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归园田居其三

归园田居其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归园田居其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归园田居其三范文第1篇

当教完了课文,归纳总结时,突然有个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说陶渊明是‘农耕诗人’?”一则教师指导用书中没有阐述,二则课文说明中没有牵涉,为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陶渊明的农耕诗,下面对他的“农耕诗”特色作一些简要的介绍,以供同行们参考。

一、体验生产劳作的艰辛快乐。颇具代表情的作品是《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丙辰岁八月中于下噗田舍获》:“贫居依稼穑,戮力东林隈。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司田眷有秋,寄声与我谐。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扬楫越平湖,泛随清壑回。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你看他披星戴月,早出晚归,精疲力竭,一身沾满泥水;他不但不抱怨,似乎还有苦尽甘来的某种乐趣。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当时农村生产劳动的环境和情景,体察到了诗人自食其力、自得其乐的可贵,也多少了解到一些“田家”耕稼之苦。

二、欣赏农村的自然风光。请看《归园田居》(其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读山海经》:“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由于陶渊明亲躬稼圃,熟悉农村生活,对农村有挚热的感情,加以文化素养深厚,善于继承《诗经》、楚辞、建安诗歌的优良传统,使他真正领略农村的自然、风俗以及日常生活中所蕴藏的无比丰富的美,从中提炼出富于文学美感的诗句。他不但轻而易举地把农村的田园、山川、花草、林木、鸟语、蝉鸣这些极富诗情画意的事物编织成多姿多彩的优美诗句,而且善于将那些高人雅士不屑一顾的农村日常见闻,如墟里、炊烟、狗吠、鸡鸣之类纳入诗境,营构出一幅幅明朗淳厚的风俗画。这些自然天成、诗意盎然的风俗画格调高、形象美、意境深,融汇了诗人对农村田园风光和生活习俗的浓浓情意。

三、赞美农民的古道热肠。如《归园田居》(其二):“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写自己与农民一块艰苦劳作,心无杂念,语有同好,不以为苦,反以为乐。“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归园田居》(其五)―壶酒,一只鸡,一根荆薪,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一经诗人点化便显现出浓郁的生活情趣来。左邻右舍,你来我往,不拘形式,不讲排场,简简单单,随随便便,却见至情至性,至诚至美。这种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在今天的社会里尤其令人羡慕。

在陶渊明的“农耕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他和农民一起劳动,一起聊天,一起生活,体察到农民的喜怒哀乐,感受到了他们的艰难困苦,融入农村,成为农民中的一员;而一般的士大夫隐士躬耕田园或是轻狂傲世;孤芳自赏,或是居高临下、不屑农人,或是猎取美名,独有陶渊明放下身架,彻底归隐,彻底归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涉足山水、躬耕田园的“农耕”诗人,这或许是陶渊明最可宝贵之处吧。

归园田居其三范文第2篇

《五柳先生传》:在文中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个性之美。

《归园田居》:表现了诗人隐居后自由恬静的生活。

《饮酒》:本诗表达了陶渊明弃官归田之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调。既反映了他厌弃世俗、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心志,也流露出躲避矛盾、与世无争、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

(来源:文章屋网 )

归园田居其三范文第3篇

古诗教学的重点应是指导朗读。教师可利用幻灯片、投影、mp3朗读、电视散文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朗读时注意停顿、节奏、轻重缓急。教学中可分自由读、小组全班交流读、师生赛读等形式体会诗歌的韵味,逐步领会诗歌的意境。

一、节奏

掌握古诗朗读节奏,读起来才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其实,古诗词朗读节奏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来说,四言为“二二”节奏,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词的节奏按表意表划分多,按表音划分少。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二、感情基调

注意掌握诗词的感情基调,把握是昂扬激越还是凄清悲凉,是深沉悲愤还是恬淡自然等。如《观沧海》和《江城子 密州出猎》的踌躇满志、意气风发,《过零丁洋》和《满江红》的气壮山河、慷慨悲壮,《将进酒》与《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豪迈奔放、想象瑰丽,《渔家傲・秋思》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壮志难酬、苍凉悲怆,《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伤心痛惜、沉郁慨叹,《无题》、《望江南》的幽怨委婉、缠绵绯恻的,《春望》的忧国思家、深沉含蓄,《归园田居》、《过故人庄》的恬静娴适、清新自然等。

