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奖励自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个要想干好一件事情,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心无旁鹜,全神贯注地追求既定的目标。古希腊著名演说家戴摩西尼年轻的时候,为了提高自己的演说能力,躲在一个地下室里练习口才。由于耐不住寂寞,他时不时就想出去溜达,心总也静不下来,练习的效果很差。无奈之下,他横下心,挥动剪刀把自己的头发剪成了“阴阳头”,这样一来,因为头发羞于见人,他只得打消了去玩的念头,一心一意地练习口才,演讲水平突飞猛进。正是凭着这种专心执着的精神,戴摩西尼最终成为世界闻名的大演说家。当戴摩西尼为自己的成功而庆幸时,一个奖励自己的念头在心中萌生。
在漫漫人生路上,当我们难于驾驭自己的惰性和欲望,不能专心致志地前行时,不妨斩断自己的退路,逼着自己全力以赴地向前跑,往往只有这样,才能走向成功。
法国作家雨果在1830年同出版商签订合同,半年内交出一部作品。雨果为了集中精力写作,除了身上穿的毛衣外其余衣物全封锁在柜里,把柜子的钥匙丢在湖里。由于拿不到衣服,他彻底断了外出游玩的念头,一头钻进小说写作里。最终,雨果仅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就完了这部作品,它就是闻名于世的文学世著《巴黎圣母院》。大功告成后,他由衷地舒了一口气,要不是当初果断地丢掉了钥匙,雨果不可能有如此巨大的成就,因此他首先得奖励自己的英明与果断。
在倒达终点之前的我们还有一大段路要走,如果我们在途中不幸倒下了,那不是很遗憾吗?所以,学会奖励自己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即便这奖励有多么的微不足道,它也仍会成为照亮我们前方道路的一盏指路明灯,带领我们前往属于我们的成功。一颗糖
悲伤时,奖励自己一颗糖。
当我在为某人某物某事感到伤心时,我便会觉得天空灰蒙蒙的,周围的空气似乎氤氲着一种独特的死亡气息,四周的角落旮旯里回应似得也散发出了一种孤独死寂的味道,而我自己正被这种压抑人心的气息慢慢包围,直到它们侵入我的内心深处。
在这时,我会奖励自己一颗口感极佳的水果糖。
拆开圆圆糖果外包裹这的一层薄薄的保护膜,一股浓郁的糖果香喷涌而至,冲散了四周粘稠而悲伤的气息。把整颗糖果塞进嘴里,原本苦涩难耐的口腔里现充斥着一股美味的糖香,糖那甜丝丝的味道不断地在渗透,渗透,直到把我内心深处的阴霾驱散,直到我布再那么悲伤。
奖励自己一颗糖真的那么有用吗?或许有一点儿用,抑或者根本没用,但这只是一种自我奖励,自我安慰罢了。
一杯水
烦躁时,奖励自己一杯水。
心情烦躁时,我总觉得太阳的日光比往常要毒辣,四周的空气比以往要闷热,旁边的行人比平常要可恶,这一切的不良感觉毫无根据,全因我烦,
烦闷时,一口气憋上来,咽也咽不下,吐也吐不出,活像噎了个生鸡蛋,难受死了。
这时,奖励自己一杯透心凉、心飞扬的冰水,水杯周围散发出一阵阵凉爽的冰雾,拂在脸上,凉凉的,闷热的气息似乎也减少了许多。一口气把整杯冰水灌入喉中,冰水随着食道畅通无阻地流下,冰凉的感觉刺激这全身的每一个细胞,这时,我会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感叹:忒爽了!而烦躁的心情也像烟雾般一点一点地慢慢消逝。
奖励自己一杯水,让柔和的水熄灭那旺盛的烦躁之火。
一本书
迷茫时,奖励自己一本书。
对自己感到迷茫时,对理想感到迷茫时,对未来感到迷茫时,我会觉得一切都像是雾里看花,朦朦胧胧,看不真切。我像是处在一间弥漫这浓浓白雾的房间,什么也看不到,白雾阻挡了我的视线,触及眼底的也只有那满满的白色。我很无助,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我很彷徨。
这时,我需要奖励自己一本书,一本蕴含哲理能救我脱离苦海的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的确不错。我从浩瀚的书海中观看他人的故事,他人的理想,他人的执着,他人的辉煌。思绪开始清明,脑袋开始清醒,心中的团团疑雾随着我的一遍遍阅读而渐渐消散。不久过后,我的心又变得如往常般清明,一切疑问都解开了,我坚定地迈开脚步,走向属于自己的那一条星光大道,我将不再迷茫,不再彷徨。
奖励自己一本书,让它成为自己的一份慰藉,让它确立自己前进的方向,即使不能,它也能成为我的一份参考,一股动力。
物质粮食与精神粮食二者同样重要,而且二者之间还可以相互转换,奖励自己无非就是这两样东西。只要适合自己,只要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常常奖励自己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
多奖励一下自己,多犒劳一下自己,人活得那么幸苦,不就是为了奖励自己在未来过得幸福?
