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环境描写的句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学期本人主要指导学生用片段作文来装扮大作文。那么,如何用平时写的小片段来装扮大作文,使大作文变得靓丽起来呢?具体方法如下。
一、用仿写修辞的句子来装扮作文
1.用仿写修辞的句子来做题记或后记,简洁淡雅
如,有个学生在写《我生命中的芳香》时,用了平时仿写的对比句“淡淡的芳香,浓浓的爱。”来作题记。又如,有学生用“生命如花,芳香四溢……”来作题记。
用对比句、比喻句来做题记,显得简洁淡雅。这样的优雅句子能随手拈来,如果不是平时常作仿写小练笔,那是不可能做到的。
2.用仿写修辞的句子来做文章的开头或结尾,使文章有诗意,也有深意
如,有个学生在《飘进心中的那股香》的作文中这样开头:冬天过了,春天开出了簇簇桃花,满林都是桃花香;春天过了,夏天送来了朵朵荷花,满池溢满荷花香;夏天过了,秋天捧出了丛丛,满院飘着香;秋天过了,冬天绽放支支梅花,满街散漫梅花香。生活犹如一朵花,散发奇异的芳香,为生命带来芬芳,向心中飘进一股芳香。
该作文的结尾为:我的生活很幸福,是因为有绵绵的毛衣香,振奋人心的墨水香,沁人心脾的手纸香……飘入我心中,为我的生命增添了芳香。
这个学生很聪明,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用上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仿写句子,这样既点明了主旨,又使文章有了诗意。
3.用仿写修辞的句子在文章中间做每个小片段的引言,使结构清晰;也可做每个片段的结语,主题更深刻
如,在写题为《怎么能忘却,那未了情》时,有学生就是用三个反问式的排比句来做正文中的三个片段的引言,又用三个肯定式的排比句来做三个小片段的结语。
片段一:怎么能忘却,那一瓶花露水?(引言)
……
母亲多细心,一瓶花露水就透出了她对我的爱(结语)
片段二:怎么能忘却,那一把遮阳伞?(引言)
……
母亲多执着,顶着烈日为我送伞(结语)
片段三:怎么能忘却,那一个牵挂?(引言)
……
母亲多伟大,为我受伤也毫无怨言(结语)
如此的引言和结语不是使文章的结构一目了然,清晰可见吗?而且用三个排比句来做结语,也使文章主题更为深刻了。
二、用环境描写的小片段装扮作文,使文章衬情于境,情景交融,富有诗意
1.用环境描写的小片段来做题记或后记、做文章开头或结尾
如,有学生在《暗香弥散》中开头为:“在那条布满荆棘的路上,总有一股暗暗的、淡淡的芳香伴随我左右,每心跳一次,它就会在空气中弥散,缠绵……”这样的开头既能点题,又能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想。
2.用环境描写的小片段在文章中间作为每个小片段的引言
如,有学生在写《让我走远看着你》中有关父亲的三件事时,在写每件事之前都是用环境描写的句子为开头:(1)清晨,熹微的阳光被玻璃折射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无助地落在窗前……(2)正午,炽热的阳光毫不留情地洒向大地,像是要烧毁一切东西……(3)夜晚,星星缀满了那黑色的帷幕,是那么安详,那么柔和……
这样的安排,让读者一眼看出是按时间顺序来写文章的,思路清晰,同时,也有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的作用。
3.在文章中插入环境描写的片段,达到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的作用
1.复述课文,了解本文的情节特点,把握文章的主题。
2.学习本文富有特色的人物描写方法。
3.领悟本文景物描写的妙处。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运用各种方法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
2.了解文章的情节特点,把握小说的主题。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意境之美和意蕴之深。
【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谁看过《小兵张嘎》这部故事片?我们大多数同学在影视作品中都看过,这是一个战争题材的故事,故事发生在白洋淀一带,讲述的是小英雄张嘎的英勇事迹。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白洋淀,去领略那里的风光,聆听发生在那里的老英雄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
竹篙( ) 疟子( )
寒噤( ) 舀水( )
吆喝( ) 蹿出( )
疟疾( ) 仄歪( )
2.解释下列词语:
寒噤 张皇失措 仄歪 转弯抹角
3.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回顾小说文体知识,包括小说的定义、小说的三要素、刻画人物的方法、小说的情节、环境描写的作用。
(提醒学生注意积累,可以让自己的赏析有理有据。)
2.朗读课文,注意文章的情节特点,能复述故事。
(找生复述,师生评议:一评内容是否完整;二评思路是否清晰;三评表述是否严谨;四评是否带有感情。)
3.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4.读完本文你有何感受?动笔写一写。(可以从文章内容、写作方法、作品思想等多个角度思考,注意抓住一个角度去写。)
5.交流感受,互相点评。
四、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默读课文,请用“老头子是一个 的人,你看 ”的形式说说你对本文主人公的认识。(前一空归纳老头子的性格,后一空从文中找到相应的情节和语句来印证。)
2.总结文章描写老头子都用到了哪些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侧面描写。
3.文中提到“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哪些地方体现了他这一特点?你认为这是优点还是缺点?结合文中的具体情节加以分析。
4.文中还写到了两个女孩子大菱和二菱,他们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请做简要分析。
(他们勇敢坚强、舍己为人、爱国、不怕困难。)
五、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益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章中环境描写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描写了怎样的环境?