三、语速

根据古诗词感情基调来把握诵读语速。一般情况下,表达 “激动、愉悦”情调时语速、欢快些,高亢些,如读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用欢快、愉悦的语速、语调去读出“喜降甘霖”喜悦之情;若表达出“痛苦、悲伤”的情调时语速、语调则缓慢低沉些,如读李清照的《武陵春》 “风住尘香话已尽,日倦懒梳头。……只恐双溪舴艋舟,栽不动许多愁。”用缓慢的语速,低沉语调去读才能读出李清照万念俱灰的无限惆怅与悲伤之情。

四、语调

在语调的处理上,要注意把握音调的高低、节奏的缓急升降等。要明白朗读古诗词“平长仄短”的意思,即读音为“第一、二声”的音节朗读时稍长一些,读音为“第三、四声” 的音节朗读时则短促一点。做到平声平滑舒缓,仄声雄健挺拔。平仄的抑扬顿错,形成主观情绪的起伏迭宕和音韵的和谐优美。如果对诗词的韵脚读得响亮而稍长,也能读出诗词的韵味,突出诗词的情境。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的《无题》),读“难”、“残”时稍微拖长些,就能读出沉重的离别之情,感受人生命运的变化无常。

五、重读

归园田居其三范文第4篇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是对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及其重要语句进行考查,意在引导考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强调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及熏陶,提高人文素质。本考点包括两个方面,即名句和名篇。所谓“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等;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

从2014年17套高考试题来看,“名句名篇”默写题考查频率最高,只有北京卷没有直接出题,其他16套试卷均直接出题考查。同时,考点范围稳定,试题难易适度,保持平稳,题型、分值没有多大变化,是高考语文考试中最稳定的题型之一。“名句名篇”的考查方式主要为“根据上下文填写内容”和“根据提示填写内容”两种,而以第一种形式居多。分值还是5~8分,6分题比较多。选做题略有减少,回归传统默写填空题,是近几年高考名句名篇默写题的一大变化。

从2014年考查的作品范围来看,绝大部分名言名句来源于高中语文教材,极少数来源于初中语文教材。《赤壁赋》《劝学》《登高》等常考名篇的出现频率仍然较高。体裁上,诗、词、文均有涉及,没有考查现代诗歌。

17套高考题中全国大纲卷和安徽卷颇具特色,题型为二选一,从甲和乙中任选一题作答;而且安徽卷甲题6个空全部出自《孟子?告子下》,这就提示我们在平时背诵时不要投机取巧,仅仅记忆重点句子或名句的上下句,而要背熟整个段落。

1.(2014年新课标卷Ⅰ)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也很难越过。

(3)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解析】命题改变以往给出上(下)句,填写下(上)句的纯记忆型方式,而是改为通过名句含意的提示要求默写,这样就将记忆与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因此,解题时必须注意:一是语意的提醒,如(1)中的“百姓的苦难生活”“流泪”,(2)中的“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3)中的“花鸟”等;二是注意难写字“猱”、形近字“哀”“衰”等。

2.(2014年浙江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罢不能。(《论语》)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3)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秋声赋》)

(4)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5)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念桥边红药,?(姜夔《扬州慢》)

【答案】(1)博我以文约我以礼(2)而致千里假舟楫者(3)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4)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5)冷月无声年年知为谁生

【解析】“只选3小题”指考生应选自己最有把握的三句进行默写,如默写超过3题,阅卷时按照顺序只批改前3题。书写要端正,重视默写后的检查,以免错写、漏写。2014年的默写填空题比较容易,只有“缛”“葱茏”稍生疏。

3.(2014年安徽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①,②,③,④,⑤,⑥,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乙:①,唯昭质其犹未亏。(屈原《离骚》)

②但为君故,_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③泻水置平地,_______________。(鲍照《拟行路难》)

④_______________,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⑤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⑥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_______________。(周邦彦《苏幕遮》)

【答案】甲:①必先苦其心志②劳其筋骨③饿其体肤④空乏其身⑤行拂乱其所为⑥所以动心忍性乙:①芳与泽其杂糅兮②沉吟至今③各自东西南北流④玉露凋伤枫树林⑤唯见江心秋月白⑥梦入芙蓉浦

4.(2014年广东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子曰:“,_______________。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

(2)开荒南野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草屋八九间。(陶渊明《归园田居》)

(3)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4)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2)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3)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4)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能力层级A。2014年本题的命题形式是前几年的延续,这对中学教学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对于普遍重视背诵和默写的考生来说则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最好体现。