【关键词】小学教育 奖励策略 惩罚性 针对性
一、奖励的内涵、意义及其类型
《 教育大辞典 》中把奖励定义为对个人或集体正确、良好的思想行为给予肯定或表扬,奖励的方式有肯定或赞许的语气与表情,口头表扬,发给奖状、奖章、奖品、奖金,通报表扬,授予荣誉称号等。[1] 百度百科中对于奖励的内涵分别做出了动词和名词两种描述,动词含义为给予荣誉或财物进行鼓励。名词含义为用来表示鼓励的荣誉或财物。[2] 维基百科对于奖励一词的解释是为嘉奖某些个人或集体而给予荣誉和物质。常见的物质奖励,通常是现金或实物,如住房、汽车等。[3]
笔者认为,奖励是对人的某种行为给予肯定与表扬,目的是调动被奖励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确保这种行为的持续发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奖励通常都是通过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增强学生学习动机,进而发挥积极的作用,以至于在学生再次遇到困难的时候,表现出更强的意志力。
奖励就实施过程中的不同内容而言,可以划分为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包括鼓励、赞叹、赏识、肯定性的语言等,此外,情感上的奖励也属于精神奖励的一种,如赞许的眼神、热烈的掌声、不断的关注等。在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中,精神奖励还以一些特定的形式存在,比如说依据学校或某些相关教育部门的成文规定、学校管理条例、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级纪律守则,依此给予学生奖励。比如“三好学生”、优秀班级干部等荣誉称号,以及在各种活动或是比赛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者的奖励,这种奖励多是以颁发证书、奖杯等形式出现。
在日常家庭教育中,奖励多是以物质奖励形式存在,给予糖果、想要的玩具等这类的刺激物或者是有机会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如去郊游、去游乐场等。学校中的物质奖励多是伴随在精神奖励之后,比如说,获得学校或者是班级颁发的某一荣誉称号,不仅得到奖状或者奖杯,而且还可能获得具有奖励性质的学习用品等。
奖励根据实施过程的具体形式不同,可以划分为正式性奖励与非正式性奖励。正式性奖励:这种奖励形式多和代币制、学校中各种荣誉称号联系到一起,多具有客观性这一特征,如“三好学生”,以及其他各种具有学校或是班级特色奖励形式。非正式性奖励:与正式奖励相比,这类奖励多具有随机性与情境性的特征,比如一句口头表扬、一个赞许性的眼神等。此外,非正式性奖励也可能伴随着物质奖励。
奖励就其对学生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表现程度,可划分为外显性奖励与内隐性奖励。外显性奖励是指对于学生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影响效果是显著的,具有可见性与直接性的特点。内隐性奖励则是指作用于学生本身的效果在较短的时间内是不太显著的,但是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今后人生道路的影响却是深远的。[4]
二、奖励手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奖励这一行为本来是作为一个外在性因素,用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树立自信心,并且使学生在再次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表现出更强的自信心和意志力。但是作为一种外在性因素,就不可避免的具有推动力较小、持续作用时间较短等不足,运用不当还会产生负面作用。当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奖励手段应用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奖励对象的不公平对待
在学校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怪的现象,同样的事情,有的学生做了会得到奖励,有的学生不但没有得到相应奖励,反而是批评教育。首先,对于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受到我们对部分学生先入为主的主观判断的影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环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我们有时就会陷入这种误区。[5] 当奖励运用的不公平现象出现后,慢慢地就会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可能是被老师或同学忽略的群体,加重了学生的不安全感,进而会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如别人,长此以往,必定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奖励策略使用得过多过滥,没有针对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在奖励策略使用上是浮夸的、不真诚的,或者根本就是没有依据的,仅仅是为了评价而进行评价;在奖励手段的使用上,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依葫芦画瓢,注重形式,没有真正理解其内涵与意义,也就是说没有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面向所有学生的奖励标准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异性,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与分析。例如,在一些课堂上,只要回答了问题的学生,就会得到“你真棒!”“你真聪明!”等这一类言语性的表扬,久而久之,往往使得部分学生厌倦这种口头式奖励,教师就只能用更实际的物质奖励方式,比如给个小贴纸、小红花,或者更有吸引力的笔记本、橡皮擦等学习用品来刺激学生。这样做的危害在于使得部分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或者是学习,只不过是为了得到奖励,最终这种滥用奖励的行为会滋生学生功利性思想,深入到他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的形成中,这和我们道德教育的本质是相背离的。此外,教师的这种行为也是违背“以人为本”这一教育宗旨的。“由于教育对象是一活生生的儿童,是开放性的、不确定性的存在,教育生活从根本而言是创造性的,或者说是期待创造性的,而不是依葫芦画瓢,不是简单的重复性劳动。”[6] 这些教师总是希望通过奖励这一方式,对教育对象的行为进行控制,从而使他们的教学工作进行得井井有条。当一个经常得到表扬或是奖励的学生突然之间受到了教师的“冷落”,他就会想是不是最近自己做得不够好,还是自己犯了什么错误。这也就促使学生对奖励进行持续性的追逐,甚至会依赖于奖励。这种依赖阻碍了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可能促使受教育对象对于教师权威盲目的服从。
3.奖励具有惩罚性
笔者在一次小学教育见习中,发现这样一种怪现象。学生A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后立刻就和后面的同学B说:“你得到的粘贴(老师给回答学生的奖励)没有我多。”边说还边拿出自己得到的粘贴炫耀。我注意了一下B在课堂上接下来的表现,每当老师提问的时候,他总是把手举得高高的,想要老师提问他。没有提问到他时,他会沮丧地放下手,低下头;点到他的时候,不论会与不会都先咧着嘴笑一下。在这里,教师奖励这一行为就完全成了学生之间攀比的桥梁,似乎也破坏了教育对象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此时,对于没有得到奖励的学生来说,虽然没有受到惩罚,但是其内心受到的伤害与打击,可能比得到惩罚还要深、还要大。这样看来,“小红花”式的奖励,既可以是奖励也算是惩罚了。在《 奖励的惩罚 》一书中,埃尔菲·科恩给我们详细地呈现了奖励的惩罚性,例举了大量奖励无效的事例,总结出奖励失败的五个主要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奖励具有惩罚特质。第一种特质来自奖励和惩罚俱旨在控制这个事实,如果接受奖励者觉得受到控制,长远地看,这份奖励将带有惩罚的性质,尽管接受奖励本身令人愉快。第二种特质为没能得到期望的奖励所产生的效果实际上与惩罚很难区别。[7]
