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雨霖铃寒蝉凄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中职语文;婉约词派;比较分析;艺术风格
宋词有豪放、婉约之分,柳永和李清照分别为北宋和南宋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名篇《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声声慢・寻寻觅觅》同时入选职高语文课本,这两首词同属于婉约词,有很多相似点,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呢?笔者认为应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
一、同为婉约,写情:离愁别恨,如泣如诉
柳永是宋词开拓期的代表之一,是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李清照主张“词别是一家”,反对以诗文之法为词。他们都把婉约词的创作推向新的水平。他们的词在内容上、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广度上,虽然有着明显的局限性,但他们抒写个人身世、在表露与亲人离愁别恨上,其情态之深厚、细腻,又是其他词人无法比拟的。《雨霖铃》《声声慢》在总体风格上未超出婉约词的范围,并被后人誉为婉约词中极有代表性的千古名作。
《雨霖铃》抒发的是词人离亲之痛。柳永早年屡试不第,仕途坎坷。面对“生离作死别”的红粉知己,由于双方感情极深,所以这种感情表现得尤为缠绵、深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细节刻画,在执手、相看、无语中,泪眼达万绪,使人伤心落魄。真把儿女深情写到入木三分的程度,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雨霖铃》正是从细腻的情感世界中,道出了婉约的韵味。
《声声慢》抒发了词人在国破家亡之后的那种孤愁之情。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北宋灭亡后,夫妇二人先后南渡,不久丈夫暴亡,她失去了依靠,孤身漂泊。词中透露出对亡夫的追忆,对离乱生活的哀怨。词的开头连用七对叠词,逐层深入地刻画了由于战乱而饱经磨难的妇女形象。征鸿的声声啼鸣中传达着词人的绝望哀愁,使人读来有一种哽咽难言,悲伤至极的感受。晚秋、淡酒、急风、飞雁、黄花、梧桐和细雨,种种情景触动了主人公愁苦凄凉的心情,加上梧桐的雨滴声声,真可谓触处皆愁,如泣如诉。词人这样消极绝望的表现,不只是个人的愁苦,而是代表多少不幸妇女在动乱时代里的苦难遭遇,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二、同为铺叙,写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首先两首词同为铺成叙述,但笔法却各呈异彩。《雨霖铃》先由写景入笔,然后写人的离别。在描述离别场景时,先后从场面,人的心绪和“执手相看泪眼”的细节动作以及“无语凝噎”的内心活动等方面精雕细刻,把人物情态表现得很真实细腻、入微传神。眼前离别写完之后,词人又把他的笔触伸向主人公远行之后的种种设想中去。写设想的情景时,仍扣住眼前的离别时刻。从傍晚写到“暮霭沉沉”的万里征途,再到深夜的借酒浇愁,再到酒醒杨柳岸的黎明。《声声慢》则从早晨起床后百无聊赖的寻觅,借酒浇愁,写到风送雁声增加惆怅,逐步深入地抒发可伤可叹的情和景。下阕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独坐无聊,时光难熬,黄昏到黑夜,用秋雨打梧桐极写愁情之苦,最后以一个“愁”字概括全词。两首词在铺叙中时序安排都极为清晰,章法严谨不乱,人物内心世界在铺叙中得到委婉细致的表现。
其次两首词同写秋景,融情于景。《雨霖铃》起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作者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离别意。“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将离情推至极点,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这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意境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绵,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声声慢》从“寻寻觅觅”点出环境的“冷冷清清”,接以“凄凄惨惨戚戚”,仅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李清照对秋景的选择可谓意境独到。写晚风、秋雁、梧桐和细雨,触处皆愁。
三、同为慢词,用语:口语通俗,叠词传神
语言上,两首词通俗晓畅,词人都善于从民间汲取营养,提炼生动活泼的民间口头语言,充满了生活气息。《雨霖铃》中“念去去”“千种风情”,《声声慢》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俗语口语的运用,纯朴自然,雅俗共赏。
两首词在语言上另一特色是叠字的运用。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怨为凄厉,强化了感情的迸发,产生了音乐的效果。如《雨霖铃》中的“去去”“沉沉”,《声声慢》中叠字运用更是脍炙人口,受到古今诗家的高度评价。“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连十四个叠字,嘈嘈切切,似银瓶乍破,珠落玉盘,摄人心魄,使人不禁为之屏息凝神。
——题记
柳三变,是我最爱的词人,没有之一。他的词很美,且动人心弦,更让我了然了,为何时光为他驻步,停留了那一晌又一晌。
他吟咏“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落第之后,虽未战过皇帝金口玉言,也没能看破红尘,但终究写了这一词一句的美丽。“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虽时常混迹烟花柳巷,执迷于寻花问柳,但那颗才子词人的心,却还兀自独往,不肯停歇,不愿懈怠。“幸得意中人,堪寻访”,即便如此,也得了多名名妓的青睐,在这境地中寻了一番的金玉良缘,觅得了自己一席之地。“且凭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他的一生,多少的畅快淋漓、快意恩仇,都极尽恣意,就算是被风尘女子金钱接济,又何妨?“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他风流洒脱、狂傲不羁,戏称自己是“白衣卿相”,也就是他,于这“白衣卿相”如此搭配、如此吻合。
