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哲学用哲学

学哲学用哲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学哲学用哲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哲学用哲学范文第1篇

四十天的学习,回首时,我们才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一直相伴的快乐和满足,才更真切地体会到一路走过的厚实与凝重。

我借此机会向老师们道声感谢,谢谢你们无私传授我们知识,谢谢你们悉心照顾我们生活。我也要感谢各位同学,感谢你们的热心照顾,作为一名外地来工作的干部,你们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民的朴实和热情,你们让我感到无比温暖,谢谢你们。 四十天很快,四十天太短,四十天收获很多,受用一生。四十天时间,我始终抱着认真的态度,带着求知的心理,认真参加课堂学习,积极参与课外实践,下面简单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一、收获了知识 四十天的学习,我既用心参加了每次课堂学习,又时刻不忘自学。每一堂课都是老师精心安排的,学习内容丰富,授课形式多样。法律知识的学习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名国家干部学法、知法、用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十七届四中全会理论专题的学习让我更加认识到作为一名党的干部,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养的重要;湘西土匪文化的开放式教学让我认识到加快地方文化传承的重大意义和紧迫性;低碳经济的学习强化了我的环境保护意识,让我感受到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的可贵和紧迫;长江大学学生见义勇为案例式教学让我认识到要时刻关注社会问题,更要加强对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的思考,等等。每堂课我都认真记笔记,同时把疑问记录下来,每次回乡时就会查阅资料或是向人请教,进行延伸学习。每天下午,基本是自学时间,这段时间,我读了《干部素养读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原国家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的《学哲学用哲学》。通过四十天课堂内外的学习,我提升了政治理论水平,加强了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自身素养。

二、强化了实践 四十天时间,我们不仅有丰富的课堂学习,更有各类实践活动。工作快一年,虽然是乡里秘书,但是我珍惜每次下村的机会,下乡锻炼的机会并不少。然而,以前都是跟在领导和同事的后面,看他们怎么处理问题,解决难题,边看边学,而这次,是我自己一个人去与老百姓打交道,感受截然不同。第一次安排社会调研,我就到了圆家坪村了解安江农校水稻制种基地的发展和建设情况,我和张正满书记聊了一个多小时,还到了田间察看。后来,我又到其他村了解了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在和老百姓打交道的过程中,我感受到向他们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们的很多思想甚至比我们更靠前,能够给我们以启迪,值得我们思考、学习和借鉴。在完成调研论文的这一过程中,我多次下村了解情况,强化了自己的实践意识,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力,锻炼了自己与老百姓打交道的能力,也进一步认识到了实践与理论结合的重要性。 三、沉淀了思想 说实在的,学习这段时间还是比在乡里工作时轻松很多,每天下午没有课时,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宿舍读书思考。四十天时间,我回顾了来快一年来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等等各个方面的点点滴滴,对自己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和定位。我始终相信无处不学习,无时不学习,坚持记录下自己的点滴经历。老师们的人生感悟更是给了我启示,特别是彭老师的几篇博文,让我感悟很深,对我影响很大。四十天的时间,我浮躁的心灵得到了抚慰和安顿,内心多了一份宁静,多了一些平和,多了一丝坦然,我沉淀了自己的思想和灵魂。 四十天过去了,我们将回到各自单位继续工作,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想,我们会多一份理智,多一份成熟,多一份责任,更加努力学习,踏实干事,不辜负组织的培养和期望。

学哲学用哲学范文第2篇

我借此机会向老师们道声感谢,谢谢你们无私传授我们知识,谢谢你们悉心照顾我们生活。我也要感谢各位同学,感谢你们的热心照顾,作为一名外地来工作的干部,你们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民的朴实和热情,你们让我感到无比温暖,谢谢你们。

四十天很快,四十天太短,四十天收获很多,受用一生。四十天时间,我始终抱着认真的态度,带着求知的心理,认真参加课堂学习,积极参与课外实践,下面简单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一、收获了知识