4.“多此一举”式的奖励
一些活动本身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极具吸引力的,即使没有得到外在的奖励,也会在活动过程中享受到很大的乐趣。当学生感觉到奖励的实施是为了控制或操纵他时,其某些特定行为非但得不到强化,行为动机反而会被削弱。
梅尔的“字谜实验”——把零散排列的字母组合成为单词,就很好地证明这一点。把学生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告诉实验组的学生,会把结果作为其期末成绩的一部分,也就是在字谜课题中得到满分,就大体上相当于在学校里得到了学习成绩的最高评价。告诉控制组的学生,不会把结果告诉任何人,如果自己觉得满足、愉快,那就很好。20分钟后评分。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完成“字谜”的成绩上并没有多大差距。此时,距离下课还有一段时间,仔细观察学生是如何度过这段“自由时间”的。这时,可为学生提供选择,是读他们喜爱的小说,还是继续做“字谜”。继续观察他们所做的选择,比如“字谜”继续做了多长时间,做题时的认真程度等,以此来测定其继续学习的热情程度。实验最后的结果却是,实验组比控制组继续学习的热情明显降低了。
梅尔的字谜实验充分证明,外部强化手段使用不当,就会使内因性动机降低,也就是教师奖励手段的滥用以及使用不当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动机,或者使学生变得仅仅是为了追求奖励,进而在失去奖励这一强化手段时不再行动。
5.奖励形式过于单一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奖励通常以口头表扬、物质奖励为主,奖励的形式就难免有些过于单一。其中“小红花”这类奖励形式越来越受到低年级教师的喜爱,类似的奖励形式层出不穷地出现在学校生活中,虽然这类奖励的形式越来越多,但是其根本上还是同一种奖励形式,并没有在本质上产生多大的改变。这种现象的出现正是因为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奖励性评价的基本概念不太清楚,思考不够,只是流于形式上的运用。
三、奖励手段应用的改进策略
1.倡导奖励形式的多样化
首先,教师应该充分地了解奖励的类型以及各种使用方式。对于学生在某些方面取得的进步,并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口头奖励和物质奖励上,也就是不单单只是一句口头称赞,或满足他早就想要的一个玩具的愿望,我们可以带他去博物馆或者科技展览馆等,开阔学生的视野,或同意学生参加他喜欢的某些活动,比如郊游、各种兴趣小组等。其次,注意多种奖励形式结合使用,比如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奖励手段之所以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精神与物质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精神奖励是物质奖励的内在引导,物质奖励是精神奖励的外在支持,只有两种形式有机的结合,奖励的激励作用才得以更好地实现。再次,我们还应该注意事后奖励即意外惊喜的使用。
2.奖励手段应用过程中要注意针对性
教师对奖励手段的应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意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也就是不同学生、不同情境下,运用不同的奖励手段。首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的奖励方法可以略有差异。对较为腼腆的学生,我们主要以精神奖励为主,比如一个赞许的眼神、在作业本上一段鼓舞的话语等。对性格开朗的学生,我们可以在班级公开表扬,或者是物质奖励。其次,对于男女学生的奖励方式也应有所不同。女学生可能会更喜欢和老师之间的互动,或者是学习用品、各种荣誉之类的刺激物;男生可能会更喜欢能证明自己能力的方式,公开的奖励形式是较受他们欢迎的。再次,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奖励手段也应稍有不同。高年级学生可能较低年级学生更在意精神上的奖励。最后,学生的家庭背景与条件也是教师在奖励手段应用过程别需要考虑的因素。
此外,为了减少滥用奖励这一现象的发生,在班级中可以建立一套具体的奖励办法。教师依据这套奖励办法,清楚、明白地实施奖励手段。同时在奖励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关键期”,也就是要适时、及时地实施奖励,这样奖励的激励作用才越显著。
3.给被奖励者选择的权利
在有必要给予学生奖励时,最好能够给学生提供多种奖励的方式,让学生从中有所选择,或是学生自己提出合理的要求。这样做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自觉感,同时又可降低奖励者与被奖励者之间的对立,削弱学生被控制的感觉,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够很有效地清除奖励的副作用。[8]
4.对学生的日常评价注意新理念的落实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多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由概括性的评价向有针对性的科学评价转变,也就是教师在坦诚、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指出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合理改进建议,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5.适时使用成长记录袋这一评价方式
成长记录袋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新兴评价方式,在运用这种评价方式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在学校中,首先,要加强教师培训,给教师提供具体的实践指导。其次,成长记录袋的应用要与教学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再次,要给教师和学生足够的自。此外,教师最终要对成长记录袋里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并且提供给学生发表建议和反省的机会,进而激励学生向高水平迈进。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116000)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http:// baike. baidu. com/link?url=5ue--CVOmAzTEx
yr_8iINLvwxkXeV_Rs_Yqm5tQfyhP97HfKDDjYxc_XPftEUA_z.2013,7.
[3]http:///wiki/%E7%8D%8E%E5%8B%B5.2013,7.
[4]周军.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http:// baike. baidu. com/view/485. htm.2013,7.
[6]刘铁芳.走在教育的边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论文摘要]课堂奖励,不仅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而且对积极的学习氛围的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列举了奖励的几种方式,并提出奖励应注意的一些事项,希望能给教育工作者在课堂管理上一些启示。
每个人都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同和赞扬,而非否定和贬斥。作为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你获得的是老师的奖励而非处罚时,会对老师的好感增加,学习态度也会积极起来。积极的学习氛围可以通过外部的奖励帮助建立。在课堂中使用奖励的方法是建立在心理学积极强化原则之上的:受奖励的行为得到加强并有可能重复出现。尽管奖励不能增加行为或任务的感知价值,但是它们将行为表现或成功完成任务与令人满意的结果相联系。