四个小题分别选自《论语》、陶渊明《归园田居》、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其中陶渊明《归园田居》和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为2013年新增篇目,陶渊明《归园田居》在2013年曾考查过,今年再次考查,主要还是看考生是否真的关注了这些新增篇目。

“浅易”依然是本题的最大特点。其一,试题内容完全没有超出《考试大纲》所列出的“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要求,四小题都出自2014年指定的高中课内必背的篇目,古诗古文内容各半,所填写的句子也都是考生应该熟悉的;其二,这些名句都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反复背诵和默写过的,而且句子本身不存在艰深难写的字,考生写出错字和别字的可能性较小;其三,四题的空格前都有句子作提示,这有助于考生思路的连接和贯通;其四,小题四选三,有利于考生弃难从易,而题干依然有明确的计分标准,在体现选择性原则的同时又做出了适当的规范和限制,对考生和评卷老师都是一个明确的指引。总体而言,难度不大。

5.(2014年湖南卷)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为刎颈之交。(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农人告余以春及,_______________。或命巾车,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垆边人似月,_______________。未老莫还乡,_______________。(韦庄《菩萨蛮〈其二〉》)

【答案】(1)卒相与欢(2)将有事于西畴或棹孤舟(3)皓腕凝霜雪还乡须断肠

【解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必修4中的散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必修5中的诗文合一《归去来兮辞》,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诗歌《菩萨蛮〈其二〉》,一文一辞一诗,覆盖面广,体裁照顾周全。默写题中如有任何书写错误,则该空不得分。注意“畴、棹、凝、须”等字,不要写错。

6.(2014年山东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氓》)

(2),但愿长醉不复醒。(李白《将进酒》)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_______________。(李煜《相见欢》)

(4)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陶潜《归去来兮辞》)

(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_______________,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6)五亩之宅,_______________,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答案】(1)言笑晏晏(2)钟鼓馔玉不足贵(3)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4)云无心以出岫(5)乐以忘忧(6)树之以桑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平时背诵名句名篇时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记忆,同时还要注意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这几句中,“晏”“馔”“岫”等字容易写错。

【把握方法?举一反三】

高考名篇名句考查的题目,多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文名句,课内课外兼具,是古诗文中的经典。名篇名句默写虽然表面看上去“简单”,但是很容易丢分。考生要保证这部分题的得分率,除了靠平时学习中的积累之外,考场上还需要注意以下细节:

(1)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边背边写。在平时的读书背诵过程中,一定要首先读通读懂,理解文意之后再背诵,这样才能记得牢固,而且不容易写错字。生僻难写字写错造成失分的情况很常见,所以平时要克服懒惰,勤于动笔,重点突破。建议大家边背诵,边用笔在草稿纸上写出上下句或句子中的关键词。例如陶渊明《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中的“羁”,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的“鹜”,都属生僻难写字。

(2)要注意同音异义词。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句名篇中大量地存在着,这也是命题人“设伏”的热点。这就要求考生应该特别注意这些同音异义词,通过有意识地分析比较,既知其音,又知其意。例如白居易《琵琶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中“幽”的意思是“隐蔽的、隐藏的”,易误写作“忧”。

(3)要关注同义异形词。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词在名句名篇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它对考生有着很大的迷惑性,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复习时也应给予高度重视。例如李白《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的“材”容易误写成“才”。

(4)要留意具体语境。名句名篇的背诵与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例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如果不联系“晴空”和“排云”这两个语境,就会把“霄”错写作“宵”。

(5)要留心语句顺序。有不少名句的语句顺序即使颠倒,意思也不会发生改变,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一部分学生往往就是观其大略、不求甚解,而把语句的顺序写颠倒,白白地丢掉了分数。例如“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容易把“粉骨碎身”写成“粉身碎骨”。

【沙场练兵?新题点睛】

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_______,未云何龙?,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赋》) (2)_______________,谈笑间,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4)仓廪实而知礼节,_______________。(《管子?牧民》)

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7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2),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5),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6)?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7)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匏樽以相属。(苏轼《赤壁赋》)

(2)民生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岂余心之可惩?(屈原《离骚》)

(3),任重而道远。_______________,不亦重乎?(《论语?泰伯》)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锲而舍之,;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3)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吟鞭东指即天涯。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2)轮台东门送君去,。_______________,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骐骥一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任选3小题)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鱼我所欲也》)

(2),。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4)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_______,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2)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3)___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4)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

(5)_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6)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_______,行道之人弗受;_______________,乞人不屑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2)多歧路,今安在?,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3),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4)_______________,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_______,靡室劳矣。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诗经?卫风?氓》)