他曾多次参与考试,只是一连四次都未中。第一次落第后,因写了《鹤冲天 黄金榜上》被皇帝暗嘲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之后又是三次落第,于是四次落第后,他终于决意离开这伤心之地,与“意中人”道别,作了世人均赞叹不已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料想一下,在城外十里长亭中,他的手握着那意中人的手,两人相视半晌,却是什么话都说不出口。亭外的急雨阵阵刚刚停歇下来,正是傍晚时分,那秋蝉的叫声短暂急促,似乎是催促着离别伤感,快些谈罢,更早些上路。但是这一程去,千里迢迢,一片烟波,夜霭沉沉的楚地天空一望无边,却承载不了这离别的愁思,他与她相望无言,却都满载着沉甸甸的情义。
这该是怎样的一个场面?
有人说柳七是不受皇命的“奉旨填词柳三变”;有人说柳七是吟了“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的、视功名为无物的清高书生;有人说柳七不过是表面放下了功名利禄的贪婪之人;有人说柳七是风尘女子们“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的风流才子……只是,与我眼中,他永远都是那样一个“才子词人”、“白衣卿相”。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那又该是怎样无人能及的风流和绝世无双的才情风姿?
那么什么叫“意象”呢?所谓意象,就是诗歌中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于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是具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意象为中国诗歌所独有,是中国古典诗词诗性特质的集中表现。意象入诗,作用是用最少的文字表现最丰富的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意象可以说是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切入点。
下面就新课标教材选修教材《唐宋诗词鉴赏》所列举的唐代咏蝉诗“三绝”(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和李商隐的《蝉》)和新课标教材必修四宋代婉约派词人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入手,探寻古诗词教学中“蝉”的意象,由此见微知著,阐明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意象问题。
一、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象征高标逸韵的人格,高洁的品行自能美名远扬
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居高清雅,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常以蝉来象征自己高标逸韵的人格和高洁的品行。比如,虞世南的《蝉》:
垂委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借秋风。
诗人虽是隋朝旧臣,但却由于才高学广,为人正直,深得唐太宗李世民器重,太宗曾称赞他的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在虞世南的笔下:蝉,栖身梧桐,只饮清露;梧桐高挺清拔,高贵灵异,蝉声悦耳动听,长鸣不已。因此,诗中的鸣蝉自然就成了诗人高标逸韵人格的象征,成了诗人因立身高洁而被重用的表白。同时,诗人借蝉声表达了这样一个道理:品格高尚的人无需凭借任何外在的力量,自能声名远扬。
二、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寄托自己政治处境的艰难和冤屈无处申诉的苦痛
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在囚禁骆宾王的狱所墙垣外,有几株苍老的古槐,夕阳照着扶疏而低垂的枝叶,树上有蝉鸣叫,鸣声“哀弱羽之飘零”,清幽凄切。此时,正值秋季,诗人闻蝉鸣而触衷肠,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全诗借蝉抒怀,尤其是颈联,纯用比喻的手法,以“霜重”“风多”喻处境的险恶,以“飞难进”喻政治上的不得意,以“响易沉”喻言论的被压制。以蝉的艰难处境来比喻自己艰难的政治处境,表明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之重,以及冤屈无处申诉的苦痛。两句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蝉如此,诗人也如此;秋蝉既是诗人,诗人亦如秋蝉,物我一体,寄托遥深。
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比喻品行高洁,喟叹身世之沦落飘零
蝉在树上,正如人在社会上。蝉,餐风饮露不沾地;人,虚负凌云万丈才。所以,诗人又常常以蝉自喻,比喻自己品行高洁,喟叹身世的沦落飘零。
这在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咏物诗《蝉》中体现明显: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诗歌通篇萦绕着蝉鸣之声,通篇又都是自鸣不平。诗人满腹经纶,抱负高远,然而却由于为人清高,生活清贫;卷入牛李党争,遭受排挤,沦落飘零,潦倒终身。所以诗人在听到蝉的鸣唱时,自然而然地由蝉的立身高洁联想到自己的品行清洁,由蝉之无同情之人联想自己同样也是无同道相知。于是,不由自主地发出“高难饱”“恨费声”的慨叹,怨之深,恨之重。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这三首诗都是唐代借咏蝉以寄意的名作,但由于三位诗人的地位、际遇、气质不同,使三诗旨趣迥异,各臻其妙,被称为唐代咏蝉诗的“三绝”。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对这一点的评论可谓一语中的:“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不借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四、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抒发离愁别绪,凄凉伤感