关于课堂奖励的方式有很多,譬如微笑、口头表扬、鼓掌、奖励物质等,卡罗尔·西蒙·温斯坦在《中学课堂管理》一书中将奖励分为三类:社会奖励、活动奖励和有形奖励。
常用的社会奖励诸如微笑、竖拇指、拍后背等,这是一种比较方便快捷的奖励方式,给人的感觉也很自然,是教师看到学生表现好了很自然的情感流露。及时表达自己的情感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诚,而且能让他即时清楚自己在哪方面做得比较好,以便进一步发扬。口头表扬也能起到社会奖励的作用。以恰当的方式表扬学生,可以显著地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这就要求表扬必须是真诚、详细而具体的,不是一句简单的“你真棒”、“做得不错”就敷衍了事,学生希望知道他们到底是因为什么而受到表扬的,在他们清楚了自己受到赞赏的行为举止后,他们会继续保持或加强它。Raymond M.Na kamura认为可以分三个步骤来表扬学生:
1.你对学生的行为表现的反应;
2.对学生行为表现的描述;
3.为什么学生的行为、表现会使你产生这样的感受。
这种表扬的模式可总结如下:
1.我觉得(和学生分享你的感受和情绪)……;
2.关于(阐明学生的行为)……;
3.因为(对老师的益处)……。
这样的表达方式能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而且能使学生理解老师,同时也了解自己。除了简单的肢体动作和口头表扬,还可用别的方式进行社会奖励,例如给学生写信、展示学生的作业、口头引用学生的作品、颁发奖励证书等。值得注意的是,老师的表扬应当和学生对成功的观念相符,当表扬和学生对自我的评价不一致时,会导致学生失去对老师的信任,成为师生之间进一步交流的障碍。
教师还可用“特别活动”作为对良好行为和成绩的奖励,譬如给他们放一场电影、听一段音乐、去图书馆自由阅读或举办晚会等都是很好的奖励性活动。教师在确定采用哪种活动作为奖励时不要凭个人主观爱好或想当然认为学生会喜欢哪个方案,而是要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教师可向全班学生列出一些可以作为奖励的活动,之后让学生讨论决定。在所列出可供选择的活动中,教师应尽量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否则,尽管是获得奖励放松的机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会很大程度地降低。此外,决定进行奖励性活动时不能忽略安全因素,譬如春游等户外活动虽然能让学生紧张的学习状态得到很好的缓解,但是参加的人数过多,而且是在户外,教师不方便管理,很容易会出现事故,而且不少学校出于安全考虑,都会禁止班级组织户外活动,教师最好不要把学生的兴趣都调动起来了,才发现这个发案不可行,不仅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会降低教师的信用。而身为教师,当然也不能为了愉悦学生而置他们的安全于不顾。奖励性活动一般都是集体性的,可很好地促进课堂积极学习氛围的形成,如果有个别学生不愿合作,教师也不能对他们爱理不理,或把他们单独分离出去,而应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或让其他学生进行邀请,尽可能地让他们在心灵上感受到周围人的关心,体会到班集体的温暖,从而慢慢融入这个大家庭。大家都团结一致了,班级的积极的学习氛围自然很容易形成。
最后,教师可以使用有形的物质奖励奖励良好行为。这种奖励是给学生一些有价值的物质奖励,例如笔记本、书籍、钢笔等。物质奖励能清清楚楚地表明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重视,因而普遍受到学生的喜欢。但使用这种奖励受到的局限较大,因为必须考虑自己的经济状况,学生很多,教师的经济能力有限,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班主任会利用班费奖励表现突出的学生,但不同学生的优势不同,甲学习成绩好、乙思想品德高、丙唱歌动听、丁绘画出色……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涉及到一个公平性问题。而现在的大部分教师都是以学习成绩来判断一个学生的好坏,这是有失偏颇的。这样做,不仅会失去大部分的人心(因为成绩好的学生毕竟只占一小部分),而且会导致学生畸形发展,而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有人认为,给学生有形奖励以换取良好的行为和学习成绩无异于行贿,因为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都是他们应该为自身的利益做出的适宜的行为。但是,当一项教学活动很无趣,尤其是为了巩固某些知识或某种技能不断反复时,学生可能会降低兴趣,这时,外在的奖励能够帮助他们保持对这些任务的兴趣。就连瑞安和德西这两位坚持独立自主重要性的心理学家也承认,教师“不可能依赖内在动机鼓励学习”,因为“许多教育者想让学生完成的任务本身并不有趣或者令人愉悦”。而如果学生对某项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则没有必要设定对这项活动的奖励。
使用课堂奖励方法,不能随意而为之,要注意的方面有很多:
1.使用口头奖励可以增加进行学习任务的内在动机,但一些学生的性格比较内向羞涩,受到公开表扬时会感到不好意思,所以最好是课下私下表扬他们,或者不要在课堂上特别地表扬他们,而可以同时表扬几个人。如果用于增强影响力,表扬也应随着强调行为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只有在行为出现时,才能给予表扬,让学生明确表扬的是什么。
2.对学生不喜欢的活动或活动进行中学生的兴趣有可能会锐减的活动给予外在奖励,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如果学生喜欢这项活动,则没必要进行奖励。
3.在任务完成后,出其不意地提供有形奖励,这样,在学生获得惊喜的同时,更有可能把奖励看成是他们任务表现的反馈和教师满意的表现,而不是控制他们行为的企图。
4.确定学生喜欢的奖励,给学生的奖励应符合他们这一年龄段的特点和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否则他们的热情激发不起来,行为也就不会得以加强。
5.奖励当符合某些标准,不能杂乱无章地胡乱抛售,否则它们很快就会丧失原有的影响力,应当尽可能在某一段时间内给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做一套行为标准,这样,无论在个人学习还是班级活动中,如果某位学生付出了努力,和其他同学相比,即使仍有一段差距,但对于他自己来说却是一种进步,教师应当及时给予奖励。
6.教师在对某些需要技能的特定表现进行奖励时,要指出这些技能的有用性,选择更可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资料和活动,向学生说明教学的深远意义,表现出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浓厚兴趣和热情,这些努力都能抵消学生不良行为的负面影响。
7.奖励的效力高低取决于给予奖励的那个人的声望和自身的地位。如果学生对一位教师充满了钦佩喜爱之情,自然会重视他的奖励,学生们也会争取继续有好的表现,以求获得教师的进一步奖励,班里的学习氛围自然也就越来越积极。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如除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要有大公无私的精神和具有幽默感、遇到问题能学会自我控制、对学生充满耐心等。
总之,恰当地使用课堂奖励,可以方便教师进行课堂管理,形成班级积极的学习氛围。教师不要吝啬表达自己的赞美,但也要谨慎用之,而要使自己的课堂奖励得到良好的反馈,教师不能忽略自己的素质,一个令人信服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支持。
[参考文献]
[1]F·戴维著:《课堂管理技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2]Raymond M.Na kamura著:《健康课堂管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8月版。