四十天的学习,我既用心参加了每次课堂学习,又时刻不忘自学。每一堂课都是老师精心安排的,学习内容丰富,授课形式多样。法律知识的学习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名国家干部学法、知法、用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十七届四中全会理论专题的学习让我更加认识到作为一名党的干部,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养的重要;湘西土匪文化的开放式教学让我认识到加快地方文化传承的重大意义和紧迫性;低碳经济的学习强化了我的环境保护意识,让我感受到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的可贵和紧迫;长江大学学生见义勇为案例式教学让我认识到要时刻关注社会问题,更要加强对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的思考,等等。每堂课我都认真记笔记,同时把疑问记录下来,每次回乡时就会查阅资料或是向人请教,进行延伸学习。每天下午,基本是自学时间,这段时间,我读了《干部素养读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原国家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的《学哲学用哲学》。通过四十天课堂内外的学习,我提升了政治理论水平,加强了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自身素养。

二、强化了实践

四十天时间,我们不仅有丰富的课堂学习,更有各类实践活动。工作快一年,虽然是乡里秘书,但是我珍惜每次下村的机会,下乡锻炼的机会并不少。然而,以前都是跟在领导和同事的后面,看他们怎么处理问题,解决难题,边看边学,而这次,是我自己一个人去与老百姓打交道,感受截然不同。第一次安排社会调研,我就到了圆家坪村了解安江农校水稻制种基地的发展和建设情况,我和张正满书记聊了一个多小时,还到了田间察看。后来,我又到其他村了解了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在和老百姓打交道的过程中,我感受到向他们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们的很多思想甚至比我们更靠前,能够给我们以启迪,值得我们思考、学习和借鉴。在完成调研论文的这一过程中,我多次下村了解情况,强化了自己的实践意识,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力,锻炼了自己与老百姓打交道的能力,也进一步认识到了实践与理论结合的重要性。

三、沉淀了思想

学哲学用哲学范文第3篇

读他燃烧似火的青春故事,我们收获着一种与时代同行的温暖和感动;听他亮丽如歌的赤诚话语,我们感受到一种与高尚为伍的荣光和骄傲。

豪情满怀,笑谈人生挫折

向南林的成长道路就像他故乡巴山陡峭崎岖的山路一样坎坷:18岁,家贫辍学,“大学梦”破灭;20岁,无缘报考军校,“军官梦”难圆;22岁,士官学校毕业,却因机构改革留枝愿望落空;24岁后,又多次与提干的机会擦肩而过……面对一次次挫折,向南林不放弃、不抛弃、愈挫愈勇,最终成功实现了“士兵突击”。在与大学生的一次座谈中,谈及自己“且把挫折当磨砺”的人生经历时,向南林这样说:“遇到烦恼的事情时,多换几个角度来看看,或许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生活中我们应该做个积极的人。一分法看不清,两分法变聪明,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人生智慧吧!面对挫折,我们不要沮丧,更不要哭泣。因为沮丧抚平不了伤口,而泪水也不能洗刷失败。只有以积极乐观的精神,将挫折当成前进路上的考验,化为成功路上的动力,学会在挫折中清醒,在挫折中奋起,才能走向新的成功。既然成不了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那就成为将军手中的一柄利剑,一朝亮剑,就剑指所向,不辱使命。”

这段话说出了一个年轻士兵的豪情壮志。流行语“积极的人。像太阳……”,信手拈来,灵活引用,形象说明积极心态的重要;“一分法看不清,两分法变聪明”,通俗道出多角度看问题的辩证法。无单调板滞之病,有流转变化之妙。最后一句话,明确表达了“小兵也要干大事”的信心和决心,以“利剑”作比喻,准确、生动、传神,凸显“不辱使命”的军人气度。铿锵的话语,掷地有声,给人以强烈的心灵冲击和震撼。