(2)问之,则曰:“_______________,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3)凄凄不似向前声,_______________。座中泣下谁最多?。(白居易《琵琶行》)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之圣人,_______________,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韩愈《师说》)

(2),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_______________,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诸葛亮《出师表》) (3)沉舟侧畔千帆过,。今日听君歌一曲,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_。(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一致的。

(4)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既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歌咏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身处逆境时应有的人生态度。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2)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范仲淹《岳阳楼记》)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溯洄从之,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2)持节云中,?,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2)转轴拨弦三两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似诉平生不得志。(白居易《琵琶行》)

(3),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苏轼《定风波》)

【参考答案】

1.(1)长桥卧波复道行空(2)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3)落红不是无情物(4)衣食足而知荣辱

2.(1)行拂乱其所为(2)劝君更尽一杯酒(3)长太息以掩涕兮(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天生我材必有用(6)春花秋月何时了(7)樯橹灰飞烟灭

3.(1)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2)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3)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己任

4.(1)朽木不折金石可镂(2)猿猱欲度愁攀援百步九折萦岩峦(3)又恐琼楼玉宇何似在人间

5.(1)浩荡离愁白日斜落红不是无情物(2)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6.(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2)不能十步驽马十驾(3)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7.(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8.(1)连峰去天不盈尺(2)万里悲秋常作客(3)同是天涯沦落人(4)赢得生前身后名(5)寄蜉蝣于天地(6)金就砺则利

9.(1)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3)最是一年春好处(4)北风卷地白草折

10.(1)三岁为妇夙兴夜寐(2)彼与彼年相若也官盛则近谀(3)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

11.(1)其出人也远矣而耻学于师(2)先帝不以臣卑鄙咨臣以当世之事(3)病树前头万木春暂凭杯酒长精神

12.(1)我劝天公重抖擞(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4)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13.(1)黑云压城城欲摧塞上燕脂凝夜紫(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归园田居其三范文第5篇

关键词:陶渊明;生命体验;诗文自述;生活乐趣;生命忧思

“文学作为‘实践—精神’地把握世界的方式,它不是一般的历史社会人生的记录,而是对历史社会人生带有生命体验性的记录。任何以敏慧的悟性来读文学的人都会有感受到,文学是一种生命体验,它以诗意的情感,体验着自然生命、文化生命和个体生命。”[1]陶渊明诗文中对于自然生命、对于个体生命,对于文化生命的体验,是深刻而且独到的,既打上深深的时代印记,又有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文“无所不在地渗透着崇尚生命体验的文学思维方式,通过借文学来论证自己的本质存在,认证自己作为万物之灵的存在。充分展现了人与文学之间的生命互换和生命互证。”[2]因此,文学创作一旦进入生命体验,即会被作者的灵魂所浸透,而心灵也会给这一切孵化出活生生的生命。当作者进入生命体验的时候,创作就有了“创作生命”,文学也有了“艺术生命”。文章以陶渊明诗文自述的方式,展示其对生活乐趣与生命忧思的独特体验,让我们静默聆听,感受其独到的人文精神。

生活乐趣篇

1、饮酒

我喜欢饮酒,“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饮酒二十首序》),一尽便醉,特别兴奋,个中滋味真是妙不可言:“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饮酒》其十四)。为此我创作了《饮酒》二十首,专写酒后狂言,或有犯忌之辞,也顾不得了。《五柳先生传》也是写我喝酒明志的,人们常说酒醉心明,此话不假。我是越喝头脑越清晰,越饮心志越坚定。所谓“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在《止酒》歌里,我放声高唱:“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所以我认为自己同扬雄、曹植、阮籍等人一样,一生离不开酒,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也许因此而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酒文化、酒艺术什么的也未可知。好友颜延之谓予“性乐酒德”,“道不偶物”(颜延之《陶征士诔》),可谓知音矣。