苗苗天真可爱,是个友善的小女孩。一天,苗苗奶奶找到老师,请求老师给苗苗一颗五角星。原来,在前天的手工制作活动中,班上大部分孩子都得到了五角星,而苗苗因为动手能力较弱,没有按时完成作品而未得到五角星。离园时分,苗苗看看“星星榜”上只有稀少的几颗星星,闷闷不乐地回家了。一整个晚上,苗苗情绪都很低落,连睡觉做梦时还在喊着“我要五角星”。奶奶看了很心疼,于是就出现了上面的一幕。
现象分析
1.群体中孩子的差异
由于每一个孩子都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的先天素质、周围环境、生活条件以及所受的教育有所不同,决定了孩子的智力发展、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知识技能等都有所不同。幼儿园里,每个班级都有像苗苗这样的孩子,她们不像能力强的孩子那样爱动脑筋,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也不像总“闯祸”的孩子,时时引起老师注意。她们或是性格内向,或是能力平平,是最容易被教师忽视的。在班级的“星星榜”上,能力强的孩子拥有许多星星,“闯祸”的孩子因为老师的关注也能得到星星,而像苗苗这样,表现既不突出又不引人注目,她们的星星屈指可数。苗苗是多么希望得到教师的奖励却又得不到,而是最正是像苗苗的这样一群孩子时最需要得到老师的关注与鼓励的。
2.幼儿园常用奖励策略
奖励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对于孩子具有积极意义。孩子借助他人的评价认识自己,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表扬,因此奖励是幼儿园教师常用的策略。教师的奖励在面对集体时应当是公平公正的,如果奖励实施过程中出现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都会使奖励失去权威性。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的奖励策略都是横向的,导致能力强的孩子奖励越来越多,能力一般的孩子奖励缓慢递增,无形中拉大了孩子之间的差距,让能力强的孩子拥有优越感,能力弱的孩子产生挫败感。而教师运用奖励策略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所有孩子的发展,这也是教师在实施奖励策略时矛盾的地方。
3.家庭奖励策略的缺失
家长要求教师给孩子五角星,这是很多教师都遇到过的情况。在与许多家长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后发现,许多孩子在幼儿园没有得到奖励,回到家后情绪会很低落,影响食欲、睡眠。如果孩子长期得不到奖励,会“不思进取”,对五角星产生无所谓的态度,严重的会产生自卑心理。家长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当他看到孩子这些不如意的现象,在家庭里又没有办法帮助孩子解决时,只能求助于教师。由于科学教育观念的缺乏,导致家长直接向教师索要,多给孩子一些奖励,满足孩子的愿望,而不知道要来的奖励对孩子的发展是没有积极意义的,只能让孩子产生不劳而获的思想。
应对措施——家园一体奖励策略
1.幼儿园奖励策略的调整
奖励策略是为了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莫源秋的一项调查发现,在调查研究的半年时间里,小班约有15.7%,中班约有23.5%,大班约有28.6%的幼儿很少或者基本没有得到过教师的奖励。这组数据让我们看到教师在进行横向评价时,遗漏了对多少孩子的关注。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评价方向,尽量减少用统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孩子,尊重孩子的差异,促进孩子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师的奖励策略要以纵向评价为主,扩大受奖励孩子的范围,照顾到更多孩子的感受,特别是能力一般的孩子,给他们机会,让他们也能够有得到奖励的体验和感受。这样才能起到奖励的作用,对能力强的幼儿提出更高的要求,帮助能力弱的幼儿树立自信心,调动起所有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
2.教师帮助家长建立家庭奖励制度
由于家长,尤其是祖父母缺乏现代的教育理念和经验,他们对孩子的奖励只是零星的、没有教育目的的奖励,无法让孩子获得足够的成功体验。因此,教师有必要帮助家长建立完善的家庭奖励制度。
教师首先要让家长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了解孩子的人,父母可以为孩子量身定做一套符合孩子特点的奖励制度。可以将孩子一些不尽如人意的行为习惯和表现罗列出来,再逐条和孩子商定努力的标高和奖励的大小。如针对孩子吃饭慢的习惯,妈妈可以提出半小时内专心吃完并不掉饭粒可以得到一颗五角星;针对孩子不愿自己穿衣服,妈妈可以提出自己穿衣服不要大人帮忙可以得到一颗五角星;针对孩子操作慢,妈妈可以提出,在幼儿园操作活动得到奖励,回到家也可以得到相同的奖励。如果孩子觉得哪里不合适,与家长进行协商,共同完成制度的制定,这样可以提高孩子的参与性及遵守制度的自觉性。在制定家庭奖励制度时,家长要注意:奖励项目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独立性、主动性、条理性这些好习惯好品性更是关注的重点;奖励的标准要在孩子跳一跳够得着的高度;当孩子积累到一定的量时与他兑换,促进孩子为实现愿望而持续不断地付出努力;某一奖励项目频繁甚至天天有奖时,就意味着这方面的好习惯已经基本形成并得到巩固了,该是提高难度或用新要求替换的时候了;每天都要坚持。
家庭奖励策略:(以苗苗为例)
1.早晨起床能在10分钟以内自己穿好衣服,得一颗五角星。
2.不经提醒能主动完成洗漱,得一颗五角星。
3.半个小时内专心吃完饭并不掉饭粒,得一颗五角星。
4.玩好玩具能放回指定的地方,得一颗五角星。
5.能主动翻阅图书十分钟,得一颗五角星。
6.幼儿园操作活动表现好,家里得相同的奖励。
7.每天上幼儿园、回家能主动和家里人打招呼,得一颗五角星。
8.能为家人表演幼儿园学到的本领,得一颗五角星。
累积兑现:10颗五角星=1个月亮(满足一个小愿望或安排一次有趣的活动)
10个月亮=1个太阳(满足一个大愿望或与老师兑换两颗五角星,贴到班级的星星榜上)
3.两种策略有机联系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大学生 激励措施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创新成果,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末创办以来,已走过十余年历程,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的发展顺应了经济发展多元化的客观要求,扩大了教育投资和消费,为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是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探路者和实践者,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对学生采取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是提升民办高校学生质量的关键。激励指激发人的动机,使其有内在动力朝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激励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人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激发人的进取心,挖掘潜能,对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高涨的热情。激励能强化并推进人的积极行为,使人不断前进。
一、民办高校本科生现有激励措施不足
高校制定激励措施的目的是希望激励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断进步,不断取得成功,充实且有意义地度过大学时光;学生能够珍惜大学四年时间,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划好大学生活。但是,目前民办高校的激励措施没有起到这样良好的推动作用,存在如下不足:
1.奖学金过度强调最终学习成绩。