趣味横生,巧释科学理论

向南林爱学习。在如饥似渴学文化、学技术、学业务,努力使自己成长为“多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同时,他还对新时期党的创新理论情有独钟,既喜欢学,也善于讲。从2003年至今,他担任驻地20多所大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先后40余次为部队和驻地学校作辅导报告。他解读科学理论的话语通俗易懂,被战士们戏称为“向氏语录”。

有个战士刚被分配到连队炊事班时,很是沮丧,吵着闹着要回家:“成天跟锅碗瓢盆打交道,能有什么发展?”一向南林闻讯后与他谈心:“不要小看了炊事工作。这个工作做好了也是在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拿蒸馒头来说,把面和碱比例调适中,揉匀了,就是‘协调’;蒸出的馒头香味可口,大家都愿意吃,就是‘以人为本’;定期弄点粗粮调剂调剂,就是‘全面发展’。你还能说这跟‘发展’没有联系吗?”

向南林劝人,并没有就“炊事”论“炊事”,更没有掉“书袋”,卖弄观点和深奥的条条框框,而是紧密贴近战士生活,用生活化的事例,通俗化的语言,将“科学发展观”与“炊事工作”勾连起来,进行生动有趣的诠释,既易于理解,又容易让人接受。如此妙趣横生的话,如醍醐灌顶,似甘露洒心,使这位新兵茅塞顿开,心地豁然。

琵琶反弹,思辨发展壮大

学而不思则罔。向南林不但好学,而且善思。他认为,深思才能有远虑,才能保持清醒不盲从,说话不人云亦云。做事不随波逐流。他把李瑞环《学哲学用哲学》一书置于案头,一有空闲就翻阅研读。渐渐地。向南林看问题的眼光变了,说起话来也很“哲学”。在一次理论学习辅导课上,谈到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认识时,他这样说:“事物的发展,通常是呈‘壮大’之势。因此‘发展壮大’,总是联为一词,用得比较普遍。然而细细琢磨起来,也不尽然。有些发展也呈现出‘状小’之势。如,为千家万户必备的感冒药品,已从前些年‘一日三包’的银翘散冲剂,发展到如今‘早一粒晚一粒’的康泰克缓释胶囊;电子计算机在40年前曾是庞然大物,体积大如房屋,而如今却随手可提。党的指导思想摒弃了‘左’的束缚后,思想战线搞运动式的做法也发展成了细致入微的思想工作。因此。认识发展和壮大,要用辩证的思想,不能简单草率。”

在这里,他用的是反弹琵琶的技巧:从事物发展的常势状态――“壮大”,引申出事物发展的另类状态――“状小”,进行反向思维,思辨事物发展变化的新态势。接下来三个例证,感冒药品、电子计算机、思想工作,举例由实到虚,形象准确,十分贴切地印证了事物发展“状小”之势。不破不立,有了这种求异的新思维,“认识发展和壮大,要用辩证的思想”的观点才会成立。如此琵琶反弹,思辨发展壮大,观点出新,谈话出彩,很有吸引力。

文采斐然,妙论心灵尘埃

“80后”一代,成长在改革开放时期,受到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崇尚自我,个性张扬,社会上对此褒贬不一。但同为“80后”,向南林却被人们褒奖为勇往直前的“理想火炬手”,闪耀着美德之光的“军人道德名片”。那么,面对如此纷繁的世界,如何让自己青春的心灵不生长杂草,只开放美丽芬芳的花朵?在一次与战友交流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心得体会时,向南林这样说:“器物放置时间长了,不经常擦拭就会有积尘。人的心灵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什么是心灵尘埃?心灵尘埃又从何而来?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里,低俗的道德标准,扭曲的人生追求,松弛的思想防线,这些都是衍生心灵尘埃的源头。要常常拂拭心灵,不让心灵落浮尘、生污垢;要常常拂拭心灵,多些自警、少些自负,多些自律、少些自得,多些自省、少些自喜,多些自信、少些自卑;要常常拂拭心灵,让心灵始终保持一份纯洁与真诚。”