2.分析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作用:渲染故事的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给作品增添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
结尾处烘托作用:这是老头子置敌人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看到的美景,老人此刻正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中,那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美丽。衬托出老英雄在痛打鬼子时内心萌发出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
3.总结环境描写方面的知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六、品味语言
默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你从“呆望”一词中感受到了什么?文中的哪些内容和这里的“阴森黑暗”形成了对比?)
2.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藏战火去了。(你从水鸟深夜飞动和歌声这一反常现象中读出了什么意思?)
3.半夜以后,小船又漂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联系课文第二段中敌人的两个“提防”揣摩句中“飘”字的表达效果。)
4.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如果让你用字来概括老头子的特征,你应当提取哪几个词语?)
5.他(老头子)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洒。(你认为这里的景物描写和当时打鬼子的场面一致吗?说说看法。)
七、课堂小结
从本课中你学到了什么?(提示学生总结本文描写人物和景物的方法,以及清新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八、课外阅读
小说《荷花淀》与课文《芦花荡》堪称姊妹篇,是最能代表孙犁小说独特风格的优秀作品。课下阅读《荷花淀》,领略“荷花淀派”作家孙犁作品的艺术魅力。
九、板书设计
1、《小英雄雨来》的环境描写的作用是起一种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
2、环境描写的句子有:雨来最喜欢这条紧靠着村边的还乡河。每到夏天,雨来和铁头、三钻儿,还有许多小朋友,好像一群鱼,在河里钻上钻下,藏猫猫,狗刨,立浮,仰浮。
(来源:文章屋网 )
如一位老师在上《慈母情深》时,确立了这样一个教学目标:“以‘发现母亲’为线索展开阅读,重点品读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片段,在体会作者表达的同时感悟慈母情深”,应该说这一目标的指向性相当明确,即在体会与学习写作方法的同时领悟思想感情。接下来的教学中,他让学生找出了描写环境的几个句子,然后让学生读一读。之后问:“这里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学生们基本上是围绕着“用环境描写突出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与艰辛”来谈。接着,老师肯定地说这就是环境描写的作用。
观摩完这个教学片段之后,我就开始思考:教学后,学生可能明白了环境描写是什么,而怎样进行环境描写则基本上是毫无意识。这样一来,日后的写作中,学生只能模模糊糊地记住环境描写这一抽象概念,尽管脱口而出,却很难产生有用的“作文知识”。
诸如此类的“方法教学”大量充斥于语文课堂。这种所谓的方法教学,仍然是以孤立的方式来进行简单的授受。主要是“贴标签”,既没有对方法的实用情境的考察与探究,也没有对方法效果的考量与把握,更没有对方法运用的实践训练和对运用中的核心知识的阐释……一切都置身于混沌含糊之中,用传授“陈述性知识”的方法来教学“程序性知识”,其后果必然是学生的一知半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掐头去尾烧中段”的做法“去掉过程,去掉情境,去掉运用”,把教学变成了干巴巴、硬生生的概念堆积。它是“短命”的,必然造成学生“心智的梗塞”。
那么,到底如何进行方法的教学呢?我个人认为,必须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运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什么情境?它的运作程序是什么?尤其要设置情境让学生来练习这种方法。
笔者曾经观摩一位上海名师的一节课《埃及金字塔》,其中一个教学片段让我感触颇深。
在学习介绍塔“高”的句子“这座金字塔高146米,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时,教师问,146米到底多高呀?作者是怎么写的?学生回答说,作者运用了列数字与作比较的方法。于是老师出示了金字塔与40层摩天大厦的图片让学生们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去理解“相当于”是在两者大致相等的情况下运用。接着,老师出示另一个句子:“这座金字塔高146米,相当于金茂大厦的一半不到。”让学生比较两句话的表达效果。学生们讨论之后进行交流。一个学生说,金茂大厦多高,我们不清楚,很含糊。一个学生说,后一句的“一半还不到”,读起来给人感觉是要说“金字塔矮”。另一个学生说,前一句很具体,让人读了一目了然……老师作了小结:选择恰当而又熟悉的事物作比较,能更好地体现事物的特点。随后,学习介绍塔“大”的句子。老师设计了一道练习题:“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相当于______。A学校操场的一圈大约是200米。B青浦夏阳湖一圈大约2000米。”学生们讨论并交流,大家共同认为要选择“学校操场”作比较,这样读者更熟悉、易懂。