民办高校当前制定的最重要的激励措施之一是奖学金。发放奖学金是鼓励大学生能够认真、努力学习,并且从多方面要求自己,提升能力。但是获得奖学金的条件中,学生的最终学习成绩所占比例偏大,同时只看重成绩排名,忽略学生学习过程和进步。获得奖学金的名额是有限的,在强调排名的前提下,容易造成大多数学生对学习的放弃,也容易在考试中形成不良风气。没有对平时认真学习且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奖励,是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对学习方面的忽略。
2.工作、生活方面的激励偏于形式化。
高校激励措施包括对学生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奖励,比如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志愿者、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学生社团干部和星级寝室等奖励。这些是对大学生承担工作的认可,是对他们付出时间和努力的表彰。但是这些方面的奖励过于形式化,首先在奖励对象的选择上有时会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忽略实质工作的付出与努力;其次是对奖励的表彰,虽然开展了表彰大会,但事后没有加以宣传。同时奖励证书与奖励学分挂钩,虽加重证书的“含金量”,但使不少学生单纯追求奖励学分,忽略平时工作和生活中的付出,导致这些奖励偏于形式化。
3.缺乏目标奖励。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强调自我控制。目标管理很适用于较为自由的大学生。大学生可以在大学生涯中为每个阶段制定不同目标,使各个阶段都有学习动力。大多数民办高校在目标管理方面缺乏重视,没有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没有将学生自身目标与学校管理联系起来。如果对实现阶段性目标的学生进行奖励,对他们的努力进行认可,可以极大地鼓励学生朝着自己指定的目标前进,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二、民办高校本科生的特点
1.不少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学习态度不端正。
目前民办高校有些本科生对所学专业知识不感兴趣,错误地认为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并没有实际作用,形成对所学知识的排斥心理。对知识兴趣的缺乏导致学习态度不端正,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不能主动积极地完成学习方面的要求,不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很难出现对知识的创新、创造。学生最主要的本职工作是学习,如果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那么毕业时将无法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没有打好坚实的基础,未来难以得到很好的发展。
2.缺乏目标,动力不足。
大多数大学生把“希望毕业以后,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作为学习目标。找工作固然是学习目标,但按照时间长短划分,这个目标是大学生涯的长期目标,在实现长期目标的期间,时间较漫长,很容易让学生疲倦且丧失斗志、失去学习动力。出现问题的原因在于忽略短期目标制定。如果学生善于制定不同时间的目标,不管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都会充满激情,充满动力,不断向前进步、提高自己。
3.对从事的事情,难以坚持到底。
无论做什么事情,始终如一地坚持对大多数大学生来说是件困难的事情。因为这不仅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还要投入大量精力,热情、积极性会随着时间流逝降低。大多数大学生容易半途而废。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要取得成功需要不断努力。如果保持坚持不懈的态度对待学习,那么一定会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
三、完善民办高校本科生激励的措施
完善民办高校本科生激励措施的目的是使激励措施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民办高校本科生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积极性、自主性,让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生活中有收获、有意义,提高自己未来求职、就业的竞争力。
1.制定进步奖。
进步奖的最大目的是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在制定奖励方案时忽略努力提升自己、取得进步的学生。首先,进步不单指学习成绩方面的进步,同样包括平时参加的比赛获得的荣誉、发表的论文等活动;其次,进步奖励是对在学习、工作和生活方面有进步学生的鼓励,因此物质方面的奖励无需过大;最后,虽然只是进步奖,但宣传、表彰力度不能减少。以采取进步奖励鼓励学生追求各方面进步,同时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鼓励其坚持不懈,通过不断鼓励进步的方式让更多学生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
2.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
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奖励应该统筹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荣誉证书是对学生精神方面的奖励,结合到物质奖励才更能显示对奖励的重视程度,才能更好地勉励其不断以身作则、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做好榜样。做到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互融合,让学生认识到学校对其奖励的重要性,不仅只是形式化,更具有实质性。只有学校不断重视这方面工作,学生才会将其放在心上,引起重视,并在以后学习中严格要求自己,不再只做表面工作,把精力和心思放在不断做实事上面,让奖励发挥其本身应有的作用。
3.进行目标奖励。
目标的存在能够不断提醒学生不能松懈,还需要继续努力。进行目标奖励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目标的重要性、必要性;(养成制定短期目标的好习惯;(懂得如何将长期目标划分为短期目标,让自己始终充满动力。目标奖励的前提是目标奖励制度的形成,在每个学期开始,以班级为整体,每位学生制定一学期目标。在之后学习生活中,学生按照自己制定的目标努力。如果目标实现,就按照规定对实现目标的学生进行奖励,以此鼓励学生不断为自己的长期目标努力。
4.加大言语鼓励力度。
认可是对别人最大的肯定,也是最能挖掘潜能的方式。言语上的鼓励是种对对方认可的表现形式,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不断激励对方努力、不断向前进步。来自老师的口头鼓励更能发挥强大的作用,因此言语鼓励属于激励措施。这种激励是最直接的精神激励,是来自对方认可的精神激励,能够给予学生极大的自信。在自我相信的情况下,能够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不断战胜面临的困难,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坚持。言语鼓励是最及时、最简单的激励方式,不需要花费多的财力、物力,就能在困境中发挥最及时的作用。所以,在言语鼓励方面应该加大力度,懂得鼓励学生,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实现目标。
制定符合民办高校本科生特点的激励措施能更好地挖掘大学生的潜能,调动他们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属于他们的大学时光,使他们在四年时间里提高各方面能力、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峻杉,赵杨杰.和谐校园环境下的大学生激励机制研究[J].文学教育(中),2012(05).