说到借蝉声来抒发离愁别绪,表达凄凉伤感之意的诗词,恐怕非宋代婉约派词人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莫属了。作者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的难受。于是,词人笔下的蝉声一改高洁,变得凄切悲凉。词人这样写到: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关键词:柳永词思想内容艺术成就
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李清照等。因其四人词风相近,却又各具风韵,自成一家,被后人誉为婉约派“四大旗帜”。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四旗中号“情长”,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永是北宋时代大量制作慢词的第一人,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他通晓音律,熟悉旧调,并善于吸收民间语言,明白晓畅,流传甚广。“凡有井水饮处,既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
柳永词概括为三类:
一是表现男女情爱、离愁别绪。例《雨霖铃》:寒蝉凄切……
这首词为抒写离愁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永和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之作。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满悱恻、凄婉动人。
二是描写都市生活的繁华。如《望海潮》:东南形胜……归去凤池夸。
此词展现了杭州富庶繁荣、豪华阔大的都市景象。
三是抒写羁旅行役之苦。如《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此词抒写羁旅悲秋,思乡怀人之情,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词风细腻委婉,题材新颖开阔,善于铺叙和使用俚俗语言,大量制作慢词,对词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第一,柳永对宋词的题材有新的突破。柳永写了许多描写都市风光和歌妓生活的词,他用彩笔一一描绘过当时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等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这方面的代表作,首推《望海潮》,词从自然形胜和经济繁华两个角度真实地描绘出杭州的美景和民众的乐事。这是他对词的题材的一大开拓。描写歌妓在柳永的情词中占有极重的分量。除秦楼楚馆的放荡和等传统内容外,歌妓们的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得到了充分的理解,“心性温柔,品流详雅,不称在风尘”(《少年游》);对她们在生活中的悲喜感情,理想愿望也有真切的表现:“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迷仙引》)开市民文学之先声。
第二,柳永对宋词的形式有新的创造。柳永是第一个大量制作慢词的作家,是慢词的真正开创者,并使宋词开始由小令阶段进入慢词时期。诚如宋翔凤在《乐府余议》中所说:“词自南唐以后,但有小令。慢曲当起于宋仁宗朝。中原息兵、汴京繁庶,歌台舞席,竞赌新声。耆卿失意无聊,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言,编入词中,以便使人传习,一时动听,散播四方。其后东坡、少游、山谷等相继有作,慢词遂盛。”在创体的同时,柳永在创调方面也成就卓著。柳永之前的宋代词人,多沿用唐、五代的词牌,而柳永的慢词则多用新调;即使词牌与唐、五代相同,柳永在字数的多寡、句子的长短等方面常常花样翻新,即所谓的“同调异体”。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宋代八百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个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词至柳永,体制始备。故李清照《词论》云:“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时。”
第三,柳永对宋词的表现手法有新的拓展。他融合曲词和辞赋之长,创造性地将赋体的铺叙笔法移植到慢词的创作之中,将铺排式的叙事和白描式的写景抒情结合起来,从而大大扩展了词叙事、写景和言情的空间,极大地丰富了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如其《雨霖铃》(寒蝉凄切),创造了情景递进的铺叙模式,将叙事、写景、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写景则近景远景相连,虚景实景结合,写情则极尽渲染,层层推进。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第四,柳词语言有俗有雅,雅俗兼得。他既善于将有趣的白话加入词中,既浅且尽,构成一种市民文艺特有的俚俗色彩和平民化的表述风格,如《小镇西》“意中有个人,芳颜二八。”又能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使词音律协婉,语言优雅典丽,警句叠出,表现出文人词应有的典雅的品位。如《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词雅不避俗,俗不伤雅,雅俗共赏,为词的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
柳永对词的多方面开拓,是对词进一步的解放,使宋词面目一新,为宋词成为有宋一代最有特色的文学样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唐宋词简释》[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词话丛编》[M],中华书局,1986年
[3]刘扬忠、张宝坤《名家解读宋词》[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4]欧阳鹤《柳永词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中华诗词》[A],2005年第5期