一、小说的要求:
1. 2010年高考考纲(课标版)规定
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要求: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小说位次提到第一,其重要性可见一斑。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辽宁卷江西卷、浙江卷、安徽卷、山东卷、江苏卷都考到了小说。
二、小说的考点
1.分析人物形象。
解题思路: (1) 找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 (2)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分析人物的动作、语言、形貌、神态、心理等,显示其性格品质,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3)综合背景与社会条件等,认识小说中的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答题模式:(1)身份、地位 (2)人物表现+性格特征(或情感)(3)总结性语言(或典型意义)
2.品味环境描写。
解题思路:(1) 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 (2) 分析与人物以及上下文的关系。 (3) 考虑与故事情节以及主旨的关系。
答题模式:景物描写的作用, (1)烘托人物形象(心境、性格等) (2)渲染故事气氛(用描述性形容词如凄清等) (3)推动情节发展(叙述故事情节) (4)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暗示背景或暗示社会环境(考虑世态风情与社会历史画面等) (5)深化作品主题
[注意]要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结合文章的主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
景物描写的方法: a.从感官、顺序、角度、色彩等方面着笔。b.从渲染烘托、白描、细描、动静、虚实、抑扬、叠词等手法入手。
3.鉴赏写作技巧
解题思路: (1)考虑写作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2)考虑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 (3)考虑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正衬、反衬)、对比、铺垫、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借物喻人、对比烘托、情景交融、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等。(4)考虑修辞: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5)考虑结构特点:线索、铺垫、呼应、悬念、照应、详略、过渡等。(6)考虑选材特点:典型、真实、新颖、详略。(7)考虑描写方法。 a.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肖像描写(外貌),以形传神;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行为描写,直接反映人物性格;神态描写:暗示人物心理变化;心理描写:直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b.描写角度:直接(正面)描写,真切具体。 间接(侧面)描写,烘托陪衬。 白描,简洁传神。 细描,细腻生动。
答题模式: (1)写出手法。 (2)分析作用效果。(3)结合人物、主旨等
4. 人物语言进行赏析
解题思路:(1).考虑语言特点:准确、简练、生动、形象;音韵和谐、节奏感强(句式整齐,长短句错落有致);通俗易懂、清新平淡、淡雅、华丽、明快、含蓄凝练、 委婉、含而不露等;
(2).考虑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地方色彩、生活气息、古典气息、诗情画意。(3).考虑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4).考虑句式、用词。
答题模式:(1)特点、风格 (2)用词、句式+修辞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要透过语言看到潜在的内容,具体到某句话去作细致的分析。)
5.叙述人称
解题思路: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6. 品味标题的妙处:
解题思路:考虑风格:准确鲜明,新颖巧妙,简洁凝练,含蓄隽永; 考虑特点:修辞; 考虑作用:吸引
读者,归纳主旨(蕴含思想感情),文章线索,概括文章内容。
答题模式:标题的风格+标题的特点+作用
7.情节作用类:
解题思路: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答题模式:(1)从情节上分析,如为下文……情节作铺垫、设悬念,推动了……情节发展,把……情节推向高温,使……情节发生了转折。
(2)对塑造人物形象及表现主题方面的作用。