客户奖励积分会计处理问题的探析研究
奖励积分销售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时按销售金额授予客户的积分,客户在积满一定分值后可以兑换企业或获取第三方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不难看出购货返积分的销售方式,可以吸引顾客再次消费,培养客户关系,属于企业的营销活动,授予客户奖励积分目的是留住客户,保持市场份额,以维持利润,促进企业增长,赢得市场竞争。生活中比较典型的是航空类公司推出的形式多样的常旅飞行奖励计划、电信业公司推出的用户积分奖励计划以及信用卡的积分计划等,即规定根据上述计划消费可以按金额给予奖励积分(“飞行里程”和“积分”),客户可以以积分免费(或折扣)购买机票、获得话费或交换商品、入住酒店等。
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中没有对积分销售会计处理作明确做出明确规定,故在会计实务操作中没有规范可供遵循,致使积分销售的会计处理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大部分实行奖励积分的企业在授予客户奖励积分时,不做账务处理;在客户兑换奖励积分时把兑换商品或服务的成本作为费用处理,在期末会计报告中也未对此部分内容做出特别披露。
一、目前客户奖励积分的会计处理的主要方法
目前实务中关于客户奖励积分的会计处理主要有三种会计处理方法:
(一)按取得货款或应收货款全额确认收入,配送的奖励积分不作账务处理,待实际兑现承诺时,区分商品或服务是由商家自己承担还是第三方提供的,如由商家自己承担,则不作账务处理;如由第三方提供,按应支付给第三方的金额确认为费用计入“营业费用”。此种处理方法认为方授予客户奖励积分是一种促销活动,但在授予客户奖励积分的此次销售中,并没有给予客户实质性的折扣优惠,而是在客户兑换奖励积分时,才实际给予客户优惠,相应增加当期费用,冲减当期损益。
(二)收入递延法。根据财会函[2008]60号文件规定,企业在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的同时授予客户奖励积分的,应当将销售取得的货款或应收货款在商品销售或劳务提生的收入与奖励积分之间进行分配,与奖励积分相关的部分应首先作为递延收益,待客户兑换奖励积分或失效时,结转计入当期损益。该方法可以理解为奖励给客户的积分是由销售业务产生的,是交易本身一个单独可辨认的组成元素,代表赋予顾客的一种权利,而顾客为了得到这一权利,事实上已经在初始交易发生时就支付了相关费用。顾客在进行初始交易时支付的款项不仅是为了获得商品,也是为了获得相应的积分。奖励积分计划实施时,按奖励积分换取商品或服务的公允价值对价作为积分的公允价值。企业收取货款或应收货款扣除所赠积分折算的公允价值金额的余额确认为收入,所赠奖励积分折算的公允价值确认为递延收益。客户使用兑现时,将所兑现的积分从递延收益转为收入。客户所持积分到期未兑现,按促销规定奖励积分期满失效,将这部分积分转为营业外收入。
(三)增量成本法,也叫预计负债法,即按取得货款或应收货款全额确认收入,未来提供免费商品或服务发生的成本确认为费用,作为“预计负债”在当期反映。当客户兑现奖励或兑现期限到期时,将相关金额冲减“预计负债”,以反映负债的减少或完结。该方法可理解为积分销售计划的实质仅仅是一项附属于销售业务的促销活动。当顾客付费购买产品或服务时,就已经满足会计准则规定的收入确认条件,根据估计的积分兑换百分比即可估算出由于提供该奖励所引起的企业增量成本,并把该增量成本确认为预计负债,计入销售费用。
二、全额确认收入法和递延收入法客户奖励积分会计处理方法存在的问题
(一)全额确认收入方法存在的不足
1.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
企业的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企业在销售商品时,按全额售价全额确认销售收入,赠送积分时不作任何账务处理,待顾客兑换商品或服务时,再区分商品或服务是由企业自己承担还是由第三方提供,如果是由企业自己提供,则不作账务处理;如果是由第三方提供,则按应支付给第三方的金额确认企业的销售费用,显而易见,这种处理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
2.不符合收入确认原则
企业在进行积分销售时将收入全额确认为收入是不符合收入确认原则的积分销售收入一般由两部分内容构成:一部分是顾客所支付的与商品或服务有关的价款;另一部分是顾客得到积分将来要兑换商品或服务的价款,而这部分价款所对应的商品或服务要在将来满足一定条件时才提供,即先收款后提供商品或服务根据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中收入确认准则的规定,企业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如果商品或服务在销售时尚未提供,虽然价款已收或已取得收款的权利,但根据谨慎性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也不能确认为收入,所以应该将积分销售收入中的积分部分不应确认为收入。
这种客户奖励积分的会计处理中,如果商品或服务是由企业自己提供的,不作账务处理,这样会低估收入,应该将自己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按照公允价值确认为收入,将成本结转处理如果商品或服务是由第三方提供的,按应支付给第三方的金额确认企业的销售费用销售费用是为实现销售交易而在销售交易之外独立发生的,积分销售业务中第三方所支付的金额是销售的一部分,不是销售交易之外独立发生的,因此这样处理会混淆销售费用的概念,虚增费用。
(二)收入递延法处理客户奖励积分的不足
财会函〔2008〕60号文件规定,企业在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的同时授予客户奖励积分的,应当将销售取得的货款或应收货款在商品销售或劳务提生的收入与奖励积分之间进行分配,与奖励积分相关的部分应首先作为递延收益,待客户兑换奖励积分或失效时,结转计入当期损益。从以上可以看出,财会函〔2008〕60号文件采用了收入递延法,可以理解为奖励给客户的积分是由销售业务产生的,是交易本身一个单独可辨认的组成元素,代表赋予顾客的一种权利,而顾客为了得到这一权利,事实上已经在初始交易时支付了费用。也就是说,顾客在初始交易时支付的款项不仅是为了获得商品,也是为了获得积分获取相应服务。收入递延法认为在购买商品或是服务的同时获得积分奖励,因此应当将初始销售收入分为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按照单独的标准进行确认以反映交易的实质。但是,该处理方法还存在以下不足。
1.不符合会计要素的确认原则
笔者认为奖励积分销售比较复杂,收取的货款或应收的货款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客户所支付的与商品或服务有关的货款;另一部分是客户所支付与奖励积分有关的货款,该部分货款所对应的奖励义务要递延到满足一定条件后才提供,即收款在前,义务提供在后。根据收入准则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确认收入时,由于相关奖励义务在销售时尚未提供,虽然货款已取得或已经取得收取货款的权利,也不能确认收入,该归属于奖励积分的货款应作为预计负债处理。
2.不符合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递延收入法将一项完整的交易分割处理,未考虑到奖励积分是作为销售交易完整的组成部分而授予客户的,是有价的;而销售费用则是为实现销售交易而在销售交易之外独立发生的,二者是有区别的。由于未把握该交易实质,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缺乏应有的谨慎,存在高估资产和收益、低估负债和费用的现象。
财会函〔2008〕60号文件只明确了配送积分阶段的会计处理,而对兑现阶段只是简单的阐述,没有区分实现兑现的主体及兑现的方式。
三、关于客户奖励积分增量成本法的会计处理的思考
(一)客户奖励积分增两成本法会计处理合理性
目前,对授予客户的奖励积分的会计处理有人主张采用另一种方法——增量成本法。增量成本法的会计处理为:当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把收到的货款或应收的货款全额确认为收入,同时确认与之相关的成本。当顾客所累积的积分兑换奖励阶段时,根据兑换百分比来估算出由于提供该奖励所引起的企业增量成本,并把该增量成本确认为预计负债。我们可以看出,将奖励积分计划作为或有事项处理,一方面符合业务的实质,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和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另一方面缩小了企业利用奖励积分操纵利润的空间,使得企业会计报表反映的信息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更加完整,同时有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于企业的未来期间不会带来收入的营业成本有一个初步印象,有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客户奖励积分作为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事务
1.赠送奖励积分时的会计处理方法。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确认收入时,由于奖励积分的存在引起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如果这种奖励积分引起的经济利益流出同时符合或有事项确认的两个条件时,应将奖励积分引起的销售成本增加额予以确认:该义务的履行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的计量。其会计处理为:根据以前期间客户执行奖励积分计划的概率、销售数量的大小、可能产生的销售成本的增加额,预计本期消费奖励积分计划可能产生企业未来销售成本的增加额,对于可以合理确认的部分,确认为预计负债。即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等会计科目,贷记“预计负债——奖励积分”等科目,并在报表中进行相应披露;如果奖励积分涉及的成本增加额不能同时符合或有事项确认的二个条件,则不应将奖励积分确认为当期负债,只需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相应披露。
2.客户兑换奖励积分时会计处理方法。以后期间客户按照奖励积分计划的规定进行奖励积分兑换时,作冲销预计负债的账务处理,即根据客户兑换奖励积分的金额,借记“预计负债——奖励积分”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同时结转相应的成本,并在会计报表中进行披露。
借:库存现金 1170
贷:主营业务收入——皮包 1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0
借:销售费用 100
贷:预计负债 1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600
贷:库存商品 600
(2)2008年3月顾客在有效期内兑换积分
预计负债法下的会计处理为:
借:库存现金 75.5
预计负债 100
贷:主营业务收入——裤子 15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5.5
借:主营业务成本 100
贷:库存商品 100
参考文献:
[2]蒋艳.积分销售会计处理探讨[J].会计之友,2010年第10期下.