着一身睡衣于孤灯之下,似乎想写点什么,但反反复复,毫无头绪。闻雨点敲窗,拉开窗帘,推窗而望,将自己隐没在迷蒙的夜色里。秋雨凄绵,沉沉的夜色,清冷中透着无尽的惆怅。目光穿过楼房的空隙,眺望远方,天空没有任何的光点,只有街上远远近近路灯的光亮点缀着这个塞北县城的深沉的夜色。
楼房前绿化带里那几排枫树任凭秋风的吹拂,叶子在雨中缓缓地飘零。好一场秋雨一场寒啊!这场秋雨忧郁了我的心,也蕴含着我对板城秋天的依恋。
秋雨是多情的,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宋代著名婉约派词人柳永《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感伤。
秋雨是善感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陆游的“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的感叹,这首诗道出了诗人落寞、哀伤的情怀。
一个人在这个空荡荡的三居室里,静静地听着窗外淅沥的雨声,雨丝划过天际,坠落在这个尘世里,一丝一缕,编织着无穷无尽的离愁和苦闷。我慢慢地打开电脑的Word文档,手握鼠标,想记录下这场秋雨的痕迹,然而,我真的不知道该留下怎样的文字,一个人面对这场深秋的雨,又该以何种的心情来对待呢?
即景抒怀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喜、怒、乐、哀、愁,但绝不能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在具体的诗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所以看出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所以是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诗人写“石灰”的目的就是言志,是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所以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下面通过对比分析两首古典诗词,来分析二者的区别。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百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全词从远近、俯仰以及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写景,写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等七幅画面,容量之大,堪称妙笔。但这些景物聚集在一起,透露出一派幽狭繁杂的气氛,透过幅幅画面,可以隐隐地看到诗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情。这一心情的表现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助于自然景物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一次上课,讲杜甫的《月夜》,曾引《杜臆》里“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一说,介绍一种手法――虚中写实。课后,有学生发问:老师,这里的“虚实”与《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中的“虚实”相同么?惭愧!这个问题竟然没有认真思考过,只能回答说:对不起,老师没有比较过这两个问题,明天回答你,好吗?
经过一番探究,我发现,《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中所阐述的“虚实”关系在中国古典诗歌也有体现,但与杜甫《月夜》所用“虚中写实”手法并不相同,于是,我得出一个结论: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两种不同的“虚实结合”手法,遂把这个结论作为一个专题给学生讲解。
宗白华先生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一文中所述的“虚实”关系,具体表现为:艺术作品直接呈现出的部分为“实”,没有直接呈现但适当暗示的部分为“虚”;艺术作品直接的意象为“实”,有意预留的空白为“虚”;作品之内为“实”,作品之外为“虚”。在这里,“实”是基础,是手段,“虚”是主旨,是目的。虚由实生,实仗虚行。这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表现为“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在这里,“景”为“实”,“情”为“虚”。“情”由“景”而生,“景”依“情”而设,写景是手段,是载体;所抒之情是主旨,是目的。李白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现的是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友人之间那份深厚的情谊,可诗中并未言明,而是寄寓在“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写景的诗句上,是典型的寓情于景的手法。柳永词《雨霖铃•寒蝉凄切》,为什么选取“寒蝉”“长亭”“兰舟”“千里烟波”“暮霭”“杨柳”“残月”等这些“实”的意象来写呢?因为最能表现属于“虚”的离别之情,这是典型的借景抒情手法。再来看看宋代朱淑真诗《秋夜》:“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这是2004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题的诗歌鉴赏文本,其题目是这样的:“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命题者的意图就是考查考生对“情”“景”关系的理解。在三、四句中,作者写了凉床、月影、梧桐等“实”的意象,所要表现的是离愁别怨这一“虚”的意蕴,把这“情”与“景”结合起来,就不难得出答案了。以上所述,都是“以实写虚”一类。