2、写诗

我还喜欢写诗,四言、五言不拘,崇尚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同时也主张要渗入一点哲趣,出点彩,才算佳作。我自己比较喜欢《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好就好在像后人说的那样“境与意合,情与景融”,庶几顿悟而渐臻忘我佳境。且点到为止,不必道破,让人去回味,去体悟。至于读书,我喜欢广涉博猎地浏览,不愿墨守章句而钻牛角尖。所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注重的是精神上的惬意与感悟。譬如,我读《史记》,便与人不同,叔孙通“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史公谓为“汉家儒宗”(《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余则独慕鲁两生不事二姓,“特为贞夫”,“逝然不顾,被褐幽居”(《读史述九章·鲁二儒》)。二子之所为,于我心有戚戚焉。他如“夷齐”、“屈贾”等人类是,余所钦仰焉。此外,我亦留意于纸笔,试为构思创作,“常著文章自娱”(《五柳先生传》)。粗略估算一下,约有一百二十余篇。吾所著文章,虽曰“自娱”,然而“染翰慷慨”、“导达意气”者(《感士不遇赋序》),亦有不得已焉。古人谓树业有“三不朽”,“功”与“德”,余不敢望,垂空文、立虚言,或有可择乎?然余非刻意所为,天籁如是矣。

3、与农民交往

除赏菊观鸟,品酒赋诗、读书会意、染翰著文之外,我还喜欢与农民交往。他们朴实真诚,彼此无甚拘束,“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其二),“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居》其二)。一派淳朴,十分平易。有时,他们也主动串门:“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饮酒》其九)。其关切与热情,令我感动,内心温暖。

生命忧思篇

1、对迁逝的真切感悟

岁月匆匆,“倏如流电”(《饮酒》其三),转眼“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责子》),恰似“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己酉岁九月九日》)。我也想过,人干嘛要衰老,瞧那木槿花,“晨耀其华,夕已丧之”(《荣木》),朝开夕谢,令人伤感,生命竟然如此短暂!“人生若寄,憔悴有时”(《荣木》),“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每念及此,便不由自主想起好友刘遗民“山泽久见招”(《和刘柴桑》)之事,心情异常复杂。远师许酒笃意,虎溪破戒真情,犹在目前。虽曰“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和刘柴桑》),然内心深处未尝不“踌躇”(《和刘柴桑》),多次萌发皈依佛门之念。这些年来,几位亲人相继过世,更使我“情恻恻以摧心,泪愍愍而盈眼”(《祭从弟敬远文》),“感惟崩号,兴言泣血”(《祭程氏妹文》),难以节哀,莫止冥思,自然而然陡添西方净土之想。看来生老病老,人莫能免而人莫不思,而俗之常情,皆恋生惧死,不论“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形影神?序》),余亦有言:“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己酉岁九月九日》)。

2、对死亡的超然觉醒

定思冥想过后,我似乎得到了超脱。“死”在我看来已不是那么可怕了,就像“辞逆旅之馆”(《自祭文》),离开旅馆回家一般,自然而正常。——人总不能老呆在旅馆呀!“有生必有死”(《挽歌诗》其一),“自古圣贤,谁能独免?”(《告子俨等疏》)实在应该想开一点。其实,“死”也可以说是暂时“出门”,说不定有朝一日还会“归来”,只是没那么快,所谓“一朝出门去,归来良未央。”(《挽歌诗》其二)这并非我方内人妄言慧事,乃自道直觉而已。佛教三生业报轮回之说,在我潜意识里,感觉真是那么一回事。佛陀不诳语,只要发愿向善,人的未来生命是可以期待的。想到这里,我心里很充实,很坦然。于是我写了《自祭文》、《挽歌诗》和《形影神》等,平静地牵着“死”的手,调侃着对它说:“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神释》)——咱们走吧!

最近两月,“风气萧索”,“草木黄落”(《自祭文》),我感到身体“渐就衰损”(《告子俨等疏》),原有“脚疾”(萧统《陶渊明传》),又添“痁疾”(颜延之《陶征士诔》),浑身作冷发抖。虽“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告子俨等疏》)。偶尔停药,竟然白日做恶梦,出现幻觉,仿佛自己已经死了:“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挽歌诗》其二),“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挽歌诗》其一)。他们悲恸欲绝,哭得那么伤心。不知怎么,我自己倒坦然了,无所谓了。也许是“归来”观念在内心深处扎了根,也许是我这个花甲老人已经超越了自身生死,悟破了人生真谛。——“识运知命,畴能罔眷;余今斯化,可以无恨。”(《自祭文》)然而,话虽如此,情犹未了。余俗缘未泯,临终还是放心不下:自念平生“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以致身无长物,家无余财,使吾儿佚佟等“幼而饥寒”,且“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告子俨等疏》)……