[3]胡晓锋,胡立锋.积分销售会计处理之改进[J].财会月刊,2011年1月中旬刊.
关键词:奖励;影响;良好行为;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134-01
一、引言
教育人本论的思想告诉我们: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人做一个真正的人,这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离开培养人这一点教育就不复存在。因此,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每一个幼儿。根据这一思想,教育就是要发展人的个性。幼儿期是个性形成的时期,因此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如何运用奖励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则应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巴普洛夫在其条件反射实验的过程中观察到,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条件是无关刺激(如:铃声)与无条件刺激(如:食物)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时间上的结合称之为强化,随着强化理论研究的深入,奖励问题在教育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对于提高幼教工作者教育水平和正确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适当的奖励可以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
心理学家班图拉六十年代提出的新行为主义(即社会学习论模式)认为:影响、决定儿童道德行为的是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和强化等。因此,要求施教者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和方法奖励幼儿的适当行为,使之逐渐巩固和发展。幼儿对于奖励的反应很敏感,奖励对于肯定幼儿的行为并使其继续发扬有着良好的效果。
在奖励的形式中,并非多有形式的奖励都同样有效,影响奖励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奖励的时间、频率和间隔、奖励本身对幼儿的价值等。根据这些影响因素,在奖励是应注意以下几点:
1、奖励要及时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者让被实验者蒙眼画5CM长的线段,被试者分为三组:无提示组、及时提示组和延迟提示组。结果发现无提示组的成绩最差,而延迟提示组的成绩又低于及时提示组。分析认为,由于及时的强化使被试者很容易把活动和结果结合起来,并认识到反应和强化的相倚关系,他们的活动积极性就会大大增强。
如果幼儿长时间不能察觉到他所操作的活动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就会发展成一种冷漠的状况――活动无助,即认为自身活动不能引发起任何有意义或期望的结果,因而停止活动。
因此,在教育中当幼儿的某种值得奖励的行为发生后短时间内给予其奖励,会受到相当好的效果。如:某个幼儿玩完玩具后能主动收拾好并放回原位,教师应给予及时的奖励,这样可以促进幼儿此行为的长期保持。
2、定期与不定期奖励相结合
不定期奖励也可以说是一部分奖励,仅仅通过偶尔的不定期或定期或部分强化就可以使幼儿某些行为继续保持。被部分奖励的行为,在奖励完全停止以后持续的时间比被全部奖励的行为持续时间更长。
斯金纳提出的四种具体的部分强化,即固定频率、固定间隔、变化频率、变化间隔。前两种属于定期策略,其好处是:可以让幼儿产生快速学习的欲望,因为幼儿每一次正确反映都得到强化。缺点是:幼儿可能对这种定期奖励形成了预期和依赖,一旦没有奖励就不容易保持被奖励过的行为;后两种属于不定期奖励,好处是能让幼儿较长时间保持其行为。因为奖励没有规律,幼儿不知道何时能得到奖励,他们对奖励的依赖较弱,并且能体验到偶尔奖励的惊喜,所以他们的行为能保持较长的时间。
因此,在教育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幼儿的某些积极行为给予忽略,或给幼儿积极行为以部分的间歇性的鼓励。
3、奖励的价值性和必要性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都给我们以这样的启示,即奖励必须符合个人的需要,奖励所达到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奖励满足人的需要的程度。因此,奖励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对被奖励者是否具有价值和价值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奖励的效果。
蒂西在1975年提出了认知评价理论,他认为控制行为的外部强化无视个人的自我决定,促使人们把自己的行为认知为是由外部所决定的,因此导致内在动机的降低,使本来具有内在兴趣的活动必须依靠外在奖励才能维持的行为。正如文学大家钱钟书所言:“内在的不足才借助外在的多余。”外部强化对于本身具有固有兴奋性的活动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是有害的。
因此,当孩子们愿意听故事、识字、洗自己的衣服或唱歌、跳舞、绘画时,家长和教师应该做的就是不要阻止他们。
三、如何避免不当奖赏
奖励只是一种教育手段,当孩子有好的表现时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可以使孩子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励孩子再次出现好的行为,但奖励应有度,当赞赏不当时,也许会有许多弊端!
过多的表扬又是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孩子容易为表扬所左右,不能形成独立的个性、降低挫折的容忍力,不能客观的评价自己等。如果孩子平时收拾玩具都能得到表扬,忽然有一次老师因为忙碌而对此不置可否,孩子会感到失望与不安,因为某个方面的成绩特别出色而经常受到赞扬的孩子为了维持这份荣耀,心理会承受压力和唯恐失去这份荣耀的不安全感。同时,从小接受太多表扬,长大后进入社会却很难得到赞扬,这样的落差会造成孩子对社会的不适应。
总之教师要注意奖励艺术,让孩子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促进幼自我发展的内在强化,灵活运用奖励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丁祖萌.幼儿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 陈丽君.浅议儿童表扬依赖现象.四川心理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