学哲学用哲学范文第4篇

正当人们对《阿凡达》所制造的科幻场景和特技效果赞叹不已之时,詹姆斯?卡梅隆的一段话却从另一个角度道出了今天大众传播时代电影文化传播的价值:“科幻电影是个好东西,你要是直接评论伊拉克战争或是美国在中东的帝国主义,在这个国家你会惹恼很多人。但你在科幻电影中用隐喻的方法说这个事,人们被故事带了进去,直到看完了才意识到他们站在了伊拉克一边。”这不仅再次印证了深植于所有美国娱乐大片中通过潜移默化所试图传递的各种各样思想的力量,也让我们领略了在热闹喧嚣的文化娱乐表象背后,西方文化又一次成功的“软实力”展示。同时,它再度清晰地表明:文化不仅是今天的经济,更是明天的政治。文化不但会有形地推动思想意识的传播,而且会无形地实现价值观念的传递。你消费了别人的信仰,却有可能失去自己的星空……这些都从另一个维度提示我们,以文化人所拥有的胜于无形的潜在力量。

所以,大学文化要真实地实现以文化人的目标,绝非设计一个文化建设的层级架构、营造几许文化节庆的热闹景观就可同日而语。直面文化多元伴生的文化消费,“文”入所目,提升大学文化“文”的感受性;关切学生群体内在的情感追求,“化”动所心,增强大学文化“化”的感染力,进而实现学生群体对大学文化从情感体系到价值体系的思想升华,应是大学文化以文化人的两个重要维度。

一、触目动心,提升大学文化的感受性

大学文化,与以制度文化见长、以形象识别为重、以物化产品的作为终端产出的企业组织文化相比,作为一种特殊组织文化,本是对大学中人们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抽象概括。其自身一以贯之的崇尚学术、严谨求实的文化性;追求理想、终极关怀的教育性;坚持真理、探索未来的时代性;反思批判、博雅御俗的导向性,更是大学文化区别于其他组织文化的显著特征。但不容乐观的是,大学文化的这种“文”气,在而今这个浮华躁动的社会中,正面临着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伴随网络文化的日新月异而呈现的多元文化形态下的千人万面。在今日社会文化变迁的情境中,由粉丝族现象、“无厘头”现象、“围观”现象等构成的社会行为文化,既能使草根百姓一夜间成为坊间英雄,也会使急功近利、寻求捷径、贪恋浮华拥有市场,更使得真实的精神与伟大的伦理屡遭嘲弄和“恶搞”;以各种虚拟幻境和戏说史实等编排的网络游戏文化,让流行文化接受者在虚拟的世界中放大强悍,无所不能,也让沉迷者在现实中我行我素、肆意随性;用“流行语”、各种版本的“模仿体”等支撑的大众短信文化,在调试人们心情、增进人际交往的同时,同样令传统的主流语境边缘化,或是沦为被调侃和戏谑的对象。这些文化形态之所以在受众中产生趋之若鹜的同质性,主要在于受众接受和参与过程中所体验到的鲜活的感受性。尽管它和大学文化的本质与品位格格不入,但却在学生群体中因为对个体感受性的充分满足而不缺追随的受众。

二是伴随“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此消彼长而蔓延的对于文化的戏谑与消费。曾几何时,文化是精英、思想、品味、修养的同义语。但今天,在强调多元、否定等级、崇尚差异、倡导个性的大众文化推动下,文化则在相当程度上成了消费、娱乐、猎奇、玩讽,甚至是“恶搞”的替代品。在对现实生活零距离的复制中,基于快餐式、浏览式、随意性、跳跃性、碎片化、浅阅读的当代受众接受特点,文化的现代表征更多地突出了人们当下的生存空间,大量的信息语义都是对日常生活体验与即时情感的直白描述,进而呈现给人们一种纷繁复杂、目不暇接的形象化世界。轻松流畅的八卦故事,充满想象的美色场景,千奇百态的市井生活,“卖萌”爆料的明星绯闻,都使文化凭借各类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为大众的娱乐追求和视觉需求提供了满足各种各样文化欲望的快速便捷的平台。而追随流行,则是推动文化欲望转化为文化参与行为的社会心理动因。