我们再来看开头提到的“虚中写实”这一手法。这里的“虚中写实”也是诗歌鉴赏中常用的术语,其“虚实”关系具体表现为:眼前之景,现实之事为“实”;假设之景,想象之事为“虚”。“实”所表现的内涵是主旨,是终极目标,而“虚”是手段,是载体,是为“实”服务的,故有“以虚写实”这一说法。很明显,这里的“虚”“实”,与上段所述“虚”“实”是不相同的。高适诗《除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明朝又一年。”就运用了“虚中写实”的手法,第一、第二句写的是“实”景“实”事,表现的是诗人在“除夜”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第三、四句却撇开自己,从对方入手,想象故乡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这是“虚”写,从而更能表达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这就是典型的“以虚写实”。回过头看杜甫诗《月夜》,据背景材料,诗人写此诗时,正被安禄山叛军所俘,禁在长安,诗人本是抒发战乱中对家人的想念之情,此乃“实”也,却偏从妻子、孩子的角度落笔,想象妻子如何对月思念自己,孩子如何“未解”思念父亲,此乃“虚”也。于是,就有“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一说。这种写法更能表现诗人于战乱中对家人的担忧与思念。再来看看2005年高考语文试题(广西用卷)第12题,该题所用文本是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设题时有这样一问: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很显然,这里考查的是诗歌的表现技巧,而这个技巧刚好就是“以虚写实”手法。前两句是“实”写,表现的是冬至之夜诗人还在孤身一人在外飘零,禁不住“思家”。而后两句却撇开自己,想象家人在“冬至”之夜正在想念飘零在外的“远行人”,这是“虚”写,虚实结合,以实为主,“虚”为“实”服务。
经过这样举例比较辨析,学生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2、细雨度深闺,莺愁欲懒啼。——刘复《春雨》
3、拥被听春雨,残灯一点春。——陆游《春雨》
4、欹枕闻春雨,闭门见绿阴。——仇远《题扇》
5、一宵春雨晴,满地菜花吐。——郭仁移《村居》
6、一犁足春雨,一丝摇晴风。——叶茵《耕钓境》
7、绿树含春雨,青山护晓烟。——唐寅《山水图》
8、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孟郊《春雨后》
9、春雨细如丝,如丝霡霂时。——吟邵雍《春雨》
10、腊雪瑞我麦,春雨嘉我谷。——陆游《后杂兴》
1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1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13、一水鸣东西寺,春雨洗南北山。——章甫《题画》
1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15、腾云似涌烟,密雨如散丝。——张协《杂诗十首》
16、江皋正月雨,平陆亦波澜。——齐己《江上值春雨》
17、最怜滋垄麦,不恨湿林莺。——李中《喜春雨有寄》
18、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王禹偁《点绛唇》
19、残虹收度雨,缺岸上新流。——张正见《后湖泛舟》
20、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21、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虞集《听雨》
22、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朱熹《春日》
2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24、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2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26、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27、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秦观《春日》
28、花时闷见联绵雨,云入人家水毁堤。——徐凝《春雨》
29、秋风魏瓠实,春雨燕脂花。——范成大《题赵昌木瓜花》
30、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花。——赵师秀《有约》
31、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苏轼《江南春》
32、春雨溟蒙,春云叆叇。——释祖钦《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33、一畦春雨足,翠发剪还生。——刘子翚《园蔬十咏·韭》
34、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饮湖上初晴》
35、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36、沾衣欲湿桃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南《绝句》
37、粉蝶双双穿槛舞,帘卷晚天疏雨。——毛熙震《清平乐》
38、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李商隐《春雨》
39、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陈与义《春寒》
40、江南仲春天,细雨色如烟。——谢良辅《状江南·仲春》
41、梨花千点白,春雨几声寒。——释道昌《颂古五十七首》
42、金鸭香消欲断魂,梨花春雨掩重门。——戴叔伦《春怨》
43、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徐俯《春游湖》
44、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春兴》
45、湿尘轻舞唐唐春,神娥无迹莓苔新。——李咸用《春雨》
46、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船撑出绿荫来——宋·徐俯《春游湖》
47、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
48、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49、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