果的保证。
1.合作探究、小组交流, 知识达到量的积累
现有教学经验表明,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在充分尝试历经困难之后获取到的知识,比起教师的详细讲解所获得知识,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应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因他们获得的理解经历了一个合情合理的观察、思考、推导的过程。小组合作探究,不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达到资源有效地共享,知识量适度扩展的目的。
例如教《桂花雨》时,我让孩子们进行小组合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与探究精神,让他们把课文读通、读懂后,小组讨论,根据课文提出自己不能决绝的问题,小组内消化,小组成员不能解答者再在班中提出。我设了个“最会发问”奖,奖励大家一致认为提出最具价值问题的那位同学,我还设了个“最佳解答员”奖,表扬那位最能解答问题的人,我最后设了个“最佳合作小组”奖,奖励本节课合作得最好的小组。我事先把奖项与奖品告诉大家,激励起孩子们我热情,这样,整一节课不单高效地完成了这课书的教学任务,还调动起了课堂气氛,最重要的是一节课下来都是有学生自己主导完成,教师仅仅需要把握时间而已。外来工子女质朴纯真,他们极其珍惜老师每一次表扬,每一份肯定,在这节课中我备的奖品并不珍贵,但却令他们欣喜如狂,通过这种授课方式他们不但在这节课中学到了要学的知识,还得到了身心的愉悦!
2.因“地”施教,拓展课堂空间,知识落到实处
蓝塘小学因地域问题,确实在很多方面不如城区学校,但也有着城区不能媲美的地方优势。课堂不仅仅局限在一座几十平方米的屋子之内,在标准意义上的课堂之外,还有一种天然形成的“大课堂”――大自然。自然和社会都是一部巨大的“无字之书”是语文教育最好的教材,运用得当会为我们带来无尽的惊喜。例如在上《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时候,我带着学生们走出课堂,直接面对一大墙的爬山虎,从而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叫做《爬山虎的脚》,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到好好观察一下爬山虎的脚,好吗?”
生(齐声回答):“好”
师:“那现在你们就细细去观察一下爬山虎,特别是它的脚,然后告诉老师你的观察所得”。
没过多久孩子们纷纷来报告自己的发现。
生1:“爬山虎的叶子刚长出来时是红色的”
生2:“爬山虎的叶子都往下长的”
生3:“爬山虎的脚长的像个小毛球”
生4:“爬山虎的脚贴在墙上贴得可紧了”
……
这样教《爬山虎的脚》不仅能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的有效性基于它的实效性,实境学习就是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追求一种实际效果,亲近自然因地施教,有利于学生更为直观地把握实际生活,通过标准课堂之外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细致地观察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认知能力。
3.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有效解决教学难点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大多数老师最为头疼的难点,那对外底子薄,积累少的外来工子女而言就更是难中之难了,面对这个问题该如何应对?我们在基础性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比如要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必须要让他认识词句的修饰作用,要想他们能认识词句,他们必须要学会这些词句,要学会这些词句,就必须要学会如何拼音,如果再往下细分的话,拼音之中又有重点和难点,所以我们经常所说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在三年级的写作课上,我采取了一下方法:(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讲一讲写作文,写作文对大家来说难不难啊?
生(齐声地):难。
师:是的,写作文很难,但是写作文也有方法的。农民伯伯原来用肩膀扛面粉发现又重又累,所以他们就开动脑筋发明了推车,有了推车就发现再多的粮食也能轻松地运完。写作文也要有方法,也要开动脑筋,让难写的作文变得轻松有趣。大家要不要学一学啊?
生(齐声地):要。
师:好,我们仔细读一读屏幕上的两篇作文,然后说一说你们的感受。
大家都认真地开始读屏幕上的作文。老师让学生依次说自己的想法。
生1:这篇文章的语句很优美。
师:对,语句优美,你们知道这些语句是从那里学的吗?
生1(摇头):不知道。
师:好。还有没有其他的地方好呢?