8.个性化阅读的探究题
方法与模式:(1)提出自己看法 (2)结合原文,举例分析 (3)结合现实,论证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本理念;主要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322-01
郭思乐教授率先提出“生本教育”。“生本”理念下的阅读旨在激发自主阅读、乐于阅读的习惯和,提高阅读能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阅读到悦读的质的改变,下面结合几个苏教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案例,谈几点体会。
一、情境导读,兴趣先行――生本阅读的前提
“生本”以激发学生“好学”为前提,注重兴趣的激发。阅读教学应“兴趣先行”为先导。
如《望月》的教学,在导入时,教师的“历代文人墨客都对月亮情有独钟,作家用文字讴歌、画家用笔描绘……赵丽宏的《望月》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行文线索是“月”,文章写了哪些细节,先写什么,又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等等,诗化的语言,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促其自主投入到阅读中,落实生本阅读理念下的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激发阅读兴趣,为悦读埋下伏笔。
再如《草原》的阅读教学,教师首先用多媒体呈现一望无际但不苍茫的巴尔大草原的美景,呈现蒙古包内外浓浓的亲情,呈现雪原赛马的激动场面,呈现群马奔驰的场景……引导学生背诵《敕勒歌》,结合这些情境而体会“天苍苍,野茫茫……”的意境之优美和旷达;再用富有激趣的语言而导入:老舍的《草原》描写了“草原风光”、“内蒙风光”。那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草原”?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随着作者,走进美丽的北国风光――草原。
如此的导入,激发阅读的欲望,为“乐读”埋下伏笔。
二、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生本阅读教学的核心
“生本”主张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学方法,只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教学《快乐的节日》时,针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阅读能力欠缺的特点,在指导阅读时,可以通过提出具体的问题而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如对于“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吹着我们……”的理解,可以提出简单、易于回答的问题,如这段写了哪些景物?再让学生将这段所描写的景物画一画,这样,不局限于阅读的层面,也高于单一的阅读形式,让学生通过“画笔”描述出了自己对这段的理解,生动、直观地表达出对诗词的真正感悟。
再如,对于鲜艳的红领巾,
美丽的衣裳,
像朵朵花儿开放。……
对于这个句子的理解――比喻修辞的运用,如果教师直接提出“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的问题,会使学生感到“一头雾水”,毕竟二年级的小学生还没有真正接触过修辞手法,而这里对于比喻句的理解和使用又忽视不得,因此,教师换个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和感悟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更见出教师的独具匠心的教学艺术,如“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紧接着,以简单的语言引导学生:比喻就是打比方。再让学生根据对诗词、诗句的理解,完成以下几个句子的补充:_____像花朵。我们像____。_____像______。
此外,学生们阅读了《快乐的节日》后,教师也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巩固性的阅读理解的训练,促使学生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如你能正确填写吗?我们在____看花。我们来到草地上____。____在学校_____。对于这三个句子,教师应引导学生先认真读句子,分析句子中缺少了什么,然后再确定填什么。
这类思考题,无不基于学生的基础,为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为了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生本阅读教学的关键
1、多给学生阅读机会。“生本”理念下的阅读教学重在点燃学生的阅读激情,激发阅读兴趣,给学生阅读展示的机会。因此,应“以生为本”,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教学中。因此,阅读教学改变讲读法为多措并举,促使学生自主阅读,通过预习任务的设计和活动的安排,促使学生主动阅读。