诗歌是生命活动的韵律,是生命的态度,生命体验的心灵史。作家的创作经验、态度、审美取向,永远是对现实生命的体验与历史生命的观照。作者的主体意识有“基本心态”流露在作品内,在体验作品的主体意识时,要体验作家的生命灵魂,即作家的胸襟、意志、修养、人格,要感受作家的心灵及感情。陶渊明的真切与朴实,深刻与睿智,细腻与豁达,令读者震撼和感动。品读他的诗文时,我们能体会到他们生命活动的韵律及态度,仿佛观阅了一部生命体验的心灵史。情,可言,又不可言,可尽情,又不可尽意,有言不尽的情愫。诗人对生命的体验,有着无尽的感受。“大诗人(陶潜)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陶渊明是这个原则的一个典型底例证。正和他的诗一样,他的人格最平淡也最深厚。”[3]陶渊明的人格魅力与人文精神,世代相传。

参考文献

[1]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J].文学遗产,2003,(5) :17-18 .

归园田居其三范文第6篇

诗人在时空中尽情地追逐他的生命情怀。诗人在对周围自然万物仰观俯察,在观照现实与回望历史长河的过程中就形成了其独特的生命时间意识;而这种无形的时间意识往往借助于具象的空间来表达,诸如冬至雪舞风吹,春来鸟语花香,这便有了诗歌中属于诗人的特定空间意识。刘勰曾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俏然动容,视通万里。”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横跨四海,直通古今,尽情驰骋。以时间和空间为轴,勾勒出的是一个诗人作为鲜活个体的生命历程;透过时空的轴,我们看到诗人翩翩起舞。

具体而言,诗人在诗歌中的时空构思有以下几种情形,兹结合诗歌分析如下:

其一,按时空顺序进行描叙。这类诗歌是以时间或空间的顺序来展开的,这种情形在长篇叙事诗中非常常见。此外,一些山水诗中也常用这种构思手法。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即是以时间顺序来序写的,由送客时的凄惨到偶遇琵琶女,再到听琵琶,述身世,最后是再弹琵琶,凄凄感怀。作者以时间为线索,空间随时间的变化而随之变化。再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以自己目之所及,尽情叙写眼前所见之景,在空间的腾挪中情感也随之摇曳。这种手法为大家所熟知,这里不再赘述。

其二,时空的高度浓缩。诗歌要求在极短的篇幅中传情达意,必须借助精练的语言承载内容,在一首几十字的诗句中时空不能无限延伸、拓展,这让时空高度浓缩成为必然。空间的浓缩我们以岑参的七律《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为例: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普照到,治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这首诗的前三联,诗人以自己所处的位置(临洮)为中心,思接千里,设想将来自己将要到达的(北庭)的“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情景,把北庭的“飞雪”、“白草”、“青山”等意象,把北国冰封雪飘的严寒一一牵拽至自己的身边,千里的空间距离浓缩于自己一马之前,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即将出发的自己的复杂矛盾的心理。时间的浓缩我们看一首大家熟知的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怀古名篇从表面看,诗人只写了金陵城乌衣巷内的景色:有几许破败的朱雀桥边的一从野外,映照着斑驳墙体乌哀巷的一抹残阳,一对体态轻盈而不知愁为何物的寻巢老燕。画面宁静而简单,但诗人巧妙地将时间浓缩,让四年前的“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将两个历史画面的时间距离压缩,使二者同时出现在意象组合中,曲折地寄寓出物是人非、兴废成败的历史浩叹。作者正是运用时间高度浓缩的艺术技法在浅显明白中生发出一种蕴藉含蓄的美感。

其三,时空的置换。所谓时空的置换,指的是在同一时间背景下,写不同空间的物景人事;或是在同一空间背景下,写不同时间的物景人事。这种手法在羁旅思乡、怀古或送别的诗歌中较为常见。譬如高适的《除夕作》:“孤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还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及杜甫的《月夜》等。这几首诗都是羁旅思乡之作,明明是写自己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但作者宕开一笔,转而写远方亲友对自己的思念,以空间换时间,由单方的相思变为两地相思,使相思之情更为深婉动人。而在怀古诗及登临怀远诗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第二种时空构思方法。诗人在凭吊古迹,访谒祠庙,或登山临水时,将所在空间的自然景色与时间的历史沧桑加以融合、对照。譬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由眼前赤壁壮丽之景,联想到“羽扇纶巾”、“雄姿英发”的周郎,在时空的置换与映照下抒发出“人生如梦”的苍凉之感。再看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人从“此门”这一固定的空间中,巧妙地截取了去年和今日两幅画面,在两相对照中抒发万千感慨。