生2:老师,我感觉这篇文章的读起来很流畅。
师:对,但是为什么流畅呢?我们先放一放,再听下一位同学的看法。
生3:老师这篇作文中写到了“旋转木马”可我们从来都没发现过。
师:恩,很好,这种旋转木马只有在城市的公园里才能看见。
……
先让学生自己体会好作文究竟好在哪,最后老师作总结:①好的作文都是语句优美的,而这些词句都来自于书本,教学生要善于记录,还要多读多练。②好作文读起来都是很流畅的,因为它们的结构好,教学生抓好开头与结尾。③要学生写真实的作文。学生怕写作文不是他们没有题材,而是不会组织词语,不懂布局谋篇,我从两篇范文入手,指出写作文的关键所在,从刚入手学写作文就要掌握好写作的方法,这样就铺顺了他们以后写作的路。
三、结合地方资源,课后拓展,巩固课堂的有效性
我们学校位于蓝塘村内,学生都居住在村子里,离校近,放学后,我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20分钟,这20分钟的就是学生知识的巩固与拓展时间。我常组织他们在小学的图书室内进行,或小组通读一本书,谈谈读后感受;或记录书中的好词佳句;或找到与当天所学相关的资料阅读等。课后的延伸起到了知识延续加温的作用,是课堂有效性落实的一个好保证。
外来工是目前很多城市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子女教育是学校面临的新挑战,针对他们的特殊性,找出一套保证他们学习成效的办法,不仅是作为老师对学生应有的态度,更是教师作为这个社会成员该尽的责任。我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探究,力求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课堂。
参考文献
[1]罗丹语《实验・探索・创新》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卷。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1-5卷)》,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8月
1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对外界有着较强的好奇心,但是十分容易受到其他干扰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等问题。所以说,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师对课堂教学节奏的宏观把控。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一些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从而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错误认识,产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对语文课堂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造成不利影响。
语文是一种多元化教学,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格意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十分有益。所以说,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资源丰富、实时性高、交互性强的应用优势,结合各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来开展教学活动。对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来说,需要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引导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比如,在学习《司马光砸缸》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些相关的教学视频,让学生进行观看,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自己遇到这种情况怎们办?”,最后,结合生活实例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教学与生活的结合,更容易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为高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打造提供可能。
2营造学习氛围
情境教学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可以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的展示,使课堂教学更加立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加深学生印象。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无论是在教学资源的搜集上,还是在教学设计的呈现上,都十分符合情境教学的教学特点。就多媒体教学在创设情境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来看,它能够使情境创设更加真实,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十分有利于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
比如,在W习《爬山虎的脚》这一文章时,由于受到时间、地点以及生活环境的限制,一部分学生对这一植物的了解十分有限,从而无法感受到爬山虎的品质,也无法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深深地喜爱之情。这时,教师就可以到网上搜索一些爬山虎的文字资料、图片以及视频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放映,将爬山虎在自然状态下的生长过程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创设一副生动的教学画面。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3设计教学课件
教学课件设计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效果的高低。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对自身专业素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就这一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来看,以下几个方面是造成课件设计不合理的主要因素:第一,教师缺乏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正确认识,教学流于形式;第二,教师专业素质水平有限;第三,过分依赖网络教学资源,课件设计缺乏创新。课件设计是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基础,教师必须要重视对课件设计有效性的提高。
首先,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态度,紧跟时展潮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其次,合理应用网络教学资源,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合理选择;最后,重视对课件设计创新性的提高,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兼容性强的应用优势。值得注意的是,课件设计不能过分追求形式与美感,而是应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以及当前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设计,从而实现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不断优化。
4总结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了保证这一教学技术的有效推广,教师就必须要注重对自身专业素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更好地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徐研.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4,(2):148.