如对于《草原》的教学,在学生阅读前,教师提出:请你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初读文章,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能用哪些词语来概括?再读课文,画出生字、勾出生词,找到你认为优美的句子和段落。再要求学生“品草原美”:课文中,作者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写出来的?……层层导读和阅读,以及品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2、自主阅读与探究性阅读
“自主”、“合作”是目前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阅读教学也应关注自主与合作的实施,注重“悦读”氛围的构建。
《望月》的教学,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言堂,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一定的预习任务,让学生先学进去,也培养主动阅读的习惯。
例如阅读第一段,理解这一自然段的环境描写,找出描写月亮的环境的描写的段落,体会其作用。对于“环境描写的作用”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先自主探究,再交流――“增添通话色彩”。
再提出更多的阅读理解性的问题,如找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找出小外甥对月亮的比喻,感受比喻的妙用,体会小外甥对月亮的喜爱之情……文章的最后一段,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讨论题: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这些开放性的问题,可以先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互相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如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作用的问题,多数学生不可能回答(照应开头、收束全文、点明中心)得面面俱到,而学生们在一起讨论、交流,就会起到“人多力量大”的功效,也体现学生会学、乐学的“生本”理念。
“生本”下的阅读教学,“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机会,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使阅读课堂焕发活力与生机,让阅读教学因“生本”而高效,因“生本”而魅力无限。
参考文献:
“析人物”题型:①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好处或者作用;②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
“看环境”题型:①在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人物或表达主题的作用。
“谈构思”题型:①说说作品在材料安排有何特点,分析其好处;②这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③联系全文,指出某某物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讲方法”题型: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④从语言运用角度,鉴赏文中划线句子。⑤本文人物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分别举例说明。
找回的尊严
周海亮
⑴父亲带儿子进城,中午,走进一家面馆。面馆很简陋,没有花枝招展的塑封菜谱,只在墙上挂一张小黑板,黑板上写着:拉面,五元。
⑵父亲为自己和儿子要了两碗拉面。一会儿面上来了,大海碗,热气袅袅,盖着一片薄薄的牛肉和几点翠绿的葱花,拌上辣子,加点儿醋,闻起来就让人垂涎三尺。儿子早耐不住了,提起筷子,搅着面,嘴里发出“嘶嘶”的声音。父亲笑笑,说,没有人跟你抢。说着话,将自己碗里的那片牛肉夹给儿子。牛肉在筷子上轻轻颤动,宛若一片潮湿的透明的纸。
⑶儿子不好意思地吐吐舌头,扮一个鬼脸,抬眼瞅瞅四周。恰逢老板将两碗拉面端给不远处的两个食客,儿子诧异地发现,他们的面里至少有五六片牛肉。虽然切得非常薄,但那几片牛肉还是狠狠地扎了儿子的眼睛。
⑷儿子小声对父亲说,他们碗里的牛肉好多。
⑸父亲笑笑,说,他们的面是十块钱一碗,咱们的面是五块钱一碗,不一样的价格,牛肉当然不一样多。
⑹可是那上面没写。儿子指指黑板,那上面只写着:拉面,五元。
⑺不用写,跟老板说一声就行。父亲说,普通的拉面,五块钱一碗,加几片牛肉,十块钱一碗。
⑻父亲的话是真的,每次进城他都要来这个小店吃一碗面,他知道小店的习惯。尽管,他从没有为自己要过一碗十块钱的加肉面。
⑼儿子点点头,开始吃面,却完全没有了刚才的兴奋和贪婪。似乎他并不相信父亲的话,父亲有些不安起来。
⑽要不,给你再要一碗加肉的?父亲说。
⑾儿子摇摇头。
⑿面吃不了,没关系,给我,你只吃肉。父亲说,我的意思是说,咱俩只要一碗十块钱的加肉面……
⒀真不用。儿子说,我快吃饱了。
⒁可是儿子仍然高兴不起来,父亲知道他绝非想吃一碗加肉的面,而是因为他有了受到歧视的感觉。顾客受到老板的歧视,乡下人受到城里人的歧视,一个群体受到另一个群体的歧视。父亲瞅瞅不远处的两个食客,虽然他们穿着普通,虽然他们只点了几道简单的凉菜,但是只需一眼,便可以断定他们是城里人。
⒂父亲有些不安起来。
⒃父亲喊来忙得脚打后脑勺的老板,问他,我们的面,多少钱一碗?
⒄五块啊!老板一边回答他,一边扭头与身后的食客说话。
⒅他们的呢?父亲指指不远的那两个人。
⒆老板说,哦。转过身,急匆匆走向厨房,他根本没有听清父亲的问题,冲厨房里的伙伴喊,再来盘炒三鲜!