其四,时空的交融。所谓时空的交融是指在同一首诗中,时空的各种意象错综汇集而为一体。这种时空构思方法有助于拓展诗歌的容量及意境,加深诗歌的深度。例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作者在这首诗中借助丰富的想象,巧妙地安排时空,在空间上从“巴山”到“西窗”,再到“巴山”,空间往复对照;在时间上由今宵、他日,折回到今宵,时间往复对比。其中君问归期是过去,是来自北方的热切期盼;巴山夜雨是眼前,是客居南方的无限思念;西窗共话是将来,同时又是北方重逢的想象;西窗共话巴山夜雨,又把镜头拉回了现在,拉回了南方。这首短诗,在话语的起承转合间,时间和空间居然经历了数度跳跃,可谓艺术构思新颖奇绝,意境曲折深婉。

归园田居其三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义性歧义性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80017

在某些诗文乃至生活中,作者为了形成丰富的内涵,展现词语的多重内容,有意创造语言多义性的句子随时可见。古今诗文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语言多义性的现象,如不加重视,会对多音字的读音做出单一的处理,对词句的含义做出简单、肤浅和片面的理解。

一、语言多义性的内涵

同一词语在同一语言环境中具有的不同意义,形成一词双用,表达一词多义,可以一词双解。词语(句子)同时表达两种不同或者有浅有深的语义,符合作者表意目的,切合语境意义。这种现象就是语言的多义性。如爱车后的标志语“别吻我,我怕羞!”,不仅有“用嘴唇接触”的基本义,更有“碰”的启示义。

二、语言歧义性的内涵

语言多义性不同于歧义性。在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由于汉字多音、词语多义、指代不明、短语结构层次不同、短语结构关系不同、语义关系不同等原因,造成了两种或多种解释,这样理解符合作者的本意,那样理解违背了作者的本意。也就是说,语言文字表意不明、模棱两可,不能明确表达自己的本意,造成交流模糊,理解偏移,这就是语言的歧义现象。

语言的歧义现象出现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就只能是一种理解,一种意义。

三、语言多义性的表现形式

1.引进不同对象形成语言的多义性。我校王化斌老师在《一词双解――“于”在同一语境中的不同意义》中(《语文教学之友》2011年第5期)对人教版七下《伤仲永》“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一句中的“于”字的多义性做了阐述。《教学参考书》将“于”字解释为“被”,实际上“于”字还可解释为“从”。如果动词“受”释为“接受”,“于”字就表示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人”),就有“从”的意思;如果动词“受”释为通假字(本字为“授”,意为“传授”),“于”字就表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人”),就有“被”的意思。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于”有“被”和“从”,“受”有“传授”和“接受”两种语义。

2.汉字不同读音形成语言的多义性。人教版八上《归园田居(其三)》“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一句中“长”字读“cháng”还是“zhǎn馈保科鸪酰教材没有对“长”字注音。后来,编者将“长”字注音为“zhǎng”,将“草木长”释义为“草木丛生”,引来了教师的争论。笔者认为“长”字既可读“cháng”又可读“zhǎng”,词义既为“草木茂盛”又为“草木丛生”。《说文解字》注“(L)久h也。久者、不阂病_h者、不近也。引伸之滋L、L幼之L。今音知丈切。”《康熙字典》有以下两个义项:“又h也。《・》彼L道,屈此th。《{》L,h也。《古》道路阻且L。”“又生L也。《孟子》苟得其B,o物不L。”由此可知,“长”可读“cháng”,有义项“空间、距离大。与‘短’相对”;可读“zhǎn馈保有义项“生长、发育”。所以,“长”读“cháng”时,语义为“草木茂盛”;读“zhǎng”时,语义为“草木丛生”。两种语义,实为同义。

3.象征义形成语言的多义性。

人教版七下《江南逢李龟年》,杜甫抒发了对开元盛世的深情怀念,对安史之乱和人生漂泊的感慨。“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中“落花时节”有何意?首先,“落花时节”是实写,有“暮春时节百花凋零”之意。其次,“落花时节”具有象征义,象征着国家的“由盛而衰”、个人的“漂泊无依”。

4.深层义形成语言的多义性。

人教版高三语文《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耐人寻味。明明眼前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处就是丞相祠堂,还要发出“何处寻”疑问?显然,“何处寻”是无疑而问。“何处寻”的表层义是表达诗人对诸葛亮凭吊瞻仰的急切心情、倾心仰慕之情;深层义是表达世人对诸葛亮的遗忘事实,以致难以寻找,令人失望与不满。所以,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表层义是诗人怀着急切、仰慕的心情来到武侯祠,自然感受到武侯祠碧草掩映街庭、黄鹂婉转树丛的盎然春意;深右迨钦攵允廊硕灾罡鹆烈磐事实,自然感受到武侯祠人迹罕至、荒凉冷落的景色。两种心情,两种景色,自然统一。