一、直观呈现,突破难点
小学课堂教学应遵循由易到难,由表及里,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规律。在处理难点时,教师可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静止的关系动态化,直观演示图形的变化和知识形成的过程,帮助学生克服认识障碍。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既要求学生认识元、角、分,又要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掌握元角分的关系,是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先通过卡通形象在数钱并加以录音,告诉学生"1角=10分","1元=10角"。屏幕上出现这些画面,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即1角=10分,1元=10角。然后再通过屏幕出现1元=10角的画面,接着,把1个1角变成10个1分,以此类推,最后把10个1角变成了10个10分。这样,同学们一看就知道了1元=100分。多媒练习了1张1角的人民币可以换几个2分的人民币,1张1角有人民币可以换几个5分的人民币,1张2角的人民币可以换几张1角的人民币,1张5角的人民币可以换几张1角的人民币,1 张1元的人民币可以换几张2角的人民币,1张1元的人民币可以换几张5角的人民币……。教师还通过多媒体课件购物的游戏,使练习不仅仅是枯燥乏味的做题。教师在整节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直观明了及富有趣味的特点,使"难点"不再"难"。学生在做课堂练习时,正确率达100%。
二、及时反馈,促进迁移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界面友好的特点,强化反馈效果。如,在讲授《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教师在课件中除了通过录像、图片、字幕等帮助学生认识爬山虎的脚,还在课件中设计了一些辨析题、选择题、填空题,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在设计的课件中,反馈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的。比如,符号、声音、文字等等。每当学生答对时,计算机屏幕上就会出现笑脸并同时发出掌声或发生"你真棒"的声音,并及时显示答案,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学生听了自然高兴,兴趣盎然。如果同学们答错了,这时电脑屏幕上会出现提示信息或会出现一些鼓励学生的话。如"继续努力"、"不要泄气"、"再想想"、"再试试"等等,并配以音乐,启发学生认真动脑,同学们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学习,既学到了知识,又显得很轻松愉快。挖掘多媒体课件中的信息资源,进行学法迁移。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师只要重点讲"春",提示学法。"夏、秋、冬"则可以利用计算机屏幕上的画面放手让学生尝试自己学习。再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四次幻觉。《桂林山水》中山的"奇、险、秀",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火烧云》中火烧云各种不同的形状变化等等都可以在计算机屏幕的画面上呈现。有利于教师"举一"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反三"落实学法迁移。
三、操作简便,效率提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素质 兴趣
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受到很大冲击,并促使教育发生了重大变革。目前,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卫星电视技术、数字音像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其中,在校教学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优化了教学过程和资源,为探索和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灵活多样、生动逼真、易于控制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运用全方位的立体信息技术,使学生能够真正进入视觉、听觉与触觉等多种感官并用的情境,充分发挥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语文教学成为共同参与、学习的多维动态方式。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突破抽象逻辑思维的难点和局限,使教学活动更加符合人的自然思维习惯,从而使学生获得语文素养。下面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1、巧用媒体,激趣导入
心理学研究证明,浓厚兴趣会使个体产生积极学习态度,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记忆力明显提高,思维敏捷,信息传输系统处于最佳导通状态。运用电教手段可创造一种愉快、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推动学生兴致勃勃地学习。教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巧用电教媒体,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使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如《威尼斯的小艇》的导入:先出示课件,威尼斯文字概括资料:威尼斯位于意大利北部,是世界著名旅游胜地。威尼斯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在117条水道上,连接着118个小岛。因此,有“水城”、“百岛城”、“桥城”之称。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马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没有交通指挥灯,艇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教师以导游的形式简介了威尼斯概况。再出示课件2.波音飞机飞翔在天空。教师设置导语: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坐波音飞机,跨过千山万水,去游览威尼斯,看看威尼斯的小艇。
2、巧用媒体,突破阅读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阅读能力的主要标志是理解,小学语文教学形成难点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对教材中某些文字内容缺乏相应的感性知识,缺少进行抽象思维活动的中间媒介。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把多媒体这一现代教学技术巧妙地运用到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不但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而且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爬山虎的脚》一课,在讲课文时,为了能有效地突破重点、难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使教学重点、难点直观化、具体化。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一动感的过程是很难用抽象的文字把它讲解清楚的,利用多媒体,把爬山虎脚爬的过程用动画的形式演示出来,学生看到的是动感的画面,鲜艳的图画,准确的词汇,这样将有关的知识和语言材料牢固地保持在头脑中,达到感知、积累、内化的目的。
3、巧用媒体,创设情境,激感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忽视知识的教学是失掉基础的教学,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情感。而情感的激发必须靠创设情境来实现,因为学生只有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之中,才会受到感染,产生情感的共鸣。巧用媒体,就可以创设具有巨大感染力的情境。
4、巧用媒体,指导练习朗读
小学语文多媒体以其具有声感、色感、行感、动感的独特功能,在教学中起到传统教学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它能把静止的文字变为生动形象的画面,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孩子们的热情火花,促进感情朗读,形成共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如在指导朗读《小毛虫》第五小节时,我是运用这种方法进行的:先让学生看看小毛虫变成蝴蝶的经过,再让学生谈谈:假如你就是这只蝴蝶,你的心情如何?有说开心的,有说高兴的,有说兴奋的,有说快乐的,在情感得到激发时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其乐无穷。