上述两种情景清晰地表明,今天最易为人们感知、亲和、追随的意义世界,的确是一个更多地以视觉形象传输和表达为特征的图文世界。视觉传输和表达的直观性、体验性、现场感和真实感,都最易与受众的现实情感和心理产生最密切的共鸣。它可以冲破社会文化层级、认知水平的隔膜而便于实现对事物表象的自我解读与个性理解,也符合所有大众的常规欣赏习惯,而这个图文世界,恰与传统的大学文化以文本为载体、以学理为精髓、以一元传授为形式的意义世界,构成了鲜明的反差和相当程度的对峙。当今天的学生凭借多元化、平权化、迅捷化的文化传播载体,呈现分众化、同质化、个性化的文化受众特征,追求真实性、实用性、新颖性的文化接收内容的时候,当大学文化的主流价值导向所提供的道德榜样,遭遇流行文化的娱乐取向所推崇的明星偶像即时挑战的时候,大学文化之“文”,如何通过符合学生群体时代接受特点和生活感受性特征的表达与传递方式得以彰显,就成为大学文化建设中一个关乎以文化人针对性的现实问题。

这里着重强调的是,在今天大学文化以文化人的建设中,我们在继续以各种各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形态,满足其鲜活的感受性和互动的参与性的同时,应特别着力提升校园媒体在大学文化传播中的感受性。因为与无论是学生自发,还是学校组织的文化活动相比,校园媒体不仅是大学文化的标志窗口,代表着大学文化持续的品位形象,而且也是传递大学文化精神价值的主流通道。其所构建和营造的“拟态环境”,本身就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客观地说,在社会与时俱进的媒体发展演进中,当下校园媒体的发展状态是相对滞后的。纸质媒体大多依然是领导者讲话的文本记录和过时要闻的重复晾晒;校园橱窗大多只满足了“宣传”而并非实现了“传播”;即或是网络新媒体,总体上也依旧保持着公告型的板式和程式化的语境。

因此,校园媒体如何在坚持大学文化自身高尚、博雅的价值追求,以清新超俗、昂扬向上的精神品格引导校园审美走向的同时,坚持普遍哲思的探索和大学精神底蕴的独特表达,以赢得学生的内心喜爱和真心认可;如何在承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同样承载学生的发展心理与阅读期待,并持续完成对现实生活强有力的塑造和引领,以赢得文化的主导地位和多元挑战;如何在当下国际化趋势与高科技制作的视觉表达中,立足中国大学的文化基础,彰显出具有中华文化神韵的独有特色,以赢得社会的持续关切和价值传递,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提升纸质媒体的图文冲击力和意义解读性,使其由随意浏览变为着意收藏;提升校园橱窗的视觉表现力和情境再现性,使其由固定景观变为延伸景致;提升网络新媒体的模式创新力和语境亲和性,使其由威权话语变为朋辈呼唤,也应当是校园媒体以“触目动心”来提升大学文化感受性的变革路径。

二、赏心悦目,增强大学文化的感染力

众所周知,与一般组织中其成员的相对稳定有所不同,历来大学是不动的山,学生是流动的水。学生群体的这种快速流动性,不仅构成了大学文化范围的扩展性及其向社会文化的辐射与延伸,也同时显现出在数年这个相对微小的时空中,大学文化“以文化人”的急迫性和艰巨性。学生作为大学组织成员与一般社会组织成员的差异性,更加反映了大学文化作为与课堂教育和而不同、满足学生群体主体诉求的另一种教育方式,对于学生身心成长和精神成人的重要塑造性。理论上说,一个学生选择了一所大学,也就在身份上首先选择了一种大学文化。但这种身份认同能否有效地于潜移默化中无形地转换为文化认同,“化”的思想能否植根于日常“文”的行为,则主要取决于学生在入学后开始的每一个文化要素与文化细节中,“化”所产生的感染力,客观上能否有效应对多元文化的挑战,主观上能否超越既有现状的藩篱。“化”的功能虽然重要,但“化”的效果才有价值。