5.不同抒情主体形成语言的多义性。

人教版八上《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抒情主体是花鸟,语义是:春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下眼泪,鸟儿也因离别而心惊胆战。抒情主体是诗人,语义是: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惊心。两种语义,都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

6.双关义、言外义形成语言的多义性。

归园田居其三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审美素养

语文古诗词教学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传承民族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行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成为语文教学努力的新方向。那么,在新课标下,语文教师应该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呢?笔者立足于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以诗解诗,让学生掌握诗词学习诀窍

以诗解诗,是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学习古典诗词的一种方法。与传统的逐字逐句解析诗词的学习方法不同,以诗解诗主张通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学习发现古诗词知识之间的关联,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而促进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了解。中国古诗词历史悠久,知识体系庞大。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想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读懂古诗词的内涵和文化价值,教师要借助以诗解诗的方法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诗词知识。如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从诗体来看,是一首感怀抒情的咏史诗,从格律来说,是一首七律。从语言和风格来看,这首诗的语言精练,充分运用对偶,风格“沉郁顿挫”,情感深沉。结合这首诗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感受诗歌的感情,体会杜甫的诗风,关注历史人物),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以诗解诗:(1)选取几首与这首诗同一种风格的杜甫的七律,如《咏怀古迹其一》《咏怀古迹其二》等,让学生开展群文阅读、比较阅读,使学生了解杜甫七律的特点。(2)将杜甫同时期的几位著名诗人的作品,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崔颢的《黄鹤楼》,与这首诗放在一起让学生品读、赏析,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及因壮志未酬而产生的悲痛。(3)抓住古诗中的关键字词,如“一去”与“独留”等,让学生想象诗人主观情绪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营造的艺术世界,感受诗人在字词使用方面的技巧。这样以诗解诗,将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许多古诗词都运用到教学中,可以拓展古诗词教学空间,增加学生的诗词积累,让学生找到学习古诗词的“活水源头”。

二、创新载体,营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

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具有意境优美深远、语言简洁等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唇齿留香,所以古往今来,古诗词深受人们的喜爱。不过,由于时代久远,所以古诗词的语言与现代汉语在语法结构、表达方式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这也影响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把握。要想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高中生的身心特点,或将故事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或借助故事、多媒体等营造有趣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直观感受古诗词的内涵和韵味。如《归园田居》这首古诗是陶渊明的代表作,这首诗歌生动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在语言和意境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结合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讲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入仕和隐居的看法,让学生对陶渊明的隐者心态有所了解。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幅秀丽多姿的古代山水田园画卷,并让学生听带有笛子伴奏的诗歌录音,了解诗歌文本的大意。接着,讲述这首诗歌的主题———“归园田居”,并结合诗歌内容提出四个问题:诗人从何而来?为何而来?即将归向何处?归去又当如何?然后,让学生朗诵诗歌,解析诗歌,并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给出答案。借助有趣的话题和多媒体创设富有趣味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对诗歌主题有明确的认识,可感可知诗歌学习的方向。这样的教学,更有趣,更高效。

三、把握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古诗词作为诗人感性认识、情绪体验、艺术加工的结合体,它的美不仅体现在艺术性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上,还体现在古诗词的意境上。古诗词的意境历来是诗歌教学和研究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它是一种具有“造化神奇”功效的魔法。通过对意境的分析,读者可以管窥古诗词的意中之境、意造之象和诗人的心得体会。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对古诗词意境的把握,影响着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层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意境解析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意境,品味古诗词画外之音。如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词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营造了一种悲苦凄切冷清的意境,生动传达了浓浓的惜别之情。为了生动表达与情人分别时的悲凄心情,作者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留恋处,兰舟催发”,点明分手的故事发生在一个透着悲凉凄切的深秋傍晚。“寒蝉”,历来是忧愁悲苦的象征,而“长亭”是指一个经典的送别之地。在这简单的一句话中,作者用到了两个经典意象,营造了让人触景生情、睹物伤心的意境。下一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的“烟波”指的是水。水,无论是在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还是在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都是象征愁苦的意象。通过意象串讲解读诗歌意境,能够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顺利进入古诗词所刻画的艺术世界,让学生有美的享受和感触。

四、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