5、巧用媒体,启发想象
1. 活用教材资源。首先,教材上的知识是静态的,它只是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我们要“基于”教材,又“再生”教材,善于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将教材中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能主动参与的活动。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组第6课《爬山虎的脚》,可组织学生观察爬山虎,实地考察爬山虎的特点,写观察日记,进行口语交际等。这样,化静为动,学生主动参与,效率高、效果好。其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有差异的,我们要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在了解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的基础上增删、补充、链接教材所提供的内容。第三,要通过教学给学生传达教材中渗透的思想,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接受思想的熏陶。
2. 置换生疏资源。由于区域性和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课本上提供的素材不可能是每个地方的学生都熟悉的、感兴趣的。尤其是某些“城市内容”素材,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是相当生疏的。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8组的主题是“异域风情”。我们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学生自身资源等资源。在学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让学生观察校园里盛开的鲜花,写片断,以表达赞扬花之美的情感。在学习《威尼斯的小艇》领略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时,组织学生进行滑板花样比赛。学生现场做记录,即兴进行口语交际、写片断等活动。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结合农村现实背景,置换教材中生疏的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3. 用好教材插图。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或情景图),这些插图(或情境图)与教学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可进行看图说话、写话训练;可进行看图复述、背诵课文训练,也可进行创新训练。因此,充分利用插图或情境图,对理解文本起着很好的辅助作用,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如,学习《触摸春天》一文,学生观察插图,让图中的线条、色调、姿态等形象地表达生活,可实现互动交流。
4. 重视教材延伸。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鲜活的素材,挖掘教材隐含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对于课中的思考题和课后的练习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度的加工和延伸,使之为教学服务。如,学习《蝙蝠和雷达》时,文中思考题“怎么配合的呢?”在多媒体课件创设的环境下,学生口述蝙蝠飞行时嘴和耳朵是怎样互相配合的。学生阅读课后资料袋,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办一期关于仿生学的手抄报。
二、走进生活——探寻资源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走进农村生活,探寻地方生活资源,有效地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可以让学生深切地感到: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知识就蕴藏在生活之中。
1. 探寻学校生活资源。农村学校生活中的许多事件和现象作为教学资源,都与语文、有一定的联系。选择这些生活素材,不仅能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能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另外,校园环境、校园文化都是我们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如,学生写校园四季美景、好人好事、校园各种活动等,开发利用学校生活资源。
2. 探寻社会生活资源。走进大自然,走进广阔的农村,选择有意义的社会热点问题作为教学资源。热点问题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往往也是学生渴望了解和知道的信息,利用这样的素材作为课程资源,定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比如,“新农村建设”、“无公害蔬菜的种植”、“农作物管理”等都是求之不得的当代农村生活资源。除此以外,农村中的许多土特产都是制作教具、学具的好材料,农村里那美丽的山川和田园风光也是我们可以利用的资源。
3. 探寻家庭生活资源。农村家庭生活中的种植、养殖、家庭活动等蕴含着许多语文知识,都是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
三、重视活动——引用资源
1. 引用读书活动资源。向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材料或建议,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我校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通过组织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学习知识,宏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学生阅读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一些知识的形成过程,扩展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
2. 引用节日教育活动资源。节日、纪念日,都是我们可以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把以节日教育活动为主线开展的系列活动作为习作材料引进习作教学中或者以节日教育活动的情景设计课的引入或者设计习题,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轻松进行习作和学习。
3. 引用实践活动资源。依托农村小学和广阔的农村生活,大量开展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积累,能够展现学习内容的真实性和丰富性,体现学习的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
我校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组织学生办手抄报、模拟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查、读书读报、游戏、竞赛等,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
四、用好远教——借鉴资源
1. 观看光碟,学习借鉴。远程教育配发的光碟中有课堂实录、优秀课例、专家点评,教师通过观看教学光碟,不仅可以了解新课标精神、学习先进的课改经验,而且可以把自己的课与名师的课进行对比分析,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2. 查阅资料,拓展知识。网上资源非常丰富,它在获取资源和进行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表现出来,新教材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网上学习的空间,教师通过网上可以查阅资料,把更多的知识引入课堂,也可以介绍一些好的网站,供学生选择鼓励,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信息进行交流。
3. 借鉴资源,制作课件。多媒体技术能为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多方借鉴资源,通过电脑制作课件,在教学中适时使用,能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学知识。
五、关注学生——生成资源
应该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体验、见解、问题、困惑甚至错误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农村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有效地开发农村学生资源,是值得教师关注的,也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