然而,毋庸讳言的是,我们必须承认:在大学文化“以文化人”的过程中,客观上不仅存在着诸多变迁的外部因素对“文”的品质的影响问题,主观上也同样存在着“化”的机理与学生的内在需求不吻合、不对接的现实状况。我们往往乐道将大学的楼宇或校门作为文化元素,却对其与学生成长的实际关联关注甚少;往往好于铺排场面宏大的文化场景,却对学生真实的感受和投入的状态把握不够;比较习惯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语境方式展开文化阐述,却对学生的接收效度和认同效果并不在意;比较喜欢如火如荼的文化频度,却对学生参与和满意的程度缺乏量度……凡此种种投入与产出的不匹配、动机与效果的不协调,不但无助于以文化人的目的,反而还会引发学生因逆反或麻木而对大学文化的疏离。对于进入大学的任何一个学生来说,谁都不缺少对大学文化的认知渴望,关键只在于能否通过我们有效的、赏心悦目的“化”,使其真正建构起认知后积极主动的行为追随。

从文化传播的主体上看,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从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到李瑞环的《学哲学用哲学》,语言表达尽量通俗具体,写作手法能够对问题反复阐述,写作内容结合大众思想实际,写作特色紧扣时代需求、连通雅俗、深入浅出、依事论理,是使其成为大众化经典作品的突出特色。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校长那区区千字的毕业典礼致辞,也证明了巧妙运用大众语言、紧密贴近受众心理、恰当激发受众角色的流行语境,同样可以潜移默化地实现伦理道德的价值传播和意义教化。

而从今天受众接受状态来看,有充分的依据证明,随着社会的开放导致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随着信息化生活引发人们认知领域的拓展,今天人们的思想认知与判断,将更多地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直接体验与间接教育,来源于平等方式下的交互传播与情绪感染。实际上,任何社会所倡导和传播的思想意识形态要素,都是特定文化环境的组成部分。文化环境的显著作用,就突出表现在它通常以润物无声的暗示、潜移默化的感染,对身处这种环境中的个体态度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影响。也可以说,受众对于思想文化及其所承载的意识形态,从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换,从接收到认同的升华,从认知体系朝信仰体系的迈进,不仅取决于理论化的正确性,更主要在于正确地“化”理论。当下国外大学视频公开课在国内大学的持续走红,同样印证了再富有深邃哲思的理论,也依然可以“化”为一种赏心悦目的大众品读,形成口口相传的文化流行。

因此,在大学文化以文化人的建设中,我们除了“触目动心”地营造富有感受性的视觉传达外,还要“赏心悦目”地制造富于感染力的文化流行。这里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粉丝文化”是今天社会文化中最流行的一种形态,也是今天校园文化中最具人气的一种现象。社会心理研究表明:人们之所以会对社会榜样或偶像产生真心拥戴,并对其行为出现全心模仿而呈现“粉丝现象”,是源于彼此之间因为某种心态或状态的相似而发生的情绪感染。如果这种感染发生在大众之中而非小众层面,就会演进为一种流行或时尚的社会心理氛围,而由此氛围所提供的社会心理暗示,反过来会进一步有助于个体对于榜样行为仿效的认同与强化。也就是说,个体情绪感染产生的行为模仿一旦成为社会群体时尚,必然会通过借此形成的环境暗示,润物无声地完成主导观念的扩展与传播,进而使个体在无压力下对某种观念和行为,产生无意识的自觉遵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