⒇父亲冲儿子耸耸肩,说,这样吧,等那两个人结账的时候,你好好看看,就知道加肉的拉面是十块钱一碗了。
21儿子说,不用了。
22父亲说,反正外面挺热,在这里坐一会儿,还有免费的风扇吹。
23父子俩聊着天,静静地等待那两个食客吃完结账。可是两个人似乎专门与父子俩作对,他们每人要了一瓶啤酒,喝完,又要了一个炒菜。儿子终于有些不耐烦起来,他对父亲说,咱们走吧!父亲说再等等吧,他们马上就要结账了。
24父亲说得没错,他们终于结账离开,可是儿子还是没能弄清加肉的拉面多少钱一碗。他们结账的速度很快,父亲和儿子甚至没有看清他们到底给了老板几张钞票。
25此时已是下午,饭厅里只剩下父亲和儿子。父亲喊老板算账,掏出十块钱。老板说,正好。父亲指指那两个人的位子,问老板,刚才他们要的面,多少钱一碗?
26老板说,十块钱一碗啊!
27为什么比我们的贵五块钱?
28因为加肉了啊!老板说,多加五块钱的牛肉,当然得十块钱一碗。
29父亲说,谢谢。他拉起心满意足的儿子,说,咱们走喽。
30你们在这里熬这么长时间,就是想问清楚这件事情?老板挠挠脑袋,纳闷地问他,这件事情很重要吗?
31父亲瞅瞅独自走上大街的儿子,儿子一蹦一跳,嘴里唱起了歌。
32当然重要。父亲说,您的话让我的儿子,找回了他刚刚失去的尊严。
【题目】
1.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简要概述。
2.第⒁段“可是儿子仍然高兴不起来,父亲知道他绝非想吃一碗加肉的面,而是因为他有了受到歧视的感觉。”为什么“他有了受到歧视的感觉”?
3.从描写角度赏析第⑵段划线的句子。
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⑶段划线的句子。
5.请用简洁的Z言,概括父亲这个人物形象。
6.如何理解题目的含义。
【解析】
1.此题考查小说的整体感知能力,答题要点:①用短语或句子概括情节。②概述故事内容(特别注意情节双线发展的内容概括)。③局部内容的理解。
【答案】父亲带儿子吃拉面。儿子以为自己是乡下人,拉面碗里的牛肉少,城里人碗里的牛肉多,他受到了歧视。后来明白牛肉多的拉面,客人花钱多,自己没有受到歧视,找到了尊严。
2.此题考查对小说主旨的把握。关键在于对文章中的人、物、事的整体性思考。要把重点集中在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上,要多注意抒情议论式的句子,作者的观点往往隐于其中。另外,主旨的卷面表达也要注意其规范性,一般的模式为:通过____事表达一种_____现象(思想、品格)。答题要点:为什么“他有了受到歧视的感觉”。这是人物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只有通过对中心的把握来分析。
【答案】儿子认为同样吃5元的拉面,因为自己是乡下人,所以老板给他们碗里的牛肉少,城里人碗里的牛肉多,受到不平等的对待。
3.此题考查小说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1)答题要点: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描写等细节之处,还要注意侧面描写或者环境描写对于人物形象的映衬和烘托。(2)小说中的描写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人物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二是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另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即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分别在以上两类描写中有所体现。(3)阅读小说的描写部分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作者是抓住事物的什么特征进行描写的;②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描写的;③这些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人物描写的作用:①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②反映人物的思想、情感。③反映人物的身份、地位。
【答案】儿子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儿子吃牛肉拉面时兴奋、贪婪的样子。(意思对即可)
4.此题考查小说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答题要点:拟人答题格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怎么样(的情态)。有时还需加上作者的情感。比喻答题格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特性。有时还需加上作者的情感。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牛肉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儿子发现别的食客的拉面里牛肉多时其诧异、吃惊、不安的心理。
5.此题考查小说人物形象分析。答题要点:(1)你认为主要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2)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这类题的答题步骤:①答出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描写)。②答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③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理想法,再到精神品质。
【答案】节俭、细心、有耐心、深爱儿子,善于教育,引导孩子。(父亲深爱儿子:“将自己碗里的那片牛肉夹给儿子”;节俭:“尽管,他从没有为自己要过一碗十块钱的加肉面”;细心:“可是儿子仍然高兴不起来,父亲知道他绝非想吃一碗加肉的面,而是因为他有了受到歧视的感觉。”;有耐心:“父亲说,反正外面挺热,在这里坐一会儿,还有免费的风扇吹。”;善于教育,引导孩子:为什么比我们的贵五块钱?“因为加肉了啊!老板说,多加五块钱的牛肉,当然得十块钱一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